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去產能暗藏“比誰慢”,看中央10個督查組怎麽抽鞭子

為了更快更準時地“啃掉”去產能這塊“硬骨頭”,部際聯席會議按照國務院要求組織了10個督查組,本周起將陸續赴各省區市開展鋼鐵、煤炭去產能專項督查。

“不督查不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些地方去產能不積極,要靠中央督查的‘鞭子’去抽它,才能推動。”

從數據來看,煤炭鋼鐵的去產能情況確實不盡如人意。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累計退出煤炭產能95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的38%,累計退出鋼鐵產能21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量的47%。

在國家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趙辰昕看來,去產能進展緩慢的原因很複雜,既有員工安置、資產處置、債權債務等難點,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畏難情緒也依然較重,擔心去產能會影響經濟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院主任牛犁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煤炭、鋼鐵的價格出現反彈,相關企業的效益有所好轉,一些被關停的企業又重新生產了,一些此前猶豫是否要關的企業又不再關了,這直接影響了地方上去產能的決心。

都想別人去產能自己享利潤

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要求,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專項督查工作的督查方案已於8月17日印發,10個督查組將重點督查去產能有關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任務分解和進度落實情況、產能實際退出情況、獎補資金籌措使用情況、職工安置情況等八個方面的內容。

盡管目前具體的督查省份名單尚未披露,但一些地區去產能滯後的情況已經披露。國家發改委8月初發布的《關於煤炭去產能和專項執法行動開展情況的通報》(下稱《通報》)稱,目前內蒙古、福建、廣西、寧夏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煤炭去產能工作剛剛啟動,還沒有實現實質性產能退出;江西、四川、雲南完成比例不到10%。

去產能的地域差距確實不小。以鋼鐵業為例,蘭格鋼鐵研究中心研究員徐莉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到7月底,浙江等四個省份已經完成了全年的去產能任務,但河北、遼寧等產鋼大省的去產能成績並不理想,僅完成了10%~35%,河北省上半年的粗鋼產量甚至增產了100萬噸。同時還有多省份尚未真正開展有實質性的去產能行動。

事實上,進入2016年後,鋼鐵行業似乎迎來了“春天”。國內鋼鐵價格自2015年12月開始反彈,使得鋼鐵企業的經營狀況出現改善,這也使得很多“暫停”的產能又複燃了。

受鋼價上漲等因素影響,河北鋼鐵行業經濟效益上半年大幅提高,銷售利潤率達到3.02%,實現利潤150.06億元,同比增長181.3%。

中國聯合鋼鐵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2016年國內共關停高爐34座,合計容積23414立方米,煉鐵產能2800余萬噸;而部分鋼鐵企業新投產設備情況則是,2016~2018年仍有16座高爐計劃或即將投產,合計容積47740立方米,煉鐵產能4045萬余噸。顯然,一旦利潤合適,鋼鐵業仍有很大的複產空間。

徐洪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煤炭鋼鐵價格上漲,一些地方明顯放慢了去產能步伐,“希望別的地方加快削減產能淘汰企業,而自己享受去產能帶來價格上漲的好處。”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7月中旬的2016夏季全國煤炭交易會上明確表示,去產能的力度不會因為價格上漲而減弱。

寶鋼集團在去產能方面有著不錯的樣本。數據顯示,寶鋼已提前完成了今年削減過剩產能395萬噸的目標。今後三年內,寶鋼集團計劃去產能合1220萬噸,占現有產能的20%。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寶鋼專門成立了去產能領導小組,還與各子公司簽訂《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目標責任書》,並將《責任書》規定的任務完成情況與子公司領導的年度業績考核掛鉤。

去產能不僅僅是經濟問題

“2015年,我國粗鋼產量8.03億噸,產能利用率只有71.06%,近三成產能是閑置的,但有的企業資金鏈已經斷裂,仍然退不出去,一些虧損企業銀行不讓破產,還有的虧損企業地方政府不讓破產,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成為了社會問題的一部分。”馬鋼股份(600808.SH)總經理錢海帆曾對第一財經記者這樣說道。

多名鋼鐵行業內人士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鋼鐵企業缺乏市場退出機制主要表現在三方面:首先是地方保護色彩較濃,由於企業是當地利稅大戶,一旦出現虧損,地方政府會通過信貸、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扶持,使企業繼續生存;

其次是社會保障制度滯後,銀行呆賬、滯賬處置過程中存在種種困難,使一些處於競爭劣勢的鋼鐵企業無法順利退出;

第三是企業職工安置困難,我國在社保體制方面還有許多舊賬沒有還清,在企業的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得到完善之前,企業的退出意味著職工生存困難,從而給企業的退出帶來巨大的壓力。

第一財經記者曾在采訪一家黑龍江煤企時了解到,該企業職工平均年齡在45~50歲之間,30歲左右的年輕人占到20%~30%。45~55歲的礦工可以在煤礦等待內部退養;但年輕人要麽停薪留職、自謀生路,要麽等待市政編制。

但也有企業在員工安置方面有著不錯的經驗。比如,寶鋼集團利用原特鋼板塊的部分廠區,規劃建設了“創客空間+專業服務+投資基金+技術平臺”的吳淞口創業園,重點發展先進材料、3D打印、能源環保等科技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為此,寶鋼開設了“產城結合”、“產融結合”、“產網結合”等各種培訓班,結合企業的創業園區幫助員工轉型。

來自武鋼集團的官方統計則顯示,集團已完成1.4萬名員工的分流安置工作。董事長馬國強此前透露,對於“去產能”過程中產生的富余人員,堅持“多余人員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的安置原則。

有趣的是,滴滴此前發布的《移動出行支持重點去產能省份下崗再就業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有超八成去產能行業員工兼職開滴滴。

根據報告,今年3月,武鋼分流職工以後,7000名鋼鐵工人加入到了滴滴司機的隊伍中。30歲的趙昆就是其中的一員,早在去年底,趙昆就開始嘗試開滴滴,每個月收入能有上萬元。

報告稱,在去產能行業的全職司機中,有77.9%的司機原收入在2000~6000元左右。成為全職司機後,原月收入為2000~4000元的去產能員工,平均收入可提高54%,最高可達120%;原月收入為4000~5000元的去產能司機,平均收入可提高10%左右。

錢海帆表示,目前來看,僅僅依靠市場化調節來去產能的做法遇到了很大困難,必須盡快建立“制度供給”體系,加快鋼鐵行業的供給側改革進程。

比如歐美等國家“去產能”的經驗就是,政府承擔鋼鐵企業相當一部分的社會成本,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政策,推動兼並重組,擴大消費,促進產能海外轉移,淘汰落後產能,鼓勵鋼鐵企業向下遊延伸產業鏈,加速第三產業繁榮,吸納鋼鐵行業的過剩人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