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基斯坦向中方交付瓜達爾自貿區三成土地使用權 租期43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861.html

巴基斯坦向中方交付瓜達爾自貿區三成土地使用權 租期43年

王琳 2015-11-12 16:13:0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瓜達爾自貿區土地租約最後確定為43年,自貿區內對企業免稅23年,自貿區進出口零關稅政策持續40年。不論是聯邦政府的稅還是地方政府的稅,進駐自貿區的企業都不用繳納。

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戰略項目之瓜達爾港的開發在2015年11月11日這天邁出了關鍵一步。

“今天還蠻有意義的。”北京時間11日晚21點04分,巴基斯坦18點04分,忙完了當天瓜達爾自貿區土地交付儀式的曾青松如此回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曾青松是中國海外港口控股(巴基斯坦)有限公司總經理,自從中方2013年接手瓜達爾港運營時就始終在第一線。

港以城興,瓜達爾自貿區的開發是支撐瓜達爾港發展的關鍵項目。

交付三成300公頃

11日,瓜達爾港所在的俾路支省將瓜達爾自貿區規劃面積中的三成土地使用權交付給了中方開發公司——中國海外港口控股(巴基斯坦)有限公司下轄的瓜達爾自貿區有限公司。

當天中巴雙方交付的是瓜達爾自貿區目前規劃面積923公頃中的約3成——300公頃,約合4500畝,並非全部土地。既不是法新社報道的2281英畝(合923公頃,1英畝合6畝),也不是部分中文媒體編譯報道的2281畝。

曾青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余下的土地由於土地征收和拆遷的原因,預計6個月後也將移交給自貿區公司。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瓜達爾自貿區土地租約最後確定為43年,自貿區內對企業免稅23年,自貿區進出口零關稅政策持續40年。不論是聯邦政府的稅還是地方政府的稅,進駐自貿區的企業都不用繳納。

曾青松他們還在爭取更好的政策。瓜達爾港務局主席賈馬爾迪尼告訴本報記者,這樣的減免稅政策,不僅給投資者提供了好的機會,而且也將提高瓜達爾港的效率和投資。

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和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王曉濤赴瓜達爾出席了11日的土地交付儀式。12日,中巴雙方政府與企業代表還在卡拉奇簽署了正式的交付協議。

瓜達爾自貿區待啟

土地交付儀式讓瓜達爾港開發的配套項目——瓜達爾自貿區的建設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瓜達爾港務局是瓜達爾自貿區的所有者和土地征用方,中方公司中海外瓜達爾自貿區有限公司是開發者和瓜達爾港的運營方。

瓜達爾自貿區是巴基斯坦的首個自貿區。曾青松對本報記者介紹,瓜達爾自貿區的定位是以來料加工、原料和市場在外的模式,結合巴基斯坦的優勢產業進行出口,從而帶動巴基斯坦能源、電力、水、紡織、倉儲物流、漁業農產品快速消費品的輕加工等行業發展。

在中海外商務經理吳宇平看來,瓜達爾自貿區優先示範產業是商貿物流,具體優先發展的產業包括漁產品加工業、清真食品加工業、日用品及小家電制造業和紡織服裝業。

今年4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到訪瓜達爾前在卡拉奇采訪曾青松,當時就談到瓜達爾自貿區是接下來瓜達爾港開發的關鍵一步,瓜達爾自貿區當時正在等待巴政府完成土地征收工作,當時的說法是已經取得99%的土地。

今年4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巴基斯坦期間,中巴雙方就簽訂了土地租賃協議,但當時土地沒有完全交付,因為上面還有兩三百戶居民。

過去的6個月里,巴方在完善土地征用相關手續並推進征地工作。據今巴媒體報道,土地征用金主要由巴基斯坦公共領域發展基金提供。

中海外公司2013年取得了瓜達爾港的運營權。瓜達爾港2002年-2007年由中國援建。港口建成後,新加坡港務局取得運營權,幾年後經巴方移交給中國公司。曾青松稱,中海外將在拿到所有土地後開始做規劃工作。

瓜達爾港務局主席賈馬爾迪尼今年4月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瓜達爾自貿區會在未來3-4年發展起來。他希望瓜達爾能盡早進入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管道鋪設等各方面共同發展的時期。在他的預期里,“瓜達爾自貿區可能在10-15年後成為南亞地區最大的自貿區”。

編輯:應民吾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782

當初為華大基因搶破頭!43家PE投了72億,現在卻至少23家本金浮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8/156393.shtml

當初為華大基因搶破頭!43家PE投了72億,現在卻至少23家本金浮虧!
蘇龍飛 蘇龍飛

當初為華大基因搶破頭!43家PE投了72億,現在卻至少23家本金浮虧!

PE投資華大基因一案,鮮活地折射出了這個行業的眾生相。對項目的熱切追捧下,投資機構可以不惜拋棄本該有的嚴謹及風控手段,可以接受過高的估值,可以免去融資方需要提供的商業計劃書,甚至可以不做盡職調查,腦中只剩下了搶籌、跟投、傍大款……總之投進去了就是勝利。行業之浮躁,赫然在目。

潮水退去之後,究竟誰會裸泳呢?

過去4年內,超過50家投資人(含中途退出者)通過關聯、非關聯的方式,為入股華大旗下的華大科技、華大醫學共計投資高達72.15億元,其中包含紅杉、軟銀、雲鋒基金、光大控股、深創投等知名機構。

72.15億元投資額中,在華大控股獲得42.96億元套現之余,投資方卻是落得整體浮虧。除去中途退出者,最終留存下來的投資人達到43家,其中至少23家投資人出現本金浮虧。

投資人出現浮虧的原因是:融資之後,遭遇同行強勁挑戰、市場份額受到擠壓的華大基因出現營業收入微增、凈利潤下滑的局面,使得其IPO募資的預計估值,較最後一輪私募融資時的估值大幅縮水超過50億元。

華大基因,這家當初被VC/PE們視作香餑餑而紮堆爭搶的生物企業,眼下並未給他們帶來預期中的超額回報,甚至出現浮虧,越發折射出投資人們當初以超高估值搶入股的不冷靜,以及對後市的過分樂觀

經歷一年有余的上市傳言飄飛之後,有著“全球最大基因測序公司”之稱的華大基因,終於叩響了A股創業板的大門。

自嶄露頭角以來,華大基因就頗受爭議。贊譽者認為其是“生物界的騰訊”,有著強大的生物學領域創新技術;看淡者則認為其僅僅是“基因界的富士康”,一家基因測序的來料加工企業而已。

生物技術系當前最前沿的科技領域之一,而基因技術又處於生物科技的金字塔之尖,它並不像傳統行業那樣被人所熟知,這更強化了華大基因的神秘性與爭議性。在神秘與光環的籠罩下,華大基因一度在相當程度上似一個神話般的存在。即便是專註於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人,多數可能也“不太看得懂”。

華大基因引進投資人之時,超過50家(含中途退出者)VC/PE先後紮堆跟進,而估值的話語權卻始終掌控在以其創始人、董事長汪建等為代表的華大一方。

隨著華大基因招股書申報稿的發布,汪建的百億身家基本得以坐實。但同時,詳細的財務信息披露之後,華大基因“中國最牛的生物技術公司”的光環似乎也有所暗淡。

摸索與輾轉

帶著民營科研血統的華大,於1999年創辦之後可謂命運多舛,先後棲身於北京中科院、浙江杭州、廣東深圳。其2007年輾轉落戶深圳之後,《深圳商報》、深圳新聞網等本地媒體成為傳播華大基因威名的先鋒,助其逐步打開知名度,嶄露頭角。而後續外界對華大基因的褒貶爭議,則進一步推動了其知名度的提升。

落戶深圳之前,華大基因一件引人矚目的業績是,汪建攜團隊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並負責其中1%的基因測序任務。這甚至成為了中華世紀壇300米長廊雕刻的7000條歷史事件之一,汪建曾對媒體提及,“最後一條(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俺哥們兒幾個幹的”。盡管如此,華大基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未找到合適的科研項目的產業化方向。

雖然人類基因組計劃於1998年啟動時就展現了壯闊的前景,且效率提升了10倍的毛細管基因測序技術於同年問世,但是昂貴的測序成本還是令普通的科研機構望而卻步。

直到2006年,第二代基因測序儀誕生,由於其測序能力百倍提升,測序成本卻下降百倍,形成“超摩爾定律”之勢,令汪建看到了基因測序的商業化前景。於是,華大決定批量購買新一代的測序儀,從事基因測序的商業服務。

也正是這個時點前後,華大基因徹底脫離了中科院體系,回歸“民營科研”的身份,並將大本營南遷深圳。關於脫離中科院體系的原因,汪建等人曾解釋,一方面批量的基因測序需要人手,中科院編制無法容納;另一方面中科院不可能同意購買大批新機器。

不管原因如何,回歸民營的華大基因,得以擺脫體制約束,輕裝上陣

業務模式確立與拓展

長期以來,基因測序都是生物科研的一個輔助性環節,測序儀的主要需求方也都是科研機構。但對於很多科研機構來說,基因測序並不需要頻繁進行,更多只是間或性需求,專門為此配置昂貴的測序儀,從成本考量並不劃算。

因而,批量購入測序儀之後的華大,很自然地誕生了第一個創收業務:為國內外的大學實驗室、政府科研機構、醫藥公司等有相關研究需求的單位,提供個性化的基因測序服務。從華大基因招股書的披露來看,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煙草總公司、牛津大學、荷蘭內梅亨大學、全球制藥巨頭默克集團等,都曾出現在其歷年前五大客戶名單之中。

科研測序服務一直都是華大的重要收入來源,即便後來地位有所下降,到2015年上半年,在華大基因總收入中的占比仍然超過40%。

科研類的基因測序業務上規模之後,一家專門的子公司—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華大科技”)應運設立,其由深圳市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控股”)持股95%,深圳華大農業與循環經濟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大農業”)持股5%(圖1)。

a1

緊隨科研測序之後,華大基因又向臨床領域的遺傳性疾病的篩查延伸。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的出生缺陷發生率約為5.6%,其中遺傳性疾病是導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原因。如果通過基因測序手段,能夠提前準確檢測出胎兒有攜帶致病基因、染色體異常、基因缺失等遺傳性疾病,則可以終止妊娠以有效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

針對產前的遺傳疾病篩查,華大基因稱之為“產前無創DNA檢測”。在這方面,華大基因首先展開的是針對唐氏綜合癥(又稱先天愚型,是由於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而導致的疾病)的產前檢測:通過抽取5毫升母體血液來檢測胎兒是否患有唐氏綜合癥。相較於醫院普遍實施的介入式羊水穿刺技術,產前無創DNA檢測是一項無創檢查;並且,選擇羊水穿刺檢測的孕婦會面臨0.5%的流產風險,而產前無創DNA則完全沒有這方面問題。

除了唐氏兒篩查外,產前無創DNA檢測還可對胎兒是否患有愛德華氏綜合征、帕陶氏綜合癥、地中海貧血、先天性耳聾等染色體異常類疾病進行排查。

2010年1月,華大從國開行獲得6億元貸款,一口氣購買了Illumina公司(ILMN.NSDQ)的128臺性能更高的HiSeq2000測序儀;在測序能力大幅提升之後,同年7月,專門從事臨床醫療檢測的華大基因醫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醫學”)宣告成立,其由華大控股持股68%,華大投資(有限合夥)持股32%(圖2)。招股書披露,截至目前,華大基因已經與國內800余家醫療機構進行臨床合作,其中三甲醫院100余家。

a2

出讓華大科技股權,融資13.98億元

為了提高在測序儀方面的自主研發能力並降低測序服務成本,華大控股於2012年9月宣布對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GNOM.NSDQ,以下簡稱“CG公司”)進行私有化並購。2013年3月18日,交易額為1.17億美元的該項收購正式完成,華大從而擁有了自主產權的DNA測序儀。

為了籌集收購CG公司的資金,汪建宣布出讓旗下企業股權進行融資,而在此前,整個華大從未進行過股權融資。

此時的華大基因早已聲名在外,因而獲悉其意欲融資的各路VC/PE聞風而動,幾乎踏破了華大總部的門檻。據當時的媒體報道,接近華大基因的人士透露,“國內知名的機構都有去做過調研,大大小小有五六撥,說上百家一點都不誇張,最後確定的16家機構當時是組團去的”。

當時華大控股下設兩塊經營性業務,即主要從事科研測序的華大科技及主要從事產前無創DNA檢測的華大醫學。從當時的收入規模來看,華大科技遠高於華大醫學,但眾投資人更看好華大醫學的市場空間,因而更加希望入股華大醫學。

針對投資人的意向,華大醫學的估值被定為100億元,而華大科技的估值落定在33億元,而且汪建曾自稱不容投資方討價還價。對於剛剛起步、收入基數還很小的華大醫學而言,100億元估值顯然無法令眾投資人接受。於是,眾VC/PE們退而取其次,選擇了入股華大科技。

曾有華大的投資人對媒體透露:“華大第一期投資的那個公司(華大科技),我們其實都不是太看好,它是科研性質,類似於B2B業務,空間會小一些,因為這並不是多高難度的東西,主要依賴技術含量高的設備。凡是投華大科技的,大多醉翁之意不在酒,希望以後能伸手投資華大醫學。”

華大事後對外披露的消息是,出讓華大科技42%的股權,整體融資13.98億元。工商資料顯示,華大科技於2012年12月24日及2013年3月26日進行了兩次股權變更,共計引入20家新股東。這兩次股權變更最終的結果是:紅杉、光大控股旗下醫療健康基金等12家投資人出資7.98億元受讓華大科技的老股(由華大控股出讓),獲得24.95%股權;雲鋒基金、遠創基因投資等8家投資人增資6億元認購華大科技的新股,獲得15.63%股權(圖3)。

a3

在此次交易中,華大控股借著出讓華大科技的股權,套現了7.98億元,這筆資金正好足夠用於收購美國CG公司。華大控股收購CG公司需支付的1.17億美元對價,按照當時1美元兌6.35元的匯率計算,折合人民幣約為7.43億元,再加上為此收購支付給各方的中介費與顧問費,與華大控股出讓股權套現所得的7.98億元大體相當。2013年3月18日,華大控股完成對CG公司的全額收購。

此外,華大科技此次引進股東比較異常的是,投資人受讓舊股的價格與增資擴股的價格並不一致。紅杉等12家投資人受讓舊股時,是按照每單位註冊資本270元的價格出資;而雲鋒基金等8家投資人獲得新股時,是按照每單位註冊資本324元的價格出資(表1)。

a4

當時華大科技註冊資本1000萬元,按照單位註冊資本270元計算,舊股合計估值27億元;雲峰基金等8家投資人增資之後,註冊資本增加了185.1851萬元,按照單位註冊資本324元計算,正好6億元。因而,增資之後的華大科技合計估值33億元。

這種一批投資人在同一時點談妥的交易,入股價格出現差異的情況,在現實交易中較為罕見。站在投資人的角度,如果出現這種入股價格的差異,投資人都會願意選擇花270元的單價去買舊股,而不會選擇花324元的單價去買新股。

所以,這個交易價格按照通常的商業邏輯,實屬難以理解。

融資交易背後的強勢汪建

如果一定要給這個異常的交易價格一個解釋,那麽很大可能或是在整個融資交易中,基本都是華大處於強勢地位而投資人處於弱勢地位。面對蜂擁上門的投資機構,華大可以像選秀一樣從容地挑選投資方,其強勢就不難理解了。

科研出身的汪建,一度也表達過對資本的排斥:“我對錢是有陰影的,資本是逐利的,過早地引入資本勢必會影響華大的自主科研方向。社會的發展從來都是科學推動,而不是錢推動的。”

汪建之所以引進資本,在他自身看來乃系形勢所迫。“我們原來一分錢資本(投資)沒有,誰來(談投資)我們就財大氣粗把人家罵出去。現在要收購,錢不夠了,割點小肉出去,把子公司賣40%換了14個億。”

關於華大乃至汪建在交易中的強勢地位,有幾個側證:其一,企業的估值不容投資人討價還價;其二,時任華大投融資負責人的熊力也表示,“直到融資結束,我們都沒有一份(完整的)商業計劃書”;其三,不接受對賭,汪建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保證(融資子公司)達到今明兩年利潤目標、後年估值100億元,其他的就不要管我了。他們(投資方)要求給高管點股份,說這樣會穩定。我說少給我來這套,你看穩定了我就把他調到別的部門去了。他們沒辦法。我們非常強硬,你說了不算我說了算。華大這麽大,隨便給它擠一點兒完成任務就完了,誰跟他玩兒那個(對賭)遊戲。你要的是回報,對吧,所以你不要管華大內部的事情”。

此外,在融資談判中汪建跟投資方拍桌子的軼事也流傳在外。萬科主席王石與汪建私交甚好,其女友田樸珺曾專門撰文提及汪建:“他是我見過唯一一個敢對投資人拍桌子咆哮的人,聲似洪鐘,勢如猛虎,大有氣吞山河之姿。”王石本人也曾勸過汪建:“你是讓別人給你投錢,你這樣別人怎麽投?”

一位投資人也談及其對汪建的愛恨交加:“跟老汪打交道是一段痛苦的過程,無論我們怎麽說,他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對老汪又愛又恨,他絕對是華大的精神領袖。還有一句玩笑話,華大最大的風險就是老汪,我們怕他出昏招。”

眾星捧月之下的估值高企

但強勢歸強勢,華大的利潤並沒有實現超常規增長。曾有不同媒體報道稱,華大的營收在2010年即突破10億元,預計2012年將達到20億元,凈利潤將達到2億元。但相關媒體並未指明這些營收數字是華大的整體業績,還是旗下某一子公司的業績。

而汪建親自對外透露的數字,比媒體所報道的數字還要高。2011年5月,汪建在雲南科技大講壇上透露,2010年華大收入達到了10億元,計劃2012年達到100億元。

2012年之前,華大內部的核心創收業務還是科研測序服務,也即,華大科技的營收應該占整個華大的大部分。假設該等財務業績數字都是由華大科技創造,按照媒體報道的預計2012年凈利潤2億元計算,其首輪融資的33億元估值,對應的市盈率為16.5倍,雖然略為偏高,但也算處於正常範疇的上限。

然而,此前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出自汪建之口的業績數據,都高出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一大截。華大基因招股書顯示,華大科技2013、2014年營業收入分別為6.16億元、6.45億元,凈利潤分別為0.99億元、0.65億元(表2)。從華大科技收入來看,2014年較2013年微漲,而凈利潤則是大幅下降。

a5

按照華大科技2013年實現凈利潤0.99億元計算,其2012年末、2013年初完成的首輪融資估值33億元,對應的市盈率超過33倍。這個市盈率倍數,在沒有對賭調節機制的情況下,顯然高於正常水平(首輪融資通常估值在8-15倍區間)。

2014年3月,華大科技完成了第二輪融資,中小企業基因(深圳)投資合夥企業(下稱“中小企業基因”)出資1億元獲得其3.03%股權(圖4)。按此計算,華大科技的投資後估值依然為33億元,扣除1億元的增資額,投資前估值為32億元,較首輪融資的33億元估值有所下降。

a6

如果按照華大科技2014年第二輪融資的33億元融資後估值,對應2014年的0.65億元凈利潤,其市盈率更是超過50倍。

如果說當初投資人願意接受沒有對賭的高估值,是為了獲得日後投資華大醫學的優先權,這個下註是否過於樂觀了?

華大醫學融資,估值異常再現

在華大科技之外,隨著主營臨床醫療測序業務的華大醫學之規模擴張,2014年5-6月,華大醫學也進行了首輪融資。在此次華大醫學引進投資人的過程中,此前入股華大科技的部分投資人,的確獲得了投資優先權。

工商資料顯示,華大醫學於2014年5月14日至6月13日進行了三次股權變更,共計引入22家新股東。這三次股權變更最終的結果是:金石灝汭、樂華源城等10家投資人出資14億元,從華大控股手中受讓華大醫學13.208%股權;盛橋新領域、南海成長等12家投資人向華大醫學增資6億元,獲得6.135%股權(圖5)。

a7

這22家股東中有部分為此前華大科技的投資人或關聯方,比如:入股華大醫學的深創投、榮之聯(002642)、紅土生物創投,此前也入股了華大科技;入股華大醫學的盛橋新領域投資,與華大科技的投資人盛橋創鑫投資系關聯方;入股華大醫學的有孚創業投資,與華大科技的投資人海百合投資系關聯方。

華大醫學此次引進股東的資本交易價格,與之前華大科技首次引入股東一樣出現差異。

不妨來看一下華大醫學此次資本交易的明細:2014年5月14日,華大醫學的註冊資本增加了208.24萬元,由8家投資人出資2.95億元認繳該等增資,按此計算單位註冊資本的價格為141.67元;兩天之後的5月16日,華大醫學的註冊資本又增加了183.93萬元,由6家投資人出資3.05億元認繳該等增資,據此計算單位註冊資本的價格為165.83元;一個月之後的6月13日,10家投資人出資14億元,從華大控股手中受讓華大醫學844.25萬元註冊資本,據此計算單位註冊資本的價格同為165.83元(表3)。

a8

這就意味著,華大醫學此輪融資中,增資擴股的價格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單價(單位註冊資本的價格分別為141.67元與165.83元),而投資人受讓舊股的單價與增資擴股單價的更高者保持一致。這種一批投資人在同一時點談妥的交易,入股價格出現差異的情況,在華大的融資歷史上又一次出現了。

資本交易的單價不一致則意味著企業的估值不一致。招股書披露,華大醫學“2014年3月開始引入外部機構投資者,並按照投資前約100億元的整體估值作為增資和轉讓的定價基礎”,但實際的交易並不完全如此。

2014年5月14日,投資人增資2.95億元,占增資後3.3542%股權,據此計算投資後估值為83.29億元,扣除增資金額,投資前估值只有略高於80億元。2014年5月16日,投資人增資3.05億元,占增資後2.8774%股權,據此計算投資後估值為106億元,扣除兩筆合計6億元的增資款,投資前估值正好100億元。幾乎同一時點的兩筆增資款,所對應的(投資前)估值並不一致。2014年6月13日,投資人出資14億元受讓華大醫學13.2076%舊股,據此計算整體估值也為106億元,扣除此前6億元的增資款,投資前估值也為100億元。

在同一時點上,不知華大究竟是如何說服不同的投資人接受企業不同估值的。

2012年下半年,華大首次對外融資之時,即對華大醫學報出了100億元的估值,投資人當時未有接受。一年半之後華大醫學正式融資,依然給出的是100億元的估值報價,投資人大體是接受了這個估值。

2014年6月,汪建在某創業大賽現場演講時說道:“去年和今年融了兩次,不許投資人討價還價。華大基因不變的天條是不給任何人打工,歡迎投資人加入,我們互為奴隸。誰要加入我們,就得按照我們的人生規則走,我們從來不排斥資本,但發展一定是創新驅動,而不是資本驅動。”

華大醫學首輪融資完成僅僅一個月之後的2014年7月17日,其中一家投資人—成都光控西部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即蹊蹺退出。招股書披露,“成都光控將其持有的華大醫學0.5521%股權作價1元轉讓給華大控股”,從而徹底退出華大醫學。該等股份是其花費5000萬元認購而來的,不知為何旋即又僅作價1元回售給華大控股,這等於是憑白無故贈送了5000萬元給華大。一周之後,華大控股又轉手將華大醫學0.4717%股權,作價5000萬元轉讓給了華弘資本及騰希投資(圖6)。

a9

2014年11月,華大控股以其所持價值10億元的測序儀及配套試劑生產資產對華大醫學增資,占增資後8.6207%的股權。據此計算,華大醫學投資後估值為116億元,扣除此次增資的10億元(資產)以及前輪投資人增資的6億元(現金),恰好投資前估值為100億元。此次增資也使得華大控股在華大醫學的持股比例,從50.701%增加到了54.951%(圖7)。

a10

華大科技增長乏力,並入華大醫學

華大科技與華大醫學各自先後獨立融資之後,這兩家公司或應該是各自獨立謀求IPO,而華大控股則是以上層控股公司的方式控制兩家上市公司。曾有消息稱,華大科技計劃赴港上市,而華大醫學則於A股上市。

2014年6月,為了籌備華大科技的赴港上市事宜,部分投資人股東由境內法人持股轉換成了境外法人持股(表4)。

a11

但事與願違,華大科技的後續發展狀況不及預期,其獨立上市之路變得不太現實。財報數據顯示,2013年華大科技創造營業收入6.16億元,凈利潤為0.99億元;2014年其營業收入微增至6.45億元,凈利潤反而下跌至0.65億元;2015年上半年,其凈利潤更是大幅下滑至0.12億元。

與此有關的行業背景是,隨著測序儀器及試劑價格的下跌,科研機構自備測序儀器的性價比在逐漸提高,因而其自備儀器有增加的趨勢,隨之而來的便是華大科技來自科研機構的測序訂單增長放緩。

華大科技增長的乏力,意味著汪建此前口頭提出的業績目標未能實現。好在華大此前沒有接受對賭,否則其要向投資人賠上一大筆股份了。增長乏力之下,華大不得不與投資人商議,將華大科技並入華大醫學,並以華大醫學作為主體謀求IPO。於是,華大科技的部分投資人,原先轉成了境外法人持股的,又不得不恢複成境內法人持股。

2014年12月,華大啟動了華大醫學與華大科技的重組。華大控股及華大農業以其合計持有的華大科技57.6226%,對華大醫學進行增資,占增資後18.5268%股權。該增資完成之後,華大科技成為華大醫學的控股子公司,華大控股在華大醫學的持股比例也隨之增加(圖8)。與此次重組幾乎同時發生的是,景林景麒退出了華大醫學,將其持有的0.37%股權,以4730.55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了南海成長及華弘資本。

a12

2015年上半年,華大醫學展開了新一輪的融資,引進了深圳和玉高林股權投資合夥企業(下稱“和玉高林”)、中國人壽等一批外部投資機構。招股書披露,此次引進投資人,“按照投資前華大醫學和華大科技全部股權價值,合計191億元的整體估值,作為增資和轉讓的定價基礎”。

2015年2月,趕在春節之前,華大醫學引進了最大的單一投資人和玉高林。其共計投資20億元,其中出資15億元對華大醫學增資,出資5億元受讓華大控股持有的舊股。增資與受讓之後,和玉高林獲得華大醫學10.9474%股權(圖9)。根據計算,和玉高林入股華大醫學的單位註冊資本價格為195.31元,高於華大醫學首輪融資時的165.83元/單位註冊資本。

a13

與和玉高林入股華大醫學幾乎同期發生的,卻是華大科技層面的部分投資方陸續選擇退出(將其所持股權全數轉讓)。華大科技的工商資料顯示,Bio-Tech及國和現代將合計所持5.1516%股權,轉讓給了國信弘盛及高林同創;上海安岱將所持1.5152%股權,轉讓給了西安爾灣;景林景麒與景林景途將合計所持1.5152%股權,轉讓給了華大醫學,而華大醫學旋即又將等額股權轉讓給了華夏人壽(圖9)。該等股權轉讓,除了華大醫學回購華大科技1.5152%股權價格為6945萬元之外,其余價格不詳,招股書未有披露。

a14

2015年3-6月,華大控股又先後向中國人壽保險集團等10家投資人,共計出讓了華大醫學8.4689%股權,總價15.472億元(圖10)。這10家投資人中,中國人壽保險集團與北京豐悅泰和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投資額最高,各出資5億元,其余8家投資人出資介於2000萬元至1.4億元之間。據計算,這批投資人入股華大醫學的價格與和玉高林一致,同為單位註冊資本195.31元(表5)。

a15

2015年6月23日,華大醫學整體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大基因”),並進行進一步重組。

該次重組共由三個部分組成:1)上海珍尤與深圳宸時合計出資4.1667億元,對華大基因進行增資入股,占增資後總股本的2.1419%;2)雲鋒基金等16家華大科技的股東,以其合計持有的華大科技25.7108%股權對華大基因(原華大醫學)進行增資,占增資後總股本的7.27%;3)成都光控世紀醫療及蘇州盤石,將其合計持有的華大科技7.5758%股權轉讓給華大基因,從而徹底退出華大科技(圖11)。

a16

在華大基因駛向IPO的列車上,在到達終點前的最後一站,機構投資者們可謂各懷心思,有人搶著上車以期分食IPO的資本盛宴,有人則提前下車主動放棄資本溢價的機會。

華大控股巨額套現,投資人收益冷暖自知

統計顯示,包含中途退出者,投資過華大的機構投資者總計不少於50家。截至華大基因完成對華大科技的重組之時,留存下來的投資人達到43家。這些原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的投資人,除了紅杉資本等3家之外,其余40家經過轉換持股,都歸集在了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層面持股。

華大基因招股書披露,此次IPO計劃發行不低於4000萬股,計劃募集資金17.32億元,據此計算其估值為43.3元/股。根據這個每股估值標準,新財富逐一統計了在華大基因層面持股的40家投資人的累計投資額、持股數量、持股成本及盈虧狀況(表6)。

a17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表6中部分投資人所持股權,系從關聯方或他方第二手受讓而來,無法獲悉轉手的交易價格,因而在統計時假定為平價受讓(詳見表6註釋)。

統計結果顯示,40家投資人共計投資高達68.95億元(如果加上依然在華大科技層面持股的紅杉等三家機構的3.2億元投資額,則是共計72.15億元),目前共計持有華大基因1.4億股股份,持股成本為49.12元/股,而按照其IPO估值43.3元/股計算,意味著投資方整體浮虧11.83%。

具體而言,40家投資人中,有23家是浮虧的,浮虧比例最高者是和玉高林等8家的-22.37%;另外有17家是浮盈的,浮盈比例最高的是中小企業基因投資等8家的33.58%。如果考慮到其中有部分投資人系第二手受讓而來,而我們假設的是原價受讓,但實際更可能是溢價受讓,則現有投資人的浮虧家數可能更多,整體浮虧比例也可能更高。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是,表6中顯示浮虧的23家,清一色是原華大醫學的投資人,而原華大科技的投資人皆錄得不同程度的浮盈。這大概與投資人入股華大科技更早且其估值更低有關。

華大基因招股書披露,這40家機構投資者股東中,共計出現6組關聯方(表7)。這些關聯投資人要麽分別投資了華大醫學及華大科技,要麽共同投資了華大醫學或華大科技,要麽對兩家皆進行了共同投資。比如,金春保所控制的6家不同的有限合夥企業,分別投資了華大科技及華大醫學。

a18

除了表中所列的6組關聯方,還有幾家名稱接近但未被認定為關聯方的投資人。比如:蘇州軟銀天維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寧波軟銀天維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深圳和玉高林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天津高林同創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超過50家投資人通過關聯、非關聯的方式,為入股華大基因(包含原華大醫學與原華大科技)共計投資高達72.15億元,其中高達42.96億元是被華大控股套現了(表8),只有29.19億元是對華大醫學及華大科技的增資。華大控股無疑是獲得了巨額的套現,但投資方卻是錄得整體浮虧,投資人們各自的投資盈虧可謂冷暖自知。

a19

業績成長無法支撐此前的高估值

因為基因診斷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華大基因一直被外界視作可能成長為生物醫學產業的獨角獸公司。汪建本人也反複提及一個預測:“科技服務能到100億,醫學服務能到1000億,人人服務能到1萬億。”

他認為,科研類的基因測序,市場規模能到100億元;醫療類的基因測序,市場規模能到1000億元;而如果基因測序價格降到合理範圍內時,每個人都可以對自己做完整的基因圖譜檢測,屆時市場規模能到1萬億元。

很多人眼里,在基因測序服務領域有先發優勢的華大基因,有可能拿下其中最大的市場份額,從而成為行業寡頭。但從華大基因招股書披露的實際業績情況來看,這一預期尚未成為現實(表9)。

a20

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華大基因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95億元、10.47億元、11.32億元、5.65億元。從收入增長率來看,2013年同比增長約35%,2014年同比增長僅8%,2015年上半年的收入還不及2014年的一半,可謂幾乎完全沒有增長。

華大基因與競爭對手的橫向對比又是如何?

增長速度不及預期

從基因測序的全球產業鏈來看,上遊是Illumina及Life Tech(LIFE.NSDQ)等壟斷性的基因測序設備供應商,中遊是華大基因以及後來加入競爭的達安基因(002030)、貝瑞和康、諾禾致源等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下遊是科研機構、醫療機構乃至個人等龐大的測序服務需求方。

Illumina及Life Tech雖皆為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有公開披露財務數據,但由於其主要是產業鏈上遊的設備及試劑、耗材供應商,與產業鏈中遊的華大基因並不具有可比性。與華大基因同處產業鏈中遊貝瑞和康、諾禾致源,因為是非上市公司,並無公開披露的業績數據。

有公開數據可與華大基因進行同口徑比較的,只有達安基因旗下的基因測序業務。達安基因官方披露,其業務涵蓋分子診斷技術、免疫診斷技術、生化診斷技術、醫療器械、檢測服務等,基因測序只是其中之一。

達安基因旗下共有6家子公司從事基因測序業務,分別是:廣州達安臨床檢驗中心有限公司(下稱“達安廣州臨檢”)、上海達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合肥達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成都高新達安醫學檢驗有限公司、南昌高新達安臨床檢驗所有限公司、昆明高新達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以及一家參股17%的廣州愛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達安基因並無獨立披露其基因測序業務的詳細數據,不過披露了其中一家也是最重要的一家基因測序子公司—達安廣州臨檢—的收入狀況。現將達安廣州臨檢的收入狀況與華大基因做一個對比(圖12)。

a21

從圖12可知,華大基因的收入大大高於達安廣州臨檢(圖中華大基因2015年只是半年的數額),但考慮到達安廣州臨檢只是達安基因測序業務的一部分,因而達安基因的基因測序業務整體規模,與華大基因的差距應該沒有那麽大。

但從近年的收入增長率來看,達安廣州臨檢增長速度明顯快於華大基因。近3年達安廣州臨檢收入增長率保持在35%-50%區間,而華大基因則是從2013年同比增長35%,下滑至2014年同比增長僅8%,2015年上半年的收入接近2014年的一半,幾乎完全沒有增長。

關於華大基因的收入增長率較達安廣州臨檢偏低的情況,華大內部人士向新財富分析道:其一,達安廣州臨檢,從其企業名稱帶有“臨床檢測”字樣來推測,可能主要是醫療測序業務,而華大基因披露的收入數據,包含科研測序業務和醫療測序業務兩部分,因而二者可能並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其二,近幾年,受考核機制變化影響,華大基因的科研測序業務基本停滯,甚至收入有20%左右的下降,因而部分抵消了醫療業務的增長。該人士認為,單看醫療測序業務的情況,增長還是可以的。

如果能將華大基因的收入進行分拆,則能更清晰地反映科研業務與醫療業務各自的增長詳情。華大基因招股書中有披露華大科技2013、2014年的收入,將總收入扣除該等收入,則基本可以得出華大醫學相應年份的收入。另據華大基因內部人士透露:“2012年,科研服務合同銷售額11億元,回款6億元”,我們按照6億元作為銷售收入來估測計算。2015年上半年華大科技的收入,簡單按照2014年金額的一半,再根據前述華大內部人士估測的衰退20%測算,金額大約為2.58億元。

據此,我們可以逐一對華大基因的收入進行拆解,並模擬測算細分業務的增長情況(表10)。從測算的數據來看,其科研測序業務數年來基本處於微增狀態,2015年陷入負增長。其醫療測序業務收入,2013年錄得超過120%的增長,2014年由於中間有7個月時間被叫停(包含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在內的全行業無創產前檢測都被叫停),增長率迅速下滑至13%左右,2015年上半年同比增長率回升至約26%。將華大醫學的增長幅度與達安基因旗下的達安廣州臨檢對比可以看出,前者增長速度有落後於後者的趨勢。

a22

市場份額遭受擠壓

華大基因在業務增長不及預期的同時,其醫療測序業務與科研測序業務皆遭遇同行強勁挑戰,在細分領域的市場份額同時受到擠壓。

在醫療測序細分市場,華大基因主要有兩大競爭對手—達安基因、貝瑞和康。如前述數據分析,中山大學背景的達安基因,業務規模雖與華大基因尚有較大差距,但在增長速度上出現趕超的勢頭。

成立於2010年的貝瑞和康,主攻醫療測序領域,且已經得到君聯資本及啟明創投領銜的兩輪投資,其創始人正是曾經賣給華大測序儀的Illumina亞太區負責人周代星,而華大骨幹之一高揚被他拉來一起創業。貝瑞和康官網介紹,其“市場網絡覆蓋國內30多個省市自治區超過2000家醫院”。可供同口徑對比的是,華大基因招股書披露,其市場網絡“覆蓋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的1500多家科研機構和800多家醫療機構,其中三甲醫院100多家;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合作的海外醫療和科研機構超過2000家”。

大體而言,華大基因在醫療測序市場的份額處於首位,但受到貝瑞和康及達安基因的有力挑戰,華大基因內部將貝瑞和康視作最強勁的對手。

在科研測序細分市場,華大基因同樣遭遇強勁對手—諾禾致源。諾禾致源由華大離職高管李瑞強創辦於2011年,並於2015年獲得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旗下PE國投創新的首輪投資。諾禾致源自創辦之日起即增長迅猛,在華大基因科研業務衰退的2015年,諾禾致源實現在市場份額上對華大基因的反超。有內部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科研測序市場份額,諾禾致源25.5%,華大基因25%。

諾禾致源總裁蔣智近日接受采訪時也稱,其科技服務業務已經做到了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並在美國UC Davis建立了實驗室,因此,其繼2014年購入首套HiSeq X Ten高通量測序儀之後,2016年4月再次購入第二套。

不過,伴隨2016年華大基因對考核機制的重新調整,其科研測序業務被認為有望重拾升勢,市場份額將重回首位。

盈利能力受限於上遊

報告期內,華大基因的綜合毛利率呈現出較大幅度的波動,高的時候達到55.8%,低的時候又降至45.8%,呈現出盈利能力的不穩定性(圖13)。

a23

關於毛利率的波動性,華大基因在招股書中做了如下解釋:“2013年公司的綜合毛利率較2012年大幅上升,主要系毛利率較高的生育健康類服務規模迅速增長。2014年較2013年綜合毛利率下降,主要受原材料成本上升、生育健康類服務短期暫停,以及公司主動下調部分業務銷售單價以應對市場競爭等因素影響。2015年上半年,公司采用部分原材料國產化、改進並優化工藝流程等手段,使得綜合毛利率回升至50.42%。”

招股書中提及的原材料成本上升的背景原因是,華大2013年收購CG公司之後,於2014年開始使用自家的測序儀,而不再采購Illumina公司的測序儀,但由於華大此前大部分的測序儀都是采購自該公司,而測序所需的試劑及耗材皆需由該公司供應,華大不再向該公司采購儀器之後,該公司便取消了對華大的試劑及耗材價格折扣。這就使得華大基因測序所用的試劑與耗材成本大幅上升,直接導致毛利率的下降。

因而,一定程度上,華大基因的盈利能力還相當受制於上遊的設備及試劑供應商。

華大基因在招股書開頭的風險提示中還特別提及:“如果出現國家監管政策發生巨大不利變化、市場惡性競爭加劇、競爭對手惡意攻擊等不利情形,毛利率水平可能大幅下滑,可能導致公司在證券發行上市當年,出現營業利潤下滑50%以上,甚至發生虧損的情形。”

企業估值回落

在業績未達預期之下,企業估值勢必受到影響。

華大基因目前總股本3.6億股,按照其IPO募資計劃43.3元/股的估值,其目前總估值約為156億元。而此前和玉高林20億元入股華大基因時,其投資前估值為191億元,加上20億元的投資額,投資後估值則超過210億元。這說明華大基因的估值實際縮水超過50億元。因而,和玉高林等一批投資人出現浮虧也就並不意外了。

華大基因2015年上半年凈利潤0.82億元,假設其全年利潤簡單乘以2即為1.64億元,則其目前156億元估值對應的市盈率高達95倍。這個市盈率,即便放在創業板,也已經不算低了。

這一方面折射出市場對基因行業前景的肯定,如已上市的達安基因,市盈率高達167倍(按2015年5月18日收盤價計算),另一方面也顯示當初投資人入股時的估值過高。在高估值入股的情況之下,如果企業的業績沒有成倍地高速增長,顯然無法支撐此前的高估值。於是便出現了IPO之前,投資人有人搶上車有人提前下車的冰火兩重天景象。提前下車的人似乎沒有耐心再繼續陪乘,搶上車的人則是抱著希望期待分羹。不妨腦補一下,上客與下客雙方目光交匯之時,各自會在心里如何評論對方呢?

首批投資人今何在?

華大基因IPO之前匆匆下車的投資人,有少量原華大醫學投資人,但大部分還是原華大科技的投資人。

有意思的是,最早投資華大科技的首批投資人,其持股去向分成了四個不同的方向:1)部分投資人轉化成了對華大基因的持股;2)部分投資人未有轉股,繼續保持在華大科技層面的持股;3)部分投資人將持股轉讓給了第三方;4)部分投資人將持股回售給了華大基因(表11)。

a24

華大科技的21家初始投資人中,有10家完全轉換成了對華大基因的持股,有8家通過轉讓給第三方或回售給華大基因,徹底退出了華大,還有3家繼續維持在華大科技層面持股。

值得一提的是,華大科技的早期投資人中,兩家重要的領投方—光大控股與紅杉資本,皆未出現在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的股東名單中

光大控股曾通過旗下三家關聯方入股華大科技及華大醫學,其中光控世紀醫療投資了華大科技2億元,光控基因投資有限公司投資了華大科技0.78億元,光控西部創業投資了華大醫學0.5億元。

但之後,光控世紀醫療及光控西部創業先後將所持股權回售給了華大基因及華大控股,其中光控西部創業將所持華大醫學回售給華大控股時,僅僅作價1元;光控基因投資所有持有的華大科技股權,除了部分轉讓給第三方之外,僅保留了剩余少量股權,且並未轉換成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的股份。

紅杉資本對華大科技投資了2億元,此後再也沒有變更過。直到華大基因提交上市申請,紅杉也未將所持股權轉換成對華大基因的持股。

紅杉等三家投資人,何以繼續在華大科技層面持股,而不選擇轉換成擬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的股權,實在是難以理解的事情。或許當時華大醫學與華大科技合並之時,華大科技股權的轉股價並未得到紅杉等投資方的認可,於是其選擇不轉股。這就意味著,紅杉等三家投資方失去了最佳的退出通道。

已經退出的原華大科技投資人們,退出回報究竟幾何,外界不得而知。但從前述數據來推測,他們會不會趁興而來、惆悵而歸?

華大基因,這家當初被VC/PE們視作香餑餑而紮堆爭搶的生物企業,眼下並未給他們帶來預期中的超額回報,甚至出現浮虧,越發折射出投資人們當初以超高估值搶入股的不冷靜,以及對後市的過分樂觀。

PE投資華大基因一案,鮮活地折射出了這個行業的眾生相。對項目的熱切追捧下,投資機構可以不惜拋棄本該有的嚴謹及風控手段,可以接受過高的估值,可以免去融資方需要提供的商業計劃書,甚至可以不做盡職調查,腦中只剩下了搶籌、跟投、傍大款……總之投進去了就是勝利。行業之浮躁,赫然在目。

潮水退去之後,究竟誰會裸泳呢?

 

微信截圖_20160608154505

 

華大基因 PE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06

43歲才有第一桶金 靠股房把200萬變3億 三利兼得》一個窮公務員 如何拚出財富自由?

2016-05-23  TWM

一位窮苦出身的平凡退休公務員,靠著不斷投資自我, 精進專業能力與投資理財素養,把二百萬變成三億元、每年領千萬元股息, 他是如何成功打造自己的三利人生?

微涼的午後時分,讓人萌生睡意,才剛結束上午扶輪社緊湊的活動,今年七十四歲的會計師張金男,依舊神采奕奕,他秀出一張張環遊世界、參與各種活動的照片,侃侃而談自己窮苦翻身的經歷。很難想像,眼前這位友人口中股市投資功力高強的「億元大戶」,在四十三歲前,還是個不斷為錢煩惱的平凡公務員。

「他(張金男)很會做股票,投資比較像他的主業,是我們(景福扶輪社)股市投資的意見領袖……。」熟識張金男、同為桃園景福扶輪社員的新光銀行桃園分行經理林青壕如此形容。

年輕時,家庭窮困當洗車工賺學費 苦讀考上公務員的確,走進張金男自家會計師事務所,辦公桌除了堆疊的公文,還有一疊厚厚的股市資料,「第一頁是我精選的觀察名單、這些是交易明細、筆記,我每天都會看資料,思考怎麼操作、如何掛單,覺得賺錢很有趣。」翻閱張金男的交易資料、記帳明細,除了每年領上千萬元的股息,這幾年平均每年都有八位數的進帳,可以明顯感受到,即使財富自由,但縱橫股市多年,張金男依舊對股市投資樂此不疲。

原本低調不願意曝光的張金男說,他之所以願意大方秀出交易紀錄,一來證明他所言不假,二來是想要給總是為錢煩惱的投資後輩,一些正面的激勵。「如果像我這樣窮苦出身,還得肩負養兩家人的經濟重擔,又受過胃癌打擊,都能積極創富,那麼現在許多環境比我好、起步比我早的年輕人,怎能失去鬥志?」時序回溯到張金男的青年時期,老家在苗栗後龍的張金男是農家子弟,身為長子的他,有四個年幼的弟妹,家徒四壁的他,是家裡教育程度最高的人。

為了爭取讀書機會,他向來都是半工半讀,念台中商專補校時期,白天去洗衣店當學徒、做洗車工。上班期間,就利用假日去空中商專惡補學歷,只為了爭取考公務員資格。日夜苦讀,終於在「四千多人只錄取八十八人」激烈競賽中脫穎而出,進入審計部當公務員。

三十四歲那年,張金男白天在審計部工作,晚上則去補習班教書兼差賺錢貼補家用,期間他還抽空準備插大考,攻讀淡江大學會計系夜間部。

中年時,不幸罹癌切除全胃保命 此後更加積極投資只是,龐大的生活開銷,讓張金男即便努力兼職教書、開源節流,還是花了九年時間,也就是一九八五年,四十三歲那年,才存到二百萬元的股市投資本錢。張金男說,這段期間他仍會在忙碌工作之餘,努力吸收財經知識,「雖然我可以投資的錢不多,但三、五張價差交易,的確可以練盤感、保持投資敏銳度。」然而造化弄人,就在張金男四十三歲那年,他得到了胃癌,「死神敲門」的試煉,「當時我曾埋怨老天爺:我這麼努力、還有好多抱負都還沒施展,為什麼上天對我這麼不公平!」但他並沒有沮喪太久,很快地決定接受切除全胃手術來保命。

當時他在心裡暗自立誓:「如果這次大難不死,一定要好好把握機會,闖出一番成就!」「手術休息二周後,我就開始正常上班,晚上還去教課,連教務主任都傻眼了!」經過罹癌的震撼教育後,張金男開始更積極於股市投資。

究竟是什麼樣的投資觀念,讓張金男的財富猶如打通任督二脈、一飛沖天?原來,早在一九八○年代末期,台股狂飆的時代,開啟了張金男投資台股熱情。

八七年,他發現到,當時新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熱錢湧入可望推升股房雙漲,於是,他開始布局他眼中的「黃金股」。

張金男陸續精挑台塑、南亞、台鹽等股票,加上適度融資重押,讓他的資產開始呈現數倍翻揚,「我的投資邏輯是,當大環境不錯、大盤又屬多頭行情,我就會挑好股,在低檔買進適度融資,加速投資獲利。」一九九三年張金男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申請退休,離開待了十九年的審計部,自行開業成立事務所。」人生下半場,一圓創業夢開設會計師事務所 投資也賺千萬那年張金男五十一歲,但在他心中仍存在著「創業夢」,在職期間考上會計師資格的他,成立事務所後,忙碌的工作,並沒有讓他在台股投資有所偏廢,反而將股票帳戶二百萬元的資本,僅用了三年時間,累積到千萬元資產。股房雙賺的投資理財模式,讓他接下來的十年,陸續買下五棟房子,加速累積出上億元的身價,徹底翻轉他人生上半場的悲情命運,「大器晚成」的際遇,令人眼睛一亮。

只是,在茫茫股海中,「暴富後又破產」戲碼不斷上演,尤其一九九○年以來,台股幾經崩盤與大幅下修,包括二次的萬點崩盤、金融海嘯導致的股市重挫,張金男又是如何持盈保泰,甚至累積出更多的財富?

股神巴菲特曾說:「投資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準則是:不要忘記第一條!」而張金男說,「苦日子過怕了,所以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對資金控管與配置相當嚴謹。」張金男會把投資資金分成三套,一個是做短線價差的錢,另一個是做長線存股的錢,第三套就是把賺來的錢拿來買房子,既能保值又能「宣示主權」。

一旦在低檔看到適合的投資標的,除了適度融資,還能增貸資金做投資,「換句話說,就是借低利息的錢,去做報酬率較高的投資,這樣才划算呀!」不過,面對投資人總有無法抗拒「恐懼與貪婪」的時候,張金男說,自己也曾在國票、誠洲(現已下市)兩檔股票大賠近千萬元的經驗,學到了長線投資要對公司經營者的誠信與賺錢能力的評估更加嚴謹。

富足下半生,建議年輕人短線設停損 長線拉回找買點若當初是以短線投資的心態買進,那麼他就會抓一成的停損;若是以基本面長線布局心態進場,那麼,只要認為買進價格夠便宜、公司又能穩健配息,拉回他反而會找買點。

至於長線投資邏輯,他有一套「三高一低二成長」的選股法則。所謂「三高」,就是高股息殖利率達五%以上,且每年穩健配息,高自有資本率七○%以上,及高董監持股比率,若能逾三○%尤佳,但別低於二○%。

「一低」是指股價是否被低估,例如對照金融海嘯不景氣時,公司依舊有配息與獲利,且股價對照當時,仍相差不遠,代表價值被低估。「二成長」則指季營收與連二月營收年增率成長,若產業趨勢向上者尤佳。

例如他在去年八月二十五日大盤重挫過後兩天,就曾大買一千八百萬元的股票,包括中壽、矽格與英業達、鴻海,「像我看好中壽轉投資中國的建信,長線有利可圖,就會時常留意其適合的進場點。以我的經驗判斷,中壽在股價二十六元以下就是好買點,三十五元以上就該找賣點,來回操作波段,也挺好賺的。」張金男說,年輕人要在股市賺到錢其實並不會太難,平日要多做投資功課,學好賺錢功夫,攢好投資本錢,養成良好的投資心理素質,「只要有眼光、有膽識、有鈔票,就算起步晚些也不用怕!」張金男如此勉勵有創富夢的後輩們。

撰文 /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72

世行上調2016年油價預測至43美元

第一財經記者從世界銀行方面獲悉,由於二季度供應中斷和需求旺盛的影響,世界銀行將2016年原油價格預測從每桶41美元上調至43美元。

其中,受供應中斷、特別是加拿大山火和尼日利亞石油設施遭襲的影響,2016年二季度油價上漲37%。世界銀行這份最新的《大宗商品市場前景》報告上調了預測,並考慮到了近期需求減弱以及部分中斷供應得到恢複。

世行高級經濟學家、《大宗商品市場前景》報告主要作者約翰·巴菲斯說:“隨著原油市場供應過剩逐漸消失,我們預計2016年下半年油價會小幅上漲。但庫存量仍很大,減少庫存需要一些時間。”

盡管2016年二季度油價和許多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恢複,但世界銀行跟蹤的大多數大宗商品指數預計今年都會下跌。造成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是供應居高不下,而就包括能源、金屬和農業原材料在內的工業類大宗商品而言,主要原因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前景乏力。不過,大部分降幅預計將小於4月期報告預測的降幅。

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在內的能源價格預計2016年下跌16.4%,比4月份預測的19.3%降幅趨緩。金屬礦產、農產品和化肥等非能源大宗商品預計今年下降3.7%,比上期報告預測的5.1%降幅趨緩。

金屬價格預計來年降低11%,比4月份預測的8.2%降幅增大,反映出需求疲軟前景和新增產能的影響。農產品價格降幅預測低於4月份,是南美作物減產和生物燃料需求企穩的結果。

《大宗商品市場前景》專題指出,由於能源占農業生產成本10%以上,能源價格波動一直是影響糧價波動路徑的一個主要因素。能源價格在2015年下跌45%,預計今年將再度下跌。在2011年~2016年糧食類大宗商品和大豆價格32%的可能降幅中,約1/3是受到能源跌價的影響。

能源跌價也緩解了生產生物燃料作為替代能源的壓力。生物燃料生產在過去10年一直是推動糧食類大宗商品需求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世界銀行發展預測局局長阿伊汗·高斯說:“出口能源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竭力適應持續低價。部分由於能源價格與農業類大宗商品之間存在緊密的價格聯系,農業生產國在能源價格低迷時代可以預期價格進一步走低。能源和農業類大宗商品出口國都需要加大努力推進經濟多元化發展,以增強抵禦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韌性。

世界銀行《大宗商品市場前景》季報於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出版,報告提供對包括能源、金屬、農產品、貴金屬和化肥在內的主要大宗商品組別的詳細市場分析,並與歷史價格數據一起呈現對46種大宗商品至2025年的價格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29

向三線城市進軍!修地鐵城市數量擴至43個

在穩增長仍需投資主打的情況下,包括城市軌道交通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領域。

國務院日前正式批準《包頭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期建設規劃(2016~2022年)》(下稱規劃),並由國家發改委正式下發。由於目前單條線路的工可報告已經下放到省一級發改委審批,因此此次規劃獲批,也意味著包頭地鐵離正式動工已經很近。

按照規劃,包頭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遠景規劃由 6 條線路組成,總長 182.5 公里,設車站 125 座,其中換乘車站 18座。預計 2020年,公共交通系統占城市全方式出行比例達到 20%,城市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達到 35%。至 2022年,建設1 號線工程和 2號線一期工程,線路總長 42.1公里。

歷史上,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五個重點項目放在包頭,奠定了包頭作為北方重要工業城市的地位。包頭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工業基地和“較大的市”,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全國百萬人口大城市還不多的情況下,其市區人口就已突破了百萬人口大關,成為內蒙古首個市區人口突破百萬大關的城市。目前包頭GDP和市區人口總量均位居內蒙古第二位。

每年住建部出版的《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是對各大城市城區人口最接近準確的統計。根據2013年的統計年鑒,包頭的中心市區人口達到了177萬,在各城市中位居第42位。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此次軌交規劃獲批,包頭也成為繼安徽蕪湖、河南洛陽之後,中西部第三座修建城市軌道交通的非省會城市,同時也是我國第43個修造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

這43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4個直轄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5個計劃單列市;大部分的省會城市(部分經濟和人口規模較小的省會城市除外);蘇州、東莞、佛山、無錫、常州、徐州、南通、蕪湖、洛陽、包頭等經濟人口規模較大的地級市。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絕大部分的一二線城市均已囊括其中,甚至連徐州、南通、蕪湖、紹興、洛陽這些傳統意義上的三線城市也已經入列。

以省份計算,目前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結緣地鐵的城市最多,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和南通共6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緊隨其後,共有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共4個;浙江排在第三,共有杭州、寧波和紹興3個;福建、山東、遼寧、安徽、河南、內蒙古各有2個,其中福建、山東和遼寧都是“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組合,安徽、河南和內蒙古則分別是“省會+第二大城市”的組合。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原先只有一二線城市才擁有的地鐵正逐漸向三線城市擴散。尤其是,今年以來新加入地鐵建設大軍的4座城市:蕪湖、紹興、洛陽和包頭,均是三線城市。

在這些城市中,未來修造地鐵的城市還將增加,越來越多的三線城市將加入到軌交的大軍中。去年4月,新華社的一篇報道稱,預計到2020年,符合國家建設地鐵標準的城市也將增加到50個左右。這其中,改革開放後人口流入較多的沿海三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不少原來主城區人口規模較大的城市,獲準修造地鐵的可能性不小,如泉州、煙臺、淄博、柳州、宜昌等。

在經濟下行壓力仍比較大的情況下,投資作為穩增長的重要砝碼再次凸顯。其中,僅在城市軌交方面,7月以來,就先後有成都軌交規劃三期規劃(2016-2020)、貴陽軌交二期規劃(2016-2022)、洛陽軌交一期規劃(2016-2020)、包頭軌交一期規劃(2016-2022)四大項目獲批,總投資額達2176億元,可見城市軌道交通已經成為穩增長最重要的投資方向。

貴州省政府參事胡曉登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確存在很大的剛性需求。在城鎮化速度加快的情況下,數億農民進城,中心城市傳統的地面交通模式已經滿足不了供應的需求。“很多老城區根本沒法進行道路的拓寬和改造,從技術上考慮,只能往地下和空中拓展。”

尤其是,幾年前的“4萬億”投資主要集中於城市之間及城市外部的基礎設施,如高速公路、高鐵等。但在城際之間的交通日趨完善的同時,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仍明顯滯後,阻礙了城市發展。因為未來基建投資的重點將是城市內部的的公共建設,而軌道交通就是最重要的一個方向。

因此,在穩增長仍需要投資主打的情況下,城市軌道交通是與供給需求契合度最高的領域。胡曉登說,在工業產能目前已經明顯過剩的情況下,只有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仍有較大的投資空間。也就是說,把錢投資到城市軌道交通中,不僅能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而且能滿足老百姓的實際出行需求,同時還能部分消化目前鋼鐵、水泥等行業存在的過剩產能,可謂一舉多得。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城市對軌道交通的需求也不太相同。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在一二線大城市之後,未來普通的三線城市要造地鐵還是應該更謹慎一些。因為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由於其對周圍的輻射吸引力有限,人口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在向一二線城市移動,因此不可對未來的城市人口增長過於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935

聯想又賣樓了!兩周出售43個物業項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0-01/1042774.html

_vzw_7jrtnjf9n5h_by___p.thumb_head

10月1日消息,聯想控股昨日晚間發布公告,聯想控股全資附屬聯想(北京)有限公司與北京市海澱區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訂立股份轉讓協議,擬以17.8億元出售聯創瑞業(北京)資產管理全部股權,其主要資產為北京聯想研究院大廈。

聯想又賣樓了兩周出售43個地產項目

上述17.8億中還包括4900萬元的股東貸款,同時,17.8億元將從股份轉讓協議日期起10個營業日內支付給對方。截至2016年9月30日,聯想(北京)有限公司的資產凈值為2.65億元。

公告顯示,在出售事項完成後,該物業將被租回給聯想,以確保聯想集團的持續營運。聯想研究院大廈是一幢位於北京市海澱區上地西路6號、總建築面積為8.99萬平方米的商業大廈。

對於出售的原因,聯想的董事認為,聯想集團將透過出售事項變現該物業的市值及鞏固聯想集團的整體財務狀況,令其能夠重新分配資金至其核心業務範圍並提升本公司股東的回報。交易完成後,出售所得款項凈額估計為約人民幣16.96億元,聯想擬動用出售事項的所得款項凈額為聯想集團核心業務提供資金以進一步提升效率及提高聯想集團的長遠盈利。

9月18日,聯想控股與融創中國訂立了兩份框架協議。根據協議,融創擬以137.8843億元買下聯想控股附屬公司融科智地41個公司的相關股權及債權,共涉及42個物業項目的權益。

此次聯想賣掉的42個物業項目分別位於北京、天津、重慶、杭州等16個城市,總占地面積約69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802.2萬平方米,未售面積約730.0萬平方米。

交易完成後,融創中國將持有上述41家目標公司的權益。北京融瞰、北京瞰融、融科新地標及第一太平融科將不再為聯想控股的聯營公司,而各其他目標公司將不再為聯想控股的附屬公司,繼而成為融創中國的附屬公司。

同時,公告還披露了聯想2016年半年報數據,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聯想收入為1349.84億元,同比減少4.84%;凈利潤約42.4億元,同比下降17.1%,從業務收入上來看,聯想控股收入主要來自戰略投資項目。其中IT收入1252.3億元,金融服務收入5.6億元,現代服務9.4億元,農業與食品收入12.3億元,房地產收入44.9億元,化工與能源材料收入25.7億元。(周小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80

首請失業救濟人數創43年新低 道指低開近100點

美股周四低開,道指低開近100點。美國上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降至43年來新低。美聯儲內部意見分歧與中國最新經濟數據令市場感到擔憂。

周四開盤,標普500指數低開12.09點,跌幅0.57%,報2127.09點。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低開96.97點,跌幅0.53%,報18047.23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低開38.25點,跌幅0.73%,報5200.77點。

美聯儲9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顯示多數成員支持盡快加息,但同時暗示將采取漸進的加息方式。受此影響,美股大幅下跌。

ThinkMarkets首席市場分析師納伊姆-阿斯拉姆(Naeem Aslam)表示,周三出爐的這份會議紀要證實貨幣政策決策者存在意見分歧,“一個分裂的聯儲對市場實在沒有好處。”他表示,美聯儲發出的訊號紛繁蕪雜,使交易商們難以制定交易策略。

經濟數據方面,較早時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上周初請失業金人數24.6萬,創43年新低。美國9月進口價格指數上漲0.1%,符合預期。

對中國數據的擔憂情緒再度露頭。周四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表明9月出口降幅超出預期,因全球市場對這個第二大經濟體的商品需求仍然疲軟。阿斯拉姆表示:“這使得投資者再次感到緊張。因為此前他們曾認為不必再擔心中國的狀況了。

另外,盡管周三標普500指數與道指均收高0.1%,在經歷了周二大幅下挫之後美股稍微穩定下來。但匯豐銀行(HSBC)技術分析師團隊拋出了最終的預警信號。在給客戶的研究報告中,匯豐分析師團隊負責人Murray Gunn稱,“紅色預警”!考慮到美股在過去數周的表現,現在投資者應該馬上拋掉美股。

其他市場方面,美國WTI原油期貨小幅下跌,因有跡象顯示全球原油供應量仍在增長。歐股大幅下跌,泛歐斯托克600指數當前大跌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560

獨家|票交所12月8日上線試運行 首批43家機構試點接入

11月2日晚間,第一財經記者從某國有大行票據部門人士處獲悉,11月2日,央行向各地央行分行、商業銀行等機構下發《關於做好票據交易平臺接入準備工作的通知》(銀辦發[2016]224號文)(下稱“224號文”),“224號文”明確,前一階段熱議由央行牽頭籌辦的票交所將於12月8日組織交易系統試運行。首批試點接入的商業銀行共35家,財務公司2家,證券公司3家以及基金管理公司3家,共計43家機構。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首批接入票交所的機構中,國有大行、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基本囊括其中,也包括一些區域性城商行與地方農商行。上述國有大行票據部門人士對本報記者稱,“掉隊”的銀行只能等待第二批接入上線。此外,他表示,此次央行對於票據中介並不認可,均沒有接入票交所系統中。

重塑票據二級市場

“224號文”表示,票交所將分兩期上線。第一期實現紙質商業匯票交易功能,會員以客戶端模式接入。票交所系統(第二期)實現紙質商業匯票和電子商業匯票交易功能,具備技術實力的會員可以系統直接模式接入。

有業內人士對此表示,此次“224號文”首次明確了對票交所參與機構的界定,銀行類包括了分支行以上級別,對於非銀,只能是非銀機構法人以及非法人產品。市場人士認為,上述範圍涵蓋了絕大部分非銀機構,參與門檻不高,有利於推動非銀機構加入票交所。

但是第一財經記者發現,首批公布的名單中,真如此前市場推測的那樣,並無一家票據中介接入票交所。上述國有大行票據部門人士對本報記者稱,這次央行對於票據中介並不認可,票據中介均沒有接入票交所系統中。

今年一季度以來,農行北京分行曝出39.15億元票據案後,先後有中信銀行蘭州分行(涉案金額9.69億元),天津銀行上海分行(涉案金額7.86億元),龍江銀行(涉案金額6億元),寧波銀行、工商銀行等先後爆發票據風險事件,從已有的公開數據看,涉案金額已經超過113億元。

爆發個案中發現大量票據中介的違規身影。票據客創始人洪其華對本報記者稱,原來有些票據的案件、一票兩賣的現象出現,其實也是二級市場交易不規範導致漏洞產生。現在票交所就是希望都在交易所里備案登記交易,私下里的空間就會少,相應的出險案件幾率也就小了。

在洪其華看來,票交所上線後,對票據貼現的一級市場(票據貼現)與二級市場(票據轉貼現)將帶來不同程度影響,票交所上線後,對票據貼現一級市場影響較小,主要影響是價格,“二級市場流轉更通暢後,一級市場的價格會更合理。二級市場買賣更充分了,資金流動快了,相當於一級市場為二級市場輸送子彈,二級市場的子彈多了,一級市場輸送過來很快就能夠被消化。”洪其華說。

對於票據二級市場,則將面臨重塑的命運。其中一些票據中介的原有業務將受到限制,例如,目前一些票據中介的業務涉及幫銀行找一些二級市場的資金做轉貼現撮合交易。

市場前景巨大

對於票交所發展,洪其華認為,票據電子化之後打破了交易物理位置的限制,交易的地域會越來越廣泛,參與度越來越活躍,央行票交所就是想利用一種掛牌交易的方式來達到從業之間二級市場的快速流轉。此外,票交所還有價格發現作用,央行建立了一個市場平臺,自動形成市場認定的價格。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述國有大行票據部門人士處獲悉,此次票交所將采取主要大型商業銀行入股的辦法。“認股就要出資建設,利潤分成要看票交所交易量。”業內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804

微信小程序公測後|在過去的43天里,小程序影響了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4/159619.shtml

微信小程序公測後|在過去的43天里,小程序影響了什麽?
英諾天使 英諾天使

微信小程序公測後|在過去的43天里,小程序影響了什麽?

在過去的三周時間里,幾個創業者和投資人的小故事展示出,微信小程序,到底影響了什麽。

9月21日淩晨,微信開啟“小程序內部公測”,200個幸運微信公眾號拿到首批測試號;11月3日晚上,傳說中的小程序正式對外發布公測信息。

43天的時間里,微信再次以堪稱“互聯網國務院”的影響力,對行業形成一波浪潮式沖擊,猜測、驗證、期許、狂熱種種情緒雜糅其中。

在過去的三周時間里,英諾天使基金選擇了一個很小的橫切面,打算用幾個小故事來展示,微信小程序,到底影響了什麽。

嚴肅君的睡眠被取消了

9月21日,小道消息關於微信小程序內部公測的文章很快就變成了10萬+,輕而易舉地。

嚴肅君就是這十萬+的分母之一。

“快快快,這個抓緊研究下,馬上出一篇分析文章。”

9月22日淩晨,0:03,嚴肅君忙完工作上的事,正準備關電腦睡覺,突然收到老板雞蛋的微信。

雞蛋是很快微信開發者社區的創始人,嚴肅君則是這個擁有中國最大微信開發者平臺社區的運營人。

快快快不僅是雞蛋的口頭禪,也是這個年輕公司的企業文化。

沒有絲毫怠慢,嚴肅君馬上打開內容,發現這是一篇關於微信小程序內測啟動的文章,沒等嚴肅君仔細看文章,老板就刷屏式的發來多條微信,都是關於各種小程序的文章和截圖。雞蛋要求嚴肅君以最快的速度寫出一篇分析文章。

淩晨1:35,嚴肅君的文章《終於來了,微信應用號開啟內測邀請》推送發出,文章從小程序的影響力和技術測試角度做出分析,並順帶做了一個“猜猜你心中的應用號”活動。

自2016年1月11日,張小龍第一次公布開發應用號(9月21日公布內測後,由於蘋果公司的原因,應用號更名名為小程序)的計劃後,小程序終於拉開帷幕。

嚴肅君的睡眠泡湯了。而和他同樣失眠、還沒有睡、從被窩里爬起、被內側號砸中腦袋、看熱鬧、想研究的人都在不同角度不約而同的刷著各種最新消息。

分析師不能打牌了

關於小程序的各種消息以排山倒海之勢占領朋友圈,占領媒體。甚至有人戲謔地說,微信的一個小動作對互聯網來講,就像國務院出臺的新政策!

時間再一次回到9月21日晚。

迅雷首席架構師劉智聰正在和朋友一起打牌,難得的好牌面,突然間,手機傳來了“叮咚”的消息提示音,隨後就是“叮叮,咚咚”的連續震動。

打開手機,當頭是一篇《微信應用號來了》,然後是一堆人發的信息,主題只有一個:“微信應用號開始了,你怎麽看?”

劉智聰無心戀戰,趕緊完成一吃三後,速度回到電腦前開始了隨後持續幾天的研究。

無獨有偶。

在同事聚餐的飯桌上,微動天下來自北京分公司的Michael正在趁著一起出差的機會跟寧波分公司的同事交流感情,公司電話打斷了他們談興正濃的聚會——微信小程序正式公測,公司殺入200名單重圍,幸運拿到了一個測試號。聚會戛然而止,技術團隊飛奔公司埋頭加班。

同一個夜晚,除了微動天下外,玩物誌、可能吧也都得知自己拿到了測試號。之後,他們分別做了三件事:微動天下立刻著手組織直播活動,力圖第一時間做出影響力和解讀;玩物誌開始拉群做黑客馬拉松活動,要沈浸式深度研究小程序;可能吧則立刻著手根據測試情況做出闡述文章,毫無疑問,又是十萬+。

微信決定自己拿出解鎖教程

從推送第一篇文章開始,嚴肅君時刻關註著小程序的各種最新動態。

獲得小程序內測資格的用戶只有200個,而微信公眾號卻以千萬計,絕大多數開發者只能望洋興嘆。9月22日上午,網上甚至甚至就出現了“300萬出售小程序邀請”、“開發者工具破解版掛淘寶”、“鬥魚直播寫小程序”的眼球之作。

然而,每個行業都不乏奇才,或者急才。

9月22日上午11點,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也不願接受我們采訪的技術咖,從零點起連續10個多小時的測試解析後,曝出第一篇小程序的開發教程。此舉對於正焦慮的徘徊在內測之外的程序員、開發者、媒體產生巨大影響,各大媒體和技術社區紛紛對此文進行了轉載。

然而,由於不明原因,此篇文章在發出後不久即被微信封禁。或許這可以堪稱微信和開發者博弈的第一回合,技術咖精神可嘉,但是微信勝。

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開發者的力量也是無窮的,雖然第一篇破解教程被封禁。9月22日晚上,嚴肅君被人拉進了一個小程序研討QQ群,並見證該群從只有群主發展到當天2000人滿員。在這個群里,嚴肅君不僅目睹有開發則破解了小程序開發者工具的消息,還第一次看到了一個針對小程序的完整破解方法。

嚴肅君按照群里破解方法操作了一遍小程序,方法可行!

“不為錢也不為名,也許只是純手癢,也許是要第一時間參與這個波瀾壯闊的大事件”——嚴肅君這樣定義熬夜奮戰的程序員們。

隨後,嚴肅君也馬上將22日看到的破解方法同步到了很快微信開發者社區的小程序開發板塊,一時之間討論紛紛。

有趣的是,微信官方對於這款破解方法迅疾反應,該破解方法在第二天就宣布失效。或許這可以堪稱微信和開發者博弈的第二回合,開發者技術超群,但是微信勝。

你追我趕的遊戲還在繼續。

9月23日上午,更新的破解方法再次新鮮出爐,據說牛叉到可以繞過微信開發者工具的驗證。

正當兩天沒怎麽睡覺卻一臉興奮滿眼紅血絲的嚴肅君,準備再次將最新的破解方法更新到社區時,卻發現已有其他用戶已經自發更新。於是,只需按照此方法,所有開發者都能夠體驗到只有內測用戶才能體驗到的大部分小程序的功能。或許這可以堪稱微信和開發者博弈的第三回合,技術咖充滿鬥誌,你贏了。

也許是厭煩了看起來博弈不停的堵與疏,也許是折服於開發者的狂熱熱愛,也許是要將“開放”貫徹到底,也許是同樣幾天幾夜不眠不休……

9月23日晚11點半許,微信官方決定對外正式開放小程序的體驗環境和相關文檔。

官方的開放,讓開發者和技術咖們終於將躁動的目光從微信平臺的技術本身,轉移到好好思索自家能夠做什麽樣的內容適配這個新機遇。

熱得冒泡 熱到沸騰

很快微信開發者社區也受到了波動。在9月22日到23日兩天時間里,社區的帖子暴漲到平時的兩倍,在破解時所發出來的各類小程序的相關資料,在之後的幾天內下載量都接近1000次。

在擁有140多萬開發者用戶的Github上(全球開發者集中平臺)直接搜索,關於微信小程序的討論已經蔓延到了60多頁,而其他各大平臺類似白鷺時代、Layabox等等也宣布已經接入微信小程序。

很多關於小程序的群組也同樣像太陽一樣對外散發著熱量。

以嚴肅君加入那個不到一天時間就滿員的2000人QQ群為例,加群信息多到刷屏,而且討論特別激烈,在破解熱潮過後,群內就開始陸陸續續的上傳了各類小程序開發所用的開發工具和演示Demo。

與此同時,玩物誌的小程序微信群,在嚴格把關情況下,也已爆滿,而且活躍度非常高,僅一兩天的時間,討論的問題就到了開發細節上,可見開發者對於小程序期盼是多麽強烈。

作為技術外行的英諾天使基金,在內測消息放出的一周之後,利用朋友圈組建了一個關於小程序的大群,也是速度驚人——各種孵化器、創業者、開發者、甚至很久不聯系的同學都紛紛申請入群。

一位做對外漢語的朋友在被筆者問道為何要入群的時候,說道,“我也聽說這個消息,就是想學習下,看能不能用這個小程序做點對外漢語方面的東西。”

微信的浪潮式影響力再次體現,也許我們什麽都不懂,但是我們想懂。這或許是大眾對微信影響力回應的又一次體現,微信贏。

誰是200個測試幸運兒?

微信小程序以攪動之姿深度影響行業,毫無疑問前200個內測號將率先享有福利。到底什麽條件能做第一批內測者?對此我們充滿了好奇。

很快微信開發者社區的雞蛋做了申請內測資格的最後沖刺,遺憾的是,他提交了兩個申請,最後並沒有通過。

“非常突然,大約是最後內測消息出來的前兩天,我們得到了消息可以提交測試賬號,提交通過,就算獲得內測資格了。”雞蛋說。他提交的兩個服務號中,一個因為用戶沒過5萬這個硬指標,一個不是針對輕小型應用,不符合微信的要求而與小程序的內測資格擦肩而過。

就此,我們也可以管豹窺斑,勾勒一下小程序內測資格的公號畫像:第一,服務號;第二,粉絲數量不少於5萬,且用戶比較活躍,這個活躍並非公號的閱讀量,而是該號功能的使用活躍度;第三,應用本身是針對輕小型服務的。

玩物誌更幸運一些。

9月22日,經過一個上午的競爭開發,玩物誌率先提交了微信平臺的第一個小程序。

據玩物誌透露,雖然都是在微信公眾平臺的體系下,但小程序本身與訂閱號及服務號是完全獨立的,需要重新註冊。目前界面較為簡潔,沒有太多的運營相關的功能,這些功能應該會在以後小程序大規模使用之後逐漸被完善。

一個上午的開發時間中,玩物誌派出5人開發小組。小組成員表示,小程序的整體開發體驗還是比較良好的,目前在使用 react 框架的團隊應該會感到小程序的框架很親切。當然,如果代碼 DOM 操作很多的話,改起來很痛苦,就只能重構了。

由此看來,一個成熟的開發團隊應該可以很快就可以完成客戶端業務的遷移。

但玩物誌也反駁了“小程序帶來前端程序員春天”的說法,在他們的測試過程中發現,小程序雖小,但是每一個都是一個完備的應用,需要開發者有應用開發的整體意識。

凝神屏氣的等待

沸騰和狂熱之後,人們的註意力轉移到小程序的實際應用上。小程序來了,你要怎麽做才能趕上這一波“紅利”呢?一時間似乎身邊的各類企業都在暗中發力,做著最充足的準備,只等小程序的全面開放。

隨之而來的十一長假,讓人們重回理性。

仍以很快微信開發者社區為例。

十一之後,社區內居然每天都會有一些關於小程序的廣告,包括博客和視頻教程等,特別是做小程序開發培訓類的廣告比較多。

為了避免給開發者造成損失和誤導,社區的主要工作之一就變成了嚴格控制各類廣告行為,同時社區也在逐漸推出小程序的各類免費資源給開發者使用。

微動天下是拿到內測資格的企業之一,9月28日,公司借勢做了一次小程序的直播分享。雖然分享會上只有三分之一是和小程序相關,但也吸引了數萬粉絲,位於騰訊眾創空間(北京)的活動現場更是人多到水泄不通。

在受到的影響波及上,玩物誌更有發言權,十一期間的一場基於微信小程序的黑客馬拉松,短時間內就收到了數百位開發人員、產品經理的報名活動信息申請信息。

10月28日,有可能學院的阿禪在知乎做了一次收費為29元的live,介紹“如何真正抓住微信小程序的紅利?”,迅疾吸引了近7000人付費收聽,單場收費超過20萬,此時距離發布內測消息已經過去了一個月。

截止目前,很快微信開發社區內,開發者提交的小程序Demo已經有了81個,其中地圖定位、外賣平臺、豆瓣電影、音樂播放器、空氣質量查詢等等,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已經涉及到了。

開發者不斷地在里面切磋技巧,交流心得,以期公測開發後第一時間擠進前列。

43天時間里,似乎凡是涉及到小程序的各種相關的培訓,上限多少人,就會到場多少人,大家共同沈浸在小程序可能帶來的紅利之中,熱情和憧憬不停歇。

投資人透露出來的紅利

在雞蛋看來,微信的用戶95%都是成年人,基於解決工作的原因,每天起碼會用兩個小時的微信,其中微信用戶里超過30%的人會打開50次。

因此,自2011年微信開始推出到現在的8億用戶,如果現在馬上又有一個比微信更好的應用來替代微信,沒有幾年時間是不太現實的。

這樣一來,微信小程序帶來的紅利就顯得尤為重要。

英諾天使基金合夥人林森,此前專註於消費升級與微信生態圈的投資,投資的案例包括微盟、客來樂、慧銀、金融一號店、人人湘、俏鳳凰、互動吧、微思等優秀企業。

對於此次小程序的內測,以及之後的公測,他提出了自己的判斷。

“小程序很有意思,開發成本進一步降低,在微信生態里,跟應用市場里面的開發成本完全不一樣。”

因此,對於小程序來說,本身就在微信的生態之中,社交網絡的成本較低,小程序可能會和微信公號、卡券等更好地無縫連接。開發者要想利用好小程序的紅利,就要做低頻但剛需的服務。

“流氓App是沒有生存之地的”,在不能強硬地靠短信通知騷擾用戶達到推廣目的的前提下,開發者就需要扭轉思路,真正地服務好用戶,給用戶提供足夠豐富足夠滿意到爽的服務。

這樣一來,如果某個服務,在自己的領域內有了很好的積累,產品足夠好,又在自己的領域內占據了首發優勢,迅速覆蓋,快速叠代,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林森也表示,在小程序推廣初期,還是有一段時間的紅利期,在此期間,一定是To C比To B的機會更大,比如說一些工具類的應用。

開發者的Demo目前也大多處於這個領域的範圍之內,驗證了他的觀點。

至於投資者是否會投資這樣的創業者?林森肯定地回答,這是一個可能存在的投資機會,但需要觀察,“對於投資來說,三個月是一個觀察期”。

在這43天里,林森與筆者同樣在觀察和期待,密切關註小程序的一舉一動。

微信 小程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096

深交所對43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

深交所12月12日發布公告,上周,深交所共對 43 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進行調查,涉及證券 34 只、證券賬戶 36 個、證券公司 16 家。共對 25 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項進行核查,涉及證券 25 只。共調閱證券賬戶資料 172 份,電話警示 28 次,出具異常交易警示函 3 份、 限制交易警示函 6 份,對 2 個賬戶采取盤後限制交易措施,並向證監會上報 2 起涉嫌違法違規案件線索。

還針對公司擬設立產業基金或參股保險公司、控股股東股權質押比例較高、大額非經常性損益、收購方資金來源、股價異常波動、停牌前交易異常、投資者投訴等事項 28 家公司進行問詢和關註,要求其就有關問題進行核實並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