📖 ZKIZ Archives


持股賬面輸過千億 中環在線:格林伯格做對冲執19億 李華華

2008-11-21  AppleDaily

唔 少城中富豪衰喺有「I kill you later」之稱嘅Accumulator(累計認購期權)上,所以一提起結構產品,立即耍手擰頭兼掉頭走。華華噚日聽到花旗國消息話,身家已經大縮水嘅 美國國際集團(AIG)前主席格林伯格,最近就因為早前買落嘅結構產品執番筆,唔知會唔會係否極泰來嘅先兆。

話說3年前,AIG股份仲喺 67蚊美金嘅時候,格林伯格為手上442萬股AIG股份做咗對冲,同瑞信定咗份遠期合約,如果3年後AIG股價低過某個水平,瑞信就要接貨。份合約啱啱喺 星期一到期,當時AIG股價得番1.91美金,唔使多講,當然係瑞信要硬啃貴貨,格林伯格因為咁就賺咗2.4億美金,即係大約18.7億港銀。

3年蒸發過千億

雖 然唔知瑞信要用乜嘢價接貨,不過心水清簡單計計,接貨價較開始價大約有19%折讓,即係54美金左右。今勻瑞信唔見咗十幾億,你都咪話唔傷。不過,格林伯 格都未必笑得出,事關佢手上揸住2.08億股AIG股份,埋單計數,過去3年已經蒸發咗136億美金,唔見咗過千億港銀,做咗對冲嘅比例大約只有2%,今 次袋番十零億都幫補唔到幾多,睇怕格林伯格唔多唔少一定後悔,當初點解唔瞓身做對冲。李華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4

外媒對話扎克伯格:建立長遠業務才是正確戰略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433515538/

 導 讀:Facebook正在加緊準備展開互聯網企業最大宗的IPO,週五有外國媒體發表了一篇綜述,記錄了2011年10月媒體記者對Facebook創始 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以及COO雪莉·桑德伯格(Shery Sandberg)的專訪,並展示了二人對於公司未來發展的戰略規劃。

  以下為綜述全文:

  Facebook正在加緊準備,即將展開互聯網企業最大宗的IPO(首次公開招股)。不過Facebook在IPO之前還是需要向投資者證明,他們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應對當前的挑戰。

   Facebook的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現年27歲,他於2004年在哈佛大學自己的學生寢室裡開發出了Facebook。Facebook的COO雪莉·桑德伯格(Shery Sandberg)現年42歲,曾經是谷歌的高管。

  扎克伯格一直都表示,他並不急於IPO,並將專注於為網站建立社交功能。同時在過去三年半裡,桑德伯格都一直在致力於和全球品牌建立關係,為市場營銷者開發新方式,借此來更好地影響到Facebook的用戶。

  更具市場調研機構eMarketer的估計,在此期間,Facebook的廣告營收在2011年增長到了38億美元,而此前在2008年,這一數據只有2.64億美元。eMarketer預計到今年年底,Facebook的年度營收會接近60億美元。

  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於去年10月在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市(Menlo Park)接受了媒體記者的採訪,並分別介紹了企業的戰略。

  扎克伯格採訪記錄

  記者:當Facebook開始試圖盈利時,公司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扎克伯格:最初我並沒有想把它建成公司,只是想設計一款產品。後來我們招聘了更多的員工,建立了一個團隊,我們才開始認識到成立公司是一個更好的方式,可以讓許多人參與一個任務,這正是我們想推進的任務。

  記者:你們的任務是什麼?

  扎克伯格:我們的任務就是讓人們相互聯繫。公司內部對此有一種深刻的認識,進而推動一切工作不斷前行:那就是我們要建立起真正強大的業務,向合作夥伴在網絡營銷方面提供服務,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產品,並認識到我們需要以特定的速度增長,進而吸引我們所需要吸引的人。

  記者:有人說,如果Facebook沒法保持營收增長,就必定要疏遠用戶,你對此如何看?

  扎克伯格:這二者之間並無矛盾。為更多人提供服務更多,增加客戶基礎,讓他們更深入的參與,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業務模式。有人曾經和我說,為了讓Facebook正常運營,我們應該出售它。事實上讓Facebook健康運營最好的辦法是做用戶想要的事。

  記者:公司業務的核心是什麼,業務還是產品?

   扎克伯格:我們不是不關注(業務)。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問我,為什麼我們不嘗試賺更多的錢?我會告訴他們,我們要建立長遠的業務,它才是正確的戰略。現在 我的觀點仍是這樣。當我們認為的許多產業全都走上社交化之後,我們就有機會走上賺大錢之路,我們有能力優化賺錢的數目。

  記者:你最尊敬什麼企業?

  扎克伯格:在關注長遠目標並能夠容忍短期較少的利潤方面,亞馬遜(微博)是一個好的例子。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堅持了許多年,人們認為他瘋了。在致力於推出一流產品的表現方面,蘋果的表現讓人吃驚。谷歌也有與蘋果相同的特點。

  記者:你認為Facebook能夠與這些企業相提並論嗎?

  扎克伯格:我希望有一天會。與他們相比,我們要年輕許多,從員工規模來看也小了很多。在過去的5年到6年裡,我們都在致力於建立能夠給用戶帶來持續性價值的產品,我認為我們我們已經做出了不小的成績。

  桑德伯格採訪記錄

  記者:要鞏固Facebook的地位,還有哪些事情要做的?

  桑德伯格:我們要讓分享活動進一步提升。儘管我們已經擁有了大量的用戶群體,但是我們仍然希望能夠看到用戶持續增長,這些增長源於各種活動。我們能夠讓用戶真正展示自己的生活,讓分享變得更自然、更容易,並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記者:這將如何幫助Facebook盈利?

  桑德伯格:分享活動也會給我們帶來廣告營收。這對大企業和品牌而言很重要,對小企業也尤為重要。許多企業如果要想能夠持續增長,都必須要進行廣告宣傳,即便他們沒有專門打廣告,Facebook也能夠幫他們對用戶進行引導,並提高用戶參與度。

  記者:Facebook的長期願景是什麼?

   桑德伯格:我們希望所有人都會使用Facebook來開發產品。我們的願景就是:產業開始分裂,進而在以用戶為中心的基礎上重建。遊戲產業已經受到了社 交遊戲企業的影響,比如Zynga和Playdom。以用戶為中心已經給遊戲帶來完全不同的方式。我認為在未來每個產業都會出現這樣的變化。(林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47

Facebook離不開的女人 扎克伯格護航者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3&id=5907

  四月末的一個下午,三十幾個分管不同業務的部門經理聚在 Facebook 位於帕洛·阿爾托市總部開會。他們大多身著 T 恤、牛仔褲,還有人穿了連帽衫——那是 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最愛。

  如果說Facebook用戶數激增要歸功於扎克伯格和工程師們,那麼廣告收入的翻番幾乎就是桑德伯格一手締造的。曾參與搭建Google廣告平台的桑德伯格為Facebook找到了新的商業模式,教會了扎克伯格怎樣將手中的用戶資源轉換成正的現金流。

  四月末的一個下午,三十幾個分管不同業務的部門經理聚在 Facebook 位於帕洛·阿爾托市總部開會。他們大多身著 T 恤、牛仔褲,還有人穿了連帽衫——那是 Facebook 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的最愛。只有一位女士穿著正裝,她就是 Facebook的二把手——首席運營官謝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經理們一個個上台介紹工作進展,桑德伯格身體微微前傾,手靠在會議桌專注地聽著每一個人的發言。

  和斯蒂夫·喬布斯或拉里·埃利森這些苛刻的硅谷大佬不同,桑德伯格在聆聽過程中會不時給出一些積極反饋。當一個產品經理展示一張公司廣告業務逐年倍增的圖表時,桑德伯格幾乎從椅子上跳了起來,「這張圖太美了,我要把它貼在辦公室的牆上。」

  然而,為Facebook 繪製出這樣一張美妙圖表的人正是謝莉·桑德伯格自己。2008年3月,桑德伯格離開老東家Google,加入新興社交網絡Facebook,擔任首席運營 官。此後3 年,Facebook的用戶數從當初的6000萬飆升至如今的6 億,廣告收入更是從 2008 年的3億美元上漲到2010年的19億美元。

  如果說用戶數激增要歸功於扎克伯格和工程師們,那麼廣告收入的翻番幾乎就是桑德伯格一手締造的。曾參與搭建 Google廣告平台的桑德伯格為 Facebook找到了新的商業模式,教會了扎克伯格怎樣將手中的用戶資源轉換成正的現金流,她幫Facebook找到了另一條腿。

  馬克·扎克伯格甚至說:「沒有了謝莉·桑德伯格的Facebook不是完整的。」

  Facebook的「家長」和保姆

  2008 年3月,Facebook宣佈桑德伯格出任首席運營管。彼時,外界普遍不看好這一對拍檔,有人甚至說這簡直是「地獄一般的商業聯姻」;還有人戲虐,桑德伯格這個曾在世界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工作過的38歲精英女性,要去幫一名23歲的神童當保姆了。

  「馬克告訴我說,Facebook是他第一次做老闆,還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桑德伯格回憶起當時與扎克伯格之間的交流時說道,「好吧,我承認做出這個決定確實需要一些勇氣。」

  那時,Facebook已擁有數千萬用戶,被譽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絡」,唯一也是最大的問題則是:包括扎克伯格在內的Facebook創始人們不知道如何從中賺錢。

  此前數月,Facebook自主創新的商業平台「燈塔」幾乎將這家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逼入絕境。

  根據「燈塔」平台的設計,用戶在一些和Facebook合作的網站上完成的消費行為會直接向用戶的好友們廣播,但卻是以犧牲用戶隱私為代價的。通過 「燈塔」平台的廣播,一名紐約女子得知自己的男友買了兩張電影票,結果沒有和自己一起去看。最終,扎克伯格被迫向公眾道歉,並關閉了「燈塔」服務。

  《財富》雜誌針對「燈塔」事件寫了《Facebook,安息吧?》的評論,「如果有個聰明的『成年人』在掌管一切的話,這樣的事情完全可以避免。而在 Facebook內部,沒有一個這樣的人能教『孩子們』怎麼做。」

  「燈塔」事件讓Facebook董事會意識到請一個「家長」的緊迫性。不同於 Google,Facebook要找的「家長」必須既能獨當一面又心甘情願當公司的二把手,因為執拗的扎克伯格不願放棄 CEO的職位,他覺得自己需要「為公司定下基調」。

  董事會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扎克伯格自己,而扎克伯格「追求」桑德伯格的故事則在硅谷傳為佳話。扎克伯格是在一次聖誕聚會上和桑德伯格認識的,他對桑德伯 格可謂是「一見傾心」,他們兩人在靠近門廊的地方足足聊了半個小時,讓善於社交的桑德伯格不得不在兩人聊天時敷衍其他來搭訕的朋友。

  聚會結束後,扎克伯格就開始跟在桑德伯格屁股後面。每次見面時,扎克伯格都要問「你什麼時候過來和我們一起工作」。由於桑德伯格想讓兩人的會面儘可能 低調,便將見面地點約在舊金山機場附近的一座不起眼的餐廳裡。餐廳晚上十點關門時,兩個人還餘興未了,扎克伯格又跟著桑德伯格回家繼續聊。 為了保密,桑德伯格和扎克伯格甚至還躲在桑德伯格家的樓梯間裡密談,好讓來找桑德伯格的朋友以為她不在家。

  據《Facebook效應》一書中記載,扎克伯格前前後後與桑德伯格共談了五十個小時。因為扎克伯格認為他要找的是「在未來十到二十年要一直共事的人」。而桑德伯格也對扎克伯格的孩子氣哭笑不得,她稱扎克伯格的「糾纏」是「無休無止」的。

  2008年1月,桑德伯格邀請扎克伯格搭乘佩奇和布林擁有的那架「Google 一號」波音767飛機,從舊金山飛去蘇黎世參加達沃斯論壇。那時,Google 和Facebook的關係還不像現在這麼對立,所以兩人一路上相談甚歡竟然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

  兩個月以後,桑德伯格欣然將自己的辦公室從山景城(Google總部所在地)搬到了南加州大街1601號(Facebook 總部)。

  「她幫Facebook找到了另一條腿」

  來到 Facebook 之前,桑德伯格是 Google 公司負責線上銷售業務的副總裁,其所負責部門的員工人數逾四千人,佔Google 全體員工的四分之一。正是在她的領導下,Google的側欄廣告業務收入激增,對公司總收入的貢獻超過一半,成為 Google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而在她 2001年加盟Google 時,這項業務的收入僅佔公司總收入的15%,其領導的部門僅4名員工。到了Facebook,她也想先拿廣告業務開刀。

  當時,在 Facebook內部瀰漫著濃重的「工程師情結」。馬克·扎克伯格曾說:「如果我們太關注廣告的話,那顯然無法將全部精力集中在用戶產品的優化上。」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兼Facebook創始人之一的達斯汀·莫斯庫維茨,更是將廣告比作「收買靈魂的魔鬼」。

  然而,在互聯網廣告界有著豐富經驗的桑德伯格找到了「用戶產品」與廣告之間的平衡點,打消了扎克伯格的顧慮。

  在桑德伯格履新五週後,扎克伯格給自己放了個長假,開始一個月的環球旅行。人們明白,扎克伯格是想給新上任的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機會來梳理公司業務。

  在這一期間,桑德伯格在公司內部開了八次探討商業模式的研討會。每次會議都有15-20個員工參加,所有人都可以暢談己見,桑德伯格會把各人的意見都 寫在白板上。在幾次會議過後,大家似乎都達成了共識:Facebook超過70%的利潤應該來自某種形式的廣告業務。但問題是,如何才能在互聯網廣告業務 中脫穎而出呢?

  2008年,Facebook全年的廣告收入不足3億美元。同年,雅虎的廣告收入近16 億美元,而Google更是突破了21億美元。Facebook被自己的競爭對手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桑德伯格和她的屬下發現, Google的廣告根據用戶的搜索需求產生,屬於「滿足需求類」的廣告。全世界高達6000 億的廣告業中,僅有20%的投放是屬於這種類別的。更多的廣告只是為了吸引注意力,屬於「創造需求類」。但在互聯網行業,還沒有哪家公司專注後者,這就是 Facebook的機會,Facebook定製化交互式的社交廣告模式就此誕生,並沿用至今。把「廣告變成內容」的理念不僅打動了扎克伯格,也說服了廣告 商。

  在推動公司廣告業務發展的同時,桑德伯格也瞭解扎克伯格的野心。「他的目標是讓全世界的人都用上Facebook。」在桑德伯格看來,關注用戶增長與尋求盈利點並不矛盾,「這些都非常重要,是整個事業的推動力。但我們不可能只做這個,不做那個。」

  在接受採訪時,桑德伯格毫不含糊地承認:「廣告就 是Facebook要做的生意。」

  她說得沒錯。Facebook 的用戶數量從她加盟時 的6000萬,急速增加到如今的6 億。與此同時,廣告 收入也持續翻番。2010年, Facebook的廣告收入達近, 19 億美元,比兩年前翻了六倍。而Google 的廣告收 入增速減緩,在這三年間,Google的廣告收入僅增加了40%不到。根據電子商務諮詢公司的預測,2011年 Facebook的收入可能還要繼續翻番,突破40 億美元, 超過Google成為互聯網廣告界的老大。

  如今,當桑德伯格交出一份令人羨慕的成績單時, 媒體們又調轉了方向。《華盛頓郵報》的CEO唐納德·格拉漢姆對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的合作大加讚賞, 稱「外界對Facebook生存能力的質疑終於可以消停了」。

  「她是個華盛頓的政治動物」

  5月25日晚上,身著一襲紅色連衣裙的桑德伯格來到倫敦政經學院演講,她足足說了四十分鐘,又在問答環節上花了半個小時。《每日電訊報》的編輯阿曼 達·安德魯斯評價說:「她說得不多,但卻很好很流利而且非常有魅力。」 安德魯斯甚至稱她為「Facebook的第一夫人」。此前,桑德伯格剛剛參加完法國總統薩科齊舉辦的G8論壇。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很會拿捏分寸,在諸多不同的場合從來不會犯錯。」《華爾街日報》評論道:「她唯一在演講中犯的錯誤就是把『一個IPO'說成了『這個IPO',讓觀眾瞭解了Facebook 上市的可能性。」

  1996 年,桑德伯格的恩師薩默斯出任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不到三十歲的桑德伯格被邀請出任薩默斯的辦公廳主任,別人卻對她的少年得志並不買賬在她上任第三天, 當時的海關主管雷·凱利就在電話裡對她狠狠地說:「雖然我不是薩默斯的親信,但那並不意味著我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在凱利摔下電話後桑德伯格就開始計劃 逐一拜訪各部門的主管。「當我拜訪完所有人後,工作就變得順利很多。」她回憶道。

  《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凱瑟琳·格拉漢姆說,桑德伯格在社交上展現的天賦,讓她在某種程度上仍然 是個「華盛頓的政治動物」。

  朋友們說,這是她的「軟實力」。曾經和桑德伯格共同為薩默斯工作的瑪恩·列文對此深有感觸。在參加完桑德伯格婚禮後的一天,她有一場重要的商學院考 試。「當我抵達婚禮現場時,她已經為我準備好一個單獨的房間,還可以上網。」回憶起這段經歷,列文仍然頗為感動,「在結婚當天,她有無數的事情需要去照 應,而我的複習竟然是其中一項。這太讓人驚訝了。」

  從華盛頓來到硅谷後,桑德伯格仍然經常在家中舉行各種派對。桑德伯格的丈夫戈德伯格說,她可以在下班後一小時之內就換好她的 CK無袖長裙和黑色Prada 踝靴站在門口迎接客人。「她還總是抱怨我們家的飯桌太小,只能坐下十四個人。」

  桑德伯格的社交能力也是不願面對媒體的「宅男扎克伯格所看重的。2009 年,桑德伯格以新的身份和扎克伯格再次共同出席達沃斯論壇。這次他們坐不上「Google一號」了。但冤家路窄,在晚宴上,兩人被安排和Google的創 始人佩奇坐在一起。扎克伯格又犯了年少輕狂的毛病,問佩奇有沒有 Facebook賬號,佩奇冷冷地說沒有。扎克伯格問佩奇為什麼不用,佩奇說那不適合他。於是扎克伯格便來了勁,開始要向佩奇介紹更多,但被一旁的桑德伯 格打斷了。她提醒扎克伯格,不要當著媒體的面說這些,扎克伯格這才收場。

  每週一和週五,桑德伯格和扎克伯格都會撇開別人進行推心置腹的兩人會議。《紐約時報》稱她是扎克伯格「最具有價值的朋友」。

  桑德伯格的廣泛交際為她和Facebook都贏得了聲譽。今年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將桑德伯格召入自己的二十二人就業問題顧問委員會,讓桑德伯格有了直接向白宮施加影響力的渠道。

  在硅谷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在加入Google之前,桑德伯格從未想過自己會有一天在私有企業裡工作。「我的父母熱衷於參加社會活動,在蘇聯旅行的時候還因此被捕過。」桑德伯格認為家庭對她的影響很大。

  桑德伯格的父親是個眼科醫生,至今還未退休;母親是個英語老師。中學時,她是體操隊隊長,去過西班牙背包旅行,還學過西班牙語。

  在哈佛,桑德伯格的社交能力和政治熱情開始嶄露頭角。1991年時,因為在期中和期末考試裡都得了最高分,她被當時擔任經濟學教授的勞倫斯·薩默斯看中,後者答應做她的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

  在寫畢業論文時,桑德伯格在哈佛科學中心的電腦上調出了太多資料,以至於整個中心的系統都被她搞崩潰了。為此,薩默斯接到了學校方面的投訴,但桑德伯 格給他留下的印象更深了。桑德伯格畢業後,當時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薩默斯把她招到了自己身邊。再後來,薩默斯又帶她一起去了白宮。

  2001年,薩默斯任期結束時,桑德伯格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將來。她諮詢的第一個人就是時任 Google首席執行官埃裡克·施密特。桑德伯格說,當時她還在用傳統 MBA畢業生的模型權衡每個工作機會,但施密特卻要她扔掉這些條條框框。「去發展最快的地方吧,」桑德伯格回憶到施密特的建議,「因為那裡有最多的機 會。」

  就這樣,桑德伯格從東海岸來到了南加州的硅谷,加盟施密特的Google,負責廣告銷售。

  在硅谷,桑德伯格不僅找到了工作的新起點,還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前雅虎音樂高級副總裁戴夫·戈登博格。現在,她和戈登博格以及他們的兩個孩子,住在位於舊金山以南的阿瑟頓市一座擁有七個臥室的公寓裡。

  2009 年,薩默斯重返白宮,擔任奧巴馬政府國家經濟委員會的主任。他又想到了桑德伯格。但這一次桑德伯格拒絕了薩默斯。「她覺得和扎克伯格一起共事來改變這個世界是件愉快的事。」他的丈夫戈德博格如此表示。

  如今,桑德伯格的另一個導師、也是她的前老闆施密特,成為了接替駱家輝出任美國商務部部長呼聲最高的人選,桑德伯格有一天會不會也重返白宮?桑德伯格 的好友,哈佛肯尼迪學院的發展經濟學教授蘭特·普里切特倒是對她的仕途很有信心,「我有種直覺,她有一天會管理這個世界。我想她可以成為美國總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7

扎克伯格行使期權或將納稅20億美元

http://news.imeigu.com/a/1328615160359.html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7日晚間消息,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Facebook進行IPO(首次公開招股)之後將成為億萬富翁。不過由於行使期權,扎克伯格有可能需要繳納高達20億美元的稅款。

面臨高額稅單

Withum, Smith and Brown會計師事務所註冊會計師安東尼·尼蒂(Anthony Nitti)表示:「我個人從未見過數額達到10億美元的稅單,曾經有稅單接近過這一數額,但從未達到過。我曾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一些朋友交談,許多人 都沒有見過這樣的稅單。」

如果扎克伯格決定行使所持Facebook期權,那麼高額稅單將不可避免。不過,這樣的舉措將進一步增加扎克伯格持有的Facebook股份。扎克 伯格目前持有近4.14億股Facebook股份。他持有的期權意味著他可以以每股6美分的價格買入另1.2億股Facebook股份。Facebook 在IPO招股書中表示,扎克伯格計劃行權,並將在公司的IPO中出售部分股份,用於繳納稅款。

在行權時,扎克伯格持有的期權屬於應繳稅的一般性收入,即使期權所有者並不出售獲得的股份。這意味著,在行權當天,行權價與Facebook當天股價之間的差額將需要納稅。

Facebook在IPO招股書中表示,該公司的估值為每股29.73美元。以這樣的價格計算,扎克伯格持有的期權價值為36億美元。分析師預計, 在Facebook上市後,其股價還將繼續上漲。在上週私營公司股票交易服務SharePost進行的一次股份拍賣中,Facebook股價已達每股40 美元,這意味著該公司未來市值將超過1000億美元。這樣的股價將使扎克伯格持有的期權價值接近50億美元。

無論如何,扎克伯格都將支付高額稅款。今年,美國的差額稅率最高為35%。而扎克伯格所在地加州政府也將獲得巨額收入。加州政府對超過100萬美元的收入徵收10.3%的所得稅。

股票期權所得稅是美國政府稅收的重要來源之一,很難估計扎克伯格最終將支付多少稅款。不過稅務分析師普遍認為,扎克伯格應支付的稅款將在15億至20億美元,這一數額是空前的。

美國國內稅務總署不會對個人的稅單情況置評,但在對2009年美國排名前400的納稅人進行分析後可以發現,他們的平均稅單為4900萬美元。而所有400人的納稅總額為196億美元。2012年,扎克伯格將憑一己之力將這一稅收總額大幅提升。

不會超額售股

不過會計師認為,扎克伯格行權並繳納稅款的做法是正確的。Facebook在提交給監管部門的文件中稱,扎克伯格不會放棄對公司的所有權,因此只會出售足夠繳納稅款的股份。

舊金山註冊會計師斯坦·珀洛克(Stan Pollock)表示:「他的做法很聰明。我們從互聯網泡沫中學到,人們應當這樣做,出售股份以繳納稅款。」

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達到頂峰時,許多科技行業從業者受到企業股價大起大落的影響。而納稅額總是與行權當天的股價直接相關,即使行權者不出售股 份。如果行權者以5美元的價格行權,並獲得了市價30美元的股票,那麼美國國內稅收總署記錄的應納稅額為25美元。即使隨後股價大幅下跌,行權者的應納稅 額仍將按照行權當天的股價來計算。

珀洛克表示:「人們在行權後總是會持有股票,希望股價繼續上漲。股價有可能會持續上漲,然後開始下跌。許多人因此面臨了高額稅單,但卻無錢支付稅款。」

此外,由於Facebook員工行使期權,Facebook公司將可以獲得稅收減免。Facebook去年的利潤為10億美元,這部分利潤需要納 稅,因此Facebook今年將可以獲得一定的退稅。Facebook在IPO招股書中表示:「我們預計,這一退稅可能達到5億美元,並將於2013年上 半年支付給我們。」

儘管扎克伯格2012年的稅單數額將會很高,但2013年將可能非常低,因為Facebook董事會已同意將扎克伯格的年薪下調至1美元。(維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45

美國精英從華爾街轉戰硅谷:欲效仿扎克伯格

http://news.imeigu.com/a/1328756761604.html

扎克伯格已經成為美國年輕人的新偶像

 北京時間2月9日上午消息,國外媒體週三報導,《紐約》雜誌本週發表加布里埃爾·謝爾曼 (Gabriel Sherman)的文章稱,數年來美國最具天賦且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畢業生一直前往華爾街尋找金融領域的個人發展機遇。 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越來越多常春藤名校畢業的年輕人將自己視為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而非下一個勞埃德·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

一家對沖基金的高管表示:「如果你是一名麻省理工大學的博士,現在你不會想踏入華爾街,而是希望奔赴硅谷。硅谷至少有獲得巨大成功的前景。」 目前科技行業薪資上漲且公司僱傭工程師的需求非常高。而相比之下,華爾街已經削減大量工作崗位,員工的獎金也大幅下降。

科技網站BetaBeat表示,這種轉變也有「聲望」因素的影響。在許多人眼中,銀行家已不再是「宇宙的主宰」,這是湯姆·烏爾夫(Tom Wolfe)曾經賦予他們的稱謂。相反,他們都跟錢打交道又太容易犯錯,他們將世界經濟推入災難的邊緣。華爾街已再沒有當年的聲望。

然而,科技行業卻吸引著風險資本投資者將數十億美元投入其中。如果投資得當,他們或許還有可能成為《時代》評選的年度風雲人物,或者至少可以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明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88

Facebook收購Instagram內幕:扎克伯格獨角戲

http://news.imeigu.com/a/1334735461261.html

導語:國外媒體今天撰文稱,Facebook與Instagram的交易幾乎是由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一手導演的,而公司董事會從頭到尾都被蒙在鼓裡,直到交易完成才通過郵件獲悉此事。

以下為文章全文:

4月8日星期日上午,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Mar Zuckerberg)通知公司董事會,他準備收購熱門圖片分享服務Instagram。

當天晚些時候,這成為了Facebook創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筆交易。然而知情人士透露,儘管扎克伯格與Instagram CEO凱文·希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已經就此展開了三天的談判,但Facebook董事會此前卻一直被蒙在鼓裡。

扎克伯格幾乎是單槍匹馬完成了談判。希斯特羅姆最初報價20億美元,經過幾番討價還價,這兩個不滿30歲的毛頭小夥最終把價格敲定為10億美元。整個過程都是在扎克伯格位於帕羅奧爾托的豪宅中完成的。

在三天內談妥一筆交易對Facebook而言可謂神速。由於幾週後就將以千億美元的天價估值上市,這家朝氣蓬勃的企業正在不遺餘力地包裝自己。按照慣例,在交易敲定前,雙方都會聘請大批律師和銀行家研究細則,這一過程通常會耗時數日甚至數週。

扎克伯格卻並未拘泥於傳統。等到董事會知道時,交易已經完成了。據知情人士透露,扎克伯格對董事會的態度是「告知,而非請教」。

扎克伯格持有Facebook 28%的股權,但卻控制著57%的投票權。所以如果他願意,完全可以獨立行事。與之類似,希斯特羅姆在Instagram的持股比例也高達45%。在這種控制結構下,投資者只能接受CEO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

支持者認為,在競爭形勢瞬息萬變的網絡服務和社交網絡領域,這將成為是Facebook的一項一大優勢。據知情人士透露,在Instagram的交 易中,扎克伯格最擔心的就是希斯特羅姆的反應不夠積極,執意通過律師展開接觸。知情人士還表示,Facebook企業發展總監阿明·哲福納(Amin Zoufonoun)也為扎克伯格提供了幫助,在談判末期敲定了一些細節。

這種當機立斷的決策模式在私有創業公司中非常普遍,但卻很難在組織結構完善的高市值的上市公司內實現。而Facebook即將由前者邁入後者的行列。

「董事會的作用就是牽制CEO,他們是小股東的最後一道防線。」德雷塞爾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夫·沃克玲(Ralpha A. Walkling)說,他是該校公司治理中心執行主任。

知情人士透露,Facebook的董事會並未投票表決該交易,即使表決,也只是走過場而已。

知情人士表示,Facebook COO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是4月5日獲知扎克伯格有意收購Instagram的,但她並未參與談判。42歲的桑德伯格歲2008年從谷歌(微博)跳槽到 Faceboook,為扎克伯格提供更專業的執行力是她的主要責任之一。扎克伯格孤身一人完成了Instagram收購交易的行為,為投資者敲響了警 鐘:Facebook從某種意義上講仍是「一言堂」。

這筆閃電交易始於扎克伯格4月5日給希斯特羅姆打的一個電話。彼時,希斯特羅姆幾小時前剛剛完成了5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交易。儘管 Instagram只有13名員工,而且分文未入,但仍在這筆投資中獲得了5億美元的估值。扎克伯格從去年夏天開始一直都想收購Instagram,當他 認為時機成熟後,便撥通了希斯特羅姆的電話。

當晚,這兩位CEO在扎克伯格的家中見面。

在對Instagram這樣的公司估值時,華爾街的傳統模型作用不大。儘管這家創業公司成立僅18個月,而且沒有任何收入,但高速增長卻成為希斯特 羅姆手中最大的籌碼。Facebook在iPhone等移動設備領域裹足不前,但Instagram卻表現搶眼,而且還將目標直接鎖定在Facebook 用戶最喜歡的活動——分享照片。

Instagram開發了一款智能手機應用,可以拍照,用特效美化圖片,還能與好友分享。今年前三個月,其用戶總量翻番,達到3000萬。在 Instagram 4月3日針對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發佈應用後,用戶再度激增。在與Facebook簽約時,已經增至3500萬左右。

知情人士透露,在看到數百萬用戶紛紛下載Android應用時,扎克伯格非常憂慮。他最擔心的是:當後起之秀加快創新步伐時,Facebook將被甩在後面。

以往,Facebook的併購主要是為了網羅人才。一旦扎克伯格物色到可用之才後,他通常會會指派其他員工負責交易細節。

但這一次,他卻親自掛帥。「扎克伯格抽出週末時間來談判,這相當於對希斯特羅姆強調他對這筆交易的重視。」美國風險投資公司Baseline Ventures創始合夥人史蒂夫·安德森(Steve Anderson)說,他的公司是Instagram的首家投資者。

知情人士透露,週四晚上,他們二人在扎克伯格那棟5居室的百年豪宅里拉開了談判的序幕。週五和週六又接連會面,週日最終花費12個小時達成了一致。知情人士表示,希斯特羅姆每天晚上都會開車返回舊金山的家中。

Instagram 2010年10月6日上線,第一天就吸引了約2.5萬用戶。到2011年5月,用戶已經突破375萬。這種一日千里的增速吸引了很多早期追求者——知情人 士透露,Twitter曾於2011年初向其拋出了橄欖枝,而扎克伯格也於同年夏天透露了收購意向。但希斯特羅姆都拒絕了,他決心打造自己的公司。

但現在,希斯特羅姆卻在扎克伯格的家中為Isntagram開價20億美元。知情人士表示,扎克伯格建議按照Facebook的一定比例計算Instagram的估值。

知情人士稱,扎克伯格希望主要以股票形式付款,他還就Facebook的估值向希斯特羅姆發問。他表示,如果希斯特羅姆認為Facebook有朝一日能夠像谷歌一樣值2000億美元或更多,那麼Facebook 1%的股票就足以滿足這一報價。

這種觀點讓希斯特羅姆很難反駁。畢竟,以現金流和分類加總為基礎的傳統估值方式,並不適用於只有一款免費產品的企業。

扎克伯格還向希斯特羅姆承諾,Instagram在收購後仍可保持獨立。週六和週日,Facebook的哲福納在扎克伯格家中幫助他敲定了合同細節。但哲福納拒絕對此置評。

希斯特羅姆認可了扎克伯格觀點。知情人士稱,希斯特羅姆週日中午驅車前往帕羅奧爾托的途中將談判結束的消息通知了投資者。當天早些時候,扎克伯格也通過電子郵件告知Facebook董事會,交易已經完成。

知情人士透露,大約在當晚6點,Facebook董事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到扎克伯格家中參加例會。但他並不知道,希斯特羅姆當時正在另一間房間內,說服Instagram的董事會簽字認可這一交易。

安德森所在的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是第二家投資Instagram的風險投資公司,在服務上線前就向其注資25萬美元。一個小時後,希斯特羅姆走進安德森與馬克扎克伯格見面的房間,這安德森他頗感意外。

知情人士透露,在這兩位CEO告知各自的董事會,交易已經完成後,Instagram的投資者紛紛發來了祝賀郵件。

扎克伯格去年6月後便不再使用Instagram,但交易完成的第二天,他便重返Instagram,給自家的白色波利犬拍了一張照片,內容是「在床邊睡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1

扎克伯格定律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35.html

  不到一年前,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公開宣佈:根據Facebook的統計數據,社交分享信息量以倍數增長,今天 分享信息總量比兩年前增加了兩倍,從現在開始後的一年,用戶產生的信息分享總量還會翻番。扎克伯格的社交分享定律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表示:Y = C ×2x。其中,X代表時間,Y代表用戶的信息分享量,C代表現在時刻的分享信息量。如果公式成立,20年後,一個用戶的信息分享量將是今天的100萬倍還 多,即2的20次方。

  小扎的定律是對Web2.0時代網絡用戶行為產生共享數據量變化的總結,其中當然隱含了一些商業目的。按此定律,Facebook前景不可限 量。即使按公司目前簡單的基於訪問流量的廣告商業模式,Facebook年收入也可水漲船高,永無止境。如對現有商業模式改良優化,並不斷推出新營收方 式,那公司未來還會長期高增長。

  小扎用這個簡明易懂的定律做公關,用來忽悠投資者和合作夥伴,是非常聰明的。這看上去是受梅特卡夫定律的啟發。梅氏定律指網絡價值等於網絡節點數的平方,並與聯網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即網絡價值V=K×N2,其中K為價值係數,N為用戶數量。

  扎克伯格定律真的成立嗎?該如何理解呢?如果從個人用戶簡單直觀的體驗來看,這定律是不可能實現的。一天只有24小時,每人上網時間是有限的。 如果十年後他的網絡行為所貢獻的數據量是今天的1000多倍(2的10次方),二十年後是今天的100萬倍,一個人怎麼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面對如此龐大的 數據量?不能想像一個人十年後閱讀的新聞資訊量是今天的千倍,或者二十年後一個人逛網上商城或玩網絡遊戲的時間是今天的100萬倍。同理,從運營傳統網站 的公司角度看,它們所能產生和使用的數據量最多只能按算數級數增長。

  扎克伯格定律只能在諸如Facebook這樣的網站裡成立,即僅適用於以個人用戶為中心\通過人際關係進行信息互動與傳播的Web2.0架構下 的網絡服務系統之中。舉例言之:按照社會學研究的結果,人們平均而言最多可以有效維持145個社會關係,也就是說Facebook上9億用戶每人可以擁有 的朋友數量平均最多145個。如果一個用戶和他的朋友們今天只在那裡說一句話或有一個動作,他會從朋友處得到145條共享信息,同時他自己生產的那條信息 被傳播給了145人。如果這個用戶和他的朋友們明天在那裡說十句話或做十個動作,那麼他會從朋友處得到1450條信息,而網站中所產生的共享信息量則是 145的10次方。換句話說,每個用戶的網絡行為如果是算數級增長,那用戶間的傳播、互動和共享信息則是幾何級增長。同傳統網站相比較,例如在一個門戶網 站上,一個用戶看一條新聞只得到一條行為記錄,多看十條新聞也只多得十條記錄,數據量並不會產生幾何級增長的效應,扎克伯格定律失效了。

  Facebook的經驗數據是說每年共享數據翻一番,其實理論上共享數據的增長應該翻許多番。所以,這條定律並不是精確的數學定律,而是在統計 學意義上對某種趨勢的描述。不同網站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運營水平上,共享數據的增長幅度會不一樣。但是,大趨勢不會錯,這條定律會在相當長時期內有效。

  回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學習社會網絡分析時,最大的痛苦不在理論的把握,也不在統計模型的研討或計算機編程,而在於無處獲得大規模的、系統 的、完整的、動態的社會網絡數據。無奈之下只能採用計算機模擬或者用些局部的簡單數據作為分析研究的基礎。直到Facebook誕生,社會網絡分析這門學 問才走出自娛自樂的小圈子狀態,開始和經濟學或物理學理論一樣,考驗思維能力,而不侷限於實證水平。正如「二戰」後計算機的誕生促進了計算機學科的獨立產 生和蓬勃發展一樣,互聯網上基於社會網絡機制的服務的發展,也許會促進作為社會學一部分的社會網絡分析的勃興。沒準在不久的將來,社會學會從社會哲學和經 驗社會研究中掙脫出來,成為像經濟學一樣的科學學科,讓諾貝爾獎增添一個社會科學獎項。

  作者為互聯網資深評論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31

扎克伯格稱改善移動和廣告體驗是今年首要任務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13/226931.html

北京時間5月1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的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Zuckerberg)週五向投資者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戰略,他聲稱公司2012年的首要任務是改善移動和廣告體驗。

他在Facebook為IPO鋪路而進行的全國巡迴路演的第一週對投資者說,將各種網絡應用更緊密地整合到Facebook之中是今年的主要目標。

Facebook的IPO融資規模為106億美元,超過了當年的谷歌;Facebook目前的市值達到960億美元,超過了亞馬遜。

扎克伯格稱,Facebook今年的關鍵任務是改善移動應用,在社交網與其他網絡應用之間建立起更強的聯繫,進而改善廣告體驗。

身穿灰色t恤衫和黑色長褲的扎克伯格在帕洛艾爾托市的CrownePlaza酒店的演講台上說,公司的移動應用才剛剛起步。Facebook的首席 運營官謝瑞爾桑德伯格(SherylSandberg)和首席財務官大衛艾博茲曼(DavidEbersman)也參加了路演。

扎克伯格稱:「在未來的十年裡,每一個消費者類別都應該轉向以人為中心的模式。人們可以通過Facebook與其他人一起聽音樂和看電視。」

華爾街一直擔心Facebook能否從移動用戶中獲得收益,分析師普遍認為這對Facebook的長期成長至關重要,因為Facebook的核心廣告業務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減慢了。

但那並未影響投資者追捧Facebook股票的熱情,Facebook不僅僅是一家公司成功的案例,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據知情人士稱,Facebook在最終確定IPO發行價的前一週已經達到了超額認購的狀態。

Facebook週四宣佈其IPO發行價區間在每股28美元到35美元之間,對應的公司市值在770億美元到960億美元之間。

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稱,Facebook的整體廣告業務發展良好,大多數廣告客戶都增加了開支。他們兩人稱,社交廣告是Facebook開拓移動業務的重要工具。

扎克伯格還談到了Facebook以10億美元價格收購移動應用廠商Instagram的交易。雖然媒體報導聲稱這項交易只用了一個週末的時間就敲 定了,但他解釋說,在達成交易之前,他已經考慮了1到2個月的時間。扎克伯格稱,自從4月初宣佈這項交易以來,Instagram的用戶數量已經由 3000萬人增加到5000萬人。

Facebook的IPO標誌著新一代網絡公司挑戰老牌互聯網公司如谷歌和雅虎的一個分水嶺,新老兩代互聯網公司目前正激烈爭奪消費者的在線時間和廣告開支。

Facebook的股票將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代碼為FB,該股可能會從5月18日開始掛牌交易。

據一位參加了Facebook路演的投資者稱:「他們解決了各種難題,他們有著明確的遠景規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86

圖謀控制權 扎克伯格「杯酒釋兵權」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734302.html
Facebook能夠讓全世界9億用戶解決溝通難題,但是,作為聯合創始人,現任公司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卻難以消除與其他創始人及股東之間的隔閡。

「你能不能想個方法,把薩維林的股份稀釋到10%,但又不會讓他明顯感到痛苦?」

近日,外媒披露了早年扎克伯格與其律師商討如何驅逐另一聯合創始人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的郵件。當時,正值20歲的扎克伯格試圖通過發行大量新股稀釋薩維林在Facebook中的股權,從而消除薩維林對Facebook的部分控制。

正所謂商場如戰場。有評論稱,扎克伯格與律師密謀驅逐薩維林一事,是美國科技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政變」之一。但也有人認為,這很難說得清楚是該同情扎克伯格還是薩維林,因為在Facebook上市後二人都將成為億萬富翁。

反目

最近讓薩維林聲名大噪的事情還有一樁。他曾在2011年9月前後放棄美國國籍。有美國媒體認為,薩維林是出於避稅原因而放棄美國國籍。

Facebook將於5月18日上市,公司市值預計達1000億美元。薩維林持有的約4%~5%股份將價值40億美元。放棄美國國籍將讓他避稅約6700萬美元。

但這筆財富來得並不容易。

2004年,哈佛校友薩維林投資1.5萬美元,與扎克伯格、達斯汀·莫斯科維茨一起創辦了Facebook。薩維林負責Facebook的業務運營,擁有網站三分之一的股權;扎克伯格負責產品研發,擁有三分之二的股權。

隨著Facebook的一步步壯大,扎克伯格和莫斯科維茨決定去加州運營Facebook,而薩維林則去了紐約雷曼兄弟實習。扎克伯格在離開前曾交代薩維林做三件事:籌建公司、獲得融資、創立商業模式。

讓雙方關係破裂的開始是,薩維林用Facebook的廣告空間來免費支持自己的創業公司,這讓扎克伯格氣憤不已。

而此時的Facebook已嶄露頭角,不乏上門排隊的投資人,這讓扎克伯格萌生了自己掌控公司、驅逐薩維林的想法。

外媒稱,為了踢走薩維林,並限制他到處宣講他當年如何資助Facebook,扎克伯格減少了薩維林所持該公司的股份。他的做法是創建一家新的公司,並收購這家舊公司,然後又將新公司的新股份派發給所有員工,除了薩維林。

扎克伯格的這項計劃很成功,薩維林被踢出局了。扎克伯格在給莫斯科維茨的消息中解釋:「我覺得他欺騙了自己,我要他籌建公司、獲得融資、創立商業模式,三個他都沒做到,現在我不用回到哈佛了。」

但此後,薩維林向法院起訴Facebook,稱其違反信託責任。薩維林還聯合了他們另外兩個同學,文克萊沃斯兄弟倆,一起跟扎克伯格打官司,指控他偷竊他們的創意。

雙方最終和解,薩維林帶著Facebook的4%或5%的股份正式離開。2009年後,薩維林在新加坡定居,從事投資工作。

而Facebook的另一位創始人莫斯科維茨也因理念不合離開了。和Facebook前工程師賈斯廷·羅森斯坦創辦了一家叫Asana的公司,為企業提供協同工作解決方案。

掌握控制權

現在的Facebook是扎克伯格一人獨掌大權,被放在媒體聚光燈下的他也因此被質疑成一名「獨裁者」。很多曾經和他一起創業的元老相繼離開Facebook另立門戶,原因之一就是無法忍受他獨攬公司大權。

Facebook提交的SEC文件提到,扎克伯格擁有Facebook的28.4%股權,是最大的單一股東,他曾在2009年時通過雙類股權結構擴大了投票權。根據招股書,扎克伯格所持股份投票權比普通股高10倍。

正是通過以上手段,扎克伯格擁有了56.9%的投票權,這意味著他將有能力控制股東選舉的結果,包括了公司董事會成員選舉和公司重大策略決定,比如任命自己的繼任者等。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Facebook近期一項10億美元和股票收購移動應用Instagram的交易,是在扎克伯格與Instagram公司CEO 凱文·希斯特羅姆在前者的家中私下達成的協議。當時媒體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話稱,扎克伯格只是告訴董事會收購Instagram的事情,而非諮詢董事們的 意見。

特拉華州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企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埃爾森(Charles Elson)認為,扎克伯格對Facebook的控制權之大意味著削弱了其他董事和股東掌舵發展方向的影響力。

埃爾森認為,其他人在董事會中沒有話語權將嚴重傷害問責制,並為投資者製造麻煩,「對他們來說,是個糟糕的賭注。」

另據外媒報導,Facebook週三表示其IPO發行規模將增加1億股,增加幅度為25%,早期投資者增加出售至多38億美元的股票。

這一變化意味著,這樁184億美元IPO發行的股份當中,有57%將來自老股東,而不是公司本身。作為多年來最受追捧的IPO之一,這個比例之高非同尋常,已經引起了部分投資者的警覺。

相比之下,據Dealogic數據,當谷歌2004年上市時,老股東所售股票的比例為28%。雅虎和亞馬遜在上世紀90年代上市時,內部人並無股票出售。

不過也有人反駁,認為扎克伯格對Facebook公司的絕對控制已經成為硅谷的新標準。畢竟Facebook是富有遠見的扎克伯格一手打造起來的一家市值千億美元的企業。

「股神」巴菲特就認為,扎克伯格維持對公司的緊密控制是正確的,即使在上市之後也應如此。「他(扎克伯格)是非常聰明的傢伙。他打造了一家優秀的公 司。我認為他將保持對公司的控制,這是肯定的。因此他將可以大展拳腳。我一直都建議創業者嘗試和維持這種能力,幸運的是,我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做到了 這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2

下一個扎克伯格將生活在中國?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ushi2/229427.html

33歲的施密特(Eric Schmidt)從紐約州特洛伊(Troy)的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畢業後在2002年搬到北京。當時他並不會說中文,對經商之道也不甚了了。他一開始創辦的企業中包括一個籃球訓練營,這個訓練營做的 還算成功。施密特說,我曾犯過很多錯誤。

但隨著中國市場不斷壯大,施密特注意到他在2003年創立的一家小型創業俱 樂部已經變得人滿為患。2009年施密特將這傢俱樂部變成了一家專攻公司社交網絡和培訓的企業。雖然此類公司在美國和加拿大比比皆是,但這一領域在北京還 處於拓荒階段。如今,施密特的Cebex Group每年舉辦百場會議、論壇和培訓,其客戶與合作夥伴包括微軟(Microsoft)、花旗銀行(Citibank)、畢馬威(KPMG)和聯想 (Lenovo)。那麼施密特現在如何評價中國?他說,只要你進入中國市場,你就不想離開。

下一位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有可能生活在中國嗎?雖然有人持不同意見,但看起來差不多就是這樣。在中國,許多商業規則制定的不甚明晰,企業必須學會和反覆無常 的中國政府打交道,企業創始人甚至可能因為非法借錢而被關進監獄。但最近在訪問了北京和上海之後,我們見到了一批堅定看好中國的企業家。

比如現年26歲、在中國出生的Eric Wang。雖然他在西雅圖長大並在美國獲得了學位,但當他冒出創辦一家網絡租車公司的想法時,他甚至沒有考慮美國。其中一個原因與規模有關:回憶一下 2010年京藏高速公路上發生的那次惡名遠颺的大堵車事件。堵塞的車輛綿延大約100公里,堵車時間長達九天。Eric Wang的碩士論文就是有關解決交通堵塞問題的,他說,交通堵塞問題一直「堵在」我的頭腦中。2011年他買了一張飛往北京的單程票。

Eric Wang的父母都是西雅圖的大學教授,他們對兒子的行為感到憤怒。Eric Wang說,他們認為我很蠢。他的父母離開中國的一個原因是,他們認為兒子在美國有大把的機會。但時代在變。Eric Wang說,你的職業生涯中只有寥寥幾次機會可以塑造一個行業。

多年來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人都去了美國,這種人才流失現象仍然較為嚴重,但勢頭正在減弱。橡樹嶺科學與教育研究所(Oak Ridge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Education)的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這是所能獲得的最新數據),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以後至少在美國待上五年的中國人有89%,這一比例低於 2001年的98%。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2011年對在美國接受教育卻回到中國的中國企業家進行的調查顯示,81%的受訪者表示,更好的機會是他們回國的首要原因。

中國顯然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產生這種想法。擔任美中商業協會(U.S. China Business Association)副主席的華裔人士吳高林(Colin Wu)說,政府瞭解國有控股企業存在的缺點,目前正在放鬆對小企業的控制。他說,政府意識到它太好管閒事了。中國在這方面取得進步的一個跡像是:幾年前, 獲得一份商業許可證可能需要六個月以上的時間,相關手續極其複雜,施密特的公司Cebex Group曾專門就這個問題舉行了幾場研討會。施密特說,這方面的手續現在已經簡化,只需不到兩個月就能辦妥。

在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籌集資金是另一個出了名老大難問題。由政府經營的銀行一般只向那些低風險的國有企業發放貸款,這些銀行的存款利率 常常低於通貨膨脹率,這令希望獲得更高投資回報率的儲戶感到失望。雖然中國允許天使投資者和風險投資存在,但這些資金遠不能滿足中國企業快速增長的貸款需 求。此外,中國的許多企業創始人都不願意放棄對企業的所有權。

其結果就是,許多企業家只有屈指可數的幾種融資選擇:或是依靠自己的存款,或是向至親借錢,或是求助於中國規模巨大(但也是非法的)影子銀行系統。 最能體現出這一問題的就是盡人皆知的吳英案。32歲的企業家吳英曾以集資詐騙罪被判處死刑,此前她從投資者手裡籌集資金但卻未能償還這些錢。在公眾對吳英 的死刑判決表示不滿後,法院將該案改判為無期徒刑。

吳高林說,中國政府目前正努力進行銀行業改革,以便能讓急需資金的企業有機會獲得貸款。溫家寶總理今年春季在一個新聞發佈會上呼籲允許民間資本進入 金融領域、打破大型銀行對金融業的「壟斷」,他還批准民間金融業由地下經營轉為合法經營。根據政府在一座城市推出的試點計劃,投資者獲准建立私營銀行。

對48歲的企業家陳慧玲來說,資金龍頭的打開不可能太快到來。當初為創辦生產窗膜和木質產品的企業上海德硅貿易有限公司,她向家人借遍了錢,後來她 用三年時間償還了這些錢。陳慧玲說,她成立11年的這家公司目前有300名員工,如果她有辦法籌集到資金,公司規模有可能擴大一倍,但銀行卻不肯向她貸 款。陳慧玲說,這真讓人懊惱,我們把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這家企業。

35歲的胡一峰(音)幾個月前創辦了移動互聯網公司iEdge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資金來自他以及合夥人的儲蓄,在公司業務初具規模後,他有可能會尋 找天使投資者。在上海一家顧客大多是學生的咖啡館裡,胡一峰說著帶法國口音的英語,這是他長期在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駐巴黎辦事處工作的「後遺症」。吸引他投身中國手機互聯網市場的是中國智能手機應用軟件使用的快速攀升。但他也知道政府有可能一夜之間就改變 遊戲規則,而這有可能給他的業務計劃造成巨大破壞。儘管如此,中國市場的機會還是多於風險。胡一峰說,世界上的每個公司某種程度上都是受到限制的,但你依 然能做些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