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朱嘯虎:那些跑不出來的項目 往往在這6件事上錯的離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3/161823.shtml

朱嘯虎:那些跑不出來的項目 往往在這6件事上錯的離譜
醬紫君 醬紫君

朱嘯虎:那些跑不出來的項目 往往在這6件事上錯的離譜

滴滴、餓了麽、映客、ofo,這些獨角獸公司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朱嘯虎,他被許多人稱為“獨角獸捕手”。

滴滴、餓了麽、映客、ofo,這些獨角獸公司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朱嘯虎,他被許多人稱為“獨角獸捕手”。為什麽總是朱嘯虎?他究竟有何秘訣?在黑馬的創業實驗室,他對15位學員講了這些秘密。

註:由於保護創業實驗室學員利益,本文關鍵細節省略1306字,暫不對外公布,但以最大誠意與創業家讀者分享幹貨。也歡迎關註金沙江創投的公眾號(ID:GSR-Ventures)

大多數投資人在複盤的時候,一定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早期受VC追捧的項目、融資非常容易的項目,為什麽反而不容易跑出來? 對此,在和黑馬會成員的分享討論中,我發現除了心態的因素之外,出現這種現象的創業公司,往往是這6個方面出了問題。

融資過於容易

融資太容易的往往意味著商業模式也是非常簡單易懂的,無論是操作難度還是複制難度。

大家都看懂的商業模式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簡單的把線下的模式照搬到互聯網上,而不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來顛覆傳統產業。這樣的模式在碰到真正具有革命性、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的模式時,是毫無還手之力的。

所以我也希望你能夠去思考:創業的模式是否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不是有其他對手從想象不到的角度打過來?

反之,我發現那些真正有潛質的項目,卻往往因為另辟蹊徑讓大多數人看不出門路。

比如說去哪兒,CC(莊辰超)真的是找遍了市面上的所有投資機構,可是沒人相信在百度和攜程之間還能再出一個平臺。沒有人投他,我們是他唯一的一個 TS。

比如說滴滴,大部分投資人都在疑問,Uber在美國從專車切入,為什麽滴滴從出租車開始?滴滴見了二十家基金,基本上都見過了,那時候他流動的錢基本花完了。

再比如說唐巖(陌陌CEO)出來融資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投資人(包括本人)還都在回味51.com在做到1億用戶後,被QQ在半年內滅掉的震撼。陌生人交友成立嗎?

當然,除了這個最重要的因素,拿錢的容易與否,也會影響到創業者下一步的行動,並決定成敗。拿錢太容易讓創業者產生的一個誤區就是:自己很牛了,開始大手大腳的花錢——這是最大的錯誤。

中國互聯網過去 15 年,任何一家成功的企業,A輪融資都是非常非常困難、非常痛苦的。為什麽這些公司能夠成功呢?因為他們經歷過融資的困難,知道融資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們的每一分錢都花的非常謹慎。

這些創業者不會在初始的時候就一下去獲取很多用戶,尤其是燒錢去補貼客戶。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一開始讓大批的用戶失望了,再把他們招回來,成本可能要十倍以上。所以要盡可能在小範圍內去實驗自己的產品,先導入幾千個、幾萬個用戶,去看他們的反饋、用戶行為是怎麽樣的,然後再去逐漸放大。

所以當我們複盤這些案例的時候,發現他們早期往往依靠很強口碑傳播,像滴滴、映客都是這樣。早期用戶不是補貼換來的,任何一個需要去補貼的用戶都是偽需求,不是剛需。

投資人肯定不喜歡創業者拿自己機構的錢去補貼用戶,這是沒道理的。滴滴、餓了麽,C輪之前都未進行過大規模的補貼。當然,我們只喜歡用一種補貼:這種補貼不是用來獲客,而是用來清場的。當初滴滴打代駕、拼車就非常典型的案例,靠資金優勢來擠壓市場,用補償去清場。

切口過大或過小

剛才講到當初這些人為什麽融資很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切入點看起來太小了,導致很多投資人看不懂,覺得做不大。然而過去15年中國成功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的切入點實際上都很小,去哪兒就是搜索最便宜的機票,滴滴就是打車。

正是因為切入點小,BAT這些巨頭看不上。切入點很大的項目,要麽是你找不到聚焦的點,要麽就是肯定是巨頭機會。比如今天的人工智能,所有的巨頭都在投,那創業公司在里面能做什麽事情?最終大多只能做toB的生意,做幾億美金,十幾二十億美金的公司,但是做到百億美金幾乎不可能。

但是切入點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好小切入點能夠包含潛在的大市場,並能夠規劃出打通大市場的路徑。比如說滴滴最開始進入出租車這個行業,出租車司機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才賺五六千塊錢,從他們身上賺錢基本上是很困難的,這確實也對的。今天滴滴從出租車市場肯定也沒賺到多少錢,但通過這些鋪墊,他們從專車上賺錢了。

此外,創業初期最好是做存量市場。千萬不要想去教育市場和用戶。任何小的公司,都沒有精力、沒有資歷去教育別人,今天的餓了麽有很多外賣品牌是自己的,但一開始的時候,他們也是借助線下小的飯店這個傳統行業存量市場,站在巨人的肩膀以後,知道把用戶圈住以後才開始做增量市場。

當然,如果切入點真的太小,缺乏延展性,投資人也會非常謹慎的。比如,武漢的小時光是做母嬰的,產品是父母給孩子做照片APP,它的留存率非常好,六個月以後還有24%左右,但是市場太細分了,我們沒有投。

[ ▇▇▇▇▇▇ 此段省略220字,暫不對外公布 ]

增長快、留存差

講到這可能有人會說,用戶留存率24%並不是個驚艷的數字。今天有很多次日留存都可以作假的,但是月留存和長期留存很難作假。六個月以後的留存,能做到這樣的APP,在中國可能沒有幾個。這個標準看著很簡單,但很多公司六個月以後10%就不錯了,如果達到20%就非常牛。

大部分的互聯網商業模式都需要花錢獲得核心用戶,VC給你投資也是希望你花錢獲取用戶(非直接補貼),但是我們最關心的最重要的指標不是增長,而是長期留存,就是你們買來用戶能不能留下。我們為什麽講六個月?因為前面兩個月下降速度會比較陡峭一點,次月一般在百分之四五十,六個月以後基本上比較平穩。

當然極其個別的APP有翹尾效應,像滴滴,一開始用戶留存會往下走,等到時間長了以後,比如說司機多了,用戶體驗更好了以後,用戶留存會回來一些。有翹尾效應的APP基本能達到百億美金的市場。

對留存的重視也影響了我見創業者的策略。見到80%的創業者,我都會問留存數據是多少,如果他說:我要問我們的COO。這基本上就可以否定這個CEO了。對於CEO來說,你每天進辦公室應該看的是用戶留存數據,而不是看用戶增長數據。

因為在留存數據的曲線里,你可以看到你的產品更新是否做對了,運營策略是否做對了,用戶反饋到底是什麽樣。能夠真正重視留存曲線的CEO,會真正把它運用到每次版本改善,每次運營策略調整中。對於這樣的創業項目,一開始用戶留存低一點沒關系,如果能不斷提升的話,投資人也是願意去投的。

看風口、不看規律

當然,很多人都說我願意賭風口,其實真正的風口往往是規律。

現在大家一提到任何一個風口期,往往拿以下數據作為衡量指標:拿到A、B、C輪基本都是在12個月之內。如果不是這樣的節奏,創業肯定不是在一個風口上。因為這個時候速度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聚焦在你的核心優勢上面。

但這只是表象,背後往往有行業發展的邏輯作為支撐,很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20%的滲透率。

中國互聯網BAT基本1999年2000年成立的,這是中國互聯網的元年。中國二線的互聯網公司,趕集、58、去哪兒都是05年06年成立的,為什麽05年06年有這麽多誕生?也很簡單,05年左右中國的PC互聯網的滲透率到20%,任何一個市場用戶滲透率到20%以後就開始起來了,做任何事情都能夠事半功倍。

移動互聯網一樣的,如果我們把蘋果第一代07年上市的作為移動互聯網元年,中國今天比較火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基本2011年2012年成立的,同樣2011年、2012年也是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滲透率到達20%。

今天AR、VR也是一樣,現在你看身邊有多少朋友在用?科技界的、喜歡嘗鮮的朋友當中都很少人在用,1%不到。對VC來講,我們看到滲透率是到15%以後可以開始投,10%以上可以關註。對創業者來說至少到5%到10%創業才有機會。今天1%都沒到,這個時間點確實有點早。

當然,我也勸創業者們千萬不要去賭這次的時間點——我們要看到數字,證明這個時間點是真的快到了以後再出手。做的太早很容易成為先烈,而且,即使你熬到了風口來了以後,這個風口也不是你的,比如很多公司做得比滴滴早,他們也熬到了風口來的時候,但思維、DNA 已經不適合那個風口。

[ ▇▇▇▇▇▇ 此段省略198字,暫不對外公布 ]

沒有完成每輪融資該做的事情

現在講創業者每輪融資該做什麽的非常多,已經成為一個共識了,但我發現還是有不少項目死在沒有做好每個階段該做的事情上面。

其實A輪一共就三件重要的事情:

1.磨合團隊。我們投資的時候,最好這個團隊是要一起合作六個月以上我們才敢投。因為創業的壓力非常大,能不能一起很愉快的合作是非常大的考驗。

2.證明商業模式。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和美國的創業幾乎同步,因此某個商業模式到底成不成立,都還尚未驗證過。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解決什麽問題,給用戶提供什麽價值,而不是只想到一個概念。如果一個 CEO 連這個問題都回答不清楚,那這個公司肯定是沒有希望。

3.控制好燒錢。最好三十到五十萬一個月,才有比較容易有冗余的時間。因為任何一個創業公司一下子找到正確商業模式都很難,百度曾同時嘗試過六個商業模式,第三個付費搜索成功了,這還是比較幸運的,對於大多數創業者則需要更多的時間。

B輪最重要的兩件事:

1.驗證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投OFO的時候,因為校園是封閉市場,頻次很高,一輛車每天能用七八到十次,差不多賺個五六塊錢,單車成本是兩百塊錢,多長時間能賺回來,這是算得出來。但到了校外,這個商業模式就還要驗證。

2.驗證商業模式的可複制性。比如,某個商業模式北京證明是可行的,那麽當它複制到三到五個城市,還是可行的嗎?尤其是北上廣深,能夠拿下兩個,基本上可以確認行業第一、第二的地位。

C輪的時候有兩件重要的事情:

1.擴張。再拿一筆大錢,擴展20多個城市以上,所以創業一定要把握好這個節奏,當然這是正常情況下的創業節奏,如果碰到資本泡沫,這條路還是必須走下去。

我們有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投百姓網,沒有投58,在全世界其他國家,像百姓的打法是成功的,像58的打法全都死掉了。但正好碰到資本泡沫期,58融了很多錢,最後上市,還把趕集並購了。

2.補短板。創業早期,你沒有資格補短板,先要拼長板,今天任何一個好的商業想法,其實是上百個公司在搞。然後靠你的長板優勢融資,再轉化成業務優勢,不斷地正象循環,到了C輪就像進入半決賽,這時候才有資格補短板。

[ ▇▇▇▇▇▇ 此段省略493字,暫不對外公布 ]

只顧進攻,不懂防禦

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你也要意識到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極端殘酷,贏家通吃,如果沒有形成足夠高的進入壁壘,很容易被巨頭打死。

1.首先講依賴度,對流量和現金的依賴性。如果你依賴於大的平臺獲取流量,集中度非常高的話,會非常難以防禦的。怎麽產生自有流量?靠內容、靠社交媒體,這種流量才是值錢和安全的。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51.com拿了紅衫和巨人的投資,做到1億用戶,被騰訊一年就打掉了。而陌陌為什麽可以成功,就是因為自己可以成為流量入口,不需要依賴騰訊、百度。

2.控制力,主要是指對客戶和服務的控制力。比如,某家政公司和滴滴差不多時間成立,是做家政服務的,但它對家政服務的控制力是非常弱的,客戶非常容易在線下和家政阿姨達成長期合作關系,然後他們和某家政公司就沒有關系了。

3.戰場縱深。比如優惠券和團購切的是同樣一批市場,商戶和用戶群是一模一樣的,優惠券切的線下交易,切的點非常少,從每一筆線下交易大概切一到兩個點,團購切五到十個點。如果你的對手在同樣一筆交易,比你多切十倍以上的點,那你根本沒法防守。

4.管理難度。在美團和餓了麽的競爭中,餓了麽比美團早三年做外賣,所以美團一開始追不上餓了麽。但是美團的團購業務覆蓋兩百多個城市,餓了麽才剛拿到C輪的錢,只做了二十多個城市,從覆蓋量來說差別很大。王興根據這個差異,迅速把美團外賣擴張到這兩百個城市。而餓了麽這個團隊是大學生畢業創業的,他有沒有能力迅速招聘、管理幾千個人,這是王興給張旭豪的一次考驗。

當然,中國的互聯網還有一個特點,如果你的競爭晚六個月就沒有戲了,如果現在不進的話,半年以後,這個市場就和餓了麽沒什麽關系了,所以張旭豪決定跟進。而且,他也比較聰明,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開發了非常強的營銷管理系統。這樣總部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每個城市達到多少人,銷售活動怎麽樣,有哪些客戶,簽了幾個單子。靠移動辦公系統來管理幾千個培訓、招聘、管理。通過管理做了一個成功的防禦。

所以希望大家在創業初期,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這個點是否可防禦,否則的話,你培育了市場,最後別人來收割,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 ▇▇▇▇▇▇ 此段省略395字,暫不對外公布 ]

三問三答

Q:我問一下可防禦性,如何去理解?資源還是流量還是社交關系?

朱嘯虎:第一、是怎麽獲取流量,如果流量是自有流量,這個是非常好的。我們投去哪兒的時候,我是關心他自有量是多少比例,如果自有量比例50%以上,那項目就非常安全。

第二,響應率和控制率。比較好的事,像個體戶,他的能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投了“回家吃飯”,為什麽講它的防禦比較好,他自己每天接的單子是有限的,他不用像餐廳,餐廳來的客人越多越好。他也不想特別累,他一天接20個單子就很高興,他不會接四五十個單子,這樣的話,如果我能餵飽他,他就不會想到其他平臺去服務,這樣我對他是有控制力的。像專業餐廳來說,多多益善,今天這個平臺給他一百個用戶,另外一個平臺給他一百個用戶,他肯定會見的,但個體戶就不會。

Q:像E代駕被滴滴代駕打的很慘,當時它是不是應該也快速切入對方的領域?

朱嘯虎:代駕是個非常小眾的市場,從小眾市場切入大眾市場是很難的,所以創業一定要從大眾市場切,從大眾市場切到小眾市場非常容易的。當然滴滴進入代駕市場,做了很多補貼,而E代駕資金較為有限。

Q:映客殺到第一的核心點是什麽?

朱嘯虎:主要是靠核心直播用戶的傳播,映客主播是個人,而個人是沒有流量的,只能先把朋友拉進來,所以那時候朋友圈里發的最多就是映客。

朱嘯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15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1/162013.shtml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南七道 南七道

你對大數據的認知,也許都是錯的

大數據並不是在大,而是有用。

本文作者汪祥斌:騰訊系創業者,大數據公司DataEye創始人&CEO,這是大數據觀察系列第一篇。授權首發於南七道公眾賬號。

自從美團王興提出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後,大家在談論每一個行業時,都要提到下半場,包括大數據行業。大數據的概念在這幾年,火爆程度不亞於AI、VR等概念。

但是,作為一個大數據創業者,在談大數據的下半場之前,現在互聯網界對於大數據這個概念有太多誤區。你所知道的大數據的概念,也許都是錯誤的。

大數據並不是在大,而是有用

首先,大數據並不在於其大,而在於質量,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有用。

大數據是一個比較泛的概念,大數據其實不是強調數據有多麽大,而是有用。有用的數據才能稱得上是大數據,有用就包括了規模、質量等各種綜合性屬性。

所有的數據都必須深度地與業務揉合。換句話說,創業者憑空想象的大數據模式一定都是虛假的。沒有做過這個具體業務的人去談合作,說如何幫到別人,這都是忽悠。

這個行業里有太多不可描述的事情,靠這個忽悠吃飯的人太多了。大數據領域,精準營銷是一個被提及到最多的概念,沒有之一,理論是大數據可以支持精準營銷。大家都知道大數據需要規模,所有外行人看到的就是,你有這麽多數據,所以你這個就是精準營銷。但是忽視了一點就是,真正到精準營銷前還有一個在中間隔著的,不是規模而是質量,而最終落地在效果。

這里面大家很容易忽視一點,就是大數據要做到支持精準營銷,這里面對大數據是有約定的,數據的質量和規模同比都能達到的情況下,才可以實現。

規模在大數據這一行目前看做到不難,難在質量,而且質量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天塹。如果說DataEye從頭再來,2年內只做到現如今的覆蓋我覺的依舊沒什麽難度。但是,這種覆蓋所獲得的數據,能不能支撐所謂的大數據精準營銷,這是關鍵。沒有質量談數據的商業化都是扯淡。

以遊戲行業為例,在遊戲里做大數據營銷,或者放大一點在移動互聯網做大數據的精準營銷,其實收集的不外乎是人的一些行為數據。但真正能支撐你到後面變現的行為才是有效的,但這點並不是每個行為都能支持的。

所以在大數據行業里,無效數據和數據質量的監測是很重要的,這個我覺得是下半場的核心。它會影響每一家數據公司數據變現的效率,變現效率將會是下半場的賽點。

在接下來,如何高效地獲得有效數據這對創業者的門檻將變得非常高。很多數據服務,比如說統計產品,不是拿到的數據都有效,我認為很多統計產品拿到的數據是無效的,甚至是沒有任何商業化的價值。

創業者要關註自己最終數據商業化的落點在哪,如果是精準營銷,什麽樣的數據是有效的呢?在這其中,高質量客戶的行為數據對精準定位肯定是有效的。比如要推銷一個潮品,你需要的用戶不僅是個消費能力強的,而且是很潮的人,那麽他就是一個高質量的數據。換句話說,如果產品都不能覆蓋這些人(你商業落點的客戶全體),覆蓋的都是一些六七八九線城市的用戶,這時候創業者跟投資者說看見沒有,我有一兩億用戶移動端行為數據,其實商業化根本無從談起。所以我說的商業落點很重要,因為只有知道落點在哪你才知道你的數據質量該如何提升,究竟缺什麽,該設計什麽樣的服務產品。

所以大數據的下半場,爭奪的就是商業化效益,其中關鍵是數據質量的競爭。但想要高質量的數據或者高質量的客戶,你就要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產品,才能完成高效高質的數據積累。高質量的數據依賴高質量的業務,高質量的業務依賴於高質量的產品,三者相輔相成。

比如現在遊戲行業買量、導量成本高了,於是需要更多的服務。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們做了個產品叫廣告監測,這個產品很簡單,到16年之後就沒怎麽推了。因為我們覺得這個產品門檻很低,而且客戶自己都能解決,很多客戶已經自己解決了。有中小客戶解決不了的,他可能用第三方。那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提供高質量的業務或者產品。我們今年在產品布局就整個提升一個檔次,提升整體數據質量,提升服務水平。

數據是客觀的,也是最不客觀的

在理論上來說,數據是最客觀的,因為拿到的這些數據,都是通過設備等各種渠道采集的。但同時這也是最不客觀的,因為人工可以幹預並篡改。

在中國,純粹的規模和量級很容易達到,有些人客觀達不到,就通過主觀的各種手段,哪怕是造假也很容易達到。所以說,數據規模這不是一個特別好衡量的東西,聽上去太虛了。到現在為止,還會有些創業者喜歡說,他們覆蓋的設備數量,然從十億到幾十億臺,甚至有的人說自己都快上百億了,我在知乎里提過一個問題:請問中國的運營商一年入網多少臺設備啊?大數據創業者太多,設備有些不夠用了。

從騰訊離職,到現在我做大數據這麽多年,隨著項目的不斷發展,對數據的感覺越來越深刻,數據這個東西真的很有意思,如果說它客觀,它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客觀的一個存在。但如果說它虛吧,它也最容易被修改。現在各行各業開口閉口都是數據,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數據隨時可以被修改。

這點不方便太展開說,具體原因你懂的。

這個階段大數據核心不是技術,而是商業化

大數據創業到現在,決定最終發展的,其實不是大數據的技術,而是大數據的商業化。

上半場結束了,下半場競爭的是什麽,我們確實一直在思考。想來想去恐怕就是商業化了。對數據源來說,不是比誰會忽悠,比的是誰更能賺錢,誰的變現效率更快。

不懂商業的創業者,一定是會墊底的,把大數據的坑填平的。中國不缺數據技術型人才,缺的是數據商業化人才。怎麽樣結合數據把它商業化,把這生意做好,這個是中國最缺的。

不僅是大數據,可能各個行業都是這樣,現在缺乏真正的商業化。前面競爭已經基本結束,但真正走向商業是一道大坎。15年我在矽谷待了一段時間,見了很多以前在騰訊的兄弟,之前騰訊研究院的兄弟在google研究算法有不少,他研究的課題我看了,確實先進,但要說在技術上高多少也不見得,但是大家所展現的商業思維與探索,跟國內確實有比較大的差距。

現在在國外,有專門幫助客戶做大數據商業化的公司。比如我了解的一個海外團隊就是在幫全球各處運營商做數據商業化的。他們在海外做過的商業化的案子,包括門店、運營商、基站的選址,高速公路邊上那種大的立柱廣告的布設等等。

大數據的商業,最後一定是很簡單直接的商業模式,越簡單直接的商業模式越是一個好商業模式。紙面上的模式、數據等,那沒任何意義。實踐很重要,我看過太多大數據案例了甚至有些我可以告訴大家都是所謂的專家臆想出來的,相對於紙面上的案例我更喜歡踏實實踐的失敗例子。

整個大數據的上半場,大家拼概念、拿融資、收數據源,該拿的都拿了,數據源之爭到16年基本上就收官了,格局已經形成。接下去的下半場就真的很殘酷了,這拼的真的就是魚死網破了。那下半場大家拼的是什麽?拼的就是邊際效應。既然圈了這麽多人進來,那就得把這個閉環圓上,不然怎麽收場?所以大數據下半場,就是拼變現和效率。創業者能等,投資人等不了。

大數據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很多時候都是看不清的,矽谷的《奇點來臨》說,任何一個新興行業最終都會有一個曲線。一個新興的行業的發展一定都是波浪式發展的,一開始是高速發展,發展完之後進入調整期,然後再沖刺。大數據行業也是如此。當它經歷低谷之後它會再次成長起來,那這整個行業可能就慢慢開始成熟了。而現在,我們處在離成熟階段還有比較遠的距離。

大數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085

賣好車李研珠:B2B搞撮合+自營是錯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2/162912.shtml

賣好車李研珠:B2B搞撮合+自營是錯的
李研珠 李研珠

賣好車李研珠:B2B搞撮合+自營是錯的

B2B最該做的,就是安靜地做個支付寶。

賣好車最近在B2B方面的實踐比較多,想的也就多。我之前分享過,未來幾年的大浪潮之一就是“企業服務”,所以今天就這個話題做一個分享。這不是科普文章,少數人能看懂,對各位能有幫助就好。

B2B,從電子商務一開始,甚至互聯網一開始就有人談有人做,可是一直沒有特別大的起色。這是為什麽?我認為,如果一件事的終極方向是對的,但是卻覺得怪,那要麽是方法不對,要麽是時間不到。我們就從時間和方法兩個角度來說。

“電子商務”的最初提出者們,說的是先有B2B,再有B2C,再有C2C。可是真實的世界走了一條完全相反的路。如果沒有淘寶的C2C,阿里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整個世界是由To C轉到To B的過程,那麽自然的,To C的經驗和理論,被大量代入To B的領域。

很遺憾,To B業務被To C帶溝里去了

To C業務的基礎邏輯是:引流——轉化——做交易——建生態。淘寶如此,京東如此,所有都是如此。這里的核心是“做交易”,指標叫“線上交易量”。沒有線上交易量,就沒有跟上下遊的話語權,沒話語權怎麽建生態嘛;要有線上交易量,就要花大力氣引來更多UV,絞盡腦汁提高首單轉化率、拉高客單價、增加複購率。

事實上,幾年來大量的B2B都是照著這條路來走,走得很辛苦。B端客戶和C端客戶有極大不同,他們很難通過你的努力而多買一點,很少會因為你的推廣而轉投你的供應渠道。更煩人的,是他們很不願意告訴你他們的交易信息——交易信息是企業的命,而對C沒那麽重要。於是,B幾乎不會以面價成交,也不會真的用你提供的模板合同交易——但很多交易平臺說我只認線上合同就是掩耳盜鈴。

而大家的做法,常常是想辦法“把交易搞上來”。方法往往是“給點錢”,結果是,同一個訂單在同類的平臺刷了好幾次,中間的黃牛賺足了補貼。這其實對行業一點好處都沒有。

另一個做法,是“撮合”。前陣子一篇《撮合型B2B交易平臺,手撮腫都沒鳥用》的文章,標題寫的特別好。我至今不理解,強行在買賣雙方中間加一道有什麽價值,如果僅僅為了“這單是我拉來的所以請你走個訂單”那就太shit了。同時,很多“做撮合”的交易平臺,都轉去做“自營”了,因為自營有利潤,甚至,“撮合+自營”成了一段時間B2B的熱門模式。更逗的是,很多互聯網平臺的自營業務,還不如平臺上的大黃牛掙錢,黃牛還不用養這麽多開發。所以我敢斷定,撮合+自營永遠成就不了大平臺。

B2B最該做的,就是安靜地做個支付寶

我始終堅持,互聯網一定要有使命感,認清自己是幹啥的。互聯網是通過技術和運營手段,讓行業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的工具,所以安靜地做一個行業的支持者就很好,也可以很賺錢了。

討論B2B到底該幹嘛,就必須回到B端的交易本質:賣家把商品賣給買家。這里需要買家賣家能互相聯系上,買家認為交易環境安全可靠,能夠有安全可靠的物流,有方便快速和安全的支付方式。把這些東西解決了,事情自然就會好,效率自然也會高。至於接下來的生態,有交易數據,有基礎設施,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有沒有發現,所有這些東西,就是回歸最簡單的邏輯,解決B交易中的基礎問題“安全”,這和支付寶早期解決的買賣雙方問題的邏輯一模一樣。支付寶的發展軌跡大家都看到了,擁有最大量的準確交易數據和整個領域的基礎設施,馬老師說這是螞蟻金服的十年一點都不為過。

所以,安靜的做個支付寶,就是最該做的事兒。

賣好車在汽車行業的實踐,也是這樣,而且我們的增速、利潤來源、利潤都從很大程度上驗證了這個想法。我們不做撮合,不做自營,幫助汽車經銷商解決最煩心的問題。回頭一看,一套流通的基礎平臺就這樣建成了。所以我才敢出來分享我們的想法。

小結一下,To C的方法論,在B端不合適。B端不用特別強調線上交易,而應該花精力在解決B的問題上去。不要花精力在引流轉化,更要強調整個鏈條的價值。

時間點和節奏比怎麽做更重要

事兒想明白了,怎麽做、什麽時間做、做什麽、分幾個步驟做,是更加重要的事兒。1688在B端不夠好,是方法問題,但很多行業的B2B沒有起色,大都是時間點的問題。我們說說這件事兒。

歷史特別有用,我們碰到的所有問題,歷史上都有人碰到過,所以從成功和失敗的例子中可以學到特別多的東西,我之前寫過的關於歷史大趨勢的東西就是這麽來的。

首先,什麽時間點做更有機會?

很明顯,我們要在B端交易有建樹,B端交易必須要有明顯的機會。老話說“亂世出英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看支付寶、看天貓、京東,甚至看找鋼,都能看出幾個條件:

1、供需關系發生大逆轉(Reverse)。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或者原來的供需雙方有一方發生變化,如天貓的誕生的時代背景是2008年出口危機,大量企業出口轉內銷,而天貓的主要功勞,就是給這些B提供了新的通路(那時候叫淘寶商城)。

2、信息嚴重不對稱(Asymmetrical)。原本壟斷行業,後來出現分散的買家,因此對貨源的渴求旺盛;或者原來集中的通路被打散,賣方需要找到更多的買方。

3、商家叠代明顯(Upgrade)。市場重構的過程中,一群老的參與者被新的更加有活力的參與者替代,商家有明顯的叠代潮流。遊戲規則由新的玩家制定,就會有新的服務者、新的基礎設施建設者加入進來,這就是機會。

4、新通路形成但基礎設施建設不足(Infrastructure)。原先的流通方式發生變化,新的流通無法使用原先的基礎設施,所以新的基礎設施會有大機會。而別忘了,基礎設施意味著大量的數據收集。

逆轉、不對稱、叠代、基礎設施,簡稱RAUI。這就是我說的四個B端的條件。

不得不說說我們所在的行業。我一直認為新車流通的B端領域比二手車更加有空間,就是因為這4個點:

• 新車市場以前主機廠主導,現在轉變成經銷商主導的“買方市場”——逆轉Reverse;

• 大量下沈渠道中的經銷商有極大的找車需求,主機廠也急需找到4S之外的吃車渠道——不對稱Asymmetrical;

• 大量新的專業的經銷商開始湧現,原先依靠房地產成長起來的土豪經銷商投資人退出舞臺——叠代Upgrade;

• 下沈渠道增速極大但缺少倉儲物流和交易擔保,急需基礎設施——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所以我們才去做這件事,所以我們才認為這件事有譜。換句話說,如果看不到RAUI這4個點,就慎重。

第二,是從哪開始做更快?

同樣看歷史,所有大型的平臺和複雜業務,都是一點一點做起來的。最初切入的那個點,一定是當時市場最痛的本質問題。

問題有很多, 我們一定需要往深了挖,才能找到最本質的那一個點。比如“找不到車”,事實上是如此嗎?隨便加一個微信群,就有幾十個上百個人在發資源,找到一個賣車的比找一個賣菜的容易多了。所以問題不是“沒有車”,而是沒有“敢放心買的車”。我們碰到最多的問題,是客戶來問我們“這家靠譜麽?”

這就是“安全”。安全,需要做很多文章,也有很多方法。大家都看到了支付寶現在主要靠“芝麻信用”來證明賣家是騙子還是誠信賣家,也用“芝麻信用”來證明買家是好人還是碰瓷的。可是如果我們現在就去做“芝麻信用”,那一定有問題。

在網上交易剛開始的時候,用戶最擔心的,也是“安全”,所以支付寶做的東西叫“擔保交易”,控制金流,錢在他那。然後他說“你敢用,我敢賠。”再加強買家信心。

所以,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麽了麽?在自己的行業里,做最最基礎的和急需做的東西。哪怕是“擔保交易”。

拿我們的業務來說,汽車經銷商買家擔心錢打水漂,賣家擔心車發出去被找事兒,所以出來第三方控制金流,這就是第一階層的擔保“錢不丟”。

但我們做到了第二層,控制物流。為什麽,因為行業特殊,汽車是動產,這是風險的核心。當我們做了物流,發現我們擁有了更多的客戶,也擁有了更多的交易信息。所以這樣的感受非常強烈。這是第二層擔保“貨不錯”。

只有這樣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我們才可以做到第三層,保證人不壞

回頭想,支付寶為什麽不控物流,因為他沒有行業屬性,一方面更能抓住共性需求,另一方面行業深度就會不足,也是垂直領域的大機會。

換句話說,行業領域支付寶的深度一定要更大,發展也會更有價值。

好了,我基本說完了。

總結一下是:

1、B端服務是未來的大趨勢,但是B端和C端不同,C的邏輯放過來一定錯。

2、B2B應該讓買賣雙方直接交流,平臺做服務者,安靜地做個支付寶才好。

3、B端服務需要十年努力,行業才能有巨變。控制節奏,不同層次的做法不同。

4、行業支付寶比支付寶需要有更深的服務,空間也更大。

5、錢不丟、貨不錯、人不壞,是行業支付寶的三個層次,只有都做到才能爆發。

電子商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01

你所理解的消費升級都是錯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07/165027.shtml

你所理解的消費升級都是錯的
南七道 南七道

你所理解的消費升級都是錯的

不懂消費升級,何談創業。

來源 | 南七道(ID:nanqidao)

文 | 南七道

消費者在過去數十年中,享受了經濟發展帶來的各種物質的充裕和好處。隨著90後成為消費主力之一,消費毫不意外的迎來了新的一輪升級和模式調整。這也成為了創業者、投資人、媒體關註的熱點。但是,盡管討論得不少,但是關於消費升級的概念,依然存在諸多誤區。

1

不是線上升級,而是線上線下和供應鏈的升級

在消費升級上,有個非常流行,但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就是認為在未來,一切以線上為主。而線下只是輔助。在經歷過著十年電商、O2O等互聯網產業的一路狂奔,我們發現即使線上再發達,也沒有辦法取代線下,即使現在阿里4400多億美金市值,京東近600億美金市值,合起來遠超全球第一電商平臺,4500億美金的亞馬遜,在全球都算是巨無霸。但是以手機為例,根據回收寶提供的數據,目前國內的手機銷售,線上不過是整體的20%。80%通過線下完成交易。

馬雲曾經說,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零售。同樣對於消費升級,也是線上線下的雙重升級。而不是意味的強調線上或者單一的線下。網易開網易嚴選線下店,小米布局小米之家等就是最好的例證。京東五年預計開100萬家便利店。馬雲的阿里,最新布局的盒馬鮮生超市,就是典型線上線下結合的例子。

FvyLFZwUj-9IVzo0snkV-iju9ZyP

但是這兩者各有著不同的優劣。線上從管理上來看,人員管理、場地投入相對比較輕,能夠快速投入銷售,產生流水。但是進入門檻技術門檻相對較低,隨著流量越來越貴,誰在聚劃算、百度關鍵詞等推廣和營銷上,誰花的錢多,誰的流量就會越大。幾乎沒有絕對特色優勢和門檻。

但是線下的最大問題就是管理和投入太重,選址、開店、人員、管理、培訓等,都是一個很長的鏈接,而且每一個店子可能情況又不一樣。但是,線下店最大的優勢,在於核心地段,比如五年前的深圳灣還是一片荒蕪,各種店面都很少。現在已經是騰訊新總部,阿里百度華南區總部等各大公司的聚集地。如果提前布局,拿下有地緣優勢的店面,那將會把競爭對手甩開好幾個競爭段位。

同時線下的店面,是一個消費者的連接點,除了自有品牌的消費,也可以衍生到其他相關服務。就像現在很多咖啡館,除了買飲料,還有家具、書籍、數碼產品甚至衣服。吃個湯是一家聚焦湯品的公司,但是它把顧客喝完的椰子交給合作方,加工成各種工藝品,擺放在店里。這樣完成了湯品,衍生品等一系列的體驗和銷售,這在線上會大打折扣。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在未來,只有線上線下的消費升級,才會走得更遠,也才更有市場。

在線上線下升級的背後,這一切的基礎,在於供應鏈整體升級。這樣的消費升級才是最終有保障和持續性的。

雕爺在2014年幾乎搶占了各大媒體的頭條,阿芙精油、雕爺牛腩、薛蟠烤串品牌營銷的風生水起,雕爺也是躊躇滿誌。必須得承認,他是一把營銷的好手,但是迄今為止,雕爺牛腩北京的店還是5家,上海1家。遲遲沒有擴展。業內人士分析這是受到了供應鏈的限制,沒有辦法整體的優化和提升。雕爺確實是口味、營銷、店面管理做了升級,但是後端最核心的供應鏈卻沒有跟上。

對於剛融完3000萬的詹楚烽,他認為要想在消費升級中做大,關鍵點在於整合資源、保持創新,管理好整體供應鏈,構建自己的競爭壁壘。他創辦的吃個湯,主打年輕人消費,旗下的子公司,包括自有生態農場、配送公司、培訓學院,還有專門的產品研發實驗室,甚至是越南的椰子提供商,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態產業鏈。

2

消費不僅在升級,背後還有消費降級

消費者的品味文化,隨著社會的變化,是在流動性變化的。在目前快速發展的中國當下社會,階層是不斷在變化和流動的,原來的上班族成為管理層,草根因為公司上市而財富自由等等,不管是向上還是向下,都是在不斷的變化中。隨著階層流動,消費者群體的審美和興趣偏好也在變化。

e5dd22e1b81949939a4c680d0c665f98_th

全球限量款愛馬仕包包、4.8升雙渦輪增壓的Cayenne Turbo S,可能是被看做有錢有地位的符號。這些物品的本質,都是屬於炫耀性消費品。貴的就是好的,這一類的所謂高端消費和理念,一度占領了消費者的心智。很多人以類似的消費為榮。但是,在90後成為消費主力後,同時由於市場的教育和消費意識的進化,用戶們看中的不僅是多貴,而是類似無印良品等符合自己生活和品位的物品。

根據相關報告,按5萬到50萬美元的財富標準,中國的中產階級人數在2015年已經超過1億人,而且這個數字還不在不斷的擴大。在中國,新興的中產級階以及他們的家庭成員,需要的是同時滿足品質與服務的電商,而不是簡單的商品銷售。這個階層呈現的消費能力驚人,後起之秀的網易嚴選今年第一季度,凈收入就達24.6億人民幣,僅次於遊戲業務。預計全年會到70億左右。

已經完成多輪融資的吳偉,畢業於清華美院。在國內知名的設計公司工作時。頻繁出差時發現,國內的酒店或旅館,要麽是萬豪級別的豪華五星級,要麽是7天式的快捷旅館。作為設計師,他認為目前的酒店服務,已經嚴重跟不上消費升級後年輕用戶的需求,在國內周邊遊領域表現尤其明顯。於是他創立了態客,提供簡約有品質的民宿服務,打造中國的精品民宿指南。

日本著名學者三浦展,在其研究日本消費的著作《第四消費時代》里提到:在經歷過有這樣一個社會,人們追求的不是經濟高速發展和效益最大化,而是享受簡約的生活方式。人們不再簡單的認為購物使人幸福,而是問什麽才能使人真正幸福。這就是第四消費時代。日本正是經歷了物質消費變遷的每一個時代,而中國正在經歷著這種變化。不管是購物、飲食還是其他消費。

3

不僅僅是產品的升級,更是用戶心智的升級

在消費升級上,首先是產品的升級,這是一切的基礎,建立產品消費用戶心智的升級。而在這其中,對於健康的重視程度高於物質本身,健康和健康的定義已經演變。健康不僅指疾病,而是指一個更全面的身心的狀態,身體和心里健康狀況同步。

在拿破侖時代,法國的貴族為了彰顯自己的榮華富貴與格調,在用餐的時候,喜歡在食物上面撒上鉛粉,會使食物口感變好。同時還喜歡把酒放在鉛罐里面,讓其飲用口感更佳。這些都是有身份的象征。結果到最後,許多貴族要麽是把自己玩死了,要麽是生下了殘疾下一代,因為鉛對人體具有巨大毒副作用。這是典型的消費心智需要升級的體現。

我們也不必著急著嘲笑古人,也就在過去的幾年,很多人以吃魚翅,服用犀牛角作為消費身份的體現,盡管很多醫生反複強調里面根本沒有什麽營養,和人類指甲成分差不多,但還是抵擋不了土豪們的你爭我搶,不過到了現在,隨著常識普及和年輕人崛起,類似的消費已經逐漸退出主流。

闌夕在《消費升級,升級的是物質還是心智?》里說:無論是那些以一二線城市居多的高凈值人口,還是在二三線甚至更低線級的人口,重複了一二線流轉的行為路徑,海外品牌都希望通過互聯網抵達那些容易觸達,亦或是傳統渠道滲透不到的任何角落,為潛在的新興客群提供多余卻馳名的選項。而背後,需要付出的更多則是對目標客群心智的改變。

而在這其中,關註最多的是健康升級。根據赫芬頓郵報消息,2015年 今日美國的記者Bruce Horowitz,在60多個國家的30多萬消費者中進行調查,更多的年輕消費者對食品成分,轉基因食品,有機食品等都更為關註。健康、飲食當今消費的潮流。其中大多都是年齡在20歲左右的年輕人。在調查里的人中,四分之一以上的人表示,他們更願意為將錢花費在自己選擇的健康產品上。

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逐漸進入到社會消費階層,他們的消費和期望和習慣與前幾代人的明顯不同,盡管平均收入目前較低,但他們更願意在一家提供更高質量體驗的場所進行消費。根據哈里斯集團的統計,72%的千禧一代的消費更註重消費質量,而不是價格和物質。這種傾向迫使商家,隨著千禧一代消費觀念上升,做出改變。對於千禧一代來說,健康是他們每天的追求。

單純的物質消費,已經不能滿足追求個性化的90後的需求。他們同時想要的是個性化消費。在物質消費是趨同的情況下,身體是差異化是永遠存在的。隨著消費觀念的升級,越來越多的用戶發現,身體健康才是最大的炫耀本錢。回歸到身體和健康本身,就成了一個大的趨勢,包括Keep在內與健康周邊相關的產業才如此蓬勃發展。在互聯網運動產品為用戶創造的價值的背後,真正的捕捉到了年輕用戶對運動消費升級的強需求。

Echo-Aventura-Gym

作為馬化騰老鄉的詹楚烽,白手起家時,接觸到的一些圈子的話題很多是跑車、別墅等等,但是現在創業圈談論的更多是有趣和足夠酷的生活方式,健康在這其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家更關註的長跑、騎行或者滑板。在這種趨勢驅使下,他的公司聚焦在白領健康的消費。而不是簡單的營養和口味。

馬克思曾經說:“消費並不完全都是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真正的消費就是一種人性的恢複過程。”而中國的當下消費,就正在經歷著這個過程。

新零售 消費升級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281

大錯的是我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0078181

  今天,我的一篇舊文章《火燎森的教訓》瀏覽量突然大增,我覺得很奇怪,看一看,原來比亞迪(1211)今天升了5.3元而收61.75元,較當日文章中提及的跌至13.62元升了48.13元,升幅3.53倍。

  原來,當年以為火燎森犯了大錯,今天回頭看,犯了大錯的卻是我自己。 

 

  「近年來,比亞迪一再出現負面新聞;銷售萎縮、裁員、減獎金、收縮門市、一再發出盈警,更致命的是債臺高築,資金緊絀,利息支出龐大,一旦資金週轉不靈,隨時出現大問題,後果不堪設想,試想想,這樣的公司如何有前景?縱使其生產的電動車前景如何秀麗,恐怕該公司未必能夠等到那一天。」

 

  當年正是基於上述理由,我非常擔心比亞迪有朝一日捱不過業務上的低潮而出事,哪料到這些年來比亞迪竟然能夠在風風雨雨中又再次站了起來,確是異數!日後比亞迪若然能夠重越88元的話,那就更加是異數中的異數了!

  由此可見,在股場上根本沒有什麼對或錯,縱然是負面消息一籮筐,股價一樣可以照升如儀,只是,前景如何亮麗的股份,股價一樣可以跌到一僕一碌!

  再看看近年來的內房股,又豈非在類似比亞迪般的負面消息累累之下越升越有?

  所以說,股市是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是能夠像比亞迪般「死過翻生」的股份只屬鳳毛麟角而已!

  當年是我嘲笑火燎森,今天反過來我要被火燎森嘲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74

糖王連環收大桔錯的

1 : GS(14)@2011-12-30 11:51:19

豐益國際檔野本來就是豐益中國啦,豐益中國本來就是糖王的,自己買自己D野咪一樣...

http://www1.hk.apple.nextmedia.c ... 307&art_id=15930663

農曆新年未到,大馬糖王郭鶴年已經收到一對「大桔」!話說, 2009年時糖王豪掟 19億買咗喺新加坡上市、全球最大棕櫚油交易商豐益國際旗下嘅豐益中國 1.6%股份,部署將豐益中國拎嚟香港上市。不過,事隔兩年,上市唔成,糖王將啲股份賣番畀豐益,作價仍然係 19億銀。

19億一來一回蝕晒息

19億銀就咁放喺銀行收息,兩年都應該收唔少,家陣原銀奉還,得個桔!
至於糖王收到嘅另一個桔,就同佢旗下嘅香格里拉( 069)有關。話說已經喺大連同瀋陽開咗酒店嘅香格里拉,年初時想喺遼寧開多間酒店,於是喺遼寧省營口市老邊區投咗塊地,仲畀咗 2.7億人仔按金,當地政府亦都批出咗土地使用權成交確認書。不過,喺聖誕前夕,嘉里建設( 683)同香格里拉發聯合公佈,話由於喺同一個城市已經有項目,經重新檢討後決定唔玩。

北韓變局 放棄瀋陽

變化咁大,唔知同北韓金正日啱啱駕崩有冇關係,皆因北韓同瀋陽咁近,北韓政局有變,心理上可能有影響。
乜嘢原因都好,最緊要可以攞番所有定金,即係搞完一輪,又係冇贏冇輸,得個桔!
不過,舊年市況咁波動,對於唔少人嚟講,輸少已經當贏,家陣糖王連環保住兩項投資嘅本錢,算執番身彩。

李華華
2 : GS(14)@2011-12-30 11:52:32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938
more info
3 : GS(14)@2011-12-30 11:53:28

仲有講漏呢單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1205

應該是三連環才對
4 : GS(14)@2011-12-30 11:56:08

http://info.sgx.com/webcoranncat ... c11.pdf?openelement

是1.61%,不是1.6%

Rationale for the Transaction
The acquisition by the abovementioned Kuok Group companies of a total of 1.61% interest in
WCL made in September 2009, was a strategic investment by the Kuok Group prior to the then
proposed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of WCL on 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 (“IPO”). As
WCL is no longer proceeding with the IPO, WIL wishes to streamline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WCL by buying back the 1.61% interest held by the Kuok Group.
5 : GS(14)@2011-12-30 11:56:4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1223214_C.pdf
inf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089

太空細菌當了 被殺錯的良民 周顯

1 : GS(14)@2014-12-09 09:44:23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8570
我在專欄、在課堂、在炒股票的專書,三番四次、不厭其煩地指出,上市公司的老闆們印刷股票的最基本原因,不是有心送錢給股民,而是為了自己賺錢,賺最多的錢。如果因為要令自己賺到最多的錢,令到股民蝕到入肉,也是絕對不會生出憐憫之心,更加不會因為股民在輸錢後的痛苦,因而放生了被捕殺的股民。

然而,我在另一本專書《財技密碼》說過,一個老闆把公司上市,印刷和發行股票,有很多原因,也有很多因此而找到利益的方法,炒股票、把股票賣給散戶,令到散戶在高價接了火棒,只是老闆獲益的許許多多方法之一。上市公司老闆還有一萬種賺錢的方法,不用屠宰散戶,也可以令到自己獲得巨利。



科幻小說大師Michael Crichton指太空細菌在飄浮,隨時被外來物件殺死,正如股民炒賣莊家股,隨時「沙塵滾滾,殺錯良民」。

Michael Crichton就是寫《侏羅紀公園》的那位科幻小說大師,也是我最喜歡的科幻作者。他在寫《侏羅紀公園》之前,曾經寫過一本叫《Sphere》的科幻小說,我在股票課堂上,很喜歡引用其中一段,來作說明:

「假設你是一隻有智能,漂浮在太空的細菌,碰上一顆圍繞地球運行的通訊衛星。假設你打開了它,爬到了裏面,發現十分有趣,有很多大型的東西,需要去作探索。但你也許最終爬到了一個燃料電池之內,氫氣殺死了你。你的最後一個念頭就是:這外星裝置明顯是用來測試智能細菌的,要是走錯了一步就會被殺死。如果從一隻瀕死的智能細菌的角度來看,這個結論也許是正確的。但如果從人造衛星製造者去看,就大謬不然了。用我們的觀點,通訊衛星和智能細菌毫不相干,人類甚至不知道在宇宙中還有智能細菌。我們只是建立通訊連繫,製造了一個尋常的設備去達到這個目的。」

在股票的世界,老闆賺錢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說,把股價炒高,然後賣給基金;把股價炒高,然後利用股票作為抵押,去作出信用貸款,又例如製造虛假利潤,以符合上市的申請資格,當成功上市後,便賺取(騙取)了一隻殼了,現時一隻殼的市價已達五億元以上……數之不盡。很明顯,以上的財技活動能夠得到的利益,統統與散戶無關,散戶買不買這股票,贏錢還是輸錢,對於其老闆的利益而言,一點兒的關係也沒有,自然也是一點也不關心。

然而,當以上的目的達成了之後,例如說,基金已經買下了大量這股票,自然也沒有繼續上升的必要,反而可以放軟手腳,任由股價下滑。如果老闆是仗着高股價,來作抵押借貸,當他的貸款已經還清了之後,自然也不再需要頂住股價。另一方面,造假帳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已經成功地「啤殼上市」,也就用不着再做假帳粉飾業績,這樣子業績必然也會走樣。

以上的情況,其股價皆不免會大幅下跌,輸錢的散戶難免破口大罵「萬惡的莊家」,指莊家把股價炒高,讓他們接火棒。然而,知情人士卻深知道,這些散戶並不是老闆的賺錢對象,他們的身份,只是「太空細菌」,因為運氣不好,而遭到了這場災禍。在中文,這另有一個說法,叫「沙塵滾滾,殺錯良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723

投資一周:兩隻看錯的股票

1 : GS(14)@2017-12-05 00:38:58

這一年來,我有兩隻很錯的股票,一是中芯國際(981),另一則是有線寬頻(1097)。前者是一位股神朋友的推介,一年前他的說法是,這股票從2004年上市以來,已經跌了大半,但是現時中國政府正想在芯片技術努力攻堅,瑞信、摩根大通、黑石也入了股,而且也完成了合併股份,從1元股變成了10元股,似乎要吸引基金入股,所以,他大手買入了幾億元,我也推介朋友買入。當時的股價是9.5元,一度跌至6.91元,現股價則是11.20元,而瑞信、摩根大通、黑石等名字也失蹤了。至於有線寬頻,吳光正家族以「3供5,供賣殼」公開發售,大折讓把控制權轉讓到邱達昌、鄭家純、李思廉的財團。大比例公開發售,原大股東送殼,以及後來吳光正家族把有線的股票以送紅股形式,配發給會德豐(020)和九龍倉(004)的員工……這些都是有利於股價的財技,再加上供股後它只有20億元市值,有資產、有現金、有牌照,無論如何,都是超值。但從當日至今,累積賬面虧損大約是30%。如果是細價股,跌九成也輸不死人,但以上兩隻,是正經做生意的股票,一旦看錯,後果可能很嚴重。我本來以為,它們可以是「十倍股」,但看來,我錯了。周顯投資者、八卦公、知識分子
mailto:[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29/202293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789

【街頭實測】中環人都讀錯的咖啡英文 教你點咖啡不失霸氣

1 : GS(14)@2018-03-19 04:55:50

馬米高(Michael),「Michael MA MMG」YouTuber,大學主修英文及教育。

早上,一眾中環上班族手拿一杯咖啡,開始一天的工作,感覺是非常的有生活品味。香港兩大連鎖咖啡店Starbucks和Pacific Coffee,咖啡size的叫法均非以英文大(Large)、中(Medium)、細(Small)來劃分,正確劃分方法是甚麼?


Latte、Cappuccino與Espresso的正確讀法又是甚麼?記者到中環街訪上班族,並請來拍攝有趣英語短片的YouTuber馬米高(Michael)講解正確讀法,想知道自己識唔識?睇片喇。


咖啡size並非以Small、Medium和Large劃分,而是tall、grande、venti或alto。

三大最易讀錯的咖啡名稱,大部份中環上班族也不懂。



記者:吳業紅攝影:梁志永、許先煜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317/203341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9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