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从农场到餐桌 正大集团食物链重构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8/xMMDAwMDE3OTUxMQ.html
“我们的战略是从饲料到食品,实现完整产业链的建设和转换。”5月12日,在上海正大广场九楼,正大集团执行副总裁谢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这 家近90年历史的企业遵循的是由种子改良、种植业、饲料业、养殖业、农牧产品加工、食品销售、进出口贸易组成的完整现代农牧产业链。30年前正大集团进入 中国,从饲料环节入手,逐步延伸养殖、屠宰、加工、食品、零售。与正大饲料相比,正大(中国)在食品领域的发展则略显缓慢。从1980年代 至今,仅建成了青岛正大等六家企业。“从饲料到食品,这个产业链很长,泰国是一级一级过来的,中国也会这样做。”谢毅说。构 建食物链根据正大农牧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战略规划,该公司现在强调的是扩大养殖规模,将来的重点是深加工和品牌 建设。“我们的愿景是要做世界的厨房,而最后的终点是食品,这些食品将会是方便食用的。”谢毅表示。据谢毅介绍,目前正大肉 鸡的养殖规模相对成型,今后需要增加的是生猪、虾和蛋鸡的养殖。2009年以来,正大集团密集投资生猪养殖项目,在湖南、重庆、山东、广 东、安徽建设新基地,投资额累计120多亿元,生猪出栏能力总数超过450万头。方正证券农业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陈光尧指出,养殖业需要投 入大量的资金,市场风险也很大,同时还要防止病害的出现。目前,养猪业有逐步由大企业运作的趋势,目前的养猪集中度已达60%。集中的养殖 业必然催生集中的食品深加工。据记者了解,正大食品包括鸡、鸭、猪等生鲜和熟食系列产品,以动物蛋白为主,目前在青岛、香河、秦皇岛等地有大型的食品一条 龙加工厂六家,年营业额近80亿元。而同样以肉制品加工为主业的雨润食品和双汇发展,2009年各实现营业收入138.7亿港元和 283.51亿元,均远超过正大食品。谢毅将此归咎于终端零售的欠缺。虽然在正大集团旗下的卜蜂莲花、正大美食馆皆有正大食品专柜,但是, 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外,还有很多地方买不到正大的食品。深耕渠道、发展餐饮业成了正大的解决之道。据谢毅介绍,目前正大拥有上海“泰 泰”连锁餐厅、北京“盛世莲花”连锁快餐店,以及诞生于世博会的“正大美食馆”。“我们的想法是把模式做出来,包括产品模式和盈利模式,能 做好才能做大。”谢毅告诉本报记者。“正大美食馆”是正大集团投资的一间餐厅,餐厅涵盖中式、泰式以及东南亚风味菜品,其超过半数的菜品是 由正大食品泰国与中国下属企业直接进行加工生产。“我们餐厅卖的产品都是在集团旗下食品加工厂里加工或半加工,为了实现产品的标准化,我们 尽量减少厨师,所有产品都可以溯源。”正大餐饮总经理王新元介绍说。以红烧肉为例,把南通正大养殖场的生猪屠宰后,送到青岛加工,再运送到 上海,由卜蜂莲花超市的配送中心配送到正大美食馆。其中卜蜂莲花超市的物流系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日信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王永峰指出, 建立食品全产业链,既可以防止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又可以掌握下游的定价权,在产业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实现盈利。品牌整合深 入零售终端,品牌知名度的提高迫在眉睫。谢毅认为,正大食品知名度不高的原因是,品牌众多且分散。目前,正大鸡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有“正大”、“双大”、 “正大秦皇”、“德大”、“雪莲”,而这五个品牌分属于青岛正大、香河正大、北京大发正大、秦皇岛正大、吉林德大和黑龙江正大。谢解释说, 在中国,正大有百余家公司是合资的,虽然都是正大控股,但是中方股东却不一样,品牌整合的前提是要对股权进行整合。王永峰指出,品牌的统一 是发展的趋势,因为如果要打入全国市场,统一品牌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此外,还可以节约成本,节省广告营销费用。谢毅透露,目前正在和品 牌公司讨论品牌的整合,现在品牌基本得到统一,都叫“正大食品”,部分较强势的区域性品牌将作为副品牌被保留一段时间,逐步取消。除了整合 品牌,谢毅还特别强调网络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的重要性。目前,正大食品在自有终端销售渠道上除卜蜂莲花超市,还有"泰泰小厨"连锁餐厅和" 盛世莲花"连锁快餐店。此外,正大食品尚借助家乐福、沃尔玛、好又多等超市,农贸市场、学校、机关、餐饮等传统通路进行全国铺货。但是谢毅认为,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正大食品还需要更多的销售渠道,特别是网络销售。事实上,中粮早已推出自己的专业食品B2C网站。 2009年8月,中粮集团打造的专业食品B2C网站“我买网”正式上线,在“我买网”能购买到休闲食品、粮油、冲调品、饼干蛋糕、婴幼食品、果汁饮料、酒 类、茶叶、调味品、方便食品和早餐食品等,该网站运行以来表现良好。目前,正大食品的网络销售渠道还主要是卜蜂莲花。谢毅表示未来将加大卜 蜂莲花网站的投入,搭建销售第三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46

吃不起白米飯的窮小孩 二十年摸索成第一 香魚大王端上高級日本料理餐桌

2011-2-14  TWM




過去在平地養殖寒帶魚種香魚,基本是不可能的挑戰,但八甲漁場主人黃玉明,卻打破這個魔咒,不僅飼養成功,還成為台灣最大的香魚養殖場,幼年如同魚苗般到處棲息、尋找活路的生涯,就是激勵他成功的最大動力。

撰文‧羅弘旭

三井的滷香魚、喜來登的香魚套餐、SOGO百貨鮨彩壽司的烤香魚、台南神田日本料理的香魚定食,一客要價三百到五百元不等,這些香魚都有一個共同的養育處──宜蘭的八甲漁場。

入夜,少了陽光的照射,加上蘭陽溪口吹來的海風,宜蘭的氣溫比白天更低,但這卻是八甲漁場主人黃玉明開始工作的時刻,換上厚重的大衣和雨鞋,他獨自來到一個近海的獨立魚池。

顛覆產地

借六百萬元飼養低溫香魚

在 魚池旁,黃玉明右手舉著手電筒,用燈光照射著水中黑麻麻的小點,仔細地端詳,左手規律的撒著粉狀的餌食。在呼嘯的海風聲中,他指點著魚苗肚子上那隱約的黑 線說:「那是牠們吃到肚子中的飼料,只有在晚上,香魚幼苗看到燈光群聚過來,我才知道牠們有沒有吃飽。」唯有整晚觀察、餵食,十天之後,香魚的幼齡魚苗從 一公分成長到二.五公分才算穩定;這樣的過程,每年二次,黃玉明不間斷的做了十年。他對香魚的執著,讓同業盛傳這樣一段故事:「他養的魚苗都認得他,當他 靠近養殖池,魚就自動聚集過來。」傳說是否屬實?他笑著說:「我想那應該只是幼魚聽習慣了腳步聲,知道這聲音就代表有東西吃了。」但黃玉明的八甲漁場香魚 年產量一百萬噸,幾乎占去全台灣七成產量,卻是不爭的事實。「八甲漁場用水量比放尿還小!」「八甲漁場那一套若行得通,以後連垃圾桶都能養香魚!」十年 前,當他開始嘗試著在平地繁殖香魚時,背後盡是同業的嘲笑!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員黃家富表示:「香魚屬於低溫魚種,對於水質的要求又相當 嚴苛,動輒集體暴斃,沒任何轉圜空間;因此台灣早期養殖香魚,只有在南投山區泉水清澈的養殖業者敢嘗試。」黃玉明在平地養殖香魚的念頭,都被同業嘲諷「頭 殼壞去」。但是當時的他,已經沒有退路,在嘗試飼養香魚之前,黃玉明是台灣的大型金魚養殖戶,一年出貨的金魚超過百萬條,從一尾十元的金魚,到一尾五、六 萬元的金魚,都是他的池中物,一年營業額破千萬元。

可是,一九九六年之後,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的金魚養殖技術逐漸趕上台灣,市場逐漸被取代,「過去每年賣一百萬條金魚,但一九九六年繁殖的金魚,連續賣三年都賣不完。」。

創 業那年,黃玉明向農會借貸了六百萬元,債務壓力沉重得讓他沒有犯錯的可能:「那個時候的六百萬元,換算成現在的物價,差不多是一億五千萬元,不到四十歲就 欠一億元的債,你覺得我能放得下心麼?」第一年養殖香魚,黃玉明向魚苗業者批來二萬尾,開始試養,他只知道水溫要低、水要清澈,其他一概不清楚;但靠著不 停換水打水,存活率也在普通水準,一九九六年投資的五十萬元,勉強回收。

顛覆水溫

反覆試驗找出夏季養殖法

到底什麼決定香魚存活率?國小畢業後就因為家境因素,無法繼續升學的黃玉明,並不知道什麼是實驗的固定變數或是對照組、實驗組,他只能每天泡在魚塭觀察香魚怎麼又病懨懨了,再去摸索那時候是天氣太熱?還是水中氧氣不足。

他拿出當年剛開始養金魚的精神,先穩定基本飼養環境,再慢慢把環境調整得更嚴苛些:「我就會開始作怪,放些綠藻水進去,看香魚在這種環境活不活得下去。」這些降低環境品質的作法,都是為了讓飼養成本更降低,但如何兼顧成本和存活率,就是不停的嘗試。

回 憶起當年幾乎就是住在池子邊的過程,「就是把魚當成自己家一分子噓寒問暖就對了。」黃玉明老婆吃味地說,「他對小孩也沒這麼在乎過。」黃玉明也笑笑反駁: 「小孩是花錢的,而且有老婆照顧,但香魚是賺錢的,只有我知道怎麼照顧。」這麼拚命,除了資金壓力,更多是來自幼時的貧困。出生在宜蘭員山鄉雙連埤九芎林 一帶,家中共有十名兄弟姊妹,黃玉明的三餐以地瓜簽為主食,根本看不到白米飯。國小畢業就被送到台北親戚家做學徒,「吃壞肚子,還被嘲諷說是太貪吃,因為 窮困而被羞辱的記憶,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為了謀生,他做過燒木炭、種樹、抓蚯蚓雜工為生,也種過水果,後來發現金魚養殖業生意不錯,才慢慢轉作金魚養 殖。八甲漁場的養殖池,就是當年金魚養殖再利用的魚塭,他指著占地二甲的漁場,感慨說:「那時候先做工賺錢,一有錢就雇人挖魚池,錢不夠又回去繼續做 工。」

顛覆產季

全年帶卵香魚穩坐千萬營收二十年的摸索,從金魚到香魚,他終於打破「關鍵水溫二十五度」的魔術數字,「以前養殖池的水溫只要超過二十五度,香魚立刻集體翻肚,絕對不會少一條。」黃玉明如此形容當時這個臨界溫度的恐怖。

但黃玉明反覆試驗後,終於找出水溫不是單一關鍵,關鍵還有餵食的時機,「超過二十五度,香魚就停止進食,這時候你如果還投放飼料,水質就完蛋了。」不被吞噬的飼料,沉積在池底迅速氧化,破壞水中的溶氧率,對水質溶氧率要求比金魚、錦鯉高出一倍的香魚,就因為缺氧暴斃。

搭配著換水和減少餵食,黃玉明首次在水溫二十九度下讓香魚繼續存活,這意味著,即使夏天,八甲漁場還是能繼續養殖香魚;傳統一年一收的循環,變成一年二收,周轉率加倍,營收也加倍。二○○○年後,八甲漁場站穩腳步,成為台灣香魚出貨量最大的漁場,年出貨一百萬條。

不 過,香魚從十五年前一公斤五百元的高價,隨著繁殖技術的進步,跌到每公斤二七○元,價格幾乎腰斬。黃玉明無奈地說,「養殖魚類幾乎都這樣,差不多五到十年 就從高價魚種變成平民魚種。」因應價格下滑,八甲漁場的另一項祕密武器是「帶卵香魚」。香魚只在每年十月到十二月間才會產卵,這種「帶卵香魚」是所有老饕 的最愛,過去只能透過捕撈之後揀選,分類出母香魚。但八甲漁場卻不需要事後揀選,養殖池中,絕大部分的母魚都能催熟產卵,黃玉明神祕的說:「這是我目前唯 一的祕訣,再透露下去就會被學走。」所以當對手只能搶低價的魚肉市場時,他卻能大量賣出每公斤五百元的帶卵香魚,讓營收依然在千萬元以上。

除了養殖,他也在漁場開設餐廳,吸引觀光客;現在幾乎成為觀光客到宜蘭的指定景點。這位宜蘭鄉下出身的窮小子,終於從被親戚看輕的小魚苗,成長為能力抗惡劣環境的成魚,在香魚養殖中,養活自己,也撐起整個家庭的生計。

香魚達人黃玉明

出生:1952年

經歷:金魚養殖

學歷:空中大學肄業

達人致勝心法

一、把香魚當自己的嬰兒照顧,就知道何時該餵食、何時該加水。

二、逐漸放寬飼養的條件,找出最省力的飼養模式。

三、持續開發更多的魚類、增加銷售單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73

大陸餐桌新寵 一尾毛利率破五成

 

2011-3-21  TCM




什麼樣的投資標的,竟能同時讓裕 隆集團旗下新揚投資、神通集團旗下聯訊創投,以及兆豐銀行等傳產、科技與金融背景法人,還有米果大亨蔡衍明的哥哥蔡衍榮、藝人小S的公公許慶祥等各方人馬 全都看上眼?

答案是:石斑魚。

故事,要先從位在屏東的龍佃海洋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有「石斑王」之稱的戴昆財說起。

「戴董事長在石斑魚育種、養殖成績有目共睹,」新揚創投董事長徐善可指出。 原來,一九九一年,龍佃人工繁殖老虎斑成功,四年後又領先全球首創研發龍膽石斑魚苗;其後陸續投入金錢斑、東星斑與油斑等種苗,是台灣人工培育石斑魚的先 驅。

聯訊創投總經理周德虔補充,石斑魚多靠天然撈捕,但海洋資源有時而盡,「龍佃種魚孵化技術最成熟,又有行銷經驗,和其他生手同業約有八年、十年差距。」 看好龍佃在石斑魚育種的技術創新與研發,讓新揚與聯訊至少投資千萬元,各取得一席法人董事。「小S公公想買股票,蔡衍榮也來拜訪過,」戴昆財透露,公司正 積極覓地擴建魚塭,擴大養殖規模,並朝公開發行的資本市場邁進。

台灣位置最優 適合養殖,輸陸不到一天

其實,龍佃不過是石斑魚奇貨可居的一個縮影,各方人馬真正看好的,正是台灣石斑魚背後的龐大商機。近五年來,石斑魚的產量、單價、產值可說同步上漲,造成 台灣石斑魚火紅的背後,正是中國市場暴紅營造的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是地理環境的先天優勢。「中國不能跨年養魚,每年四月放苗,十一月就要收,」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助理教授冉繁華指出,石斑魚怕冷,台灣高屏地區 氣候最適合養殖;同緯度的福建、廣東,因大陸型氣候造成冬天海水溫度過低,養不出大型龍膽石斑,價格與美味度都不如台灣。

至於台灣石斑魚養殖過去最大勁敵海南島,因中國大力發展當地觀光,收回不少海域,威脅降低。「石斑魚肯定是台灣的天下,」戴昆財自信表示。

菲律賓走海運,活魚運輸到中國最快三天、越南與馬來西亞船運到中國要五天,泰國則要九天,「東南亞國家養殖技術不如台灣,……死魚價差一半,(每台斤)三 百變一百五,」冉繁華認為,台灣有技術和品質等優勢。

再因去年三月農委會宣布開放「活魚運搬船」直航中國十一個漁港,不經香港轉運,台灣養殖石斑除不到一天可直達,運輸時間減少也有助降低活魚死亡、提高品 質,每斤魚貨運費平均又降至二十元,省下約三成運輸成本,更添競爭力。

中港食客大增 年供應五千萬尾還不夠吃

中國正崛起的內需消費市場,自然也沒在石斑魚產業中缺席。「問過海鮮批發商,來自中國的需求,讓他們抓都抓不夠,有多少賣多少,還沒看到(需求)量的 bottleneck(瓶頸)。」周德虔眼中,東方人嗜吃活石斑,一方面中國人愛面子,五百克動輒新台幣五百元的石斑魚是請客必備料理,再隨中國經濟起 飛,更講究吃,學香港人吃石斑魚的風氣也大盛。

需求旺盛,但石斑魚供給卻不及。戴昆財分析,現階段台灣每年青斑供給量約三千萬尾、龍膽則約一百萬尾,而虎斑主要養殖國馬來西亞去年受病毒影響,出貨僅一 千萬尾,加計越南五百萬尾,中國市場外的供給量不到五千萬尾。

ECFA優先受惠 列早收,明年降為零關稅

台灣石斑魚九成以上外銷中國,今年一月,再挾著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早收清單正式上路,石斑魚出口關稅由一○.五%降至五%,明年再降到零關 稅等利多,又遇上去年台灣魚苗減產,帶動價格上漲,如最多漁民養殖的青斑,三月十三日產地價每台斤高達三百元,站上八年來新高,相較過去每台斤一百七十 元,漲幅近八成。

基本面供不應求,持續推升石斑魚價格水漲船高,當養殖者成本不變,也代表中間利潤更可觀。

戴昆財以青斑每尾八公分魚苗三十五元、四成存活率舉例,扣除餌料成本,每斤產地價三百元計算,毛利率約三成;至於成長速度居各類石斑之首的龍膽石斑,一年 可長到三斤,第二年每月更可成長一斤,十五斤的大盤價可破五千元,扣除每尾魚苗一百元、七成魚苗死亡率與餌料費,也至少有五成毛利率;因此有漁民直接用一 千二百元收購一斤大的龍膽石斑,養大出售,獲取利潤。

較極端的例子是香港每年營業額約一百三十億元的東星斑;對照近日香港大盤價每斤港幣四百七十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七百八十元),如果養殖成功率達六、七成, 每斤東星斑毛利率上看一倍。不過該高貴魚種只有菲律賓、馬來西亞等適合養殖,台商得先有東南亞市場布局。

挾地理環境與養殖技術等優勢,又結合供不應求、ECFA逐漸發酵與利潤可觀等題材,都增加台灣石斑魚含金量。商機所在,各方人馬無不積極卡位,也因此餐桌 上人人愛吃的石斑魚,便一躍成為各界眼中絕佳的投資標的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2

恐怖!輻射魚早上了你家餐桌


2013-09-23  TWM  
 

 

九月,韓國人最擔心的不是北韓又要試射飛彈,而是從日本福島核電廠排到海裡、每天動輒超過百噸的高濃度輻射水。

因為擔心吃到核污染水產,韓國人不敢吃海鮮,政府也宣布全面禁止日本福島附近八縣的水產進口,甚至嚴控日本進口食品檢測標準,將現有放射性元素銫污染標準由每公斤三百七十貝克,縮緊至一百貝克。

韓國民眾擔心,其實台灣民眾更應該提高警覺!因為政府把關不嚴,檢驗抽樣太少,目前遭輻射污染的食品已經滲透到台灣市面,食品安全出現嚴重漏洞。

在台灣,放射性元素銫污染標準定在每公斤三百七十貝克,但「食品符合標準不代表就是安全」!主婦聯盟秘書長黃嘉琳說。

黃嘉琳表示,鄰近的韓國及香港,食品中無論測出五貝克或十貝克,只要對國人健康有疑慮,就算低於國家訂定的輻射食品安全標準門檻,仍會下架或公告商品訊息;但台灣卻放行遭輻射污染的食品進入市場,對民眾健康造成不可測的傷害。

全部都合格?幼童零食驗出低輻射

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今年上半年,日本農林水產物的前兩大出口地區分別是香港(五百五十八億日圓)及台灣(三百三十一億日圓),但擁有七百萬人口的香港,一天便檢驗二百六十二件日本進口食品(以八月二十七日為例),每日即時公布資訊,萬一驗出,進口商自願交出予以銷毀。

反觀有二千三百萬人口的台灣,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一週才公布一次檢驗結果,每週檢驗樣本數大約二百五十件,還不到香港一天的數量。累計從福島核災以來,香港的總檢驗樣本已經近十五萬件,幾乎是台灣(約四萬件)的四倍。

再看看韓國。從八月二十六日起,韓國開始針對鱈魚、秋刀魚、鰈魚、金鎗魚、鯊魚、青花魚等太平洋海域進口的六種魚類,從原來每種魚類每週檢測一次,增加到兩次;日本福島鄰近八縣以外地區水產品,從原規定採集一公斤當標本檢驗,變為兩公斤。

台灣不論在檢測頻率、行政效率和處理方式上都處於「慢半拍」,至今並沒有針對福島輻射污染擴大的問題提出對策。

不僅福島輻射污染擴大後,到目前還沒看到政府提出因應對策,甚至從兩年多前日本大地震以來,因官方不夠嚴謹,已經讓民眾吃下低輻射食品,健康暴露在核輻射風險中。

根據衛福部內部資料顯示,從二○一一年三月十五日至二○一三年九月八日,一共抽檢四萬一千七百六十六件各類日本輸入食品,其中有一百七十二件驗出含有微量輻射物質(驗出率約千分之四.一二),包括水產類三十三件、茶葉一百零八件、加工食品九件、水果五件等,茶葉占比超過六成。

日本料理高級餐廳最愛的比目魚、紅魽,小朋友愛吃的栗子、薯條棒等,都曾被驗出含有輻射物質。其中有十七件包括小麥粉、薯條棒、冷藏鯽魚及綠茶,曾被驗出含放射性銫-134及銫-137,含量每公斤超過一百貝克;甚至曾驗出有綠茶粉放射性銫-134及銫-137每公斤含量高達三百二十一貝克,已在超標邊緣。

低輻射無害?嬰幼兒和孕婦易受影響

根據國內法令規定,食品中銫-134及銫-137的總和含量限值為每公斤三百七十貝克,也就是說,一百七十二件驗出含有微量輻射物質的食品中,含輻射的數值都符合國內標準,衛福部也始終對外宣稱「從三一一到現在都未出現日本進口食品有檢驗不合格案例」!

但,「符合標準」與「安全」還有很大的距離!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就說,台灣放行遭輻射污染的食品進入市場販售,不僅影響小孩、孕婦健康,更進一步讓低階核污染食物名正言順端上你家餐桌。

日本及韓國的法令均規定,食品當中銫-134及銫-137的總和含量限值為每公斤一百貝克。當日本進口到台灣的部分食品,銫含量超過每公斤一百貝克仍可過關,立委林淑芬就說,這代表在日、韓早就被當成低階核污染食品而遭到丟棄的東西,已光明正大進入台灣賣場販售。對此衛福部食藥署認為,這些食品輻射含量並沒有超標,當然可以在市場販售。

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表示,如果食物遭放射性物質污染,任何清洗,高溫、高熱,都無法去除核污染,吃進遭放射性銫污染的食品,銫會持續累積在人體的肌肉及骨骼中,而分裂中的細胞如血液、精子、卵子,對銫最敏感,嬰幼兒、成長中的青少年及孕婦若吃入含放射性銫的食物,對健康影響相當大。

從福島核災發生,到最近核污染進一步擴大,衛福部始終選擇「絕不公開驗出輻射食品名稱、絕不公布廠商名稱,以及絕不說出鋪貨通路」這「三不」做法,林淑芬多次質疑,已從衛生署升格的衛福部,到底是為國人健康把關?還是說穿了只為了保護商家的權益?

從三聚氰胺毒奶、塑化劑事件、毒澱粉,到現在讓民眾可能在不知情下,把低階核污染食品吃進肚子裡,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政府無能?還是經濟利益大於一切?

【延伸閱讀】辨別魚種,輻射免下肚——挑魚建議

一、少吃這些魚!

魚種:大型洄游類——鮪魚、旗魚、土魠魚、鯊魚理由:大魚容易吃下遭輻射污染的小魚,也因體型龐大,易累積較多輻射物質

魚種:底棲類——六線魚、鰈魚、比目魚理由:底棲魚類容易吃到從海平面沉澱下來,遭輻射污染的海底微生物

二、多吃這些魚!

魚種:台灣本土養殖及近海捕獲——虱目魚、石斑、鱸魚、香魚、吳郭魚、台灣鯛、白鯧、黑鯧、鰱魚、草魚、海鱺理由:沒有受到輻射污染,捕獲的魚類較安全

魚種:南洋捕獲——白帶魚、紅條、魩仔魚理由:距離福島遠,較不易受核污染

魚種:來自高緯度漁場——鮭魚、圓鱈理由:除了日本鮭魚以外,來自智利、挪威、美國的鮭魚,以及紐芬蘭、北海、阿拉斯加的圓鱈,距離福島較遠,不易受核污染

資料來源:江守山醫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65

虎爸分享》上億身家投資高手 教養小孩也有一套 餐桌上大鳴大放 教出醫生、教授兒子

2013-12-02  TWM
 
 

 

從一貧如洗的孤兒到億元財富身價,李宗男不僅投資成績斐然,他有兩個兒子,一位是心臟外科醫師,一位是大學電機系教授,更是他人生最大的驕傲。

他是如何教養出兩位社會精英,與他的投資心法一樣值得學習。

撰文‧謝富旭

在台灣外科醫師短缺下,開刀與看診行程滿檔的台北馬偕醫院心臟外科名醫李君儀,周末總是盡可能卸下繁重的工作,帶著孩子們與父母親聚餐。在李君儀心中,李宗男一直都不是個嚴父角色,而更像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從小學一年級起,李君儀一直是班上成績第一名的學生,不過,這個第一名頭銜,在他升上五、六年級時有了變化。因為,他當時就讀台北市西松國小的班導師,就是自己的父親李宗男,雖然自認為考得很好,但在父親的班上,李君儀始終與第一名無緣,頂多拿到第二名。

當兒子班導師 用一百分標準要求他回想當時教兒子的回憶,李宗男笑著說:「兒子在班上被我教,拿第一名對其他同學實在講不過去!」為了不讓人說李宗男刻意關照自己的孩子,連體罰時,李君儀總是要多挨幾下板子。

李君儀回憶說:「那是個體罰盛行的年代,當導師的父親對自己班上同學要求遠比其他老師嚴格,哪一科達不到九十分,少一分就用藤條抽手心一下。」有一次,李君儀數學考九十四分,父親不知哪根筋不對,竟硬把他叫到講台前,抽六下手心。打完後,李宗男狡黠地笑說:「你的標準是一百分!」李宗男對兩個兒子的生活習慣與課業要求雖極為嚴格,但態度上卻又顯得極為慈祥柔軟,讓兒子無法抗拒父親超高標準的期待。目前在國立大學電機系任教,擁有四十幾項光電科技方面專利的李宗男次子李君浩,因為是么子特別愛撒嬌,直到上國一時,在家裡仍坐在父親大腿閒話家常。

那種既嚴厲又慈祥的衝突教養風格,最讓李君浩印象深刻的是,他考上大學後,赴成功嶺受軍事訓練時,每晚大家都要比誰收到的信最多,來彰顯自己的人氣指數。受訓兩個月期間,儘管每星期一次的家庭面會日,父母親一定會帶好料的為李君浩「進補」一番,「但父親仍每日親手執筆為我寫一封信,每封信不是三言兩語敷衍了事,還都是長篇大論寫了二至三張信紙!」李宗男的教育觀念是,要栽培孩子成為有用的人,對社會有貢獻,不在於父母親能講出什麼深刻的大道理,而是小時候就要從很小的習慣嚴格要求起。「其實,兒子們只要做到我規定的,放學後先把功課做完,再做其他事;不吃零食與喝飲料,睡覺前一定要刷牙;今天上過的課至少複習一次……種種小習慣,我就覺得很好了。是不是讀書的料,真的是看興趣,看他們的造化。」為了養成兩個兒子在正餐外不吃零食、不喝飲料的好習慣,李宗男夫婦除了不給零用錢外,準備的三餐總是特別豐盛,連早餐也不放過。

「長久以來,我們家早餐總是吃得像晚餐一樣,乾飯配四菜一湯。更誇張的是,有時候一起床就已經聞到母親煎牛排的陣陣香味,我沒唬你,我們家早餐有時候就是吃牛排。」李君儀表情認真地說。

防孩子吃零食 一天八顆柳丁伺候李君儀細數媽媽在培養小孩不吃零食、喝飲料的習慣,已到達「機關算盡」的程度。讓他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柳丁盛產期時,媽媽為他準備了八顆去好皮、隱隱露出黃色果肉的漂亮柳丁;為什麼是八顆?「因為上午有三次下課,一節一顆,中餐後吃兩顆,下午三次下課再各吃一顆,剛剛好一天吃完八顆。這種『精算能力』,就算同學要請我吃零食、喝飲料,我都只好婉拒。」每到周末假日,李宗男夫婦鮮少帶孩子出遊,卻把大部分時間用來光顧擁有美食盛名的餐廳上。李君儀、李君浩在青少年時期特別愛吃牛排,李宗男打聽到台北市華泰王子飯店的牛排最美味,於是常帶著孩子光顧。

每個周末在餐廳外食的餐桌上,李宗男與兩個兒子約定,這個時候是「大鳴大放」時間,對父母親有什麼不滿,或有什麼要求,或想買什麼東西,或做錯什麼事想要認錯,都可盡情地宣洩出來,家庭成員對彼此心中存有什麼疙瘩,絕不可放超過一個禮拜。

李家成員每周固定的心情交流與美食聚會傳統,一直持續至今不輟,只是成員從原本一家兩代四口,擴張成一家三代十二口。

在李君浩的成長記憶中,父親簡直像個準時的時鐘。「讀小學時每到放學,父親每天開車接我們下學,再繞到母親工作的地點接她下班;一家人到家後,孩子先寫功課,吃完晚飯後,父親又出門補習;補習下課回到家,總是會撥時間再幫我們複習功課。一直到晚上十一點,全家人準備上床睡覺時,父親還總是坐在書桌前,獨自批改作業或出試卷。」李宗男照顧家庭,努力工作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兩個兒子心中,「這種無聲的身教,是我們日後出社會做事、照顧家庭的榜樣。」李君浩說。

說到對孩子人生種種重大選擇,李宗男夫婦也都打自內心地予以尊重。

李君儀舉例說,面臨選科抉擇時,父親找了幾位醫師朋友一一與他詳談,卻不明講到底希望他選哪一科。「我從這些醫師叔叔伯伯的口氣感覺到,父親雖然對選科態度開放,卻似乎最不希望我選擇挑戰度最高、工作最繁重,而且最容易發生醫療糾紛的外科;即使真要選外科,也最好選一般外科,而不要選急重病的神經外科或心臟外科。」「為了不辜負父親栽培,我做了任性的決定,特別選擇難度最高、手術過程中變化最大的心臟外科,作為醫師生涯的起點。因為我深信,走這一條路,能拯救很多像父親這樣支撐整個家庭的心臟病患者!」李君儀感性地說。

面對李君儀的選擇,李宗男說,他只有一個感覺:「不捨!但卻完全尊重。」父子三人彼此話雖不多,但那種相互疼惜、關心對方之情卻溢於言表。

李君浩

出生:1972年

現職:國立大學電機系教授學歷:台大電機系、台大電機系博士專長領域:有機高分子發光零件,擁有40幾項專利權

李君儀

出生:1970年

現職: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醫學專長: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心衰竭手術李宗男餐桌上的三堂教養課1. 要求嚴格、態度慈祥對兒子要求嚴格,態度上卻極為柔軟,讓兒子無法抗拒父親超高標準的期待。

2.平日力行好習慣,假日暢所欲言 對父母的不滿或疙瘩,絕不放超過一個星期。

3.要求孩子做到的事,父母要先做到 要小孩少看電視,父母也要少看;要小孩不吃零食,父母也不能貪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43

魏應州與兒子 餐桌上的創業課

2014-04-07  TCW
 
 

 

誰有那麼大面子,讓頂新集團董事長魏應州在「黑心油風暴」四個月後,首度公開露面站台?答案是,他的二兒子魏宏帆。

「爸,謝謝!」三月初,不讓老大哥捷安特、美利達專美於前,魏宏帆以碳纖維自行車品牌高士特創辦人身份,搶在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大展前一天,大動作宣佈斥資六千萬元,成立全台首支職業自行車隊。他一上台致詞,首先就感謝一路力挺自己創業、這次還專程到場支持的父親魏應州。

只不過,和未來準備接管家族方便麵事業的哥哥魏宏名,以及將接下飲品事業的弟弟魏宏丞相較,創業精神、冒險性格和魏應州最為相似的魏宏帆,卻在頂新集團大家長交棒規畫中缺席。

「不會(有陰影),」一身黑衣、黑褲,私下還戴著一副復古眼鏡的魏宏帆,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自信滿滿,「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被認可的。」其實他正是目前頂新集團第二代中,唯一一位自行創業而不進家族事業者,魏應州還為他投入了十億元創業金。

為了創業進鴻海基層歷練三年

魏宏帆十五歲時,三兄弟就一起到英國當小留學生,大學主修機械的他,一畢業滿腦子便想著創業。「我爸知道我去鴻海,」為了創業,他第一份工作便是進富士康龍華廠,一路從基層開始歷練。

「進鴻海三年,目的就是要(準備)創業!」二○○七年,他找來十多位富士康同事,一起投入碳纖維材料創業。高士特總經理廖偉宇透露,當時魏宏帆邀他創業,才知道原來他是魏家少東。

魏宏帆坦言,過去父子因為分隔中國和英國,見面的機會不多;直到最近一年,魏應州為了陸續培養接班團隊較常待在台灣,他只要人在台灣,父子幾乎每晚都一起吃飯,「我去年一整年見到他的次數,有點像過去十年的加總,」就這樣,他找到這位兩岸三地年營收破四千億元的老爸當自己的創業超級顧問,在飯桌上學到最有價值的三堂課。

第一課:檢視勝算有多高投入前,先問一連串問題

魏應州傳授兒子生意經的第一堂課,是先檢視勝算有多高。魏宏帆回憶,早在自己有意創業之初,父親先說,這個領域他完全不懂,接著就丟出一連串問題問他:碳纖維材料產業趨勢是不是向上?能不能差異化?成功機率有多高?對自己的計畫有沒有信心,會不會被擊倒?如果會被擊倒的話,就要喊卡。

看好碳纖維材料新趨勢的差異化與市場缺口,有機會打造一間小而美的公司,讓他的創業計畫受到父親認可。「我認為任何一個東西都會成功,只是你的代價有多高,」魏宏帆笑說老爸總說他自負。

第二課:抓大放小從眾多選項找出最大效益

所以,給他的第二堂課,抓大放小。先評估各種時間、金錢、精神、情感等層面要付出的代價。通常,魏宏帆會先丟出十個選項,他父親不給答案,只講原則,讓他自己從十個選項縮小到三個,最終要學到在一個籃子中只抓出一顆金雞蛋的功夫。

「我爸常跟我講,永遠要思考做什麼事效益才能最大?」創業路上,製造與代工的取捨,是他一開始最大課題,「我的選項太多,他幫助我少走很多路。」魏應州認為,發展品牌要具備製造、管理、行銷等全方位能力,難度是代工的十倍,建議他先從代工開始練兵。

代工過程中,魏宏帆不斷思考要放大規模,或提早轉型品牌時,老爸也提醒他代工只會累積訂單規模,無法真正操之在己,投資生產設備時,必須由成本效益評估設備是否最恰當;「投資品牌的累積,會比投資代工設備相對正確。」這讓他在代工五年之後,轉進發展品牌。

「家庭教育就是價值觀的傳承,只有爸爸能給你價值觀,」所以在魏應州身兼頂新集團董事長、家族大家長和父親三種角色中,魏宏帆最喜歡後者。

他正從父親給自己的釣竿中,學習價值觀和取捨,「身為父親,應該要給小孩一個釣竿,真正的釣竿不是答案。」

第三課:親自走過才叫經驗透過試行錯誤增加閱歷

只不過,商場江湖上終究沒有武林秘笈。魏應州教他的第三堂課,也是最進階的一堂,便是親自走過的,才叫經驗。「我爸說,經驗就是經歷跟體驗,」魏宏帆說,就像跟小孩說水壺很燙不要碰,唯有真正燙到才知道不能摸,人生也是這樣。

儘管如此,選擇脫離集團自行創業,對他來說仍是場和自己人生的對賭。

三年前,魏宏帆開始投入碳纖維自行車品牌,去年宣佈砸下一億五千萬元建構兩岸通路,接著又宣佈斥資六千萬元成立台灣首支職業車隊,為了品牌,一年來已經大手筆投資逾兩億元。

「很多人常問我為什麼要創業,因為我想做一些不一樣的事!」他不諱言,上一代把財富交給你,也就希望你把它變多再交給下一代,「這是我對繼承這兩個字的意義。」去年,他的碳纖維自行車品牌已虧轉盈,通路數破百家及備齊產品線是他今年新目標。

理由越簡單,願望就越強烈。選擇自行創業的魏宏帆,正努力實踐父親在餐桌上教給他最寶貴的三堂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62

來自沙漠的駱駝奶 搶進美國人餐桌

2014-10-06  TCW
 
 

 

老祖宗的超級食物黃豆化為豆漿,到今天還是最經濟養生的飲品。深綠系的超級食物菠菜,也曾靠著大力水手卜派一舉風靡全球。新世紀的超級食物,又輪到哪項選手出列?這次專家壓寶的,是「駱駝奶」。

駱駝奶正進駐美國最大的有機超市Whole Foods,不到500c.c.,價格從16美元起跳(約合新台幣490元),初乳價格更是直逼3倍。

「駱駝奶比牛奶更好消化!」推出駱駝奶系列商品的Desert Farms創辦人阿布多瓦哈(Walid Abdul-Wahab)表示,駱駝奶比牛奶營養更高,不但鐵質是牛奶的10倍,維他命C含量是牛奶的3倍。駱駝奶還能降低血糖,減少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的需求。阿拉伯沙漠中,游牧民族飲食中的蔬果極少,靠的就是駱駝奶的均衡營養。

駱駝奶風味獨特,口感多帶一點鹹味,也比牛奶來得稀薄,酸鹼值接近羊奶。在美國的駱駝不到5,000隻,其中僅1成產乳,於是Desert Farms跟生活簡樸的艾米許人合作,由他們在開闊的牧場以有機飼料飼養駱駝,並親手為駱駝擠乳、裝瓶。

駱駝奶價格不菲,另一原因是駱駝的泌乳量稀少,只有乳牛的五分之一。而且,母駱駝不像乳牛,牠們需要小孩待在身旁才能泌乳。

原為中東、非洲游牧民族的傳統主食,駱駝奶近年也在現代餐廳成為新寵,在杜拜的咖啡館裡,饕客喝得到加入駱駝奶的拿鐵、卡布奇諾及奶昔。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估計,駱駝奶在全球的市場價值上看100億美元。另一方面,美國人其實越來越少喝牛奶,1975年以來,美國人口增加45%,但同期間人均牛奶消費量跌了近3成,漸漸被新興的杏仁乳、米漿、椰奶取代。

與Desert Farms有志一同的企業,還包括杜拜的阿聯酋駱駝乳品工業(EICMP),旗下生產的駱駝乳酪、駱駝乳巧克力,去年取得歐盟、馬來西亞進口許可,今年初已打進英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45

制裁最大的災難在哪里?俄羅斯人的餐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658

俄羅斯,CPI,普京,通脹,食品

本周俄羅斯國民聽到兩大壞消息:一是政府官方預計明年經濟就會陷入衰退,比經濟滯漲更糟;二是上月國內消費者價格(CPI)通脹率同比上升9.1%,創2011年6月以來最快增長。

本周一,俄羅斯經濟部公開警告,明年國內GDP增長可能收縮0.8%,將是2009年以來首次正式陷入衰退。經濟部副部長Alexey Vedev預計,到今年年末,俄羅斯國內通脹率為9%,明年年底會回落到7.5%。

即使明年俄羅斯通脹形勢有所緩解,眼下俄羅斯人還不得不為滿足基本生活忍受荷包“大失血”。今年盧布暴跌使進口商品價格猛漲,國內通脹形勢惡化,各類物資價格飆升。而且,俄羅斯的食品價格壓力更大。

作為針對西方制裁的反制裁政策,俄羅斯今年8月宣布停止進口歐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挪威生產的農產品,約等於90億美元進口食品訂單取消。據《莫斯科時報》報道,俄羅斯農業部長Nikolai Fyodorov當月表示,食品禁令意味著俄羅斯要加大開發國內農業,預計未來三到四年,需要增加1370億盧布(約合38億美元)農業補貼。但即使如此,俄羅斯也需要至少五年擴大農業生產。遠水怎麽解近渴?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俄羅斯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上月食品價格通脹高於當月國內整體通脹水平,漲幅超過12%。一些日常消費食品漲價驚人,新鮮的西紅柿價格上漲35%,白菜和土豆的漲幅分別達到24%和21%。漲得最兇的還屬蕎麥。截至11月,今年蕎麥均價上漲50%以上。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但俄羅斯市面出售的蕎麥大多是國產,至少不會受到西方制裁的直接影響,為什麽還漲得這麽兇?BBC的報道指出,有兩種可能。一是俄羅斯國內有蕎麥歉收的傳言,引起了恐慌性的搶購;二是蕎麥的地位相當於俄羅斯民眾心理的晴雨表,在陷入內外交困的危機時,俄羅斯人就開始囤積這種主食。無論到底是哪種原因,或許還可能是兩者皆有,以下BBC拍攝的搶購前後俄羅斯當地超市貨架圖都可以體現出,俄羅斯的經濟受到西方制裁怎樣的打擊。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獨立民調機構Levada公布的上月民調結果顯示,85%的受訪俄羅斯民眾認為,食品進口禁令並未對他們產生嚴重影響。但如果禁令和市場價格上漲持續得越久,俄羅斯的商家就越不願支持政府同西方對立。

本周一,盧布再度跳水,以6%的單日跌幅創1998年以來新高,今年以來跌幅已接近40%。盧布貶值的同時,國際油價五個月來跌入熊市,使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俄羅斯遭到雙重夾擊。

三天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發表國情咨文時承諾,要以“嚴厲”的措施懲罰攻擊俄羅斯本幣盧布的投機者。次日俄羅斯央行公布數據顯示,在本周一拋售7億美元以後,本周三又投入19億美元抑制盧布下跌。盡管聲稱允許盧布的匯率自由浮動,俄羅斯央行仍堅持,只要認為盧布匯率威脅金融穩定,就有權幹預匯市。

盧布持續貶值已經惹惱俄羅斯商界人士,使金融界與商界關系緊張。本周五《莫斯科時報》報導,在普京發表上述懲罰投機者的表態一天後,俄羅斯第二大銀行VTB的行長Andrei Kostin威脅,誰要是還指責VTB押註盧布下跌,就和那些人“拳腳相見”。如果俄羅斯超市空空如也的貨架和市面商品價格飛漲的問題繼續惡化,俄羅斯國內矛盾激化,政府就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71

地緣政治的餐桌禮儀 (2)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lqj.html

    國際利益不能用好人和壞人來作為標準衡量。

    你不能說菲律賓壞、越南壞、泰國好、柬埔寨好來衡量國際關系。剖開內部的架構,實際上無論是菲律賓還是越南,都是在轉移國內矛盾時,尋找一個國家,比如中國,宣揚民族仇恨,激發國內憤青的怒火,轉移國內矛盾,百試不爽。

     但這兩年對方不太用了,為什麽?因為過去中國韜光養晦,這一屆政府采取的時候進取姿態。無論是越南還是菲律賓都意識到,如果估計挑釁中國,可能招來大禍。習沒有說什麽,但在南海擴充了幾個島嶼,就變成了幾個固定的航母,戰機巡航領域眨眼間到了南海周邊諸國邊境。他也沒有多說釣魚島,軍艦就在海域巡航了。

     中國真的需要和對方打架嗎?不需要。你見過黑社會大佬整天拿刀砍人的嗎?

     強者需要的是講道理,講禮貌,講規則,講利益和共贏。要讓對方知道,如果你不願意守規則,就可能遭遇麻煩,得不償失。

     真的打架,對中國和對方,都沒有任何好處,所以理性的國家都避免戰爭。戰鬥民族俄羅斯拿到克里米亞,多了出海口,是贏;和歐美的規則劇烈沖突,是輸。

     只是說,烏克蘭事件時,歐美和俄羅斯都無法用好壞來衡量,也無法用價值觀的優劣來衡量,因為烏克蘭事件呈現的是赤裸裸的叢林規則。美國人所用的強推烏克蘭民主選舉,軟刀子殺人,俄羅斯被迫用低劣的暴力手段回應,強硬對抗。北約逼到俄羅斯邊境,就像上海早年間房屋狹小,鄰居用一堆爛家具臭鞋子占通道一樣,突然堆到你門口了,這就是生存危機。

      我這些年從極右到右,從右到中間派,仍舊反左,但對人類世界有另外的理解。民主體系是一個不完美的動態平衡權力制衡體系,是權力傳承合法性中的選舉認可體系;威權體系的穩定態是宗教信仰背書的神授血統體系。兩者的不穩定態,都是實際上的權貴獨裁體系,缺乏合法性背書,容易持續動蕩和崩潰。

     這只是指的內部,外部仍舊是表面全球化下的族群博弈。

     自由知識分子容易陷入人類大同、人性本善的慈悲胸懷里,左翼知識分子容易陷入全世界都是敵人,需要打倒,制造一個個敵人,不但外鬥,而且內訌,階級鬥爭一層層殺戮到自己的結局。

     那些鼓動漢奸、叛徒、殺氣騰騰的極端分子和投機者不用得意,假如你們真的得手了,殺到後面,你就不知道是你殺同誌,還是同誌殺你了,歷史已經屢屢把真相放在那里。

     人類社會是一個人性自私本惡的世界,在一個孤獨的星球上爭奪生存空間。假如你想理解,就想象一個太平洋中的孤島,從幾百人繁衍到幾萬人,最後就會自相殘殺。如果不能擴張,在消耗完孤島資源後,徹底毀滅。

     所以,人類社會一定會相互競爭,這是個叢林社會,但區別於動物。

     我那天在網下舉例子說,原始人沒有開化,只是用手撕扯,用牙齒撕咬,血淋噠滴,吃相難看。後來人類進化了,西方進化成西裝革履用刀叉,東方進化成長袍馬褂用筷子。君子不近庖廚,吃飯不可講話。從餐桌禮儀到餐具,再到藝術品,終於有了格調。

     但還是在啃屍體,動植物屍體。

     人類還沒有進化到,以直接從宇宙中食用能量。

     只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爭鬥,經過數百萬次戰役和戰爭,經過十數次大規模的人口大損減,人類社會倒退進黑暗期,終於使得人類的智者們意識到必須要用規則來約束生存的遊戲,否則總有一天,人類會相互毀滅對方。

     於是現代社會的競爭哲學形成了,一桌子人類自食的宴席有了規矩,有了禮儀,有了長幼,有了西裝革履長袍馬褂,有了桌子底下踢腿,嘴巴仍舊保持八顆牙齒的微笑。

      只要這桌子菜夠吃,人類就能文質彬彬的講點普世價值觀,討論些哲學、藝術、音樂和裝逼姿勢;只是因為人以群分,想吃的更為肥碩些,於是就開始盤中爭奪,你推我搶---在規則之下,否則這桌子就翻了。

      這桌子上有幾個大人物,分別叫美利堅、歐羅巴、大中華、小日本,以及一眾somebody  and nobody。

      在亞太這一邊,大中華想要維系自己的吃飯體系,於是和東南亞的一幫食客談共贏。不過這幫哥們有幾個顧慮,一是中國太大,歷史上還派人輸出過不安定,吃相不太好看,會不會再翻桌子?二是還有部分盤子沒搞明白,到底是誰的;三是另外幾個大佬也在這里搶盤子。

     說到底,是不是跟美利堅和小日本走,不是唯一選擇,在大佬們中周旋,可以謀得更多利益。但身邊這個大個子有點嚇人,身後一幫年輕小弟整天嚷著要愛國,要打要殺的,雖然大個子手里端著牛排過來,後面小弟們都露著牙齒磨刀呢,是不是還是和美利堅小日本們合計合計?

     正猶豫的時候,愛國小弟們不耐煩了,對自己的大個子也不尊重了,開始推他後背,要他伸刀出去。

     於是美日歐樂壞了,東南亞嚇壞了,把門對大中華關上。

     大個子一看:孤家寡人了,要麽掀桌子,要麽裝孫子。

     這是愛國賊們要的結果。

     不是愛國者們要的結果。

     但愛國賊們嗓門大,有荷爾蒙,狹道德而令天下。

     

     某一年我住在美國大半年,從美西美中美東再到島嶼,轉了幾遍。第一站去的LA,住聖菲南多谷,一個白人家里。當天我半夜三更到的時候,她去了廣東,我只好找鑰匙自己開門。房子里居然還有另外租客,一個白人老頭,相互自我介紹後,他問我知不知道他是幹什麽的。

     我說不知道,他說他是拯救世界的。我當時腦袋一懵,想是不是來錯地方了。他給我看自己的手提電腦,一個網頁介紹:我是拯救世界的,不拉不拉不拉,你要認同就捐十幾美金給我。

     我日,乞丐,真是高大上。

     第二天,他叫了個失業白人青年過來幫他搬廢品。這老兄收集了一堆舊家具,準備出賣。忙完了,兩人在後院抽大麻,一根短短的大麻,一人一口抽的美。我看不下去,回廚房烤我的雞腿。又遇到另一個房客,是一個奮鬥中的創業白人女中年,車舊的像拖拉機。

     後來我邀請他們吃雞腿,並帶來一瓶加州紅酒,幾個美國白人loser幾杯酒下肚,開始議論國家大事,提及奧巴馬和小布什的國策失誤,談及我們美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應該如何如何。

     我頭腦中立即浮現出某個地下室里,一個糞青走來走去,苦惱釣魚島如何收回的場景。

     這真是天下大同,四海一家,頓時腦洞大開。

     過了兩天朋友把我從這個鬼地方拯救出來,住到喜來登,嗚呼。

     好吧,世界還是美好的,一個知名緬北評論家在我博客下面留言,說我是大漢奸,看來怨我咯,你們拯救你們的祖國,我忙我的生活。

     就這樣吧,麽麽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15

數據從餐桌“跑”到後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710.html

數據從餐桌“跑”到後廚

第一財經周刊 黃瀚玉 2015-06-13 10:14:00

規模變大後,開中餐館也不再是一件簡單的事。數據正在改造後廚,那味道呢?“現在我們是期貨管理。”眉州東坡集團采購中心總經理宋海鵬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規模變大後,開中餐館也不再是一件簡單的事。數據正在改造後廚,那味道呢?

“現在我們是期貨管理。”眉州東坡集團采購中心總經理宋海鵬對《第一財經周刊》說。

9年前,在外企做銷售的宋海鵬被眉州東坡 集團董事長王剛挖了過來。這家主打川菜的中餐連鎖企業如今有108家門店,今年5月,它同全聚德、小南國、外婆家等一起被中國飯店協會評選入圍“2015 年中國特色餐飲十大品牌”。由於規模較大,王剛讓宋海鵬規範公司的采購流程,“期貨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個方法。

“期貨管理”其實是個比喻的說法,簡單說就是鎖定整年價格進行采購。近年來,這類做法逐漸被大型餐飲集團所采用。

在眉州東坡的采購辦公室里,四面墻上貼滿了各種食材的價格走勢圖。宋海鵬指了指其中一張圖,上下波動的曲線顯示,豬肉價格在每年4月時最低。“你看它有波谷,我們每年就在這時候進行招標。”

招標會鎖定豬肉未來一整年的統一采購價,采購部以這個價格向生產廠商訂下一整年的豬肉量,再讓廠商在全年中分批次送貨。在眉州東坡,糧油米面等大宗商品都用了鎖價采購,大米的鎖價期是1月,面粉則是8月。

這種方法讓眉州東坡不再受市場價格頻繁波動的影響,也能讓公司以一個相對低的價格達成交易。宋海鵬說,在此之前,采購部不得不每周甚至每天和供應商談價格。“很麻煩,每天去談真得脫層皮,五毛錢一毛錢能談一下午。”

如何預估訂貨量

但想要得到這個價格,需要的並不僅僅是經驗。從餐桌到後廚的傳送鏈上的種種數據,是“期貨管理”的起點。

2006年加入眉州東坡後,宋海鵬就開始做相關數據搜集。當時搜集範圍包括200多種蔬菜和80多種水果,數據庫會記錄它們最好的產地、每個產地的出產季節、品相以及月價格走勢。通過它,采購部能輕易知曉某種食材在哪個月應該以什麽樣的價格從哪一處產地采購。

同樣是采購,從新辣道POS機得到的數據則影響到了四川的農戶每年應該種多少菜。

這家魚火鍋店在全國有200多家直營店,以一種四川泡菜作為特色原材料。這種泡菜原材料種植期為五六個月,在工廠腌漬還需要8個月。如果不能提前一年預估供應量,很可能導致門店材料供應不足,甚至影響新店擴張。

新辣道的董事長李劍2013年引進了SAP的一套ERP系統,這套系統能讓采購部根據歷史營業額和未來的新開門店計劃,推斷出在一年多以後需要多少畝種植泡菜原材料的土地,再去和農民談合約。

和人們生活緊密相關的餐飲業,可算是商業史上最古老的行業之一。在過去漫長的時間里,它固守一套手工業時代的操作模式:手記點單,開火炒菜,只需門店、廚師和服務員到位,便能即刻開門攬客。

然而,當中餐廳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管理者們意識到了一些問題。

從源頭端的采購到最終將一道菜呈上餐桌,要經歷諸多環節。管理幾家門店,尚有余力,但當門店擴展到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之後,保證各個環節管理得當,對小型管理團隊而言就近似於不可能的任務了。

另一方面,在這個講究手藝活的行業里,以前每個環節都需要它的從業者展現精湛的技藝,比如如何一眼辨別青筍的好壞、如何將一根黃瓜切成長幾十厘米的半透明薄片。門店的增多意味著需要更多人手,但不一定每個新人都對這些技法了然於心。

那些最早在規模上觸頂的中餐企業開始向肯德基、星巴克等學習,為原本處於“刀耕火種”階段的中餐管理模式加入數據分析和標準化。王剛、宋海鵬和李劍是數據化的支持者之一—這個行業開始有了刀工、火候之外的另一種“技術”。

大 部分通過數據算出合理價格和采購量的食材,會被運送到中央廚房進行統一的清理、切塊、配料等粗加工。這已經成了大多數連鎖餐飲企業的標準做法。工廠流水線 般的標準化生產能夠統一菜品品質,提前制成半成品的食材也能減少廚師在餐廳後廚的操作步驟,壓縮後廚面積,加快上菜時間。

不過,難題還是不斷產生。每個門店每天該訂多少食材?如果訂少了會造成缺貨降低顧客的滿意度,訂多了則會帶來庫存和損耗。

新辣道借鑒了一套星巴克也在用的系統,它能幫店長預估每一天的營業額:比如根據某個門店以前每周一的歷史營業額給出下周一的營業額預估數據。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店長在系統中鍵入下周一的天氣和周邊商圈情況,系統也會根據這個信息調整預估。

這 套系統對每個產品有一個“千次”分析,即門店每賣1000元錢,某個產品會銷售多少次。當店長從系統中得出第二天的預估營業額,利用“千次”分析,便能算 出第二天所需的各類菜品的分量。“比如預估是1.8萬元,系統會自動轉化成該訂多少份什麽菜,這個數字被檢驗過,永遠都差不太多。”李劍說。

被測量的還包括食材從中央廚房到各個門店的路線。眉州東坡的就餐高峰在下午5時到晚上8時,公司要求配送中心避開高峰期給門店送貨。但它僅在北京就有65家店,要實現非高峰送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每輛車上都安了GPS。”眉州東坡集團的副總裁郭曉東說道。GPS記錄車輛在配送途中在哪里做了停留、停留時長和行駛速度,這些數據能夠為每一輛配送車規劃出合理的線路—即使碰上堵車,也能將食材如期送到每家門店。

眉州東坡的開店模版

位於北京都匯天地購物中心B1樓的眉州東坡店是在每天下午2時左右收到未來24小時內的食材的,這正好避開了它的中午就餐高峰。從這家店選址在都匯天地開始,就已經確定了它的門店類型、面積大小,以及10人圓桌、6人長桌、4人座和2人座的分布及數量。

“未蔔先知”的能力來自中餐經營者觀念的轉變,以及數據系統抓取到的規律。

十幾年前,中餐廳的經營者通常認為店面寬大、裝修富麗堂皇是生意興隆的象征。一些餐飲企業能夠開出幾千平方米、多層樓的酒樓,從不考慮周圍消費環境是否可以支撐未來的經營。

不理性的開店思路讓眉州東坡吃過苦頭。它曾經在中關村開了一家分店。“當時那個地方,都是公司人、電子城,沒有中式正餐的消費能力,都是中式快餐,兩年都沒有賺錢。”郭曉東回憶道。

隨 著租金成本的上升,中餐品牌漸漸開始和連鎖服裝品牌、便利店一樣,利用每月的營業額,以及所在區域的商圈、人流分析自己的開店策略。眉州東坡將門店劃分為 位於生活區的社區店,位於商場、購物中心的商業店,以及在商場中、但在1樓臨街有門臉、不受商場營業時間限制的“商場中的社區店”。歷史經營數據告訴這家 公司,600至1200平方米的社區店和500至800平方米的商業店都能讓它獲得最理想的坪效。

不過,眉州東坡也發現,面積較小的店面並不意味著更少的客流量。王剛曾在一次演講中說,400平方米的店比一個1200平方米的店客容量“少不了多少”。

幫 它做到這一點的仍是“大數據”。每一桌客人點菜,拿著手持終端的服務員在記下菜品的同時,也記下就餐人數和到店時間。這讓系統再次分析出了規律。比如社區 店往往以家庭聚餐、宴請為主,對包間和圓桌的需求量大,商業店則聚集了更多兩三人為一組的公司人和朋友,需要安放大量4人座或2人座,來滿足人們匆匆就 餐,隨後繼續工作或購物的需求。

開在都匯天地購物中心的眉州東坡店只有413平方米。根據店內工作人員介紹,除去後廚的90平方米,它依然擺下了146個餐位。這家餐廳大量用到了80×80厘米的方桌,能在2人座、4人座和組合拼桌間靈活切換。

80×80厘米的方桌邊長也是由數據推算而來。管理者們查看了2至4個客人大概會點多少主菜、涼菜和湯菜,再根據它算出了一個不會占太多地方、也不會裝不下菜的桌面面積。

從前年開始,眉州東坡就用這套模板作為門店開發的標準。“我們還沒開店前就定好店的類型,裝修、設計、多少個餐位、幾人位多少臺都已經提前定好。”郭曉東說這套模板誤差極小。以前一家店開出來後,還需要在經營過程中進行百分之二三十的調整,模板啟用後調整幅度降低到5%。

隨選址確定下來的還有菜單。由於門店類型不同,它們的目標客群也會有差異。大型門店客人感興趣的東星斑、象牙蚌等高檔菜肴在追求輕松就餐的小型店鮮少被點到,小店如果對它們備貨反而會造成庫存和損耗。眉州東坡給不同類型的門店制定了相應的菜單。

這家餐廳的常客或許還會發現,它菜單上的菜品越來越少。這再次同傳統的中餐經營相違背,老一代的管理者會認為自己提供給客人的菜越豐盛越好。

“我們以前有一種心,好像覺得自己太有能耐了,想更多地為客戶提供服務,他們的需求盡量滿足。”王剛告訴《第一財經周刊》。眉州東坡最多時一個菜單上有200多道菜,如今,它最小的菜譜上列有72道菜。

王剛和郭曉東再三強調,精簡菜單是為了保證菜品品質。因為廚師的精力有限,減少菜品能讓他們做得更專註,味道更好。

也 有一些行業動向給出了其他原因。數據分析公司APT(Applied Predictive Technologies)調查了全球包括肯德基、賽百味在內的500個餐飲企業,其中有56%的企業表示,它們會在2015年的一系列餐廳運營試驗中, 首先嘗試精簡菜單。這一比例甚至超過了近兩年被熱捧的數字化點餐。今年4月,餐飲標準化的代表公司之一麥當勞就在北美砍掉了7款三明治。

“隨著經濟放緩、人力物料成本的增加,繁複的菜單和備料逐漸成為負擔,尤其中餐的備料及烹調方式相對複雜,難以標準化,適時簡化菜單將有助於節省後端供應的成本。”APT的大中華區副總裁高國峰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

銷售數據成了精簡菜單的重要指標,但它並不是唯一的參考因素。新辣道還會為每一道菜品算出毛利、營業額貢獻率以及加工成本。通過這些數據被篩選出來的,往往是既受顧客歡迎也有毛利的菜品。“有些菜就比較討厭,顧客不喜歡我們也不喜歡,就要拿掉。”新辣道的李劍說道。

中餐企業們也在用標準化克服它的另一個自身難題。盡管已經有中央廚房做好粗加工,但不少菜肴仍需廚師在後廚加以烹飪。比如宮保雞丁,中央廚房配備蔥段、花生和雞塊,廚師在後廚進行炒制、調味後才能上桌。烹飪所帶來的等菜時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費者的滿意度。

眉 州東坡為此在餐廳後廚設置了一道機關—它只是一張紙。這張紙被貼在後廚每個冰箱的門上,上面寫有冰箱里每一層從左到右分別放置的食材。這些食材往往被放在 有蓋的器皿里。在沒有那張紙之前,廚師需要把它們取出來一一翻看才能找到想用的食材。當這種被稱做“目視管理”的方式被引進之後,即使是新來的廚師,也能 掃一眼紙便準確地打開冰箱取出食材,減少操作時間。

新辣道的做法則是將每天的營業時間切成了若幹個15分鐘。餐廳的系統會記錄出它每個15分鐘的營業額和“千次”,從而推算出每道菜在某個15分鐘里銷售的次數。這能讓它為高峰期提前備菜。

毫無疑問,西式標準化餐飲的中國學徒正在有模有樣學習著它們的老師。只是,當它們一面對抗原材料、租金和人工成本上升,一面將標準化模板套用到門店管理中,這個古老的行業也在喪失它原有的魅力。

在眉州東坡精簡菜單的過程中,它淘汰了一款叫做金牌土豆絲的菜肴。由於食材和烹飪方法的特殊性,這道屢受好評的菜只能完全由廚師現場制作。這拉長了顧客的等待時間,管理層最終決定將其放棄。“菜本身非常好,屬於忍痛割愛,如果是私房菜館,肯定非常好。”郭曉東說道。

另 一家中式連鎖餐飲企業則提到了它會如何決定一道新品;公司的數據庫會根據市場情況和精簡菜單後留下的空缺決定新品方向,這包括它應該屬於熱菜、涼菜還是湯 菜,應該是什麽口味,以及毛利大約有多少;隨後公司的技術部會根據這個“產品方向”準備五到六款產品;再由管理者品嘗決定出哪道菜在味道和口感上勝出,可 以出現在菜單上。

沒錯,盡管餐飲企業們一再強調提供美味是它們的重中之重,但味道已經不再是它們經營時獨一無二的重要因素。

“又要口味好,又要產業化,這就是我們的完美想法,但現實可能只能到百分之八九十,也許永遠有百分之一二十無法完成。”王剛這樣告訴《第一財經周刊》。在2013年,他將眉州東坡的分店開到餐飲標準化榜樣的發源地美國。

王 剛從1984年開始學廚,最拿手的菜是魚香肉絲。他說自己對味型拿捏最準,一道菜炒出來後光聞味道就知道里面糖醋鹽蔥的比例,“就像以前王府井抓糖的人一 樣百發百中”。如今他會跟朋友交流自己同妻子、集團總裁梁棣去大學上管理培訓班的經歷。夫妻二人剛剛看完講述星巴克如何成為咖啡巨頭的書《將心註入》,也 知道沃爾瑪的物流配送“最厲害”,因為它“有7顆衛星在天上跑。”

“我們用手工和技術一塊進發,但可能永遠達不到(完美),我覺得那就是追求中華美食的藝術吧,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藝術。”王剛說道。

編輯:羅懿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