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000億美金布局AI,BAT開TMD的玩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11/166873.shtml

1000億美金布局AI,BAT開TMD的玩笑
楊潔 楊潔

1000億美金布局AI,BAT開TMD的玩笑

李彥宏:All in AI。馬化騰:AI in All。馬雲:我乃達摩院首座。

文 | 楊潔

編輯 | 王根旺

現在,人工智能大約是唯一一個,能夠讓國內三大互聯網巨頭BAT同時上線一爭高下的領域。

2017年,BAT全面高調入局AI。百度說要“All in AI”,騰訊則強調“AI in All”。馬雲年初啟動了NASA計劃,下半年再次決定千億投入達摩院,阿里雲開始布局“產業AI”。在此之前,移動互聯網的半壁江山,都被BAT所占領。而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成為BAT新的主要投資標的。

如果說之前對人工智能的投入還只是試水,那麽從現在開始,戰爭的硝煙已經可見。新一局的“三國殺”,正在BAT中開展。它們為自己所規劃的戰略和扮演的角色,也逐漸露出了端倪。

微信圖片_20180111103605 

逐鹿下一個時代

馬雲說:“阿里巴巴必須是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實際上,不止阿里,公司做到BAT這個量級,它們所思考的,也都更多的是如何下註新一個時代。而現在,它們都紛紛把寶押在了人工智能之上。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李彥宏就說:“去年我講,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下一幕是人工智能。當時很多人不同意,他們說只是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下半場。今年,之前講下半場的人,都開始講人工智能了。”話里話外,李彥宏有按捺不住的得意。

微信圖片_20180111103614

(李彥宏)

人工智能技術,已然成為移動互聯網之後不能忽略的橋頭堡。互聯網時代的真諦是流量。搜索之於百度,電商之於阿里,社交之於騰訊,殊途同歸的是,在那個年頭,誰搶占的流量越多,誰就能占山為王。

從PC時期到移動互聯網時期,流量爭奪的本質雖然尚在,但流量的載體已經發生了變化,移動端的信息交互方式,發生了不同以往的變革。

在一年多以前,百度曾經被很多人目之為“掉隊”了。甚至有不少人提出,BAT將被“TMD”所取代。那是因為,在移動互聯網上,百度在搜索引擎方面的優勢,隨著瀏覽器和桌面在移動端的改變而被削弱,滴滴、美團點評等應用接替了垂直消費場景中的搜索,而顛覆了傳統媒體廣告市場的,則是今日頭條。

但是,移動時代也帶來了數據的爆發。線上積澱的海量數據的處理、清洗、分析、管理,對傳統的軟件、存儲、計算資源等,都是巨大挑戰,也是巨大機會。

人工智能已經是第三次浪潮。現在的AI技術,還遠無法到達我們對強人工智能的想象,也沒有形成當年移動互聯網啟動的商業市場。

據BBC預測,2020年,全球AI市場規模,將達到119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甚至還比不上兩年前的國內移動互聯網的產業規模。但是,在人力已經無法解決的海量數據的處理、挖掘、預測方面,機器開啟了無數的想象力。

深度學習帶來的這一波AI浪潮的“技術紅利”,對於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而言,都是一次產業升級叠代的機會。當PC和移動互聯網的流量紅利要趨於消亡,產業需要更強大的服務引擎和動力。

美國的互聯網巨頭,無論是Google還是亞馬遜、Facebook,在滿足更多的2C用戶基礎上,也都在布局企業服務領域,以接入更廣大企業客戶需求。而其中,最主要的未來技術,就是人工智能。

在這個變革時代前奏響起的時刻,沒有一個巨頭,願意放棄這個籌碼。經過幾年積累,BAT的人工智能戰略和業務領域已經漸漸清晰,而它們的布局,也對眾多關鍵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 

三足鼎立

1、百度:ALL in AI的中國版Google?

2017年,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市值上漲了300多億美元,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和信息流廣告,百度儼然複蘇。

百度以搜索引擎起家,搜索重算法。因此,百度也成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最早布局、也最早在深度學習上加以應用的公司。

從PC時代依靠搜索引擎建立了江湖地位的百度,也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嘗試更多的業務。但在不斷試錯後,百度最終還是選擇了回歸技術。

2017年初,李彥宏在新年公開信中表示,人工智能和內容分發,將成為百度新的戰略重點。這一年,雖然有首席科學家吳恩達、高級副總裁王勁等的離職,但是百度迎來了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的加盟,擔任總裁和COO。

陸奇的加入,也推動了百度向開放、生態的路子上走去。百度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剝離外賣等O2O業務,在搜索之外,全面向一家技術平臺公司轉型。

圍繞著底層技術,百度走向應用場景落地。百度將DuerOS比喻為AI時代的安卓操作系統,將語音作為入口,切入家居、可穿戴、手機、車載等場景。而Apollo則可以說是自動駕駛領域的安卓。搜索引擎先天的AI基因賦予了百度優勢,依靠數據和算法基礎,拓展到實踐領域,百度就能打通進入更多產業的關卡。

提到安卓,這不得不令人聯想到Google。2018年CES開幕之前,陸奇在拉斯維加斯說:“百度就是中國版的Google。”

在Google的開放生態下,Google Assistant已經覆蓋了超過1億臺設備,接入了越來越多的終端,提供龐大的數據,將其培養成不斷強大的AI服務平臺。而在自動駕駛平臺的開放上,百度已經走在了Google的前面。

2、阿里:雲+ET大腦,真正的商業服務

面對去年圍棋世界冠軍柯潔敗於AlphaGo的消息,“文科生”馬雲說:“So what?”

但這並不意味著馬雲不關註人工智能,實際上,他強調的是物聯網和“機器智能”。和馬雲一貫的商業精神一脈相承,阿里的AI策略,無論是做什麽,都要先確認商業落點。

阿里沒有百度的底層技術實力,但是阿里基於電商平臺,在大數據上早早就押了寶。早在9年前,阿里開始開拓雲計算領域;如今,阿里雲平臺的服務已經覆蓋了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3年前,馬雲就說:“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時代。

雲計算+大數據,再加上AI技術的福能,阿里雲從人工智能ET進化到如今的ET大腦,在城市大腦、醫療大腦、工業大腦等領域,將阿里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輸出到零售、金融、醫療、交通等行業。

今年3月,阿里啟動NASA計劃。今年4月,阿里面向開發者的AliGenie語音開放平臺推出,同時亮相的,還有阿里的智能家居硬件天貓精靈音箱。10月,阿里宣布成立達摩院,計劃三年內投入千億元,對量子計算、基礎算法、網絡安全等領域進行研發。

微信圖片_20180111103621

(阿里宣布成立達摩院)

另外一個電商帝國亞馬遜,正圍繞自己的電商業務、雲服務AWS以及語音平臺Alexa、智能音箱Echo等,建立了獨特的商業生態。而同樣作為電商和雲計算巨頭,阿里的野心已然表露無遺。 

騰訊:AI in All,沿著場景應用技術

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起步,仿佛比百度和阿里慢了一拍。在項目上,騰訊也更偏向於技術實驗,例如在日本UEC杯奪冠的圍棋AI“絕藝”。

馬化騰說:“如果沒有場景落地,業務沒辦法往下走。”騰訊的人工智能技術,也圍繞著自帶的應用展開。比如騰訊對微信朋友圈和QQ空間上十億的人臉照片,利用人臉圖片識別技術進行了研究,包括一些後臺的定向技術、數據分析、廣告和內容服務、金融服務等,也都用上了人工智能技術,但大都在後端。

2016年,騰訊開設了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屬於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聚焦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基礎研究,並在2017年邀請前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張潼加盟,擔任AI Lab 主任。據張潼曾向黑智透露,AI Lab根據騰訊業務,主要針對遊戲、內容、社交、搜索及工具平臺型AI等應用方向。

微信圖片_20180111103629

(張潼)

騰訊在AI的布局上,主要以自身業務為驅動,具備極強的目的性。現在,騰訊的AI技術也走向開放。去年11月,騰訊公布了自己的AI戰略——“AI in all”,把騰訊的AI技術開放出來,和行業結合,主要落地內容、遊戲、醫療、零售、金融、安防、翻譯、社交八大場景。

2017年,騰訊發布了AI醫療影像系統“覓影”,對食道癌等病癥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同年騰訊還推出了語音助手“叮當”和智能語音平臺“騰訊雲小微”。

BAT的AI戰略各不相同,但是在相關產業領域,它們已經展開了碰撞。而諸如智能家居、汽車、醫療等行業,在BAT的“入侵”下,產業格局也悄然發生了改變。 

BAT在哪些領域“相殺”?

1、語音:共同的物聯網時代“卡位”夢想

2017年,國內的互聯網巨頭紛紛鎖定了智能語音市場。

去年7月5日,百度宣稱,要讓開放的DuerOS成為回到時代巔峰的關鍵;就在同一天,阿里的智能音箱天貓精靈和中文人機交流系統AliGenie面世。彼時,騰訊叮當推出兩個月,雲小微剛剛問世一個月。

語音作為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核心的入口級產品,亞馬遜Echo點燃了海內外幾乎所有科技巨頭的熱情。BAT不約而同地,從類似亞馬遜Alexa的平臺入手開始切入。

作為互聯網時代大廠,它們更理解“開放”的意義:在系統級層面開源,承載更多的服務和硬件合作夥伴,鏈接起更多的終端,為實現“萬物互聯”場景,建立新的生態平臺。

百度度秘事業部總經理景鯤說,在百度眼中,DuerOS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安卓”。它的目的,就是讓每個開發者,能夠以低門檻迅速打造屬於自己的智能語音交互設備。

為了構建起生態,百度收購了創業公司KITT.AI以獲取技術,成為業界少有的軟硬件一體的解決方案。通過開源的技術,開發者可以實現不同場景的應用,即使是海外的設備,也能夠通過接入DuerOS輕松入華。同時,百度也推出了搭載DuerOS2.0的智能硬件渡鴉raven H等。

微信圖片_20180111103636 

(百度智能硬件渡鴉raven H)

阿里的天貓精靈和Echo一樣,在音樂播放之外,還可實現智能家居控制、語音購物、手機充值、叫外賣、充話費等功能。它內置了AliGenie語音助手和開發者平臺,通過它開發者可以鏈接到阿里生態體系中的消費者和生活、商業場景。

今年1月,阿里AI Lab發布了智聯網開放連接協議IoTConnect,讓智能設備能夠實現連接、自動組網,自動適配和支持天貓精靈的語音控制。

阿里或許沒有百度在智能語音交互上深厚的技術積累,但在這個平臺上,阿里更強調的,是產品未來所能提供的服務能力。阿里的優勢是,和亞馬遜一樣,具備獨特的商業生態,產品自帶商業場景。

“騰訊叮當”也出現在了今年的CES上。騰訊的內部產品研發的“多線並行”的習慣,讓產品的定位和差異還不是非常清晰。但是,布局智能語音,收集更多的數據,輔助自己在智能家居、車載、智慧城市方面提供助力,是BAT共同的“物聯網”時代平臺夢想。

2、智能出行:車內圈地

汽車產業正迎來新一波革命,而BAT,正在對其進行全面的“入侵”。

去年10月,阿里和上汽合資的斑馬網絡推出了升級為2.0版本的斑馬智行系統,並和神龍汽車合作,首款搭載了AliOS的智能汽車將落地東風雪鐵龍。11月,李彥宏宣布百度的無人駕駛小巴車將在2018年實現小規模量產和試運營;同時,DuerOS車載版獨立,推出Apollo小度車載系統。11月8日,騰訊在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推出了車聯“AI in Car”系統,開放騰訊基於AI的鏈接能力和生態資源。

BAT和整車廠商的關系也變得緊密。“北上廣”三大車廠,分別成為了它們的盟友:阿里和上汽的合作由來已久;2017年9月,騰訊和廣汽簽署在車聯網、智能駕駛等領域合作的框架協議;10月,百度和北汽簽署合作協議。當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制造創業公司中,BAT也全部到位:百度和騰訊投資了蔚來汽車和威馬汽車,阿里則入局了小鵬汽車。

除此之外,BAT的“圈地運動”中,還曾包括智能後視鏡、車載盒子等各類產品。

汽車產業正處於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的窗口期,智能化趨勢,已經勢不可擋。這個巨大的市場,沒有人想錯過,BAT也不例外,盡管姿勢各不相同。

自動駕駛領域,百度無疑是走得最遠的公司。李彥宏乘坐百度自家的自動駕駛汽車上了北京的五環,不僅引發了熱烈討論,還收獲了國內無人駕駛領域的第一張交通罰單。

2017年底,百度的自動駕駛車隊雄赳赳地開上了雄安新區的街頭。百度的Apollo自動駕駛平臺日前公布了2.0版本,Apollo合作夥伴規模突破90家。

按照陸奇的說法,Apollo就是自動駕駛領域的安卓系統,但會更加開放。Apollo平臺和小度車載系統,將向未來的車廠提供更開放的軟件平臺和車載操作系統,讓它們可以快速搭建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

阿里CEO張勇曾經說過,阿里“不會做無人駕駛”。但阿里打造車載操作系統方面的動作,卻一直都在進行。

2014年,阿里就上汽達成了戰略合作,共同打造互聯網汽車。2015年,阿里還曾和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共同成立了千尋位置網絡有限公司。斑馬智行系統中,可以綁定支付寶繳費,還引入了旅遊路線引導、打包銷售酒店和門票預訂等功能。阿里的車載操作系統,秉承了其一貫的“商業優先”的風格。

相比之下,騰訊的重點仍在於布局聯合車企的投資上,其車載系統,也更多地是在車內場景,引入其擅長的內容和社交服務。其“AI in Car”系統仍然立足於騰訊的社交優勢,基於騰訊研發的車聯網安全體系,搭載後可以在車內安全接收QQ和微信的信息。

但BAT的入局,已經讓整車廠、Tier1和車聯網、車機廠商之間的供應關系,悄然產生了變化。汽車產業的價值鏈,或許也將重塑。

3、醫療:AI大腦,讓技術的歸技術

2017年,阿里雲ET醫療大腦正式發布,進軍醫療AI領域。阿里表示,ET醫療大腦,已經可以在患者虛擬助理、醫學影像、精準醫療等領域承擔醫生助手的角色。

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年初曾對黑智表示,人工智能系統輔助醫療,並不是取代醫生,ET醫療大腦將輔助醫生診斷和分析結果,提高診斷速度,同時促進算法叠代。

這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百度近年來在醫療大腦上的投入。2016年10月,“百度醫療大腦”在北京發布,它是通過海量醫療數據、專業文獻的采集與分析進行人工智能化的產品設計。

最初百度的醫療布局主要集中在醫療信息搜索,進而擴展到掛號預約等服務、在線問診、送藥電商等。去年2月,百度正式宣布將醫療業務的重點布局在人工智能領域,原百度醫療事業部業務關停。李彥宏對此給出的解釋是:百度將會利用人工智能,繼續參與醫療領域。比如智能掛號、智能診療、收集基因數據、制藥研發等。

在社交和通信方面占優的騰訊,則更重視利用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優勢,從流量入口切入醫療市場。好大夫、微醫、丁香園、醫聯、卓健等互聯網醫療公司,以及醫美O2O平臺新氧、更美,均有騰訊的投資。騰訊正試圖通過自身的大數據能力,以及產品平臺上的用戶觸達能力,整合醫療分發平臺,成為連接起醫療機構和患者之間的一級入口。

同時,騰訊也在加強“AI+醫療”的產品落地。去年8月,騰訊首款人工智能醫療影像產品“騰訊覓影”正式發布,並發起成立了AI醫學影像聯合實驗室。目前,騰訊覓影已經從醫療影像應用擴展到AI輔助診療。

多年以來,BAT都沒有放棄在互聯網醫療的布局。但是,它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是,在這塊領域,巨頭們的相關產品卻舉步維艱。醫療領域和互聯網的開放環境大不相同,資源的稀缺及壟斷,政策的高監管性,數據的封閉,疾病市場的碎片化,都和BAT熟悉的領域大相徑庭。

這次,大廠們選擇了另外一條彎道超車:讓技術的,歸於技術。它們甩掉了醫療中勞動密集的相關環節,聚焦在技術本身,要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醫療本身最核心的診療環節的能力。

在更多的產業中,BAT也正成為不可忽視的變量。“新零售”如火如荼時,在今年雙十一,阿里的人工智能設計師“魯班”生成了4億個定制的橫幅廣告;淘寶的聊天機器人在預售期間每天回答350萬個簡單提問;阿里巴巴計算資源AI分配官“達靈”將數據中心資源分配率拉升到了90%以上。

百度正在試圖開啟一個“手機AI”時代。去年11 月百度宣布與小米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科技方面的合作關系後,12月,李彥宏又牽起了余承東的手。百度的AI技術將更多地在華為終端上落地,直接觸達消費者。

陸奇說,“China+ AI”將釋放更多的AI創新。這是一個時代的變革期,雖然是為不確定的未來“押寶”,但站在這個路口的,不僅是BAT,也包括所有的企業和資本。

BAT AI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