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透央行貨幣報告:”削峰填谷“穩貨幣 同存納入MPA落地

8月11日,央行法發布《2017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值得註意的是,當日也恰逢人民幣“8·11匯改”兩周年。

《報告》中,央行澄清了市場上的諸多誤解,表明M2低增速很正常,毋須擔憂超儲率下降,CFETS人民幣指數下跌與實際有效匯率漲幅相對下降有關等。

同時,央行也具體解釋了“削峰填谷”的貨幣調控思路,未來將保持總量穩定,綜合運用價、量工具和宏觀審慎政策加強預調微調。備受市場關註的是,年初以來市場預期的同業存單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考核也終於“靴子落地”。

M2低增速很正常

《報告》提出,當前M2增速比過去低一些,需要全面客觀認識——即M2低增速或將成為未來的常態,且並不意味著實體經濟獲得的支持減弱。

“央行明確指出M2增速較低是金融嚴監管、金融同業之間的信貸派生減弱所致,社融平穩,信貸快增,結構改善,實體得到的金融支持不弱,低增速或是常態,政策不會因此寬松。”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表示。

央行分析稱,一是過去M2增速高於名義GDP增速較多與住房等貨幣化密切相關,而目前住房商品化率已經很高,貨幣需求增長相應降低;二是近些年 M2增長較快還與金融深化有關,主要體現為同業、理財等業務發展較快,但金融深化進程並非是線性的,為了興利除弊也會有一定起伏,近期M2增速有所降低正是加強金融監管、縮短資金鏈條、減少多層嵌套的合理反映。預計隨著去杠桿的深化和金融進一步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比過去低一些的M2 增速可能成為新的常態。同時,隨著市場深化和金融創新,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更加複雜,M2 的可測性、可控性以及與經濟的相關性亦在下降,對其變化可不必過度關註。

無獨有偶,央行參事盛松成此前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社會融資規模或將成為比M2更重要的核心調控指標,其對於精準宏觀調控、穿透式監管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供應量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理論上而言應該是相輔相成,但如今表外融資等規模越來越大,其對M2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因此M2似乎已經有所‘失真’。”

國泰君安銀行業分析師王劍認為,M2同比增速要看GDP增速、CPI漲幅以及其他因子,2017年GDP增速目標6.5%左右,CPI漲幅目標3%左右,推算“其他因子”約2.5%,為滿足2017年經濟增長所需的M2增速為10.7%(6.5%+1.7%+2.5%)或更低,“所以,不必對M2增速的下滑過度擔憂。”他稱。

毋須擔憂超儲率下降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央行《報告》為超儲率開設了專欄。

近年來,外匯占款下降且超儲率下降引發各界關註,也有觀點質疑,超儲率的下降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收緊?超儲率的‘透支“是否需要盡快用降準來填補?

《報告》提及,2001年超額準備金率超過 7%,之後總體呈下降態勢,2003-2008 年平均超額準備金率在3.5%左右,之後進一步下行,目前超額準備金率在1.5%左右。這種趨勢性下降與幾大因素有關。

一是支付體系現代化大大縮短了資金清算占用時間, 基本消除了在途資金摩擦,降低了其他資產轉換為超額存款準備金的資金匯劃時間成本和交易成本。

二是金融市場快速發展使得商業銀行有更方便的融資渠道,在需要資金時可以隨時從市場融入資金,從而降低預防性需求。

三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水平和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可以更加準確地預測流動性影響因素,降低了不確定性沖擊的影響。

此外,近年來央行不斷完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也使得銀行體系超額存款準備金需求明顯降低。

“如雙平均法考核存款準備金給予商業銀行在考核期內更加靈活擺布流動性的空間,常備借貸便利工具和自動質押融資工具使得商業銀行在短期流動性不足的時候可以合格資產為抵押從央行獲得流動性支持,而公開市場操作頻率從每周兩次提高到每日操作,從制度上保障央行能夠及時應對多種因素可能對流動性造成的沖擊,及時釋放政策信號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這些都有效降低了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預防性需求。”《報告》提及。

央行也強調:“顯然,這種下降並不意味著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和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

實體融資成本小幅上升

隨著去杠桿的推進,盡管央行僅是在公開市場“加息”,而並未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但實體融資成本持續小幅攀升。

《報告》顯示,6月,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67%,同比上升0.41個百分點,比 3 月上升0.14個百分點,比上年12 月上升0.4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71%,比3月上升0.08個百分點;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為5.39%,比3月上升0.62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略有上升,6月加權平均利率為4.69%, 比3月上升0.14個百分點。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在需求不弱的情況下,企業融資需求上升,但發債成本中樞大幅上漲,非標受限,銀行貸款成為為數不多的選擇,使信貸需求較強;二是,二季度負債荒再來,貨基理財產品收益率快速上漲使銀行被迫提高存款成本來應對,負債成本被動提升,轉移成本壓力。”李奇霖分析稱。

經歷了年初的債券發行“腰斬”、4月的大規模發行“爽約”後,下半年來企業信用債發行已經逐漸回暖。根據上海清算所公布的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24日,當月已有21只企業信用債取消或推遲發行,規模119億元。與年內的取消發行高峰期相比,規模減少了約九成。

人民幣雙向波動彈性大增

央行發布《報告》的當日,恰逢人民幣“8·11匯改”兩周年。

兩年間,人民幣先是一次性貶值近2%,此後市場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浮動恐慌”。兩年來,央行則通過不斷加強與市場溝通、引入“一籃子貨幣”和逆周期調節因子,穩定了匯率預期,並堅持人民幣匯率應該基於市場供求,而非“軟盯住”美元。

《報告》提及,第二季度,美元整體走弱,主要貨幣兌美元多數升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有所升值。隨著匯率形成機制的規則性、透明度和市場化水平不斷提升,人民幣兌美元雙邊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雙向浮動的特征更加顯著,匯率預期總體平穩。

6 月末,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3.29,較上年末下跌1.62%。參考BIS貨幣籃子和SDR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分別為94.25和94.18,較上年末分別下跌2.07%和下跌1.38%。

對於CFETS等指數的下滑,不時會有觀點認為,這是央行有意引導人民幣對籃子貨幣走低。不過,《報告》提及,這主要與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變動有關。

根據BIS的計算,上半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貶值2.27%,實際有效匯率貶值3.32%;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17年6 月末,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4.26%,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2.24%。

此外,央行也特別強調了匯率中間價“逆周期因子”的引入,該因子的引入在不改變外匯供求趨勢的情況下,過濾掉了“羊群效應”,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貨幣穩、公開市場操作張弛有度

伴隨著去杠桿進程的推進,近年來央行對公開市場操作的把握更為精準,總體維持“穩貨幣”的態度。

“央行重視‘削峰填谷’熨平流動性波動,傳遞貨幣政策不松不緊導向。”方正證券宏觀固收分析師任澤平表示,上半年經濟超預期,貨幣政策壓力小,防風險、改革與金融服務實體成為主要任務。

《報告》也具體解釋了“削峰填谷”。一方面,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在5月下旬釋放操作信號,隨即於6月6日開展了4980億元MLF操作,提前對沖全月4313億元MLF到期並安排適中的增量資金供應;6月7日重啟到期日跨過半年末的28天期逆回購,此後連續操作,對沖稅期、金融機構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央行流動性工具到期等影響流動性的客觀因素, 以中性適度的取向對流動性總量進行“填谷”。

另一方面,考慮到每月下旬財政支出可大量投放流動性,為引導流動性總量向中性適度水平收斂,6月23日起,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連續12個工作日暫停操作,利用央行逆回購到期對流動性總量進行“削峰”。

同時,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闡釋操作力度調整或暫停操作的原因,加強與市場溝通,不斷提高透明度。下半年以來,央行認為金融機構對“削峰填谷”的理解加深,且輿論誤讀也顯著減少。

《報告》提及,銀行間市場最具代表性的7天回購利率(DR007)總體在2.75%-3.0%的區間內運行,利率中樞穩中有降,債券市場也有所回暖。此前也有機構交易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DR007和SLF(常備借貸便利)如今構成了央行的利率走廊,DR007是下限,SLF是上限。但興業研究則認為,2.9%似乎是近期DR007的運行上限。

擬將同業存單納入MPA

針對下一階段的主要政策思路,央行提及,將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組織實施好宏觀審慎評估,逐步探索將更多金融活動和金融市場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

此前,銀監會對“同業套利”下重手監管,此次央行也表示:“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機構對同業融資的依賴程度,引導金融機構做好流動性管理,擬於2018年一季度評估時起,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對其他銀行繼續進行監測,適時再提出適當要求。”

可見,央行對於該項監管的推進仍持有較為審慎的態度。2013年,同業存單被認為是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標誌而放量發展,而2017年,同業存單被市場看作了是加速同業鏈條擴張的“洪水猛獸”。客觀而言,市場認為同業存單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同業存單的優勢主要包括:彌補了3月-1年期利率結構的空白,有助於Shibor的進一步完善;比同業存款更加標準化,流動性更好,也避免了提前支取風險;發行同業存單是商業銀行主動負債的行為,銀行可以根據自身要求發行不同規模期限的存單,更加靈活調整銀行負債結構等。

“盡管同業存單迅速擴容,並且帶來了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上升,但是不能‘因噎廢食。”招商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徐寒飛此前對記者表示,存款利率看起來接近全部“市場化”,但是活期存款利率未放開,而國有大行在存款層面的壟斷地位無法動搖,導致存款利率真實市場化程度仍有空間。在此背景下,同業存單可以使得中小銀行能夠與大行在負債層面“公平競爭”,隨著同業存單逐漸替代 “一般存款”,商業銀行整體負債的利率市場化程度上升明顯。

因此,各方也建議,對於同業存單,監管政策是“既要放,又要收”。其發展方向不應該逆轉,不能否認同業存單在平衡中小銀行和大行流動性差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也需要將同業存單納入到同業負債統計口徑,並給出比例約束,從總量層面防止單家銀行對同業負債的依賴度過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84

讀透央行貨幣報告:“削峰填谷”穩貨幣 同存納入MPA落地

8月11日,央行法發布《2017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值得註意的是,當日也恰逢人民幣“8·11匯改”兩周年。

《報告》中,央行澄清了市場上的諸多誤解,表明M2低增速很正常,毋須擔憂超儲率下降,CFETS人民幣指數下跌與實際有效匯率漲幅相對下降有關等。

同時,央行也具體解釋了“削峰填谷”的貨幣調控思路,未來將保持總量穩定,綜合運用價、量工具和宏觀審慎政策加強預調微調。備受市場關註的是,年初以來市場預期的同業存單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考核也終於“靴子落地”。

M2低增速很正常

《報告》提出,當前M2增速比過去低一些,需要全面客觀認識——即M2低增速或將成為未來的常態,且並不意味著實體經濟獲得的支持減弱。

“央行明確指出M2增速較低是金融嚴監管、金融同業之間的信貸派生減弱所致,社融平穩,信貸快增,結構改善,實體得到的金融支持不弱,低增速或是常態,政策不會因此寬松。”聯訊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表示。

央行分析稱,一是過去M2增速高於名義GDP增速較多與住房等貨幣化密切相關,而目前住房商品化率已經很高,貨幣需求增長相應降低;二是近些年 M2增長較快還與金融深化有關,主要體現為同業、理財等業務發展較快,但金融深化進程並非是線性的,為了興利除弊也會有一定起伏,近期M2增速有所降低正是加強金融監管、縮短資金鏈條、減少多層嵌套的合理反映。預計隨著去杠桿的深化和金融進一步回歸為實體經濟服務,比過去低一些的M2 增速可能成為新的常態。同時,隨著市場深化和金融創新,影響貨幣供給的因素更加複雜,M2 的可測性、可控性以及與經濟的相關性亦在下降,對其變化可不必過度關註。

無獨有偶,央行參事盛松成此前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社會融資規模或將成為比M2更重要的核心調控指標,其對於精準宏觀調控、穿透式監管的重要性日漸凸顯。“社會融資規模與貨幣供應量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理論上而言應該是相輔相成,但如今表外融資等規模越來越大,其對M2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因此M2似乎已經有所‘失真’。”

國泰君安銀行業分析師王劍認為,M2同比增速要看GDP增速、CPI漲幅以及其他因子,2017年GDP增速目標6.5%左右,CPI漲幅目標3%左右,推算“其他因子”約2.5%,為滿足2017年經濟增長所需的M2增速為10.7%(6.5%+1.7%+2.5%)或更低,“所以,不必對M2增速的下滑過度擔憂。”他稱。

毋須擔憂超儲率下降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央行《報告》為超儲率開設了專欄。

近年來,外匯占款下降且超儲率下降引發各界關註,也有觀點質疑,超儲率的下降是否意味著貨幣政策收緊?超儲率的‘透支“是否需要盡快用降準來填補?

《報告》提及,2001年超額準備金率超過 7%,之後總體呈下降態勢,2003-2008 年平均超額準備金率在3.5%左右,之後進一步下行,目前超額準備金率在1.5%左右。這種趨勢性下降與幾大因素有關。

一是支付體系現代化大大縮短了資金清算占用時間, 基本消除了在途資金摩擦,降低了其他資產轉換為超額存款準備金的資金匯劃時間成本和交易成本。

二是金融市場快速發展使得商業銀行有更方便的融資渠道,在需要資金時可以隨時從市場融入資金,從而降低預防性需求。

三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水平和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可以更加準確地預測流動性影響因素,降低了不確定性沖擊的影響。

此外,近年來央行不斷完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也使得銀行體系超額存款準備金需求明顯降低。

“如雙平均法考核存款準備金給予商業銀行在考核期內更加靈活擺布流動性的空間,常備借貸便利工具和自動質押融資工具使得商業銀行在短期流動性不足的時候可以合格資產為抵押從央行獲得流動性支持,而公開市場操作頻率從每周兩次提高到每日操作,從制度上保障央行能夠及時應對多種因素可能對流動性造成的沖擊,及時釋放政策信號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這些都有效降低了商業銀行超額存款準備金預防性需求。”《報告》提及。

央行也強調:“顯然,這種下降並不意味著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和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

實體融資成本小幅上升

隨著去杠桿的推進,盡管央行僅是在公開市場“加息”,而並未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但實體融資成本持續小幅攀升。

《報告》顯示,6月,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67%,同比上升0.41個百分點,比 3 月上升0.14個百分點,比上年12 月上升0.4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71%,比3月上升0.08個百分點;票據融資加權平均利率為5.39%,比3月上升0.62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略有上升,6月加權平均利率為4.69%, 比3月上升0.14個百分點。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在需求不弱的情況下,企業融資需求上升,但發債成本中樞大幅上漲,非標受限,銀行貸款成為為數不多的選擇,使信貸需求較強;二是,二季度負債荒再來,貨基理財產品收益率快速上漲使銀行被迫提高存款成本來應對,負債成本被動提升,轉移成本壓力。”李奇霖分析稱。

經歷了年初的債券發行“腰斬”、4月的大規模發行“爽約”後,下半年來企業信用債發行已經逐漸回暖。根據上海清算所公布的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24日,當月已有21只企業信用債取消或推遲發行,規模119億元。與年內的取消發行高峰期相比,規模減少了約九成。

人民幣雙向波動彈性大增

央行發布《報告》的當日,恰逢人民幣“8·11匯改”兩周年。

兩年間,人民幣先是一次性貶值近2%,此後市場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浮動恐慌”。兩年來,央行則通過不斷加強與市場溝通、引入“一籃子貨幣”和逆周期調節因子,穩定了匯率預期,並堅持人民幣匯率應該基於市場供求,而非“軟盯住”美元。

《報告》提及,第二季度,美元整體走弱,主要貨幣兌美元多數升值,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有所升值。隨著匯率形成機制的規則性、透明度和市場化水平不斷提升,人民幣兌美元雙邊匯率彈性進一步增強,雙向浮動的特征更加顯著,匯率預期總體平穩。

6 月末,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3.29,較上年末下跌1.62%。參考BIS貨幣籃子和SDR貨幣籃子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分別為94.25和94.18,較上年末分別下跌2.07%和下跌1.38%。

對於CFETS等指數的下滑,不時會有觀點認為,這是央行有意引導人民幣對籃子貨幣走低。不過,《報告》提及,這主要與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變動有關。

根據BIS的計算,上半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貶值2.27%,實際有效匯率貶值3.32%;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至2017年6 月末,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34.26%,實際有效匯率升值42.24%。

此外,央行也特別強調了匯率中間價“逆周期因子”的引入,該因子的引入在不改變外匯供求趨勢的情況下,過濾掉了“羊群效應”,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貨幣穩、公開市場操作張弛有度

伴隨著去杠桿進程的推進,近年來央行對公開市場操作的把握更為精準,總體維持“穩貨幣”的態度。

“央行重視‘削峰填谷’熨平流動性波動,傳遞貨幣政策不松不緊導向。”方正證券宏觀固收分析師任澤平表示,上半年經濟超預期,貨幣政策壓力小,防風險、改革與金融服務實體成為主要任務。

《報告》也具體解釋了“削峰填谷”。一方面,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在5月下旬釋放操作信號,隨即於6月6日開展了4980億元MLF操作,提前對沖全月4313億元MLF到期並安排適中的增量資金供應;6月7日重啟到期日跨過半年末的28天期逆回購,此後連續操作,對沖稅期、金融機構繳納法定存款準備金、央行流動性工具到期等影響流動性的客觀因素, 以中性適度的取向對流動性總量進行“填谷”。

另一方面,考慮到每月下旬財政支出可大量投放流動性,為引導流動性總量向中性適度水平收斂,6月23日起,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連續12個工作日暫停操作,利用央行逆回購到期對流動性總量進行“削峰”。

同時,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闡釋操作力度調整或暫停操作的原因,加強與市場溝通,不斷提高透明度。下半年以來,央行認為金融機構對“削峰填谷”的理解加深,且輿論誤讀也顯著減少。

《報告》提及,銀行間市場最具代表性的7天回購利率(DR007)總體在2.75%-3.0%的區間內運行,利率中樞穩中有降,債券市場也有所回暖。此前也有機構交易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DR007和SLF(常備借貸便利)如今構成了央行的利率走廊,DR007是下限,SLF是上限。但興業研究則認為,2.9%似乎是近期DR007的運行上限。

擬將同業存單納入MPA

針對下一階段的主要政策思路,央行提及,將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組織實施好宏觀審慎評估,逐步探索將更多金融活動和金融市場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

此前,銀監會對“同業套利”下重手監管,此次央行也表示:“為了更全面地反映金融機構對同業融資的依賴程度,引導金融機構做好流動性管理,擬於2018年一季度評估時起,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MPA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對其他銀行繼續進行監測,適時再提出適當要求。”

可見,央行對於該項監管的推進仍持有較為審慎的態度。2013年,同業存單被認為是推動利率市場化的標誌而放量發展,而2017年,同業存單被市場看作了是加速同業鏈條擴張的“洪水猛獸”。客觀而言,市場認為同業存單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同業存單的優勢主要包括:彌補了3月-1年期利率結構的空白,有助於Shibor的進一步完善;比同業存款更加標準化,流動性更好,也避免了提前支取風險;發行同業存單是商業銀行主動負債的行為,銀行可以根據自身要求發行不同規模期限的存單,更加靈活調整銀行負債結構等。

“盡管同業存單迅速擴容,並且帶來了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上升,但是不能‘因噎廢食。”招商證券首席債券分析師徐寒飛此前對記者表示,存款利率看起來接近全部“市場化”,但是活期存款利率未放開,而國有大行在存款層面的壟斷地位無法動搖,導致存款利率真實市場化程度仍有空間。在此背景下,同業存單可以使得中小銀行能夠與大行在負債層面“公平競爭”,隨著同業存單逐漸替代 “一般存款”,商業銀行整體負債的利率市場化程度上升明顯。

因此,各方也建議,對於同業存單,監管政策是“既要放,又要收”。其發展方向不應該逆轉,不能否認同業存單在平衡中小銀行和大行流動性差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外也需要將同業存單納入到同業負債統計口徑,並給出比例約束,從總量層面防止單家銀行對同業負債的依賴度過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456

央行: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具系統重要性,將探索納入MPA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6517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持續開展,下一步監管走向何方?

8月4日晚,央行在《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7)》中表示,應以專項整治為契機,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完善金融監管機制,加強自律約束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建設,營造鼓勵創新、規範運作、有序競爭、服務實體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新局面,進一步發揮互聯網金融在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值得註意的是,對於具體措施,央行提出,探索將規模較大、具有系統重要性特征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對其進行宏觀審慎評估,防範系統性風險。

此前,從2016年起,央行對商業銀行將現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簡稱MPA),重點考慮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等七大方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這是央行首次提出探索將將規模較大、具有系統重要性特征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納入MPA。此前,“系統重要性”這一概念主要用於對大型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監管。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金融監管反思“大而不倒”問題提出監管理念,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多次開展組織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G-SIBs)的評定。銀監會於2014年印發《商業銀行全球系統重要性評估指標披露指引》。

7月25日,央行在《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中表示,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強化金融監管協調,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籌監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推動建立更為規範的資產管理產品標準規制,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強大合力,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

8月4日,央行在《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7)》中表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風險點,除了證照不全、違規經營,風險管控不足,市場存在無序競爭等因素之外,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已具有系統重要性影響,需要防範順周期波動和風險的跨市場傳染。

除了探索將規模較大、具有系統重要性特征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納入MPA,央行還提出其他四項意見。

一是加快完善互聯網金融安全等方面的政策體系,建立互聯網金融技術行業及國家標準,制定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金融數據安全使用管理辦法,構建維護互聯網金融安全的技術體系。

二是按照“分類控制,分照管理”原則,加強監管協調聯動,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的準入、退出機制和運行規範,為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充分發揮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與地方協會的作用,強化行業自律管理,搭建統一、公開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平臺。構建以商業銀行作為第三方資金托管的機制,進一步完善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護體系,切實加強互聯網金融投資者權益保護。

四是加快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讓金融服務惠及更多領域,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推進普惠金融發展。

2015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4月,全國各省市開展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整治工作按照“打擊非法,保護合法;積極穩妥,有序化解;明確分工,強化協作;遠近結合,邊整邊改”的原則,重點對P2P網絡借貸和股權眾籌業務、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及跨界從事金融業務、第三方支付業務、互聯網金融領域廣告等四個大的方面開展重點專項集中整治。

央行表示,經過前一階段整治工作的有效推進,目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總體可控,行業規範發展逐步實現。在專項整治工作推動下,部分不規範平臺主動退出經營或停業整改,部分不合法平臺逐步被清理,尤其是《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實施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有關事項的通知》等政策逐步落地,監管工作有序開展,互聯網金融平臺運營的規範性、透明性有所提高,在歷經一輪行業“洗牌”之後,一些創新規範平臺將脫穎而出,逐步走上規範發展的道路。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84

央行陳雨露:近期將試點綠色信貸業績評價,結果納入MPA考核

6月12日,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座談會”上表示,在試驗區實踐基礎上,人民銀行正在牽頭制定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方案,近期即將發布並試點。

“開展綠色信貸評價,將結果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將有利於督促商業銀行在業務發展、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更加規範,同時又有利於推動金融機構優化綠色資產配置,增強綠色金融創新動力和環境風險的管理能力。”陳雨露稱。

他還指出,目前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總體處於起步階段,存在綠色標準界定不統一、金融機構獲取綠色信息困難、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一系列問題。管理部門在綠色金融領域缺乏明確統一的標準和指引,金融機構對於綠色信貸、債券、保險等領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界定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給相關業務的開展帶來了不便 ,部門間市場主體之間的工作協調、政策對接也需要進一步加強。

綠色信貸業績評價方案即將發布

2017年6月14日,國務院第176次常務會議審定,在浙江、廣東、貴州、江西、新疆五省(區)部分地區設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這標誌著中國綠色金融邁入了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和自下而上的區域探索相互推動、相輔相成的發展新階段。

人民銀行初步評估結果表明,試點總體方案中85%以上的試點任務已經啟動推進。截止到2018年3月末,五省(區)試驗區綠色貸款余額已達到2600多億元,高於同期試驗區各項貸款余額增速2%;綠色信貸資產質量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同期,試驗區綠色貸款不良率為0.12%,比平均不良率低0.94%。

陳雨露回顧道,試驗區建設一年來探索的一些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可以及時提煉,上升到制度層面。一是以綠色項目庫建設為抓手,推動制度建設;二是立足市場化原則,探索多種渠道、多種資源,推動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三是以綠色信貸MPA考核為抓手,構建綠色金融正向激勵機制和風險防範機制。

“部分試驗區積極探索綠色信貸MPA考核辦法,相繼建立綠色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初步形成以資本約束為核心的市場化風險防範機制。”他進一步表示,在試驗區實踐的基礎上,人民銀行正在牽頭制定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方案,近期即將發布試點。開展綠色信貸評價並將結果納入MPA考核,將有利於督促商業銀行在業務發展、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更加規範,同時又有利於推動金融機構優化綠色資產配置,增強綠色金融創新動力和環境風險的管理能力。

他還提到,部分試驗區積極建立綠色貸款財政貼息和綠色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對於開辦綠色業務的金融機構提供財政貼息和風險補償會大大地增強綠色金融的市場吸引力。

標準統一、信息披露需改善

陳雨露同時指出,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在建設過程當中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試驗區改革創新的重大使命認識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創新試點總體處於起步階段,存在綠色標準界定不統一、金融機構獲取綠色信息困難、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一系列問題。由於管理部門在綠色金融領域缺乏明確統一的標準和指引,金融機構對於綠色信貸、債券、保險等領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界定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給相關業務的開展帶來了不便。

除此,部門間市場主體之間的工作協調、政策對接需要進一步加強。“綠色金融不僅涉及到金融管理部門和監管部門,還涉及到財政、生態環境、農業、住建等有關管理部門,參與的主體不僅有金融機構,還包括大量的企業、第三方中介機構等,在一些試點地區部分協調和政策對接不暢的問題顯得比較突出。”

“當前綠色金融發展面臨著一個突出的挑戰,即可持續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綠色項目還難以有效內生化,投資回報率不高、市場吸引力不足。”陳雨露指出,如果綠色金融不能體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就意味著需要政府源源不斷地進行投入和補貼,這既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也違背了綠色金融發展的初衷。

陳雨露表示,未來應緊緊圍繞提升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這一核心目標,推動試驗區工作向縱深邁近。一是先行先試,大力探索;二是多措並舉降低綠色項目融資成本。

三是註重風險防範,牢牢守住風險底線。他進一步強調,要註重防範綠色金融發展過程當中可能出現的過度覆蓋的風險以及“假綠色”風險,各金融機構要不斷地提高環境和風險管理能力。提升對綠色項目環境效益與成本的定量分析能力,合理控制綠色項目的融資杠桿率。

四是完善體制,共同形成綠色金融有效工作的合力。五是加強評估,總結推廣成熟的經驗,爭取在統一綠色金融標準及促進綠色金融外部性內生化、提高綠色金融商業可持續性、完善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關鍵的方面形成更多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15

朱鶴新首次亮相:銀行服務小微企業不必擔心MPA掣肘

2018年以來,貨幣政策調控面臨的國內外形勢較為複雜,外部不確定性明顯增多,國內經濟出現一定下行壓力,影響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因素增多。在這一背景下,人民銀行先後出臺、落實了一系列旨在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政策措施,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8月21日下午,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表示,總體看,相關政策措施有序落實,政策效果逐步顯現。他強調,未來要進一步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後一公里”。對於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朱鶴新指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絕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多個目標之間的關系,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切實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不搞大水漫灌,打通信貸投放渠道

“總體看,相關政策措施有序落實,政策效果逐步顯現。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無風險利率水平明顯下行,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朱鶴新介紹了近期一系列支持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措施所取得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貸款保持較快增長。二是信貸結構繼續優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不斷加大。高新技術制造業、服務業、扶貧等領域信貸支持力度較強,增速均明顯高於全部貸款。三是債市融資功能有所恢複,高等級債券利率顯著下行。

從衡量銀行體系流動性的主要指標看,7月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率為1.7%,比去年同期高0.6個百分點;存款類機構間七天期回購利率(DR007)中樞從去年末的2.9%左右下降到8月中旬的2.6%左右,實際起到了“降息”效果。

不過,有市場人士認為,目前流動性更多地聚集在銀行間,但是信貸投放的渠道卻並不通暢,並未順利到達實體經濟。

央行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7月社融增量1.0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億元,情況不及預期。

朱鶴新對此作出回應稱,進一步疏通貨幣傳導機制,對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防範系統性風險具有重要意義,是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最後一公里”的關鍵舉措。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稱,貨幣政策要通過定向調整,鼓勵金融機構將這些資金投入到小微企業融資的領域去,接下來最重要的是把目前比較寬裕的流動性引導到實體經濟中,通過多種形式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包括信貸、委托貸款、信托貸款、銀行存兌匯票等一系列融資方法和工具,還包括債券、股票、資產證券化等,甚至可能同業業務等方式,鼓勵金融機構以非信貸方式提供資金。

朱鶴新稱,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貨幣政策要處理好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宏觀總量與微觀信貸之間的關系,堅持結構性去杠桿的大方向不動搖;二是金融機構要下沈金融管理和服務重心,按照財務可持續原則,合理覆蓋風險、優化考核激勵,增強服務小微企業的內在動力;三是與其他部門做好統籌協調,發揮好“幾家擡”的合力,堅持不懈抓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四是從長遠看,通過改革的舉措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疏通貨幣政策渠道,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支持實體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朱鶴新強調,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絕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多個目標之間的關系,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過機制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意願,切實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調整MPA,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信貸投放

最近市場有一種聲音,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的時候由於資本金占用,面臨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MPA)的掣肘。對此,朱鶴新表示,這個擔憂是不必要的。

他認為,少數擴張過快的金融機構可能在這方面感覺到有壓力,但是當前的MPA對總體金融機構廣義信貸增長實際上是不構成約束的,金融機構有足夠的廣義信貸增長的空間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總的來看,目前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普遍高於監管要求,同時金融機構也在通過內源和外源多渠道補充資本,可以滿足實體經濟的發展。

關於如何利用MPA考核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朱鶴新表示,MPA適時做了一些調整,特別是參數上鼓勵金融機構圍繞方向性的東西做一些推進,通過正向激勵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據了解,4月定向降準後,人民銀行在MPA考核中新增臨時性專項指標用於考察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要求金融機構將降準釋放的資金用於小微企業信貸投放,並將節約的資金成本用於向小微企業讓利。

在7月定向降準後,人民銀行在MPA結構性參數中將考察範圍擴展到普惠金融領域,普惠金融領域表現突出的金融機構將獲得更優惠的結構性參數,引導金融機構將信貸資源向小微和“三農”等領域傾斜。

7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通過實施臺賬管理等措施,建立責任制,把支小再貸款、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利息免征增值稅等政策抓緊落實到位。

對此,朱鶴新強調,資金的用途一定要規範,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流向哪里要說得清楚,金融機構運用支小再貸款資金發放小微企業貸款應建立臺賬,詳細記錄每一筆貸款發放的對象、類型、證件號碼或組織機構代碼,貸款金額、期限、利率、用途等要素,並將臺賬按期報送當地人民銀行。

不僅如此,朱鶴新稱,人民銀行會結合臺賬通過日常的監測評估、現場和非現場核查,對再貸款資金運用情況進行跟蹤監測,確保支小再貸款資金全部用於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優先支持單戶授信5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將支小再貸款優惠利率政策切實傳導至小微企業,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64

中國網上理財用戶突破1.26億 人行:部分產品納MPA 防範系統風險

1 : GS(14)@2017-08-06 12:01:57

【明報專訊】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昨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况統計報告》,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7.51億人,較去年底增長2.7%,購買互聯網理財產品的網民達1.26億人,半年增長27.5%,使用率由13.5%升至16.8%。同日,人民銀行在另一份報告中表示,互聯網金融下一步需要建立法規、完善監管機制,並建議將規模較大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納入宏觀審慎管理框架(MPA),對其進行宏觀審慎評估。

明報記者 歐陽偉昉

今年上半年,中國手機網民數目達7.24億人,較去年底增長4.06%,且手機上網比例持續提升,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為5.11億人,其中移動支付今年上半年增長了7%至5.02億人,網民手機網上支付使用比例由67.5%提升至69.4%。內地傳媒報道,騰訊控股(0700)旗下微信支付用戶去年達4億人,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去年實名用戶亦超過4億人。

微信支付寶用戶各逾4億

不過,央行在《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指出,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容易導致風險擴散。部分互聯網企業證照不全,但擅自開展業務,引起經營和社會風險;部分互聯網企業經營P2P網貸、股權眾籌業務時,缺乏金融經驗,未有風險管控能力,一旦出現問題,易引發區域或系統金融風險;部分產品對金融系統有重要影響,需防範周期波動和跨市場風險傳播。

人行指經去年整治後,目前風險總體可控,建議下一步需要建立法規、加強監管協調,建立准入、退出和運行規範,探討將規模較大,具有系統重要特徵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納入MPA,即是央行對金融機構的資本和槓桿、資產負債、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量、跨境業務風險、信貸政策執行七方面進行的評估,範圍包括表外理財等廣義信貸。

事實上,人行早前曾出手「整頓」互聯網金融,今年5月中,市傳人行要求螞蟻金服旗下餘額寶降低個人投資者投資額上限,由100萬元(人民幣.下同)降至50萬元,至5月底餘額寶便宣布將個人投資者投資額上限大削75%至25萬元。

學者﹕網貸屬最難監管部分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接受本報訪問時稱,網貸是互聯網金融目前監管最困難的地方,監管機構目前通過收緊第三方託管資格,只能由商業銀行擔當,限制資金池和隔離平台風險。他認為應適度讓互聯網金融發展,同時限制槓桿以監控風險。在內地經營網貸的動力互聯網金融聯席董事傅家豪指,不少企業利用網貸以假借款人借貸來吸收資金,相信當局對互聯網金融的規管會愈來愈嚴謹。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427&issue=201708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816

話你知:人行引入MPA 防範金融風險

1 : GS(14)@2018-02-19 22:48:00

【明報專訊】人行去年表示,將於今年第一季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人民幣以上、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同業負債佔比指標以作考核。

朱宇表示,MPA考核以廣義信貸口徑要求資本金,因此資產增速較高,以及表外業務佔比較高的中小型銀行面臨較大的資本壓力。隨着MPA改變將於本季生效,很多銀行已經作出相應調整,部分銀行的同業資產大幅下降。

報告顯示,三分之二的銀行家認為MPA考核將有效防範系統金融風險,提高金融系統的穩定;一半的銀行家認為MPA考核將抑制商業銀行「衝規模」的發展模式,更注重穩健經營;一半的銀行家認為MPA考核將引導銀行業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570&issue=201802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5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