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們 不回崗

2010-03-15  商業周刊





賀俊結,三十六歲,被廣東鞋廠裁 員,現在在重慶種樹萬棵、養魚萬斤,他說:「這次,我幫我自己打個小工。」

「你是找賀總啊?」三月二日,我們走進重慶北方以農業為主的復興 鎮思源村,尋找著農民工(編按:大陸有農村戶口的工人,簡稱民工)賀俊結。當地人一聽他的名字,立刻這樣反應。

原來,○八年因金融海嘯被裁 員的賀俊結,返鄉創業有了好成績;現在的他,已不是當年離鄉背井討生活的小工,而是個堂堂的總經理了。

三十六歲的賀俊結,在家排行老么,靈 活、膽子也大。十八歲離開家鄉後,他從保安、廚師,一路做到紅綠燈製作工人,足跡踏遍廣東、北京跟雲南。金融海嘯發生前,他在廣東順德的皮鞋廠當車間主 管,月薪有人民幣三千多元(約合新台幣一萬四千元),是村裡不少人羨慕的對象。

金融海嘯被資遣,他沒多想,買了火車票回家 但一場金融海嘯,讓廠裡訂單從每天幾千雙鞋變成兩百多雙,他沒了工作。當其他人猶豫是否繼續在廣東找機會時,賀俊結很快買了張火車票,「就是覺得,也該回 家了。」他是九月底被裁員,而回去的火車票,是十月二十日。在同一節火車車廂內,有很多跟他一樣被迫返鄉的民工。

從○八年到○九年二月,受 到海嘯衝擊,重慶市返鄉的農民工高達三百六十萬人,光一個小小的思源村,就有七十多人回來。

距離村辦公室不到五分鐘路程,是座五、六畝的魚 塘。「我就養個一萬斤,賺個萬把塊沒有問題……。」這是賀俊結回鄉後開始的第一個「事業」。他從儲蓄中拿了一萬元標下這座魚塘,但魚需要時間長大,閒不下 來的他,又動念去做苗圃生意。爬了十五分鐘的山路,我們來到他向政府標下的五、六百畝山林地,他指著山下:「這裡好多園區要蓋,薄(熙來)書記不是說綠色 重慶嗎?要蓋廠就需要樹,我就有生意可以做了……。」

一旁,工人正忙著把桂花樹的樹苗搬下車,「這裡每一株三、四年後都可以賣到一萬塊錢, 我現在種一萬棵,也可以成為億萬富翁……。」賀俊結笑著說。

家人鄰居一起打拚,回崗拋腦後 「我們都是一家人,一起幹的……,」賀俊結的二姊說。他們正忙著把葡萄芽埋入土地。過去,一個農家前面一分地,他們只種來自己吃,其他就任它壞掉。在沿海 看懂商業規則的賀俊結,跟一百多戶農家談好,向他們租地,「這樣種起來,有個規模,運出去才能掙錢。」而這些農家,被他雇用來種樹苗,每個月可以有上千元 收入,加上另外的土地租金,收入比在沿海打工還好。

賀俊結的事業越做越大,家人跟著一起集資投資,政府也貸款給他,去年的收入讓他們很快還 清貸款。站在葡萄田前,他七十多歲的老父親正在挑水,二姊、三哥還有三哥媳婦正翻土,大哥在附近的老家看豬舍,二姊夫正檢查運來的新樹。每天早晨,大家一 起上班幹活,中午,在旁邊的農家吃飯,晚上一起返家,回到家後,賀俊結還會翻管理跟盆栽設計的書籍進修。

「以前掙錢就是為了生活,但現在不 是,」「就是會有使不完的勁……,我們農民是天生懂土地的……。」「這次政府是真的在幫助農民,現在有政策,我們又辛勤勞動,沒理由做不來……。」

賀 俊結說得很高興,邊說邊往山上跑,留下氣喘吁吁的我們。「以後我還想在這蓋個武術學校……,」從小練武的他一直沒忘記這心願。當年,他是家裡離鄉最遠的孩 子,最令父母掛心,但一場海嘯,讓他成為返鄉創業前鋒,不但把家人都聚集了起來,也讓當地三十多位被資遣農民工,就此留下跟他一起打拚。

在 思源村旁的山坡上,油菜花正開著,賀俊結大口呼吸山上清新空氣,像要把十七年錯過的,全都補回來,「這兒空氣多好……。」海嘯已是昨日,回崗的念頭,也早 被拋在腦後,屬於他的創業故事,現在才正要開始。

李好,二十三歲,曾是深圳工廠工人,現在在重慶當接待員,他說:「很踏實,不會憤怒了,你 知道情況越來越好。」

二十三歲的李好,老家在重慶最東北角的城口縣(屬重慶市轄下)。那裡,是重慶的香格里拉,有三十萬畝的高山草原,現 在,繁花似錦,一百萬畝原始森林裡的野生動物,偶爾會到路邊散步。但八年前,初中畢業的李好,卻迫不及待逃離。

他,為見世面離鄉,沒賺到 錢,還變成「憤青」 我們是在重慶的世貿大樓遇見李好,他是大樓接待員。去年,他剛從深圳的電子廠返鄉,是標準的第二代農民工,也是中國一億個「新生代民工」之一。

「為 什麼回來?」我問。

「我不想當憤青(憤怒的青年)。」他說。李好十五歲就離家,「那(城口)是鄉下,以前有車載東西上山時,老人還會問,這 車是吃什麼草的啊,怎麼跑得這麼快?」

李好太想見世面。他先到重慶找工作,「沒文化的去北方找(工作),我會識字,去重慶找。那時候做一個 月人民幣四百元端盤子的工作。夏天很熱,就潑水在地上,在水上面睡,半夜起來,乾了又潑,有時,就跑到殯儀館去睡……。」很辛苦的時候,李好跟朋友會拎兩 瓶啤酒,在長江畔坐上一夜聊未來。

十九歲時,小學同學在深圳捎來消息,說那邊工資可以到人民幣一、兩千元,李好坐了兩天的火車去見傳說中的 大城市,「車上人太多,連眼睛都不敢閉。」

「但結果,我好像又回到鄉裡……,」李好的工廠距離市中心四十分鐘車程,主要替海爾等中國家電廠 商代工。一出門,可以看到農民牽著牛。

每天工作八、九個小時後,李好會到影吧花五毛錢領張碟,在小電視前看起DVD,或是花兩塊錢上網吧, 在網路上,他看到台灣偶像連續劇跟《康熙來了》,也看到越來越多人,因為中國崛起而致富。

在深圳的夜晚,李好會跟廠裡的朋友一起聊夢想,但 內容卻慢慢變質,「會憤怒,在工廠怎麼也發不了財,很多不滿,怎麼有錢人這麼多?」

逃離貧窮的家鄉越遠,自己的世界怎麼越來越小!

現 在,終於能開心抽兩塊錢的菸 李好在深圳並不快樂。在家鄉,他可以抽一包兩塊錢的菸,但在沿海,因為物價跟同儕壓力,要抽到十塊錢,忙了幾年,「什麼錢都存不到。」反倒是自己的家鄉, 陸續傳來,去年有人靠挖礦就淨賺了人民幣一千萬元。家鄉開始建設了,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工作等在那邊。

「聽說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去了,做水泥的 啊,蓋房子的啊……,大家都富起來了……。」

去年春節,李好決定從沿海返鄉回重慶,現在的工作月薪人民幣一千一百元,比沿海工作少,但是 「上一休一,我還可以見到更多人,挺有趣……。」空暇時,李好自修日文,可以跟人用日語簡單交談。「現在,要找一千六、七百的工作,應該可以……。」

他 們追夢,卻發現家鄉也能圓夢,百萬民工將展開返鄉途 八年前,李好追尋的廣闊視野與掙錢機會,原來就近在咫尺。這三年,重慶崛起,服務業與飯店林立,給了李好新希望。他也說不清楚自己想做什麼,但感覺現在, 「很踏實,不會憤怒了,你知道機會更多,而且情況越來越好。」

他笑著,尤其說到,自己現在隨時想家就可以回去,「我們老家以前還有座小教堂 呢,就在山上……哎,那草原,真美!」

繞了一大圈,李好終於發現,夢中的香格里拉,跟自己的未來,距離可以這麼近。

賀俊結、 李好,只是中國百萬民工返鄉的縮影;他們的故事,也預告了中國工廠正逐漸崩解的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8

他们那忧伤的神情 东方愚


http://www.econzhang.com/?p=3664


最近在整理前两年在《南方周末》的作品,抽取了20多篇,分类,每篇后面写一个千字左右的后记,每一类前写一综述。大体会在今年7月中下旬结集出 版。贴几篇今天写的后记上来。

 

【后记】戏里戏外

(2009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阚治东的救赎》)

想起我第一次和阚治东见面时听说他没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就买了张碟并在第二天采访前送给他的情形,我就想笑,笑自己的可爱。

几个月后回头再看当初对阚治东的采访和报道,必须承认,我把他给符号化了,我沉浸在对现实中的阚治东和电影中的杜方的对比中。尽管我也提到正是亦官 亦商的身份成就了阚当年甚至今天的江湖地位和不竭的资源,但他绝不是鲍•柏林罕笔下“小,是我故意的”的类型;阚治东限制的是自己的表现欲,而不是野心。

阚治东身上有着浓浓的政治情怀。这或许和他的经历有关系。同样,因为他在官场浸淫多年,他的城府很深,懂得如何得体地广纳各种资源为自己所用,更懂 得哪些话该讲、哪些不该讲。不少人说他在《荣辱二十年》这本回忆录中“爆了不少料”,譬如他将自己陷入南方证券旋涡时与黄丽满、许宗衡、于幼军等彼时的深 圳市领导的交往细节、信件公布于众。但是仔细的读者或熟悉阚治东的人知道,他在更多的地方避重就轻,或干脆绕开不提。制造个噱头结果把自己给套住的事情, 是不可能发生在如今的阚治东身上的。

阚治东现在的摊子铺得越来越大,他常对传媒大谈特谈的,是他最引以为豪的2006年投资的华锐风电。这是阚旗下的东方现代成立后入股的第一家企业, 成本价是每股1元,而2009年一年的收益已超过20倍,且准备在2010年挂牌上市。即使给出25倍的市盈率,华锐风电上市后,阚治东在这一个项目上的 溢价就超过500倍。

华锐风电是看得见的蛋糕。看不见的蛋糕是,阚治东在安徽、河北等内陆省份的资本布局。譬如安徽高科创投公司于2010年3月3日揭牌,其三大股东分 别为安徽省能源集团、合肥高新区科技实业发展公司和阚治东旗下的上海东创万富。而早在2009年年中,阚治东曾通过旗下的安徽徽商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 成功入股安徽省股权交易所。

想想看,这厢是与当地国资联姻,成立创投公司,那厢是入股股权交易所。这种布局一方面以垄断性的优势,避免了多路神仙来到安徽后,自己的利益受损, 另一方面也提前在为将来顺畅的退出机制铺路搭桥。

与地方政府打到一片,是阚治东的一项核心软实力。而他时不时缅怀过去,与其说他老了,不如说他想通过另一种形式完成当年没有完成的夙愿。当年他费着 劲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背水一战,结果输了;现在他把鸡蛋放到了多个篮子里,所到之处,皆受夹道欢迎。

我在2010年初给阚治东寄去的一封信末写道:阚总的天蝎座性格很明显嘛,你落马的时候,对戏里戏外要扮演两种人生有些厌倦,现在,你重新在戏里找 回了感觉,驾轻就熟,不亦乐乎。
 


 

【后记】手眼通天的危险

(2008年11月《南方周末》未发稿,《谁来担保张锴雍:中科智危局调查》)

中科智号称“中国民营担保第一品牌”,2008年11月我开始调查其危机事件,结果发现里面的水很深。特别是郭俊的内部邮件,撕开的只是中科智黑洞 的一角。担保业的牵涉面非常广,可以说牵一动百,如果中科智倒掉了,深圳乃至全国的担保及金融业,都会发生大地震,牵涉进来的银行、中小企业、官员将不计 其数。

我给张锴雍打电话,他一听我南方周末记者的身份,就说不方便透露任何消息。我找到他的执行总裁魏勇聊,魏开口了,那是中科智危机曝光后他第一次面对 媒体,然而,“危机一个月内就会过去”,他的胸有成竹让我很是吃惊。

2009年元旦,有人说张锴雍“失踪”了,我马上给他发“新年快乐”式的短信,他很快就回复了,看来是安然无恙。

奇迹从第二个月可能出现。2009年2月2日,国际知名的评级机构穆迪(Moody’s)确认了中科智Ca的公司评级,展望为负面。但是3天之后的 2月5日,穆迪又突然宣布撤销对中科智Ca的公司评级。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说,当今社会有两大超级权力机构,那就是美利坚合众国和穆迪评级。“美利坚合众国用炸弹摧毁你,穆迪通过降 低债券评级毁灭你”。

但是三天就从黑脸变红脸,不能不令人诧异。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外界无从得知。不过,2008年,穆迪在西方的声誉实在不佳。9月初的时候,穆迪表 示,它将对一些员工进行纪律处分,原因是“由于一个电脑缺陷”,穆迪对大约10亿美元复杂的债务证券作出错误评级。

2009年3月27日,张锴雍出现在深圳五洲宾馆。这里正在举行由深圳市总商会主办的“中科智最新情况通报会”。 “最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张锴雍激动地说,“春天已经来临,市场比我们想像的乐观。”

中科智的手法通天。正如我吃惊于2008年11月他们一边称危机很快会过去,一边紧急运用自己关系,通过有关部门向南方周末施压,导致我的报道“流 产”一样。如今他九死一生,竟动容称“春天已经来临”,我不得不佩服他的高调和“从容”。

他是真的从容吗?2003年,国内担保圈连续发生了几起大案,气氛紧张,张锴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称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天天像走钢丝,稍 有不慎,就可能跌入万丈深渊。”5年后中科智身陷危局,张锴雍表面从容,其实神经与当初一样高度紧张,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个时候,中科智的业务已 滚动到700多亿元了,成则是美味蛋糕,败则是一枚炸弹。

再后来,我发现2010年1月挂牌上市的创业板公司赛为智能的第5大股东叫深圳中科汇商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而这一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中科智。算下 来,中科智持有赛为智能超过98万股,以上市当天28.4元的收盘价计,中科智这项投资的市值接近3000万元了。

这或许是中科智分散主业风险的一种策略。但是,没有人知道如果下一次危机来袭,习惯借助外部力量纾困,而非自我刮骨疗伤的张锴雍,还能否那么幸运。
 


 

 

 

【后记】原来我们都只是草

(2008年12月18日《南方周末》,《郑州地王隐退:思达系崩秀前夜》)

很多人认为,能够自如玩转资本魔方的,大都是京沪苏浙粤等发达地区的大佬们。这显然是一种偏见,资本运作什么时候受地域限制呢。退一步来说,内地富 豪们或许并不精通,但他可以与老江湖联袂嘛,譬如,“山西首富”李兆会就和马云、鲁伟鼎很熟,马鲁二人投资了王中军的华谊兄弟,而李兆会不久后与在《非诚 勿扰》中出演那个“性冷淡女”的华谊女星车晓结婚了,这是圈子文化结的果子,但更要感谢“资本红娘”啊。

同样,汪远思这一中原大亨,和史玉柱、卢志强等“老疙瘩”一起捞世界,就算他原本布衣,也会脱胎换骨啊,何况他本是天资聪颖之辈。

我是2008年12月初第一次到郑州采访“思达系崩盘”这一选题的。那个时候汪远思刚金蝉脱壳,留下了一个千扯百缠的摊子。不要以为大家顿时慌神了 ——除了业主们因为收楼遥遥无期而更加焦躁,其它资本方对汪远思失踪反倒有一种畅快感。最明显的是,分别以郭德民、丁积武为代表的重组方或债权人,都深信 自己能引入新的投资者,使得“蓝堡湾”起死回生,自己也好赚个盆满钵满。

2009年2月,我第二次到郑州跟踪采访,记得一个天空阴沉的下午,我和郭德民喝完茶,他开车送我回酒店,他一边拨动方向盘,一边服药——他的身体 不太好,“我在河南地产界的人脉很广,”他不忘再次向我强调。

郭德民很诡异地告诉我,他和汪远思走后“思达系”的两位掌盘者——地产业务负责人李建华和上市公司思达高科董事长刘双河“结盟”了,随时保持联系, 以使得能够高效率地引进新的接盘者。

两个月后,郑州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仨闹崩了,因为每个人盘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何况外部的觊觎者甚多,且由于思达事件涉及民间集资和超级烂尾楼,已变 成了一起社会事件。李建华遭一些业主和小债权人围攻,进了医院,又从医院溜走了。刘双河怀疑借机掏空思达高科,也躲起来了。郭德民则拉来了新伙伴——另一 位河南地产商人、世纪光华董事长郭迎辉。

又过了五个月,我得到一个吃惊的消息,郭德民8月底猝死。其家属对外发布的消息是,郭儿家人一起送儿子到北京上大学,路上心肌梗塞而死。而朋友告诉 我,他是和郭迎辉一起开车到北京,准备向证监会告发刘双河的途中猝死的。死亡地点是出了河南鹤壁、还没到河南安阳(郭德民的老家)的高速路上。

再到后来,河南正弘接手“思达系”,并成为思达高科第一大股东。而郭迎辉不甘寂寞,将旗下上市公司世纪光华卖壳,亦获利颇丰。看起来,每个人似乎都 各得其所。最后的埋单者只有先前的购买者,小债权人和小股民们。

我不知道诸多利益方,能够从郭德民的死中汲取什么。我想起台湾《艋舺》中的一句台词:“风往哪里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是 风,可是偏体鳞伤之后,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汪远思也不例外,可谓是中原商界第一墙头草。只有郭德民,死的时候,仍以为自己是风而不是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7

贏家試金石 20%的試煉 他們如何讓賈伯斯買單?

2010-10-04  TWM  
 

 

24,900元,是一支iPhone 4的價格;1,200萬台,是今年iPad的銷售預估量,這是一個由上億位蘋果使用者創造出的銷售奇蹟,蘋果在iPad開賣後,寫下1,040億元的單季新高獲利數字。

然而,在台灣的7百家科技廠裡,能與蘋果共享榮耀的卻不到10%,能分食到一台iPad的利潤,不到20%。

在這場殘酷的競賽中,他們想盡辦法要擠進蘋果供應鏈的窄門,他們用研發實力達成不可能的任務,他們用最獨創的「S」級服務讓蘋果滿意,他們用最靈活的管理、最大的彈性配合蘋果的需求,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他們派出最頂尖的精英,就為了讓追求完美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點頭,說Yes!

 

撰文‧賴筱凡

九月十六日晚上,凡那比颱風侵台前一晚,風雨欲來的前夕,台北市信義威秀卻照常熱鬧非凡;世貿二館湧進上千人大開派對;位於台北市仁愛路的中華電信總部,也迎來了四百位VIP客戶,他們有人等了十一個小時,有人從公司走到現場排隊;這些人都只有一個目的,在隔天的凌晨零時,從三大電信商手裡買下iPhone 4。

場景拉到日本東京,號稱「宅男聖地」的秋葉原,大街上處處可見iPad的宣傳字樣,蘋果專賣店裡更是人滿為患,不管是帶著中國口音的大陸客,或在地的日本人,都忙著拿起展示用的iPad與iPhone 4仔細端詳,外頭的海報更用斗大的字寫著:「iPhone 4缺貨,每人限購一支。」這些人的狂熱,就為了擁有一支iPhone 4、一台iPad,為了走在科技產品的流行尖端,為了享受科技產品帶來的生活革命,更為了成為蘋果執行長賈伯斯的信徒。

一點也不誇張,在缺乏科技新品的二○一○年,iPad與iPhone 4幾乎獨領風騷,光是iPad開賣六十天,銷售量就突破兩百萬台。國際市調機構更預估,今年iPad全球銷售量將上看一二九○萬台;拓墣產業研究所甚至預估,iPad對NB產業的侵蝕程度,將高達三成,而iPhone 4也可望在今年賣出三四五○萬支。這不僅對宏達電形成極大威脅,更讓遲遲推不出平板電腦機種的雙A||宏碁與華碩慘踢鐵板。

然而,你一定難以想像,靠著iPad、iPhone 4大賣,賈伯斯的魅力卻能養活全台灣十幾萬個家庭,他們有的是鴻海員工,有的是和碩員工,每一家接到蘋果訂單的零組件廠,都在全球颳起的蘋果旋風裡,賺飽荷包,讓十幾萬個家庭跟著受惠。

還有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這些動輒市值上兆元、上千億元的大小台廠加起來,卻僅分食iPad每台成本二○%都不到的利潤。

在NB代工末路的氛圍下,蘋果iPad、iPhone 4的訂單,儼然成為台廠的救贖,更是今年下半年至明年獲利成長的保證書。誰能在這不到二○%的淬煉中勝出,博得賈伯斯信賴,誰就是後PC時代、NB代工末路下的倖存者。

 

賈伯斯的難搞

 

連郭台銘也得罰站道歉

但想擠進蘋果供應鏈的窄門,接蘋果的訂單,沒有「十八般武藝」哪接得上手?一位科技大廠董事長就這麼形容,「蘋果是最好的客戶,同時也是最難搞的客戶。」蘋果的產品走在趨勢最前線,絕對無庸置疑,每個產品線的大賣,也都讓蘋果供應鏈跟著大賺,但在賺錢的背後,台廠為了服務好蘋果、綁住這個超級大客戶,卻是用盡心思、砸下重兵。

蘋果的企業文化,在賈伯斯身上顯露無遺,尤其深植在每位蘋果員工身上,「畢竟人家是國際大廠,又是客戶,自然講起話來??(挺起胸膛),就是比較有風。」在這位科技大廠董事長口中,與蘋果交手沒有三兩三,豈上得了梁山。

最實際的例子,就是富士康去年弄丟iPhone 4的工程樣機,對於保密要求甚高的蘋果,完全無法容忍這種事發生,最後弄丟樣品機的富士康員工跳樓自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還得親自飛到蘋果總部罰站、鞠躬道歉,原因只有一個:他們得罪不起這個大客戶。

在亞洲,郭台銘是重量級的企業大老,是掌控上百萬名員工的「成吉思汗」,但在蘋果面前,他只是一名代工廠的老闆,是供應鏈上的一個廠商。「一通電話就把你叫到美國總部去,講沒三句話就結束,是常有的事情。」為了搞定蘋果這個「大咖」客戶,縱使是身價上億元的科技大廠老闆們,只要蘋果一通電話,都得乖乖拎著公事包,飛到美國去。

這樣說來或許誇張,卻是真真實實地發生在台灣科技產業裡。當NB產業面臨平板電腦大軍壓境的危機,當做NB產業的生意已變得格式化,想抓住下一波成長潮的台灣科技廠,就得參加這不到二○%的淬煉,擠破頭也要躋身蘋果供應鏈,即使分享的是不到二○%的利潤,卻是NB代工末路下的另一條康莊大道。

於是,這不到二○%的淬煉,才正要開始!

 

淬煉一:研發力

 

想接單得先證明你有本事

在代工產業裡,傳誦著一個有趣的說法,要做蘋果的生意,得先到蘋果受訓半年。例如廣達負責蘋果的團隊,就要先赴美受訓半年,得到蘋果認可後,才能接洽蘋果的業務。雖然無從考證,卻真實反映出蘋果在每個環節的謹慎,不僅製程、設備得經由蘋果指定,就連人都要蘋果認證。

其實,蘋果與每家台廠的合作都非常密切,甚至在工廠裡遇見蘋果的員工,都不用太意外,因為他們必須隨時掌控每一顆零組件的生產進度、品質,「往好方面想,他們是在幫你,我們反而還得感謝他們。」正達總經理江嘉斌說,去年訂單最慘澹的時候,是蘋果盯著他們把東西做出來,才有後面打入iPad供應鏈的甜美果實。

「不過,蘋果要的東西都是最新的,你有沒有本事給,這是關鍵。」不願具名的科技廠總經理說,為了要開發蘋果指定的產品,經常先行投入了大筆資金,最後效益卻不成正比,另一位同樣做蘋果生意的電子大老就忍不住抱怨,「常常要你研究這個、那個,最後我們做出來了,他們(指蘋果)卻說要再看看。」正因蘋果對於研發實力的高度要求,要熬過這不到二○%淬煉的第一關,就是研發實力要夠堅強。以正達為例,在最關鍵的兩百天裡,成功達到蘋果的要求,將玻璃厚度從一釐米降到○.五釐米,但這還不能滿足蘋果,因為它要的是○.四釐米的玻璃。

同樣的,為了強化代工設計能力,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砸下七十億元購併兩家金屬機構件廠,就是為了補強和碩在金屬機構件的供應能力,讓和碩在爭取代工設計訂單,更有利基點。其實在華碩、和碩尚未分家前,和碩就曾經替蘋果代工過NB,如今和碩自立門戶,又以設計實力著稱,第一戰就是要搶回蘋果這塊餅。

然而,鴻海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iPhone 4的CDMA版本訂單被童子賢拿走,自然得在iPad上扳回一城,郭台銘積極將河南鄭州與四川成都打造成專門生產iPhone 4與iPad的重鎮,更全力將周邊配合供應商集結,就是為鞏固鴻海研發及系統組裝實力。

 

淬煉二:應變力

 

隨時能將產能增加二○%

具備基本門檻的研發實力後,第二關要淬煉台廠的,是應變能力。

不願具名的科技廠總經理透露,「在每張蘋果訂單簽約時,裡面都有一項附屬條款,他要求你必須要有隨時將產能增加二○%的能力。」這二○%測驗的是台廠的應變能力,是驗證供應商在產品熱銷時,能否跟上蘋果的腳步。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陳清文就指出,蘋果一年就專攻一款產品,手機產品今年是iPhone 4、電腦產品今年是iPad,所以火力必須全開,不只內建的零組件要擁有最新的技術,產品大賣的時候,蘋果更要抓住這段關鍵時機,因為隨時可能因為三星出了新款的平板電腦、RIM又推出更炫的黑莓機,讓iPhone 4、iPad令市場著迷的魔力盡失。

為了保留這二○%產能的空間,參加這場淬煉的台廠老闆心中都有一份產能調整計畫,因為蘋果隨時可能要求你比原先預估(forecast)還高的出貨量,交期也可能隨時縮短,端看這些台灣供應商怎麼拿出本領來因應。

今年初,當市場還在引頸企盼iPad問世之際,正達的南科廠已經緊鑼密鼓地加緊衝高良率,因為他們很清楚,一旦iPad上市,追在後頭的出貨壓力將塞爆生產線,所以擴產計畫在他們確定拿下蘋果訂單後,就不斷地進行。同樣地,去年就開始整建江蘇常熟生產線的新普董事長宋福祥,為了接下iPad大單,他準備了一半的產能在等著生產iPad電池,「面對蘋果,新普願意無上限的配合生產。」這就是新普的實力。

負責提供iPhone 4關鍵晶片的供應商就曾私下透露,為了嗑下iPhone 4這口蘋果,被要求三個月後就得交貨,這對於前置期長的晶片供應商來說,無異是一大挑戰,「但你就是要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周七天,不停不休的做,直到產品交貨為止。」

淬煉三:服務力

 

勿期待別人不來搶飯碗

在採訪過程中,大嗑蘋果的這些台廠,多半不敢具名評論這個「超大咖」客戶,不僅是簽訂保密條款的緣故,更多是這些蘋果供應鏈上有名的廠商都很清楚,一旦洩露了任何有關蘋果的事情,就等著掉單子,因為在參加這場淬煉前,保密,是蘋果要求供應商的基本條件。

除了保密之外,為了讓蘋果滿意,台廠身段得夠「軟Q」,除了研發、生產外,將服務做到最極致,例如廣達就專為蘋果設立「戰情中心」,對外不得透露任何資訊,即使負責不同客戶的同事,也不能互相交流,「永遠只有蘋果team(團隊)的人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什麼。」這句話雖簡潔,卻道盡台廠為了服務蘋果,將保密機制做到滴水不漏。

但這還不夠,要做蘋果生意,得二十四小時待命,不管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台廠老闆們都得在第一時間知道,甚至有一家科技廠還為了蘋果建置獨特的「警報系統」,不管老闆身在何方,他都是警報訊息的第一個接收者;晶技更是獨創「S」級客戶服務,用最柔軟的身段,贏得這場淬煉。

的確,當全球化變成勢不可當的潮流,台廠的競爭對手來自全球各地,爭取訂單不能永遠打殺價戰,當別人也有厚實研發能力,也有產能支援能力,「比的就是誰的服務好。」前台積電人資長李瑞華說,「你永遠不可能期待別人不會來搶你的飯碗。」這場戰役裡,縱使台廠分到的只是二○%不到的利潤,然而,當iPad銷售預估數字一路從不到千萬台,到三年後可能上看五千萬台,這已占全球NB出貨量的一五%,「這個數字,可能還要再上修。」陳清文說,iPad對NB的衝擊,恐怕將擴大到三○%之多。

在這個趨勢裡,台灣雙A迄今仍沒有角色,就像高盛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金文衡所說,「我們美國研究團隊預估明年平板電腦的市場,iPad會拿下八○%,台廠可能會白忙一場。」這也是為什麼iPad二代延至明年初才推出,「因為這個市場根本沒有它的對手,它遙遙領先了快一年。」一名供應商說。

當雙A碰壁,當iPad與iPhone 4獨領風騷,參加蘋果這場不到二○%的淬煉,成為台廠不得不走的路,「成功之後,做出口碑,後面湧來的訂單才是關鍵。」一位科技廠老闆透露,當蘋果成為市場指標,能在這場淬煉中活下來,成為坐擁蘋果這塊試金石的贏家,因為來自其他品牌源源不絕的訂單,才是他們被蘋果「磨到深處無怨尤」的最佳獎賞。

你不能不知道賈伯斯 10大難搞

1隨call隨到免理由

蘋果一通電話,供應商就得拎著公事包飛美國,卻常講沒三句話就被斥回。

 

2更動交期長短不定

交期經常被壓縮,視銷售、研發進度,交期也有可能延後。

 

3配合研發卻不採用

蘋果希望供應商配合研發新技術,資本支出先投入,然而未被採用的新品總比採用多。

 

4品質要求超級挑剔

即使薄度多1公釐,甚至些微色差,都不符蘋果要求。

 

5配合設計費盡心力

1年只出1機的蘋果,設計過程不斷更改,供應商也得要有彈性隨時跟著改。

 

6要想接單先訓半年

由於蘋果對產品品質要求高,因此要接蘋果訂單前半年,供應商人員還必須先受訓半年,獲認證才開始出貨。

 

7疑難雜症一肩扛起

蘋果相當重視供應商的問題解決能力,若料源或是研發遇瓶頸,供應商都得立即提出解決方案,不然恐遭轉單。

 

8售價昂貴毛利過低

蘋果產品單價雖高,但單一零組件、代工組裝價格卻都不高。

 

9支援擴產不得異議

近期iPad、iPhone 4大賣,蘋果就要求供應商必須大開產能,支援訂單需求。

 

10保密條款太過嚴苛

蘋果對供應商的保密程度要求甚高,一旦洩密,就可能被抽單,近期就發生蘋果施壓廣達,狀告記者的事件。

台廠大老使出渾身解數為博賈伯斯青睞

童子賢

砸70億元購併日騰與日貴兩家機構件廠,補足金屬機構件實力。

成績 拿下iPhone 4 CDMA版訂單,打破鴻海獨吃iPhone訂單的格局,更有機會進一步拿下蘋果最新電視產品iTV訂單。

 

郭台銘

加碼觸控領域,並將成都設為未來iPad與iTV生產重鎮,積極重整大陸布局,天津、河南鄭州將為手機組裝生產線。

成績 為iPad獨家供應商,代工組裝iPhone 4,旗下多家轉投資公司雨露均霑。

 

林百里

設立無塵室等級生產線,生產超薄NB Macbook Air。

成績 第二代MacBook Air訂單入袋,新款iMac及MacBook Pro機種訂單也陸續入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5

他們創的商業模式 全世界都跟


2010-11-01 TCW




這是你一定要認識的中國年輕團隊。因為他們,正跨過中國創業者最難超越的藩籬——全球化與創新。

但其實你可能早已經聽過他們。「你偷菜了嗎?」去年風靡全台灣的社交遊戲——開心農場,就是由他們原創。

這個名為「五分鐘」的創業團隊,3人都是中國的八○後,在全球估計約有2千5百萬個用戶,從日本到台灣與美國市場都囊括。

他們的成績很厲害 每天吸引全球上千萬玩家 他們是中國八○後網路創業團隊,在全球影響力(使用人數)最大的一支。他們所開發的遊戲,單是開心農場,累積全球上線遊戲的人次,每天平均有1千6百萬人在上面種菜、偷菜。

「他們應該也是兩岸最有創意的社交遊戲團隊。」愛情公寓營運長林東慶說。原創的開心農場一現身,就引發其他開發商跟進,連全球最大的社交遊戲廠商Zynga所推出,有超過6千萬用戶的「FarmVille」都與其有不少相同處。

這是一群中國八○後的新國際人,而他們正是用中國變種人的新價值,跨越文化隔閡的藩籬,在由七○後占滿位子的網路業裡,打開新路,影響全球。

五 分鐘團隊的營運長徐城,穿著T恤、短褲與球鞋,坐在位於上海市淞滬路上的新軟體園區內的新辦公室內,放眼看過去,整個辦公室幾乎沒有任何隔間,100多個 以八○與九○後為主的年輕人,常常就隨興的3、5人聚在一起討論。牆壁上,貼滿了大家一起出遊與每月聚會的照片。負責表演節目的主角,常常就是當月遲到的 員工,這是他們的另類處罰方式。

徐城笑嘻嘻的告訴我他們創業的目標:「就是讓大家在五分鐘內,就有可以分享的快樂事能做,」看來比較嚴肅的技術長程延輝在旁點了點頭。「我們真的很喜歡透過互聯網的方式改變人的生活,」執行長郜韶飛坐在一旁,換個角度說。

這是非常互補的3人團隊,低調的郜韶飛擅長整合,是團隊幕後總指揮,徐城是他在華東理工大學同學,個性活潑,負責對外業務交涉,寡言的程延輝負責技術發展。這3人會結合創業,只是想跟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找件值得「折騰」的有趣事情,從無到有做出來。

社交遊戲,就是他們看到的機會,也是他們心目中可以改變生活的管道。「過去大家社交是聚會打牌,現在,如果有個媒介,能把人以前只能在生活中交流的快樂,用更廉價的時間成本去實現,那該有多好。」郜韶飛說。

快樂可以簡單,社交可以輕鬆,這是八○後跳脫嚴肅中國人樣板的新人生觀。

只 是,選擇以快樂做為創業主題,五分鐘選擇的是一條沒人走過的道路,即便今日,在中國社交遊戲的開發者仍是鳳毛麟角,一流公司不超過5家。要成功,需要有體 會人性需求的敏銳度,何況,五分鐘一開始就設定要做全世界的生意。「只要是人,都想得到朋友的關注,跟朋友進行有意思的交流,這無關地域,」徐城說。

「社交遊戲確實是有做全球市場的特質,但是,中國大多數的企業都不敢去嘗試。」長期觀察網路社交遊戲發展的專家李大維分析。

「我們沒想過失敗怎麼樣,因為我們一直都忙著想怎麼改進。」郜韶飛說。其實,在開心農場誕生前,有連續3次的失敗。

他們的想法不一樣 好遊戲,要能與好朋友互動 一開始,五分鐘推出的是由國際象棋改造的遊戲,結果發現因為不夠輕鬆,用戶數受限。第2款以拼圖為主的「愛拚才會贏」遊戲比較簡單,用戶數一下衝上原來的10倍,但過沒多久,成長卻又停滯了。

「我 們那時候發現玩家的話題都是,我贏了,我怎麼贏的,我分數更高了,這是很功利的遊戲行為,而不是情感的行為,大家不會有『我得到朋友的關注』這種感覺,不 會產生快樂的。」郜韶飛說。五分鐘再接再厲,推出「賽車總動員」,因為是車子,跟所有人的現實生活有關係,也創造了大家聊天的話題。但「我們允許了用戶跟 陌生人去互動,卻分散掉跟好朋友互動的注意力與興趣。」

這3個大男孩,3次失敗,每天琢磨的,都是一個關鍵︰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交朋友?

「你知道,父母這代不太在乎自己感受,那是那個時代背景下養成的習慣。」「但我們這代,沒這種壓力,」生長在河南澠池縣農村小康家庭,父親是獸醫的郜韶飛說。

「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會盡可能讓自己舒服與快樂。」而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就是郜韶飛認同的快樂。雖然要達到這個聽來「籠統」的目標,「幾乎所有的管理與產品,都無前例可循。」連用人,「怎麼辨識出能解決問題的人,也要摸索。」

他們的文化很另類 要員工放空,拿掉條條框框 為了拿掉更多條條框框,他們替五分鐘制定出的4條企業文化裡,第4條只有一個字:「空」。「要不斷放空放下,要不斷包容,有開放引導性的價值觀,才能去真正體會用戶的需求。」郜韶飛說。

在五分鐘團隊的公司內,組織設計與多數的遊戲公司不同。所有人依照專業分工,但隨時會因為任務不同,組成臨時團隊,「我們要的是學習效率很高,不是執行效率高,」因為大家,可以很快把上個任務的學習經驗帶到下個任務來。

除 了心理學與管理學的知識,「我自己也學國學、儒家、道家、雜家、易學跟八卦。」郜韶飛說。「以前我們組團隊,最討厭急功近利的人,但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我們自以為正直,但可能你太執著的價值觀,對公司是種阻礙。文化不該是一種很明確的標準,把人框住。」「這樣組織裡才能容下更多價值觀的人,」郜韶飛表 示。

老實說,跟這3個年輕人交談,很不同於其他七○後網路企業家的經驗。我談執行效率,他們說:「學習更重要,」我問長期目標,他們不談數字與排名,而是告訴我:「創造可分享的快樂。」

「聽起來都好抽象,」我說。

「不,這就是企業的價值跟影響力。」郜韶飛回答。

郜韶飛說,「我們這一代,沒有像上一代這麼強的直接目標感,一定要賺一億,不符合不做,但我們這一代,覺得不一定是賺錢而已,可以讓大家都快樂,有這些你的力量會更大,最後還是會變成商業價值,只是可能沒這麼快。」

《商業周刊》調查研究中發現的中國八○後嚮往良善美好的特質,似乎在這個團隊中得到極大化,而且成為擄掠全球市場的力量。

這就是八○後創業家新能耐。他們跟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6

新书《他们比你更焦虑》即将出版 东方愚

http://www.zhanghua.org/?p=4155

这本书的前身是最近两年我在《南方周末》上的财经人物报道。这两年我大约做了40篇人物报道。我从中挑选了20多位,按照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Fritz Riemann)的人格模型,将他们同样分为四类:忧郁、分裂、强迫和歇斯底里。然后分析他们为何会如此。

本书我新写的文字有6万余字,主要是在每一个人物后面,加上了一篇采访前后有趣或雷人的花絮,或者站在现在的时点上进行的重新思考。这种重新思考是 很神奇的。我有时会觉得自己当初是那么幼稚,但是,就像我笔下的人物一样,谁没有个成长过程呢,最重要的是,我会坚持写,坚持思考。

这本书会在12月初出版。由蓝狮子操刀,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一过程颇费周折,原先的书名曾被新闻出版局枪毙过。幸好内容没有做大量删减。

序言:大佬为何焦虑

文/马克

端午小长假,交替着看两样东西,世界杯足球赛和《他们比你更焦虑》书稿,虽然后者的一些篇目曾在《南方周末》财富版出版前的大样上看过,但经张华 (东方愚)回炉再造,尤其是加上了交代采访经过的心得和感想之后,重读时便有了慢镜头——多角度回放进球的感觉。中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制度变迁 和经济崛起,财经记者的本分,就是从不同侧面,原汁原味地记录这其中的经典画面。这本书中的20余幅人物素描,连缀起来,正是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历程中的一 幅经典画卷。

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已从世界上最大的商业沙漠,突变成世界第二大商业森林、全世界商人趋之若骛的淘金宝地。而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家,亦从边缘走到舞台中心,无论个人财富,还是社会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国的商业环境始终保持着独特性。首先是政商关系。在西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清楚,“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商人与政府打交道, 规则与内容基本上是简单透明的。在中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模糊,政府往往同时扮演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角色,并且掌握无比丰富的商业资源,对商人而言,这是巨 大的馅饼,也是巨大的陷阱。

其次是守法与犯规的关系。这里的法与规是泛指,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级红头文件。谁都知道,中国改革是在邓小平的“猫论”(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 就是好猫)和“灯论”(绿灯快步走、黄灯跑步走、红灯绕道走)指导下启动的。在一个变化剧烈的转轨国家经商,循规蹈矩意味着死路一条。但是,犯什么规、什 么时候犯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回望三十年,因犯规而功成名就的人,数量也许只是因犯规而锒铛入狱甚至丢掉性命的人的一个零头。

第三是财富与社会的关系。对一个没有宗教的民族,财富也许是最现实的信仰,因此,公众崇拜财富。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富不仁”的说法渊远流 长,并在当代被一个又一个落马首富所印证,而落马首富多大程度上是自身作孽,多大程度上是制度牺牲品,公众又没有耐心辨识。于是,夹在强势政府与感性舆论 中间的中国企业家,处境颇为微妙。

第四是产权关系。经过三十年改革,国有资本仍然主导中国经济,这几年还有国进民退的趋势,这就注定了产权这个困扰过楮时健、潘宁和倪润峰的问题,还 将继续困扰下一代国企经理人。当然,受产权问题困扰的不仅是国企经理人,民营企业,尤其是早年由多人共同创业的民营企业,产权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决定着 企业进一步成长的前景。

张华在本书中写到的20余个财经人物,焦虑者大都与处理上述四个关系有关。一句话,在中国营商,只掌握西式商业技能或只懂得中式处事之道都远远不够,只有那些将西方技能与本土智慧融会贯通的企业家,才有基业长青的可能性。

张华是一个自律到苛刻的人,他在后记中称“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一篇人物报道满意过。受到较大好评的几篇,我始终认为完全是自己幸运,采访到了核 心的人物,讲出了核心的过程,而我又恰好做出了核心的判断。”这话绝不是矫情,他跟我说看迈克尔•杰克逊的纪录片《This is it》时曾热泪盈眶,我有些不解,问哪个场面让他这样,他说,是迈克尔反复校正一个前奏音符那个场面,他为迈克尔的精益求精而感动。

其实,对一名记者而言,采到核心人物、讲出核心过程、做出核心判断,有这“三核”,工作就堪称完美了。

共事一年半,张华“雷”住我不止一次,我还记得2009年7月他写的一篇业务讨论文章,其中讲到“无论采访还是写作,内心格局要大,始终把自己作为 商业世界中的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同时对笔下的财经人物应有敬畏心,这样做不一定是为了采访和写作本身,更是为了我们对商业世界的真实感知和思考。”

一个27岁的年轻人,能有如此认知,不禁令人感慨。

德隆前高管王世渝希望媒体和企业“既不相互冲突,也不相互勾结,也不老死不相往来。企业应善待媒体,尊重媒体。同样,媒体也应该善待企业。这样的企业才会健康,这样的媒体才会赢得更多读者。”对此,我深以为然。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是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大病初愈后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名言,也许正是这种心态,他才能把苹果公司重新带上巅峰。

就用这句话,与张华,与诸位读者共勉吧。

 

 

马克

2010年6月1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11

新书《他们比你更焦虑》后记:写作的幸福与酸楚 东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92924862.html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最初萌生出版《他们比你更焦虑:中国富豪们的隐秘忧伤》一书的想法是2009年10月底,我到台北出差。一天晚上突然问自己:你一直以来所坚持做财经人物报道,横向来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为什么选择的是这些人而不是其他。

简单而言,这里面有热点人物的原因,有《南方周末》风格的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我关注的这些民营富豪,大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便是焦虑(Anguish)二字——无论这种焦虑是生性使然,还是遭遇不幸,抑或乐极生悲。

虽然本书近半文章的前身是我在《南方周末》的财经人物报道,但这并非一本单薄的作品集。我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按照“焦虑”的主题筛选出来20多个人 物和群像后,将他们分成为4个类型(忧郁、分裂、强迫和歇斯底里),每个类型前面以一个小故事开头,引申、延展及当章的主题。而在每篇文章之后,我附上了 一篇千字左右的“马后炮”,里面多是采访前后的花絮,或与当事人共吃的一顿酒,或其豪华别墅一隅,或是他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报道后的激烈反应。这些细节是 凸现一个人性格的重要素材,我逐一写来,并有意无意向读者再“爆点新料”,以使本书更厚实也更有趣。

《南方周末》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之一,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一点是精益求精。从2008年5月至今的两年间,我在《南方周末》写了几十位财经人物,收获甚大。当然呈现在纸上的文字只是一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思考最重要。

这种认真和坚持不是没有负作用,那便是有时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反而使思维和表达打了折扣。我想这可能和我自己的经历有关。

一般而言,先做记者,再做编辑,然后至专栏作者,是一个媒体人比较正常的演进路线。但对我来说,这一路线正好是反过来的。我大学和研究生时所学专业 都是财经,研二时有天写了一篇经济评论,向当时刚创刊、号称要“做中国第一新闻周报”的《新周报》投稿,没想到被用作了社论。这无异是莫大的鼓舞。我也一 发不可收拾,向更多的媒体投稿撰写经济评论,曾有一段时间每月稿费过万,我被同学们取绰号为“学生首富”;不过激情过后,我仅选择《上海证券报》等两三家 媒体固定写专栏,因为我知道自己会从事媒体这一行当的工作,质比量重要,羽毛比收入重要。

毕业后我在《南方日报》做了两年的财经编辑,同时继续做着专栏作者。因为是一家之言,如果逻辑得体,文字又干净,文章整体还是有质感的,最关键的是 下笔也是轻快的。我收获最大的便是在《上海证券报》上的“商业PK堂”专栏,记得《风光尤努斯,寂寞李允成》一文发表后,金融学界的不少朋友与我取得联 系,社科院世经所的何帆博士一度以为我是一位“小老头”;而《徐文荣和吴英:同乡不同命的财富寓言》使得横店集团邀请我到横店一叙,我起初以为是鸿门宴; 最有趣的是《悠哉贝克尔,痛乎吴敬琏》一文,吴敬琏老先生在飞机上看到后,向人打听到我的手机号,有天晚上我正在上班,电话那头传来听起来并不算老道的问 好声,随即称“我是吴敬琏”,我一时摸不着头脑,以为是有朋友涮我,差点回一句“我是厉以宁”……

絮叨这些并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对逝去的那段轻快写作时光的怀念。那个时候,我是一个非常单纯的思考和写作者。每天都在读书,看一些资料和报告,灵感 来得很多很快,而我几乎悉数做了记录,并写下心得,有的成了日记,有的则发表出去。离开《南方日报》前后,我和胡润合作著写《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 年》一书,延续了写专栏的那种风格,下笔同样轻快、流畅,有时会天马行空,但整体不失严谨。

一切的改变从进入《南方周末》开始。之所以加盟《南方周末》,是有一天怀疑自己是在“闭门造车”——判断力和价值观固然重要,但你毕竟没到过现场,没与自己笔下的企业或人物接触过,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遗憾。

进入《南方周末》后,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完全改变,以前那种规律的写作被打断,要不断出差,不断采访,不断探究事实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专栏也几乎 要停下来了。我不是一个木讷之人,所以浸淫其中,积极出动,每次都是收获颇丰,不亦乐乎。但一个问题随之出现了:财经事件大都是没有现场的,面对你眼前的 人物和事件,你每向前一步,隐约觉得真相反而退后了两步,旧的疑团解开,新的疑团就出现了。这种探索过程对记者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但问题是,采访和调 查完毕后,打开电脑,开始写作,却不知从何写起、如何表达,甚至提纲也列好了,逻辑也梳理清楚了,却还是在电脑前面一坐就是一宿。

整理本书的初稿时,我仿佛又看到一个又一个通宵达旦的星期二(《南方周末》最晚交稿时间是星期三早上),自己的困顿和落寞。当然,我极少放编辑的鸽 子,而文章质量还比较稳定且不乏所谓的佳作,但是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一篇人物报道满意过。受到较大好评的几篇,我始终认为是自己完全是幸运,采访到了 核心的人物,说出了核心的过程,而我又恰好做出了核心的判断。

这种对自己的近乎苛求和对写作那种莫名的敬畏有时会被人视为一种造作,我也会嘲笑自己有些神经质。但是我还是很难释然。有人问我是不是《南方周末》 这一平台的无形压力,我说不是。因为我始终认为我首先是在为自己而写作,只是最后把产品“卖”给了报纸而已,所以要爱惜自己的文字。

当然也有时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比较糟糕,你去采访,发现所有的门都向你关上了。有时候,你知道里面有官商勾结,但苦于找不到证据;也有时候,你 只想了解当事人的商业模式,而他恰对媒体心存戒备。这些情况都令人沮丧。不过尽管有时报道做不出来,但我仍会写不少心得在日记里。我喜欢写作并非因为我是 记者。我喜欢杜拉斯的一句话“写作就是触知”,更欢斯蒂芬·金在其《论写作》一书结尾处的一句话:“有些时候,写作对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 面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

有些跑题了,回到本书上来。现在呈现出来的每一篇东西我都花了很大的心血。但在读者看来,未必全是上乘的。庆幸我是一名记者,以后可以继续通过《南方周末》与读者交流,以改进和勉励自己。

再一次感谢《南方周末》给我的这一平台。感谢我曾经的同事、前《南方周末》经济新闻中心总监马克(现任《财经》副主编),正是当初与他一家快餐店相 谈甚欢,使得我有机会加盟《南方周末》。也感谢我的两位编辑吴传震和顾策,他们是我在《南方周末》原始报道的第一读者和指正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断给予我帮 助和支持。同时感谢我的部门同事肖华等人,一个不断碰撞和互相学习的团队对一位记者和写作者来说尤其重要。

感谢胡润。正是2008年和他合作出版的《胡润百富榜:中国富豪这十年》一书,进一步催发出我对财经人物报道和写作的激情和兴趣,也使得我在《南方周末》的产品一脉相承。

感谢《上海证券报》《周末画报》《商界评论》等提供给我一亩三分的专栏,使得我敦促自己不断积极思考和写作。感谢这三家媒体的专栏编辑沈飞昊、朱曦、胡浩等老师和朋友。

感谢赵代波、周为筠、唐松风、陆新之、张红霞、洁尘、朱芳文、张桓、李浔阳、程涛、叶檀、廉洁等在写作路上给过我帮助和启发的朋友。一路蹒跚走来,有众多良师益友的指点,我的步子正变得轻快。

更要感谢我的出版人吴晓波和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编辑王留全。是他们当初对我的厚爱,使我的文字能够以图书的形式出版。王留全是我处女作《胡润百富 榜:中国富豪这十年》的编辑,也是本书的编辑。他的严谨和务实令我钦佩。我做了记者后浮躁了不少,他就像一个如影随形的好友,鞭策我踏实一些,并畅快表达 自己的观点,写出更好的文字。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太太湘湘。每一次出差采访,都是她为我打点好行囊;每一次深夜写作,她总忘不了沏上一杯茶放在我书桌旁;有几次因为太投入、我晚上说梦话都是笔下的财经人物,而她被惊醒后从未曾打断我的美梦。她的理解和体贴,鞭策和鼓励是我写作路上最大的财富与慰藉。

                                                                       张华(东方愚)

                                                                2010年5月9日于广州家中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46

他們是會進步的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10.html

假期裡面睇左呢篇呢篇呢篇呢篇、仲有呢篇。容我抽埋呢次水,寫埋呢篇,下一次寫第d野啦。

*****

老鬼們鬧宜家既後生仔,其中一句最常聽到既話係:「我當年好似你咁大既時候,就以經咁咁咁咁啦…點會好似你依家咁 ?」

呢句話,我最唔敢講。

我 係個七十後,比依家成日俾人鬧既後生仔,大大話話早十幾年出身。然而我剛從學校裡行出社會既時候,我同樣犯左好多依家呢班後生仔所犯既錯。 對工作計較、欠缺熱誠、冇責任心、冇承擔、唔捱得、冇目標唔知自己想點、練精學懶 …我通通做齊。初出道既時候,如果老闆要我星期六OT捱義氣既話,我諗我大概會鬧情緒鬧足一日。

人係會長大同進步既。響出道十幾年之後, 如果今日再犯剛才所提過既錯,當然係超低能。但係今日既CK唔會好似當年咁,犯同樣既既錯誤,唔係因為我基因特別優良,而係經過咁多年既磨練同經驗,慢慢 領會到,商業社會對一個人工作態度既要求,同埋要用點樣既態度,先能夠應付到生活既挑戰。

我手下有大量既八十後年輕人,我過往亦寫過唔少 關於佢地所犯錯誤既例子。然而同一道理,佢地犯錯既原因,並唔係因為佢地個底好唔得。犯錯,係因為佢地踏足社會既時間仲係好少,對現實社會既要求,仲未能 夠清楚地掌握得到。但係佢地有既係時間,經過時間既洗禮,佢同我地呢班老鬼當年一樣,一樣會進步,一樣會成長。

當我有時諗番轉頭,由初出 茅廬至今日變成一個老練既老鬼,當中冇錯係遇過好多荒死你死得唔夠肉酸既黑心鬼,但咁多年黎,同樣遇過好多曾經對你作出鼓勵同包容既好人。正因為遇到呢d 好人,我地先至有機會 變成今日既自己,學識點樣做人,學識工作應該要用點樣既態度去應付,佢地既包容,提供左成長同進步既空間俾我地。我地當日有幸遇到呢d好人,今日呢班年輕 人,其實又有冇我地當年咁好彩?

今日既後生仔,並唔比你同我愚蠢,佢地係會進步既。坦白講,當我有時覺得佢地有冇搞錯,點解會唔掂成咁既 時候,我係不自覺地用左今日既我,同佢地去比較。今日既我比佢地做多十幾年人,當然會比佢地老練同有方向。但如果用番十幾年前既自己,apple to apple,同佢地比一比既話…唉,我記性都仲還可以,記憶所及,查實並唔好得幾多。

做老鬼如果對佢地真係睇唔過眼,倒不如認真地幫下佢地成長同進步。總係落井下石,其實對大家都冇好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5

書迷變金主 作家出書看他們臉色

2011-8-22  TCW




出版業是夕陽產業嗎?

七 月十八日,北美第二大圖書公司疆界(Borders)宣布破產,關閉所有實體店面、資遣一萬名員工。但同時,在大西洋彼岸,英國圖書網站「無羈 (Unbound)」卻大膽嘗新,開放讓書迷變老闆,親自投資作家出書。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分析,北美圖書市場的問題並非供需失衡,文中舉出美國出版商報告說明,每一個圖書平台上的交易量都向上成長,但沒有人從中賺到錢。

搶 先看草稿,喜歡可投資

探究箇中原因,除非是像暢銷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能坐擁豐厚版稅,一般沒沒無名的作者只能向出版社收微薄報酬。

另一方面,受到閱讀習慣改變與印刷成本上漲的影響,圖書出版商也 只能夠咬牙苦撐。

出版商窮極思變,想出「無羈」這種顛覆傳統市場機制的做法:它開放讓讀者在網站上閱讀作品草稿,並自由選擇投資對象與金 額。一旦草稿作者籌到足夠的錢就可將作品出版,投資人則人手拿回一本成書。

這一項專案今年五月才啟動,七月就出現第一個成功範例。一九七○ 年代走紅的英國超現實戲團蒙地蟒蛇集團(Monty Python)成員瓊斯(Terry Jones),已經為他的魔幻小說籌足平面書和電子書的出版資金。

《經濟學人》解釋,「無羈」如同一個作家手稿櫃,吸引人之處在於可以看到 一些知名作家正在寫作的片段。訪客只要花十英鎊(約合新台幣四百七十元)就可以得到一本電子書,就能夠在編後記裡留名。目前這項專案已經有三千多人投資, 平均每人投資三十英鎊。

打破出版流程,更省成本

美國評論網站烏托邦分子(Utopianist)肯定「無羈」的做法打破傳統 出版的疆界,由書迷決定投資,直接將出版權力交給讀者,減少作品被編輯一人打入冷宮後,落入從此不見天日的命運。

此外,集資出版讓出書預算 節節下降,加上「無羈」的利潤是網站與作家五五分成,作家們在這裡發現了賺錢、賺人氣的新方式;另一方面,讀者顯然覺得自己參與了創作的過程,也樂在其 中。

合資出版圖書的方式已經漸被接受,全球最大合資平台「啟動者(Kickstarter)」已可端出成功案例:攝影家陶威(Larry Towell)在平台上從一百四十三位讀者籌到一萬四千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萬元)基金,足夠讓他出版阿富汗戰地的作品。目前巴黎也開設了圖書投資網站, 讓圖書出版的門檻給所有讀者共同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3

有一群小股民,他們辛勤又努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wh0.html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小股民,他們辛勤又努力,他們選股又割肉,他們不論何時上班 下班都在看信息,他們偶爾還要拿跳水冠軍。噢~苦B的小股民,噢~可憐的小股民,他們齊心合力開動腦筋躲過了一個莊,最終還是淪陷黑色星期一……」這首改 編自藍精靈的《小股民之歌》近日在各大股吧瘋傳。中國股市向來就是小散絞肉機,今年的股市更是一個萬人坑,不幸的是,站在這個萬人坑邊緣的多數都是賭徒, 自然更難躲避被埋葬的命運。盤點站在「股底」的股民百態——很苦也很茫然!

千點狂瀉,萬股折腰。望滬深兩 市,一地雞毛。新股破發,小非狂逃,天量融資,公司業績難提高。慢牛倒,看綠盤熊市,分外蕭條。買盤如此稀少,引改革根基在動搖,笑新老散戶,猶盼利好, 籌資抄底,又被套牢,一代監管,海歸傻冒,只知半夜磨大刀,俱完矣,看帳面金額,只剩零鈔!」在天河區一家證券公司上班 的李經理的感受中,今年坐在大客戶室炒股的人越來越少。而散戶交易大廳的變化不太明顯,因為很多人的目的已經不在炒股。「你要是上午來,還可以見到幾位大 爺在交易廳打撲克,零零散散的股民散佈在各個角落,聊天、打撲克、翻報紙,雖然實時顯示屏上的數字在隨時跳動,但是真正關注的人已經很少。」

股市一蹶不振,股民炒股的勁頭也提不上去。最近記者走訪了各大證券營業部,發現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冷!一證券營業部的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平常愛逗留 在這裡的股民,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大客戶,還有一類是一些老人家,從八月份以來,整個行情不好,這些以前常露臉的股民突然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不怎麼來 這裡了。」

與此同時,開戶的股民也急劇縮減,「這一個月以來,我們這裡新開戶的數量較往年差不多減了三四成,想要拉到一些大客戶就更加困難了。」該證券部的另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這樣說道。

不去營業部了,網絡成為傷心股民新的發洩地。記者通過網上與網下,採訪了數位股民,他們的故事,或許可以代表如今中國股民的心聲。

新股民感嘆入錯市

35歲的姜梁不喜歡別人說他在炒股,一旦問及「炒股」的情況,他就會不厭其煩地糾正,「我不炒股,只是在理財。」雖然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但姜梁並不是老股民,他還記得去年6月開戶的時候,股市還在2300點左右,惹得身邊一些被套的老股民紛紛羨慕不已,「你小子真是精明,我們割肉的時候你砸存錢,現在我們腰斬了你才入市,等著吧,就剩下數錢了。」

入市當初的經歷也讓姜梁有些小得意,兩個月後就掙到了股市第一桶金,「飛亞達是我入手的第一隻股票,當時不敢多買,想試試手氣,14元買入的,8月份時 14.9左右賣出,賺了6%」。雖然在去年那波行情中,這只股票的表現並不算太搶眼,但初戰告捷也讓姜梁興奮不已。四個月後又趕上了去年10月8日的大行 情,一下子就有了20%的收益,那個時候的姜梁逢人就說,「還沒入市呢?看看我這個菜鳥都掙錢了,開練吧。」

但是今年的股市,顯然讓這只「菜鳥」很迷惘,「年初本來還有5%左右的收益,結果到了五一,反而虧損了10%,當時還不敢和家裡『領導』說。」最近入手的兩隻股票都讓姜梁感受到了「地板價」下「地下室」的荒涼,「當太平洋[7.67 -4.24% 股吧研報]5月份跌到10塊時,我身邊的朋友說,這只股票已經跌無可跌了,我跟著入手了300手,誰知道它現在已經跌到了8塊錢」,而另一隻股票則是中國南車[4.66 -3.12% 股吧研報],「8月份之後很多人說這只股已經跌夠了,我想鐵道部這麼大的後盾總不至於再這麼跌吧,誰知道它好像已經沒底了」。姜梁很苦悶地表示,現在他賬戶裡4只股票全部一片慘綠,「表現最好的跌了20%」。

「現在每天就怕老婆問我股價,實在不好意思說。」姜梁給記者講起了現在流行的一個小段子:2007年的時候,媒婆介紹小夥子的優點,說某某會炒股,姑娘一 聽,特別喜歡,覺得小夥子有出息;現在變了,媒婆介紹小夥子,說某某人本分,不炒股,姑娘一聽,樂了,多好的男孩兒。姜梁對此很有感嘆,「沒入市時,不論 是朋友聚會、同事聊天甚至坐地鐵聽陌生人談話,都離不開股票兩個字。現在自己進去了,結果朋友同事吃飯聊天,也不怎麼談論股票,誰起這個話頭,不僅自己沒 面子,也招別人心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2

他們人生90%都失敗 為何還成功?


2011-10-24  TCW

 


如果你以為,像王建民這樣受傷後 努力復健,最後成功重回投手丘,這不過是他人生中少數挫折,最後幸運撐過來而已,那你就太輕忽逆境的殺傷力了。

其實,過去有無數像王建民這樣的人,他們遭遇失敗,比常人更多,但最後還是能在舞台上發光,這並不是他們比別人更傑出,也不是他們更幸運,而是他們面對失 敗時,比那些失敗者多一分堅持而已。

留聲機,失敗常客的大發明 他六十七歲時廠房燒光竟說感謝

一個畢生做過的事有九成以上都是失敗的人,大概會被認為是失敗者,若用這種標準,那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Edison)就是這樣的人。他光發明電燈就失敗將近一萬次,其他實驗也都是失敗居多,但誰會認為愛迪生是個失敗者?

事實上,愛迪生晚年還碰到一次毀了他一生心血的重大失敗。

一九一四年,愛迪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工廠失火了,這家工廠是愛迪生畢生的心血結晶,這讓他當時損失兩百萬美元。

火災發生時,愛迪生二十四歲的兒子查爾斯(Charles)記錄下他眼裡的父親:愛迪生冷靜看著火苗吞噬他畢生的心血,他的白髮在風中飛舞,「我為他感到 痛心。他已經六十七歲了,不再年輕了,他畢生心血都付之一炬。」

「突然間他看到了我,向我大吼:『查爾斯,你媽呢?』我告訴他我不知道。他說:『快去叫你媽來!她一輩子都沒看過這種景象!』」

隔天早上,愛迪生望著火災後的殘垣斷壁,自言自語的說:「這樣我們以前的錯誤全都被燒光了!感謝上帝,我們又可以重新開始了。」

就在這場火災後三週,愛迪生成功發明世界上第一部留聲機——這是個至今仍讓人類受惠的發明。

對愛迪生來說,每次試驗失敗,意味著「又少了一個可能失敗的機會,」這種樂觀面對失敗的態度,才能讓這位發明大王即使遭遇無數次挫折,最後仍是成功者。就 如他說:「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

解放黑奴,倒楣鬼的功績 他破產又落選,全靠幽默甩嘲笑

因此,成功者絕不是一帆風順,若有人覺得自己命苦,把這當作無法出人頭地的原因,那不妨再和下面這個人物相比:

他七歲時,全家被地主趕出去;九歲時喪母;二十六歲時愛人死亡,他幾乎發瘋。他兩度經商,全都失敗,二十四歲就破產,讓他負債十六年才還清。想要從政,競 選議員數次也都落選。一個新政黨成立,他毛遂自薦要當該黨副總統候選人,結果得票數不到對手的一半,當時有人形容,這個人是「毫無希望的失敗者」。這個人 當時衰到自己感嘆:「我都不敢帶刀在身上,因為我怕我自己想不開。」

但這個「失敗者」,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帶領北方獲勝,宣布解放黑奴,他就是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

林肯並不是什麼修身養性的大師,他面對挫折的態度很簡單,就是「幽默」。

國防部長暗地嘲笑他是「笨蛋」,他聽到後回答:「我了解他,他的話大多是對的。」競選失敗,他開自己玩笑:「這就像一個踢到腳趾的孩子,因為太痛而不能 笑,可是又因為自己已經長大而不能哭!」別人笑他醜,又批評他要解放黑奴,卻不娶黑人,根本是兩面人,林肯回答:「我知道我很醜,但如果我有兩張臉,我還 會用這張臉見人嗎?」

在南北戰爭最艱困時期,林肯用這種幽默擺脫許多痛苦,他曾告訴朋友:「我之所以笑,是因為我不能哭!」

面對失敗,可以像愛迪生那樣保持樂觀,或像林肯那樣苦中作樂,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都百折不撓。

洛基,沒人要無名演員的鉅獻 他自薦拍戲,被狠拒一千五百次

以下是另一個失敗無數次,卻仍打死不退的人物,完成了一件原本被別人認為不可能成功的故事。

一九七○年代初,美國有一個年輕人很想當演員,他找上電影公司經紀人毛遂自薦,沒有人願意給他機會,每個電影公司經紀人都嫌他「長相滑稽、講話聲音含糊不 清,聽起來很可笑」。這個年輕人在出生時,因為頭部是從母體被硬拉出來的,所以他面孔有一部分肌肉沒辦法正常運作,這也影響到他的嘴唇以及說話能力,因此 他的長相與聲音確實「與眾不同」。

這個從小就被恥笑的怪模怪樣年輕人,找上紐約數百位電影公司經紀人,得到的答案是千篇一律的「NO!」

這個年輕人最後被拒絕了多少次呢?一千五百次!

最後,有位經紀人終於給了這個年輕人第一份演員工作,在一部電影裡演一個被打的小混混。但這個小角色的待遇微薄,當時他已窮到連公寓暖氣的錢都付不起,飯 也沒得吃,只好跑到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去,那裡至少還有暖氣。當時這個年輕人讀到了一本愛倫坡(Allen Poe)的小說,大受啟發,他想到他也可以寫一部電影劇本。

有天這個年輕人碰巧看到當時的世界拳王阿里(Muhammad Ali),與另一名選手衛普納(Chuck Wepner)的比賽。在阿里的鐵拳攻擊下,衛普納毫無招架之力,然而衛普納每次被擊倒在地後,都奮力爬起來再戰,這個景象讓這個年輕人大受感動,他在家 閉關三天寫了一部電影劇本,內容就是描寫一個拳擊手如何在擂台上奮戰不懈的故事。

他的劇本被看上,買家竟出高價要他別演

這個年輕人想向電影公司推銷他的劇本,但沒有任何公司感興趣。當時,老婆和他離婚,他已一無所有,最心愛的寵物,一條狗,最後也以二十五美元賣了,賣掉之 後他立刻轉頭大哭,事後他形容這是他人生「最低潮的時刻」。

但為了實現他的演員夢,他毫不退縮,繼續向每家電影公司推銷他的劇本,在無數次被拒絕後,終於有兩個製作人看上,他們出價十二萬五千美元要買這個劇本,但 條件是這個年輕人不能演裡面的角色。

年輕人卻堅持要演主角,否則不賣劇本。製作人之後將價碼提高至二十五萬美元、三十二萬五千美元,年輕人還是不同意。最後,製作人讓步,同意他演主角,但只 給他三萬五千美元及承諾分紅。

一拿到那三萬五千美元片酬,年輕人第一件事就是去贖回他的狗。他一開始出一百美元,狗主人不肯賣,最後逐步加價,即使喊到一千美元,狗主人還是不願賣。最 後年輕人花一萬五千美元才買回那隻狗,這隻狗後來在該電影裡也軋了一角。

這部當時花了一百萬美元拍攝的電影,最後票房成績超過兩億美元,該片還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這部電影,就是《洛基》(Rocky),這個當時拚死拚活都要當演員的年輕人,就是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

在奧斯卡獎頒獎前,史特龍把所有曾經批評他、羞辱他的字句,一一念出來,因為他把人們對他的每一句批評都寫了下來。史特龍說:「我把挫折當作催促我起床的 號角。」

愛迪生、林肯、席維斯.史特龍,他們經歷的失敗次數,比任何人還要多。但他們在面對失敗時,或樂觀以對,或自我解嘲,或打死不退,他們並不是天生就比別人 優秀,他們不過是面對失敗時,比其他人多了一分堅持而已。

這也印證十八世紀愛爾蘭詩人哥德斯密(Oliver Goldsmith)名言:「人生最大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能屢仆屢起。」

【延伸閱讀】王建民度過低潮7步驟

第1步 確立精神:只要成功機率不是零就不放棄第2步 接受挫折:誠實檢視自己不足之處,再困難也要堅持目標第3步 正向態度: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學會耐心等待第4步 尋找激勵:把負面的聲音 轉化成證明自己的動力第5步 設立目標:不要想一蹴可幾,設定短期目標一步步達到第6步 外部支援:家人是最好的支持力量第7步 再創高峰:在低潮時開發自己的第二、第三武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