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預計2020年啟動5G商用 最高可達20GB每秒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所長王誌勤日前在香港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目前已進入到標準制定階段,中國預計於2020年啟動5G商用,而大規模應用將會在2022年或2023年。

王誌勤表示,中國希望同其他國家一起制訂全球統一的5G國際標準。今年3月剛剛啟動標準的研究工作,預計到2018年6月完成第一個版本的5G標準。

關於國際合作,王誌勤介紹,目前推進5G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已經從政府、推進平臺、企業各個層面打造了合作框架,比如歐洲、美國、日本、韓國都建有相應的推進組平臺,中國推進組跟他們有相應的合作框架。

王誌勤一頭短發,顯得特別幹練。由於長期從事技術方面工作,她說話言簡意賅、邏輯分明。

關於5G相對於4G的突破,王誌勤表示,過去的4G體系架構主要面向移動互聯網,服務對象主要是人,而5G主要是向物聯網拓展,實現萬物互聯。

據介紹,從速率來看,4G的峰值可達到1GB每秒,而5G可達到10至20GB每秒,可以實現一平方公里上百萬傳感器的連接。

“5G是特定為物聯網設計,為了適應它的發展而應運而生的技術。”王誌勤表示,物聯網這麽多年發展並不理想,主要是由於碎片化的市場和技術標準的分化,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市場分化很難形成規模化發展。

5G的推進離不開拓展垂直行業的應用,她舉例,未來要實現真正的汽車自動駕駛,就好比給汽車裝上一只“千里眼”,不僅可以通過雲端數據來知曉前方的事故與擁堵,還能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實現防止碰撞的自動控制,這就需要一個低於0.5毫秒的低時延才能實現。

王誌勤表示,中國預計在2020年啟動5G商用,並不是說馬上就大規模應用,可能是在四五個城市先進行試點,預計要到2022年或2023年才會逐漸大規模應用。4G還會有一個相當長的生命周期。

關於大眾普遍關心的資費問題,王誌勤坦言,從技術本身來說,頻譜效率的提升,5G每比特的成本應該會比4G更低,因此從單位流量的角度來看,5G應該要比4G更便宜。

“但是資費的最終確定還是取決於運營商,因為是一個市場行為,我們還是要客觀地來看提速降費的問題,要保證單位流量成本的適度下降和所享受的業務體驗的提升。”她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096

三星與中國移動完成5G樣機技術試驗

11月9日消息,今日,三星電子宣布和中國移動研究院一起完成了5G樣機技術試驗。

本次測試對低頻段3.5GHz的關鍵技術進行了測試和驗證,包括空間調制以及新型多載波技術,具體的測試指標包括誤碼性能、吞吐量和帶外泄露。 本次聯合測試還包括三星高頻5G樣機系統和終端,支持先進的波束賦形功能。本次測試旨在對毫米波技術的性能,包括移動性、峰值吞吐量、多用戶調度能力等,以及高頻段無線信號在室內的傳播、穿透特性進行充分驗證。

除了5G領域,三星還將在下一代通信技術包括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以及智能機器人、AR/VR等領域展開研究。

據中新社報道,中國三星研究院院長張代君表示,“多年以來,三星在5G技術和產品研發上,積累了很多技術和經驗;未來三星也將繼續加強和中國政府、中國運營商的合作,共同推進相關技術產業的標準化和商用化。”

從2014年開始,三星致力於5G技術和產業的商用,並已經在多個5G技術研發領域實現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包括基於毫米波的多小區切換演示,開發毫米波的信道模型用以提高5G網絡規劃效率,致力於基站和終端產品小型化必要的射頻技術研發,並於2015年完成基於3.5GHz 的FD-MIMO演示。

三星期望在2018年完成第一個版本的標準制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884

5G標準2019年正式發布 中國將在2020年進入商用

為期四天的“國際電信聯盟(ITU)2016年世界電信展”14日在泰國曼谷拉開帷幕。“中國軍團”是由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構成的三大運營商陣營;而除了國家參展,獨立參展或贊助的國際企業還有華為、中興、Cisco、Intel、Nokia、Ericsson、NTT Group等。

ITU世界電信展於1971年由國際電信聯盟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6屆,據介紹,這是全球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展覽會之一,也因其權威性、大規模和廣泛代表性而被內業喻為信息、通信和技術(ICT)領域的奧運會。

在本屆展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很多中小企業都帶來了與5G有關的模擬產品。據央廣網,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透露,在電信市場上,3G、4G、5G,所有的這些先進的通訊標準都是由國際電聯統一制定的。3G的標準是2002年制定發布的,4G的標準是2012年發布的。雖然中國官方已經發布,5G在中國商用是在2020年,但是世界範圍5G的標準,將會在2019年發布。

趙厚麟介紹說:“現在5G大的路子已經基本上定下來,希望為將來5G提供技術服務和產品設備的主要廠商進行測試,能夠讓標準化組織覺得這個標準將來能夠在市場上站住腳,大家都能夠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大概還需要一定時間。我們現在還在請各個主要廠商繼續提供這方面的產品技術要求,希望他們提供一些測試的驗證報告,讓大家互相之間有比較統一的認識。”

趙厚麟在接受采訪時稱,過去和國際上其他的通信展一樣,他們的主要精力也僅僅集中在前沿技術之上,但2014年開始,他們將重點有所偏移,今年他們希望能夠關註全球中小企業在電信市場上面所發揮的作用。趙厚麟說:“為了中小企業能有更好的創新發展,為中小企業更好的在電信產業界發揮作用,也為中小企業,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發展機遇,所以我們想把現在的平臺從以往的,只為國際上面的大小設備制造商和運營商提供舞臺,轉為為中小企業獲得聯系或在這個市場上能有更好發展的溝通平臺。”

除了5G,本屆展會上另一個亮點則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有關,很多國家都在本屆展會上帶來了他們與通訊有關的前沿技術產品——VR、雲計算、物聯網等。而這些技術產品大多都是基於互聯網而產生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75

擺脫亦步亦趨 華為打入5G核心標準

美國時間11月17日淩晨,在3GPPRAN187次會議關於5G短碼方案討論中,中國華為推薦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獲得認可,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

在此之前,美國高通所提出的LDPG確定為5G中長碼編碼解決方案。此次短碼決定Polar碼解決方案讓法國主推的Turbo2.0則再次失落5G方案規則。

雖然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擺脫3G、4G時代亦步亦趨的技術形式,在5G規則制定上擁有更多話語權,但這並不代表華為已經可以左右5G技術發展,更不代表華為技術已經碾壓高通。

打入核心標準

“一流公司做標準,二流公司做品牌,三流公司做制造。”通信技術標準制定一直是業內具有研發實力企業必爭之地。

此次華為Polar碼的競爭對手包括美國高通為主導的LDPC編碼以及法國主導的Turbo2.0編碼。而這兩個陣營所代表的是此前在3G、4G技術的主導力量。

第三代通信技術包括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三種標準。其中前兩者占據最大市場,歐美以及日本為主要技術主導國。無論是3G還是4G技術,高通在標準制定上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這次是以華為為首的中國廠家推薦的方案第一次獲得編碼級別標準認定,代表華為地位獲得國際認可,”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道。“2G時代華為跟著跑,3G時代能夠看到,4G時代參與一部分,到了5G成為重要組成部分。”

事實上,華為在5G技術上的布局很早就開始。2009年,華為展開了相關技術的早期研究,並在之後的幾年里向外界展示了5G原型機基站。2013年11月6日華為宣布將在2018年前投資6億美元對5G的技術進行研發與創新,並預計在2020年用戶會享受到20Gbps的商用5G移動網絡。

在此次會議中,對於短碼標準選擇上,具有競爭資格的三家企業是來自美國的LDPC方案,法國的Turbo2.0方案,以及中國華為推薦的Polarcode方案。LDPC方案為麻省理工學院RobertGallager於1962年提出,Polar為土耳其畢爾肯大學ErdalArikan教授在2008年提出。最終,支持華為公司提案的公司達到了59個,Polarcode最終成為控制信道上行和下行的編碼方案。

根據記者了解,此次Polar解決方案中興等中國公司也有參與其中。據內部人士介紹,此次中興對於Polar方案亦有較深入的研究與貢獻。

在此之前,中國技術一直尋求在全球通信網絡標準制定中的突破。在3G、4G中所出現的TD-SCDMA和TD-LTE中,都不乏中國通信技術身影。但是其中的核心長碼編碼Turbo碼和短碼咬尾卷積碼領域,中國技術介入較少。

道阻且長

11月15日在泰國曼谷舉行的“國際電信聯盟(ITU)2016年世界電信展”上,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透露5G標準將在2019年發布,中國5G商用將在2020年開展。

雖然華為拿下了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但這並不意味著華為就能完全碾壓高通,也並不能說明中國在通信技術領域已經超過美國,事實上,在推行5G技術上,華為以及國內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次華為所拿下的eMBB不過是5G應用的其中一個場景。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定義了5G三大場景:eMBB、mMTC和URLLC。其中,eMBB對應的是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mMTC對應的是大規模物聯網業務,而URLLC對應的是如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較之3G、4G只有語音和數據業務,5G應用場景更多所涉及業務範圍也更廣。

在eMBB之後,後續還將決定URLLC場景下的信道編碼方案,最後再決定mMTC場景。

對於物聯網信道連接上,中興提出了MUSA多址接入技術或許也將在明年進行討論。

而在核心的5GeMBB場景上,Polar為信令信道編碼方案,LDPC碼為數據信道編碼方案,兩者平分秋色。

“這兩個協議談不上非此即彼,可以同時存在,只是應用場合不一樣。中國廠家確實第一次進入核心標準,但是核心標準有很多方案、領域,單項勝利並不能說明中國通信技術已經超越美國。”王艷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道。

對於兩種技術而言,現在談優劣為時過早。無論是高通還是華為,下一步應該是對基於自身技術的產品開發,爭取更大的市場。

“規則提出需要實現,這考驗企業對於高端通信技術的這種理解與相應的研發能力。”通信行業人士孫燕飈說道。

曾經,高通公司在其擁有的CDMA、WCDMA和LTE無線通信標準必要專利組合的國內市場份額為100%;CDMA、WCDMA和LTE無線通信終端基帶芯片的市場份額也超過了50%,具有了絕對的市場支配地位。

盡管華為力推的Polar編碼已經獲得肯定,但是在5G時代到來之前,高通所掌握的3G、4G核心技術依然在市場發揮重要作用。“(從運營商角度出發)做5G的同時也不可能放棄4G、3G,這樣還是用了高通專利。”王艷輝說道。

目前,在4G核心專利數量上,美國依然領先於中國。而國內企業也出現趕超勢頭。未來5G技術將覆蓋更多領域,而在這些領域的布局上,中美之間差距在縮小。

11月14日,工信部發布《關於組織“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7年度課題申報的通知》,5G研發作為其中重點項目列入。根據計劃,2017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中的5G研發項目,總數達到24個。未來,在5G核心技術上,中國將發出更多聲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48

5G標準設立 智慧城市還有哪四大挑戰?

5G技術在起步階段,而其除了能夠加快上網速度之外,還將帶來物聯網以及智慧城市技術的進一步提升。

在3GPP最近的5G短碼方案討論中,將華為推薦的PolarCode(極化碼)確立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在此之前,高通的所提出的LDPG確定為5G中長碼編碼解決方案。

較之3G、4G只有語音和數據業務,3GPP定義了5G三大場景為其所涉及業務開拓了更廣的範圍,從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到大規模物聯網業務以及無人駕駛再到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時延高可靠連接的業務,都能夠通過5G技術輕易實現。 作為基礎技術之一,物聯網發展將促進智慧城市發展。

探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最早由IBM所提出,2008年,IBM公司業務重點從硬件轉向軟件和咨詢服務,並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也就是通過裝備感應器,實現橋梁、隧道、公路、電網等設施的物物相連。

愛丁堡龍比亞大學教授Mark Deakin與鄧迪大學教授Husam Al Waer指出,智慧城市的定義應符合四個方面:將廣泛的電子和數字技術應用於社區和城市、利用ICT技術改變區域內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將ICT納入政府系統以及將ICT技術與個人結合增強創新意識。

但對於“智慧城市”的準確定義,一直處於摸索階段。目前,對於“智慧城市”較為一致的理解是通過ICT(信息通信技術)以及IoT(物聯網)技術對醫院、食品藥品、票證等城市設施以及管理程序進行優化,構建全新的城市形態。

“智能城市首先是要把城市服務變成高效率智能的體系,這不是一個APP或者WiFi覆蓋就能解決的。”通信專家項立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作為整體體系建設,智慧城市需要技術層面的完善和打通,這些需要大規模企業實現。“在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針對物聯網的技術都是局部性的,類似過去搞的小靈通這樣的技術一樣,最終都會死,華為會按照標準方向去走。” 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部總裁張順茂表示華為在智慧城市的布局將聚焦在ICT技術上。

主要從新ICT平臺以及窄帶物聯網技術切入行業。華為在全球推廣窄帶互聯網技術,利用180K赫茲的頻率資源減少開放頻道帶來的幹擾和不穩定性。“這個技術除了窄的頻率以外,相對於大家使用的3G網絡、4G網絡來說,都能提供100倍的連接速度。” 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部總裁張順茂告訴記者。

據了解,華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在全球40多個國家,100多個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根據不完全統計,在2016年,華為在中國中標了20多個智慧城市項目,與43個城市簽署了戰略合作, 落地實施的智慧城市應用涵蓋了智慧政務、平安城市、智慧醫療、智慧園區、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能制造、智慧路燈等領域。華為雲數據中心解決方案為全市40多個委辦局的業務提供虛擬數據中心服務。

四大挑戰

2015年,住建部和科技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加上前兩批公布城市,目前,國家智慧城市試點達到290個。

數量不斷增加的另一面,是實際進展深度卻不如人意。有學者指出,目前國內智慧城市正在從2.0時代步入3.0,然而,指揮體系在實際落地中卻遇到不小挑戰。

從技術上來說,智慧城市如今面臨極大挑戰主要就是城市感知、數據融合、應用構建和安全保障等四個方面。

近年來,華為投入研發的比例加重,研發投入的30%用於冰山下的工程技術的探索,包括芯片算法、材料、散熱、全鏈接。

根據工信部、中國IMT-2020(5G)推進組工作部署以及三大運營商的5G商用計劃,我國將於2017年展開5G網絡第二階段測試,2018年進行大規模試驗組網,並在此基礎上於2019年啟動5G網絡建設,最快2020年正式商用5G網絡。

“以往的3G、4G,我們都在解決一件事情,就是讓網絡速度越來越快,而5G除了速度快,還能達到較廣較深的覆蓋,具有低時延、低功耗特點,能夠進一步推動物聯網技術發展。”項立剛對記者說道。

在智慧城市建立中,中國與歐美方案有所區別,國內主要從頂層架構開始改造,而歐美則先從小處做起,逐步改造。

因此,國內在智慧城市實際落地中,往往因為協調難度大,成本高推進過程受到影響。

記者了解到,目前智慧城市往往涉及對於城市管理體系重新進行技術性的改造,這些改造需要耗費較大的資金以及風險成本。

《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4年度工作總結報告》指出,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中還面臨著創新不足、資金籌措困難、評價體系和標準缺乏等問題,部分試點城市對智慧城市的認識高度不足,還停留在單純城市信息化建設層面。

在智慧城市的統一建設和協調共享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部分試點建設項目缺乏頂層設計和總體統籌,協同對接難度大,重複建設和信息孤島現象依然存在。

項立剛認為企業在這其中能夠發揮一定的推進作用。 “讓環保部門一下投50億建立空氣全國檢測系統是有難度的,但是企業將監測產品推向市場,從而收集相應的大數據做預測,這樣就能解決技術落地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05

華為將在東京設立尖端技術研發基地 推進5G技術實用化

據日經中文網報道,華為技術副總裁兼輪值首席執行官胡厚崑透露,華為技術將在日本設立尖端技術的研發基地。華為計劃與日本企業開展合作,推進使所有物體都聯網的“物聯網(IoT)”和“5G”技術實現實用化。

華為預定2017年內在東京設立研發基地。最初以20~30名技術人員的規模啟動,之後根據開發的進展再擴大規模。

目前,華為除了主要面向進駐地市場開發產品的開發基地外,還擁有名為“X Lab”的尖端技術研究基地。除總部所在的深圳和上海外,在德國慕尼黑也設有X Lab。東京將是華為在海外的第二個基地。

胡厚崑表示因為日本擁有可用於物聯網領域的最新技術,而且光纖網的普及率高。

在物聯網中,高速低延遲的5G也是重要技術。作為將5G應用於產業領域的研究對象,胡厚崑列舉了“交通、能源、金融、公共安全”。

此外,華為技術還希望日本企業和認證機構等也加入新設立的研究基地。在5G領域將與軟銀和NTT DoCoMo加強合作,此外在VR技術領域打算與索尼合作,在產業領域希望與東芝和安川電機等合作。華為技術2016年在日本舉辦了國際通信技術展覽會。介紹了無線尋找空地的智能停車場的演示等,對汽車領域也表現出了興趣。

除便攜基站外,華為技術在便攜終端領域也投放高功能產品,向日本發起了攻勢。據日本的MM總研介紹,華為2016財年上半年(4~9月)在日本的平板電腦出貨量僅次於美國蘋果,為17.7%。另外,隨著移動虛擬運營商(MVNO)的普及擴大,在智能手機市場上也提高了影響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173

華為與英國電信啟動5G研究合作 探索“網絡切片”等技術

據華為官方微信,近日,華為與英國電信宣布啟動5G研究合作。通過這一新的合作夥伴關系,雙方將進行開創性的5G研究,探討如何更快地應用移動通信技術,以及部署5G的技術和商業可行性。

據悉,雙方將在位於英國伊普斯威奇等地的英國電信實驗室一起探索網絡架構、新空口(用於連接終端和基站)、“網絡切片”(運營商將更有效地將網絡資源分配給特定服務)、物聯網機器通信、安全技術等5G技術。

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胡厚崑表示:“華為與英國電信已合作十多年,對此我們深感自豪。雙方在研發方面的合作促成了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我們希望在5G領域深化這一卓有成效的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探討5G網絡的潛能,更好地應用這一關鍵技術。這也表明華為將繼續在研發領域與英國領先的商業和學術機構合作。華為在英國開展業務已達15年,我們希望繼續與英國電信一起建設更加美好的全聯接英國。”

5G研究項目將在華為與英國電信現有的合作基礎上展開。前不久,雙方宣布在英國電信核心網上進行3Tbps數據傳輸試驗,並探討在Openreach接入網上實現40Gbps網速的可行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19

中國5G時間表提前 2017年開始大規模外場測試

在廣州舉行的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宣布,將於2017年開始5G大規模外場實驗。

盡管中國進入4G只有3年,三大運營商4G的全面高速發展只有2年,但5G的加速部署預期似乎已經形成。

“各方對5G標準的制定事實上是互相妥協的心態,再加上我們看到一些運營商著急部署5G,特別是美國的因素,我們看到5G發展的確比想象中的要快。”12月20日,愛立信中國CMO常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移動明確5G部署目標

最早在MWC2015上,中國移動對中國規模部署5G預期的時間節點是2024年左右。

“ITU(國際電信聯盟)計劃2016年到2020年完成技術方案的征集和標準制定,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階段實現標準化和測試,在2020年向ITU提交一個技術版本並獲得通過,2020年底開始實施外場測試,在2024年步入商用。”彼時中國移動參展的專家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如果按照這個時間表部署4G,意味著中國移動可能擁有10年左右寶貴的4G發展時間,同時保持10年左右的優勢。

ITU的時間表沒有變化,2015年10月,ITU正式將5G技術命名為IMT-2020,並預計到2017年完成技術征集,在2020年完成標準制定。但部分國家計劃對5G的部署卻要早於這個計劃。

作為全球擁有最多4G用戶的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的計劃在5G全球發展路徑更為明晰時也出現了一些微調。2016年2月,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在MWC2016的GTI(TD-LTE全球發展倡議)峰會上表示計劃在2018年進行商用化產品的研發試驗和試點,並“力爭在2020年啟動5G網絡商用”。

不過在剛剛舉行的2016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5G的商用時間節點已經沒有“力爭”,而是更為明確的“2020年實現全國範圍的5G商用”,同時,計劃在2017年即開始大規模的5G外場實驗,在2018年開始5G的試商用,相比2015年提出的目標大約提前了三四年。

美國、歐洲和日本加入競賽

中國移動計劃的調整並非沒有緣由。中國在全球4G的競爭中展現優勢,成為全球4G網絡最發達、用戶最多的國家。不過,部分電信業發達國家將關註重心集中到了5G,並期望更早部署5G。

多個國家似乎正在開展一場5G的競爭。早在2014年,韓國即宣布將在2018年部署5G;日本運營商NTTDoCoMo也曾宣布,將在2017年在東京地區推出一個5G試驗網絡,2016年已啟動大規模外場測試。還有美國和歐洲,今年,美國最大的無線運營商Verizon宣布對5G技術開展了外場測試,歐洲運營商也蠢蠢欲動。

而據媒體報道,中國的5G推進主導機構——IMT-2020(5G)推進組在上個月也曾表示,我國將於2017年展開5G網絡第二階段測試,2018年進行大規模試驗組網,並在此基礎上於2019年啟動5G網絡建設,最快2020年正式商用5G網絡。我國IMT-2020(5G)推進組確定的時間節點,基本和其他國家的時間節點同步。

但也有專家提出質疑,“業界的共識是5G在2020年商用,對於這個時間表,我認為是比較激進的,最大的困難是缺乏核心技術儲備。”值得一提的是,確實根據ITU提出的5G需求和技術目標,目前最先進的技術,也只是接近,特別是在時延方面,依舊難以達到ITU提出的1毫秒時延要求。

“5G要成熟,時間確實會很長。從北美部署的(測試)場景來看,我們可能一開始並不是在手機上部署5G。在多場景應用起步時,我們可能首先在某一些場景先達到成熟。另外,根據一些芯片公司的研發時間節點,推出5G芯片的時間可能是在2018年,在2019年上半年,也可能會出現5G終端。”常剛對記者說。

根據愛立信的預計,到2022年,全球會有29億聯網終端,同時5.4億來自5G終端。愛立信方面表示,這個數字是根據幾個月前更多考慮北美率先部署5G情況下做出的預計,而如果現在預計包括中國在內東亞地區在5G部署上加速,實際的發展要超過上述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14

5G窗口已打開 運營商有了更多競爭對手

“能力開放”是這幾天在中國移動合作夥伴大會上聽到最多的詞,它的高頻出現,極力表達著移動轉型的決心。

“三年前我曾經做過一個很簡單的預測,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除了手機以外,會和周邊的很多事物發生聯系,包括汽車、冰箱、各種各樣的控制平臺和控制網關。如果一個人所聯系的東西是10個點,在中國有10億移動客戶,就會有100億個連接等著我們去解決,而到2020年我們在這100億連接中找到10億個連接並非難事。”在現場,中國移動總裁李躍表示,5G將以萬物互聯的模式推進所有垂直行業的深度整合。

言外之意,未來的通信不再是解決人與人的通信問題,而是解決人與物的通信問題。而移動轉型後的角色就是希望承擔起“大連接”的責任。李躍給出了一個目標,即2020年中國移動的連接總量要超過17.5億個,比現在翻一番。

此番言論贏得了產業鏈夥伴的支持,在萬物互聯時代來臨之際,各種企業都在找尋自己的定位,以謀得先機,抱著“運營商”這棵大樹顯然又將成功的概率增加了幾分。

但能否為物聯網破局可能還言之過早。

對於運營商來說,雖然有著天然的網絡和用戶優勢,但體制的牽制與既得利益的羈絆讓自己總在和互聯網廠商的競賽中顯得慢了那麽一拍。

“和OTT公司相比,我們最大的差別是什麽呢?是業務的敏捷度,簡單地說我們現在有很多的業務開通的時間太長,規則非常的複雜,也許OTT幾分鐘能開通的業務,在我們那兒可能需要幾天,甚至更長,比如說企業開通一個國際專線可能需要兩三天,比如說租一個2G的帶寬可能最少租期要半年。”華為輪值CEO郭平在現場直戳通信企業的痛點。

而讓運營商可能更為緊張的是,在更多的領域企業之間的合作已經開始跨越運營商網絡通信的屏障。

比如一些通信設備企業已經在和歐洲主要汽車廠商討論五到十年以後汽車要裝8根天線,而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垂直行業的前期介入、生態範圍內的聯合創新慢慢已經成為了生態。這些在生態鏈上的廠商不需要再等5G的到來,等運營商搭建好網絡,在目前的生態模式下,已經可以驗證各種新的商業模式了。

而互聯網企業更是高歌猛進,阿里巴巴此前發布了自身的物聯網平臺,該平臺融合了雲上網關、規則引擎、共享智能平臺、智能服務集成等產品和服務,打通了從端到雲再到APP之間的“任督二脈”,創業者能夠在這個平臺上輕松實現全球快速接入、跨廠商設備互聯互通,從而快速搭建穩定可靠的物聯網。

對於運營商來說,轉型的時間窗口已經打開,但跑道上的競爭對手已經不再只有熟悉的那幾家。

不過,李躍強調,運營商在大數據領域仍具有服務、連接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塊金礦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中國移動未來將致力於把這些優勢變成新服務、新產品和新價值:“我相信雲計算、大數據特別是未來的人工智能,一定為我們產品的推出和創新、用戶的服務和企業價值提升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以通信能力為例,移動已經可以通過通信線上化,為用戶提供全新的通信升級和基於手機號的實名制社交體驗。

移動目前的通信開放平臺已經累計調用API量達20億,合作夥伴數量超過5萬家。此外,移動也在大會上宣布在統一認證、OneNET物聯網以及智能家庭網關上開放自己的關鍵能力。

那如果遇到和自身業務競爭的情況呢?

“這事兒,夫妻吵一架還得有點冷戰時間呢,更別說我們各自利益不同,競爭是你死我活,你拿了我就沒了。所以這可能是一種心態的挑戰,要能過坎兒,要有氣度。”一名通信行業的高管如是評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485

“十三五”信息化規劃印發,加快推進5G技術研究和產業化

27日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目標到2018年,開展5G網絡技術研發和測試工作。加快推進5G技術研究和產業化,加快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與融合,推動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進程,加強未來網絡安全保障,積極防範未來網絡安全風險。

規劃指出,到2018年,要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到2020年,建成由35顆衛星組成的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加強北鬥核心技術突破,加快北鬥產業化進程。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衛星導航產業國際化發展綜合服務工程,加快海外北鬥衛星導航地基增強系統建設,推進北鬥在亞太的區域性基站和位置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建立國際化的產業技術聯盟和專利池。

規劃還指出,要積極推進物聯網發展。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布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實施物聯網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推進物聯網應用區域試點,建立城市級物聯網接入管理與數據匯聚平臺,深化物聯網在城市基礎設施、生產經營等環節中的應用。

到2018年,還將形成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和開放平臺,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實現民生保障服務等領域的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

到2017年,80個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初步實現政務服務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形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信息體系;到2020年,全國範圍內實現“一號一窗一網”目標,服務流程顯著優化,服務模式更加多元,服務渠道更為暢通,群眾辦事滿意度顯著提升。

建立完善統一身份認證體系。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唯一標識,探索運用生物特征及網絡身份識別等技術,聯通整合實體政務服務大廳、政府網站、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服務熱線等不同渠道的用戶認證,形成基於公民身份號碼的線上線下互認的群眾辦事統一身份認證體系,實現群眾辦事多個渠道的一次認證、多點互聯、無縫切換。

此外,規劃還就美麗中國信息化專項行動、網絡扶貧行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動、網上絲綢之路建設行動等方面明確了行動目標。

附件:“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