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HKT信託啱食息 左丁山

2011-11-20  AD

東驥基金龐寶林與好友陳傑文在香港會設午宴招待三十位賓客,請來國際病理學權威,專門研究幹細胞治血友病、糖 尿病、癌症嘅馬鈺波( Yupo Ma),講解幹細胞與骨髓研究之最新發展。馬教授畢業於內地大學,後赴美深造,得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碩士,南阿拉巴馬大學醫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博 士後,曾任布朗大學住院醫師,內華達州癌症研究臨床醫生、教授、幹細胞研究主任,現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Stony Brook)病理學教授及血液病理專科醫生培訓主任,來頭好巴閉。左丁山對科學方面連識少少扮代表嘅資格都冇,聽到一嚿雲,不過坐在隔籬嘅有一位校友係生 物化學博士,佢就聽到津津有味,話馬教授講得相當實在,有實用應用價值喎。
在座「聽書」者包括科技投資基金人士、金融顧問、分析師等等等。左丁山 唔多明白如何利用幹細胞醫治血友病與糖尿病,對生物科技投資就聽得好明,不過在座既有投資基金專業人士,唔輪到左丁山講嘢,於是索性向分析師 M請教:「喂,今日有報紙報道電盈分拆香港電訊,以商業信託( Business Trust)形式上市,報紙唱淡,話冇乜人以孖展認購,你點睇?」

 

分析 M話:「第一點要緊記,在股市波動時期,唔好做孖展,唔好沽 Call、沽 Put,否則輸死冇人知,我樓下看更就因此虧損咗二十萬元,日日苦瓜乾咁,散戶唔做孖展認購 HKT信託係啱嘅,證明散戶成熟,但有真金白銀呢,就不妨認購呢隻香港電話商業信託噃,我對公司客戶推薦㗎,最啱食息之人。 2012年預計最少分派二十五億七千幾萬元,股息幾好啫, 7.5%至 8.9%之間,去邊處搵呀,係人都知, BT係冇得炒嘅,只宜長揸食息,夠高息就可以對抗通脹!」聽分析 M講,買 HKT信託好還是買 iBond好?分析 M話:「當初夠有不少專家唱淡 iBond啦,依家已升咗上去,冇乜肉食。 HKT信託唔係 iBond,無可比較,但生意與現金流相當穩定,想快上快落食大茶飯,可以博騰訊,但唔想心臟跳動嘅,都係買 HKT信託安樂啲!」分析 M似乎言之有理噃,幾十歲人何必買騰訊呢類股票吖,認購 HKT信託就唔會傷脾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57

重視股息就是「食息派」?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post_19.html
曾與朋友討論股票買賣,當朋友一聽到止凡其中一個買入股票的考慮點是其股息率時,立即將我分類成「食息派」,並不是他眼中的市場「醒目仔」一類,之後更有點像對我說教,認為買股票應該這樣那樣,不能只看重股息,一年只得幾釐實在「無肉食」。

還有,如果著眼股息率的話,實在難以買中近年爆升的賭業股及高增長的科網股,例如買不到銀河娛樂(0027)或騰訊控股(0700)這類升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股票。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都不再想繼續討論,因為他覺得我追不上市場步伐。

其實重視股息率亦可以是穩陣的「大食派」,看股息率買賣股票,並不一定是只貪圖每年幾釐的股息。其實能長期而穩定地派息,甚至是能不斷增加派息的公司,多少能反映其公司的實力。一家公司的收入也好、盈利也好、現金也好,都可以是賬面數,亦可以是玩弄財技的數字。一次半次派高息予股東亦可以是「做」出來的,但有長期而穩定的派息能力,實在難以做假,其公司實力一定不俗。

股息率所代表的,是股息及股價的比率,如果某公司能穩定甚至可以一直增加派現金股息,股息率的高低正反映其股價的波動。如果股息率由平日的3釐大幅提升至6釐,而沒有明顯因素顯示未來的股息會受影響的話,意味其股價比平日便宜了一半。例如平日每年派3元,股價大約100元,股息率自然是3釐,派股能力不變甚至有能力增長,即每年能派股息3元以上,但股價突然跌至50元,股息率就會跳至6釐。

買入的決定就是為了穩定地收取6釐的股息嗎?這可以是其中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是等待大市對這家公司回覆正常估值時,即股息率達3釐時,股價升回100元,股價大約就會比買入時大升一倍。

大家還記得巴菲特在金融海潚時對高盛的投資嗎?當時股神的投資看似不平等地、離譜地在非常有利的位置,在高盛股價屬於歷史低位之時,以10釐股息的優先可換股買入高盛,可以隨時換成普通股,不兌換的話亦可以一直收取10釐股息,這批股票在高盛破產時亦能比普通股優先獲得賠付。這樣的投資,以廣東俗語來形容,實在是「襯佢病,攞佢命」,「佢」當然是指高盛。

其實重視股息的投資分析,亦可以是一個很厲害的投資法,可以跟巴菲特上面所做到的動作很類似。因為對派息能力高的公司進行投資,永遠在其股息率高位時買入,買入後的狀態就是邊賺取高股息,邊等待股價回升。股價一天不回升的話,其公司的派息能力一直增長中,所收的股息只會越來越多,根本不太需要定股價回升的限期,股價快快升也好,慢慢升也好,只要繼續持有,定期有高股息送上門,根本不用心急。到股價真的回升時,股息率相對大跌,這亦是可以考慮沽出「食糊」的時候,大賺一筆。

當然這樣的投資方法的前提,是要有能力分辨公司是否有保持派息甚至增加派息的能力,這又需要財務知識的。早前我也碰過釘子,對當時上市不到兩年的中國動向(3818)採取這種投資方法,在其股價大跌時,相對股息率甚高時買入,但事後其公司派息能力出現頗大的變化,生意亦一落千丈,根本維持不了派息能力,最後亦損手離場。

總結,重視股息的不一定是「食息派」,對股價升幅亦可以賺很大口的,亦不介意一直收股息,所以是否「食息派」不重要,最重要是明白自己在幹什麼,說到尾還是看財務知識。相信一理通百理明,其他的資產投資,例如物業,亦能運用類似的邏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63

食息族吸走股市資金 鄭家華

1 : GS(14)@2011-05-26 22:49:03

http://the-sun.on.cc/cnt/finance/20110516/00536_013.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499

食息唔食本vs食息又食本 唐德玲

1 : GS(14)@2013-01-05 13:40:59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3%9F%E6%9C%AC/65401
昨日提到,我跟姊妹Lucy制定了一個三合一的退休方案,其中三分之一是年金,另外三分之一是高息股,而最後三分之一是其他定息工具。
「其實,如果像過去的高息年代,這三分一資產可以只放在銀行收息,因為能收到二至三厘利息,也是不錯的。但現在銀行存款太低息,只放在銀行,實在沒法抵禦通脹。」我向Lucy解釋最後三分一資產的安排。
「那麼,我有甚麼選擇呢?」
「現階段妳不用做甚麼,因為這部分資產可以等妳真正退休時才安排。妳可以想像,當妳退休時,妳還應該有一些資產,例如強積金(如果真的提早退休,可以申請早於65歲便提取累算權益),或其他不是以收息為主的股票、基金及外幣等。到時,我建議大部分都應該變現,然後再看到時的利息水平,如果存款利率太低的話,便買一些債券。舉個例,如果到時政府還有iBond的話,便可以買iBond;如果沒有,再看有沒有其他債券,例如人民幣債券,只要有二至三厘息也可以考慮。又或者,可以買一些固定收息的債券基金,或者保險公司提供的儲蓄產品,只要年期不是太長便可以,目的都是額外提供一些定息收入!當然,妳也要預留一些錢在活期戶口,方便一旦有突發事情,也可以有錢周轉!」
至少八千元生活費
「對呀,但妳能否總結一下,如果我要有至少8,000元的生活費,現在我要用多少錢去準備呢?」
「好的!根據妳的情況,年金部分,妳只需要每月儲起2,500元左右,儲12年,日後退休時,每個月便可有4,000多元的收入,直至終身;我相信,只要妳少買兩件衫或兩對鞋,便可省下2,500元。至於買股票方面,如果妳能夠累積到100萬元的股票,假設這批股票有4%股息回報(保守一點),即每年會有四萬元股息收入,每個月合共已有6,100元的退休金!不要忘記,正如我提過,只要妳買的股票,將來能夠增加派息,妳的收入便會更多。基本上,這兩部分加起來已經有接近8,000元。餘下等到退休時的定息收入,只不過是額外的獎勵了,或用來抗通脹!」
勝在保證終身領取
「每個月儲起2,500元肯定沒有問題,至於累積100萬的股票,現階段我沒有這麼多錢,但妳說不是要馬上做到,我相信,大約兩三年時間,應該沒有問題!我又想起一個問題,以前很多理財顧問說,只要退休的一刻妳有約數百萬,假設活到80歲的話,那就剛好足夠退休了,妳這個方案好像不是這回事,是甚麼原因呢?」
「妳說得對,傳統上,很多退休策劃都是這樣計算的,這種做法等於『食息又食本』,即是妳的本金會不斷減少,萬一妳真的很長命,當銀行戶口愈來愈少錢的時候,妳不是會很擔心嗎?但如果全部資產都是『食息唔食本』,那麼,妳要預備的退休金便可能更多;再者,如果妳一直單身,妳剩下那麼多遺產又會給誰呢?所以,我的三合一退休方案中,高息股票方面是『食息唔食本』,而且可以抗通脹;而年金部分則是『食息又食本』,而且不可以抗通脹,但勝在保證終身領取,就算長壽也不用擔心!至於餘下的定息收入部分,原則上也是『食息唔食本』,但如果到了年紀再大的時候,也可以動用其中一部分的。」
「聽妳這樣說,我將來的退休應該沒有問題了!
不過,妳說的年金很特別,可以再詳細解釋一下?」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10

變種年金 食息又食本 唐德玲

1 : GS(14)@2013-01-08 00:16:09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3%9F%E6%9C%AC/65844
上次跟姊妹Lucy談到退休計劃中,有三分之一可用「年金」來安排。她雖然明白年金是等於自製長俸,但卻不明白年金的運作,所以我再向她解釋。
「我相信妳對年金有初步概念,但我想妳分辨清楚,我們現在買的年金,其實已經改良過,甚至可說是變種的。傳統的年金一般都是受保人一筆過支付保費予保險公司,然後,保險公司按妳的年紀和當時的利率水平,定出一個固定金額,然後當妳在生時定期發放;但現在我建議妳買的年金,是可分階段累積,不用一筆過支付,就等於買保險一樣。」
家人亦能從中受益?
「我想起了,我好像在報紙看過,如果我長命就有着數,因為保險公司會派年金給我,直至我『叮噹』為止;但萬一我比較早身故,我的家人是沒有任何得着的,是嗎?」Lucy經常看報章的財經版,所以她知道很多理財資訊,不過一直不上心,像水過鴨背。
「對呀,妳說的就是傳統年金!大多數情況下,傳統年金的受保人如果早死,之前付給保險公司的保費便『化為烏有』。事實上,這種年金在外國很受歡迎,因為外國人對於將資產承傳給下一代的觀念不及中國人根深蒂固,他們最重視是自己在生時是否夠錢用(如果是這種年金,在生時收取的年金會較高)。不過,我說的變種年金,除了不用一筆過支付外,另一個改變就是,即使受保人支取年金後不久便過身,家人仍然可以收取餘下的年金餘額(具體是現金價值和累積紅利)。」
「咦,如果我長壽,到我去世時,我的家人是不是還可以收到一大筆錢呢?」
除非有保證支付年期
「那有這麼着數?我不是說過,這種年金其實是『食息又食本』嗎?萬一妳不幸較早身故,妳的家人當然可收取一大筆的年金餘額;但如果妳已支取了幾十年年金,等於自己已『食了部分本』,因此,當妳過身時,妳家人收取的年金餘額就會少很多,但總不會像傳統年金一樣,會是『零』(除非訂明一個保證支付年期)!」
「這樣也很公平!沒有理由『又食又拎』吧!」Lucy其實也是個明白事理的人。
先要解決切身問題
「說到這裏,我相信妳也完全明白我建議妳的三合一退休方案的精神,及具體操作吧!我要補充的是,在這個方案之上,妳必須先解決住房的問題,以及醫療和危疾保險。如是的話,妳就可以安枕無憂了!」
「對呀,如果我一直單身,最後剩下太多錢也是沒有用的;但如果預算太緊張,又擔心自己較為長命,『收尾』幾年不知怎樣過,妳這個建議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吧?」
「不會呀,因為當中只有三分之一是『食息又食本』,而這部分又可以『食一世』,妳是擔心妳『拜拜』之後,用剩的錢怎樣安排吧!」
「我還很年青,倒也還沒有想過這麼遠的事!」
(待續)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1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