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實集團在香港交易所發布公告稱,重組及合並長實集團以及和黃集團的業務以創立兩家全新香港上市公司。
兩家新公司分別為長和、長地。其中,長和將接手長實及和黃集團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長地將合並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
從合並和重組過程看,長實及和黃兩家公司會先合並為新的“長和集團”,並將保留在港股市場上的“1”號股票代號;此項合並後,長和會將所有境內外的地產業務分拆並註入新成立的長地集團,並爭取保留“13”的股票代號。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表示,自已會出任長和及長地兩間公司的主席,而兒子李澤鉅亦會出任兩間公司的董事。至於和黃及長實兩間董事的去向如何,李嘉誠表示會繼續留下。
變相遷冊海外?
這是李嘉誠對其名下資產的最大規模重組。1950年成立的巨無霸企業長江實業港交所代碼00001,一直被認為最能代表香港的公司,而1977年合並成立的和記黃埔則一直是世界500強企業。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新公司長和與長地均在開曼群島註冊。李嘉誠曾在2013年強調,長實及和黃不會變更註冊地點,相信多年後仍在香港。對此,李今日解釋稱,將公司註冊地搬去開曼群島並非對香港沒有信心,主要是為了做生意方便。
李嘉誠詳細解答稱:
人家說什麽都行。我(集團)註冊在香港、上市又在香港。過去十年或是十幾年,有75%以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在開曼群島等海外註冊,並不是這些公司對香港沒信心,一樣都是為了做生意方便,其中很多民企、(內地)國企,不能因為他們在海外註冊就是遷冊。
“長和系”副主席李澤鉅還透露,李氏家族信托持有的赫斯基能源股份將會換為長和股份,以反映他們對香港未來仍很有信心。
重組方案
公告稱,長實擬向長實股東提呈長實重組方案,以協議安排方式使長實集團的控股公司由長實變更為長和。 根據長實重組方案,長實計劃股東將就其於長實計劃記錄時間每持有一股長實計劃股份獲 取一股長和股份,而所有長實計劃股份將被註銷及銷毀。此外,所有和黃計劃股份也將被註銷,每股和黃計劃股份換取0.684股長和股份。
公告還顯示,和黃集團建議收購6.24%赫斯基已發行普通股,和黃建議以協議安排方式向和黃計劃股東提出股份交換要約以註銷所有和黃計劃股份。
其中,長實重組方案完成是:
(a) 完成赫斯基股份交換之先決條件;及
(b) 作出和黃方案之前提。
赫斯基股份交換及和黃方案的完成將是完成分拆上市方案之先決條件。若長實重組方案未能完成,赫斯基股份交換、和黃方案及分拆上市方案將不會進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上星期五收市後長實及和黃宣佈重組計劃,震撼香港金融界。長實將以每一股長實換0.684和黃,合併後公司叫長和,再以介紹方法把所有地產業務分拆上市。完成後,所有地產業務由長和地產持有,所有非地產業務由長和持有。長和將保持其一號上市地位,但和黃將撤銷上市地位。兩間新公司將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為離岸公司,長和系變相遷冊海外。本來李氏家族持有長和系42%,重組後李氐家族將持有31%股份,即是變相減持。上星期五收市長實的市值為2890億元,帳面股東權益為3908億元,即是股價比每股資產淨值拆讓17%。和黃市值為3726億元,帳面資產淨值為4263億元,股價比每股資產淨值拆讓14%。
長和管理層表示,業務及資產重組,可以釋放出潛在的折讓,令股東體現集團真正價值。現在長實持有和黃48%股份,香港地產股,因為政府管制樓市,向來都有相當大的折讓,間接持股令到和黃的資產折讓達到30%。把地產及其他業務分開,可以令到其他業務的折讓減少。將地產和非地產業務分開,可以消除控股公司的折讓。事實上,星期一長和開市就升14%和12%,長實最高升至$150.30,和黃最高升至$103.10,完全體現到潛在內涵值的釋放。有個別證券商認為重組對長實有利,長實股值可以升至$180。
長和重整帶出令一個問題,就是遷冊離開香港的問題。1997前,全城富豪為了表示效忠中央,公開表態不會遷冊,要支持香港回歸祖國。但回歸17年後,這問題已經沒有那麼敏感,香港75%的上市公司都在海外註冊。開曼群島是英國殖民地,最上訴法庭是英國上議院,即是新上市公司將受英國法律管治,最後的裁決不會在香港,會在英國上議院。但真正的好處在印花稅,開曼群島遠低於香港,可以節省很費用。香港75%的上市公司都在海外註冊,基本上用普通法,終審權在英國。
亦有人提出,長和系遷冊是對香港沒有信心的表現,或者是對香港地產前景不樂觀的表現。事實上長和系過去幾年都不停在變賣香港資產,去年出售零售業務部份給新加坡主權基金,前年出售部份碼頭業務,資產重整從來都未停過。不過細分析長和系的業務: 石油,港口碼頭,電訊,零售,公用事業。五個板塊中過去幾年表現最好的竟是公用事業,長江基建是系內表現最好的公司。歐洲國家為了減債,去售公用事業,長和系以約10%回報收購這些公用業務,回報都十分理想。相反,石油因為油價急跌並不理想;零售業務基本沒有什麼增長,因此去年賣去屈臣士部份股份。港口也是成熟業務,內地貨櫃碼頭供應過剩,也以信託方式出售套現。電訊業仍未到賺錢階段,未能出售套現。香港地產業務受到政府的壓制,香港地產股有比較有大的折讓。內地地產受到供過於求的問題困擾,折讓更加大。把地產業務放在長和地產的合理的處置方法,有人認為這動作反映長實對香港地產前景不樂觀,事實上長實過去兩年除了今年初一塊細地皮外,都沒有投地,相對其他地產發展商,已經落後兩年。反而長和現有業務都是成熟業務,去年增長都在10%以下,繼續持有價值不高。
過去幾年長實唯一投資的新項目,是投資200億元成立飛機租賃公司,反映公司對飛機租賃前景樂觀,在香港及中國都沒有大額投資及新項目。李嘉誠先生私人公司在科網股中投資收入甚豐,尤其是Facebook 的回報可觀。反而希望新長和能在投資方面有突破。星期一1月12日開市,長實升15%,和黃升14%,顯示投資界認同重整計劃。李嘉誠只不過是重整企業架構,分開地產及非地產業務,令架構更加清晰,及更加容易出售。現在的業務都沒有暴利的可能,最好就是做好準備,善價而沽,套現後再投資新業務。至於信心問題,則任由外界解讀。
Ragingbull
日前,亞洲富豪李嘉誠重組旗下兩家集團,並把重組後的企業註冊地點從香港遷移至開曼群島,稱此舉只是為做生意方便。其實,開曼群島早已成為中國企業一個重要“落戶地”。從地產界的碧桂園、世茂地產,到運動品牌李寧、安踏,再到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許多國人耳熟能詳的公司,都是開曼群島的註冊企業。文字整理/新京報記者儲信艷
誰在開曼群島“落戶”?
過去20年間,內地赴港上市的家族企業資產規模最大的50家之中,共有44家註冊於開曼群島。
2009年
1145家公司香港上市
388家開曼註冊
2010年前8個月
44家企業香港上市
31家開曼註冊
★基本“國情”
開曼群島是英國在加勒比海西北部的一塊海外屬地,面積僅259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萬人。金融和旅遊業是主要經濟來源。
★著名離岸公司註冊地
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百慕大並稱為三大離岸註冊地之一,島上的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於這一部分。
★世界第四大離岸金融中心
據介紹,李嘉誠之所以把重組後的新公司註冊在開曼群島,是由於此次重組交易額巨大,涉及分派新公司的實物股票,根據香港有關法規,這對於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是不被允許的。
2010年開始,李嘉誠在海外進行大量投資,以歐洲為重點投資對象在基建、電訊、能源等各個板塊全面開花,將公司遷冊至開曼群島將有助於進一步拓展海外並購項目。
★年均4300家公司成立
有資料顯示,目前平均每年有4300家公司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全球700多家銀行均在該群島設有分支機構,包括全世界最大的25家銀行的子公司,島內的金融業、信托業總資產已超過2500億美元。
政策寬松經營方便
上市“跳板”
如果企業需引入外資或海外上市,可通過在開曼群島註冊境外公司,對境內公司進行100%股權收購,然後將開曼公司提交香港或是美國上市來完成境內公司的海外融資。特別是對於互聯網、教育以及傳媒等在中國引進外資有限制的領域的行業,吸引力更大。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28 11:17 編輯 匯豐的故事有多大:從匯豐的遷冊傳聞說起 作者:格隆匯 承一 港股那點事 2015年,香港正在面臨一個選擇的路口。在這個路口,有的人走了,而有的人,雖然曾經離開,現在又要回來了。 比如有遷冊傳聞的“五號仔”匯豐控股(匯豐控股代碼:0005)。 在外資大舉進入港股的背景下,格隆匯昨日文章再次號召“從今日起,旗幟鮮明的做多匯豐”。為何格隆對匯豐如此樂觀?匯豐在“政改”方案通過前發布這樣的信息透露出什麽樣的訊號?這背後有什麽樣的利益考量? 鄙人不才,嘗試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總部轉移將促戰略轉型 匯控曾在1993年,總部正式牽移至倫敦,彼時背景有兩個: 1、 香港回歸,可能存在政治風險。 2、 匯控銀行一直想在歐洲進行大面積擴張。2000年前,匯控正是通過全球並購來實現全球化擴張,再對業務加以整合,最終形成跨過集團。 這兩大背景才促成了匯控總部最終前往倫敦,作為一家全球化的銀行集團,總部遷移考慮的首要因素將是戰略轉變的問題,而非一城一地的得失。從上面兩個因素來看,一個屬於政府層面的因素,另一個則是經濟利益方面的因素。 所以,龐然大物的轉移必定不是小打小鬧,鬧情緒,一定出於戰略深度上的考慮!據悉,其正在出售英國的零售業務,總金額將達到2000億港幣,總部遷移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匯控控股的前身是匯控銀行,全稱叫香港上海匯控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所以,一旦遷移成真,也算是故人歸來!當然,故人歸來不是為了衣錦還鄉,也不是為了落葉歸根,作為跨國集團,利益仍是其考慮的絕大部分因素。前面已經總結了匯控之前前往倫敦的兩大因素。而如今,匯控同樣擁有這兩大方面的積極因素: 1、歐美銀行體系監管趨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銀行的監管趨於嚴格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美國也已經於2010年7月15日正式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此種背景下,匯控控股將會面臨更為嚴苛的監管是事實。事實上,近年來,匯控在歐美地區趨嚴的金融監管下,已經受到多次罰單。而“逃稅醜聞”則是巔峰。在此,小小陰謀論一下,會不會趨嚴的監管讓匯控膽戰心驚,從而有離家出走的想法?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匯控因此聲譽受損將成事實,也將成為監管機構重點監測對象,在此背景下,總部轉移,尋找新的蜜月福地也不失為一大選擇。 2、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增長將是戰略機遇 亞洲地區的首要戰略機遇就在中國。而其中最重要的機遇當屬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中國崛起,也是真正國際化的關鍵,但同時,人民幣國際化也將是匯控控股的一大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主動的擁抱人民幣,更廣泛的接觸人民幣,將會在中國的業務中占據先機。 當然,中國在全球推廣人民幣也需要跨過銀行的合作,匯控在銀行業的經驗和業務能力遠飛內地企業所能企及。所以,一旦匯控回歸香港,這些都將離事實更近。 所以,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主動擁抱人民幣將是明智之舉! 中國機遇之二仍然在於金融業的放開時代真正來臨。在WTO之後,外資期待的大舉進入中國的夢想實際上並沒有實現。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12月簽署第657號國務院令,公布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進入門檻大幅降低。此條例出臺的大背景是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業的大變革,所以,政府對於外資監管的改革決心毋庸置疑。換句話所,政府既然敢鋪開人民幣國際化的棋局,,就肯定能應對放開外資行門檻所帶來的沖擊。 3、回歸香港將有利於亞洲業務的開展 在歐美業務持續萎縮的情況下,亞洲業務卻是一枝獨秀,在 2012 年,超過歐洲成為營收最大的地區。而 2014 年,亞洲地區的稅前盈利已經占到 78% 。而匯控若回歸香港,將會擁有中國大陸這一廣闊的“經濟腹地”。 二、遷冊將節省相當部分的費用 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歐美地區,政府已經將大刀揮向了銀行業。英國在3月增加銀行征費,這是從2010年起征收銀行稅以來、第8次提高稅率。匯控2014年的銀行征費為10億美元,而2015年將達到15億美元,2016年還將繼續上升,此外,角逐下月英國大選的工黨揚言,一旦上臺將大幅加稅,屆時將對匯控的盈利構成重大影響。而如果遷冊至香港,銀行征費將會大幅削減三分之二左右。 匯控2014年的除稅前利潤才186億美元,銀行征費將占據十分之一,可以想見,如果有一個地方告訴你,來吧,我們這只收三分之一;而且,這個地方還是算是沾親帶故。那麽匯控該如何選擇? 三、匯控將是外資的優選標的 格隆匯昨日的文章也提到,港股第一輪行情,是以盤子小,基本面好、故事多的“港A股”作為先鋒,這一批公司適合大戶、私募機構,且不說外資來不及反應這突然的槍聲,即便是反應過來了,陣地也已經被占領完畢。但很明顯外資不會投降,真正的戰爭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戰略布局和資金多寡決定成敗。 大盤藍籌股,才是外資真正埋伏的標的。對於外資和公募基金,在成交相對不活躍的港股市場,流動性和安全性將是選股重要指標。在這樣的邏輯下,將來解放軍南下,必然也將選擇大量的利空少、流動性好的藍籌股。而外資已經提前介入。 而在眾多的大盤藍籌中,匯控屬於恒指老大,所以,不在匯豐上做大做強,更待何時? 1、 全球化公司,業務非常透明,估值和業績都非常容易把握。 2、 盤子大,流動性好,股息率高,適宜於打持久戰,適合戰略布局。 3、 利空基本出盡。匯控2014年最大的利空是業績下滑,而股價在此利空之下,已經應聲而跌。匯控控股在今年的利空在於恒指6月和9月的兩次權重調整,預計匯控的權重將從12%下降至10%,引發指數基金的被動減持。 二級市場,選對的公司很重要,但選擇時機更重要。基本面上,匯控已經並無太多利空,匯控一旦遷冊香港,將是階段性的戰略轉型的開端,其將擁有廣闊的“經濟屬地”,站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沿,匯控再次起飛並非夢想。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