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he Business of Art: 食的藝術 楊天帥

1 : GS(14)@2013-12-09 23:43: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209/18542552

                因為打的是藝術工,平日嘴巴強聒不捨的總是藝術。誰家每每問我中國文化為何,聯想起的字詞也離不開水墨、天人合一、書畫、儒釋道。後來有次逛士林夜市,等候大嬸炸鹽酥杏鮑菇(港稱雞髀菇)的時候,看見路上行人三三兩兩、嬉鬧打罵,無不洋溢幸福表情,忽爾明白食才是中國文化核心的內圍和外圍。民以食為天,無食便無天,講天人合一也是不通的。
想著這事參加西九自由野(本週六、日舉行)記者會,便舉手問茹國烈自由野有甚麼好吃。一問,眾行家就訕笑了,大概認為食不是藝術。不過既然屎是藝術,而屎源於食,則食自然也是藝術不錯。
屈指算起來,有名的食物藝術家也確實為數不少,如美國的Elaine Tin Nyo就是一例,她在紐約MoMA(Museum of Modern Art,現代藝術博物館)有一個名為Edible Magritte的課,把Magritte的畫砌成盤中餐。看上去很好吃,賣相則走畫家的超現實路線,如生吞禽鳥,紅艷艷的鮮血流滿一口,雖則實情是巧克力加覆盆子醬,但還是有點重口味。
口味比較正常的可選泰式椰汁雞肉湯(Tom Kha Kai)。冬天乾燥,湯水尤佳。去年泰國藝術家Rirkrit Tiravanija在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中央廣場用這湯招呼來賓12小時,算做藝術品「Soup/No Soup」。若嫌Tom Kha Kai味濃,可以考慮日本料理。藝術家大概是饞嘴者如洪七,因為他把自己的名字改做「吃吃太郎」(EAT& ART TARO)。吃吃君運用日本沙彌島流傳千年的食材,製成了這個「千年soup」(500日圓),非常好喝,唯一麻煩是它永遠在正午前便賣光,早起的鳥兒才有湯喝。

品嚐餅乾糖果製城市模型

                輪到中國代表。香港刺點畫廊去年9月邀請由鄭國谷、陳再炎、孫慶麟組成的陽江組在畫廊吃飯。飯後三人把剩食鋪在書畫上,意大利麵堆成馬身、(疑似)通菜拼成馬尾,拍張照片,便是「飯後書法」作品「歇菜No.2」。還有宋冬,他的「吃掉城市」藝術展已吃掉了十多個城市。玩法是用餅乾、糖果砌出城市模型,然後再讓觀眾吃掉。作品反映了中國傳統智慧的精明:男女談婚論嫁,第一步是見家長。憑一副吃相,外母大致可以知道未來女婿為人怎樣。在英國,當城市被摧毀後,孩子用剩下的餅乾搭建一座理想新城。在中國,人們打包。
最後出場的,是香港選手。別小看香港,從政治到電視到飲食到藝術,香港人也有自己的觀點與立場。雞汁當然要走,值得支持的則是方韻芝送我那本《深水埗惜食圖鑑》,聯合地區婦女一人一計,暢談如何活化剩食。圖鑑上寫道湯渣豬肉可以做肉鬆,戴粗框眼鏡的埼埼姊還介紹說素食版宜用冬菇蒂取代。嘖嘖,冬菇蒂竟可這樣用,真長見識了。
所以說西九自由野既然有音樂,有文學,有舞蹈,諸如此類,也應該要有好吃的才對。當代藝術這東西嘛,刀叉和畫筆沒甚麼分別,碗碟也跟畫布可作類比。食就是藝術的一種形式。
只是毛主席的訓勉應銘記於心。天天向上,天天食,體重就向上了。嗯,已經寫了16個食字,肚子餓了……

                  楊天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