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南京新百易主:昔日東家金鷹係獲利調查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8/xMMDAwMDI0MzAxMg.html

在南京金鷹國際集團(下稱「金鷹國際」)度過了15歲生日後不久,其掌舵人王恆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曾經耗費精力拿下的南京新百(600682.SH)的控股權轉讓給同城民企三胞集團。

6 月2日,南京新百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南京新百投資控股集團(下稱「新百集團」)、金鷹國際和南京華美聯合營銷管理公司(下稱「華美聯合」)分別向三胞集 團轉讓其持有上市公司15.15%、0.71%和1.14%的股份,按照每股9.87元的價格三胞集團將為收購的6091.615萬股支付6.0124億 元收購資金。

此次股份轉讓完成後,王恆控制的華美聯合和金新實業還分別持有南京新百1865萬股和2788.1625萬股,合計約佔總股本 的12.98%;而受讓了17%的三胞集團將取代金鷹系成為上市公司新的東家,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控股)公司(下稱「南京國資」)依然以15.74%的 持股比例維持第二大股東的地位。

作為昔日的實際控制人,王恆在執掌南京新百6年之後選擇退出確實有些令人費解,如果其在2003年二級市場開始增持算起,金鷹系和南京新百打了近8年的交道;僅僅憑藉依據「為瞭解決南京新百與實際控制人之間存在的同業競爭問題」顯然難以令人信服。

不過,如果來為王恆進出南京新百算上一筆賬,就會發現這位出身台灣的美籍華人並沒有做虧本生意。

首 先,出讓了17%的股份獲得了6億元現金,這不僅僅將其在2003-2005年間通過二級市場增持股份約5億元的購入成本成功收回,還獲得了1億元的真金 白銀;當然,這還不包括王恆控制的華美聯合和金新實業還持有4653.1625萬股南京新百股份,以6月7日收盤價11.97元計算,市值約為5.57億 元;

其次,據記者統計,金鷹系憑藉著持有南京新百的股份,在過去的7年中通過分紅的形式獲得了現金約4930萬元,如果將2010年年度1074.48萬元分紅算上,這一數額將達到6000萬元;

除 卻這些賬面收益之外,金鷹系還通過一些股權騰挪和收購獲得了更多的超額收益。首先是金鷹國際在2006年和2007年通過關聯公司泰州新鵬房產受讓了南京 新百控股的同仁大廈項目,搖身一變為金鷹國際控制的珠江壹號項目,該項目在2009年計劃注入南京新百時就曾被評估為16.35億元之多;其次,金鷹國際 在成功控股南京新百的同時,還從南京國資公司手中接手了下轄交家電公司、金橋市場、化工原料公司和五金公司的新百集團,如今在南京金鷹購物中心西側交家電 原址上開發出來的金鷹三期已經處於建設之中。

如今這兩塊位於南京新街口和珠江路的地塊已經成為南京市中心炙手可熱的地段,退出了新百之後的金鷹系依然能夠憑藉此在日漸繁華的南京商圈佔據一席之地。

獲利近7億

由於金鷹系最初是通過二級市場逐步增持獲得了南京新百的控股權,這意味著其無法享有其他一般上市公司股東法人股解禁後的超額收益。

不過,股權分置改革卻使得當時掌握著股東大會話語權的金鷹係獲得更多的籌碼;而南京新百在2008年5月份因為股改轉增股份進行的除權也是南京新百在金鷹系入主後唯一的一次除權。

資料顯示,在2003年7月至2004年2月間,金鷹系南京華美在二級市場累計增持1153.011萬股;根據南京新百當時公佈的增持股價區間,記者初步估計其增持成本為9000萬元;

而金鷹系另兩家關聯公司金鷹購物和金鷹申在2004年2-4月間增持的1209.5343萬股和1516.9546萬股的增持成本約為1.284億元和1.524億元;

此後,於2004年5月被金鷹購物控股的新百集團通過二級市場增持52.9227萬股,約耗費資金480萬元;同時新百集團還花費了1.15億元通過大宗交易接手了金鷹購物二級市場增持的全部籌碼(該筆交易為金鷹系內部倒換籌碼,成交金額不計入成本)。

最終新百集團在2005年2月份通過兩筆大宗交易增持了1719.77萬股。據記者調查瞭解,其中從武漢暉通手中買入的一筆760萬股成交價格為每股7.36元,另外一筆959.77萬股成交價為7.3元,這意味著新百集團合計花費了1.26億元真金白銀。

如此來看,金鷹系從2002年7月至2005年2月通過下述4家關聯公司陸續買入籌碼成本約為5.016億元,這和此前市場傳言的5億元收購成本較為接近。

對於金鷹系來說,雖然在2005年2月通過增持成功坐上南京新百第一大股東的席位,但24.55%的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東南京國資的24.49%極為接近。

而最終經過雙方的博弈,金鷹系在2008年5月通過南京新百的「每10股流通股轉增8.28股」的股改方案最終奠定了其控股股東地位。

其間,雖然為了避免30%的要約收購上限,金鷹系4家公司在股改前減持了約28萬股,但通過股改其持有股份從原先的5873.91萬股一舉上升至10744.7775萬股,南京國資被稀釋後15.74%的持股比例再也難以和金鷹系29.99%的持股比例相抗衡。

雖 然在過去的3年中,南京新百的股價除權後一直維持在8-12元之間,但憑藉在除權前大牛市帶來的漲幅,金鷹系持有南京新百的1.074億股市值已經接近 12億元;此番將其中6091.615萬股以現價9折套現6億元之後,尚留約5.57億元市值可通過二級市場逐漸減持套現。

另一方面,作為南京新街口商圈的

零 售大佬,南京新百從上市伊始就開始堅持著每年現金分紅的分配策略,而憑藉著二級市場逐漸增持的股份,金鷹系自2004年至今的近8年中已經成功獲得 4932.83萬元現金分紅;如今將2010年年度「每10股派1元」計算上的話,金鷹系在這8年中將累計獲得6000萬元分紅,這大約佔據了南京新百8 年全部分紅2.247億元中的26.74%。

珠江壹號項目背後

對於王恆來說,除了因為持有南京新百股份獲取的收益之外,通過幾番股權轉讓將上市公司下屬一處房產項目轉至自己名下是其得意之筆。

在南京新百於2009年3月啟動的重組預案中,上市公司擬通過定增的方式購買控股股東金鷹國際持有的幾處物業,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塊資產就是位於南京珠江路的珠江壹號南樓、北樓和上海金鷹的所在物業。

然而,計劃注入上市公司的珠江壹號的前身正是當年南京新百控股的同仁大廈項目;2009年初被估值為16.35億元的這塊資產當年被南京新百以1.29億元的價格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通過中間倒手的公司泰州新鵬房產並非和金鷹系不存在關聯關係的第三方,這意味著南京新百在違反信息披露相關規定同時,其交易價格的公允性同樣令人生疑。

成 立於1992年的南京國際同仁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南京同仁」)最初由南京交家電(集團)總公司(下稱「南京交家電」,45%)、深物業 A(000011.SZ,30%)和香港深業地產發展公司(25%)共同出資組建;此後經過幾輪股權變更之後,在2002年年末,南京交家電和南京新百控 股的全資子公司新百房產分別持有90%和10%股權。

作為南京同仁主要資產的南京同人大廈自1993年開工後在1996年停工;直至2003年8月南京新百再次介入後才開始復建。

在金鷹系對南京新百展開二級市場增持之前不久的2003年3月,後者決定聯合控股子公司新百房產共同收購南京同仁大廈項目。

根據當時的收購方案,南京新百以610.23萬元收購南京國際同仁發展有限公司70%股權,9189.77萬元收購南京交家電集團對同仁發展70%債權,新百房產則以174.352萬元收購20%股權,3938.472萬元收購30%債權;合計耗資1.39億元。

收購時南京新百認為,這個總投資控制在5億元以下的項目預計在2006年8月竣工,並能夠取得約8億元的銷售收入。

由於這次收購之中,南京新百支付的約9700萬元資金主要擁有收購南京同仁的債權,同時在同仁大廈項目啟動後上市公司還斥資2000萬元用於基礎工程投入;而南京同仁僅1659.54萬元的註冊資本難以償還銀行的項目貸款資金和歸還欠南京新百的資金。

於是,南京新百在2004年年末決定將其持有對南京同仁9189.77萬元債權中的8000萬元專為股權投資,後者註冊資本升至9659.54萬元,南京新百和新百房產分別持有94.85%和5.15%的股權。

儘 管如此,同仁大廈的資金缺口依然存在,為解決這一問題,南京新百在2005年6月決定以上市公司為貸款主體,並以同仁大廈的土地為抵押的方式,向銀行申請 1年期1億元貸款;與此同時,上市公司還將不超過1億元自有資金通過銀行分批委託貸款給南京同仁——足見南京新百對於同仁大廈項目的支持,在2005年年 報中公司預計同仁大廈將在2006年年底前完成6.3萬平米主樓主體工程。

不過,這個從最初接手就極為看那好的項目,在2006年卻被南京新百低價轉讓。

公告顯示,南京新百和新百房產在2006年5月30日分別將其持有南京同仁64.85%和5.15%的股權轉讓給一家來自江蘇泰州的新鵬房產公司,合計70%的股權的轉讓價格被最終確定為8378.52萬元。

記 者瞭解到,上述定價依據來自於南京同仁截至2006年4月30日的審計報告中的淨資產9881萬元,在給予了21.13%的溢價比例之後,南京同仁 100%股權被作價為11969萬元;而在此前的2003年3月,南京新百和新百房產聯手耗資1.39億元才拿下這一項目,這還不包括此前新百房產從南京 交家電手中受讓10%股權所支付的收購成本。

1年之後的2007年8月份,南京新百再次將其持有的南京同仁30%股權作價4500萬元轉讓給同一個買方新鵬房產。

在南京新百兩次公佈的股權轉讓協議之中,其聲稱「新鵬房產系台州市鵬欣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與本公司不存在關聯方交易,本次交易為非關聯方交易」。

然而這一謊言在2009年南京新百啟動重組失利後被戳破。

在 江蘇證監局於2010年12月初下發的《關於對南京新百採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中明確指出,新鵬房產、珠江壹號置業和南京新百屬「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 關聯方」,這意味著王恆在2005年和2006年通過其控制的關聯公司新鵬房產低價受讓了同仁大廈項目之後倒手給金鷹國際,而後試圖在2009年3月公佈 的重組方案中再次將同一塊資產以高達16.35億元的估值注入上市公司。

事實上,無論是王恆還是南京新百對於金鷹國際接手珠江壹號項目的時間和價格都一直處於迴避狀態,上市公司在2009年3月公佈的重組預案中對於珠江壹號置業也僅僅是一筆帶過。

南 京新百在2009年4月13日發佈的澄清公告中透露,新鵬房產在接手珠江壹號置業之後再次轉讓股權系「戰略調整」的需要,因此「向獨立第三方轉讓該公司股 權」;而金鷹國際知道2008年底才因為「具有工程改造方面的豐富專業經驗並因金鷹天地購物中心與珠江壹號的租賃關係」而才購買股權及承擔債務的方式從獨 立第三方併購了珠江壹號。

但江蘇中天資產評估事務所在2009年4月1日出具的《南京珠江壹號實業有限公司評估差異情況說明》(「珠江壹號 置業」後更名為「珠江壹號實業」)卻是另一番說法——「金鷹國際集團於2007年12月從泰州鵬欣公司取得珠江壹號項目,對珠江壹號大廈的設計與建設進行 重新定位,後續建設投入大量資金保證項目順利完工」。

與此同時,南京新百還稱「新鵬房產及其投資人和實際控制人均為非關聯第三方」,且「與本公司及本公司股東沒有任何關聯關係」;如此看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顯然不實。

巧妙的退出方案

直至2010年年末,南京新百公佈了江蘇證監局的整改函才讓真相大白於天下,而這或許是南京新百在2009年7月重組預案推出僅4個月後就主動終止。

9個月之後的2010年4月份,針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才正式出爐;而證監會直到2010年10月份前後才明確表示暫緩受理房地產企業重組和再融資申請。

不過,對於王恆來說,南京新百及其控股的東方商城和其控制的香港上市公司金鷹商貿(3308.HK)之間的同業競爭問題最終依然需要解決。

在將南京新百和金鷹商貿分別定位為商業地產和百貨連鎖的計劃擱淺之後,對於王恆來說僅剩下一種選擇,這就是通過南京新百實現金鷹商貿的H股回歸,最終將金鷹商貿和南京新百的商業零售類資產實現兩地上市。

不 可否認的是,在2003年下半年開始舉牌之初,在王恆心中或許有過將金鷹購物集團下屬系各大購物商場通過南京新百實現借殼上市的願望,但金鷹商貿於 2006年3月在香港主板順利掛牌上市之後,王恆顯然不願意浪費一個殼資源,這也是南京新百的股改中金鷹系態度強硬並最終保證原方案得以實施的一個重要原 因。

如今,該物業和南京交家電原址兩處物業在過去的數年中的升值已經讓金鷹系賺得缽滿盆滿,選擇將控股權轉讓給同城的三胞集團亦屬於明智之舉。

值得指出的是,三胞集團雖通過受讓17%股份成為南京新百的控股股東,但金鷹系兩家關聯公司持有的12.98%股份依然佔據了有利位置,考慮到南京國資的持股比例為15.15%,金鷹系的態度在第一大股東和第三大股東之間將變得微妙。

畢竟,雖然昔日金鷹系和南京國資之間曾存在恩怨,但在金鷹系選擇退居二股東的背景之下,金鷹系和南京國資之間不排除會出現「化干戈為玉帛」的局面。

但有投行人士分析,「由於南京新百的新東家三胞集團是王恆找來的下家,從這角度來看,金鷹系聯手南京國資抗衡三胞集團的局面未必會出現,更大的可能是金鷹和三胞之間存在類似於君子協定的默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1

斯諾登東家如何成為全球最賺錢的間諜公司:Booz諮詢公司崛起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47.html

1940年,即日軍襲擊珍珠港的前一年,美國海軍便開始考慮對德作戰計劃。美國海軍上將們的心腹大患是納粹德國海軍的潛艇,德軍潛艇神出鬼沒,到處攻擊盟軍航線,要找到它們的蛛絲馬跡就是不可能的任務,更別提要擊沉了。束手無策的美國海軍部長弗蘭克·諾克斯(Frank Knox)只好轉向Booz,Fry,Allen & Hamilton尋求對策,這是一家位於芝加哥的諮詢公司,他們的知名客戶包括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Goodyear Tire&Rubber)和蒙哥馬利·沃德公司(Montgomery Ward)。Booz有效地開創了管理諮詢業務,從知名學府物色尖子生擔任分析人員以及企業客戶的待聘人員。Booz的顧問們與美國海軍人員一道合作,開發出一套特殊的傳感系統,可以捕捉到德軍潛艇短暫發出的無線電通信信號,這有助於設計一種攻擊戰略。在其幫助之下,盟軍到戰爭結束時已擊沉或擊毀德軍大多數潛艇。

1

那次項目是Booz與美國政府長期合作的開始。隨著冷戰開始、加劇繼而緩和,再到後來全球恐怖主義取而代之成為美國國家安全人員的主要顧慮。在此期間,目前更名為博思艾倫(Booz Allen Hamilton)的這家諮詢公司越來越多地專注於來自政府的工作。2008年,該公司剝離了利薄的商業諮詢業務——名為博斯公司(Booz&Co.)——並成為一家純粹的政府業務承包商,博思艾倫公開上市,大股東是私募股權公司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在截至2013年3月份的財年,博思艾倫公佈營收為57.6億美元,其中99%源自政府合同,淨利潤為2.19億美元。其營收的近四分之一——13億美元——來自美國幾大情報機構。隨著美國政府過去十年間在情報承包商身上的投入呈爆炸性增長,與科學應用國際公司(Science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Corp.)、CACI和BAE系統公司(BAE Systems)等對手相比,總部位於弗吉尼亞州麥克萊恩的博思艾倫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據彭博行業資訊的數據顯示,美國2013年大約70%的情報預算都被外包出去;美國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O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表示,近五分之一的情報人員在民間領域工作。

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大多數美國人對博思艾倫有所聞,他們對於該公司在美國情報界扮演著何種舉足輕重的角色依然毫無概念。不過,現在世人對此皆知。6月9日,博思艾倫一名29歲的電腦技工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公開宣佈,他就是洩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監控人們打電話與上網活動的新聞線人,在為博思艾倫工作期間,斯諾登在一個位於夏威夷的國家安全局監聽站中將一些機密文件複製到一個U盤,並在近期將此事透露給了媒體,他承諾還要披露更多機密。日前他已從香港抵達俄羅斯。

博思艾倫引起世人關注衝擊到其股價表現,該股在斯諾登公開機密後的上午下挫超過4%,迄今還未收復失地。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主席黛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已呼籲再次檢討民間承包商在情報工作方面的作用,並宣佈她將尋求限制承包商們獲取機密信息的權限。博思艾倫長久以來一直非常低調,在美國聯邦政府幾乎是其唯一客戶的情況下,大張旗鼓地宣揚沒有必要,而且該公司很少進行遊說。由於情報界的重量級人物紛紛在博思艾倫工作,該公司從來不用擔心接不到生意。美國國家情報主任、奧巴馬總統的高級情報顧問詹姆斯·克拉珀(James Clapper)是博思艾倫的一名前高管。該公司的副董事長邁克·麥康奈爾(Mike McConnell)在小布什總統任內擔任國家情報主任,在此之前擔任國家安全局局長。在博思艾倫的2.5萬名員工當中,76%的人有查看機密信息的授權,近一半人擁有查看最高機密信息的權限。據2008年的一本書《等待僱用的間諜:情報外包的秘密世界》顯示,CIA原副局長瓊·登普西(Joan Dempsey)在2003年的一次演講中將博思艾倫稱作「影子情報機構」。登普西如今在博思艾倫任職。

斯諾登洩密事件可能會導致情報外包方面出現重大調整。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多年來一直向多家情報機構施壓,要求減少對承包商的依賴。而在如今自動削減開支的年代,曾經一度碰不得的防務與情報等方面開支也很可能會被縮減。

然而,與博思艾倫以及美國情報機構官員的談話顯示,這些承包商不會很快失寵。即使斯諾登最終會讓他的前東家失去生意,但這些生意可能只不過是流向其競爭對手。雖然博思艾倫與其他影子情報機構是作為權宜之計而出現——本來是冷戰後瘦了身的情報機構在9·11恐怖襲擊後試圖重振旗鼓而借用它們來爭取時間——但是如今它們已變得必不可少。隨著博思艾倫等承包商逐漸依賴於聯邦政府,政府對它們依賴則更甚。

斯諾登當初並不是被招作間諜。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學成才的電腦技工,高中沒有畢業,他的第一份與情報相關的工作就是在國家安全局的一處設施當保安。他在接受英國《衛報》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因為他的電腦技術,他曾被中情局招進去處理網絡安全相關工作。他在2009年離職並轉向民間領域,最終加盟博思艾倫。他作為國家安全局承包商職員的工作看來一直是基本的技術支持與故障排除。他是個技術人員。

情報界人員傾向於把外包工作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機密性最低而且最卑微的工作:在情報機構割草、清理垃圾和分揀郵件。在機密部門內,即使清潔工也需要安全方面的權限——他們清理的垃圾桶裡可能有國家機密信息。這使得這些工作崗位招人尤為困難,因為讓獲得安全授權的多數人做清潔工無異於殺雞用牛刀。

懂得電腦技術的斯諾登隸屬有專門技能的中間級別。當美國軍方在越戰期間首次開始大力求助於承包商時,這些工作佔了招聘崗位的多數——國防部當時急於招到維修人員,來負責越來越複雜的武器與運輸系統。翻譯、審訊及處理政府安全授權相關背景調查的人員也處於中間層。CSC和L-3 Communications等公司專注於中間級別的業務。雖然博思艾倫也招攬一些這類工作,但重心卻是最高級別的工作:從開發打敗伊斯蘭馬格里布基地組織(al-Qaeda in the Islamic Maghreb)的戰略到軟件設計到為高級官員撰寫講稿的各類工作。從任何意圖和目的來看,第三類的承包商都是間諜,而且有些人是間諜首腦。

威廉·戈爾登是一家招聘公司負責人,專門為情報專業人員務。6月中旬,他一直在為填補國防情報局承包商的三個空缺而忙碌。戈爾登說,雖然碰巧這次博思艾倫沒有參與其中,但該公司曾填補過類似的數千個空缺。這次的三個空缺中,有兩個空缺是馬薩諸塞州德文斯堡的高級反情報分析師,其中一個專注馬薩諸塞州聯邦設施面臨的威脅,另外一個專注西南亞問題。這些承包商將會拉網式地篩查情報,從數字竊聽內容到線人消息,要像坐在他們旁邊的國防情報局分析師一樣撰寫報告和簡報。這兩個職位都需要最高機密授權,其中一個職位需要經常出差。第三個空缺需要一位精通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的高級翻譯,在毛派叛亂分子活動日益猖獗的印度喀拉拉邦,許多人說這一語言。美國國防部在招一名會說這種語言的人,表明美國在那裡有情報活動。這一崗位標明「條件艱苦」。

戈爾登說,他經常看到博思艾倫與其他承包商在全球各地發佈的「情報蒐集經理」的空缺。「情報蒐集經理處於最高級別,決定採用哪些情報,如何採用並決定各類情報的去向,」他說,「他們提供思路、方向與管理。他們基本上擁有全部身份,他們就像是政府僱員。他們唯一無法辦到的事情就是批准預算資金或招聘並裁減政府僱員。」

收入待遇的巨大差別取決於應聘者的技能與經驗。「這些錢源於情報預算,因此沒有太多監督。」戈爾登說。他估計那位馬拉雅拉姆語翻譯崗位的年收入將達到18萬美元到22.5萬美元之間。這在部分程度上是為了彌補艱苦的條件以及叛亂分子的慣常做法所帶來的潛在危險,招工廣告當中沒有提叛亂分子通常會先把翻譯當作攻擊目標。

大規模招聘情報承包商的做法可以追溯到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基地組織的襲擊導致美國兩黨在國會一致支持獲得更多與更好的情報——相關聯邦預算也相應猛增。有大量證據顯示這方面的努力挫敗了一些恐怖襲擊陰謀。情報界在上世紀90年代一直在瘦身,在蘇聯解體後,情報對政界人士而言似乎沒有那麼重要了,相關預算遭到削減,中情局、國安局以及國防情報局大批人員退休。在2001年晚些時候,找到足夠多有經驗的人的唯一辦法就是通過承包商,而其中許多人都是政府在數十年前培訓過卻在後來裁掉的。「通過承包商人員,我們得以非常非常迅速地擴張,」時任美國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人力資本副主任的羅納德·桑德斯(Ronald Sanders)在2008年與記者的一次電話會議中表示,「在我們忙著恢復情報界的軍方和民間人員時,他們可以迅速進來執行任務。」

博思艾倫等承包商被看作是權宜之計,以便讓政府有時間招聘並培訓僱員。退休的海軍少將邁克爾·布朗(Michael Brown)講述了2001年試圖發展海軍網絡戰項目的情況。他手下的人員沒有一個是網絡戰專家,因此他培訓海軍的語言學家們——通常是一些頭腦更聰明的水手——來接手這類工作。「海軍當時得以利用承包商來強化那些培訓人員,同時開發永久性項目。」布朗說。他目前在RSA安全公司(RSA Security)工作,這是一家位於馬薩諸塞州貝德福德的網絡安全公司,與政府有很多業務。

不過隨著政府情報人員數量增長,承包商的人員數量並未返回到9·11之前的水平。桑德斯在2008年的採訪中表示,在為各類不同的情報機構工作的承包商當中,僅有5%是為「過載」預備的。在今年3月份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參議院情報委員會抱怨說,「情報界的一些機構在轉換或者清退一些承包商之後,一直在招聘其他的承包商,從而導致整體人員數量持續增加。」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的公共事務辦公室對此並不認同,稱「核心承包商人員」自2007年以來已減少36%。

支持情報外包的人士表示,民間公司成為情報界永恆的一部分有很好的理由。並非每一項任務都需要一名全職的聯邦僱員來做。建設一個機密設施或新的數據庫是一個短期項目,沒有理由只為這個來招聘並培訓新的員工。從理論上來說,承包商的勞動力成本更低,因為政府無需在工作任務結束後繼續負擔人員工資,更不用操心他們的醫療保健或養老基金。對軍方而言,這通常是完成額外工作且不會違反人力上限規定的唯一辦法。而華盛頓功能紊亂的撥款機制使得這一情況雪上加霜,長期項目所需資金日益通過緊急補充性開支法案來撥款,由此引起的不確定性導致更難招到長久性的員工。

高級情報官員也透露,民間領域的承包商是技術革新方面的後備力量。當代的「Q博士實驗室」——詹姆斯·邦德故事中間諜產品的孵化器——就是硅谷,這裡的初創公司在開發可以識別海量原始數據形態與關聯的技術,還包括其他電腦科學方面的成就。在接受採訪時,博思艾倫副董事長麥康奈爾指出,該公司因招聘他這樣的前間諜而聞名,公司也從科技界大量招人。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2008年的一份研究顯示,56%的情報承包商提供了政府情報人員並不具備的獨特技能。

「在擔任國家情報主任時,我絕對希望獲得民間領域的優勢、創意與行動力,」麥康奈爾說,「這是因為,如果跟不上技術發展的潮流,我就會落伍。全球最具革新能力、最有創意以及最佔優勢的國家是美國,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自由市場的效率。」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羅奧圖的帕蘭提爾技術公司(Palantir Technologies)等情報承包商甚至置身於商業科技樞紐,而不是設在從弗吉尼亞州雷斯頓延伸至馬里蘭州米德堡國安局總部的這80公里傳統情報機構區內。

即便如此,開支還是會失控制。據國家情報主任辦公室數據顯示,每年在一名承包商員工身上的投入通常為20.7萬美元,而同類政府僱員的開銷只有12.5萬美元,這裡面還包括了福利和養老基金。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國安局的開拓者(Trailblazer)項目。這原本是一項篩選並分析國安局每小時蒐集的海量電話和網絡信息的先進項目,開拓者項目最初預算為2.8億美元,需要26個月來開發完成。博思艾倫等五家公司參與了這一項目。「在開拓者項目中,國安局在利用業內最佳技術與經驗來推進他們的任務。」博思艾倫副總裁馬蒂·希爾(Marty Hill)在2002年的一份新聞稿中表示。當該項目在2006年被關停時,沒有達到任何目標,而且相關費用達到數十億美元。國安局檢察長的一份報告發現「承包商人員勞動力費用過高」,不過沒有點相關承包商的名。國安局多名聲討項目浪費的員工被開除,其中一位高管在與一名記者通氣後被依據《間諜法案》(Espionage Act)而起訴。(相關訴訟最終被撤銷。)

美國國土安全部大約在同一時期授予博思艾倫的一份電腦系統合同出現類似問題。三年當中,相關費用從最初的200萬美元暴增至1.24億美元,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在後來的報告中表示,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咎於糟糕的規劃與監督。但是,即使在問題暴露之後,如《華盛頓郵報》所報,國土安全部依舊重續了合同,甚至還給了博思艾倫一些新合同,因為該部門斷定自己無法建設、甚至無法獨立運行這套系統。

批評人士表示,博思艾倫及其競爭對手能夠繼續獲得合同並持續增長,不是因為它們的技能不可替換,而是因為其中的人脈因素。隨便說出國安局或中情局或其他軍方情報機構的一名退休高官的名字,很可能他現在正在為承包商工作,而且在博思艾倫的可能性最大。隨便說出目前在政府部門任職的一名高級情報官員的名字,很可能他曾在博思艾倫工作過。麥康奈爾和博思艾倫的其他人忙不迭地指出,承包程序中有防護和監督機制,而且在9·11瘋狂的幾年之後已成熟。與此同時,該公司傾向於接納並慷慨支付高薪給那些退休的高級情報官員,意味著它看重他們人脈的價值,而且也讓他們在政府內部的繼任者把博思艾倫當作他們退休計劃的一部分。

承包商支付的豐厚薪水導致公共部門人員向民間領域流動。它們挖走了政府情報人員,導致政府各級人員短缺,並讓更多有經驗有知識的人進入民間領域,這使得承包商對政府而言更加重要。「現在你會選擇進入政府部門兩三年,獲得授權,然後轉入其中一家支付高薪的承包商。」美國科學家聯盟政府機密項目負責人史蒂文·阿芙特古德(Steven Aftergood)表示。斯諾登就是這麼做的。「你必須要有很強烈的愛國心才能抵禦金錢方面的誘惑。」阿芙特古德說。

獵頭戈爾登表示,結果就是,政府間諜機構的人員普遍發牢騷說「那些可惡的承包商們知道的比我們還多」。這可能是斯諾登洩密的一個因素——他的電腦技術可能使得他接觸到了他不該有權限看到的信息。不過斯諾登是個異數。他處理這些信息的方法——複製信息、發給媒體並公開承認自己是洩密者——既丟了飯碗,而且也可能會因此失去自由,迄今看來都是因為他的理想主義動機。更普遍的誘惑是利用相關知識,合法地或者在不知不覺間招攬更多生意。

在斯諾登洩密事件之後,國會在加大對博思艾倫等承包商以及它們在蒐集情報過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關注力度。兩黨議員表示,斯諾登輕而易舉就能獲得並洩露機密信息,說明需要加大對承包商活動的監督。「我感到震驚的是,一個沒有拿到高中畢業證書、在軍中沒有圓滿服役而且只有29歲的人居然有權查看我們政府的一些高度機密的信息,」緬因州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蘇姍·柯林斯(Susan Collins)於6月11日在國會山向記者們表示,「這讓我感到吃驚,這說明監督程序確實有問題。相關規定沒有得到良好執行,或者需要制定更加嚴格的規定。」

不過,要調整規定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從最高層而言,不管是白宮還是國防部,承包商總是無處不在,」戈爾登說,「實權人物會轉身過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計劃,我們怎麼實現它呢?』這時承包商會跳出來說,『我能做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40

【案例】喬東家:7元錢的脆皮火燒如何年入400萬?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0/57271.html

街邊小店應該怎麽開?i黑馬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案例,成都的一家火燒店“喬東家”一年時間開出了100多家店,顧客仍然絡繹不絕,一個月營收達到30多萬。i黑馬觀察到,這家火燒店的做法跟目前非常火的雕爺牛腩、黃太吉煎餅等非常像,口碑營銷、排隊經濟學、品牌觀念等理念運用的非常到位。不同的是,喬東家只是一家街邊小店,喬東家是怎麽做到的?2013年11月29日,成都春熙路的行人熙熙攘攘,一家叫“喬東家”的火燒店門口排起了長隊,他們就為買一個7元錢的脆皮火燒。像這樣的排隊現象已經持續一年多。一時間,竟搶了旁邊成都百年老字號的風頭,導遊們特意推薦外地遊客們排隊購買。這家僅20平米的小店里,6名員工,一個月的營收30多萬元。喬東家,為何這樣火?為什麽是喬東家說起喬東家脆皮火燒的幕後推手,今年剛32歲的王朝中,因為家里欠債,為了給父母減輕負擔,15歲就輟學用借來的3000元錢賣起了副食,17歲便還清二十幾萬外債;隨後又經營起德克士,先後涉及粥店、網吧連鎖。順風順水的王朝中26歲便積累近千萬資產,甚至成了當地縣領導的座上賓,鼓勵他開一家大酒店,為了縣領導的期許,倉促上馬大酒店項目致使資金鏈斷裂,從此大傷元氣。幾經創業折騰後,王朝中遠赴四川成都,憑借當初賴以起家的脆皮火燒圖謀東山再起。如果說,近年來以土家掉渣餅為代表的街邊小店先後火了一把的話,但終究抵不過時間的檢驗,大多幾個月,多則一年的生命周期,曇花似的瞬間雕零。這種以炒作噱頭為主,賺完“嘗鮮”錢後,迅速撤離。要想街邊餐飲店持久火爆,必須把握兩個要素,一是新品口味獨特,符合大眾選擇的價格,同時必須保證真材實料。喬東家給出了答案。只做一種產品隨著高端經濟受政策影響,街邊經濟以小而靈活的特點順勢崛起,相對其他高投資領域,街邊小店以專一性、投資小、回收快、獲利豐的特點,街邊經濟已占領中小投資者的主導。也是王朝忠最終回到剛起步時的小餐飲的緣故。選擇火燒,王朝中受了麥當勞模式的啟發。麥當勞1990年進入中國市場,1700多家店在中國遍地開花。盡管中美有著飲食差異,但漢堡包卻能受到各地人的喜歡,究其原因在於面包夾層下,豐富多樣的的食材,在保證口味的同時,圍繞招牌口味不斷豐富其產品線;同時,麥當勞主動融合中國人的口味習慣,以此避免“水土不服”。這種研發既便捷,也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王朝中腦中搜索著,自己要經營的項目怎樣才可以匹配漢堡包的特性,他想到了第一次創業特意去河北學習過的――火燒。火燒是我們理解的餡餅,類似漢堡包,在保持外層酥脆的同時,中間可以填充不同的餡料以此豐富口味。這給喬東家火燒豐富產品打開了閥門――喬東家的做法是圍繞“脆皮火燒”主題做文章。要讓客戶對喬東家形成主題印象,王朝中的理念是:火燒就是喬東家,喬東家就是火燒。如此通過產品與品牌的互相強化,以此形成喬東家的專一性。也是街邊經濟的制勝砝碼。四川人喜辣,王朝中在研發過程中,圍繞辣推出椒香牛肉,雙椒鳳爪火燒。圍繞產品深層次豐富,喬東家形成了驢肉火燒、飄香肥腸、椒香牛肉等十余款經典風味火燒,喬東家脆皮火燒定期每三個月推出一款新品。王朝中如今每天仍然保持著深夜12點後才睡覺的習慣,晚上匯總各店反饋的情況以及市場趨勢,然後研究新品。他笑稱自己就是喬東家最大的“研發師”。王朝中是怎樣研發出如此好吃的火燒?2兩稱重之謎如何讓火燒符合顧客喜愛的胃口?喬東家從選料到制作都有一套嚴格的規範,以椒香牛肉火燒為例:牛肉必須是上好的鮮牛肉,而且必須是牛腩部位。王朝中琢磨出了一套“最佳組合”:牛腩+牛油+洋蔥。雖說是牛肉火燒,可如果餡料全是牛肉卻難以達到最好味道,通過反複嘗試,王朝忠發現用牛腩+牛油+洋蔥的搭配方式味道相當好吃。同時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牛腩20多一斤,牛油卻不到十塊錢一斤,洋蔥更是只有一兩塊錢一斤。王朝中告訴記者,廣受顧客喜愛的“驢肉火燒”,選驢肉時一定要選帶皮驢肉,方便辨別新鮮度,經秘制的調料包配上蜂蜜和的面,烤出的味道才酥脆鮮香。不僅是餡料的搭配,和面時也是嚴格標準化執行。一次只和4斤面,搟出的每個火燒皮控制在80~85克,所有的火燒必須過稱,肉餡必須是2兩的重量。將火燒從面皮到餡料制作的每一個環節像加工零件一樣嚴格控制標準,這便是喬東家脆皮火燒美味的秘訣之一。7元火燒賺多少一個火燒只要7元錢,還送一杯豆漿或者蘇打水,喬東家是怎麽做到的?經營小店有三個境界:1、顧客覺得東西貴,老板賺錢;2、顧客覺得超值,老板不賺錢;3、顧客覺得老板賠了,老板賺錢。王朝中掰起手指,喬東家脆皮火燒做到了這三點成功了,而成本的有效控制也基於這關鍵的三點。在喬東家脆皮火燒之前,王朝中曾經成功將上海著名“小楊生煎包”複制到成都春熙路,一年營業額達到百多萬元。有段時間“煎包生意好,買賣差”,王朝中分析發現,一份生煎包10元錢12個,多數人僅僅是為了嘗鮮,幾個人吃一份,客單價自然上不來,成長空間不大,他遂果斷關掉盈利中的煎包項目。客單價無法提上去,再好的生意也只是假繁榮。火燒便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通常一人至少吃一個火燒,而且由於攜帶方便,一個人打包三四個火燒的情況更是常事。客單量上去了,客單價便成為了提升利潤的關鍵。王朝中通過“將牛腩切成片,牛油和洋蔥切成沫,通過特定的比例混在一起,顧客既覺得美味、超值,我又能賺到錢。這就是為什麽食材那麽好,燒餅卻只賣7塊錢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麽前文所述,每個火燒要控制同樣重量,一是產品標準化,二是喬東家成本有效控制法。排隊經濟學對於一個新近冒出的街邊小店,每天顧客排起長隊購買火燒,已然成為成都春熙路的一道亮麗風景。“38度高溫都還在排隊,有時要排半小時才能買到。”為何顧客甘願排隊等候?王朝中也自有一套。街邊小店通常意義是臨街的小門面,這種街道普遍人流量大,選擇人流量與吸引人流量是街邊店賺錢的兩個重要因素。王朝中分析喬東家脆皮火燒保持旺盛生命力,原因在於真正做到了為顧客服務。喬東家脆皮火燒去年開業初,就出現排隊現象,王朝中欣喜過後認真思考起來。有了人流量,如何將潛在客戶轉化成顧客,這就是後來王朝忠推出的“火燒哥”服務。人流量有了,可如何將人流導入店內,這個時候就該“火燒哥”登場了。“一個兩個吃不飽,三個四個剛剛好!”“好吃的火燒會說話,不好吃全額退錢!”喬東家脆皮火燒店鋪除了負責做火燒的廚師外,還會有一兩個穿著印有“火燒哥”T恤的夥計在門外招攬顧客。除了負責介紹產品,火燒哥夏天幫忙為排隊的顧客扇扇子消暑,雨天打傘遮雨,還時不時地開玩笑解悶,配上店鋪門前播放節目的電視,充分緩解了顧客在排隊時的焦慮。從另一點,也可體現王朝中踏實為顧客服務的理念。顧客購買火燒後,他還需要一瓶水,由於火燒屬於酸性,那麽就需要一瓶屬於堿性的水,這樣有助於平衡胃。通過優質的產品吸引顧客排隊,通過燒餅哥、店外電視、附贈飲品的增值服務“維穩”排隊顧客,通過排隊人群營造的聲勢吸引更多顧客前來購買,由此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十月份其中一個暴雨天,水都到了膝蓋深,春熙路總店買火燒的顧客依然打著傘排隊,當天的火燒硬是賣出了1000多個。以至於,外地遊客前來排隊購買火燒,竟然是導遊介紹過來的。在保證店外渠道與店內渠道暢通的同時,王朝中堅持“一個都不能放過”的經營原則。早上七點開門,晚上十一點歇業,一天兩班倒,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消費的顧客。這就是他的“循環連鎖銷售”的一部分。“就是要讓顧客知道,起早上班能吃到喬東家,夜晚宵夜依然能吃到喬東家。生意就是要這樣踏踏實實地做。”王朝中說。采訪中,王朝中沒有高談闊論,喬東家的每一步都是建立在“踏實做”的基礎上,成立剛一年時間的喬東家,目前已有100多家店星羅棋布於各省市,而這些投資者也是慕名前來一拍即合。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雷祖波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12

藝人郭雪芙老闆跨界經營職棒球隊 兄弟象新東家 林逢春是何方神聖

2013-12-16  TWM
 
 

 

撰文‧梁任瑋

中華職棒兄弟象隊終於以四億元出售,雖然金主是中信金控旗下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實際上「買下兄弟象隊股權、參與經營球隊」的,卻是華翼育樂公司,中信金則將長期贊助華翼,並取得兄弟象隊的十年冠名權及廣告合作權。

然而,在十二月三日兄弟象舉行球團轉手記者會對外說明後,外界反而冒出了更多問號。到底是誰買了兄弟象?華翼育樂董事長林逢春究竟是何許人物?這樣的交易內容、這位新老闆林逢春,真的可以讓兄弟象隊永續經營,甚至一改過去「縮衣節食」的營運格局嗎?

儘管外界有人認為林逢春的角色類似於為中信金控「代購」球團,但依規定,中信金控確實不能與兄弟隊的盈虧掛鉤,自然也不能介入管理。於是,球迷最關心的「兄弟能否永續經營」問題,在這樁交易案中,最終的確必須回到林逢春的經營心態、管理能力與財務實力。

林逢春在記者會上表明自己不是受中信金控大股東辜家委託「代購」,華翼育樂是他獨資成立的公司,也強調「十年後(中信)就算不保證(繼續贊助),我們自己也一定會做下去。」但外界畢竟對他毫無所悉;記者會後,外界甚至必須以「藝人郭雪芙的老闆」來形容這位台灣最高人氣球隊的新老闆。

本土最大媒體購買商董座

今年四十三歲的林逢春,真正的身分是宏將廣告董事長,本業是媒體代理商,為企業客戶提供廣告行銷服務;以公司的廣告承攬額計算,二○○七年宏將已躍升為台灣第八大媒體服務公司,亦為台灣前十大媒體代理商中唯一本土公司,一二年公司營業額達三十三億元,公司主要客戶除了中信金控,另一大客戶就是頂新集團旗下的味全。

一位廣告業者透露,相較外商媒體代理公司擁有雄厚財力、各種專業性分析工具,在國際性集團大者恆大的夾攻下,這幾年本土媒體代理商逐漸式微,宏將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逆勢生存,顯見其實力不容小覷。

林逢春的綽號是「貝貝」,這個暱稱原本是媽媽叫的,後來熟識他的朋友也都這麼稱呼他。出生外省家庭的林逢春,父親林登飛曾任中影總經理、華視總經理,母親吳林林是《時報周刊》前副董事長,父母除了具有一定的黨政關係,媒體圈人脈也相當豐沛,這對林逢春經營媒體代理業,或許能有如魚得水的加分效果。

不過,在廣告同業口中,也有人提到林逢春的人脈略微「複雜」;關於這一點,或許與他已故的哥哥有所關聯。在二○一○年票房破億元的台灣本土角頭電影《艋舺》中,導演鈕承澤在片尾打出字幕「獻給好友林小明」,這位林小明,就是林逢春在○七年罹癌過世的哥哥。

女子團體Dream Girls老闆在《艋舺》電影官方網站的「導演片場日記」中,鈕承澤寫了這樣一段文字:「十七歲那一年,我交了一個朋友……,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要成為一個大哥,後來,他做到了……;我真的很想你,我在天上的兄弟──林小明。」而林登飛與吳林林在電影上映期間也曾表示,因怕勾起喪子之痛,遲遲未看過《艋舺》一片。

據友人指出,相較於﹁闖盪江湖﹂的哥哥,林逢春似乎更有「讀書的頭腦」,因此父母也頗用心栽培,他和泰山、遠雄集團第二代是小學同學,後來林逢春還到美國念大學,一九九七年回國後就成立宏將廣告,經營媒體購買生意,林登飛目前也從事戶外媒體廣告業務,父子兩人在媒體圈勢力不小。

雖然,本業是廣告發稿公司,但林逢春卻對演藝事業有濃厚興趣,他不僅曾在○六年與父親一起合資買下MTV音樂頻道台(一一年已賣給三立電視),一○年又成立多利安演藝經紀公司,旗下簽了不少年輕藝人,包括女子團體Dream Girls等。

巧合的是,Dream Girls團員之一郭雪芙,今年三月早已替中信銀行代言,她穿著中信制服的巨幅人像廣告,被貼在中信金控位於台北信義計畫區的松壽總部大樓外牆,是全台灣尺寸最大的代言人看板。

幫辜仲諒喬事情的好幫手

至於林逢春為何會與中信辜家結識,據了解,是在辜仲諒○六年因「紅火案」留滯海外時,「請託林逢春代為出面處理了許多事情。」友人指出,由於林逢春的父母與兄長、甚至自己,都各有不同領域的豐沛人脈,讓林逢春逐漸成為朋友眼中「喬事情」的好幫手。「當時林逢春替辜大少處理了不少事情,因此獲得信任,兩人也建立一定的關係,連已故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過世時,林逢春也出了不少力。」其實從這一回華翼育樂的公司成立時間,也可看出林逢春似乎帶有一些「臨時出手相助」的味道。十一月二十六日外界已傳出中信金買下兄弟象,但直到十二月四日,華翼才正式拿到經濟部商業司核准設立,資本額僅五百萬元,由林逢春親自出面擔任負責人,而他也是董監事唯一名單。

事實上,宏將廣告身為本土最大媒體購買商,林逢春的名字甚少在媒體曝光,對外皆由專業經理人出面,「如果不是為了幫辜仲諒出面,林逢春根本就不想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但這次林逢春為了辜仲諒,可以說是情義相挺到底了。」林逢春的朋友說。

據了解,辜仲諒買兄弟象之所以找上林逢春幫忙,重要的考量之一,就是避免假球事件再現。過去職棒屢傳打假球事件,過程少不了黑道分子脅迫控制少數球員影響賽事,以林逢春豐沛的人脈,或許能夠鎮住各方牛鬼蛇神的不當介入。

至於林逢春未來要如何經營兄弟象?《今周刊》試圖約訪他,林逢春僅稱,「目前正忙於規畫未來相關事項,暫無意願對外多作表示。」在這樁交易案後,長期虧損的兄弟象隊自此是否更有想像空間,且看林逢春如何漂亮揮灑自己的人脈實力與中信金控的資金挹注吧!

林逢春(左)

出生:1970年

現職:宏將廣告董事長、宏將多利安演藝經紀公司監察人學歷:上海復旦大學EMBA

家庭:已婚

每年贊助6000萬元?

中信:逐年評估

中信金控副董事長薛香川表示,此次中國信託是以中信銀行透過華翼育樂公司,贊助兄弟象隊10年,先期贊助4億元,未來每年再贊助5000萬或6000萬元,總額約10億元,帳列行銷費用。

對於中信金開啟以集團名義贊助棒球隊的先例,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邱淑貞表示,《金控法》和《銀行法》皆有針對金融業者的投資上限做出規範,但這次中信金僅是基於廣告行銷、業務推廣的考量,「贊助」兄弟象隊,並未直接投資或持股;至於贊助效果的評估,屬於公司治理的一環,不必受到任何法規限制。

中信金控高層也向本刊強調:「中信金不會參與投資、經營管理,單純掛名贊助而已。」該高層並指出,根據合約內容,兄弟象每年仍要提出當年度計畫、雙方廣告合作的細節,公司根據其計畫內容,深入評估掛名贊助的效益後,才會確定是否從整體行銷廣告費用中,撥出5000萬到6000萬元贊助經費給兄弟象。

換言之,雖然中信金取得兄弟象的10年掛名權,但身為上市公司,為了對股東交代贊助球隊的效益,這10年內,雙方的掛名贊助和廣告合作內容,基本上仍採取「一年一約」的方式辦理,華翼能不能每年都拿到5000萬至6000萬元贊助經費,取決於年度計畫能否通過中信金控的效益評估。

(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93

喬東家:春熙路7元錢脆皮火燒如何年賺400萬?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178
華少率領浙江衛視的《爽食行天下》欄目組加入喬東家排隊隊伍
  
  捨得吃捨得穿,花錢結婚不怕創意,成都人很會享受生活,也特別捨得花錢。「慢生活、快消費」,用這兩個詞來形容成都人再貼切不過。
  
  錦裡的「三大砲」長年食客絡繹不絕、小小宜賓燃面成就一個個百萬富翁、春熙路7元錢的脆皮火燒年賺400萬……許多到過成都的人都會驚訝地發現,各種特色餐館酒樓遍佈大街小巷,各色時令風味佳餚令人目不暇接,想像不到,成都街邊經濟蓬勃崛起的勢頭有多兇猛,早已成為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成都街邊經濟這幾年來為什麼會如此的快速發展,欣欣向榮,威名遠震呢?
  
  或許成都春熙路的「排隊之王」——喬東家的經營法則能給你帶來啟示:這家僅20平米的小店,6名員工,一個月的營業收入就達到30多萬元。
  
  當然,在成都街邊小吃中,「喬東家」驢肉火燒只是滄海一粟,但正是如「喬東家」一樣的千千萬萬的街邊小吃,用他們的「小生意」經營之道,昭示著整個成都街邊經濟的蓬勃崛起。
  
  策劃的新基因
  
  成都商人做生意向來以頭腦活、點子多、生意精,在巴蜀商圈內享有名氣。同樣,相對其他高投資領域,成都的街邊小吃店以投資小、回報快、獲利豐、經營理念新潮、時尚等特點在全國同行中負有盛名。
  
  隨手翻開成都的報紙,那上面五彩繽紛的有關餐飲的廣告、消費報導和專欄文章便會躍入眼中。在成都,當地人不是「道聽途說」才去餐館消費的,而是從報刊及其他媒體上去尋覓美食的蹤跡。
  
  當其他小吃老闆普遍存在「拿錢打廣告是拿錢打水漂」的心態時,喬東家的老闆,王朝中每年整體投入的廣告費用總計已超百萬元,這一數字對於一家街頭小吃店來說不可謂不震驚。
  
  這種冒險並沒有為喬東家帶來任何一點負面效應,其知名度在全國急遽上升。並從題材選取、表現風格、市場定位、營銷包裝以及科學管理的一整套規範化推廣模式讓喬東家在全國家喻戶曉。
  
  這與過去那套開店跟著感覺走,「韓潮」來了賣韓國燒烤,「日流」來了做日式生魚,「香辣蟹、香辣蝦」火爆誰都想加入其中,「燒雞公」好賣,便家家都跟著學雞叫追風趕潮式的經營行為有著天壤之別。
  
  王朝中並提出要將經營、科研、教學及原輔料的生產連成一體。這與從前餐飲企業承襲的「小而散,低起點,手工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模式,可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增值服務」黏性大
  
  品種多是喬東家吸引顧客的一大「法寶」。再可口的小吃也總有吃膩的時候,顧客群也會在無聲無息中流失,要想使自己經營的小吃項目越來越紅火,就必須要在「不離其宗」的前提下,變換花樣,給顧客以不同的口味和感覺。
  
  喬東家定期每三個月推出一款新產品成為行業翹楚,其創始人王朝中在對火燒的研發過程中,因地制宜,根據成都人喜辣的特性,圍繞辣推出驢肉火燒、飄香肥腸、椒香肉肉等十餘款經典風味火燒而成為行業翹楚。
  
  常言道「眾口難調」,因為每一個人對菜品的愛好都是不同的,鹹淡有異、重麻辣或喜鮮香各有所好。人們更需要在同一技術標準下「微調」,喜吃麻的,廚師可多放花椒,喜吃辣者,菜裡多加些辣子,這一點,肯德基做不到,麥當勞也做不到,然而「喬東家」就可以做到。這種個性化的產品,正是小吃經濟的競爭優勢之所在。
  
  此外,喬東家擅長用「增值服務」來黏住客戶:穿著印有「火燒哥」T恤的夥計在門外招攬顧客,晴天為排隊的顧客扇扇子消暑,雨天幫忙打傘遮雨,還會不時地講段子、調侃新聞熱點讓顧客開心;只要排隊,就會為顧客免費送贈一瓶飲料為其平衡胃;店外電視不停歇地播放搞笑視頻、流行影視劇等為顧客解悶……把顧客當成親人,讓顧客來店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從整體出發,從市場變化和人們日益變化的需求出發,以此不斷改進自己的服務方式、進餐環境和菜品質量。這與過去那種「一招鮮,闖天下」的江湖行為有著本質的區別。
  
  解碼「托兒」的內幕
  
  「以前聽說過『衣托兒』、『飯托兒』,沒想到現在連賣一個小小的驢肉火燒的都用上了『托兒』……」成都市民羅女士向記者反映,聽說春熙路「喬東家」驢肉火燒用「托兒」忽悠客戶,但自己也分辨不清,不知是真是假。
  
  對此,5月24日,記者專程來到這家驢肉火燒店進行調查。在店門口,記者看到火燒店排起了長隊,一個中年男人在高聲吆喝。
  
  「男人吃驢肉能夠強身健體,女人吃驢肉能夠美容養顏」、「減肥不易,吃貨容易,且吃且珍惜」 ……一句句或結合熱點或朗朗上口的話充斥在小店門口,路過的行人看他吆喝聲生動有趣,紛紛駐足。不到一會兒,賣火燒的隊伍漸漸地排成了「長龍」。
  
  在百忙之中,這位中年男人,也就是「喬東家」的創始人,王朝中接受了記者的採訪。當問及「托兒」的一事,他咧著嘴哈哈大笑,並指著排隊的隊伍,說——他們就是「托兒」。
  
  原來,「托兒」是有,但他們也是顧客,就是用老顧客吸引新顧客。老顧客其實就是「喬東家」的「托兒」,不過跟「僱傭軍」不同,這個「托兒」可是不花錢的。
  
  他進一步解釋,富有特色的吆喝聲,是小吃必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它屬於傳統廣告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的不同造就了極具個性的吆喝特徵。
  
  附近的同行看到喬東家的火爆也大吃一驚,沒想到這麼「老掉牙」的方法竟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觀摩一番之後,很多店家也開始效仿喬東家,用「吆喝」的辦法來賺人氣。可是,王朝中一吆喝就熱火朝天,然而其他店家縱憑吆喝得口乾舌燥,生意還是「門前冷落鞍馬稀」。
  
  殊不知,喬東家的吆喝是有訣竅的,那就是只有在門口已經有人排隊的情況下才可是吆喝,這樣可以更加渲染現場熱鬧的氣氛,吸引顧客。「生意越冷清越不能喊,那樣就是在告訴別人你店裡生意不好。」他說。
  
  為了維持顧客排隊買火燒的景象,王朝中還用了一些奇招。比如用抽獎的方式刺激消費者:「喬東家」的每位顧客買完火燒後都有一次抽獎的機會,獎品是代金券,面額有3塊、4塊、5塊的。
  
  但這些獎券不能當場使用,「兌獎時間」被嚴格限制在每天下午兩點以後。那時是春熙路營業高峰期的時間,來兌獎的顧客加入等候燒餅的隊伍,「喬東家」在搶盡風頭之餘,徒留附近的同行在那裡「羨慕嫉妒恨」了。


      本文來源:商界招商網
      本文作者:楊沁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61

“債王”格羅斯離職!新東家資產規模不及PIMCO十分之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42

bill-gross-26

世界最大債券基金PIMCO的創始人和首席投資官,“債王”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今日辭職,將於下周一(9月29日)正式加入Janus Capital,繼續從事債券基金管理崗位。就在不久前PIMCO剛證實自己受到SEC調查。

格羅斯一手創建的PIMCO公司資產規模達到兩萬億美元,主要投資債券,因其傳奇經歷被華爾街稱為“債券之王”。格羅斯表示,希望將全部註意力集中於固定收益市場投資,不想因為管理PIMCO這樣大的一家機構需要耗費大量精力。格羅斯尊敬Janus的首席執行官Dick Weil,並和他擁有長期良好的關系, 所以選擇加入Janus。

據Janus  Capital官網信息,格羅斯將從今年10月6日起負責該公司旗下“全球無限制債券基金”(Janus Global Unconstrained Bond Fund)的管理和策略。消息公布後,Janus  Capital股價開盤大漲近36%。

PIMCO的母公司德國安聯保險集團(Allianz)宣布,格羅斯的繼任者將在幾小時內很快公布。格羅斯離職的消息公布後,安聯保險的股價下跌5.6%。

截止6月30日的數據顯示Janus  Capital資產管理規模1777億美元,不足PIMCO的十分之一。研究機構晨星數據顯示,格羅斯即將管理的這只“全球無限制債券基金”最近三個月回報率0.18%,同期巴克萊債券綜指的回報率為0.9%。

就在本周二(9月23日)PIMCO證實,公司旗下ETF因定價問題正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調查。債基連續數月遭巨額贖回,業績大幅下滑,多年搭檔突然離職,用“屋漏偏逢連夜雨”來形容今時的“債券之王”格羅斯恐怕再合適不過了。

華爾街日報(WSJ)早些時候援引知情人士稱,SEC正在調查PIMCO是否人為誇大旗下旗艦基金Pimco Total Return ETF的回報。實際上,對Pimco定價問題的調查已進行數月,格羅斯、PIMCO的CEO等已被SEC調查人員約談。

SEC調查的內容包括該ETF購入某些債券以及對這些債券進行估值的方法。目前,SEC執法部門的人員正調查規模36億美元的Pimco Total Return ETF是否以折扣價買入投資品,但在不久後計算持倉價值時又采用對上述投資產品的較高估值。這一做法能夠讓人感覺該EFT實現了快速獲利,而實際上只是利用了債券市場上一些投資產品估值方法的差異。

據知情人士透露,SEC調查的一個可能的關註點是:Pimco的上述行為是否意味著投資者獲取到的有關基金表現的信息是不準確的。向投資者提供(即使是無意中提供)有關價值或表現的誤導性信息是違反證券法的行為。

因美聯儲加息預期刺激債券價格下跌,掌管著近兩萬億美元資產的PIMCO近年來表現不佳,其收益率在過去的3至5年里落後於多數競爭對手,而在去年幾乎落後於所有的對手。投資研究機構晨星的數據顯示,該基金2013年收益為-2.6%, 落後於84%的同類基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49

西少爺孟兵:創業多次就賣肉夾饃成功 還遭老東家騰訊嫌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4/148361.html

i黑馬:昨日,在《中國企業家》年會上,西少爺創始人孟兵做了發言,他說,自己曾休學創業,在騰訊呆過1年,隨後又去了百度,中間做了一家科技公司,也做了很多其他項目,都失敗了,唯獨去賣肉夾饃成功了,成功後又遭老東家嫌棄,說辭職賣肉夾饃浪費資源丟人。


以下為孟兵發言節選:
 
我是西少爺創始人孟兵,我做這個項目之前在騰訊和百度工作,也是跨界創業。現在我們創造了一個快餐加盟品類,業績在行業類有比較驚人的數據,希望跟大家有更多的交流。
 
關於休學創業
 
讀書的時候出去休學,因為我是畢業之後先在騰訊工作了一年多,然後又到百度。其實工作也不錯,包括職業發展都比較順利。但是可能說到為什麽創業?我覺得這是一個人生選擇,它是完全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這可能是性格決定的。其實在高中的時候,我對事業、對創業有一點概念之後,我希望自己能有一份事業,它不是工作,它可以在你年老的時候,甚至你已經不在的時候,但是你做的事情可以留下來,它是有意義的,證明你來過這個世界。不僅是拿年薪在不錯的公司,然後讓自己有一個不錯的生活。我覺得它的意義可能不是那麽大。
 
小時候我覺得自己比較自信,覺得自己跟別人相比,可能有更多的能力,當然可能好多小朋友都有這樣的想法。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同的時候,你應該承擔更多,應該做一些跟別人不同的事情。我們小時候讀書,學到“達則兼濟天下”,我覺得不一定要在你真正非常富貴或者有能量的時候,現在這個社會特別好。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創造一些事情。蜘蛛俠電影里面有一句話,能力越大自然越大。我希望做一個公司,做一個品牌。不管是讀書的時候,還是在百度、騰訊。我認為我去百度、騰訊,我學習到了別人是怎麽做公司的,公司可以做成什麽樣子。這是我最大的收獲,也是我工作的重要原因。
 
後來我做了一家科技公司做了很多項目,也失敗了,但是創業一直沒有停止。到今年4月8日,我們開了第一家店,這應該是我做了很多項目中比較成功的一個。到現在的話,現在8個月。臺下有很多傳統行業的前輩,他們了解我們的經營數據,做的非常好。
 
其實我們一直告訴別人,盡管我們現在有5家店,但是我們的目標是一個國際化的終端品牌,做一個民族品牌,這是我做這件事的原動力。
 
關於星座:我不相信星座
 
孟兵:星座在某些方面還是很準的,我聽過對星座很了解的都比較花心。我非常喜歡物理,但是我是不相信星座的。其實包括我,我對星座沒有多少了解,有人問我是什麽星座,我說我有一個弟弟,我應該是雙子座的,後來證明我跟我弟弟都是雙子座。因為我以前也做過編輯的工作,編過這些東西。所以我覺得就跟大家聊一聊,作為一個話題還是不錯的,但是我一般不會拿它做一種判斷的依據,是這樣的。
 
老東家騰訊吐槽我
 
孟兵:我第一個回答這個問題,我項目最初的時候,在五道口有一個小店,最初受的吐槽特別多,鋪天蓋地。我之前在騰訊工作完有一天我看到騰訊新聞有一個彈窗,騰訊新聞什麽辭職賣肉夾饃浪費資源丟人。我說老東家怎麽這樣。我大學也一直在創業,創業的過程中,我一直告訴自己,最初就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敢於不被別人理解,創業的過程是很孤獨的。我一直堅持下來了,我覺得任何時間,都要相信你自己的選擇。包括做項目,不管怎麽看,關鍵是這件事怎麽樣,一定要看這個人能把它做成什麽樣,或者說事情本身是無辜的,你能賦予它什麽樣的價值,創新的格局是什麽樣的?通過8個月,現在我們已經做到了5家店,明年可能會去矽谷,或者去美國其他地方。包括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團隊120多個員工都非常的優秀,包括我們的發展,包括我們的業績特別的好。我們很少對外講這些事情。
 
不管別人怎麽看待你,怎麽說你,關鍵是有一天,我們相信自己能夠實現它,並且用實際的東西。未來它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被別人說出來的,是要用自己的腳走出來。所以這個是我對創新的一個看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39

5700萬美金!美國銀行前員工告發老東家獲巨額獎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89

Whistle-tmagArticle

美國銀行前員工因揭發美銀出售劣質按揭貸款和相關證券而獲獎近5700萬美元。

《華爾街日報》美銀今年8月被判向美國政府支付166.5億美元的和解金,其中約3.5億美元與美國銀行全國金融部門(Countrywide)前高管 Edward O'Donnell的揭發有關。上周O'Donnell與政府達成協議,允許其獲得3.5億美元中的約16%(近5700萬美元)作為獎勵。

紐約聯邦陪審團去年10月發現美國銀行涉及民事舞弊控訴,稱美國銀行將全國範圍內劣質的房屋貸款經過一個叫做“Hustle”的過程,然後售賣給政府抵押貸款按揭兩大巨頭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 和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司法部稱這起舞弊案導致兩房損失金額高達8.48億美元。

這起訴訟案正是因O'Donnell的揭發而引起。他當時稱美銀內部有一個叫“飛天大盜”或者“高速通道”的計劃,該計劃允許這些貸款不通過他們的質量檢查,美銀以此向兩房出售有缺陷的貸款。O'Donnell在2003-2009年任職於Countrywide部門,Countrywide曾在美國房貸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於2008年早期被美銀收購。

O'Donnell的律師David G. Wasinger近日告訴《紐約時報》:

我認為,O'Donnell是讓美國銀行支付和解金以及讓華爾街負起責任最為相關的人。

盡管5700萬美元數額很大,但並非美國政府獎勵給揭發者們最高的獎金。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2012年,瑞銀前銀行家Bradley Birkenfeld因向美國當局舉報瑞銀逃稅案而獲得美國國稅局1.04億美元的獎勵。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91

【專欄】創業者如何能避免被老東家“秋後算賬”?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4/148898.html

i黑馬:陌陌上市前夕,網易聲稱創始人唐巖違背同業競爭等職業道德。創業者如何能避免創業之後被老東家秋後算賬?公司如何減少核心員工突然離職所造成的巨大損失?本文是七八點股權架構師杜國棟律師在競業競爭條款協議方面的獨家解讀。
 

\之前網易發表的《網易公司關於前員工唐巖違背職業道德的聲明》一文指責唐巖在網易工作期間涉嫌違反競業協議、利益輸送和生活作風有問題。

而實際上,這也並非是一場完全的突襲。根據陌陌向SEC提交的招股書,去年11月份網易的子公司“網之易”已經向唐巖發出律師函,稱唐巖 2011年7月份創辦陌陌,8月份發布陌陌 App,9月份才從網易離職,因此同時違反和網易的工作合同與競業協議。

這份招股書同時還顯示,為唐巖辯護的李甬,不僅僅是陌陌的早期投資人,而且是陌陌的聯合創始人。在李甬的辯護信里面,也不得不承認,“唐巖在第二件事的流程上不是沒有瑕疵的”。

所以問題來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創業者上一份工作是在BAT等大公司;一些未上市的創業公司也會遇到核心員工離職創業的事。所以處理競業條款時,雙方都應當充分考慮各種法律風險,避免在創業之後被老東家秋後算賬或是避免核心員工突然離職造成巨大損失。對離職問題,雙方都應做好充分準備。七八點股權架構師杜國棟律師,給了大家一些建議。

在中國法律環境下,競業限制包括任職期內和離職之後兩類。2005年李開複從微軟離職到谷歌、遭到微軟起訴,屬於員工離職後的競業限制。

對於創業者來說,離職之後的競業限制,威脅更為急迫。按照勞動合同法,公司可以限定員工在離職後一段時間內不得從事同類產品或業務,員工者如有違反,應該如約向公司支付違約金。如果你準備離職創業,

需要註意:

你是不是屬於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或掌握商業秘密。如果只是普通員工,公司無權競業限制。

公司有沒有與你簽訂書面的競業限制協議,或者勞動合同中有沒有競業限制條款。如果沒有簽訂,用人單位也無權追究勞動者責任。

競業限制的期限有沒有超過2年,如果你離職2年後才經營同類業務,那麽公司也無權幹涉。

公司有沒有向你支付了補償金,競業限制協議或條款中應當規定補償金,彌補勞動者被限制工作的損失。如果沒有約定補償金,或者約定了但沒有支付或足額支付,公司都會不能再限制你。

如果違反競業限制義務,按照協議約定,你應該賠償多少。如果明確約定了賠償金額,而你的新創業,收益遠大於賠償金額,你也可以只將賠償當作創業的成本之一。如果賠償的金額是公司的損失,如果公司沒有損失或者損失很小,你需要賠償的也就不多。如果賠償的金額是你違反競業限制的收益,那可能會比較麻煩,你創業的收益可能會被賠償給公司,不過賠償如果遠高於公司的損失,你還可以要求法院酌情調低。

另外如果你在工作期間就打算兼職創業。這種現象現在非常多,很多員工在大公司的時候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一個產品,然後觀察市場反應或者找投資人,一旦有比較好的反響拿到天使投資甚至A輪之後再全職出來創業。

 

需要非常註意任職期間的合同限制:

你是否擔任公司董事、監事、經理這些高管職務,如果擔任這些職務,即使沒有簽訂任何協議,按照公司法,仍然不能參與經營同類業務,也不能利用職權為自己謀取私利。

如果你不是高管,那麽需要看公司有沒有與你簽訂保密協議、知識產權協議,或者公司內部有沒有關於保密的規定,保密的範圍包括哪些信息和技術。你在兼職創業時,盡可能不要使用保密範圍之內的信息。某些信息和技術雖然公司認為是秘密,但實際上外界已經公開了,使用這些信息和技術則沒有問題。

兼職創業時最好不要過早成立新公司,否則可能會被公司認為你同時與新公司保持勞動關系,公司有權以此為由起訴你和新公司。

最後一個問題仍然是賠償問題,你需要註意跟公司有沒有約定明確的賠償方式,並將賠償視為你兼職創業的潛在成本,衡量你的收益能否負擔這個成本。

最後值得註意的是,很多時候即使創業者和前東家出現沖突,因為沒有明確約定賠償方式,公司雖然要求你賠償公司實際損失,但是公司因你兼職會發生多大的損失,公司往往很難證明。

這個時候你到底會不會惹上官司,到底會被要求作出怎樣的補償會取決於你前東家的行事方式。被跨省、陷入口水還是賠點小錢,只在你前上司的一念之間。


馬雲在阿里巴巴離職員工大會曾說:

阿里和阿里人誰都不欠誰的,大家是有緣分,在座肯定有一些人離開時是難過、郁悶的,因為阿里帶給你理想、快樂,也會有沮喪。

但是同時彭蕾也提醒離職創業者,阿里巴巴不會投資你們,因為:很多阿里人出來創業做的事情和阿里密切相關,有些離開的同事創業,通過走捷徑,拿到本來拿不到的資源。這讓我很難過。平臺上有很多界限好像要劃清,但無法劃清,所以我們幹脆采取了相對保守的態度。

作為創業者,當然要在法律上做好準備,防止被前東家秋後算賬。同時在道德上也要守住底線,畢竟公司的是公司的,個人的是個人的,離職創業是要轉化個人的能力,而不是公司給你的資源。

作者:杜國棟 七八點股權架構師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對話龍生股份新東家劉若鵬 “光啟系”浮現資本市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0960.html

對話龍生股份新東家劉若鵬 “光啟系”浮現資本市場

一財網 李娜 張國良 2015-03-26 22:13:00

他是一名海外學成歸來的科學家,高層領導勉勵他成為“新時期的錢學森”。他是一名80後,一個富有激情的大男孩,談到激動處,他揮舞手臂說:“在這個領域,誰敢說我們年輕?”他的企業是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深圳考察的第一家企業,被譽為未來的“蘋果”。

他是一名海外學成歸來的科學家,高層領導勉勵他成為“新時期的錢學森”。他是一名80後,一個富有激情的大男孩,談到激動處,他揮舞手臂說:“在這個領域,誰敢說我們年輕?”他的企業是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深圳考察的第一家企業,被譽為未來的“蘋果”。

他同時也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去年帶領深圳光啟成功借殼港股英發國際,半年內股價曾由0.4港元漲至5.26港元,期間市值飆漲21倍至179億港元,一躍成為2014年港股市場上當仁不讓的最牛股票。3月18日,深圳光啟又確定斥資16億參與鵬博士(600804.SH)增發,將光啟的“黑科技”應用服務於互聯網接入領域。而就在這幾天,光啟在A股市場再下一城,入主龍生股份(002625.SZ),成為其實際控制人。

劉若鵬

頂著創新科技的光環,“光啟系”漸漸浮出資本市場的水面,而作為深圳光啟創新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創始人劉若鵬則成為此時最受外界關註的人。

“神秘?那可能是因為我們是正在成長的組織。”劉若鵬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上市之前完全沒有考慮過資本市場本身的因素,而是覺得時候到了。

“光啟到今年7月份已經五周年了,之前布局和發展的新興技術在幾個不同主題里面的應用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這時候非常需要和資本市場以及更多的合作夥伴,更多的發展手段相結合。”劉若鵬對記者表示,之前光啟也在海外進行過並購,控股的公司也成功上市,這說明光啟的業務在上市後也在快速發展,而不僅僅是就停在這里。

如果要讓他總結上市之後的方向,劉若鵬表示,最好的答案就是“更快地把夢想變為現實”。

搭建超材料“主題公園”

一財:光啟現在的主要研究的方向是什麽?主要的產品有哪些?

劉若鵬:超材料、光業務以及商用臨近空間技術我們最重要的三塊業務。實際上我們的起點的技術是超材料,材料反向設計,這不是某一種東西,而是一種方法,可以實現自然界很難做到的,直接決定了為什麽我們的產品會在民用里面選擇商業航天,這里面有材料的變革。超材料為什麽做到國防工業,這個就更不用解釋了,一代材料一代裝備,這個領域成名之作是隱身衣,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選擇。光的部分,初期的超材料都是在做電磁波的調試,說白了就是我的超材料對各種電磁波有各種不同的響應,之前我們有博士在研究智能塵埃,對可見光的調試。就是這些很底層的東西讓我們在尋找一些可以應用的領域,一頭創新,一頭看應用,不斷匹配,逐步發展到你看到的。商用臨近空間就是香港上市公司里面做的東西。

一財:他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劉若鵬:我們主要都是物理背景,物質和能量是兩條線,能量的話包括電磁波、太陽能、光、聲波。物質的話有對光反應的,有對電磁波反應的,看到的自然界的產品就是這兩種東西。對於我們來說,核心的底層支撐就是對能量和物質的研究,換句話說我們的核心就是進行控制的一種設計技術,我們會在不同領域應用。這些業務都是從同一個細胞核分裂出來的,這是我們現在的商業模式,就像是建主題公園那樣,我們會在不同的領域建立我們的主題公園。

一財:你的意思是每塊業務都可以單獨拿出來做一個很大的企業?

劉若鵬:對,比如說光子這塊是基於移動互聯網做的安全應用,所以安防和金融領域都對我們有興趣,基於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社交網、安全認證,做到幾個億到幾十億的收入,這一點也不過分,太不過分了。我們會把每個業務分幾個主題進行裂變,每個主題我們聚變,分別以一個公司來做,不會把不同領域的東西分在一個公司里面。大家不同的地方在於主題不一樣,像光啟科學就是顛覆性技術。這些都不會是小公司,一上市可能是300億市值的公司,每個主題下面都會聚變,也會通過資本的並購來充盈這個主題公園里面,這里面任何一個領域都是顛覆性科技創新。

一財:過去您曾率領其團隊成功研制出“隱身衣”,這一產品現在的發展情況?

劉若鵬:我們有隱形衣的產品,這塊產品也在做資本化,也會放在資本上去,現在合作方鼓勵我們用商業的方式,推動這些尖端產品的成熟,因為用市場的方法效率更高,資源更多,主動權更大。現在我們正在邁出了很大的一步,資本化的一步,這個方向我們肯定是要去走的。

一財:現在光啟應用的產品都是自己生產的?

劉若鵬:光啟現在只做五件事情。第一是整個產品的設計研發,第二是產品最核心的材料和器件,第三是品牌,第四是面向客戶的直接銷售,第五是資本。在縱向里面光啟只做這些,除此之外其他能做的都可以找合作夥伴。而目前光啟的很多專利都是公用的,底層專利20000多項,都是面向用戶的專利,當然我們也有生物醫療器械,打包的一些產品線,這個部分在2%和3%。

為什麽要選擇資本

一財:你們的很多想法都是“顛覆式”想法,外界會感到很神秘,並且做研究很少人想到做上市公司,你自己背景也是科學家,為什麽要想著做上市公司?

劉若鵬:光啟整個時間維度很短,2010年的時候我們創始團隊的5個人借了20萬元開始創業,所以不能去期待是二十年三十年的公司,甚至不能期待它是十年八年的公司,它現在只有四年半的時間,這個也是導致外界覺得我們神秘的原因,企業業務積累的東西不夠多,但大家對我們期望更加高一些,所以覺得我們神秘,其實我們也是正在成長的組織。

為什麽選擇上市?這和光啟成立的初衷有關系,我們成立的時候是民辦非企業,不是國家養著的,包括體制機制都比較靈活,強調把科技創新、把市場產業化放在前面。過去總說科技產業兩張皮,做科技的會埋怨做產業的,做產業就知道來快的,或者就知道偷,實際上這兩個東西中間是有脫節的。我們的組織形態一開始就打通這兩塊,科技創新作為我們的火種,或者起點,以先進的技術在不同的地方應用,啟動新興的市場。

我們不是國家養的研究院,國家都是不管不養的,研究院都是自己養的,當然政府也給了一定的補貼,但和華為、中興一樣都是競爭性的支持,有些專家看不懂把這個斃掉也是有可能的。你不能說投入了就是政府養的,外界以為是不是政府又辦了面子工程,我要強調的是就是因為我們不是政府養的,所以我們有很強的打糧食的動力。我們整個集團500多人的科學家,錢睜眼閉眼就沒了。

一財:香港的上市公司為什麽會選擇並購來擴大業務?自己的業務發展的如何?

劉若鵬:可能在中國看到這樣的公司會覺得比較奇怪,實際上高科技公司無非是兩種模式,一種是自己開發研發,一種就是資本的擴展把互補企業納入。現在收購的這兩家公司都是我們的,在我們眼里他們就是其中的一條產品線而已。我們自己有五個產品線,雲端號、載人版雲端號、飛行者號等等,各個都是天大的事,收購的兩家公司(澳洲和加拿大)加起來只是我們的很小的一部分,並且我們新材料對他們是有很大的支持的,也能帶去中國市場。他們也有好的技術,我們不是只靠並購,我們也有自己強大的技術基礎和技術團隊,如果沒有這些,人家也不會給我們並購。

我想說的是我們通過資本市場,通過資本,通過擴展做戰略並購,後面可能會有一些參股,其實是太符合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模式了,只要去矽谷的企業看一看,和我們類似的企業一比,會發現沒有什麽不同。另外我們的並購不是財務性的投資,第一個原則一定是技術的互補性,比如我們可以同時解決物流的市場,應急救援的市場,通信的市場,我們把這三個東西打包成一個解決方案賣給客戶,其實這是會增強我們的市場競爭力。此外,兩家公司也會擴大我們海外影響力,幫助光啟全球化國際化走出去。

回應殼公司

一財:如何看待您說的顛覆式創新技術的市場空間價值?

劉若鵬:臨近空間這塊,非傳統航空航天相關領域就有7000億美元的市場,光啟想做多大?我很少去想這個問題,但對於我們來說,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市場足夠大,到底我們是以什麽速度做到多大?這個是很難預測的。關於行業壁壘的話,每個公司都在極盡全力,但我這個產品的系統非常複雜,基本是把99%的公司殺死了,還有材料和知識產權的問題,我幹了12年,還有一個是先入為主。

最後一點,因為這些產品需要空運,需要各國總統和我們合作。目前國家對我們還是很重視的,可以很明確的說,我們背後還是有國家力量支持的,不存在某個高人。我們是有很多好的合作夥伴,投資人。

一財:如何衡量投入和產出比的關系?從研究到生產再到產品怎麽形成良性循環?

劉若鵬:我們企業成立的時間是很短的,前兩年我們都是在搭建實驗室,到最近兩年開始我們才真正做產業化。但我們幾個新產品都得到了市場上的歡迎,光子是2013年年底才出現的產品,現在已經超過1個億的收入,最近可能超過2個億的銷售,這個對團隊激勵非常大。包括在439上市公司里面的產品,其實需求非常強烈,生產線有點排不過來了,所以我們內部還需要和客戶說,怎麽去妥協,先給誰再給誰。

一財:目前光啟整個集團銷售情況和收入怎麽樣?

劉若鵬:這個很難統計,光子這塊可能有互聯網的屬性,超材料有軍工的屬性,只能分主題來看。光啟科學是上市公司,我們不允許做財務預期的,不過之前有一些券商有公開的預期,這個可以參考一下。另外2014年年底光啟才完成了分割,2014年只有3個月,所以看不到什麽東西,但是2015年以我們為主導,我們發揮作用,所以從年報可以看出來。你會看到我們很多業務上的進展,從上市到現在五個多月,現在要安撫很多客戶,有東西想著快點用。最主要的,國外會建立大數據互聯網的接入,東盟非洲。國內也有業務,行業類的專網這種客戶,現在主要是時間,最開始我們也沒有想到來那麽集中,大數據互聯網是剛需中的剛需。

目前我們剛果的項目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包括風速考察,拿各種數據,氣候的統計結果,當地經濟消費的結果,這個階段我們結束了。第二個階段我們要提供雲端號過去提供服務,合資公司提供運營,從2014年10月到現在,我們現在到了第二階段。

一財:你認為這些投資會受到外界投資者的認可嗎?

劉若鵬:我個人認為三五年前,這事情都不會發生,但是國內現在發生了一些變化,我覺得這種變化是好的。大家對這種顛覆式創新,對創新性的業務、市場、資本的追逐和追求,我認為現在肯定是高點,還在增長。2011年到現在發生了幾件事,阿里巴巴上市,小米,華大基因,大疆科技發生了一系列事情。不斷給全社會教育,創新驅動發展。不斷的教育市場,形成了矽谷似曾相識的氛圍,這種氛圍不是大家說話高興,拿這個東西投票。所以你看包括光啟科學上市後的表現,我認為這是實實在在的,一個純市場反應,二級市場投機心態有沒有,肯定有,多少人現在沒有投馬雲都毀到腸子去了。

科學家還是商人?

一財:你看上去不像物理學家?

劉若鵬: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很多都是憑直覺的,但是現在畢竟已經四年半了,多多少少還是有些感受,在這四五年的時候,沒少看和管理有關的書籍,和剛剛從科學家創業的時候還是有相當的區別的。

一財:科學家為什麽要借助資本市場?

劉若鵬:我們的情況確實在國內不是標配,但是你可以想想矽谷,矽谷里面兩類人,一類是名校里面輟學創業的,一類是把博士讀完的,在學校實驗室的學者。我看了一下他們都是26歲創業,出來之後很快成立自己的實驗室,把很多底層技術應用到產業里面,他們大多數都擁有更高的目標就是改變世界,借助綜合的創新生態,就算是學校里面做,不管在哪里幹,都需要資本的力量。所以像光啟這樣的公司,在美國矽谷就是一大把,我們也不是說是非要怎麽樣,只要成為這麽多企業里面的一員就可以了。

一財:你怎麽平衡自己的時間?自己還做研究嗎?

劉若鵬:我在初期的時候,在前三年,我基本兼顧cto,所有產品線的技術都是我在抓,隨著盤子越來越大,每個領域分化了不同的產品和需求,實話說我原來做cto的時間不具備了,現在我更多的做幾個事情,一個是特別困難的技術瓶頸障礙,但對於創新者來說,這一秒鐘,對於企業和團隊,而是在解決技術怎麽做的一財。

一財:你們創業團隊里面的幾個背景都是一樣的?

劉若鵬:我們團隊里的每個人技術領域都有差異,屬於交叉技術,在工作中也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但是有一個好處,大家基本上爭論完了,還是有統一的行動,不行動會死的更慘。對於科學家創業,國內一提到這個就會想到很多,比如不重視管理不重視市場,但要註意的是也有科學家創業成功的,自身需要轉型,我說的轉型不僅僅在一個環節上面你要發揮聰明才智,還需要綜合市場的能力、資源、人才、技術等各方面的管理,這是一個綜合的事情。知識的創造者,創新的整合者,擅長的是怎麽把控資源。對於科學家來說,從創造者到整合者,從單點到多點,變成將領,這個轉變非常重要。

一財:現在光啟一共有多少研究人員?

劉若鵬:現在我們做的是顛覆式科技創新,我們的很多研究人員和市場人員都是重疊的,不是外界所想的那種銷售就是鋪渠道的。那麽我們選擇做哪個不做哪個?在內部也非常謹慎,基本是有一個內在的底線和外在的邊界,內在的底線看是否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是否來自未來改變世界、裝備革命的東西,還是擴展人類活動空間的東西。時間有限,你做不了那麽多的東西,我們審視這個項目的影響力有多大,這會是我們認真考慮的一點。外部的邊界是根據我們的資源決定的。

編輯:胡軍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