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遷冊 Money Cafe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6.html
屈臣氏、屈臣氏,你會到哪兒上市?

一間阿里巴巴,一間屈臣氏,令本港股票市場,尤其港交所處於等侯狀態。

截至尋日為止,屈臣氏原本被假設肯定香港必上無疑,但隨英國天空電視報告,就算香港上,但是否第一上市地位,或者成疑。

中環分析員指,誠哥要拆屈臣氏,明顯要體現價值,而體現價值,除上市時估值外,亦取決於上市後,市場定價。

換句說話,和黃分拆屈臣氏上市地點,考慮因素視乎,一,交投量,二,有無人懂得欣賞,識睇呢間公司。

第一點,香港符合,但第二點,香港未必符合。

再者,市場給予屈臣氏每股估值,大概五十港元左右,佔和黃整體每股資產值三成以上,呢三成當中,近七成比重來自歐洲。

無疑PRADA香港上市,而且成功,但市場中人指,成交量大部份來自歐洲盤,而睇公司分析員,亦是歐資為主。

在情,在理,在商言商,屈臣氏歐洲上市必屬合理,但英、法、德三大市場,誠哥關係最好是英國。

原來英國屬於首選地,問題就來得尷尬,事關按SKY News報道,總部英國會容易符合上市,但引伸出就涉及遷冊,亦即形同和黃將超過三分一資產搬離香港,之後又大把野講、社會又廣泛討論!!

當然,目前處於揣測階段,純粹估,最大有三個可能性;一,英國註冊,英國第一上市,香港第二上市,情況跟嘉能可近似。
二,港、英雙重第一上市地位,但英國註冊,即等於匯豐例子。
三,當無事發生,報道純屬虛構,屈臣氏香港上市,香港繼續註冊。

雖然和黃就回應指、策略性評估仍未完成,有關遷冊及新主席人選傳聞,目前並不真確。

但呢個講法仍然留有尾巴,一旦策略重組完成、咁係咪一切就有可能?

和黃自從試圖分拆百佳後,往往破例經常放料,而天空電視對屈臣氏報道,由於具備一定掌握,於是市場中人不排除,是先測試外界反應。

正當人人以為,和黃今次分拆,大李生做主,霍大班執行之際,有分析員提醒,和黃董事會內一位人兄,會起關鍵作用,此為執行董事黎啟明。

黎啟明屬於和黃老臣子,現任屈臣氏集團董事總經理。

據稱,屈臣氏之前其實業務表現一般,部份歐洲項目更加差。於是,霍大班起用黎啟明將整個屈臣氏執正。所以,屈臣氏有今日,黎啟明立下奇功,佢建議係點,或多或少起左右性作用!!

而對我們傳媒來說,最少趁今次機會,再了解咩叫上市地?事關上市亦最少分第一、第二,雙重上市等等。以部份毫無關係個案,引用作為例子,算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78

長和系新公司開曼註冊 李嘉誠“變相遷冊海外”?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939

u=2583679430,2900598100&fm=11&gp=0

長實集團在香港交易所發布公告稱,重組及合並長實集團以及和黃集團的業務以創立兩家全新香港上市公司。

兩家新公司分別為長和、長地。其中,長和將接手長實及和黃集團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長地將合並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

從合並和重組過程看,長實及和黃兩家公司會先合並為新的“長和集團”,並將保留在港股市場上的“1”號股票代號;此項合並後,長和會將所有境內外的地產業務分拆並註入新成立的長地集團,並爭取保留“13”的股票代號。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表示,自已會出任長和及長地兩間公司的主席,而兒子李澤鉅亦會出任兩間公司的董事。至於和黃及長實兩間董事的去向如何,李嘉誠表示會繼續留下。

變相遷冊海外?

這是李嘉誠對其名下資產的最大規模重組。1950年成立的巨無霸企業長江實業港交所代碼00001,一直被認為最能代表香港的公司,而1977年合並成立的和記黃埔則一直是世界500強企業。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新公司長和與長地均在開曼群島註冊。李嘉誠曾在2013年強調,長實及和黃不會變更註冊地點,相信多年後仍在香港。對此,李今日解釋稱,將公司註冊地搬去開曼群島並非對香港沒有信心,主要是為了做生意方便。

李嘉誠詳細解答稱:

人家說什麽都行。我(集團)註冊在香港、上市又在香港。過去十年或是十幾年,有75%以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在開曼群島等海外註冊,並不是這些公司對香港沒信心,一樣都是為了做生意方便,其中很多民企、(內地)國企,不能因為他們在海外註冊就是遷冊。

“長和系”副主席李澤鉅還透露,李氏家族信托持有的赫斯基能源股份將會換為長和股份,以反映他們對香港未來仍很有信心。

重組方案

0(2)

公告稱,長實擬向長實股東提呈長實重組方案,以協議安排方式使長實集團的控股公司由長實變更為長和。 根據長實重組方案,長實計劃股東將就其於長實計劃記錄時間每持有一股長實計劃股份獲 取一股長和股份,而所有長實計劃股份將被註銷及銷毀。此外,所有和黃計劃股份也將被註銷,每股和黃計劃股份換取0.684股長和股份。

公告還顯示,和黃集團建議收購6.24%赫斯基已發行普通股,和黃建議以協議安排方式向和黃計劃股東提出股份交換要約以註銷所有和黃計劃股份。

其中,長實重組方案完成是:

(a) 完成赫斯基股份交換之先決條件;及

(b) 作出和黃方案之前提。

赫斯基股份交換及和黃方案的完成將是完成分拆上市方案之先決條件。若長實重組方案未能完成,赫斯基股份交換、和黃方案及分拆上市方案將不會進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54

遷冊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9.html


李嘉誠大殺市場一個措手不及,一個比十八年更大重組,跟開長和系的中環分析員大吐苦水,留言老記一句:
Oh My God,周末無假放!!

而無獨有偶,上次重組垂直式控股正值回歸前的九七年一月,今次難道李生暗示,又到關鍵時刻?

純粹有聞必錄,話說三點打後,基金界及分析員引述,話市場揣測,長和重組,兼和黃37年來從此人間蒸發,當時完全無人信。

無他,和黃值錢,而李生七九年收購和黃一戰成名,和黃雖屬前英資洋行股,但亦等同李生地位提升關鍵,絕對是Superman baby。

由此可見,今次長實有史以來最大重組,何出此計,是誰主意?

長實及和黃,日後變成長和,而成立長地,並且上市,持有所有現時長和系地產業務。

撇除當中換股,股權架構等等,中環老行尊話,一字咁簡單,今次重點為李生將所有地產業務分拆上市,即係繼港和、零售、港燈等等後,最大規模分拆!!

你會問,日後長和值錢,抑或長地值錢??

好,用最簡單將兩間分司每股資產值拆開,然後將兩地產業務值加埋,長地每股資產值會大約有115元,當中82.5來自長實地產葉務,32.6元來自和黃。

而和黃撇除地產業務後,剩下的每股資產值,就大概相近於長和每股股值,用券商對15年推算,大約98元,將能源佔最多,為番40蚊一股。

李生強調,整個重組公正,透明,及有利股東,重點在於釋放價值,擺脫控股公司拆讓因素,按公司解釋,長實市值較股當權益折讓兩成三,相當於八百七十多億,正正呢八百幾億,變相觸發分拆地產業務,並且觸發重組。

長賓,和黃現有股東,以後各自會由一股,持變兩股:
分別係長和股份,及日後長地股份。

長實股東以後最簡單,地產之外,有埋和黃非地產業務、和黃股東尷尬少少,地產業務多左,但以後持有電訊,零售,能源就變相少左,如果和黃現有股東買和黃,純粹為地產以外業務前景的話,咁就難抉擇!!

或者,調轉講,金額既然一樣,無話邊間股東著數些。不過不要忘記,作為長情和黃股東、苦侯十多年終於等到收成期,但超人一句唔該就變成要同「壹號仔」分享,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但十年內,不斷有券商建議重組,兩年前,誠哥先話唔重組,點解唯獨揀依家??將所有中港地產業務放到長地,是要令業務更清析?還是要將樓市風險集中在一間只作分派公司?你懂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945

長和重整業務及遷冊 反映什麼? Raging Bull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1/12/%E9%95%B7%E5%92%8C%E9%87%8D%E6%95%B4%E6%A5%AD%E5%8B%99%E5%8F%8A%E9%81%B7%E5%86%8A-%E5%8F%8D%E6%98%A0%E4%BB%80%E9%BA%BC/

上星期五收市後長實及和黃宣佈重組計劃,震撼香港金融界。長實將以每一股長實換0.684和黃,合併後公司叫長和,再以介紹方法把所有地產業務分拆上市。完成後,所有地產業務由長和地產持有,所有非地產業務由長和持有。長和將保持其一號上市地位,但和黃將撤銷上市地位。兩間新公司將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為離岸公司,長和系變相遷冊海外。本來李氏家族持有長和系42%,重組後李氐家族將持有31%股份,即是變相減持。上星期五收市長實的市值為2890億元,帳面股東權益為3908億元,即是股價比每股資產淨值拆讓17%。和黃市值為3726億元,帳面資產淨值為4263億元,股價比每股資產淨值拆讓14%。

長和管理層表示,業務及資產重組,可以釋放出潛在的折讓,令股東體現集團真正價值。現在長實持有和黃48%股份,香港地產股,因為政府管制樓市,向來都有相當大的折讓,間接持股令到和黃的資產折讓達到30%。把地產及其他業務分開,可以令到其他業務的折讓減少。將地產和非地產業務分開,可以消除控股公司的折讓。事實上,星期一長和開市就升14%和12%,長實最高升至$150.30,和黃最高升至$103.10,完全體現到潛在內涵值的釋放。有個別證券商認為重組對長實有利,長實股值可以升至$180。

長和重整帶出令一個問題,就是遷冊離開香港的問題。1997前,全城富豪為了表示效忠中央,公開表態不會遷冊,要支持香港回歸祖國。但回歸17年後,這問題已經沒有那麼敏感,香港75%的上市公司都在海外註冊。開曼群島是英國殖民地,最上訴法庭是英國上議院,即是新上市公司將受英國法律管治,最後的裁決不會在香港,會在英國上議院。但真正的好處在印花稅,開曼群島遠低於香港,可以節省很費用。香港75%的上市公司都在海外註冊,基本上用普通法,終審權在英國。

亦有人提出,長和系遷冊是對香港沒有信心的表現,或者是對香港地產前景不樂觀的表現。事實上長和系過去幾年都不停在變賣香港資產,去年出售零售業務部份給新加坡主權基金,前年出售部份碼頭業務,資產重整從來都未停過。不過細分析長和系的業務: 石油,港口碼頭,電訊,零售,公用事業。五個板塊中過去幾年表現最好的竟是公用事業,長江基建是系內表現最好的公司。歐洲國家為了減債,去售公用事業,長和系以約10%回報收購這些公用業務,回報都十分理想。相反,石油因為油價急跌並不理想;零售業務基本沒有什麼增長,因此去年賣去屈臣士部份股份。港口也是成熟業務,內地貨櫃碼頭供應過剩,也以信託方式出售套現。電訊業仍未到賺錢階段,未能出售套現。香港地產業務受到政府的壓制,香港地產股有比較有大的折讓。內地地產受到供過於求的問題困擾,折讓更加大。把地產業務放在長和地產的合理的處置方法,有人認為這動作反映長實對香港地產前景不樂觀,事實上長實過去兩年除了今年初一塊細地皮外,都沒有投地,相對其他地產發展商,已經落後兩年。反而長和現有業務都是成熟業務,去年增長都在10%以下,繼續持有價值不高。

20131226052600388

過去幾年長實唯一投資的新項目,是投資200億元成立飛機租賃公司,反映公司對飛機租賃前景樂觀,在香港及中國都沒有大額投資及新項目。李嘉誠先生私人公司在科網股中投資收入甚豐,尤其是Facebook 的回報可觀。反而希望新長和能在投資方面有突破。星期一1月12日開市,長實升15%,和黃升14%,顯示投資界認同重整計劃。李嘉誠只不過是重整企業架構,分開地產及非地產業務,令架構更加清晰,及更加容易出售。現在的業務都沒有暴利的可能,最好就是做好準備,善價而沽,套現後再投資新業務。至於信心問題,則任由外界解讀。

Ragingbu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067

李嘉誠公司遷冊地阿里百度都在 到底好在哪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1-18/891415.html

日前,亞洲富豪李嘉誠重組旗下兩家集團,並把重組後的企業註冊地點從香港遷移至開曼群島,稱此舉只是為做生意方便。其實,開曼群島早已成為中國企業一個重要“落戶地”。從地產界的碧桂園、世茂地產,到運動品牌李寧、安踏,再到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許多國人耳熟能詳的公司,都是開曼群島的註冊企業。文字整理/新京報記者儲信艷

誰在開曼群島“落戶”?

過去20年間,內地赴港上市的家族企業資產規模最大的50家之中,共有44家註冊於開曼群島。

2009年

1145家公司香港上市

388家開曼註冊

2010年前8個月

44家企業香港上市

31家開曼註冊

★基本“國情”

開曼群島是英國在加勒比海西北部的一塊海外屬地,面積僅259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萬人。金融和旅遊業是主要經濟來源。

★著名離岸公司註冊地

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並稱為三大離岸註冊地之一,島上的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於這一部分。

★世界第四大離岸金融中心

據介紹,李嘉誠之所以把重組後的新公司註冊在開曼群島,是由於此次重組交易額巨大,涉及分派新公司的實物股票,根據香港有關法規,這對於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是不被允許的。

2010年開始,李嘉誠在海外進行大量投資,以歐洲為重點投資對象在基建、電訊、能源等各個板塊全面開花,將公司遷冊至開曼群島將有助於進一步拓展海外並購項目。

★年均4300家公司成立

有資料顯示,目前平均每年有4300家公司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全球700多家銀行均在該群島設有分支機構,包括全世界最大的25家銀行的子公司,島內的金融業、信托業總資產已超過2500億美元。

政策寬松經營方便

上市“跳板”

如果企業需引入外資或海外上市,可通過在開曼群島註冊境外公司,對境內公司進行100%股權收購,然後將開曼公司提交香港或是美國上市來完成境內公司的海外融資。特別是對於互聯網、教育以及傳媒等在中國引進外資有限制的領域的行業,吸引力更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809

匯豐的故事有多大:從匯豐的遷冊傳聞說起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74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28 11:17 編輯

匯豐的故事有多大:從匯豐的遷冊傳聞說起
作者:格隆匯 承一 港股那點事

2015年,香港正在面臨一個選擇的路口。在這個路口,有的人走了,而有的人,雖然曾經離開,現在又要回來了。

比如有遷冊傳聞的“五號仔”匯豐控股(匯豐控股代碼:0005)。

在外資大舉進入港股的背景下,格隆匯昨日文章再次號召“從今日起,旗幟鮮明的做多匯豐”。為何格隆對匯豐如此樂觀?匯豐在“政改”方案通過前發布這樣的信息透露出什麽樣的訊號?這背後有什麽樣的利益考量?

鄙人不才,嘗試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總部轉移將促戰略轉型

匯控曾在1993年,總部正式牽移至倫敦,彼時背景有兩個:

1、 香港回歸,可能存在政治風險。

2、 匯控銀行一直想在歐洲進行大面積擴張。2000年前,匯控正是通過全球並購來實現全球化擴張,再對業務加以整合,最終形成跨過集團。

這兩大背景才促成了匯控總部最終前往倫敦,作為一家全球化的銀行集團,總部遷移考慮的首要因素將是戰略轉變的問題,而非一城一地的得失。從上面兩個因素來看,一個屬於政府層面的因素,另一個則是經濟利益方面的因素。

所以,龐然大物的轉移必定不是小打小鬧,鬧情緒,一定出於戰略深度上的考慮!據悉,其正在出售英國的零售業務,總金額將達到2000億港幣,總部遷移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匯控控股的前身是匯控銀行,全稱叫香港上海匯控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所以,一旦遷移成真,也算是故人歸來!當然,故人歸來不是為了衣錦還鄉,也不是為了落葉歸根,作為跨國集團,利益仍是其考慮的絕大部分因素。前面已經總結了匯控之前前往倫敦的兩大因素。而如今,匯控同樣擁有這兩大方面的積極因素:

1、歐美銀行體系監管趨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銀行的監管趨於嚴格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美國也已經於2010年7月15日正式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此種背景下,匯控控股將會面臨更為嚴苛的監管是事實。事實上,近年來,匯控在歐美地區趨嚴的金融監管下,已經受到多次罰單。而“逃稅醜聞”則是巔峰。在此,小小陰謀論一下,會不會趨嚴的監管讓匯控膽戰心驚,從而有離家出走的想法?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匯控因此聲譽受損將成事實,也將成為監管機構重點監測對象,在此背景下,總部轉移,尋找新的蜜月福地也不失為一大選擇。

2、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增長將是戰略機遇

亞洲地區的首要戰略機遇就在中國。而其中最重要的機遇當屬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中國崛起,也是真正國際化的關鍵,但同時,人民幣國際化也將是匯控控股的一大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主動的擁抱人民幣,更廣泛的接觸人民幣,將會在中國的業務中占據先機。

當然,中國在全球推廣人民幣也需要跨過銀行的合作,匯控在銀行業的經驗和業務能力遠飛內地企業所能企及。所以,一旦匯控回歸香港,這些都將離事實更近。


所以,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主動擁抱人民幣將是明智之舉!

中國機遇之二仍然在於金融業的放開時代真正來臨。在WTO之後,外資期待的大舉進入中國的夢想實際上並沒有實現。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12月簽署第657號國務院令,公布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進入門檻大幅降低。此條例出臺的大背景是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業的大變革,所以,政府對於外資監管的改革決心毋庸置疑。換句話所,政府既然敢鋪開人民幣國際化的棋局,,就肯定能應對放開外資行門檻所帶來的沖擊。

3、回歸香港將有利於亞洲業務的開展

在歐美業務持續萎縮的情況下,亞洲業務卻是一枝獨秀,在 2012 年,超過歐洲成為營收最大的地區。而 2014 年,亞洲地區的稅前盈利已經占到 78% 。而匯控若回歸香港,將會擁有中國大陸這一廣闊的“經濟腹地”。


二、遷冊將節省相當部分的費用

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歐美地區,政府已經將大刀揮向了銀行業。英國在3月增加銀行征費,這是從2010年起征收銀行稅以來、第8次提高稅率。匯控2014年的銀行征費為10億美元,而2015年將達到15億美元,2016年還將繼續上升,此外,角逐下月英國大選的工黨揚言,一旦上臺將大幅加稅,屆時將對匯控的盈利構成重大影響。而如果遷冊至香港,銀行征費將會大幅削減三分之二左右。

匯控2014年的除稅前利潤才186億美元,銀行征費將占據十分之一,可以想見,如果有一個地方告訴你,來吧,我們這只收三分之一;而且,這個地方還是算是沾親帶故。那麽匯控該如何選擇?


三、匯控將是外資的優選標的

格隆匯昨日的文章也提到,港股第一輪行情,是以盤子小,基本面好、故事多的“港A股”作為先鋒,這一批公司適合大戶、私募機構,且不說外資來不及反應這突然的槍聲,即便是反應過來了,陣地也已經被占領完畢。但很明顯外資不會投降,真正的戰爭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戰略布局和資金多寡決定成敗。

大盤藍籌股,才是外資真正埋伏的標的。對於外資和公募基金,在成交相對不活躍的港股市場,流動性和安全性將是選股重要指標。在這樣的邏輯下,將來解放軍南下,必然也將選擇大量的利空少、流動性好的藍籌股。而外資已經提前介入。


而在眾多的大盤藍籌中,匯控屬於恒指老大,所以,不在匯豐上做大做強,更待何時?

1、  全球化公司,業務非常透明,估值和業績都非常容易把握。
2、  盤子大,流動性好,股息率高,適宜於打持久戰,適合戰略布局。
3、  利空基本出盡。匯控2014年最大的利空是業績下滑,而股價在此利空之下,已經應聲而跌。匯控控股在今年的利空在於恒指6月和9月的兩次權重調整,預計匯控的權重將從12%下降至10%,引發指數基金的被動減持。

二級市場,選對的公司很重要,但選擇時機更重要。基本面上,匯控已經並無太多利空,匯控一旦遷冊香港,將是階段性的戰略轉型的開端,其將擁有廣闊的“經濟屬地”,站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沿,匯控再次起飛並非夢想。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244

蘋論: 從怡和遷冊到超人賣百佳 盧峯

1 : GS(14)@2013-07-23 00:04:4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22/18343806

                李嘉誠先生旗下的和黃集團一聲研究出售百佳超市業務即時引起大量遐想及議論,其中一個最流行的說法是李超人對梁振英政府不滿。有意以撤資行動教訓教訓他,並展示自己的超人政經實力。政界及公眾有這樣的聯想一點也不奇怪,大財團運用自己手上的資本向政府或政治領袖示威是常有的事,香港也不乏類似的例子。其中最矚目的要數中英談判期間老牌英資財團怡和集團的遷冊決定。那個時候中英剛開始商討九七後香港的安排,聯合聲明未簽署,怡和集團突然在八三年三月宣佈把公司註冊由香港遷往百慕達。這個決定立時震散港股,令恒指一天大跌近百分之六;香港商界及國際普遍把怡和遷冊視為向北京及香港未來投下不信任一票。事實上,北京政府對怡和的做法震怒非常,認為她在搞小動作製造信心危機,藉以增加英國政府的談判籌碼。
李超人賣百佳的重要性及震撼性當然不能跟怡和遷冊相比,但李超人跟梁振英不友好是鐵的事實,從特首選舉開始李超人已高調支持梁的對手唐英年先生,到梁上任後雙方關係仍然冷淡,絲毫看不到修好的迹象。在這樣的情況下,政界及市民把出售百佳聯想為李超人的政治動作也一點也不奇怪。

                不過,李超人對有關猜測看來有點在意,自消息傳出後便一再公開強調出售百佳完全是正常商業活動,不涉及政治,呼籲外界不要反應過敏及胡亂猜測。究竟李超人計劃出售百佳是不是有政治目的,有甚麼政治盤算大概只有他自己及他的「近臣」最清楚。只是,「百佳」在他的商業王國中重要性甚低,對整體營業額及盈利貢獻有限,即使出售對公司、企業以至香港整體影響不大。說得坦白點,百佳作為向北京或梁振英示威的注碼未免太少,太缺乏殺傷力;弄的不好還可以成為內地財團進駐香港零售業的好機會。以李超人這樣在中外政圈打滾多年的老手,沒有理由出手如此欠缺份量吧!
此外,梁振英上台一年早已弄得天怒人怨,敵人遍全港。即使李超人不出手,他已是處境艱難,命懸一線,隨時要腳痛下台。李超人大概不必冒開罪北京政府或至少是挺梁官員的風險主動出擊,令自己在內地的商業王國受到影響。
假若李超人真的決心倒梁,出售百佳只能是「前菜」或第一着,往下來他必須要祭出更凌厲的殺着,例如撤出電訊、地產市場,把投資大部份轉到其他地區,只有這樣有力的行動才有可能震動北京及香港,達到心目中的政治後果。
撇開陰謀論不說,李超人計劃出售百佳對香港日用食品市場以至整體商業環境未必是壞事,甚至利大於弊。外國投資者以及本地消費者對香港市場的其中一個主要投訴就是大部份行業由少數財團壟斷,特別是以地產為本業的財團。單是李超人的財團已是讓地產到電訊到物業管理到超市到電器等無所不包的超級企業,左右萬千市民的日常生活,限制了市場的競爭。李超人放售百佳的話,至少可以令市場重新洗牌,有機會引入新的經營者,打破兩大超市集團支配市場的局面。到時候不管是供貨商、中小型超市及消費者都會受益,地產霸權的霸氣也可以稍稍淡化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48

匯控首認考慮遷冊撤英

1 : GS(14)@2015-04-21 12:39:0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421/news/eb_eba1.htm





【明報專訊】英國近年不斷加徵銀行稅,令匯控(0005)及渣打(2888)的負擔日重,因此兩大銀行把總部撤離英國的傳聞甚囂塵上。外電昨日再報道,匯控有可能遷冊回港,渣打則可能遷至新加坡。匯控主席范智廉則在香港的股東會上首度作回應,暗示有可能把總部搬離倫敦,但要待監管改革明確下來才會考慮。

上月英國再提高銀行稅三分之一,是2010年首次增稅以來第8次調高稅率,匯控去年單是銀行稅便支付了7.5億英鎊(約87億港元)。路透社昨日報道,由於稅務繁重,不少投資者要求匯控遷出英國以減低成本,由於投資者及賣方分析員都有相關要求,匯控高層早在數年前已開始討論此問題,如果落實,最有機會是重返香港。

最有機會重返香港

昨日匯控在股東會上,有小股東亦向管理層要求遷冊回港。范智廉表示,現時英國監管當局正在進行改革,另一方面英國國會在下月進行大選,未來監管制度仍然存在變數。他稱,待監管的最終架構及改革的框架明確下來,集團會考慮哪裏是總部的最佳地點。

除了遷冊問題,股東最關注的是管理層的去留。有小股東直言,匯控連年積弱,股價跑輸同業,近日又爆出瑞士私人銀行分部協助客戶逃稅的醜聞,但管理層仍然領取花紅,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理應引咎辭職。范智廉沒有正面回應,只表示自己於集團以及董事會已經工作20年,會繼續努力簡化集團架構及更妥善管理業務。

對於集團未來的目標,行政總裁歐智華重申,第一是保持業務增長及派息持續增長,第二要致力令內部監控系統更符合監管機構的要求。第三,過去5年集團一直在重組架構,未來亦會繼續簡化集團架構,肯定會進一步出售更多業務。

歐智華認持續增派息有壓力

歐智華又表示,英國銀行稅確實令持續增加派息的目標有壓力,把英國的商業銀行分隔出來,再在伯明翰設立「隔離業務」的總部,成本可能高達20億英鎊(約231億港元)。

但他稱,會致力達到股東權益回報率(ROE)大於10%的目標,業務仍然有擴展的機會,例如亞洲地區對高息企業債的需求旺盛,內地零售銀行業務亦有增長空間。

明報記者 廖毅然
2 : GS(14)@2015-04-21 12:39:5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421/news/eb_eba2.htm
股價跑輸 股東怨氣重
2015年4月21日

【明報專訊】今年以來港股升勢冠絕全球主要市場,但作為恒指比重最大的成分股,匯控(0005)今年至今的股價卻累跌近5%,令昨日有數百人出席的股東會怨氣甚重。

有股東投訴,匯控作為母公司,股價卻跑輸子公司恒生銀行(0011),要求管理層解釋。行政總裁歐智華則表示,恒生有良好的管理團隊,與內地有很好的聯繫,但它只是一家本地銀行,不應拿它與匯控作比較。相反,匯控的股價相對渣打(2888)及花旗等國際銀行,都是跑贏的。

早前匯控爆出醜聞,瑞士的私人銀行分部被指協助客戶逃稅,主席范智廉昨日再度表示歉意,並承諾會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聲譽。有小股東則笑說,明白集團的苦,因為該業務違規時,集團還未將之收購,但小股東亦指出,集團在收購前應深入了解對方的業務,「正如娶老婆前,都要先知道對方是否處子之身。」如此比喻,讓一向嚴肅的范智廉和歐智華都忍俊不禁。

質疑買瑞士私銀「無驗處」

股東會進入尾聲,有小股東質問為何集團不向股東送贈紀念鈔,自己全家總動員出動,亦無功而還。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則表示,讓公眾認購是最公開的方法,結果是電腦抽籤的,絕對公平公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42

匯控遷冊回港 必成中國囊中物 周顯

1 : GS(14)@2015-05-07 14:20:4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有關匯豐控股(0005)有意遷冊的新聞,很多人都從它的業績和未來股價眼去分析,至於我的高見則是﹕向來這種巨無霸公司決定遷冊與否,只會為了一個原因,就是政治原因,從來沒有例外。因此,我也有理由去相信,匯控這一次考慮遷冊,必然也是為了政治,而不會是為了業務或股價,那些從利益眼的分析員,恐怕都猜錯了。

  英國註冊 成最後屏障

但匯控究竟是為了什麼政治原因,才作此決定呢?是中國因素、美國因素、英國政府因素,還是蘇格蘭因素,實在不好猜,我也不想去猜。只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假如它真的遷冊回港,結果只有一個,就是這家國際巨無霸銀行,將會落到中國手上。

原因很簡單,今日的匯豐控股,並沒有單一大股東,但大部分的小股東都是香港人,而不是英國人。英國人、蘇格蘭人的管理階層之所以能夠繼續控有管理權,最大的保障,就是它在英國註冊,如果它真的遷冊香港,則連這一重最後的屏障也失去了,變成徹底裸露在中國的面前。

控制整個集團 只需2000億

對中國而言,根本不用太高的成本,以現時匯控1.4萬億市值,只要花2000多億元,便可以買到15%至20%,幾個大基金便可以做到,這對中國來說是輕而易舉之事,外間也根本看不到,不可能知道公司已遭買起了。

跟,中國政府再派幾個人進去董事局,根本不用涉及管理,已經可以控制整家公司,也不會影響到匯控本身的運作。

匯豐控股的管理層,不可能不知道這其中的原理,但究竟他們為何這樣考慮,會不會真的這樣做,則又是此文以外的話題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204

脫離UCITS 恐掀基金遷冊潮

1 : GS(14)@2016-06-20 05:24:22

【明報專訊】經濟學人智庫金融服務分析員Steven Leslie接受本報查詢時警告,英國一旦脫離歐盟,會立即喪失其UCITS(歐盟可轉讓證券集體投資計劃)的成員國地位,儘管預期英國與歐盟在貿易等領域上會進一步談判,但基於歐盟不會開出對英國有利的條件,往後達成的協議,相信不包括基金等金融服務業。

英基金管理規模76萬億

UCITS是指歐盟成員國註冊基金可在其他成員國銷售。Steven Leslie表示,截至2014年英國的基金業總管理規模為6.8萬億英鎊(折合約76萬億港元),脫離UCITS代表英國基金業界要到其他歐盟地區,例如盧森堡、都柏林等地遷冊,估計發行人及投資經理最受影響,而且遷冊並不意味可保留在英國的人員,因此屆時失業率將會上升。

盧森堡投資基金公會副總幹事Anouk Agnes表示,現時不少英國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都在盧森堡註冊,截至去年9月,當地有16.6%的資產來自英國基金公司,他預料若脫歐,這一趨勢會更明顯。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677&issue=20160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