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收回電視頻譜與3G頻譜一同拍賣(2013/12/5) 林本利

2013-12-05  NM
 
 

 

儘管四大電訊商齊齊反對,又聯手聘請顧問公司計算成本,通訊局及商經局依然決定在2016年10月收回三分一3G頻譜,透過拍賣重新分配給各電訊商。由於今次的決定無須經過行政會議審批,故此不會再出現「一男子」推翻通訊局建議的情況。

四大電訊商使用有限的3G頻譜,政府要收回三分一頻譜重新拍賣,引入新競爭者,自然令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肯定被人質疑政策方向與免費電視市場的取態缺乏一致性。政府擔心免費電視市場出現惡性或割喉式競爭,又為何不擔心3G電訊市場出現類似情況?況且收回3G頻譜重新拍賣,最有機會參與競投的是中移動,當然有人會大做文章,指出香港會進一步「內地化」,甚至內地電訊公司會監控港人通訊。

可幸通訊局主席何沛謙一早表明立場,與梁振英劃清界線,不同意行會選擇性發牌。並且在拍賣3G頻譜的政策聲明中,逐一反駁四大電訊商的質疑,故此相信可望排除萬難,成功推行有關政策。

正如政策聲明所述,3G頻譜屬於稀有公眾資源,理應善加使用。政府若容許四大電訊商免費使用頻譜,並且千秋萬代地擁有,並不符合善用頻譜的原則。即使政府免費批出頻譜,又如何確保電訊商調低收費,讓用戶得益?最近通訊局便揭發無綫和亞視,私下將免費頻譜進行商業交易,各被罰款20萬元。

四大電訊商聘請的顧問說政府收回三分一頻譜,恐怕沒有足夠容量應付用戶需求,繁忙地區的容量會損失27%,部分旺區有機會連電話都打唔到。但今次通訊局的政策聲明,清楚表明經過局方顧問研究後,在不同競投結果下,對電訊用戶的影響都極之有限。聲明中更踢爆個別電訊商一面說容量不足,一面卻將頻譜出租給中移動及其他沒有3G頻譜的電訊商。四大電訊商擔心中移動參與競投會推高頻譜價格,亦是沒有理據的。政府給予四大電訊商享有優先權保留三分二頻譜,每兆赫頻譜使用費定於6,600萬元,或經拍賣釐定的使用費,兩者中以較高為準,上限為8,600萬元。既然設有上限,便無須擔心中移動以天價競投頻譜。另外,拍賣的三分一頻譜,底價不過每兆赫4,800萬元,四大電訊商若認為6,600萬元的優先使用費過高,亦可選擇放棄優先權參與競投。今次收回頻譜重新拍賣,估計連同四大電訊商須要繳付的使用費,保守估計政府庫房可以獲得至少70至80億元收入。財政司司長可以考慮動用這筆款項,加強本地的公眾Wi-Fi網絡設施。這除了方便市民上網外,還可以減輕流動網絡的負荷。此外,既然頻譜有價,政府實應考慮收回無綫及亞視兩間免費電視台的頻譜,在明年與3G頻譜一同拍賣。政府一面拍賣3G頻譜,一面免費讓兩間電視台使用頻譜,政策明顯缺乏一致性。兩台浪費寶貴的電視頻譜,傳送一些沒有人觀看的節目;甚至公器私用,用來攻擊對手,這並不符合公眾利益。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65

長和系豪賭3G財務闖關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312/t20131223_533758.htm

  在和記黃埔的全球資產配置中,歐洲的3G業務舉足輕重。這一業務從2002年啟動,直到2010年初步實現盈利,經歷了巨虧的「八年抗戰」。期間每年高達數百億港元、總額超過2200億港元的投入,幾乎吞噬了和黃其他所有主要業務的盈利。

  為了熬過財務危機,李嘉誠一方面通過出售資產獲得非經常性盈利,補貼經常項目的虧損,其中不乏左手倒右手的關聯交易;另一方面剝離亞洲區的電信資產以補貼歐洲區電信業務的虧損,甚至於在分拆與重組亞洲區電信資產時,利用股市投資者的心理預期,達到「算計」股民之結果。

  「旭日初昇」—和記黃埔2011年年報封面的主題詞。作為該公司史上最為重大投資的歐洲3G業務,在此前一年歷史性實現盈利,這無疑是一片旭日初昇的景象。

  「耀目前景」—和記黃埔2012年年報封面的主題詞。歐洲3G業務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盈利,從此徹底告別了虧損投入期,因而未來幾乎是一片耀目前景。

  投資歐洲3G業務可以說是李嘉誠經商史上的又一次豪賭,甚至可與其1979年收購和記黃埔等量齊觀。

  在2000年「超人賣橙」翌年,李嘉誠對外宣佈,和記黃埔將在歐洲展開3G業務,計劃投資總額折合2000億港元。2000億港元對當時的李嘉誠而言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2001年和記黃埔的總資產不過4312億港元。換句話說,和記黃埔要拿出接近總資產一半的份額來押注歐洲3G業務。

  而且,「賣橙」之後,和記黃埔在歐洲已經沒有了任何移動通信的客戶基礎,一切要從頭開始。而當時電信巨頭沃達豐在歐洲則握有超過1億2G用戶,和記黃埔要拿下3G業務並熬到盈利的那天,勢必要從沃達豐那裡虎口奪食。

  在持續性投入8年之後,和記黃埔在歐洲的3G業務終於在2010年實現盈利。和記黃埔2012年年報顯示,其投資在歐洲3G的總資產為2252億港元,佔其8039億港元總資產的28%,系所有業務板塊中最大的一塊(圖1)。由此可見歐洲3G業務在集團中的地位,如果3G失敗,完全有可能把整個和記黃埔拖垮。李嘉誠怎樣挪騰資產,才熬過了財務危機?

 

  3G巨虧緣何沒有拖垮和黃?

  2002年,和記黃埔在歐洲啟動3G業務,2003年,這一業務開始產生收入,但同時因巨額的固定資產投資迅速陷入百億港元級別的巨虧境地。

  在以巨大代價培育3G業務的同時,如果和記黃埔因此整體利潤大幅下挫甚至虧損,李嘉誠顯然難脫投資者們的責難,甚至銀行也會對和記黃埔實施信用降級以及壓縮授信額度。為了確保3G業務不影響和記黃埔的整體財務狀況,李嘉誠開始了連續多年的財務對沖操作(圖2)。

 

  為了考察歐洲3G業務的虧損對和記黃埔整體盈利的具體影響,《新財富》對和黃宣佈投資3G業務到該業務扭虧為盈期間(2001-2010年)的稅前利潤結構進行一定的分拆與組合,並得到了圖2所示的結果。

  首先,我們將和記黃埔投資歐洲3G業務之前就存在的業務稱為「固有業務」,這包含港口、地產及酒店、零售、能源、基建、香港及亞洲電信、財務投資等七大業務類別。把七大固有業務歷年的稅前利潤加總,得到了圖2中的「固有業務利潤」趨勢線。

  其次,2003年3G業務正式投入運營之後,根據其每年的稅前利潤,繪製了「新增歐洲3G利潤」趨勢線。再將之與固有業務利潤相加,得到「主業利潤合計」的趨勢線。

  在不考慮3G業務影響的情況下,其固有業務利潤是一條穩定向上的趨勢線(從218億港元一直增長到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556億港元)。而且,在和記黃埔3G業務還未正式對外營業的2001-2002年,其主業利潤和利潤總額處於重疊狀態。

  2003年,新增的歐洲3G業務投入運營並迅速陷入虧損,2004年達到峰值虧損375億港元,此後雖然虧損額有所縮小,但依然達百億級別,直到2010年扭虧為盈。

  3G業務的巨虧,迅速拉低了和記黃埔的主業利潤。2003年,3G業務虧損183億港元,而和黃固有業務盈利合計為295億港元;2004年,3G業務巨虧375億港元,和黃固有業務的利潤總額不過324億港元;2005年,3G業務虧損269億港元,而和黃固有業務利潤385億港元,僅較之多出116億港元。之後幾年情況大體類似。

  面對主業利潤將大幅下降甚至虧損的局面,李嘉誠從2003年開始不斷拋售資產,獲得非經常性的盈利,以對沖3G業務造成的巨虧。於是,我們看到圖2中「出售投資所得盈利」與「歐洲3G業務利潤」近乎對稱的結構:當3G業務處於巨虧之時,「出售投資所得」則創造大幅盈利;當3G業務虧損縮小時,「出售投資所得」所創造的盈利也隨之縮小;2010年3G業務成功扭虧時,「出售投資所得」奇蹟般地變成了「0」。

  「出售投資所得盈利」很大程度上對沖了歐洲3G業務的虧損,因而在外界看來,和記黃埔每年的盈利狀況並沒有受到影響。

  財務對沖背後的資產挪騰

  再來具體看看李嘉誠是怎樣大手筆挪騰資產以彌補3G業務虧損的。

  2003年,和記黃埔出售了歐洲的瓶裝水業務,獲利16.83億港元;出售所持有的沃達豐及德國電信少數股份,獲利26.27億港元;此外撥回了往年多計提的各項資產準備合計78.1億港元。此三項合計增加利潤121億港元,抵消了當年3G業務183億港元虧損的一大半。

  2004年,和記黃埔出售了其所持有的廣州寶潔公司20%股權,獲利137.59億港元;出售和記環球電訊(即香港電信業務)部分股權,獲利13億港元;出售和記電訊國際(即亞洲電信業務)部分股權,獲利41億港元。此三項合計增加利潤191億港元利潤,抵消當年3G業務375億港元虧損的一半。

  2005年,和記黃埔出售香港國際貨櫃碼頭20%股權,以及中遠國際貨櫃碼頭(香港)10%股權,獲利55億港元;發行和記電訊國際之新股以私有化和記環球電訊,獲利11.5億港元;出售和記電訊國際19.3%股權,獲利74億港元;出售澳洲配電業務49%股權,獲利37億港元。四項合計增加利潤177.5億港元,抵消當年3G業務269億港元虧損的大半。

  2006年,和記黃埔出售和記港口集團與Hutchison Ports Investments之20%股權,僅此一項淨賺243.8億港元,不僅抵消3G業務的200億港元虧損,還有數十億港元盈餘。

  2007年,和記黃埔整體出售了其在印度經營的移動通信業務,淨賺358億港元,此項盈利正好是當年3G業務虧損額的兩倍,因而大幅拉升了整體利潤額。

  2008年,赫斯基能源出售部分能源資產,和記黃埔按股權比例分得31.22億港元利潤;和記黃埔出售若干港口的少數股權,獲利20.37億港元;出售印度尼西亞部分移動通信基站資產,獲利14.21億港元。此三項合計增加利潤66億港元,彌補了當年3G業務108億港元虧損的大半。

  2009年,和記黃埔出售以色列上市公司Partner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imited之51%權益,獲利73.92億港元;出售中國內地三間發電廠權益給其上市關聯公司香港電燈,獲利8.47億港元;出售印度尼西亞若干移動通信基站資產,獲利5.92億港元。此三項合計增加利潤88億港元,正好抵消當年3G業務的89億港元虧損。

  2010年,和記黃埔3G業務扭虧,李嘉誠拋售資產戛然而止。

  電信資產重組

  在歐洲3G業務之外,和記黃埔在亞洲也競拍了諸多國家和地區的電信業務牌照。除了香港和澳門地區之外,和記黃埔電信先後進入印度、泰國、以色列、印尼、斯里蘭卡、越南等國家。和記黃埔在為補貼歐洲3G業務虧損而進行的資產重組中,對亞洲的電信業務重組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重組,都體現出李嘉誠財務上的精心算計。

  香港固網業務借殼的「算計」

  2004年1月,和記黃埔將旗下全資子公司和記環球電訊(主要經營香港固網電信業務)注入到其所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聯系統(00757.HK,現已退市),使得香港固網業務得以借殼上市。

  由和記黃埔控股37.06%的中聯系統,主要在中國內地從事計算機及外圍設備貿易、系統集成、軟件開發及銷售、電訊產品經銷以及電子商貿解決方案,1995年於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由於經營不善,中聯系統逐漸陷入虧損境地,於是成為和記黃埔電信業務的資產注入對象。

  根據借殼交易方案,和記環球電訊整體估值為71億港元,中聯系統向和記黃埔發行等額的股票及換股票據,全資收購和記環球電訊。然而反常的是,和記環球電訊在被收購時的年度淨利潤僅有0.53億港元,但其估值卻高達71億港元,折算成市盈率高達134倍。相較於同類電信股20倍左右的市盈率,和記黃埔無疑將該資產不折不扣賣了個「天價」。

  中聯系統所支付的71億港元收購代價中,39億港元以0.8港元/股發行48.75億股股票支付;另外32億港元以發行可換股票據支付,票據換股價格為0.96港元/股。

  在股票發行價格上,和記黃埔繼續「佔便宜」。因為0.8港元/股的價格,較停牌前的收市價1.11港元/股低了27.9%,較停牌前10個交易日均價0.95港元/股低15.8%,較停牌前30個交易日均價0.91港元/股低12.1%。如果中聯系統所支付的39億港元股票代價,按照中位數0.91港元/股,只需支付41.05億股股票,遠低於48.75億股的數額。李嘉誠的「算計」,使得和記黃埔又多拿了7.7億股股票。

  由於中聯系統大規模支付股份及可換股票據收購和記環球電訊,再加上和記黃埔原本就持股該公司37.06%,股份支付完畢以及和記黃埔將手中換股票據實施轉股之後,其對中聯系統的持股比例將高達85.77%。如此一來,由於公眾股東持股少於15%,將觸發中聯系統的退市。

  於是,在宣佈借殼交易方案的第二天,中聯系統宣佈實施配售方案,由和記黃埔(包括長江實業)公開出售所持有的20億股中聯系統股票,價格0.9港元/股,和記黃埔由此套現18億港元。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和記黃埔前一天以0.8港元/股獲得的增發股票,第二天即以0.9港元/股的價格賣出。

  雖然0.9港元/股的配售價格虛高,但在「和記黃埔將會注入更多亞洲區電信業務」的市場預期之下,中聯系統的配售順利完成,其隨後更名為和記環球電訊。和記黃埔2004年年報披露,其配售中聯系統股票所套現的18億港元,賬面獲利13億港元。

  亞洲區電信業務「另類」招股

  然而,令市場失望的是,更多的亞洲區電信業務並未注入到和記環球電訊,而是緊隨和記環球電訊借殼上市半年之後的2004年10月,分拆成和記電訊國際(02332.HK/HTX.NYSE,現已退市)於香港主板及紐交所完成兩地獨立上市。

  與國內企業IPO不同的是,和記電訊國際的上市並非發行新股募集資金,而是大股東發售舊股並掛牌上市。換句話說,和記電訊國際的上市不是上市公司募資,而是大股東的套現。和記黃埔拿出11.55億股和記電訊國際的股票進行公開發售,最終的發售價為6.01港元/股,和記黃埔借此套現69.42億港元。和記黃埔2004年年報顯示,其套現的69.42億港元賬面獲利41億港元。

  雖然6.01港元/股的發售價是其招股價區間的下限,但是以此計算的市盈率依然高得離譜。和記電訊國際總股本45億股,按此招股價計算總市值達到270億港元,而該年其股東應得淨利潤僅有0.72億港元,折合市盈率高達376倍。

  其實和記電訊國際的業務一直都是虧損的,因為其在亞洲區的電信投資,一如歐洲的3G業務一樣,還處在投入期。其上市當年錄得的盈利並非日常經營業務的盈利,而是靠出售資產獲得的盈利。投資者之所以願意高價購買處於虧損狀態的和記電訊國際股票,更多是預期其未來的盈利前景。

  和記環球電訊的「精明」私有化

  自亞洲區電信業務獨立上市以後,市場上出現了兩家名字類似且以電信業務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和記環球電訊、和記電訊國際。雖然其各自的業務主體有所區隔,前者經營香港固網業務,後者經營香港固網以外的亞洲區移動通信業務(包含香港的移動通信業務),但依然給投資者帶來了莫大的困惑。

  於是乎,兩家上市公司的合併勢在必行。在和記環球電訊借殼上市僅一年之後的2005年5月,和記電訊國際宣佈對其進行私有化收購,在完成流通在外的公眾股收購之後,前者成為後者的全資子公司並從交易所退市。

  和記環球電訊公告的私有化價格是0.65港元/股,或者每21股和記環球電訊股份換成2股和記電訊國際的股份(折算下來相當於0.7港元/股)。這個價格遭到了諸多投資人的抗議,因為一年前和記黃埔將其所持和記環球電訊股票配售給投資者時是0.9港元/股,一年後再收購回去時僅僅支付0.65港元/股,投資人損失超過25%。

  在廣大公眾股東的抗議聲中,和記電訊國際拒絕提高收購價格,其理由是其收購價格已經較市價(0.475港元/股)高出36.8%。

  雖然這個理由站得住腳,但是相較於馬云私有化阿里巴巴B2B公司時,李嘉誠的行為就不是那麼厚道。阿里巴巴(01688.HK)2007年上市時,招股價為13.5港元/股,及至2012年私有化停牌前股價跌落至9.25港元/股,但馬云宣佈私有化的收購價格為13.5港元/股(溢價46%,與招股價相同)。之所以按照招股價回購,馬云意在不讓當初IPO時的投資者產生賬面虧損,以換取自己在資本市場的一個好口碑。

  相較而言,李嘉誠顯然未能做到「多少錢賣的就多少錢買回」。更進一步而言,和記環球電訊的私有化退市,是其在借殼上市之時就已經可以預見的(因為和記電訊國際的上市行動,與和記環球電訊的借殼幾乎同時籌備,和記環球電訊的退市不可避免),投資人之所以購買和記環球電訊的股票,就在於預期和記電訊國際的資產會後續注入,進而推動股價上漲。而李嘉誠實際並未按照市場的預期進行,而是將和記電訊國際單獨上市。在明知市場預期落空股價必定要下行的情況下,李嘉誠依然要配售股票給蒙在鼓裡的投資人,「圈錢」的動機過於明顯。

  和記黃埔2005年年報披露:「和記環球電訊私有化及除牌後,集團所佔和記電訊國際權益由約74.3%攤薄至約69.1%,並變現了11.5億港元的出售所得溢利。」

  「變現—分拆—退市」三部曲

  在私有化和記環球電訊之後,和記黃埔並未停止重組亞洲區電信資產的腳步。

  2005年12月,其出售了和記電訊國際19.3%權益予埃及電信運營商Orascom Telecom,作價101億港元,再帶來74億港元的溢利。此項出售後,和記黃埔在和記電訊國際的持股比例下降至49.8%。

  2007年,和記黃埔啟動了最大規模的一次電信資產處置—和記電訊國際旗下的印度業務被整體出售給沃達豐。此項交易總價為111億美元,約合866億港元,和記電訊國際因此而錄得稅前溢利705.02億港元,和記黃埔按股權比例分得其中的358億港元。

  2008年,和記電訊國際出售印度尼西亞部分移動通信基站資產,獲利14.21億港元。

  2009年,和記電訊國際向以色列電信運營商Scailex Corporation Ltd出售了其以色列公司Partner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td的全部間接權益,總代價52.94億以色列新謝克爾,約合106.2億港元,錄得約63.33億港元出售收益;出售印度尼西亞若干移動通信基站資產,獲利5.92億港元。

  在亞洲區與歐洲區電信業務「兩面作戰」之時,面對同處於投入期的業務,和記黃埔無疑選擇了「棄亞保歐」,利用出售亞洲電信資產的溢利來保證歐洲電信業務的運作。

  在完成了這一系列的資產出售之後,和記電訊國際旗下除了香港和澳門的電信業務(包含固網及移動網絡),其餘的越南、印尼、斯里蘭卡等地區已經乏善可陳,且處於持續性虧損狀態。2009年5月,和記電訊國際將具備盈利能力的香港及澳門電信業務,又分拆重組為和記電訊香港控股(00215.HK),以介紹方式在香港上市。其實這家上市公司的主要資產部分,正是4年前被和記電訊國際私有化合併的和記環球電訊。

  而完成分拆之後的和記電訊國際,由於再也沒有具備盈利能力的業務,和記黃埔索性又將其私有化。和記電訊國際公佈的私有化價格為2.2港元/股,較市價溢價約37%。和記黃埔及其一致行動人之外的股東,共計持有和記電訊國際19.09億股股票,和記黃埔收購這些股票共計須支付42億港元。

  和記電訊國際自上市以來,其經營業務多數年份都是虧損,其最後錄得正數的盈利皆是依靠出售資產所得的非經常性損益來支撐(附表)。

  以該平台為核心,和記黃埔所展開的一系列亞洲地區的電信資產重組—借殼、合併、出售、分拆、私有化—看上去眼花繚亂,令人目不暇接。在這一系列資本運作的背後,長和系合計套現資金至少達到1180億港元,這些資金扣除支付給其他股東的分紅約331億港元,以及和記電訊國際私有化所支付的現金42億港元,長和系套現的淨現金超過800億港元。套現的這筆可觀資金,無疑對和黃在歐洲的3G業務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85

五線小城調查:3G滲透率低,微信紅包無人搶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4/58377.html

不同於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二線城市,小城市有其獨特的市場和發展規律。中國各省分布眾多小城市,消費潛力巨大。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作者在過年回家時對自己的家鄉進行了調查,或許可以給創業者一些不一樣的啟發。每年回家,最喜歡逛的就是運營商門店和手機賣場。家鄉在山東省肥城,一個魯中泰山腳下的縣級市,是一個典型的“五線小城”。這是一個與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二線城市完全不同的市場。再次回到小城,發現3G發展5年後滲透率其實並不高,WiFi成為用戶工作和生活的主要無線網絡,微信已普及但沒人“搶紅包”,傳統手機渠道與山寨手機在五線城市也終於開始“潰敗”。3G滲透率不足10%據工信部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10月,我國3G用戶已超過3.79億戶,在移動電話用戶中滲透率達到31.2%。但在筆者所在的小城,真正的3G用戶卻非常少,究其原因:1、中國移動大“V網”。通過幾張大“V網”,地方移動掌握了小城幾乎所有政府、企業等集團用戶。用戶之間手機通話免費,但終端基本上還跑在2G網絡上:高端用戶主要在使用蘋果、三星等WCDMA手機,而大量低端用戶還在使用2G手機。2、生活節奏慢。小城面積小,用戶多習慣“兩點一線”的生活,碎片化時間在此並不適用。看電視、打牌、麻將是第一休閑選擇,即使年輕用戶有上網需求,也主要依靠單位或家庭已普及的固網轉WiFi網絡。3、中國移動TD網絡依舊不給力。即使經過5年的建設,筆者的TD-SCDMA版紅米手機依然大多數時間跑在EDGE網絡上,與另外一部聯通卡iPhone 5S和電信卡酷派大觀4上網體驗差距明顯。4、用戶更愛送油。與一二線城市用戶更習慣的“存費送費”模式不同,地方移動推出的“存費送油”更受小城用戶歡迎,低ARPU的用戶自然對上網需求不“感冒”。一位聯通工作人員對筆者抱怨:“3G滲透率依然不足10%”。終端市場:山寨機終被“清場”之前多年,五線以下城市曾是山寨手機的主要市場,甚至充斥地方移動和聯通公司的自有營業廳。筆者用了一上午走訪了11家地方運營商營業廳和手機賣場,狀況如下:1、山寨手機基本消亡。酷派、聯想、華為等運營商合約機,OPPO、金立、ViVO等品牌手機已占據了主要市場。而山寨手機只在一些街邊的小型手機店鋪還可看到,但銷售慘淡。2、終端促銷員對用戶選擇影響巨大。以OPPO為例,占據了幾乎所有運營商和手機賣場的入口顯要位置櫃臺,機型款式較多。由於銷售返點獲利最高,促銷員明顯充滿熱情,對用戶的攔截能力較強,很有沃爾瑪超市“藍月亮”促銷員的味道。3、只有聯通營業廳有iPhone5S現貨。電信營業廳並沒有iPhone 5S銷售,連廣告招貼也不見蹤影,移動營業廳則只有WCDMA版iPhone 4裸機銷售,8GB價格竟然要3500元。4、電信終端慘淡。經過了CDMA初期的困境,中國電信3G定制終端在2011年-2012年取得了快速發展。不過在2013年的千元機市場,電信並沒有太大動作,導致五線以下市場缺乏有競爭力機型。筆者在小城電信營業廳,被努力推銷的是三星S4與華為P6手機。甚至OPPO專櫃看到在售WCDMA手機,促銷人員依然十分熱情。5、小米遭爆炒。在地方移動旗艦營業廳的顯要位置,擺出了三部小米手機,TD版紅米售價1200元、米2售價2000元、米3售價2400元,分別加價約500元、200元、400元,並且只銷售裸機。6、電商平臺成為年輕用戶二次購機首選。小城年輕用戶首次購機主要是高中畢業,一般跟父母在當地手機賣場購買,OPPO、VIVO成為購機首選;或者考上大學後在當地校園購買運營商合約機,以華為、中興、酷派為主。但二次購機普遍選擇電商渠道,京東成為普遍的首選電商網站。固網:移動無線城市成擺設由於受到之前固網牌照限制,中國移動投入巨資打造WLAN城市無線寬帶,但效果甚微。筆者在移動營業廳角落中看到了中移動“家庭無線寬帶”的宣傳單,號稱10MB包年480元,但並沒有與移動終端業務的捆綁套餐,地方移動公司朋友也對此稱“很難辦”。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的4M寬帶皆為480元/年,但皆有豐富可選的“融合套餐”。如地方聯通公司推出的“沃家庭”套餐,分為四檔,主要捆綁了聯通固網+3G+2G業務,優惠力度包括固話與手機免月租、家庭成員本地通話全部免費、贈送599元雙卡雙待3G手機等,甚至有一家3個3G號碼,月套餐皆達66元檔直接贈送4M寬帶等政策。山東屬於原網通傳統的“北方10省”業務地區,地方電信在固網方面並未優勢,因此促銷措施更為激進。如推出的“買手機送寬帶”活動,用戶預存799元,承諾每月消費49元以上,可獲贈599元4.5英寸雙核3G手機、2年12M寬帶、智能電視機頂盒等。有意思的是,筆者在地方電信營業廳推出的促銷活動中看到的這種“峰影”盒子,具備了電視節目直播流、愛奇藝搜狐等視頻APP、本地USB播放等整合功能,完全無視廣電對小米、樂視等盒子的限制。筆者的兩個朋友家里已有安裝,體驗十分流暢。廣電可以在一線城市靠牌照政策給自己樹“防火墻”,但在廣大的五線以下城市已開始“失守”。4G實際需求不大在三家地方運營商本地旗艦營業廳中,地方移動對4G的宣傳力度並不大,僅在存費送費的海報左下角有“4G LTE快人一步”的統一印刷標識,甚至部分櫃臺還在銷售WCDMA手機。而在聯通營業廳,無論是門前LED促銷信息,還是營業廳掛旗與海報,都凸顯了“選4G,就選沃”的廣告信息。對於筆者對於“沒有網絡”的質疑,聯通營業廳工作人稱:“不會晚於移動4G,並且速率更快”。而在電信營業廳,並沒有任何4G宣傳,銷售人員對此回答稱“不知道”。實際上,對於3G發展5年滲透率都不足10%的小城用戶來說,4G實際需求並不大。面對最低138元的4G資費小城用戶並不會買賬,地方運營商目前鋪設4G網絡也缺乏熱情。微信支付幾乎沒有,“搶紅包”如天外來客在小城,微信、微博、移動QQ,是最主要的移動應用,但微信捆綁銀行卡的本地用戶幾乎沒有。在年三十家族聚會、以及初二晚上同學聚會中,面對筆者“搶紅包”的舉動,家長將此視為與“賭博”等同,同學則表示“新鮮好玩,但不會捆綁銀行卡”。筆者將兩個紅包分別發放在了小學和高中同學微信群中,只有高中群兩個同樣來自北京的同學先後搶走,剩下的無人問津。根據騰訊財付通發布數據顯示,除夕夜當天參與搶紅包的人數達到482萬人。也就是說,人群基本上仍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如何讓支付更“接地氣”、下垂到更多市場,仍是微信2014年需要努力的方向,所謂“挑戰支付寶”更像是一個開始。讓筆者開心的是,這是第一個沒有發送短信的春節假期。筆者共收到了36條短信,主要來自兩類:一是運營商、銀行、政府部門的過年提示短信,二是平時不怎麽聯系、沒有添加微信的各類關系。不過,小城的親戚朋友們依然發送了大量拜年短信。對於運營商來說,其實短信業務保有量依然巨大,探索新的流量經營業務模式還有“試錯”時間,但在目前的體制下,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推出新的流量經營業務,顯然更加實際與靠譜。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宿藝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64

中國移動:4G用戶突破5億 平均每月消費流量是3G的近10倍

據新華社12月20日報道,中國移動集團董事長尚冰當在廣州的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披露,截至11月底,中國移動4G用戶突破5億,4G網絡已實現全國行政村全覆蓋。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移動在全國已建成146萬個4G基站,覆蓋人口超過13億,實現全國鄉鎮以上連續覆蓋和行政村熱點覆蓋,4G用戶達到5.1億,占中國4G用戶的近七成、世界的三分之一。2013年,中國移動開始商用4G網絡,3年來,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4G運營網絡。

在4G商用之初,語音和數據在不同網絡通道運行給用戶體驗帶來一定的困擾。此後,業界開始推動VoLTE技術。中國移動在全國300多個城市提供了VoTLE高清語音商用服務。

高速網絡是4G的代名詞。最新的統計顯示,每個4G用戶每月平均流量消費量達到1G,這相當於3G時代的近10倍。

尚冰說,未來中國移動將實施大連接戰略,開放平臺級服務、垂直領域、基礎設施及應用體系等各項基礎連接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21

卡夫亨氏不放棄收購聯合利華 股東3G資本“鯨吞式”並購引發擔憂

近日,卡夫亨氏披露其曾向聯合利華提議過兩家公司進行合並,並提出以14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聯合利華。不過,聯合利華方面以價格太低為由拒絕了這項收購。聯合利華當前市值接近1120億英鎊(折合約9542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倘若這宗收購交易成功,將成為世界企業並購史上排名靠前的交易記錄之一,將是食品快消行業最大收購案,超越去年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 NV)與競爭對手南非米勒啤酒公司(SABMiller SAB)價值高達1230億美元(含債務)的合並交易。

接近卡夫亨氏的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雙方仍在博弈中,就一些分歧點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條款。而卡夫亨氏中國方面則向記者表示,目前此事是有美國總部在負責,無法提供進一步具體的信息。聯合利華方面也婉拒了記者提出的采訪。據進一步爆出的信息,聯合利華管理層除了對收購價格表示不滿,對卡夫亨氏股東3G資本的管理模式及管理經驗表示擔憂。雙方合並變數較大。

卡夫亨氏不甘心 仍在做收購努力

雖然卡夫亨氏開出了高達1430億美元的價格,但並未能打動聯合利華。

據彭博社報道,聯合利華已經拒絕了這項收購,在聲明中他們表示卡夫亨氏給出的價格是每股50美元,大約1430億美元,相比聯合利華周四收盤價溢價18%,而這從根本上低估了公司的價值。“聯合利華拒絕了這項提議,因為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戰略上,聯合利華都看不到對公司股東的任何好處。公司看不到任何進一步討論的基礎。”聯合利華在聲明中表示。

雖然如此,卡夫亨氏並沒有善罷甘休,還是表示“期待能就交易條款達成一致”,卡夫亨氏方面表示,不確定接下來會不會再給出新的正式提議或者是交易條款的細節會是怎樣的。

如果這次並購真的能完成,那它將會成為歷史上第二大跨國交易,僅次於1999年英國電信公司沃達豐(Vodafone)以 1720 億美元收購德國的曼內斯曼(Mannesmann ),也將是食品快消業最大收購案,將會誕生一個市值約為 2259 億美元、擁有 21萬員工的龐大跨國公司。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向記者表示,卡夫亨氏收購聯合利華如果成功,整個世界快消品品牌格局都會發生巨變,兩家的業務涉及食品跟日化,對兩大行業將產生巨大影響。“目前,在快消領域,隨著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快銷市場的品牌及企業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但總體趨勢是朝著整合、壟斷、共享這三個方向走。”朱丹蓬稱。

據悉,卡夫亨氏主要以食品業務為主,而聯合利華兼有食品與日化兩大業務,不少華爾街分析師認為,如果交易真的完成,卡夫亨氏可能不會想要聯合利華旗下的各個家用和個人用品品牌並剝離這些品牌,繼續專註於食品領域。如今食品業務只占到聯合利華收入的 38% 左右。

連續瘋狂並購 “鯨吞式”並購模式引擔憂

對於目前聯合利華拒絕收購方案的原因,除了此前爆出的價格因素外,聯合利華高管對兩家企業的管理文化表達了擔憂。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說,聯合利華高管對卡夫亨氏傾向於削減成本和缺乏培育品牌的願景感到擔心。卡夫亨氏同樣缺乏管理家庭護理和個人護理業務的經驗,而這占聯合利華近60%的收入。聯合利華的管理層之前認為,兩家公司非常不同,他們並沒有料到卡夫亨氏會對自己出手。

那麽,卡夫亨氏的管理文化到底是什麽樣的,竟然引發了聯合利華高層的擔憂?

要解答這個疑問必須提到卡夫亨氏背後的操盤人,第二大股東巴西私募基金3G資本,3G資本同樣同樣控制著百威英博、漢堡王等公司。

3G資本的最大特點就是擅長優化成本結構及快速並購。2013年,在“股神”沃倫·巴菲特巨額融資的幫助下,3G資本收購亨氏,並將其私有化。當它隨後收購卡夫,並於2015年推動其與亨氏合並之後,3G資本將合並後的公司,即卡夫亨氏公開上市。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其大約27%的股權,3G資本的持股比例約為24%。 3G資本還操盤了最大的啤酒行業收購:百威英博以超過1000億美元的價格,吞並世界第二大釀酒商米勒公司,創下商業史上第三大公司收購案例。

收購完成後,3G資本會采取大幅壓縮成本以提高公司的利潤率,在促成卡夫亨氏合並後,3G資本大幅裁員、關閉工廠、采取各種手段壓縮成本,讓卡夫亨氏在18個月內營業利潤率從18%上升得到了26%。

通過並購、壓縮成本提高利潤率、然後繼續並購這是3G資本典型做法,但並不擅長實現內含式增長。業內分析人士Geoff Colvin表示:“3G資本這種模式是收購,擠壓,重複,3G管理者展現出非凡的經營技能,大大增強了他們收購的每家公司的價值。但他們並非偉大的創新者。他們通過收購實現增長——這種增長不是內生的。”很顯然,3G資本這種鯨吞式的並購模式,必須讓自己不斷吞並新的公司來獲得增長。

華爾街分析師認為,在這種模型中,一家企業的業績增長往往集中在它剛剛被收購後的幾年中。今後幾年,卡夫亨氏的利潤增速將逐漸收窄,企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尋找新的並購對象。或許這種外擴式的發展方式引起了聯合利華方面的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45

3G有錢賺 赫斯基隨時分拆 和黃十年大翻身- 長和系

1 : GS(14)@2011-04-16 13:33:33

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php?aid=8238
肯定到頂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960

世說新經: 3G. 4G.跛腳鴨

1 : GS(14)@2012-02-25 15:02: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015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33

中環博客 - 禤中怡 下一波還可3G市場 2013年10月21日

1 : GS(14)@2013-10-22 00:15:47

http://www.am730.com.hk/column-177434

幸好香港未有管制報紙出版數量,否則分分鐘連《am730》也難面世,皆因要維持報紙的「市場秩序」,避免影響收費報章的生意。若果如此,免費報章市場便不可能百花齊放,產生的經濟利益更難為派報姐姐提供新收入來源。
雖然,最遲誕生的免費報章於上周最早「夭折」,無論是市場飽和,抑或是其他原因造成,卻正正證明市場自行調節的能力,即使日後有投資者開拓新發展空間,再有新免費報章面世也不足為奇。
可惜,香港特區政府兼做「好母親」角色,為了「免費電視市場」好,政府話:「在考慮牌照的數目和開放市場的步伐上,是顧及增發三個牌照會否不利市場健康及有秩序發展,因而採取循序漸進、審慎引入競爭的決定。」
循序漸進,代表何時去進呢?已等了3年多才寸進?相信市場機制比政府更清楚怎樣前進,政府又話:「將免費電視營運者由現時兩個,倍增至四個」,不斷強調電視台數目經已大量增加,滿足大家的要求,遺憾的是,政府仍停留在量而忽略質的要求,且看亞記曾幾何時在數碼廣播啟用後,設立大量頻道,又話抽中靚號碼,轉台收看云云,結果如何,有目共睹。
至於市場全面開放,是否不利既得利益者?且看香港於6月共有逾431萬條電話線,住宅佔逾247萬條,商業佔184萬條。香港電訊(6823)於6月底有265.1萬條,住宅和商業分佔140.9萬和124.2萬條,即該集團佔整體市場佔有率61.5%,再細分住宅和商業市場佔有率則為57%和67.5%,代表雖然市場開放多年,其他對手只能蠶食部分比率,但過去電話費用已有所下降,及創造就業機會。電視廣播(511)理應不用太擔心!
其實,政府下一波恐怕會蔓延至另一項民生重要事項:流動電話市場。由於3G頻譜續牌迫在眉睫,現有營辦商頻發功,希望不要收回部分頻譜,並預先取消無限上網計劃,兼各自加價,預示市民要用貴電話服務,但政府似乎無意改變初衷,當然,決定不會含「政治因素」。
問題來了,今日流動通訊市場的戰國場面更厲害,儘管近年多番整合,市場仍然有多達5間營辦商生存,有3G的亦佔4間,如果3G頻譜引入新競爭對手,代表數目達5間,豈不是向政府對免費電視市場的「有秩序發展」摑一巴?
禤中怡相信,行會高官忙於政事,難天天睇電視,但還望讓市場決定這個營運商能否生存。政府往往用娛樂、賭博等各種享受麻痹市民,對政治冷感,方便施政,奈何如今連只睇電視的都上街,恐怕梁特首日後退位,轉做社運分子,定必有能力號召市民湧上街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72

前年稱為競爭強制拍賣3G頻譜政府搬龍門 助TVB壟斷頻譜

1 : GS(14)@2015-05-15 01:40:52

【本報訊】政府一直聲稱廣播和電訊政策均鼓勵競爭,前年以此理由把三分一3G頻譜重新拍賣;但前日卻稱基於公眾利益,在毋須競爭下把一半大氣電波頻譜分配給無綫。有立法會議員質疑政府為偏袒紅色資本任意扭曲政策方針。無綫除免競爭就獲得現有頻譜,上月更進一步要求通訊局增撥額外頻譜,惟局方表示須待亞視倒閉後騰出頻譜才能重新分配。記者:白琳通訊管理局前年底在處理3G頻譜上,決定使用行政指配兼市場主導的混合方案,四間電訊商優先分配其手上三分之二頻譜,餘下三分一重新拍賣。當時四大電訊商強烈反對,稱如收回部份頻譜會拖慢上網速度,又擔心難與財雄勢大的中移動競爭。當時政府剛否決港視的免費電視牌申請,遭外界質疑持雙重標準,商經局局長蘇錦樑只重申鼓勵競爭,但兩個市場情況不同。最終中移動在五條頻譜中投得兩條。



議員斥偏袒紅色資本

不過,通訊局前日宣佈,無綫毋須透過競投就獲指配一半大氣電波。通訊局解釋,審批免費電視牌權在行政會議,通訊局只負責指配頻譜,目前只有獲免費電視牌的機構才有資格獲配頻譜,即無綫及港視娛樂。根據當局政策綱要,當有競爭性需求,應以市場主導管理頻譜,除非有凌駕性的公共政策考慮。通訊局解釋,港視娛樂最初申請以固定網絡廣播,並非大氣電波。而隨着亞視倒閉,無綫或成為本港唯一提供高覆蓋率免費電視服務的機構,以市場主導或令其服務中斷的風險增加。通訊局又在聲明透露,無綫今年4月曾來信要求指配額外頻譜,「以便以更高質素的畫面」廣播翡翠及明珠台節目,但局方表明相關頻道已用盡,亞視的1.5條數碼頻道可供重新指配。本報昨向無綫查詢要求的額外頻譜幅度及何謂更高質素畫面,至截稿前未回覆。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質疑,政府在電訊及電視政策上自打嘴巴,「如果政府真係相信以前嗰套,點解唔叫無綫嘔番三分一頻譜出嚟拍賣?」她指無綫上月才獲內地資金入股,質疑政府最終目的是偏袒紅色資本,「只係益自己友,政策理念可任意扭曲」。擬與亞視合作的樂視Letv,昨也對無綫續牌門檻降低表示失望,又指翡翠台及高清翡翠台在黃金時段播放相同節目,浪費大氣電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514/191469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334

Tink Labs:免費3G手機避天價漫遊

1 : GS(14)@2017-05-26 23:49:12

【明報專訊】Tink Labs Limited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郭頌賢表示,因為2012年旅行時忘記關閉手機的數據漫遊功能,出現一張金額高達近萬港元的帳單,令他萌生創業念頭,為旅遊人士解決漫遊費用昂貴的問題。

2012年9月初,公司在機場開設了1家小店,從市面購入了一批智能手機,打算出租給從外地來港的旅客,但很多旅客都只想盡快入住酒店,所以營運不算理想。因此,公司在2014年變陣,研發出一種結合酒店客房電話的3G智能手機「handy」,並與部分酒店合作。

與酒店合作 住客免費用

酒店住客可以用handy免費打出或接聽本地電話之外,還可以免費打出和接聽部分國家或地區長途電話,以及無限上網,費用由公司承擔;另透過handy為酒店介紹其設施及服務,或附近其他餐廳和旅遊景點等,公司則會收費。例如,住客透過handy購買羅浮宮入場券,毋須去到現場排隊,費用會加到酒店客房帳單。此外,公司亦可以為不同酒店度身訂造不同風格的handy介面,迎合品牌形象;而最新研發中的型號,可以控制酒店客房內燈光、空調、電視等。

郭頌賢表示,很多酒店都想令到自己與別不同,但透過旅遊網站宣傳的佣金相當高,所以不少酒店都願意與公司合作。他續稱,公司今年達成了將服務擴展至全球100個城市的首個目標,第二個目標是在100萬間酒店客房內設置handy,估計今年底達成。

不過,有本地酒店透露,住客可以用handy來免費打出或接聽本地電話,以及5個國家或地區長途電話,只要不增加其他國家或地區,或在手機內為酒店設施賣廣告,酒店毋須向Tink Labs付費。

郭頌賢不願透露合作酒店的付費比例,他只表示,雖然公司整體仍虧蝕,但香港業務已經有盈利;而且公司的投資者目光十分長遠,都是着眼於擴充業務,現時公司正籌備打入美國和中國內地市場,並沒有為公司定下止蝕或上市的期限。

[行銷攻略]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939&issue=2017052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