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李嘉诚对外界仍是一个谜。
围绕着他的名字,各种传记重复杜撰了无数传说。对于李个人身价的猜测,则像一种无穷尽的动力,驱动整个世界密切关注李的生意、健康及家庭。他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天才,依靠对交易天生的敏锐,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与其说人们因此熟悉了李,不如说,李嘉诚被神秘化了。
采访李嘉诚之前,我以为将见到一个即使行动日渐迟缓,却依然有着照人肺腑的锐利目光的长者,并处处流露出一个伟大人物所应有的独特人格。
2006年9月5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的首次碰面,只是打破种种预期的开始。78岁的李步履飞快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他那双曾用于从事体力劳动的手,关节粗壮,握手时富有力量。他认真地看着我,微笑着,近乎多余的自我介绍:“李嘉诚”。
两天之后,在香港,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更多的印象得以形成。相比多年前的照片,他的外貌没有太多变化。他有着一对大大的瞳孔,但眼神不是格外犀 利,而是柔和的、探寻的,像儿童一样闪现着好奇心。说普通话和英语时,他语速不快,但铿锵顿挫。每讲几句,他都会下意识地笑笑,给人以毫无世故之感。
他也并非一个乐于表现出自己在商业方面拥有异常洞见的人。对于多数问题,他的回答快而且有跳跃感,而不是逻辑感极强的论述与解释。他似乎更愿谈论自己对中 国人思维、行事习惯的思考,对慈善事业的看法,以及多年前的回忆。一些朴素至极的比喻点缀在思考与故事间,这让他更像一个有意教育后人的长辈。时不时地, 他还会提醒说:“你不明白要问我”。
如果有什么是我最想从李嘉诚这里得到解答的,那就是为何在太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李嘉诚几乎碰不到“天花板”?
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
在这样朴实得近乎单纯的答案之后,却是一个华人世界所罕见的、业务庞杂且高度国际化的商业帝国。只要想到全球有超过1350万人在使用他所经营的3G移动 电话网络,海上13%的集装箱在其港口内运载,散布在中、法、英、俄的消费者出入于其7500家零售店,其控股的赫斯基能源每日产出34.4万桶石油,以 及其集团业务遍及54个国家,拥有约25万名员工就可感受到其工作并非那么简单。
但也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李的实业深入人们生活比起来,他的思想尚未产生足够影响。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李拥有着一种在全球罕见的生意之道。
人们曾经试图用“股神”巴菲特的思想框架来解释李。表面看来,他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极善于分配资本,厌恶负债,热爱现金流稳健的业务,并都将状况 不佳的老牌公司重塑为一部“价值机器”。但相比巴菲特知易行难的方法论——通过控股保险公司而获得大量的浮存金,遵循其老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 巴菲特投资于大量内在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任由其自行管理,获取分红——李嘉诚的风格难以被简单归纳。
李嘉诚在全球商界的口碑,大多来自于一些极富想象力的投资与交易,这为他赢得了“精明的资产交易者”的名声。但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虽然从未有人将李定 位为一个杰克·韦尔奇式的杰出的管理者,可自1979年以来,李一直有效控制着一家成功多元化的公司。而且,作为一个“帝国建造者”,李的技巧可谓丰富, 他会像一个投资者一样耐心地将资本囤积于某一领域,承受亏损压力维持一些业务的发展,也会在恰当时机将新兴行业与资本市场的概念高调结合,以融资所得逐渐 将一个产业由虚做实。他敢于在一些政策风险很大的市场下注,往往能够全身而退,而他早年一些不被看好的投资,亦能获得数以亿计的回报。
这种无拘束的企业成长方略,在李嘉诚的运用下效果奇妙。1979年他以近7亿港元入主的和记黄埔,至2005年利润已经达到了143亿港元。于1990年 代初已逾60岁的李在过去的十六年中,仍率领着其旗舰公司和记黄埔,将收入增长了近15倍。此期间内,外界估算,李个人的财富从25亿美元增长至188亿 美元,成为了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第九人。
但对于那些模仿者,在缺乏更清晰的价值观描述下,无论是李的多元化战略还是低买高卖的手段,都很容易被误解为机会主义的财技游戏。虽然如郎咸平也曾将李的 策略总结为业务多元化、全球化、稳健的财务政策和“不为最先”,但此四种以规避风险为核心的倾向又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和黄在3G业务上投入超过 250亿美元,以争取全球领先3G业务运营商的位势?为何和黄能够成为华人企业中少有的顺利实现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公司?
究竟应该向李嘉诚学什么?
“李嘉诚一直在转变和提升他的商业模式。你不能去学他做什么业务,做怎样的资产组合。因为这些东西跟他的背景、目标、个人喜好、公司的基础、外在环境都有 太多相关。”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对《环球企业家》说:“应该去思考的,是他的逻辑是怎么形成的?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这个决定?他是怎么来做 这个决定的?他的感受是什么?他在那个时间的思考点是什么?”
在郭看来,他从李嘉诚身上所学得的心得有三:一、在不断巩固已有业务的技术、管理能力的同时,不拒绝寻找新的机会。二、在开展新业务时不做愿望式的假设, 提前评估好自己是否输得起。三、所能支撑前两点的是心态。只有一种高明的内心平衡机制,才能让他既保持良好的进攻性,坚持寻找挑战,又拥有足够的自控,不 变成一个赌徒。
而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认为李嘉诚的独特之处在于两点:“李嘉诚明显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会公司没做好就去忙慈善,但当他想做慈善的时候,又是很大的手笔。除了务实,他没有只局限在香港的地产业务上,也证明了他的视野超越了同辈许多企业家。”
根本而言,这两种说法都超越了基础的方法论,而更接近于一种企业家的修养。这正是李嘉诚少被解析的秘密所在:一个与李共事逾十年的人士称之为“心法”。
访谈时,李嘉诚做了一个手势,右手掌先呈15度角平缓的滑过,到一个点上,则一下变成50度,做攀升状。其涵义为:28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此生可以跟贫穷说再见,接下来只是乐于工作而工作,这一做就是50年。
“我内心已有非常好的保障,若一个人不知足,即使拥有很多财产也不会感到安心。举例来讲,如果看着比尔·盖茨的财富和你自己的距离那么大,那么你永远不会 快乐。”李嘉诚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静,表面看来很忙,但内心其实没有波动,因为自知做着什么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没有上进心。”
【“心里头创造的逆境”】
在开始对于李嘉诚的风格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前,我们先试着回答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李嘉诚是如何工作的?
关于其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他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李并未接受过高尔夫专业训练,姿势算不上标准,但成绩通常不错。他认为,重点是打每一球时都保持冷静,有规划。
每天早晨,李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根据题目,他选择自己希望完整阅读的文章,由专员翻译。通常,这些关于全球经济、行业变迁的报道,是启发李嘉诚思考的入口。
“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让他平衡危机感和内心平和的方式就是,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知悉李的人士表示:“他看到各种报道,然后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那些松弛的部分,开会去改变。等他做好准备,逆境来的时候反而变成了机会。”
这就是李所谓的“90%以上的时间想未来的事情”。他并非一个喜欢通过无休止的会议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人,在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的会议上,他听取每个汇报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更多时候,李喜欢自己阅读、分析、判断。
虽然并未接受过太多专业教育,但李嘉诚热爱数字。不仅其3G手机上每天都会陆续收到全球各个市场的3G业务发展数据,他还热爱广泛阅读年报。他自称可以对 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字,准确地说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数据:“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而他从20岁起就热衷于阅读其它公司的年报,除 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它公司会计处理的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
此种近乎玄想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运转,端赖于李的一种才能:他能将大量复杂信息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几个问题。
比如,在1999年时,就“如何在移动通讯业保持公司的高速发展”这样一个问题,太多的条件与变化让找到标准答案十分困难。但李将现实拆解为两大类问题:其一为市场本身究竟在如何变化?其二为Orange是否有实力通过并购提升自己?
在第一个问题下,他得出三个判断:话音业务的竞争过于激烈、数据业务的增长迅猛、网络热潮已让移动通讯公司的市值达到颠峰。而对于希望开展并购的公司管理 层,他也提出四个相对清晰的条件:收购对象的现金流需稳健、完成收购后Orange负债率不得提高、和黄需对Orange保持35%的控股权、获得收购公 司的绝对控制权。
前一个问题说明顺应技术转型势在必行,后一个问题则难以在四个条件下实现,两相结合,李迅速将和黄在Orange约45%的股权售出,获得了146亿美元 净利。虽然这一大交易引发了对李持续不断的争议——他是一个交易者还是一个建造者?——但在接近之人看来,“为建造而交易,不和自己的资产谈恋爱,正是李 先生对自己没有局限的一个体现。”
除了经验和直觉,这种判断力还可以被解释为,他是个无穷尽的提问者。甚至在一次前往圣保罗中学与学生交流时,他还会发问道:你们每天都会坐下来玩两三个小时的电脑游戏,有没有想过整个游戏产业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游戏背后的程序是怎样运行的?
多数时候,李每天六点下班,回家后,除了拨打越洋电话,他还有必修功课:夜晚的阅读。除小说外,他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并每阶段设定一个主题(最近的主题是宗教)。这个工作都意味着一点:他最大的恐惧在于不愿错过见证世界的变化。
平日,李对衣、食的要求相当低,他说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主要是因为简单,且夜间休息的好。“我每天晚上都睡得很好,因为在名方面我行事谨慎,别人不容易破坏我的名誉,利方面,全部从正道而来。”李说。
【心法之一:掌控自主权】
熟悉之人看来,让李嘉诚安寝无忧的,除了名利之心淡泊,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原因:他的各项业务都拥有着良好的现金流。
李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而在确保现金流同 时,他还努力将负债率控制到一个低位:“自1956年开始,我自己及私人公司从没有负债,就算有都是‘假贷’的,例如因税务关系安排借贷,但我们有一笔可 以立即变为现金的相约资产存放在银行里,所以遇到任何风波也不怕”。此外,他永远采用极为保守的会计方式,如收购赫斯基能源公司之初,他便要求开采油井 时,即使未动工,有开支便报销——这种会计观念虽然会在短期内让财务报表不太好看,但能够让管理者有更强烈的意识,关注公司的脆弱环节。
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这样一个逻辑:没有现金流的威胁,负债与否取决于自己,就让多数问题不是被动决定,李便拥有了对生意尽可能大的自主权。在与李嘉诚合作极多的人士看来,“把握自主权”正是他的核心观念。
这似乎与外界熟悉的李嘉诚背道而驰:仅从结果看,李像一个永远敢于火中取栗的交易突击手,没有什么能妨碍他永远扩张的雄心——
50多年前,李嘉诚像现在国内众多制造业公司创业者一样,经营着一家塑料花生产厂。在顺应制造业潮流积累到第一桶金之后,他在香港人口爆炸性增长的70年 代抓住了地产业的机会。1980年代中期起,和黄在通讯和石油领域谋求布局,1990年起则展开全球港口业务扩张。1991年时,和黄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 对外表示:“香港对我们而言有点小,我们开始觉得撞墙了”。当时长实系的利润有80%来自于其香港业务。经过长期的调整、升级,20年后,和黄的资产组合 构建得颇富时代精神:3G通讯业务、在中国开展地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开采及精炼,以及港口。现在,香港业务只占到公司总体收入的20%。
但在骨子里,李嘉诚是个极度厌恶风险的人。一个细节是: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
虽然李并不吝惜对外重复阐释自己的方法论:“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但因其听起来简单得近乎空洞,且太多人过于重视李嘉诚“发展”一面的经 验,就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分析人士经常认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和国际化的市场搭配让和黄富有抵抗风险能力,却少于追问:什么在支持李无休止的展开扩 张?为何多元化通常让其它公司现金流紧张,和黄却能进行一些规模极大的市场培养?
和黄于2001年开始投资的3G业务(全球范围内,和黄的3G子公司名为“3”)正是一个李嘉诚进军新业务的鲜活样本:虽然和黄从未对外宣布其投资总量,但市场估计为250亿美元。这很容易被视为一次豪赌,对于和黄而言,却堪称一次极富耐心,准备周详的行动。
李嘉诚所以卖掉其2G业务(欧洲的Orange和美国的Voicestream),而不是以其原有用户为基础实现换代,一个最主要的考虑是:既然这是一次 技术变革带来的机会,而新技术具体什么时间崛起并不可知,如果保留原由业务,则可能出现对于新、老业务投资选择中游移不定的尴尬。在市场高位上出售2G业 务,不仅获得了极充裕的现金,更是一种不留包袱的下定决心之举。
退出Orange两个月后,和黄就购得了在英国经营 3G 业务的执照。而在开展3G业务同时进行的,是李在财务层面进行的准备。当他决心将公司的部分财力倾注于3G业务时,他已经有一个几年内可能亏损的数字预 期,并依此要求地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赫斯基能源等几块业务将利润率提高,将负债率降低到一个风险相对小的程度:2001年时,赫斯基能源为和黄贡献 的利润不过9亿港元,到2005年已经升至35亿,同一时期,原本利润维持在一个稳定区间的港口业务和长江基建的的利润分别从27亿变为39亿,及22亿 变为34亿。即使3G投资巨大,但到2006年6月底时,和黄的现金与可变现投资仍有1300亿元。
在这个近年中投资最大、也是回报最慢的全球性技术换代中,所面对之困难远远多于任何人所能想象。和黄的3G业务刚刚推出时,曾饱受手机短缺及其它技术上的困扰,直到2004年,种种困难才得以克服,加上各款时尚手机相继推出,整体的业务有了显着的进步。
而在发展过程中,和黄了解到,虽然没有单一产品成为其撕开市场的杀手级产品,但3G的核心竞争力是存在的:将其速度提升到可以顺畅接通任何网站,手机就不 止是一个用于通话的终端,而是一部小型电脑。虽然其它无线运营商也试图让用户通过手机上网,但一个无形的障碍是:运营商们希望将用户锁定在自己的无线门户 内,而用手机登陆其它网站则速度缓慢。只有打破这一僵局,用户才能乐于使用手机上的信息增值。顺着这一思路,和黄最早和雅虎、Skype等网络公司合作, 取得了先机。
事实上,即使是世界最大的移动业务运营商,也并未比和黄做的更好。虽然沃达丰也在有步骤进行3G业务扩张,但在日本的竞争失利并最终退出,以及此前收购德国Mannesman公司所受损的费用(impairment charge)高达230亿至280亿英镑,这都让其自2005年以来不复往日辉煌:其到2006年3月31日的财报称,沃达丰净亏损达230亿英镑——正因为和黄拥有多重业务相互支持,依然可以过去几年中保持上百亿港元的盈利。
反而是和黄以耐心和持续的改进获得了更多成绩:到2006年8月,其全球3G用户数量达到了1350万名,为全球最大的3G业务运营商。过去12个月中, 活跃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益)从42.2欧元升至44.66欧元,而非电话业务所占的收入比重从25%提升到28%,开发每个客户成本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s)也从293欧元降低到262欧元。
【心法之二:持续技术改进】
李嘉诚看重自主权的另外一个体现在于,他非常注重跨资产间价值的挖掘。
比如他对于零售业务不遗余力的投入,并非仅仅因为看重零售业务拥有极佳的现金流,更因为,零售是一个可以与地产密切结合的业务。即使他并不追求所谓的“协 同效应”(因为那不可量化),但当零售、地产、港口等业务处于一个平台上经营,以李的团队之善于成本控制,总能够找到很多额外的盈利空间。
除了横向的业务之间的价值发掘,单一业务的潜力发现也颇有可为。当李嘉诚认为健康、美容类产品将成为未来零售业最主要的成长动力,便不惜成本在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各国寻找经营不善的零售网点,逐渐将已经被证明成功的产品移植到收购来的店面中去。
这两种整合的关键问题是一个:和黄的团队有多少技术和管理能力?
因李嘉诚太善于资本市场的进退,硬币的另一面就几乎很少被关注:李嘉诚是一个非常热爱借由技术改善实现价值增值的人。在多数电信运营商担心成本低廉的 VoIP将抢夺其话费市场时,当他听说这种新技术可以无限度降低成本,他果断敲定让和黄成为全球第一个安装有Skype软件的3G业务运营商。
1979年,李嘉诚入主和黄时,和黄旗下的港口业务只是一块收入有限而且勉强盈亏平衡的生意。但李相信集装箱为主角的全球贸易将成为一个重大趋势,因此, 在1982年中英谈判时,即使香港商界民心不稳,李嘉诚仍根据对于局势的判断和对资金的把握,果断投资于香港第6号货柜码头,只用2亿港元就获得了4个泊 位。数年后他再竞标面积与6号相若的7号码头时,价位已经高到了40亿港元。
而在拥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后,李嘉诚持续要求港口业务的负责人进行管理技巧的改善。因为香港港口空间有限,最主要的改善在于,其它港口码放2、3层的集装箱,在这里需要摞至6、7层高。
这并非简单的吊机和码放方式的改变,更为需要对所有集装箱的出、入时间进行良好统筹,否则,仅在搬运腾挪中就将损失极多时间。因此,从1980年代中期 起,和黄一直自主开发码头的电子管理系统,直到近年升级为nGen管理系统,可以事无巨细的显示码头内集装箱的各种资料。甚至,和黄港口在香港的子公司根 据当地情况,专门发明了由电脑控制搬运集装箱的“电子龙”型吊机,较全部装载工序由人工控制效率大为提升。
克服了空间狭窄的劣势,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反而因其效率,成为了国际著名的“补时港口”(catch-up port):那些在运输过程中被延误的时间,可以在香港得以补偿。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下,1990年代初,和黄港口业务开始国际化,1991年购得 英国最大港口菲力斯杜后,15年间,和黄已经成为业务遍及21个国家,经营43个港口共251个泊位的全球最大的私营港口公司。
除了对当前管理需求的实现,和黄甚至不乏为长期发展培育技术的韬略。
1970年代,经历了当时的能源危机,李嘉诚意识到能源业务的前景值得看好。1987年,李先生家族及和黄集团开始购入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的股权,其后 由于赫斯基的合作伙伴出现财政困难,李再次予以协助,私人大幅增加持股量。虽然在90年代外间经常有人对公司的发展潜力并不理解,但李嘉诚表示,他并未因 此困扰,他对前景很有信心,认为赫斯基拥有非常良好的资产,定会有理想的发展。
在那段时期,在改善管理同时,和黄建议赫斯基投资于油砂资源的收购和油砂精炼技术的培养。虽然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工作:石油的开采成本非常 低,油砂却不同。油砂主要由水或砂构成,其中最多只有20%沥青,将油砂中的沥青分离并加工成高质量的原油,成本则要高出许多。
直到近年,随着石油价格的不停飙升,业内人士才不无赞叹赫斯基的储备。其塔克油砂田将于今年11月产出第一桶油,并预期在两年内达到一个峰值:日产三万桶油。塔克被预期在35年里共产出3.5亿桶沥青。而其第二个油砂矿Sunrise被预期在40年里产出32亿桶沥青。
而且,油砂精炼技术还意味着前景的广阔:据估算,加拿大油砂含有的原油是1.75万亿桶,委内瑞拉是1.7万亿桶,占全球石油储备总量近2/3。将其充分利用,按照目前全球8500万桶/天的供应量,则可使用超过100年。
现在,赫斯基的市值已经与和黄的控股公司长江实业相若,而和黄依然拥有前者35%的股权,李个人则拥有36%股权。
【心法之三:个人角色管理】
与李嘉诚在一起的时间,你很少能感觉到本应属于华人首富的巨大自我。他的言语、目光和笑容,都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早年经受的战乱、苦难,以及随后六十六年的辛苦工作,这些负面影响究竟是被一种怎样的力量化解,而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性格极端的人?
是命运?—在很多场合,李都会提到自己的一生“蒙上天眷顾”。
但李嘉诚回答说:“性格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好像一条船,船身很重要,因为机器及其它设备都是依附在这条船里面。”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李的被神化,他的性格都为外界所忽视:李是一个性情急燥还是温和的人?他可曾有脆弱或失去自控的时候?
如果过往的经历可以呈现出李嘉诚的部分性格,那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他随时准备自己应付挑战,同时,乐于在高度自控下获得内心自由。关于后者,一个最恰当的 阐释是他自身的体验:在参与地皮招标时,李会不停地、很快地举手出价,但当价钱超过市场的规律,他左手想举起时,右手便立即“制止”左手。
很早年时,李嘉诚就证明了,他从来不惮于改变自己,并永远清楚什么时候该挑战下一级台阶。
在其记忆中,第一次强烈的自我改变发生在十岁时。那一年,李嘉诚升入初中,在没有任何人的提醒下,他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这让他一改往日的贪玩,开始发奋,每晚主动背书、默写。这种一夜之间的改变甚至曾令其父不解。
12岁时,因为父亲患肺病,李嘉诚去阅读相关书籍,希望找到救治方法,反而发现自己有着得肺病的一切症状。当时,李不仅需要负担其家族的经济,还需疗养肺 病。但那时他已经深知个人角色管理的方法:没有太多选择,除了须将工作处理妥当,还攒钱买下旧书自修。今日回想起,他仍承认,这是一生最困难的阶段。
早年的经历不仅将李塑造成一个勤奋的推销员,更养成其对于生活细节毫不讲究的习惯:多年之后,李有一晚下班较晚,到家后拿起桌子上的饭就吃,虽然感觉味道有些臭,却未做声张的吃下了两碗——饭后问明,原来这是两碗给狗准备的饭。
但到22岁创立公司时,李嘉诚很容易就完成了一次质变:他告诉自己,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经不够。新的挑战是:在没有找到成功的方程式前,如何让一个组织减少犯错、失败的可能?
或许本质而言,李嘉诚的全部独特之处,正系于其永远懂得把握角色变更的时机和方法。在一次演讲中,他谈及个人管理的艺术,就是应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不停反思 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拼战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 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适如其分处理的心力?”
而其一生中最大的一个疑问是:富有后,感觉不到快乐又如何?
29岁的一个晚上,李嘉诚坐在露天的石头上回顾自己过去的7年:从22岁创业,到27、28岁“像火箭上升一样积攒财富”,他在当时已经知道,自己将成为富有人士。但他并不知道,内心的富贵由何而来?
那几年间,他正开始在意自己的衣着、手表,研究玉器。但在那一晚,他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知足,有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工作上得到的金钱除了足够家人生活使用外,其它的钱有正确用途,能在教育医疗方面能够帮助别人,生活虽然朴素,亦能令自己感到非常快乐。
1980年起,李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其宗旨是“通过教育令能力增值以及通过医疗及相关项目建立一个关怀的社会”,并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 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到今天,他的基金会已在过去26年捐赠近80亿港元,最近他再表示会将不少于1/3的个人资产放入基金之中。
而曾表示“从未考虑过要退休”的李,在这次采访中表露了一个新的计划:在2008年时减轻工作量,每个月抽出三天全天时间,每天花不少于8小时时间参与到李嘉诚基金会的公益工作中。
(向春/圖)
英國普通法體系中有一條所謂“君主不容有錯”的原則,涵義跟董仲舒提出的“君不名惡”差不多。邏輯上的道理是這樣的:君主不容有錯,即不負行政責任;只作為尊貴之國家象征,不過問實際行政;行政權委托給內閣,發生差錯也由內閣負責;君主則超然事外。
一百年來,一直都有人聲稱,儒家那一套是鼓吹、維護“封建專制”的統治術。直到今天,持這種看法的人仍所在多有。平心而論,儒家經典中的一些提法,猛一看,也確實讓人感覺是在宣揚君權專制。不過我想說,這種感覺多半是因為對儒學原典的誤解所致,比如“君君臣臣”之說,原意是強調君臣各有義務,各守本分,但今天無數人硬是認為,這句話是說臣對君的絕對服從。
還有一些儒家原典上的話,可能本意的確有點維護君權之義。但是,如果我們看看宋人對這部分儒典的闡釋,便會感受到一種邏輯逆轉的趣味:這些貌似宣揚君主專制的話,經宋人一解釋,原來卻具有反對皇權專制的深意。
最受人詬病的儒家話語大概要算“三綱”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我看袁偉時老先生每次駁儒家政治學說,必將“三綱”拎出來批一番。從字面來看,所謂“君為臣綱”,似乎確實是在強調君對臣的絕對權威、臣對君的絕對服從。有什麽可辯護的?——還是可以一辯。
“三綱”之說最早見於漢朝儒生整理的經書《白虎通》。今天許多人都相信,漢代的儒學經書實際上已經竄入不少法家、陰陽家之流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感染上皇權專制主義的成分。余英時先生便認為,“現代人攻擊儒家,尤其集矢於‘三綱’說。但事實上,‘三綱’說也是法家的東西。韓非《忠孝》篇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賢臣而弗易也。儒家‘三綱’之說淵源在此。”不過我不打算將責任完全推給法家,因為自漢之後,“三綱”之說確實成為儒家學說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
那麽宋朝儒家是如何理解“三綱”說的呢?讓我先引用南宋理學家真德秀《大學衍義》的一段話來說明:“即三綱而言之,君為臣綱,君正則臣亦正矣;父為子綱,父正則子亦正矣;夫為妻綱,夫正則妻亦正矣。故為人君者,必正身以統其臣;為人父者,必正身以律其子;為人夫者,必正身以率其妻。如此則三綱正矣。”
——顯然,在真德秀的理解中,所謂“君為臣綱”,並不是說君對臣具有絕對的權威,而是說君主應以身作則,自覺充當眾臣之表率。君正,臣才能正。這里的“綱”,並非指“權威”,而是指“模範”:君有責任成為臣之模範。你看,經真德秀這麽一闡釋,“君為臣綱”哪有半點為絕對皇權張目的含義?
事實上,如果我們去檢索文獻,就會發現,歷代士大夫向皇帝引述“君為臣綱”時,都不是為了論證“臣必須無條件服從君”,通常都是意在“格君心之非”,強調君主正人先正己的責任,甚至是以譴責的語氣批評君主“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南宋淳熙七年,朱熹在給孝宗皇帝的上書中便說:“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蓋天下之紀綱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後有所系而立。”朱熹所說的“紀綱”,當指“三綱六紀”。眾所周知,朱熹是堅持“三綱”說的死硬分子,但這半點都不影響他一貫抗議皇帝專權的立場。
另一部儒家原典《尚書·洪範》中有一句“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也深受詬病。人們一般將其理解為“只有君王才能獨攬威權、擅行賞罰”。聽起來,此說維護君權專制的意味是非常濃郁的。
《尚書》原文已在秦火中佚失,傳世的今文《尚書》、古文《尚書》均為漢儒整理,人們相信其中許多篇目乃是漢代人之偽作。不過,《尚書》一直被漢後儒家奉為經典,不管“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之說是不是漢人偽造,它都已經成為儒家義理了。關鍵是,後世的儒家如何理解、闡釋它的涵義。
宋代已有士大夫對“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之說提出質疑,如南宋儒家李衡在《樂庵語錄》上說:“惟辟作威,固是如此,紂之作威殺戮,豈不是作威?乃以此得罪天下,後世惟有徳然後可以作威,故曰徳威惟畏。”不過李衡的觀點談不上新鮮,大致不脫“仁政”的思路。
令我忍不住擊節叫好的是蘇軾的解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此言威福不可移於臣下也。欲威福不移於臣下,則莫若舍己而從眾,眾之所是,我則與之,眾之所非,我則去之。夫眾未有不公,而人君者,天下公議之主也,如此,則威福將安歸乎?”蘇軾的意思是說,“惟辟作福,惟辟作威”確實是為君之道,而君主要做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則應當舍己從眾,不持己見,讓自己成為“天下公議”的代表,公議所贊成者,君主遵從之;公議所反對者,君主放棄之。這樣,君主的權威就不會被一二權臣所侵奪。
如果說“惟辟作福,惟辟作威”的原意確實有鼓吹君權專制之嫌,但讓蘇大學士這麽一闡釋,立即就“化腐朽為神奇”,獲得了全新的涵義,不但毫無專制的意思,而且透出幾分“民主”的味道來。
宋人建立的政體當然不是民主政體,不過崇尚公議、反對皇帝專斷,則是宋朝士大夫的共識,朱熹就曾告誡皇帝:“上自人主,以下至於百執事,各有職業,不可相侵。蓋君雖以制命為職,然必謀之大臣,參之給舍,使之熟議,以求公議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因此,當宋寧宗稍露出一點專制的苗頭時,朱熹馬上便毫不客氣地向寧宗提出抗議:“今者陛下即位未能旬月,而進退宰執,移易臺諫,甚者方驟進而忽退之,皆出於陛下之獨斷,而大臣不與謀,給舍不及議。正使實出於陛下之獨斷而其事悉當於理,亦非為治之體,以啟將來之弊。”在朱熹看來,政事若任由皇帝專斷,即使皇帝天縱英明,決斷無皆合事理,也不是“為治之體”。
如此說來,蘇軾從“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推導出“人君者,天下公議之主也”,也非個人的標新立異,而是當時士大夫共識的反映。
還有一句聽起來無疑是為絕對皇權張目的儒家立論,來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意思是說,皇上您永遠正確,錯的都是臣下。余英時先生認為,這是漢代“儒學法家化的一個顯型”,《韓非子》中有“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之語,便是董仲舒“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的思想之來源。
我們不必否認漢代複興的儒家受到法家專制主義的感染,至少董仲舒本人是“君尊臣卑”理論的積極吹鼓手。不過,從“君不名惡,臣不名善”是不是就必定推導出絕對皇權?也未必。
英國普通法體系中有一條所謂“君主不容有錯(The king can do no wrong)”的原則,涵義跟董仲舒提出的“君不名惡”差不多。恰恰是這一原則,構成了英國虛君立憲框架下責任內閣制的法理基礎,邏輯上的道理是這樣的:君主不容有錯,即不負行政責任;如何不負行政責任?君主只作為尊貴之國家象征,不過問實際行政;行政權委托給內閣,發生差錯也由內閣負責;君主則超然事外。
現在的問題是,這里面的道理,宋代中國的儒家是不是也弄明白了?恰好北宋大學者司馬光寫過一篇《功名論》,開篇第一句話就說:“自古人臣有功者誰哉?愚以為,人臣未嘗有功;其有功者,皆君之功也。”意思與“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相近。司馬光這麽說,是要拍皇帝的馬屁嗎?不是。司馬光在文章中接著寫道:既然所有的功名都歸於君主,那麽,君主就應該給予執政大臣充分的信任,讓他們掌執政之權,“人主端拱無為”即可,自可“享其功利、收其榮名而已矣”。“古之聖帝明王”都是這麽治理天下的。
——原來司馬光的用意,是希望君主象征化,無為而治;具體治理國家的權力,交給大臣。反正人臣的功名,最終都將歸於君主,君主又何必親自操勞呢?不能不承認,司馬光的推論,在邏輯上是完全站得住腳的。
司馬光是從“功名”(“善皆歸於君”)的角度推導出君主應當“端拱無為”的。另有一些宋代士大夫則從“責任”(“惡皆歸於臣”)的角度,同樣推論出君主不應該親裁政務。宋神宗時,由於“內外事多陛下親批”,皇帝出現專權的傾向,大臣富弼便勸誡宋神宗:陛下親批政事,“雖事事皆是,亦非為君之道。況事有不中,咎將誰執?”為什麽富弼反對皇帝親批政務?因為君主是難以承擔行政責任的——總不能經常更換皇帝吧,倘若出錯,“咎將誰執”?因此,皇帝還是“垂拱無為”的好。
我們再將朱熹的見解補充進來,從“君不名惡”推出“虛君制”的邏輯鏈就更加完整了。朱熹是這麽說的:“君雖以制命為職,然必謀之大臣,參之給舍,使之熟議,以求公議之所,然後揚於王庭,明出命令,而公行之。是以朝廷尊嚴,命令詳審,雖有不當,天下亦皆曉然,知其謬之出於某人,而人主不至獨任其責。”在朱熹看來,人主不負責任,所以每一道以皇帝名義發出的命令,都必須由執政大臣合議、經給事中與中書舍人審核通過,才可以發布於王庭。這樣,即使事後發現該命令有錯,也可以由執政大臣負其責。
在我看來,這一宋人心儀的政體,雖然稱不上“虛君立憲”,但已庶幾接近“責任內閣制”了。而它的法理基礎,居然就是看似鼓吹絕對皇權的“君不名惡,臣不名善”理論。
“君為臣綱”“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不名惡,臣不名善”是儒學原典上三個比較礙眼的論點,確實給人一種鼓吹皇權專制的觀感。但經宋人一解釋,其專制的意味立即得到逆轉,變成了強調君主責任、限制君主專權的意思。而且,整個推論的過程,完全合乎邏輯律,而不是信口開河、語不驚人誓不休。——這便是宋人闡釋儒家政治學的智慧了。
我堅持認為,闡釋比原典更重要,原典只是凝固的思想史,闡釋才是活的、動態的思想史。闡釋使原典不斷獲得新意義,使原典的思想與時俱進,“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保持著生命力,就因為它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允許質疑,允許爭鳴,允許闡釋,允許推陳出新。
今年上半年重慶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1%,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增長最快,不過,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表示,“我覺得經濟增長快還只是一個次要的目標,我自己認為重慶經濟最有價值的是四種結構狀況趨勢比較好。”
在8月29日開幕的有第一財經支持舉辦的亞布力論壇上,黃奇帆講述了重慶得以領跑全國的結構變化:三駕馬車齊頭並進,企業利潤仍保持高增長,三產產值已經大於二產,還有就是房地產投資占比下降。
第一個是動力結構,投資、出口和消費“三架馬車”在重慶是齊頭並進的。黃奇帆說,重慶最近的三年進出口翻了兩番,就是說每年要增長百分之幾十,這樣三四年里才能翻兩番。我們2005年的時候進出口是30億美元,到2010年的時候差不多是280億美元,去年我們到了950億美元。
不僅如此,“我講這段話的意思,我們進出口增長是非常強勁的,這個動力,消費增長13%,商業零售還有其他各種消費也是兩位數,投資增長18%,所以我們三架馬車齊頭並進,動力比較強。”黃奇帆說。
第二個是效益結構。重慶的工業利潤2013年漲了42%,2014年增長35%,在今年全國工業比較困難,利潤負增長的情況下,重慶利潤是26.7%,這也是很好的情況。
黃奇帆表示,“工業增長排名第一這不算什麽,效益能夠連續幾年增長為全國第一,這件事令人高興,因為這是投資環境很重要的一塊。同時我們金融領域的利潤也是全國比較高的,比如說重慶的銀行是全國二十幾分一的利潤,但是全國貸款的四十幾分之一在重慶,銀行的毛利率可能是全國最高之一。那麽金融、工業或者其他服務業,或者各種產業效益高,占GDP比重大,是重慶投資環境良好的一個表現。”
第三個是產業結構。他表示,重慶的產業結構現在三產總量大於二產,二產里面電子產業、汽車產業,各類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占50%以上,這個產業結構比較好,所以重慶工業效益好。另外一方面服務業里除了六大傳統的商業零售、貿易批發、房地產或者運輸物流,傳統的金融等等,信息中介服務業,六大服務業以外。最近興起的跟國際貿易有關的五大服務業,每年增長25%,所以這一塊也具有強大的輻射和集聚能力,這是產業結構比較好。
第四個是投資結構。“我們現在每年一萬多億的投資,1/3是工業投資,還有10%多是商業性投資,就是服務業的投資。所以工商產業占50%,有25%是基礎設施投資,25%是房地產投資,這個投資結構我們認為比較理想,是我們調控的目標。”黃奇帆說。
他認為,“如果一個地方基礎設施房地產占了百分之七、八十,長遠沒後勁,我們的稅收、就業、持續增長能力是在工商產業,在實體經濟,所以這個結構代表我們重慶未來的工商產業還會是繼續興旺的地方。我們外資投資每年50%以上在工業當中,所以這個投資結構比較理想。”
在2016中國(杭州)“互聯網+”金融大會上,螞蟻金服CEO彭蕾首度闡釋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與門檻,結合2015年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熱門事件,解析了什麽是合格的互聯網金融,以及螞蟻金服作為互聯網金融領軍企業的發展邏輯。
彭蕾指出,從最初的支付寶到如今的螞蟻金服集團,過去12年的歷史其實勾勒出了螞蟻金服一個自然的發展邏輯:由真實的用戶需求出發,在滿足用戶需求中提升各方面能力,發現創新的可能。
金融的本質主要集中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商業驅動、為商業服務。二是要具備兩個能力,即觸達資金兩端、安全傳導資金的能力,與風險甄別和控制的能力。“不是把金融放到互聯網上就是互聯網金融。”從螞蟻金服的感受而言,金融機構等合作夥伴的支持就非常重要。“沒有銀行、傳統金融機構的沈澱與積累,互聯網金融就是空中樓閣”,彭蕾說道。
彭蕾表示,基於此,互聯網金融的特質:一是針對大眾金融消費者。在中國,很多用戶的金融意識薄弱,收入有限,是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二是能夠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對安全、效率、成本帶來大幅的提升。
在中國,普惠金融雖然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依然任重道遠。數據顯示,在中國城鎮和農村每萬人享受銀行類金融服務人員的數量比為329:1,服務覆蓋面有待大大擴展;中國72%的成年人不能正確理解風險分散、通貨膨脹和複利等重要金融概念。從發展中國家的數據來看,在發展中國家,僅僅有40%的家庭有儲蓄,有貸款需求的人,只有21%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作為互聯網金融,面對這樣的金融服務普及情況,有責任和義務來通過互聯網科技等,使得更廣大用戶享受到金融服務。
彭蕾演講全文如下:
尊敬的朱從玖副省長,姜建清董事長。以及尊敬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在這里跟各位朋友分享一下關於互聯網金融一些想法。在開始講之前,特別想說剛才朱省長和董事長發言非常專心,學到很多,在這里特別想在談所謂互聯網金融的時候,向傳統所有銀行合作夥伴表達內心的感謝,這兩年互聯網金融話題特別熱,互聯網顛覆一切,互聯網金融將會改變一切,這種說法快速生效成長,其實在行長心里特別清楚如果沒有傳統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細作,我們互聯網也是無米之炊。在當下金融變革時期,更需要思考抓眼球標題後面更需要和實踐傳統金融機構和新型互聯網技術怎麽共同融合互相助力,怎麽樣向傳統金融機構學習嚴謹,專業金融能力,互聯網金融怎麽借鑒技術和大數據和風控各方面能力怎麽樣做轉型。
今天演講的主題什麽叫合格的互聯網金融。原來同事說關於互聯網金融真偽話題很熱,金融行業本身歷史非常漫長的行業,對於互聯網對金融本身本質以及風控的探討都是永無止境的話題,對於互聯網金融這樣一個剛剛熱起來幾年的話題,現在談它的真或偽給它下任何一個結論對這個行業不健康的。選了比較中性的表達,第一個首先要看無論談任何的金融有一個前提需求來自哪里,上個月在烏鎮互聯網大會上分享這樣一張PPT,其實看到無論對於傳統金融還是互聯網借入金融其實看到巨大機會。發展中國家僅僅40%的家庭有儲蓄,尤其發展中國家信貸需求的個體只有21%的比例通過正規渠道解決融資需求,剩下79%是地下錢莊和融資借貸,中國72%的成年人不能正確理解風險分散,通貨膨脹這樣一些金融概念大家不知道的,說明中國進小白非常多,一個給我們看到巨大的機會,第二個其實意味著巨大的風險,作為金融從業者在怎麽管理投資者適當性方面其實還是非常艱巨和挑戰的。
其實看到前面PPT以後,看到普惠金融任重道遠,互聯網金融給普惠金融帶來希望,最近為什麽會傳來這麽多P2P平臺,或者媒體看到出現眾多的違約,這兩年跑路被更高頻率的提及,這個背後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今天特別希望從阿里巴巴從螞蟻金服自己的一家之見自己對技術的理解分享看法。
分享之前互聯網加上金融以後,對於互聯網三個字的理解,互聯網特點聚合效益和傳播效益,無論在互聯網做什麽好和不好都是特別放大,很容易把人聚起來,也很容易傳播開,放在金融領域里面,對這個行業本身帶來風險也是成倍放大,這兩年在不太放大的互聯網金融當中把放大效益放大到極致,優於互聯網聚會放大效益和擴大效益白一點就是來錢快,其實真正在金融是持有保留意見。現在看到互聯網金融旗號帶有傳銷的特質。站在今天的階段怎麽看透它,怎麽防範它,怎麽回到普惠金融的初心。
互聯網金融從余額寶之後互聯網金融變成很熱的話題,余額寶大家看到它的迅速成長,余額寶背後對接一個巨大的消費場景,今天很多人為什麽去余額寶,每當他在淘寶消費,雙十一912億其中好幾百億是余額寶用戶,對接一個巨大的消費場景,不是憑空出來一個創新金融,余額寶其實不是什麽了不起的創新,只是因為有這樣巨大消費場景和貨幣基金對接起來,才會有這樣的效益,今天和很多金融創新的時候,問自己的問題創新的源泉來自於哪里,這個問題需要被好好回答。
今天分享一個螞蟻金服的實踐,怎麽看一些合格有生命力的互聯網金融。
首先看對於螞蟻金服的互聯網金融之路而言,其實最重要有沒有具備一個“最後一公里”這樣一個技術能力和它解決最後一公里金融需求的出發點,以及這樣一些技術實力,看到支付寶在11年前開始發展的時候解決網購支付環節重要命題,這個環節其實看上去是擔保交易,但它要解決的問題其實非常清楚的,對於網購出現,對於整個互聯網支付效益提出很高的要求,今天分享同互聯網金融金融本質從螞蟻金服的實踐它從哪里來,從什麽樣方式走到這里來,未來以這樣的方式會變成什麽樣的方式,未來再去什麽,其實一切的源頭在這,支付寶解決最後一公里支付問題的時候對整個效率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有了今天的計算。今天由於互聯網機構的出現在支付行業會誕生這樣的要求,使得雲計算的計算能力成為互聯網金融一個非常底層必須要具備的。
二、關於風險方面。風險不是金融的風險而是互聯網技術,互聯網開放環境所面臨很多攻擊的風險,每天網上有很多黑客遭受攻擊,對於互聯網機構而言,對我們這樣機構而言基於雲計算安全能力有很高的挑戰,這個推動支付寶,促使把支付寶整個安全的能力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
講了安全以後有成本,互聯網成本是海量,是碎片化,如果成本很高其實很難去做到可持續,其實為了讓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同時又是互聯網支付成本能力提出很高要求,今天支付寶螞蟻金服已經徹底去掉IOE,用自己的研發的數據庫,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用不斷提高技術的效率和降低成本可以做到單筆技術成本2分錢,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如果成本很高,今天做互聯網金融也是難以為繼,隨著支付成本降低,做到優惠,給到用戶,用戶也是很小微,他們沒有辦法承擔很高的成本,把用技術創新帶來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優勢回饋給用戶。
講完支付以後,看一下螞蟻小貸,在今天,用四五年時間余額並不高,現在300多億,余額客戶屬100多萬,200萬不到,余額單戶戶均非常低,淘寶上面的創業者,小賣者,對接小微平臺的創業,基於大數據的風控能力以及創新技術觸達客戶的能力,更方便他的動向,甚至老板信用好壞,都能夠通過網上的經營行為可以做出分析。螞蟻小貸網上銀行風險控制的模型,3分鐘申請,1秒鐘到帳,中間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幹預。
關於風險流程的控制,因為沒有網點怎麽識別客戶,怎麽去觸達客戶,怎麽去做貸後的監控和管理,完全用一套非常嚴謹網上模型,在座客戶篩選有入門門檻,對他進行預測,他的流水情況怎麽樣,交易情況怎麽樣,服務客戶的能力水平怎麽樣,現在有一個模型,已經識別張三只能貸10萬元,李四商家信用比較好,可以貸15萬元。把許可放開以後,用戶在一分鐘之內貸到10萬和15萬,不需要做額外的工作。
螞蟻今天在做的理財。今天說的螞蟻金服旗下的理財,最早從余額寶到今天招財寶,去年8月份發布螞蟻聚寶資金理財平臺。面對那些70%多對金融術語對金融不太了解的小白客戶,怎麽看待特性,主要專註於底層,就是大眾用戶,不會進行很複雜的軟件操作,風險能力比較弱,根據這個對於螞蟻金服而言,就是專註於小確信這三個字上面,基於三個字為海量的小白用戶和風險能力承受比較低的用戶提供服務。余額寶收益現在2%點幾,今天有更高的投資收益的需求,應該去加盟工商的VIP,大戶,通過專項的理財去做,如果今天是零花錢,今天不要追求規模,今天要做把事情的穩妥性做到極致,是今天最重要的出發點,包括未來螞蟻金服的理財產品。可能不是螞蟻金服目標理財用戶,甚至定的KPI不是規模不是利潤,是每一個客戶存續時間,比如有一個螞蟻理財帳戶,希望這個帳戶傳給你的女兒、你的外孫,這樣傳下去,外面有錢賺的時候過去,但是收益不好的時候過來。這是一個理念,在實踐當中碰到很多挑戰,外面的誘惑太多,到處都是高收益,到處各種各樣的機會,怎麽去識別。第二個所有從業者都有一種欲望,不斷做大的欲望,包括我們團隊在內,我們不求規模,這個過程也是非常複雜和挑戰的過程。
針對理財這樣一個特點特別強調,指導原則第一產品本色,不要有一大堆花俏的術語,直奔主題,第二說人話。第三風險提示,一定要讓他知道風險自負,碰到什麽樣的問題,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種提醒,在產品流程當中必須隨時隨地體現。第四互動教育。在社區在網上怎麽分享怎麽交流,怎麽識別風險,怎麽管理適當性。
1、前面是我們自己一些實踐,接下來看一下基於實踐看到的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和門檻,剛才無論講余額寶的案例也好,還是螞蟻小貸案例也好,金融本質之一由商業驅動,並且為商業服務,任何沒有一個無緣無故的金融,你在那玩一個金錢遊戲的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衡量金融行業創新標準並不是賺錢與否,而是能不能夠對實體經濟和普通人的生活能夠有促進作用,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
2、金融機構有兩個非常核心的能力,從簡單的問題出發不斷構建能力,觸達資金兩端,投資端和融資端,數以億計的用戶怎麽管理,不斷實踐去教育。對於融資端資產風險,到底拿錢幹什麽,甚至融資者本身的信用問題這些是我們考量,同時在投融資兩端資金傳導,風險按照什麽樣的規律在扭轉,這是我們思考的。最近險資入市,類似於大的宏觀金融理念的趨勢,對於整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影響,在螞蟻金服第一時間成立專項的小組,研究這個層面對平臺上,因為平臺上大量很小的投資者提早做防範和布局,風險甄別和控制的能力,投融資兩端安全傳導資金最後導出風險甄別和控制的能力。
針對於互聯網金融門檻。1、普惠金融的初心,今天做這個事究竟自己想賺錢還是今天實實在在解決什麽樣的社會問題和大量一個普遍意義上用戶需求的問題。2、技術能力。前面講支付的時候提到今天對付黑客技術的穩定性,包括成本這些有沒有辦法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3、基於大數據一個風險甄別能力,今天螞蟻金服有一個保險帳戶安全險,帳戶安全險用0.88元保險保100萬,整個安全風控的能力止損率做到百萬分之四左右,今天問技術能力,大數據能力能不能做到做到這樣的止損。分三個維度,合規、資金傳導的過程。適當性管理和投資者融資者信用體系管理,同時消費者的對於用戶對於市場的信息披露是否能夠做到透明和及時以及真實。這個特別重要。做一個結論互聯網金融絕對不是搬家的遊戲,只是把金融這個東西搬到網上就可以,一定考慮互聯網有特殊性,同聚合性和傳播效益,它的技術,需要用到這樣的專業能力,也有非常強的專業的要求和更高的門檻。
互聯網金融並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對於從業者初心以及他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缺一不可,都需要達到門檻。在轉型中中國金融中國新經濟需要合格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得到這樣的支持,“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在這個過程當中互聯網金融不能跟上步伐,不是說簡單喪失商業機會,對這個時代對這個社會轉型變革沒有做到自己應有的貢獻,這是互聯網金融從業者需要去努力的。同時新經濟需要合格的新金融。
並沒有改變金融本質,風險行業自律這個上面希望所有從業者一起共同發揮自己的創新,帶著自己的敬畏之心不斷提升能力,真的服務小微群體和個體的消費者,真的可以因為這一群人的存在讓國家和社會讓這個行業變得有所不同。
謝謝大家!
相關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