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8/100329058_all.html
被寄予厚望,作為「住房調控」和「房產稅開徵」依據的全國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稱住建部)推動兩年後,進展仍不順利。
今年10月底,住建部部長姜偉新在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質詢時表態稱,住建部正建設城鎮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先期在40個城市試點,這個系統建好後,就不必再採取限購這種行政色彩濃厚的調控辦法了。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目前全國住房信息不準確。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是對全國住房情況的摸底,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有重大意義。中央可以由此分析市場走勢,制定調控政策,也可以為以後的房地產稅出台提供事實和數據支持。
按照住建部規劃,今年底要實現40個城市住房信息互聯查詢;到2013年,要實現全國住房信息系統聯網。但姜偉新在對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表態中坦 言,信息系統建設「很艱難」。前述接近住建部人士表示,實現全國系統聯網並無技術障礙,但大量數據整理需要資金、人力和時間;最重要的是,住房信息涉及個 人隱私,沒有全國層面的管理、使用信息規範,系統很難真正應用。
信息分散
按照國家統計局和住建部公佈的數據,至2010年底,城鎮居民家庭自有住房率為89.3%,其中11.2%的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原有私房,40.1%的家庭擁有房改私房,38.0%的家庭擁有商品房;人均住宅面積在30平方米左右。
但國家統計局住戶辦王萍萍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統計局公佈的自由住房率是對城鎮6.6萬戶居民的調查樣本得出,並不是全國住房登記信息。
「這些數據只是推測出來的,中國沒有系統的住房信息,建設部門對個人住房、市場上總體存量房情況並不清楚,這在政策制定上出現很多盲區。」多位建設系統人士抱怨。
一位住建部官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各城市住房交易實行網上登記,但主要是針對2000年以後的房產交易,此前的大部分仍是紙質文檔,早期或歷史產權情況尚未完成數字化管理,房屋租賃數據採集基本空白。
「那麼多紙質文本,只能一個一個翻,找到一個人的信息很困難。」黃石市房管局住房保障中心副主任滕聯合稱。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即便在目前已經實行網上登記的城市,房屋預售、房屋登記、房改、住房保障等系統的數據仍然分散在不同的系統,平台、標準沒有統一,仍不能有效查詢個人的住房信息;而且涉及的「機構繁多」,如寧波市房屋登記機構市轄區有15個發證機構。
寧波市房管局尹躍軍等在今年9月時撰文表示,同一城市多級發證的亂象,帶來「各自為政、重複建設,信息數據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不僅相互之間聯網困難和資源浪費,也給房屋交易登記帶來很多麻煩。
廣東省住建廳副廳長陳英松在今年年初全省信息系統建設工作會議上表示,大部分區縣只是在原房地產登記業務系統的基礎上升級改造,實際上只是一個 房地產電子登記簿生成系統,而不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房地產電子登記簿管理系統,權威性、實時性、應用擴展性不強,系統數據規範和功能都需要進一步規範和完 善。
「由於信息沒有共享,個別人首次購房和申購保障性住房核查時,有空可鑽。這使得國務院要求遏制投資投機性購房的要求無法有效落實。」河南省潢川縣房產管理中心的公開資料指出。
此外,按照住建部2010年6月的調查結果,全國尚有891個縣未建立房屋登記信息系統,佔全國的55%,不少城市依舊採取紙質檔案進行新房信息的登記。
推動緩慢
事實上,住建部在幾年前已有建立全國住房信息系統的決心,但各地並不積極。直到今年1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各地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個人 住房信息系統,為依法徵稅提供基礎,如建設滯後則將納入「約談問責」範圍。隨後,住建部在青島和北京相繼召開「加快推進」的工作會議,部、省、市三級個人 住房信息系統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姜偉新在今年10月底的全國人大常委會質詢會上表示,目前在40個城市的試點包括兩個步驟:首先是先把40個城市自身個人住房信息收集起來,然後盡快實行全國聯網;一旦這個系統建立起來了,再加上銀行、財政、稅務、公安系統的信息,都統一到一個平台上。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這40個城市包括除拉薩和港澳台外的全部省會城市,以及深圳、大連、寧波、無錫、蘇州、廈門、溫州、青島、北海、三亞十個房地產熱點城市。
根據建設部的設想,整個信息系統平台包括「商品房」「公積金」「保障房」三個大模塊,每個模塊裡面又細分為「規劃計劃、市場供需、企業資質、物 業拆遷、公積金使用、保障房分配」等若干小模塊,最終實現住房信息的全覆蓋。但各個模塊相對獨立,又互相監督,例如,通過住房公積金的使用情況,可以查到 購房者此前是否買過房,保障房申請者名下是否已經有房產。
在統計時,建立部、省、市三級平台,以市為單位,整合下屬市區縣住房信息系統,最終由住建部搭建部與省級住房信息系統聯網平台,實現全國住房信息查詢。
「各地的建設進展並不統一,北京、上海、青島等城市早在幾年前已經意識到住房信息系統的重要性,著手建設,基本完成,但在一些偏遠的縣城可能還主要是紙質文檔。」復旦大學學者郝前進說。
北京市則早在2006年即啟動住房信息普查工作。在這輪房地產調控中,這已經成為北京實施的「限房又限貸」的手段。北京市建委工作人員告訴財新 《新世紀》記者,只要輸入購房人的身份證號,系統內即能夠顯示出此人在北京的房產情況,由此可審核是否具有購房資格。反之,如果輸入一套房產,也可以顯示 出該房屋所有人、房屋的位置、使用情況等。
為了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北京市以幢為普查對象,利用「航拍圖、建築物基礎圖層、電子地形圖、地籍調查成果圖層、地址數據及地理信息基礎圖層等製作工作底圖」,一間間核實。
在全國層面,「住建部則將設定,只有進入信息系統的房源才可以上市交易,否則交易時沒有合法手續,就像小產權房一樣,難以體現市場價格。」一位住建部人士稱。
「從建設部門角度來說,我們認為有責任把整體的數據摸清楚。」一位曾親臨北京住房信息系統建設的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當時北京正面臨新 一輪房地產調控,摸清底數後有利於制定政策。但現在只能查到北京的,等全國聯網後,在北京也可以查到購房人在其他省份的房產。 但住房信息系統的建設並不十分順利。姜偉新公開表示,「住房信息系統啟動兩年多,目前還在艱難建設中」。
多位建設系統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從技術上,住房信息錄入、聯網並不困難,但房產涉及個人隱私,「如何使用、管理」系統裡的信息,必須有明確規則,住建部正在著手制定相關規定。在這份文件出台前,該信息系統「不可能使用」,但這份文件未必公開。
全國的住房信息系統之所以遲遲難以推動,在於地方上有對信息安全的顧慮。北京在建設之初也遭到了反對和不理解。一位知情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當時很多人問幹這個幹什麼?查房子,不是紀檢、公安做的嗎?」
廣東省在建設信息系統工作中也承諾,集中的住房信息數據只做數據統計、分析和彙總,並嚴格按照有關規定設置查詢服務權限。各地要消除顧慮,積極主動按要求完成數據集中。
滕聯合則認為,由於住建部沒有出台統一的登記標準規範,各地錄入的信息不一致,即便聯網,也會出現標準不統一、數據難以兼容的問題。
此外,資金和人力成本也是地方的顧慮之一。河南省潢川縣房產管理中心並不諱言,屬於自收自支單位的房屋登記部門,僅靠60元每套的登記費用不能解決財力困難。潢川縣尚有50萬條信息未完成錄入,房屋租賃數據採集和拆遷註銷基本空白。
查詢雙刃劍
從官方表態看,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好後,「作為開徵房產稅的依據」是其重要職能。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桓認為,個人住房信息系統是徵收 房地產稅的核心,但要作為徵稅的依據,需要「信息覆蓋面廣、真實、以家庭為統計單位」三個前提,「現在異地購置產業已十分普遍,住房信息系統只有實現全國 覆蓋,才能真實核實個人住房信息,並將配偶、子女的房產一起統計在內,確保徵稅公平。」他說。
他擔心,小產權房沒有「合法身份」,不能納入信息系統。但很多人不買商品房,只住小產權房,這對政府掌握市場整體的住房信息會有誤差,對住宅調控、徵收房地產稅都將產生影響。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理事陳寶存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要在全國開徵房產稅,還需對住房的價值進行系統評估。目前將個人住房納入統一的系統僅是第一步,評估工作需要更加漫長的過程。
接近北京市建委的人士認為,當務之急是將住房信息系統建好,實現全國聯網、全國查詢。為了在當屆政府任期內完成信息系統建設,北京市建委還多次到區縣房管局、央企單位做動員。考慮到住房涉及個人財產信息,北京市的住房個人信息系統設定了查詢權限。
北京市密雲縣建委房屋信息交易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在審核個人購房資格時,區一級建委沒有權限,一手房的購買者需要把個人房 產資料交給開發商,再由開發商統一交給市建委審核;二手房的購買者,則需要在網簽前把個人資料報給區建委,區建委再交給市建委審核。」
「偉業我愛我家」研究院副總裁胡景暉瞭解到,北京的住房信息系統「正向可以查到,反向查不到」。他解釋,所謂正向查到,是輸入某個小區、某幢樓、某個門牌號,可以查出來「業主的名字、是否貸款、房屋用途」等情況;但若要輸入個人的名字,查不到該人名下有幾套房產。
「因為涉及敏感信息,系統設定了查詢權限,一般人看不到,區建委『一把手』都查不到。」胡景暉說。
對此,日本東京大學都市工學專供教授大西隆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在日本,個人住房信息系統也設定了一定的查詢權限,只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才可以查到個人房產情況。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住建部正在制定的規則,也將設定全國住房信息系統的查詢權限,申請和查閱崗位分離,只有經產權人申請,並經批准後方可由兩名以上工作人員拿「鑰匙」查詢,查詢記錄留痕並定期抽查等。
「即便和公安、銀行等系統聯網,也不是想查誰就可以查。需要有正式的文件批文。」前述接近住建部的人表示。」
復旦大學學者郝前進認為,建設部門更關心住房基本信息,但社會顯然更關注是否能通過這個系統查詢到官員的產業;住建部之所以不能及時聯網,是擔心聯網後的信息安全。
雖然設定了嚴密的程序,但一旦可以查詢的端口增多,仍難免信息洩露,其後果是難以預料的,所以住建部必然慎之又慎。
財新《新世紀》研究員舛友雄大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2-18 09:09 編輯 美聯儲12月議息會議點評:猶抱琵琶半遮面 只為心有千千結 作者:鐘正生 陶川 美國東部時間12月17日,美聯儲在12月議息會議結束後發表聲明,宣布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在0~0.25%不變並修改利率的前瞻指引:用“對於貨幣政策恢複正常化應保持耐心”這一措辭,取代了此前“QE結束後維持低利率相當長時間的立場一致”的表述,同時也指出兩者在貨幣政策立場上具有一致性。消息公布之後,美股繼續上揚後略回落,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揚,美元指數下探後回升,黃金先上漲後下跌,原油回吐此前漲幅。 美聯儲12月議息會議的結果基本符合市場預期。美聯儲再一次樂觀評估了就業市場的改善前景;同時修改了關於首次加息的前瞻指引:刪除了此前“相當長時間”的措辭,代之以“應保持耐心”。聲明既指出了兩者在貨幣政策立場上的一致性,又再次強調了關於首次加息的相機抉擇。因此,就何時加息而言,當前美聯儲仍有些“猶抱琵琶半遮面”。近期油價超預期下跌使得短期通脹進一步低於2%的政策目標,但美聯儲關於長期通脹預期的基準判斷並未受到影響。未來勞動力市場能否實現更穩固的複蘇,仍將是其判斷長期通脹預期及政策前景的決定性因素。 在就業強勁增長的帶動下,2014年美國失業率一路下滑。但工資增長卻依舊緩慢,因此就業市場複蘇基礎難言穩固(圖1)。展望2015年,推動就業市場複蘇的真正動力將逐漸由“就業增長”向“工資增長”轉變。預計在看到工資增長的實質性改善之前,美聯儲在首次加息的時點選擇上仍將“謹言慎行”。此外,近期海外市場的風雨飄搖,也事實上制約了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步伐。我們預計首次加息很有可能出現在2015年年中或稍晚些時候,且此輪加息周期的力度將明顯弱於以往(圖2)。此前由於美國經濟數據表現超預期強勁,市場對加息時點提前的擔憂不期而散。無疑,這有助於緩和近期新興市場的動蕩(在議息會議之前,俄羅斯央行的政策組合拳已使羅布匯率大幅反彈),近日“跌跌不休”的人民幣匯率也有望得以喘息。 再度承認就業改善,繼續看淡通脹下行。美聯儲在12月會議聲明中再次樂觀評估了勞動力市場改善的前景。由於10月議息會議後反映就業形勢的一系列指標繼續向好,美聯儲在措辭中指出了勞動力資源利用不足在“繼續”改善,表明其對經濟持續複蘇的信心在增強。近期油價的大跌使得市場對於長期通脹預期進一步下滑,但美聯儲仍傾向於視之為暫時性的溫和沖擊(耶倫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也再度強調了這一點),其關於長期通脹的基準預測並未改變,認為“隨著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改善,能源價格走低等暫時性因素消退,通脹將逐漸回歸至2%的目標水平”。可見,短期的通脹下行在美聯儲看來並不足慮;而勞動力市場能否實現更穩固的複蘇,仍將是其判斷長期通脹預期及政策前景的決定性因素。 修改利率前瞻指引,首次加息難提前。與此前市場的預期基本一致,考慮到“相當長時間”的措辭在政策指引上的含糊其辭,美聯儲在利率前瞻指引中將其刪除,代之以“對於貨幣政策恢複正常化應保持耐心”。聲明既指出了兩者在貨幣政策立場上的一致性,又再次強調了關於首次加息的相機抉擇。因此,就何時首次加息而言,此次議息會議向市場傳遞的信息並不明確。耶倫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但依據當前的經濟狀況,明年春季加息的可能性很低”。可見,首次加息很有可能出現在2015年年中或稍晚些時候。此前由於美國經濟數據表現超預期強勁,市場對加息時點提前的擔憂不期而散。 經濟預測偏樂觀,利率預測趨謹慎。考慮到近期油價下跌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額外支撐,在對經濟數據的預測上,12月會議上聯儲委員總體上稍顯樂觀。其中,預測2014年GDP增長區間由9月會議上的2.0%-2.2%上調至2.3%-2.4%;預測2014年末失業率為5.8%,較9月的5.9%-6.0%區間進一步下調;而預測2014年末PCE通脹區間由9月的1.5%-1.7%下調至1.2%-1.3%。在加息時點和政策利率的預測上,支持2015年首次加息的委員數由9月的14人上升至15人,而對2015年底的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的預測中值則由9月的1.375%下降至1.125%,顯示美聯儲委員對加息節奏仍顯謹慎。 ![]() ![]() (文章源自國信宏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