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劄記150123
日本1941 (上)
魚尾執筆
《日本1941》(2013) 堀田江理, 馬文博譯,商務印書館.
1941年,決定性地影響近代國際政治的兩件大事同時發生的一年。德國於1941年6月入侵蘇聯;而日本則於同年12月襲擊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
自小讀的中國抗日戰爭歷史,多著墨於八年抗戰如何酷烈,南京大屠殺如何悲慘等等,很少談及戰爭對日本的影響。本書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研究,為何當時會不惜代價去發動這場完全沒有把握取勝的太平洋戰爭。
〈日中戰爭爆發〉
1937年7月7日晚上,北京 馬可波羅橋(即是我們耳熟能詳的 盧溝橋)的軍事衝突,很快發展成日中的全面戰爭。 一如1931年滿州事變(九一八事變)般,當時的首相 近衛文麿定性軍事行動為好戰的年輕軍官所發動,政府只好無奈地被牽著鼻子走。
1937年12月,中國首都南京陷落,近衛認為勝利已然在望。 他指責中國(國民黨)的 ‘侵略行為’讓日本忍無可忍,因而拒絕與蔣介石有所接觸。這個莫名其妙的立場使到事件不能從外交途徑獲得解決(在南京陷落前,蔣介石曾嘗試派員與日本政府接觸),因為已經沒有合適的談判對手了!
可是後續的發展並不如近衛的理想,原初希望攻下南京後很快便能結束的戰爭,直到1941年還未完結。日本於1940年扶植了汪精衛傀儡政權,更加斷絕了以外交途徑與蔣介石政府談判的可能性!***
〈美國禁運〉
美國一直不滿日本入侵中國,不斷要求日本從中國無條件撤軍,並且逐步向日本施壓。
1938年7月美國針對飛機及零部件出口日本實行 ‘道義禁運’;1939年7月宣布廢除1911年簽訂的「日美通商航海條約」。
到了1940年,更進一步禁止對日本出口工業設備,出售鋼鐵及金屬,最致命的是對航空燃油和潤滑油的嚴格管控。***
〈三國同盟條約〉
早於1936年,日本與德國簽定了 「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意大利加入,日德意三國軸心同盟開始形成。 1940年9月「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署,軸心國正式成立。
美國意識到遲早會捲入歐洲的戰爭,但還未決定何時參戰。美國的政策是 ‘先歐後亞’,不想在大西洋(歐洲) 和太平洋(亞洲)同時開戰,所以與日本的衝突最好能以外交解決。
同月,日本得到法國政府(已投降給德國的維希政府) 的同意,進軍印度支那北部(越南北部)。
首相近衛在10月發言:美國有意曲解日德意的真正意圖…..繼續其挑釁行徑,日本除了開戰別無選擇。
〈日本國內的情況〉
日中戰爭已打了三四年,日本是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在物資大量消耗下,國民只能靠配給來過活。*** 美國禁運更使情況雪上加霜。因為要節省燃油,市民出外只能步行;而屋內差不多所有金屬製品(包括煮飯的鍋及門環)都因為愛國心捐獻了給國家。
到1941年初,甚至禁止公民私自使用金屬,即使校服上的金屬釦也被沒收,換成了玻璃釦!在糧食、日用品及燃料嚴重短缺下,全國大部分消費場所關閉,百業蕭條。
〈北進,還是南進? 〉
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暫時化解了北面的軍事壓力,本應可以集中力量去處理美國及中國方面問題。 可是,德國在同年6月突然入侵蘇聯,這使到日本處於兩難局面,究竟是否與蘇聯開戰?!
當時普遍認為德蘇之戰,德國很快便能獲勝。
外相 松岡洋右認為應該進攻蘇聯,既能讓日本擴張領土,又能向納粹方面表達忠心。(按: 松岡不愧為出色的外交家,兩個月前便是他在莫斯科與斯太林簽訂日蘇中立條約的,並認為那是外交生涯中最出色的傑作。使我真正明白甚麼叫: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但除松岡以外,內閣中沒有人願意與蘇聯開戰,陸相 東橋英機尤為反對。日本陸軍根本沒有重裝坦克能在蒙古或西伯利亞平原作戰。另外,也沒有足夠的地面部隊同時與中國和蘇聯打仗。 軍方對蘇聯開戰抱著觀望態度,希望等德軍得到明顯勝利時才決定是否參戰。(即係等打落水狗,而當然唔洗考慮日蘇中立條約。)
軍方(陸軍+海軍)的興趣是法屬印度支那半島南部,並於六月底取得共識。
日本已經在早前的1940年佔領了半島北部,相信只要施加適當的外交壓力,很可能以和平方式得到南部的控制權。侵佔南方更重要的是能夠取得糧食,也對荷屬東印度(印尼)做成一定壓力,以便迫使荷蘭談判,打開石油及物資禁運的缺口。*** 但另一方面,這樣會做成與英美關係會更加緊張!
在7月2日的禦前會議上,70多歲的樞密院議長 原嘉道對南進東策略提出質疑,並且問及一旦與英美開戰的後果。軍方領導不願在禦前深度討論這問題,只重複可以和平佔領,與及只要佔領局限於印度支那,世界就不會說三道四,更不會與日本開戰! 進軍印度支那就在這樣一廂情願下通過了。
蘇聯在日本的間諜得悉情報,得出了日本不會進攻蘇聯的結論。並於10月將幾十萬駐西伯利亞精銳部隊西調,最終扭轉了與德國的戰局。
〈日本與美國的外交〉
美國一直希望能以外交途徑解決美日之間的矛盾,但雙方對中國問題分岐很大。美國要求日本立即從中國撤軍,基本上回復到1937年前的狀態。
日本經過四年征戰,已然民窮財盡,何嘗不想盡快撤出中國戰場,休養生息。只是要她無條件撤出,軍方覺得體面無存,對國民難以交代,並對美國的過份要求感覺欺人太甚。
1941年7月是關鍵時刻,非正式的談判還在進行中,但松岡外相的親德路向做成與美國談判的障礙。但是根據明治憲法,近衛首相沒有權開除大臣(閣員),近衛只有於7月中重組內閣(其實只換了外相),換了海軍大將 豐田貞次郎為外相。
美國及日本駐美大使 野村同時感到樂觀,甚至天真地認為日本會與軸心國決裂,掉轉矛頭反對德國的戰爭。
「四海之內皆兄弟,緣何風雨亂人間。」
讀書劄記150130
日本1941 (下) 緣何風雨亂人間
魚尾執筆
《日本1941》(2013) 堀田江理, 馬文博譯,商務印書館.
〈佔領印度支那〉
新外相上任,首要的事宜不是重修與美國的關係,而是脅迫法國維琪政府交出印度支那的控制權。7月底,日本得以和平佔領印度支那南部。
法屬印度支那對美國提供錫、橡膠及其他重要原材料,極具戰略重要性。日本進軍該地使美國非常生氣,美國及其盟友一方面凍結日本在地資產,另一方面提出讓印度支那成為中立國的方案。
羅斯福的首要任務是向英國及蘇聯提供最大幫助,日本只要能與德國劃清界線,萬事還有商量。 可是日本沒有認真對待及回應羅斯福的建議,因為日軍已經佔領了印度支那,而行動是經過天皇批準(禦前會議) 的,不能回頭。
日本在8月6日才回覆羅斯福,聲稱只有中國戰事得以解決,日本才會從印度支那撤軍。 日本雖然承諾不會向印支以外的地區進發,但自慕尼黑綏靖政策破產後,羅斯福當然覺得日本的保證不可信。日本於是平白錯過了避免與美國開戰的大好機會。
〈高峰會議〉
近衛雖然否決了羅斯福的方案,但建議與羅斯福進行高峰會議,直接解決雙方的分岐。近衛與軍方已達成新底線,在高峰會上可以承諾先行撤出印度支那南部,甚至可以談判從中國撤軍。可是美國基本上已失去對日本的信任。
日本一方面希望能以高峰會議避免開戰,但另一方面又積極備戰。更使美國相信日本只是想借外交談判營造假象來掩飾其開戰意圖。
9月3日,羅斯福正式回覆,如果事先不能談好協議,他不同意見面。
〈毫無勝算〉
雖然外交上還在作出努力,日本已經積極備戰。
8月底,「日本總力戰研究所」向內閣提交報告,結論是:
如果日美開戰,日方初期幾場戰役應能佔據上風,但如戰爭僵持下去,資源將耗光,日本必敗無疑!
日本的工業力量僅為美國的二十分之一;而以往90%石油來自美國,在戰爭的情況下,只可供應兩至三年使用;而船噸位的損失也不能回復,三年後海軍將會名存實亡!
(按:這個「總力戰研究所」確實有料到,預測竟然百份百準確。)
而參謀本部則認為,戰爭必須在年內打響,否則在物資不斷消耗下,愈遲開戰,勝算愈低。
〈非打不可? 〉
9月3日,內閣通過「帝國國策實行要領」,該計劃雖然同意與美國繼續談判,但如果到10月初最後限期還沒有成果,日本就將開戰。
從文件上可以看到日本非常強硬,但閣員都希望能借助高峰會議成為讓步的下臺階,挽回軍方的顏面。
9月5日,近衛進見裕仁天皇報告內閣會議的決定。天皇感到非常不安,並召見參謀總長 永野修身和軍令部長 杉山元。 天皇問及能獲勝嗎? 永野答: 不一定,因為既基於人力,也基於神力! (按: 精妙的答案,參謀總長很清楚要戰勝便要有神的幫助。)
9月6日召開禦前會議前,近衛再次進見天皇,希望天皇能把會議的方向引向和平。會議中,本應保持緘默的 裕仁天皇拿出了一首日俄時代的詩朗誦:
「四海之內皆兄弟,緣何風雨亂人間。」
雖然裕仁希望避免戰爭,但仍然按照常規批準了內閣的決定!
〈峰迴路轉,東條拜相〉
雖然9月6日禦前會議通過了10月中為外交死線,但在往後的會議中還可看出全體閣員祈求出現外交奇蹟來避免開戰。 陸相 東條英機還是反對在中國無條件撤軍,但在中國的高級指揮官則認為撤軍也好過與美國開戰。 海軍大臣 及川古誌郎也沒信心能戰勝!
在10月的一次會議上,外相 豐田貞次郎更承認9月的決定是一個集體失誤,但近衛沒有勇氣面對推翻禦前會議的決定。
東條內心非常矛盾,他雖然擺出了軍人的強硬態度,但也想尋求避免戰爭的途徑。他前往皇宮見內大臣 木戶幸,希望他支持要求近衛辭職。他們認為下一任首相要不受禦前會議的牽絆, 既然海軍沒有任何信心,必須考慮其他辦法。
東條推薦反戰的皇叔 東久邇為下任首相,而自己也辭任陸相,好為在中國撤軍問題上爭取軍方作出讓步。 他認為只有內閣總辭及有皇室背景的東久邇才可收回9月6日的禦前會議決定。 可是內大臣木戶不想皇叔在這敏感時刻參與政治。
10月17日,東條被天皇召見,正擔心因為擬策倒閣而受到責備。怎料天皇竟然提名他為下任首相! 東條震驚得措手不及。
東條是由內大臣木戶推薦的,原因是東條堅持禦前會議決定是神聖不可更改的,所以木戶認為最好讓他自己來承擔改變這一決定的艱巨任務。J
但東條始終忠於軍隊,讓上屆內閣中最好戰的人擔任下任首相以避免戰爭,如此邏輯,能不令人驚歎!!
〈最後的機會〉
10月下旬,東條內閣一次又一次召開會議,重新考慮9月6日的決議。外交限期早已過去,軍方還是堅持繼續備戰。會議上,普遍的觀點是敵人無法單靠武力征服,還需要外交力量。諷刺的是,正因為外交上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所以日本才要開戰。
日本很清楚不能打持久戰,所以希望戰爭初期能夠取得足夠震懾力的勝利,如此美國才會提出求和外交方案。這種思考方法,同樣見於日中戰爭,攻下南京及辣手屠殺足夠震懾,只是中方沒有求和…….偷襲珍珠港也很震懾, 結果換來美國絕不談判的反擊(最後日本只可以無條件投降),又是一絕的邏輯。
藏相 賀屋興宣一直質疑一旦開戰,日本物資能否維持。國務大臣 鈴木貞一報告石油的儲量一年後為255萬噸,第二年底只剩15萬噸,第三年只有7萬噸,日本根本很難維持下去。然而,他的結論卻是: 這場戰爭很困難,但也不是不能打。
當時主要閣員對開戰的態度是:
首相(兼陸相)東條英機 —- 強硬,要打便要快打。
外相東鄉茂德 —-明確反對。
海相 島田繁太郎 —- 模棱兩可,大多數時間持消極態度 (他加入內閣的條件是東條要避免戰爭) 。
藏相 賀屋興宣 —- 認為物資無法配合,但沒有提出反對。
國務大臣 鈴木貞一 —- 最初反對,後變為贊成。
〈尾聲〉
11月1日,終於議決開戰,東條提出在外交上較以前有些少讓步的方案,希望美國能接受,並以11月底為死線。
縱使外交部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最終也未能創造奇蹟。更甚者,當日本特使在11月底還在華盛頓努力的時候,軍方領導人已決定開戰,往後的所謂外交努力,只不過是存心欺騙對方以求突襲成功的幌子! ***
12月8日,日本在不宣而戰下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同日入侵了香港、馬來西亞、緬甸和菲律賓等地,打響了「太平洋戰爭」,也就踏上了不歸路!
〈後話〉
日本的領導層從一開始便清楚與美國作戰必敗無疑。雖然大家都想避免開戰,但是沒有一個人能走出來扭轉局面,大家都希望別人承擔責任,提出反對。
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作為:
首相近衛文麿希望借助天皇在禦前會議時提出反對。以後又不敢推翻會議的決定。
天皇裕仁沒有正式反對,只是吟了首詩。最後任命東條英機為首相,希望由好戰的軍方推翻開戰決定,由他們自己承擔責任。
海相島田繁太郎內心非常反對戰爭,但不想由海軍提出,以免失去軍人的尊嚴。
首相(兼陸相)東條英機言論主戰而內心害怕,皆因中國撤兵問題騎虎難下,死要保住軍人的面子。
外相東鄉茂德是最明確反對的閣員。他本來可以辭職來倒閣,但最後決定從眾。
藏相賀屋興宣認為物資根本不能配合,不過軍部既然決定開戰,多講無謂, 好似戰爭與他無關。
國務大臣鈴木貞一 由反對變支持,明知不能戰,但希望有神力相助。
在每個領導人都一心想著顧全面子,一味等別人先出聲反對的心態下,日本最終打了場不應打亦不能打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