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社群分享】學好15條,創業公司不愁招不到人才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8/149529.html

黑馬說:吳學鋒曾為2008年阿里巴巴ICBU北京區sales,現在是互聯網招聘網站快推網站CEO,他對公司的人才招聘有很多經驗。3月31日,在i黑馬打賞討論群內,吳學鋒做了一個題為《創業公司人才招聘的15條建議》的內容分享。本文根據吳學鋒分享內容整理而成。

吳學鋒說:物色到優秀人才對創業公司至關重要,只有好的團隊才會做出好的產品,下面根據我的相關經驗,談一下創業公司招聘的15條建議:

\整理 | 本刊記者 周群鋒

【1】多花時間:舍得去花一半時間招聘

 

大部分創業者在人才招聘方面所花的時間都不夠。在確定公司理念並完成產品與市場的匹配後,你就應該花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的時間來招聘人才。這是一件無法交給別人的事,你必須親自去尋找、了解這些人才。在公司達到500人的規模以前,CEO/創始人應該親自面試每一位候選人。

 

【2】親自實踐:面試者需了解崗位性質

 

在招聘某一職位時,你必須先通過實踐對這個職位有深刻的認識了解,否則很難找到合適該職位的理想人選。

 

【3】聰明高效:問過往工作判斷這兩點

 

候選人必須具備兩個優點:聰明和高效。具體而言,在招聘人才時,你可以與他們聊過去的工作,問他們過去是怎樣做的,用了多少時間精力,這樣可以判斷應聘者做事是否聰明高效。

 

【4】聘前試用: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建議

 

這是我最重要的一條建議。一般而言,僅僅通過面試很難去想象與該候選人共事的感覺如何。因此,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讓候選人在正式被聘用前先進入公司試用一段時間。

 

【5】選好途徑:通過多種渠道籠絡人才

 

我所遇到的最優秀的人才大多是我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即使你覺得這些人並不一定願意為你工作,你也要使出渾身解數去爭取他們;求職網站和獵頭效果若不理想,召開會議則是個不錯的方式,例如舉辦一些技術人才對話來招聘到技術人才等;如果你的企業有一定知名度,那麽校園招聘也是個很好的選擇;人才招聘是個長線投資,有的人可能一年內(甚至更久)都不想到你的公司。這點建議我還有一個心得,那就是盡量讓招聘工作顯得非正式化,這樣做的效率反而是最高的。

 

【6】闡述使命:可以激發候選人的激情

 

你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向候選人闡述公司的使命,激發他的熱情。一旦確定人選後,就應盡快進入收尾階段。候選人進入企業後的負責人(最好還有CEO)應該想方設法留住候選人,與候選人保持每天一次的交流頻率。

 

【7】星期天法則:彼此認同非常得重要

 

招聘時還應遵循“星期天法則”,想象一下你是否會因為喜歡和這個人在一起,而願意在星期天和他到公司加班?同事對比彼此的認可和好感對於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十分重要。

 

【8】企業價值觀:對不認同者不要也罷

 

你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打造企業的文化價值觀,確保所有員工都了解並認同這一價值觀。在招聘時,你應該尋找與本公司文化價值觀相契合的人才。對一個企業而言,員工觀點和性格多元化是必要的,但價值觀多元化卻未必是件好事。對於那些我行我素、不願認同你企業價值觀的候選人,不要也罷。

 

【9】永不妥協:不可因著急而招聘庸才

 

越是處於創業初期,越不能在人才招聘方面妥協。有時寧願失去一筆交易或推遲產品發布時間,也不能將就著聘用一個中庸的人,這樣做後果將不堪設想。中庸的員工會對整個企業造成負面影響。

 

【10】舍得花錢:最該舍得的是給予股權

 

創業初期,最健康的報酬結構應該是略低於市場價的薪水+豐厚的股權。不過,很多成功的公司都不是資深人士創立起來的。我的這個觀點肯定會引起爭議,但這才是正確的策略。如果想要高於市場的薪水,那他們就應該去沒有多少股權的大公司。股權獎勵會稍微複雜一些,但有一個原則是,你最初招聘的20個人的股權獎勵應該是投資人所建議的兩倍。對於一個運作良好,但尚未取得突破性成績的企業而言,我知道的股權獎勵結構大概是:第1位和第20位工程師分別有1.5%和0.25%的股權,不過,這也要根據企業性質而定。

 

【11】相信直覺:靠細節判斷其是否適合

 

在面試過程中你要註意細節,因為你可以從這些細節中看出候選人是否適合創業。例如,太過於關註職銜或手下團隊人數的人就不適合創業。面試得多了,你很快就會有些感覺。如果你對是否招聘一個人感到猶豫的話,那就pass吧。

 

【12】隨時招聘:做好人才儲備非常重要

 

招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非出現職位空缺時才組織的活動。這個過程具有極強的不可預測性,如果你發現一個很合適的人,但你近兩個月內暫時用不到他,但為了做好人才儲備,你也應該聘用他。

 

【13】果斷解雇:該說“再見”時不要猶豫

 

你無法保證你招到的所有人都是適合公司的。如果一個人已經顯然不適合再待在公司,那麽這種狀況以後也很難會改變。與其抱著“明天會更好”的幻想,不如趁早說再見。

 

【14】制定流程:建統一的招聘決策框架

 

讓你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寫下他們對是否聘用某一個候選人的想法,這樣便於你今後回顧你的決策。面試結束後,最好能與每一位面試官對此進行面對面的簡單討論。讓其中一位面試官與應聘者一起用餐,並確保面試官每一次都要準時,這樣才能給應聘者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要有一個跟進整個面試過程的負責人,確保面試內容的全面,並在面試結束後召集所有面試官進行討論。此外,還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招聘決策框架,並對面試官要進行相應的培訓。

 

【15】有所不為:招聘要有計劃不可盲目

 

有些創始人會盲目招聘,擴大公司規模。有時候小的團隊效率反而更高。因此,你應該想想每一個項目或工作最少需要多少人,盡可能地控制團隊人數,不要為了招聘而招聘。

 

感悟
 

 

最後總結一下,招聘是一件艱難但重要的事情,要學會利用互聯網工具快速招聘。成功地招到人時,不要忘了思考如何留住他。保持企業的活力是留住人才的關鍵,每隔半年左右可以調整一次職位。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繼續為尋找更多優秀的人才,發現並善用人才是你走向成功的必備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整理周群鋒,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中國千億級乏燃料處理“蛋糕”待分:資金不愁市場龐大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3920.html

中國千億級乏燃料處理“蛋糕”待分:資金不愁市場龐大

一財網 林春挺 2015-09-10 18:54:00

隨著中國核反應堆的運營年數和投產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反應堆“燃燒”後卸出的乏燃料數量也在水漲船高,並將形成一個千億級的處理市場。同其他領域開發還需要開拓市場不一樣,中國按照《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早已預備乏燃料處理基金來源,只待企業進入。

隨著中國核反應堆的運營年數和投產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反應堆“燃燒”後卸出的乏燃料數量也在水漲船高,並將形成一個千億級的處理市場。

在2014年的中國核學會所舉辦的會議(下稱“會議”)上,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二司副司長任宏軍援用有關規劃測算的數據說,2020年中國乏燃料累計產量約1萬噸。

中國和法國的核電企業已經盯準了這領域,而且中核集團和法國阿海琺早在2013年就簽署協議中國大型商業後處理—再循環工廠項目。在歷經兩年談判後,外界預計該項目會很快結出碩果。

同其他領域開發還需要開拓市場不一樣,中國按照《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早已預備乏燃料處理基金來源,只待企業進入。

早期乏燃料池漸趨飽和 處理高峰來到

乏燃料是指經反應堆“燃燒”後從堆內卸出的核燃料,雖然具有一定輻射,但在全國核電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處理程序。

多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核電企業內部人士介紹,目前,核電行業內對於乏燃料的普遍處理方法是,先在與核電站的乏燃料池中進行儲存10-15年,然後運出核電站進行集中處理。

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此前發表一篇名為《核電站乏燃料水池遭受恐怖襲擊後果評價》的文章說,核電站大都建有貯存乏燃料的水池,在反應堆的一個運行周期結束以後, 就會將堆中約 1/ 3 堆芯的乏燃料組件卸到水池中進行冷卻。剛卸出的乏燃料組件有著較高的衰變熱, 在水池中冷卻多年以後, 衰變熱降到足夠低就可以將其運到後處理廠或永久貯存場。

考慮到秦山核電站作為中國最早的核電站在1991年開始投入運行,中國二十多年的核電發展歷史意味著早期核電站的乏燃料池可能已經漸趨飽和。

環保部旗下的《中國環境報》在2014年引用環保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總工程師柴國的話稱,目前大亞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已經飽和,田灣核電廠乏燃料水池接近飽和,已經建成的離堆乏燃料濕法儲存設施也已貯存飽和。

而根據《中國能源報》報道,一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每年產生乏燃料約18.8噸,如果按照2020年中國核電運行容量5800萬千瓦目標計算,屆時當年從反應堆中卸出的乏燃料預計超過1000噸。

事實上,中國在30年前就考慮到乏燃料不斷增加後會帶來這樣的棘手問題。

任宏軍在前述會議透露,國家早在1983年就確立了核能發展“必須相應發展後處理”的路線,明確了後處理在提升鈾資源利用率和減少廢物產生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國家原子能機構官網公布的消息顯示,2013年,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在21世紀核能部長級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堅持“閉式循環”核燃料發展路線,基本形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核燃料供應可滿足已投運核電站的燃料需求;國內核電廠所需燃料元件制造已基本實現自主化;自主開發的反應堆乏燃料後處理中試廠已通過熱試,與法國簽署了商用後處理廠合作意向書;兩個中低放射性廢物近地表處置場已經建成,正在開展高放射性廢物深地質處置設施的選址工作。

中核與阿海琺盯上乏燃料處理“蛋糕”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基於目前所有在建和開發中的核電項目進行保守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核電產能將增長25%。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現有商用乏燃料後處理能力為4760噸/年,相當於可處理全球每年卸出乏燃料量的43%。

如果從海外經驗來看,對乏燃料的處理不僅是一種必要的程序,也是一種變“本”為“利”的渠道。

來自中核集團公布的消息顯示,早在幾年前,該集團就攻克了乏燃料後處理系列關鍵技術,建成了國內第一座動力堆乏燃料後處理中間試驗廠,打通了核燃料閉合循環關鍵環節,為大幅提升鈾資源利用率奠定堅實技術基礎,進一步鞏固了中國的核大國地位,成為少數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本報記者查閱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下稱“中國核電”)的《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招股說明書》(下稱“《招股書》”)看到,中國核電控股股東中核集團已形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鏈。中核集團是國內核燃料循環專營供應商,是唯一擁有完整核燃料循環產業、能夠實現閉式循環的特大型中央企業。

《招股書》顯示,在中國核電成本構成中,折舊及計提的乏燃料後處理費占營業成本比重約為45% - 50%。《招股書》還顯示,核燃料循環產業的發展情況直接影響公司運行成本。但目前,中核集團已形成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產業鏈,能夠為公司穩定生產提供堅實後盾。

作為一個老牌的核電國家,法國商業核電站的乏燃料後處理及再循環產業走在世界的前列,規模最大、工藝最成熟、技術也最先進。公開資料顯示,法國目前的乏燃料後處理能力為1600噸/年,建有兩個年處理能力為800噸的處理廠。

但正如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所言,乏燃料後處理是一個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這意味著建設乏燃料處理廠需要技術、需要資本、也需要合作。正因為如此,包括中核集團、法國阿海琺等核電巨頭一直在盯著中國的這塊蛋糕,而且中國建設大型商用後處理廠的條件已經成熟。

國家原子能機構官網公布的消息顯示,2013年,中核集團與阿海琺集團簽署了《中法合作建設大型商業後處理-再循環工廠項目的合作意向書》。公開報道顯示,該後處理大廠項目建設完成之後,將具備年800噸乏燃料後處理能力。而在2014年3月,雙方又簽署了關於後處理再循環長期合作諒解備忘錄。但外界目前並不知道該項目最終選址如何。

而在中國內陸,根據《甘肅日報》報道,2015年7月2日,中核集團甘肅核技術產業園正式的蘭州啟動建設。官方資料顯示,中核集團甘肅核技術產業園是內地唯一的核產業園,將用綠色環保理念聚集核燃料循環後端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每日甘肅網曾在2011年報道稱,上述項目年產值數十億的大型核燃料後處理廠建成後,每年從核電站反應堆卸出1750噸乏燃料通過處理,可將回收到的鈾、鈈產品制成混合氧化物(MOX)燃料,返回核電站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核廢物。報道說,容量為800噸/年的大型核乏燃料後處理項目正在籌建。

市場很大、資金不愁

同其他領域開發還需要開拓市場不一樣,本報記者調查發現,中國早已預備了千億級的乏燃料處理基金,只待企業進入。

本報記者查閱的《核電站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下稱《基金辦法》)顯示,自2010年10月1日起投入商運滿五年的壓水堆核電機組按實際上網電量 0.026元/千瓦時提取並上交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

而根據“一個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每年產生乏燃料約18.8噸”的量來計算,甘肅省“容量為800噸/年的大型核乏燃料後處理項目”建成後,每年可以滿足42座百萬千瓦壓水堆卸出的乏燃料處理需求。而按照《基金辦法》,如果這42座百萬千瓦的壓水堆機組已經投入商運滿五年,按照當前核電機組在2014年近7600小時左右的運行小時數來看,它們每年一共需要上交約80多億元人民幣的乏燃料處理處置基金,可以為乏燃料處理項目解決資金來源。

設備廠商亦謀劃分一杯羹

同時,乏燃料處理還有著長長的產業鏈可供其他投資者進入。

由於後處理過程所處理的介質的特殊性,又有臨界安全和輻射防護等突出問題在設計中,需要采用多道實體屏障限制放射性物質外逸,遠距離直接維修技術,建築物和設備耐抗震,多重措施確保核臨界安全。核燃料後處理設施對建築用鋼材及水泥有著特殊的要求,同時乏燃料後處理工藝流程的設備及壓力容器需要大量使用超低碳不銹鋼材料。

每日甘肅網還報道稱,在甘肅“投資達千億元的大型核燃料後處理項目將帶來百萬噸級鋼材,以及千萬噸水泥的消耗,必將給乏燃料處理基地所在區域的鋼鐵行業和水泥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而將乏燃料從反應堆乏燃料池中取出,運輸到處理廠進行後處理也並非易事,也會形成專業的運輸需求。

中國目前唯一一家具有運輸乏燃料資質的公司,是中核集團麾下的清原環境技術工程公司,該公司負責將大亞灣、秦山一期核電站的乏燃料運輸到位於甘肅河西走廊的乏燃料離堆貯存接收地——中核四○四有限公司。該公司的燃料水池是目前能夠接收核電站壓水堆乏燃料組件的唯一設施。

根據中核集團旗下的《中國核工業報》報道,隨著乏燃料運輸需求的不斷增長,運輸體系研究和能力建設非常重要和迫切,亟需開展相應研究,針對高燃料乏燃料運輸容器的關鍵技術展開技術攻關,並盡快建成與核電規模相適應的乏燃料公、海、鐵聯運體系,打造具有較大承載力的乏燃料運輸綜合物流,以滿足未來乏燃料運輸的需求。

而由於乏燃料在運輸過程中需要特制的運輸容器,國內的核電設備制造商上海電氣、東方電氣等公司已經把目光投入到乏燃料運輸容器的制造市場。目前,中國乏燃料運輸容器的能力主要從美國進口。

“最近我們成立核電集團,下一步的目標是鞏固三代核電,進軍四代核電、軍用核設備,研發乏燃料後處理設備。”上海電氣董事長黃迪南在2014年說。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11

熟齡夫妻找對3保障 膝下無子也不愁退休 他們收入不高 靠戒掉「呆儲蓄」存養老金

2015-11-30 TWM

想要有錢有閒無後顧之憂地享受退休生活,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只要做好退休金、醫療保險與信託的三重保障,即使目前薪資普通不高,你也可以從容享受退休生活。

五十三歲的劉耀鴻與四十五歲的太太姜心蕙,兩人共同在桃園濟世功德協進會任職,從事社會福利與公益活動的推廣。步入熟齡階段的他們,膝下無子且收入不豐。在理財規畫師的協助下,他們如何打造出一個物質無虞的退休生活,值得許多準退休族參考。

劉耀鴻夫妻家庭年收入合計約九十萬元。儘管兩人收入不高,但太太對於房地產投資頗有心得,原本在桃園也有兩戶房產市值約一千五百萬元,最近他們賣掉一間房子,手上有了四二○萬元的現金。另外一四四萬元現金則分別配置在儲蓄險、股票與基金上。

表面上看來生活無虞,但膝下無子的兩人,隨著先生打算六十歲退休(還有七年),兩人擔心退休後收入銳減,不禁產生危機感。尤其兩人無兒女,特別擔心退休安 養照護的保障。姜心蕙說:「我們退休後的想像很簡單,就是每人每月有三萬元的生活費,每年還有六萬元的旅遊預算,老了病了,有足夠的醫療保障,不再為錢煩 惱。」參與籌畫濟世功德協進會「託老所」等社福計畫的姜心蕙很感慨地說:「我們接觸過很多老人,協助他們安養的問題,看到他們子女不是無力奉養、就是嫌麻 煩互相推託,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不管你有沒有小孩,關於退休安養計畫,還是靠自己最實在。」

保障一:保終身長看險

選擇身故「不退回」 保費較便宜基於這樣的危機意識,讓他們夫妻每年的保險金支出,就花了三十幾萬元,占了家庭收入的三成左右。其中,光是儲蓄險就有三張,占了每年保費支出的 一半左右,年繳逾十萬元的保費。而他們也因常辦公益活動與退休規畫講座,有了「退休安養信託」觀念。

即使做了種種準備,兩夫妻仍懷有深深的惶恐,擔心目前的家庭理財狀況,是否能符合他們未來對退休生活的期待?

「針對退休規畫,許多人往往壽險、儲蓄險買太多,醫療保障卻不足。」暉捷財務規劃顧問總經理、亦是認證理財規畫顧問(CFP)黃信維點出劉耀鴻夫婦的盲點。

他指出,大多數的人買儲蓄險做退休理財規畫,最大的功能只是「強迫儲蓄」而已,年利率還追不上平均每年二%的通膨率。問題是,屆臨退休的族群,主要問題不在用強迫儲蓄解決收支問題,關鍵在於須找投資報酬率較高標的,彌補資金不夠的缺口。

針對劉耀鴻夫妻的案例,黃信維建議,他們可將兩張儲蓄型保單解除,把火力集中在保障型的保險。除了原本的住院醫療險,可強化重大疾病、殘扶險與長期看護醫療險(長看險)。

以終身型長看險來說,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投保人身故後「可以領回保費」,其年繳保費較高,適合預算充裕的人;另一種是身故後「無法領回保費」,年繳保費較前者便宜一半,適合預算有限、只求保障的投保人。

以一位三十歲男性購買終身型的長看險為例,一張二十年期,保額兩萬元,「身故可領回總保額的一.○六倍」的保單,年繳保費二萬二八六○元,比「身故無法領回的保單」年繳一萬一九四○元,多出一萬九二○元。

以這對夫妻為例,他會建議先生與與太太分別投保每月三萬元給付的終身長看險,但因兩人年齡偏高,兩人每年保費估計約十二萬元。

保障二:規畫「安養信託」若老年失智 由第三方支付花費膝下無子的兩人可著手規畫「安養信託」。

黃信維解釋,所謂的「退休金安養信託」,是年老如果失智,可用信託的方式,由第三方支付退休後花費。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種「長期看護保險金安養信託」。萬一夫妻同時失能,可由原先設定的「信託監察人」 協助指示做保單理賠。以這對夫妻為例,他們將信託監察人設為所任職的濟世功德協進會,即使同時發生失能,也能同時受到保險金的保障,而通常這些信託的門檻 僅十萬元,且到銀行設定的費用只要三千元,每次執行酌收理賠金額的千分之五至單次五百元不等的手續費,如此一來既方便又有保障。

保障三:不動產變現投資

找報酬五%標的 60歲存夠退休金至於退休金怎麼存才夠?黃信維分析,假設太太的預定餘命為八十五歲、先生為八十歲,目前太太離退休年齡還有十五年,先生離退休年齡還有七 年,若想達到夫妻兩人每月三萬元的退休計畫,經過每年二%的通膨率計算,總計需要一八二一萬元才夠。若扣掉夫妻領到往生的勞保年金總計七三四萬元,尚有近 一千一百萬元的缺口。

因此他建議,夫妻存款共約四百多萬元,可賣出手上的投資用不動產,清償貸款後挪出二百萬元,使夫妻共有六一八萬元可做投資。只要為這筆六一八萬元找到年報酬率五%的穩健標的,進行單筆或定期定額投資,兩人六十歲時,就可存到足夠的退休金。

「想有錢有閒、無後顧之憂享受退休生活,沒有想像中難!」做好退休理財規畫的姜心蕙說,終於放下心中大石頭,現在,他們夫妻更重視養生,對退休生活不再煩惱,而是滿心期待。

收支僅勉強平衡

對退休深感焦慮

—— 劉耀鴻夫妻現金流量表項目 男方 女方 年度總計 每月平均收入 工作收入 4萬 3.5萬 90萬 7.5萬年終獎金 4萬 3.5萬 7.5萬 6,300 理財性收入 1.5萬 1,200 小計 8萬 7萬 99萬 8.25萬支出 飲食 21.6萬 1.8萬服裝 1.5萬 1,250 居住費用(水、電、瓦斯、管理費) 2.8萬 2,300 日常雜支 3,000 3.6萬 3,000 交通 900 4,500 6.5萬 5,400

娛樂 12萬 1萬

保障型保險費 14.4萬

房屋貸款 23.7萬

稅金

(含房屋稅與地價稅) 8.7萬

小計 94.8萬

年度

結餘 4.2萬

劉耀鴻夫妻資產負債表

資產

項目 金額 占總資產比重(%)現金 427 18.02 儲蓄險 33.4 1.40 股票市值 14.9 0.63 基金市值 96.2 4.06 投資房產市值 858 36.40 自用房產市值 775 32.72 事業資產 18.9 0.79

債權 125 5.27

自用汽車 20 0.84 總計 2368.4 100

負債

項目 金額 占總資產

比重(%)

投資房地產

貸款 188.5 7.97

自用房地產

負債 122.3 5.16

其他 7.8 0.32

總計 318.6 13.5

註:總資產=資產+負債

資料來源:黃信維

整理:林心怡

準退休族 如何60歲前存夠養老金?—— 劉耀鴻夫妻理財規畫建議Step1強化保障型保險比重原本夫妻倆的儲蓄型保險比率偏高,建議減少,並加強保障型保險,讓退休恐面臨的醫療風險,無後顧之憂。

單位:萬元

年度支出 規畫前 規畫後

可用生活費 41 72

房貸利息 26.65 ─保障型保險 14.35 26.35 儲蓄型保險 12.6 ─總計 94.6 98.35 Step2挑報酬率5%標的假設太太預定餘命為85歲、先生為80歲,太太45歲離60歲退休還有15年,先生53歲離退休還有7年,若想夫妻退休後每月 可用3萬元,尋找年報酬率5%標的即能完成。

太太 先生

退休預計月支出 3 3

退休實際月支出

(加計2%通膨率) 4.04 3.45 應準備退休金 1072 749 勞保給付額 412 322 不足額缺口 660 427 新增標的預期報酬率 5% 5% 單筆投資金額 317 304 每月定期定額金額 2.46 4.25

撰文 /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88

吃喝不愁、缺少玩伴,中國孩子需要普惠型兒童公共服務

爸爸媽媽忙,爺爺奶奶帶。隔代教育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雖然在吃穿用上無憂,但是缺乏玩伴,缺乏在社區內自由奔跑的玩耍空間,尤其是在0-3歲的發育敏感期間缺乏足夠的引導和刺激。而即使是父母親自帶,由於相關早教知識缺乏,這方面也存在缺失現象。

正在推進中的兒童友好社區建設集家長、社區、社會組織、政府各方之力,有望將原來主要針對部分特殊困難兒童群體的公共服務轉向適度普惠型,讓更多的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得到更好的成長環境。這項工作進展如何?將給全國數億孩子帶來怎樣的福祉?第一財經專訪了兒童友好社區計劃的主要負責人、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前執行主席、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兒童友好社區專委會主任周惟彥。

社區亟需普惠型親子服務

第一財經:是什麽樣的機緣使您退出壹基金,轉而傾註這麽大的精力在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上?

周惟彥:這個跟我的個人經歷也有一些關系。當時我懷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就退居壹基金的二線。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是難產,有先天癲癇。他生下來比較小,而且手是散開的,最初我並沒有發現孩子有異樣。很幸運的是,在孩子大概三四個月的時候,我媽媽就發現這個孩子異常,就開始采取措施幹預。果然在他八個月的時候,我們發現他的腿還是不能動的,就再加強幹預,然後他慢慢就好起來了,現在恢複得很正常。

我覺得我很幸運,因為我有一個這樣的媽媽,如果我沒有這樣的母親的話,這個孩子可能就廢了。當時我母親也在做兒童公益方面的事,所以我就特別想要幫助我母親來做,特別希望更多家長知道早期教育對孩子多重要。而且我們發現很多孩子在早教方面非常匱乏,大多是祖輩在帶,只是生活上能照顧好,孩子早期發育等方面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我們就開始做億未來這個項目,就是e-Future。

最初我們的想法是做一個家長學校,因為當時覺得家長很重要。後來發現在線做家長學校很難,網上信息太多了,但是信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你要怎麽去取舍。而且光靠線上不行,一定要面對面,眼睛要註視,心靈要有交流,所以我們就開始進社區。

2014年,我們在南京雨花臺區做了第一個點。做完那個點以後我們就開始有點感覺了。現在我們在全國有45個試點在做,最遠的到拉薩,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昆山、深圳這些地區。最大的試點服務了1600多個家庭,覆蓋面還是挺大的。我們跟很多部門,包括婦聯、民政甚至團委、組織部都有合作,每個地方選不一樣的合作夥伴。

目前億未來是中國唯一個全國性的做普惠型親子支持的公益平臺,基於社區我們也是唯一一個。

第一財經:具體來說,億未來在社區是怎麽運作的?

周惟彥:如果社區提供空間,我們可以培訓有意願的媽媽,她和其他家長們帶領孩子們一起做親子活動和遊戲。這方面我們都有標準化的課程和遊戲,花了很多的心血做的,很多商業機構都來找我們要這個東西。如果社區沒有空間提供,我們會通過做親子活動的方式,給孩子們提供服務。

我們所有的遊戲都是特別一學就會,一看就懂,而且爺爺奶奶都能一起玩的,我們就是要家長和孩子在一起玩,一起來度過最有價值的一些時光,而不是就是你玩手機,我在那里喊你你不答應我。

市場的機制和公益的情懷

第一財經:兒童友好社區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新名詞,你心目當中的兒童友好社區理想狀況是怎樣的?

周惟彥:我想應該是一個能夠讓孩子自由的玩耍,然後自由的跟他身邊的小朋友、跟大人交談,很安全,很快樂的一個社區。因為現在孩子在社區里面很難自由玩耍,很多小孩子很孤獨,可能陪伴他就是iPad,自己的玩具。

另外,兒童友好社區意味著孩子更多的被尊重,這個社區應該是以孩子為核心的,充滿尊重,充滿美好,很安全,同時又會被正確引導的環境。

現在放開全面二孩,小區里的孩子會增多,怎樣能夠給孩子們提供優質的普惠型的公共服務,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是非常值得家長、社會組織、政府去努力做的事情。

第一財經:你們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嗎?如果是純公益,你們如何保證它持續運轉呢?

周惟彥:目前來講我們全國90%以上的點都是不收費的,收費的很少,也都是公益性收費,比方說5塊錢、10塊錢,最多30塊錢,很便宜的收費,目的是覆蓋我的成本。但這個目前也是最困擾我們的地方,也就是說我們如果想持續發展必須要收費,否則就不斷貼錢,要麽政府給錢,要麽我們基金會貼錢,政府和我們貼都是不持續的,所以最終還是要它轉起來,自己轉起來最好的來源是家長們,就是社會人員他自己願意去支付這個費用。

對於組織者來說,除了要明白家長高品質的陪伴對孩子早教的重要性,還要懂得怎麽去組織群眾,既要懂社工,又要懂教育,同時還有顆愛心,所以也挺不容易的。但是如果這個人是位媽媽,剛好她有這樣的一種願意分享的情懷,事情就比較容易。這種媽媽還是挺多的,我們現在全國有三四百個媽媽,我們稱她們做創業夥伴。

至於持續運轉,我們現在感覺最大的驅動力就是兩個,第一個就是利益驅動,其實所謂靠價值觀驅動真的是蠻難的事,像我們這種還有些情懷的都很累。價值觀驅動比較難,利益驅動是第一大。第二個更大的驅動力在我們這個事情里面來講,就是來自母愛,就是媽媽對孩子的這種愛。所以我們現在非常多的社區的夥伴其實都是社區里的媽媽,現在我們希望把社區的媽媽發動起來,然後給她們一些培訓,專業的技能,讓她們可以有這樣一個平臺。

至於媽媽們,一方面在這個平臺上她可以成長,可以免費得到很多培訓和幫助,另一方面,有些媽媽能拿到當地政府她發的工資,雖然不高。

現在我們在跟民政部門來探討兒童友好社區建設。兒童友好發展社區這個事可以說是建立在過去將近6年億未來社區兒童早期發展的經驗基礎之上的。我覺得推進這個事必須要用市場的機制和公益的情懷來去做,不然很難成功。

第一財經:政府出錢,購買你們的服務是不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周惟彥:不完全是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我們現在做社區治理實際上是有硬件改造的部分,也有服務采購的部分。硬件部分,比如今天上海一個街道的主任告訴我們,他們的社區服務中心已經按照我們的標準進行改造了,有小朋友洗手用的臺子,小馬桶,可以放兒童手推車的地方、可以讓媽媽一起學習做輔食的烹飪廚房等等。像安徽一個地方,改造力度更大,醫院里兒童等待的區域、公園里的設施等等。這些其實是政府可以做的,這個錢比較多,而且政府是願意去投入的。

第二個就是采購服務。這個服務采購可以由政府給到當地的公益機構,也可以給到居民,不是簡單的說把錢給我,我們其實不太願意拿政府的錢,基本上不太拿。

農村兒童公共服務亟待加強

第一財經:現在的試點主要是在城市嗎?其實農村的孩子更加需要公共服務,全國一億多孤殘、留守、流動兒童,大部分在農村。

周惟彥:目前的試點大部分都是在城市。農村貧困地區的兒童公益服務,必須要做。其實我們一直想做貧困和特殊人群兒童的服務,一直沒敢動的原因是農村問題太複雜,而且我們的執行力夠不到。所以最有可能的還是,就商業模式來講,有點像B2B模式,我們還是會教一些人專業機能,支持他們,我們的整個運營模式還是集中在人上,無論是兒童友好社區還是億未來,它都是以人為核心的一個培訓孵化體系。

第一財經:兒童友好社區建設,下一步的計劃是怎樣的?

周惟彥:未來一年還是打造重點示範的兒童友好社區,里面可能包括像億未來這樣的0到3歲早期兒童的項目,也包括3到6歲,6到15歲,15到18歲,應該是18歲以下全覆蓋的公共服務內容,也包括硬件的改造。全國每個城市我們希望都有這樣一個示範點。這個地方就成為這個城市去影響,去培訓,去做示範的一個樞紐、橋頭堡。其次要推進我們的培訓系統,建一個非常龐大的,專業的,跨界的人才培訓體系是我們的重中之重,里面會用到大量的信息化的技術設備,然後也會有非常密集頻繁的線下的交流、沙龍、工作坊等等。我們慢慢有點像一個學校,像一個註重實踐,沒有圍墻的一個學校,媽媽們就是我們的學生,同時她也是老師。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把過去補缺型的兒童公共服務轉變到適度普惠方面,讓更多的普通孩子,而不只是特殊困難孩子,得到優質的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投資於早教、投資於孩子對未來的人口素質提高至關重要,可以說是一項長遠看來收益非常可觀的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805

深鐵董事長自曝與萬科如意算盤:我年年分紅20億,你從此修房不愁好地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9-09/1037624.html

9月8日,在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的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上,深圳地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在發言中,透露了深鐵參與萬科重組的一些“算盤”。

Pbu451580_01thumb_channelthumb_head.thumb_head

每經記者 朱萬平

由2015年7月寶能舉牌萬科而引發的萬科股權之爭目前仍未得到解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市場關註焦點集中在萬科管理層、寶能、恒大等相關方的身上,深圳地鐵似乎被“忽視”了。但現在深圳地鐵“主動”發聲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9月8日,在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的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上,深圳地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在發言中,透露了深鐵參與萬科重組的一些“算盤”。

深鐵董事長:業績對賭 每年須獲20億分紅

今日(9月9日),國家發改委在官網上發布了一則題為《我委組織召開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舉行研討會》的消息稱,國家發改委9月8日14時30分組織召開了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

在上述研討會上,深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表示,“大家都知道我們正在參與一個上市公司的事,但是又不能多說,很多人問我為什麽要參與,第一,我跟他對賭,我們持你20多億股值後,必須保持每年分一塊錢給我,每年都要分20億給我,相當於現金流很好。第二,他過去20多年增長100多倍,他未來十年增長1倍我就賺500億,增長2倍我就賺1000億,我貸款就有還款來源了。”

分析人士認為,林茂德所指的“上市公司”應該就是萬科。

按照林茂德的說法,深鐵入股萬科後,萬科每年都要分20億給深鐵。這到底有無實現的可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按照萬科於2016年7月公布的重組方案修訂稿,萬科擬以15.88元/股的價格向深圳地鐵集團發行28.72億股股份,購買其持有的前海國際100%股權,交易價格為456.13億元。

按照上述方案,深圳地鐵的28.72億股若要獲得20億元分紅,只需萬科每10股派發6.96元即可。而2015年萬科的分紅方案是每10股派發7.2元,若深鐵拿到萬科28.72億股股份,則根據上述分紅方案可獲分紅已達20.67億元,已超過林茂德所說的20億元分紅對賭了。

然而,上述重組方案遭華潤和寶能方面反對,而15.88元/股的價格也遠遠低於萬科9月9日的收盤價23.17元,折價31.46%。因此,深圳地鐵能否獲得萬科28.72億股股權,目前仍是未知數。

林茂德再次強調“軌道+物業”模式 稱證券化還有“第二方案”

林茂德在研討會上表示,建地鐵一定要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如果不可持續發展,以後會負擔很重。因此要創新“地鐵+物業”的模式,怎麽讓鐵路建設帶動土地和房產的升值,反哺地鐵投資。

林茂德稱: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做了一些探索。我們的主要探索是,土地分層出讓,土地怎麽在國家政策的情況下進行一些創新。我們核心的創新是土地的作價入股,把土地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然後通過土地的評估、作價吸引地鐵公司入股進來,讓地鐵公司建地鐵的時候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把效益最大化。 

分析人士認為,“軌道+物業”模式對於地鐵沿線物業的開發、設計和銷售回款能力具有相當高的要求。而萬科的品牌知名度、開發、設計和銷售回款能力或許是深圳地鐵選擇萬科的原因之一

對於萬科而言,“軌道+物業”的模式有意味這什麽呢?萬科董秘朱旭此前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就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口向城市經濟圈聚集是發達國家城市化第二階段的主要方向,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6%,正在進入這一階段,軌道交通在城市圈的形成中將扮演核心角色。

朱旭稱:“軌道+物業”的創新模式,將為公司極大拓展未來獲取土地儲備的渠道,加快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推動產品和業務升級,實現長期盈利能力的提升,讓全體股東都能分享地鐵經濟紅利。和深圳地鐵的交易將使公司獲得深圳核心地段優質土地資源,更重要的是,公司將通過“軌道+物業”模式鎖定未來城市群發展的歷史機遇,和深鐵的合作使公司有機會在軌道沿線源源不斷的獲得價格合理的優質項目資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林茂德還表示:深圳地鐵對於資產證券化有“第二方案”,“就是我們用股值上市公司的殼,用零劃轉的方式劃給地鐵集團,地鐵集團把上蓋物業培育成上市公司,培育成熟以後,規模夠了以後,用這個上市公司來購買地鐵集團的運營資產。特別是1號線每天100萬客流,可以滿足上市公司回報的。”

  • 每日經濟新聞
  • 宋思艱
  • 每經記者 朱萬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439

國是指南丨這份文件一出,“缺耕地”的熱點城市或許不愁了

►國務院:實行跨地區補充耕地的利益調節

【劃重點】: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

· 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以縣域自行平衡為主、省域內調劑為輔、國家適度統籌為補充落實補充耕地任務。

· 加強對耕地保護主體的補償激勵,實行跨地區補充耕地的利益調節。

· 在生態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支持耕地後備資源豐富的國家重點扶貧地區,將補充耕地指標對口向省域內經濟發達地區調劑。

· 耕地後備資源嚴重匱乏的直轄市,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後,新開墾耕地數量不足以補充所占耕地數量的,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資源環境條件嚴重約束、補充耕地能力嚴重不足的省份,對由於實施國家重大建設項目造成的補充耕地缺口,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 

【指南君】:這下,東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尤其是京津滬等地,有望獲得本省份之外的補充耕地指標!

所謂耕地占補平衡,是中央政府為了保護耕地數量而推出的一項政策,簡單理解是A省一個建設項目需要占用一定數量的耕地,按照現行《土地管理法》規定,需要補充相應數量和質量等級的耕地。自2004年開始,這項工作只能在本省區域內實現。

一旦允許跨省占補平衡,則耕地後備資源匱乏的A省可以通過資金等交易方式,向後備耕地資源豐富的B省購買相應的補充耕地指標。這樣,建設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在總量上也得以實現。

經濟發達地區往往“缺耕地”,耕地大省往往“少資金”,這種背景下,松綁跨省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成為雙方的共同訴求。

而從樓市的角度說,缺地一直困擾著不少一二線城市,使得這些城市在抑制樓市泡沫方面受到限制。此前中央經濟工作就要求,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

去年8月,融信用110億拍下上海靜安地塊。該地塊是自2004年土地招拍掛以來上海內環內首次出讓的住宅地塊。

►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 部署市場監管重點任務

【劃重點】: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

· 到2020年,初步形成科學高效的市場監管體系,基本形成寬松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安全放心的市場消費環境,基本建立權威高效的市場監管體制機制。

· 市場監管的重點任務包括:放寬市場準入、建立強制退出機制、形成優勝劣汰長效機制、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等。

【指南君】:這是國務院確定的22項重點專項規劃之一,也是第一部全國市場監管中長期規劃,是進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動市場監管改革創新的行動綱領。

指南君細看規劃列出的重點任務,發現還包括對網絡市場監管的加強。如你所見,現在網絡售假、虛假宣傳、刷單炒信等頻頻占據新聞頭條,該治!

網絡訂餐固然方便,但屢屢爆出的食品安全等問題也要加強監管。

►馬興瑞當選廣東省長

1月23日,廣東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第四次全體大會,選舉馬興瑞為廣東省省長。

· 馬興瑞曾長期在工程技術領域工作,擔任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總指揮等職務。

· 2013年11月,時任工信部副部長的馬興瑞出任廣東省委副書記;2015年3月起兼任深圳市委書記;2016年12月,任廣東省委副書記,副省長、代省長。

馬興瑞

►蘇榮受賄、濫用職權、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一審宣判

· 蘇榮曾任青海省委書記,甘肅省委書記,中央黨校副校長(正部長級),江西省委書記等職。2013年起任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14年6月被查。

· 2002年至2014年,蘇榮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在企業經營等事項上謀取利益,本人直接或通過他人收受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1.16億余元;蘇榮對共計折合人民幣8027萬余元的財產不能說明來源。

· 法院對蘇榮以受賄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濫用職權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以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決定執行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蘇榮當庭表示服從法院判決,不上訴。

蘇榮

►河南省委原常委、政法委書記吳天君嚴重違紀被"雙開"

· 吳天君曾任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等職。

· 吳天君違反政治紀律,對抗組織審查;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親屬經營活動謀取利益,由下屬單位支付應由個人支付的費用;在接待群眾來訪工作中弄虛作假。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並索取、收受巨額財物,涉嫌受賄犯罪。

吳天君

【指南君】:吳天君是中共十八大後河南省“落馬”的第三名省部級官員,同時也是今年中央對河南巡視“回頭看”後落馬的“首虎”。

吳天君在鄭州工作期間,鄭州因霧霾嚴重、交通擁堵、頻繁道路施工等問題屢次被市民吐槽。而因強拆問題,吳天君在坊間被冠以"一指沒"、"吳一指"外號。

周一至周五 • 清晨7:30

  第一財經 • 國是指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690

專家談精準扶貧: 需要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截至2015年底,全國還有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832個貧困縣、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人口還有5575萬人。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表示,我國貧困人口不僅規模大、分布廣,而且致貧原因複雜,脫貧難度大,是難啃的硬骨頭。

“精準扶貧”政策提出已近3年,如何“扶真貧、真扶貧”?到2020年,要確保當前貧困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何防止個別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放權的同時如何加強監管?

圍繞上述問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汪三貴教授接受了第一財經1℃記者的專訪。

區域扶貧難再奏效

第一財經1℃:

提出“精確扶貧”政策的背景是什麽?精準扶貧如何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汪三貴:

過去扶貧政策采取的是區域瞄準的方式,通過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使得該地區的主要經濟和社會發展快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從而間接帶動貧困人口脫貧;過去貧困人口比較多,相對較集中,因此針對區域的扶貧措施是有效的;與此同時,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也沒有能力針對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進行精準扶貧。

當下,宏觀經濟環境在發生變化,扶貧策略也需要相應做出調整。

首先,前30多年來我國減貧規模很大。按照國際標準來看,我國已經減少了7億貧困人口,其中大多數是靠經濟增長實現減貧。

但當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在下降,意味著其帶動減貧作用也將隨之下降。另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是,相較過去,我國的收入分配更不平等了,也就是說,窮人從經濟發展中得到的好處更少。

上世紀80年代,農村基尼系數是0.21,現在全國的基尼系數是0.46,農村的基尼系數0.4,增加了約一倍。

經濟發展的增速在下降,同時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平等程度在加劇。在這一情況下,依靠經濟增長帶動減貧的效用亦在降低,如果未來繼續依靠推動區域經濟增長來帶動脫貧可能將事倍功半。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區域扶貧政策的確推動了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但是我們長期跟蹤調研的結果顯示,這種方式導致了在貧困地區內部,非貧困人口受益程度遠遠高於貧困人口,貧困人口受益反而相對較少。原因在於:以區域為目標的扶貧開發,主要針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基礎設施得以改善之後,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能夠迅速加以利用提高收入,而貧困家庭往往缺乏這種能力。

因此,以區域開發為重點的扶貧政策針對性不強,過去我們稱之為“大水漫灌”。這也是提出精準扶貧的基礎。改變這一方式,聚焦到真正的貧困戶和貧困家庭,用綜合性措施進行幫扶,因戶施策,這樣才能繼續產生積極的減貧效果。

“精準扶貧”是一項艱巨任務

1℃:

精準扶貧的核心在於瞄準到戶、到人,但我們知道,貧困人口往往具有分散性、動態性、不確定性,會不會導致精準扶貧的行政成本比較高、工作難度比較大?在實踐中,農民收入的具體數字也難以統計,這給精準扶貧提出了哪些挑戰?

汪三貴:

進行精準扶貧,組織成本和行政成本要比區域扶貧的方式高很多,這也是過去在地方很難推進精準扶貧的原因之一。

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基礎和前提,把貧困人口識別出來需要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逐一登記造冊、建檔立卡,的確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建檔立卡是從2014年初開始的,第一次識別出 8962萬貧困人口;到2015年年底,還剩下5623萬建檔的貧困人口。此外,2014年和2015年有3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

根據精準扶貧“回頭看”的要求,這一數字也在不斷進行動態調整:之前有900多萬不符合條件的,被從建檔數據庫中剔除,同時也有800多萬貧困人口應在冊卻不在冊的情況,又補充到數據庫中去。比如,廣西自治區組織了一次“回頭看”,就動員20多萬人做這項工作。

精準識別之後,再分析每一戶的致貧原因,找出有針對性的措施,這是細致、複雜的工作。

實際幫扶對象遠超統計

1℃:

按照統計部門的標準,到2105年底我國仍有5575萬貧困人口,這一數量是按照什麽標準計算得出的?如何保證這一數字的準確性?

汪三貴:

我國的貧困線要根據每年的物價水平進行調整。2015年國家扶貧標準為2855元,這是我國絕對貧困標準。

國家統計局每年都會進行全國農戶抽樣調查,共調查7萬戶樣本。以人均消費支出為第一指標,同時參考人均收入,統計哪些家庭的人均消費支出低於2855元。這些家庭中的人就認定為貧困人口。

其次,用上述貧困人口除以7萬戶樣本的總人口,得到一個比例,再乘以全國農村總人口,最終測算出目前全國還有5575萬貧困人口。

下一步就需要地方政府逐一精準識別了。識別的方法是,首先分配指標。因為統計局的抽樣調查數據具有省級代表性,可以相對準確地估算出每個省有多少貧困人口,以此分配各省名額。其後,這一名額再從省一級分配到縣一級。由於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不具有縣級代表性,因此這一階段只能依靠一定的數據基礎加上主觀判斷來實施。

越到基層,數據基礎越差。國家統計局的7萬戶農戶抽樣調查是由專職人員在全國800多個調查縣進行的,不可能對所有農戶進行這樣的調查,也沒有這樣的技術力量。

從縣一級分配到鄉鎮或者村一級,就更沒有好的數據基礎了,更多還是靠經驗和主觀判斷。比如,到村一級後,如果按照統計局的做法,應該知道每一戶的人均消費支出,同時了解人均收入。但農民支出和收入數據非常難以統計,不可能依靠地方政府作簡單統計。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各地從下而上的統計數據跟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之間,就會出現偏差。

1℃:

建檔立卡的名額是如何產生的呢?到村一級,用民主評議的方式精準識別出貧困戶的誤差有多大?您提到建檔立卡和國家統計部門的數據有偏差,應該如何減少這種偏差,使所有應扶之人得到幫扶?

汪三貴:

我國正在做的建檔立卡,到村一級就是按照民主評議來進行的。而民主評議的標準不是按照消費或收入這樣的單一指標。《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下稱“兩不愁、三保障”)。這一標準是綜合性標準,不是單一標準。

因此,村一級的民主評議是按照綜合性標準來進行的,當然全國不同的地方在采用不同的辦法來做。比如貴州威寧、寧夏等地方把住房情況、產業和務工情況、家中病人情況等各項標準量化出來,打分排名;還有一種普遍的方式是民主評議:即村民小組和行政村開會討論、公示、有意見的情況下再進行投票。

基層識別和統計部門的識別標準和過程不一樣,因此出現了兩個貧困人口的統計數字脫節。按照我們的估算,基層民主評議的方式所識別的貧困戶和統計部門統計得出的貧困戶能對應起來的情況,大約只有50%。

這一情況給扶貧帶來了疑問,究竟精準扶貧要扶哪些人?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洪天雲在2015年10月答記者問時表示:“不論是統計局的7000萬(註:國家統計局2014年底的監測公報數為7017萬)規模,還是建檔立卡的8000萬人口,都要脫貧。”

統計局是按照單一指標來統計,但是現在“兩不愁、三保障”是綜合指標,顯然以後者為標準所篩選出來的貧困人口要比統計部門的數字更大,這也就意味著,實際上要扶貧的人,比5557萬要高。針對這一問題,中央采取的辦法是維持比較大的建檔立卡扶持群體。2013年建檔立卡約9000萬人、2800萬戶,“回頭看”也進行了調整。

這兩年有些人標註為“脫貧”了,但是依然在這個數據庫中,需要繼續觀察、繼續扶持,因為要讓農民可持續脫貧,不是簡單的事情。同時,這一數字還要不斷進行調整,返貧的人群要立即補進來,如此一來,就會維持一個比較大的建檔立卡群體,從而使應扶的人得到扶持,沒有別的辦法。

不能簡單化理解脫貧

1℃:

“確保到2020年當前貧困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對於這個一目標,地方政府往往被要求提前完成,比如省一級要求2019年完成,層層下推,到市、縣一級的任務就更加艱巨了。這樣一來,是否可能導致政府的一些短期行為,甚至又出現數字扶貧或者面子工程的情況?

汪三貴:

的確在不同程度上已經出現了這個問題,因為中央要求在2020年實現現有標準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多地又簽署了軍令狀,責任大、任務重;在組織保障上,要求貧困縣不脫貧、“一把手”不挪位。因此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動力盡早摘帽。

但另一方面,脫貧不是一件易事,經過30多年扶貧工作,現存的貧困人口很多都是綜合性因素致貧,剩下的都是“硬骨頭”,脫貧難度很大。

有的地方政府對脫貧的理解簡單化了。比如,有的地方說要脫貧就發低保和補貼,發到貧困線以上去。現在的貧困縣完全有能力這樣做,20多項涉農資金整合到縣級政府之後,平均一個貧困縣一年有好幾億的資金。但很顯然,這種做法違背了“精準扶貧”的精神。

首先脫貧的標準不僅僅是收入標準,“兩不愁、三保障”全部完成才算脫貧。其次,扶貧要具有可持續性。如果今年貧困戶靠補貼將收入提高,明年政策一撤依然貧困,這也不叫脫貧。

“五個一批”中的確講到“要靠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這是指所有的發展性措施都已經實施,但短期內依然無法實現脫貧的情況下,再由社會保障來兜底。也就是說,兜底只針對一小部分群體,更大部分人是要增強其自身的發展能力,可持續地增加收入和消費支出,系統性地解決醫療、教育、住房問題,才是真正脫貧,不能政策一脫手就返貧。如果地方政府靠補貼去完成脫貧的任務,就是嚴重走偏了。扶貧的本質,是穩定地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要防止數字脫貧,需要加強第三方科學、全面評估。不是地方政府說脫貧就脫貧了,也不是說把收入補上來就脫貧了。第三方評估還會評估到底采取了什麽樣的措施、這些措施是否和貧困戶的需求對接上、貧困戶的滿意度等。這是一套綜合性的評估方式,目的就是防止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

現在中央對第三方評估的支持力度很大。同時,很多省里也在進行預評估,其評估標準就是“兩不愁、三保障”的綜合性措施,而不是單一的收入或者支出標準。

監管機制要適應形勢

1℃:

目前我國扶貧資金管理模式是怎樣的?過去在基層,關於挪用扶貧資金的案例屢見不鮮,現在“精準扶貧”應該如何規避這些問題?

汪三貴:

為了實現“精準扶貧”,2016年中央下了很大決心改革資金管理體制。

過去,資金跟著項目走,而具體的項目都是上級政府決定的,項目不可能對接每家貧困戶的具體需求,很難做到精準;另外,原來的扶貧資金往往通過各部門下發,資金到達地方後也只能在部門內部使用,比如修路的錢只能修路,挪為他用就過不了“審計關”。

因此,原來的資金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精準扶貧的要求。精準扶貧要求因戶施策,而貧困戶的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像過去一樣從上而下確定資金的使用途徑。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16年在全國三分之一的貧困縣試點,將20多項涉農資金在縣級政府整合,2017年將在所有貧困縣推開。不管資金從何而來,到達了縣一級後實現大整合,縣級政府擁有資金用途的決定權。這是一項重大改革,涉及好幾千億資金。

資金使用的權力賦予了縣級政府,使得地方權責統一。但從現在的實踐看,有的地方不敢整合,也不知道如何有效使用整合資金。

原來對扶貧資金管得嚴主要是防止地方政府亂用,現在資金大整合之後,縣級政府的權力更大了。這就要求在放權的同時加強監管。扶貧資金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監管機制也應進行調整。

第一,要公示,所有的扶貧資金要對社會和貧困戶公示,公開是監督的基礎;第二,動員更多的人參與監督,比如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村兩委等都要清楚資金的來源和用途;第三,審計部門和財政部門的監督重點是看資金是否都用到了扶貧領域,結合第三方評估,重點考核效果,以結果為導向進行評估和考察,改變過去監督資金使用過程的方式。

產業扶貧

1℃:

在所有的扶貧措施上,產業扶貧是不是最有效的方式?如何看待很多大企業在個別縣“重金”扶貧的做法?

汪三貴:

從措施層面,扶貧措施主要還是移民扶貧、產業扶貧、勞動力輸出、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社會保障等。不同的措施針對不同的人群,是否有效取決於是否對接了貧困戶的需求。

其中,產業扶貧是必須要做的,而且相當大的貧困人口都要靠產業扶貧的來脫貧。“五個一批”之一就是要通過發展產業和扶持就業脫貧一批。依靠產業帶動實現脫貧的比例是最高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中3000多萬要依靠產業發展來帶動脫貧。

產業扶貧是一項根本性的扶貧措施,但難度很大。貧困人口在市場化情況下,單家獨戶參與市場競爭非常困難。比如,有的地方給貧困戶發兔子、雞、羊等來發展養殖,但很快就賣掉或死掉了,這種例子很多。

產業扶貧的核心在於,如何把貧困家庭納入到現代產業鏈體系中去。各地都在圍繞這一問題進行創新,通過合作社、企業、大戶來帶動,其中要有很多機制安排,如何把貧困戶帶動起來。

企業參與扶貧有兩個層面:第一是做一個扶貧樣本,標準較高,效果突出,但推廣的可能性比較小;第二是在面上發展可持續、可推廣的模式,這就需要大量企業參與,幫助貧困戶進入現代產業鏈或實現穩定就業,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10

《如懿傳》“跳票”,《贏天下》網臺同播…古裝大劇不愁“錢景”愁前景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1-22/1163922.html

每經影視實習記者 畢媛媛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在經歷幾輪質疑風波後,《贏天下》終於迎來定檔通知,而同樣備受關註的開年大戲《如懿傳》卻還在風雨飄搖中,沒有過審,衛視退貨,延後播出等傳聞四起,往年備受熱捧的古裝大劇身價依舊高,但衛視卻因為更多的考量而不再趨之若鶩,超過4億制作費用的《海上牧雲記》則更是搖身一變成了網劇。

衛視因為預算、配額等種種要求不再蹚這趟“渾水”,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古裝大戲對衛視的吸引力不斷下降的體現,但由於有視頻網站的接盤,所以古裝大劇依舊能賣到好價錢。

《贏天下》定檔,《如懿傳》懸而未決

作為《甄嬛傳》的姊妹篇,《如懿傳》一開拍就受到各界的關註。高人氣的IP基礎,周迅、霍建華等人氣演員;業內知名的金牌制作班底,都預示著《如懿傳》註定是一部媲美《甄嬛傳》的年度大戲。然而,《如懿傳》從開拍到定檔卻並非一帆風順。

去年,央視爆出影視行業演員的天價片酬,《如懿傳》中的兩位主演就在曝光的名單之上,並且還打上了《如懿傳》的名字,被央視點名批評,也難怪後來的審批一直困難重重。

對於“延期”的說法,《如懿傳》官微曾回應稱,“《如懿傳》正處於正常的後期制作和送審階段,播出時間從未確定,不存在挪檔之說。”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如懿傳》還是未能確定檔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懿傳》官方微博回應(截圖)

相比之下,範冰冰領銜的《贏天下》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範冰冰領銜的《贏天下》(圖/劇照)

11月21日,唐德影視發布公告,根據協議內容,《贏天下》將在2018年江蘇衛視和東方衛視黃金檔拼播首輪播出。而網絡平臺的播出,此前唐德影視已與天貓技術簽訂了網絡獨播權協議。隨著此次衛視檔的最終確定,網臺播出模式也確定為“網臺同步播出”。

▲唐德影視相關公告

最近幾年,大IP一向是電視劇市場的焦點所在,知名演員領銜的陣容也常常令電視臺、網絡平臺和觀眾都給予更多關註,但現實告訴我們,“大IP+大制作+大卡司”的搭配,似乎不再是萬能靈藥——起碼沒有曾經那般所向披靡的輕松。

衛視“退片”,視頻平臺接盤是大勢所趨?

“退片”一說走進網友視野並產生大量話題,當屬今年5月,《將軍在上》因為微信公眾號的“爆料”而被推上風口浪尖。

雖然很快《將軍在上》出品方之一的興格傳媒就在官方微博發表聲明斥責無稽之談,但由此蔓延開來的對影片的揣測反而愈演愈烈。

與《將軍在上》同樣在播出前遭受質疑的,還有去年3月放出片花卻遲遲未有定檔消息的《海上牧雲記》。就在外界質疑之時,今年11月3日,官方宣布定檔11月21日。

不過從《將軍在上》到《海上牧雲記》,“退片”謠言空穴來風,一是因為電視播出平臺久久不定,二來則是網絡平臺的早早確定。

與播出量有限、購劇之前先招商的電視臺相比,互聯網平臺無限的承載量是吸引大劇的一大原因。無論是版權劇還是自制劇,許多IP在誕生之初就被視頻平臺“盯上”。

《三國機密》將近1億成本被網站以4億元的價格購買,《如懿傳》3億成本被網站8億元購買,大劇優先被視頻平臺高額訂購已經不是新鮮事兒,很難出現“賠本”的情況。

視頻平臺早已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優愛騰”(優酷、愛奇藝、騰訊)背靠的爸爸們擁有的強大財富,在“買買買”這件事上,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對於大劇而言,把自己賣成一個好價錢是首先要考慮的。

衛視的顧慮:配額,預算,口碑

電視臺因為體制等原因存在購劇價格天花板、廣告招商等壓力,電視臺的“獨播劇場”劇目因此遠少於視頻網站的獨播劇,“一劇兩星”某種程度上是緩解了購劇壓力,分攤購劇成本,例如《凰權·弈天下》就是以東方衛視500萬、江蘇衛視460萬的單集價格被出售。被謠傳退片的項目中,大多數是來自電視臺自身的壓力。

為何今年屢屢中招的是古裝大戲?主要因為“古裝劇配額”。顧名思義,就是指其播出要受一定數量的限制。這主要源於2013年總局針對古裝劇升溫蔓延的趨勢,所下發的“限古令”,當時總局曾明文規定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年度播出古裝劇的總集數,不得超過當年該衛視黃金時段所有播出劇目總集數的15%。


▲目前視頻網站平臺上播出的網劇中,實時播放排名前五中有4部為古裝劇(圖/貓眼專業版)

雖然古裝大劇在前幾年取得了驚人的收視和點擊成績,但畢竟終究只是個例。電視劇市場中,古裝劇無理性、跟風式的投資一向存在。甚至近年來,過3、4億級別的古裝大劇越來越多,即便總局早已搬出“限古令”,祭出了“古裝劇配額”,但依然難擋古裝劇這股投資風潮。大部分電視劇不得不面臨著一線衛視古裝劇配額稀缺,二三線衛視購買首輪古裝劇積極性不高的現實。

天價的身價和劇本身的品質能不能成正比都值得思考,像“《如懿傳》總賣價高達13.5億元,周迅個人片酬近1個億”的傳聞對劇而言,無疑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可視頻網站沒有那麽多的顧慮,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越來越多的古裝大劇,可能會低下高昂的額頭,無奈或喜悅地投入視頻網站的懷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293

孩子北上留學 法興董事李錦:一年花數十萬也值得! 高材生母親陳太:女兒不愁沒出路!

1 : GS(14)@2010-09-19 14:32:13

2010-9-11 iM  

香港金融界有不少內地海歸精英,早前和一位海歸ibanker飯局,談到他們在港生活難題之一,原來是子女教育。「英文不難學,我們一代中學才開始學英文,很快就學好,但中文就難得多。」

為了讓寶貝兒子學好中文和普通話,這賓架千挑萬選下,沒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或傳統名校,反而入讀北角一所全以普通話和英語教乎學的幼稚園,該校的音樂及體育亦以普通話授課,聽聞入學面試時,連父母的英語和普通話水平都要考核。

我們驚覺,認識中國原來已不單是「大人」的事,還是培育下一代的重要環節。

香港考試局數據顯示,由2003年至今,前往內地升讀大學的港人學生,每年也在持續遞增。原來除大學以外,內地的小學及中學,同樣兼具市場。

法興環球股票產品董事李錦,去年便將兩名年僅9歲及11歲的幼子,送到上海讀小學及初中預備班,年花40萬港元。又有曾經在美國浸過「鹹水」的媽媽,力薦會考成績優異的女子北上升學,專修俄文。

個案一

送愛兒上海留學4部曲

中國被視為環球經濟發展的未來主要動力,練好國語及了解國情,幾乎沒有一位家長會反對。近年不少人北上發展,有人就索性送子女到內地讀書。根據香港考試局數字,按年北上升讀大學的港人,10年以來已跳升近8倍,自2003年後,該數字更是不斷在升(見前頁表一)。

港人將子女送到內地讀書,各有原因,但要了解神州升學之旅的箇中思維,不妨先向過來人取經。法興環球股票產品董事李錦,需經常往內地工作,有見兒子學習普通話多年,加上希望他們多了解中國文化,故早在2008年已跟太太商量,送子北上讀書的可行性,更開始周圍向朋友打聽哪個城市較合適。

「北京是文化之都,普通話又準,又近商業區。」李錦原先與太太選定送兒子到北京上學,但後來朋友卻說︰「北京冬天天氣乾燥,一個人站在馬路等車,即使穿着了兩、三條褲子也會腳震震,一星期更用完整枝護膚膏。」對兒子事事緊張的李錦與太太商量過後,最終由當初選定北京,改為送子到上海去。

去年8月李錦將兩名年幼兒子,送到上海讀書,由籌備到與太太及兒子分隔中港兩地,李錦自言心情也是戰戰兢兢。早在兩年前展開籌備時,李錦便與太太約法三章 ︰「太太須陪伴兒子北上居住一年,好讓小朋友得以悉心照顧。」而為了孩子北上升學,他和太太也花了兩年,辦好準備出門的4件事。

1 前期心理輔導

李錦是個「廿四孝」爸爸,他替兒子升學鋪路,甚重視兒子的想法及溝通,早在2008年,已開始向兒子灌輸家長送兒北上升學的想法,一方面細察兒子會否抗拒,其次就是向兒子解釋此舉的種種好處。

李錦表示,最初大仔聽到要北上讀書,反彈也不少,即時說︰「不是嗎?送我們去寄宿讀書?」他笑言︰「送他們到上海,其實主要是給他們一個體驗,我當然要說得振振有詞,才能說服孩子。」

李錦便向兒子推介︰「現在不少人看好中國前景,國家正在崛起,普通話很重要。」大仔也明白國際經濟所趨,對父親所言甚為受落,加上夫婦倆經常以輕鬆談話的形式,跟兒子講及內地話題,於是兒子過了一段時間,也慢慢接受。

李錦認為,給孩子心理準備這環節很重要︰「最重要不要令兒子視出外讀書等同流放,要建立及維持彼此間的信任,感情維繫好,小朋友才聽教。」為此,李太也決定抽一年時間,前往上海陪讀。

當丈夫的也相當細心,過去一年,在港的女傭便不時會申請前往上海,以協助太太照顧兒子,每次並會在上海逗留一至兩個月,單是工人機票年內往返費用也相當驚人(見後頁表二),當然這畢費用不是必要,可說豐儉由人吧。

2 選校可揀民辦

選校方面,由於內地中小學在每年8、9月開課,李錦在2009年初已辦好仔仔入學的事。他建議有計劃北上升學的學生,家長可提早計劃,致電不同學校,先了解學校的收生標準,因為內地中、小學一般在第一至第二季接受收生,雖然毋須像大學參與公開的入學試,但校方也會對申請入學的境外生安排入學試,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

「每間學校獨立收生,各校的收生準則不盡相同。」李錦建議家長,可逐步而來,如先選定地區及心儀的學校,之後針對校方要求作申請,但選擇在內地讀書,他認為最好放棄當地的國際學校,而選當地的平民民辦學校,因這樣才可給子女真正體驗內地生活的情況。

不過李錦提醒,選校時最好向民辦學校埋手,因內地不少官辦學校也婉拒收取境外生,考試程序也較多;相反民辦學校,大多歡迎香港學生,又能給予學生交流及互動機會。談到有何心水學校,李錦則指,因網上缺乏資訊,他主要向當地朋友打聽,哪家學校校風好及較具口碑,才着力研究。結果他最終選了一所在徐匯區內,教育和校風都數一數二的小學。

別以為內地讀者一定較便宜,翻查資料,內地民辦的小學及中學,均可按照其營運成本而調升學費,故民辦學校的學費沒有一定標準,據悉針對上海本地生,每個學期,由數百至數千元不等,一年共兩個學期,惟境外生又是另一個計法。

由於港人是境外生的關係,李錦兩個兒子納入境外生之列,李錦透露,是上海本地生的8倍至9倍,內地中小學民辦學校一般每年學費6,000元人民幣,換言之,單是兩個兒子的學費,已近10萬元人民幣,數目絕對不少。

3 解決居住問題

太太陪伴兒子一同在上海讀書,李錦在上海住屋上也多了一筆開支。李錦沒有安排孩子寄宿,他在上海名都城,以1.5萬元人民幣的月租,租用了一個1,000 多平方呎的三房單位,租期一年。該屋苑在上海是著名豪宅,大部分住客是外國人,居住環境理想,最重要是鄰近機場。「單位業主是廣州人,感覺親切,因單位鄰近虹橋機場,方便採望太太及兒子。雖然單位租金也相對高,但不可節省。」

不少港人會考慮為北上讀書的子女安排寄宿,據了解,民辦的宿舍費每學期由數百元至數千元人民幣不等,按一年兩個學期計,寄宿開支平每年約花過千元人民幣。有時因工作關係,或掛子心切,李錦平均每月最少飛往上海一次,甚至更多,交通開支比兒子學費還要多,但他認為可與留學兒子多見幾面,相當值得。

4 醫療支援搜查

談到兩兒只得10歲便北上升學,李錦一副慈父面孔表露無遺,細心的他直言最擔心是內地醫療配套。在妻兒出發前,李錦非常緊張地四出查詢該區的醫療建設,例如哪裏有較好的醫療及專科,他先後找了4至5間醫院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多番叮囑上海的朋友多多照應。

在送子北上前兩個月,李錦更帶他們看中醫,趁在港時預先調理好身體;又帶備不少藥物到上海「看門口」,處處以兒子健康先行,他解釋,因兒子較易扁桃腺發炎,故在醫療方面要準備十足。

記者一計,兩兒此趟升學之旅成本不菲,共花了30多萬元人民幣!李錦說,每個人價值觀不同,也有朋友笑說,其一年所花,足以作為一層細價樓的首期。但他卻認為,此行對兒子及家人得着甚多,對孩子的身體和心智發展都大有好處,「一年花數十萬,也是值得!」

正因重視家庭,李錦雖認為孩子可再花多一年時間在內地讀書,但始終與太太兒子分隔兩地,為怕關係變得疏離,故最終決定只留他們在上海一年。現在兩名兒子已回港,並轉讀本地國際學校,大兒子已上中學,小兒子仍唸小學。他笑說,即使是為兒在港挑選國際學校,也特別着重該校的中國文化。

----------------------------------

北上學習6大得着

不少港人進駐內地讀書,除為了認識中國國情外,也有人希望藉此建立內地人際網絡。李錦常聽人說︰「發達喇,北上讀書可藉此認識高幹子弟。」但他認為不要單單以此為目標。事實上,兩個兒子北上之旅,也帶來不少得着︰

1. 學會簡體字

內地中文要求高,經常有默書及練習,寫作用簡體字,據悉讀默200多字,錯4個字要重考,要求很高。李錦兩子在這一年間學會了不少簡體字。

2. 普通話大進

李錦兒子本身已有普通話底子,一年來與內地同學相處,令他們普通話更流利,李錦說大仔現在也是採用國語拼音的中文打字輸入法,速度很快。

3. 身體更健康

內地規定小學中學一定要早操,冬天跑步,熱天做伸展手腳運動。李錦發現兒子身體轉好了,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4. 意志被磨練

被送往內地讀書,對小孩子來說是個大挑戰,既要克服困難,又要適應新環境,這可培養他們在讀書以外,面對挑戰時的堅持、忍耐力及適應力。

5. 學懂了珍惜

香港孩子多被寵壞,到了上海才發現不是每樣東西都隨手可得,李錦憶述有一天兒子在電話說︰「我好掛念在港的那家粥麵店。」他指,經歷過在外上學,兒子學會更珍惜身邊的人和事。

6. 父子更密切

整個過程叫李錦最擔心的,是與太太及兒子的關係會變得疏離,但事後發覺,情況剛好相反,這一年他與家人關係更密切。「以前在港打電話不足3分鐘就收綫,在上海起碼傾上半句鐘,一對兒子輪流傾。」兒子肯對自己表達心迹,是父親的最大得着。

----------------------------------

北上升學Q&A

Q︰華人、港澳居民子女辦理到上海就讀,須提供哪些身份證明資料?

A︰一、就讀人本人及父母一方的有效身份文件;二、往上海就讀子女在上海的暫住證(外國人居留證);三、與到上海就讀子女的親屬關係公證或證明;四、申請就讀地的戶籍證明及房產證明。

Q︰報考內地高校的港澳地區考生須具備哪些條件?

A︰一、具有高中畢業文化程度(相等於中學六年級);二、25歲以下;三、品行端正,沒犯罪紀錄;四、未婚;五、沒有精神病及傳染性疾病,身體健康。

Q︰僑生升學有哪些優勢?

A︰凡歸僑青年、歸僑子女、華僑在內地的子女,一般而言,報考普通高等院校,在原始分基礎上加5分,而報考成人高校大學、本科,在原始分基礎上加30分,大學畢業報考成人高校本科,在原始分基礎上加20分。

----------------------------------

個案二

會考高材生 北上學俄文

香港就業市場競爭愈見激烈,家長無不為子女在培育及選學方面而操心。

踏進陳筠蓉的家,沒有嚴厲的管教聲,只有一片歡樂笑聲,早前從上海返港放暑假的她,與媽媽一起跟記者在美孚新邨的家暢談北上升學之路。原來陳媽媽中六時已曾在美國留學,而她比羅傑斯還早,在2004年時已鼓勵當時就讀中二的女兒北上讀大學。

任職私人補習的陳媽媽,認為未來國際經濟大局出現變化勢不可擋︰「論經濟增長潛力厚,以前一代看美國,這一代重心則移至中國,北望神州,出路較為光明,而且身為中國人,這一代了解國情是必須的,北上讀書先裝備好自己,有助女兒未來投身社會工作。」

今年才19歲的陳筠蓉,兩年前會考取得22分後,沒有理所當然升讀中六。當時陳媽媽帶同成績單,跟女兒到香島專科學院,報讀為期一年的港澳台大學聯招考試準備班,決心要考入內地大學,主攻俄語系。

國家重點攻俄語學校

陳筠蓉現就讀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是國家級重點主攻俄語的學校,目前全國只得3間大學教授俄語,另外兩間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及黑龍江大學。當初陳媽媽知道女兒喜歡讀俄語,加上發現她有學外語天份,於是她開始北望神州,投石問路。

陳媽媽說︰「在港學俄語是冷門科目,沒有一所大學提供有關主修學系,我得悉內地不少著名大學,有女兒所愛的學科,加上認為內地是個不錯的讀書地方,若考入名校,可與內地大學的尖子互相交流,有助提升個人水平,於是好好為女兒鋪路。」

起初,陳媽媽向女兒的中學老師請教門路,可惜大多本港老師對內地升學缺乏經驗,本港也甚少內地升學的資訊渠道,就連教育局也未能提供港人內地升讀大學的具體情況,故她初期也花了不少時間作資料蒐集,才得知坊間個別專上院校有代辦升讀內地大學的考試準備班,隨後更鎖定範圍,最後為女兒報讀香島專科學校。

陳媽媽相當支持女兒讀俄文,更鼓勵進軍上海市場︰「金磚四國經濟增長力強,學俄語也算一項專業,不愁出路。」加上中國未來前景看俏,早一步北上了解國情,建立具基礎的人際網絡,也對女兒日後投身社會助益不少。「正謂出外靠朋友,而同學之情較根深柢固,相信女兒日後工作需要幫忙,在內地讀書時所認識的朋友一定幫得上忙。」

內地機會多出路更廣

問陳筠蓉內地大學的校院生活,她隨即展露笑容。原來內地大學一年級生要參與軍訓,她覺得新鮮有趣,在過程中認識不少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來自西藏、內蒙、新疆及烏茲別克等同學,讓她更了解不少城市和風俗,加上常以普通話溝通,現在她說起普通話來,流利得像內地人。

陳筠蓉指,中國地大物博,競爭不比香港小,考上大學的同學也付出過不少努力,校園的學習氣氛比香港更濃厚,更認真,有同學們在早上5時起床溫習功課,令她也加倍用功。

陳筠蓉的學校是上海四大名校之一,每年不少與俄羅斯有生意往來的大型企業,也會來學校舉行招聘會。對於前景出路,她說得頭頭是道︰「讀語言發展多,即使不做繙譯、不在俄語區找機會,甚至不選擇投身投行,也可考慮當海關、國防部、航空公司、教書,甚至參與石油行業,機會很多。」

而有些實習機會更是只在內地才有,在香港找不到,她續說︰「明年全球俄語大會,也是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的,內地讀書給予我不少實習的機會,這些是香港沒有的。」

至於選科方面,陳筠蓉認為內地學生的數理基礎較強,港人難與他們競爭,故港人選科宜避開數學及理科等,她也曾見過不少港人因難以追上內地的數學水平,感到挫敗。

----------------------------------

北上點揀科?

1. 語言

語言能力高的畢業生,較易找到心儀筍工,到內地升學若專攻語言等較實用的科目,既可建立內地人際網絡及認識國情,也可學以致用。

2. 會計

現時不少大型跨國企業、全球最大會計公司也放眼內地市場,在內地修讀會計,可謂一石二鳥。但要注意,內地專業試考試程度較高,必須有心理準備。

3. 中醫

隨着中醫地位愈來愈高,加上內地中醫數量不多,讀中醫出路也不錯,只是藥名及脈象較花時間學習。

4. 法律

近年本港不少商家也北望神州,到內地開分公司,對熟悉內地法律的專業人才需求日增,現時本港也有不少律師行喜愛聘請在讀內地法律的畢業生。

資料來源︰ 綜合曾在內地升學人士意見

----------------------------------

行動篇

北上讀大學渠道

港人投考內地大學目前有數個途徑,主要是透過報考港澳台聯招考試,或直接向在港獨立招生的內地大學,爭取入學機會。

A報考港澳台聯招

渠道1自修報考港澳台聯招

港澳台聯招由廣東省招生辦公室舉辦,該辦公室在港沒有辦事處,本港報名程序由香港考評局負責,由於內地大學實行4年制,只要報考港人達中六資格,便可自行報考,考試費用為550港元。

渠道2 報讀操卷班先取中六資格

本港不少院校如香島專科學校、福建中學及香港布廠商會教育中心等,均有開辦為期一年的港澳台聯招考試課程,若考生達中五學歷,也可透過該途徑在內地升上大學,因這一年的主攻考試課程,內地大學也視有關課程為中六學歷,讀完此課程,便合資格應考。

渠道3 直接報讀內地中學再考大學

條條大路通羅馬,港人亦可透過在內地升讀中學,在內地報考大學聯招,以公開試的成績投考內地大學。這樣好處,可更早適應及了解內地生活及國情,有助未來在內地發展。

B 直接向獨立招生大學報名

除大學聯招試外,國家教育部也批准個別大學直接來港收生,當中包括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及中山大學。其中中山大學在港單獨招生考試的報名程序,現時交予香島專科學校負責,每年6月初考試,毋須事先修讀課程。

而暨南大學和華僑大學兩校的聯招考試,均在每年4月接受報名,5月中考試,6月中放榜。在珠海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則是首間內地與本港高校合辦的高等院校,同時可在本港獨立招生。

詳請可參考︰www.chinaeducenter.com/exams.php

----------------------------------

留港篇 古籍補習班 港家長熱捧

為了讓子女學好普通話兼認識中國,有家長不惜花數十萬元讓子女到內地留學,但若未能負擔高昂的留學費,又想子女浸淫於中國文化及普通話環境,有家長就選擇為子女報讀普通話古籍讀經班,甚至一星期返足5日。

《弟子規》、《孝經》、《三字經》……一班3至13歲的小朋友,就是靠每天諗誦這些數以千字的古文,訓練中文書寫及普通話說話能力。

年僅5歲的李林穎,參加讀經班一年半,已能背誦過萬古字。李太認為從前家長、學校都視英文為最重要,但有目共睹中國的地位日漸提升,普通話已成為主流語言,家長都傾向讓子女學習普通話。曾有家長朋友向李太表示,後悔把子女送到國際學校,忽略訓練他們的中文能力。李太亦希望全面培養林穎的中國女性氣質,除讀經班外,還讓她學習古箏,認為古箏更勝鋼琴,能夠陶冶性情。

暑假期間,林穎每天都會花上3個小時參加讀經班。位於紅磡的「謙謙堂」創辦人徐微指小朋友在13歲以前,記憶力最好,背誦古文能讓他們加深對中文的了解及打好普通話根基。

讀古經學費月8千元

步入謙謙堂,可看見掛在牆上的孔子像,學生進入學堂前,自動自覺對孔子像行禮,以表對萬世師表的尊敬。學堂空間不大,設備也不多,一眾小朋友在老師指導下,幾張簡單桌椅,幾頁古籍影印紙,已令孩子們願意乖乖坐下來,朗讀經典。

學堂於2008年尾開業,不足兩年的時間,已有50多位小朋友報讀。據悉,有家長為了方便兒子到紅磡上讀經班,特地替他轉校到該區幼稚園,這股讀經學普通話的風氣正在不斷散播。

課程一小時最低收費140元,一個月20堂便要2,800元,徐微表示,很多小朋友都不會只上一小時課,暑假時通常會逗留約3小時。數數手指,若小朋友天天都在這裏花上3小時,一天學費共420元,一個月20堂,就盛惠8,400元。但為了訓練子女的普通話能力,家長仍然非常豪爽,亦同時成就這盤讀經大生意。該機構目前正擴張課程範圍,開辦國畫書法班,甚至皇帝內經養生課親子班。

----------------------------------

名人子女 學好中文

常伴在特首曾蔭權身邊的新聞統籌專員何安達,英文向來出眾,當年曾著書解說末代港督彭定康那口優美又具寓意的牛津英語。何安達有兩名兒子,二人英文好自然不過,但沒料到兒子今天只愛以英語溝通,講中文卻十萬個不願,急得何太Sharen要為兒子的中文及中國文化救亡:「將來的世界,怎能不懂得中文?」

走進何家大宅,一列長長的書櫃首先進入眼簾,當中九成是英文書,都是何安達的愛書;走進兩名兒子的房間,也有幾個小書櫃,內裏全是英文故事書,包括小男孩最愛的《Bob the Builder》及《Thomas and friends》系列。

看看父子們的親密對話,是全英語對答,孩子的日常溝通,無論與傭工姐姐或父母,也全英語。以為兩夫婦刻意培養兒子英語環境,卻換來母親的懊惱訴苦。

憂心孩子抗拒中文

話說夫婦最初為免兒子在傭人及父母之間產生語言混亂,一家人決定以全英對答,沒料到兒子很快便對中文抗拒。大兒子還好一點,在英普雙語幼稚園學習,間中會說點普通話;幼子在全英幼稚園學習,要他說廣東話或普通話,如要他的命根,死口不說。今時唔同往日,昔日滿口英語視為優越,今天不懂中文的孩子,叫父母憂心。

「不懂中國文化及中文,就如失去了香港人的優勢。我們沒打算離開這裏,香港將來必定要面向中國,無論兒子日後是否從商,也需要與內地聯繫,在內地建立人脈關係。」大學時修讀中文及繙譯的Sharen,看着一對只有幾歲大的小豆丁,已為他們前途擔心起來。

至於會否讓他們北上讀書,Sharen則說︰「長大後看看他們意願吧!」大仔心文與幼子心言只相差一歲,當二人還是襁褓時,何安達已跟太太到深圳書城,掃了一大堆簡體字書回家,包括近年在中層家庭甚受歡迎的教仔天書《弟子規》(見iknowledge)。現在兒子尚未看得懂簡體字,但也希望他們能多讀多唸,讓古人教訓打入腦海中,深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即使今天不明白當中內容,但長大後自自然然可派用場。」

﹏﹏﹏﹏﹏﹏﹏﹏﹏﹏﹏﹏﹏﹏﹏﹏﹏﹏

i knowledge

《弟子規》傳統啟蒙教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成弟子規。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那甚麼是《弟子規》呢?「弟子」一是指子弟,二是指學生,「規」是指規範及道理,弟子規就是啟蒙及教育子弟的生活規範,內容觸及在家、在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特別强調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古人相信,學習《弟子規》,孩子會有禮貌、懂事、明理、善惡分明,能成為一個令家長放心安心的孩子。現代孩子被指驕生慣養,所以近年在本港中產家長圈子中,便興起以弟子規來教導今天有「公主病」與「王子病」的寶貝。《弟子規》是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文體方式編纂而成,易於朗誦,孩子即使不明所以,也能朗朗上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09

周顯:醫思IPO不愁沒人包底

1 : GS(14)@2016-03-04 12:13:4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經營DR REBORN的醫思醫療(2138)正在招股,其老闆Eddy是我認識了多年的acquaintance。10多年前,他們幾個好朋友,當年一起打天下,後來分道揚鑣,各有所成,有的已是上市公司老闆,不過最成功的,還是Eddy。

其實Eddy本來是港大醫科學生,為了創業,毅然輟學,第一年已經賺了600萬,真的有點蓋茨或朱克伯格feel。他初時和蕭若元合作,幫助搞「修身堂」(8200),結果修身堂的生意蒸蒸日上,後來蕭若元創辦「變靚D」,兩人合作,又成為了一朵美容奇葩。最後,他自立門戶,創辦DR REBORN,很快便賺到盤滿砵滿,結果仲買埋「變靚D」大部分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6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