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富士康:一个封闭的自足体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5/350340.html

无论具体原因如何,富士康都到了必须自我反思的地步。那么多年轻生命接连消失,已在产业界乃至整个社会公众心理 层面投下沉重阴影。
但截至目前,富士康方面并没将亡羊补牢的措施推进更多。目前其标准说法是,公司管理出现了漏洞,少数员工产生精神危机,并宣称公司已制止了20起自 杀举动。

笔者相信,这一沉重的心理阴影,可能将成为富士康以及它所代表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折点,并波及中国制造业。

当员工成为一段指令符号

员工接连自杀,富士康无法回避自己的企业文化特质缺憾。那就是,在这个庞大如中小城市的企业以及它的员工,有着涂尔干《自杀论》中描述的孤立特征。 涂尔干如此说,个体社会关系越是孤立、疏离,人就越容易自杀。

富士康表面不像是封闭的企业。早在几年前,它便挂牌香港成了公众公司。而它借代工模式,也与全球众多IT品牌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

而恰恰是代工模式促成了富士康的封闭性。它最早做黑白电视机按钮,如今已成高度垂直一体的企业恐龙。垂直一体的好处是,可以提供一条龙代工服务,效 率更高。而追求效率的动力,最后将一切资源都捆绑在商业流程中,在庞大的生产车间,员工只是封闭、孤立自足体中的一个微型元器件,一段指令符号。

或者说,员工必须成为机器,即便在车间之外。2007年3月,笔者参加了富士康昆山分公司举行的一场活动。现场整体方阵、各色旗帜、淹没一切的教徒 一般的“我爱你,郭爸爸”的口号,将一种个人崇拜情绪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那一刹那笔者注意到,不少员工的脸上,并没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他们的动作 僵化、口号生硬。富士康将他们塑造成了缺乏情感但却高度服从的指令符号。

几年前,笔者老家的一个女孩就曾在富士康的代工对手中工作几年,每次去看她,很少能真切感受到被流水线捆绑的员工们的自由心声。为了生存,他们需要 忍受沉重、苛刻的加班制度,更多时候牺牲着个人尊严,甚至难以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

代工工厂的员工生存状态很多时候被描述成:上班、下班、睡觉,然后接着上班、下班、睡觉。

笔者眼前闪过第七个跳楼自杀的卢新。这个湘潭大学的学生,加入富士康前,阳光开朗,唱歌很有功底,曾参加过湖南卫视“快乐男声”大赛,颇受好评。在 富士康入职新人才艺大赛中还获得二等奖。但他的朋友说,加入富士康后,几乎难见他有笑容,常常精神恍惚。

在公开披露的几名自杀员工信息中,几乎无一例外提到,死前一段时间,他们焦虑,精神恍惚,处于崩溃边缘。

富士康这种文化氛围,也许并非是直接导致员工自杀的原因,但它肯定是促使他们心里焦虑、心灵孤立的触媒之一。

追逐低成本而居

富士康方面坦承,公司管理确实出现漏洞,不过,这两天,它开始将原因归于员工的精神危机,似乎意欲将原因全部归于社会层面。

但外部社会原因不是一个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富士康认为的精神危机,从它的发展模式里,或可以管窥一二。

笔者认为,富士康虽名列全球代工业第一,但文化及商业模式上至今仍然带有非常原始、粗放的特征,在企业面,它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在富士康母公司鸿海企业传记《虎与狐》中,郭台铭被称为“代工业的成吉思汗”。笔者认为,这称号不但说出鸿海商业模式特点,更是直指其备受争议的企 业文化特质。

鸿海的制造业布局早已覆盖“金砖四国”,并在北美、澳大利亚、东欧拥有多处生产基地,且目前正借收购快速扩张。从空间来看,这个商业帝国远比元帝国 更有气势。后者只是“一元三汗国”,跨越两个大洲,而郭台铭已是四大洲。

这个商业帝国与元帝国的发展模式之间,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是追求规模化效应。元帝国是一个马上王朝,它的骑兵,就像冷兵器时代的导弹,纵横天下,短短几年,掠遍了亚欧繁华;而鸿海集团30年来给人的最大 观感即是,借助垂直整合策略,不断地将商业模式复制到全球各地。截至目前,仅在大陆,富士康便有近60万名员工、土地几万亩、十多座工厂。以致郭台铭被称 为大陆“富士康市市长”,不是没有理由。

二是低成本策略。元帝国的缔造者属于马上民族,它的绝对兵力并不多,历史上的征服战争中,它们很少携带大量辎重,而习惯于就地征集筹措,长途奔袭, 一举征服。此外,它也没有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驻军占领。

鸿海帝国的低成本策略不比元帝国差。它在全球各地的布局,既是追逐客户,也是逐成本而居。比如,5年来,它在太原、山东、河北、湖北、重庆等地快速 设厂,充分利用当地人力及土地资源,动辄拿地几千亩。这是外部的布局成本驱动,而在内部成本控制上,郭台铭已到苛刻地步。

但这种逐成本、客户而居的生产,对于征服过的区域来说,难有泽被后世的产业价值。举例来说,封闭的富士康为深圳贡献了近20%的GDP,假如未来全 部迁移走,能为这座城市留下什么?血汗工厂的指责、自杀工厂吗?

笔者认为,成吉思汗在文化上的贡献,远低于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之影响,郭台铭也是如此。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富士康的发展模式,建立在牺牲 文化价值的基础之上,透支着一个区域经济振兴的深层土壤。

这一点,同样经历过代工模式的明基董事长李焜耀感觉非常难受。他说,过去30年,为了代工产业繁荣,很多人付出“家庭、健康的代价”,为台湾社会带 来不良示范的价值观。他认为,台湾目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因为全球化时代,速度筹码越来越低,而且,过去多年,台湾很多筹码都是押在“大陆4000万员 工”身上,这都需要检讨。

事实上,富士康的运营几年来早有转型动作。但是,这一转型将持续很长时期,其间必将在各个方面产生阵痛。在利润面前,富士康员工精神文化的部分、人 性的部分,缺乏真正的土壤,那些普通员工缺少心灵的寄托。

这也许正是中国过去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之一。约瑟夫·泰恩特在《复杂社会的崩溃》中说,当一个社区、经济体步入繁盛期后,构成整体文明的各种要素 的关系、边际回报会呈现递减趋势,尤其是族群心理、文化精神上上,将呈现内耗、递减的特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38

全民參與綠能革命 高電價不等於高負擔 「超額發電屋」自給自足還賺退休金

2012-6-11  TWM




德國電價很高,讓人民叫苦連天?《今周刊》深入德國家庭,發現民眾不曾抱怨電價高,反而發展出一套套省電、發電系統,全民一起參與綠能革命。

德國不但透過立法將節能植入每個家庭,更催生「超額發電屋」,讓人民可以靠發電賺進退休金!

撰文‧楊卓翰

積極開發再生能源的德國,電價雖然貴,卻也是全國省電的動力,讓德國人探索每個省電、發電的可能。《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德國南方佛萊堡︵Freiburg︶,深入全球第一個實現「超額發電屋」的太陽能聚落。

這個十年前蓋成的聚落,一百二十戶的屋頂整片都是光電板,再加上節能設備,讓全年的發電量超越用電量,所以整個聚落就是一個大型的發電廠,除了可以自給自足電能,還能提供給聚落外電力。這就是「Plus House」(超額發電屋)概念。

超額發電屋 不只省電還賣電波娃.艾莉婕︵Bahwa Alidze︶一家四口搬進太陽能聚落已經十年,而十年來,他們平均一個月的電費不到五十歐元︵約新台幣一千七百元︶。德國一度電價約為八元新台幣,在歐洲是第二高。德國和台灣剛好相反,用電量最大的時節是嚴寒的冬天。而波娃的暖氣就是用電加熱,但在德國昂貴的電價下,電費怎麼可以如此便宜?

「祕訣就在這套節能氣密窗。我們冬天的暖氣是自動間歇性開啟,一天只開三、四個小時,因為溫度在室內根本不會降下來。」波娃為我們展示她的節能窗── 這套有二層玻璃的窗戶,中間夾著一層真空。因此節能窗在關上後,可以完全與外界隔絕,不只是聲音,連溫度都是。

「其實室內冷暖氣,有三分之一會從窗戶隙縫流掉。從窗戶下手,絕對是節電的第一步。」在太陽能屋外,陽光建築公司︵SolarArchitektur︶主任托比斯為我們做說明。托比斯的建築公司在德國以建造綠建築聞名,太陽能聚落就是出自托比斯的團隊之手。

立法要求將節能變成全國標準節能窗完全不會流失熱能,因此室內溫度經常過高。嫌太熱的波娃還得安裝間歇性的暖氣控制器,因為窗外零下的氣溫,他們一家卻常常「熱到流汗」。而在夏天,雙層窗戶也能節能。波娃的百葉窗裝在窗戶外,在大太陽時遮陽之餘,太陽光照射不會造成冷房負荷。但不開窗如何通風?太陽能屋的通風口安裝在牆壁裡,讓通風管經過一排鐵片調節溫度,讓室溫更宜人。

超額發電屋裡,主要的電力從傳統能源變成替代能源── 太陽能。

波娃的熱水器在白天先透過太陽能加熱,並存在大型的儲水槽,足夠一家四口使用一整晚。若是沒有太陽的陰天,就切換利用一般電源加熱。「傳統的電力在這裡是『替代能源』,而我們的主要能源,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自然資源。」波娃說:「我們和陽光一起生活!」別小看這一點小小的改變,「光是這套設施,就能節省四○%的暖氣用電量。」托比斯說。「節能窗戶成本雖然貴,但是省電效果相當好,照一般家庭的冷暖氣電量,大概五到八年,就能把裝置費給賺回來。」這些設備,在十年前由太陽能聚落實現,現在已經普及到每一個家庭。托比斯就說:「在德國,節能窗戶已經是建築物必備的設備之一。」德國一九七六年實施《建築節能法》,要求新建築物必須做隔熱,違反此法律者罰款五萬馬克。二○○二年更通過《新版建築節能法》,所有新建築物都必須有「節能證書」才能動工。「舉例來說,十年前還沒人聽過雙層玻璃真空的節能窗,不過現在德國已經買不到傳統單層玻璃的窗戶了,市場上還出現三層的『超級節能』窗戶。」托比斯說。

「我們電價或許高,但是省電就是省錢。」在德國,不但用隨手關燈這類觀念教育全民,守法的德國更從︽建築法︾下手,將房屋省電變成全國的標準,「不省電,就會被罰錢。」

三十年老宅大變身

也難怪德國電價雖高,但是德國家庭的民生用電量卻是先進國家最低,更比台灣人硬是少了三○%,每人每年平均耗電量︵不包括工業用電︶約達一千四百度電;而台灣平均則是每人每年一千八百度,人均用電量更超過日本、韓國,是亞洲第一高。

這代表,台灣每個人比起德國人多花八百元新台幣的電費,聽起來不多,但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計算,台灣光是民生用電,每年就多用了九十二億度電,等於核一廠一整年的發電量。

「一度電只要二元新台幣(約五分歐元)?(若以所得差異計算電價差距,德國實質電價約貴台灣二.二倍)如果我們的電價也那麼低,那我們也沒必要大費周章來省電啦!」聽到台灣如此便宜的電價,托比斯猛搖頭,感到不可思議。「難怪台灣的再生能源無法發展、人民用電量降不下來!」而政府總是呼籲民眾節能省電,但這麼多好用的節能裝置,在台灣十分新奇,為什麼?

這是一個簡單算術:在電費相對便宜的台灣,花在節能上的回收更難。也難怪當雙層真空的節能窗戶已在德國普及,而台灣依舊不流行。

但是,要當超額發電屋其實一點都不難,就算三十年的老房子也能藉由各種手段大變身。住在佛萊堡近郊的馬丁(Martin Schoenberger)一家住的房子雖然老舊,但超額發電屋的變身,不但讓馬丁一家超省電,更為他們賺進大把鈔票。

當馬丁在報紙上看到家庭裝設太陽能板的銀行特惠貸款,他決定要來發電賺錢。「申請過程很簡單,幾個月就能完成。」這也是德國推動再生能源的成果。「銀行非常歡迎這種個人的小額貸款,我投資的時間算晚了,他們本來還有零頭期款的優惠!」馬丁說,他幫屋頂架設上三萬六千歐元(約台幣一百三十萬)的太陽能板,可以申請到一萬多歐元的三.九%低利率貸款,還款時間長達二十年。

為了打造節能屋,馬丁也將窗戶換上雙層玻璃,外牆漆上隔熱漆,讓暖氣不外流。而安裝這些設施,也都有節能貸款專案,總額最高可達五萬歐元。「只要是節能,你都可以找到一大堆融資專案。」馬丁說。

如今,馬丁整棟房子和哥哥共有三個家庭,電費一個月總額約二百歐元,但他們使用太陽能板,一個月就能賺進四百歐元(約一萬四千元新台幣)。

○六年架設太陽能板的馬丁,可以用一度將近台幣二十元的電價賣回給輸電公司,而且德國《再生能源法》保證馬丁二十年內,每個月賺的錢一毛都不會少。馬丁預計他的太陽能板在十年後就可以回本,然後再賺十年。

節能發電是最好的投資

有如此誘人的經濟誘因,也難怪德國現在太陽能發電量,有超過一半都是民生發電。而政府也在太陽能技術逐漸成熟後,將固定回購的電價逐年下砍,再加上中國廠商的低價競爭,讓德國太陽能製造商大喊吃不消。

不過,身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面對中國競爭者,得利的,還是德國消費者。馬丁就說,「我這套太陽能板,今天如果用中國製造的,只需要一萬八千元歐元,足足是一半價格。」「節能和發電,是我這六年來做過最好的投資。」投資過好萊塢電影和貨運的馬丁說。「現在價錢便宜,我打算多蓋幾座太陽能板,二十年的報酬現金流,當退休金剛剛好。」馬丁最近考慮將屋內的暖氣換成新的節能型,可以省下更多的用電成本。「因為自己省越多,就賺越多!」德國的省電意識如此普遍,節電設計更是五花八門,因為他們讓德國高電價變成前進的動能。台灣在電價漲價以及核電安全威脅下,應該花更多心思去探尋節電、發電的各種可能,別讓台灣的用電量再「奪冠」,並增加再生能源發電比率,才能像德國一樣廢核,遠離核災陰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0

自給自足烏托邦荷蘭環保村未來希望

1 : GS(14)@2016-07-12 08:15:40

這裡全部用綠色能源、每日對住大片田園吃飯、自己食物自己有機種植...聽起來是否相當吸引,就像是人間天堂呢?這天堂名叫「ReGen Village環保村」,位於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坐20分鐘火車便到達。
ReGen Village計劃由非牟利實驗室ReGen Labs設計,利用高科技及可再生能源打造環保村。村內食物基本上全部自己種植,廚餘用來飼養禽畜及黑水虻。而黑水虻就是魚的食物,魚的糞便用來做肥料種蔬果,是一個循環。村子利用無土及水耕等方法種植食物,以水耕為例,跟傳統耕種相比,佔用同一個大小土地耕種,收成較傳統多10倍、及節省90%水。而種植時產生的沼氣,亦可以轉化發電或變成水,配合太陽能、地熱及風能發電。雖然想喝咖啡時,可能仍要在外購買,但在生活必需方面,環保村真正做到自給自足。這條將是全球首條ReGen Village,計劃有100間屋,將在今個夏季動土、明年落成,在官網已開始接受大家申請入住,Regen Labs的環保村計劃,目前已擴展至瑞典、挪威、丹麥及德國,下一步希望項目擴展至好像中東等乾旱天氣地方,看看如何調整適應,將來再推廣至全球。
fastcoexist.com/ReGen Villages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2/196915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394

【旅遊籽】城市農夫倡自給自足 學校商場建花園種菜

1 : GS(14)@2017-09-17 17:49:04

劉悅曾在英國研讀農耕,後來決定回到新加坡當城市農夫。



【旅遊籽:浪迹遊蹤】新加坡與香港一樣,高樓大廈林立,寸金尺土,那有空間容納農田?這個城市農夫卻決意用盡每寸空間,為城市中未被充份利用的土地賦予生命力。36歲的劉悅(Bjorn)曾在廣告界打滾七年,從新加坡搬到倫敦。「日復日的工作中,我開始想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人,農耕會是一個好的方式。」他開始在倫敦研究農耕,又曾到十個小型有機農場工作。「這是一個深刻的體驗,從一個城市人轉變成農夫其實不難。我決定回到新加坡,看看可以為城市農耕做甚麼。」新加坡只有一成食物由本地農莊生產,其餘全部依賴進口。他希望推動「自己食物自己種」的行動(grow-your-own-food movement),「很多地方的農業系統及模式都很中心化,如果遇上天災,生產食物的區域便會被破壞。城市農耕的模式可以去中心化,當有事發生,每人都可協助解決糧食問題,維持食物生產」。

成立社企農莊 聘請囚友長者

他在5年前成立了社企Edible Garden City,意思就是可食用的花園城市。「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綠化規劃做得很好。然而在市中心,很多綠色空間純粹用作裝飾,而沒有生產力。」於是他開始承辦興建及管理農田的項目,過去五年建成了55個花園,位於學校、餐廳、住宅、辦公室大樓,甚至商場。「城市農耕五年前仍是很新的意念,起初很難說服地產商。農田容易令人聯想負面事情,大部份人覺得臭和污糟。我們從朋友的餐廳開始試驗,發現種食物的農莊也可以很美、生物更多樣,這樣慢慢的發展起來,所以在向主流地產商傾談前花了兩三年。」這天來到市中心烏節路上一個商場花園,放眼四周盡是高樓大廈,商場的玻璃尖頂就是花園的背景。劉悅走上園圃,把一朵嫣紅的花摘下給我試味,原來這是可食用花朵。「我們在各個花園種植的大多是獨特的、價值較高的食物,例如可食用花朵、食用蔬菜苗、高價值蔬菜如瑞士甜菜,然後出售給40家餐廳。」由於本地農莊、附近區域的農莊並不種植這些貴價蔬菜,平時依賴入口。他希望藉此收窄從歐洲入口量,而本土種植亦比入口平均便宜5到10%。作為一間社企,他推動城市農耕同時連繫社區,兩年前建成了大型農莊Citizen Farm。他希望這裏成為城市農夫社區,連繫對農業有想法的人,去測試不同科技系統,提供農業生產力。同時藉這個空間聘請及訓練弱能成年人,讓他們成為工作團隊的一員。「我們未來會在監獄及低收入住宅區建農莊,為囚友、長者及邊緣分子提供就業機會,並為社區種食物。我們想以這個模式,在城市的不同空間實踐。」



他承辦興建農莊的項目,把城市中未被充份利用的土地,轉化成具生產力。

Citizen Farm是一個讓城市農夫聚集的社區,並作為社企聘請及訓練弱勢人士。

他們種植高價值蔬菜及可食用花朵,希望長遠下去減少依賴歐洲入口。

Travel Memo機票:乘Jetstar直航新加坡,機票來回連稅及附加費約1,236港元,網址:http://www.jetstar.com住宿:M Social Singapore(經Booking.com訂房,房價約1,020港元起,網址:http://booki.ng/2wp5cSs)匯率:1新加坡元約兌5.8港元鳴謝:Jetstar、Booking.com



記者:洪慧冰攝影:王國輝編輯:施明慧
facebook:Edible Garden City場地提供:Wheelock Plac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17/201540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2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