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詞彙(9):息票債券coupon bond,零息債券zero coupon bond 和債券報酬率 Rate of Return on Bonds 寗零

http://notcomment.com/wp/3879

Coupon bond
大部分的債券屬於息票債券,此種類型,最大特色是到期之前必須定期給付票面息予債券持有者, 圖中 C 為債券的票面息給付(C =面額×票面息率),T為債券到期日,它的現金流:

cashflow為:
假設你用100息元買了一張三年期的at par bond 票息是5厘,每半年發一次息,它的現金流為:

Day 0 = -$100

6 mths = +$2.5

12 mths = +$2.5

18 mths = +$2.5

24 mths = +$2.5

30mths = +$2.5

36 mths = +$102.5

息票債券的價值點計?

息票債券均衡價格(P0)必須等於持有該債券預期收益的現值:Bond pricing

持有債券的資本機會成本(r)決定持有息票債券的價值
舉例:
政府準備發行七年期的息票債券,債券票面年息率為13%,面額為100萬元,每年六月以及十二月各發放票面息一次。假設孳息率為10%,
票面​​息金額為:100萬元×13% = 13萬元
每半年給付一次,每次給付金額(C)應為6.5萬元(13萬元/2)。
將各期現金收入以及到期孳息率(10% / 2)代入年金現值公式就可算出息票債券的價格:bond-pricing-ex-21

 

零息票債券zero coupon bond

它是指不支付利息的債券,由於是折現發行,到期時按面值還本,因此面值與折現發行價的差額就是投資者的資本利益。尤於投資者中途不會再收取利息,也就不用面對利息再投資的收益率下跌的風險。
假設20年期純折現率為10%,A公司發行面額100萬元的20年期零息債券,債券價格應為:
100萬/(1.1)^20=148644元
是的!真的!今天你只要付十幾萬,二十年後就收回一百萬!當然要純折現率是10厘而發行人又沒有關門大吉!
但如果純折現率為3.75%的話,現在就要付大概50萬元二十年後才收回一百萬。

債券報酬率rate of return on bonds
1.現價孳息率current yield
現價孳息率=票面利息除以巿場債券價格。
例如:債券票面息率是8%,
債券巿場價格是$1150.00
債券發行時票面價格是$1000
現價孳息率=$80/$1150=6.96%

2.到期孳息率(收益率)yield to maturity (ytm)
YTM 是投資債券時需要考慮的重要指標。投資者以當前市價買入債券,如期收到所有利息和本金至到期日的回報率就是YTM。也就是將債券未來的現金流以到期收益率折現為現值,就等於債券的巿價。計算是根據當時巿場價格,債券發行時面值,票面息率以及距離到期日時間,也假設所有票面息以同樣的到期收益率進行再投資。

YTM
公式中K0T稱為到期孳息率(yield to maturity)

例如:30年的息票債券,票面息率是8%
票面面額$1000
每半年發放票面息一次
債券巿場價格是$1276.76,

YTM1

 

財務計算器n=60,PMT=40,PV=-1276.76,FV=1000 comp i=3
到期孳息率YTM=3%x2=6%

債券價格等於債券面額時 (At Par)
票面​​息率等於到期孳息率。
債券價格低於債券面額時 (Discount)
票面​​息率低於到期孳息率。
債券價格高於債券面額時 (Premium)
票面​​息率高於到期孳息率

假設兩年期息票債券的到期孳息率(k02)為10%,其票面息率為10%,每年給付票面息一次,債券的面額為1000元。債券價格為:

$1000=$100/1.1 +$1100/(1.1)^2

假若兩年期息票債券孳息率(k02) 由10%上升至12%,債券價格變為:

$966.20=$100/1.12 +$1100/(1.12)^2

若兩年期息票債券孳息率(k02) 由10% 降為8%,債券價格變為:

$1035.67=$100/1.08 +$1100/(1.08)^2

所以以現時利息那麼低,如果你地驚美國在好快將來加息,投資債券特別是長期債券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債券價格會下跌。不過,筆者覺得如果是投資在一些相對高息的High Yield bond可以對沖到息口升,原因是息口升,經濟好大可能是轉好,那credit spead會改善,那麼價格應該可以打平。如果你對中國有信心,可以選一些中國的美元HY bond,人民幣一路升值,發行者如果收入是人民幣 (property companies),他們的美元repayment不是越來越小咩,所以中國走出去,人民幣慢慢升是有好多好處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795

林天悟: 當新聞要跑hit rate時

1 : GS(14)@2013-06-25 01:05:08

http://1in99percent.blogspot.hk/2013/05/hit-rate.html

由於5月份有新計劃,所以忍痛停寫《信報》的周專欄,前天才向讀者告別,想不到今天又來一篇「告別作」,原因是昨天看到《蘋果日報》總編輯張劍虹在「沙膽虹手記」發表題為〈大個仔要獨立〉的文章,容觀點在行惹起極大迴響,令不少行家都感到憤怒和不安,故想探討一下。

張 劍虹指管理層決定把《蘋果》網的收益作獨立計算,以成本價購買印刷版《蘋果》的容,而老闆黎智英答應在網站有盈利時,報紙同事亦可分紅,並計劃推出「與 點擊率掛鈎」的獎勵計劃。他還表示:「《蘋果》同事見自己一單新聞一段片,推高點擊率數十萬甚至百萬,已興奮莫名,而同事能參與這個增長中的新媒體,更是他們的一條出路,怎會不珍惜?」

「點擊率獎勵計劃」惹起《蘋果》員工譁然,
部資深記者立即在網上發表〈求真不是hitrate 請勿踐踏記者尊嚴〉文章,公開反駁公司觀點,昨天成為全行話題,文章同時在行外人之間傳,變成網上熱話。

記者指出:「如果要計點擊率分花紅,就是要鼓勵記者不擇手段呃like呃hitrate了」。由於新聞排位可以影響點擊率,掌管新聞排序的人就會變成操控同事分紅的造孽者。這種制度變相引入地產
經紀和保險經紀的跑數維生模式,可以想 像,為了追求hitrate,就會出現各類低品味的新聞,「於是大家都忘記了地溝油的沉痛教訓,忘記了喪屍隧道的奇恥大辱」。

記者認為網站與報章分賬必會掀起部門之間的惡性競爭,過往有組別被迫得太緊,已衍生「林奮強」事件之類的副作用,「不明白管理層為何還要變本加厲,繼續羞辱記者,羞辱自己」。

所謂「喪屍隧道」,是《蘋果》於2011年8月7日以頭版報道,指港鐵南昌站附近的隧道被露宿者佔據,相中一名穿短裙女子(記者或模特兒)露出長腿站在露宿者前,旁白
明「喪屍隧道滿露宿者,手機又無訊號,夜歸女士若遇上賊匪,根本呼救無援」;動新聞的標題是「恐怖隧道喪屍出籠 嚇壞靚女」,動畫短片是穿低胸短裙的少女行過隧道,有數名男子如喪屍般活動。「喪屍」者,露宿者也。

高hit新聞 多有爭議

實情是該隧道設計錯誤,晚
上港鐵收站後甚少行人,露宿者才聚集睡覺,過往沒發生過婦女被劫案件,而頭版圖片是「設計圖片」,不是反映事實的「新聞圖片」。報道刊出後隧道立即被清場,社會人士強烈聲討,直斥誇張字眼侮辱了弱勢社群,報館部亦有異議聲音。

「地溝油」事件始於去年12月13日,頭版報道贏得數十萬點擊率,連續多天成為社會話題,掀起食油安全恐慌和加劇中港矛盾,食環署更為致癌物訂出檢測標準,但最終沒法證明食油樣本就是地溝油。《蘋果》首天報道時,更離奇地把國家對致癌物苯並(a)芘的所訂標準,由事實上的
公斤10微克改為5微克,而油廠食油樣本所含量是6.3微克,於是變成同時高出歐盟標準和國家標準。

地溝油報道極為震撼,在包括中國等華文媒體流傳,「
事」的油廠和部分食肆 無奈倒閉。真相是食油樣本原來從未超出國家標準,在港可以安全食用,食環署亦不能檢走;但《蘋果》至今從未向外澄清,就連網站容都隻字未改,執筆之時仍指地標準是5微克,人為地令油廠樣本繼續「超標」。

求質求量 須有平衡

「地溝油」事件錯而不改,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被屈歧視新移民,幸好有確鑿證據保清白,頭版報道才即日撤回,看來林奮強也算是幸運了。

「喪屍隧道」、「地溝油」和「林奮強」事件的報道,最初都是贏得極高點擊率,最終被
部視為恥辱、遭行人唾棄,如果《蘋果》打算推出與點擊率掛鈎的獎勵計劃,其實早就實行了。因為上述三項報道都是由同一組別處理,同一批人在過去兩年、 即換了總編輯後,炮製過很多高點擊率的話題新聞,不少都具有爭議性,而主 力人士則接連獲升職加薪。就算後來撤回頭版和證實報道出錯,也只是警告了事。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他希望「上位」的記者,可能很歡迎有點擊率分花紅的制度。

人性是喜歡獵奇和追求
樂,如以點擊率考量新聞價,必然會充斥低品味報道。新聞界抗拒報道與點擊率掛鈎,卻必須解答為何新聞應該求真而非搶眼球?如果真確的長篇報道很少人看,其存在意義又在哪裏?

筆者答案是:受過訓練、有質素的專業新聞工作者都應該知道,眼球的質素和影響力是不同 的,新聞版圖是一種精神學養,代表了社會文化,有些傳媒機構追求量,有些媒體追求質,但始終亦是一盤生意,所以最重要的是在質與量之間取得平衡點。若膚淺地以hit rate把質與量分割,那只是低劣和膚淺的傳媒管理者所為。

例如十
童當街排便的圖片報道,點擊率應該大大超越數千字的十良心犯專訪,前者只須在網上搵料就可輕鬆完成,後者則要耗費很多心血,若以點擊率作衡工量值,當然是選取前者了。

至於把整篇良心犯報道看完的人,大概是關心社會及教育程度較高的一群,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會很大,
不定包括國家領導人或外國關注團體,報道可能勾起良心的呼喚,由一小撮人掀起一場營救運動,甚至改變社會文化,那種change的力量比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競選口號還要有力,但這卻不能從點擊率中反映出來。

有識見的總編輯,一定會把良心犯訪問放在頭版,因為那能顯示報館的態度,多一位有質素的讀者看到,就能多一點彰顯良心價值
,比一瞬即逝的熱話新聞強得多。點擊率以外,傳媒應該還有風骨和尊嚴。

追腥逐臭 只求hit rate

好新聞未必有高點擊率,但兩者並不相悖,例如唐英年大宅和梁振英大宅僭建都是叫好叫座的報道,但偵查
採訪耗力費時,計算起來應該可做十幾宗「港女大戰惡師奶」的報道,但如果沒有其他同事跑日常新聞,偵查報道又如何成事呢?一份報章沒可能全部都是奇情報道,日常事也須由記者處理,那是團隊工作,功勞不能按擊點率劃分。在傳媒機構,總要有人當裏子,才能有人當面子。膚淺的人只見面子,不要裏子。

老闆把傳媒看成一堆數字,提出hit rate獎勵計劃尚且可諒解為生意人因由,但總編輯竟會想像同事會因為推高點擊率而「興奮莫名」,甚至珍惜那條「新出路」,這種思維證實與同事想法嚴重
節,那才叫人感到悲憤莫名。

有資深傳媒人
,在長官意志下,再荒謬的政策都要強硬落實,更會惹來「怕輸蝕」的傳媒仿效,而《蘋果》的「跑hitrate論」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就算往後發出澄清,或者假裝收回,恐怕記者還要是為「跑數」做好準備。

當新聞給like和hit rate牽着走,記者為求生存只能追腥逐臭,將完全應驗了筆者前天文章〈港傳媒的自閹與被閹〉提及的「自閹」
態,最後贏了眼球輸掉整個行業的公信力,哀哉!

傳媒工作者


李立峯:純依賴點擊率取材 市民缺完整資訊

新聞機構量度銷量、計算收視,在商業社會中不是新鮮事,但即使在極端巿場導向的新聞機構中,記者仍然可以在僅有的空間內,報道一些非商業化、未必促銷的嚴肅新聞,但要是管理者把銷量或點擊率的尺放諸個別新聞條目,甚至個別記者身上,後果必然是導致賣弄色情暴力的新聞充斥,產生的不良影響是難以彌補的。
2010年馬尼拉人質事件,向來依賴廣告收入的無綫電視,在黃金時段直播現場情況,沒有播放劇集,也沒有加插廣告,整晚的廣告收入全部倒進「鹹水海」,他們的主管為甚麼作出這樣的決定?因為他們明瞭這是對港人影響深遠的資訊,電視台的聲譽和形象,正正是透過這些骨節眼建立起來,一如《蘋果》一直以來把涉及民運和民主進程的新聞放在頭版一樣,為的不是短期的銷量和點擊率,而是維持長遠《蘋果》企硬、敢於向權貴發炮的形象。
傳媒機構需要清晰的巿場定位,才能吸引廣告商,所以專攻體育消息的雜誌,讀者不一定多,卻會有穩定的廣告,例如汽車、啤酒等;《南華早報》讀者也許不及多家大報,但讀者群普遍教育水平高,也會受到某些廣告商青睞,但《蘋果》管理層所提的點擊率不是巿場定位,高點擊率的新聞,也未必是廣告商有興趣的版面。
傳媒商業運作本無不可,但完全巿場導向,純粹按讀者口味取材,長遠會影響新聞取材。以調查報道為例,這些深入的報道是監察當權者的有效工具,但動輒花去記者數星期甚至數個月的時間,一則好的調查報道即使有單次高點擊率,也可能不及十則八則「慳水慳力」標題煽色腥的民生小故事,前線記者會如何作出取捨?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在自由開放、追求民主的社會,新聞工作者發揮傳遞訊息的功能,透過展示與公共事務有關的資訊,分析和詮釋新聞資訊,令巿民掌握公共事務的發展,建立有質素的民意,有效論政,對於制定社會政策,扮演重要角色。若純粹依賴點擊率選取新聞材料,巿民在沒有完整資訊的情況下,產生的意見可能偏頗,影響政策的制定,並非社會之福。
有限度量化記者的努力並非完全不可行,但單用點擊率論功行賞相當危險,如有必要作出量化,可考慮把行業對記者的認同、頒發的獎項作為其中一個因素,但最終原則是不可以犧牲新聞質素。
李立峯口述 記者張嘉雯筆錄

李立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29

【旅遊是咁的】記者告別hit rate搞市集 與檔主分享交流旅遊心得

1 : GS(14)@2017-03-23 06:28:13

Yuki任職旅遊記者七年,跳出傳統媒體的框框,籌辦香港首個旅遊主題的市集。



辦公室扮工室,打工仔十居其九最憎返工,前旅遊記者陶思敏(Yuki)卻坦言自己「很愛份工」,辭職不是捱不住,只為了跳出傳統媒體的框框,全力籌辦香港首個旅遊主題的市集。



愛工作,但更愛旅遊。在主流媒體工作七年,Yuki認為旅遊記者的價值,不單單是報道最快最新的旅遊資訊,更甚是城市背後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都市壓力大,大部份香港讀者希望公餘時間,接收一些簡單直接的資訊,關於旅遊的,最好就是食、買、玩,而異地深度遊的故事,一向叫好不叫座,hit rate慘淡。她又覺得,不論網上還是紙媒的報道都較單向,缺乏交流,長篇故事對讀者來說會很難消化。於是她嘗試把「旅遊」和「市集」結合,聚集一群「愛遊之人」,用新的手法詮釋旅遊。旅遊加市集,第一次聽到這個慨念,實在不太明白,因為認知中的「旅遊」是一項活動,不是一樣貨品。在主打買賣的市集裏,我如何能買到「旅遊」回家?大抵有不少人都誤會過她的理念,Yuki不慌不亂,更笑指甚至有人把市集,理解為一個手信散貨場。其實無需想得太複雜,因為Yuki揀檔主的唯一原則是,只要是曾受遊歷啟發的,就已經符合資格,但要發掘每個檔主背後的旅遊故事,她就花了不少時間,逐個去篩選,逐個去訪談。她舉例,其中一個檔主是賣懷舊玩具的,看似與旅遊不相關,但Yuki認得檔主售賣的橙色膠象仔,是她曾在日本藥房門口見過的「佐滕象」,傾談後才發現象仔原來是藥廠的吉祥物。「即使去過日本無數次,我都無深究過象仔的來歷。在不同人身上學懂一些從未認識到的東西,是很神奇的事。」應用旅人市集專頁中的一句:「倘若旅遊不再局限於食買玩,那麼市集也該有一買一賣以外的可能性。」Yuki預告市集除了有貨品買賣,還會有交流和共享。場地的六成地方會用作擺檔,另外四成則是公共地方,讓旅人「坐低飲杯嘢」,她更會邀請健談的朋友坐鎮,與檔主和到場旅人對談。另外,場內也會有二手旅遊書的交換角落,讓「愛遊之人」共享資源。旅人市集日期:4月15、16日時間:12:30-19:30地點:觀塘偉業街89號昌興工業大廈M字樓
facebook:旅人市集記者:劉芷晞攝影:林栢鈞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揀一個檔主,就好似進行一次訪問,慢慢發掘他們背後的旅遊故事。

她閒時亦愛行手作市集,認識不同背景的檔主。

有檔主愛收集「佐滕象」產品,傾談後才發現象仔是日本藥廠的吉祥物。


Yuki深信每一個人都是一本會行會走旅遊書,與人交流就好似去了一趟小旅行。

除了有貨品買賣,市集還會有也會有二手旅遊書的交換角落。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2/199656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