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力」用大陸人才 該用胡蘿蔔或鞭子?

2011-9-5  TWM




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 湯):兩岸同文同種,台商似乎有管理上的優勢,但事實上,因為六十年的分離,兩邊文化不太一樣,價值觀也不同。過去二、三十年,台商在管理在地人才時遇到 很多困難;即使是現在,台商與其他外商相比,在地人才用的比例還是比較少。

但無法融合在地人才團隊, 大概無法在這樣的大市場擁有競爭力。台玻在大陸十八年,布局已達華南、華中、華北等五大經濟圈,走的又是內銷市場,這表示在地程度很深了。本期要請教你的 就是管理兩岸人才上的異同,還有如何解決管理大陸在地人才上的兩難。

台玻集團總裁林伯實(以下簡稱林):管理經驗當然還是台幹比較豐富,但現在,我們是能用大陸幹部盡量用。台玻集團目前經理級、課長以上的幹部大概有一千多 人,三分之二是大陸人,像是青島壓花與浮法(兩個廠)只有一個副總經理是台幹,其他都是大陸人。

兩岸文化差異,如何取得員工信任感?

湯:你怎麼做到?一般台商與大陸員工之間的信任感不容易建立,用採購為例,應酬與「回饋」在大陸是很正常的,但台灣企業一定不容許。

林:靠企業文化。要讓大陸員工了解,不是晚上出去喝酒才能做生意。剛開始我們要帶台玻企業文化進每個廠,還是要靠台幹。第一個廠最難,後來你越成熟,十 七、十八個廠了,人可以從別的廠調。大陸員工就能告訴新進的(員工)台玻是怎麼樣的企業。

接下來要靠制度。採購與人事要透明、上網。每個廠都知道每個採購案花多少錢,所以每個廠都知道別廠的採購價格在哪裡,也知道這個廠賺多少,照績效分獎金。 如果有送禮,我統一讓他們送到辦公室,年終分給員工抽獎。有貪的,知道就開除,還上網公布。

你看現在有很多的路段上有二十四小時錄影,(還用牌子寫著)「此處有攝影機」,但到底有沒有機器你不知道,但你說這在錄影,人家就不敢偷雞摸狗;每個(行 政)環節, 公文上還有層層勾稽。因為大陸員工的心態與台灣是不一樣的,大陸員工的人文素養,跟台灣還差了兩代左右。企業文化要先建起來。 湯:透明化、制度化,以公司文化潛移默化,這聽來是理所當然,尤其台玻是上市公司?

林:沒有。很多上市公司也不願讓大陸員工知道(企業賺多少),但我們認為應讓他們知道,台玻不是來吃我、 壓榨我的。

對手高薪挖角,如何找人並留住人才?

有的(台商)公司要弄兩本帳,像我們只有一本,當然省事很多。台商不是每家都模範生,很多做三角貿易, 盈餘從香港出去。還有,大陸員工薪水雖然較便宜,但我寧可用人少,把(員工)薪水拉高。 就是說,我在大陸用員工的人數標準和台灣是一樣的。不會因為人工便宜就多用,這樣(人少管理)問題也比較簡單。

湯:我的理解是,台玻在總部有一套嚴謹的管理制度,就像台塑靠制度管理人的行為,在制度中推動企業信仰的誠信價值。但這套在大陸有效嗎?他們會不會因高薪 就跳槽?

林:我們員工薪水不是最高, 但我們照顧他們生活。假使你能做到對方出的薪水沒有高二○%,絕對拉不動你的員工,就是說,如果我給的(月薪)是(人民幣)三千元,對方沒有三千六(百 元)是拉不動的。如果能做到,就算成功了。

其實,我們也有幹部從別的大陸企業來,我問他為什麼來找我?他就說,他願意到較乾淨的環境。大陸十幾億人口,這樣的人有○.一%就夠了。

湯:你怎麼找人?找合格的,再教成合乎企業文化的?或找價值觀近的,進來再教?

林:我想是後者。

湯:舉例,一個人的忠誠是五分,能力是十分,另一個忠誠十分,能力五分,加起來都十五分,你升級時會用哪個?

林:用能力高的那個。忠誠度是這樣,只要他不是去拿回扣,是乾淨的,但唯錢是問,只要能力夠,那就升給他。

湯:但對手如果用兩倍薪水挖角呢?就是說,他永遠不滿足,錢再多他都覺得不夠?

林:那我也沒辦法,只能說台玻的廟不夠大!如果這個人可以創造價值,他的報酬絕不是用薪水算!其實,良駒也得遇到伯樂,如果這個馬駕馭不了,就讓他去找更 會騎的人。

台幹陸幹分歧,如何融合出一個團隊?

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台幹與在地幹部之間的融合。我們常聽到台幹被排斥,兩岸員工可以成為真正的團隊嗎?

林:大陸人自己猜忌也很重!業務管業務,財務管財務, 還有各個省自己,但我會去想辦法把他們弄成一個團隊。

我常跑去工廠沒(事前)通知的。比如我明天去漳州,第一件事就是把幹部找來吃飯,早上六點半七點,一起吃早飯開會。有去和沒去,即使只待一天,也是差很多 的。如果他們排斥台幹, 我也會知道。

有員工就告訴我,他在別的集團,連副總級的都不容易,一個月都見不到一次。 湯:聽起來,台玻的管理風格一方面是說績效衡量、數字管理,是很嚴格的;可是另一方面,你做大老闆又走到第一線每個廠去跟員工碰面,關心這、關心那,這在 管理上是講威權式嚴格管理?還是……?

林:帶有感情式的嚴格管理(笑)。吃飯的意義,(留才)是工作環境、工作效率與工作待遇相互加乘的,假使我給你待遇很好,但講話要你罰站,你也不幹對不 對?但如果我不用給你這麼多錢,但我鼓勵你,說不定錢少點你也願意幹呀?

徒法不足以自行,所以經營者本身很重要。我每天早上四點回e-mail(電子郵件),我的幹部,都可以給我mail,哪怕是個經理,都不可能把事情給 block(封鎖)掉,但我不鼓勵底下通通都給我,只是怕萬一有事發生。就是你管理一定要即時。

管理精華

台商在管理大陸員工時,遇到很多問題,有的是真的文化差異,然而,更多是管理迷思。台玻的例子告訴我們,第一、利用資本密集代替勞工,可以減少員工的問 題;第二、要找符合公司文化和價值觀的人才;第三、管理要有制度,獎賞要透明,以績效導向.要管理好在地員工,讓他們覺得與台籍幹部有一樣公平的待遇;第 四、老闆可以扮演融合不同地域團隊的角色,如果加上企業文化做為彼此合作共同語言, 組成真正的工作團隊才有可能。

【延伸閱讀】台玻集團在地人才管理學

5個經濟圈 台玻1993年進入大陸市場迄今18年,涉足5個經濟圈,已有25個廠與分公司;相較競爭對手常因省的地域管轄不易做全國擴張,台玻反而在中國地理上具競 爭優勢。

用人成本占營收比3-4%台玻兩岸用人成本占營收比都維持在3%至4%,不同於許多台商布局大陸,是為了便宜人力、減少機械設備固定投資,台玻相信,人用 得精簡,管理更有效率。

員工獎金占薪資比20% 台玻員工薪資與獎金可提升到和對手相比的水平,獎金占薪資比約20%,可有效穩定人力。

陸籍中層幹部占2/3台玻大陸中層以上幹部三分之二是大陸籍,但由於台玻將技術與營運中心留在台灣,所以第一線的副總職級,仍以台籍幹部為主,但陸籍幹部 未來會逐步進入高層管理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93

去產能暗藏“比誰慢”,看中央10個督查組怎麽抽鞭子

為了更快更準時地“啃掉”去產能這塊“硬骨頭”,部際聯席會議按照國務院要求組織了10個督查組,本周起將陸續赴各省區市開展鋼鐵、煤炭去產能專項督查。

“不督查不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些地方去產能不積極,要靠中央督查的‘鞭子’去抽它,才能推動。”

從數據來看,煤炭鋼鐵的去產能情況確實不盡如人意。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累計退出煤炭產能95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的38%,累計退出鋼鐵產能21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量的47%。

在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趙辰昕看來,去產能進展緩慢的原因很複雜,既有員工安置、資產處置、債權債務等難點,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畏難情緒也依然較重,擔心去產能會影響經濟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院主任牛犁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煤炭、鋼鐵的價格出現反彈,相關企業的效益有所好轉,一些被關停的企業又重新生產了,一些此前猶豫是否要關的企業又不再關了,這直接影響了地方上去產能的決心。

都想別人去產能自己享利潤

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要求,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專項督查工作的督查方案已於8月17日印發,10個督查組將重點督查去產能有關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任務分解和進度落實情況、產能實際退出情況、獎補資金籌措使用情況、職工安置情況等八個方面的內容。

盡管目前具體的督查省份名單尚未披露,但一些地區去產能滯後的情況已經披露。國家發改委8月初發布的《關於煤炭去產能和專項執法行動開展情況的通報》(下稱《通報》)稱,目前內蒙古、福建、廣西、寧夏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煤炭去產能工作剛剛啟動,還沒有實現實質性產能退出;江西、四川、雲南完成比例不到10%。

去產能的地域差距確實不小。以鋼鐵業為例,蘭格鋼鐵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莉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到7月底,浙江等四個省份已經完成了全年的去產能任務,但河北、遼寧等產鋼大省的去產能成績並不理想,僅完成了10%~35%,河北省上半年的粗鋼產量甚至增產了100萬噸。同時還有多省份尚未真正開展有實質性的去產能行動。

事實上,進入2016年後,鋼鐵行業似乎迎來了“春天”。國內鋼鐵價格自2015年12月開始反彈,使得鋼鐵企業的經營狀況出現改善,這也使得很多“暫停”的產能又複燃了。

受鋼價上漲等因素影響,河北鋼鐵行業經濟效益上半年大幅提高,銷售利潤率達到3.02%,實現利潤150.06億元,同比增長181.3%。

中國聯合鋼鐵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6年國內共關停高爐34座,合計容積23414立方米,煉鐵產能2800余萬噸;而部分鋼鐵企業新投產設備情況則是,2016~2018年仍有16座高爐計劃或即將投產,合計容積47740立方米,煉鐵產能4045萬余噸。顯然,一旦利潤合適,鋼鐵業仍有很大的複產空間。

徐洪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煤炭鋼鐵價格上漲,一些地方明顯放慢了去產能步伐,“希望別的地方加快削減產能淘汰企業,而自己享受去產能帶來價格上漲的好處。”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7月中旬的2016夏季全國煤炭交易會上明確表示,去產能的力度不會因為價格上漲而減弱。

寶鋼集團在去產能方面有著不錯的樣本。數據顯示,寶鋼已提前完成了今年削減過剩產能395萬噸的目標。今後三年內,寶鋼集團計劃去產能合1220萬噸,占現有產能的20%。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寶鋼專門成立了去產能領導小組,還與各子公司簽訂《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目標責任書》,並將《責任書》規定的任務完成情況與子公司領導的年度業績考核掛鉤。

去產能不僅僅是經濟問題

“2015年,我國粗鋼產量8.03億噸,產能利用率只有71.06%,近三成產能是閑置的,但有的企業資金鏈已經斷裂,仍然退不出去,一些虧損企業銀行不讓破產,還有的虧損企業地方政府不讓破產,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成為了社會問題的一部分。”馬鋼股份(600808.SH)總經理錢海帆曾對第一財經記者這樣說道。

多名鋼鐵行業內人士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鋼鐵企業缺乏市場退出機制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首先是地方保護色彩較濃,由於企業是當地利稅大戶,一旦出現虧損,地方政府會通過信貸、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扶持,使企業繼續生存;

其次是社會保障制度滯後,銀行呆賬、滯賬處置過程中存在種種困難,使一些處於競爭劣勢的鋼鐵企業無法順利退出;

第三是企業職工安置困難,我國在社保體制方面還有許多舊賬沒有還清,在企業的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得到完善之前,企業的退出意味著職工生存困難,從而給企業的退出帶來巨大的壓力。

第一財經記者曾在采訪一家黑龍江煤企時了解到,該企業職工平均年齡在45~50歲之間,30歲左右的年輕人占到20%~30%。45~55歲的礦工可以在煤礦等待內部退養;但年輕人要麽停薪留職、自謀生路,要麽等待市政編制。

但也有企業在員工安置方面有著不錯的經驗。比如,寶鋼集團利用原特鋼板塊的部分廠區,規劃建設了“創客空間+專業服務+投資基金+技術平臺”的吳淞口創業園,重點發展先進材料、3D打印、能源環保等科技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為此,寶鋼開設了“產城結合”、“產融結合”、“產網結合”等各種培訓班,結合企業的創業園區幫助員工轉型。

來自武鋼集團的官方統計則顯示,集團已完成1.4萬名員工的分流安置工作。董事長馬國強此前透露,對於“去產能”過程中產生的富余人員,堅持“多余人員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的安置原則。

有趣的是,滴滴此前發布的《移動出行支持重點去產能省份下崗再就業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有超八成去產能行業員工兼職開滴滴。

根據報告,今年3月,武鋼分流職工以後,7000名鋼鐵工人加入到了滴滴司機的隊伍中。30歲的趙昆就是其中的一員,早在去年底,趙昆就開始嘗試開滴滴,每個月收入能有上萬元。

報告稱,在去產能行業的全職司機中,有77.9%的司機原收入在2000~6000元左右。成為全職司機後,原月收入為2000~4000元的去產能員工,平均收入可提高54%,最高可達120%;原月收入為4000~5000元的去產能司機,平均收入可提高10%左右。

錢海帆表示,目前來看,僅僅依靠市場化調節來去產能的做法遇到了很大困難,必須盡快建立“制度供給”體系,加快鋼鐵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進程。

比如歐美等國家“去產能”的經驗就是,政府承擔鋼鐵企業相當一部分的社會成本,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政策,推動兼並重組,擴大消費,促進產能海外轉移,淘汰落後產能,鼓勵鋼鐵企業向下遊延伸產業鏈,加速第三產業繁榮,吸納鋼鐵行業的過剩人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