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重走五道口】移動互聯網和O2O當道,宇宙中心的實體店鋪們還好嗎?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318/149357.html


黑馬說:兩年前,“電商消滅實體店”的預言橫行。《創業家》選擇了五道口作為樣本近距離觀察店鋪生存狀況;兩年後,移動互聯網和O2O當道,我們再次走訪了五道口。昔日的店鋪,又過得如何?

 

我們發現了以下變化:

一,店鋪總數減少,“兼並”時代來臨。

二,餐飲比例進一步增加,服裝店紅旗不倒。

三,個人房東居多,租金漲幅霸道。

四,受益於O2O的樓內店越來越多。

 

不可否認,絕大多數店鋪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但實體店消失的可能性卻微乎其微。技術飛速進步,線上的購物體驗越來越貼心,實體店要站穩腳跟,第一要出售顧客真正需要的商品,第二提供超出預期的服務。


經歷了電商的沖擊和高房租的壓榨,五道口的店鋪依然顯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文 | 本刊記者 婁月

 

2013年1月刊,我們在“五道口專題”中把店鋪劃分為三類:剛需類店鋪、體驗類店鋪、便利類店鋪。同時,得出三個結論:第一,高房租會驅逐本小利薄的剛需小店如“驢肉火燒”等;第二,體驗類店鋪可與電商共生;第三,便利類店鋪將被電商取代。時隔兩年,這些結論都被驗證:“驢肉火燒”不見了;逃立方等體驗類店鋪借助網絡培養起顧客群,實現線下擴張;售賣標準化產品的Green Tree便利店關門大吉。如今,在移動互聯網和O2O時代,五道口又將誕生哪些新預言?

 

開店,依然很難。這不是在唱衰實體店,而是開店的門檻越來越高,開好一家店愈發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撐。時隔兩年,《創業家》再次走訪五道口商圈。房租和人工成本繼續攀升,移動互聯網和O2O炙手可熱,還好,大部分的實體店還沒有消失,留下來的都有值得深挖的亮點。

 

沒有人再談起馬雲和王健林的億元賭局,電商和實體店的關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經過了潮水退去的陣痛,實體店調整姿勢,積極擁抱互聯網和O2O。更多的店鋪經營者開始苦練內功,錘煉供應鏈、產品和服務。

 

意更難了,但不要低估實體店

 

從中關村東路東側出發,在財經東路結束,還是1151步的路程,只是沿途的風景變了很多:很多熟悉的店鋪消失,一些新的店鋪湧現。兩年的時間還不足以讓五道口滄海桑田,但這里的實體店格局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店鋪總數減少,“兼並”時代來臨。在上述這段路程里,2012年底的店鋪數量是198家,現在是165家,兩年其間共有234家店鋪死亡。這些撤離的店鋪中,有的被迅速補位,有的則被實力更強的店“兼並”,總之,大店越來越多。比如,上次走訪的牛奶糖,——這家位於華清嘉園底商地下一層的服裝店,現在已經不複存在,店鋪原址被並入一家叫都市麗人的店中。後者所在的公司已於去年6月在香港主板上市。

 

店鋪數量減少的另一原因是,去年海澱區為了評選北京市文明城區,強制關停了證件不件、以及開在違章建築中的店鋪。清華東門旁邊小胡同里的“驢肉火燒”就不幸“躺槍”。兩年前,驢火的該店主人曾預感門店可能會因租金過高而死掉,卻沒有料到最後死於違建。

 

餐飲比例進一步增加,服裝店紅旗不倒。五道口的店鋪覆蓋了餐飲、服裝、零售、美容美體、休閑娛樂、教育培訓、醫療健康等常見業態。2012年底,占比最高的是餐飲商家(含咖啡店、酒吧),比例是36.9%,現在這一比例提升至46.7%,是所有業態中漲幅最高的。餐飲行業受電商沖擊小、承租能力相對較強是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兩年前,服裝店的比例為20.2%,店主正為淪為電商的“試衣間”而苦惱。兩年後,服裝店的數量少了很多,比例也下降至14.5%,但依然是五道口商圈的常見店鋪。這期間消費者的網購習慣也在改變:服裝看似是標準品,實則上身後個體差異極大,越來越多的顧客更希望通過試穿體驗買到更合體的衣服。像以純、羅賓漢、聖迪奧這樣的店鋪與其說受制於電商,不如說死於無序擴張。而紅英、風之羽翼之類的買手制店鋪,則以差異化優勢逐漸在五道口立足。

 

個人房東居多,租金漲幅霸道任性。五道口商鋪的歸屬房東有兩類,分別是個人房東和法人房東。法人房東的數量不多,主要是東源大廈和東升大廈。絕大多數沿街商鋪和華清嘉園的樓內店的房東均是個人。相比較統一管理的商業街和購物中心,個人房東居多的五道口店鋪飽受租金的不合理上漲之苦。

 

Green Tree曾是五道口一帶很有名的韓國商品便利店,生意還不錯的它卻在去年下半年突然關閉,據傳租金從每年五六十萬飆升至100多萬;棗糕王陳立火了,他的房東也眼紅了,幾年來多次漲租;即使地理位置不怎麽好的樓內店,租金也高得嚇人。2nd Place,一家藏在華清嘉園樓內、需要靠門牌號識別的日式酒吧也在去年撤離。3年內它的租金從每年每平方1萬元漲至1.43萬元,店主為此每年要多付出40萬元左右的成本。

 

受益於O2O的樓內店越來越多。正當沿街店鋪苦於上漲的租金和摸不透的客流量時,那些藏在樓里的店鋪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煩惱。他它們通過團購等互聯網渠道導流,聚集口碑,繼而吸引更多的顧客。利用互聯網,讓這個良性循環形成的時間急劇縮短。

 

東升園公寓11號樓一單元,左手盡頭是一家看上去沒有任何特別之處的民宅,走進去卻別有一番天地。這是一家提供聚會場所的“頑主轟趴(Home Party)館”,“頑主轟趴館”提供桌遊、臺球、KTV、廚房DIY、家庭影院、X-box體感遊戲等多項娛樂設施,完全靠口碑和團購網站導流。它在大眾點評上的得分是四星半。

 

逃立方、彩色熊貓證件照這些我們上次重點走訪的樓內店,現在依然活得不錯。逃立方在行業競爭激烈的2014年,依然獲得了200萬元的利潤。彩色熊貓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相比兩年前,它的營業額、面積和員工數等幾個指標都翻了倍。

 

雖然絕大多數店鋪的生意越來難做,但實體店消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2014年實體門店普遍遭遇客流量下降,銷售增幅減緩,有的門店甚至出現了銷售下降的情況;。而埃森哲同期的調研卻令人驚訝:未來計劃更多通過實體店購物的消費者比例從一年前的18%攀升至26%。,表示實體店“非常方便/方便購物”的客戶達到93%,遠高於網絡和移動設備。

 

兩者的結論並不矛盾。電商崛起的前十年,正是中國零售業和餐飲業發展的黃金期,是彼時的風口。只要占據了好的地理位置,大多數店鋪哪怕經營再粗放,也能活得不錯。所以當紅利期遠去,在遭遇成本上漲、電商分流的情況下,“裸泳”的店鋪被淘汰出局再正常不過了。

 

而再牛的電商和O2O,也無法替代消費者逛街時尋找、品鑒、試用、比較的樂趣。齊家網高級副總裁毛新勇提到,過去經營者把門店和展廳看作是負資產,現在卻出現了“反展廳”現象,即互聯網成為實體店的線上展廳,承擔起將消費者引導至線下的功能,這對那些需要用戶體驗的行業尤為重要。

 

 

下來的店,秘訣有兩條:好商品和好服務

 

即使沒有人認為實體店不會滅絕,但技術飛速進步,線上的購物體驗越來越貼心,實體店要站穩腳跟,第一要出售顧客真正需要的商品,第二要提供超出預期的服務。

 

先說商品。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其實並不是在選擇渠道,而是在尋求價值,商家最終要回到行業的本質上,即重視商品經營和顧客經營。歐美電商對線下渠道的沖擊極小,主要原因就在於實體店的基本功紮實,顧客在線下就可以買到所需要的商品,且價格合理。

 

那麽,街邊店怎麽做商品?兩年前,可多生活館剛剛在五道口開業,現在店里大部分時間都擠滿了顧客。這家店出售精致的家居用品和工藝品,價格相對較高。其敢於“高價”的底氣在於,這些用品均由買手精心選購而來,差異化明顯,質感極強,你很難在網上找到同款。

 

與吃有關的商品亦需要用心。棗糕王陳立至今依然親手調配原料,經過多年摸索出了控制棗糕發酵程度的方法,以保證最好的口感。這兩年,找他加盟的人依然很多,但他只傳授技術,不肯開加盟店,怕無法保證產品的穩定性。

 

再說服務。好的服務既可以是貼心的引導,也可以是讓人舒服的店堂環境,還可以是過硬的技術水平。總之,服務是提升顧客體驗的關鍵力量,也是吸引回頭客的不二法門。

 

澳娜芬,一家從不打廣告的內衣店已經在五道口已經駐紮了8年,而周圍的服裝店已經幾易其主。這家內衣店的秘訣是,除了產品過硬,“人”的因素更重要,店員的引導和服務需要到位。

 

上文提到的頑主轟趴館,設施和商業模式均可以複制,但它能獲得高評價的原因還在於老板親力親為,盡量滿足顧客的需求。在大眾點評上,你可以看到“老板人很好”、“老板一直在陪玩陪聊”等一類的評價。放下身段討好用戶的互聯網法則,同樣適用於實體店。

 

這兩年,“未來商店”的概念很火。店鋪由全息投影、人臉識別、智能硬件以及3D模擬等高科技武裝而成,無比酷炫。但逛一圈你會發現,如果沒有自己想要的商品和服務,一切都是浮雲。

 



為了激勵作者們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掃下面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

 
版權聲明:本文全部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有疑問請聯系微信heimage0001。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