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 企業家來說 :
NO!NO!
企業家是否會新建一家企業的時候的標準是:3~5年內是否能收回成本——即一項好的投資在3~5年內就可以收回成本投資100萬,3~5年內能盈利100萬。
這裡說的盈利是企業的真實盈利(近似可以認為是自由現金流)和股票的價格表現沒關係。
(適用於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的股票沒有市場表現)
這裡討論一下為什麼是3~5年呢?喜歡投資的大家必然對這一點很感興趣。
有五種生意會產生暴發戶
1.滿足懶惰的(更懶);
2.基於護命的(更健康);
3.打發無聊的(更無聊);
4.推新厭舊的(更強大);
5.滿足傻瓜(節約腦力的)的(更簡單)。
代表人物有:1.福特;2.史玉柱;3.江南春;4.喬布斯;5.比爾·蓋茨。
第一類:理性型。
第二類:感性型。
第三類:既理性又感性型。
第四類:本能型。
註:敢於打破常規,找到新的方法。
第五類:鱷魚型。
第一類:理性型。
第二類:感性型。
第三類:既理性又感性型。
第四類:本能型。
註:敢於打破常規,找到新的方法。
第五類:鱷魚型。
最近和很多學設計的人聊天,發現為啥現在中國人都認為創新很難?
難道是標準答案式教育,毒害了他們的思想?
還是通過不斷告訴他們創新很難,就把他們嚇退了?
亦或是不會創新的老師僅僅為了掩蓋自己的無能?
總之不會創新的老師是教不出能創新的學生的!!!
現代教育是教不出創新的。
創新是創造新鮮事物。教科書上的東西是通過對現有事物的總結,提煉,濃縮出來的。
提煉需要時間,濃縮也需要時間,教會老師,打印成冊,編寫教學大綱都需要時間。。。。。
大量的時間。(十幾年,所以學校裡總教你上個世紀的知識,就不奇怪了)
總之它是來不及的,等到學校裡教。路人都知道了,還叫創新嗎?
有人反駁我說:創新需要很多知識的積澱。還要考慮文化,歷史因素。要別人教。
我說:錯!
兒童都會創新,大猩猩都會創新。
當你要做一件事的時候,想一個更好的全新的方法來完成。這就是創新!
追求更快更好,這是生物的本能。你生來就掌握,不用人教。
試想你發明了一種新的工具,它能使你的工作效率翻倍。這不是創新,那是什麼?
創新是一種習慣,對更好的不懈追求。
文化和歷史很總要? 錯!
文化,和歷史是由人類對事物的認識(主要是過去的認識)產生的。
你要走在歷史的前面去創造新的文化!
你需要打破舊有的觀念!舊有的歷史和文化只會禁錮你。
話說的有點狠了。
舉個例子:
比如外形設計的創新。無論是手機還是服裝,我們都需要——美
一般我們說的美,是文化美。
比如中國古人喜歡:大紅色的顏色,盤龍,舞獅什麼的。美國人只是覺得熱鬧,但是不像中國人那麼喜歡。
這就是文化底蘊的區別。文化美。
所以他們在學習了中華文化後,做出來的東西只是把老祖宗的那幾樣東西換個花樣罷了。
這哪裡叫創新啊,分明是改良!器量太小了!
你要創造全新的文化,而不是改良原有的!
永遠走在文化和歷史的前面。
通過文化創造出來的美,只有和你有相同文化的人才會喜歡。
就算做出來了,也只會在國內大賣。歐美市場是不會買賬的。
所以要脫離文化,找到全人類都認為的美。「美的本質」。
(美的本質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這裡就不細說了——
再舉個例子:你用純金做個鑽戒。
無論來自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膚色,什麼文化背景,即使從來沒見過它的人都會覺得它很美,很有價值。
甚至猴子,大猩猩和鳥都會覺得漂亮。
這就是美。和文化,歷史什麼的毫無關係,甚至和是不是人類也無關。
你的本能告訴你——它美!
做出來的東西,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和只有中國人喜歡。這就是器量的不同。
創新需要去創造全新的東西,它越是和原有的東西不同,越是革命性的,就越有價值。
創造不是瞎造,創意不是詭異。
其實他們並不是搞不出來,而是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從哪裡創新。
創新畢竟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且經常是新出現的需求。歷史教不了你太多。
於是創新首先要找到這種需求,而別人需要的東西自己也很可能需要。
所以先問問自己的本能,它需要什麼?它喜歡什麼?
當你要做一個新式的產品外觀,實際上你的本能已經知道什麼是美了,你只需要把它展現出來。
本能告訴你需要,而那份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創新真的沒那麼難,它就在你身邊。問你自己的本能去。
當然高質量的創新從來也沒容易過。但是這並不是說創新本身很難。
這就如同人人都會唱歌,但是唱好不容易。當歌星更不容易。但這並不是說唱歌本身很難,唱歌人人都會。
沒人說唱歌難,只是唱好難。創新也是這樣,你天生就會(尋找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並不是創新自身有多難。
創新有大有小,有微創。創新就和唱歌一樣,要經常練習。經常創新,把創新當習慣。才能提高。
我現在說的是一部分人被創新這個詞彙嚇倒了,以為有多高深呢,即使再小也不願去嘗試,這是不對的。
不練習怎能提高?
創新要從小事做起,慣於創新,努力提高。
很多人說什麼:
舉個例子:
設:每隻羊都是一樣的。
一年過去了。。。。。。。
年末:
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只要羊的數量是增長的,你就能獲利。(股價不能小於0)
牧民從來不會因為羊價格上的漲跌而餓死,他們只會由於放羊沒放好而餓死。
再加上下一個問題:
那麼:牧場是把那1隻羊分出來,還是你自己賣股,哪個對你更有利?
結論是:對於股份公司留存的每一美元(收益),至少可以為所有者創造一美元的市場價值。
註:(一家優秀的公司PB不會總低於1)(股權投資,企業的盈利能力最重要)
當然你也知道為什麼上市公司要拆股(送紅股)了。(雖然不止這個原因,但是拆股確實便於自我分紅。)
—————————————————————————————————————————————————
兩個常見問題:
一,你用哪種方法?
因為利潤不是被派發出來,就是充實到企業中去——即企業淨資產增加。
假如有1萬元紅利未派發的話,那就賣出市值為一萬元的股票。
將所得的一萬元視為紅利,把交易手續費沖減利潤(即實際得到=1萬元-手續費),然後給自己除權。
這樣有個好處,那就是只要股票不破淨,就一直能這樣做。而且這個方法較保守。
(一家優秀的公司PB不會總低於1)
比如年初每股淨資產為8塊,淨利潤為2塊(合起來為10塊)
直接賣掉20%的股份。(即2/10)
這種方法較科學,也和實際較接近。但是不如前面那種安全保守。
(容易追逐高增長,搞不好會雙殺。)
二,假如遇到虧損的年份怎麼辦?
總的來說:就是把你購買股票所買到的淨資產當個「墊子」。用它來分配利潤,吸收虧損。
假如:年年都虧損,或是市淨率一直低於1 (通常是同時的)。那麼是你買錯了。
印第安部落有句古話:
打仗,一些人會死。不打仗,另一些人會死。
很多人討厭戰爭,是因為打仗會死人。認為不打仗就不會死人了。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打仗的話,健壯的年輕小夥子會死。(強者死)
不打仗的話,老人和孩子會死。(弱者死)
年輕人上戰場戰死這個好理解,為啥不打仗也死人呢?
戰爭說白了,就是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即更好的生存機會。
其他生物為了地盤和食物的爭鬥也是一樣。
如果不能佔領優質的牧場,養更多的牛羊。
一旦災荒來了,人們都會挨餓。
人會從體質差的老人和孩子先餓死。
有的時候這種死亡是隱性的。
營養不良,不會直接殺死人。但是會招來疾病,減少壽命。
有人認為,當今社會食物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不打仗不會死人了。
錯!
酋長在召開部落大會的時候說:
「今天在場的各位,最終都是會死的。人無法永生,只有我們的孩子才是我們的希望,才是我們的未來。為了我們的孩子能有一個更好的環境,有更好的發展。我們不要怕死!」
讓我們看看現實:
排名 | 國家 | 2012年出生率 (每千人當中的新生人口數) |
---|
146 | ![]() |
13.68 |
160 | ![]() |
12.27 |
216 | ![]() |
7.39 |
217 | ![]() |
8.33 |
是的!二戰的戰敗國,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
留給他們的未來已經不多了。
雖然他們都鼓勵生育,但是依然出現了嚴重的少子化。(英美的人口增長卻很穩健)
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生存空間不足。(假如,日本二戰戰勝了,擁有遼闊的疆土,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戰後嬰兒潮只是暫時的,生存空間才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不生也是一種死!
前兩天看到 基本面通訊社寫的一篇博文「茅台之外,再無投資?」有感而發。
首先本人敬重
但我認為自由現金流就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哪裡說得不對,請儘量指出,權當是我向您學習,拋磚引玉。
我不是學經濟學的,如有錯誤,請指出。
假如您嫌文章寫得太長,直接看下面的例子就行!
————————————————————————————————————————————————
首先 一般對自由現金的認識為 :
自由現金流量是:指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扣除資本性支出的差額。(經營活動現金流-資本性支出)
這個解釋過於簡單,粗糙。容易產生誤解。
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經營活動
首先「經營活動」指的並不是主營業務這類的狹義概念。而是指企業的整體經營活動——即廣義的企業經營。
包含企業的全部活動在內——即企業的一切活動。
現代經營概念: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經營活動,只要是有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就是經營活動,即經過籌劃、控制、組織、實施等經營職能,使其達到期望目標(目的)的活動就是經營活動。
所以:企業的一切活動都是經營(廣義上)
即: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的),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都是經營活動現金流(廣義的)
即:廣義上的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
由此可見:「有博友在該文評論中提到云南白藥2011年經營現金流為負,這個也不能投資。」裡所講的「經營現金流」和我講的「經營現金流」不是一個。
資本支出
資本支出:會計上視為固定資產增值的所有經費支出,如房屋、機器設備的購置費,為延長設備使用年限或提高設備性能而支出的所有費用等均是。
這個概念有點太會計化了,報表化了,不是自由現金流當中的「資本支出」。
自由現金流中指的是 不自由的資本支出。
自由
既然大家都說自由,那就要講講何為不自由了。
企業為了不在:維持銷量,長期競爭優勢和財務實力,失去根基。必須把部分收益再次投入。(現金也是一樣)
然而這種投入只能維持現狀(企業現有的態勢),不能提高企業實力。(市場佔有率,行業地位等)
這就如同逆水行舟,它只能讓你不掉隊,而不能讓你前進。(即為了保持持續穩健的盈利能力,不在競爭中落後而必須做出的努力)
因為如果收益(狹義上)不變,但是失去了穩健的盈利能力或是在競爭中落後了。那麼實際上自身的利益已經受到了損害。
以上的這種資本支出就是不自由的。——因為不支出的話有會受到更大損失。
減去不自由的,自然就剩下自由的了。
————————————————————————————————————————————————
例:
一個健康的農民,在一年中他用100斤稻種收穫了1000斤稻穀。
他只要吃200斤就能餓不死,但是他會漸漸虛弱下去,明年只能減少播種,這必然使他明年的收成下降。
而為了保持他的身體健康他必須吃400斤。
假如他吃600斤的話他將變得更加強壯,明年能種更多的地收穫,更多的糧食。
問這個農民今年能餘下多少糧食?(真實收益是多少)
插播一條信息:雖然多數企業都足額計提折舊,但是一般來講:即使只是為了保持企業的競爭力,僅僅用計提的折舊是不夠用的。(做過實業的人都知道,重置成本通常還是很高的)所以「維持健康」的成本要高於「餓不死」。但是不是絕對的。
一般會計方法認為:他的餘糧為700斤(1000-100-200)。因為企業競爭力的下降,在會計計算中並不是一種虧損。雖然實際上它是。
自由現金流看法:他的餘糧為500斤。(1000-100-400)。因為開始時他是一個健康的人,一年後他還要是健康的這才合理。
因為假如他只吃200斤的話,他明年的收成會下降。收成一年比一年差,最終必然餓死,所以400斤實際上是必須的。
———————
有人會問:假如他吃600斤怎麼算啊?
首先他比僅僅維持健康又多吃了200斤(400-200)。這200斤是非必須的。
他之說以多吃200斤,是為了來年有個更好的收成。
所以實際上那多吃的那200斤是一種投資(為了來年更好),而不是當年的成本。它是利潤再投資,實際上它已經是利潤的一部分了。(折舊計提過多,有時也會出現這個問題——即寫在成本欄裡的利潤)
註:那200斤實際上轉化成了「更強壯」。實際上利益並沒有減少。只是利益的存在方式轉變了。但那也是確確實實的收益,和單純的成本是不同的。
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而產生的:超出必須支出的支出,實際上是投資。不論它被寫在報表的那個項目中。
所以他的收益為500斤。(1000-100-400)。假設「更強壯」的價值正好相當於200斤,當然更高就更好了。
註:雖然在上面我所說的折舊隱含著設備折舊的意思,但是實際上你的品牌,銷售渠道,技術 等等的都有折舊。都需要資金維持。
—————————————————————————————————————————————————
繼續回到概念上來。
自由現金流指的是:企業所有的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必須的資本支出。
即,企業手上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流量。
自由的現金通常只有兩個去向:現金分紅,投資。
現金分紅很簡單。
我講一下投資:因為已經是自由的了,所以沒有必須的支出。
無論是把錢用於經營活動(狹義)還是投資活動(狹義)只要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就都是廣義的投資。
投資活動(狹義)獲得的現金流之所以不寫在經營活動裡,主要是因為企業的主營業務範圍。但是現金流就是現金流。如果企業的主業範圍擴大,就可以寫進去了。所以只是個會計問題,不是估值問題。
籌資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因為是別人借你的,你早晚要還(不論是還現金,股息,還是科技技術)所以只是暫時用用。今天的「自由」,明天就「必須」了(必須還)。並不是可以長期自由支配的。
----------------------------------------------------------------------------------------
經營活動現金流(狹義),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全部為負。(即- - - )自由現金流能為正嗎?
可以!
假如一家企業,經營狀況良好。
它在已經可以維持自身競爭力的基礎上,在以下方面大力投入。(即在已經滿足必須的需求之後的投入)
主動在科研(為了更好的發展)廣告(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等 ,大力投入。——直到使經營現金流為負。
主動在有良好的時機的前提下:戰略投資(為了更好的戰略發展)等,加大投入。——直到使投資現金流為負。
在已經足額回饋股東的基礎上,主動提高現金分紅比例(與投資者建立良好的關係)——直到籌資現金流為負。
這樣3項就都為負了。因為的是以上3項是在滿足了必須的前提下,為了企業能夠更好的發展所增加的投入。
雖然不能長期這樣做(因為現金會快速耗盡)。但是由於管理層可以輕易的減少這些方面的投入,使現金流隨時都可以再次轉正。所以並沒有多大的風險在裡面,更談不上什麼現金流危機。
它只是投入超出必須的部分過多而已,但這部分是非必需的(即自由的)。所以並不影響自由現金流。
所以經營活動現金流,投資活動現金流,籌資活動現金流.全部為負。(即- - - )自由現金流也能能為正。
很多初創期的企業現金流為(- - -),這很正常。並不是說它就沒價值。很多高速成長的企業也一樣。
——————————————————————————————————————————————
很多人,用未來幾年企業的實際利潤(估計值,不是會計利潤)貼現。算出企業價值。
這實際上和用自由現金流估值是一樣的。
正如,成長也是一種價值,(因為成長所以更具價值)。成長是價值的一部分。
自由現金流也是一種利潤。它是實收實付的利潤(會計利潤是權責制的)。從錢拿到手的那天,開始進行貼現,才更有道理。
自由現金流=會計淨利潤+折舊等非現金成本-必須的資本支出
所以自由現金流是比會計利潤更加 實際的利潤。(實收實付制,必須的成本和再投資分開)
——————————————————————————————————————————————
自由現金流究竟是多少,誰也不知道。他永遠只是一個估值
(究竟為了維持健康需要吃多少飯,誰也說不出個清楚)所以必須的部分只能靠估計。
能不能估准,要看你自己對企業的瞭解程度。(刨掉必須支出後,企業還能剩下多少現金用於分紅和發展)
技術分析是用一個結果,去推導另一個結果(兩個結果相互預測)。而不是用原因來判斷結果。
如果您很瞭解占卜請忽略以下段落:
首先我不歧視占卜,占卜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在沒有掌握科學的方法的時候,改採用的沒有辦法的辦法。
占卜的核心是:通過預兆,預測未來。
古人發現,很多事情在發生前會產生徵兆。如:天亮前,雞叫。下雨前,燕子低飛。地震前,老鼠亂跑。
以下舉一個例子:火烤龜殼,預測下雨。
首先下雨有個一般前提:空氣濕度大。
空氣濕度大,龜殼濕潤。用火烤龜殼時,濕潤的龜殼的開裂方式和乾燥的龜殼不一樣。(就如同用火烤濕潤的木條和烤乾燥的木條,開裂是不一樣的)。裂紋形狀必然不同。
於是認為龜殼的裂紋形狀和降雨有關係。即降雨和裂紋形狀有共同前提——空氣濕度大。
但是古人不知道有空氣濕度這件事,所以他們用兩個結果相互預測。
占卜是用徵兆(先發生的事情)來預測未來。
技術分析是用過去的股價信息來預測未來股價。
即都是用過去預測未來。
————————————————————————————————
占卜不准的主要原因是:占卜是用同因的兩果之間相互判斷的。
此話怎講?回到上面的例子,下雨和裂紋的原因都是空氣濕度大。
下雨和裂紋是空氣濕度大所可能產生的兩個結果。
之所以說是可能是因為:
下雨:需要空氣濕度大 和有冷空氣到來。
裂紋:需要空氣濕度大 和龜殼自身條件。
所以雖然有部分原因相同,但是互相之間也有不同的因素。並不是互為因果,相互充要的關係。
所以占卜總是不太準。
技術分析是用過去的股價信息來預測未來股價。(K線,均線,量能,趨勢
它假設影響過去的股價的主要因素 依舊是影響未來股價的主要因素。——過去的股價絕不是未來股價的主要原因
過去的股價和未來的股價是同一個因素在不同的時間所產生的兩個結果。
但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光只有這個因素在起作用,而且這個因素本身在不同時間也未見得沒有變化。
所以技術分析才經常不准。
正如占卜會略了影響下雨的真正因素(空氣濕度大和有冷空氣到來)
技術分析也忽略了影響股價的真正因素。而是用表象預測表象。所以他必然不會太準。
PS:為何說:「過去的股價絕不是未來股價的主要原因」
那麼:過去1年,一個月,或者一個星期,價格為10元的股票,未來也必然是10元。它不可能賣5元或是20元。
那麼:只要某隻股票現在賣100元,它就合理,未來也該賣100元。——不論賣什麼價格,從技術上來講都合理。
但這是不可能的。
當然大家都知道
我的中心論點「一家企業的價值近似等於新建一家相同企業的成本
。」(我後面的論述只是說對於企業家來說什麼樣的投資值得做——即什麼樣的企業值得擁有。)
我的論述的確有很多不足之處。下面我再次做下解釋:
首先我在前文中提到
其實大家都知道企業家在估計企業的價格時
我這個人比較愚鈍,個人認為這種估值類似於
問題來了
然後重點問題來了
定義 商譽(Goodwill)是能使企業中的人、財、物等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種
「最佳狀態」的客觀在。
企業家雖然不知道什麼是商譽,但是他們深知成功的商業模式,優秀的管理隊伍,良好企業文化,專利權,客戶的喜愛等等這些對企業的價值
我覺得想要建立這種良好狀態是需要成本的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創建一家企業其實就是建造一座"廠房」然後建立一種良好的經營狀態兩個部分都有價值,但良好的經營狀態更具價值
結論
良好狀態的來源有很多 比如"百年老店」 新進入的企業很難與之競爭
「新建一家相同企業」指的是經濟效益基本相同
如果走時尚品牌路線但盈利能力相同(包括風險和獲利的穩定性等)的話 也可以認為有相似的價值。
我覺得
新建一家相同企業的成本這點很重要
難以進入的行業和市場為在它之中這些企業帶來優勢
其他的兩個重要方面
「企業主自己的價值起碼佔公司50%」這句話我是十萬分的贊同!
做買賣的主體是人,一個有能力的億萬富翁即使傾家蕩產,10年以後一樣富可敵國!衡量人的標準是能力而不是財富
有一個做外貿的朋友自從退居了二線以後,他驚訝的發現今年的盈利是去年的30%。
如果馬云把阿里巴巴交給我來做,可能三個月就破產了。
一個沒有邁克爾喬丹的芝加哥公牛隊沒有多大價值。
優秀管理者是企業的重要財富
所以老巴在收購完企業後要求他們繼續留在崗位上,如果他們不願繼續留任的話就必須從新考慮是否值得收購。
請喬丹這樣的球員加入自己的籃球隊是很困難的,所以想新建一隻和芝加哥公牛隊匹敵的球隊也很困難。這種困難需要花很多錢去雇大量的著名球
星才能克服。——這當然需要很多很多的錢,而這必然增加了建立這樣一隻球隊的成本。當這種成本大到不值得去建立這樣一隻球隊的時候,便沒有人會去建立它。
於是芝加哥公牛隊又一次獲得了總冠軍。
既然請到優秀的管理者是十分困難的(不光是錢的問題,主要是經營理念方面的),那麼擁有這樣的管理者就是一種財富。在估值的時候必須考慮。
競爭對手的價格可能會高點,因為收購了你等於是消滅了一個競爭對手。而且也容易獲得協同和優勢互補的效果。
這一點的確是這樣。這種收購比較特殊
因為消滅了競爭對手得到的利益而且獲得的協同和優勢互補效果到底有多大,如何調解管理層之間的利益衝突都十分困難。在這個方面一般企業的政治因素起到的作用很大。(被收購方支持收購的股東所持股份的比例,管理層的態度,員工害怕失業的影響,國家對收購成功後是否會形成壟斷的顧忌等等)
這些矛盾即使在收購成功後仍然存在,而且很容易影響企業的效益。
收購方會認為自己是征服者(飛揚跋扈),而對方會認為自己是亡國奴(會磨洋工)。在人事問題,工資問題難以調和。收購方的管理人員因為管理著一家更大的企業而容易漲工資,而被收購企業的員工更容易被解僱。
這一點也是必然的,對不瞭解的東西應該保守點。
我的一般辦法是
況且當初認為是保守的估計很可能因為自己的無知而並不保守。自己的保守估計和實際價值差了十萬八千里——尤其是和瞭解這個行業的人一起競價的時候(你出低了,人家就買走了。你出高了,又一個冤大頭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