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英之見:憧憬進步 黃國英

2009-10-18  AD





 

朋 友養馬,一心引入一匹早熟短途快馬,跑了幾次之後貨不對辦,陣上完全無前速。沒有止蝕,反而懶理甚麼血統根據,轉為憧憬愛駒其實是遲熟的中長途馬,一路越 跑越長。可能評分減得快,次次三甲不入,但陣上交出的少許走勢,叫人繼續期待進步。


類似的例子在馬圈中甚多,自己卻從來不憧憬遲熟,是有「時代巨星」及 「駿馬大師」等例子,但這些中年發威的多捷馬,在3、4歲時候已展現能力,不是三甲不入的材料;而且分析要看整體,佳駟多數早熟,大器晚成的例子極低。


上 述概念亦可以引用在股市,最近甚多新股上市,跌破招股價的比例頗高,有不少人期望這些「破底」新股大器晚成,又或者只要重上招股價,就已經有15-20% 利潤。自己對這種想法不予苟同,近幾年來成功大翻身的例子是有阜豐(546)及維達(3331)等,但比例比5歲才大熟多捷的馬匹更低。


加上最近市底甚 勁,這些新股是在有利的條件下登場,定價過高只是藉口,新股重點是推銷營運模式及理念,合乎市場口味的話,估值不會是障礙,否則比亞迪(1211)及騰訊 (700)無可能成為股王。新股不濟,主因往往是概念無法吸引市場,只有極少數公司最終可以憑卓越業績殺出血路。炒股票與賭馬一樣,還是主力留意年輕時已 有表現的為佳,成功率會高得多。黃國英豐盛融資董事電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01

散戶要進步應該TA與FA並重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2804


上周寫蠱惑的槍週期: 人多擠逼, 要多留幾分戒心。話口未完, 到周五大量牛證斬頭, 早段散戶人踩人高速爆炸。中國疑似緊縮, 美國打擊投行, 希臘債務風暴, 好友被三夾(triple-teamed), 絕對不能off-guard趁反彈沽出弱勢股為上策。

事實上, TA(technical analysis,技術分析)不懂FA(fundamental analysis,基本分析)流於「浮」。長FA而拙TA,流於「實」。這個「實」字何解何義,大家自行參透。

 

很多「價格投資」者會跟你說,恆指從3萬點跌到1萬,再回升至2萬點,証明了「價值投資」的「威力」是「無與倫比」。但事實勝於吹水, 300元樓上買宏利(945),持有到現在的朋友,很難會有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指點江山的情懷吧?

當然,以基本分析為中心的「價值派」,雄厚自信並非無因:開山祖師葛拉罕的實戰績效,縱有被眾徒子徒孫誇大之嫌,但二代掌門巴菲特積滾的財富雪球,實無出其右。價值派淡然一句:「誰能炒期指,炒到成為地球首富?」道理堅實,難以反駁。

TAFA看似水火不容。TA的「趁勢派」(trend-followers)主張順勢而行,追漲殺跌。但價值派看來,不外是受市場先生愚弄的一群旅鼠(lemmings,傳說旅鼠到達一定數量時,會煩躁不安,開始集體遷移,日夜兼程,奔赴大海、懸崖,最後溺死海中)在東奔西走而已。 

投資投機,跟吟詩作對不同,絕對是戰績話事的results-oriented活動,$是唯一衡量對錯的單位。其實問TAFA何者更為有用,就像問閣下的手和腳,何者更為重要?Both

投資投機,所求何事?求財而已。如能結合兩派招式,絕對 更能勝過別人。就筆者而言,持股是先講價值,後趁勢。組合中打算長揸的股票,都會先經過選股的架構,認為公司的中、長期發展有大幅增加的空間。但好股未遇 吉時,可以長期紋風不動,大買死坐,壓死寶貴注碼,並非上策,最多下基本注就好。到股價開動,上升趨勢出現時才加注,可免陷入類似中移動(941)「愈平愈買,愈買愈平」的價值陷阱。

 

反觀業餘投資者,FA功力成疑,就算閉關苦讀<<証劵分析>>,一翻開財經版,苦於股票數以千計,而且每月遞升。七除八扣後仍隨時過百。逐一研究,結局不外兩款:一係未刨完年報,股價已火箭升空;一係任買,但郁都唔郁。為免辛苦刨書得個桔,可反筆者之道而行 - 先找出趨勢顯現的股票,尤其是數隻個股同時出現異動的熱板塊,先下注,後研究(invest first, investigate later),搶佔先機。下注後,要做的是尋找破位的FA因素:例如有利的政策、新產品或新業務。如無發現,以TA為止蝕基準;如基本因素有改善的證據,在股價破位後可考慮加注。先趁勢後研究,會是散戶捕捉倍升股的一種比較簡易的操作方法。在大型下降周期中, 原理相通, 升穿阻力, 代以插破支持即成。

 

(原載於東周刋1月2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14

投機無速成 進步靠筆記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595

殿堂級交易員Paul Tudor Jones,被問及改進投機的秘訣,答曰:「從錯誤中學習,得着,遠比深究成功為多。」 (One learns that most from mistakes, not successes.)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征戰沙場多年,也如此勉勵後進:「只有仔細分析失敗,才能從中獲利,況且,虧損嚴重的投機活動,要比獲利的投機活動,更值得分析。」

投機,從來不需百戰百勝。失敗犯錯,絕不可恥。正如科老經典《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所言:「虧損與獲利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而且終生陪着投機家。成功的投機家,在一百次交易中,獲利五十一次、虧損四十九次,他就是靠這差數為生。」

錯後反思,改之,上上。思而不改,上。錯而不思,「過咗去,咪算囉…」,下。唔認錯,更去改寫歷史、自己呃自己,最等而下之,卻是人之常情。打滾廿年,看見只有5%的投機者,會認真刻意反思,持續糾正。股市贏家極少,輸家極多,其理在此。

 

每次教投資課程,未教招式,必先咿咿哦哦,苦口婆心,勸一眾學生,大勝也好、大敗也好,持之以恆,寫好投資日記。或怨:「妖,睇statement咪得囉,唔駛咁麻煩!」全不明走寶在何處。1985年,索羅斯著手撰寫《金融煉金術》(Alchemy of Finance),將行軍佈陣時的買賣理據,以及長線觀點,詳細筆錄,思想更為清透。十五個月內,大勝115%,「可能是史上,一介作者著書所獲的最大報酬。」(It was probably the highest honorarium ever received by an author for writing a book.)《金融煉金術》,實是炒神的投資筆記。

又例如彼德.林治(Peter Lynch),每當發現一隻好股,必定花上數小時,將公司的賣點、成功關鍵,以及潛在中棍之處,精煉成一個老嫗能解、童稚能懂,而又能夠在兩分鐘內present完的「故仔」。每當兵慌馬亂、熊軍肆虐時,從筆記中翻查,由於生門、罩門,已經刨得滾瓜爛熟,除非基本因素未如預期,步速仍能保持,不會心隨價動,自亂陣腳。

投資日記,三大原素:買賣明細、分析理據和心理狀態。心理狀態,重中之重,留待下回分解,現先解釋其餘兩者。要快速建功,提升戰力,檢查過去戰役,勝敗何因,會是捷徑。例如Stock Market Wizards中的Mark D. Cook1992年預備出征U.S. Trading Championship,翻查自己過去廿年的投資筆記,發現一個定律: 逢周二戰力最強;一到周五,則輸多贏少。何解?命格使然?非也? 周一尚未入局,周二熱身完成,體力充沛,猛虎出押,勢不可擋。有前無後,段段放盡,末段力弱,周五時鬥志下滑,決心不足,回報遂低。看似低能,但如非有筆記可查,一個橫跨廿年的pattern,要發現之,亦不易。Mark Cook嘆曰:「這絕對是我晉身高手的轉捩點。」結果?由平平無奇的trader,變成1992U.S. Trading Champion。當年回報率為563%

記曰:投機無速成,功夫點滴積。進步靠筆記,檢討極得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11

菲律賓有進步 左丁山


2010-1-3  AD




 

印刷界前輩C約 吃午飯,搵埋佢位在中環上班嘅千金與馬主N一齊,去邊度呢,前輩C話佢自細就跟爸爸到永吉街陸羽,佢在港大畢業後,在中環做事,又經常到史丹利街陸羽,不 如就去陸羽地下啦。左丁山準時去到,前輩C未至,於是問一位收銀枱邊嘅肥侍應:「C先生訂位嘅?」肥侍應望咗左丁山一眼,即刻話:「冇。」再問「C小姐訂 位呢?」答案又係:「冇!」左丁山為之冇符,只得打電話搵前輩C,點知佢已經人在門口,入到嚟就有卡位坐,熟客係唔同啲嘅,左丁山係二樓三樓熟客,喺地下 就碰晒釘!

前輩C話佢伯爺係粵劇戲行中人,當年與薛覺先、馬師曾等人常在陸羽飲茶,故此自幼就在陸羽行走,依家就帶佢位千金嚟認識吓。佢位 千金原來係位地產投資專家,在國際私募基金工作,年紀輕輕已負責一個中環寫字樓嘅項目,佢又經常要去菲律賓印度做deal,尤其是菲律賓為多。咦,菲律 賓?香港人對菲國印象甚差噃,好多人已經唔敢去當地旅行,C千金算係一位八十後,成日到菲律賓公幹,唔驚咩?

 

C千金話: 「去得多就唔驚啦,我就未驚過,其實呢十年八年,菲律賓發展得幾好,吸引不少外國投資者。菲律賓人有一個優勢,就係普通學生嘅英文水平,比印度人還要好, 人工又平,請佢地做銀行嘅後勤支援工作最為適宜。我飛去馬尼拉只要一個小時,飛去孟買要五小時,故此一啲國際機構凡以香港為基地,中國為市場重點嘅,都將 後勤辦公室搬去馬尼拉,嗰邊依家好旺o架,離馬卡提不遠嘅新興市鎮Fort Bonifacio幾乎係菲律賓嘅金絲雀碼頭,值得你去睇吓。」新人物果然為左丁山帶來新知識,自己印象之中嘅菲律賓仍然係一九九四年,治安不靖,綁匪橫 行,外資撤退嘅國度。後來問一位賓架K,佢話摩根大通、德意志兩大跨國銀行早已將亞洲嘅後勤工作搬咗去Fort Bonifacio,該地有七八千名當地人為外資銀行工作,香港職員如果唔肯搬埋過去,搵另外一份工可也。賓架K話印度人嘅服務態度冇菲律賓人咁溫柔聽 話,菲律賓有資格爭取做亞洲服務中心及外判(outsourcing)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5

不能陶醉於一時的成功 要永遠保持進步 甄子丹 堅持三十年的真情告白

2011-5-2  TWM




電影「葉問」不但締造驚人的票房,更在華人世界掀起一股武術風潮。

因飾演葉問一角暴紅的甄子丹,在影壇浮沉二十多年,究竟如何能夠守得雲開見月明?

他成功背後有何不為人知的奮鬥故事?對於成功,他又有著什麼樣的堅持?

撰文‧燕珍宜

對於電影「葉問」裡的甄子丹,那位拳腳勁朗有力的當紅武打明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沒有人會懷疑過去兩年多來,甄子丹因「葉問」票房告捷而暴紅,然而,「葉問」問世之前的二十幾年,那位還不怎麼紅的甄子丹,沉靜而孤獨的一面,或許更值得去認識。

四月底,描述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的史詩大片「關雲長」,一上映就廣受注目,受注目的原因之一,就是這部片由功夫巨星甄子丹擔綱演出。

在影壇浮沉二十多年的甄子丹,因為「葉問」而終於嘗到成功的果實,這遲來的掌聲,讓甄子丹更懂得珍惜,也更戰戰兢兢。「葉問」一、二集不僅締造高達近四億 人民幣的票房,並掀起一股學習中國武術、詠春拳的熱潮,以及甄子丹熱。但這份遲來的成功,背後卻是長達三十年的堅持與努力。

家學淵源,母親麥寶嬋是美國武術名家三十多年前,在美國波士頓的中國城裡,天未亮,一位年紀才十歲的小男孩,當別的小孩美夢正甜時,他卻早早就抖擻精神, 小手小腳,一招一式、嚴肅地比畫著。彷彿是少年方世玉一般,甄子丹武術的啟蒙恩師正是他的母親。「大家都知道甄子丹很能打,但是他們不知道我的母親更能 打。」甄子丹幽默地說。

甄子丹十一歲時,全家由香港移民到美國,母親麥寶嬋女士作為新移民,不但在波士頓創辦了中國武術研究所,並在當地開設武館。後來,麥寶嬋甚至奪得世界太極拳錦標賽冠軍,美國最著名的武術雜誌《黑帶》,還將其評選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武術家之一,她也是唯一入選的女性。

有如此優秀的母親,少年甄子丹也不負她的傳承與教誨,即使每天手掌都有新的血泡、不斷滲著血,年少的他卻不以為苦,樂於沉浸在練武的世界裡。「我很早就知 道自己是『練武之才』,我學得很快,看完電影『醉拳』,回到武館,立刻就可以把整套醉拳打出來。」有趣的是,小時候的甄子丹除了白天練功外,晚上還得跟著 音樂家父親練琴。彈鋼琴手指要放鬆,練拳卻恰恰相反。甄子丹回憶當年一邊習武一邊練琴時的情景,「我不把鋼琴練好,我爸爸會拿著棍子敲我;我不練功,我媽 媽又拿另一根木棍打我的腿。」在美國唐人街長大的甄子丹,少年時代簡直就像小一號的李小龍。「我會用掃把自製雙節棍,然後戴上墨鏡,穿上袖尾翻白的黑色唐 裝上學。」沉浸在李小龍旋風裡的少年甄子丹,除了天生是練武奇才外,愛作夢的他更是對武術充滿熱情與理想,不滿足於一門一派,他常背著母親,四處拜師學 藝。「母親學校裡的課我經常曠課,跑去偷學其他武術學校的課。」不斷學習新的派別,無論跆拳道、拳擊、空手道等,甄子丹都像海綿般迅速吸收,期待有朝一 日,成為功夫之王。

抱著對武術的滿腔熱情,十六歲時,甄子丹單槍匹馬,回到武術的故鄉中國,並進入著名的北京什?海體育運動學校,希望能找到武術的真諦。當時,中國流行體操 化的武術訓練方式,讓甄子丹體悟到,「套路(強調形式的武術)只是表面的東西,武術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反璞歸真,走向真實的搏擊、搏鬥。」有了「真功夫」的 體悟後,甄子丹因緣際會遇上正在尋覓硬底子功夫演員的「醉拳」導演袁和平,兩人一拍即合,開啟了甄子丹的功夫電影生涯。「每一部電影,我都要求要有所突 破。」甄子丹對武術的熱愛,展現在功夫電影裡超高標準的武術要求,著名的香港電影影評人魏君子,即形容甄子丹是「武癡」。

早在二十多年前,當時香港的功夫電影仍然相當保守的環境下,甄子丹已經嘗試將許多現代、時尚的元素,加入傳統武打電影之中。如一九八五年上映的「情逢敵手」,甄子丹就將在美國流行的霹靂舞與傳統的武術、雜技融合在一起,創作出全新的動作娛樂效果。

「這樣的前衛與創新,或許跑得太前面了,當時的市場還不太能接受。」甄子丹解釋。

自導自演,電影叫好卻不叫座一九九○年由袁和平執導的「洗黑錢」,是甄子丹首度掛名武術指導的動作片,他打破了傳統功夫片的套路模式,融合現代格鬥與中國 武術招式。魏君子表示,加入袁家班的甄子丹,不像成家班(成龍領導的電影班底)、洪家班(洪金寶領導的電影班底)背後有龐大的財力、人力支撐拍攝大場面, 但是他仍嘗試在有限的條件下創新的可能性。

例如一九九二年由徐克執導的「黃飛鴻二之男兒當自強」中,和李連杰對打時,甄子丹設計了非常經典精采的橋段,用布棍(把溼布當成棍子)與竹棍對打,化柔為 剛的布匹,在納蘭元述(由甄子丹所飾演)的手中變成無堅不摧的武器,此布棍設計也被認為是動作武打電影的十大經典場面之一,甄子丹也因此入圍香港金像獎最 佳男配角的提名。

「我從來不會重複自己」,這是甄子丹對自己的要求。為了不斷突破,甄子丹甚至嘗試當起導演,自編自導自演。一九九六年、九八年,他前後拍了兩部前衛、風格 強烈的電影「戰狼傳說」與「殺殺人、跳跳舞」,遺憾的是,電影叫好卻不叫座。拍攝第二部時,由於遇上金融風暴,投資人紛紛收手,沒錢的甄子丹卻不放棄,甚 至借高利貸,堅持讓戲殺青。

談起那段被高利貸追著跑的日子,甄子丹坦言壓力很大,「我抽菸排遣壓力,菸癮越來越大。」後來有一天,甄子丹的母親到片場探班,突然跟甄子丹說:「我跟你 比一比吧!從今天起,我戒掉喝了三十年的茶,你只要戒掉才抽了三年的菸,看誰贏!」果真,麥寶嬋從那天起就不喝茶,甄子丹也從此戒了菸。

從十九歲踏入電影圈,幾乎每年都參與電影或電視演出的甄子丹,有著「實而不華」的硬底子真功夫,卻未得到相應的注視與回應。而未能像成龍、李連杰一樣,一 步登天、少年得志,在兩強的光芒籠罩下,甄子丹的身影雖然顯得黯淡,即使付出與回饋不成正比,但他對功夫電影的熱情與理想卻始終不變。

要求完美,一個鏡頭反覆拍攝一整天甄子丹除了是個「武癡」外,還是個「電影癡」。「他比我還愛電影」,「葉問」導演葉偉信這樣形容甄子丹,「他可以為了一 個鏡頭,反反覆覆拍攝一整天,要求做到完美。」葉偉信說,「這應該和他從小練武有關,練武,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做到正確。」彷彿是老天爺在考 驗甄子丹似的,他的熱情,竟然一堅持就長達二十年,直到○八年底的「葉問」上映,甄子丹才真正得到他應有的掌聲。如此漫長的堅持與等待,一般人早就放棄 了,尤其對武術演員來說,職業壽命更是深受年紀體力所限制。葉偉信觀察,「練武之人或運動員都有一個特質,必須『永不放棄』,才能入這一行。如果因為很辛 苦就放棄,那從一開始就成不了運動員或武者了。」對於如何做到「永不放棄」的精神,甄子丹笑笑回答,「我每次會告訴自己,如果這一部片不成功,那就等下一 部嘍!」甄子丹堅持完美、不斷創新的同時,卻又堅持反璞歸真。尤其當現在的功夫電影,幾乎部部都仰賴電腦特效,但甄子丹卻始終如一地堅持「實拳實打」。

在其主演的「殺破狼」裡,他就堅持完全不套招,不依靠道具、攝影借位、電腦特效,每一拳、每一腳都是真的往對手身上使勁。「所有東西都可以假,情不能假,武功不能假。要真功夫、真感情,才可以打動觀眾。」甄子丹始終如此相信。

因為堅持實戰實打,甄子丹全身上下都是傷。「拍片時,有時會覺得,再這樣下去命都快沒了。」不過俗語云:「好了傷疤忘了疼」,傷勢一復元,甄子丹的衝勁又 回來了。「我真的沒有那麼老,我的速度、動作還不錯,我還可以繼續打下去!」大器晚成,葉問的成功終於證明實力甄子丹的拚勁與不放棄,讓捧紅張國榮、周星 馳的著名香港監製黃百鳴也深感佩服,「子丹很多電影,都打得很精采、夠勁。但是,問起在哪部戲裡他演的角色叫什麼?觀眾卻不記得。他需要的是一部宗師等級 的劇本。」因此,「葉問」一片就是黃百鳴特地為甄子丹量身打造的作品。

與其說是「葉問」給甄子丹帶來了成功,還不如說甄子丹終於通過「葉問」,證明了他堅持與永不放棄的成功精神。也因為大器晚成,讓甄子丹比起少年得志者,更 多了一份成熟與智慧,對於這份遲來的成功,他更懂得珍惜,「我明白作為一個演員,不能陶醉於一時的成功,需要永遠保持進步。」「葉問」一片也讓甄子丹體會 到電影的社會影響力,「我碰到好多移民海外的父母告訴我,他們的小孩看完﹃葉問﹄後,竟然主動要求要學習中國歷史。」甄子丹赫然發現,「功夫電影影響我一 生,自己拍的電影也可能對年輕人產生影響。」戲如人生,人生如戲,葉問與甄子丹,超越時空、二位一體,因而讓世人同時認識了功夫巨星甄子丹與一代宗師葉問 的成熟與大器。

甄子丹

出生:1963年

出生地:廣東

學歷:北京市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武術隊中學

最喜歡的武器:雙節棍

個人座右銘:勇者無懼

偶像:李小龍

演戲、導演、武術指導皆表現傑出1982年 贏得美國武術冠軍,曾被《Inside Kung-Fu》雜誌列為最年輕的殿堂級武術家之一1993年 「男兒當自強」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男配角」1994年 「洪熙官」提名香港金龍獎「最佳男主角」1998年 「殺殺人、跳跳舞」獲日本「Yubari電影節」最佳年輕導演獎,以及第五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最佳導演提名獎2003、2004年 「千機變」獲得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2006年 「殺破狼」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2007、2008年 「導火線」獲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2009年 「葉問」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堅持自我,始終如一堅持真功夫,實拳實打完全不套招,不依靠道具、攝影借位、電腦特效,每一拳、每一腳都是真槍實彈 地對打。

堅持創新

為傳統中國武術加入現代元素,將霹靂舞、酷跑與傳統的武術、雜技融合在一起,勇於突破。

堅持超越自我

在電影中融入人文精神,柔中帶剛,由武轉文,不再只強調武勇,而有更多詮釋內心戲細膩的表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92

他們是會進步的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10.html

假期裡面睇左呢篇呢篇呢篇呢篇、仲有呢篇。容我抽埋呢次水,寫埋呢篇,下一次寫第d野啦。

*****

老鬼們鬧宜家既後生仔,其中一句最常聽到既話係:「我當年好似你咁大既時候,就以經咁咁咁咁啦…點會好似你依家咁 ?」

呢句話,我最唔敢講。

我 係個七十後,比依家成日俾人鬧既後生仔,大大話話早十幾年出身。然而我剛從學校裡行出社會既時候,我同樣犯左好多依家呢班後生仔所犯既錯。 對工作計較、欠缺熱誠、冇責任心、冇承擔、唔捱得、冇目標唔知自己想點、練精學懶 …我通通做齊。初出道既時候,如果老闆要我星期六OT捱義氣既話,我諗我大概會鬧情緒鬧足一日。

人係會長大同進步既。響出道十幾年之後, 如果今日再犯剛才所提過既錯,當然係超低能。但係今日既CK唔會好似當年咁,犯同樣既既錯誤,唔係因為我基因特別優良,而係經過咁多年既磨練同經驗,慢慢 領會到,商業社會對一個人工作態度既要求,同埋要用點樣既態度,先能夠應付到生活既挑戰。

我手下有大量既八十後年輕人,我過往亦寫過唔少 關於佢地所犯錯誤既例子。然而同一道理,佢地犯錯既原因,並唔係因為佢地個底好唔得。犯錯,係因為佢地踏足社會既時間仲係好少,對現實社會既要求,仲未能 夠清楚地掌握得到。但係佢地有既係時間,經過時間既洗禮,佢同我地呢班老鬼當年一樣,一樣會進步,一樣會成長。

當我有時諗番轉頭,由初出 茅廬至今日變成一個老練既老鬼,當中冇錯係遇過好多荒死你死得唔夠肉酸既黑心鬼,但咁多年黎,同樣遇過好多曾經對你作出鼓勵同包容既好人。正因為遇到呢d 好人,我地先至有機會 變成今日既自己,學識點樣做人,學識工作應該要用點樣既態度去應付,佢地既包容,提供左成長同進步既空間俾我地。我地當日有幸遇到呢d好人,今日呢班年輕 人,其實又有冇我地當年咁好彩?

今日既後生仔,並唔比你同我愚蠢,佢地係會進步既。坦白講,當我有時覺得佢地有冇搞錯,點解會唔掂成咁既 時候,我係不自覺地用左今日既我,同佢地去比較。今日既我比佢地做多十幾年人,當然會比佢地老練同有方向。但如果用番十幾年前既自己,apple to apple,同佢地比一比既話…唉,我記性都仲還可以,記憶所及,查實並唔好得幾多。

做老鬼如果對佢地真係睇唔過眼,倒不如認真地幫下佢地成長同進步。總係落井下石,其實對大家都冇好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5

「日本的龜毛要求,正是我們進步的原動力」 求品質 土番薯華麗轉身 冰烤熱銷美日

2011-8-15  TWM





邱木城所創立的全台第一個地瓜品牌「瓜瓜園」,不但讓沒落的地瓜產業再度重生,還使農民收入增加三倍。在農業轉型的危機下,他是如何開闢新方向?

撰文‧燕珍宜

紅遍大街小巷的冰烤地瓜,連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都加入販售行列。這幾年,養生風風靡各界,地瓜從窮人家的主食,搖身一變成了養生聖品,甚至連科技大老闆出國都要帶上地瓜。

冰烤地瓜其實出自台南新化的「瓜瓜園」。來到新化,大老遠就看到身材渾厚、個性像番薯一樣憨厚的瓜瓜園總經理邱木城。邱木城有著農民淳樸樂天的真性情,談 起地瓜,他興奮地介紹著:「台灣有三一九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各自的特產,新化的特產就是地瓜,在鼎盛時期,它曾經是全台最大的地瓜粉產地。」眼前這位親 切的阿伯,其實大有來歷,他不但是神農獎的得主,也是新化沒落的地瓜事業起死回生的靈魂人物!

從薯條發想 創地瓜新吃法七○年代台南新化所生產的地瓜,專門供給澱粉工廠加工製造成地瓜粉,鼎盛時期,有三十多家地瓜粉工廠。但因為澱粉工廠是高汙染產業,再加上台灣的人工成本昂貴,因而逐漸外移。工廠外移,地瓜也就無處可銷,農民也頓時失去依靠。

原先賣地瓜的邱木城,看到地瓜農的困境,也同時看到麥當勞等速食店的薯條正當紅,他靈機一動,成立地瓜產銷班,將地瓜變薯條,推介到香雞城、頂呱呱等本土速食店,成功開拓地瓜的新吃法。「當時香雞城計畫展店五百家,所有的地瓜薯條就是由我們供應。」邱木城回憶道。

此外,邱木城還參加了農委會與外貿協會的品牌形象建立專案,推出「瓜瓜園」,成為全台第一個專業的地瓜品牌。深諳農業要有新出路,就必須升級和創新的邱木城,每年都堅持至少三%以上的研發經費,數十年如一日,不斷進行產品研發與採收研發。

關於地瓜產品的研發,邱木城透露,冰烤地瓜的前身,其實是「微波烤薯」,「因為當時大家的想法都一直局限在番薯就是要吃熱的」,邱木城表示,但是這個商品策略其實是失敗的,因為八○年代,微波爐還不是很盛行,因此未能成為明星商品。

而瓜瓜園的明星商品「冰烤番薯」,邱木城則表示,「冰烤番薯的誕生,其實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當日本學者的研究報告指出,抗腫瘤的前十大食品,第一名是地 瓜,第二名是地瓜葉;地瓜於是從「窮人食物」搖身變為「養生聖品」。也讓當時正在參加世貿食品展的瓜瓜園的地瓜,大受歡迎。當時因為人潮太多,微波加熱不 及,工作人員只好直接將冰番薯切片販賣,結果,沒想到口感出奇地好。

獲日本訂單 是進步的動力邱木城乘勝追擊,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發如何保存冰烤番薯的甜度、香氣。最後才正式推出「冰烤番薯」,這個明星產品甚至還接到日本訂單,冰烤番薯的新吃法於是傳進日本。

接到日本訂單,也是讓瓜瓜園「功力倍增」的重要關鍵!邱木城解釋,日本方面可以為了一筆訂單,從種植、管理、採收、加工過程、出貨,每個階段都要親自來台 灣探視,整個流程是嚴密管控,以監督衛生條件、農藥殘留等是否符合標準。更重要的是,日本客戶還傳授瓜瓜園許多加工、包裝等多方面的技術。

「日本的龜毛要求,正好是讓我們進步的原動力,鞭策我們往上提升,所以我們冰烤番薯的品質才能愈來愈好。」邱木城心存感激地表示。也因為拜日本市場所賜,冰烤番薯現在已經成功外銷美國、加拿大、韓國、大陸等地。

如今「瓜瓜園」的地瓜產品琳琅滿目,地瓜酥、地瓜冰、地瓜蜜餞等,邱木城甚至開發出地瓜茶、地瓜酒等附加價值更高的產品,並設立全台第一家地瓜專賣店。

抱持著「窮則變,變則通」的精神,邱木城自信地表示,「農業永遠不怕沒有新出路」。瓜瓜園地瓜產銷班,從一開始只有十個人、十公頃的面積,到現在擴大到二 ○○人、一五○公頃的規模。農民收入,比起澱粉地瓜時期,增加了三倍,也比種稻米增加一‧五倍。而且瓜瓜園是計畫性產銷,從需求去控制生產,因此農民不再 有產銷失衡、瓜賤傷農的情形出現。

目前,瓜瓜園遇到的另一個挑戰則是農業缺工的問題。「登報找工人,一個月來不到三人。」對台灣農業缺工情形的嚴重程度,邱木城表示,農工缺少的速度,如果以前有十個工人,現在只剩下五個,三年後,將只剩下三個。「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邱木城憂心忡忡地強調。

為了克服缺工這結構性的大問題,瓜瓜園很早就開始「半自動化採收」,一千斤的地瓜,過去要六個人採收,現在只要一個人,產能還提高。「以後的目標是『全自 動化』」,邱木城表示。「地瓜全自動化最大的困難點在於後半段的採收,因為地瓜很怕受損,這部分我們還在想辦法突破、克服。」農業要做到從上游到下游,生 產、製造、儲存、銷售全都包,成功案例很少,瓜瓜園是唯一的一家。被認為是沒落農業的地瓜,卻在邱木城的手中起死回生,更難得的是,他更成功地讓兒子邱裕 翔加入行列,有了年輕一代的接棒,台灣農業的新方向將更充滿希望。

邱木城

出生:1956年

現職:新化鎮農會食用甘藷產銷班班長經歷:台北生鮮甘藷供應中心負責人學歷:嘉義農專食品工業科、成功大學企管EMBA

比一比

轉型前:每季收入

14萬元

轉型後:每季收入

40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54

兒時貧困居無定所 今成中台灣豪宅推手 聯聚建設江韋侖永遠把自己當第二名 才有進步空間

2011-8-26  TWM


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蓋的豪宅,名氣響透兩岸三地,最近他首度出書,公開聯聚17年的成功祕訣,而江韋侖也獨 家與本刊分享,他成長與創業歷程的動力,來自擺脫幼年困頓的環境。
撰文•梁任瑋 攝影•林煒凱 江韋侖追求完美的個性眾所皆知,總要求在剪完頭髮的第十二天接受訪問,因為「剛理完髮的長度拍照不順眼」。但接受本刊採訪當天,他卻破例沒有遵守自己訂下的原則。

這是因為江韋侖趕著從大陸回國,幫剛完工的「方庭大廈」確認收尾細節,無暇整理頭髮,但我們還是從拍照見 識到他龜毛的個性。當天穿著白襯衫、牛仔褲受訪的江韋侖,要求「坐著拍時要穿外套,站著要脫外套」,原來,他認為,穿著白襯衫坐著拍照,身體會與淺色椅子的顏色混在一起不好看,所以一定要搭深色外套拍照。

眼前的江韋侖,今年五十歲,以「超越客戶期待」的嚴苛標準,打造台灣豪宅傳奇,在台灣富豪圈,「江韋侖」 三個字,就是豪宅品質的保證。

最近,建築界流傳一本非賣品的限量書《LIMITLESS LUXURY》,這本以台中七期豪宅「聯聚信義大廈」為範本的 書籍,重達三.三公斤,裡面藏著聯聚建設十七年來上百億元推案的心血結晶,建商想從中了解聯聚究竟有什麼法 寶,可以吸引台北客戶南下,其他案子都不看,就願意砸上億元買聯聚的房子。

改善車道    買一輛保時捷測試過去,聯聚新古典風格的設計、頂樓耀眼的sky lounge,早已成為全台灣同業爭相 模仿的對象,但江韋侖的態度與精神,卻是同業永遠學不來的。

鏡頭,拉回到八月二十四日,當訪客走進「聯聚方庭大廈」圖書館,目光被眼前三百年歷史的古董畫作︿花神﹀ 吸引,江韋侖卻望著拱形天花板上一盞不明顯的燈泡,似乎瞧出不對勁。

「右上角左邊第八只的燈泡色溫及角度跑位了,趕快找人來調整。」他話還沒講完,跟在後面的員工已拿起手機 拍照,傳給主管做立即改善執行,「拍照是為了檢查是否有確實改善。」他嚴格地說。

江韋侖吹毛求疵的案例不勝枚舉。為了讓「聯聚方庭大廈」車道的燈光美觀,江韋侖把車道縮小,後來客戶反映 不便,於是江韋侖利用十二天、花上千萬元台幣,再把車道拓寬,達到客戶的要求。

甚至有一次,聯聚住戶開保時捷,因為跑車底盤較低,碰撞到大樓車道。為了找出適合的車道高度與寬度,江韋 侖乾脆砸錢買一輛保時捷來測試;此外,他為了體驗頂級跑車的質感,也各買了一輛賓利、Aston Martin、勞斯萊 斯來研究。

「即使客戶覺得還不錯,我還是希望要求員工找出九十九個缺點來檢討再求精進,知道缺點,才知道下次努力的 坐標要放在哪!」雖然早已在台灣豪宅界闖出名號,愛惜羽毛的江韋侖,仍戰戰兢兢不敢鬆懈。

找安全感    小五去工廠打工賺錢江韋侖對建築的吹毛求疵,源自童年對家庭溫暖的缺憾,因此走進聯聚每棟建案 的交誼廳,幾乎沒有訪客不被那裝飾得極為溫馨的空間感染,高級手工地毯上,會擺上一張一百多年歷史的古董椅,旁邊有一盞暈黃的立燈,在角落散發出家庭的溫暖。

「我不否認我很龜毛,我覺得這是天生的。」江韋侖頓了三秒鐘,才說:「小時候環境不好,假如不努力一點,不爭氣一點,這個family(家)永遠就是這樣子。」江韋侖很少對外談他的家庭與成長背景,對他來說,這是一塊他內心不想觸及的禁區,卻也是鞭策他成功的原動力。

江韋侖在台中市後火車站忠孝路長大,「一個小房間住了四個人,而且常常換房子。」父親常不在家,甚至連他 讀到幾年級也不知道,小學四年級前,四處搬家成為家常便飯。﹁我媽媽都會跟我說,今天下課要回到哪裡去喔,不要跑去原來那個家。﹂早熟的他,很小就懂得自立,小學五年級就去竹筷工廠打工,﹁因為要烘乾,所以非常 熱。﹂江韋侖談到過往,口氣有點乾澀,他解釋去打工不全是為了錢,而是試圖去嘗試賺錢的感覺。

對當時的江韋侖來說,賺錢的滋味讓他感受到安全感,在困頓的環境下,證明自己有生存的本事,「小時候就知 道自己要有個future(未來),否則這個家一定會完蛋,要有危機意識、奮發向上,因此我高中畢業就去上班。」 要過好日子    亞洲鞋盒王跨入豪宅雖然高中念了七所才畢業,但江韋侖的成就卻讓同學意外。江韋侖回頭看過去的 人生際遇,從一個窮小子翻身豪宅天王,他直說:「當初從來沒想到,會發展到這樣的規模。」江韋侖退伍後,到 親戚的鞋盒廠工作,當時風行六合彩,工人不好找,為了趕貨給客戶,江韋侖往往工作到深夜一、兩點,乾脆睡在 工廠,隔天早上洗個澡後繼續做,「那家公司原本賠錢,後來被我做到賺錢。」江韋侖做鞋盒,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他二十八歲到大陸發展,後來在廣東、上海、福建、越南等地設七家鞋盒廠,包括Prada、ARMANI、Hugo Boss等 國際知名品牌,都是他的客戶,市場占有率全亞洲第一。

鞋盒事業雖穩定,但江韋侖心裡卻另有盤算,「一輩子做盒子能賺多少錢?做鞋盒只是餬口,要過好日子,一定 要從事其他行業。」於是,一九九四年,建築業門外漢的江韋侖,一腳踏入陌生的行業。

九五年,江韋侖開始在台中七期蓋別墅,就是聯聚和園。江韋侖自嘲因為「不懂」,所以蓋了十四戶、九種造形,沒想到反而引起轟動,後來台灣很多別墅都模仿這種作法,「現在回頭看,覺得自己很有勇氣。」聯聚和園一戶二千五百萬元起跳,當時是台中最貴的房子,連股東也質疑,「你賣那麼貴,什麼人要跟你買?」所以江韋侖乾脆自己先買一戶,後來這個建案賣得很好。

江韋侖親力親為,「我每天都很忙,我要control(控制),沒看到的我不放心。」因此聯聚和園完工後,員工受 不了壓力紛紛離職;之後的聯聚和平完工,也有九成員工去職。這時江韋侖才意識到,光靠他一個人是不行的,「 你一定要有資源,才能支撐理想。」當時聯聚員工的家人都會嘲諷,「你一個月領三萬元,隔壁領兩萬八的每天可 以回去吃晚飯,你乾脆領兩萬八,每天回來吃晚飯好了。」即使如此,江韋侖仍然不退縮,堅持對品質的要求。幸 好,聯聚推的建案,逐漸受到市場肯定。

○三年前,台灣房市都不好,江韋侖的信念就是,「做事業是長期的過程,不管景氣好壞你都要動,有在動,事 業才會延續,人散財也沒有了。」江韋侖咬緊牙根,靠鞋盒廠支撐聯聚建設,○四年起,他抓住時機買地;之後台 灣房價開始起漲,聯聚也憑藉口碑在上流社會打響名號。

現在預約參訪聯聚建案的客戶,已經排到一年後,不少人慕名而來「體驗」聯聚特有的接待文化;因為江韋侖要 求員工從客人抵達方式、用餐習慣、喜歡喝什麼酒,甚至要送什麼伴手禮,都要先做好功課,讓賓客享受豪宅等級 的服務。

征服人心    送鞋多買兩個尺寸還有,江韋侖即使送朋友鞋子,也是細心到極點,一次準備三個尺碼,如果對方穿 八號鞋,他會多買七號半、八號半的鞋子預備,萬一大小不合,可立刻更換,事前做好萬全的準備,以免對方穿了 不合腳,白送一場。

因為他堅信「做得好留下、做不好淘汰。」所以聯聚這幾年不是單純蓋房子,而是做品牌,他比喻,「Giorgio Armani賣一件一萬元的衣服,為什麼在Giordano一件賣幾百塊;一樣都是G開頭,一樣在台灣賣,為什麼價格差這 麼多,那就是品牌。」江韋侖在十幾年前曾誓言﹁要蓋全台灣最美的房子、十年內不出七期、不蓋二千萬元以下的 房子!﹂當年很多人都覺得他太狂妄,沒想到,他真的做到了。

即使聯聚品牌受到市場、客戶肯定,但江韋侖警惕自己,永遠當第二名,才有進步空間。問江韋侖最滿意哪一棟 作品?他回答,「尚未完成的下一棟!」永遠不滿足現況、把自己缺點放大檢討的江韋侖,用他的偏執,在建築界 寫下自己的傳奇。
江韋侖 出生:1962年 現職:聯聚集團執行長 學歷:高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1

神華3季報大有進步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wbq.html

 

  不久前,我對中國神華(601088)的信息披露提出批評,認為其半年報對煤炭生產成本中的「其他」成本和捐贈事項披露不夠。令人欣喜的是,公司3季報在上述兩方面有顯著改善。下面是對捐贈的披露:

 

神华3季报大有进步

 
   下面是對「其他」成本的披露:

神华3季报大有进步

 
   與去年相比,內容詳盡多了。

神华3季报大有进步



 

   讚賞神華的上述行為,期待神華的信息披露工作能做得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67

新年進步 CKM001 Blog

http://blog.yahoo.com/_IRRMPRNNPACUOC3ZNGHSWJPXME/articles/644427/index

已經好耐無發表文章,踏入2012年,第一次發文,先祝大家新年進步,港股牛市重臨。回顧 2011年,港股恆指大跌22%,國內上證指數跌23%,但美股道指反升5%,我之前預計中美兩地股市分道揚鑣,看好中國,看淡美國,只看經濟數據,中國 經濟依然高增長,通脹受控,美國經濟增長似有若無,失業率依然高企,但看股票市場之表現,結果竟然相反,實在令我大跌眼鏡。

不過長線投資不爭朝夕,長線投資人實買實賣,沒有借貸投資,不做孖剪,不買賣衍生工具,只要手上持有的是優質股票,那怕中人壽與平保是去年5大跌幅藍籌股,只管繼續持有,再跌繼續愈跌愈買,在熊市低位儲貨,未來回報必定豐厚。

大 家要明白,現今的資本主義制度,始終是美國主導,國內行計劃經濟,人民幣未全流通,一次4萬億救市政策失誤,竟然要持續兩年的貨幣緊縮政策去收拾殘局,前 蘇聯發明的共產主義與計劃經濟,實在失敗。中國股市牛短熊長,實在令長線投資人洩氣,但過往的歷史,一次又一次說明,回報最高的股票投資市場,就是這種在 絕地反彈的黑馬,廿一世紀是中國世紀,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遲早超越美國,我對中國企業股的投資信心始終不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