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息的重要性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2773


設一間公司股票的盈利率為20%,每100蚊賺20蚊,並假設它有能力運用額外的資金賺20%

1.如果公司唔派息,保留20蚊,淨值120,次年可賺24,市盈率16的話,市值384

2.如果公司派息20蚊,保留0蚊,淨值100,次年可賺20,市盈率14的話,市值280,加上20蚊股息合計300

3.如果公司派息10蚊,保留10蚊,淨值110,次年可賺22,市盈率15的話,市值330,加上10蚊股息合計340

4.如果公司派息20蚊,股東以股代息,結果保留20蚊,淨值120,次年可賺24,市盈率16的話,市值384

5.如果公司派息20蚊,股東買股,結果保留0蚊,持有股為1.2倍,淨值100x1.2,次年可賺20x1.2,市盈率14的話,市值336

以上看起來,公司保留盈利最好,股東取股息消費最差,原理等於大股東注視資產的財 技一樣,當上市公司市盈率較高時,將自己的狗屎垃圾都塞比公司可以 獲得不乎實際的高估值,等別是錢搵錢的東西,事實上在稅負的考慮上唔派息的確較好,但是這是假設公司有能力運用額外的資金賺錢的前提下先得

上面的第5種,效益排第3,但實際運用上黎有變數,因為買股的股價不定,股東有幾會以高於或低於價值的價錢買股

6.當用股息買入高估50%的股票時,持有股數為1.1倍,淨值100x1.1,次年可賺20x1.1,市盈率14的話,市值308

7.當用股息買入低估50%的股票時,持有股數為1.4倍,淨值100x1.4,次年可賺20x1.4,市盈率14的話,市值392

另外來年的派息,各情況分別為0,20,11,24,24,22,28,能善用股息買入,不但總值更高,而且收入亦更多

因此收股息是有用的,股東使用股息未必比公司更有效率,但"選擇權"是更重要的,類似爭取到普選後一定會選到傻仔一樣,但人人都知要爭取,特別是股東一定會謹慎用自己的錢而且自己負責後果,但同樣是由股東負責後果,管理層會否惡用別人的錢卻不能保證

如果唔想自己煩,就比人地亂用,蝕左去遊行,咁叫廢人

順便假設之後一年出現股災,所有公司都跌,兼且是盈利下跌

1.由賺24跌至12,淨值132,次年可賺13.2,市盈率5.5的話,市值72.6

2.由賺20跌至10,市盈率4的話,市值40,派息10,合計50

3.由賺22跌至11,派息5.5,淨值115.5,次年可賺11.55,市盈率4.5的話,市值52.合計57.5

4.由賺24跌至12,市盈率5的話,市值60,派息12,合計72

5.由賺20跌至10,市盈率4的話,持股1.2倍,市值48,派息12,合計60

6.由賺20跌至10,市盈率4的話,持股1.1倍,市值44,派息11,合計55

7.由賺20跌至10,市盈率4的話,持股1.4倍,市值56,派息14,合計70

又看似公司保留盈利最好,股東取股息消費最差,但是這是假設股票的市盈率同盈利線 性同步的前提下先得,我們的親身經歷應該已經明確否定了呢一點,不 過就當股票的市盈率同盈利同步先,但在大虧的情況下,有派息同冇派息在心理上有巨大分別,冇派息的股票渣得唔安樂,而且易提前比人止蝕,有派息的股票可以 渣得安樂些少,兼且有派息的股票通常會更抗跌,如果公司有習慣派息,情況2的股票盈利雖然比情況1的少,但市盈率隨時比情況1仲高

大家讀巴菲特的書時,唔好比人洗腦,唔想美股唔派息純粹係因為當時35%的股息稅,如果係免稅巴郡一早都派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0

股息的重要性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1809


昨日SOHO中國宣布了09年全年業績,營利增長強勁,並派每股股息0.2人民幣或0.23 港元,以昨日收市價$4.08計,股息率達5.5%,我之前買入的建行,預計09年股息亦達4%,投機人只知道公司派息會在除淨日後在股價上反映,所以公 司派多少股息基本上是多餘,這種當股票為賭博工具的思維,既天真,實太傻,試想一下,假如我有一千萬市值的股票,每年穩定派息四厘,我每年已經有四十萬現 金收入,經濟好的時候大把人年尾出花紅都超過此數,但當經濟逆轉,公司減薪裁員,唔好講花紅,好多人連份工都無埋,經濟差,銀行自然唔願意借錢,要緊急借 貸,當然要付出超高利息,穩定的股息收入,就好比旱天甘露,助你渡過逆境與難關。

西格爾在《投資者的未來》一書也講到股息的重要性,並指出股票收息率決定未來股票投資回報這個事實,我在《買入持有無運行?》一文亦說明,就算在二 千年股市泡沫頂入市,並每年以平均買入法定時買入盈富基金,再將股息再投入,十年回報是74%,不要少看這個回報,如果化成年回報,不是那些二打六講的每 年6、7個百份點的回報,而是每年複利回報12%,算法要用TWIRR,例子如我之前計算我的投資組合回報: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26018

http://www.editgrid.com/user/ckm001/portfolio

簡單的一個指數基金平均買入法,再加上股息再投入,已經可以做出複利年回報12%佳績,並跑贏市面上超過九成的互惠基金,如果再出CKM001投資 必殺技,長揸跑贏大市的優質股票,借複利增長的威力運作十年、廿年,真係想唔發達都幾難,如果再有人同你講短炒可以發達,請你問他三個問題:

(1) 你有十年投資經驗嗎?

(2) 你試過持續十年做出複利增長12%或以上的回報嗎?

(3) 你現在發達未?

如果以上其中一條問題的答案是否定,基本上佢無資格發言,因為佢連盈富基金都跑唔贏,當然,一百個短炒投機人之中,可能有一個高手能夠做到,這種方法易學難精,你要捨易取難,我只能夠祝你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06

技術分析的重要性 安東尼• 波頓(Anthony Bolton)


http://www.fidelity.com.tw/news/pdf/20090112_TP_Time_to_storm_the_charts.pdf


我總是喜歡把技術分析(股價線圖的研究)與基本分析搭配使用,而不單單僅使用基本分析。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對於像我這樣一個非常重視企業體質、經營團隊、股票評價的人,怎麼還會倚賴研究股價走勢圖。然而,當我研究股票時,幾乎都是先從股價走勢圖(通常是3年或5年的線圖)作為起點。


我喜歡將目前的股價與它的歷史表現相比較。如果我知道某檔股票已經有好幾年的表現都相當好,而另外一檔股票沒有這種情況,我看待它們的角度會完全不同。當我發現一家新的有趣的公司,或是某檔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研究的股票,我想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我是否比別人早知道這個投資題材,或者我正在想的事情其實許多投資人早已知道並且已經購入該股票。只要看股價走勢圖一眼通常就可以告訴我答案。對於股價表現已經相當好、許多好消息已經反應在股價上的股票,我會較為小心。


我看待技術分析的角度是把它當成一個我可以把經過基本面研究挑選出來的個股作再次篩選的架構,這可以說是我選股的原則之一。實際運用上,如果技術分析與我的基本面看法一致而非相左,我可能會因
此而投資較大的部位。


當我對於某個公司有持股,而技術線圖卻開始惡化,我會想要重新檢視我的投資理由以確保我沒有遺漏任何資訊,例如忽略某些負面消息等等。如果我對基本面的信心相當強,我會乎略技術分析的結果,否則我可能會降低我的投資部位。在擔任基金經理人的時候,我喜歡對於基金的所有持股以技術分析每月至少逐一檢視一次,並且將它們區分為技術面支持基本面、技術面不支持基本面、以及沒有明確關聯性三類。


我發現技術分析對於中型尤其是較大型的企業最為有用。對於市場領導企業來說,想要掌握其所有影響公司績效與股價表現的變數通常並不容易,然而,這些因素都會綜合呈現在股價中。大型企業無疑是最難分析的,因為它們最為複雜。我將技術分析視為某個股在某時點所有可得基本面市場看法的彙總呈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97

領導層的重要性 股壇老兵鍾記

http://blog.yahoo.com/_W7IRY52UUXB7Z6MXPPNXD2UOR4/articles/131323/index

 

股神「畢菲特」說過:「在選股方面,我寧愿選一家連蠢才都可以管理得好的企業,多於選一家需要出色的領導層或CEO才可以管理得好的企業。」基本上,我是贊成的。

 

 

 

但是畢竟「連蠢才都可以管理得好的企業」兼且有前景的公司數目不多,嚴格來說,我認為只有一些壟斷性的行業(即沒有競爭)才符合這個條件,例如屬於公共事業的中電、港燈和中華煤氣等,當然還有港交所。

 

 

 

回到現實世界中,市場是充滿競爭的,弱肉強食,我認為企業必須擁有出色的領導層才可以突圍而出, 做強做大,成為行業的龍頭。所謂出色的定義包括:遠見、創新、誠信和執行能力等。

 

 

 

以我多年的觀察,我覺得以下的公司擁有出色的領導層: 匯豐(5.HK)、平安保險(2318.HK)、港交所(388.HK)、聯想(992.HK)、金蝶(268.HK)、比亞迪(1211.HK)、德昌(179.HK)、創科(669.HK)、瑞房(272.HK)、Soho中國 (410.HK) 、經濟日報(423.HK……(按:不能盡錄)

 

 

我認為港交所既有出色的領導層,而且屬於壟斷性的行業,難怪我愛不惜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38

轉:從身邊的例子說明行業的重要性 金錢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2e03i.html

中國有句老古話,「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關於選股行業的重要性,李劍先生分析的已非常到位,相同之處我就不一一贅述,下面以舉例的方式做一補充說明。

跟我從小一起長大的甲同學,大學畢業後就選擇了自己創業,開了個培訓諮詢公司。在10年前ISO9000、HACCP等認證剛起步,做這種培訓的公司是非 常賺錢的。而另一位乙同學也看好這個市場,即選擇的是做認證公司。論能力和智商,二位同學應該是差不多的,但十年後的今天,兩人的公司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做培訓公司的同學,目前公司仍住在一個比較小的辦公室裡,每年都要為生計各城市之間來回奔波;而做認證公司的同學,現在公司是越做越大,年收益已是按千萬 計了。

上次一起吃飯,甲同學感概萬千,大吐苦水:當初如果選擇的是做認證公司,現在也不會如此。問其故,才知道真像。原來培訓公司因為起點低,競爭非常激烈,更 要命的是一般認證培訓客戶基本都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說培訓了這家,要找到下家才能有飯吃。而認證公司就大不一樣了,雖然一開始要求高點,但一旦站穩腳,由 於被認證的公司,每年都要進行覆審,就只要坐地收錢了,也就是每開發一個新客戶,就像增加了一個取款機。

兩個看著類似的行業,差不多的經營,結果即是天壤之別。

其實A股市場這種例子還不夠多嗎,遠的不說,就拿上市5年不到的金螳螂為例。金螳螂是酒店裝飾業的龍頭,為什麼會成長這麼好呢?一方面,消費升級,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提升是大趨勢;另一方面,其實你只要有點行業常識就會知道,一般高檔酒店4-6年,平均每5年就要進行一次再翻新,基本是再來一次全裝飾,酒店就是它的搖錢樹啊。知道了這一點,你現在還認為它會受地產行業週期的影響很大嗎?剛上市的廣田股份,雖然目前成長性非常好,它的主業是高檔商品房的精裝飾,但你看過有房東十年不到就折騰自己房子,來一個全裝飾嗎?可能會有,但一定很少,許多人幾十年甚至一輩子都不會再折騰了。

同樣作為連鎖經營,不同的行業差別可就大了。為什麼美邦服飾連鎖店越開越多,收益卻並不能有效地提高,而蘇寧每新開一個店,資金就滾滾而來?其實它們的經營模式是有本質區別的:家電連鎖用的是別人的產品,佔用的是別人的資金,所有貨損都由供應商吃進,只要一塊場地,招幾個人就能經營,這跟開銀行有什麼區別呢?而且是存款連利息都不給的銀行!而 美邦服飾雖然是貼牌,但實質用的還是自己的產品,佔用的是自己的資金,貨損全部自己吃進,怎麼能跟蘇寧比呢?這種公司說得不好聽點,連鎖開得越多,風險越 大。還有剛上市的永輝超市,本人並不看好,原因有三:一、水產經銷商已基本形成壟斷,永輝的發言權沒有蘇寧對家電供應商這麼強。二、進來合格的產品變質了 或者死了,你不能再找水產經銷商來賠吧,所以產品損耗基本全部由超市吃進,像水產品這樣的貨損2%不奇怪吧(具體貨損比例我沒有數據,理論上不太可能低於 2%),而永輝的利潤率才3%左右,稍微管理不善,就可能會虧損,這也是永輝開一家新店,要一年左右時間才能贏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像蘇寧,開一家新店一般 3-6年月就會產生贏利,甚至有的時間更短,像國美開店當月贏利的都有。三、水產品經營競爭是很競烈的,大到各大商超,小到批發市場和菜市場,全部有經 營.比購物環境,可能不如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隆強;比價格,又沒有批發市場和菜市場的優勢。所以本人對永輝超市的前景並不樂觀。

做價值分析,高增長的財務指標只是美麗的外表,行業空間和贏利模式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脫離行業是根本行不通的。當然如果你不懂企業管理,你是很難看準行業的,所謂的價值投資只能停留在形而上的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12

信用風險管理和適當定價的重要性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6ei.html

(作者係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特邀嘉賓、標準普爾公司董事總經理 

日本利率市場化的歷程

  利率市場化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影響衝擊非常大,所以日本充分考慮了這一點,循序漸進地推進利率市場化,先從大額定期存款到小額定期存款,再到流動性存款。在此期間,存款保險制度本身也在日本同步推進,它主要發揮安全網的作用。

表1  日本利率市場化的歷程

 

主要事件

存款保險制度

1984

5

日美日元美元委員會,發表了金融市場化和日元國際化的展望

1971  存款保險機構:日銀,民間

1985

3

MMC(Money Market Certificate)的導入

由銀行出資開始運行

1982 提高保險費率

 

10

10億日元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市場化

1986 將保險金支付限額由300萬日元

 

 

此後由大額到小額,由定期到流動性存款,市場化逐步推進

提高到1千萬日元

1989

1

「都市銀行」,導入新短期優惠利率

 

 

10

1千萬日元定期存款的利率市場化

 

1991

4

銀行,開始將長期貸款利率與短期優惠利率聯動

 

 

6

日銀,取消窗口指導

1991 決定對合併了東邦相互銀行的

1992

12

確定對定額郵政儲蓄實施利率市場化

伊予銀行提供資金援助

1993

7

銀行開始引入證券業務

 

1994

7

「都市銀行」,將房貸利率變更為以短期優惠利率為基準

 

 

10

流動性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無利率活期存款除外)

 

19962001

金融制度改革(日本版金融大改革)

1996-2001  存款的全額保護

 

利率市場化的不斷發展影響了銀行的負債構成,使市場化利率存款逐漸增加。如圖1.

圖1  計息負債的構成

 
 

日本利率市場化的影響

  日本的利率市場化,使得通過影響利率來調節經濟的貨幣政策的效果得到了提高,貨幣供應量作為指標的意義發生了變化。另外,存款的超額利潤(市場利率減去存款利率)消失,所以銀行存貸差也隨著下降。銀行為了彌補利差空間縮小,將貸款對象從大企業向中小企業和個人擴大。但是由於過度依賴於房地產的擔保,同時在如何評判信用風險上缺乏足夠的知識技能,所以導致風險的產生。(中國也會走同樣道路。這支持了房價上漲和穩定,直到最後崩盤)

  由於利差下降,對房地產貸款金額增加,政府又未能對其進行適當管理,導致了房地產泡沫和銀行危機。由於房地產價格下降以及貸款利率水平的不適當,銀行經歷了多年的收益下降,一直維持低收益水平(利率自由化對銀行是打擊,台灣和日本都是先例!,這可以成為常識)

  利率波動使得綜合性資產負債管理的必要性越來越高。但由於日本對沖工具較少,且真正引進這種手法比較晚。銀行通過把貸款利率和短期市場利率等資金成本聯動起來,以減少利率風險。日本的存款保險制度對中小金融機構的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保險制度過去就有,但是在具體的資金以及技能運用方面表現不佳,對存款的保護也導致業界供應過剩。

  (一)利率市場化後,貸款利率更能充分反映市場利率的變化

  將利率市場化前後的1980年和1991年進行對比,圖2顯示了,1980年,隨著市場利率下降,銀行放貸的利率也下降較快。80年代,貨幣供應量的波動非常大。貨幣供應量和實體經濟活動之間並不一定密切聯繫在一起,兩者是背離的關係。資產價格的波動、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過程當中存款者行為的變化以及向郵政儲蓄等的資金轉移都是影響貨幣供應量的因素。

貸款利率的下降(所有銀行)

圖2  本次寬鬆局面

 
  
圖3 上次寬鬆局面

 
 

  (2)80年代,全國銀行的存貸款利差下降,貸款增加

  表2中可以看出,存款的息差在下降,存貸款的利差在縮小。圖中藍色部分顯示利差越來越小,而銀行為了應對存款息差的縮小,提高了貸款息差,並開始積極推進息差較大的中小企業貸款、個人貸款、房地產貸款,通過大量的放貸來確保收益(1.改變風險偏好2.放大槓桿,這是必然路徑)。也有一部分大企業把發行CP和公司債券籌集的資金放到銀行做定期存款,以此來獲取利益。

表2  貸款利差與存款利差

 

  由於存款息差縮小了,所以針對中小企業、個人貸款、房地產貸款越來越多。過去銀行都是大力吸收存款,這之後也開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貸款上。此外,銀行開始對收益降低產生不安,希望通過增大貸款量來彌補收益的降低,所以銀行的行動變得非常冒進(風險偏好改變)

  (3)銀行投資組合的變化

  一方面,銀行投資組合的構成發生變化,表現為中小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量增多。如圖4,過去是以製造業為中心,現在銀行的貸款對象從製造業到非製造業即服務業,從大企業到小企業和個人。圖5是大企業、中小企業和個人佔的份額的變化。過去銀行偏重於向大企業貸款,這一數字隨銀行不斷向小企業和個人放貸而減少。另一方面,有一種叫做住宅金融的專門機構,住宅金融專門公司是政府為了向個人提供購房貸款而創設的機構。過去,銀行不針對個人房貸貸款,現在銀行行為的變化使得這種政府背景的住宅金融公社開始向高風險房地產貸款傾斜。

  有關補充銀行貸款損失的手段,房地產擔保,政府保證佔大多數。圖中綠色部分是沒有擔保或保證的信用貸款,可以看出在利率市場化後出現了下降,而房地產擔保的部分增多了。這表明,銀行的信用判斷越來越依賴於擔保的價值和政府的保證。政府有一個專門保護中小企業貸款損失的政府保證制度,這項制度運用的越來越多。存在的問題是,由於過度依賴這種保證制度,銀行容易忽視自身對中小企業進行的信譽評估(政府信用被透支!)1990年之後,隨著房地產價格的下降,用房地產做擔保的貸款變得無法回收。1993-2004年期間,扣除貸款損失和經費之後銀行利差出現了負值。 

圖4  投資組合的產業構成

 
 
圖5 投資組合的規模大小

 
 
圖6  投資組合的抵押類型

 

  (4)日本通過導入與短期利率聯動的新貸款利率來迴避利率風險

  美國有一個S&L的組織,通過吸收短期存款進行長期放貸,這種現象導致很多破產現象發生。90年代,短期利率上升,導致了利差逆向甚至引起大批破產。

  在日本,利率風險沒有成為一個大的社會性現象,80年代,新長期優惠利率和新短期優惠利率兩者同時出現,是和資本成本相聯動的,因此銀行確保了一定利率,降低了長期、短期利率錯位的風險。90年代初期,日本了出現短期利率高於長期利率的情況,長期貸款的利差下降。但是,通過導入新長期優惠利率,把貸款利率與短期市場利率聯動,通過這個方式,銀行確保一定利差,減輕了長短期錯位的風險,對維持銀行經營起到一定作用。

  優惠利率的導入也有一些問題。比如都市銀行,可能具有一些更高信譽的顧客,但是當時的做法是採用同樣的利率標準,因此無法評估不同信譽的質量。當時沒有企業的評級技術和良好的評估審查能力,這可能也是造成這種問題出現的原因。  (評估和審核企業的能力是利率自由化的關鍵)

  利率市場化之前,各個分支機構的業績是由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的差額,以及貸款總量決定的。但是現在,分支機構的業績是由總行決定的基準利率和存款利率、貸款利率的差決定的。另一方面,利率浮動產生的利率風險全都集中到了總行。但是像利率互換市場這樣對利率風險進行對沖的市場,由於這些市場相比銀行資產來說規模較小等原因,日本銀行沒有像美國銀行那樣,預判利率市場的走勢,對利率風險進行動態調節。

圖7  新短期優惠利率和新長期優惠利率

 
 
圖8  「個人傳播方式」機制

 


 
日本和美國利率市場化的比較

  日本由於大量發行國債,所以長期利率率先實現市場化,另外由於日元國際化,帶來了利率市場化的壓力。但是美國不同,很多存款是轉向證券公司的,這是美國走向利率市場化的重要原因。同時,美國和日本都出現了不良貸款的增加。但是美國由於銀行的利潤不斷減少,所以更多是擴大證券和投資的業務,而證券公司也採用同樣的做法,介入到銀行業務之中,即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競爭變得很激烈。而日本當然允許銀行兼營證券業務,但是銀行和證券行業之間並沒有非常激烈的競爭。

  下圖是日本金融資產變化情況,日本的個人很大部分資產仍以存款形式存在,在80年代股市價格暴漲時,有不少存款投到股市或房地產市場,但是總體上呈現穩定的趨勢。這是由於日本以間接融資為主,而美國以直接融資為主,因而在存款方面非常不一致。(這裡的因果關係好像顛倒了)

圖9  日本個人金融資產的崩潰

 


 日本的存款保險制度

  日本的存款保險基金,由於銀行的經營困難,有一段時間出現了四萬億日元的赤字,但是在此之後慢慢得到了恢復。存款保險用於挽救那些倒閉的銀行,保護存款者。圖中銀行的數字,大型金融機構不斷合併的同時,地方銀行數量沒有什麼變化,因此銀行的數量並沒有大幅減少。日本金融危機時,對存款是全額予以保護的存款保險費也是均一的,並不根據銀行的經營情況而發生變化。正因為如此,日本銀行的淘汰或者重組沒有大的進展(存款保險費是均一的+全額就有問題。美國是均一但是保險是有限額的。這樣可以導致競爭關係。市場定價)

表3  存款保險費率的變化趨勢

 
 
各國主要銀行的財務指標比較

  中國四大銀行的均值,首先資本充足率非常高(如圖10),尤其是去除優先股之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很高。從不良資產率來看(如圖11),中國的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很小。另外,淨利息收益也非常之高(如圖12),一方面是由於銀行的息差很多導致的。

圖10  資本充足率

 
 

圖11  不良資產率

 
 
圖12 淨利息收益/平均盈利資產

 
 
圖13 貸款/存款比率

 
 

日本銀行業的特點:低收益性制約了評級

  日本銀行的優勢在於,經濟多樣化得到了發展,同時銀行的客戶基礎非常牢固。另外,企業和個人貸款水平比較低,銀行的資產質量比較高,同時存款的基礎非常牢固。它的劣勢是財政收支惡化,以及龐大的政府債務導致國家信用水平有下降趨勢。比如現在日本國家評級展望是負面的,受整個國家信用評級的影響,日本半數以上的銀行的評級展望也是負面的。同時,長期的通縮與低增長給銀行資產質量也帶來負面影響,而且銀行數量太多、集中度比較低,因此它的收益不足以完全彌補信用風險。

  為什麼銀行利潤率如此之低?原因有三:一是存款數量過多,資金需求非常疲弱,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因此銀行在貸款時競相打折。二是銀行的貸款對象之中,個人貸款(包括各種信用卡)與其他國家相比非常少。三是對政府保障制度過於依賴。現在日本對於中小企業的貸款不斷減少,一方面是因為需求不多,另一方面是因為銀行不能獲得與風險相當的利潤。銀行缺乏判斷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並確定適當的利率,以此來增加貸款的動力。日本銀行對政府保證制度的過度依賴也是原因之一。比如說,政府保證制度的保證率中,中小企業的違約率並沒有真正得到反映。不管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如何,只要活用保證制度,貸款利率就很低。面向中小企業的貸款市場陷入了高風險低回報的狀況。

日本利率市場化的教訓

  日本利率市場化為資源的有效配置做出了貢獻,但是它使得金融機構的行為發生了變化,不斷增加高風險資產。我認為,日本銀行不充分的風險管理和金融政策的寬鬆也加速了這一情況。

  另外,日本利率市場化花了很長時間,這有損銀行間的公平競爭,比如不在市場化範圍內的郵政儲蓄借此機會增加了市場佔有率。對銀行來說,利率市場化成了長期存在的壓力,一直給銀行帶來經營方面的困擾,最終也導致不良貸款的增加。

  銀行希望將經營資源轉向中小企業和個人,但是對中小企業的財務情況並不能夠進行很好的審查。為了穩定銀行的經營,判斷企業和個人的償付能力,以及進行恰當的定價是十分重要的。

  關於新興企業,日本的新興企業發展情況並不理想,企圖僅僅靠銀行貸款的支持是不夠的,因此需要完善資本市場,培養投資人。

  關於存款保險制度,它發揮的是安全網的作用,雖然制度已經建立了很長時間,但是資金、人員都不夠。90年代日本的銀行陷入困境的時候,不能讓銀行破產,必須反覆強調日本銀行是安全的,所以最終對於陷入困境的銀行反而沒有能夠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因此,存款保險制度的日常維護與完善非常重要。

  我認為,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會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做出貢獻。面向中小企業、個人的貸款增加等的服務多樣化應該也會隨之而來。在此過程中,銀行需要有很好的 風險管理。比如,要避免出現由於不能進行風險管理而導致銀行不能向新的領域進行投資的情況。此外,中小金融機構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要想提升大家對它們 的信賴程度,改善財務內容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還需要保護小額存款的制度上的保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27

頭銜的重要性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bw8f.html
這一年多,我遇到了一些新鮮事,忍不住分享。

(1)昨天,全國性的某知名商會突然來電郵,"張董事長,為了表彰你對小額貸款行業的卓越貢獻,我們決定聘你為副會長。....副會長單位的年費55萬元"。

(2)六月,全國性的某知名電視台兩次(不是一次)來電話,"張董事長,我們知道你的小額貸款公司很優秀,想來拍攝紀錄片。贊助費15萬元。"我回答,"你佔用我的時間。我要倒過來收取你的15萬元才對啊!"她卻很生氣。

(3)某知名雜誌社寫來紅頭文件,"張董事長,我們已經把你選為傑出華人之一,正要出版《傑出華人年鑑》。麻煩你寄來簡歷,照片和6萬元的支票。轉賬付款也可以..."。經研究,我決定還是不當傑出華人為妙。只是可惜,我失去了一個光宗耀祖的機會。

(4)去年六月,我在瑞士銀行工作的最後一週,收到某大券商邀請,出席該券商七月份的研討會,暢談A股的大好形勢。等我到會時,我已經開始做小額貸款公司了。大會組織者實在為難,不想用我的新頭銜(似乎卑微了一點?)。於是,會場內外,巨大的橫幅上寫上了,"著名經濟學家,前UBS高管xxx"。大會議程也做了相應調整。我哭笑不得。發言時,我單刀直入,講完了我對股市的悲觀論調之後,倉皇而逃。我知道不會有人喜歡我的論調,大家自欺欺人,只喜歡聽順耳的話(比如,全世界人民看好中國, 中國股市前途無限, 之類)。所以,我發誓以後參加所有研討會之前事先聲明我的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08

一個有趣的賭局---分散化對於發揮概率優勢的重要性 成財

http://xueqiu.com/2374042794/22727534
對於像我這種沒有判斷未來的能力,只能依靠風險收益比盈利的投資者來說,分散化到底有多重要。今天來談談一個有趣的例子。

假設玩一個拋硬幣遊戲,猜對了獲利100%,猜錯了虧損50%。由於正反面的概率都是0.5,因此這是一個統計上對賭徒有利的遊戲,平均來看每次下注便能獲得25%的利潤。

但是,如果你每次下注都是全副身家放下去,那麼即使是如此顯著的統計優勢對你一點用都沒有。因為獲利100%以後,虧損50%就會回到原點。在1000場賭局了,你會贏500局,輸500局。無論賭多少次,你的財產都不會有增長,還是原來的數值。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還是一模一樣的1000場賭局,如果你把身家分成10份平均下注,那麼你每一次(10局)大約都可以獲得25%的盈利。用不了多少局,就會成為世界首富。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

在實際的EXCEL表試算中,我發現第一種方法的盈利極其不穩定,有時是幾億,有時又是0.00000001。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來發現,原來在1000個空格中隨機填充50%和200%的話,不一定是各有500個。而最終的盈利就取決於是200%多了20個還是50%多了8個。也就是說,當你極度集中投資時,你就把命運交給了隨機性。

相反的,分散投資的方法在多次實驗中都是產生了巨額的利潤。在實際的投資裡,唯一的問題可能是找不到這麼多概率上有利的機會。


結論,分散投資對於發揮概率優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思考1,兩者的差異似乎與標準差無關,我的想法是分散化可以影響注碼的分佈,對於第一種方法,相當於是同樣數量的2和0.5連乘。每一個贏的賭局,都必然對應著一個兩倍注碼(因為之前贏了一次)的輸的賭局,因此不會有盈利。

第二種方法裡,每一組(10局)裡,都會有5個贏的和輸的局,而同一組的注碼是一樣的。即每個贏的賭局,都對應著一個同樣注碼的輸的賭局。整體贏是必然的。

思考2,面對同樣的1000場賭局,只要改變下注的方式,就可以產生巨額盈利,並不一定要提高預測的準確度。在投資裡,合適的賠率(價格)和基本面的走向幾乎同等重要的。而大量的智力資源只被用在了提高預測準確度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8

PIMCO前CEO:非農就業報告的重要性在下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455

由美國勞工部每月公布的美國非農就業數據是美國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數據,同時也是國際市場最重要的數據之一。市場對非農就業數據非常敏感,美國股指、黃金價格和美元指數等投資最為關心的價格都會在非農數據公布時大幅波動,甚至出現趨勢性的變化,美聯儲更是將其作為決定貨幣政策時的主要參考指標。 非農就業數據的影響力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它反映了美國的最新就業情況,能夠真實反映美國經濟現狀,同時它也是預測宏觀經濟的先導指標,對於預測GDP的增長率有重要意義;二是,它是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的主要參考指標,眾所周知,美聯儲是美國貨幣政策的制定者,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央行,非農就業數據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然而,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前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投資官El-Erian表示,自去年以來非農就業數據的重要性明顯下降了,目前還不能確定這樣的下降是永久性的,還短期變化。 首先是數據本身的反映能力出了問題。非農就業數據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失業率,反映了勞動力中失業人數的比例,失業率從2009年1月份的10%下降到了現在的6.7%,但這並不足以表明就業市場已經徹底好轉,因為同期勞動參與率也顯著下降了。也就是說,失業率的下降可能僅僅是因為被統計為勞動力的人口減少了,單獨的失業率並不能說明是就業增加了,還是勞動力減少了。所以,在勞動參與率不穩定的時期,失業率對就業狀況的反映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註失業率數據統計方式本身的問題,美聯儲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2013年12月17-18日的會議記錄就提到:“失業率出現了超預期的下降,但其他一系列的就業數據並沒有反映出就業市場已處於全面複蘇之中”。 其次是美聯儲決策方式的改變。美聯儲開始不再僅僅依照幾個重要數據來制定貨幣政策,而是開始參照一攬子經濟數據來確定貨幣政策的走向,與此同時,美聯儲也在不斷地向市場表明,作為美聯儲貨幣政策門檻的宏觀經濟變量已經擴充了。 目前來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已經被設定在“自動巡航狀態”,美聯儲已經下定決心收縮QE,除非經濟受到巨大沖擊,收縮QE的決定會嚴格的執行下去。今年一月份美聯儲削減QE規模100億美元至750億美元,二月份又在此基礎上削減100億美元至650億美元。 還有一點,現在美國經濟向好的局勢正在蔓延,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的決策空間正在擴大,未來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的時候不僅會考慮失業率,還會考慮通貨膨脹率以及其他的宏觀經濟指標。 總之,非農就業數據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宏觀經濟指標的地位並沒有改變,但它本身反應宏觀經濟狀況的能力,以及影響美聯儲貨幣政策立場的能力確實下降了,至少在短期來看是這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82

職場點滴(36):職場規劃的重要性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20201

筆者在大學時期,經常與朋輩相討未來的人生大計,眾人有不同的目標,有些希望畢業後先遊歷世界,有些希望盡快投入職場搵真銀,有些希望再取一個碩士學位,充實自己,有些打算乾脆到內地或其他國家發展,形形色色各有不同。

十多年過去了,回望眾多的朋輩,發覺無論當初是抱那一種志向的,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打拼後,均有不俗的成績,事業家庭均有長足的發展。唯獨當中有少部份,一段日子過去後,似乎到了樽頸地步,不上不下,看不到前景,有點唏噓。原因何在?

除了永恒的「際遇問題」外,筆者嘗試用一個「黃金十年」的理論去解釋這個現象。

一般大學畢業生,畢業時平均22-23,到結婚時平均32-33 ,剛好約有10年光景。這十年,一般是職場上最有爆炸力的十年。何謂爆炸力? 即你的精神時間體力意志都是最高能量水平的時期。

大多數人婚後,因應新的家庭環境,父母年紀開始老邁,自己身體機能慢慢減弱,整體能夠投放於工作的時間必然會慢慢地減少,某程度這是一種「不可抗力因素」,除非本身的條件優厚,否則很難對抗。

因此,能否把握畢業後的「黃金十年」,成為了許多人事業上的決定性因素。

筆者的看法是,任何志向都沒有問題,因為這個是個人選擇及個性喜好的問題,而且新世代真的是行行出狀元,但總有方法可以把這個黃金十年規劃得更好。

第一個五年,筆者會視為一個準備週期,這數年,應該是盡力提升自己的視野及個人能力。

舉例,如果是商界的,當盡量爭取出差及不同性質/部門的工作機遇,讓自己不區限於單一的地區或工種發展; 如果是專業類別的,那當然是盡力在專業資格試上過關,以及爭取一些行內要求嚴格的公司的工作機會; 如果目標是自由工作者或自己開公司,那末便可能要爭取在中型公司工作,以得到一定的人脈及「一腳踢」的機會。

如果前五年的準備充足,那27、8 時便多有小成,可以再檢視自己要不要再「修鍊」多五年,還是已經可以放膽衝刺,即是,商界的便應該選定一家可讓自己放手發揮的企業以建立長遠事業; 專業類別的便應該著手建立自己於行內的名聲; 希望成為自由工作者/自己當家的便可能是著手成立自己的小公司。

無論揀選那個方向,經過前後兩個五年計劃,相信十年過後在自己的志向上已經會有一定成就,到了某一個平台階,隨後的節奏快或慢,自己的掌控性便高許多了。

可惜,最近幾年,筆者看到典型的個案,是畢業後數年後「唔知自己想點」,於是每年多兩年便轉工或轉行,重覆幾次後再來個逃避式的散心長假期,如此一來十年黃金歲月過去後,也沒有建立多少的堅實基礎或行內人脈,同時後浪又步步進迫,那自然會感覺唏噓。

五年時間一轉眼便過去了,回想起08-09 時的金融海嘯,不就像是早陣子的事情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