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楊元慶郭為在亞布力解答聯想分家內情。就企業家精神,楊元慶認為自己的最高分是韌性,然後是冒險精神,最後是洞察力。

i黑馬 2月21日消息 2016年猴年伊始,自媒體人遲宇宙的一篇《楊元慶是聯想合格的CEO嗎?》一文就將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送至風口浪尖。在近日舉行的2016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楊元慶進行了題為“向時代致敬:我與聯想27年”的專場演講,並回應了日前卷入的爭議。

他表示,要感謝關心聯想的人,這說明聯想沒有被BAT完全邊緣化。未來可能需要跟媒體、跟大眾進行更多的溝通,把聯想的戰略、願景說得更清楚。神州數碼集團董事長郭為起身力挺楊元慶回擊不合“傳聞”。

此外,面對李亦非、郭廣昌等多人的連接發問,楊元慶與郭為共同回答了2000年聯想分家等的諸多細節。

以下為對話實錄,實錄內容來源新浪財經。

李亦非:馬上請上今天晚上最重要的嘉賓,就是管理奇才和英智的少帥,聯想董事長楊元慶先生,大家歡迎!今天早上楊總征戰了一下雪道,是單板還是雙板?

楊元慶:雙板。

李亦非:你是滑哪個雪道?

楊元慶:今天滑的是最難的9號道。

李亦非:我們給楊總一個掌聲,這麽高的個子,從9號道滑下來是非常不容易的。

楊元慶:以前是田溯寧把我拉下來的,現在基本穿上鞋就滑下來了。

李亦非:咱們兩個人一樣,我記得馬雲說過,15分鐘上去,2個半小時下來。

回應爭論:說明聯想沒有被邊緣化

非常高興我與楊總談一談與聯想的27年,沒想到還是那麽年輕,來之前看到一個故事,這次亞布力論壇大家關註三個男人:一個是王石、一個是郭廣昌、一個是 楊元慶。因為他們三個人是最近非常有故事的男人,我想大家也都知道,聯想最近的故事也非常多,那我們上來就單刀直入,遲宇宙出了一篇文章,方興東也出了一 篇文章,他們都談了聯想和楊元慶的故事,我們今天想聽楊元慶版。

楊元慶:想聽什麽故事?

李亦非:想聽你和聯想對這些文章的反饋。

楊元慶:真的沒想到,新年一開始就紅了,首先還是要非常感謝這些關心聯想的人們,說明有很多人在關心我們,我們沒有被完全邊緣化,這也是讓我們高興的事情。而且我覺得其中有很多很好的忠告都值得認真反省、思考。

我們可能需要跟媒體、跟大眾進行更多的溝通,把聯想的戰略、願景說得更清楚,像馬雲一樣,能夠把阿里巴巴說的那麽清楚,而且讓人相信。我們也應該把自己 的戰略路徑說清楚,在這個路徑中可能會遇到什麽風險、什麽風浪,這樣可能當我們的業績遇到一些挫折,或者反複的時候,大家也能提前預知,就會對大家理解我 們的執行,理解我們的業績會更加有幫助。當然其他的建議,我們都會認真的聽取。

作為一個CEO,我們最關心的就是三件事:一是客戶,我 們的產品和服務是不是能滿足得了客戶的需要?他們對這方面的反饋意見。二是對於股東,是不是把我們的願景、戰略說清楚了?當然,第三點,對我們的員工也要 把戰略和願景說清楚,除此之外怎麽能夠讓他們有熱情的去打仗。像昨天所說的那樣,把企業作成一個公共事業單位,那肯定不是一個好的CEO帶的隊伍。這些是 我們應該更加關註、多去做的事情。

我最驕傲的三件事

李亦非:在聯想27年是蠻漫長的,也沒有經歷過別的企業,請你跟大家分享一下27年來最驕傲的三件事情是什麽?

楊元慶:三件事?

李亦非:對,多了也不許說。

楊元慶:第一件是把聯想PC業務從無到有,到實現了No.1,冠軍的位置。我從1994年開始接手聯想個人電腦業務,當年大概賣了2萬臺,在之前我們主 要通過直銷的方式,我上任以後改變為分銷,到2000年左右大概賣到了100-200萬臺,成為中國市場的老大。當然,後面通過並購IBM的個人電腦業 務,我們成為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實際上並購之初,我們是排在第3、第4位的,市場份額在7%-8%,一直是徘徊的。到大概2003年左右成為全球的冠軍, 整個過程都是值得回味的。

第二,我覺得聯想成為全球化、國際化的公司,大概在中國企業里面算是走在前面的,這里面有非常多的故事,非常值得和有信心走出去、有誌向走出去的企業一起分享。

第三,我覺得對於大的國際並購,如何整合讓它走向成功,聯想也是做的比較好的。對IBM個人電腦的並購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我們成功的把一個一年要虧損二三億美元的業務變成一年可以盈利10億美元的業務,這也算是一個成功。

李亦非:您覺得這個買貴了嗎?

楊元慶:我們花了十幾億美元,買了一個虧損二億多美元的業務,但是現在一年能賺10億美元。

2000年多元化失敗

李亦非:數字說明了一切。這27年里面碰到的三坎兒是什麽?簡短的說一下。

楊元慶:第一個坎兒,我想大概是2001年我第一次接聯想的CEO,之後自主制定了聯想新的戰略,當時有點雄心壯誌,那時候我們已經是中國PC市場的No.1,而且當時互聯網也是在風頭兒上,所以我們定了很多的方向,我當時記得規劃了6-7個新的業務。

實際上,首先,我們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是有限的。第二,當時中國已經進入了WTO,所以我們幾乎在每一個領域里面都遇到了國際上的強手,在這樣的情況下, 大概一二年下來,我們立刻就意識到這樣的戰略是不可行的,到2003年我們開始反省,也開始專註,只留下了擅長做、能夠做的,那時候叫硬件,就是個人電腦 和手機,當時不是智能手機,都是功能手機。

李亦非:這些決策里面放棄了一些東西,現在後悔嗎?會不會覺得有些事情像馬雲說的是正確的事,但是錯過了時間?

楊元慶:到2003年我們留下了個人電腦業務,其他都放棄了,該關閉的都關閉了。當然你說有沒有遺憾的事情?當然有。比如說我們的FM365,除了新 浪、搜狐,我們大概是第三家大型網站。我們能夠和美國一家公司聯手起來發展,我覺得這個方向也不錯。但只是可惜我們選錯了合作對象,如果選擇的是雅虎的 話,也許今天我們就可以成為互聯網領域中的巨頭。

通過這件事情,我們知道自己的競爭優勢是在硬件方面,我們不僅在中國的市場,而且要到 全球的市場上競爭。IBM要把PC業務賣給我們,那時候已經是第二次找我們了,第一次的時候,我們覺得體量太大,根本管不了,大概在2001年的時候,就 推掉了,到2003年重新調整戰略的時候,那時候在中國的電腦做得更加好,而且我們重新定了戰略,在這樣的情況下考慮並購是順理成章的事。所以在2004 年簽了協議,2005年正式並購,從此聯想走上了一條全球化的道路。

並購遭遇困境

李亦非:三大坎兒說了一個坎兒,其他的呢?

楊元慶:當然,我們在整合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實際在初期,因為我們不是很懂全球化、國際化的運營,我們只能請老外CEO,老外CEO對待中國團隊 的時候要看能力,在合作、文化、組織、人才上都遇到很大的挑戰。2008年金融危機又發生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把老外CEO換掉,由柳總做董事 長,我又坐到CEO的位置上。我們那時候已經對國際運營比較了解了,對於整合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也有有所了解,比如現在在文化上、人才上,人家能 夠善待中國管理者,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要善待中國管理團隊,而且要更好地善待並購的這些老外的團隊。那時候我們還定了規矩,比如在最高管理層當中,必須 保持中外管理團隊的平衡,一開始的時候是8個人的團隊,一邊4個人,當然加上我是9個人,這樣聯想就取得了一個高速的發展。

我們並購IBM PC的時候聯想市值30億美元,IBM PC市值150億美元,現在光PC就增長到350億美元。

李亦非:這是市場本身成長所帶來的麽?

楊元慶:市場份額的增長說明了我們要比市場增長快得多。我們大概從2009年的第一季度開始到上個季度為止都比市場增長要快,我們不斷地獲得市場份額,我們在短短五年時間里面由150億美元增長到350億美元。

與柳傳誌沒有不能統一的意見

李亦非:在你做CEO時和柳傳誌先生發生過爭吵嗎?

楊元慶:沒有到最後不能統一的意見,媒體報道多的就是當初並購這個事情本身,的確這個事情是我先提出來的,但是由管理班子經過反複研究決定的,第一次, 聯想控股的董事會把這個方案槍斃了,但我們還是非常堅持,爭取到第二次陳述,而且也經過了認真的準備,而且找來包括麥肯錫,高盛等公司的支持,尤其是有一 家後來的投資公司,他們願意用鈔票來投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得到了聯想控股董事會的支持。

李亦非:英特爾的前CEO寫了一篇文章叫《焦慮者生存》,你焦慮嗎?

楊元慶:我想做企業,尤其做那麽大的企業,恐怕沒人不焦慮。有的時候是很大的事情、很緊急的事情,都要你趕緊去進行處理。

李亦非:郭廣昌昨天的演講也說了一句話,他說企業家最需要的是理性,同時還有熱愛,其實這句話,我覺得是矛盾的,我們在理性的時候將放棄一點愛,在特別 熱愛的時候可能就要失去一點理性。我想問你一下,聯想的理性與熱愛里面,在什麽時候你是比較理性,在什麽時候是比較熱愛,你現在四大業務板塊,在四大業務 板塊之間怎麽妥協,什麽時候要拋棄掉不要了?

楊元慶:談願景、談未來,怎麽激勵員工熱情,如果自己都沒有熱情,怎麽把別人的激情激發出 來?在這方面我是非常佩服馬雲的,他自己有非常遠大的誌向,而且能夠描述清楚那個未來,真的讓人相信。昨天晚上我們聊天的時候,郭廣昌說,原來對他說的話 只相信百分之二三十,現在相信百分之六七十。如果不是有對未來、對理想的一腔熱情,是做不到的。但是真正落實起來、真正做起來的時候,一定是要很理性的。

昨天我們也聽了馬雲講他的合夥人機制,我覺得這可能就不是熱情能做出來的,一定是經過理性的思考,聽他說的話有非常嚴格、非常完善的投票表決合夥人機制,這就不是熱情決定的。對於管理很多細節方面是要理性來做的。

聯想對自己的定位是智能設備、雲服務基礎設施的提供商

李亦非:說到未來,我昨天看到一個文章,阿里研究院對未來的思考,一共有85頁,我非常認真的讀了,對未來非常有恐懼的,我想問楊總,你們對聯想的未來能不能用三個字來解釋?或者最多用三句話很清晰的來解釋,你對你們未來的思考?

楊元慶:未來我們把自己定位是智能設備的提供商,雲服務基礎設施的提供商,雲端基礎設施這一塊是為大家服務的。未來需要的是把硬件、軟件和雲服務結合起來,所以我們特別強調智能終端應該不僅僅是智能硬件,而且要基於雲服務。

另外,像現在數據中心,IT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少不了大量的硬件設施,例如服務器、存儲、網絡等等方面,所以在這方面大概是我們可以做的。

李亦非:你在管理上有什麽特別的手段?   

楊元慶:這個就非常多了,當我在聯想做銷售的時候,是一個全能型的狀態,20年前做銷售的時候,什麽都要管,從找客戶到帶客戶去付款,去提貨,驗機、安 裝,用戶有問題都要來找你進行服務,可以說什麽事情全是要你幹。我們從國外學會了分工,比如說銷售的精力主要是在客戶身上,不要在繁忙的商務過程中服務, 所以成立商務部,開票、結算等等,上門服務、售後服務是另外的部門,在這個過程把規則、組織、體系都建立起來,業務流程建立的更加順暢。

李亦非:你們公司高管有多少女性?

楊元慶:這一點做的還是不錯,在最多的十來個高管里面有2個女性。

李亦非:接近20%,做的非常好。我非常喜歡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對企業家精神的定義,最重要的就是洞察力、韌性和冒險精神,我覺得是全方位的解釋了企業家精神,在這三個精神里面,你對自己的打分是怎麽樣的,哪個最好?

楊元慶:我覺得最高分肯定是韌性比較好,然後是冒險精神,再就是洞察力。是這樣一個次序。

李亦非:我們這個環節有一個小時,我會有開放時間給觀眾,今天上午說到馬雲會跟誰喝茶,他說鄧小平。如果你去喝咖啡會跟誰去喝?

楊元慶:我覺得跟馬雲多喝喝咖啡是很有效果的。

李亦非:好。

楊元慶:他把跟鄧小平喝茶的情況都可以跟我分享。

李亦非:你跟馬雲有什麽不同,你們都是1964年生人。

楊元慶:都屬龍。

李亦非:兩個人的做事風格有什麽不同?

楊元慶:前面你讓我對三種企業家精神排序,馬雲排在前面的應該是洞察力。

李亦非:我認為是冒險精神。

楊元慶:希望有一天能跟馬雲合作,我們應該是很互補的。

李亦非:可能阿里巴巴和聯想未來的一場合作將從這里誕生。

如果今天想給大家留一句話,你會說什麽?因為我們做過調研,人們說了很多話,最後人們離開只記住三句話,我就想說一句話。

楊元慶:要認真、要執著。

李亦非:我們掌聲感謝楊元慶。下面我想把更精彩的問題交給在場合聽眾。我們希望大家用很快的節奏,只提問,不要闡述。請舉手。

提問:現在是27年,我想問一下,你希望30年以後的聯想是什麽樣子?

楊元慶:30年以後的聯想我不知道,我想象不到30年之後。

李亦非:在這個時間里可能只有3年。

楊元慶:我們一直都說希望把聯想辦成一個百年老店,所以在我的任上,一定把聯想的基礎給打好,30年前以後聯想做什麽,我不知道。但是我們有很好的管理基礎、有很好的文化基礎、有很好的接班人,所以我們在這些方面能做好,我相信30年前以後的聯想必然會有更大的輝煌。

不後悔買摩托羅拉 所有業績波動都在掌握中

陳啟宗:容許我講一句楊元慶的話,我記得請他去亞洲領袖協會當會員,那時候你英文還不太好,但是你進步非常快,在美國住了幾年很有幫助,現在董事會都講英語,我董事會還在考慮用不用內地的人,不講廣東話。

我問個簡單的問題:第一,你剛當CEO時非常年輕,是怎麽走過來的?另外你們是中國公司出去並購的比較早的,也是比較成功的,什麽樣的公司會到海外去並購,你們在全球扮演一個什麽樣的角色?

楊元慶:第一個問題,看來你對聯想的歷史還不是那麽了解,應該說,我從1994年開始接手聯想個人電腦業務,在那之前聯想基本是分銷業務為主,我們慢慢 把個人電腦業務做起來,做到比代理分銷還要大,當時就分開了,一家是神州數碼,是郭為領導的;另外一家是我領導的聯想集團。

第二個問題 是國際化,國際化是中國企業的大勢所趨,昨天開幕的時候我也講過,我認為中國企業的發展還是有很大潛力的。一方面是國內內需跟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空間,另 外就是企業應該“走出去”,用中國創造去賺外國人的錢,聯想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我們70%的員工在中國,30%在海外,但是我們的業務是反過來的,我 們30%的業務在中國,70%的業務在海外。這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海外大多數國家就是銷售和市場,當然在美國、日本也有研發團隊,生產大多數在中國,也有 一些國家,比如印度、巴西如果不在那兒生產,就會給你很高的關稅,所以在這些地方要適應。

聯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實現在有很多中國企業都在走出去,在座的郭廣昌,我們去年來這兒的時候,同樣這個地方、同樣的名稱,也是叫地中海俱樂部,今年老板換了,換成廣昌了。他還有很大的誌向到海外去進行投資,也買了一些地產。

我鼓勵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海外許多資產都很有吸引力,很多他們做不下去,中國企業可能會做的更好。我知道李亦非沒有把這個問題挑明,該處理的業務就處理,該撒手的就撒手,其實我也不覺得我們做錯了什麽事。

買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很好的填補了我們的空白,我們要走出去,如果沒有專利,我們要多付20%的費用給第三方,你的產品還有什麽競爭力?而且我們是決 心要走出去。雖然現在整合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小風險,或者是小挫折,但這都是我們有預料、能夠想到的。上個季度的財報業績,整個公司盈利3個億美元,在我 們買摩托羅拉的時候承諾4-6個季度能夠讓業績扭虧為盈,我們兌現了承諾。

現在我們正在為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領域里重複PC所走過的成 功道路打基礎、正在做準備,可能是觀察員有一些過急的要求,但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好比你登到山頂覺得不滿足,要登下一個更高的山峰,你不可能飛 到另一個山峰,要撤下來,可能在撤的過程中遇到暴風雪,重新集結才能登上下一個高峰,這是聯想現在正在走的路。

郭為:用現在的標準去比較80年代時的企業不公平

郭為:最近確實媒體上寫了很多東西,我在這里想說幾句話:

第一,聯想是1984年成立的公司,今天我們的企業有80年代、90年代、有2000年的,如果我們用2000年的企業和80年代、90年代的企業比, 特別是80年代初的企業,進行一些比較,我認為不是很公平。為什麽?就像6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和80年代、90年代的大學畢業生,大家很多知識結構是不一 樣的。比如楊元慶做聯想個人電腦的時候,我們生產都很困難,在那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一定有一些東西是跟別人不一樣的,對於誠信等很多東西的看法,我覺得 這是企業成長必然會帶來的不一樣的東西。

第二,我們自己覺得很自豪的是,今天在座的所有企業家進入了第二代交接班的時期,在我們的成長 過程當中,確實經歷了很多第一次,而這種第一次今天回過頭看肯定會有很多的毛病,第一次一定有很多的錯誤,如果都要完美的去要求企業和企業家這是不公平。 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講幾句話。

郭廣昌追問郭為 聯想分家事件

郭廣昌:你們兩個人都被柳總選中了,各負責一塊,你覺得當時柳總這樣分家公平嗎?你們之間是相互怎麽學習、怎麽競爭的?

郭為:我是1988年進到班子的,柳總離我年齡最近,比我大19歲,所以我們一進公司,柳總就把培養年輕人放在第一位,為什麽會出現孫宏斌事件,就是因為太著急了。那時候我記得海爾張瑞敏講過一句話,跑馬不相馬。確實作為聯想事業接班人,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郭廣昌:你是今天這麽想的,還是以前就這麽想的?

郭為:2001年拆出來的時候就是這麽想的,拆之前也是這麽想的,拆之前還想過跟楊元慶PK一下,當時柳總問我,楊元慶做總經理,你做副總經理是否同意,我說,第一,必須同意,第二,為什麽不是我。

郭廣昌:如果當初選你會做的好,還是會做的差?

郭為:這個是假命題,就像生了兩個孩子,是不可以調換的。

郭廣昌:這個回答很好。

郭為:我們有三個兄弟被媒體報道,包括王石也是一樣的,他也是80年代的企業,體制問題是在逐步解決的,與現在不同,現在你今天辦了公司,那這個公司就 是你的,可當時不是這樣,所有的都是國家的。為什麽講要尊重企業家,他們是用生命在推動改革,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是“犯法”的。   

王石:80年代的企業家面臨制度性“原罪”

王石:我非常同意郭為講的話,實際上今天上午討論,馮侖說的制度性原罪,因為你做什麽都是錯的,但是你必須這樣做下去,恰恰是錯才能慢慢把正確的東西引導出來。

企業家就是要做制度性的破壞、顛覆性的破壞,今天中國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市場經濟,這是企業家扮演的角色。我想應該為郭為鼓掌,郭為也是楊元慶一種兄弟情的真情流露。

李亦非:今天的對話已經變成楊元慶和郭為的對話,請郭為上場。

楊元慶:我為什麽要求拆分聯想

楊元慶:首先非常感謝我的兄弟,在我非常困難的時候給予鼎力相撐,我非常的感動,彰顯兄弟情誼。

第二我覺得如果是郭為接手聯想電腦,也一樣能做得好,只不過我幸運一點,是我早一點來做我們的電腦產品。

第三,剛才郭為講,猜當時柳總對接班人是什麽想法。實際上,我一直是主張拆分的,我的想法和柳總的想法不一樣,我覺得不是接班人的問題,而是業務的問 題。因為當時聯想有自己品牌的電腦,我們還在代理分銷東芝、惠普的電腦,這樣的話,公司一邊推聯想電腦、一邊推惠普電腦,怎麽打呢?所以我是非常主張分開 的,這樣各個業務各有自己的發展空間。這是我的真實想法。

郭為:其實他怎麽接的聯想電腦呢,當時叫微機事業部,我們連續兩年沒有完成公司的指標,當時他是做惠普代理的。然後決定讓他做微機事業部的總經理,因為他在做惠普代理的時候,積累了一整套如何去做代理的經驗,所有由他去做。

從1994年接手到1996年,聯想電腦就做到了中國第一,當時還有一個情況,從1994年起,外國品牌的電腦可以自由進入中國了,在那之前為了保護長城、浪潮等國產品牌,還有很多限制,什麽生產許可,進出口許可等。

如何考慮接班人問題

田源:我想問的問題,是柳傳誌選接班人的方式,你們認為是很成功還是比較成功的,未來你們如何選你們的接班人,你們開始考慮這個問題的,你們是用這種方式,還是不用這種方式,你們將怎麽辦呢?

楊元慶:我覺得考慮接班人的問題,是一個現任董事長或者是CEO要做的,如果你真的有主人翁精神就必須隨時在考慮這個事情,昨天我聽了馬雲的介紹,我也 真的非常有感觸,他真的很用心,這些方面都值得我們去學習,當然未來的解決方案是什麽,我覺得要根據公司的業務情況、根據公司的發展情況來定,這個事也可 能是隨時在變化。

郭為:我覺得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變化會非常快,接下來會做什麽很難去定義,所以我覺得要用跑馬的方式,如果去相馬,標準很難定,前期有考慮,其實我認為當初在接這個業務的時候,必須讓他真正成為承襲這個事業的主人。

我相信很多企業家在討論財富的時候,並不是說自己是個守財奴,這個錢要來幹嘛幹嘛。當然,這個錢第一要體現我們的價值,第二,關鍵是要為社會做出貢獻, 將來誰把這個事業作大,應該讓他在股權方面受到更大的激勵,把這個文化精神傳承下去,不管誰來接,最終要奉獻給社會,這應該成為我們的一個標準。

李亦非:我們現在留給最後一個問題給觀眾。

田源:在第二屆亞布力年會的時候,柳總來了,當年《英才》雜誌把你們兩位評為十大職業經理人,當時柳總說不知道為什麽《英才》雜誌會把楊元慶和郭為評為職業經理人,他說“我不認為他們是職業經理人,認為他們兩個是企業家”,大家應該還有印象。

我當時就覺得,用職業經理人來定義當時的你們似乎還過得去,因為你們當時都沒有股份,但現在你們兩位都是公司的大股東,或者是控股股東。我想聯想這種模式,你覺得是否具有普遍意義,你們怎麽理解柳總設計的這種模式?在全國有沒有推廣的價值?

楊元慶:我覺得完全贊成柳總說的話,因為這是跟中國的時代發展相吻合的。回到1984年的時候,沒有民營經濟、沒有私營公司,東升你們定義“84派”、 “92派”,其實到“92派”才有私營經營,“84派”哪有什麽私營經濟,都是產權不清的,可能我們、海爾、萬科都是這樣一個情況,甚至柳總也不能叫企業 的主人。

這都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去解決的,當然這里面柳總解決得比較好,在中國企業里面也是比較早去解決的,通過分紅權轉化為股權的 方式,讓很多聯想的管理者,包括我和郭為成為擁有公司股份的主人,當然我們控股里面比較小一點,但也是一個主人。從這種意義上說一點都沒有錯,我們是在當 時的體制下為公司去打拼,慢慢發展到有一定的影響力,我認為算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

李亦非:我問王石一句:您覺得自己是企業家,還是職業經理人?

王石:我們是強調混合所有制,所以在我身上既體現了企業家精神,也體現了職業經理人的素質。

田源:我覺得王石同誌的政治覺悟越來越高了。

馬雲:我如何選接班人

李亦非:馬雲,你一上午都在回答問題,我特別想聽您問一個問題。

馬雲:我純粹是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因為接班人是所有企業現在都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這是一個慎重的問題。如何選接班人我覺得大家要非常慎重,傳統的接班 人,跑馬選帥基本上出來的問題,今天已經被證實了,對公司的傷害超過了大家的想象,因為你只要選出2個將,去選的時候,2個將要成功必須要有兩批團隊,兩 批團隊最後死的是另外一個團隊。所以選帥的第一天,當上CEO三個月以後就必須把選接班人作為公司內部的主要考核指標,不能等到我老了以後再考慮。我今天 早上講,選接班人像生兒子一樣,不能到七八十歲再生兒子,生出來已經不行了。在最年輕的時候、年富力強的時候選,是根據戰略來看。

另外 一點我個人覺得,我們選帥要思考一點,不是老板選帥,最重要的是讓團隊找出他們心目中的領袖是誰,老板只是肯定而已。“因為六個人之中有人傑、七人之中有 混蛋”,這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也就是你找到六個人關在房間里面,二個小時以後你會發現中間一定會出現一個領導者出來;街上隨便找七個人關在一個房間里 面,二個小時以後中間一定會出現一個壞蛋。作為一個企業家的CEO一定要觀察你的員工里面,心目中的領袖是誰,刻意給他機會、給他培養和訓練,所以賽馬會 導致今天GE這樣的問題,很多公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這是我的看法。

李亦非:我可以告訴你在美國進行的一個統計調查,如果把70個男人放在這里,讓另外的幾百人只看一秒種,最後70%的人都選擇了那個長得最帥的人當未來CEO或者是總統,所以看來長相還是很重要的。

馬雲:看長相的人基本沒出息。

楊元慶:我想問馬雲一個問題,昨天晚上聽你的分享有一個問題,你剛才講得非常對,但是,比如CEO有問題或者是想換人,這是隨時都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你是不是能夠保證,按照現在的機制一定是能夠選出下一個來?      

馬雲:第一,選CEO是非常嚴肅的事情,不是今天想讓他就當,我們盡量不要動換CEO的腦子,而是花時間去培養,要對CEO有足夠的培訓、足夠的輔導,使得有一支團隊圍繞他,有人可以補充他的不足。所以,選接班人是選的一個接班的班子,在他們之中找出最讓人欽佩的人。

如果說今天我們讓陳東升做我的接班人,我跟陳東升講得很清楚,三個月以後必須告訴你哪三個人能成為你的接班人,你是怎麽培養他的,我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要問他,你是怎麽培養這三個人,到底花了哪些錢、花了哪些時間,是怎麽系統培養他們。如果不這麽去思考,如果陳東升突然甩開我幹,我傻在那兒了。

楊元慶:這不又是在PK了嗎。前面講的話,如果看好某一個人,應該會有意擡高他或者是給他機會,現在又說有一個團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含糊不清。

馬雲:我可能沒表達清楚,如果說陳東升已經被確定為CEO的時候,我給陳東升一個很重要的考核指標,除了戰略執行以外,就是三個月,最遲是一年以後必須 要告訴我,如果他今天出任何事情誰可以取代他,有三個人的名字,這三個人的名字變成董事會跟他共同培養、去發掘、去帶他,但我並不是說這三個人PK一下, 只是說陳東升萬一出問題,因為中國出問題的幾率太大了,所以必須要實時準備。我不是讓他們PK,而是董事會、CEO每個人必須要有接班人,最終到底是不是 這三個人,我們董事會也要進行考察。

閻炎:我接著馬雲說,關於接班人和CEO的問題,上次我們討論是什麽樣的情況呢?我們在2000年 的時候,那時是中國互聯網高峰期,我們和一批海歸互聯網公司鬥爭,當時也很信奉矽谷模式,投了項目從海外找CEO、CFO、CIO,結果到2001、 2002年互聯網風暴過去以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海歸基本上百分之百全軍覆沒,沒有一個成功。

後來發現,想按照美國的模式投一個公司, 如果發現方式不合適想換一個CEO,你想去救他,或者認為能救,結果一定是一起死。那天我跟馬雲聊到這個問題,出現這種情況有沒有可能換一個CEO,我們 基本是這樣,寧願不換人,要麽是撤,要麽在公司培養,從外面來嫁接的東西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幾乎沒有成功的。

李亦非:感謝,由於時間關系 就不能再提問了。我覺得今天是我在亞布力最互動的一次對話,非常感謝楊元慶跟我們分享了他過去27年在做的事情,也非常感謝在座各位企業家和他的互動,我 想腦力激蕩、思想碰撞,也希望在這里誕生更多的奇跡和新的創新、新的Idea,感謝你們。我們用掌聲感謝楊總、郭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