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電視人材流失(中)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6082475

前文提到,個人認為,相對來自港視(1137)的競爭,電視廣播(511)最大的危機是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因為要發展新媒體,走的是一條全新的路,換句話說,TVB在電視領域的固有優勢,幫不上多少忙;但這不是沒有生機的死胡同,而是要有創新的經營思維去開創新領域。

飛:『……過去TVB的黃金時期,一方面是自身的強大,另一方面是對手未具實力,還有是互聯網未成氣候。因而TVB的節目在華人地區大受歡迎。在這情況下,TVB能夠以低薪模式留住大批演員。演員人工低,但節目受歡迎,知名度上升,有了登臺廣告等甚它收入補償。

沒有競爭下,為求盈利最大化而低成本的流水作業,節目質素下降,本土市場的慣性收視雖不受影響,但華人地區的影響力正不斷下降,演員的登臺廣告等額外收入大打折扣。與此同時,國內市場大了,節目制作費大增,即使當時節目質素仍比不上TVB,但人工補償下,漸有大批人材從TVB流失到國內。

時至今日,以上的情況進一步加劇。人材流失使TVB的劇集質素進一步下降,劇集於華人地區影響力加劇下滑,演員更不願意接受TVB的低薪酬。與之相反,國內節目在北上人材及資源市場等配合下,後來居上,一部紅了陳偉霆,李易峰,紅了鄧紫棋,更是紅了大人小朋友一大群人。TVB在香港看似沒有競爭,但人材都流失到了國內。相比國內既賺錢、賺知名度,又能拍好劇集,演員北上是必然選擇。……

楓:香港娛圈人材流失是事實,但到底人材北上的真正原因是否只因TVB劇集質素太低,導致演員外快大減?這個邏輯未免太簡單,如是者,TVB影響力甚低的本地電影界,為何一樣留不下人材;另一個理論上沒可能有TVB負能量影響的臺灣,其人材一樣流向國內?

說穿了,最根本原因是國內市場相對龐大,加上國內娛圈起飛,能夠以極高薪吸引兩岸三地人材。近日,藝人張智霖與太太袁詠儀能夠以逾3000萬人仔重金獲聘請拍攝內地真人show,這樣的電視製作費用,香港這個小市場能夠付得起嗎?或許,如果節目能夠賣埠,以多個市場一起來支持,可能還有機會一試;但這個條件,目前顯然未出現。

TVB演員普遍人工低,需要有登臺廣告等甚它收入補償,這也是事實;但我不能肯定,單領底薪,不需要登臺廣告等甚它收入補償,是今時今日全球做娛圈人士的合理收入大趨勢?!我的理解是,藝人越受歡迎、幕後人材越能製作受歡迎節目,他們的收入越可以幾何級上升;因此,我接受上述外快收入大於底薪的制度。對於新人或未上位人士,我相信現在有港視製造另一個選擇,這樣的市場環境能對本地娛圈人材提供一個機會,以作相對客觀的收入比較。

我明白,TVB一直給人涼薄的形象;我自己印象最深的例子,可說是劉德華、梁朝偉由電視轉電影前,TVB雪藏他們的情況,感覺確是霸道。但是,近年新TVB在這方面有變本加厲嗎?相對地,我看見更多節目、廣告給予新人或未上位人士多些機會,連幕後製作團隊也加以重視(是否做show,未知);上了位的阿姐阿哥想外闖揾人仔,TVB也願意採取「好來好去」政策,以維持未來的合作機會。

其實,香港娛圈人士北上真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嗎?我們只看到北上的成功例子,但一個成功例子背後的辛酸例子有幾多?在香港做阿姐阿哥,北上後身分要降幾多級?人家演員大多戲劇學系出身,香港的阿姐阿哥有幾多是紅褲子出身?未上位的人包袱較少,但競爭只有更大,付出肯定更多,回報卻更沒有保證。據說,國內節目製作有外援配額限制,以保護國內的工作者權益;近來又聽說要研究加入片酬上限、片酬增幅上限,可見國內市場的政策風險不低,亦不利「外援」。

事實上,不少北上藝人都會在揾人仔兩三年後,回流本地市場一段時間。未知是因有家在香港?還是香港人氣始終有助提高身價?例如上述的張智霖例子,年前拍了一部飛機師電視劇後,人氣大升,廣告如雪花紛紛飄至,身價也幾何級跳升;而TVB目前亦似在這方面做更多功夫,吸引不同藝人在不同時期以「外援」方式參與拍劇。我個人相信,除了幕前藝人之外,幕後製作亦有機會加入「外援」模式。

上述種種,想指出新TVB在用人方面不是坐以待斃,因此我們不宜以舊有印象,簡單判斷當前的形勢。我們會在最後一篇文章,談論TVB如何面對被邊緣化。

相關舊文:電視廣播的困難(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