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力量-真明麗(1868)
大股東發跡過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2125
在台灣長大的樊邦弘,少年時迷上共產主義,大學選修新聞系,立志做記者,將自己的理想宣揚出去。
不過他大學畢業後,發現理想和現實相差太遠,因為以七十年代台灣的政治環境,共產主義信徒根本不能生存,於是他把心一橫,索性去做資本家,創辦燈飾生意。
結果他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燈飾廠,並且在研究LED照明科技上,處全球領先位置。如果當日他不是思想一百八十度轉變,由共產主義走到資本主義,就不能成為今天的燈王,掌管市值一百二十五億的上市公司真明麗。
「讀書的時候以打倒資本主義為目的,從無想過長大後會做生意。那時覺得社會主義很偉大,對人類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真明麗主席樊邦弘說。
...
回顧他創業的過程,他由共產主義信徒轉為資本家,最為戲劇性。「以前我信共產主義,但現在都不信了,因為現在就算中國也走市場經濟路線。這個情況我最了解,條路一定這樣走。」
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一旦開放,市場的潛力十分龐大。所以中國一開放他就來開廠,俄羅斯改朝換代,又第一時間去莫斯科做生意,現在俄羅斯已是最好的市場之一。「這個轉變的過程我最清楚,了解共產主義,就要知道它的歷史,其實現在世界上已沒有分甚麼主義。」
樊邦弘在內地開廠之初,已長期在香港定居,並且有香港身份證,九八年曾經拿過青年工業家獎,已是地道香港人,對香港特別有感情。
靠滙豐支持建王國
「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香港銀行的支持,尤其是長期得到滙豐銀行的借貸,才可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那時我們規模還很小,沒有甚麼抵押,如果是在台灣就很難有銀行借錢給我們。」
公司的營業部、研發部等後勤部門,於九六年已一併搬到內地。所以在那時開始,他遷到內地廠房居住。「現在的生產是量少款多,不能夠令所有後勤工序留在香港,然後靠電話聯繫。遇到有甚麼設計,馬上到工廠試產,馬上做辦,效率就快得多。」
所以,他九六年以來,都是周一至周六都在工廠,每逢周日才回香港,見見留在本港讀書的五個寶貝女兒。以前我信共產主義,但現在都不信了,因為現在就算中國也走市場經濟路線。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2126
世新畢業之後,樊邦弘考上了中央社與台灣新生報,到了中央社報到,卻始終拿不到正式任用的聘書。英文底子不錯的他只好以翻譯維生,曾經替中央日報、青年戰士報(現更名青年日報)與電視節目翻譯外電。
正職工作處處碰壁,沒想到民國六十七年,卻碰到創業機會;一名姓溫的電視節目經理,見樊邦弘英文不錯,希望借重他的專才做燈飾生意,代理美國Tivoli公司的產品,好不容易有正職工作,樊邦弘一口答應。
兩個月後,這家公司卻因經營不善,股東鬧意見,決定結束。於是樊邦弘出面接下代理的機會,跨入了燈飾業,當一人公司的老闆,從跟Tivoli下訂單、到安裝燈飾都自己來。
他代理的產品稱為「流星燈」,一長串的燈泡會閃閃發亮像流星,發明者是美國Tivoli公司。第一筆生意是替米高梅舞廳安裝舞台燈,當時台灣經濟起飛,舞廳生意大好,需要最新流行的裝飾品,打著國外進口的燈飾,樊邦弘三萬塊的本錢,跟米高梅收了十四萬,淨賺三倍多。
三度破產扭轉想法!社會主義信徒,轉而奉行資本主義
但創業過程並不順利,原因不是做燈飾不賺錢,而是樊邦弘太大膽,因過度投資三度破產,例如民國七十二年,那時美國發明新產品螢光燈,樊邦弘看好,一年營業額一百萬,他一口氣下單子新台幣兩百萬,資金全部貸款,想一口氣做兩倍大,沒想到市場不如預期,產品沒人要,資金壓力逼樊邦弘宣布破產。
...
民國八十四年,另一個轉折出現,樊邦弘找到光鴻電子入股是真明麗大躍進的關鍵。光鴻是台灣生產迷你燈泡的領導廠商,擁有核心技術能耐,樊邦弘說服了光鴻入股,因為真明麗擁有下游市場、光鴻有技術,是最佳的搭配,最後樊邦弘讓出五成股權給光鴻,合夥經營燈飾事業。有光鴻協助,真明麗開始茁壯,迷你燈泡產能從每月百萬顆成長到每月一千萬顆。
當有了一千萬顆的產能,樊邦弘膽大、走險棋的個性更加顯露,他決定要一口氣擴大五倍的產能。「樊邦弘像是懸崖邊走路,隨時會掉到無底深淵!」光鴻電子董事張守仁說起當年看他行事作風的感覺:市場只有一千萬顆需求,要做五倍實在太危險。
光鴻決定分手,樊邦弘退還股權,但五倍擴產計畫照樣進行,並且連更上游的鎢絲與杜美絲都自行生產,進行一個同業沒有的燈飾垂直整合王國。
沒想到,樊邦弘除了大膽投資還有後續動作。因為規模擴大帶來的成本下降,讓他搶生意時,膽敢把迷你燈泡從一顆兩元砍成一元,拉著客戶往真明麗跑。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33
香港IPO與上市後的維持成本都相當高,以真明麗為例,上市費用就高達6,000萬港幣,每年維持費用也要1,000萬港幣;不論是上市前或後,維持上市的成本都相當高。
相對於香港,台灣的股市不論法人或散戶,對工業股的了解與投資意願,都遠超過香港股市,並且上市與維持上市資格的費用,都遠低於香港,樊邦弘表示,只要法令鬆綁,政策底定,不只真明麗,還有許多獲利與市場占有率都很好的大陸台資企業,都有意返台上市。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13/LTN20080613267_C.pdf
真明麗控股有限公司(「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於二零零八年六月十二日注意到載於本地報章之多篇文章(「該等文章」)提述(其中包括)本公司計劃將芯片製造及封裝業務於台灣上市。
董事會謹此澄清,與該等文章所報導者相反,本公司一直無計劃將其任何業務於台灣上市。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283
主席樊邦弘接受訪問時表示,5月開始迎接聖誕檔期定單, 且感到有回暖迹象,加上中央鼓勵節能減排,其間內地收入仍錄得單位數字增長,希望今年來自內地營收佔比由去年7.8%,提升至15%,2011年則達 30%。「有一半賣不掉!」樊邦弘指以前經濟不景氣,燈具銷售依舊理想,但今次情況逆轉,根本沒有生意,原本規劃5億美元產值,最後營收僅得2億美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1/LTN200906011314_C.pdf
本公司就今日本地報紙報道,茲聲明本公司認為報紙上經常有存在偏頗的報道而對於不署名的報道「經常瀏覽一下標題,多數(內容)都不符合事實」。
其後,引入投資者: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77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5/LTN20090715003_C.pdf
真明麗控股(1868)協議,將發行新股予創投基金,以擴大資本基礎。 認購新股的中國環境基金,由青雲創投管理,為中國第一家清潔技術投資管理公司。中國環境基金為純粹中國環境創業投資的先驅及首個先行者,已建立了獲得財 務回報的成績。已協議於8月12日之前,認購真明麗新股九千六百七十三萬一千股,相當於現有股份12.7%或擴大股本後11.3%。每股作價2.4元,總 代價為2.32億元(約3000萬美元)。 作為中國環境基金,需要籌集資金以作認購,上述認購額為最多之數,如無法於指定期間內籌集足夠資金,則基金並無義務籌集資金或認購新股,屆時真明麗將不發行新股。 真明麗已獲股東大會授予發行股份20%的授權,而上述計劃發行的新股數量在授權範圍之內,因而發行該項新股毋須股東另行批准。如發行新股得以實行,所得 資金將用於持續資本開支,並作為一般營運資金。值得留意的是,協議日真明麗股價是2.3元,而新股發行價則為2.4元,較市價溢價4.3%,而且該批新股 有一年的禁售期。 真明麗 產銷照明產品,包括LED裝飾燈、LED照明燈、白熾裝飾燈及舞台燈。近年營業額持續上升,而業績則有反覆。 LED產品具環保、安全及節能優點,所謂有概念,曾受市場追捧。於2006年年底上市,2007年曾升至18元以上,而去年的低位只是0.8元水平,反映 其波動程度之大,亦可見概念只在旺市時得以發揮。 事實上,2008年的業績亦令人失望,盈利較上年下跌58.5%,至1.38億元;每 股盈利18.2仙,派息4.5仙。其業績涉及相當其他項目,與直接業務無關,如作出調整,去年盈利約1.8億元,較上年下跌31.6%,每股盈利約 23.6仙,遠高於表面數字。但從已調整數字看,上半年增長54%,而下半年則倒退44%。 其他項目包括利息收入的明顯減少,上市投資 公允值的變動、滙兌收益增減、壞賬撥備或撥回以至投資物業公允值的變動等。去年是淨虧損4220萬元,上年是淨收益8430萬元。其中影響較大的 是,2007年上市所得利息收入特多,去年滙兌收益增加,投資物業公允值由收益轉為虧損。而更為重要的是,2007年撥回呆壞賬準備1500萬元,去年則 作呆壞賬撥備淨額達5370萬元。 去年銷售總額增長2.8%,上半年增長41.8%,下半年同比跌15.5%。銷售以LED裝飾燈為 主,佔銷售總額約47%;白熾裝飾燈其次,佔31.8%。以全年計,前者銷售增長11%,後者下跌5.5%,舞台燈亦跌15%。而LED照明燈則激增 84%,但所佔銷售總額僅3.8%。而且上半年增幅達329%,下半年已放緩至12.3%,其他產品下半年銷售均有不同跌幅。 以市場分 類,歐洲為主,佔34.7%;增長8.8%。美國為次,佔32.3%;增長11.5%。中國佔總銷售7.3%,較上年減少35%,其他市場包括俄羅斯、亞 太區及中東等。以市場分類的業績看,各地均有不同跌幅,其中以中國的由盈利4192萬元,轉為虧損3636萬元至為顯著,該等業績已包括部分其他項目,估 計已包括呆壞賬撥備。去年收緊中國客戶的信貸政策,大部分貨款必須收取才送貨。 真明麗去年毛利率由38.5%,降至32.5%;上半年 34.6%,下半年為30.9%。上半年同比相似,下半年由40.3%降至30.9%,變動相當明顯。據報,是擴大產能以致折舊支出增加40.7%及材料 成本上升11.8%的影響。去年擴充廠房,產能已由2007年的月產二億五千萬個LED,增至去年的四億五千萬個,增幅達80%,是LED行業的產量最高 水平,並已推出新產品,包括街燈及隧道燈,亦適用於高速公路。 去年芯片廠已興建完成,預期今年第二季開始生產,可滿足集團對芯片的全部需求,並預留空間可以發展。自製芯片較於市場採購價低40%,可節省生產成本10%至15%。去年底的資本承擔約1.75億元,而淨現金約1.3億元。如順利發行新股集資,將有利於持續性發展。 真明麗去年收緊信貸政策,應收賬款較前下跌12.4%,周轉期由六十二天降至五十三天,而存貨則增26%,至9億元,周轉期由二百七十二天升至三百零四 天。管理層表示,今年將致力清理存貨,看來問題有待解決。真明麗表示,作為一家縱向整合的生產商,經營一完整的行業鏈,包括每個生產程序,因而存貨維持於 相對較高水平,部分包括貯存若干原材以對抗上升壓力。而存貨過高,有待改善。 白熾裝飾燈銷售佔31.9%,而不少發達國家公布將放棄使用,未來需求將放緩,希望可以LED裝飾燈取代。亦成立發展重點,市場日益關注全球暖化,LED技術的環保及節能,將具良好前景。 市場對真明麗的評價不高,而公布創投基金將入股,引起市場注意基金入市,必然對其業務及財務作出深入了解,間接為市場帶來信心;而且禁售期一年,反映基 金看好長線。而股價急升之後,審慎的投資者,如貿然跟進,則有反覆的風險,不妨待反覆或多看一份業績報告,再作考慮;如已持有,則可繼續持有。
中國環境基金認購股票前兩日發行認股權予主席及高管,但最後主席不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3/LTN2009071357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31/LTN20090731691_C.pdf
兩個月後,正式承認,和一年前態度完全不同: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114
真明麗(1868)主席樊邦弘昨日於中期業績會上表示,有關集團到台灣上市計劃,將會在適當時機予以考慮,公司或將採用以預託證券形式(TDR)掛牌,但暫未有時間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4/LTN20090914017_C.pdf
曾博士生於中國台灣省高雄市,現年五十一歲,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一九八七年在美國德州州立大學拿到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一九八九拿到美國南美以美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博士候選人資格,其後於一九九一年在英國艾登威爾大學(Edenvale University)拿到計算機科學的博士學位。
Webb原文:
http://www.webb-site.com/articles/neoceo.asp
Edenvale University is not a "recognised body" with degree-awarding powers in the UK. A list of those which can award degrees is on the web site of the UK Government's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 which also
warns
that it is an offence in UK law for any other organisation to offer a degree which could be taken to be that of a UK institution.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113
【明 報記者曾明明報道】燈具製造商真明麗(1868)首席執行官之位懸空兩個多星期後,昨日宣布由來自台灣科技業的曾金穗出掌。公司通告提及曾金穗於1991 年獲得英國的艾登威爾大學(Edenvale University)頒授計算機科技博士學位,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 即日揭露艾登威爾並非英國認可的頒授學位機構,如自稱英國大學頒授學位就是違法。
Webb 質疑艾登威爾其實是一家出售假文憑的學店,真明麗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公司確認曾金穗在艾登威爾大學獲得的計算機科技博士學位,是通過大學要求、及在正常程序下獲得,而公司有信心,以曾金穗的能力、專業、資格能為公司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3/LTN20091013426_C.pdf
於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三日,Billion Choice(本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與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一家中國機構及獨立第三方)訂立協議,據此,BillionChoice同意設立一間 以生產LED外延片、晶片、封裝及照明模組的製造廠,其總資本承擔額為30,000,000美元(相等於約234,000,000港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1/LTN20091021523_C.pdf本公司董事會(「董事會」)謹此宣佈,已於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就討論本公司及其主要股東Rightmass Agents Limited(「Rightmass」)建議發行台灣預託證券(「台灣預託證券」)事宜舉行董事會會議。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204/01868/CWP113_c.pdf
p.2/3
Rightmass 是大股東的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1/LTN20091021523_C.pdf
於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一日,董事會已批准委任存託銀行,本公司及Rightmass就台灣預託證券於台灣證券交易所建議上市(「建議台灣預託證券上市」)將若干數目的本公司股份轉讓予該存託銀行(「轉讓」)。轉讓將於台灣監管機關就建議台灣預託證券上市授予批准後作出。
建議台灣預託證券上市的申請將儘快於台灣有關監管機構存檔。建議台灣預託證券上市的申請須待有關機構授出若干批准。概不保證該等批准將獲授出。本公司及Rightmass在決定何時進行及是否進行建議台灣預託證券上市時將適當地注意現行市場氣氛,以確保將進行的上市乃符合本公司及其股東整體最佳利益。greatsoup:
語氣多番轉變,還要自己減持,真的是資本主義下的商人,已不是往日的馬克斯主義者。
鄒錫昌需錢的原因-昌盛中國(1836)
今日青姐又再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1)前日講729時間:2010-01-20 23:07:18-23:10:17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729
昨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121&sec_id=15307&subsec_id=15326&art_id=13648383&cat_id=12712787&coln_id=12712835
李超人近期除咗多次增持長和系股份,仲高調入股嘉盛控股( 729),整個電動車轉型謎底終於解開。因為早前嘉盛話要以蛇吞象形式,以 27.5億元收購電池大王鍾馨稼嘅電池業務,引起市場譁然,當時佢嘅股價仲未開車,仲係在毫幾子水平,收購價遠超市值。
其後股價幾乎日日升,升超過 9倍後終於停牌,春江鴨變成大肥鴨,唔明國際金融中心嘅監管部門點解冇起疑心。
點都好,單刁詳細內容未出,未能評論入股 729是好是壞,但睇睇事件主角鍾馨稼到底搞緊邊科,就知成件事係點。鍾馨稼自己發明咗「鋰離子電池」特快充電同高儲電量技術,據講勁過比亞迪( 1211),因為佢旗下同美資及唐山市政府合營嘅海天能源,成功研製出轎車之外,仲有純電動嘅大巴、中巴,早前已喺車展同大家見面,只係傳媒當佢冇到。 CCTV話,佢嘅大客車充電 20分鐘可行 300公里,時速就差啲,得 110公里,不過電費平,每百公里只係 12元(人民幣.下同)。
進軍電動車電池
鍾馨稼聲稱要發展全中國最大嘅電動車王國,現時參股同直接參與嘅項目投資額超過 400億元。口氣好大,但又真係見到啲成績,除咗佢展現畀市場睇嘅轎車同旅遊巴確係識行識走,外表同內櫳都算靚仔,將比亞迪嘅心血 e6比下去。此外,喺唐山嘅全中國首個電動車充電站已投入運作,仲話今年要由唐山一路到北京近郊起 20個充電站,聲稱成本只需 500萬元一個,比天然氣站要平得多。不過,比亞迪去年才賣到幾十部 e6,市面都冇乜電動車,咁快起咁多加電站做乜?
最誇係佢要做汽車大王嘅決心,投資幾百億搞年產 50萬輛純電動汽車城, 2012年投產, 30條生產線加埋,年營業收入達 1830億元。佢仲話短期會整純電動的豪華轎車,售價 100萬元,品質要同勞斯萊斯揮過喎。
成件事最醒係李超人,佢老人家有興趣只係最有潛力嘅產品──目前全球最高容量嘅鋰電池。懶理你汽車靚唔靚,全世界車廠都要用呢嚿電。
胡孟青
(2)
很久以前的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163
今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122&sec_id=15307&subsec_id=15326&art_id=13651833&cat_id=12712787&coln_id=12712835
昌盛主席教訓大1863,剛好係 08年招股突然褪軚嘅內房地產商──昌盛原本嘅上市編號。昌盛集資 11億元美夢一朝粉碎,避世兩年,主席鄒錫昌終於浮上水面,講番整件事嘅來龍去脈,香港媒體唔多關注,但事件正好反映某啲大行嘅貪婪。鄒錫昌話經過呢次 後,以後都唔會再搞上市,因為公司為咗上市前整靚盤數,增加土儲,喺 07年 11月以天價買入廣東中山廣場項目,由底價 2.3億元 Bid到上 8.34億元人民幣,但當時公司根本冇錢,只好與一間國際投資大行商討貸款,解決燃眉之急。
屋漏兼逢連夜雨,鄒錫昌仲同某投行旗下創投基金簽下可 換股債協議,向該基金發大額 2500萬美元 CB,利率 7厘。睇落好正常,但暗藏殺機,因為雙方約定若果昌盛唔能夠喺 CB年期內上市,基金可要求鄒錫昌以協議價全數回購;此外,一旦公司未能如期還本金,息率要成 28厘。當時佢為求對方名氣簽下「對賭式」不平等條約,亦係咁令公司債台高築,上市不成最後要賤賣地皮同設備。
咁你知點解有啲公司上市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華爾街大行仍可濫發花紅啦。大行之所以越做越大,皆因佢哋度出嚟嘅橋都只會係「公就佢贏、字就你輸」,呢個世界邊有 Win-Win咁理想吖!(3)但是她巧合完,又沒有找過他要上市的原因,其實是他要搞飛機太需要錢了: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0&tid=3753
2006年,邹锡昌投资了一个谁也没想到的项目——大飞机研发。这也是我国第一家参与大型客机研发的民营企业,比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的成立还早一年半时间,曾两次参加北京航空展。...
“看到这个消息后,2006年8月,我们通过朋友的引荐,带着一大叠中国制造大飞机项目的资料找到了邹锡昌。”周济生告诉记者。
周济生当时给邹锡昌开出前期的研发经费为300亿元,并且表示恐怕要30年后才能有回报。
邹锡昌吓了一跳,但随后周济生给出的一组数据又“诱惑”了他:未来20年,中国飞机需求量巨大,特别是150座的大飞机供应,数量将远在2000架之上。中国购买这些飞机将花费3000亿美元。...
邹锡昌动心了,他认为大飞机项目必然会带动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链,昌盛只要能够参与其中分得极小一杯羹,都能够获得巨大的效益。这也是邹锡昌最终愿意抢先进入大飞机研发领域的直接动力。于是邹锡昌初期投资1000万元的广东昌盛飞机设计公司就这么定下来了。...
辛苦三年颗粒无收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飞成立,国资委为第一大股东,上海市政府为第二大股东,宝钢集团、中国铝业公司、中化集团等国企分别以10亿元占5%的比例参股。由中国商飞研发的C919,从研发到投入市场总投资将达2000亿元。
从2006年12月起,周济生团队就按月向当时负责大型客机论证的科技部汇报,从未间断。中国商飞成立后,广东昌盛从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的一年中,曾7次致函中国商飞申请加盟,可惜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由于迟迟得不到中国商飞的回应,从今年开始,广东昌盛在完成大飞机总体布局定义后,研发团队工作基本都停滞下来。
“2007年以前,我们每次开会都是讨论这个项目进展怎样,每个人手中的工作到哪个阶段;但是2008年整整一年的时间,我们都在想如何才能参与到中国商飞的项目,申请了七八次,迄今仍没有任何消息,我们只能选择放弃。”
据邹锡昌介绍,接下来的大飞机研发工作就要进行风洞测试,这将投入上百亿资金。“没有成果出来,我不能再继续往里面砸钱,也没有钱可砸了。而且这么多人还要养家糊口,我不可能让他们就这样白白耗着。”...
“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结束很难过,现在我让他们整理这三年的研究报告、数据等,到时候一起无偿送给国家。”邹锡昌表示。...
在投资了数千万元之后,邹锡昌不得不承认:民企参与到中国大飞机项目的希望非常渺茫。他做了三年的大飞机梦,或许已经到了梦醒时分。(4)巧合是巧合,但都需要找資料,全部都是同一份報紙,沒可能找不到。
马云:一定要在你不缺钱的时候去融资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806/142180.html
旨在帮助中小企业破除融资瓶颈的“2010四川中小企业融资峰会”今日在成都召开,在峰会召开前夕,作为本报发起成立的“华西创业导师团”的团长,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表示,希望社会各方能共同携手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成长中的各种瓶颈。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主要创办人,马云一直负责集团的整体策略及方针。这些年来,他也一直希望将自己和商界朋友的经验通过适当的方式传授给中小企业主。 在阿里巴巴今年5月的全球股东大会上,马云启动了其倡导的小企业商业智慧分享平台——云计划(yun.1688.com),和商界名人一起分享企业经营 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念,帮助中小企业共同成长。马云寄予厚望:希望借此为全世界1000万家中小企业打造一个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马云表示,目前阿里巴巴集团在成都有涉及广泛的投资计划,旨在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作为“华西创业导师团”的一员,他十分乐意帮助当地中小 企业突破瓶颈,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一一解答创业者们的问题,他希望更多的四川企业登录云计划(yun.1688.com)平台进行针对性提问,他将会挑选 符合条件并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答。 下面是马云在云计划中,为创业者们答复的几个关键问题。 谈融资 在你“很钱赚”的时候去融资 团长语录: 你们要记住,你一定要在你很赚钱的时候去融资,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理屋顶,而不是等到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融资。 创业者问:企业在什么阶段融资最为合适?马云:不要从创业第一天起就想着融资,在没有盈利之前也不要去想,绝大部分企业在没有盈利之前融资是不正常的。 做企业,首先要想到的是没有融资我也能盈利,等你盈利了,想扩大盈利的时候,那时就会有人想要投钱了。没有盈利的时候想说服别人投资,投资人多半会说:等你盈利了再说吧。 对那些今天盈利情况很好的企业,你们要记住,你一定要在你很赚钱的时候去融资,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理屋顶,而不是等到需要钱的时候再去融资,那你就麻烦了。所以,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去融资,这就是融资的最佳时间。 做不好就怨钱少的人干不出大企业 创业者问:在小型企业资本不大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在少花钱的前提下,快速地通过网络来发展自己的队伍呢? 马云:阿里巴巴创业是从50万开始的。阿里巴巴刚成立的时候,上亿资本的企业也很多,但当时的那些企业现在怎么样?阿里巴巴现在怎么样?所以,企业发展跟有没有太多的钱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很多人讲,我企业做不好是因为没钱、我缺钱,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基本上是做不成大企业的人。钱是资源,不可以没有,但光有钱一点用都没有!所以今 天的网络,不是凭资本打天下,而是靠思想打天下、靠行动打天下、靠团队打天下、靠创新打天下。路还没找到就想着快速是不行的。 谈择业 做生意要“用情专一” 团长语录: 天下没有不好的行业,再不好的时代再不好的行业也有好企业,再好的时代再好的行业也有烂企业。所以别怪行业,怪自己,要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做事。 创业者问:我曾经经营了一年的酒店,没干一年就关门了,然后卖整体橱柜和卫浴,做了五年,没想到不但没挣到钱,反而做赔了。我这几天发现山寨手机利润还可以,开个手机店可以吗? 马云:你没有入错行,是心太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永远追在市场之后,追在今天最赚钱的行业之后,看到这个行业有钱赚,跳进去了,而不是说看到这个行 业,你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你有独特的方法,相信我能为这个行业做出独特的价值,为这个行业的客户做出独特的价值,如果这样想,就可以坚持走下去。 你这样做就像猴子掰玉米。先跟你说一个坏消息:你这样的做法肯定要失败;再说一个好消息:绝大部分的失败企业都是因为不够专注。没有信仰,没有坚 信市场,看到别人赚钱就进去,很多人也都看到也都跳进去了,这个市场就变小了。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为客户做什么独特价值,为了什么而坚信,可以坚持多久,没 有找到自己真正爱的事业,还是会失败的。 做企业一定要专注,要坚持,要有激情,要相信自己可以为客户创造独特的价值,相信自己可以做不 一样的事情。不要怪某个行业不好,天下没有不好的行业,再不好的时代再不好的行业也有好企业,再好的时代再好的行业也有烂企业。所以别怪行业,怪自己,要 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做事。 谈文化 有文化才会成为大中型企业 团长语录: 员工的梦想很现实,他必须要生存。如果他在这儿工作没有得到荣耀,没有成就感,没有很好的收入,回家都不好意思说,带回家的钱不能让他在老婆孩子面前有骄傲,你要他为你而骄傲,不可能! 创业者问:中小型企业怎样管理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马云:大企业的文化是从小企业开始建起来的,不能到了大了以后才开始讲文化,到了中型企业才开始讲制度。小老板管理是靠文化,靠价值观,靠自己的价值观来管理这个公司,所以说创始人实际上是这个文化最早出来的基因。 员工的梦想很现实,他必须要生存。如果员工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得不到满足,他在这儿工作没有得到荣耀,没有成就感,没有很好的收入,回家都不好意思说,带 回家的钱不能让他在老婆孩子面前有骄傲,你要他为你而骄傲,不可能!一个企业懂得用文化,它才会成为中型企业、大企业。 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只能满足员工,不能让他有幸福感,幸福感是因为他们有信仰,他们相信公司是对社会有贡献的,公司对客户是有贡献的,我对公司是有贡献的——这样的员工容易管理。真诚的尊重你的员工,倾听你的员工,并且把你的难处跟他们分享,你就能“得到”。 阿里巴巴提出了“快乐工作,认真生活”,员工的工作要创造快乐的环境,否则他怎么认真生活呢?如果你坚信这个道理,你一定能找到办法。
虧錢的決定 誰來拍板?
|
2011-6-6 TCW
|
|
管理相對論》專欄改版重新登場!改版後更重視知識創新,特邀湯明哲、李吉仁、黃崇興等三位策略與管理學名師親自捉刀,聚焦東西管理學、家族學、人才學、老闆學、績效學與社會責任學等華人企業最切身的六大領域,量身打造議題,期待每一場對談都是最精彩的一堂EMBA課。
第一堂課,就從本土最大的超市通路業者全聯社董事長的「老闆學」開場,究竟,老闆與部屬之間的權利義務,靠什麼決定?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以下簡稱李):過去我們看到許多事業成功的老闆,都屬於權威英明的類型,尤其是高科技事業,老闆不僅管得很細,對組織紀律的要求也很高。
權威型老闆也有不少優點,如:事權統一、不會令出多門,一旦拍板、屬下只須確保執行力到位,只要老闆夠英明,屬下也樂得不必承擔風險。但是,久而久之,權威型老闆會發現決策權力不易下授,屬下若非因此缺乏能力、便是沒意願承擔責任。
你的領導風格被員工形容像土地公一樣(笑),你怎樣定位老闆在事業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全聯社董事長林敏雄(以下簡稱林):做頭家(台語,老闆)最重要的,是要把企業顧好,把員工都顧好。組織一個很強的團隊,大家共同來經營。
以前有個同行跟我很要好,他每一樣行業都衝來衝去,有時他講,尾牙辦了一百多桌,關係企業有多大。我說,你衝這麼快,像手去抓一把沙起來,沙在流,你沒有辦法止住啊!因為沒有培養人,就一直衝過去,真的是很危險。結果後來還是倒了。
頭家何時該強勢?
李:你跨足零售、建築與金融等不同領域。不同的事業,你的領導風格是否有所不同?
林:當然不一樣。建築業我已經做了三十年,唯一沒授權就是土地開發,可是八○%的成敗決定在這點。
零售這行業,開始這些幹部都是我自己帶的,當時我還有一個弟弟(編按:林敏雄胞弟蔡慶祥是全聯社前總經理,○五年病逝),他給我打下基礎。
我看他執行得不錯,我來開會時都沒有講話,他有時覺得我比較不關心,就跟我太太講說,「你尪(先生)不是遲到就是早退,來這裡開會又在度辜(台語,打瞌睡)。」我跟他說,「你是總經理,我坐在旁邊是給你背書,我沒有講話就是表示你很好……。」
我弟弟帶了一陣子,大概已經有二百五十家分店,已經具規模,剛好(損益)可以平的時候,他離開了。我弟弟不在,我看這些團隊都已經成熟了,就趕快授權出去。
當然某些時候,例如 購併,他們經營團隊認為對方營運差,又怎麼樣……,那時候我會比較強勢,就是我決定了。但是其他的業務,他們都可以自己掌握。 其實,我覺得(經營事業)大方向還是最要緊。
李:老闆如何掌握大方向?
林:我從建築跨入零售通路,摸索了一年才完全領悟,規模沒大到某一個程度,競爭力會越來越小。
當時我們廠商的東西放在架上(毛利率)才一○%,怎麼可能活下去?房租、薪水、還有人員的費用,哇……。
李:一般量販店(毛利率)起碼要一六%到一八%,不是嗎?
林:可是我必須要經營。為什麼當時這個全聯合作社能活?啊(嘆一口氣),整間看起來黑黑臭臭,怎麼還有人想去買?因為就是俗(台語,便宜)啊。所以我有個觀念,你就是要做最俗的,如果能提升自己,(留客)不二法門啦!
其實是誤打誤撞。全聯社本來是中華民國合作社聯合社(經營),我算年輕一輩會員,當時三位大老來找我說,給你(年輕的)來做好嗎?我們(當初)敢經營,現在相信你也可以經營得起來;我直覺想說,三位大老加起來二百五十歲耶,我經營也要可以。
當時報紙亂寫,說我去接瀕臨倒閉的全聯合作社。其實,當時量販店跟超市沒有進來很多,全聯社的公積金大概有二、三十億,定存利率是七%,它只是節節敗退,沒賺錢而已,還是可以啊。
獲利和規模孰重?
李:你做建築的經驗,有多少帶到零售業來?
林:做建築,一塊地三億、五億元都買不到,大出大入,所以我看零售行業,不去看擴一個點要多少錢,比較不會急於(求)近利。
其實,當初被我合併的同行,在執行方面比我清楚太多了。可是他們都是看眼前怎麼賺錢;那我不是,我想的是,只要規模到某一個程度,廠商自然會挺你! 當我不夠大的時候, (某家供應商)談判代表跟我說,「你的業績只有我們水龍頭滴下來一滴水,」後來我查一查,我們已經有他一八%(銷售額),我就把他找來說,「我這滴水如果 沒有滴下來,你這總經理如果坐得住,我就輸你。」
他在台灣,我以前占他一八%,現在三○%。他最在意我的「銷貨付款」(編按:供應商供貨上架,但等到商品出售後,通路商才付款。等於通路商與供應商共同承擔存貨與現金流風險)。全世界只有我這一間,我跟他說絕不改。所以做到大了,連世界級的企業都對你很好啦!
我做三年了,差不多三天就新開一間。台灣市場,可以開到八百家。
賠本賣,怎麼打平?
李:這幾年全聯社的店數成長非常快速。但在台灣這麼密集的地方,你怎麼確保每家店都可賺錢?規模加大難道是唯一勝利配方嗎?
林:我東西一定要比量販店、超商他們便宜。二○○六年,我決定要做生鮮,人家(超市競爭對手)已有兩、三百家了,我就要比他們便宜二○%,那這穩賠的啊。你說這個決策要叫經理人做,他們怎麼敢做?
李:那你們怎麼打平?
林:賠錢呀,可是我們乾貨是賺錢的,我這邊賠不要緊,我目的是要追求品牌。
李:你就是要變成市場上最低價的指標?
林:對啦,現在我的品牌實力慢慢上來了。但就是說,賠錢,經理人誰敢做決策?連大主管都卻步。(所以)我說兒子來,他剛好在做小專員,我說生鮮你去管。大 家當時頭抱著燒(台語,意即棘手而頭痛),沒有後台(系統),也沒有經驗,我想說,就先做吧,反正人家打不死你。可是現在做三年了,後勤改善了,電腦 POS系統改善了,……前端也完善了。
李:你既然做出品牌知名度,價格不調整嗎?還是你在盤算,如果我活不下去,別人也活不下去,我就可接收……?
林:我競爭的都是國際大財團,你說我要以大吃小,是辦不到的,我的理念就是要把品牌建立起來。
教授你想想看,量販店也好、超市也好,他們在鄉下幾乎沒有(據點)。他們的邏輯都只想城市人多、開店才能賺,其實在鄉下,如果配送得到,房租便宜、請人也好請。
李:你這點跟沃爾瑪(Wal-Mart)很像,它當初也是這樣的展店邏輯。
林:外商沒有看到鄉下這個機會。(但)他現在感覺到了。像是沃爾瑪亞洲區總裁,那些阿兜仔(台語,外國人)一行二十幾個人都來看我,台灣還有我們這個成功個案,我覺得很好呀!
李:就企業經營來講,你現在哪個生意較好賺?
林:建設比較好賺錢。
李:雖然零售賺得不比建設多,在你的事業中, 你最喜歡哪個?
林:我覺得這個(零售通路),做起來很有成就感(大笑)。
李:我猜也是這個答案(笑)。能解釋原因嗎?
林:第一個,現在台灣的量販店、超商都是外國人(或含有外資),我的對手也有一千多億美元的集團。做零售品牌,我是有一種不服輸的心情,「你們是大財團,但我就算沒賺錢,也要把你擋住。」
就是說好運啦,當這些量販店把一流的人才往大陸調,說實在,我天時地利都對了。
建設這幾年真的是機會財,但是建設賺錢,它能支撐我大膽去做,沒有這個後盾,你還是打不贏外商。
做全聯社,創造一個品牌,比我計較今年要賺三億,明年要賺五億,看長一點不是更值得?而且這個團隊跟我很有革命感情,我個人認為,讚啦!
【延伸閱讀】全聯社品牌成功方程式
鄉村包圍都市,店數4年增300家
說明:經濟規模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通路商有大的採購量可幫助面對供應商時,獲得談判力;然而另一方面,一旦銷售價格與成本控管處理得不好,反而可能造成虧損,變成店開得越多,虧損越多的局面。
全聯社要做同業最低價標竿,同時衝店數,毛利率比同業低,照理說,面臨的兩難更具挑戰。然而,全聯社採3種策略,做低價品牌成功方程式:
低價:定期與競爭通路比價,目標(平均單價)比別人便宜10%到20%,做低價標竿。低利:淨利率2%, 但擴點速度4年增加300家,以經濟規模取得採購談判力。以賺錢的乾貨補貼生鮮虧損。低風險:採銷後付款,與供應商分擔進銷存成本。
管理精華:老闆,通常都有豐富的事業經營經驗,加上透過高層社交網絡的學習,自然也就容易複製己身所相信的根本經營邏輯(dominant logic,如成本導向、速度至上、規模效應等),以簡化決策複雜度,降低資訊不足產生的不確定性。許多老闆潛在裡認為這種根本經營邏輯雖不至於「放諸四 海皆準」,但絕對是「一通百通」。因此,老闆對於他認為熟悉的事務,很難不下「指導棋」,也較難接受屬下提出的「異見」。
觀察林董事長從營建跨業到零售通路的歷程,一方面他花時間進入新事業的場域,歸納出民生用品的零售「只要售價能壓低,必然有市場」、「售價要能低,店數規 模一定要夠」的核心經營邏輯,迥異於其過去在營建業的勝利方程式,但另一方面,他在管理上複製過去經驗(自己擔負買地養地的決策),將短期虧損換取長期獲 利的規模導向與深口袋(deep pocket)策略,由自己拍板決斷;同時,信賴既有團隊的執行,讓原本的二軍產生一軍的戰力。這種學習後複製的經營態度,應該是全聯社能夠異軍突起的硬 道理。
|
最會賺企業錢的中國軟體公司
|
|
面臨多變時代,我們都知道轉型的 重要。但,最會賺錢的中國企業軟體公司—— 金蝶國際創辦人徐少春的故事卻告訴我們,要變,領導人要先學會「否定自己」。
十月十九日,宏執行長蘭奇(Gianfranco Lanci)確定投效聯想集團剛滿一個月,在廣州舉辦的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上,卻看見宏?硈郈鴗H施振榮、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前後登上同一講台,甚至同 桌共餐,而坐在他們中間、促成這一切的,就是金蝶國際董事長徐少春。
大廠夾擊下,求新求變創業一年就賺人民幣百萬
農村出身的他,創立了中國營收規模第二大、利潤率卻最高(淨利率一九%)的軟體公司,目前擁有國內外客戶超過八十萬家。一九九三年創業,金蝶國際從一套記 帳軟體起家,九六年發展出中國第一套Windows財務軟體,○八年成為中國首採IBM模式的軟體服務公司,成效在去年顯現,創下營業額增長四四%的歷史 新高,營收突破新台幣六十七億元。
十八年來,當同期的中國本土軟體公司紛紛走向購併、倒閉之途,金蝶面對國際大廠SAP、甲骨文(Oracle)的夾擊,還能一路保持成長,背後的關鍵,就 是徐少春。
「唯一的不變就是變,這是我們員工對我的評價。」徐少春說:「我常常自己否定自己。」
在創立金蝶以前,徐少春曾是捧著鐵飯碗的東北公務員。一九九三年,他帶著戶頭裡的人民幣三百六十元、一台二八六的電腦,在深圳開始創業。
「那時候我自己寫了一個DOS的記帳軟體,寫得很好,品質一下子超越了所有深圳的軟件。」徐少春自信的說。為了打開通路,徐少春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摩托 車,拜訪各廠商。第一年就為他賺進人民幣百萬元。「那時候光是深圳就有三百多家軟體公司,但我們還是做出成績來了!」
當意氣風發的徐少春,正準備攻向其他市場,危機卻在九五年就找上了他。
首次轉型:強勢變溫和取消打卡,容許不同聲音
當時的徐少春,年紀不到三十,從程式編寫到業務推廣都一把抓,「說一不二、個人英雄主義、強勢,」中央電視台如此形容當時的徐少春。包括開發部經理、市場 部經理等高級員工,都受不了他的管理風格,竟集體出走,在市場上以「永信」之名,打著「針對金蝶缺點所開發的新軟體」名號,挑戰金蝶在記帳軟體的優勢。
「所以我之後就不寫程式了,之前我都自己寫編碼、加密,一直到客戶,整個是一條龍的服務,我就是萬能的嘛,」徐少春笑著說,「但我也成了公司的瓶頸,所以 人員走了都不知道……。」他低下頭,提到當時心境,語氣突然變得低沉。
「我反思,為什麼他們會離開……,(過程)我很難受,很痛苦啊,我就開始跟他們談心,發現我犯了很多創業者容易犯的錯,忽視了對員工的激勵和尊重,」金蝶 最後靠法律戰打贏永信,暫時解決危機,徐少春卻不得不改變。
員工出走事件後,徐少春對員工的態度變寬鬆,「以前員工的意見是不容許不一致的,他就是要說服你。」金蝶國際業務事業部總經理紀青形容。
「當時有個員工的技術水平很高,他說我白天不要來上班,而且晚上上班要在家幹活,如果是你,同不同意 (笑)?」徐少春說,他一改過去的堅持,還一舉取消了打卡的規定,「後來我們領先市場推出的Windows財務軟體,就是他做出來的,」他的角色,仿佛從 嚴父變成慈母,在業界的名聲於是開始變化,吸引許多人才投靠,金蝶快速擴張的同時,卻也帶來另一個挑戰。
二次轉型:前鋒變教練下放決策,提高員工自主
○四年後,中國企業規模開始擴大,對軟體的需求已從單一軟體進展到企業資源規畫服務(ERP)階段,加上軟體業削價競爭,「你不轉型、不擴張,很快就會被 企業客戶換掉。」IDC軟體市場分析師馬培治說。如果,徐少春第一次轉型,是讓自己變柔軟,那麼,第二次的轉變,就是更徹底的讓自己走到幕後。
金蝶計畫轉型走向服務商,這意味著,每個一線員工都必須變成諮詢師的角色,「他們除了技術,還要懂不同產業的商業邏輯,才能為客戶做出判斷。」而為了靈活 因應客戶,讓員工自主性提高,「就是我不要再把自己當領導了!」他說。
金蝶的新文化運動「沒有家長的大家文化」於是開展。
網路上,三分之二以上的金蝶主管都有微博,人人都能直達天聽,「你要遠離決策中心,」徐少春說。為了將轉變貫穿金蝶,他今年初卸下CEO位置,請來IBM 出身的馮國華擔任,「他們五位高階主管有三個都是從IBM去的。」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金蝶解決方案事業部總經理陳孝昌說。
新團隊成形,籃球場上擔任前鋒的徐少春,退到了教練的位置,「我幾乎每個星期都出去旅行……,從一線員工、客戶身上,尋找他們的不滿。」
服務諮詢部門○八年才成立,去年營收占比已逾四成,奠定金蝶未來成長動能。
徐少春的故事告訴我們:自己有多願意與變化共舞,你的團隊跟客戶都看得到,豐厚回饋,就是你的回報。
|
錢荒,與錢的「體外循環」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690
一邊是氾濫的流動性堆出一個個資產泡沫,一邊是實體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因為缺血而在痛苦地呻吟;
一邊是銀行的傳統資金大動脈被牢牢掐著,一邊是數目並不算小的資金秘密進行著「體外循環」;
這是怎樣一場關於錢的亂象?又將如何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的未來?
缺錢,缺錢,缺錢。
從年初開始,石波就發現錢少了。
石波是位明星私募基金經理,過去人們總是追著給他錢,請他打理投資。2011年,他感慨說,股市上的那點回報失去了吸引力,基金的募集越來越難。
當貨幣政策的主動脈被牢牢掐住,從銀行到企業,從投資者到各級政府,一覺從前兩年遍地資金的美夢中醒來,各行各業都感到一陣陣窒息的絕望。
但詭異的是,大批的錢,卻正在傳統的融資渠道之外扭曲地流動著。
錢的詭異變化
在這條資金通道上,募集來的錢,與「貸」出去的錢,很多時候都是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外進行「體外循環」
老百姓的錢,正在發生著一場詭異的變化,從股市、樓市、銀行存款,變成銀行的理財產品。
2011年4月份,存款大搬家,減少了4678億。而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從2007年的3萬多億元降至目前的2.3萬億元。此外,證券公司理財規模只有1270億元,陽光私募1000億元。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觀察到,老百姓的錢正從證券市場回到銀行,紛紛變成了理財產品。
2006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總規模僅在4000億元左右,今年則達7萬億,翻了17.5倍。僅僅是今年前5個月,銀行理財產品就吸金5萬多億元。據金融界網站發佈的理財產品報告顯示。截至6月初,今年以來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5228只,最近每個月都突破1000只。
理財產品為什麼突然繁榮?因為銀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飢渴地缺錢。
6月14日,貨幣政策再次緊縮,央行再次宣佈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將存款準備金率調上歷史新高。上調後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將達21.5%——這意味著100元的存款,商業銀行只能貸出78.5元。
一批又一批資金被強制凍結,而且銀監會對銀行實行嚴格的存貸比考核,使得銀行正面臨一場普遍的「錢荒」,不得不展開存款拉鋸戰。「銀行從來沒這麼緊 過,每到月末,我們這裡的18家銀行行長就開始PK,拉存款。馬上會考核得更嚴,要看月度日均存貸比,行長越來越難當。」說話的是浙江省紹興縣金融辦主任 陳文榮,「企業存1000萬,銀行就會有5—8萬的存款利息返現。」「高息攬儲」讓賬上有點閒錢的老闆們開始了「銀行一日遊」,小儲戶們則根據存入金額的 不同,分別拿到銀行雞蛋和食用油等不同檔次的實物回饋。
但是,負利率讓存款變得毫無吸引力,新的秘密就在於理財產品,後者的收益率遠高於存款。比如,民生銀行一年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攀至6.2%,而另一股份制銀行32天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也高達4.35%。
對於已經沒多少錢來放貸的銀行來說,這些理財產品,成了為實體經濟項目「輸血」的一條最新通道,通常的路徑是:信託公司為某一個項目募集信託,銀行將這個信託產品做成理財產品向公眾發放,募集的資金投向實體經濟中的這個項目。
有時候,銀行還會通過委託貸款的方式更直接地放錢:將從某處找到的錢直接定向地投向某個項目。
不過,在這條資金通道上,募集來的錢,與「貸」出去的錢,都並不進入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而是在其體外循環。
為了讓理財產品募集的錢能進入「表內」,以滿足銀監會對存貸比的監管要求,許多銀行想出了一個小「花招」:為了應對月末的存貸比檢查,市面上許多理財產品都是在月末開始募集,但下個月初才正式啟動,在啟動之前募集到的錢都以存款形式進入「表內」。
柯橋鎮的痛苦
這兩樣票據融資,同樣都在銀行的「體外」。
「實體企業很麻煩,基本上已經無法獲得生存發展所需的資金供給。」陳文榮憂心忡忡地對記者說道,「能夠弄到錢的企業融資成本也增加了50%。」
被譽為全球紡織品之都的小小紹興縣,工業產值是全國百強縣的第五位,「在迪拜,巴黎的採購商人不知道上海,也不知道北京,卻都認識紹興柯橋。」
在這裡,民營企業一家挨著一家,這個小鎮也因此成為銀行必爭之地,一個柯橋鎮就密佈著大大小小18家商業銀行。
但現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地方正在經歷著2003年以來最為嚴峻的痛苦,因為很難貸到錢了。「沒有金融海嘯,可是企業的感覺比金融海嘯時更困難。」陳文榮說。
隨著資金的日益緊缺,一個沒有懸念的伴生事實就是資金價格的節節攀升,銀行為了吸收存款付出更高的成本,而這些成本轉手又被轉嫁到企業身上。
一般而言,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銀行業內平均的資金費用為一年內保證日均存款在1億元的,營銷成本約十幾萬元,即不到2‰,但目前,多家銀行的資金費用已升高至5‰-6‰。有的銀行甚至高至1%,比平均水平高出近10倍。
根據銀行內部收益模型,有股份制銀行為1億元以上存款開出的獎金和內部收益合計達10%。
即使貸款價格貴得驚人——貸款利率至少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0%,而且往往有各種名目的中間費用,仍有相當多的企業貸不到款。一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很多銀行已經沒有貸款額度,除非你和銀行關係很「鐵」,而且銀行有回款進來,否則很難貸到款。
「在企業有銀行的貸款授信額度,但銀行沒有貸款規模的情況下,只能利用國內信用證和承兌匯票了,可以緩解企業的短期融資難問題。」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無錫分行行長告訴記者。
從前,國內信用證只是一種結算工具,但在資金短缺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把它作為融資工具。
所謂信用證業務,是指開證銀行依照申請企業(購貨方)的申請向受益人 (銷貨方)開出的有一定金額、在一定期限內憑信用證規定的單據支付款項的書面承諾。在銀行的財務報表上,屬於表外業務,對開立信用證的銀行而言並不佔用信貸規模。
對於購貨方來說,利用國內信用證來解決資金問題,其成本並不大。假設一企業開具一張金額為1000萬元、期限為3個月的國內信用證,所需要支付的費用為3萬元。
而同樣屬於銀行表外業務的銀行承兌匯票,則被更廣泛地使用。
承兌匯票,通俗的理解,就是「購貨方」向「銷貨方」開具一張支票,「銷貨方」憑支票到銀行領取貨款。與國內信用證一樣,它的最長期限也是6個月,提前支取也需要向銀行貼息。
據瞭解,浙江的貼現率已經由去年年末的3‰升至當前的8‰。和信用證不同的是,銀行承兌匯票所需要的保證金比例,通常會高於國內信用證。
記者詢問了從內蒙到浙江的多家商業銀行,目前國內信用證的保證金比例在10%左右,而銀行承兌匯票的保證金比例浮動較大,一般需要50%左右的保證 金,部分銀行對一些資信稍微差一些的企業,要求保證金比例甚至為100%。同樣是1000萬元的「融資」,開信用證,只需要在銀行存入100萬元的保證 金,而開具銀行承兌匯票,一般需要500萬元左右。
折騰了一圈,企業直接拿到的並不是現金,而是承兌匯票或者信用證。
而這兩樣票據融資,同樣都在銀行的「體外」。
小額信貸突然繁榮
隨著央行不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雖然作為融資的主動脈——銀行被牢牢掐住,但資金依然從枝枝蔓蔓的更小的血管裡不斷流向飢渴的經濟肌體。
錢如此之緊的另一個結果,是民間放貸的意外繁榮。「現在溫州的錢不搞資源,也不搞煤炭了,更不高興去弄實業,全部把錢都拿去搞高利貸了。」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著急地告訴記者。
民間利率最高的已經到了月息1毛至1.5毛,如果按照這個年化收益,從事民間高利貸的資金收益最大可以達到一年12—18倍的收益。
隨著央行不斷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雖然作為融資的主動脈——銀行被牢牢掐住,但資金依然從枝枝蔓蔓的更小的血管裡不斷流向飢渴的經濟肌體。
小額信貸公司便是其中的重要的一支。
從2006年,第一批官方批准的4家小額信貸公司試點開始,截至今年3月末,全國已經有小額貸款公司3027家。一季度,他們一共貸出了427億元。成立以來,小額貸款公司總共貸出了2408億元,相當於一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的貸款規模。
現在,小貸公司坐在家裡都不愁貸不出款,而且為擴大資金使用率,他們只辦理3個月內的短期貸款。
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農村小額信貸公司副總楊軍說:「從2009年成立以來,貸款量差不多每年翻倍。」
「一筆貸款到期了,後面總有10—20個基本符合條件的客戶在等待貸款。」上海松江駿合集團副總裁張磊告訴記者。這家從前是松江小有名氣的房地產公司,早已提前轉型,將生意撲到小額信貸、典當、投資等系列金融業務上。張磊保守地估計說,「今年的純利可以達到15%。」
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員工透露,由於有著不得高於央行貸款基準利率4倍的監管要求,小貸公司在發放貸款中,合同上寫明的貸款利率月息為1%或1.5%, 再通過諮詢費、服務費等名目另外收費,這樣可較好地規避違規風險。「15%的純利,對於運行得十分紅火的小額貸款公司來說,沒有一家願意轉讓牌照,不斷有 人找上門來希望入股,現在勢頭好,我們也在準備增資擴股。」
在過去,小額貸款公司因為面臨兩大限制——「只貸不存」和放款比例「不超過資本金1.5倍」,一直發展緩慢,南方週末記者此前在重慶等地採訪時發現有不少牌照正在市場上轉讓,而且鮮有問津者。
上海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理事長張玉峰告訴記者,僅僅上海松江區就有3-4家小額信貸公司在等待政府牌照,註冊資金的門檻也在一路水漲船高,從最初的5000萬,到現在的2個億。
當主流金融渠道銀行被限制時,小額信貸公司卻積極和各種租賃、信託合作,想盡一切辦法盤活現有的信貸資金——有不少小額信貸公司開始陷入無錢可放的窘境,比如內蒙古小額信貸協會會長李毅剛就告訴記者:「我們這裡小額信貸公司的貸款早就放完了。」
最近,山西信託推出千禧匯鑫小額貸款公司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信託資金以貸款的形式用於補充山西千禧匯鑫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的流動資金。該信託產品規模為3000萬元,投資門檻為60萬元。
業內人士稱,在當前的信託產品中,收益率頗為穩定的是小額貸款公司項目。投資者的收益率在7%-8%之間,信託公司一般都很「懂行」,小額貸款公司 的融資成本可能在10%以上。「如果真的要解決高利貸問題,要逆轉民間利率太高的局面,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要放開民間金融,要把金融供給最大化,應該大量發 展民間金融,政府更多地批准小額貸款公司。」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呼籲。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
|
【天下遠見】歐美股東大會:拿再多錢的高管也是僱員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037
每年的四五月份,眾多歐美上市公司召開股東年度大會扎堆。各大公司的管理層在大會前莫不「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精心準備,努力證明
自己在過去一年裡如何增進了每一個股東的利益,如果過去乏善可陳,那就要把重點放在承諾改革和未來將如何讓股東滿意上,這樣,一則才能維繫和穩定股東和投
資者們的信心,二則高管薪酬方案才有可能被股東接受。
如今,經濟危機持續深化、流年不利,平日裡一言九鼎的高管們要做到這一點可就難了,股東不滿意,就不會太給高管面子。畢竟管理層理論上是股東利益的執行者,你為我服務不力,我是小股東、進不了董事會照樣能給你難堪,股東大會上不見不散哈。
是的,在各大公司的官方網站上,無一例外都有設計精美的「投資者關係」(investor
relations)欄目,提前數月發佈召開股東年度大會的日程。所有的大會相關材料、議程及財務數據,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在該欄目上下載。只要你持有公司
的股票,哪怕只是一股,你就有資格提交申請,獲得參加股東大會的門票,並在現場或通過網上系統行使自己的投票權,對大會上的議題表明態度。
熱門的上市公司股權大多非常分散,這意味著小投資者和個人股東,也有機會對大會造成影響。而且,多數大公司都會在網上現場直播自己的股東大會,有什麼風吹草動,也很容易吸引媒體及輿論的興趣。因此有些團體也會借這個舞台表現自己。
比如十幾個代表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年輕人,通過購買一點摩根士丹利的股票,得以出現在2012年5月15日的股東大會上,大唱反對貪婪金融家的論調。大摩的CEO James P.Gorman對此見怪不怪,淡然對記者說「還不夠刺激」。
投票通過高管薪酬報告,是股東大會的必要議題。這個提案一般都能順利通過,但是若是公司表現令股東失望,陰溝裡翻船的也不乏其人。在2012年4月
27日巴克萊銀行的股東大會上,高管薪酬報告被股東們投了31.5%的反對票,使得CEO Bob
Diamond1700萬鎊的收入可能不保。該公司的員工分紅三倍於股票分紅的情況,也被媒體廣為詬病。
當然,最慘的還是花旗的CEO Vikram S.
Pandit。在2012年4月17日的花旗股東大會上,薪酬報告的反對率是55%,花旗集團主席Richard
D.Parsons只得當即表示董事會將認真對待股東們的意見。可憐見花旗的CEO連拿了兩年1美元年薪,公司的表現也有所改善,仍沒能平息股東的怨氣。
自金融危機以來花旗股價下跌逾8成,季度每股分紅僅1美分。
無怪乎匯豐銀行在2012年5月25日的股東大會前,先於5月17日開了個投資者互動日(investor
day),大肆宣傳公司的成本削減及業務拓展計劃,並承諾將35%的利潤用於股份分紅。雖然Pirc(一家英國的投資者服務公司)在會前提議反對匯豐的薪
酬報告,CEO Stuart Gulliver 720萬英鎊的薪酬仍然獲得了股東大會上近90%的支持率。
除了投票,中小股東還有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聲音。比如在股東大會上發言提問,比如提起議案。關於提問方式,各公司規定不同,最多也只是要求事先提交審核,確保沒有不當內容(比如人身攻擊)。
提起議題的門檻也不算太高。以英國的公司法為例,取得5%以上參會股東的同意,即可提起議題。在5月2日的百事集團股東大會上,由於達到了提案要
求,某人權組織在股東大會上正兒八經的作了一個抗議瓶裝水公司危害用水權的演講。不管台下的集團總裁Indra
Nooyi女士對這番言論作何感想,也只能乖乖聽完發言,並禮貌性的表示作為印度女性,水的議題頗能引起自己的興趣。
如果你看不懂上市公司發佈的數據,或不知道作為股東的權利怎麼辦?沒關係,有的是投資者諮詢和教育的機構和網站,教你怎樣不在大公司面前吃了虧去。
當然,從市場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上市公司們,也非常懂得不能得罪股東和公眾的道理,所有你應該知道的公開資料和常見問題的解答,都能在公司官方網站上輕鬆查找到,並有專門的投資者諮詢熱線面向公眾。
歐美的上市公司們如此小心認真履行義務,未必出於企業社會責任感,也不單是因為監管嚴格。道理簡單明了:高管拿的薪酬再多,也是僱員;股東出的本金再少,也是老闆。僱員能「哄」人繼續當老闆,「哄」更多的人來當老闆,才能製造對僱員更高的需求,僱員的收入才有保障。
【點評者說】是的,僱員不管拿錢多,還是拿錢少,要提高自己收入,無非兩端:一是一個儘量自由的勞動力市場,換工作、另謀高就的交易費用儘可能低,二是增加市場對你的需求,就是要有更多的人當老闆開廠開公司,老闆之間的競爭會推高僱員的工資,舍此之外,無非歪門邪道和零和遊戲。
不缺錢的「中國糖果大王」為何要嫁給雀巢?徐福記售股 凸顯成功台商的深層焦慮
|
|
去年底,中國糖果大王「徐福記」將六成股權賣給瑞士商「雀巢集團」,震驚台商圈。根據本刊了解,糖果大王嫁外商的幕後原因,恐怕脫離不了接班問題。 撰文‧林讓均 去年十二月,中國商務部拍板批准,中國糖果大王「徐福記」與瑞士商「雀巢集團」正式合併,雀巢以十七億美元的天價,買下徐福記六成股權,徐氏家族只留四成! 徐福記沒有徐家人也可以 早在去年七月、徐福記宣布與雀巢談合併之際,這樁跨國聯姻隨即轟動兩岸食品圈。當時外界不得其解,因為徐福記根本不缺錢。
據了解,幾乎不向銀行借貸的徐福記,手上有近百億新台幣現金,而且近三年每年營收都超過一○%成長,去年淨利率甚至突破一五%,比康師傅、統一集團都來得
高。二○○六年,徐福記頂著「中國糖果大王」的頭銜到新加坡上市,一直到去年底購併下市前,市值膨脹五倍到三十四.六億星幣,集團財力雄厚。 一位熟悉徐氏家族的業界人士透露,不缺錢的徐福記之所以賣股權,關鍵恐怕在於強人企業家「交不了班」的深層焦慮!
多年研究「台商接班問題」的台北大學企管系教授陳明璋分析,徐福記把六成股權賣掉,「徐氏家族等於只是雀巢留任的經營團隊,只擁有『經營權』,而沒有『所
有權』,間接消弭接班問題。」創辦徐福記的徐家四兄弟徐鐠、徐乘、徐沆與徐梗,在一九九二年從台灣到廣東東莞發展,幾年間就以完整的糖果品類稱霸中國市
場。目前整體市占率大約七%、排名市場第二,僅次於市占約一五%的美商「瑪氏」(Mars)。徐家西進以來,主要由徐家老二、身任集團總裁的徐乘指揮大
軍。徐福記的發展,幾乎由徐乘一手主導,從建立典章制度,到購進工廠設備;他還兼任集團「行銷長」,細到曾經連一份店頭的海報字樣,都得等他回國才做定
案。 領導風格頗為「鐵血」的他,喜歡以貼標語來傳遞企業文化。踏進徐福記東莞周屋工業區的廠房,貼滿琳琅滿目的標語,寫滿徐福記的「六大精神」「八種共識」,不時還有徐乘惕厲員工的「總裁寄語」。 本來徐家四兄弟在事業上各有分工,大哥徐鐠是負責人角色,老三徐沆負責經營政府關係,而老四徐梗則是集團技術長。但近來徐梗因健康問題請了長假,徐鐠也呈半退休狀態,徐乘的擔子更重。 其實,這幾年,徐鐠的兒子徐靖、徐乘的兒子徐浩都在美國畢業後,陸續回到徐乘等父執輩身邊擔任特助。從基層做起的徐靖與徐浩,一位負責對外關係,一位則專攻行銷領域。 但知情人士觀察,習於權威式領導的徐乘,骨子裡有根深柢固的使命感,總覺得子姪輩還未準備好。但另方面,徐福記又走到從「製造」轉做「品牌」的轉型當口,這讓自認為「徐福記做品牌是土法煉鋼」的徐乘,大有力不從心的焦慮感。 徐福記在新加坡上市之後,徐乘從陸續上門「求親」談購併的外商身上,尋得一線曙光。
「雀巢創辦人『雀巢先生』(Henri
Nestlé)沒有子嗣,但透過專業經營團隊,仍讓雀巢成為近一五○年的品牌!」徐福記媒體總監孫天珍說,徐乘對以雀巢為代表的西式傳承哲學感到讚佩,逐
漸認為「未來徐福記沒有徐家人也可以,只要品牌能永續經營,消費者就不會忘記創辦的徐氏家族!」六十歲的徐乘做出「不傳子」決定,一刀劃開「家族傳承」與
「品牌永續」之間可能有的矛盾,看來是玩真的。 今年農曆春節後,徐乘在四、五千位幹部齊聚的春酒聯歡會上,當場將徐福記經營理念從「勤肯務實、超越自我」改為「活力專業、持續超越」,被解讀為正式宣告跨入雀巢時代。 一位熟悉兩岸食品業的經理人分析,市值二千億美元,產品線橫跨各類食品的雀巢,正好補足徐福記的「品牌行銷」、「產品研發」兩大項目。
雀巢市占將是「坐二望一」「雀巢還可幫助徐福記導入『系統化管理』思惟,這是華人家族企業最缺乏的,卻是未來在中國要衝高市占,最需要的競爭力!」中華企
業研究院學術教育基金會公益董事長陳定國表示。對排名第五、市占只約二%的雀巢而言,不僅能搭徐福記便車,深耕二、三線城市,而且加上排名第二的徐福記,
將擁「坐二望一」的優勢。 陳明璋調查,台商赴陸發展二十年來,有將近九成的台商有接班困擾。例如「泡麵大王」康師傅董事長魏應州,雖早安排兒子們進入接班梯隊、引進外資強化制度,但至今仍不敢放手。 至於徐福記,選擇以賣股方式將所有權讓渡給外商集團,直接顛覆了華人家族企業「不賣祖產」的觀念。這條不一樣而相對孤獨的路,是否將徐福記導往康莊大道,就看徐福記從「強人領導」到「制度管理」的企業基因改造實驗,是否奏效了。 徐福記國際集團 成立:1992年 負責人:徐鐠 總 裁:徐乘 股權結構:瑞士商「雀巢」六成、徐家四成營業項目:沙其瑪、糖果、糕餅等三大類 近三年營收: |
錢的戰爭
http://www.eeo.com.cn/2012/0929/234311.shtml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勇 宏觀調控下的中國經濟結構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這種轉變催生出巨大的財富轉移效應。金融機構們多年「坐享」的高增長模式日趨失速,其不得不尋求新增長引擎,包括向同行領域伸出觸角。近兩年蓬勃發展的資產管理業務,成為各方逐鹿之地。
2011年底的數據表明,有超過16萬億元的資產在接受金融機構的管理,是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
今年,這一數字還在增加。2012年前九個月,累計有數百億資金從上市公司流向金融機構的理財市場,幾乎超過2011年和2010年的全年金額。更讓人吃驚的一組數據是,2012年上半年,券商資管規模從2011年年末的2819億元猛然升至4802億元,近乎翻番。
事實上,資管領域的規模「井噴」不僅來源於經濟結構轉型造成的財富轉移,也是制度紅利帶來的效果。
9月中旬,國務院批准了「一行三會」及國家外管局聯合制定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其中指出在「十二五」時期,金融
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保持在5%左右,這就意味著與前二十年的4.46%和4.42%相比,中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值需要大幅提升0.5個百分
點,顯著高於GDP增長。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尤其是2012年以來的金融改革,讓金融機構有機會出現超常規發展,甚至帶來金融混業經營的契機,而隨之而來的,還將會是一個「大資管時代」。
而今年以來,監管層陸續對券商、基金、期貨、保險等行業在資產管理領域出台放鬆或者放行政策,一一實現制度通途的同時,也鳴響了金融機構在大資管時代競跑的發令槍。
財富轉移
2012年上半年,在資本市場最讓人注意的現象之一,就是銀行的業績增長遠遠好於非金融企業。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上市銀行的業績同比增長18.25%,而非金融企業的整體業績則出現了16.14%的下滑。
在這種巨大反差的背後,是企業和居民的資金不斷加速湧向金融機構的「資金池」。
截至目前,近百家上市公司發佈了利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總金額達到數百億元;而在銀行內部,2012年上半年最顯著的一個現象則是同業資產規模的迅速放大;券商的資管業務則更為「激進」,僅僅半年整體行業的資管規模就近乎翻番。
而這種轉移早在2011年就呈明顯趨勢。財匯金融統計,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達23889 款,同比增75.3%,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21474款,佔全部發行總量的90%,同比增86.63%。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明顯提速,且以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放量增長為特點。
申萬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屈慶研究發現,2011年,不僅居民儲蓄向理財產品遷移的現象漸成常態,企業因資產保值增值需求而動用閒置資金購買銀行對公理財產品的現象也日漸突出,部分公司以發行債券形式募集資金,其後將資金用於相應期限理財產品投資。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 年末,基金、信託、保險和券商管理的資產規模分別達到2.13 萬億、4.81 萬億、5.54 萬億和2819 億,銀行理財按照2011 年三季末的數據,已經達到3.3 萬億規模。
而在銀監會的要求下,銀行理財規模在2011年年末保持了三季度末的水平,因此截至2011年年末,銀行、信託、保險、基金和券商的總體受託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超過了16萬億。
然而,金融機構資管規模迅速龐大的根源在哪裡?
在某上市金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看來,中國數年來的宏觀經濟調控使得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原本囤積在住房產業鏈和出口產業中的大量資金「無奈」的被不斷擠出。
同時,中國居民的財富積累也在名義上快速增長,雖然如果拋開通脹因素,實際增長或許並不明顯,但西南財大近期一份備受爭議的報告還是指出:中國家庭淨總資產高出美國家庭21%,城市戶口家庭的平均資產已達247萬元。
制度紅利
企業積累的大量資金無處可去,居民為抵抗通脹而出現強烈的理財需求,這一切就造成了金融機構資產管理領域的超速發展。
顯然,金融機構們切身感受到了這一切,近年來,銀行與信託「不辭辛勞」的設計出大量的理財和投資產品,希望吸引手上握著大量閒錢的企業們。
而私人客戶部則逐漸成為銀行的重點部門,保險公司不斷做大自身的資產管理業務,券商不僅僅陸續將其資管部門獨立成子公司,還紛紛設立了所謂的「財富管理中心」,他們的眼光都瞄準了高淨值個人客戶。
同時,公募基金的專戶開閘,私募基金的被認可,都成為社會資金向資管領域迅速聚集的渠道。
在上海一位大型券商的副總裁看來,要達到《規劃》的要求,監管層就必須放鬆資產管理,發力培育機構投資者。
此次的《規劃》明確提出,促進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機構健康發展,規範發展私募基金機構。鼓勵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不斷擴大資產管理業
務,適時研究推動期貨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研究放寬公募基金管理機構業務範圍。繼續推動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等中長期資金參與資本市場。
而上述這些措施,則無疑是金融機構們的制度紅利。
事實上,金融機構的發展歷來離不開政策,其中銀行業的理財業務變遷就一直伴隨著監管政策和態度的轉變。
「監管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規範和管理可以以2009年作為時間分水嶺,」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屈慶介紹說,「2009 年前,政策主要對理財產品的定義、分類、實施和銷售等進行細化和明確,2009 年後則主要針對以信貸類產品為代表的監管套利行為進行規範。」
回顧針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歷程可以看出,對理財業務的發展,總體上監管的態度依然是以支持和鼓勵為導向,將理財業務從監管套利的灰色區域中清除出來,真正向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的方向推進。
而2012年3月以來,為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化解民間金融風險、化解銀行風險,金融改革開始大步前進。半年內,國務院及「一行三會」陸續出台了近十條關於金融改革的措施和意見。
在這些政策的配合下,金融機構的資管業務似乎完全不受減速的經濟影響,依然迅速增長。而更加可讓金融機構暢想的是,隨著金改的深入,金融混業的契機也可能隨之出現。
2012年,券商資管業務的創新在券商創新大會召開之後開始加速,「讓人明顯感覺到券商的資管已經與信託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甚至開始與基金公司直接爭奪資源。」上述上海大型券商副總裁介紹說,業務上的重疊將逐步引發金融監管上的變革,而這也將有可能打開金融混業的大門。
8釐錢的困境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28/100478063.html
中國針對可再生能源的電價補貼,目前僅發放到2010年9月份。這對於依靠補貼生存的中國風電、光伏企業來說,是一個雪上加霜的悲劇現實。
「兩個問題:一是量不足,一是拖欠時間太長,我們企業也在呼籲解決這個問題。」2012年12月上旬,提到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源向財新記者表示。
所謂可再生能源補貼,是中國根據特許權招標對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確定一個上網標竿電價,這一電價比常規的火電脫硫上網電價要高。結算時,電網公司負責結算當地火電脫硫上網電價部分,剩餘部分即為可再生電價補貼,由國家財政組織資金發放。
補貼資金的來源,是從電力消費者那裡按度電徵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從2006年7月至今,每度電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已從1釐錢漲到8釐錢,但仍跟不上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增長的步伐,補貼資金缺口不斷拉大。按照財政部的說法,2011年的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缺口已達100億元。一位能源局官員透露,2012年可能要翻倍,達到200億元。
2012年12月4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佈《關於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和配額交易方案(2010年10月-2011年4月)的通知》。這意味著拖欠多時之後,中國終於展開新一輪電價補貼結算。但是,即便本輪結算完成,在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之間,還有近20個月的電價補貼沒有著落。
儘管財政部近期預撥86億元資金預付2012年1月1日以來的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但總量仍然遠遠不夠。
遲遲拿不到手的補貼,變成了巨大的應收賬款,對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的現金流帶來考驗,影響進一步向上游設備供應商蔓延,形成了困擾整個風電和光伏產業的三角債難題。對這兩個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來說,賬期都是一個不能碰的敏感話題。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資金缺口和這麼長的賬期?部門之間的意見分歧和協調失措是主因。標竿電價越高,企業上項目的積極性就越大,補貼資金的規模就要求更大。但現在,制訂新能源規劃、確立標竿電價以及管理和發放可再生能源補貼分屬三個不同部門負責,彼此之間缺乏有效協調,最終暴露出中國在發展新能源上的野心和實際能力並不匹配的現實。
中國已經制定了一個新的野心勃勃的新能源發展計劃,「十二五」(2011年-2015年)規劃的光伏裝機為20GW,而且這個目標還可能進一步上調,達到40GW。在這個龐大的目標之下,中國的當務之急是解決補貼欠賬問題,進而理順整個可再生能源管理和補貼機制,這對中國未來的新能源發展至關重要。
補貼可望而不可即
談起新一輪電價補貼結算,河北德和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鄧輝告訴財新記者,「說是馬上要補,具體還得等通知。」
德和新能源所在的河北省張北縣,之前已進行過一輪統計工作,由縣財政局牽頭,各風電開發企業將在補貼名單裡的項目情況彙總到能源局上報。
在2010年10月到2011年4月的補貼項目統計中,德和新能源的四個風電項目在列,總計應付電價補貼款超過3000萬元。但鄧輝覺得,比起龍源這樣的開發商,德和被欠的「還不算多」。
這也是2012年年初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告別電網代收代管之後的首次結算。2012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徵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由財政部駐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下稱專員辦)按月向電網企業徵收,實行直接繳庫,收入全額上繳中央國庫。由此,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成為國家財政公共預算安排的專項資金。
大唐河北新能源開發公司華北區域經理崔旋表示,火電脫硫上網電價部分電網公司每月結算一次,「電網倒是不欠我們錢」。被拖欠的是電價補貼部分,之前可再生能源附加的收取和補貼發放都主要由電網負責。他表示對新的補貼發放方法並不清楚。
財新記者從發改委內部瞭解到,電價補貼目前由發改委價格司牽頭做賬,能源局負責統計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和補貼金額等,之後財政部撥付相應資金,最後由電網企業向各電力開發商發放。
2010年前,基本上能在後一年度上半年完成前一年的補貼計算和發放。2011年2月開始,對2010年1月-9月的電價補貼進行了結算,此後逾20個月未進行結算。
「為什麼現在只結算七個月?因為賬上的錢只夠結算這段時間的。」一位能源局官員告訴財新記者,而這七個月的錢光數據統計就花了約十個月。
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瓊慧的建議是,部委可以把數據核對工作交給一個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去做,自己一筆一筆核所需要的時間太長,「核對完成後就是劃個賬,應該盡快給發電企業。」
核對只是技術問題,關鍵問題還是收上來的錢不夠支付。對可再生能源附加的徵收始自2006年7月,最初為1釐/千瓦時,2008年7月提高到2釐/千瓦時,2009年11月起調至4釐/千瓦時,2012年1月1日起上調至8釐/千瓦時。
比電價附加增加速度更快的,是整個可再生能源電價的補貼量——2006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金額合計僅2.6億元,而2010年前九個月補貼金額約90億元,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補貼金額超過118億元。
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資金的窟窿也越來愈大。2012年年初,《人民日報》曾援引財政部人士的話稱,2010年度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缺口20億元左右,2011年缺口100億元左右。
「早就不夠了,三四年前就發現不夠了。」前述能源局官員告訴財新記者,2012年缺口很可能要增加到200億元。
產業鏈財務惡化
僅2010年10月-2011年4月的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部分,就有多個風電場電價補貼超過5000萬元,把時間軸拉到現在更是每家數億元的電價補貼拖欠。
截至2012年6月底,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916.HK)、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1798.HK,下稱大唐新能源)、華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0958.HK)、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00816.HK)的應收賬款和票據分別為63.95億、34.78億、26.17億和23.78億元。其中絕大部分都為應收電費收入,累計逾140億元。
多家開發商均曾在公告中表示,這部分應收賬款並非壞賬,且電價加價部分由中國政府資助,故此類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將可全數收回。但這種拖欠,對於企業的現金流和還本付息情況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現在賣電只有一半錢回來,標竿電價電網給我們結算,剩下的已經兩年多沒給我們結算了,這麼高的成本還有財務費用,現在我們又重新借錢在還本,負擔在逐漸加重。」大唐新能源副總經理胡國棟在2012年11月的北京風能大會上表示,為瞭解決發展的問題,他還表示在探索開發商和生產商、銀行共同進行項目開發的模式。
風電整機、光伏組件市場由於供應寬鬆,供應商在賬期方面的議價能力本就不強,項目開發商的現金流情況受到影響也會惡化供應商的現金流情況。以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202.SZ/02208.HK,下稱金風科技)為例,2009年,其應收賬款周轉期為92天,2010年增至147天,2011年惡化至290天。
金風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武鋼在2012年稍早時候曾向媒體表示,投資商的電費不能及時得到支付,就會引起三角債,現在風電企業包括龍頭企業的風機製造業務都在虧損經營,而且都有巨大的應收賬款,長此以往,企業就沒錢去做研發和質量改進,零部件的質量也會下滑,最後必然導致整個行業設備質量下滑。
「現在上游零部件商的問題就是現金付得更多,收錢收得更慢,賺錢賺得更少,虧得特別多。」中國複合材料集團董事長張定金如此描述風電零部件商現在的日子。
與風電生產商主要面向國內市場不同,光伏廠商主要面向海外市場,國內光伏裝機存量不算大,目前還是一個被寄予厚望的新興市場,但由於全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企業的現金流情況也已不容樂觀。國內光伏組件的銷售回款賬期常在半年以上,項目設備投標保證金等費用也在增加,三角債情況亦不罕見。
「現在好多欠款用組件存貨抵債,價格比市場上的價格還要高,能到每瓦5.5元,要債的各家恨不得還要搶。」一家江蘇光伏企業的市場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存貨也要啊,總比什麼都沒有強。」
電價附加徵收糊塗賬
電價補貼資金捉襟見肘,一來是因為近年來可再生能源裝機迅速增長,二來是因為電價附加徵收情況不盡如人意。
根據電監會的統計,2009年、2010年全國徵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分別為42.36億元和96.16億元;根據當年的電價附加徵收標準和全社會用電量計算,徵收率不足60%。前述發改委內部人士透露,2012年的徵收情況與之相似,應收約400億元,但實際徵收僅200多億元。
目前,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由電網先行代收,各地財政專員辦每月再從電網企業收繳。河北專員辦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目前收支兩條線,直接上繳國庫,他們的工作只是開個票。
各地徵收情況差異較大。根據浙江專員辦的數據,2012年5月-10月,共徵收8.88億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同期全社會用電量1682.59億千瓦時,徵收率約66%。安徽省2012年3月到11月的徵收率僅為32%。
「這是管理的問題,管理層次程序太複雜,就不可避免地在資金流通過程中少報了,截流了。」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向財新記者分析。自備電廠等的電價附加徵收是問題之一。安徽專員辦曾表示,一是對各自備電廠尚未做到應收盡收,尤其是轄區內部分大型集團企業還存在大量欠繳資金;二是徵收工作還是建立在自備電廠企業自主申報的基礎上,徵管力度不夠。
此外還有躉售電價、稅費扣除,以及地方出台的各類減免政策等。山西省甚至曾經出現過因文件規定不清附加徵收範圍和徵收標準不一致的情況。
「這事我說不清,政府也說不清,為什麼錢不夠?誰也不回答,每年老缺那麼多,只能問政府算過賬嗎?怎麼管理的這個賬?」孟憲淦表示。
之所以從2012年1月起將電價附加納入財政部管理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各方自有考量。李瓊慧告訴財新記者,之前電網代收代管,這部分電價附加也要徵稅,使電網遭受了一些損失。
電價附加由電網轉至財政部管理,最初也是發改委的要求,其一是考慮國家收的錢還是應該以基金形式確定為財政性收入;其二是希望納入財政之後能在更大的資金盤子中解決電價補貼總量不足的問題。但這個「如意算盤」至今仍未完全實現。
不少可再生能源界人士仍表示樂觀。「我想國家有決心擴大市場的時候,會增加這方面的資金安排。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力附加徵收的幅度,擴大財政補貼的力度。這不會是一個大問題。」2012年11月初,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曾向財新記者表示。
2012年12月18日,財政部在官方網站上公佈了《關於預撥2012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的通知》,安排85.97億元用於預支2012年1月1日以來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其中風電58.5億元、光伏7.23億元、生物質20.23億元。但這一數字,與2012年所需總量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前述發改委人士亦認為,比起財政解決資金缺口,更現實的可能性恐怕還是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儘管也有觀點認為,目前的8釐/千瓦時的徵收比例已不宜再上調。
「過去每次調電價附加,不是專門給可再生附加來調,而是電價調一些,分給可再生一點。還沒有跡象說專門給可再生能源調,有人說要調到一分甚至更多,但根子上還是要把現有的管好,如果沒管好,管理體制上出問題還是不解決問題。」孟憲淦認為。
你訂你的,我補我的
從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遭遇的困境,也折射出目前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各個部委之間的職能分離與缺乏協調。
儘管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賬由財政部來管,但財政部對於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每年的「金太陽工程」示範項目以及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示範項目上。
與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按上網電量來補不同,「金太陽」專項補貼是按裝機容量直接補給企業。有觀點認為,考慮到減小開發商的初始投資規模,初安裝補貼不宜立即取消,但金太陽工程示範項目的補貼效率一直受到批評。有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列入「金太陽」和「金屋頂」示範工程補貼名單的總裝機量為1470兆瓦,實際完成608兆瓦。安裝進度慢、組件以次充好、實際發電量不佳等情況亦飽受批評。
據財新記者瞭解,能源局早就針對金太陽項目提出過改初裝補貼為度電補貼的方案,但始終沒有被財政部採納。
能源局目前已從發改委獨立出來,它與發改委價格司一起管理可再生能源補貼,但各有分工和側重。價格司負責制定可再生能源上網標竿電價和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徵收標準,能源局則負責此前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特許權招標工作及項目審批。
能源局的思路是希望經過特許權招標發現價格,從而制定較低的標竿上網電價,以逐漸減少補貼。一位德國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者將其稱為「聰明的做法」,但特許權招標也帶來了低價競標的問題。
2010年的光伏發電站特許權招標,最低中標價僅0.73元/千瓦時, 13個項目的中標價無一例外都低於1元/千瓦時。
2011年7月,價格司推出了光伏發電上網標竿電價,在2011年7月前核准建設的、在當年年底前建成投產的項目,執行1.15元/千瓦時電價;7月1日以後核准,以及在年底前未投產項目,則按照1元/千瓦時電價執行。
「這樣一來,我們特許權招標就沒法弄了,按1.15元的電價在西部搶裝了多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度電要補7毛多錢啊。」前述能源局官員表示。
「上網電價還有好多問題,不能執行統一的上網電價,資源區域還沒搞清楚。風電是搞了六次特許權招標,才搞清了價格,價位是多少,最後出來四類價格,光伏這個工作還沒做呢。」孟憲淦提醒。
有一條好消息是,2012年12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根據資源條件制定光伏電站分區域上網標竿電價,對分佈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的政策,根據成本變化合理調減上網電價和補貼標準。
最後一條對於發電項目投資至關重要。「現在這個補貼電價的年限就像頭上懸著一把刀一樣,隨時可能掉下來。」天華陽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蘇維利曾表示。沒人期待1.15元/千瓦時或是1元/千瓦時的電價能夠持續25年,但不少開發商都在各種公開場合呼籲過希望現有電價能夠維持較長一點時間。此前,業界曾有消息稱光伏上網電價可能下調至0.8元/千瓦時,但由於國內光伏行業近期的困難局面,下調標竿電價顯得不合時宜,另有說法稱現行標竿電價將維持到2014年。
40GW需謹慎
舊的問題沒解決,新的問題已經來了。
與新一輪電價補貼結算幾乎同時傳出的一個消息是,「十二五」規劃的光伏裝機可能將從20GW進一步上調,甚至可能達到40GW。從目前地面電站、金太陽示範工程和分佈式光伏集中示範區這幾塊項目的規划來看,超過20GW幾乎是板上釘釘。
裝機規劃一漲再漲,中國政府急於通過擴大國內光伏市場來拯救整個中國光伏產業的決心可以想見,但配套舉措跟上了嗎?2011年光伏上網標竿電價確定時,「十二五」光伏裝機預期是10GW。之前結算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主要用於補貼風電,已出現很大缺口——前述能源局人士稱,2012年可能達200億元,光伏裝機帶來的增量問題如何解決?此外,還有並網消納的問題等。
項目開發是帶動整個國內光伏市場的關鍵,但開發企業面對裝機規劃多次上調的「政策利好」,心態已趨於冷靜。「我們等不起這個補貼,現在整個行業還是觀望為主,比較謹慎。」蘇州一家進行光伏開發和EPC的企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現在銀行對整個光伏上下游都是謹慎介入,拿項目本身作抵押貸不到款,得靠豪宅、豪車來貸。我們做項目也只能量力而行。」
兵馬未動,糧草需先行,補貼資金不解決,企業很難真正規劃大規模投資,即便進行投資,補貼資金不到位也會帶來產業鏈上游的噩夢。
補貼與裝機規模之間的平衡本非易事,即便在德國這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先鋒國家也不例外。
在德國,所有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Feed-in Tariff,下稱FiT)都來自電力消費者的賬單——居民上繳電費的近10%用於支付FiT。發電運營商從區域電網運營商處取得這部分收入,後者將這一支出轉移至四家大型電網企業,電網企業再通過公開市場上銷售可再生能源去平衡這一費用。每年,整體的FiT支出除以用電量,以確定下一年向消費者徵收的水平。隨著德國裝機的不斷增加,這一費用在不斷增加,從2011年到2012年,每度電中用於支付FiT的金額從3.6歐分增加至5.2歐分。如何降低補貼金額,也是德國的熱門討論話題。
智庫生態研究所(Ecologic Institute)研究員凱瑟琳·烏芬巴赫(Katharina Umpfenbach)向財新記者分析,並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辦法,為裝機量設置限制會增大監管的難度,同時不利於可再生能源價格的有效下降。目前在光伏領域,德國採取的是一種靈活的限制——根據前三個月的裝機量來下調每月的FiT標準。不過,這一方式剛剛開始實行,效果還有待觀察。
對於中國來說,在擴大裝機規模之前,有必要對已經發生的和未來可能加劇的補貼難題認真思考,解決存量問題的同時,對增量部分進行統籌規劃。數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人士都提到,電價補貼僅僅是一方面,如果對於發電側徵收碳稅或化石燃料稅,也能夠幫助解決部分補貼來源問題。
本刊實習記者黃凱茜對此文亦有貢獻
石頭的2012年投資總結 愛數錢的小石頭
http://xueqiu.com/1947129382/22738258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總結時間,以下為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的倉位及表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ea00a30101aky0.html總體來看,投資組合在2012年較大幅度的跑贏上證指數,得益於最後一個月金融股的強勁反彈。但我想凡是在最近兩年超配金融股的投資者,應該都沒有錯過年底的糾正行情,甚至有更佳的表現,所以沒什麼特別。
跟去年相比,投資組合的最大變化是大幅降低了招商銀行的配置(2011年65%倉位至當前約20%的倉位)並清倉了蘇寧電器(僅留100股做觀察)。雖然金融板塊仍舊佔據最大比例,但基金的倉位有所增加,主要是ETF和封基,約佔總倉位的30%。
投資理念的成長:
去年我將自己的投資理念歸納為:好股好價,倉位管理。
今年,我將其修正為:價廉物美,倉位管理。
先說「價廉物美」和「好股好價」的區別。「物美」和「好股」其實是一個意思。而「價廉物美」,是把價格放到了第一的位置,這也是我今年學到的最重要的事,然後才是「物美」。甚至可以說,如果價格足夠低廉,物美不美,都沒那麼重要了。
判斷一個公司或一個行業的好壞,有沒有護城河,在博客上有很多高手,高手到我實在沒有辦法出來獻醜。有些大師對銀行股如數家珍,有些大師對消費板塊面面俱到,有些人甚至只研究一兩隻股票,對手中股票分析的無比透徹,我很感謝這些朋友的分享,我從他們的博客上學到了很多,他們對這些股票的能力圈遠遠大於他人。但請務必小心「能力圈」這個詞,它背後隱藏了太多的陷阱。
能力圈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感念,正如《投資最重要的事》中所言的認知的侷限性,沒有人的能力圈可以足夠大到覆蓋所有的未知,而對未知最好的緩衝,就是安全邊際,即價格。當我認識到這一點後,我不再對自己非常有限的能力圈耿耿於懷,再選擇股票時也似乎變得更輕鬆了,15倍PE以上的股票會令我不放心,2倍PB以上的股票會讓我覺得不划算。能力圈可以慢慢提高,便宜的股票也要多多買。
再說說「倉位管理」,其實也包含兩層含義,分別是「倉位的比重」以及「買入股票的方法」,「倉位的比重」是個老話題。有人會選擇把所有的錢買入一隻或兩隻股票,理由是這兩隻股票在他們的「能力圈」之內,我曾經也是這樣。還有一些人,會設定買入單只股票甚至行業的上限,比如單只股票15%,行業不超過30%等。博主
@管我財 在我去年投資總結的第一條評論中就說:過度集中於一隻股票是不好的。那時我不認同他,現在我非常感謝他。
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命題,因為每個人會根據自身的經驗來嘗試說服對方。我自己的感覺是,在分散還是集中的討論中,許多人忽略了資金量的問題。
如果一名投資者只有10萬元或20萬元的資金在股市中,那麼他把這筆錢買入一兩隻自己看好的股票的可能性就很高,因為此時適度分散的好處難以體現,而投資者很迫切的希望這筆「賭注」能幫其盡快擴大本金。
但試想如果你的資金量有1000萬,你會拿600萬去買招行一隻股票嗎?我想這樣的投資者會有,但可能會比較少。再加上我剛才說過,「能力圈」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確定性,而適度的分散則是除了價格安全邊際之外的另一層保護。
「倉位管理」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買入股票的方法」。也許有人會問,買入股票需要什麼方法?看好了買入就是了,可這樣的方法我並不認同。當經過分析判斷並決定買入股票之後,曾經的我也喜歡一筆頭殺進去,比如看好招行,就直接買入自己的極限,事實證明,這也是對未來不可知性的不尊重。現在的我更喜歡慢慢的建倉,尤其是發現自己經常買在半山腰後更是如此,慢慢建倉的好處就是可以不斷攤薄自己的成本。可如果買少了但股票開始漲怎麼辦?那便繼續等待好了。買少了並不會讓我虧錢,買多了卻可能讓我沒有迴旋的餘地。關於建倉,我從sosme的博客裡學到了很多。
價值投資的謊言與誤讀:
在剛剛接觸投資之時,許多人會熱衷的尋求前輩們的指點。老巴,格雷厄姆,彼得林奇這樣的大師自不必說,博客中也是臥虎藏龍,有許多民間高手。但是在接觸民間高手的博客時,我認為一定要小心謹慎,不可盲信。
我觀察到價值投資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當一個人形成一種觀點,他常常不顧一切的去捍衛這種觀點,能夠真正敞開胸懷博采眾長的投資者鳳毛麟角。所以各個投資論壇常常就會形成各類的「銀行幫」,「保險幫」,「基建幫」,「白酒幫」等等。我想這背後既有思維模式的問題,也有一個人成熟度的問題。就拿年底的白酒塑化劑事件來說吧,小小塑化劑,一個大舞台,多少價值投資「高手」現了形,這市場的精彩和美妙,如果不參與其中,又怎麼體味?
個人認為,價值投資者之間的交流,很重要的兩點是「尊重」和「開放」。觀其文,察其言,如果一個投資者在市場中摸爬滾打許多年,並且有據可查其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那我想這樣的「倖存者」首先該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一定是做對了一些事情才能活下來,無論他說的話你喜不喜歡,多聽聽也不會有害處。再比如,有一位投資者對海螺水泥有著非常細緻的研究,但對金融股的分析我實在是不敢苟同,那不妨用「開放」的心態去瞭解一下他背後的邏輯。投資者的交流不是擂台賽,大家都是拿自己的真金白銀去下注,未來只能「師母以呆」。當然,還有一些投資者,以一些私募大佬為甚,基本說的不是人話,這種情況下把他們忽略即可,千萬別當真。
那麼看大師們的著作是否就一定正確呢?這也未必。就拿巴菲特大神來說吧,其實巴菲特的每句話基本都是對的,但要看你如何去理解。如果理解不當,反而會成為投資的羈絆,當我發現這一點時,已經付出了不少的學費。所以讀大師的東西,要常讀常想,切勿形式主義。
舉例來說,誤讀第一名「長期持有」。所謂「長期持有」,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因為價值反映到價格上常常需要很久,所以為了等待價格回歸,大部分情況下必須「長期持有」,但許多投資者就以此為信條,死拿住自己的股票不放,基本面改變了不放,價格高估了也不放,硬是放棄了作為個人投資者靈活進出的優勢。
誤讀第二名「人生打孔機」,巴菲特說這句話是為了強調在買入股票時應該謹慎分析,而不能盲目。許多大仙將這句話奉為至理名言,要麼不買,要麼買了不賣,好像自己的人生真的只有20個孔,這也是對個人投資者靈活優勢的放棄。
誤讀第三名「能力圈 / 護城河」,這兩個詞在過去幾年在各個博客中可能都要被用爛了,我常常看到幾位大俠用幾萬字的長文來分析招商銀行的好,民生銀行的不好,又或者反之。有理有據,讀來大快朵頤,寫得的確是非常贊。又或者深入分析萬科A的好,保利地產的不好;中國平安的好,中國人壽不好;江鈴汽車的好,長城汽車的不好等等。首先我很佩服這些作者,因為他們的確有很強的能力圈,很專業的精神,讓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全面的瞭解這些公司。但我不認為他們能比這些公司的CEO更好的經營公司,就如同我也不認為這些公司的CEO本身能清楚的知道公司5年之後會怎樣。「能力圈」在一定範圍內是必須的,但超過了這個範圍,很可能陷入「能力圈」的陷阱。在認識自己的侷限性後,我做出了自認為很英明的決定,就是別再糾結,只要覺得好風險又可控就可以買。例如:買入20%的招商銀行,買入15%的民生銀行,我覺得兩家銀行都不錯,哪裡會有公司經營起來沒風險呢?反正倉位都在可控範圍內,漲了我都開心。倘若招行真的那麼好,漲了四倍,民生風險那麼大,虧個精光,最終我還是賺錢的。但我想實際的結果是兩個都會給我賺錢。若要我真的再花幾十個小時甚至十幾天的時間去分辨哪家銀行更好再動手買入,第一我仍舊做不到,第二我不如花這些時間再去瞭解一下別的我不懂的公司或機會。別忘了,這也是個人投資者的優勢,靈活一些吧。
關於這種誤讀還有很多,我推薦大家去看看一個叫
@微光破曉 的朋友寫的博客,有一個系列叫被誤讀的巴菲特,我覺得寫得非常好。裡面有一個例子我很認同,他說如果有一天巴菲特跟你是對手盤,你怎麼辦?即假設巴菲特賣出你持有的股票,你還會拿著嗎?我想我的選擇也是會立刻賣光。也許會有人說你太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了,但我想在獨立思考之前,更重要的是「自知之明」。反過來想,這與跟著史玉柱買民生是一樣的道理。
當前持倉的一分鐘分析:
老規矩,又到了彼得林奇的一分鐘自問自答時間(每隻股票自言自語為何買入,記得買入的理由,這樣將來就知道是否該要賣出),讓自己看看,手裡的股票是否能繼續買,還是應該賣掉。
1,招商銀行: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銀行業本身是一座金礦,其商業模式是絕對賺錢的買賣,整個行業仍將分享未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該行業目前所有的風險經過分析都屬於可控制的範圍。銀行業的核心優勢是能夠持續獲得低成本的資金,招商銀行在這一點上具有競爭護城河。股價仍舊低估,買入時五年四倍的目標仍可實現。」目前看來,我沒有什麼好補充的,五年四倍的目標似乎不需要改變,由於已經是20%以上倉位,不打算再加倉。
2,民生銀行:
作為2012年新持有的股票,民生銀行一直是市場爭議的焦點。我認為其在小微企業貸款領域的優勢非常大,這種先發優勢並非其他的股份制銀行可以輕易追趕。更重要的是,這一領域帶來的回報可能會遠遠超過看衰民生銀行者的想像。我認為民生銀行在風險管理和穩健程度方面的確遜於招行,但是這世間上沒有穩贏的賭局,關鍵看的是賠率。而且在當前中國討論銀行業的風險我覺得就像討論房地產泡沫一樣,只要民生在小微領域維持領先優勢並且不良率可控,我願意長期持有。只可惜我認識這一點晚了些,明年擇機可能仍會加倉。
3,金融ETF:
平安好還是人壽好?民生興業浦發還是招商?中信證券能不能買?看了太多這樣的爭論,但一個共識是金融板塊的低估。在認識到自己能力有限之後,減倉招行的部分買入了這個由29只金融股組成的ETF,作為不敢繼續加倉銀行個股但是又想分享金融股價值回歸的投資者,我感覺非常好。
4,萬科A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房地產業目前只是進入調整週期,並不是該行業已經沒有未來。相反房地產業在我國的發展空間仍舊很大,龍頭企業將受益於本次調整。萬科股價低估,未結算收益已經可以支撐未來兩年業績,買入並陪伴其走出寒冬,將來賺錢是大概率事件。我願意繼續持有並加倉。」今年看來,我覺得仍舊沒什麼好補充的,甚至寒冬都沒看到。2013年仍打算擇機加倉,並考慮在加大地產倉位時分散一些個股配置,包括保利地產,招商地產,富力地產都可進入考慮範圍。
5,蘇寧電器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蘇寧的大幅度下跌來源於市場對其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總體來說,我認為未來中國一定會有一家霸王級別的零售業尤其是家電零售業公司。電子商務僅僅是一個渠道,這個渠道無法吃下整個零售業的大餅,更重要的是其本質仍舊是物流和商務。蘇寧的重置成本非常高,其已經打下的堅固物流基礎和優秀的管理層使其維持競爭優勢是大概率事件,這同時也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未來發展的如何,蘇寧的敵人只有自己。我願意繼續持有蘇寧,賭一把中國的家電零售業。在未來進一步情況確定時,會考慮加倉。」現在看來,在蘇寧上我錯了,第一錯在倉位過重,第二錯在用個人經驗誤判了電商對實體渠道的衝擊(我個人不太在網上購物),但更重要的問題是管理層今年的行為讓我看不懂,管理層似乎什麼都想做,進一步讓我對蘇寧的未來看不懂,這種感覺和招行不停下跌我卻勇於不停加倉是完全不一樣的。蘇寧曾經佔我倉位的20%,並與買入價相比讓我實打實虧損了接近40%,極大拖累了賬戶的表現。今年做的最正確的事情是在蘇寧大幅下跌之後當機立斷的賣出(僅留100股紀念),而不是幻想著反彈,然後把這部分錢買入了萬科A和格力電器並攤薄了損失。我不認為這樣的錯誤在未來我可以避免,但吸取教訓,以後我將不再用個人經驗去判斷公司的情況(尤其是到公司轉一圈看看生意旺不旺這種),此外我也已經開始使用倉位控制的方法來減少此類錯誤帶來的衝擊。
6,格力電器
2011年一分鐘自問自答我是這樣寫的:「空調製造業本身不是一個讓人最舒服的行業,但是目前該行業的情況是想賺這個錢的沒能力進入,有能力進入的不願意把錢投在這個領域。這個辛苦錢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局面。同時,格力電器在專業領域精耕細作,已經連續多年通過不可撼動的數字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並將持續這一優勢。不同於美國,未來中國最有可能形成國際大型企業的行業是科技製造業,這是中國的優勢。空調市場仍舊有較大潛力,格力的股票價格也非常好,可謂難得的好股,我願意繼續持有並加倉。」去年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幾次增持後,格力已經接近我持股的上限。從大方向上來說,我仍舊看好格力,也算是跟城鎮化搭邊了。但當前的主要問題是格力有點熱,價格雖然不算高估但也不低,關於格力強勢佔據上下游資金吃利息的問題看了許多分析也看不懂到底是安全還是危險,基於此,不打算加倉了,拿住吧。
7,海螺水泥
海螺水泥是今年新增加的股票,我認為水泥行業是無法被取代的行業,尤其在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水泥的需求仍舊是剛性的。水泥業最大的問題是競爭激烈,利潤較低,並且有較強的地域性。海螺水泥的核心優勢是其良好的管理,超低的成本,地理位置優越,可以保證其在激烈的價格戰中仍能賺錢。尤其是當前水泥已經形成兩大巨頭壟斷的情形,這筆錢賺起來很辛苦,但確定性很高,再加上行業處於低谷,配合未來行業景氣度的提升,有機會形成一次確定性較高的戴維斯雙擊。海螺水泥只是象徵性的買入了少許,買入後就直線上升使我沒機會加倉,2013年或許會擇機增持。但由於整體估值已經反彈不少,所以增持力度應該有限。
8,中國神華
中國神華是今年新增的股票,能源股其實是很棒的投資標的,誰又能離開能源呢?與兩桶油受政府強烈管制以及海外油價影響虧錢不同,煤礦的自由度高很多,且中國的煤礦儲備非常豐富,在可以看見的未來,中國能源對煤的依賴仍舊很強。煤礦當前處於行業景氣的低點,買入不景氣的行業本身就是我喜歡做的事情,再加上神華獨特的競爭優勢:產業鏈完整(包含大量的火電廠),抗週期性強,其銷售主要是合同煤等等。神華的估值仍不算高,2012年表現最差的就是它了,2013年我會找機會增持,相信大宗商品再次起舞的那天(一般是在股市升天之後),神華也會有不俗表現。
9,其他
上證50ETF和基金裕隆完全是對自己缺乏信心而買入的低估值高確定性品種,自己的投資歷史仍舊很短,還不敢自信滿滿的說我已經找到了在市場活下來的方法,所以我仍舊需要這些穩健的品種來分攤我的倉位。基金裕隆2014年中即將到期,可能接下來會適度減持。上證50ETF就安心拿著吧,反正裡面的許多股票如神華,大秦和各家銀行等也是我喜歡的東西。
剩下的話和2013年:
2012年在投資上花的時間不多,連年報都沒怎麼看過,一些書也是隨便翻翻,主要是工作太忙了,所以寫出來的東西是定性為主,定量的沒有。最大的投入可能是每天晚上2個小時看看各位高手的博客,但這2個小時其實對我來說完全是種休閒的美好時光。想要感謝的投資前輩有很多,一如既往的如小兵,
@管我財 兄等等。送人玫瑰,手留餘香(只要別是「時間的玫瑰」),讀他們的文章讓我學到很多,但他們自己也許並不知道這一點。心中一個小小自私的念頭,就是希望他們可以繼續長久的寫下去。因為自己當前還很菜,怕誤人子弟,所以以閱讀為主。未來隨著能力的增強,我也會多多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
2012年終於開了港股賬戶,接下來可能會加大在港股的試水。2013年希望把美股賬戶也開了,今年工作上的最大收穫是增長了全球的視野,資本市場無國界,哪裡便宜就去哪裡,自己的投資也應該如此。另外,希望2013年能夠多讀幾份財報,把手頭幾本好書認認真真的讀一下,做一個合格的價值投資者。
巴菲特完成交易4技巧:一開始就要討論錢的問題
http://www.xcf.cn/cfsh/ds/201301/t20130104_393802.htm小企業所擁有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對它們來說每個決定都是至關重要的。小企業需要瞭解,什麼時候它們應該勇敢地投身於一 個機會;同時也應該知道,什麼時候機會太好以至於不會是真的。在這一方面,沒有誰能比億萬富翁投資者、有「股神」之稱的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更加在行。
在《如何像沃倫·巴菲特那樣完成一筆交易》(How To Close A Deal Like Warren Buffett)一書中,湯姆·瑟西(Tom Searcy)和亨利·德夫瑞斯(Henry Devries)這兩位作者對巴菲特的決策技巧進行了分析,目的是看看他在完成交易時會關注什麼東西。
「巴菲特最著名的就是利用極少的信息來從事規模龐大的交易,例如一家公司為了向銀行申請貸款而提交的幾頁紙的商業計劃以及標準財務信息等。」瑟西和德夫瑞斯在書中寫道。兩人還補充稱,企業領導人可以利用這套原則和行之有效的戰略來讓自己的公司取得「爆炸式的重大增長」。以下是小企業領導者能從巴菲特那裡學到的四種決策技巧,有助於他們為自己的公司完成交易:
1、瞭解交易對手的財政狀況
如果你想要明白一項交易將給你帶來怎樣的好處,那首先就需要準確地知道你正在與誰做生意。這就意味著,你需要知道有關對方財務狀況的所有信息,其中包括對方如何賺錢以及如何花錢等。這些數據「對於討論合作的可能性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瑟西和德夫瑞斯在書中寫道。
除了交易對手的財政預算狀況以外,你還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首先你需要瞭解的是,『為什麼』進行一項交易對你們公司的前景來說很有意義。」這兩位作者解釋道。「一旦知道了你們公司前途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那麼就需要找到最大的解決方案來與之匹配。」
在進行這種研究工作時,小企業業主還應持相當小心的態度,不能只是依靠人云亦云的想法,不能只是因為一種價值觀廣泛為人所接受就也對其加以認同,而是應該依靠資金來進行研究,瞭解真實而準確的數字,以及這些數字與整體行業相比意味著什麼。
2、從一開始就要討論錢的問題
在剛剛開始建立關係時就談錢,這會讓人感到不適,但你需要早早開始討論這個問題。
在《巴菲特致股東的信》(The Essays of Warren Buffett)一書中,他曾寫道企業家需要從一開始就談清楚有關錢的問題,原因是「他們不會想要浪費自己或是對方的時間來在價格未知的情況下討論一項交易,哪怕只是初步的討論」。
3、使用區間來取得資格和取消資格
當你討論有關錢的問題時,你應該對價格、成本結構、收益和表現等各種指標使用一種區間性的度量標準,從而瞭解各方願意適應調解的最低和最高數 字。如果你不這樣做,那麼到最後的結果可能會是「發現你自己過於偏離目標,以至於(你與交易對方之間的)關係已經遭受了永久性的損害」,瑟西和德夫瑞斯寫道。
4、只有時機成熟時才進行談判
對於一項交易而言,你應該一次只解決有關某一個點的問題,而不應嘗試在一次會議上就把整個交易都拿下。在瞭解其他細節以前,你永遠都不應該試圖進行談判。
在你瞭解這一點以前,不要嘗試進行談判,因為這基本上意味著你正嘗試「在共同的整體畫面被構建起來以前就要從中拿掉微小的組成部分」,瑟西和德夫瑞斯寫道。
【每日一黑馬】特寶貝高巍:賺奶粉錢的溫州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211.html人們都知道溫州的鞋多,但卻少有人知道這裡也有整條街整條街的母嬰用品店。高巍說溫州人天生愛做生意,能創業就不打工,很多夫妻有孩子後發現這一領域市場很大,商業氛圍也使他們不需要下多大決心,有一二十萬的家底,租十幾平米的地方就能開,於是便形成了連成街的「寶寶店」(當地人對母嬰用品小店的叫法)。
大學畢業後,高巍覺得自己之前創業的視頻廣告領域已經很成熟,創新潛力小,想要獲得一個大的切口比較難,因此不再將主要精力放在其上。他介紹當時很多人生孩子都比他早,去別人家做客時發現滿屋子都是嬰兒用品;同時,他也判斷80後90後的生育高峰即將到來。高巍覺得這是商機,開始他也想像開寶寶店那樣做線下連鎖,但覺得實體店這樣的傳統生意需要很多經驗,而做連鎖又要投很多錢,又認為線上B2C模式較輕,做網站又容易上手,又覺得網購是未來的趨勢,因此在2010年初創辦了特寶貝母嬰商城。
真正做起來後高巍才發現這裡門道挺多,起初做線上是為了省錢,但剛開始只壓貨就賠了幾百萬,「剛成立時一些奶粉我們備貨很多,結果自己的銷售能力沒跟上。奶粉保質期雖然是兩年,但過了六個月人們就不大願意買了」。做線上還有一些新的要點是高巍不曾想到的,怎樣導流量?哪個渠道流量的轉化率高?等等都是問題。他形象地說:「沒做過沃爾瑪的以為沃爾瑪就跟小雜貨舖一樣就是擺貨,做了後才知道沒那麼簡單」。
遇到挫折的高巍決定還是要穩紮穩打。在找供貨渠道時,他選擇了與線下連鎖店合作,因為特寶貝要保證產品類目多,同時又不能備貨太深,而從連鎖店一個品類可以拿5罐、10罐,正好滿足他們最初的銷量。銷量上去後他們便開始從渠道商拿貨,而在溫州恰有獨特的渠道優勢。由於這裡母嬰市場繁榮,同時又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很多母嬰品牌的區域代理、省代,甚至是總代都在溫州,保證特寶貝商品品類齊全的同時也降低了價格,「這些渠道商又不能直接給外地的電商供貨,否則便成了竄貨」。這也便成了高巍的一個優勢。
新生事物推廣很重要,特別是對於三年前的電商網站。廣告、搜索優化這些傳統的方式他們都做過,但與銀行的合作卻讓特寶貝在收穫眼球的同時贏得了信任——對於線上銷售母嬰用品,這很重要。當時不少銀行已經很重視線上交易,他們找到特寶貝這樣的電商,希望用戶在使用自家網銀進行交易時,網站能給予優惠,而銀行除了會給其宣傳外,也會把自己買斷的一些媒體資源置換給電商。就這樣,特寶貝的字樣出現在了銀行的易拉寶、LED,以及銀行發出的短信上。
能與銀行展開合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特寶貝地處溫州。高巍說,如果自己是上海的企業,那這樣的事情可能還輪不到他們。而另一個地緣上的實惠來自物流,有了一定銷量後,特寶貝引起了當地郵政的注意,他們也在試水與電商的合作。最後達成的協議是:特寶貝所有的物流都走EMS,而郵政保證所有貨品都走空運——在這之前,奶製品一般是不允許發航空件的。特寶貝現在可以做到江浙滬次日到,但與郵政合作的好處不僅在此,高巍表示自己不需要僱傭打包、裝配這方面的工人,他需要多少,郵政就往自己的庫房派多少,「我們很重視與第三方的合作,這可以降低人力成本;特寶貝現在只有50多人,如果算上他們的人,數目可能就要接近兩百」。
去年特寶貝有6000萬的銷售額,其中來自天貓的部分接近一半。天貓2011年底開始邀請特寶貝,但他們到去年六月才入駐。高巍說自己最初太好強,一定要做獨立平台,但後來意識到傳統電商獲取流量的成本增長迅猛,覺得沒必要拒絕渠道,結果很快便嘗到了甜頭。
高巍認為做B2C有兩點最重要,一是流量、二是品類。流量方面除了靠天貓這樣的利器外,自己的平台也不能偏廢。高巍表示傳統電商陳列般的售賣形式已不合時宜,他瞭解到很多年輕父母缺乏育兒知識,不懂得如何選取嬰兒不同生長階段需要的產品。為此,特寶貝正在做一個產品功能,用戶只需輸入預產期或嬰兒生日,網站就會自動推薦相關商品,並說明理由。「一個做線下店的老闆跟我說,他在店裡的銷售額跟不在時是不一樣的。他會給顧客進行一些指導、建議,而店員不會」,高巍也從這裡受到了啟發。
對於品類,高巍正試著從國外引入一些品牌。他告訴記者,某品牌奶粉之前只能通過代購渠道獲得,後來正式登陸淘寶後,全網每月單型號的奶粉銷量就解決一個億,「只能在線上買」。他也希望拿到這樣的金蛋。
賺更多錢的幾種途徑 微光破曉
http://xueqiu.com/6832369826/253403481、靠勤奮: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學習、思考、工作。這是最有正能量的方法。
2、靠天賦:智商、情商、身體素質。這些是天賜的護城河,好處是不遭人嫉妒。
3、靠資源:財富、人脈、國籍戶籍。這些是人賜的護城河,缺點是容易招人恨。
4、靠人品:彩票、拆遷、成長股被強制凍結等。
5、靠自殘:有毒有害工種、替人頂罪等。以確定的代價換取確定的收益(不推薦)。
6、靠冒險:販毒、盜竊、詐騙等。整體上跟自殘是一樣的,但從個體的角度看有巨大區別。冒險相當於把自殘的代價和收益分離出來,只要風險不爆發,就完全沒有傷害,反之則徹底悲劇(強烈不推薦)。
沒讓老師賺到錢的在線教育都是耍流氓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1762.html現階段,主流的在線教育大概有以下幾類:在線IT培訓、考試類、學歷類(遠程教育學院,電大)、在線外語類、細分領域類(如廚藝);
其中除了學歷類這個靠自身過硬的資源賺得盆滿缽豐外,其他模式都還處於探索期。
究其原因主要有,用戶對在線教育的付費意願還不夠強烈,多數模式並沒有抓住用戶的需求,反而是IT培訓類,成功勵志類先嘗到了甜頭;
其次,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長期的結果。它不像團購等其他普通電商,買個電影票,吃個飯,商品,產品好不好,飯菜香不香體驗完效果立顯,立竿見影。而教育有沒有效果,可能需要1年,2年甚至5-10年才能體現出來,你講得效果怎麼樣聽那麼幾下學習者沒感知。
最後,大多數人沒有自學的持久性,而傳統學校,培訓機構一個最大的意義便是學習環境,學習氛圍。這點對於技術非常普及的發達國家也不例外,沒聽說有哪個高科技國家完全使用在線教育的案例。這也就解釋了很多創業者開發一些智能終端,深度定製的平板想要取代老師的項目,最後為何都已失敗告終。這明顯是互聯網思維的人完全不懂教育的典型。
其他模式節後再表,今天作者為大家分享的案例 是一家在線IT培訓類項目,北風網。
多數在線IT培訓都是面授培訓機構拓展在線業務的,諸如北大青鳥,達內,因為有實體培訓機構的學習環境,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習質量。
北風網目前設置超過300門課程,包括: JAVA、ASP.NET、Android、IOS、windows phone 、PHP、網頁設計、數據庫、VC++、網絡安全、系統開發、平面設計等課程。
對於學員:
1 線上學習的費用 相當於實體培訓機構的10%;
2 教程雖然是提前錄製好的,不過講師會和學員頻繁互動,佈置作業及練習,通過基於YY平台的實時視頻語音答疑;
對於講師:
起初大多數必然都是兼職;但是後來兼職在北風網賺的錢比全職還多(要留住老師必須是底薪加提成的模式。以前老師全職每年賺14,5萬;在我們平台兼職每年能賺到21,22萬,現在有很多人幹脆辭職,全職在我們平台授課,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北風網COO康先生如是說);
講師的KPI 主要通過兩個方面來體現: 一個是錄製的視頻數量與質量;一個就是售後,回答學員的問題質量;
不過,正如作者起初說得那樣,純在線模式的教育,學習活動很難保證,學員看不到老師的辛苦付出,付費慾望不強烈;沒有其他學員在一起的學習氛圍,老師的監督,學習活動難以持久,這都是在線教育最大的問題。如果能走線下與線上結合的路子,可能會更加穩妥一些。
有錢人是這樣玩錢的
|
|
帝寶幫金主、麵包師傅、藝人與股市大戶,共同演出一塊麵包背後的金錢遊戲,十月二日,上演最高潮戲碼。 這天,檢調大舉出動,搜索帝寶豪宅,約談基因國際董事長徐洵平、小S公公許慶祥、夫婿許雅鈞,涉及內線交易罪嫌。不到二十四個小時內,徐洵平隨即認罪,願吐出不法所得三千萬元。 在《商業周刊》第一三四五期,首度獨家揭露パン達人(以下統稱「胖達人」)香精危機事件背後的金錢遊戲時,本刊即指出當時整起事件,已進入了帝寶幫金主與麵包師爆內訌之後的危機處理。 一位曾和徐洵平共同沙盤推演香精危機事件因應計畫的人士指出,徐洵平本人自始就不認為,香精風波會扯出內線交易的案外案,對於莊鴻銘會把Line通訊內容交給檢警,也是始料未及。 事實上,整起事件在八月中發生之後,做足了法律沙盤推演的徐洵平以為,隨馬王政爭新聞熱潮,胖達人也已公告退費補償辦法,對麵包店營運的衝擊應逐漸平息。因此,九月底,他便動身飛往上海,著手上海第三家分店的籌備工作,沒想到一回國,內線交易風暴就跟著爆發。 根據媒體報導,不認罪的許雅鈞辯稱,當初與基因國際董座徐洵平等人,以私募資金入主基因國際,但依《證交法》規定,有三年不能買賣的閉鎖期,因今年五月閉鎖期已到,才賣股拿回投資成本,否認事先知悉公司虧損與即將更換董座等利空消息。 然而,莊鴻銘的反撲,只是整起金錢遊戲炸開的導火線,讓徐洵平、許慶祥父子同步面臨內線交易風暴,這一切故事的源頭,得拉回到二○一○年三月,一場走致富捷徑的「股市都更」金錢遊戲說起。 ●第1計 找一間老公寓 上市櫃公司的借殼,概念就像是都市更新中,把老公寓改建成新大樓,每坪房價翻一倍的故事。在股市都更中,經營體質不佳的上市櫃公司,就是年久失修的老公寓,而徐洵平所看中的標的物,就是股市大戶賈文中所持有的達鈺科技。 都更的成功關鍵,也是最難的關卡,就在於協調住戶與建商談妥條件,達成都更協議;借殼也是如此,買方和賣方對殼的價格達成協議後,才能取得經營權。 徐洵平卻幸運遇到一個難得的殼,因為基因國際借的「殼」,曾在短短兩年內,二度脫殼;最早是電子股的亞全科技,因未如期繳交財報而停止交易,後來亞全被借殼,更名為達鈺科技,變成半導體股。 這棟舊殼的住戶相對單純,大股東是三家投資公司包括永駿、紅樹、惠健泰等,「達鈺的股權單純,是很好的殼。」賈文中費了不少工夫,把達鈺的股權收到九○%。 賈文中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期,僅付出每股一元、約一千多萬元就買下亞全的殼,後更名為達鈺,經過一番整頓後,賈文中無意繼續經營,決定出售這個「殼」。當時,賈文中只要求回收當初投下的一千八百多萬元成本,並委由當時達鈺科技董事長曾峙銘尋找買主,答應給他一筆兩百萬元的仲介費,結果,曾峙銘找上了有意買殼的徐洵平。 其實,互不認識的徐洵平和賈文中有一個共同好友,就是帝寶幫成員之一的于仲淵。于仲淵曾在賈文中創立的鼎富證券擔任總經理,被外界視為賈文中的入門大弟子。 當時,想買殼的徐洵平雖知道賣方是賈文中,但擔心賈文中反悔或刁難,借殼案可能會破局,要求牽線人曾峙銘「千萬不要走漏風聲」,因此,賈文中說,「在賣殼給徐洵平之前,見都沒見過面。」 徐洵平買殼過程,保密到家,結果多付了不少仲介費,他的好友于仲淵事後知悉,還打趣對徐洵平說,「如果早點讓我知道,什麼都幫你擺平了,你可能還會省下一些買殼成本呢。」 相較於其他買殼者動輒花上兩億元,徐洵平還是撿到便宜。二○一○年三月,徐洵平以不到三千萬元,向賈文中買下達鈺,取得上市櫃公司經營權。 ●第2計 轉移公寓所有權 徐洵平成功借殼達鈺、更名為基因國際後,就展開都更的第二步:轉移所有權。 借殼後,新經營團隊透過減資、再增資後,進行股權轉移。就在這第二步,許慶祥、許雅鈞父子,及帝寶幫成員等金主透過私募入股;許慶祥與許雅鈞就在此時,成了徐洵平股市都更淘金記的夥伴。 第一次介入上市櫃公司經營,徐洵平安排妻子姜麗芬、父親徐勝男,都擔任基因國際的監察人,妻舅姜劍虹則出任董事,加上徐洵平以韓星公司名義取得三席董事,等於五席董事和三席監察人中,就有六席是徐家人。看在一名專門從事借殼業務仲介的內行人眼裡,徐洵平犯了很多行規。 這位人士指出,基因借殼的程序沒多大問題,而是借殼之後,股票拉抬得太粗糙,從一.九九元直接拉到兩百塊。由於基因國際的股權集中,市場質疑大股東涉嫌連續以高價買進,拉抬股價坑殺散戶,也埋下日後趁高出脫持股的內線交易風暴。 當借殼程序完成後,基因國際的都更計畫,正式進入「打掉重建」期。這時候,創造高股價的重頭戲來了。 ●第3計 打掉公寓蓋大樓 都更案,是拆掉原址的舊建築,蓋出一座更高、更好的大樓,以便賣個好價錢。借殼,也是一樣,買下財務體質、業務能力比較差的公司,入主之後,帶進新的業務內容,甚至把自己公司的業績灌進去、美化帳面,造成股價一飛沖天。 隨著檢調約談許慶祥,查出一紙許慶祥與徐洵平的密約,讓許慶祥在這個階段扮演的角色逐漸浮上檯面。 根據許慶祥為了撇清內線交易罪嫌,而向檢調出示的一紙密約顯示:去年三月,徐洵平及許慶祥花兩億元,投資胖達人麵包六成股權,並約定徐洵平出資一億五千萬元、許慶祥出資五千萬元。不過,徐洵平資金不足,向許慶祥借款數千萬元,再提供許九百張基因國際股票做為擔保。 當時基因國際股價每股約八十元,兩人還約定,未來基因國際股價超過三十元以上的獲利全歸許慶祥;若股價低於三十元,虧損由徐洵平負擔。顯然許慶祥認為,這筆交易穩賺不賠,因此同意和徐簽約,股票由徐洵平保管。 這個密約,就是基因國際投資胖達人的開始。 徐洵平把基因國際這棟樓的「地基」,從醫美換成餐飲,在一樓蓋起胖達人麵包店,然後往上蓋其他餐飲店,包括火鍋店、西餐廳、甜品店等。同時,徐洵平也找來小S的先生許雅鈞、股市中實戶林保田、于仲淵等「帝寶幫」成員參股,成為這座大樓的新住戶,拉抬麵包店的知名度。 名人加持的效應下,胖達人業績一度長紅,成為基因國際的營收最大來源。基因國際也因胖達人題材,不到半年時間,股價從六十餘元,一路飆升到今年三月底的盤中二百一十二元天價,漲幅超過二.五倍。 持有逾七成股權的徐洵平,只花了三千萬元借殼,就躋身上市櫃公司老闆,身價在最高峰時暴增至逾三十億元;這等於,他花三千萬買一個破公寓,三年後,可以換到十戶帝寶豪宅,投資報酬率高達一百倍之多,比建商的都市更新還好賺! ●第4計 把門牌換到大安區 股市都更的獲利,比老公寓都更還大,重點在於,老公寓不能換門牌,但股市都更卻可以變更地段。 就像坐落在台北市大安區,和比鄰的文山區的房子,每坪售價就差很大;在股市裡,換一個掛牌的產業別,個股的評價就有天壤之別。 康和證券承銷部副總經理呂素玲指出,借殼後,新經營團隊灌進新業績,當新事業的營收占比到達一定程度後,上市櫃公司每年有一次機會,也就是年報出爐的五月,可向交易所申請變更產業類別。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基因國際由「半導體業」變更為「生技醫療業」,本益比也從半導體類股約十五倍,拉升到生技股約四、五十倍,等於市值足足膨脹了一.六倍至逾二倍。 就像都更建案落成出售,當基因國際這座新大樓蓋好之後,「股市都更」到最後,就是高檔出脫持股、入袋為安,並創造下一個小金雞。 ●第5計 逢高點出脫 當基因國際的股價,因胖達人題材加持而飆漲,這時,大股東們又興起分拆上市的念頭。今年三月,徐洵平妻子、基因國際大股東姜麗芬開始找券商輔導,推動胖達人上櫃。 相較於一般食品股僅十倍的本益比,觀光股王的王品因有中國展店題材,股價衝上四百元,胖達人也積極在中港台展店,鎖定「中概內需通路夢」,因為中概股的本益比是二十倍起跳。 「基因國際是炒股典範。」國泰證期顧問處協理陳威良表示,今年六月,胖達人所屬的生技達人公司,增資至五千萬元,就是為達到上櫃申請門檻鋪路,但基因國際當時卻沒有按原本持股比率增資,造成股權從五○%降至四三.六二%。 陳威良指出,當時胖達人尚未出事,營收穩定成長,加上未來準備申請掛牌,徐洵平主導的基因國際卻沒有參與增資,把機會讓給其他人,等於「犧牲掉基因國際股東的權益。」 通常,申請上櫃公司的早期投資者,持股成本最低,徐洵平不僅把胖達人增資的機會讓給帝寶幫好友,同時也搭配基因國際一部分股權讓他們認股。這也說明了,為何帝寶幫的許雅鈞、林保田、于仲淵、龍巖董事長李世聰等,分別只持有基因國際約一.九%的股權,因為更大塊的肥肉,是胖達人未來的上櫃效益。 但是沒有想到,八月中旬胖達人使用香精出包,就像蓋房子「偷工減料」:用了香精麵包來蓋,不是磚頭,結果大樓還沒蓋好,就從一樓的麵包店開始崩垮,讓基因國際飆漲百倍的股價,變成了海市蜃樓。 這座高樓瞬間崩坍,是從徐洵平和胖達人創始人莊鴻銘在麵包店經營和準備上櫃時,利益糾葛擺不平,因而種下玉石俱焚的導火線。 事實上,低調的胖達人創辦人莊鴻銘,今年五月主動找上媒體接受專訪,特意釋出胖達人的利多消息,剛好與胖達人面臨營收下滑、徐洵平向他興師問罪,以及姜麗芬開始大量賣股票的時間點相吻合,顯見兩人當時已經開始產生內訌。 原本,徐洵平花不到三千萬元買殼,在股市裡把舊大樓改建成新豪宅,打造出一百倍的投資報酬。但在胖達人香精事件、內線交易案接連爆發後,徐洵平的股市都更神話,變成了豆腐渣工程,已讓基因國際打入股市的危樓名單內。 【延伸閱讀】帝寶幫第一、二代,都喜歡呼朋引伴 從胖達人香精事件,延燒出基因國際內線交易案,背後的主角,都看得見帝寶幫的身影。 目前,浮上檯面的帝寶幫成員,包括林保田、于仲淵等年輕市場主力,其實是帝寶幫第二代;而帝寶幫第一代,則是張大軍(本名張天福)、林滄海等銀彈實力更豐厚的股市大戶。 張大軍、林滄海,這兩位帝寶幫始祖,在投資上不僅互相合作,還喜歡呼朋引伴。 林滄海早期都在富邦證券一○一貴賓室下單,接他單的則是富邦證券超業級營業員林保田,他們的交易量大,成了富邦證大客戶,進而成為當時富邦證券董事長葉公亮的座上賓。因此葉公亮會被拉進基因國際,今年六月出任獨立董事一職,並不令人意外。 林保田因為跟單林滄海,買進茂迪,賺了大錢,後來更買下一戶帝寶。隨後帝寶幫一代、二代,就乾脆撤離富邦一○一,改在帝寶裡面下單、操盤。 許雅鈞因為鄰居關係,結識了林保田,因而開始跟著帝寶幫投資股票。據了解,許慶祥剛開始只是外圍,還不算是帝寶幫的核心成員,但因許慶祥被財經媒體封為「台灣巴菲特」後,加上許雅鈞和帝寶幫友好,帝寶幫第二代尊許慶祥為長輩,因此,許慶祥才逐漸成了他們投資時,會互相討論、請益的對象。 不過,胖達人香精事件後,帝寶幫成了眾矢之的,據悉,已一年多沒做股票的林保田,不僅退出與許雅鈞在大陸的投資合作案,且憂鬱症病情加重,已閉關並謝絕所有應酬。 如今,因內線交易案烏雲罩頂,昔日意氣風發的帝寶幫第二代,行事更趨低調了。(文●鄧麗萍) 【延伸閱讀】帝寶幫用香精麵包,疊起一棟股市危樓——基因國際股價走勢與大事紀 2010年3月找到舊樓:3,000萬元花3千萬買一個破公寓,3年後,可以換到10戶帝寶 2010年12月轉移所有權:1元三度減資再增資,徐洵平入股成本不到1元 2012年4月打掉重建:60%胖達人占基因國際營收逾6成,成最大營收來源 2013年3月變更地段:100倍變身生醫類股,拉高本益比,股價從1.99元暴漲百倍至212元 2013年5月落成出售:2億3千萬元賣出2,500張股票,套現逾2億3千萬元現金入袋 2008年亞全科技因未如期繳交財報,遭到櫃買中心下令股票停止交易,股價最低只有1.99元 2009年被一家半導體公司借殼,更名為達鈺,隨後被暫停交易 2010年徐洵平以不到3千萬元向賈文中買下達鈺,借殼上市,達鈺更名為基因國際生醫徐洵平家族、許雅鈞等人透過私募入股,徐洵平出任董事長胖達人開第一家店,創辦人為麵包師傅莊鴻銘、蔡昆成,公司名為麵包達人 2011年底開始恢復交易,當時股價約在25-26元間 2012年小S公公許慶祥居中牽線,由基因國際吃下胖達人5成股權,公司名從麵包達人改為生技達人基因國際從半導體股改掛生技股 2013年胖達人在上海、香港設點,打造兩岸三地餐飲連鎖題材,徐洵平身價一度逾30億元董娘姜麗芬獲知胖達人虧損,申報賣出股票爆發人工香精事件,基因股價重挫至80元以下檢調發動搜索,將徐洵平、姜麗芬和許慶祥父子以涉內線交易移送 整理:蕭勝鴻、鄧麗萍 |
不差錢的硅谷創業者新苦惱:拿誰的錢更有價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969.html2012年末,Trustlook的創始人張亮(Allan Zhang)決定辭職創業之前,和他從前的老闆Lane Bess吃了一個飯。第二天,Lane Bess開給了他一張十萬美元的支票。張亮在互聯網安全領域已經有12年經驗,創業前所在的Palo Alto Networks是互聯網安全公司。而Bess曾經是Palo Alto Networks的CEO。
更令張亮出乎意料的投資者出現在Trustlook產品上線前一週。那是2013年7月,張亮在他San Jose的辦公室裡和奇虎360創始人、CEO周鴻擦肩而過,幾分鐘後他倆才互相認識。而周鴻在那裡出現就是因為奇虎360想要投資TrustLook。
在幾年前難以想像,一家在紐交所上市不到兩年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能比硅谷其它投資者開出更誘人的價碼。在他們見面當天,奇虎360和Trustlook幾乎完成了所有談判:周鴻禕承諾不管Trustlook估值如何,奇虎360都願意佔其25%的股份,而且不帶其它VC常會要求的繁複條款。隱含的更多好處在於,奇虎360能幫助Trustlook這家誕生於硅谷的公司立刻面向整個中國市場。
儘管Trustlook團隊中幾乎所有人都為這一邀約所動心,但張亮最後卻拒絕了。能支持他拒絕的原因之一在於,錢並不是他最擔心的事情。即使拒絕周鴻,他依然能獲得足夠多的投資人支持—在產品上線第一週之內,他就完成種子輪140萬美元的融資。
「錢不是問題,做一家創業公司需要的錢比以前少很多。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張亮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你依然需要他們(創業者)的想像力和能量,但他們已不那麼需要你的錢了。」在2013年7月面向投資者的會議PreMoney上,Y Combinator的創始人Paul Graham對台下的投資者們這麼說。
這就是硅谷正在發生的:對正在在創業初期的創業者而言,困擾之一已不再是「誰願意投資」,而是「拿誰的錢更有價值」。
爭奪張亮這樣創業者的投資者隊伍不斷擴大。來自中國的投資者是其中之一—騰訊、百度和盛大這樣大公司的投資人也都出現在了硅谷並尋找獵物;而更多的是天使和孵化器,他們是整個環境發生變化時最敏銳的一群人;另外,大公司的投資部門讓人無法小覷:根據道瓊斯Venture Source的數據,Google Venture是2013年第二季度的第四大投資者(按照交易數量計算)。
「由於微型風險投資公司、加速器、天使投資人、眾籌網站、AngelList這樣的網站以及二級交易市場的興起,風險投資的環境已經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Fenwick&West律所的合夥人Barry J. Kramer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他在1970年代末就開始在硅谷生活,此後為許多創業公司提供法律服務。他還從10年前開始撰寫《硅谷風險資本調查》等和投融資相關的報告。在最近幾年,他所在的律所除了和傳統VC保持良好關係之外,越來越多地開始和其它種類的投資者打交道。
可以預見的是,各種投資者會不斷地湧入硅谷,並專注於早期投資。在7月,三星在Palo Alto的大學路(University Avenue)上開始一個新的孵化器項目;另一個消息是Ronny Conway離開Andreessen Horowitz並募得3000萬美元開始自己的一個投資基金,這個基金專注於早期技術公司的投資;Twitter前高管Satya Patel和Google前高管Hunter Walk也在2013年用4個月時間籌集了3500萬美元成立了「家釀投資」(Homebrew,取此名是向1970年代的硅谷計算機愛好者協會「家釀俱樂部」致敬),以投資尚且在「種子期」的創業者。
「很多新的情況在這兩年發生,但在2010年前後就已有趨勢。」500 Startups的合夥人Christine Tsai說。她在那一年離開Google後於8月份加入500 Startups,這個孵化器於2011月成立。創立者Dave McClure最初始的想法就是要給這個行業帶來點不同。同樣在那段時期在灣區成立的孵化器還有AngelPad和Kicklabs。
Tsai、McClure以及其它諸多投資者所共同看到的趨勢之一在於,創業者創業需要的錢不再那麼多。如果開發一款手機上的應用程序,創業者們盡可以使用Amazon Web Service、Prototype工具和數據分析工具—這些幫助開發者的工具通常使用Premium的模式,在確定需要更多儲存空間或者功能之前,開發者儘管可以使用免費版本。(相關報導請見《第一財經週刊》2013年第17期特寫《讓創業變簡單》)
「在10年前,你如果創辦一個創業企業可能需要上百萬美元,但現在你甚至幾萬美元就能做出一個原型來。」Kramer說。
但創業者依然需要幫助,這些幫助已不是那些有著MBA學位的VC們能提供的,而是那些在行業內有充分經驗,甚至自己曾經是創業者的人。
最敏銳意識到這個趨勢的是Y Combinator。創立者保羅·格雷厄姆在2005年創辦這家孵化器。他自己是個技術領域的創業者,所創辦的Viaweb在1998年被Yahoo收購,獲得的錢足以讓他成為一名天使投資人。但保羅·格雷厄姆用了一種新的方式來幫助創業者。他挑選創業者,讓他們加入YC訓練營,並在三四個月的時間裡給予他們從技術到市場等各個方面的幫助,敦促他們迅速搭建原型並上線運營進而實現快速增長。這個階段YC給學員們提供的幾萬美元啟動資金通常夠用,但等到YC學員畢業後,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機構都會蜂擁而至,讓這些創業公司的估值瘋漲。
這些指導變得比錢更為重要。「Y Combinator會請來馬克·扎克伯格和拉里·佩奇這樣的聰明人來給我們做演講,而且因為談話不公開,所以通常他們知無不言,讓我們獲益匪淺。」DrChrono的創始人和CEO Michael Nusimow說。他是Y Combinator 2011年的冬季學員,在2012年初得到了首輪風險投資。
有著連續創業經驗的天使們也受到創業者們的青睞。「我的幾位天使投資人在Facebook和Google工作,技術背景都很強,他們給我的建議比給的錢更有價值。」張亮說。
甚至一種現象變得更為常見,即創業者為了得到某個經驗豐富者的長期建議而主動要求獲得他們象徵性的投資。「當他們成為你的投資者,他們會時不時關心你在做的事情,主動給你幫助。」Nusimow說。在2013年9月末一個面向創業者的活動中,他將此作為建議分享給了其它創業者。
在硅谷這樣的地方,通常許多這樣的經驗豐富者通過出售公司或售出公司股票變得富有。
即使是在招聘等方面,天使投資人相比傳統VC也對創業早期的企業更有用。「VC們可能在尋找高管方面更有資源,但是天使卻對行業更瞭解,更能幫創業企業找到合適的程序員或者合夥人。」李強(Larry Li)說,他在硅谷20多年,於2012年在硅谷創辦了Zpark Venture,主要進行種子期的投資,其合夥人大多在硅谷有多年的技術背景。
與Nusimow在同一期YC中畢業的Eric Migicovsky的經歷則更能說明和此前的創業者相比,現在的創業者在獲得投資方面可選項更多。
他的項目是智能手錶Pebble,在他於2011年獲得了Tim Dreaper等一些投資者37.5萬美元融資後,就再也籌集不到更多錢。2012年4月11日,Migicovsky開始在眾籌平台Kickstarter上開始了目標10萬美元的融資。兩個小時之內,他就實現了其設定的目標;在之後的30天內,他募集到了470萬美元,最後他於2012年5月18日結束募集,屆時他已獲得來自6.8928萬人的超過1000萬的投資。
這一表現足以讓VC重新審視Pebble的價值。在2013年5月,Pebble完成了A輪1500萬美元的融資。
「現在很多投資者都會關注我們這樣的眾籌平台,雖然我們不會和他們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在我們平台上很多項目都在完成目標之後立刻獲得了VC的青睞。」眾籌平台Indiegogo負責硬件市場拓展的Kate Drane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說。
而對於投資者而言,不斷有新的平台出現,可以成為他們的工具,也在改變他們的投資方式。
「你應該去看看AngelList,我想它是在這個行業中最具顛覆和創新的。」500 Startups的Tsai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這樣說。AngelList作為一個創業企業,給需要融資的創業企業和有資質的投資人提供了免費的平台,以及一些模塊化的條款,使他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更方便高效地完成投融資。500 Startups已使用AngelList作為申請入口。和AngelList類似的還有FundersClub等平台。
更可能具有顛覆意義的是AngelList剛宣佈的新功能「Syndicate」,這個功能允許看好一個創業企業的投資人讓其它個人投資人加入進來進行聯合投資。加入進來的投資者大體看好領投人的判斷力並願意與之一起承擔風險。這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投資者此前屬於某個投資公司的限制,而讓他們彼此之間建立起鬆散的聯盟。
「現在這一切才剛剛開始。」Tsai說。
她所在的500 Startups在6月27日召開面對投資者的「PreMoney」會議。他們的初衷在於覺得「風險投資在危機之中」,是時候討論一下這個行業在面臨什麼了。
「我很驚訝那麼多老牌風投都同意我們的觀點,承認變化正在發生。儘管也依然有一些風投認為早期投資風險太大還是不要介入的好。」Tsai說。
在以前,創業者需要穿得像模像樣,然後拿著商業計劃書跑到SandHill Road去打動投資者。「但現在投資人都得放下身段,下來和創業者聊天。現在大家往往約在Palo Alto某個交通方便的咖啡館,談完,創業者幾步路就回去接著寫代碼。你甚至可以看到Palo Alto Downtown的房價在不斷升高。」Larry Li說。
在之前,VC們並不屑於如此早期投資的原因在於,他們募集到的資金數額龐大,而這樣的投資金額少風險大,這意味著他們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看更多的公司,但可能得到的回報未必成正比。
「但VC現在面臨一個困境是:他們在最近10年的回報並不好,看看美國財政狀況、歐債危機,以及IPO上市公司縮減,這些都讓他們覺得宏觀情況並不樂觀,他們得更加謹慎;但微觀情況下,早期投資如火如荼,回報不錯。他們如果不更冒險一點,會覺得自己錯過賺錢的好機會。」Kramer說。
Cambridge Association用風險投資整個基金回報的近30年的數據做成指數,和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等進行比較,發現在1999年之後,風險投資表現一直沒有股票行情好。
這一機構的數據還表明,風險投資最近三年在早期階段的投資回報都要高於其整體的平均回報。
Y Combinator通常會要創業者5%的股份。這看起來並不算多。直到Y Combinator學員面對蜂擁而來的投資者和驚人的估值時,他們才會知道用少量錢換得的5%股份意味著什麼。例如,Y Combinator在最初期給Airbnb投入了2萬美元,此後它不斷受到風險投資者的追捧,2011年完成B輪融資時,它已經獲得大約1.2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20億美元。
更早期的介入也意味著更早退出。一些早期投資可以做到在B輪融資時就退出,這時一些公司已估值頗高。
即使在美國IPO前景依然不樂觀,但雅虎等大公司的收購也讓早期投資的風險看上去降低了不少。在過去一年,雅虎收購了十多家創業企業,其中為輕博客Tumblr付出的價格是11億美元。
傳統風險投資因此也開始進入這個更早期投資的領域。為了讓自己更有競爭力,這些希望有所突破的風險投資開始在內部進行一些創新。Andreessen Horowitz和紅杉內部會有在公共關係、市場或者招聘方面經驗豐富的人員,來為自己所投資的公司服務。
「這也只有大風險投資公司能夠做到。他們有著足夠大的基金,因此管理費足夠支持這些人員費用。」Edith Yung說。
在Andreessen Horowitz最新募集到的15億美元新基金中,有5%被作為管理費,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招聘專家團隊來為投資的企業提供輔助服務。而通常管理費用在每年2%至2.5%。
First Round Capital則致力於用技術解決為創業者提供服務的問題。這包括一個類似Quora的問答網站,讓其所投資的公司互相幫助解惑;一個類似Yelp的網站來讓創業企業查找服務提供商並做出評價;另一個即將上線的平台叫做HackPR,想讓記者和創業者能夠直接在這個平台上互相聯繫,讓記者得到自己想要的故事,而創業者得到想要的曝光。
First Round Capital說他們更加願意將更多人手放在這樣的平台上而不是招聘更多的投資合夥人。
風險投資不約而同的新做法還包括像一個媒體一樣提供資訊以幫助自己投資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最近聘用了《連線》編輯Michael Copeland來領導其內容策略;紅杉在今年早些時候聘請了《華爾街日報》的Ben Worthen,將一些「如何創業」的內容呈現在網站上;First Round Capital則在最近上線了First Round Review博客網站。
數據挖掘也成為風險投資們希望能有所作為的領域。Google Venture成為這個領域最引人矚目的一家,它依靠自己所擁有的世界上最大的數據,以及在搜索引擎領域的技術來挖掘創始人從大學論文到工作經驗等各方面的數據。此後KPCB、紅杉、Y Combinator都期望能在數據挖掘方面有所突破,好帶來更靠譜的判斷。
在這些聰明投資者的競爭中,得到最大好處的是創業者。
「和VC談特別費時間,但對於創業者而言時間非常寶貴。天使能夠非常快地給我們錢和其它幫助,還能保持條款乾淨。」張亮說。他說的條款乾淨指的是不會有過多束縛創業企業的條款。
「不同的創業者可以有不同選擇,進而得到不同的幫助。」Edith Yeung說,她是一位天使投資人,「對於毫無經驗的創業者而言,孵化器能夠幫他們在三四個月間就對創業的每個環節都有概念;連續創業者會更加願意得到專注於某個行業的天使投資人的投資,這意味著能夠得到更多來自技術方面的建議和行業內的人脈;成熟一點的公司,需要請管理人員時,傳統VC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我們更希望A輪融資的時候能夠得到Google Venture的投資,因為我們希望投資我們的是更加有活力的VC。」張亮說。當然他的另外一個考慮來自於他的很大一部分市場來自於Android操作系統,Google作為Android操作系統的所有者也許能帶來更多的資源。
Google Venture還有一個平台能讓自己投資的公司查找到Google內部的專家資源,使得在必要的時候Google的人才庫也能為這些創業公司所用。
無論是哪種投資人都在試圖讓自己更加適應這樣的投資環境。在PreMoney的會上,不論是YC的創立者Paul Graham還是AngelList的創立者Naval Ravikant都說投資者應該更快地做決策,並減少在所投資公司中所佔的股份。
「但你也會看到A-Round Crunch,」Kramer說。A-Round Crunch的意思是,雖然得到種子輪融資的公司很多,但是進入到A輪的公司卻很少。
「這未必是壞事,這意味者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的人更多了。」Kramer說。
它跨界搶別人錢的秘訣:問對三個問題
|
|
雄獅集團董事長王文傑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剖析整個產業的價值鏈,他說:「沒人研究,給了我機會。」 他不停的問三個問題:「誰正在賺我的錢?」「如何把別人正在賺的錢搶過來賺?」「未來又要去賺誰的錢?從哪賺?」不停的找出問題、尋找答案與方法,逐步構建出他的百億旅遊王國。未來集團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歸納為三軸線。 一、科技力:由勞力密集的傳統旅遊業,轉型以資通訊為核心的生活休閒產業。 在電腦尚未被旅行社使用的時代,王文傑認為旅行社作業當中的文書處理、資料編寫等,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因為旅行社服務的基本,就是大量資訊的處理:一個客戶上門,至少是護照與簽證兩份證照,一趟班機、多日住宿加上數個行程,牽涉到數十個號碼與近百個時間點的確認。 當時市面上已有一些套裝軟體,提供如套印等功能的服務,但王文傑認為套裝軟體無法滿足雄獅旅遊長期的發展需求,他第一個借專門的人才,找上了當時在台灣氰胺公司資訊部的裴信祐,開始替雄獅旅遊量身打造自己的MIS(管理資訊系統)。套裝軟體不過七、八十萬元,他卻斥資數百萬元,建立自己的團隊。 這是王文傑運用資訊力量之始,他在此嘗到甜頭之後,直到現在,都不斷維持接觸新科技。例如,他建立了公司內部全球電話連線系統,不管同仁到哪一國出差,都可以透過公司內線找到人。 另也開發出機票與訂房的App,雖目前營收貢獻不高,但他認定行動通訊是未來趨勢,一定要先行卡位。 二、知識力:由黑手經驗型的傳統旅遊業,轉型以知識密集為核心的生活休閒產業。 傳統旅遊業進入門檻低,從業人員學歷不高,台大管理學院專任副教授黃崇興說,其實傳統服務業大多數皆如此,但王文傑試圖去做「知識萃取」,把所有工作者業務上相關的know-how建立一套SOP,傳承下去。黃崇興認為,能夠自行摸索,把這個產業的黑手能力理出一套流程,是雄獅能成為一個「帝國」的重要原因。 三、文創力:由到此一遊的傳統旅遊業,轉型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生活休閒產業。 目前在旅遊批售市場,康福旅行社(可樂旅遊)市占率最高,但在散客旅遊與網路旅行社領域,雄獅已是台灣第一大。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指出,旅行社是個既古老又複雜的產業,只做批售市場或傳統形式的包團旅行,市場穩定且還是有需求,所以仍能存活,但隨著消費者意識越來越強時,到此一遊的旅遊類型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 王文傑很早就意識到這點。此外,一九九○年以來,雄獅因為成為國內第一家導入ERP(企業資源規畫)管理系統、網路下單的旅行社,靠著此先行者優勢,讓它在過去十多年來,保持業界領先的地位。然而,隨著如今資訊化、電子商務早已成為旅行業的基本要件後,雄獅原有的優勢已經逐漸在流失。 王文傑認為,雄獅要從「旅遊產業」轉型到「文創、生活產業」,才能維持競爭力,因此,他成立了欣傳媒與傑森全球整合行銷,前者專門做吃喝玩樂主題等旅遊相關報導,以網路、平面媒體與「達人品牌經營」為核心,雖然最終還是以要銷售自家的旅遊產品為主,卻能增加其產品價值和消費者黏著度,例如達人的帶團價格可能就是一般團的三倍,死忠粉絲甚至一年參加好幾次。 此外,王文傑也找來知名部落客吳建誼(工頭堅)發展主題旅遊,複製工頭堅,希望把領隊都塑造成達人;也找來學界與媒體圈出身的建築達人林芳怡加入團隊,負責社群發展,一年舉辦六十場講堂;針對人文藝術、攝影、音樂、飲食、建築等主題,請來李清志、劉芊芊等該領域專家,培養潛在客戶。 |
【小敗局】窮創業案例解析:沒有錢的小團隊如何生存!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0/57002.html我從2012年7月開始創業,當時我感覺傳統出版一定會向數字出版轉型,所以想與傳統出版社合作,我們提供技術支持,幫助他們轉型。我們的產品是一個可視化編輯器,通過這個編輯器可以讓出版社編輯很方便地做出富媒體的出版內容,並且發佈到任何設備上,這也是與iReader、多看的區別。
我不想讓我的夥伴在項目還沒有看到希望時就投入得太多,所以我決定大家先以人力投入為主,所以團隊從一開始就沒有資金,後來這成了我們最大的阻礙。
在最初的幾個月,我們都在全力做這件事,大家雖然沒錢賺,但是每天都幹到凌晨,當時我們已經搭建好了整個架構,實現了很多功能的模塊化,雖然沒有變得可視化,但是已經能開發數字出版物了,也就是說可以把紙質內容轉化成可以帶視頻、音頻,可點擊的數字出版物了,於是我開始挖出版社。
當時我找了國內幾家基礎教育做得最好的出版社,和他們的基礎教育分社領導見了面,都覺得數字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想開始有小規模的合作,一切看似都挺好,但是後來都沒用消息了。
到了2013年3月,我們覺得項目推進太吃力了,前期投入了很大的經歷,但是並沒有取得理想的市場效果。我們的設計師突然退出,因為一直沒有資金,也沒接過項目,賬上一分錢也沒有,去外面找合適的設計師又很貴,導致整個項目陷入了停頓。
還是因為沒有資金,當時團隊成員除了我以外全都是兼職的,開發的進度也很慢。這時有幾個夥伴陸續退出了團隊。我們人最多的時候,包括外圍夥伴,一共有12個人,到這時只剩下3個了。
我們剩下的3個人決定堅持下去,這時我們見了一位投資人,聽了他的建議後,我們決定開始接外包項目養團隊。然後就開始各處找項目。在找項目時,我們發現在其他的領域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地方,目前給我們合作量最大,帶來利潤最多的幾家大的客戶其實都是傳媒領域的客戶,我發現對我們的Html5技術需求最大的並不是傳統企業,他們並不像我們一開始設想的那樣將會向數字出版轉型。
我在開始找項目後沒過幾天就接到了第一個單,這是一家國際上很牛的傳媒集團,他們要做電子雜誌,我們負責其中兩個關鍵控件的開發。項目進展很順利,我們兩個禮拜就完成了項目,並且拿到了第一筆項目資金(數萬元)。有了第一筆資金後,我招聘了一位全職程序員,平時就是我負責拉項目、做產品經理,主要的開發工作都由這位全職程序員承擔。
然後我們的發展思路就基本確定了,就是利用技術優勢接外包項目,保證現金流,另外接的項目一定是在我們自己產品的框架內的,在項目開發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產品。
反思
因為一直很喜歡出版,教育出版又是很大的一塊蛋糕,大家都想分到一塊,但是並不是那麼簡單能夠吃掉的,因為這個市場本身的運作是有自己的基因在裡面的。所以我們運作了很長時間但是沒有進展。
我覺得與傳統出版社合作,有兩個問題是我當時沒有考慮到的。
第一個問題是傳統出版的基因。我見的人是分社長,並不是這個出版社的大社長,沒有最高決策權,而傳統出版社的分社長因為三個原因不敢讓這樣的項目上馬。第一,像數字出版這樣的項目,是會動很多人的奶酪的,比如傳統印刷、排版,一旦數字出版發展順利,他們就沒飯碗了。第二,數字出版在國內過去都是轉成PDF格式在網上發行,這樣做的出版社、雜誌社很多,但是都不能盈利,因為把紙質內容照搬到互聯網上必死,這是大家現在的共識,但是因為以前這麼做的人太多了,給人一個感覺就是,數字出版不能盈利。公司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出版社也不例外,分社長讓項目上馬,這個項目一旦虧損,分社長面臨各方面的壓力會很大,所以他們不敢讓這樣的項目上馬。
第二個問題是內容的改編。就像剛才說過的,把紙質內容照搬到互聯網上必死,所以必須對內容改編,比如錄製視頻,做美術設計,而傳統出版社的現有資源很難完成這件事,他們現在賺錢賺得挺舒服,幹這種事情就太費勁了,沒有動力。
所以我覺得,創業者必須要對所在行業深入瞭解,知道它的具體的需求在哪裡。很多的時候我們可能看著一個東西火了,它不是表面上看,做一個東西就能火的,可能是解決了這個行業某個痛點。但是這個點能不能挖掘出來,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需要在這個行業沉澱很長時間。
最近有一個旅遊產品融到了一個多億,就是因為他們本身從事這個行業已經有十多年了,知道這個行業的癥結在哪。他們的網站從2000年開始運營,直到2013年才推出了這個產品。所以我們也不再把自己定位得那麼高,改從一些基礎的服務提供開始做起,因為畢竟我們在行業內的資源,還有對行業的理解程度都有欠缺。這麼做一方面可以在行業內建立和強勢資源的業務聯繫,搭建商業上的信任關係,也可以在給他們提供服務時發現,到底這些行業內比較大的企業他們需要什麼,進而分析出這個行業內的用戶他們需要的是什麼。這種東西提供得越多,定位就會越準,而且自己掌握的技術資源,以及外圍的渠道資源、客戶資源也會越豐富,這樣即使自己打造的產品在推廣上或者運營上出現一些問題,創業也不會死掉,因為有這樣的客戶資源在支撐著,那麼就允許自己有一定的犯錯誤的空間,這樣創業彈性會比較大一些。
另外,我覺得創業最重要的就是打死你都不放棄,因為不管誰創業,都會遇到自己意想不到的艱辛過程的,所以一定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