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黎智英與壹傳媒
要分析282壹傳媒,首先得瞭解282的大股東黎智英,因為壹傳媒的報刊雜誌,黎的個人色彩對其影響很大。
黎這個人,大概89年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分界線,在此之前,12歲偷渡到香港的他,和很多香港創業者一樣,從小工做到經理再創業,勤勉於自己的生意。黎在服裝業積累了30年的經驗,其標新立異獨樹一幟的營銷手法、差異化的市場定位,把00709佐丹奴搞得紅紅火火。
那一年,中國發生了重大的ZZ事件,黎的佐丹奴捐贈了20萬件恤衫給參加遊行的香港民眾,並認識了香港民Z檔元老李柱銘。接下來,佐丹奴在大陸的服裝業務遭遇全面封殺,黎被迫於90年將佐丹奴的股權全部出售,套現14.5億元。
黎的人生自此發生重大轉變,他用出售佐丹奴的資金創辦了《壹週刊》,並於1995年創辦《蘋果日報》,在ZZ上宣揚M主自由,在經濟上推崇「大市場小Z府」,並聲稱「身家豐厚幾乎再無所求,唯一希望是不做奴才」。
自 從黎進入媒體業後,其人格特徵變得亦正亦邪,有人稱他為生意天才,小學文化的他辦報十年間後,全部報業界被他搞垮,所有同行都要學他,這令人不得不佩服。 也有人說黎是美國間諜,欲顛覆香港,手段卑劣、無所不用其極。說黎曾走私販毒,並長年吸食大麻,生活上更是荒淫糜爛,經常利用自己的傳媒王國玩弄女明星, 並且嚴重性變態。
因為黎,282壹傳媒明顯滲透著他反gong敢言、標榜ming主的個人色彩。特別是97回歸以後,大部份香港傳媒紛紛自我審查而變成親中派,只有黎的壹傳媒基本死性不改,結果廣告遭到親中及中資企業的長久封殺,每年損失數億廣告收入。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東方報業早已獲准在大陸銷售,但攜帶《蘋果日報》過境時肯定被沒收。
在娛樂方面壹傳媒將八卦狗仔發揮到極致,其報刊雜誌少文字重圖片,譁眾取寵、賣弄血腥、暴力,以產生震撼及煽情效果,報導手段偏激、誇張,所以批評不斷,官司纏身,但282純粹以讀者需求為導向的內容報導及方式準則,卻因此牢牢吸引住了大眾的眼球。
與之對應的是,282的年報聲稱公司一貫宣揚真相、誠信無畏、頑強樂觀,為市民讀者敢拚敢言,追求言Lun自由,公司是先講社會責任,再講業務產品,最後才求利潤回報。
《蘋果日報》在香港推出後,由於其以電視畫面的方式辦平面的報紙,以純市場需求為導向來挖新聞(選材強調與民眾生活相關,聚集市民生活,極少政Z等 嚴肅話題,讓讀者產生共鳴),以績效導向、獨立自主的企業文化來挖掘並留住人才,並且每年以「搖大樹」(過一陣就搖一搖,讓枯葉掉下來,再長新葉)的人事 管理方式強制淘汰落後者,這使得其單人薪水雖較同行高出三五成,但效率卻高出同行二三倍。蘋果的進入給香港報刊帶來血雨腥風,多家報社死於非命。
其後的03年,蘋果進軍台灣,當時的《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三分天下近十年,無人敢挑戰,叫陣「想到台灣辦報,先拿500億來再說」,結果一年後《蘋果日報》就做到第三名,三年後開始威脅排第一的《自由時報》,5年後蘋果穩佔全台灣第一名。
這裡有一點要補充說明,282於81年創辦並上市,當時叫威華航業,90年後叫百樂門出版集團,主營為印刷業務,99年黎收購後借殼上市,01年10月全面收購黎智英控股的《蘋果日報》、《壹週刊》 、《忽然1周》及 《飲食男女》,變成今天以傳媒為主營的業務,關於黎的借殼上市,我在後邊的財務數據統計和分析上還會單獨闡述。
對於黎及282是是非非的報導,我們很難求證,但有兩點我可以確定,一是282的報刊雜誌從生意上來說辦得很成功;二是282政Z色彩很重,有隱患。
第二節:282的基本數據
下邊我們先看看282過去10年來的收入和利潤數據:
年份
|
香港
收入
|
台灣
收入
|
收入
合計
|
利潤
合計
|
互聯網
利潤
|
台灣
虧損
|
報刊
雜誌
|
備 注
|
1999
|
2.17
|
|
2.17
|
-0.78
|
|
|
-0.78
|
借殼上市,此前虧損
|
2000
|
3.5
|
|
3.50
|
-1.46
|
|
|
-1.46
|
收購蘋果日報網上版
|
2001
|
9.6
|
1
|
11.20
|
0.27
|
|
-1.15
|
1.42
|
整體上市並推台灣雜誌
|
2002
|
19.3
|
1.3
|
21.50
|
3.68
|
0.036
|
-1.67
|
5.31
|
|
2003
|
19
|
4.7
|
24.37
|
-0.90
|
0.095
|
-5.74
|
4.75
|
推出台灣蘋果日報
|
2004
|
19.7
|
8.8
|
29.32
|
1.04
|
0.112
|
-2.03
|
2.96
|
01-04年台灣業務虧損
|
2005
|
19.7
|
12.5
|
33.20
|
4.41
|
0.133
|
|
4.28
|
|
2006
|
18.2
|
13.5
|
32.45
|
3.42
|
0.119
|
|
3.30
|
|
2007
|
19.7
|
14.4
|
34.80
|
5.20
|
-0.213
|
|
5.41
|
增網絡研發部
|
2008
|
19.7
|
11.9
|
32.90
|
2.57
|
-0.622
|
|
3.19
|
開發互聯網動畫
|
2009
|
18.3
|
12.5
|
31.30
|
3.18
|
-0.734
|
-0.95
|
4.86
|
籌備台灣壹電視虧損
|
2010
|
19.7
|
14.6
|
34.80
|
-0.20
|
-0.497
|
-4.59
|
4.89
|
壹電視獲批電影體育台
|
2011
|
|
|
|
|
7.379
|
|
|
出售70%的動畫股權
|
從香港收入我們可以看到,報刊雜誌就算不是夕陽產業,但也明顯不是成長中的行業了,基本上本世紀初就是香港的高峰期。但是,我們注意到282的總收入一直在增長,原因是282在01年開始進軍台灣雜誌,03年創辦台灣《蘋果日報》,給人的感覺就是節奏把握得剛剛好,能居安思危,有憂患意識。
《蘋果日報》在台灣推出5年後,到08年銷量已經佔據第一位,而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在這個時候,也就是09年時,282開始籌備台灣的電視台業務,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它的拓展精神。
282的利潤變化很大,原因是它的業務一直在拓展,所以我把報刊雜誌單獨分出來,在01年整體上市以前,282一直是虧損的,2003年虧損,是因為推出台灣的《蘋果日報》虧損5億多,但是2年後就扭虧為盈了。
01年在台灣推出《壹週刊》時,也是虧損的,02年續虧應該有籌備《蘋果日報》的問題,年報上沒有看到特別說明,但有提到台灣雜誌業務盈虧平衡。
所以,從前兩次進軍台灣的雜誌和報刊來看,282都是成功的。09年金融危機剛剛由危轉安,282就開始籌備台灣的壹電視,09年電視業務虧損1億,到10年巨虧近5億,導致整個上市公司虧損。黎說如果NCC一開始就能批282的電視頻道,現在電視業務已經不會虧錢了。壹電視的這個形勢與當年進軍雜誌報刊很類似,那麼這一回,282還能成功嗎?
282有互聯網業務,但10年來一直沒有起色,近年開始由盈利變成虧損,似乎是一年不如一年,不過這裡還有故事,後邊我再分析。
下表是報刊閱讀人數,分別是香港和台灣前二名對比:
年份
|
香港蘋果日報讀者
|
東方日報
|
台灣蘋果日報讀者
|
自由時報
|
備 注
|
2002
|
1444
|
2119
|
|
|
03年進軍台灣
|
2004
|
1288
|
1663
|
2008
|
2872
|
|
2006
|
1275
|
1645
|
2574
|
2697
|
|
2008
|
1633
|
1762
|
2862
|
2799
|
台灣第一
|
2010
|
1566
|
1457
|
3225
|
3013
|
香港第一
|
這個表能說明兩點:
一是《蘋果日報》增長明顯優於競爭對手,後來居上;
二是報刊行業確實已經增長乏力。
282的雜誌我沒有單獨統計製表了,《壹週刊》《忽然一週》一直雄居香港、台灣第一第二,但是銷量增長也已經停滯。
下表是與香港競爭對手00018東方報業的對比圖:

這個圖在收入上能更直觀的看到282後來居上,趕超比其早近30年辦報的東方報業的趨勢,但在利潤上(只對比報刊雜誌)的變化要小一些。
00018旗下的《東方日報》和《太陽報》,在97年後,立場發生重大轉變,可能廣告方面的收入要好一些。
00282和00018基本財務數據,我製表簡單描述一下:
00018東方報業現金很多,這中間還有一個故事。在09年6月,它的大股東提出私有化,當時正值金融危機,恆指大約處於15000點的水平,018的股價是0.82元,大股提出0.95元私有化,那時淨資產1.15元,其中6毛錢是淨現金,週息率達到14%。結果私有化失敗,大股東如意算盤落空後,2010年度竟然不派息,十年來首次,明顯的報復小股東,不過今年它又派息了,0.11元,股價也應聲上漲。
我順便把2008鳳凰衛視的數據也寫一下:
2008鳳凰衛視:現價3元,PE35倍,PB6.78,週息1.1%,市值150億,核數師為PWC,前三大股東(第三為新聞集團旗下的星空衛視)佔股72.5%,ROE為19%,經營現金流還不錯,但資本支出一直很大,DCF靜態毛估只有市值的一半(因為08年才上市,目前處於高速成長期,DCF不好估計)。它的負債率為42%,手持現金14.5億,總負債的16.2億,其中6.5億需付息,目前總資產為38億,淨資產為22億。(282的電視業務,目前總資產為11.8億,淨資產為10.6億)
|
壹傳媒
|
鳳凰衛視
|
中視
|
台視
|
備 注
|
代碼
|
00282
|
02008
|
9928
|
8329
|
中視台視沒找到詳細年報
|
股價
|
1.02
|
2.95
|
28.1
|
13.5
|
中視台視股價為台幣
|
PE
|
負
|
35
|
43
|
15
|
|
PB
|
|
6.78
|
2.28
|
1.54
|
|
市值HKD
|
10.57
|
150
|
10
|
10
|
壹電視淨資產10.57億
|
ROE
|
負
|
19.0%
|
8.4%
|
10.8%
|
|
負債率
|
11%
|
42%
|
72%
|
39%
|
|
現金
|
|
14.5
|
1.24
|
0.53
|
|
總負債
|
1.27
|
16.2
|
11.0
|
4.2
|
|
由於鳳凰衛視的主要觀眾在大陸,所以與282的壹電視可比性不大。台灣的電視台,只有中視和台視有上市,由於沒有找到詳細的年報資料,所以我只能列出幾基本的財務數據,對比如下:我把282的業務,拆成平面媒體和電視台,分兩部分估值,平面媒體按8-12倍PE,估值1.5-2.5元(按DCF毛估則為2-3元);電視台按1.5-2.2PB估值0.65-1元(08年蔡衍明收購中視時,大約為每個頻道5億港幣,壹電視計劃開通5個台,合計25億,即每股1元)。兩項相加,282的估值區間為2.15-3.5元。
第三節:282的大股東對小股東誠信不?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2001年的整體上市:
01年10月,282全面收購大股東黎智英和其它賣家旗下的傳媒業務,內容包括《蘋果日報》《忽然1周》《飲食男女》《壹週刊》等,做價26.2億元。償付方式是向賣方發行4.29億股的普通股,價格為1.375元,計金額5.9億元;向黎另發行11.6億份優先股,允許其在5年內任一時間以1.75元的價格行權變為普通股,計金額20.3億元。同時,原股本每5股合成1股。
這個26.2億元,包含了該收購的子公司DGL含有黎等人的貸款共7.36億元(方式是收購的DGL先向黎等人增發7.36億股,再由282向黎等人收購此7.36億股)。
另外,282本身欠黎貸款2億元,連本帶息再向黎增發1.57億股,增發價也是1.375元。當時還有一個先舊後新配2億股的計劃,可能是考慮到黎全部行權後會超過75%的股權比例,後來被取消了。
根據DGL前三年的財務數據,26.2億元相當於2000年經常性收益(2.57億)的9倍,相當於99年(1.64億)的16倍,從PE來看還算過得去,我們從收購後的02、03等年度的利潤來看也是如此。至於DGL的淨資產有多少,當時的公告裡沒有,根據合併後報表的變化,我估計是2PB。
1.375元的增發價,對比當時282的收盤價1.21元有14%的溢價,對比當時當282的PB來看就比較誇張了,收購前282的淨有形資產只有5分錢,含無形資產後的淨資產只有0.37元,相當於4-27倍PB。
從上邊的這個方案來看,對282的小股東而言,首先收購代價從PE來看不算高,基本合理;其次,282本身並沒有付出現金,但是增加了大股東黎的股權,所以至少現金上是沒有損失的;第三,1.375的增發價,以及1.75的優先換股價,對比當時二級市場1.21的價格,小股東並沒有虧錢。所以,這次的收購,大股東黎智英基本還是比較規矩的,不能算出千。
在此次收購前的99年和00年,黎還先後出售過兩項資產,分別是99年的《壹本便利》及網站,賺了上市公司3.22億元,這個交易也還不算太差。黎也就是從這個交易起,借殼上市的。
但00年出售動畫網絡及域名給上市公司,做價5億,就有點過份了,這5個億的純虛擬資產以1.38元每股的代價向黎增發了3.62億股。不過呢,00年正是科網股嚴重泡沫時期,282那時想主攻網絡,隨大流也許屬正常吧。黎本人在99年搞網上《蘋果速銷》,性質大概與亞馬遜類似,結果虧了10個億,估計這10個億,上市公司可能最終被轉嫁了5億。
時光轉到11年後的今年,黎竟然以1億美金的代價,回過頭來收購上市公司的垃圾網絡動畫子公司,白送282共7.4億港幣(其中小股東佔股26%,約2億港幣),這個算不算是還債?
從上邊的分析來看,282與大股東黎的交易,整體不算太虧,黎的誠信還算過得去。
這裡我再算算黎個人的收益,在出售DGL前,DGL三年分了6個億的紅,其中90%歸黎所有。在01年收購DGL後,282在05、06和07年派了高息,按黎當時的股權,黎前後共收到12.7億的分紅。
在06年初公佈年報盈利4.4億並派高息(年合計派息0.48元)後,282的股價衝到了歷史最高峰近5元,黎宣佈減持1.8億股,作價4.15元,套現7.47億,當時PE大約為15倍。
實際上,這個15PE是有很大水份的,因為黎尚有9.2億優先股沒有轉,在減持1.8億股後,黎宣佈轉換優先股,這個時候EPS從0.3元直降到0.2元,PE則從15倍升到了20倍,轉股後282的股價應聲下跌,從那時到現在再也沒有回過高位,包括利潤最好的07年。
對黎的這個減持行為,我是這麼看的,05年282的利潤(4.4億)特別的好,比接下來06年整整多了1億,我覺得05年很可能有些水份,因為我在06年年報中沒有看出利潤下滑是正常情況的證據說明。並且,05年派了0.48元的高息也有些說不過去,所以整體上我認為黎有故意拉高減持的意思,當時媒體還有報導說黎準備退休,恰好台灣的業務也成功了。
從股本結構來看,因為黎如果不減持那1.8億的話,轉換優先股後他將佔到282總股本的79%,高於75%的最高限數,所以從這一點上,黎必須減持,減持1.8億股後他再轉優先股,持股比例為74%,差不多剛剛好。
黎的幾項個人現金收益合計起來大約有28.5億港元(包括11.6億股的優先股權4年合計近2億的優先股息),比282當年收購DGL的26.2億還多,獲利豐厚。如果減掉今年收購282的動畫子公司,白送的7.8億現金,則黎的現金收益為20.7億。如今市值26億的282,74%的股權仍在黎手中。
黎1960年偷渡到香港,年僅12歲,81年他創辦佐丹奴,90年迫於壓力而將其轉換為雜誌報刊業務,套現14.5億,2001年這個平面傳媒業務做到26億市值(出售時9倍PE),然後他再用10年時間(實際在08年就完成了)實現了20.7億的現金淨回流(保守估計黎目前身價50億港幣以上),黎的前兩次創業雖然經受挫折,但最終都相當成功。對於小股東的利益,黎不見得很厚道,但也還基本守規矩,只能說其個人操作節奏掌握得很好。2010年再次創業,進軍電視業務,他還能持續成功嗎?
第四節:282有沒有核心競爭力?
282有沒有核心競爭力?根據邁克爾.波特的「5力模型」:行業現有的競爭狀況、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客戶的議價能力、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新進入者的威脅這5大決定企業盈利的競爭驅動力,我逐一分析如下:

一、 行業現有的競爭狀況:
在報刊和雜誌業務這一塊,我在上文已經把282與主要競爭對手進行了比較,不論是香港還是台灣,不論是報刊還是雜誌,282都是從無到有一路做到行業內第一,並且與第二名還有拉大差距的趨勢,所以平面媒體業務,282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即將開展的台灣電視業務,目前台灣與電視有關的公司達100家,超過250個頻道,其中主要有八大電視台,5個為無線台,競爭相當激烈。282去年曾申請5個頻道,目前體育、電影、新聞台已經獲批,其中最關鍵的新聞台曾兩次被否決,原因主要是台灣當局質疑其動畫涉及真實與專業及倫理道德問題,後來黎親赴台灣,作出改變承諾才被批准。而娛樂與綜藝兩個頻道至今未獲批准,原因是NCC認為這兩個台性質有重疊,定位思路不清晰。
282之所以信誓旦旦要進軍台灣電視業,除了受困於本身平面媒體業務無發展空間外,主要原因是台灣電視業正從模擬制式轉向數字制式,282認為這其中蘊藏著深厚的潛力,我在猜想黎是不是把默多克的新聞集團當成自己了的模板。
282強調自己的平面媒體將來可以與電視台產生協同效應,其本身的平面媒體確實有電視影像方式的傳播特色,這一點會不會成為它電視業務的一種競爭優勢呢?
08年金融危機時,坊間傳聞282想收購中時傳媒集團,中時除了有報刊外,最有價值的資產是中視和中天兩個衛視台,前者為無線電視台,後者為有線電視台,中視在台灣有60年歷史,影響力很大,但近年的經營績效很不好。我對這些台灣電視台不瞭解,但知道中視有個娛樂節目叫《我猜,我猜猜猜》,好像還有個《我愛黑澀會》,中天有個《康熙來了》。
據說282的收購遭到台灣媒體業的一致反對,很多人說不願意看著這個正兒八經的老電視台變成八卦蘋果台。而黎則宣稱,自己根本無意收購中視,因為這種落後的公司,收購過來的資產也是垃圾資產。
11月份,旺旺集團的老闆蔡衍明宣佈以204億新台幣收購中時傳媒集團,蔡衍明此前曾試圖收購東森電視台40%的股權,但告失敗。蔡有收購香港亞洲電視台46%的股權,本來計劃全額收購,結果被一個叫王征的上海人半路殺出,奪走了剩餘56%的股權。去年,蔡衍明再次出手,以24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中嘉有線60%的股權,中嘉有近100個有線頻道,佔全台灣2成多的份額。
蔡衍明以賣旺旺雪餅出名,近年轉而著力打造一個二岸三地的傳媒集團,蔡雖為台灣人,但因為常年在大陸投資,所以與大陸Z府走得很近,被稱為[紅]頂商人。NCC在批准蔡收購中視和中天時,要求其承諾背後無中資背景,否則一旦查出即刻吊銷其電視牌照。由此可見,台灣的輿論和Z治勢力對電視傳媒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媒體資源的爭奪相當激烈,影響因素也非常複雜。但換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說電視業還是有一定壁壘的。
二、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平面媒體業務,282有自己的印刷廠,所以它的主要供應商應該是造紙廠、油墨廠,然後就是人工成本。紙張方面,雖然成本一直呈上升趨勢,但這個行業競爭充分,所以對282這種下游的巨頭壓力應該不會太大。人工成本肯定有壓力,目前282共有5229人,總薪酬達到14.66億元,佔到經營總成本的一半,這一塊的成本應該會隨著香港和台灣的經濟增長水平逐年增加,而282又不能轉移到大陸來加工,所以此部分成本無法轉嫁。
電視業務我不瞭解,但我想主要成本應該也是人力資源,282現在已經在這一塊積極儲備,挖角一直是282的慣用手段,我估計未來人工成本的壓力會不小,希望它的成本能儘可能激勵員工,用提高效率來降低單位成本。
三、 客戶的議價能力:
282的報刊,基本上男女比例各半,而雜誌則有55%左右為女性。以年齡分,25-44歲佔了一半,25-55佔了70-80%。以學歷分,高中大學生佔大半。整體來看,它的受眾比較均勻,客戶還不至於明顯的老化。但閱讀人數一直呈緩慢下跌的趨勢,我們從銷售收入上似乎看不出來,其原因是282的報刊雜誌在成功佔領市場位置後就一直有提價,提價抵銷了銷量的下滑。
282的另一大客戶是廣告商,平面媒體受到網絡媒體的衝擊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從谷歌和百度及一些門戶網站的收入利潤增長率就能看出來,廣告商對傳統平面媒體的投入很難再有增長。也由於這個原因,很多報刊雜誌公司開始發放免費刊物給讀者,用銷量的增長來吸引廣告商。282的免費雜誌就有《Next+ONe》和《台灣ME!》,還有免費的《爽報》。
電視業務,目前282僅開通了兩個網絡IPTV, 並給觀眾發放免費的機頂盒,這一塊前期投資巨大,肯定是負回報的。未來如果衛視台全部開播並且收視率不錯的話,廣告收入才有可能抵減成本開支。黎曾對媒體 說,壹電視不擔心廣告問題,因為壹電視走觀眾自選節目的方式更利於廣告定位,廣告效率更高,所以他有信心。我想,電視業務只要收視率高,廣告增長肯定有保 證,目前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及移動媒體還無法撼動它,也許以後三網能合一,但這始終少不了電視的一杯羹。
四、 替代產品或服務的威脅
正是因為282意識到平面媒體的危機,所以它一直不放棄自己的互聯網業務,並且決意進軍電視業,未來希望282能基本保住報刊和雜誌的利潤,全力拚搏電視業,至於互聯網,十多年了仍是這個死樣子,我是不抱希望的了,還好今年它賣了一半給大股東,白撿了1億美金。至於黎為啥要白送1億美金,我也不知道,也許後邊有陰謀,也許壹電視缺錢,而目前市況又沒法向市場融資,但不管怎樣,現在總是個利好。
五、 新進入者的威脅:
平面媒體,我覺得應該不會有新的進入者,因為這個行業目前ROE做得好也就10%左右(00423經濟日報有20%,這個公司很不錯),未來趨勢還是向下的。而電視業務,282自己就是新進入者,生存能力都還沒證明,威脅就談不上了。
我再用SWOT模型來分析一下282,SWOT來自於麥肯錫諮詢公司,包括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1、機會與威脅分析:
互聯網的興起,對282的傳統平面媒體威脅很大,這一市場環境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如此,所以282無法單獨走出這個趨勢。台灣電視的模擬制式轉數字制式,給了282一個見縫插針的機會,不過台灣的電視業本身競爭就已經非常激烈了,所以相信這個機會也將是一場血拚。
2、優勢與劣勢分析:
282過去在平面媒體上的成功,證明其經營管理上確實存有優勢。其產品的定位,市場的挖掘,客戶受眾的把握都相當精準,使得282在差異化的路上一直走得很好。但除此之外,我更相信是黎智英個人的經歷和性格而形成的經營管理方式,更好的激勵了282的整個管理層和下邊的員工。
首先,黎成立的狗仔隊,其威力就不用我說了,狗仔隊的名訓是「其他放兩邊,緋聞擺中間」,只要能挖出隱私,就不怕沒讀者。政客名人有錢有勢,可以影響媒體,282認為自己的受眾是薪水階層的小老百姓,所以隱私權不該一體適用,揭名人瘡疤無罪。
第二,黎對員工的要求是工作必須「快、准、狠」,要比警察更早趕到現場;要多角度採訪和確認消息,記者本人務必到現場,以圖片去還原現場狀況;要無情無義挖新聞,不以社會及文化的改造為使命,只以讀者要求為導向。
第三,用績效為導向的薪酬管理來激勵員工,以獨立自主的報導方式來體現新聞人的成就感。282的員工,同一崗位工資可以比同行高三五成,甚至翻倍,但效率最終可能會高二三倍。公司每週進行的內部檢討會,各版面相互批判,言詞犀利,而第二天或下周就必須在報刊或雜誌上做出改進。
關於績效方面,我們還可以對比一下282與018的薪酬及購股權證情況。
在09年進軍電視業務以前,282的總員工為3677人,其中董事年薪共0.27億元,員工平均年薪30.5萬元;截止11年3月底,282的員工增加到5229人,總薪酬從以前的11.5億增長到14.66億,其中董事年薪0.35億元,員工平均年薪27.4萬元。這兩年282新增了1550人,基本都是電視台及網絡動畫方面的。
0018目前的總員工為2129人,總薪酬為6.32億元,其中董事年薪0.38億元,員工平均年薪28萬元。0018的收入差不多是282的一半,在10年以前,282的員工人均收入和薪酬要略高於018,兩者差別不是太大。
但董事會的薪酬有很大不同,018的董事會裡,大股東兄弟倆共3510萬元,其餘董事合計佔比不到10%;282的董事會裡,大股東只有430萬,兩名聯席行政總裁都是1000萬左右,另兩名董事各400萬。
再看購股權證,018沒有發購股證,在09年金融危機時,018的大股東想到的是私有化。282則在股價低迷時不斷授出購股權證,行權價大多在1.1元左右,累計達到7000萬份,小部分給了董事,大部分授給了員工,而大股東自己沒有。
從以上數據來看,282有更好的內部激勵機制,我想這應該算是它的一個重要優勢。
282的劣勢,最明顯的是其政Z立場,這一點決定了它的電視絕無可能像02008鳳凰衛視一樣,把業務甚至是主要業務擴張到大陸來,親中和中資企業的廣告收入它得不到,平面媒體業務也是一樣。大陸的經濟增長成果,282永遠無法分享,甚至其現有的收入都可能被打壓蠶食。這個永遠的最終會有多久,我不知道。也正因為這,282才把業務重心放到了台灣。而與台灣的電視同行對比,282的劣勢主要是缺乏經驗和既有的客戶資源。
從SWOT模型來看,282大體處於優勢+威脅的象限,當環境狀況對公司優勢構成威脅時,優勢將得不到充分發揮,出現優勢不優的脆弱性局面。所以多種經營戰略是它的最佳選擇,介入台灣的電視業務,從戰略上看是正確的。希望它能轉到優勢+機會像限,用內部的優勢撬起外部的機會,發揮槓桿效應。
結語
雖然黎傳奇的人生經歷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很好的報時人,但目前還看不出他會是一個很好的造鐘師,我也沒有看到282壹傳媒有高瞻遠矚的經營理念,所以282能否基業長青難以預計。
雖然282不是一個卓越的公司,但它確實是一個比較優秀的公司,從優秀到卓越還要多久,我不知道。
一項投資對於公司來說,最終取決於兩個東西:資產與時間,而資產的界定或好壞,最終在於人的管理,管理得好就是資產,不好就是負債。
一項投資對於個人來說,最終也取決於兩個東西:理念與時間。既然黎智英敢在花甲之年搞第三次創業,那我這個剛過而立之年的人樂意跟著他賭一把,好歹我比他多30年的時間可用。希望有一天,時間的玫瑰能靜靜地向我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