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永豐餘何壽川:我不能放棄紙業!

2012-4-9  TCW



這是一次奇特的採訪經驗。

為了即將成立的永豐餘控股公司,永豐餘造紙最大股東何家的代表人物、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接受本刊獨家專訪。但是,採訪前四十分鐘,他卻絕口不談企業轉 型,而是向我們解釋北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

「這應該就是徽宗認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當時沒有攝影,他能用如此寫實的紀錄,所有人民的生活……,」別人眼中宋徽宗是亡國之君,他卻認為徽宗立下近一千 年來少有的文化貢獻。

話鋒一轉,他問記者,「你是不是用同樣的標準看所有的公司?它好、它壞,它賺錢不賺錢?它的價值是多少?價格和價值是不太一樣的東西。」

談企業價值一代一代到底留下什麼?

用「清明上河圖」引入話題,他想表達,評斷一個人、一家公司成敗,會因不同角度、不同時代背景,看法迥異。他認為,比起上上下下的數字,企業經營更重要的 是「一代一代,你到底留下什麼?」

何家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產曾快速成長又重新歸零,再從零登上業界龍頭的經驗。

日據時代永豐餘曾是肥料產業龍頭,資本額衝上一百萬元,當時坐飛機從台北到高雄,只要二十二元。戰後,卻因舊台幣四萬元換新台幣一元的政策,資產幾近歸 零。

戰後拿不到肥料製造執照,永豐餘轉做造紙,又成為台灣紙業龍頭,「如果沒有耐力,認知,不放棄所有的東西……,你很難自己破自己。」何壽川說。興、衰,他 們都看過,經營數字之外,更重要的是「隨著歷史的長河不斷演變,必須配合時代環境改變,繼續往前走。」

成立八十八年,現在,又到了這集團興衰交替的關鍵點。

產業情況不容樂觀,全球紙業在網路和電子閱讀的挑戰下,面臨產能過剩和極為激烈的價格競爭,連擁有豐富森林資源的芬蘭,紙廠都面臨裁員、整併的困局。

這不是一家年輕的公司,永豐餘高雄久堂廠一位員工半開玩笑的對我們說,「我在這裡工作三十年了,還只能算是菜鳥,」因為在這座廠裡,工作逾四十年、五十年 的員工,比比皆是。

老員工,老產業,永豐餘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轉型成控股公司是關鍵決定。永豐餘集團旗下有兩塊重要的版圖,一塊是金融,另一塊則是傳統紙業,包括工業用紙、文化用紙、家品事業等三大事業部門,工業用 紙最大,占永豐餘造紙五成營收,文化用紙占三成,家品事業部則占兩成。

過去幾年,永豐餘開始重整傳統紙業,把三大事業部逐一獨立成子公司,三月二十一日,永豐餘造紙最後一個紙與紙板事業部(文化用紙),和永豐餘完成切割,併 入中華紙漿。十月,永豐餘造紙將轉型為產業控股公司。

拿掉紙業兩個字,控股公司的核心業務不再是造紙,而是變成投資、管理、技術、策略平台。未來除了永豐餘控股繼續上市,三大事業部門也會分別上市,意即光紙 業這塊,就會有四家上市公司。

轉型控股後,更容易併入新的高成長事業。例如永豐餘投資電子紙大廠元太,去年稅後淨利就高達六十五億元,比永豐餘本業獲利高出兩倍,未來這些投資將移轉至 控股公司旗下。永豐餘的計畫是,透過混搭不同的新產業,像生技結合造紙,用新技術帶動老產業加值,創造第二條成長曲線。

談紙業轉型電子紙一定殺死文化用紙

在台灣,傳產家族要歷經百年事業不墜,並非易事,例如與辜家同列台灣五大家族的基隆顏家,在經營煤礦事業大發後,就再難創造下一個大成長曲線。如何與時俱 進?不只是何壽川的功課,也是台灣傳產集團要面臨的功課。以下是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傳統紙業非轉型不可?

何壽川答(以下簡稱答):你也看到,電子紙上來一定是殺死文化用紙,你要怎麼逃避?

問:成立產業控股公司與紙業轉型的關係是?

答:控股公司可以看成長期的PE (Private Equity,私人股權投資),他投進去的生產事業,必須非常有效率。從金融來看,(控股公司)就是投資銀行,管理資金、資產的效率。

第二是要優化經營管理效率,會推動各投資單位走向Best practice(最佳實踐)的應用,像風險管理、績效管理,稽核的管理,藉著平台的技術,可以使經營的規模量化。

第三,控股公司要很認真做各投資單位的策略對焦。他在做的重大方向,不是跟事業部門去搶他們會做的事,是去想比他們更遠、更長的事、公司沒有注意到(未來 的)趨勢。

像我們在電子業裡看到的映像管(Cathode Tube),當年會做映像管是非常重大的技術,但是液晶出來以後,只有幾年,不只是沒有辦法存活,所有資產都變成包袱,你如果是控股公司,可以替子公司想 得稍多一點。

研究中心還是放在母公司(控股)裡,沒有切出去。所有生產、行銷相關的(研發),都是他們自己做,核心技術發展,有電子化學生物,相對是比較複雜的,都不 是每家公司自己做,所有的IP(專利)都是母公司掌控。

談事業切割有看家本領,分割才有用

問:從工業用紙切割出去,到產業控股成立,花了七年,為什麼要這麼久?

答:一定要成熟,因為切出去的公司,將來都要上市,如果沒有看家的本領,切出去也沒什麼用。

我們的工業用紙已經切入消費端,從工業設計,Jupiter(永豐餘旗下設計公司)進來之後,轉型成為不一樣的東西,越來越像下游的服務。消費品公司也是 快速擴充,做衛生紙營收是不大,現在也逐漸接近百億元營收,家庭用品我們走入清潔用品,已經進入安全、消費品的市場裡。

紙與紙板事業部,其實已經不再做傳統Commodity(日常用品)了,它現在做Speciality(特殊紙),從去年底開始,它的獲利就非常非常明顯 的改善。

特殊紙占它營收的五○%以上,我們才把它轉到中華紙漿,紙漿是跟景氣循環在走的,它要脫離這個命運,一定要有一個持續成長獲利的產業,給它做為支持。

問:但是永豐餘是台灣的日常用品龍頭,放棄很難吧?例如銅版紙市占率有六、七成,獲利也不低?

答:(銅版紙占文化用紙獲利)超過五成。(但)以台灣的現狀,我們是沒辦法做日常用品。我們已經準備好,把紙變成最便宜的質材,在上面做其他的加值。特殊 紙裡頭東西太多了,但一定是跟其他材料做跨業的結合。

今天中華紙漿的總經理,就是從3M出來的,他就是做材料科學的人,他念的也是材料科學。

全世界做特殊紙的公司,基本上都不是紙業,像3M,你把它定位是紙業公司嗎?你所有的膠帶,都是紙耶。

問:永豐餘會朝3M的方向去走嗎?

答:我們跟3M的關係是很深的,當時我們做stick notes (便利貼),就是3M阻止永豐餘進入這個市場,所以我們有一段很長的訴訟。我們不是今天才跟大廠在競爭。

問:所以3M是你未來競爭對手之一嗎?

答:對。

問:什麼時候發現不能再依賴傳統紙業?

答:你看我們獲利率降到個位數的時候,那個時候大家都很清楚了,只不過我們負擔很大,是市場裡最大的供應者,要放棄原有的東西,做不一樣東西的時候,大家 的壓力很大,它 (指新事業)到底是雞腿還是雞肋?你不知道呀!

問:其實永豐餘集團旗下金控、科技與生技投資,獲利已經遠超過紙業,為什麼不乾脆放棄紙業?

答: (語調激動)我不能放棄紙!理由就是,我不能讓這一票的專業經理人,讓他們變成一生中沒有價值。

問:為什麼不像中國紙業龍頭玖龍紙業,走規模競爭的路?

答: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我們不會受這樣的誘惑。用高度槓桿做規模上的擴大,不會解決你歷史上走兩百年的故事,你不會逆轉的 (指投資過度導致價格競爭),除非你有新的材料,才有機會。

問:你們投資電子紙,是為了跟紙業自然避險,如果電子紙起來,公司不會因此消失,所以走到今天控股公司的布局?

答:確實是這樣子。

問:未來怎麼連結不同的子公司,形成一個平台?

答:像出版的工作,這跟我們做電子出版 (很接近),我們也有機會進入這個市場。

消費品的東西,最後那一哩路跟消費金流是有關係的,我們其實跟銀行的電子金融是有很多聯繫的。

談轉型包袱大家忘了看外面,是危機

問:公司轉型的困難和包袱在哪裡?

答:主要就是大家成長的過程太像,看得太一致,已經忘了看外面的事,才會拖這麼久,這也是我們的危機。

我很早就看懂了,但是這個公司發展這麼久,我沒有辦法做這個決策 (指強迫員工馬上接受新挑戰),這個是我自己的包袱。

轉型過程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事,也有很多很多的寂寞,連自己人都不相信的事,非常的多。

問:去年永豐餘造紙合併營收五百多億元,稅後淨利二十多億元,稅後淨利率只有四%,你覺得……

答:(打斷問話)不好!今年你會看到更好。

問:未來三到五年呢?

答:都是成長。

問:永豐餘轉型,似乎都選和本業有關的產業?

答:有跡可循是因為剛好,我們這一代人,看到它(紙業)興盛,也看到它全球性的衰退,我們希望,原來這麼多的資產,還要讓它繼續有價值,出來的突破,總算 有一點成績,這是幸運。以後會不會有這樣的事?答案是,不一定會這樣走。

問:回到《清明上河圖》,你強調留下有價值的東西,比追求數字更重要。那麼,你替永豐餘留下什麼?

答:我沒有辦法告訴你。永豐餘的好壞,我等於全部承受,也同時全部接受,這個就是永豐餘。公司轉型以後,也是在告訴大家已經有的東西,接著下來,你們(指 控股旗下各子公司)自己要努力了! (用力敲桌子)

【延伸閱讀】從小商行變投資控股公司——永豐餘近百年大事紀

1924 成立何皆來商行,代理銷售肥料

1934 成立永豐商店,和三井東壓合製人造肥料,2年後變全台肥料龍頭(第1次轉型)

1939 受日本總督府委託,設立蔗板工廠,接觸造紙技術

1950 光復後無法取得肥料製造牌照,永豐餘轉做造紙(第2次轉型)

1992 投資元太科技,跨入液晶顯示領域

2000 成立永豐餘生技,跨入生技領域

2005 計畫由紙業轉控股公司,其後2年將工業用紙、家品事業分切為獨立公司

2009 元太購併美國E-Ink,握電子紙技術

2010 日本NPI和工業用紙公司簽訂合約,投資1.1億美元

2012 第3次轉型架構完成:紙與紙板事業分割併入中華紙漿,永豐餘造紙更名為永豐餘投資控股公司(第3次轉型)

資料來源:永豐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28

潤泰尹衍樑、永豐餘何壽川、東洋林榮錦 透視三大生技投資教父布局心法

2013-09-02  TWM
 
 

 

生技三大投資教父尹衍樑、何壽川及林榮錦,在吸引人才、投資方式、策略佈局上各有差異,不過三人的投資績效如今都大獲全勝,值得投資人仔細研究並跟著學習。

撰文‧林宏文

談到國內生技新藥產業,有三位喊水會結凍的投資大戶,包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以及東洋集團董事長林榮錦,他們三位不僅主導了國內八成以上生技新藥投資案,而且投資心法各有不同,相當值得投資人仔細研究,作為尋找投資機會的最佳參考。

以投資金額來計算,尹衍樑肯定名列三大生技新藥投資大戶之首,根據估算,尹衍樑投資國內外生技新藥公司的金額,至少已超過兩百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大戶。

尹衍樑研究深、口袋也深 收攏「海龜派」浩鼎生技董事長張念慈說,幾年前尹衍樑曾向朋友透露,他將會投資六百億元於生技產業,當時他聽到後哈哈一笑,覺得「聽聽就算了」;但沒想到尹總裁真的砸了那麼多錢,如今已經沒有人會懷疑他的企圖心了。

其實,尹衍樑的生技投資,如今回報率已相當豐碩。若只計算尹衍樑投資的中裕、浩鼎、合一、泉盛、中天五家上市櫃公司,潤泰集團及尹衍樑個人的投資金額大約不到五十億元,但五家公司目前市值就超過七百億元,至於尹衍樑個人的獲利在五、六倍左右,確實很驚人。以這樣的獲利基礎,顯然尹衍樑的投資是不可能縮手的。

尹衍樑的投資如此成功,主要是鎖定華人在海外的生技大咖,包括浩鼎董事長張念慈、潤惠生技創辦人許照惠、泉盛高級顧問張子文、天福生技董事長趙宇天、中裕顧問何大一,以及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等人,都是尹衍樑重金禮遇及投資的對象。

其實,海外歸國的「海龜派」,之所以願意與尹衍樑合作,主因是尹總裁自己對生技產業研究深,又禮遇這些歸國學人,而且口袋很深的尹總裁,可以忍受的投資期也很長,尹總裁若看好你,可以不斷地參與增資,這對至少要十年才能開花結果的生技新藥來說,是相當關鍵的因素。

台灣新藥產業晉陞國際一流舞台在投資新藥公司大獲全勝後,尹衍樑也乘勝追擊,投資案風險一個比一個高,例如與張念慈一起投資的潤雅,或鑽石基金投資的醣基,都是很少人做過的嘗試。其中潤雅是做肉毒桿菌,是P3等級蛋白質藥廠,目前全球不到十家廠房符合此規格,;醣基則是自中研院院長翁啟惠移轉多項醣類專利,在全世界也都保持領先優勢。

另外,浩鼎不像一般公司在三期臨床就採取授權出去並取得權利金的模式,而是決定自行完成三期臨床,並在中國、亞洲甚至美國等市場,獨立進行行銷工作;這些投資大案,都讓台灣新藥產業的層級晉陞到國際一流的舞台。

何壽川謹小慎微

成國內創投最大贏家

至於早期與尹衍樑同為永豐金控大股東的何壽川,兩人在永豐金拆夥後,由於理念不同,在生技投資上也各自發展。業界人士都很清楚,尹總裁與何董事長永遠「王不見王」,兩人分屬「不同掛」,例如何壽川主導的台灣研髮型新藥發展協會(TRPMA),尹衍樑旗下的生技公司就沒有全部參與。

相對於尹總裁的海派,何董的投資就比較謹慎小心,凡事都要求用很少的錢,做出大成績。例如將於八月三十日在興櫃掛牌交易的太景生技,創立至今十餘年,用募來的四十億元就做出三種新藥,而且每個都有不錯的進展。

請專業人才管理創投基金

何壽川很早就看好生技產業,成立上騰管理顧問公司,請來衛生署前副署長、健保局前總經理張鴻仁,擔任上騰董事長兼總經理,並管理上智創投及中小企業基金,張鴻仁也不負所託,讓上騰的績效表現相當突出。

目前上騰旗下的基金,已累計投資近三十家公司,從台微體、智擎、基亞、太景到永昕,遍及海外學人與本土創業家,而且許多案子入股成本極低,帳面上獲利相當驚人,讓上騰成為國內創投業受惠生技熱潮的最大贏家。

林榮錦妙手鍊金 「土鱉」、「海龜」通吃至於以產業策略佈局見長的林榮錦,則是另一位令人刮目相看的生技大咖。相較於何壽川是名門之後,林榮錦完全是白手起家,從台灣市場逐步建立一個生技王國;若對比旗下都是「海龜派」的尹衍樑,林榮錦投資對象則以本土創業家為主,可以說是生技產業「土鱉派」教主。

林榮錦畢業於台北醫學院藥學系,本身是科班出身,二十年前靠著接手虧損纍纍的東洋起家,但林榮錦靠著聚焦及精簡的改造策略,讓東洋轉虧為盈;其後又接手一度面臨倒閉危機的晟德,重新聚焦經營,深耕液劑市場,讓林榮錦成為改造生技企業的高手。

科班出身 成為改造生技企業高手如今,東洋集團已是台灣最大的特色劑型新藥集團,包括東洋、智擎、永昕、晟德及東生華等掛牌公司,創造市值總計也超過五百億元,傲視所有生技新藥集團。

也因為林榮錦妙手鍊金術大為成功,如今也成為許多生技創業家希望拉攏的對象,例如國內首家切入蛋白質藥的永昕,就取得晟德的入股。

永昕二○○一年成立時,就帶著一群團隊創業的永昕總經理溫國蘭說,永昕創業前期經歷漫長一段辛苦過程,直到一○年,林榮錦將晟德的資金及資源帶進來後,營運才逐漸步入坦途。

不過,林榮錦成功改造企業的名號,也讓「海龜」一個個歸順,例如○三年成立的智擎,就吸引到海外回國的智擎總經理葉常菁;此外,原本受邀回台管理政府大型生技創投基金的張有德,如今在政府生技基金跳票後,也決定與林榮錦另行成立益安創投,投資基金規模就達一五○○萬美元。

值得投資人注意的是,在生技三位教父的投資組合中,每年都會有力捧的年度小金雞,與過去電子業的投資情況相當類似。例如東洋集團去年是智擎,今年是永昕;潤泰中天集團去年力推合一,今年則是泉盛;至於尹衍樑旗下,今年則以浩鼎為主;永豐餘集團下半年將力推旗艦公司太景生技等,都是投資人應該注意的產業動態。

跟著三位大老闆投資生技

潤泰尹衍樑集團

公司 代表人物 主要發展 近日動態

中 裕 何太一

張念原 愛滋病新藥研發 與國際大廠商談授權事宜潤 雅 張念慈 新藥研發及獨家技術製造 投入10億元資金,打造台灣首創的「P3等級蛋白質藥廠」(7月)

潤 惠 許照惠

顧曼芹 生物技術服務業 去年年底,與國衛院簽約「RSV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開發泉 盛 林衛理髮展世界級抗免疫疾病與抗癌症單株抗體新藥1.與大陸石藥集團簽訂新藥合作意向書(8月)2.與英國葛蘭素史克(GSK)簽訂抗體新藥與保密協定(8月)中 天 林衛理治療癌症、免疫性、癒合傷口等疾病為主之新藥開發 與大陸石藥集團共同宣佈簽訂全面性新藥合作意向書。兩岸生技醫療產業搭橋以來,規模最大的合作案 (8月)合 一 柯逢年 台灣本土優勢藥材到手香系列新藥的創新研發 與大陸石藥集團簽訂新藥與產品合作意向書(8月)

台灣浩鼎 張念慈

黃秀美 乳癌等癌症藥物開發 乳癌疫苗獲FDA核准,且進度超前

鑽石生技

創投 路孔明 主要從事生技相關投資 與中研院合資成立醣基

永豐餘何壽川集團

公司 代表人物 主要發展 近日動態太 景 許明珠 傳染病、癌症及糖尿病的併發症相關的新藥開發將於8月30日興櫃市場掛牌;新藥奈諾沙星授權大陸浙江醫藥,取得800萬美元之授權金 (2012年)台微體 洪基隆 藥物傳輸系統研究及新藥開發授權美國藥廠SciClone 在大陸、港、澳銷售新藥Proflow (6月)台灣基因 郭東源 提供基因檢測產品致力於新生物技術的開發,以研究開發診斷疾病及治療之相關產品為主要目標

上騰生技

顧問 張鴻仁 主要從事生技相關投資,管理上智及中小企業基金等 至今已投資近30家國內外生技公司

東洋林榮錦集團

公司 代表人物 主要發展 近日動態永 昕 溫國蘭 蛋白質藥物開發 與歐洲藥品公司完成簽訂生物藥品委託開發契約書(2月)晟 德許瑞寶 內服液劑開發 遠東財富入股晟德製藥9.386億元,持股14%(8月)東生華 陳俊良 慢性疾病藥物開發改良劑型降血脂藥落脂膜衣錠已通過健保局內部核定(6月)智 擎 葉常菁 癌症治療藥物開發受惠策略夥伴Merrimack胰臟癌新藥MM398收案進度順利,明年9月可望取得藥證,估計有7500萬美元的權利金可認列益安醫材 張有德心導管術後止血裝置相關醫材 預計投入1500萬美元

整理:黃家慧、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9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