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敗局:1億美元TMD怎麼虧成了20萬?! 美股基金策略

來源: http://xueqiu.com/3917237536/36121161


$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 $阿里巴巴(BABA)$ $道瓊斯指數(DJI30)$ $FIREEYE(FEYE)$ $上證指數(SH000001)$ $蘋果(AAPL)$ 

1月份,美國投資圈熱議的一件事就是一家名為“Canarsie  Hedge Fund”的對沖基金在對客戶的郵件中承認,它們已經將客戶的投資虧到只剩下20萬美元,而據測算,這支基金管理的資金規模有1億美元左右。盡管作為機構投資者,階段性大虧不是新聞,但是在人們一致認為的美股牛市階段,發生如此聳人聽聞的跌幅,還是令人疑惑,這幫家夥到底做了什麽?盡管具體情況尚未清晰,但是通過相關人士透露的片段信息,我們似乎可以大致勾勒出緣由。

Canarsie令業界關註的一大原因就在於,其主要負責人並非泛泛之輩,它的掌門人Kenneth deRegt之前長期在摩根斯坦利任職,而且諷刺的是其在摩根斯坦利任職期間,負責的正是風險管理部門。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作為一名基金的客戶,看到其操盤手之一是知名投行的風險管理部門頭頭,是不是會感到這支基金應該更加安全?

而這支基金實際操盤手也小有名氣,名為Owen Li,曾經是Galleon Fund Management的交易員,年僅28歲。Galleon的故事是因為內部人交易自控而掛掉,而起發起人Raj Rajaratnam則正在監獄服刑,當時Li並未受到刑事方面的牽連。他在2013年發起了Canarsie,主要聚焦於科技、能源、金融板塊的股票,在2013年,這支基金曾經取得50%的收益,與當年主要指數相比,這都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成績。據熟悉Li的人透露,Li的操作風格大膽,喜歡采用杠桿和融資,曾經在Facebook和Twitter上下重註,當時獲利頗豐。而在2014年,他好運不在,他幾次投資這兩年IPO不久的股票上,都不太成功,據說在FireEye和Splunk上損失極大。看看FireEye去年的走勢,似乎可以估摸,Li很可能是期權、杠桿、融資等手段用上,且操作目標過於激進。


據2014年3月披露的數據,當時Canarsie當時的凈資產為9800萬美元,除去杠桿、借貸資金,其實際管理的資金應該在6000萬美元左右。所以,所謂的一億美元虧成20萬美元的說法略有誇張,不過即使這樣看,這虧損額度也依然震撼。據熟悉內情的人透露,實際上在3月,Canarsie的主要做市商摩根斯坦利即表示對其操作蘊含的巨大風險表示擔心,而Canarsie還聘請了獨立的咨詢機構做相關評估,但是顯然並沒有什麽更積極的舉措。在一個月後,摩根斯坦利進一步警告Carnarsie,認為它們需要把資產轉移到另一個結算公司,因為它們關心的風險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而幾個月後,高盛成了Carnarsie新的結算公司。

目前最新進展是,Li已經下課,而deRegt接過了該基金的業務,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個令人焦頭爛額的爛攤子。在寫給客戶的郵件中,Li曾經寫道,“在過去三個星期,我采用了簡單來說一系列過於激進的操作,包括看多方向價格的期權,也包括一些直接的股票操作”,他向投資者表示“抱歉”,不知道投資者們看到這封郵件,是否心中千萬匹草泥馬在奔騰,”要道歉有用,要警察幹嗎?!”。

從Canarsie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在所謂牛市中,往往容易讓操盤手和投資者都無視風險和潛在的危機。在牛市中,很多投資者往往因為一時的巨大收益而過度自信,甚至膨脹,進而釀出災難性後果。在我過去介紹一些ETF的時候,也有讀者看看其收益,生出“不過如此”之感,實際上,評價一支基金,收益只是一方面,它確實也是重要的要素,但是波動性、流動性的要素也是不可忽視的。希望各位投資者從Canarsie的故事中吸取教訓,激進操作需要避免,風險控制時刻牢記,你曾經贏得再多,都可能因為一兩次的投機賠個精光。 
 
@佐羅投資劄記 @forcode @方舟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237

經緯狼性攻略:與創業者並肩作戰,真TMD太棒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11/149801.html

黑馬說:5月8日至10日,北京細雨綿綿。雖然天公不作美,但由經緯、真格、K2VC聯合舉辦的Chuang大會還是如期舉行。經緯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經緯創始管理合夥人邵亦波、經緯管理合夥人徐傳陞、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K2VC合夥人陳科屹等大佬悉數登場,與他們投資的500多家高質量創業公司CEO歡聚一堂,進行思想碰撞與深度交流。

 
\ 
文 | 本刊記者 周群峰

“Chuang真的不是DUANG。Chuang是‘創’也是‘闖’。你可以理解成創新、創業,開了一扇新的窗;也可以理解成創業就是一路闖關打怪,創業者們都具備無以倫比的闖勁兒。”會務組發出的邀請函上如此寫道。

作為這次大會的主角之一,經緯從2008年進入中國,至今7年間投了230個項目。其中參與的公司已成功IPO的有9家左右(博納影業、獵豹移動、EDAN、世紀互聯、陌陌科技、愷英網絡、理邦儀器、愛康國賓、3G門戶等)。

當然,創投圈歷來變幻莫測,充滿刺激。經緯也不可能是百戰百勝。

 “這7年多時間,我們血本無歸的有8家,行屍走肉的有10家。這麽算來我們項目的存活率為93%。那些沒好結果的項目,我們也不用考慮已經砸出去的錢,也不必要去追回那些資本。我們只想把時間精力用於尋找更多的優質項目上。”張穎說。

微博也是張穎發聲的重要陣地,甚至,在他的名片上也印上了個人微博地址。

 “能與創業者並肩作戰,真TMD太棒了。2015年,我們只會更加專註,專業和兇悍。”不久前,張穎發出這樣一條微博,感嘆中也再次彰顯了他一貫崇尚的狼性文化。

“一貫以來,經緯不太註重同行在想什麽,我們只關心創業者在想什麽。我堅信,未來3到5年,還會有一波又一波經緯系公司橫空出世,這是毋庸置疑的!”張穎說。
 
\希望不再錯過京東、小米等機會

 “坦率地說,在最近三四年,經緯中國在移動互聯網創業領域異軍突起,成了國內領袖級的VC,是這個行業里令人尊敬的領頭的VC。我深深地敬佩他們。”徐小平在Chuang大會上稱,這三家基金的大佬都表達了對對方投資以及為人處事的敬意。

2014年,經緯的成績單可謂炫目。這一年,他們的近60名投資和投後管理團收到了20000多份商業計劃書,見了近6700個團隊,投資了120個項目,從投資額來看,一般為100萬-1000萬元,投資領域主要覆蓋O2O、交易平臺、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移動社交、智能硬件六大領域。

據安永報告顯示,在2014年,中國的VC一共投出了156億美元。“如果這個數據是正確的,那就意味著經緯在用不到2.8億美金,幫助portfolio公司融到了40億美元,這個數字約占中國VC投資總額的四分之一。”張穎說。

在2010年底,經緯開始大張旗鼓地系統性布局移動互聯網早期公司。現在,經緯在這個領域投了將近150家公司。

“當時,我們發力的時候,有一些風險投資機構在嘲笑我們,說我們是傻逼公司,就像他們嘲笑人民幣的一些基金一樣,嘲諷我們不懂行業,是在亂投。當初我們的想法就是,移動互聯網是一個大的浪潮,中國的整個的經濟結構也在改變,然後互聯網在里面起到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移動互聯網又是互聯網大領域里面最重要一塊,因此,我們不去辯解,只顧埋頭苦幹。現在看看我們這幾年的發展成績,我想大聲地問問他們,你們還有沒有底氣再嘲笑我們?”

如今,經緯之前在天使期以及A輪投資的項目,已逐漸走向成熟。資料顯示,91金融目前已經在申報IPO材料;屬於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分期樂估值高達數十億美元;剛剛獲得8400萬美元C輪融資的積木盒子估值也達到了近4億美元;餓了麽估值也已超過10億美元,還有找鋼網、獵聘網等等……這里面自不必說經緯重量級的公司快的打車與口袋購物(微店)。

經緯有得意之作,也有錯過的作品。過去經緯投了獵豹、快的打車、陌陌、口袋購物等優質項目,但是還是與2008年之後成立的京東、小米等失之交臂。

“其實,當時我們也和京東、小米等接觸過,卻並未投資。下一個7年,我希望經緯不再錯失這樣的機會。”張穎說。

2015年,經緯還將投資重點放在移動社交、移動醫療、智能硬件等。“今年的投融資市場,比以往任何一年都火爆,處在最頂峰博弈的幾家VC都在更加拼命地搶奪蛋糕。至於,這塊蛋糕是被幾家分享,還是被一家獨吞,我們也不確定”。張穎稱。
 
群狼戰術,賭不準時押寶在跑道上

“很多人覺得我們很有錢,其實我們只是有敢於豁出去的魄力而已。當初,陳科屹為了做險峰,傾家蕩產把所有家當都放在了平臺上;徐小平老師也像一個執著狂一樣,把幾乎所有的家當拿出來做天使投資;我六七年沒有買房買車,還把之前買的房子小公寓也全部賣掉了,賺的錢全部砸到人民幣基金上。我們三人在A股都沒有一分錢,沒有一支股票。除了家人,這份工作就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張穎說。

經緯一位投資經理表示,“公司從老板張穎開始都比較強調快速,所以每個同事在投資的時候都會盡快做出決策。”經緯非常註重投資速度,往往從接觸一個項目到決定是否投資的時間會在一周內搞定,有的當天就定了。

2010年底之前,經緯總投資項目數量不超過五十家,平均投資額約為五百萬美元,投資領域覆蓋互聯網、醫療、環保等領域,投資範圍比較分散。

“那段時間,我們是機會後主義者,什麽領域都想去看。但事實證明,並不是所有領域都適合經緯。”張穎說。

在反省的同時,經緯看到了當時正在興起的移動互聯機會,當時智能移動設備開始在國內發展,經緯預見未來移動互聯將比互聯網時代創造的價值更大。

因此,從2010年底,經緯便將投資方向重心放在了移動互聯網領域,與此同時,經緯也調整了之前的投資策略。

“兇悍、兇悍、再兇悍!”在2010年的總結大會上,張穎提出了這樣的狼性精神。隨後,這種被業界稱為“群狼”的戰術已成為經緯文化。這次年會後,經緯的投資經理數量迅速增長至40余人,成為目前國內外VC機構中人數最多的。

從經緯的成績單顯示,經緯的這種下賭註的方式多半是成功的。以O2O為例,最近幾年,發展神速的快的打車、餓了麽、土巴兔、e代駕等,都是經緯的早期投資項目。
 
\與創業者並肩作戰,讓我們看不上的對手絕望

為了參加這個會議,5月8日,邵亦波專門從國外飛回北京。

“我在回京途中,看到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格言:If you want to go fast,go alone;if you want to go far,go togther(如果你要走的快的話單獨走,如果你要走的遠的話合起來跟別人一起走)。所以,我覺得我們大家抱在一起走,才能走得牛,走得快,走得遠。”邵亦波望著臺下的眾多項目創始人說。

“如果說經緯這些年取得過輝煌成績,也都是那些優秀的創業公司和他們的創始人賞臉賜予的。”張穎補充道說。

 “其實,我們做投資是樸實的事情,沒有必要多說。我在內部經常講一句話,我們的工作是非常陽光,非常愉快的。為什麽?因為我們幫著聰明的、有幹勁的,有激情的屌絲們去逆襲富二代、官二代,就這麽簡單。” 徐傳陞說道。

行勝於言,經緯對創業者的足夠的尊重與支持,也做到了極致。

“經緯在投我的時候,是我最困難的時候,當時正值金融危機,我每天都要看金融信息聯播,不知道美國股票會跌成什麽樣子。我每天都提心吊膽,擔心有一天,張穎會突然跟我說,經緯想放棄我們。”獵豹CEO傅盛說。

有一次,傅盛跟張穎吃飯,張對傅說“我答應的事情一定會做到,雖然現在是商業社會,但我們也不完全是為了錢,我們相見便是緣分。”這番話讓傅盛感動不已。

事實上,當初,張穎曾跟經緯內部的投資人說,投給傅盛的100多萬美金,搞不好十有八九要打水漂了。

“現在,經緯投給傅盛的那部分錢,大概值兩三億美金了!傅盛用實際行動回報了我們。通過獵豹財務報表顯示,2015年,獵豹有可能做到36億美元的收入,其中60%來自於移動收入,MIU大概超過6億用戶,全面的國際化。”

 “除了傅盛、還包括今天來的王珂、唐巖等等,我對這些幫助過經緯的創始人都是無比感激的。他們是經緯的衣食父母,經緯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張穎說。

 “中國目前還有非常多的不靠譜的VC,他們高高在上,對創始人不尊重,也就不會有什麽前途。我相信,將來他們一定會被我們打得落花流水,在很多經緯的對手絕望透頂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 張穎說。

 “我相信未來18個月,政府從政策和法規還會有一系列的松綁。市場去年熱得不行,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稍微冷了一下,現在又開始熱了,在這個階段馬上融資,準備好打仗的糧草,繼續推進,讓生命盡情燃燒。” 說完這句,徐傳陞沖著臺下的CEO們大聲喊了一句“在創業路上的創業的兄弟姐妹們,讓我們一起拼命奔跑吧!” 
\ 
本文照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周群峰,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王亞奇,張曉軍 王亞奇,張曉軍

誰是下一個TMD?|2016年度崛起最快的十大互聯網企業

Ta們的走紅或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的誕生,或代表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整理 | 王亞奇 張曉軍

編輯 | 徐建鳳

2016年,資本的寒冬一點兒也沒妨礙創業圈的沸騰。

年初,分享經濟四個字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後人工智能、大宗商品B2B創業,分別在AlphaGo大戰李世石、找鋼網獲11億戰略融資等導火索刺激下輪流爆發。

年中,內容付費、網紅經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不管是分答、papi醬的爆紅還是映客、快手的崛起都展示了模式創新的巨大魅力,為內容創業、娛樂文化開辟了新的方向。

年底,共享單車橫空出世,持續沸騰。

2016年的中國互聯網領域,盡管資本圈相比去年稍顯沈寂,但創新浪潮依然不斷湧現。而每一股浪潮背後,抓住趨勢的企業,就能幸運地站上浪潮之巔。

創業家&i黑馬選出了2016年度十大崛起最快的互聯網企業,細數他們爆紅的始末和背後引發的該領域創業熱潮。(編者註 :今日頭條、OPPO等今年數據表現亮眼,但早期已經為人熟知的較大規模企業不在本次篩選範圍內)這里面大部分企業與人們的生活娛樂息息相關,Ta們的走紅或代表著新的生活方式的誕生,或代表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1、坐上火箭的找鋼網

2016年上半年,找鋼網銷售額高達138億元,距其2015年全年約200億的銷售額已然不遠。其實,它在2016年一季度就已實現全面盈利,胖貓物流、胖貓金融、胖貓工場……,生態布局也已經初具模型。2016年,找鋼網火箭般的發展態勢印證了鋼鐵B2B模式的前景所在。與此同時,找鋼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瘋狂啟發著大宗商品交易行業。

找鋼網成立於2012年。彼時鋼貿危機肆虐,產能過剩的鋼鐵從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找鋼網創始人王東看到了機會。找鋼網早期的業務模式是,通過建立開放平臺,由找鋼網免費撮合代理商和服務商在平臺上進行交易,從而淘汰靠信息差賺錢的中間鏈條,同時幫助服務商縮短采購業務所需要的時間。

2013年,找鋼網完成第二輪融資。取得大量客戶數據的找鋼網開始做直營業務,並在找鋼平臺為鋼廠提供貨物銷售、定價、尾貨處理等服務。直營不但幫找鋼網找到了盈利模式,也讓找鋼網逐漸得到了上遊鋼廠的青睞。

2014年,完成第三輪融資找鋼網,開始為下遊小微客戶提供加工、倉儲、金融等服務,形成產業鏈閉環,進一步滿足客戶的需求。2015-2016年,找鋼網分別完成D輪1億美金融資和E輪11億元融資,深耕全產業鏈電商,進行規模複制擴張,布局生態鏈。至此,找鋼網從一個撮合鋼鐵買賣的網站成長為集鋼材交易(包括撮合和自營)、物流、金融、倉儲加工、投資等業務為一體的大型商業平臺。

不過,由於大宗商品交易B2B模式無論在美國,還是國內資本市場,此前並無對標的成功企業,作為該領域的領頭羊,找鋼網在未來的摸索中將面臨不少未知的挑戰。

2、持續霸屏的一下科技

2016年,在短視頻、直播的風口上,坐擁秒拍、小咖秀、一直播三款產品的一下科技在創投圈與大眾娛樂市場持續霸屏。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這三款風靡產品背後,一下科技創始人韓坤早前的身份是一名戶籍民警。因為偶然的機會韓坤放棄“鐵飯碗”進入搜狐網,並從夜班編輯起步做到ChinaRen總編輯。隨後韓坤創辦酷6網並帶領其上市,2011年二次創業的韓坤成為一下科技董事長兼CEO。

2013年,一下科技聯合微博推出秒拍,提出10秒短視頻概念,但這一產品模式直到2015年前後搭載短視頻風口才開始展露頭腳。2015年年中,小咖秀上線,半年時間日活躍用戶突破500萬大關。官方披露,截至目前秒拍與小咖秀的日播放量峰值已突破25億次,日均上傳量突破150萬條,日均覆蓋用戶超過 7000萬。

2016年5月,移動直播應用“一直播”上線,憑借其在明星、大V、網紅等IP資源的深厚積澱,一直播很快成為移動直播紅海里成長最快的新領軍勢力之一。

2016年11月,一下科技完成5億美元E輪融資,估值達30億美元。五年來,中國移動視頻行業從無到有,從沈默到爆發,一下科技也隨之成為風口浪尖上的新晉獨角獸。但只有平臺矩陣顯然還不夠,如何更好的打磨產品,將海量內容變現,一下科技還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與更長遠的商業化探索。

3、備受爭議的快手

快手是又一搭載短視頻風口起家的獨角獸。

2016年6月,一篇名為《殘酷底層物語》的文章在互聯網圈迅速形成刷屏效應,文章將快手的內容稱為“這個光鮮時代的暗面”。在中國互聯網世界里,快手的確是一個極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它體量驚人,註冊用戶達4億人,憑借4000萬日活用戶成為中國最大的短視頻平臺及第四大手機流量平臺,估值150億元。另一方面,它又因平臺內容被打上了“低俗”、“炒作”的標簽,甚至被頻繁質疑價值觀。

但快手創始人宿華在多次采訪中堅持認為,快手不應該幹涉用戶,快手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記錄普通人的生活和這個時代。

這是宿華的第三次創業。6年磨一劍,當低調多年的快手站在眾人面前,它早已成長為一頭隱形的獨角獸。不過,擁有數億用戶的快手,如何在不幹涉用戶的基礎上,既不造成“失控”,還能穩步發展,是它需要持續思考的命題。

4、最潮出行的摩拜單車

自去年4月在上海上線以來,摩拜單車迅速成為最潮的城市出行方式。

與原本頗顯雞肋的公共自行車不同,摩拜單車不用辦卡、沒有車樁,用手機二維碼即可開鎖,在App上就能找到附近的車。用戶可以把車停放在除了小區、樓道等封閉區域外的幾乎任意合法非機動車停車點。因此,對於飽受“最後一公里”困擾的大城市居民而言,摩拜單車的火爆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摩拜單車近日斬獲了來自攜程、紅杉、高瓴等企業、機構的2.15億美元D輪融資後,其估值或已經達到10億美金。摩拜表示,此輪融資之後,將加速在國內和海外的拓展。

與任何一個風口浪尖上的創新型企業一樣,一旦這一模式稍被市場驗證,必有無數追隨者紛至沓來。尤其,隨著越來越多資本方的入局,這個賽道幾乎在一夜之間擠入了幾十家類似企業。其中除了被滴滴、騰訊相中的ofo、摩拜,也包括傳統自行車廠商“永久”參與投資的優拜單車,已經完成B輪融資的小鳴單車等。初略統計,加上摩拜單車的最新一輪融資,共享單車在半年多時間里湧入了超過20家企業和30億人民幣的資金。

共享單車賽道上的選手們已經各就各位,不過無論是資本還是用戶最終都無法容納數十家類似平臺齊頭並進,如當年的打車大戰一樣,共享單車的決戰時刻或將很快到來,但走到最後的是否是摩拜,目前局勢尚未明朗。

5、突破重圍的映客

被譽為直播元年的2016年已經過去,這一年,從直播玩家的集體湧入,到監管部門對直播平臺、主播等出臺的監管條例逐漸成形,直播平臺們正各憑本事從去年初的“百播混戰”、“千播混戰”中殺將出來,意欲巔峰對決。

作為殺出重圍的直播平臺之一,映客絕對是一匹黑馬。2016年,映客用戶量超1.3億,日活達到1500萬,估值達70億元。

但在炙手可熱的映客背後,作為舵手的創始人奉佑生卻極少將自己暴露在公眾面前。奉佑生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程序員,早年他曾創辦多米音樂,但在做了十多年音樂軟件卻始終等不到付費音樂時代到來的2015年,奉佑生選擇脫離多米創辦映客直播。

在看準視頻社交這一領域之後,奉佑生在早期手機直播市場做對了三件事 :1.引入明星、網紅這一本身就具有粉絲的主播群體,帶動平臺粉絲增長。2.利用手機攝像頭直播,降低了準入門檻,避免了跟傳統秀場巨頭的直接競爭。3.在產品體驗及運營推廣上下功夫,比如映客在IOS端從1.3版本就引入美顏。與“我是歌手”等其它當下火熱的節目合作,拉動新用戶的同時,進一步鞏固領頭羊的地位。

不過,當下移動直播仍處於多家混戰,且大部分面臨盈利尷尬的局面。此外,這一行業在用戶量、利潤與收入方面存在臨界值,如果在一定時間內達不到這一臨界值將難以存活。映客後續會成長為多大規模的公司也取決於其能多快、多大比例的達到並超越這一臨界值。

6、“大膽出位”的鬥魚

鬥魚是去年又一個從混戰中殺出來的直播平臺。

作為武漢土生土長的互聯網企業,其在成立至今短短3年內已經完成三輪融資,背後的投資人包括紅杉資本、騰訊等知名機構和企業。2016年8月,鬥魚宣布完成15億元C輪融資,至此鬥魚2016年已累計募資超過20億元。

與直播平臺的另一位佼佼者映客擅長運營意見領袖不同,鬥魚從2014年成立起就擁有“平凡人成為主角”的基因,在鬥魚平臺可以看到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直播,這一點與短視頻應用快手頗為類似。此外,遊戲直播是鬥魚的又一利器。官方數據顯示,以LOL為核心的遊戲直播為鬥魚帶來了巨大流量,比如英雄聯盟月在線用戶數就高達4千萬人。

但是鬥魚的發展也一直伴隨著爭議。2016年1月10日,鬥魚TV主播在線直播“造人”的淫穢視頻現身網絡引起軒然大波;2月24日,鬥魚TV又被曝出主播直播更衣春光大泄。

盡管一系列勁爆的內容給鬥魚帶來了巨大關註,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眾非議。在網絡直播風靡的時代,拋棄大膽出位博關註,從而更多的將精力放在通過直播與各個行業領域跨界結合創造更深層次價值是鬥魚2017年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題之一。

7、受資本追捧的Face++

繼去年初AlphaGo大戰李世石後,人工智能等高冷詞匯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該領域投資熱潮也隨之而來,Face++即是人工智能資本熱潮下的獲益者之一。

成立5年來,Face++相繼獲得聯想之星、聯想創投、創新工場等多輪投資。2016年12月,Face++宣布完成新一輪超1億美金C輪融資,最新市場估值138億元。官方披露,目前Face++人臉識別雲平臺日調用量接近2000萬次,服務300余家企業和6萬名開發者,並在3年內以雲服務的方式為超過1億人刷臉。

Face++成立於 2011年,專註於圖像識別和深度學習。2015年曾驚艷了德國CeBIT的阿里“刷臉支付”技術也是由螞蟻金服與 Face++ 聯手研發推出的,旨在將“掃臉”代替傳統的密碼用於購物後的支付認證。

盡管搭載人工智能的風口,但對於這類產品而言,如何在大額融資後更好的打磨產品,為這些高科技產品找到更合適的應用場景進行商業化,並實現規模盈利是該類項目需要持續攻克的難題。

8、扶搖直上的瓜子二手車

2016年9月,瓜子二手車直賣網宣布完成共計2.5億美元的A輪融資,估值超10億美金。這距離其2015年9月27日正式上線不到一年時間。

官方披露,目前瓜子二手車實時在售個人車源量超過12萬臺,覆蓋全國28個省、179個城市。自2015年底從趕集平臺分拆獨立後,瓜子二手車借國內O2O熱潮扶搖直上,成為二手車領域的領軍者之一。2015年交易額累計超37億元。

瓜子二手車主要采用C2C直賣模式打通二手車垂直生態。在過去一年二手車交易市場的幾輪混戰中,瓜子二手車的實踐讓大家看到,面對同類模式的競爭,必須通過大資源配置來進行籠罩性的影響,來壓制同類競爭,使品牌能夠直達用戶心智。不過,盡管目前瓜子二手車受到資本的青睞並獲得了大量市場份額,但與大多數C2C模式二手車一樣,瓜子二手車同樣面臨著模式和誠信的質疑,瓜子二手車的未來仍然任重而道遠。

9、領銜手遊的英雄互娛

這是一家被資本“圍繞”的公司。成立兩年,英雄互娛早在2015年底就完成了19億元的C輪融資。有意思的是,去年底華誼兄弟(300027.SZ)收購英雄互娛失敗後,2017年1月10日,英雄互娛發布公告稱,公司選舉華誼兄弟王忠磊為公司副董事長,協助董事長應書嶺開展工作。

華誼兄弟對英雄互娛的“情有獨鐘”不是沒有原因的。英雄互娛掛牌新三板以來的表現的確超出預期。英雄互娛去年8月公布的2016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完成營收6.32億元,實現凈利潤3.69億元,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2.25億元。截至8月18日,這家成立於2015年6月16日,且創辦初期即掛牌新三板的互聯網體育公司估值已高達165億元。

2015年興起的移動電競,經過2016年的全面爆發,至今已經成為手遊市場發展的催化劑。而無論應書嶺還是英雄互娛都是這個行業不得不提的名字。一是,應書嶺四處宣揚移動電競,並將其定為英雄互娛的主要業務方向;二是,過去一年,英雄互娛已將由其主辦的HPL移動電競賽事從國內推廣到,包括越南、新加坡、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9個國家及地區。由此,應書嶺也被冠以“移動電競之父”的稱號。

但回歸賽事本身,你仍可發現,移動電競在國內已成賽事但未現規模。盡管HPL進行地如火如荼,但整個移動電競依然太過早期,後面仍需持續且海量的市場教育、培養、推廣投入。

10、野蠻生長的趣分期

準確來說,趣分期開始為人所知是在其經營起家業務——校園分期時期,但其真正在創投圈風靡,並成為一家獨角獸企業是在其2016年9月宣布退出校園市場,轉型服務全社會非信用卡消費金融用戶,並宣稱將在一年內成為最大消費金融公司開始的。

趣店集團創始人兼CEO羅敏是個連續創業者,在創辦趣分期之前嘗試過校園社交網絡、在線教育等十個左右的創業方向。他形容自己創業為“九十九死一生”,趣分期就是從九十九死中生存下來的一個項目。9次創業經歷,使羅敏在趣分期的項目上不僅準確的抓住了風口,實現了野蠻生長,更獲得了投資人的青睞。尤其在趣分期轉型後,2016年7月其迅速獲得30億元F輪融資。

短短三年時間,趣店已經從一家校園分期消費平臺成長為向年輕人提供分期消費的金融服務平臺,員工從最初的4人增至超3000人,如同一匹創業黑馬閃電狂奔。

不過,盡管趣分期在校園市場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在風起雲湧的互聯網金融市場,單個市場的勝利顯然不足以讓我們完全看到趣分期轉型後的未來,產品的多樣化和服務的縱深化,及平臺後續的持續盈利將是趣分期下一階段的重點。

*本文作者王亞奇、張曉軍,創業家&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chuangyeji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年終總結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TMD成不了BAT的接班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8/164185.shtml

TMD成不了BAT的接班人
財經十一人 財經十一人

TMD成不了BAT的接班人

BAT真正的對手不是希望成為它們的企業,更不是延續早期BAT戰略的TMD,而是工業互聯網時代塑造新競爭的跨界巨頭。

來源 | 財經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文 | 周掌櫃

遙望2016的背影,中國互聯網薄霧不去。不僅諸多創業者和投資人鎩羽而歸,似乎巨頭們的火藥味也日漸消退。

剛剛過去的六月份,缺少布道和對決的互聯網圈似乎有了一點漣漪。新美團大眾點評(以下簡稱美大)CEO王興接受訪談重提阿里的股權插曲,餓了嗎創始人對王興的觀點頗有異議,攜程創始人梁建章重燃了對美大多元化還是專業化的爭論。所有的焦灼和爭論的背後似乎有一種追問使然:誰是BAT的接班人?誰有資格,誰有想法,誰有能力。

天下跪拜BAT久矣,人心思變。

大家都在期盼著爆炸性的新聞出來,誰不行了,誰又行了,雖然這些對於企業家來說都不是一天可以發生的。但這對於觀察者來講,任何的蛛絲馬跡都顯得充滿樂趣。就像王興對BAT中“AT”和“B”做了區分,言外之意認為百度已經不能成為美大的路標。關於BAT的故事,就是這樣充滿著榮耀與挑戰,這個沒那麽性感的邏輯問題由於摻雜了個人色彩變得性感起來。

本文將從戰略思想的角度和大家客觀分析新生代TMD(頭條、美大、滴滴首字母縮寫)和BAT的戰略差異,我們通過對六家公司業務的模型化抽象,試圖回答關於BAT接班人的問題。

1

“塑造競爭”和“參與競爭”

抽象到BAT的共性特征,我們只發現一個——他們有能力“塑造競爭”。

從發展階段上看,BAT所有的戰略都是基於存量用戶和自身能力的運營開發,而TMD們的所有戰略都是基於用戶獲取。簡單來看,BAT已經消化了流量紅利,並且由此推動在向更深刻多維度的戰略進化,而TMD在經濟下行和消費升級的情況下依然追求重新獲得BAT早期的競爭優勢。

顯然,TMD的熱度在於參與競爭,而BAT的平靜在於已然成為競爭的塑造者。

就像一位智能汽車行業的高管這樣評價騰訊:馬化騰在特斯拉上有布局,是大股東之一,在蔚來汽車也是股東,所以騰訊雖然在這個領域沒有激動人心的發布,但是已經是世界級的巨頭。騰訊從很多維度都超越了競爭。

財務上看,總體,除了百度業績稍微遜色之外,BAT在過去的一年里業務規模高位基礎上仍保持強勁增長。

2017財年阿里巴巴收入同比增長56%,盈利578.71億;而騰訊公布的2016年財報顯示收入增長48%,盈利561.17億;百度2016年全年營收增長11.9%,利潤116億。對比美大數字:美大在2016年全年的交易額是2400億人民幣,2017年將達到3600億。

用交易額呈現業績增長,也就是默認了:美大還處於商業模式驗證階段並沒有規模化盈利。

據說美大的毛利率在5%左右,而業內人士認為BAT的平均毛利應該在20%以上。整個TMD陣營似乎並沒有意願轉變前期互聯網的生存思維,依然希望通過獲取新用戶、提高工具粘性、拉高GMV降低邊際成本增加邊際收益。

成長階段的差異是很顯然的,這背後也推導出戰略思維的差異性。王興為代表的新一代年輕企業家,帶領公司一路拼殺,具有非常鮮明的競爭慣性,他們習慣於不斷強化自己對成功經驗的認知。訪談中,王興認為“讓大家吃的更好,活得更好”已經清晰的定義了美大的戰略,不過一位同行對此評價道:美大總體上給直接客戶的中小商家的服務增值部分並不清晰。

比如一個小店用了美大的外賣系統,一家會所用了點評的獲客系統,這兩個系統給美團帶來了交易,但是並沒有為美團帶來全新的用戶,甚至經常發生用戶在店里臨時買優惠券打折的情況。這和天貓和淘寶的交叉式獲客模式不太相同,美大天生的弊端就在於對有限用戶的分發,以及對特定指向服務的推薦。而美大的“中央集權”對比阿里式的流量批發的能力並不強。

另一個事實是,在美大的平臺上,並沒有一家外賣店像“淘品牌”一樣靠天貓、淘寶放大成功,美大沒有對增長性的賦能輸入,實際上美大的商業模式在和廣大商家的信息化、社交傳播能力增長在賽跑。也就是說,如果美大不能比中小商家效率高,很容易被替代和拋棄。

說白了,以TMD的美大為例,它的生態系統相對初級,無法通過商家社群競爭的塑造獲取平臺型超額收益,類似阿里系的聚劃算。美大賺的都是服務的辛苦錢,而不是阿里系高額的廣告費。從戰略的高度看,美大低毛利的瘋狂擴張是想追求規模之後的定價權,也是對新增流量入口的路徑依賴,其高層很清楚:沒有新增流量的增量,一旦陷入了增長停滯,管理的成本和效率問題將浮出水面,進而面臨多方面風險。所以,短期內無暇顧及盈利和提升服務。

所以,本質上梁建章和王興PK的多元化和專業化的並非問題的實質,問題的實質是:美大應該什麽時候結束並且超越“互聯網上半場”的用戶數量至上和GMV至上的戰略思想。多元化還是專業化都是在業務層面的考慮。戰略層面美大面臨兩個重大挑戰:第一,美大如何兼顧用戶擴張和應對消費升級的服務升級?第二,美大是否有足夠的造血能力支撐面向下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競爭?

2

從左至右:王興、張一鳴、程維

以上分析並非不看好美大的未來,只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美大為代表的TMD一個根本性的戰略劣勢——他們“參與競爭”的外部環境會越來越殘酷,而“塑造競爭”的方法並沒有足夠的戰略性。“參與競爭”的姿態雖然看起來霸氣外露,但長期面臨巨大的零和博弈風險。王興認為:“一個公司的價值歸根到底取決於你服務了多少人,你給這些人創造了多大的價值。其他都是虛的。你做的越多,你的敵人就越多。”這些背後反映的都是美大作為一家巨頭依然“參與競爭”的焦灼感。

行業的角度看,互聯網流量紅利正在消退,互聯網運營平臺正在成為基礎設施,向前是生態型平臺的競爭塑造者,向後則是業務型平臺對決的無底深淵。TMD在未來5年之內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機遇期,如果不能在這個時間內解決平臺的“用戶全生態粘性”問題,不能將前期巨額投資耗散成長期的用戶低成本獲取和留存,在進入新的競爭時代將非常危險。平臺如果不能塑造競爭,只是參與競爭,管理成本將持續放大。

BAT卡在咽喉,TMD表面兇悍,其實處於BAT創造的互聯網紅利之下,既是BAT流量生態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最強競爭的承擔者。

所以王興們不僅要感謝騰訊,也要感謝阿里,感謝百度。新生代的戰略已經無法成為顛覆者,最好的選擇是通過合作共享BAT的成功。

2

BAT是TMD的老師

其實對比TMD和BAT,作為“吃瓜群眾”也是會有所收獲的。簡單說TMD正處於BAT的早期,但BAT的早期成功邏輯似乎並不可複制。

我們也由此放大了四點BAT的戰略優勢:

戰略層面:BAT都在各自生態系統里“創造競爭”,從財務報表中各自的盈利水平看,這三家巨頭實際上已經超越了競爭。

業務層面TMD的核心戰略還是規模化,但是規模化最大的挑戰是“規模老化”,其實TMD的商業模式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創新老化的問題。比如滴滴出行被很多用戶吐槽壟斷價格但缺少增值服務,今日頭條被很多廣告商吐槽內容質量在下降等等。而BAT用生態化反而避免了老化。

組織層面:BAT的專業化團隊從某種程度上減少了創業者的光彩,但是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組織文化,雖然犧牲了快速發展時期的效率,但是組織的基因正在強化,TMD在專業人才的組織建設層面與BAT至少有5-10年的差距。

領導力層面:馬化騰、馬雲和李彥宏經歷了完整的互聯網生長周期,他們經過長期的決策和數據驗證,對戰略方向的判斷實際上不可能比新生代差,而且更善於超大型組織的決策。這種領導力傳承於生態化的組織,其實下一代BAT的繼承者很可能更加兇悍,而時代機遇給TMD的王興、程維和張一鳴提升領導力的時間窗口不會太長。

背後的邏輯是:TMD的戰略盲點在於如何快速的複制BAT成功之後,超越BAT的邏輯,跳出BAT塑造的互聯網競爭關系,這實際上非常難。這個邏輯有點像本屆的長跑冠軍一定要和已經參與五項全能的上屆冠軍比長跑,其實對於新的全能型競爭中超越的概率不是很大。

下面我們用戰略建模的方式詳細分析一下TMD與BAT的戰略能力差異

阿里巴巴

3.webp

如圖1:阿里上市的招股說明書里公布的早期戰略是基於流量共享生態的,很多人稱之為流量批發。基於這樣一個半廣告接地氣的商業模式,阿里開始將流量壁壘轉化為金融壁壘。

4.webp

圖2是阿里針對商家金融布局的邏輯,可圈可點的是,在經歷一系列挑戰之後,特別是公關危機。

馬雲帶領阿里完成了三個進化:第一個是商業生態的基礎設施化,這樣避免了競爭壓力和輿論壓力;第二個是阿里“超越競爭”形成了共享生態的全新盈利模型;第三個正在進行的就是以美國市場為主打的國際化。

6月20日馬雲在美國底特律的中小企業論壇上的講話表明,阿里正在追求的是依托中國制造形成“全球制造”的基礎設施,這也將是未來5-10年阿里巴巴的強勁增長點。

5.webp

於是,如圖3,現在的阿里已經不是之前那個充滿掠奪型的巨無霸。

阿里以“雲智能戰略”為未來核心,這一點與亞馬遜比肩且應用層面進展更快,金融戰略完成了對全產業鏈的滲透,通過投資獲得了無數超級APP的流量入口,並且交易服務的根基進一步夯實,這已經清晰的構建了三維的立體“智能金字塔”,如此龐大的系統保持高毛利的增長,不得不說華麗的完成了“掠奪者”到“共享者”的轉身,而且,市場的增量隨著國際化也同時放大。

騰 訊

而騰訊的變化更加深刻。騰訊在QQ時代的流量販賣形態也是非常簡單直接的,但是微信時代騰訊也開始逐漸通過開放下沈為基礎設施,如圖4中騰訊的智能金字塔,信息通訊、應用賦能、內容賦能、社交平臺四個維度,都有清晰的戰略制高點和戰略底線。在“智能連接”服務上,微信的“實驗室”、“小程序”和“搜索”都非常具有進攻性,“內容應用基礎設施”、“通訊應用基礎設施”、“娛樂應用基礎設施”和“用戶應用基礎設施”四個大的戰略布局和板塊,已經把騰訊的“競爭塑造”機制做牢。

現在已經很難說哪一個公司是騰訊的敵人,因為騰訊幾乎為所有公司和行業賦能,正在努力追求立於不敗之地。

在6月21日騰訊組辦的“雲+未來”峰會上,馬化騰談到:將“電”所帶來的電氣化革命與“雲”帶來的數字化升級相提並論。“雲”將承載騰訊的社交、遊戲、直播、資訊等全業務。

6.webp

百 度

而在BAT里受到抨擊最多的百度,如圖5其早期的流量共享生態實際上是非常有效的,當然遠沒有達到精耕細作的水準,這也是遭到廣泛批評的原因。不過李彥宏和陸奇“新政”並沒有糾結於盈利和公司的市值水平,而是讓公司聚焦核心能力創新研發,圍繞人工智能全新展開布局。這個魄力實際上在上市公司體系中非常之大。

7.webp

而從效果上看,如圖6,百度如果在未來3年完成了從“信息數據服務”和“按需媒體服務”到“決策智能計算服務”的升級,不僅可以“塑造競爭”和“超越競爭”,很有可能成為BAT里技術驅動能力最強的公司。從戰略思想的角度看,過去的百度對搜索給生產力提供的智力支持認識並沒有升級,沒有堅定的圍繞這個戰略思想提供升級式產品,而被流量KPI牽引放棄了戰略制高點。但從陸奇後的百度戰略來看,強化了百度在信息時代“決策智能”的引領,應該說不僅不可小覷,甚至市值引爆的概率非常之大。百度的競爭力也不能僅僅從業績導向的市值來看,用所謂的“市夢率”來看百度,都會比現在的低估百度準確很多。

8.webp

總體來看,BAT真正的敵人是具備高附加值服務能力並且擁有品牌引領的智能科技的生態級創新。在筆者2016年4月份發表的專欄文章《生態型企業何以挑戰BAT?》中,曾經對“以人為核心的社群生態”寄予厚望,因為帶有個性化屬性的社群很難被BAT壟斷布局掌控,所以在那個時間點的小米的用戶生態、樂視的用戶生態具有一定的戰略差異性和進攻性,但是小米的用戶高速發展被纏繞的產品質量問題打破,樂視過於發散的生態布局也沒有圍繞用戶增長和用戶運營做踏實的精耕細作。生態型企業對BAT的沖擊由此告一段落。而這一年多里,BAT卻完成了全新的戰略升級。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京東對阿里的進攻我們更多可以看做騰訊生態與阿里生態的競爭,騰訊把流量交易化變現的能力賦予了京東,但京東的戰略緯度也沒有超越BAT,反而由於騰訊的大股東地位也可能永久性失去比肩BAT戰略格局的可能性。並且京東複制阿里早期對商家的壓迫和擠壓戰略,長期看只能與阿里打消耗戰和持久戰。且不排除未來5年有針對消費升級的精品渠道創新出現。

所以,挑戰BAT的巨頭短期內是無法出現的。或許,這個經典的偽問題實際上是對BAT智能化和雲化更大的期待,也是開始“互聯網下半場”之後對平臺級創新匱乏的期待,但“下半場”已經不需要BAT了,而需要的是像特斯拉和華為手機這樣的“高勢能品牌”將競爭從“消費級互聯網”轉移到“工業級互聯網”。

3

成功者的敵人是成功慣性

談到“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TMD中滴滴本來最有可能迅速進入智能汽車,但是由於政策問題影響了進程,今日頭條用算法原理填補了百度創新乏力帶來的廣告投放機遇,但是對於工業互聯網級技術創新乏善可陳,而美大一直延續早期BAT的競爭慣性,無暇戰略升級。三者或多或少停留在成功慣性之中,但其挑戰也都比較明顯。

9.webp

如圖7,今日頭條戰略挑戰非常明顯。

今日頭條核心戰略是商業信息與資訊在用戶端的匹配,核心挑戰在於長期與內容生產群體商業效率零和式競爭,共生性缺乏。頭條目前缺少引導高質量內容生產者機制。舉一個例子就是:今日頭條的內生態還不能讓高質量內容生產者做大做強並加大投入,還處於廣泛掠奪內容生產者的階段。

9999.webp

如圖8,滴滴出行戰略挑戰是,滴滴在產業鏈的位置是規則制定者,這與政府監管能力重疊。

滴滴生態對個人生產者自主創新性激勵不夠導致活力無法反哺平臺創新,或者說滴滴平臺一直與司機這樣的生態夥伴保持著零和博弈的利潤分配關系。並且滴滴目前沒有解決C端粘性問題,進而生態型會員缺失。

11.webp

如圖9,而美大戰略挑戰是:如何讓中小商家內外部IT系統智能化效率的提高,進而通過高粘性服務由交易服務過渡到金融服務形成新的戰略支點。

TMD和BAT總體戰略層面的對比,用戰略圖的角度看是非常清晰的,可以概括為三維商業模型和二維商業模型的對比。

概括起來,打破BAT“壟斷”確實是一個偽問題:首先是BAT基本都是開放生態,而且“雲化+智能化”,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競爭;其次,BAT代表“互聯網上半場”流量紅利,這是一個時代的沈澱且不可逆;再次,BAT塑造的競爭生態正在升級,沒有明顯衰老跡象,無論是生態參與者還是組織者,最後,我們目前關註比較多的美大、滴滴出行、今日頭條基本都屬於業務服務型的二維生態,還無法對BAT的智能基礎設施生態系統發出根本性挑戰。

此刻,BAT的真正競爭對手已經不是“希望成為BAT”的企業,更不是延續早期BAT戰略思想的TMD,最有可能的是“工業互聯網”時代“塑造新競爭”的跨界巨頭。

他們不一定直接蠶食BAT的現有生意,但可能兇悍的奪取BAT手中的“商業權力制高點”。沒有了“商業權力制高點”,BAT衰落只是時間的問題。

悲觀的說,人類對於消費級互聯網的創新基本上接近了尾聲,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歷史進程里,馬化騰、馬雲、李彥宏等名字不僅載入中國互聯網的史冊,也將深刻影響全世界的商業和生活。

在嶄新的“工業互聯網”時代,馬斯克們正在走到互聯網巨頭們的隊伍中,他們正在自信的塑造世界並和背後更多默默無聞的產業巨子說:改變世界的榮譽不僅屬於信息時代的互聯網精英,也屬於每個科技引領者和創造者。有這樣一個評論不失公允:互聯網的邊界已經被打破,未來屬於基礎工業的互聯網全球化再造!

王興、程維、張一鳴們,因為他的勤奮和執著,承載公眾太多的期待,但他們在歷史性的產業升級面前,或許應該看淡媒體制高點的輝煌,也不應該以生態構建早期在競爭中的掠奪性為榮,等待他們的領導者時間里,世界正在傾聽他們的使命與創造。

王興們本來不應該有敵人,BAT的前輩們創造了一個時代的輝煌,正在把領導者的接力棒遞到年輕人的眼前。無數只眼睛在註視著他們:這不應該是一群新大佬,而是中國用互聯網塑造全球商業的改革者。

BAT 互聯網時代 全球商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1000億美金布局AI,BAT開TMD的玩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11/166873.shtml

1000億美金布局AI,BAT開TMD的玩笑
楊潔 楊潔

1000億美金布局AI,BAT開TMD的玩笑

李彥宏:All in AI。馬化騰:AI in All。馬雲:我乃達摩院首座。

文 | 楊潔

編輯 | 王根旺

現在,人工智能大約是唯一一個,能夠讓國內三大互聯網巨頭BAT同時上線一爭高下的領域。

2017年,BAT全面高調入局AI。百度說要“All in AI”,騰訊則強調“AI in All”。馬雲年初啟動了NASA計劃,下半年再次決定千億投入達摩院,阿里雲開始布局“產業AI”。在此之前,移動互聯網的半壁江山,都被BAT所占領。而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成為BAT新的主要投資標的。

如果說之前對人工智能的投入還只是試水,那麽從現在開始,戰爭的硝煙已經可見。新一局的“三國殺”,正在BAT中開展。它們為自己所規劃的戰略和扮演的角色,也逐漸露出了端倪。

微信圖片_20180111103605 

逐鹿下一個時代

馬雲說:“阿里巴巴必須是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實際上,不止阿里,公司做到BAT這個量級,它們所思考的,也都更多的是如何下註新一個時代。而現在,它們都紛紛把寶押在了人工智能之上。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李彥宏就說:“去年我講,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下一幕是人工智能。當時很多人不同意,他們說只是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今年,之前講下半場的人,都開始講人工智能了。”話里話外,李彥宏有按捺不住的得意。

微信圖片_20180111103614

(李彥宏)

人工智能技術,已然成為移動互聯網之後不能忽略的橋頭堡。互聯網時代的真諦是流量。搜索之於百度,電商之於阿里,社交之於騰訊,殊途同歸的是,在那個年頭,誰搶占的流量越多,誰就能占山為王。

從PC時期到移動互聯網時期,流量爭奪的本質雖然尚在,但流量的載體已經發生了變化,移動端的信息交互方式,發生了不同以往的變革。

在一年多以前,百度曾經被很多人目之為“掉隊”了。甚至有不少人提出,BAT將被“TMD”所取代。那是因為,在移動互聯網上,百度在搜索引擎方面的優勢,隨著瀏覽器和桌面在移動端的改變而被削弱,滴滴、美團點評等應用接替了垂直消費場景中的搜索,而顛覆了傳統媒體廣告市場的,則是今日頭條。

但是,移動時代也帶來了數據的爆發。線上積澱的海量數據的處理、清洗、分析、管理,對傳統的軟件、存儲、計算資源等,都是巨大挑戰,也是巨大機會。

人工智能已經是第三次浪潮。現在的AI技術,還遠無法到達我們對強人工智能的想象,也沒有形成當年移動互聯網啟動的商業市場。

據BBC預測,2020年,全球AI市場規模,將達到119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甚至還比不上兩年前的國內移動互聯網的產業規模。但是,在人力已經無法解決的海量數據的處理、挖掘、預測方面,機器開啟了無數的想象力。

深度學習帶來的這一波AI浪潮的“技術紅利”,對於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而言,都是一次產業升級叠代的機會。當PC和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要趨於消亡,產業需要更強大的服務引擎和動力。

美國的互聯網巨頭,無論是Google還是亞馬遜、Facebook,在滿足更多的2C用戶基礎上,也都在布局企業服務領域,以接入更廣大企業客戶需求。而其中,最主要的未來技術,就是人工智能。

在這個變革時代前奏響起的時刻,沒有一個巨頭,願意放棄這個籌碼。經過幾年積累,BAT的人工智能戰略和業務領域已經漸漸清晰,而它們的布局,也對眾多關鍵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 

三足鼎立

1、百度:ALL in AI的中國版Google?

2017年,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市值上漲了300多億美元,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和信息流廣告,百度儼然複蘇。

百度以搜索引擎起家,搜索重算法。因此,百度也成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最早布局、也最早在深度學習上加以應用的公司。

從PC時代依靠搜索引擎建立了江湖地位的百度,也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嘗試更多的業務。但在不斷試錯後,百度最終還是選擇了回歸技術。

2017年初,李彥宏在新年公開信中表示,人工智能和內容分發,將成為百度新的戰略重點。這一年,雖然有首席科學家吳恩達、高級副總裁王勁等的離職,但是百度迎來了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的加盟,擔任總裁和COO。

陸奇的加入,也推動了百度向開放、生態的路子上走去。百度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剝離外賣等O2O業務,在搜索之外,全面向一家技術平臺公司轉型。

圍繞著底層技術,百度走向應用場景落地。百度將DuerOS比喻為AI時代的安卓操作系統,將語音作為入口,切入家居、可穿戴、手機、車載等場景。而Apollo則可以說是自動駕駛領域的安卓。搜索引擎先天的AI基因賦予了百度優勢,依靠數據和算法基礎,拓展到實踐領域,百度就能打通進入更多產業的關卡。

提到安卓,這不得不令人聯想到Google。2018年CES開幕之前,陸奇在拉斯維加斯說:“百度就是中國版的Google。”

在Google的開放生態下,Google Assistant已經覆蓋了超過1億臺設備,接入了越來越多的終端,提供龐大的數據,將其培養成不斷強大的AI服務平臺。而在自動駕駛平臺的開放上,百度已經走在了Google的前面。

2、阿里:雲+ET大腦,真正的商業服務

面對去年圍棋世界冠軍柯潔敗於AlphaGo的消息,“文科生”馬雲說:“So what?”

但這並不意味著馬雲不關註人工智能,實際上,他強調的是物聯網和“機器智能”。和馬雲一貫的商業精神一脈相承,阿里的AI策略,無論是做什麽,都要先確認商業落點。

阿里沒有百度的底層技術實力,但是阿里基於電商平臺,在大數據上早早就押了寶。早在9年前,阿里開始開拓雲計算領域;如今,阿里雲平臺的服務已經覆蓋了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3年前,馬雲就說:“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

雲計算+大數據,再加上AI技術的福能,阿里雲從人工智能ET進化到如今的ET大腦,在城市大腦、醫療大腦、工業大腦等領域,將阿里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輸出到零售、金融、醫療、交通等行業。

今年3月,阿里啟動NASA計劃。今年4月,阿里面向開發者的AliGenie語音開放平臺推出,同時亮相的,還有阿里的智能家居硬件天貓精靈音箱。10月,阿里宣布成立達摩院,計劃三年內投入千億元,對量子計算、基礎算法、網絡安全等領域進行研發。

微信圖片_20180111103621

(阿里宣布成立達摩院)

另外一個電商帝國亞馬遜,正圍繞自己的電商業務、雲服務AWS以及語音平臺Alexa、智能音箱Echo等,建立了獨特的商業生態。而同樣作為電商和雲計算巨頭,阿里的野心已然表露無遺。 

騰訊:AI in All,沿著場景應用技術

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起步,仿佛比百度和阿里慢了一拍。在項目上,騰訊也更偏向於技術實驗,例如在日本UEC杯奪冠的圍棋AI“絕藝”。

馬化騰說:“如果沒有場景落地,業務沒辦法往下走。”騰訊的人工智能技術,也圍繞著自帶的應用展開。比如騰訊對微信朋友圈和QQ空間上十億的人臉照片,利用人臉圖片識別技術進行了研究,包括一些後臺的定向技術、數據分析、廣告和內容服務、金融服務等,也都用上了人工智能技術,但大都在後端。

2016年,騰訊開設了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屬於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聚焦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基礎研究,並在2017年邀請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張潼加盟,擔任AI Lab 主任。據張潼曾向黑智透露,AI Lab根據騰訊業務,主要針對遊戲、內容、社交、搜索及工具平臺型AI等應用方向。

微信圖片_20180111103629

(張潼)

騰訊在AI的布局上,主要以自身業務為驅動,具備極強的目的性。現在,騰訊的AI技術也走向開放。去年11月,騰訊公布了自己的AI戰略——“AI in all”,把騰訊的AI技術開放出來,和行業結合,主要落地內容、遊戲、醫療、零售、金融、安防、翻譯、社交八大場景。

2017年,騰訊發布了AI醫療影像系統“覓影”,對食道癌等病癥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同年騰訊還推出了語音助手“叮當”和智能語音平臺“騰訊雲小微”。

BAT的AI戰略各不相同,但是在相關產業領域,它們已經展開了碰撞。而諸如智能家居、汽車、醫療等行業,在BAT的“入侵”下,產業格局也悄然發生了改變。 

BAT在哪些領域“相殺”?

1、語音:共同的物聯網時代“卡位”夢想

2017年,國內的互聯網巨頭紛紛鎖定了智能語音市場。

去年7月5日,百度宣稱,要讓開放的DuerOS成為回到時代巔峰的關鍵;就在同一天,阿里的智能音箱天貓精靈和中文人機交流系統AliGenie面世。彼時,騰訊叮當推出兩個月,雲小微剛剛問世一個月。

語音作為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核心的入口級產品,亞馬遜Echo點燃了海內外幾乎所有科技巨頭的熱情。BAT不約而同地,從類似亞馬遜Alexa的平臺入手開始切入。

作為互聯網時代大廠,它們更理解“開放”的意義:在系統級層面開源,承載更多的服務和硬件合作夥伴,鏈接起更多的終端,為實現“萬物互聯”場景,建立新的生態平臺。

百度度秘事業部總經理景鯤說,在百度眼中,DuerOS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安卓”。它的目的,就是讓每個開發者,能夠以低門檻迅速打造屬於自己的智能語音交互設備。

為了構建起生態,百度收購了創業公司KITT.AI以獲取技術,成為業界少有的軟硬件一體的解決方案。通過開源的技術,開發者可以實現不同場景的應用,即使是海外的設備,也能夠通過接入DuerOS輕松入華。同時,百度也推出了搭載DuerOS2.0的智能硬件渡鴉raven H等。

微信圖片_20180111103636 

(百度智能硬件渡鴉raven H)

阿里的天貓精靈和Echo一樣,在音樂播放之外,還可實現智能家居控制、語音購物、手機充值、叫外賣、充話費等功能。它內置了AliGenie語音助手和開發者平臺,通過它開發者可以鏈接到阿里生態體系中的消費者和生活、商業場景。

今年1月,阿里AI Lab發布了智聯網開放連接協議IoTConnect,讓智能設備能夠實現連接、自動組網,自動適配和支持天貓精靈的語音控制。

阿里或許沒有百度在智能語音交互上深厚的技術積累,但在這個平臺上,阿里更強調的,是產品未來所能提供的服務能力。阿里的優勢是,和亞馬遜一樣,具備獨特的商業生態,產品自帶商業場景。

“騰訊叮當”也出現在了今年的CES上。騰訊的內部產品研發的“多線並行”的習慣,讓產品的定位和差異還不是非常清晰。但是,布局智能語音,收集更多的數據,輔助自己在智能家居、車載、智慧城市方面提供助力,是BAT共同的“物聯網”時代平臺夢想。

2、智能出行:車內圈地

汽車產業正迎來新一波革命,而BAT,正在對其進行全面的“入侵”。

去年10月,阿里和上汽合資的斑馬網絡推出了升級為2.0版本的斑馬智行系統,並和神龍汽車合作,首款搭載了AliOS的智能汽車將落地東風雪鐵龍。11月,李彥宏宣布百度的無人駕駛小巴車將在2018年實現小規模量產和試運營;同時,DuerOS車載版獨立,推出Apollo小度車載系統。11月8日,騰訊在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推出了車聯“AI in Car”系統,開放騰訊基於AI的鏈接能力和生態資源。

BAT和整車廠商的關系也變得緊密。“北上廣”三大車廠,分別成為了它們的盟友:阿里和上汽的合作由來已久;2017年9月,騰訊和廣汽簽署在車聯網、智能駕駛等領域合作的框架協議;10月,百度和北汽簽署合作協議。當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創業公司中,BAT也全部到位:百度和騰訊投資了蔚來汽車和威馬汽車,阿里則入局了小鵬汽車。

除此之外,BAT的“圈地運動”中,還曾包括智能後視鏡、車載盒子等各類產品。

汽車產業正處於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的窗口期,智能化趨勢,已經勢不可擋。這個巨大的市場,沒有人想錯過,BAT也不例外,盡管姿勢各不相同。

自動駕駛領域,百度無疑是走得最遠的公司。李彥宏乘坐百度自家的自動駕駛汽車上了北京的五環,不僅引發了熱烈討論,還收獲了國內無人駕駛領域的第一張交通罰單。

2017年底,百度的自動駕駛車隊雄赳赳地開上了雄安新區的街頭。百度的Apollo自動駕駛平臺日前公布了2.0版本,Apollo合作夥伴規模突破90家。

按照陸奇的說法,Apollo就是自動駕駛領域的安卓系統,但會更加開放。Apollo平臺和小度車載系統,將向未來的車廠提供更開放的軟件平臺和車載操作系統,讓它們可以快速搭建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

阿里CEO張勇曾經說過,阿里“不會做無人駕駛”。但阿里打造車載操作系統方面的動作,卻一直都在進行。

2014年,阿里就上汽達成了戰略合作,共同打造互聯網汽車。2015年,阿里還曾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共同成立了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斑馬智行系統中,可以綁定支付寶繳費,還引入了旅遊路線引導、打包銷售酒店和門票預訂等功能。阿里的車載操作系統,秉承了其一貫的“商業優先”的風格。

相比之下,騰訊的重點仍在於布局聯合車企的投資上,其車載系統,也更多地是在車內場景,引入其擅長的內容和社交服務。其“AI in Car”系統仍然立足於騰訊的社交優勢,基於騰訊研發的車聯網安全體系,搭載後可以在車內安全接收QQ和微信的信息。

但BAT的入局,已經讓整車廠、Tier1和車聯網、車機廠商之間的供應關系,悄然產生了變化。汽車產業的價值鏈,或許也將重塑。

3、醫療:AI大腦,讓技術的歸技術

2017年,阿里雲ET醫療大腦正式發布,進軍醫療AI領域。阿里表示,ET醫療大腦,已經可以在患者虛擬助理、醫學影像、精準醫療等領域承擔醫生助手的角色。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年初曾對黑智表示,人工智能系統輔助醫療,並不是取代醫生,ET醫療大腦將輔助醫生診斷和分析結果,提高診斷速度,同時促進算法叠代。

這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百度近年來在醫療大腦上的投入。2016年10月,“百度醫療大腦”在北京發布,它是通過海量醫療數據、專業文獻的采集與分析進行人工智能化的產品設計。

最初百度的醫療布局主要集中在醫療信息搜索,進而擴展到掛號預約等服務、在線問診、送藥電商等。去年2月,百度正式宣布將醫療業務的重點布局在人工智能領域,原百度醫療事業部業務關停。李彥宏對此給出的解釋是:百度將會利用人工智能,繼續參與醫療領域。比如智能掛號、智能診療、收集基因數據、制藥研發等。

在社交和通信方面占優的騰訊,則更重視利用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優勢,從流量入口切入醫療市場。好大夫、微醫、丁香園、醫聯、卓健等互聯網醫療公司,以及醫美O2O平臺新氧、更美,均有騰訊的投資。騰訊正試圖通過自身的大數據能力,以及產品平臺上的用戶觸達能力,整合醫療分發平臺,成為連接起醫療機構和患者之間的一級入口。

同時,騰訊也在加強“AI+醫療”的產品落地。去年8月,騰訊首款人工智能醫療影像產品“騰訊覓影”正式發布,並發起成立了AI醫學影像聯合實驗室。目前,騰訊覓影已經從醫療影像應用擴展到AI輔助診療。

多年以來,BAT都沒有放棄在互聯網醫療的布局。但是,它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在這塊領域,巨頭們的相關產品卻舉步維艱。醫療領域和互聯網的開放環境大不相同,資源的稀缺及壟斷,政策的高監管性,數據的封閉,疾病市場的碎片化,都和BAT熟悉的領域大相徑庭。

這次,大廠們選擇了另外一條彎道超車:讓技術的,歸於技術。它們甩掉了醫療中勞動密集的相關環節,聚焦在技術本身,要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醫療本身最核心的診療環節的能力。

在更多的產業中,BAT也正成為不可忽視的變量。“新零售”如火如荼時,在今年雙十一,阿里的人工智能設計師“魯班”生成了4億個定制的橫幅廣告;淘寶的聊天機器人在預售期間每天回答350萬個簡單提問;阿里巴巴計算資源AI分配官“達靈”將數據中心資源分配率拉升到了90%以上。

百度正在試圖開啟一個“手機AI”時代。去年11 月百度宣布與小米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科技方面的合作關系後,12月,李彥宏又牽起了余承東的手。百度的AI技術將更多地在華為終端上落地,直接觸達消費者。

陸奇說,“China+ AI”將釋放更多的AI創新。這是一個時代的變革期,雖然是為不確定的未來“押寶”,但站在這個路口的,不僅是BAT,也包括所有的企業和資本。

BAT AI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全民創業為何快速終結:繞過BAT,轉角遇見TMD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8/0131/167152.shtml

全民創業為何快速終結:繞過BAT,轉角遇見TMD
歪道道 歪道道

全民創業為何快速終結:繞過BAT,轉角遇見TMD

左右創業者命運的,除了BAT,現在TMD的影響似乎也正越來越重。

臨近春節,區塊鏈風雲乍起、暗潮洶湧,眾多行業巨頭似乎都開始將眼光轉移至此,雖現在情形尚未明晰,但有一點暗示可能已經迫在眉睫:一個戰場的開始,代表著另一個戰場將加快進程、迅速決戰。

因而,滴滴接管小藍單車也許並不是延長戰時,而是變量急速變化刺激質變的前奏,畢竟它已經將危及叢生的ofo暴露在公眾視野。

隨著滴滴和ofo決裂的一些細節被公開,很多人對這場互聯網精彩大戲的結局更加期待。不過有一點可能也值得關註,尤其是對現在以及未來的創業者來說。

在這場勢力交鋒中,我們看到,滴滴早於騰訊或阿里表現出來的野心和強勢,使得創始人在眾多投資方面前的處境頗為尷尬。若不是兩方強烈反對,滴滴將成為最大的利益既得者,這代表著在兩大巨頭還未表態前,創業公司就有可能終結於滴滴之手嗎?

而左右創業者命運的,除了BAT,現在TMD的影響似乎也正越來越重。

TMD的崛起不僅僅是體量,還有充滿野心的投資布局 

相較於美團,滴滴的投資進程更為激進,即使本身還靠著不斷的融資支撐,公司的投資版圖就開始大規模擴展到全球各地以及國內的一些明星公司,而且投資額度都不小。共享單車就是一個最現實的例子,經過幾輪融資,滴滴系現在的股權要高於創始人戴威。甚至有報道說,加上董事會的兩個席位,戴威存在被架空的可能性。

一個誕生於互聯網風口不久的公司,如今已經有能力主導另一場風口的結局,這不僅僅是說明滴滴的實力,也代表一種改變:原先由BAT或者說騰訊、阿里兩家掌控創業公司最後命運的局面,現在增加了一個變量。

即使滴滴布局共享單車是為了出行領域的進一步壟斷,也無法排除這種改變只是一個開始的可能性。長遠來看,在投資層面,滴滴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類似騰訊的存在,並不是空穴來風,而對更多的創業者來講,這絕非一件好事。因為滴滴有可能成為BAT之外,另一個只能攀爬而難以逾越的大山。

更何況,滴滴在共享單車資本博弈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強勢,可能已經令創業者感受到了更直接的壓力。

一名接近阿里的業內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聲稱,滴滴系作為大股東,曾一度嘗試主導摩拜、ofo合並,試圖將整個共享單車納入滴滴的出行大生態版圖。在雙方大股東提出的合並方案中,掌控這家新公司的,既不是ofo,也不是摩拜,而是直接由投資方滴滴主導,把兩家創始人都踢出去。

話說,原本兩家爭了這麽久,總會在中間出現一個勝者,但滴滴現在直接想要同時獲得ofo和摩拜的最終控制權,這種漁翁得利的手段,比巨頭直接控股更為強勢。盡管現在雙方已經決裂,但滴滴在共享單車領域的關鍵作用並沒有消失,ofo即使請來阿里協助,可能也未必好辦。

出於業務聯系,滴滴對共享單車可能是個個例。但反過來想,想要覆蓋用戶吃喝玩樂的美團,因為其本身的市場想象空間更大、覆蓋範圍更廣,以後為了擴充體量,保不準搭上哪個風口也會像滴滴一樣,通過投資進而控制初創公司。

早在2015年時美團涉足的品類就已經囊括了電影、外賣、餐飲實物電商等十余類。當時一名投資人將美團形容為“狼牙棒”:雖然不夠銳利,但是它很大,有很多的可能。現在需要在棒上插針,針插多少、插在什麽地方,是美團比較重要的事情,“當針插得足夠多時,這根大棒就變成了狼牙棒”。

創業繞不開BAT的籠罩和幫助,現在另一條路也被TMD占領

但凡互聯網創業或有幸站在風口上的,都很難繞開BAT,不僅是因為有錢,更重要的是有資源,這是三大巨頭的關鍵性作用淩駕於風投之上的核心原因,尤其是流量和人脈至關重要。所以相比普通創業者,投資人更偏愛從BAT出來的創業團隊。

但現在,TMD系的創業者儼然也成了“香餑餑”。

去年9月,前點評系高管呂廣渝創建的“猩便利”,宣布完成超1億元天使輪融資,張濤、王興、葉樹蕻、王慧文都在此次的投資陣營中。12月,“魔急便Mobile Go”獲1250萬元天使輪融資,其CEO韓振威出身滴滴。無論是內部創業還是外部創業,巨頭給創業環境造成的影響只增不減,只不過是多了TMD這一層。

當然人脈在創業中遠沒有流量帶來的實際利益大,即使不是前高管也能拉來投資,但想要繞過BAT的流量就很難了,除非是面向B端或純技術性公司。從這個角度再來看TMD對創業者的影響,其流量入口雖不及微信、支付寶等等,可把控出行、內容創業及本地生活服務的主要流量,可能意味著,關聯業務及市場的創業者難免要屈居於他們之下。

就像ofo接受滴滴的頻繁投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中了滴滴的出行入口,但戴威卻沒想到滴滴的野心是實質上的全權把控。而內容創業現在更離不開今日頭條,無論是PGC還是UCG,頭條和他們也算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過一旦平臺格局已定,內容創業者對頭條形成更強的依附,像微博強勢改版、無視大V利益的事件,可能也難免發生。

除此之外,創業公司的產品或業務有時也會與巨頭重合,這是BAT給創業者帶來的最大威脅,盡管現在其行為收斂了很多,但像阿里這樣的龐大商業帝國,創業者想要做大經常有可能觸碰到其業務邊界。數年來,可能也只有美團,成功脫離其掌控,也成功威脅到阿里。

可是現在的美團,對其它創業者何嘗不是一種壓制?

據說,創業十年的二維火,因為美團自己要做收銀機,也是一句說說封殺就封殺了。而且王興去年剛剛成立了美團-大眾點評產業基金,任命副總裁陳少暉擔任公司CEO,基於產業鏈上下遊和信息化服務進行投資,這種打法和阿里甚為相似,囊括到自己生態體系可能是遲早的事。

卷入TMD的戰場,創業者也要站滴滴、美團或頭條的隊了?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騰訊、阿里及百度之間明爭暗鬥這麽多年,受其影響的互聯網企業數不勝數。尤其是像共享單車這樣處在風口之上的初創企業,提早站隊是打響規模戰必不可少的條件,更何況“二選一”的競爭形式也越來越明目張膽。

當然,被卷入巨頭的戰爭,既有弊也有利,有很多初創公司的業務本來對巨頭並沒有太大的商業價值,但因為能扮演打擊對手的棋子,反而更容易獲得重視。

總而言之,創業者能在牽連巨頭的商業對決中明哲保身是一種難得的智慧。如今TMD之間也開始因為美團和滴滴的直接對抗,而形勢緊張。盡管頭條目前尚未摻雜其中,可眼看著同一階梯的“隊友”體量越來越大,張一鳴恐怕也很難甘心只做內容。所以說,BAT的處處較量,很可能就是滴滴、美團及頭條之間未來競爭關系變化的參照。

屆時創業者又該如何抉擇呢?

就滴滴和美團的“世紀之戰”來講。在網約車市場上,摩拜、嘀嗒、首汽、美團等看似單個弱小的敵人,如今抱團成立了反滴滴聯盟。雖然無法預測這究竟會對滴滴造成多大的沖擊,但單看聯盟本身,美團毫無疑問是主力軍,從形勢而言,其它相對弱小的成員可能也會變相地為美團裹挾,這是強弱聯盟的一個必然。即使不是現在,也可能會是聯盟作用發揮之後。

而且無論是美團打車還是滴滴外賣,很多人都猜測“二選一”的強制舉措將會上演,這對商家及司機來講,也是一種損失。

美團和滴滴的戰事,較BAT之間的大規模對抗,影響範圍還是小一個層級,但美團的野心顯然不止於滴滴。它與阿里這種跨“維度”的巨頭較量,以及未來在生活服務交易層面的可能性抗爭,將會波及到更多的創業者。

而王興也沒有掩飾對阿里巴巴底盤的入侵企圖,他曾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中國有7億網民,我們現在有2.4億活躍買家,阿里有4.5億活躍買家,所以美團點評還有兩到三倍的增長空間。當然新零售我們也幹,馬上要在線下開店。”由此可見,美團看重新零售就等同於加入了對抗阿里的陣營。

BAT商業勢力觸及各個領域,雖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可TMD也已初具當年阿里、騰訊和百度三足鼎立的形態,他們自身體量增強的同時,可能就意味改變創業環境的變量。

而在這種局勢之下,創業的門檻已經在無形之中提高,這對於全民創業來說可能不是好事,但對於創業這個領域來說,也許未必。畢竟,在很多人看來,創業就不該是全民運動化的。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