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SpaceX會成功?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691
現在快遞公司是個挺讓人糾結的生意,但也要看怎麼做,比如做太空快遞生意。5月,全球第一艘同國際空間站對接的私人太空飛船Dragon帶著630公
斤的物品成功返回地球。這意味著Dragon的擁有者SpaceX將很快啟動定期向空間站運送貨物的業務,之前這家公司與NASA簽訂了一份總金額16億
美元的貨物運輸協議。
這件事情最引人注目的並非是Dragon成功返回地球或者價值16億美元的合同,而是SpaceX給整個太空業帶來的成本示範。SpaceX創始人
Elon
Musk稱,其獵鷹9號火箭的標準發射費用為5400萬美元,而美國當前壟斷大中型載荷發射市場的聯合發射聯盟(ULA)平均每次發射花費4.35億美
元,即使中國長城公司的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費用也到了6000萬美元。
太空業總的來說是一個技術密集的行業,通過技術上的進步似乎很難取得如此大的成本降低,而SpaceX作為一個小公司也很難通過規模化降低成本,那麼SpaceX是如何做到成本遠遠低於諸多有政府支持的航天中心的呢?
供應鏈效率
SpaceX並沒有按照業內慣例通過分包商來設計和製造引擎等關鍵系統,而是通過自己的技術團隊來設計製造,甚至很多零部件都選擇自己生產,這大大縮短了
供應鏈,從而有效降低了成本。同時,SpaceX在箭體設計和導航控制等方面都將盡力通用,通過火箭部件的標準化和通用化,以批量生產降低分攤的設計費用
並降低生產成本。
技術策略實用
SpaceX採用了大量成熟的低成本技術,而不是那些前沿的尖端技術,甚至大量採用了阿波羅時期的技術。比如獵鷹1號火箭沒有採用價格高達100萬美元的
航天電腦,而是採用了與普通ATM機一樣的電腦(價值5000美元)。火箭引擎通常都是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價格高昂,SpaceX則堅持全部自己開發相關
技術以降低成本。
扁平化管理結構 為了提高管理效率,SpaceX採用了扁平化的管理結構,而之前太空業通常都是大團隊協同工作模式。創始人Elon
Musk兼CTO,多名副總裁分別負責相關技術或業務領域工作,公司內部沒有常規部門劃分,各領域的員工平等地參與技術研討、設計和開發等工作。扁平化的
組織結構使研發與生產的聯繫更為緊密,保證了SpaceX團隊的管理效率,最終降低了生產成本。
SpaceX的成功也得益於其準確的市場定位和商業模式。活躍在美國的私人太空公司並不少,包括理查德·布蘭森、傑夫·貝索斯和保羅·艾倫這些富豪都
在經營自己的太空公司。但SpaceX是這群膽大妄為的公司中最現實的一個—其業務定位於幫助NASA這樣的機構進行太空運輸,技術難度相對較低,而且容
易獲得穩定的大額訂單。而理查德·布蘭森致力於以載人為主的太空旅行,保羅·艾倫則試圖建設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器。
從整個商業社會的角度看,SpaceX無論是供應鏈、技術策略還是管理結構,都不是創新性的手段。唯一「創新」的也許是SpaceX將這些主流商業領域裡的好東西引入到了太空行業。
SpaceX的成功實際上映射出之前以政府為主導的太空業缺乏必要的效率和成本控制。SpaceX創立8年多的時間中,其總支出不到8億美元,而僅是美國EELV火箭的研發就花費了35億美元。
亞當·斯密稱,借由追求個人的利益,往往也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而從來沒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裝增進公共利益而干預貿易的人所達成的。
SpaceX的成功似乎又一次印證了亞當·斯密的市場經濟理論。如果沒有政府的推動,恐怕太空相關技術將會滯後許多年才會達到現在的高度,但如果只有政府
主導,太空業恐怕很難大幅提高經濟效率和降低成本,這些只能由市場來解決,商業就是這樣。
酷!波音有望擊敗SpaceX籌建“星際出租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232
波音可能將腳步從天空邁向太空。
據《華爾街日報》,波音有望擊敗兩個較小的競爭對手,獲得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數十億美元的“星際出租車”項目,幫助宇航員從地面往返空間站。
該項目是NASA將航空項目商業化的里程碑,將開啟商業承包商在政府監督下開發和運營航天交通工具的新時代。
如果波音最終能夠拿下訂單,將有望占據大部分航天運輸市場,獲得該行業數十年的主導地位。
之所以最終選擇波音,是因為波音提出的太空艙方案風險最小,且有望三年內實現正式運送航空員。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源稱,最終結果最早將於周二確定,不過目前尚未最終確定。NASA 局長Charles Bolden具有最終決定權。
目前,NASA該項目的具體金額上不清楚,這主要取決於運送宇航員的次數。
消息源稱,另外兩家競標公司SpaceX和Sierra Nevada Corp可能爭奪一個較小的項目。目前前者中標的可能性更大。
目前,NASA主要依靠俄羅斯的火箭和太空艙來運送空間站的宇航員,平均運送價格為每人7000萬美元。美國議員和官員普遍擔心,隨著美國對俄制裁的加深,這個價格可能會越來越高。
SpaceX獲谷歌和富達10億美元投資 估值達百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379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北京時間周三早晨發布的新聞稿中表示,該公司已從谷歌和Fidelity籌得10億美元新一輪融資,兩者將共同擁有SpaceX近10%的股份。這意味著SpaceX的估值約100億美元。
谷歌、Fidelity已成為SpaceX的最新投資者,其它投資者還包括Founders基金,Draper Fisher Jurvetson,Valor Equity Partners,以及Capricorn。
本輪融資將支持SpaceX繼續設計、制造並推出太空衛星,這種火箭可向全球範圍內尚無互聯網的數十億人提供低價網絡服務。
SpaceX創始人Elon Musk上周宣布,SpaceX將創造自己的衛星互聯網系統,尤其是面向設施不到位地區的人口,提供高速互聯網服務。這將使SpaceX與OneWeb展開競爭,後者剛剛宣布從維珍(Virgin)、高通(Qualcomm)及O3b公司處獲得融資。目前,O3b正運作著12個提供高速互聯網接入的衛星。
SpaceX一直都在開發可攜帶衛星升空的火箭,該公司已經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了大量貨物。本月早些時候,SpaceX的一枚Dragon火箭抵達國際空間站。根據SpaceX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達成的總額16億美元的合約,該公司將有12枚火箭執行這種任務,而本月早些時候發射的這枚火箭是其中第五枚。但是Falcon 9火箭的爆炸則令這種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谷歌也在尋求利用自己的服務來向全球用戶提供互聯網連接,其“Project Loon”項目旨在通過一個氣球系統來讓人們能接入互聯網。
對市值高達3446.6億美元的谷歌來說,對SpaceX進行投資將令其能夠獲得該公司的衛星、火箭、發射系統及其他技術,這有助於谷歌推進其全球普及互聯網的使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ASA選出三家私營公司為空間站運貨,除了SpaceX另兩家有什麽來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7/153826.shtml
導讀 : 目前,僅有SpaceX實現了運回貨物。其他公司的飛船——包括Orbital的天鵝座飛船和俄羅斯的進步號飛船,都在填滿垃圾後在返回大氣層中焚燒殆盡。
自從去年底SpaceX的獵鷹火箭成功回收了一級火箭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看來是下定決心要把向太空運送貨的事交給私營公司了。這不今天它宣布三家私營公司贏得了國際空間站第二輪商業補給服務合同,除了大家知道的SpaceX,另外兩家是Orbital ATK和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它們的任務是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處理垃圾並安全運回科研樣品。從2019年到2024年,每家公司將最少向空間站運送6次貨物。合同價值還沒公布,但上次合同單是SpaceX就到手16億美元。
不是金剛鉆,不攬瓷器活。Orbital ATK和Sierra Nevada這兩家公司有什麽能力敢攬下往返太空運貨的活呢?
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中文名叫作內華達山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Sparks市,是世界十大最具創新力的太空探索公司之一。有超過3000名公司員工,分部在美國的18個州、英國、德國和土耳其。
與SpaceX在返回地球時使用的普通太空艙不同,這家公司開發出了一種叫作追夢者(Dream Chaser)的返回艙,其奇特之處在於有兩個可折疊的機翼,使其在火箭發射時能夠安裝在整流罩內,而在返回時能在飛機跑道上水平著陸。它的外形看起來像小號的航天飛機,一次能向空間站運送重5.5噸的貨物。能夠重複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但它是如何降低航天飛機重複使用時高昂的維修費用和安全風險的,現在還未可知。
追夢者能做到低重力返回大氣層和平緩的跑道降落,這對敏感的有效荷載、科學實驗和快速取得貨物很重要。
它能實現在離開空間站3小時內安全返回地球。SpaceX的返回艙也能做到這一點,但若選擇降落在海里,則需要6個小時。縮短返回時間將有利於空間站上的科學實驗,比如活生物、微生物和植物研究,或其他受重力變化影響大的實驗。
Orbital ATX公司是由Orbital Sciences(軌道科學公司)和Alliant Techsystems公司的國防和航天部門在2015年合並成立的,總部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的Dulles市。它原來是從該州的Wallops島發射火箭,但在2014年發射時發生了爆炸。目前它改用其他公司的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Atlas V)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火箭,但今年下半年它將使用自家的Antares火箭繼續從Wallops島發射。該公司開發的是天鵝座宇宙飛船。
在獲得NASA的太空大單後不久,該公司和SpaceX又中標了美國空軍的新型火箭引擎研發合同,可謂好事成雙。Orbital的合同價值約4700萬美元。美國空間此舉在於盡快更換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中由俄羅斯研制的RD-180發動機,隨著美俄關系日趨緊張,在火箭中使用俄羅斯的引擎備受爭議。
此次中標,Orbital ATK將開發多種火箭推進系統,包括為貝索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使用的發動機開發可延伸的噴嘴,這種噴嘴如果研制成功,將改進火箭發動機的效率。
SpaceX的合同價值3360萬美元,用來開發其新型的猛禽(Raptor)發動機。新發動機將不再使用傳統的液氧和煤油,而是使用液體甲烷作為燃料。
NASA的第一輪空間站商業補給服務合同簽署於2008年,當時給了Orbital ATK的天鵝座飛船和SpaceX的龍飛船。合同時間到2019年,其中Orbital拿到了19億美元,SpaceX拿到了16億美元。此番NASA在第二輪合同新增了一家公司是為了有靈活選擇的余地。因為最近兩年這兩家公司在火箭發射中都遭遇過失敗。2015年6月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時爆炸,而Orbital在2014年10月的火箭發射也遭遇了爆炸。
目前,僅有SpaceX實現了運回貨物。其他公司的飛船——包括Orbital的天鵝座飛船和俄羅斯的進步號飛船,都在填滿垃圾後在返回大氣層中焚燒殆盡。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菜蟻,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藍色起源首次直播火箭回收 向SpaceX宣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091.html
當地時間今天上午10點36分,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旗下商業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第四次成功發射並降落火箭和航天器新謝潑德(New Shepard)。貝索斯還一反往常的低調,首次對此發射進行了直播。
與SpaceX的高調不同,此前新謝潑德的三次發射均未被直播,第一次火箭升空的畫面是在發射成功之後被公布的。藍色起源正式高調進入太空技術的競爭,不但對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旗下的商業太空公司SpaceX正面宣戰,同時也讓人類離太空夢又近了一步。
由於得克薩斯西部的炎熱氣候,此次發射比原定的時間推遲了20分鐘,但是整個發射過程平穩,新謝潑德火箭點火後順利起飛,4分鐘後就飛到距地面約101公里的預定高度,恰好超過國際公認的太空邊界。在快要到預定高度時,火箭與飛船分離,火箭率先垂直著陸。隨後1分鐘,飛船借助降落傘成功降落。整個升空過程持續了11分鐘,沒有出現意外。
新謝潑德是藍色起源發射的首個航天器,目標是將商業旅客運送到距離地球表面62英里之外的太空。旅客將被安置在火箭頂部的太空艙內,運送到太空中。一旦進入太空,火箭將和太空艙分離。旅客將體驗時長僅為4分鐘的太空之旅的失重感。在結束旅行後,太空艙和火箭將合成一個整體返回地面,但是返回地面的方式有所不同。火箭將依靠點燃引擎實現地面軟著陸,太空艙則是通過降落傘安全著陸。
值得一提的是,藍色起源還首次在一個降落傘人為部署失靈的狀況下,實現了安全著陸。此次測試為無人測試,藍色起源希望測試在降落傘失靈的情況下,乘客是否依然能夠安全實現著陸。為此,這次降落時使用了3個降落傘,其中兩個降落傘能正常打開,另一個則故意部署失敗。但是最終,火箭和太空艙仍然合成一個整體安全返回地面。
未來一年,藍色起源將繼續進行無人太空飛行測試。今年3月,貝索斯曾召集記者宣布太空競技戰略。他表示:“將最早在2017年測試載人太空飛行;2018年將開始啟動商業太空之旅,讓付費旅客經歷太空的奇妙體驗。”不過他沒有透露太空之旅的票價。此前另一家宣稱將推出太空旅行的公司維京銀河(Virgin Galactic's)當時公布的票價為25萬美元。
隨著藍色起源的策略轉向高調,商業太空公司的競爭正式進入白熱化階段。今年四月,“鋼鐵俠”馬斯克宣布,“龍”飛船最早將於2018年駛向火星,並於2026年實現火星載客計劃。SpaceX還與美國空軍簽訂了8300萬美元的合同,發射導航衛星,正式涉足軍事領域。
以少於10萬美元的成本進行火星單程旅行一直是馬斯克的目標。馬斯克也曾表示,SpaceX將在公司開通火星航線後上市,他本人將親自登陸這顆紅色星球。他希望人類能夠成為多星球物種,避免重蹈恐龍滅絕的命運。星際移民也是馬斯克創立SpaceX的初衷。不過他表示:“目前不建議超出地月範圍的載人航天旅行。因為飛船的航天艙只有大型汽車的內部空間那麽大,長途旅行不是什麽好玩兒的事情。”
開弓仍有回頭箭 SpaceX第二次陸上回收火箭獲成功
在沈寂了一個多月後,北京時間7月18日午間12時45分(美國當地時間18日淩晨0點45分),美國著名航天私企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用獵鷹9號火箭將一艘貨運龍飛船送上太空,而這枚火箭在升空後不到8分鐘成功實現陸上著陸,這距離去年12月21日首次完成陸上回收僅過去半年的時間。
不同於今年幾次海上著船回收,這次發射與著陸地點都在佛羅里達州卡拉維拉爾角,當晚天氣狀況非常好,有90%機會允許火箭升空。這次發射也是SpaceX與NASA簽署的20次國際空間站貨運任務中的第九次,完成全部20次發射NASA將支付給SpaceX約31億美元。
今年秋季真正實現火箭複用
目前SpaceX一共有五枚“二手火箭”,包括陸上回收的兩枚,海上回收的三枚。根據《佛羅里達今日報》7月9日的消息,去年回收的首枚火箭已經運抵 SpaceX公司位於加州霍桑市的總部,並計劃將其作為永久性“紀念塔”矗立在公司門口,目前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已批準該計劃。這枚近49米高 的一級火箭也將是霍桑市機場跑道附近最高的物體,但FAA確認其並不影響機場的運行,不過也要求在日落與日出之間,該火箭需裝備紅色障礙燈以讓飛行員引起註意。
一旦這枚“二手火箭”再次重返太空並成功安全返回,將真正實現人類商用太空火箭的複用,會大幅降低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SpaceX將創造人類航天史上的 又一個第一次。在今年3月的一次會議上,SpaceX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格溫?肖特維爾(Gwynne Shotwell)表示:火箭複用可以削減30%的成本,而且多次複用還能更便宜。
7月17日,有美國記者在推特上透露:SpaceX任務保證副總裁漢斯·庫尼斯曼(Hans Koenigsmann)稱,來自今年4月9日CRS-8任務中的回收火箭將於今年秋季再次進入太空,並且已經於有意向的客戶進行洽談,而且他對這次陸上 回收的成功率非常有信心。CRS-8任務完成了世界首次海上回收火箭,因為是低地球軌道的發射任務,火箭推進劑余量很足,在著陸後檢查火箭狀況非常好,因此首枚重返太空的火箭是它也在意料之中。
獵鷹火箭發射與陸上著陸演示圖
據查詢,SpaceX並非最先實現火箭回收的公司。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的藍色起源公司於2016年初就實現了火箭的回收,隨後總共完成了4次這樣的回收。
(綜合來源:騰訊太空、網易數碼)
SpaceX第二次陸上回收火箭獲成功 後面的事就交給“龍”飛船了
北京時間7月18日午間12時45分(美國當地時間18日淩晨0點45分),美國著名航天私企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用獵鷹9號火箭將一艘貨運龍飛船送上太空,而這枚火箭在升空後不到8分鐘成功實現陸上著陸,這距離去年12月21日首次完成陸上回收僅過去半年的時間。
如果一切順利,飛船將於兩天後抵達空間站。
火箭發射前
火箭著陸瞬間
這是“龍”飛船第九次為空間站送貨,飛船上共攜帶約2.3噸物資,其中包括一個金屬環狀的“國際對接適配器”,它將安裝在空間站外部,將來為美國商業載人飛船,如正在建設中的載人版“龍”飛船和波音“星際客機”提供對接端口。
SpaceX 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看完 SpaceX 火箭發射後,即將發布新的特斯拉產品規劃。
(綜合來源:新華社、騰訊太空)
登陸火星計劃有多燒錢?SpaceX:投資將是NASA十倍
7月28日消息,據外媒報道,根據NASA日前發布的估算,SpaceX很可能將為它的“赤龍”(Red Dragon)號無人飛船火星登陸計劃投資3億美元。
在美國宇航局(NASA)顧問委員會周二的會議上,該機構負責人之一吉姆·路特介紹稱,NASA估計,將為這一計劃投資約3200萬美元,SpaceX方面為“赤龍 (Red Dragon) ”計劃投入的資金將是NASA的十倍。
據了解,SpaceX計劃將6噸重的太空飛船“赤龍(Red Dragon)”發射至火星表面,之後將實現載人飛行,最終殖民火星。今年9月,SpaceX CEO伊隆·馬斯克將在墨西哥舉行的國際會議上公布更多細節。
SpaceX方面表示,若一切都如計劃那樣順利進行的話,後續的載人火星計劃機組或將於2024年被發射,並於2025年抵至火星。
目前,NASA在火星軌道上擁有多個設備,而這些設備未來或許可以幫助“赤龍”飛船與地球之間的通信。
由於大氣稀薄,火星缺少飛船減速的有效媒介,只有獲得極高的速度,飛船才能在6到9個月時間里飛抵火星,而在到達火星之後,飛船必須減速。馬斯克認為,升級後的“龍2”飛船可以使用8個SuperDraco引擎實現垂直減速,隨後在火星表面降落。截至目前,還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實現過在火星表面成功的軟著陸。
SpaceX表示,2018年開展這一發射任務時間很緊張,該公司必須完成“重型獵鷹”火箭的開發。如果SpaceX無法於2018年啟動發射,那麽只有等到2020年,即行星排列有利於發射任務時才行。
SpaceX第六次成功回收“獵鷹9號”火箭
SpaceX發射的“獵鷹9號”火箭昨晚又一次成功地在一艘無人船上著陸,此前“獵鷹9號”將一顆日本的通信衛星送入軌道。這是SpaceX第四次成功在海上完成著陸,今年第五次成功實現火箭回收,也是“獵鷹9號”史上第六次被成功回收。
昨晚的著陸對於SpaceX非常具有挑戰性。由於“獵鷹9號”要把這顆名為JCSAT-16送入同步傳輸軌道GTO,GTO是距離地球表面2萬英里的橢圓形軌道,衛星進入GTO需要更快的速度,並且消耗更多的燃料,這也為火箭之後的著陸回收帶來很大難度。這不僅僅是因為火箭的速度快了,而且留給火箭點燃引擎並且實現著陸的燃料也所剩無幾了。
盡管面臨著以上挑戰,SpaceX還是成功完成了三次GTO火箭的回收。到目前為止,SpaceX成功回收的次數已經多於失敗的次數。過去兩年,SpaceX發射火箭以來,總共試圖11次回收火箭,“獵鷹9號”的六次回收都宣告成功。
不過SpaceX也因此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回收來的火箭數量越來越多。對此,SpaceX CEO馬斯克表示:“公司今年秋天可能會第一次發射一枚今年4月份成功回收的火箭,發射的時間窗口可能是9月或者10月。”不過公司沒有透露這枚火箭將會搭載什麽類型的衛星。
通過重複利用這些被回收來的火箭,SpaceX的制造成本有望明顯降低。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的火箭發射後都是被摧毀或者不被重複利用的,這造成大量資源被浪費。因此回收火箭能夠讓SpaceX免去為每次發射都制造一個新火箭的工作。根據SpaceX主席Gwynne Shotwell預測,火箭回收將能夠省去整個火箭發射成本的約30%左右。
事實上,火箭的回收重複使用將給全球太空商業發射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廉價太空時代指日可待。因為一枚火箭的成本和燃料之占很小一部分,火箭的導航控制系統、燃料儲箱和引擎才是最昂貴的。SpaceX此前每次發射火箭費用約6000萬美元,其中燃料費僅20萬美元,如果回收技術實現,成本將降至十分之一,也就是600萬美元甚至更低。
馬斯克在經歷了多次火箭回收失敗後,曾感嘆道:“Rockets are hard”(火箭是塊難啃的骨頭)。他曾對英國《經濟學人》表示,一級火箭能夠重複利用100次,引擎可以至少重複用10次。而啃下這根骨頭後,馬斯克還有個更加長遠的目標:以少於10萬美元的成本進行火星單程旅行。他稱“這是極有可能做到的”。
根據外界預測,SpaceX很可能於今年發布一份載人火星路線圖,這比NASA此前公布的2030年實現載人火星登陸要提前很多。不少專家相信SpaceX在2020年就能夠完成載人登陸火星任務。馬斯克也曾表示,SpaceX將在公司開通火星航線後上市,他本人將親自登陸這顆紅色星球,這個時間點或在2025年左右。
特斯拉旗下公司SpaceX火箭在發射前數小時發生爆炸
據外媒報道,北京時間9月1日晚,在位於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空中心,特斯拉CEO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前數小時發生爆炸,周圍建築物發生搖晃、並冒出濃烈煙塵。爆炸原因和人員傷亡情況尚不清楚。
獵鷹9號(Falcon 9)火箭是美國SpaceX公司研制的可回收式中型運載火箭。
而此前,獵鷹9號火箭在8月14日成功把一顆日本通信衛星發射至目標軌道,火箭第一級再次在大西洋中一艘無人船上成功軟著陸。
獵鷹9號火箭今年已5次海上降落,其中4次成功,只有6月的一次失敗。此外,該公司今年還有一次火箭陸地降落取得成功。
受此消息影響,截至發稿,特斯拉(TSLA)美股現跌4.12%,報203.28美元/股。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