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0 Jul 2017 - [業績公布] 「阿信屋」進退失據

------------------------------------------------------------- 
我與Larry Hung成立的「博立資本」,會適時與不同上市公司管理層會面,並分享所得資訊,讓大家可對相關公司了解得更深入,有興趣可按此作參考

-------------------------------------------------------------
「阿信屋」母企CEC 國際(759)於前天收市後公布至今年4月全年業績,「阿信屋」業務已進退失據,主席也交不出解決方法,還說要重新關注已連續虧損三年的工業項目救亡。

若撇除物業重估等非經常性收益,下半年整體盈利仍比上半年略差,若是看零售業務,上半年虧損1,000萬港元,下半年則虧損1,950萬港元,明顯惡化。負債比率持平,但仍高達133.4%,是次連1仙息也不派。業績較亮點是存貨按年跌幅比收入多,營運活動現金流也較理想。

不大值得詳談,有興趣自己看看下列業績摘要多作了解。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 按下圖可放大



---------------------------------------------------------------
我與Larry Hung已成立「博立資本」,提供股票組合管理服務,有興趣可按此作進一步了解。
---------------------------------------------------------------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此股)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44

進退維谷的特朗普

特朗普是近代歷史上極具爭議的一任美國總統,我一直認為,他此前的不少理念和措施確有道理,甚至堪稱“撥亂反正”。但是,目睹特朗普近期一意孤行,非但沒有因為中方迅速發布500億美元貿易額報複清單出乎其意料之外而知難而退,反而變本加厲,聲稱要追加千億美元對華貿易戰規模;目睹中國商務部當天傍晚緊急臨時召開記者吹風會,使用了一系列外經貿領域幾乎前所未見的嚴厲提法,再對比這番貿易戰醞釀、爆發過程中中方為改善對美關系作出的仁至義盡的努力,對比4月6日傍晚商務部緊急臨時記者會上的一系列嚴厲提法:

“美方嚴重錯判了形勢,采取了極其錯誤的行動”;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將毫不猶豫、立刻進行大力度反擊”;

“我們已經按照底線思維的方式,做好了應對美方進一步采取升級行動的準備,並已經擬定十分具體的反制措施”;

……

我不能不為特朗普捏一把汗,這位在美國競選史上曾經跌破全世界眼鏡的總統,恐怕要為自己在國際經濟關系中錯判形勢而遭遇政治滑鐵盧做好準備。

一、特朗普理念得與失

說起來,我肯定不屬於一貫看空特朗普的人,而是相反。2016年美國競選期間,在壓倒多數看好希拉里、醜化貶低特朗普的輿論氛圍中,在中國經濟學界有點知名度的人中,我可能是少有的能認真正面看待特朗普競選及其政綱、早早公開看好他勝選的人,在《21世紀經濟報道》專欄和《北大商業評論》等報刊發表了的正面看待特朗普勝選概率、解析其政綱的文章就有近10篇之多,以至於直到去年8月,特朗普已經就任執政8個月之後,還有海外機構閱讀這些文章之後登門咨詢。在他上臺之後,特朗普一直主張美國在海外戰略收縮,也正是這種理念,讓我們看到了中美停止“自傷性競爭”、開展良性競爭的機會。自從他勝選以來,我們給予他高度禮遇,為維持和改善中美關系做出積極努力……這既是發自我們的良好意願,更是基於客觀事實的合理期望。然而,特朗普在經貿方面思想與做法的誤區,卻有可能使這一切和中美合作、良性競爭的前景付諸東流。

我本人並不認為特朗普倡導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不合理,因為他是美國總統,領導美國政府,特朗普追求“美國優先”實屬理所當然,正如中國領導人追求的首要目標是中國人民的利益一樣。但是,在一個全球化的現實世界里,任何國家都只有全面參與全球化的經濟體系,才能更好地促進本國利益。我非常理解特朗普希望解決財政、貿易“孿生赤字”痼疾的意願,為了可持續地開發美國這個重要海外市場,我們願意目睹美國改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是,即便在這個前提下,通過單方面發動貿易戰,迫使貿易夥伴接受對美國更有利的市場準入規則,保護美國國內市場,從而重建美國實體經濟部門,這條思路不僅行不通,而且效果會適得其反。

二、美國貿易逆差思辨

首先,宏觀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一國貿易差額本質上不過是其國民儲蓄-投資缺口的體現,國民儲蓄高於投資,以貿易順差的形式出口國民儲蓄供貿易夥伴利用;國民儲蓄低於投資,以貿易逆差的形式進口貿易夥伴的國民儲蓄在國內使用。正因為如此,能夠經歷長期大規模貿易逆差而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這本身就是美國受益於國際貿易、受益於對華貿易的一種表現,並不是所謂“吃虧”。

同時,美國貿易逆差之所以集中於對華貿易,這不過是國際分工體系所致,而美資企業便是這一國際分工體系積極的參與者和建設者,並從中獲取了巨大收益,實現了長足發展。根據商務部2017年《關於中美經貿關系的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在華美資企業業績良好、利潤豐厚,2015 年銷售收入5170 億美元,利潤362 億美元。德意誌銀行2018年《 估算中美兩國相互的商業利益規模》報告開篇也用這樣的語言描述這種互利分工: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去年在中國銷售的汽車數量超過了美國。中國有3.1億部蘋果手機開機運行,是美國的兩倍多。這些汽車和手機沒有被統計為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因為它們是在中國被制造和銷售。美國在中國的商業利益遠遠大於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中美貿易戰一旦升級,這些利益將處於風險之中。”

其次,特朗普希望引導制造業回流美國,縮小美國經常項目收支逆差;但正是基於上述宏觀經濟學常識,他只有深刻、全面改革美國福利制度和財政體系,減少居民、政府兩部門的儲蓄缺口,才能減少美國經常項目收支逆差;只有深刻全面改革美國工會制度,才能有效改善美國制造業發展環境,增強美國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因此,搞貿易保護,發動貿易戰,不僅無助於上述改革,反而會增強美國國內分利集團拒絕自我更新自我提高改革、乞靈於貿易保護的道德風險。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特朗普執政以來,曾大幅度清理、廢除過一批制度政策,但在貿易領域,他是否恰恰走到了反面呢?

第三,美方似乎忘性很大。兩國商務部共同成立了統計工作組,由政府機構專家和其他專家組成,每年就中美貿易統計差異進行一次比較研究。根據這個工作組的測算,美國官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逆差每年都被高估了20%左右。美方對此心知肚明,但對中方施壓的時候就不提這茬,這是否也是選擇性忽視呢?

第四,在美國沒有大幅度放松、消除其對華貿易管制的情況下,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擴大是其當前經濟景氣不可避免的副產品,無視客觀經濟規律而企圖通過指令性計劃減少對華貿易逆差,註定要在現實中碰壁。美國研究機構報告顯示,如果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放寬,對華貿易逆差可減少35%左右。作為一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源於內需的國家,美國近年的經濟繁榮必然導致進口需求迅速增長,但其出口能力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經濟繁榮就是這樣造成了貿易逆差擴大的後果。無視美國經濟的這一本質特征而企圖強行壓縮貿易逆差,只有一個辦法真正有效,那就是把美國經濟從繁榮推向蕭條,從而減少其進口需求。未知此條有效途徑,特朗普先生樂見否?

三、貿易戰壓縮美國貿易逆差實屬南轅北轍

不僅如此,企圖通過貿易戰來壓縮美國貿易逆差,這條思路純屬南轅北轍。

從晚清以至當代,外商中長期流傳著對“龐大中國市場”近乎神話般的期盼,每次遇到中國大幅度開放市場都會激起一陣狂熱的想象。1990年代初小平同誌南巡後,類似想象風靡一時,西方跨國公司在這種想象的驅動下紛紛湧入中國大陸市場。聯合利華公司派往中國大陸的新加坡籍高管口口聲聲說:全中國13億人,每個人吃我一根冰激淩,就能賣出13億根;柯達公司總裁裴學德則作了這樣一段廣為流傳的表述:“只要中國有一半人口每年拍一個36片裝膠卷,已經足以將全球影像市場擴大25%。中國每秒只要多拍攝500張照片,便相當於多了一個等同於日本和美國的市場”。這種思維方式流傳之廣,甚至成為1990年代MBA入學考試中通行試題的標準答案,這類“開放性試題”大意如下:“假如你是一位剛剛從國外空降到中國內地的企業負責人,需要出售一種中國人陌生的產品(例如洋酒),請訂定一個近、中、遠期的銷售計劃。”在官方層面,也正是近數十年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使美國高度重視中國市場的潛力,前美國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女士因此將關於中國“入世”的中美雙邊議定書稱為“克林頓政府談判的近300個貿易協定中的皇冠寶石”。

應該說,事實證實了巴爾舍夫斯基女士當年的斷言。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進口年均增速大體保持在全球進口貿易年均增速兩倍的水平,眾多國家搭上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快車,美國也是其中之一。過去10 年,美對華貨物貿易出口平均增速是美總出口增速的近3 倍,是中國對美出口增速的近2 倍,今日之中國已經是美國在北美之外的最大出口市場,在美國大豆、棉花、飛機、汽車、集成電路等產品出口市場中更是舉足輕重。2016 年,美國農產品貿易對華順差164 億美元,中國自美進口了138 億美元的大豆,126 億美元的飛機,121 億美元的汽車,88 億美元的集成電路。在服務貿易領域,美方更是長期保持順差。2016 年,美向中國出口電影51部,其中僅分賬影片就給美方帶來約5億美元票房收入。中國遊客和留學生在美支出超過510億美元。

在這些“中國因素”為雙邊貿易創造的利益紐帶和發展動力之外,還有一股重要的“在中國的美國因素”,享受了中國市場開放的豐厚回報,推高了中國對美順差,現在卻也進入了特朗普的火力射程,那就是在華的美資企業。當部分美媒狂熱於中國反制手段受制於對美出口總額的時候,他們大約忘了這些企業還在中國,並且已經離不開中國市場了。

與中國爆發貿易沖突將導致美國企業將在華市場份額拱手讓人。2015年,美國企業在華銷售收入高達5170億美元。如果特朗普執意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些美方的巨額利益都將可以成為中方反制的武器,其它各國企業將很樂於拿走這塊巨大的蛋糕。

與中國爆發貿易沖突還將導致美國企業無法享受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舉措,無論是降關稅,還是放寬外資準入。中國開放經濟發展正在進入第三階段,其主題是從第一階段的“以平等身份進入國際市場”、第二階段的“以國際市場求發展”進入第三階段的“引領全球化市場”,進一步大幅度開放國內市場正是其題中應有之義。這一轉變不僅會給海外客商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中國貨物、服務出口商機,更會帶來中國進一步大幅度開放國內市場、中國進口貿易增長提速的前景。而且,如果說1990年代以來中國進口貿易增長最突出地體現在國外能源、原料進口增長,那麽,在當前這個中國開放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進口貿易增長將突出體現在消費品等領域制成品進口的增長。

“引領全球化市場”的中國開放經濟發展新階段為什麽要強調進一步大幅度開放國內市場?最關鍵原因是我們中國在前兩個階段已經極為出色地完成了“李斯特式”的工業化“趕超”任務,絕大多數產業部門已經不是昔日需要一定保護的幼稚產業,而是已經成熟;不需要繼續高度保護,而是需要引入更多競爭壓力,以求保持其活力。1989年,當我從當時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唯一直屬高校畢業時,中國汽車年產量不過58.35萬輛;2017年,中國汽車產量已達2902萬輛,銷售2888萬輛,遠遠超過汽車問世以來便連續把持汽車產量、銷量世界冠軍百年之久的美國(2017年銷售1720萬輛)。在此情況下,對汽車等產業持續擴大開放,已清晰地寫入中國政府的規劃,鄭重向全球宣布。

正因為如此,無論此次中美貿易戰結果如何,都不會動搖中國決策層進一步大幅度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意誌。但是,如果美國決策者倘若一意孤行,非要把中美經貿關系推向全面摩擦的境地,那麽,美國汽車等產品生產商、美國大豆等產品生產者就只能坐視上述中國市場機會落入別國同行之手,難道這是特朗普先生想要的結果嗎?有沒有特朗普,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不會停滯,這是我們發展和進步的內生需求,中國也願意向世界各國企業更大程度地打開大門。但是,要不要先把自己罰出場外,就看山姆大叔自己的選擇了。特朗普推特發得再猛烈,美資企業願意嗎,美國大學願意嗎,美國金融機構,美國農產品主願意嗎?

歸根結底,中國國力非其它國家可比,無論是中國學者對當今世界格局的定性“兩超多強”,還是流行於國際學界和輿論界的中美“G2”(兩國集團)之說,都反映了這一點;美方在貿易戰中的霸道作風能夠迫使多數國家屈服,但對中國行不通。不要以為中國目前綜合國力還不如美國,就不敢在貿易戰中奮起應戰。須知1962年尼赫魯也是自恃印度當時綜合國力勝過中國,而且中國正處於經濟困難之中。也不要以為中國目前貿易依存度在世界大國中名列前茅,就是被山姆大叔掐住了咽喉而可以予取予求。

在此次中美貿易戰中,美方一批勢力提出要同時收緊對中資的限制,這只能進一步惡化美國對華貿易收支和整個國際收支構成。

中國經常項目收支順差必定要以某種形式回流海外市場,要麽是對外直接投資,要麽是對外國證券的投資。從特朗普本人對實體經濟部門的偏好來看,他應當更加激勵中國對美直接投資,一方面提升中國貿易順差回流美國,另一方面有助於為美國出口部門獲取投資並綁定中國買主,從而加快其貿易平衡進程。

以美國石油天然氣部門而言。這本來是當前、可預見的未來中美擴大經貿合作最有潛力的領域之一。通過招徠中資大手筆投入美國能源產業鏈,美國能源部門一方面能夠獲得巨額資本投入,加快擴大其產能和出口能力,盡快在國際市場占據更大份額,另一方面也能激勵中國買主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優先選擇購買美國油氣。讓大買主入股,本來就是商界常見的手法,澳大利亞葡萄酒能夠從默默無聞到迅速躍居中國進口葡萄酒排行榜前列,就離不開澳大利亞酒莊大手筆吸引其中國代理商入股,我本人多年前就親身見識過有的澳大利亞酒莊不惜把自己30%股權賣給其中國總代理。這種辦法有效綁定了買賣雙方的利益,激勵了中國代理商全力以赴為澳大利亞葡萄酒打開中國市場。這樣的道理,對美國決策者難道真的很難理解嗎?

(作者梅新育系中國商務部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78

樂天瑪特擬撤出、Costco剛進入!外資零售巨頭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進退之路

在韓國易買得撤出中國內地市場之後,又一家韓國零售巨頭正逐步退出。經過一段時間的“緋聞”後,利群股份(601366 .SH)終於披露,該公司擬收購樂天購物(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持有100%股權的香港法人公司2家及華東地區法人公司10家,以實現收購該12家公司直接持有或通過其子公司間接持有的15處房產和72家門店等經營性商業資產之目的,交易對價為人民幣16.65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樂天瑪特長期在中國市場經營不佳,此前有數十家門店關閉,出售門店對於樂天瑪特而言是止損之舉。而對利群股份而言則是區域化擴張的商機。連續兩大韓國巨頭出售中國內地市場門店,讓業者看到實體零售的壓力巨大。但頗有意思的是,與此同時,被譽為沃爾瑪山姆會員店“勁敵”的美國零售商Costco卻進入了中國內地市場,這被業界認為是水土不服的陳舊零售業者被淘汰,而具有高性價比的零售業態正迎來春天。

命運多舛的樂天瑪特

和易買得類似,樂天瑪特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多年,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5月,樂天瑪特以鯨吞北京萬客隆8家門店為標誌,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並在2009年底將門店數量提升至100家。彼時,樂天瑪特的雄心是希望到2018年能在中國內地市場將門店擴至300家。

然而還沒有到2018年,樂天瑪特已經支撐不住了。“樂天瑪特和易買得都是韓國零售商,有些類似之處,比如策略方面會有水土不服,且很難修正,因為所有的策略都由韓國總部來設定,不夠靈活化。和易買得一樣,樂天瑪特在中國內地市場一直有巨大的盈利壓力。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此前由於部分門店因為存在不規範經營而被停業。”有知情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從2012年開始,樂天瑪特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關店潮開始了,之後更是有數十家門店處於停業狀態。如斯狀況下,樂天瑪特當然開始尋找買家以止損。

可惜樂天瑪特中國內地門店的出售談判並不容易。第一財經記者多方采訪獲悉,樂天瑪特方面一直也很焦慮,期間,幾家有意向的收購者先後都沒有談妥。“包括物美、收購了易買得中國內地市場門店的正大集團等都接洽過樂天瑪特。數月前,利群股份開始考察樂天瑪特項目,因此一度傳出‘緋聞’。但當時利群股份沒有正面承認。”上述知情者透露。

此前,一位韓國流通行業的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透露,樂天瑪特中國內地市場業務出售程序的前期接洽已經啟動。因在中國內地市場業務不穩定性逐漸增大,樂天瑪特業務的損失額急劇上升;因此樂天瑪特近期已指定高盛為出售程序的主管投行,由高盛方面與潛在收購者進行接洽,競購者數量約為5家左右。其中包括泰國正大集團、一家“在中國區長期並穩定運營”的美國倉儲超市連鎖、以及一家美國私募股權基金(PEF)。而如今,利群股份終於宣布對樂天瑪特中國內地市場部分門店的收購。

利群的算盤和挑戰

利群股份是一家區域性零售商,總部位於山東,業務涉及商業零售、物流配送、餐飲、住宿、娛樂、旅遊等多個領域。其2017年年報顯示,該集團擁有41家零售門店,44家便利店,3家“福記農場”生鮮社區店,門店分布於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東營、淄博、濰坊以及江蘇連雲港地區。2017年利群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105.538億元,同比增長2.54%;上市公司凈利潤為3.945億元,同比增長9.03%。

“對於一家區域零售商而言,通過並購可以達到的最直接目標就是全國化擴張和迅速開店,而且收購價格也很劃算。”資深零售業分析人士沈軍指出。

利群股份表示,這是其全國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本次交易完成後,該公司門店將輻射江蘇、安徽、浙江、上海四個區域市場,同時也可以鞏固公司在山東市場的市場占有率和輻射能力,實現公司從區域性商業集團到全國性商業集團的跨越。未來在逐步開設收購門店的同時,公司會啟動江蘇區域的綜合物流中心的選址和建設,實現區域集中配送。隨著終端市場規模的大幅增加,公司與上遊廠家的議價能力也將增強,規模優勢顯現,公司綜合毛利率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樂天瑪特是希望利群股份全盤接手其所有門店,但利群股份只願意接受相對優質的店,即樂天系原本收購的時代零售門店。因此除去已經出售的門店,樂天瑪特在中國內地市場還有約十幾家門店,估計之後也會逐步出售,慢慢退出中國內地市場。”知情者透露。

沈軍認為,利群股份要註意的風險是,這些樂天瑪特的門店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停業狀態,如何在翻牌後重啟門店並不容易。

談及風險,利群股份表示,同步啟動多家門店開業籌備工作,對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且多家門店集中開業產生一定的期間費用,短期內會對公司的利潤指標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對公司的市場影響力和規模都具有很大提升作用。截至記者發稿時,樂天方面暫無回應。

進退之間

在業界看來,易買得和樂天瑪特先後出售中國內地市場門店的舉措是有共通性的。

“實體零售業本身在這幾年就很艱難,加上成本高企和電商沖擊都成為實體零售業者的挑戰。一些陳舊的傳統業態比如百貨等都頻頻遭遇關店。而成本頗高的便利店也經歷過關店潮。大賣場這個業態當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如果水土不服,比如易買得和樂天瑪特,則都會有問題。關店或出售門店是止損之舉。”資深零售業專家丁浩洲分析。

頗有意思的是,在樂天瑪特準備撤退時,美國零售巨頭Costco卻積極“殺入”了中國內地市場。據悉,Costco日前與上海浦東康橋(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投資協議書,Costco將在浦東康橋設立中國區投資性總部,並和合作夥伴星河控股集團共同建設一家會員俱樂部零售旗艦店。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Costco被譽為沃爾瑪麾下山姆會員店的勁敵,因為兩者都是會員制的大型倉儲式零售門店。這類門店采取大包裝、高性價比的銷售模式,會員的客單價會遠高於一般的賣場,且顧客體驗感強。

有消息稱,Costco每年收取的會員費,幾乎就等於其全年的純利潤額。在過去的一個季度中,Costco的營業額為282億美元,全公司凈利潤為9.68億美元,其中會員費收入就達6.44億,貢獻了67%。

“幾大國際零售商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進’和‘退’也可以看出如今實體商業的變化趨勢。實體零售有存在的必要,但需要轉型,比如增加體驗感,提高性價比,讓顧客認為有必要到門店消費。而倉儲式零售門店就能很好地增強顧客體驗感,並且由於很多商品都是直供和經過嚴選的爆款或大包裝商品,因此這類高性價比的大型實體店會頗有前景。”沈軍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87

江湖中知所進退 李碧華

1 : GS(14)@2012-05-10 00:36:2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20509/16319050
「去向成謎」的林公公,終於有所決定,英國牛津大學接受他神學文憑課程的申請了,便公告他將攜妻遊學一年。
一直以來,民望極低的他也心知肚明,新政府班子怎容負資產?人家目標是十年,他在,一天也嫌多,且已有心水人選,無謂勉強了。並非「人到無求品自高」,不過「不必錄音其言也善」。林公公道:「政治生涯有一定時限,做人要知所進退」──全盤聽令為中央服務攀升第二把交椅,「退一步」時道出肺腑之言,明白自己選擇離開,總好過由「局勢」來選擇。
其實,海外進修、脫產學習、回鄉探親、借調他方、北上發展、另有高就、保外就醫、休假治療、環遊世界、短暫出家、過過冷河……連到外國生子或整容的明星,也想到不同的理由,下台得體,伺機上台再看造化。
在人家不滿、嫌棄、明示暗示,甚至出招驅逐之前,自行引退,不出惡言,還寄託宗教。選擇好了,各方鬆一口氣,不用虛情假意挽留,亦毋須依依不捨戀棧,形勢比人強─各位面試內地名校的考生們,什麼叫「江湖」?這就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249

市民苦等兩小時 進退不得

1 : GS(14)@2015-10-24 13:00:05

【本報訊】青嶼幹線汲水門大橋昨晚緊急檢查釀成交通癱瘓,來往機場的陸路交通無路可通,不少駕車的市民途經青馬大橋收費亭時,才得知大橋封閉,進退不得被困於長長的車龍當中,結果他們白白苦等兩小時待大橋恢復開通,始「逃出生天」匆匆駕車離開現場。在機場上班的鍾小姐,昨晚7時30分放工,原本是一個「happy friday」,豈料遇上青嶼幹線通車18年以來最嚴重的交通癱瘓。她乘車由機場前往市區,途經青馬大橋收費亭時,才得知封橋,頓時被困車龍之中。她指當時「大家都唔知乜事,所有收費入口都着晒此路不通的交叉燈,後來先知道封橋,等咗好耐,有鐵騎士索性連頭盔都除埋」。鍾小姐對事件感到氣結,形容現場塞滿大量出九龍的車輛,不少人鼓譟,落車向收費亭職員查問何時重新通車。直至約2小時後,道路才開通,現場一度有通車廣播,不少人因而匆匆駕車離開。在東涌任職維修工程的羅先生,昨晚事發時亦正剛剛下班,由東涌駕車出九龍準備回家用膳;豈料駛至往迪士尼樂園分叉路時,便一直塞車,結果呆等了一個半小時才能離開,他氣憤說:「未試過塞車塞咁耐嘅!」他又指出,事發時現場不少司機紛紛下車,在路中慢行打發時間。其後路面開通,車龍始陸續消散。■記者黎國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024/193459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64

德靠土應付難民潮 進退失據

1 : GS(14)@2016-08-10 07:54:44

近年百萬敍利亞和北非難民湧入,歐洲各國叫苦。面對被視為阻擋難民潮天然屏障的土耳其打壓異己,歐盟領頭羊的德國進退失據。德國《世界報》社論認為,總理默克爾(圖右)對土耳其採取「兩條戰線」策略,即短期須確保安卡拉履行跟歐盟達成的難民協議,惟同時表明,解決難民問題並非土國長遠加入歐盟的條件。執政聯盟有高層坦承,「難民危機是對歐洲整合的最大威脅,對埃爾多安(圖左)忍氣吞聲只屬小犧牲」。今年6月德國國會確認鄂圖曼帝國在一個世紀前曾屠殺亞美尼亞人後,引起土耳其不滿,向德國議員發出威脅,當時德國政壇要求默克爾強硬回應,可是她始終話到嘴邊留半句。為免令難民問題再次惡化,即使埃爾多安在政變後大肆清除異己,她也得以大局為重,一句也沒有譴責。德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0/197301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256

特朗普Twitter挑釁 民主黨進退失據

1 : GS(14)@2017-01-17 01:55:10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屢在Twitter挑起火頭,但無論他的言論是如何「政治不正確」,仍在選戰過關斬將。民主黨人亦對如何回應頭痛,既不想跟他的指揮棒起舞,轉移攻擊他「死穴」的視線,卻往往按捺不住要出聲譴責。


難忍譴責正中下懷


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前天在鳳凰城舉行首場黨內競選論壇,多名主席候選人都說不能次次都跟特朗普打口水仗。勞工部長佩雷斯說:「如果你跟他逐個推文辯駁,多數都贏不了。」愛達荷州民主黨行政總監布朗指對於特朗普這種自戀狂,每次回應他的挑釁,都恐正中下懷。很多民主黨人很多都說,對付特朗普的「王道」,是針對他的政策和民粹承諾走數,如他組富豪內閣和開始廢除奧巴馬醫保。出席論壇的科羅拉多州參議員貝內特就說,「職位和人工比任何枝節重要」,但他說美國政治越來越似真人騷,每句鐘隨時有新爭議新話題,令人難長時間集中在同一主題。DNC副主席候選人凱撒也說:「我們可以為每則蠢推文鬧足一日,但這不會改變任何事。」但此言出後數分鐘,眾人就拋諸腦後,DNC代理主席布拉澤爾在論壇開始前,先狠批特朗普攻擊劉易斯,贏得全場站立鼓掌。美國《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6/198984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774

中央力堵走資 恐陷進退失據

1 : GS(14)@2017-02-08 21:37:06

【明報專訊】雖然外匯儲備在1月只減少123億美元,減幅比前幾月明顯收窄,但觀乎外管局去年以來為阻止外儲流失的各種防走資措施,從嚴控個人購匯換匯、審查涉「螞蟻搬家」的可疑銀行帳戶、嚴打地下錢莊兼整頓比特幣平台等(見表),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但無論如何扭盡六壬,上月外儲還是跌穿3萬億美元,學者認為,中央應重新考慮如何平衡人幣下跌造成的風險,更勝現時進退失據的處境。

可用措施買少見少 效果成疑

多方堵截下,外管局還能夠採用的手段已經愈來愈少。日前外管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郭松接受訪問時稱,正研究內地企業境外上市集資後,要承諾按一定比例資金結匯;前陣子外媒盛傳,當局不排除透過大量拋售美債、國企強制結匯,甚至要求銀行匯出80元人民幣便要「填補」100元人民幣以確保淨流入去保住外儲不失。雖然上述傳言被外管局否認,但也看出局方已經被迫要用「填窪」的辦法補充外儲,可見之前推出的「堵截」方式效果已不復見。

學者:應加快人幣匯率市場化

事實上,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人行前顧問余永定等內地經濟學者均認為,外儲流失的主因是人民幣貶值,當局為了防走資,保住匯率穩定而強行干預,就要付出消耗大量外儲的代價,當局倒不如加快匯率市場化,讓人民幣匯率更自由浮動,以釋放部分貶值壓力,這樣才會減少外儲消耗,也只有進一步完善匯率制度,重新建立市場對人民幣的信心,貶值預期冷卻,走資才能減少。

但另一方面,考慮到內地正面對經濟放緩、資產泡沫風險未除等內憂,要中央加快人民幣國際化,讓匯率可以有更大幅度上落,某程度上或會對內部經濟帶來陣痛,甚至影響改革進程,這衝擊未必是中央願見的,也造成近兩年人民幣國際化陷入進退失據的窘境。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232&issue=201702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903

美退《巴黎協定》 華進退皆有風險

1 : GS(14)@2017-06-11 15:55:30

【明報專訊】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投下大把金錢後,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宣布退出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

如果拋開美國繼續履行《巴黎協定》,與歐盟共同執掌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領導權,中國的經濟成本會繼續攀升,競爭優勢可能會被美國拉開;如果與美國共同退出,就會像美國那樣招致各國的道德譴責,甚至遭到歐盟制裁、抵制、失去外貿市場,對清潔能源連續多年的大規模投資泡湯。

隨美步伐 將受歐盟抵制

進退皆有風險。第8屆清潔能源部長級會議6月7日在北京召開,中國派出與會的高層是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會議開幕當日,國家主席習近平離京出訪哈薩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京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迄今,中國仍然堅持與歐盟一起履行《巴黎協定》,即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至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頂峰。

《巴黎協定》簽署尤其是近幾年內地面臨的環境壓力增大後,大批資金湧入清潔能源。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連續5年成為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投資國,清潔能源的產量不斷攀升。

經濟減速 減耗減排壓力降

荒山野嶺隨處可見高高矗立的風力發電機,屋頂村頭的太陽能電池板屢見不鮮。清潔能源生產甚至與內地的減貧掛鈎。因為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提供補貼,安徽、甘肅等中西部省份興建了大批太陽能、風電項目。在貧困地區,發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工程還被國務院寫入《「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

與此同時,伴隨着經濟增速回落,近幾年內地能源消費總量增速不斷回落。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對高消能、高污染的煤炭、鋼鐵產能的壓縮,同樣大幅減輕了能耗、碳排放壓力。單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甚至超過政府預期。

中國已是全球清潔能源的領導者之一,既是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市場,也是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地。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外交舞台上,中國扭轉了過往被動應付的局面。

巨額補貼 困擾中國

宣布遊戲規則失效的美國,我行我素、美國優先;美國或許因此將失去引領新一輪能源革命的機會。至少在今後4年、美國總統易人之前,中美兩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位置也將互換,中國不必再像以往那樣聽美國人游說:應該承擔應對氣候變暖的國際義務。

站在道德高地之上的中國,將與歐盟共同承擔發展清潔能源帶來的經濟風險。隨着技術進步,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生產成本不斷降低。但這些清潔能源能否像煤炭、石油那樣最終引發全球產業革命?清潔能源引發的產業革命到來之前,中國對清潔能源的巨額政府補貼可以持續多久?

上述問題都會困擾中國。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69&issue=201706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263

李曉佳﹕「立米樓」當道 港府進退維谷

1 : GS(14)@2017-12-10 20:34:41

【明報專訊】「納米樓」今天常見於傳媒以至網上評論,筆者粗略統計,此詞大約在2015年興起,在主流報章雜誌,當年有17篇文章出現「納米樓」,翌年增至50篇,來到2017年,截至昨日已有590篇文章談及此詞,或多或少反映「納米樓」現象愈演愈烈。不過,筆者大膽預言,「納米樓」勢將過氣,取而代之的是「立米樓」。面對樓市問題日益惡化,政府汲取施政報告淪為樓價推手的教訓後,只能獨沽一味靠增加(無論虛或實的)供應解困。

代理:置業看平面過時 應有立體概念

早前港島西一個樓盤實用面積僅200餘呎的「納米樓」定價過千萬,普羅大眾嘩然之際,唯獨地產代理最鎮定,一張代理製作的宣傳單張顯示,該樓盤樓底特高(相對而言),達3.5米,以港人平均身高1.73至1.77米計算,垂直計可容納二人。原來宣傳品想點出,今時今日買樓不是看平方呎,而是計立方米,即使平面面積計近乎不人道,如以立體概念看,夠高度建閣樓,實際可用空間隨時倍翻。

「立米樓」橫空出世,今年上任的特首林鄭,卻是進退維谷。林鄭10月中交出首份施政報告當中大談置業階梯,有「綠置居」、「白居二」恒常化及「港人首置先導計劃」,忽然間「上車」似乎不是夢。然而政府很快便發現,這些美好願景落到發展商及代理口中,反而成為催谷銷情的最佳手段。根據中原樓價指數,施政報告出爐後三周,港島樓價累升6%,九龍漲2.27%,新界東亦升1.95%。

加辣減辣 政府都無運行

有官府中人私下說,目前樓市氣氛下任何招數都會被解讀成利好樓價的措施,「減辣」固然會被視為放寬調控,助長炒樓,即使再「加辣」,亦只會減少二手樓供應,及令想置業的年輕人更難上車,令可提供高成數按揭的發展商議價能力更強,無殼蝸牛將任人宰割。

原本林鄭如意算盤是透過全民(尤其是年輕人)置業,化解前朝遺留下來的社會戾氣,甚至提出研究准許市民提取強積金作首置首期,來給予市民希望。不過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劉怡翔上月底在立法會上已表明,以強積金供款置業的建議在社會意見不一,反對意見指或會違背強積金本身協助市民退休的原意,亦擔心一旦樓價大跌,會令市民賠上積蓄,兼違反政府調控樓市的方向,反映政府內部風向已轉,助市民置業需要三思再三思。

樓市只剩「增加供應」救命索

回看「立米樓」元兇之一,是按揭成數大減,目前400萬元以下樓宇才可透過按揭保險借九成按揭,600萬元或以上自住物業按揭成數低於八成。為了遷就變相「縮水」的首期,想置業的人士只能「向下」尋求解決方法,簡單而言就是愈住愈細和愈住愈遠,又或直接向發展商借首期,結果又是令發展商議價能力提高,惡性循還下樓市死結愈勒愈緊。

其實政府心知肚明放寬按揭成數才是緩解樓市扭曲之道,業界亦一早有聲音要求放寬九成按揭至600萬元以下物業,畢竟400萬元住宅已近乎絕迹。可惜政府目前已陷入「減辣又死加辣又死」的兩難境地,連置業階梯這種遠期支票都可以為樓市火上加油,官府中人都投降,覺得為政者根本無招可出,最後僅剩下「增加供應」這條救命索,而在供應真正達到政府宣稱的願景前,港人只有自求多福。

[李曉佳 財經澡堂]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694&issue=201712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0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