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0/08/399263.html
通过研究重仓股,人们期待从蛛丝马迹中嗅出牛股的味道,或者看出基金经理后市的操作思路。虽然信息披露的时滞加大了这种研究的难度,但大家依然乐此不疲。
相比之下,重仓股所传达出的另外一些信息则较少受到关注。实际上,基金经理中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基品”如人品。这意味着要弄清基金的个性,就要 首先了解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的个性。对于市场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得到这种内部信息的难度不啻于对上市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但正如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来分 析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与战略思想,他们同样可以从“基品”的主要元素——基金重仓股中解读出许多关于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的故事。
例如,基金对重仓股的配置比例不仅说明基金经理对其信心如何,也能让人大致了解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权限管理情况。
证监会对于基金持股的限制仅有“双十规定”,即持股比例最高不超过基金净资产的10%,同时不超过该股流通市值的10%。在此基础之上,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基金公司内部通常还会对基金的持股比例做进一步限制,这实际上就涉及到基金公司是如何管理基金经理的投资权限了。
由于企业文化千差万别,基金经理在不同公司中的话语权也会有较大差异,但总的来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基金对个股的买入逐渐形成了“基金经理—投资总 监—投决会”三级审批的行业惯例:一定比例之下,基金经理可以随意买入某只股票,不需经任何批准;超过此比例,则需报公司投资总监审批;如果再高,就要提 交公司投决会审议通过。不同公司对相关比例的设置存在差别,目前行业中较多公司可能把比例依次设为2%、4%。
这种审批制度的目的在于分散风险,同时弱化基金经理的个人作用、强化团队合作。它的存在使基金经理以较高比例集中持有某只股票产生了一定沟通成本;规定执行得越严格,基金经理的沟通成本越高,基金经理个人对基金的影响就越弱。
换言之,越强调团队的公司,基金经理权限越小,他的持股也就越分散;而如果一家公司旗下多只基金都出现绝对重仓多只股票的现象,那么这家公司奉行明星基金经理制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今年的东吴基金在重仓股的配置比例上就较有特点,它旗下的东吴新经济、东吴行业轮动等2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3只占基金净值比超过5%,东吴进取策略、东吴价值成长等基金的持仓中也有多只个股比例超过5%。类似的还有南方隆元、中邮核心优选等基金。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28/xMMDAwMDIyOTExMg.html
一直表現落後的同仁堂搖身一變成了醫藥板塊的黑馬。
進入2011年,去年的三大牛股云南白藥、東阿阿膠和片仔癀都出現大 幅調整,但是同樣是中藥企業,同仁堂卻逆市上揚,農曆春節之後漲幅更是明顯,從2月9日到3月17日,同仁堂從30.65元最高漲到了40.98元,最高 漲幅達到了34%,近日雖有回調,但是股價仍在37元上方,漲幅仍超過20%。
而同仁堂2010年年報顯示,其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有五席被基金包攬,其餘席位也被保險、年金等佔據。
同仁堂發生了什麼?
被「輕視」的百年老店
同仁堂有著和其在中醫藥領域地位不匹配的市值。
同仁堂創建於1669年,至今已經300多年歷史,同仁堂在品牌基礎、獨家品種和製藥工藝等方面具有不可複製性,在傳統中醫藥領域具有不可撼動的代表地位。
但是這些都沒有體現在其估值上,在A股市場上,能夠跟同仁堂進行類比的只有云南白藥和東阿阿膠,截至3月25日,云南白藥和東阿阿膠的市值分別為389.9億元和297.1億元,同仁堂卻只有194.5億元。
而不少業內的投資人士對同仁堂的目前的投資價值並不認同。
「現 在投資界對於同仁堂基本有兩點共識,第一,同仁堂是一個很好的品牌,它們的產品質量也很好,產品也很有競爭力;第二,但是同仁堂在戰略上,在管理上,在營 銷上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從現在的情況看,還看不出公司在這些方面有實質性改進,所以同仁堂的股價表現在醫藥行業內長期偏低,公司的獨特優勢並沒有獲得溢 價。」博瑞藍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少平認為。
雖然同仁堂集團的直銷門店大部分都在大股東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手中, 但是張少平認為,由於同仁堂上市公司和母公司下屬公司之間有著大量的關聯交易,因此從同仁堂門店的經營情況可以看出同仁堂的整體管理水平,同時從中還可以 分析出同仁堂毛利率一直偏低的原因。
同仁堂的毛利率水平跟其產品售價和產品的獨特優勢完全無法匹配。
產品多樣化的云南白藥2010年中報顯示其主營業務的毛利率也接近30%,一些獨家中藥的毛利率更高,東阿阿膠的阿膠系列產品毛利率接近70%,片仔癀旗下的片仔癀系列產品的毛利率更是高達76%。但是同仁堂2010年年報顯示,其主營業務毛利率只有13.75%。
張 少平曾經對同仁堂的不少門店都進行了草根調研。在張看來,同仁堂在門店策略上存在明顯失誤,「同仁堂在全國建立了上千家的自有終端門店,在門店選址上,同 仁堂都選擇大商場和很好的商業地段,這樣的選址必然需要非常高的租金,此外,同仁堂的裝修也是力求古典和豪華,這就更增加了門店的開設和運營費用。」
高企的開辦和運營費用吞噬了同仁堂的利潤。
「同 仁堂門店主要是提供中藥產品,這塊業務的利潤其實很微薄,中藥不像中成藥或西藥,中成藥或者西藥經過提煉、萃取,最後的售價可以很高,因為消費者沒法辨別 和比較,但是中藥材的價格如果上漲,消費者很容易就能感知到。而且去年以來,中藥材價格上漲了很多,這也會擠壓中藥材銷售的利潤空間。除了中藥材的銷售 外,同仁堂的門店也銷售安宮牛黃丸、烏雞白風丸等自己的產品,但是同仁堂自有產品雖多,也無法支撐起一個自有門店的銷售,為解決租金等較高的費用問題,同 仁堂選擇毛利及銷售金額較大的參茸類滋補品。」張少平表示。
上海一私募基金經理認為「滋補品的銷售雖然能夠跟同仁堂的門店匹配,但是同仁堂 銷售的參茸等都只是粗加工產品,也就是原材料加上簡單的同仁堂的包裝,或者是直接銷售其他品牌的滋補品。同別的專業滋補品連鎖店例如東方紅、位元堂等比 較,同仁堂在這方面沒有任何優勢,甚至在品系、包裝及營銷手法上處於劣勢。對於消費者來說,無論是在同仁堂購買還是在別的地方購買,售價只是跟產品質量的 高低相關,跟品牌之間關聯度不大,也就是說,在這些產品上面,同仁堂的品牌價值並沒有發揮出來。」
即便如此,深圳一私募基金經理認為從投資 角度看,不一定是壞事,這正說明同仁堂在成本控制上還有很大的空間,對於同仁堂來說,例如壓縮終端門店的數量,改為在每個城市設立少量旗艦店,加大相關的 產品服務,同時通過其他銷售渠道來銷售自己的低值中藥產品,一方面能夠達到宣傳同仁堂的高端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也能節省大筆成本支出。現在市場投資者都在 盯著同仁堂的管理層,等著他們積極作為。
高送配背後
3月22日,同仁堂發佈2010年年報,年報的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 38.24億元、淨利潤3.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30%和19.19%,基本每股收益0.659元,同比增長19.17%。這些數據顯示同仁堂的 成長性依然一般,但是同時公佈的利潤分配預案卻讓人眼前一亮,同仁堂公告稱,擬10股送紅股5股派3.5元,同時擬向全體股東實施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每 10股轉增10股,這是同仁堂上市以來最慷慨的一次分紅。
「高送配是市場炒作的一個主題,這或許是前期股價上漲的一個推動因素,但是除此以 外,高送配本身透露出的積極信號更值得期待。」上述深圳私募人士認為,「這說明管理層開始重視上市公司的市場形象。」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同仁堂的高送配其 實也印證了一則傳言,「同仁堂最近股價的表現還因為市場傳言稱北京市政府希望同仁堂有所改變,如果該傳言屬實,則可以預期管理層的積極性未來會被調動起 來,公司的價值也會充分體現出來。」
傳言或許並非空穴來風,同仁堂年報中就明確表示「2010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將同仁堂集團列為首都發展 醫藥產業的龍頭企業,整體進入生物醫藥『G20』工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政府部門對同仁堂的發展寄予了厚望,國家漢辦與同仁堂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 書,將共同推動中醫藥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公司作為同仁堂系內的核心企業之一,必將受益於這些舉措,同仁堂集團整體制定的戰略規劃,也必將帶動和促進 公司未來的快速發展。」
上述私募人士認為,如果管理層積極作為,同仁堂未來會擁有很強的爆發力,「將同仁堂和別的中藥企業進行橫向對比, 可以發現,近些年同仁堂幾乎是止步不前,但是別的上市公司都在進行快速擴張,如雲南白藥就加緊新產品開發,圍繞著自己獨特的產品優勢進行多元化,開發出了 云南白藥牙膏等產品,東阿阿膠則做大膠塊業務,同時依據自己獨特的產品優勢,採取類似貴州茅台的提價策略,來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康美藥業則注重上下游一體 化的建設,從而獲取更強的競爭優勢。」但是「無論是云南白藥、東阿阿膠還是康美藥業走的路,在同仁堂身上複製都並不難。」
資產注入疑雲
除了積極改善經營外,讓資本市場覬覦的還有同仁堂大股東手上的資產。
「同仁堂集團公司有不少的優質資產並沒有注入上市公司,同仁堂旗下主營參茸、蟲草等高端滋補品的同仁堂健康藥業公司尚未注入上市公司;同仁堂上市公司中主要包括中藥部分,而商業連鎖部分也還沒有注入。」上述深圳私募人士告訴記者。
同仁堂大股東名下除了A股上市公司同仁堂及香港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外還擁有專做保健滋補品的同仁堂健康藥業及負責中藥材採購、銷售等子公司,其中香港上市公司同仁堂科技在A股上市公司裡。除了兩家上市公司外,同仁堂大股東手中最優質的資產就是同仁堂健康藥業。
來自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透露,2009 年,同仁堂大股東同仁堂集團收入達到102 億,其中上市公司及同仁堂健康藥業分別貢獻收入的32%和29%;大股東同仁堂集團利潤達到8億多,上市公司及健康藥業分別貢獻利潤的47%和40%。
同仁堂集團下屬公司之間大量的關聯交易也強化了市場對於同仁堂資產注入的預期。
「從業務結構來看,集團主要由製藥工業、醫藥商業及醫療服務三塊組成,而這三個業務板塊在法人單位層面又相互交叉,集團整體的業務架構並不是非常清晰,未來存在整合的必要。」國金證券的研究報告認為。
此外,國金證券認為「由於業務和法人單位的相互交叉,導致作為上市公司的股份公司與集團其他下屬法人單位存在大量的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從上市公司監管角度看,未來也存在整合的必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69cd2b0100zfg1.html
在風險收益比的框架下,可分為兩類投資,一類是集中投資,一類是風險投資。前者指的極高概率比(風險極小、確定性極高)中等或高等盈虧比的企業,後者是指中等偏高的概率比和極高盈虧比的企業。前者適合重倉出擊,後者適合通過分散來覆蓋失誤的概率。(關於風險收益比、概率比、盈虧比,見前文:論資產配置)
所以,重倉股,是集中投資的一種體現。
比較好的重倉投資機會並且用一句話來表達就是:
長期集中投資於提供快速消費品或服務的具有安全邊際的成長性經濟壟斷型企業
1、長期:具有「剛性」的內在價值。
2、集中:重倉的機會。
3、提供快速消費品或服務:重複購買,收入利潤很穩定。
4、安全邊際:考量安全邊際時,必須要納入定性因素。
5、成長性:成長性很重要,美國的多數快消經濟壟斷型企業增長乏力,而中國的多數同類企業仍然具有強勁持久的成長性。
6、經濟壟斷型:從壟斷的形成機制來講,有自然壟斷、經濟壟斷(市場壟斷)、政治壟斷(行政壟斷),其中,經濟壟斷(市場壟斷)的含金量最高。
王海平2011-10-21a
以下文章出自張旭紅的博客:http://zhuengxu.blog.163.com/blog/static/8291062200897532929/
尋找伯克希爾哈撒韋高投資收益的密碼
198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GEICO保險:
通用食品:
哈迪哈曼金屬:
SAFEO保險:
華盛頓郵報:
美國鋁業:
凱賽鋁業:
聯眾集團:
沃爾沃斯零售:
平克頓交通服務:
克里夫鋼鐵:
聯合出版:
雷諾煙草公司:
奧美國際公司:
大眾媒體公司:
底特律全國銀行:
時代鏡報公司:
全國學生貸款公司:
其他股票:
合計
1981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增持雷諾煙草公司1,519,124股,增持成本6796萬美元。
2.增持通用食品117,432股,
3.買入阿卡他紙業公司420,441股, 增持成本1407萬美元。
4.增持聯合出版17,100股,
5.買入GATX公司441,522股,
6.減持SAFECO保險公司465,300股,減持價格每股40美元左右。1978年每股平均25美元買入953750股,1980年均價27.6美元增持276775股,1980年買入1981年獲利50%就拋出,證實了巴菲特也玩短線。
7.減持美國鋁業公司25%持股。
8.清倉凱賽鋁業化學公司。
9.清倉沃爾沃斯公司。
1982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增持雷諾煙草公司1,342,851股,
2.買入時代公司1,531,391股,
3.買入克郎佛斯特保險公司908,800股,增持成本4714萬美元。
4.增持哈迪哈曼公司364,200股,
5.增持聯合出版9000股,
6.清倉SAFECO保險公司。
7.清倉平克頓交通服務公司。
8.清倉美國鋁業公司。
9.清倉阿卡他紙業公司。
10.清倉克里夫鋼鐵公司。
1983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增持雷諾煙草公司2,510,986股,
2.增持通用食品2,350,300股,
3.減持時代公司629,603股,82年均價29.5元買入,83年60元以上就減持40%,證實了巴菲特高估就減持。
4.減持聯眾集團74,870股.
5.減持奧美國際公司141,000股.
6.減持大眾傳媒公司85,300股,
7.清倉克郎佛斯特保險公司。
1984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買入埃克森石油公司3,895,710,
2.增持時代公司1,651,700股,
3.買入美國廣播公司740,400股,
4.買入西北工業555,949股,
5.清倉雷諾煙草公司,連續三年增持1983年佔投資組合31.1%的雷諾煙草84年被清倉。
6.減持通用食品404,353股,
7.減持GEICO保險350,000股
1985年巴菲特股票投資的操作明細:
1.增持美國廣播公司160,400股,
2.買入比阿特麗斯公司2,350,922股,
3.減持時代公司1,705,700股,
4.通用食品續84年減持後9%,85年被清倉。
5.埃克森石油84年大量買入佔投資組合13.8%,85年就被清倉。
6.清倉聯眾集團。
7.清倉買入一年的西北工業。
198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GEICO保險:
華盛頓郵報公司:
美國廣播公司:
比阿特麗斯公司:
聯合出版:
時代公司:
哈迪哈曼公司:
其他股票:
合計:
分析巴菲特1980年---1985年投資情況我感覺由二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長期持股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股票經歷1980---1985年五年持有時間的有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聯合出版、哈迪哈曼公司四家公司。
GEICO保險作為第一重倉股5年上漲6倍(以1976年第一批3.18美元買入均價計算9年上漲27倍),5年股票價格復合上漲率高達43%,投資收益4.9億美元,1985年GEICO佔伯克希爾一半的股票投資市值。
華盛頓郵報
華盛頓郵報5年上漲5.25倍,5年股票價格復合上漲率高達39%,投資收益1.63億美元,1985年華盛頓郵報是伯克希爾第二大重倉股。
聯合出版
聯合出版5年上漲4.29倍,5年股票價格復合上漲率高達33%,投資收益4279萬美元,1985年聯合出版是伯克希爾第五大重倉股。
哈迪哈曼公司
哈迪哈曼公司5年下跌36%,(即使1987年賣掉依舊沒有超過1980年的29元)1980--1985市值下降2000萬美元,1985年是伯克希爾第七大重倉股。
長期回報率比較
GEICO保險
哈迪哈曼公司
華盛頓郵報
聯合出版
合計:
第二部分5年以內短期持股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1980--1985年買賣過的股票有:通用食品、SAFECO保險公司、美國鋁業、沃爾沃斯公司、平克頓公司、克里夫鋼鐵公司、雷諾煙草公司、奧美國際公司、大眾媒體公司、底特律全國銀行、時代鏡報公司、全國學生貸款公司等公司。
通用食品:
1979買入
SAFECO保險持股數
1978買入
美國鋁業
1980買入
1981(10送10)70.36萬股
沃爾沃斯
平克頓公司
1980買入
克里夫鋼鐵
1980買入
雷諾煙草
1980買入
阿卡他公司
1981買入
時代公司
1982買入
1983賣出
1984買入
1985賣出
1982---1986巴菲特對時代公司高拋低吸堪稱股票套利經典的波段操作。
對巴菲特1980--1985年股票投資我學習到的知識有以下幾點:
第一,持股經歷5年的投資回報率遠遠超越短期投資,以股神對股票投機的天賦和閱歷,經5年實踐證明智商相同的前提下長期投資收益率比短期套利收益率高。
第二,1980---198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短期套利比例還高達58.8%,長期持有的股票只佔41.2%,更準確的定義這時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應該叫:「價值套利與價值投資的結合體」,總結經驗發現價值投資回報率遠遠超過價值套利回報率後,1985年以後巴菲特股票投資基本控制在3--6只長期持股上(改天分析1985--1990持股情況)。因此,1985年後的巴菲特才稱得上真正的長期價值投資者。
第三,分析四隻長期持有的股票可以發現GEICO保險5年上漲6倍,華盛頓郵報5年上漲5倍,聯合出版5年上漲4倍,因此,只有找到可以長期大幅上漲的股票,然後重倉長期持有才能取得長期高投資回報率。
第四,如何找到要大幅上漲的股票重倉持有呢?假如重倉持有即將大幅下跌的股票將損失慘重。先瞭解GEICO保險被巴菲特買入前的一些表象或許能得到些啟示。
1.GEICO公司業務包括個人的產物保險與意外保險,擁有專為政府員工和軍事人員承保私用汽車乘客意外險的政府員工保險公司和GEICO一般保險公司等子公司。1936年由保險會計師利奧。格德溫邀請銀行業者克利夫。瑞亞共出資10萬美元合作成立,1948年巴菲特老師格蘭姆以72萬美元購買瑞亞一半的股票。1950年巴菲特大學時期就有機會去老師任董事的GEICO公司找營業主管羅瑞莫。大衛遜請教GEICO公司的各種特點。大學畢業後把自己三分之二的財產一萬美元投資在GEICO上,持有一年後出售獲得50%投資回報。
2.
3.1976--1980伯克希爾以每股均價6.67美元成本購買720萬股GECIO的股票。買入一家有可能破產的公司最後取得巨額投資回報,最重要的原因我認為是巴菲特1976年買進之前20年就對GEICO保險盈利模式和具體情況非常清楚了。
4.1972年華盛頓郵報的股價從年初24.75美元上升到年底30美元,1973上半年跟隨指數大幅下跌至14.23美元,巴菲特抓住這一時機悄悄以均價22.75元買入467150股,買入成本1062萬美元,1983年市值增長到13687萬美元,投資回報率10年超過10倍。93年市值更增長到41898萬美元,考慮中途減持的10%股份,20年投資回報率43倍。
5.巴菲特是如何判斷華盛頓郵報投資有未來20年有43倍的上漲空間呢,據巴菲特自己介紹13歲還是中學生時他就專門送華盛頓郵報和時代前鋒報,可見買入華盛頓郵報30年前巴菲特就非常瞭解有關報紙發行的相關知識。巴菲特祖父曾經擁有(克明郡民主黨報),祖母在家裡的印刷廠做排字的工作,父親曾編輯(內布拉斯加人日報),自己也曾是(林肯日報)的營業主任,買進華盛頓郵報四年前開始親手經營(奧馬哈太陽報)。人們常說假如巴菲特不從事投資,那他最可能從事的就是新聞工作。發現並重倉持有華盛頓郵報的最大因素是巴菲特是報紙發行業的專家。
6.總結,無論GEICO還是華盛頓郵報的投資都顯示巴菲特只有重倉買入自己非常熟悉的股票,才能取得長期超過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率,如果把GEICO保險和華盛頓郵報從投資組合剔除1980--1985年投資回報率將平淡無奇。
1985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GEICO保險:
華盛頓郵報公司:
美國廣播公司:
比阿特麗斯公司:
聯合出版:
時代公司:
哈迪哈曼公司:
其他股票:
合計:
1986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首都、美國廣播
GEICO
華盛頓郵報
哈迪哈曼公司
里爾西格萊爾
其他
合計:
1987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首都、美國廣播
GEICO
華盛頓郵報
合計
1988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首都、美國廣播
GEICO
可口可樂
華盛頓郵報
聯邦家庭貸款抵押
合計
1989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可口可樂
首都、美國廣播
GEICO
華盛頓郵報
聯邦家庭貸款抵押
合計
1990年伯克希爾.哈撒韋普通股投資組合
可口可樂(10送10
首都、美國廣播
GEICO
華盛頓郵報
富國銀行
聯邦家庭貸款抵押
合計
分析巴菲特1985年---1990年投資情況我感覺由二個看點:
1.持股集中,持股數量由1980年20只以上下降到1990年的6只。其中1987年更只有3只。
2.長期持股,1985年持股中有75.990年還持有,短期買賣的只佔24.1%。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股票經歷1985---1990年五年持有時間的有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首都.美國廣播三家公司。其中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分別1976年和1973年開始買入。
GEICO保險
華盛頓郵報
首都美國廣播持股數(萬股)
研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投資股票經歷1985---1990年五年持有時間的GEICO保險、華盛頓郵報、首都.美國廣播三家公司。我個人發現和1980---1985年GEICO保險作為第一重倉股5年上漲6倍,華盛頓郵報5年上漲5.25倍,投資回報率相差很大。
先看看1973年1062.8萬美元買入的華盛頓郵報的投資回報率詳解:
到1980年市值4222.7萬美元,上漲3.97倍。
到1985年市值20517.2萬美元,再上漲5.25倍。
1985到1990年市值34209.7萬美元,只有上漲66%。
再看看1976年----1980年4713.8萬美元買入的投資回報率詳解:
到1985年市值59595萬美元,加上中途減持的3%股權,總計盈利13倍,
1985到1990年市值111055萬美元,只有上漲86%。
1.可以看出離買入時間越短回報越高,說明巴菲特高回報率的重要原因是低價買進。公司出現危機(例如GEICO)判斷準確然後破產價買進。或等公司隨指數大幅下跌低價買進(例如華盛頓郵報)。
2.經過1980--1985年數倍上漲後,即使優秀的GEICO和華盛頓郵報,股價隨後1985--1990就不能跑贏標準普爾500指數。以後也遠低於伯克希爾股票投資回報率。回顧上一篇「第三,分析四隻長期持有的股票可以發現GEICO保險1980--1985年上漲6倍,華盛頓郵報1980--1985年上漲5倍,聯合出版5年上漲4倍,因此,只有找到可以長期大幅上漲的股票,然後重倉長期持有才能取得長期高投資回報率。」
另關注一下投資著名的可口可樂5年的情況(不考慮1.5%分行率)
可口可樂也是越接近買進的時間收益率越高,1988---1994可口可樂確實是個不錯的投資。但離買入可口可樂時間越長投資高回報率越低,如果我說巴菲特94年後持有可口可樂是個失敗的投資,可能沒有人會相信。但如果我的數據沒有錯那麼可口可樂1994---2007年復合股價漲幅應該只有不到10%。經過10年的時間股價還低於1998年的股價,這就是巴菲特「特許經營權」理論應用最著名的可口可樂投資回報率。所以「特許經營權」「護城河」等理論有過分誇大投資效果的嫌疑。
通過這兩天研究伯克希爾哈撒韋1980--1990的股票投資組合我學到了以下知識:
1.巴菲特買進股票後5年投資回報率都很高,5年以後繼續持有投資收益率就很普通。說明巴菲特高投資回報率的原因是低價買進,而不是長期持有。終於明白巴菲特為什麼說「75%像格蘭姆,25%像菲利普。費歇。
2.巴菲特重倉持有並取得高回報的股票,都是他非常熟悉的股票,投資不內行的股票不是價值投資。
3.「特許經營權」等價值投資理論有被過分誇大投資效果的嫌疑。
4.真正讓巴菲特賺到大錢的只有少數幾隻股票,理解了巴菲特為什麼說:「40年裡的職業生涯裡,只有12個投資決策,使他擁有現在的地位」。
5.時代公司1982年低價買進,1983年高價減持,1984年市場回落又買進,1985年又減持的波段操作。說明巴菲特不僅僅是價值投資者。
重倉股相繼大跌,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組合近期蒙受沈重損失。
據路透社報道,以半年報顯示的持倉量衡量,近期7只重倉股大跌就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造成了超過50億美元的損失。
其中,IBM和可口可樂對巴老的打擊尤為沈重。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因三季度財報不佳,IBM股價周一重挫7%,造成巴菲特單日虧損近9億美元。可口可樂也沒給巴老多大喘息時間,同樣因為三季度營收不及預期,股價大跌逾6%,巴老又損失了近11億美元。
除此之外,近期油價大跌,能源股也毫不猶豫地捅上了一刀。如果相較於半年報,巴老的持倉未變,埃克森美孚給他帶來的損失約在3.11億美元。其余的虧損主要由富國銀行、美國運通、通用汽車和全球第二大油沙生產商Suncor貢獻。
不過,也許對於世界第三富來說,幾十億美元的賬面虧損不算什麽。況且,巴菲特應對短期市場波動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實際上這也是他能成為股神的核心因素之一。
巴老甚至常常把市場下跌看做買入的機會:
當股價大幅偏離其價值時,市場下跌有利於那些手中持有現金的、真正的投資者。
當你要投資時,恐懼的氛圍是你的朋友,欣然的市場是你的敵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很少有投資者比巴菲特更為傳奇。根據《福布斯》的估算,巴菲特目前管理的資產已經高達680億美元。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看起來很簡單:他挑選高質量的企業並長期持有,用時間換取回報。正如巴菲特所說,
我們最喜歡的投資期限是永遠。
美國電信巨頭Verizon正是一家可能讓巴菲特“永遠”持有的公司。
盡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組合偏重於金融和消費板塊,但巴菲特持有1500萬股Verizon股票,市值高達7.3億美元。
是什麽讓巴菲特大量持有Verizon的股票?讓我們仔細看看巴菲重倉Verizon背後的邏輯。
首先,Verizon品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2013年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的榜單上,Verizon排名第12位,品牌價值約為530億美元,較2012年高出8%。強大的品牌知名度意味著Verizon可以依靠他們的品牌知名度而非過度的廣告來擴展新業務。
其次,Verizon的主要業務彈性很低。
雖然人們僅僅需要食物和水就能生存,但在現代社會,手機和互聯網服務已經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因此,Verizon的服務價格和用戶數量往往不會受到美國經濟周期的影響。
任何能夠產生可預見的現金流並能在經濟衰退時維持定價能力的公司都會吸引巴菲特的註意。
第三,Verizon的比較優勢使其利潤源源不斷。
Verizon擁有全美最大的4G LTE無線網絡,這意味著其競爭對手AT&T、T-mobile和Sprint必須花費巨資來趕上Verizon。
此外,Verizon巨大的規模意味著只有少數公司有機會與它競爭。這就是為什麽MetroPCS和Leap Wireless最終只能面臨被出售的命運。它們根本無法與Verizon和AT&T一較高下。
第四,巴菲特鐘愛分紅股,而Verizon一直致力於讓股東滿意。
今年9月,Verizon董事會批準將季度派息提高近4%。Verizon已經連續八年上調股息。
目前,Verizon的股息率為4.6%,為標普500指數平均股息率的兩倍多。最重要的是,這些股息可被用於再投資Verizon股票,在未來獲得更大的收益。
最後,你必須考慮無線通訊業務的本質。
Verizon通過兩年期合同鎖定用戶,以此獲得穩定的、可預測的收入。這獲得了巴菲特的青睞。
此外,今年第三季度,Verizon的客戶流失率(離開Verizon的用戶數與總用戶數比)僅為1%,同期服務收入上漲近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重倉股暴跌,鮑爾森很受傷。
因三季度虧損8.44億美元,保險公司Genworth股價暴跌38.45%,收於8.66美元。
彭博社整理的數據顯示,鮑爾森基金恰是Genworth的第一大對沖基金股東,持900萬股,約1.81%的股份,
按此計算,僅在該股上,鮑爾森周四單日損失超過了4800萬美元。
不過,彭博的數據存在一定滯後性,這是鮑爾森截止6月30日的持倉。在此之後,他可能對持倉進行過調整,但是現在市場不得而知。
彭博社介紹過,2013年初,鮑爾森以7.67美元/股的均價首次購入了840萬股Genworth。鮑爾森在致投資者信中表示,他給該股定的目標價為24美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重申環保策略-重倉績優成長股 作者:徐曼 中國證監會於3 月27 日、30 日分別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和《中國保監會關於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直接引爆港股市場熱情,結合唱多 “港A 股”的主旋律下,我們重申我們年初強調的港股環保配置邏輯-重倉績優成長股,也就是要足夠便宜和足夠安全,首批推薦四大環保標的分別為水務板塊的北控水務(371.HK)和中國水務(855.HK),固廢板塊的綠色動力(1330.HK)和東江環保(895.HK)。 本周擇要 為什麽選擇超配環保股: 1)業績無風險。港股市場最基本的一條原則是要有業績。截止4 月8 日,大部分環保公司基本完成業績公布,可謂整體亮麗。例如綠色動力歸屬母公司利潤同比小幅減少5.3%,大超之前市場預期(減少30%以上);北控水務歸母利潤同比大幅增加62%,亦超出市場預期。和我們前期判斷一致,環保類公司業績的確定性較好,且由於政策和收購超預期,環保股業績盈喜和超預期的概率較高,並且具備可持續性。 2)估值望重估。港股環保類公司平均市盈率較A 股環保公司折50%以上,估值偏低的一個因素來自流動性不足帶來的估值折價,證監會吹響南下資金號角,這一禁錮打開,基本面優良的港股環保類公司有望迎來估值修複甚至溢價的能力。 為什麽選擇上述四大標的:詳情請參見我們隨後的相關個股報告1)北控水務(371.HK)市政水務板塊的絕對龍頭,業績年複合增速40%,估值處於歷史低位。2)中國水務(855.HK)PPP 浪潮下供水行業空間的釋放,港股市場唯一供水主題標的(2015 年PE16 倍),映射A 股興蓉投資(2015 年PE29 倍)。3)綠色動力(1330.HK)純正“港A”血統,市值適中(70 億)、業績確定性強(2015 年增幅80%)、題材性感(立足焚燒建設綜合環保大平臺)。4)東江環保(895.HK)AH 股折價50%、轉型危廢壁壘高、未來並購顯增速,複牌後補漲行情。 截至4/08 一周環保股表現:我們篩選了51 個港股環保標的以監察消費行業的表現。截至4/08 一周, 51 個股份上漲16.1%,大盤上漲7.8%。具體個股表現請詳見本報告最後兩頁 “安信國際環保組合股份表現及估值”,而下表列出一周及一個月表現最佳及最差的環保股。 ![]() 1. 行業及公司動態 1.1、 行業 中國出臺 PPP 項目融資優惠措施 發改委與國家開發銀行日前聯合印發《關於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關工作的通知》。根據這一部署,國家開發銀行在監管政策允許範圍內,將給予PPP 項目差異化信貸政策: 一是加強信貸規模的統籌調配,優先保障PPP 項目的融資需求; 二是對符合條件的PPP 項目,貸款期限最長可達30 年,貸款利率可適當優惠; 三是建立綠色通道,加快PPP 項目貸款審批; 四是支持開展排汙權、收費權、集體林權、特許經營權、購買服務協議預期收益、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等擔保創新類貸款業務,積極創新PPP 項目的信貸服務。 上述通知要求,國家開發銀行充分發揮中長期融資優勢,積極提供融資顧問及“投資、貸款、債券、租賃、證券”等綜合金融服務,並聯合其他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以銀團貸款、委托貸款等方式,努力拓寬PPP 項目融資渠道。 此外,官方也鼓勵各地發展和改革部門引入外資企業、民營企業、中央企業、地方國企等各類市場主體,靈活運用基金投資、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各類金融工具,推進建立期限匹配、成本適當以及多元可持續的PPP 項目資金保障機制。 同時,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溝通合作,及時共享PPP 項目信息,協調解決項目融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為融資工作順利推進創造條件。 環保部:環評機構脫鉤方案獲原則通過 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近日主持召開環保部黨組會議。會上原則通過了《環境保護部關於全國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工作方案》和《環境保護部黨組關於嚴格廉潔自律、禁止違規插手環評審批謀取私利的規定》。 會議指出,在建設項目環評方面,27 個省級環保部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送了違法案件清單,對68 家企業的76 個建設項目正在組織調查取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 月9 日中央第三巡視組在向環保部反饋巡視意見時,特別指出在環評方面問題突出。包括未批先建、擅自變更等環評違法違規現象大量存在,背後隱藏監管失職和腐敗問題;有的領導幹部及其親屬違規插手環評審批,或開辦公司承攬環評項目牟利;環評技術服務市場“紅頂中介”現象突出等。 在今年的兩會新聞發布會上,對於環評系統的“紅頂中介”,陳吉寧表示,絕不允許“卡著審批吃環保、戴著紅頂賺黑錢”。陳吉寧現場承諾,環保部所屬事業單位的8 個環評機構,今年將率先從環保部脫離,其他地方的也要分批分期全部脫離,逾期不脫離,一律取消環評資質。 這並非環保部首次提出推進環評機構脫鉤。前任部長周生賢2012 年表示,2015 年環保系統環評機構脫鉤改制要全部完成。 “水十條”將出臺 或涉兩萬億投資 《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權威人士處獲悉,被稱為“水十條”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在年前獲得國務院常委會通過,有望在下月出臺。經過多輪修改的“水十條”將在汙水處理、工業廢水、全面控制汙染物排放等多方面進行強力監管並啟動嚴格問責制,鐵腕治汙將進入“新常態”。 上述權威人士告訴記者,下一步環保部將陸續出臺配套措施、考核辦法和實施細則。即將出臺的“水十條”主要包括六方面內容:全面控制汙染物排放;專項整治造紙、印染、化工等重點行業;加快水價改革,完善汙水處理費、排汙費和水資源費等收費政策;健全稅收政策;加大政府和社會投入,促進多元投資等。 相比已經得到足夠重視的空氣汙染問題,從長期危害性和治理難度等方面看,水汙染和土壤汙染問題更值得關註。”該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下一步環保部將全面落實“水十條”,源頭治理將成為重點,特別是將著力對地表與地下、陸上與海洋汙染共同治理,並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等制度,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保護、治理和修複。“環境違法和環境執法方面啟動強力問責機制,使其受到應有的處罰。”上述人士說。 在近期召開的兩會中,備受社會各界關註的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首次出現在報告中。報告提出,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江河湖海水汙染、水汙染源和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實行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 不容忽視的是,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形勢依然嚴峻,水汙染情況觸目驚心。據監察部的統計顯示,近10 年來我國水汙染事件高發,水汙染事故近幾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全國城鎮中,飲用水源地水質不安全涉及的人口約1.4 億人。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水庫水源地水質有11%不達標,湖泊水源地水質約70%不達標,地下水水源地水質約60%不達標。 《2013 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地表水總體輕度汙染,全國4778 個地下水監測點中,約六成水質較差和極差。31 個大型淡水湖泊中,17 個為中度汙染或輕度汙染。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幾年水源地汙染情況比比皆是,基本上都是汙染企業的一些違規排放造成,一旦水源受到汙染,往往會在後續處理環節層層加碼,從而形成更多有害物質,造成惡性循環。 “很多地方政府只顧及經濟發展,卻忽略了水源地的保護和安全。另一方面,我們的環境管理不夠嚴格,違法成本嚴重偏低,很多企業寧願交罰款也不願意在環保方面下功夫,不少企業都在超標排放。”馬軍告訴記者。 我國居民飲水安全情況同樣不容樂觀。環保部數據顯示,我國有2.5 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汙企業和交通幹道,2.8 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坦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各種工業廢料、農業化學物質的排放造成我國水資源嚴重汙染,在水源地水質下降,自來水廠處理工藝和管網設施老化等約束下,盡管自來水廠出廠水質符合檢測標準,但並不意味著居民能夠喝上安全水。 “水十條”地上地下都要治 據測算,“水十條”投資將達兩萬億元。中信建投分析師表示,預計“水十條”的內容主要涉及地上水和地下水兩方面。地上水部分主要從斷面水質的控制和排放標準來要求。地上水主要內容應該包括市政水、工業水和城市水環境等方面。而地下水主要涉及監控體系的建設,地下水汙染的預防。 目前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地下水監控和保護的嚴重性,因此‘水十條’對地下水的重視將有所加強。同時,我國汙水處理排放標準偏低,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需求迫切,‘水十條’的出臺,可能促成汙水處理標準提高到接近地表IV 類水質,汙水處理產業還將發展。”這位分析師說。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水十條”將閃現不少亮點。其中,我國的工業廢水處理積弊已久,急需治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曾表示,基於綜合產業結構、產業技術水平、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工業汙染防治將成為“水十條”的重點之一。同時,流域治理也將成為水環境治理重點,而目前的情況並不樂觀。根據《2013 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在長江等十大流域中,仍有9%的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為劣Ⅴ類;在4778 個地下水環境質量的監測點中,水質較差的監測點比例為43.9%,水質極差的監測點比例為15.7%;在全國9 個重要海灣中,7 個水質差或極差。 2. 股份表現及估值 ![]() ![]() (轉自安信國際) |
澤平宏觀:放飛夢想,重倉未來 作者:任澤平、張慶昌、宋雙傑 概要: 自我們2014年市場最低谷提出“新5%比舊8%好”“5000點不是夢”“對熊市最後一戰”以來,房地產長周期拐點出現,舊增長模式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根支柱轟然坍塌,引發經濟加速探底、貨幣加碼寬松、改革提速等連鎖效應,無風險利率下降,風險偏好上升,增量資金入市,大牛市啟動。我們提出的“經濟增速到5%,股市可上5000點”夢想照進現實。采用“轉型宏觀”“轉型時鐘”“轉型牛”“改革牛”的邏輯框架,可以較好地解釋中國此輪熊牛轉換的演進軌跡 。 預計2015年晚些時候隨著房地產投資著陸,經濟將見中長期底部。財政金融風險將集中暴露,並倒逼貨幣放水和改革提速,驚心動魄的一幕,陽光總在風雨後。2016年再確認經濟探底後是L還是U型走勢。未來經濟能否實現見底複蘇有賴於以下信號出現:利率大幅下降、匯率有效調整、改革放活新興產業、過剩產能供給收縮、銀行風險資產剝離、地方債務置換恢複再出發能力、對地方政府給新的激勵機制以解決惰政。 目前處於擺脫通縮底部區間的過程,在可見的未來尚不構成對貨幣政策的制約。豬價上漲主要是供給原因,需求弱;大宗價格上漲由於美元調整,反彈而非反轉。 經濟不起寬松不止,改革不停牛市不止。進入增速換擋期下半場,政策組合從“弱改革+緊貨幣”轉向“強改革+寬貨幣”。新一輪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是以財稅始,以國企終,中間夾金融。央企重組破口國企改革,市政債替換恢複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再出發能力,註冊制改革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未來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三種前途:經濟L型,牛市有頂部;經濟U型,牛市不言頂;經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重回熊市。 2016年前後觀察能否從分母政策驅動轉向分子盈利驅動。 中國此輪經濟減速是結構性和體制性,而不是周期性。人口紅利和房地產長周期拐點出現以後,必須通過改革提高生產率和推動結構轉型。沒有改革的QE和財政刺激將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最後盛宴,必將留下一地雞毛,2009年4萬億刺激殷鑒不遠。中國此輪牛市是從下到上企業轉型(互聯網+等)和從上到下政府改革(財稅國企等)共同驅動的,正激起一代人的創業夢想,非常之時,必待非常之人,以立非常之功。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時代的蝶變前夜,“轉型牛”“改革牛”凝聚希望,放飛夢想,重倉未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