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企業級服務市場,百度還差一個即時通訊工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30/153014.shtml
導讀 : 在這個被稱為“資本寒冬”的季節,這些企業級服務軟件的處境,不得不令人羨慕。
文/廬陵子村
“企業級服務市場火了!”一位投資人朋友感嘆說。
今年下半年,阿里巴巴旗下軟件釘釘開始獨立為釘釘事業部,並且將投入 5 億元品牌宣傳費;騰訊微信旗下的企業號也在逐漸升溫,12 月初將第一次正式公布其定位與戰略;成立四年,以移動銷售管理為核心的產品紛享銷客12個月內完成了1.6億美元的B、C、D三輪融資,投資人包括IDG、北極光、華軟等;試運營不到4個月的IMO班聊,就已獲得金沙江創投、UMCCapital、富厚資本、吉梵資產等一眾國內知名風投的1.4億元融資......毫無疑問,在這個被稱為“資本寒冬”的季節,這些企業級服務軟件的處境,不得不令人羨慕。
IDG 資本副總裁牛奎光在近期的一次媒體采訪時表露了資本市場開始重視企業級服務市場的原因。他認為,多年來中國的資本市場一直以美國市場為範本參考,而目前美國的 SaaS服務市場正火熱,但國內的SaaS服務市場僅剛剛步入發展初期。“大家都能看到toB領域的巨大機會:美國的企業數2700萬家左右,在美國的三家大的企業服務領軍公司Oracle、SAP、Salesforce,市值總和3500億美元左右。而中國目前有2200萬左右的企業,並沒有百億美元市值的企業服務公司,也沒有基於SaaS的10億美元公司。這給中國服務領域公司帶來了萬億級的市場空間。”
誠然,正是因為如此,在企業級服務市場,資本和巨頭才會齊頭並進。
企業級服務市場,價值空間到底有多大?
從時間維度來分,我們大部分人主要分為兩個場景:生活場景和工作場景。生活場景衍生的主要是個人消費,這個領域已經誕生了阿里和騰訊兩個超級帝國——市值均超過2000億美元。而工作場景衍生的主要是企業消費,這個領域的消費其實一直存在,只是一直處於分散狀態,不被人註意。舉一個例子,BAT三巨頭中,百度就是靠企業消費起家的,而百度切入的只是其中的一個很小的場景維度——廣告。
顯然,企業級消費一直被埋沒,此前大家看到的只是廣告這一場景,所以除了百度涉及外,其余無人問津。但是,隨著微信不斷地“連接”,張小龍提醒了資本和巨頭們,大家開始類比——微信在ToC市場成長的軌跡,ToB市場也許也可以。因為他們看到,除了廣告,在ToB市場還有更大的價值空間——企業場景下的O2O+企業支付。
正如IMO班聊創始人喬月猛指出,企業服務市場遠不止於目前的SaaS市場。從數據上看,一家100人的企業,每年經營花費約2000萬元,而SaaS服務只有約2萬元,僅占千分之一。一旦企業日常經營互聯網化,形成企業場景下的O2O,萬億級企業服務市場的主體便形成了。
毫無疑問,企業日常經營的互聯網化已經到來。攜程、去哪兒、餓了麽、嘀嘀打車、大眾點評以及諸多專車、拼車、租車等等,這些平臺60-70%的業務都是人們在工作場景下而使用,最終由企業支付完成的,更多的名片定制、地毯清洗、辦公采購、員工保險等等將會層出不窮。企業場景下的O2O服務才剛剛起步,從該角度來看,萬億量級僅僅是其基本量級。
未來,誰能成為“企業場景下的微信”,誰就能連接企業場景下的各種服務!
BAT角逐企業級服務市場,百度有何優勢?
BAT三家,雖然目前來看,在企業級服務市場的競爭中騰訊略占優勢——微信企業號目前已覆蓋了 700 萬用戶,日活躍超過 150 萬。但是,專註於企業級的投資人、華軟投資合夥人陳暉卻透露,“騰訊微信用戶量確實很廣,但企業號目前的增長速度並不明顯。”相反,阿里釘釘目前的企業級用戶卻已達 80 多萬家,後臺有 300 多家開發者註冊,入駐合作夥伴 50 多家,用戶量逐步增長,直逼微信。
為什麽會產生這麽明顯的反差?個人認為,核心在於人在不同的場景下,需要不同的溝通工具。微信顯然不是為工作和企業場景而生,從其一出生,違和感就一直存在,而且微信在C端越強大,其離B端則越遠。所以,未來騰訊在B端的競爭力必然會逐漸減弱。
而阿里釘釘則不一樣,其作為一個天然B端的產品少了很多C端的牽絆,所以其才能穩步成長。未來,如果釘釘能夠憑借阿里的資源和資金迅速積累用戶,在成長階段擊敗可能的強勁對手,就像當年微信戰勝米聊一樣,再加上阿里的商業化能力,也許能闖出一條路子來。
那麽,百度呢?
前面說過,百度是最早踏入企業級服務市場的企業,而且也是靠其起家的。只不過,他侵入的只是廣告服務這一層。但是,僅這一層,百度就擁有了最全、最廣、最深的“企業客戶”,通過其多年來的聯盟客戶積澱,其完全可以侵入廣告之外的服務消費。
而且,除了百度聯盟的客戶資源,在企業級軟件服務端,百度還擁有百度雲(公有雲產品百度雲加速、百度開放雲)、百度直達號、百度聯盟等產品,其在個人雲存儲、興趣點映射以及消費者數字足跡方面已建立起強大的無形資產。
所以,個人認為,在企業級服務市場端,作為發家於該市場的百度,它的優勢應該更加明顯。
侵入企業級服務市場,百度還差一個IM
不過,百度雖然具有侵入企業級服務市場天然的優勢,但要想成就其霸主地位,還是非常難。
我們類比騰訊。騰訊為什麽能夠非常快速的從一個遊戲公司逐漸變為一個生活消費服務公司,核心就在於其擁有微信,擁有5.7億的平均“日登陸用戶”——用戶在哪里,消費場景就在哪里。所以,短短一兩年,微信目前的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經超過800萬個,移動應用對接數量超過85000個,微信支付用戶則達到了4億+。
顯然,由於微信占據了C端溝通市場,其距離C端的“人”與“服務”也就最近,連接也就更方便。同理可得,只要能夠牢牢抓住B端溝通市場,連接B端的“企業”與“服務”也就不難。
所以,你會發現阿里侵入企業級服務市場,首先重推的是企業IM釘釘,而資本們追逐的也是具有優勢的企業IM。因為,一款企業場景下的IM入口平臺,無疑類似於生活場景下的微信,它的價值空間自然是作為企業場景下萬億級O2O線下服務的入口。但是,目前來看,在企業IM領域爭雄的卻是阿里和騰訊,我們常規思維里的“三國殺”主角卻少了百度,這不免讓人感嘆:百度去哪了?
不過,也許這只是旁人多慮。近一年來,百度重金砸入O2O,其如若想侵入企業級場景O2O市場,不可能不會想到這一環。況且,李彥宏是何等聰明之人,也許人家早就在伺機而動呢?畢竟在一年前的百度聯盟峰會上,其早已做出預測,看好“新企業級軟件”,認為企業軟件服務市場前景廣闊。
註:本文作者@廬陵子村,關註科技行業與品牌營銷,微信公眾號:書客(ID:shukewenzhai),微信:lulingzicun。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廬陵子村,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蘇格蘭謀二次獨立公投,“回歸”歐盟還差哪幾步
在英國議會上下兩院分別投票通過脫歐法案的當天,蘇格蘭首席大臣斯特金(Nicola Sturgeon)在愛丁堡發表講話,確認她將領導蘇格蘭地方議會向英國政府尋求發起第二次獨立公投的法律授權。
斯特金說,考慮到脫歐談判的進度,希望公投在2018年秋季到2019年春季之間舉行。按照英國目前的脫歐時間表,屆時脫歐相關條款應已明朗。
拒絕在脫歐前公投
斯特金在愛丁堡官邸發表講話稱,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是保護蘇格蘭利益的必要一步。蘇格蘭人民必須擁有在“硬脫歐”和成為獨立國家之間選擇的權利。
她說,自英國脫歐公投以來,英國政府無視蘇格蘭人民的意見,不進行絲毫妥協。在脫歐公投中,蘇格蘭62%的選民投票支持英國留在歐盟,僅有38%的選民支持脫歐。
她將舉行公投的時間選在2018年秋到2019年春之間,因為根據英國脫歐時間表,預計將在2019年初完成脫歐。“到時候脫歐的條款已經明朗,我們不至於錯過選擇未來的時機。”她如此表示。
當地時間13日,英議會上下兩院分別投票通過了脫歐法案,為英國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啟動脫歐程序鋪平道路,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最快將在當地時間14日宣布正式啟動脫歐程序。
斯特金說,她將在下個星期要求蘇格蘭地方議會向英國政府和議會提出舉行第二次蘇格蘭獨立公投的許可。有分析認為,目前在蘇格蘭議會中親獨立派占大多數,因此獨立公投申請在蘇格蘭議會通過應該不成問題。英國議會則可能會否決,但這很可能增加蘇格蘭人對獨立的支持。
對於斯特金吹響蘇格蘭獨立號角,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回應稱,第二次獨立公投會讓蘇格蘭在一個“不穩定和分裂”的道路上,並堅持稱大部分蘇格蘭人並不希望在該問題上再進行一次公投。
“蘇格蘭民主黨如今展現的狹隘視野讓人深感遺憾。”梅說,“蘇格蘭政府應該將精力集中在為蘇格蘭人民提供良好的政府和公共服務,而不是用我們國家的未來玩弄權術。政治不是遊戲。”
據英國《泰晤士報》引述知情人士的話稱,梅準備拒絕在英國脫歐前再次舉行蘇格蘭公投。“首相表示,這將意味著在進行脫歐談判的同時國內還要舉行投票,我認為意思相當明確,即不能接受本次公投的時間。”該知情人士稱,“同意此事是不負責任的,我們不會這麽做。”
另有觀察家認為,英國政府可能會盡量將第二次蘇格蘭獨立公投時間延遲到英國脫歐之後,如此,一方面英國可以集中精力在脫歐談判上,另一方面則向蘇格蘭選民展現脫歐已經成為既成事實。
歐盟:需重新申請
2014年9月18日,蘇格蘭首次就“蘇格蘭是否應該成為獨立的國家”舉行公投,反對獨立派最終以55%:45%的結果取勝,蘇格蘭繼續留在英國。時任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薩蒙德隨後宣布辭職。
目前,蘇格蘭要求獨立公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旦英國脫歐,離開歐洲單一市場,那麽蘇格蘭也將被迫離開。自去年英國脫歐公投以來,蘇格蘭一直主張和歐盟維持緊密的經濟聯系。斯特金承諾如果英國或者蘇格蘭能夠繼續留在歐洲單一市場,短期內不會發起蘇格蘭獨立公投,然而這看起來已不太可能。
梅在1月17日的脫歐演講中明確表示,英國必須離開歐洲單一市場,英國繼續留在歐洲單一市場內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做等於英國根本沒有脫歐。她稱,英國政府會努力同歐洲國家達成盡可能自由的貿易協議,並且同世界各國簽訂新的貿易協議。
當時斯特金就表示:“既然所有妥協方案都被否決,那麽蘇格蘭應該有機會決定自己的未來。”她稱,硬脫歐將帶來經濟災難,蘇格蘭不能違反自己的意願退出歐洲單一市場,將研究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方案。
然而,即便蘇格蘭獨立要想留在歐盟看起來也很難。按照目前的時間表,英國將在2019年離開歐盟,而歐盟在2020年前不會再接受新成員。歐盟委員會稱,根據《里斯本條約》第49條,蘇格蘭即使獨立也不會被自動授予歐盟成員身份,而是需要按照正常程序排隊申請。然而蘇格蘭的申請很可能被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否決,因為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也在要求獨立。
金科曲線入深圳,從百億到千億還差什麽
深圳,一座開發商戰圖上的堡壘,被金科(000656.SZ)悄悄撕開了一個口子。近年,恒大、碧桂園等外來房企也這樣闖進深圳。
4月中旬,金科在華南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戰略發布會,試圖在一個新市場建立起“金科”的招牌,並宣布已在深圳拿下兩個項目,2018年將重點拓展廣州、深圳、珠海、江門等10個城市,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布局。3月底,金科在華北也舉辦了同樣隆重的發布會。
銷售之前,品牌營銷先行,其背後,是金科布局擴圍、進軍全國的決心。截至2017年底,金科已進駐全國22個省(市),基本完成“八大城市群”的戰略布局。
在2017年賣出658億的金科,今年的目標是突破1000億元銷售金額,到2020年,規模達2000億元。
而2015年,金科的銷售金額僅為238億元、2016年為341億元。貨幣寬松和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兩年,不少房企抓住機會突飛猛進。實際上,討論金科能否成功沖刺2000億,等同於討論金科能否在余下的3年延續2017年業績爆發的勢能。

金科暗收深圳兩舊改
2017年2月、5月,金科在深圳出資成立數家公司,並在此期間收購一些本地項目公司的股權,冠上金科之名,曲線進入深圳。這是外來房企進入新市場的常見方式。
按照此前金科公布的信息,金科在深圳拿下兩個項目,均位於深圳龍華,其中一個是代建,一個是舊改。
4月18日,金科在深圳舉辦的華南區域戰略發布會中,金科股份聯席總裁方明富介紹,金科已於2017年11月2日,拿下深圳龍華民治項目,規模約為9萬平方米。關於深圳在金科的項目,除此外,官方不願公開更多信息。
高亢是金科派駐到深圳區域的一把手,此前他曾擔任金科湖南和雲南公司的總經理,他擔任金科在深圳成立的數家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高亢告訴第一財經,“在深圳的兩個舊改項目中,本來有一個是代建的,但是現在調整了,金科成為了兩個項目的大股東了。”金科把此前代建的項目收入麾下。
高亢表示,目前金科還在做拆遷等前期工作,不便透露其他信息。在華南從事土地、項目投資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目前這兩個項目資料都在保密期。
金科在華南的野心當然不止深圳一個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承載了許多房企的希望,金科也不例外。
方明富表示,2018年,金科計劃加大華南地區投資開發力度,布局大灣區,計劃重點拓展廣州、深圳、福州、佛山、肇慶、惠州、東莞、中山、珠海、江門等10個城市。
目前,金科在華南除了進入深圳外,已進入了廣州、佛山等城市。金科並無公布,期末華南區域能作出的業績貢獻量,但顯然,深圳兩個項目短期內無法入市。而金科在佛山的項目將成為其第一個在華南入市的項目。
2017年,金科還新進杭州、南京、南昌、福州、石家莊等城市,新項目土地總投資約460億元,同比增長約120%,共計獲取79宗土地,計容面積約124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約103%。
根據金科年報,截至2017年底,公司已進駐全國22個省(市),開發項目主要分布在重慶、北京、成都、蘇州、南京、合肥、鄭州等主要一二線城市。而在2016年,金科進駐省(市)數據是14個。
金科已明確發展以重慶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武漢為核心的長江中遊城市群、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以廣深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以及山東半島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
金科在2017年年報中稱,“八大城市群”戰略布局基本完成。
從百億到千億
金科在全國範圍內的廣布局來自於對規模的渴求。
根據金科此前發布的《發展戰略規劃綱要》要在2017年至2020年三年間銷售規模力爭實現500億、800億、1100億、1500億,並在2020年力爭沖擊2000億。
不過日前,金科已宣布,2018年力爭實現銷售金額1000億元。顯然,金科的實際步伐要比原計劃快。
1998年5月,金科成立。2011年,曾經的ST東源,轉變成主營房地產業務的金科。金科借殼上市的這一年,銷售金額為145億元。一年新增的土地項目10個,那時地價尚低,一年的投資總額僅46億元,到年底總土儲面積為1280萬平方米。
2012年,金科全年實現銷售金額約175億元,同比增長20%。金科趁低吸納,通過招拍掛、收購等方式新增20個項目,土地款約92.6億元,同比增長101.3%,占當年銷售簽約金額約56%,至年底土儲面積約1840萬平方米,足夠公司維持3~5年的開發。
2013年,金科的銷售金額約225億元,同比增長29%,全年新增19個土地項目,土地總投資約94.3億元,至年底土儲面積約2700萬平方米。
2014年,金科提出升級轉型,布局新能源和產業地產,在傳統的房地產開發方面慢了下來,銷售金額約230億元,同比增長僅2%。在投資方面,幾乎無增長,新獲17個土地項目共19宗土地,土地價款共計102億元,同比增長8%,土地儲備回落至1750萬平方米。
到了2015年,金科的銷售金額為238億元,銷售同比增長僅4%,新增9宗地,土地儲備下探至1699萬平方米。
2016年,金科增速有所改善,全年實現銷售金額341億元,銷售同比增長43%,創下上市來的最高增幅,新獲取34宗土地,土地儲備上升至1846萬平方米。
由此可知,金科2014年、2015年規模增長停滯,2016年開始步伐加快,在2017年實現規模爆發。
只是金科求量的路上,毛利率表現得不夠理想。2012年~2017年,其房地產銷售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35.15%、25.17%、22.96%、27.37%、19.70%、20.51%。
金科的野心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渝派房企的代表,金科在立足重慶的基礎上,正走向全國,攻城略地。2018年,金科的銷售目標是突破千億,據金科2018年一季報,金科銷售金額達241億元,同比增長約142%。
如果金科能順利從百億房企進化成千億房企,便有了在2020年實現2000億銷售的底氣。
縱觀行業,如今行業排名靠前的房企,做大規模各有各法。萬科靠均勻布局和回款,碧桂園靠三四線城市和高周轉,恒大靠承接許家印的朋友圈項目,融創靠買買買,那金科靠什麽?
觀察金科自上市以來的規模增速、投資布局可知,公司規模的增長與其在土地市場的動作呈正相關關系。作為一個各方面優勢均不突出的普通房企,與資本市場相處、融資,再進行投資拿地,小心翼翼地作決策,抓住每一個窗口期,是金科實現階層上升的機會。
而金科在2014年才完成上市以來的首次資本市場融資,後又因實際控制人黃紅雲家族的減持惹來融創孫宏斌對金科股權的覬覦。金科這一路走來不算順風順水,映照了二線房企進階之難。
因為在土地市場上的進取和回款跟不上銷售,金科的現金流稍顯緊張。2017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84.85億元,同比下滑235.9%。好在,2018年一季度情況有所改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0.06億元,同比增加8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