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千呼萬喚下,曾對資本市場不屑一 顧的臉書創辦人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終於在二月一日遞交上市申請書,讓華爾街為之瘋狂。他寫下四大頁書信,向全球解釋他的理念與使命。以下是這位二十八歲執行長的內 心告白: 臉書(Facebook)最初的成立目的,並非要創辦一家公司,而是為了完成一個社會使命:解放這個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加開放,聯 繫更加緊密。 我們認為,任何投資臉書的人,都應該要了解這個使命對我們的意義,知道我們如何決策,以及為什麼做這些事。接下來我會在信裡, 盡力闡述我們的做法。 今天,社會已來到另一個轉折點。我們生活在一個時代,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能使用網路或手機,這些工具讓人們可以與任何 人自由分享他們的想法、感受以及作為。臉書渴望建立這種服務,讓人們有更多的能力去分享,幫助他們對核心機制與產業進行再次轉型。 眼前我們 有極大需求與極佳機會,讓世界上所有人保持連結,為所有人提供發聲管道,幫助他們在未來改變社會,但其所需要的技術規模與基礎設施之龐大,也是史無前例, 我們認為這是當前最須全神貫注的問題。 我們希望能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儘管這個使命聽起來很遠大,但它起源自一個很小的 點:兩人間的關係。 人際關係是整個社會的基本要素,它是我們如何開發新創意、理解這世界,最終獲得長遠幸福的重要一環。 在臉 書裡,我們創造工具,幫助人們與他們想聯繫的人聯繫,分享他們想分享的事物,透過這些做法,我們拓展人們建立與維持關係的能力。 人們越樂於 分享——哪怕只是與他們身邊的親朋好友——越能創造出一個開放性的文化,讓大眾可以更好的理解生命與他人的觀點。我們相信,這將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更緊 密,幫助人們接觸到更多樣化觀點。 藉著幫助人們形成這些連結,我們希望改變人們傳播與消費資訊的方式,我們認為全世界的資訊基礎設施應該要 像「社交圖譜」(Social Graph)一樣。社交圖譜是一種網絡, 由下而上,或在同伴間相互形成網脈,與過去那種龐大、由上往下的結構不同。我們也相信,讓人們得以掌控他們想分享的資訊,將是這次資訊重分配的基本法則。 迄 今為止,我們已經幫助超過八億人建立了一千億次以上的聯繫關係,而我們的目標,是想要再加快這個資訊重分配的速度。 我們希望改變人們與政府 及社會機構間的聯繫》 我們相信,透過分享工具,政府可以直接授權給人民,讓人們得以坦然的對政府說出真誠的話,而官員也有更多義務,提出更 好的政策與方案,來解決這個時代中最棘手的問題。 只要給予人們分享的權力,大眾的聲音就會越來越清晰,沒有人可以忽視,假以時日,我們相信 政府必須正視這些議題,直接回應,而不能再像以往一樣只聽見少數人控制的中介媒體。 我們的使命與業務》 如我先前所提,臉書最 初並不是要創立一家公司。在此之前,我們一直關注的社群使命、打造新的服務與使用者。這跟一般想要上市的公司所採取的途徑完全不同,所以我想解釋一下,為 什麼我認為這樣能成功。 當年我寫出臉書的第一個版本,是因為我想要這玩意存在。從那時起,我們就吸引了大量優秀的人才,貢獻卓越的創意與編 碼,成為滋養臉書成長的沃土。……我充分體會到,只有打造一家擁有強勁成長動能的強壯公司,才能促使一群人聚在一起集思廣益、解決各種難題。 簡 單的說,我們不靠服務來賺錢,我們賺錢來創造更好的服務。 我們認為這是要完成某件事情的最佳方式。我認為,許多人使用各種公司提供的服務, 而這些公司並不只是單純的想要把利潤極大化。 專注我們的使命,開創偉大的服務,我們相信長遠來看,這會為我們的股東與合作夥伴創造最大價 值。一旦這個價值建立,又能使我們吸引到更多優秀人才,開創更多偉大服務。每天早上我們醒來不是急著要去賺錢,而是清楚的知道,建立一家強壯、有價值的公 司,是達到我們使命的最佳方式。 這就是我們對首次公開發行(IPO)的看法。為了員工與投資者,我們將讓公司公開上市。 駭客 之道》 我們竭力讓臉書成為一個最好的地方,讓最優秀的人才,可以在此對世界產生影響力,並從其他優秀者身上學到東西。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獨 特的文化與管理方式,稱之為「駭客之道」。 「駭客」常被抹黑為非法入侵電腦者,但事實上,駭客行為僅僅只是快速開發出某些事物,或是挑戰某 些既存規則的極限。與大多數事情一樣,它同時具備光明與黑暗面,但我遇到大部分的駭客都是理想主義者,希望對世界產生正面影響。 駭客之道是 一種強調持續改進的精神。駭客們總認為事情可以變得更好,沒有什麼是已經完美無缺的了。他們會不斷去調整、修改,同時對抗那些主張維持現狀,或老是嚷嚷著 「做不到」的人。 駭客們不會躁進,不會想要一次到位,他們會投入長期努力,耐心打造出一個最好的服務。為了貫徹這個精神,我們建立起一個測 試框架,讓工程師們可以在特定時間內嘗試寫出成千上萬個版本的臉書。我們把「完成比完美更好」(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這句口號寫在牆上,提醒我們隨時都要保持發展方向。 駭客也倡導動手做與自律,他們不會花數天辯論哪些創意可行或哪種方式更 好,而是寧可直接動手,眼見為憑。在臉書辦公室中,你會一直聽到一句駭客口頭禪:「程式碼勝於雄辯」。 駭客文化重視開放,用人唯才。駭客們 認為,不是嘴巴會講或是管的人多就贏,一切都憑真本事。 為了貫徹這個精神,我們每隔幾個月就會舉辦駭客馬拉松(hackathon),讓所 有人為他們的新點子編碼、建立模型。最後集合整個團隊,查看每個人的作品。時間軸(Timeline)、聊天室、視頻等超棒的作品,都是從駭客馬拉松來 的。 上面例子涉及技術工程,但下面我們將這些精神原則概括成五大核心價值,來闡述我們如何營運臉書。 專注影響力:如果我們想 有最大的影響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確保一直專注在解決最重要的問題上。大部分企業這點都做得不好,以至於浪費許多時間。我們期望臉書裡每個人都擁有解決棘手 問題的本領。 行動迅速:快速的行動讓我們學得更快、創建更多東西。大多數公司隨著成長,腳步也因而放慢。比起因為動作慢而錯失良機,他們更 怕犯錯。我們這裡有句話說:「吃快『自然』打破碗」,反面來講,如果你從來沒打破碗,那代表你的動作大概不夠快。 大膽:冒險或許是可怕的, 但要打造偉大事物一定得冒險。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若不冒險,注定會失敗。我們相信:「最危險的事情就是不去冒險。」我們鼓勵每個人做大膽的決定,即便有 些時候是錯的。 開放:我們相信,更開放的世界將是更美好的世界,因為擁有較多資訊的人能做更好的決定,也有更大的影響力。這也是臉書營運的 信念。我們努力確保每個臉書人都能從公司中獲取最多的資訊。如此一來,他們才能做出最好的決定,並產生最大的影響力。 建構社會價值:再次重 申,臉書的存在不光是為了建立一家公司而已,而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開放和相連。我們期望每個人每天都能聚焦在如何替世界建構出真正的價值。 謝 謝你花時間看完這封信。我們相信我們擁有機會為世界帶來重大影響,並建立一家基業長青的公司。我期待能與你一起開創偉大的事。 馬克‧佐伯格 |
古人雲「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對於一家鼓勵狼性文化的公司,也是時候學會如何防守了。
本文由周遊(微信ID:trip517)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波波夫。
百度終於醒來。
在2017年新春內部講話中,李彥宏說了一句話,概括了百度安身立命之根基:「百度從本質上講,最核心的東西還是在做內容的分發。」這是在經歷O2O戰略挫敗回調之後,百度再一次重新定義企業戰略。
用戶也能明顯感知百度在內容分發上的發力: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打開百度,熟悉的搜索框之下,多了「我的關註、推薦、導航、視頻、購物」五個一級欄目,在這里,「京津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男孩放假睡懶覺被母親掀被子 一怒從12樓跳下」等各色新聞泥沙俱下。
傳說中信息流正是百度試圖重回賽道所必須拿到的入場券。
過去,媒體即流量,四大門戶憑借海量的資訊,成為流量之源;如今,秩序顛倒,流量即媒體,每一家滿懷抱負的公司,都寄希望於通過提供信息流來牢牢地黏住用戶。
於是,今日頭條宣稱不做新聞,但悄無聲息地壯大成第二大新聞客戶端;UC瀏覽器也不再安於工具的本分,變得更像是一家資訊網站,其次才是瀏覽器;甚至阿里巴巴也越挫越勇地想在支付寶里搭建一個朋友圈。
信息流的隨處可見和唾手可得,使得互聯網圈子里的每一家主流公司,看上去都像是一家提供免費信息午餐的媒體。友商們忙著修築內容水壩攔截流量時,百度則把主要精力放在O2O,以致錯失跑馬圈地良機。
此外,搜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價值縮水,也連帶削弱了百度的信息分發樞紐角色。
與PC互聯網時代一個瀏覽器就能逛遍整個世界不同,移動互聯網的世界是由一座座孤立的APP島嶼構成,每一個APP都像古希臘神話里的海妖一樣試圖吞噬用戶的全部時間,用戶從一個應用跳轉到另一個應用,都需付出更多時間成本和選擇成本。
正由於每一個APP都試圖建立一個獨立王國,你在百度里就無法搜索到微信的內容,同理,你在微信里也無法搜索到微博的內容,這直接導致百度APP的使用頻率和停留時間無法與PC時代同日而語,因此,為數不多的應對措施就是重建信息流。
如何重建內容分發?這里主要涉及三個層次:一般資訊分發、社交關系分發、服務分發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對應的正是內容的三個維度,也是百度需要翻越的三座大山。
先看一般資訊分發,這里面,百度首先將遇到兩位勁敵——「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的騰訊系組合和孤軍作戰的今日頭條。據大數據服務商QuestMobile統計,2016年12月,「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組合的日活用戶數量合計超過3.1億,今日頭條的日活用戶約為1.7億,而手機百度APP日活用戶在1億左右,與前兩者尚且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相比其他競爭對手,百度仍保有優勢,作為後來者,百度如果能夠占據第三的位置,亦可算作一項成就。總體看,百度入局內容分發,遭受沖擊最大的將是今日頭條,特別是在視頻分發上,極易遭到百度的單點突破從而變盤。
再看社交關系分發,這是目前百度最為薄弱之處,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手機QQ和微博取代百度,成為入口級應用,這兩個APP分別憑借「熟人-強關系」社交和「陌生人-弱關系」社交,把控手機上的多數流量,其內容分發基於社交網絡的巨大優勢是百度短期內所無法超越,但百度應該考慮通過收購或入股一些細分領域的社交APP方式,建立新的流量入口,比如從陌陌、脈脈,甚至Blued這樣的亞文化群體導流。百度完全可以借鑒阿里入股微博的經驗,從社交網絡中自我賦能。此外,與當下大紅大紫的直播平臺合作,倒入「偶像-粉絲」關系鏈,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最後是服務的分發,這既是內容分發的高級階段,也是目前百度領先競爭對手的領域,也是未來百度在內容分發可能實現彎道超車的戰略支點,在這個層面上百度面臨的競爭對手只有一家公司——騰訊。畢竟,PC互聯網時代「內事不決問百度」的思維慣性還在,看天氣預報、買火車票、下載軟件,許多人還是會在筆記本、臺式機里的百度搜索框里碰碰運氣,只不過這個市場在手機端正在被應用寶、蘋果商店、知乎等APP逐個侵蝕,而市場留給百度的機會,正是移動互聯網缺乏一個戰略級的搜索入口,張小龍推出微信小程序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作為在中國市場占據壓倒性優勢地位的搜索引擎,百度的優勢也是明顯的。
能否做好這三個層次的渠道重建,將直接決定百度內容分發成敗的關鍵。古人雲「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對於一家鼓勵狼性文化的公司,也是時候學會如何防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