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南方週末:中鹽總公司是「謠鹽」風波的最大受益者 東方愚個人博客被閹割版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11190274.html

 

在這次短暫的搶鹽風波中,最大的「受益者」並不是那些爆炒鹽業股的私募基金,而是中鹽總公司。此次全國性的鹽荒事件發生,更深遠的影響則在於,以「取消專營」為核心的鹽業體制改革可能因此終結。

南方週末記者 張華

    一週前,全國發生鹽荒事件,在中鹽總公司高喊「確保穩定供應,維護市場秩序」的同時,搶鹽風波鞏固了其壟斷地位,增加了它與力主「取消專營」者博弈的籌碼。

在這起事件之後,以「取消專營」為核心的鹽業體制改革會否因此終結?

2009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鹽業體制改革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當年11月,國家發改委體改司牽頭制定了鹽業體制改革的初步方案(徵求意見稿)。但後來沒了下文。

中鹽總公司在全國22個省市共擁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46家,職員數量超過6萬,自稱「亞洲最大鹽業企業」,且「為全國4.1億人直接供應食鹽,覆蓋國土面積36%」。然而,它的財務狀況並不樂觀。

中鹽總公司相關報表顯示,2006年至2010年,其營業收入呈快速增長態勢,從53.6億元增長到186.3億元,但淨利潤卻徘徊不前,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中鹽總公司則第一次虧損了5200萬元。

另一方面,其資產負債率也節節攀升,2009年第一季度末時接近70%,至2010年上半年末則達到72.7%。

單純從這幾組收入與利潤數字來看,似乎「鹽霸王」利潤微薄甚至無利可圖。但事實上,中鹽總公司的食鹽業務利潤豐厚——2009年中鹽總公司食鹽專營 利潤為4.3億元,佔利潤總額6億元(利潤總額=淨利潤+所得稅費用)的七成還要多。只不過,這樣的高利潤,被中鹽總公司正在快速跑馬圈地的鹽化工以及非 鹽業務所拖累了。

為什麼對食鹽的高利潤「視而不見」,而是不惜重金,在全國範圍上跑馬圈地,發展虧損連連的鹽化工業務?曾參與對中鹽總公司2010年企業債券評級的 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機構分析師熊樺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這是因為7年前中鹽總公司第一次提出「建設世界級鹽業企業」的目標和「鹽化並舉」的戰略,於是延長鹽 業產業鏈,加強鹽化工基地建設,使自己躋身國內主要化工企業行列。

要實施這一戰略,中鹽總公司不惜血本,它一口氣通過政府無償劃撥、兼併重組等形式,吞下包括內蒙古、山西、湖南、安徽、新疆等省份的多家化工企業。 而在2004年之前,中鹽總公司從未涉足鹽化工這一行業,但到了2009年第三季度末時,鹽化工所佔的主營業務收入的份額,第一次超過了鹽業,佔比超過了 53%。

上海新世紀出具的評級報告上直陳中鹽總公司「與多家商業銀行關係良好,融資渠道暢通,能得到持續的資金支持」。正是在這輪擴張過程中,中鹽旗下兩家子公司先後成為蘭太實業、南風化工兩家A股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可是,入主三年來,這兩家上市公司的業績乏善可陳。拿南風化工來說,它在中鹽入主次年(2008年)的淨利潤為860萬元,同比下降六成,到了 2009年,公司巨虧近7億元,去年截至三季度末,其虧損額則仍超過1.6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6%。值得注意的是,南風化工與蘭太實業的控股股東,前 兩年曾先後通過大宗交易平台減持股票。

有意思的一個數據是,2008年,中鹽總公司因給旗下子公司等關聯方提供資金或融資擔保而收取的「中介費」(包括內部貸款利息和擔保管理費)就高達8500萬元。

中鹽內部也曾有過「需要重新審視大躍進式的發展」的反思聲,但這種聲音很快被淹沒,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目標設定。中鹽總公司相關負責人在2010年 初的內部會議上稱,中鹽總公司將「力爭再通過兩個五年的努力,實現主要經濟規模指標再翻兩番(截至2009年末其總資產不足330億元),資產突破 1000億元,進入央企千億元以上規模的第一方陣的目標」。

要實現這一宏大目標,中鹽總公司顯然會更加頻繁、密集地使用各種資本槓桿和關聯交易。今年3月8日,蘭太實業又發佈了為旗下一家化工子公司擔保6860萬元的公告。至此,蘭太實業一家公司對外的擔保金額就超過了21億元。

最引人注目的是今年初,中鹽總公司總經理茆慶國提到的「2011年重點抓好七項工作」當中,第三條即為「加快公司上市步伐,改變單一債務融資渠道」。坊間由此猜測中鹽總公司是否會借殼其間接控股的兩家上市公司。

「中鹽總公司就像一隻容易讓人忽略的餓狼,」廣東省鹽業界一位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它的野心極大,當全產業鏈構建相對成熟且中鹽又成功整體上市後,它的能量將無法預估——你可以說它是冉冉升起的『中石油』,問題是它並沒有『另一個中石化』這樣的寡頭競合夥伴。」

中鹽總公司在提出進入「千億俱樂部」的大目標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細化的目標,譬如在食鹽專營板塊要實現「力爭50%以上的市場份額,成為行業真正的主導者」。這顯然印證了上述人士的推斷——中鹽總公司將來會進一步鞏固自己食鹽專營的壟斷地位。

2009年12月17日,國務院國資委企業監事會監事陳國衛曾直言不諱:「中國鹽業專營制度改革應該加速推進,要破解國企壟斷經營。但是中國鹽業總公司強烈反對這場改革。」

南方週末記者就此向中鹽總公司發出採訪請求,但其辦公廳主任楊海燕以「國資委指示」等理由加以拒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51

南方週末:誰的5100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org/?p=4520

 

■2006年才獲得採礦權並建完第一條生產線,2007年就出現在了「十七大」的會議桌上。

 

■中鐵快運這一個「超級大客戶」,使得5100公司在三年內一飛衝天,2010年淨利潤逾億元。

 

■在公司起步的關鍵階段,大股東的股份一度由一位既有公務員福利房,又有豪宅的家庭婦女代持。

 

 ■這家公司有兩個「董事長」,一個是「小股東」俞一平,另一個是招股書上難覓蹤影,卻頻繁以「董事長」身份出入各種正式場合的董力民。前者與妻子栗小兵是神秘的「創業者」,後者則擅長資本運作。

  

6月30日,5100公司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當天大漲23%,募資近13億元。

資本市場只是5100公司新搭上的一趟快車。實際上,它從一出生就雍容華貴。

沒有比號稱由念青唐古拉山脈海拔5100米處的冰川融化而成的「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更神奇的水了──2006年才獲得採礦權並建完第一條生產線,2007年就出現在中共十七大會議的桌上。

此後幾年,兩會、建國六十週年慶、博鰲論壇、世博會,各種充滿官方色彩的活動上,總能看到這種藍色的瓶子。到2010年時,5100已是「中國第一高端礦泉水」,市場份額近30%,超過了達能依云、雀巢巴黎水等全球知名品牌。

沒有比5100公司更神奇的商業模式了──剛一出生就接獲支撐其九成銷量的鐵道部天量訂單,且訂購數量還配合其新生產線的不斷落成、產能的不斷擴大 而逐年飆升。2008至2010年間,在每天穿梭於全國各地的2800多趟高鐵和動車上,總計約兩億乘客喝到了配發的5100礦泉水,埋單人均為鐵道部下 屬的中鐵快運,這構成了5100公司80%的收入來源。

雖然招股書中提及依附單一大客戶的風險,但5100公司和鐵道部現有的合同將持續到2013年底,合同還規定了最低採購量。

        除了常規的建設、生產和銷售成本,5100公司只需為廠房和水源地用地向西藏國土部門支付140萬元的50年土地使用權,以及每年向西藏地質部門支付幾十 萬元的「採礦」費用;而且,這家位於西藏的公司,還能獲得優惠的稅收政策和高額的補貼。2011年獲得的政府補貼達1.42億元,招股書稱預計佔今年純利 潤1/3的比重。

三年間,5100公司的利潤實現了三級跳:1190萬元、4740萬元和1.15億元,其年均利潤率近40%,這令礦泉水行業利潤率只有個位數的多數中小公司望而興嘆。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家公司?這種「傳奇」是如何締造的?誰能從中分享利益?南方週末從5100公司的招股書中錯綜複雜的股權關係入手,通過層層調查,揭開了「潘多拉盒子」的一角。

 

 

俞氏夫婦「創業」
        在5100上市之後,王健的身份已廣為外界關注,但需要留意的是,栗小兵和丈夫等人也是5100公司舉足輕重的「創業者」;栗小兵夫婦均同時持有加拿大和香港護照,而栗的中國身份證,也還是正常狀態。

5100公司曾在一些宣傳材料中稱其隸屬於西藏中稷佳華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西藏中稷),外界普遍理解為這是中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稷控股)的下屬公司。

中稷控股過去是中央黨校控股企業,2007年已改制,目前是一家由原中稷控股高管控制的民營企業。

但5100公司招股書披露的情況是,西藏中稷是以「中外合作經營」的方式,由中海、永豪和中稷控股三個公司聯合組建。

其中,中海和永豪是兩家BVI公司,各持西藏中稷50%的股權,中稷控股不參與投資,但提供「諮詢服務以及政策指導」。

中海和永豪,則是由香港金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金通)全資持有。

金通1997年由王堅在香港註冊成立,最初的名稱是「西藏控股有限公司」。

王堅原名王健,是5100公司的創始人之一。他80年代初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在陝西、海南、四川等地經商,1990年代中後期,王堅就參與拉薩啤酒(000728.SZ,現在的西藏發展)重組和上市,並一度間接持有西藏發展81.25%股份。

上述交易發生時,金通的股權,95%是由王堅個人全資成立的BVI公司持有,4%為劉敏持有,1%為栗小兵持有。

劉敏是王堅的北大校友,過去在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共青團四川省委等任職,官至副處級,1990年代下海並長期追隨王堅。

招股書對栗小兵的身份輕描淡寫,她是5100公司董事長俞一平的妻子。

在5100上市之後,王堅的身份已廣為外界關注,但需要留意的是,栗小兵和丈夫等,也是5100公司舉足輕重的「創業者」。

栗小兵,北京西城區人氏,今年46歲。2007年以來,栗小兵任西藏中稷全資擁有的一家孫公司、即5100公司的子公司北京五一零零企業策劃俱樂部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企業形象設計、公關和營銷策劃等。

現年55歲的俞一平,過去曾在一些外資企業任職,擔任過啤酒花(600090.SH)的獨立董事,並獲得過中國外國專家局經濟與科技專家稱號。

招股書稱,俞一平和王堅是「相識20年的至交好友和合作夥伴」。

記者所能查到的俞一平和王堅的合作,始於2003年栗小兵入股金通時,俞出任金通董事總經理一職。2004年,俞一平擔任法定代表人的BVI公司 Wilton,參與了拉薩啤酒和嘉士伯的合資———拉薩啤酒先與Wilton合資,嘉士伯再從Wilton處受讓股權,交易價格雙方均未披露。

在這之後,俞和王更是進一步聯合運作5100冰川礦泉水項目。2005年,王堅將金通所持有的中海和永豪的股權,轉讓給了香港中稷佳華有限公司(下 稱香港中稷),這家新成立的公司90%股份為周文瓊控股的BVI公司StarryInvestment持有,10%歸屬於栗小兵個人持有的 TibwatresInvestment,栗小兵、劉敏、俞一平和周文瓊四人擔任董事。

招股書把這項股權轉讓解釋為「代持」———家庭婦女周文瓊是王堅「所信賴的朋友及知己」,由於對「項目初期投資會否成功的不確定性」,她代王堅持有這部分股份。

關於周文瓊的個人身份,招股書未多做交代。記者從香港中稷的註冊資料中看到,持美國護照的周文瓊,登記的地址是深圳福田區一處公務員福利房小區。她還是金通的董事,但她在金通登記的地址,卻是深圳一個豪宅小區東海花園。

香港中稷和金通的註冊資料還顯示,俞一平和栗小兵同時持有加拿大和香港護照,而栗小兵的中國身份證,也還是正常狀態。

此外,2003年入股金通時,栗小兵的登記地址是淺水灣一處價值千萬的高檔公寓,在最新資料裡,卻已變更為香港頂級豪宅小區貝沙灣,香港諸多名流及演藝人士居住於此,區內住宅動輒數億元。

恰是在這個蹊蹺的代持安排之後,5100冰川礦泉水項目啟動。

 

八層股權屏障
        2010年11月,5100公司上市主體成立時,西藏中稷已衍生出多達八層的股權架構,但招股書中對這個涉及利益分配的關鍵部分下筆寥寥。

2006年初,西藏中稷以很低的價格取得了其核心資源———西藏冰川礦泉水的採礦權。根據協議,2008年、2009年及2010年,西藏中稷需要向西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熱地質大隊支付對價30萬元、30萬元及50萬元;從2011年起每年向地質大隊支付50萬元。

項目啟動之時,資金和人員幾乎是現成:初期投入當中的逾億元是從西藏發展等方面融得,連公司的管理團隊,也有多人來自西藏發展———其前身是拉薩啤酒廠,有建立礦泉水公司所需的專業經驗。

2007年起,5100礦泉水簽約中鐵快運,源源不斷送往全國各地,中鐵快運也從此成為其最大客戶。同時,新的生產線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

到了2008年,西藏中稷又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此前的四層股權演變為六層。

香港中稷持有的中海和永豪全部股權,轉讓給了BVI公司西藏5100,西藏5100再由一家薩摩亞群島註冊的水資源公司全資持有,水資源90%的股份歸屬於王堅個人持有的BVI公司TrueAsset,10%股份則由俞一平栗小兵夫婦持有的BVI公司泉源投資持有。

等到2010年11月,5100公司(0115.HK)上市主體(註冊在開曼群島的西藏5100水資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時,西藏中稷已衍生出多達八層的股權架構──各種離岸公司在其中層層持股,不過半數以上股權,仍在王堅名下。

此時,5100礦泉水已在市場「打響」,2008到2010年間,5100公司的收入和利潤之增速令人歎為觀止———2008年收入1.19億元、2009年2.1億元、2010年逾3.6億元,利潤也從1190萬元大踏步增至1.15億元。

上市在即,這一年多家投資者前來參與分食股權,但招股書中對這些涉及利益分配的關鍵部分下筆寥寥,部分投資者入股的公司只是為這項投資專門成立,背後的個人股東,也沒有清晰交代。

比如獲持水資源1.33%股份的金裕投資,招股書僅稱,它是由俞一平的朋友、李爭春女士全資持有,而對李的身份也未做解釋。

此外,2010年下半年,按每股1.47港元的價格,5100公司引進了建銀國際、工銀國際、茅台、高原廣景、偉恆通等多家戰略投資者,向他們總計出售了358萬股5100公司股份,水資源的持股比例也相應降到64.2%(上市後稀釋至52.41%)。

南方週末記者調查得知,獲得5100公司多達11.6%(上市後稀釋為9.47%)股權的偉恆通,其股東葉順劍和葉淑旺居住在福州,從事房地產和廣告經營業務,曾與南昌鐵路局合作,接盤過福州火車站一個爛尾房產項目福鐵大廈,但看起來與5100公司諸位股東並無瓜葛。

至於FantasticWorld和偉綽的擁有人王彥龍,以及高原廣景的十來位「來自不同背景」的股東之身份,大多無從確認。

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高原廣景的唯一董事,27歲的劉晨,也是5100公司最年輕的董事;招股書稱,劉晨2010年進入公司擔任董事會秘書,上市前夕被委任為執行董事。

劉晨簡歷顯示,他在2009年之前都在加拿大讀大學,業餘時間曾在當地公司兼職做過助理工作。而除他之外,包括俞一平、行政總裁付琳在內的其他四位執行董事,年齡都在45歲以上,有長期的從業經歷。

在上面這些引資中,王堅和俞一平夫婦分別持有90%和10%的綠色高原,通過低價獲得股權,再高價轉手下家,已直接獲利數億元。

按5100公司上市當天收盤價計,公司市值已經百億,上述各方也獲得頗豐;王健所持股份的市值已超過40億港元,俞一平栗小兵的賬面財富也近5億港元,上市前3.48億港元入股的偉恆通,市值也達8億。

 

 

兩個「董事長」?
        董力民過往在資本市場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然而,他雖然以5100「董事長」頭銜參加各項活動,卻在招股書中無影無蹤———既沒有股東身份,也未進高管名單。

有意思的是,王堅作為5100公司半數以上股權的持有者,既不在公司擔任任何職位,也不參與日常管理,招股書甚至表示,他已於2005年開始「退下在內地的全職商業活動」。

更有意思的是,5100公司董事長為俞一平,而這幾年來屢屢以5100公司「董事長」身份出入各種官方場合的,卻是另一個人———董力民。

董連名字都不曾出現在招股書中———既沒有股東身份,也未進高管名單。

南方週末記者注意到,過去幾年,在民政部主管的《公益時報》,以及人民網、拉薩市政府網站、西藏人民廣播電台等「權威媒體」甚至5100公司官方網 站上,董力民多次以「西藏冰川礦泉水有限公司董事長」、「西藏5100水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和「北京5100水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身份,出席包括 2007年5100公司與首旅集團合作簽約、2008年央視《水與中華》節目策劃、2010年西南旱災捐贈活動、上海世博會以及拉薩雪頓節北京發佈會等正 式活動。

現年50歲的董力民,1984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隨後被分配到北京市委組織部工作。次年被調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辦公廳,擔任秘書工作。 1990年,也就是「十萬大軍淘金海南」風潮期間,董離京南下,轉至海南省政府辦公廳任職,官至處級。在這之後,他棄政從商,如今已浸淫資本圈近二十年。

董力民和王堅年齡相仿,曾同期就讀於北京大學,90年代又都在海南發展,相熟多年。

董力民的名字並不為公眾所熟悉,但他過往在資本市場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

僅據南方週末記者的不完全查證,從90年代到現在,董力民任職高管或實際控制的公司,參與投資了9家上市公司。董在其中部分公司擔任董事。

最為關鍵的是,董氏公司總是能上市之前參與上述上市公司前身之國有企業的重組,或是從上市公司國有股東手中直接購入法人股。而其中很多投資,又在很短時間內轉手他人。就是這類「揩上市蛋糕奶油」的行為,往往能給他帶來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投資收益。

比如,華中數控(300161.SZ)於2000年9月變更為股份公司前夕,國科新經濟擲1223萬入股,現市值3.67億元;同樣的事情發生於北緯通信(002148.SZ)身上,國科新經濟10年前入股,現在的收益也超過20倍。

為什麼能參與投資這麼多地區和領域的上市公司?董力民擔任「高級專家顧問」的一家投資顧問公司「中華紀元集團」網站上,一則個人介紹從某種程度上給 出了答案———「藉其(董力民)人際網絡優勢及善於領會中國政府的政策走向,董先生亦為投資及證券業之最高層管理提供顧問服務。」

有意思的是,董力民擔任董事長的海南海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北京百峰新技術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皆是接盤自他的友人、原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益(因千萬元受賄已於2010年被判處死緩)。

王益和董力民曾同期就讀北京大學,且兩人都是從政界擔任秘書一職起家。

蹊蹺的是,這個多年來長於運作資本的董力民,卻在自己頭頂「董事長」頭銜的5100公司上分毫無染。

 

下一站:青稞啤酒
        青稞啤酒正在複製5100的「成功」模式;項目甫一起步,就成功獲選成為世博會接待啤酒專項贊助商,它同樣劍指資本市場。

目前,一攤新的業務———西藏青稞啤酒,也正在董力民、王堅等人的運作中。

作為西藏自治區政府重點產業建設扶持項目,一個總投資8.8億元、年產量20萬噸的「高端品牌」青稞啤酒生產基地去年已經投產。

青稞啤酒原是拉薩啤酒有限公司(西藏發展持股50%的核心子公司)研製生產,但規模較小。

這個野心勃勃的新項目,2009年已單獨拆分出來成立了西藏天地綠色飲品發展有限公司,由西藏青稞啤酒有限公司和西藏國有投資公司持股,前者目前持有52%的股權。

如今,青稞啤酒正在複製5100的「成功」模式。

和5100類似的是,中稷控股又一次「潛伏」在這個項目背後。從西藏發展公告來看,中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曾於2008年11月和2009年3月,分 兩次以總計310萬元的價格,從西藏發展手中買下了西藏青稞啤酒31%的股份。但在5100公司招股書中,只稱中稷控股持有青稞啤酒18%的股權。

2010年這個項目甫一起步,就成功獲選成為世博會接待啤酒專項贊助商。彼時,董力民還曾以西藏青稞啤酒董事長和西藏天地綠色飲品董事長的雙重身份到上海簽約和宣傳。

而且,據中國廣播網報導,經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進一步牽線搭橋,青稞啤酒方面已與鐵道部簽下第一批25800噸的青稞啤酒訂單,這些貨品將通過青藏鐵路和中鐵快運覆蓋全國的物流服務網絡大批量運往各地。

2010年底,鐵路運輸「西藏青稞啤酒」首發儀式當日,青海新聞網稱,「宣傳銷售西藏青稞啤酒,是繼宣傳銷售5100西藏冰川礦泉水之後,鐵路部門 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又一具體行動。」西藏青稞啤酒副總經理羅布次仁已經公開宣稱,未來有望實現年銷售收入十億元,公司已打算來年上市。
  

附:大客戶是壟斷國企的公司們

 

 
        寄生模式或因產品屬性與技術特點而生,或與其利益關係相連,前者無可厚非,後者卻一定程度上使寄生公司成為了權力尋租和變現的一條通路

南方週末記者  陳中小路

5100公司依附壟斷行業之單一大客戶在短時間內造就的財富神話,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並非首次。

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之一的神州泰岳(300002.SZ),也曾因類似模式,引起坊間強烈質疑。

這家早在2001年就成立的軟件公司早期一直業績平平,但其命運在2007年成為中國移動飛信業務唯一運維外包服務商後,實現了「烏鴉變鳳凰」式的轉折;事實上它所中的標,只是一個同行們眼中包賺不賠、換誰都能做的業務。

過去四年,神州泰岳從飛信業務上獲得的收入從8000多萬元一路飈升至近5億元,在其總營收中所佔比例,也在五成之上(不包括2007年)。

除了各自的大客戶外,5100公司和神州泰岳的其它客戶亦集中在體制內。5100公司在招股書中披露,國航、中油BP、中國郵政、建設銀行、中糧集團、西藏政府等,已被其攏為買家;而神州泰岳的客戶,亦集中在電信、能源、金融和政府等領域。

一張訂單改變命運的兩個幸運兒,到底是如何獲得這些超級大客戶的垂青,外界無從獲知。倒是在這兩家公司身後,都可以看到某些權力的身影在潛伏。

與神州泰岳相似,2010年5月在創業板上市的恆信移動(300081.SZ),就是河北移動的最大銷售夥伴,雙方合作運營了上百家營業廳,此外公司還和河北移動聯合開發多項SP業務。

恆信移動雖是民營企業,但早在1990年代中期,就曾和河北省郵電局組建過合資公司,彼此利益關聯久矣。

2010年上市的寶莫股份(002476.SZ),其營收比例逾七成來自中石化。這家企業由中石化勝利油田下屬企業改制而來,上市時還被媒體揭露出改制時國資折價出售、勝利油田對其產品採購價遠高於市場價等問題。

2011年初登陸中小板的香精生產商百潤股份(002568.SZ),約四成業務來自甘肅煙草,這個公司的前兩大股東劉曉東和柳海彬,早年就在蘭州卷煙廠工作。

最有意思的要數去年在中小板上市的聯信永益(002373.SZ)。這家軟件和信息服務公司剛上市十天,董事長就因單位行賄罪被刑拘,幾個月後繼任 者也因相同罪名涉案。兩位高管捲入的是原中國網通董事長張春江案,而北京網通正是聯信永益的核心大客戶,在其營收中的佔比一度超過六成。此後,公司業績大 幅滑坡,目前股價也較上市初跌去七成。

事實上,這種「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寄生公司」,已在交通、電信、石化、電力、煙草和水利等行政壟斷行業遍地生花;上市公司由於必須披露相關信息, 人們才得以看到其中一角,而大量的公司並未上市。而且,這類公司多在中間行業,沒有5100礦泉水或飛信這樣直面消費者的產品,雖體量巨大,但未被公眾所 知。

寄生模式或因產品屬性與技術特點而生,或與其利益關係相連,前者無可厚非,後者卻一定程度上使寄生公司成為了權力尋租和變現的一條通路。

一位國有航空公司的員工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飛機上會供應一些口味不佳、毫無知名度的食品或飲料?為什麼這樣的產品供應商能中標航空公司的 集中採購?因為在航空公司同等預算的情況下,通過這些比品牌商成本更低的產品,可以擠出更大的利差,產生更多流向私人的回扣。」

一位以中石化、中石油為客戶的民營石化產品企業銷售人員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另一個例子,他的一個客戶,「連我們的產品用什麼包裝都做了指定」,並明 言這家包裝企業的東西雖然「貴一些」但是「質量可靠」。後來,這家處於寄生角色的民營企業也只能乖乖採購了那個比市價貴四成的指定包裝產品,再到後來,他 得知包裝生產商是客戶單位一位領導的親戚。

這位人士說,他們公司甚至在北京投資了一家拍賣公司,方便收集古玩「孝敬」客戶各級領導,至於客戶飲食喜好、休閒娛樂、親屬讀書等方方面面,他們一般需要主動打點得當。

除此之外,諮詢費提成、乾股抽利乃至海外直接走賬,都是寄生公司常用的生存法則。

近年來,朗訊、西門子等跨國公司涉嫌在華商業賄賂,陸續在美國被查,也恰是案發於電信、地鐵、石化和電力等壟斷領域的採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9

南方週末馮禹丁:「獵殺中概股」第二季:公司與神秘做空者諜戰

http://news.imeigu.com/a/1324004444969.html

「獵殺中概股」第二季:諜戰,與「鬼影」們交手

在做空者橫掃市場之後,中概股公司開始反擊,多空之戰諜影重重。神秘的做空者,既給了市場以提醒與監督,卻也利用身份的模糊正躲閃著法律的裁決。如果這場博弈,能讓中概股裡的魚目與珍珠都日漸清晰,能讓做空者對市場真正形成約束而非干擾,才能生長出一個更為健康的生態

「戰爭開始了」

二十多家中國概念股被「獵殺」之後,有三家公司發起強勢反擊。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AL,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

郵費6美元,平信,沒有寄件人。

「戰爭開始了。」希爾威金屬礦業有限公司(紐交所和多交所股票代碼:SVM)董事長兼CEO馮銳意識到。

2011年9月2日早上6點來鐘,馮銳剛起床,便在北京崑崙飯店的房間內接到公司獨立董事的來電,告訴他公司審計師收到一封匿名信,內有一份攻擊希爾威「可能存在高達13億加元的會計欺詐」的報告,長達87頁。

這封信同時寄給了SEC(美國證交會)、紐交所、彭博社等。

當28 家中概股公司停牌或退市時,也有人正發起強勢反擊,這場「獵殺戰」進入第二季。 (向春/圖)

此時,中國概念股在北美已一片風聲鶴唳——數十家公司遭到做空者「獵殺」,二十多家停牌或退市(參見南方週末2011年5月26日《追殺中國造假股》)。

希爾威成為了最新的獵物。

湖北人馮銳15歲上大學,1988年赴加拿大讀完博士後創業,2003年在溫哥華創建了希爾威,在中國和加拿大做銀礦勘探和開發。

馮銳兩週前已經聽到一些被做空的風聲,個性強悍的他對下屬說,「來吧,我們跟他們幹到底!」

希 爾威主動公佈了匿名信,並在幾小時內將95頁相關證據(包括中國子公司的工商年檢報告、銀行對賬單、納稅申報表等)上傳到官網,製成「反擊做空和歪曲」專 題。並宣佈任命董事會獨立委員會對指控進行逐一核實,僱請加拿大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展開獨立調查。當日,希爾威股價下跌17%至7.5美元,但幾天後逐漸 回升至9美元。

但這只是一幕大戲的前奏。很快,做空的博客網站「alfredlittle.com」上,9月13日-22日連續發表四篇文章,指控希爾威銀礦的儲量、礦石品位、利潤誇大等問題。

市場人士們通常認為,alfredlittle.com是由著名的做空者 Alfred Little(簡稱AL)創辦的。

希爾威股價再遭重創——僅9月13日當天便跌去19%,市值減記2.3億美元。

針對攻擊,希爾威繼續回擊——比如指出做空者混淆動態地質儲量與儲量測試報告的統計口徑,比如指出用卡車載重噸推算產量不準確,因為卡車幾乎都會超載。

「他們是為了誤導投資者、操縱股價。」馮銳估算,做空者在希爾威股票上的獲利達數億美元。

經過近2個月的調查,畢馬威的獨立審計報告顯示:希爾威向中國工商總局報告的收入與其財報中的收入相差不到1000美元;2010年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數據一致;8個月來的財務記錄上顯示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大體正確,納稅額與收入一致。

12月9日,馮銳拍著厚厚的審計報告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請畢馬威花了250萬美元,回購股票花了3500萬美元,公司市值少了幾億美元。現在這份報告還了我們清白,但搆陷我們的人卻已經攫取了暴利,至今未受任何懲罰,憑什麼?」

他嚥不下這口氣。9月22日,希爾威將alfredlittle.com、AL等告上紐約州高等法院,訴其發佈惡意操縱股價的看空報告,索賠1億美元。

馮銳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更早之前,2011年3月,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小家電生產商德爾電器(Deer)也在紐約州高等法院起訴了AL,索賠3億美元。5月,紐交所上市公司中國清潔能源(SCEI)也對指控其為「龐氏騙局」的AL提起訴訟。

這是2010年以來數十家中國概念股被做空、停牌、退市之後,僅有的三家強勢反擊的公司。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AL,最神秘的中概股做空者。

停牌或退市的部分中概股。 (CFP/圖)

「鬼影」AL

沒有人知道AL到底是誰,德爾希望運用法律手段逼「他」現身,而AL則和它捉起了迷藏

2010年以來,AL因看空十多家中國企業而名聲大噪,但其身份至今仍是資本市場上的一個謎。

AL的同行,另外四家市場上有名的做空者——渾水、香櫞(Citron)、GeoInvesting和OLP Global,都有身份公開的創始人。但AL是男是女,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身在哪裡,外界不得而知。

AL最初在門戶網站Seeking Alpha上撰寫報告,其報告和社交網站Link In上的自我介紹為:有35年投資經驗,曾在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工作;1994年-2004年間在中國工作;曾是SAB公司顧問;現居住在紐約和上海。

但Alfred Little無疑是一個化名——德爾聘請的私家偵探向德勤和SAB公司徵詢後均被告知查無此人;而AL在Seeking Alpha網站上曾用過的一張頭像,被人發現是一名奧地利籍足球教練的照片。

AL 自己也不否認這一點。紐約高院11月3日的公開資料顯示, AL在應訴材料中稱,原告呈交法庭的3份做空報告和Link In上的自我介紹均「來源不明且無授權」,「就像AL這個名字一樣,網上對於AL的簡介可以是虛構的,不能作為證據使用」;「(關於AL身份的)這些未經 宣誓的、傳聞中的聲明,不能拿來作為呈堂證供,它們就相當於Google搜索出來的隨便一個網站對某個人的評論一樣不可採信」。

沒有人知道AL在哪裡。AL在報告中所留的中國手機目前無法撥通,其在5月份聯絡過本報記者的電子郵箱已無法送達郵件。

12月5日,「alfredlittle.com」網站的管理編輯Simon Moore通過電子郵件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原先的Alfred已經退休,且『通常被認為』是一名美國人。」

德爾公司希望運用法律手段,逼AL在法庭上現身,AL則和它捉起了迷藏。

德 爾聘請的訴訟律師是美國證交會原負責調查非法賣空活動的高級官員、律師Robert Knuts。3月底,Robert Knuts通過電郵要求AL提供郵寄地址,以快遞或郵寄傳票。AL回信道,「請注意我在德爾報告中披露的居住地址是上海,紐約是過去時……出於明顯的原 因,我更傾向於對我的上海住址保密。我一直願意公開收回我的言論,如果它們被證明是錯的(false),或可能是錯的。」

由於AL拒絕提供郵寄地址,8月底,紐約高等法院特批以電子郵件方式向被告AL遞送傳票,這意味著若30天內AL或其代理人不應訴,AL將可能面臨不利判決。

這種情況下,紐約Eaton & Van Winkle律所的律師Martin Garbus代表AL向法庭提出:AL本人住在上海,是一名中國人,不受紐約法院管轄;AL表示願意撤回所有針對德爾的做空言論,以換取德爾撤訴。

隨後,雙方的律師就管轄權進行了交鋒。

AL的律師還提出,法庭應允許AL在整個法律程序中保持匿名身份,「鑑於中國的法治現狀,如果AL的真實身份被公開,他及其他人將面臨報復性人身攻擊的風險」。

「我們好像是在跟一個鬼影(指AL)打交道。」紐約國際集團總裁本傑明·衛說。2011年3月AL質疑德爾電器的看空報告中,曾指控德爾2008年上市是由「聲名狼藉」的本傑明·衛運作的。憤怒的他於是一直幫助德爾在打這起官司。

本傑明·衛說,為證明自己確是中國人,AL還向法庭呈交了一份由美國駐上海領事館開具的身份認證書,證明該人士是中國國籍。但認證書中的姓名、住址等個人信息以及辦理日期,都被抹去了。日期被抹去,是為防範領事館當日錄像被調出而鎖定嫌疑人。

AL是否可以匿名缺席庭審,仍需等待法官的裁決。

神秘的作者

中國綠色農業公司花費數十萬美元,請了美國兩家諮詢公司調查IFRA及分析師Andrew Wong的背景,結果是「我們在全世界都無法找到IFRA和這個人」。

不 僅AL身份成謎,在「alfredlittle.com」上撰寫看空報告的作者也迷云重重。「alfredlittle.com」自稱「由一群常駐中國的 分析師和投資者提供支持,網站上文章由撰稿人提供」。而9月13日發表在該網站的看空希爾威的調查報告,撰稿人是「國際金融研究與分析組織」 (IFRA)。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導,9月14日,IFRA分析師Dino Huang給該報打電話要求採訪,他在採訪中稱,IFRA是9月13日alfredlittle.com上希爾威報告的作者,他們5月份受僱於對沖基金調查希爾威,但他拒絕透露基金的名字。

據IFRA官網介紹,這是一家成立於2009年,從事獨立財務分析、商業調查的服務機構,成員來自各行各業,致力於「在公開信息匱乏甚至不存在的國家開展調查,比如中國」。希爾威調查發現,IFRA並未在香港或內地工商部門註冊登記。

IFRA 聯繫人、高級分析師Andrew Wong在郵件中對記者說,「我們與客戶簽署過保密協議,不便接受記者關於我們調查過的公司的採訪。我們只是一家調查公司。」他表示,此前那份9月2日質 疑希爾威的匿名報告則是另一家機構所寫,「我們並不知道其作者是誰。」他沒有回覆記者的第二封採訪郵件。

IFRA2010年曾發佈報告指控中國綠色農業(CGA)的問題。CGA花費數十萬美元請了美國兩家諮詢公司調查IFRA及Andrew Wong的背景,結果是「我們在全世界都無法找到IFRA和這個人」。

CGA董事長李濤多次用郵件與IFRA聯繫要求見面溝通,對方始終拒絕,「連通電話都不行,」 李濤說,「我只想當面問問他們,為什麼這麼不負責任。比如明明我們交了20筆稅,IFRA在報告裡只曬出其中10筆的稅單,然後據此質疑我們的利潤。」

CGA曾想起訴IFRA,但在律師的建議下放棄了,「做空者早就設置好了層層防火牆,在美國這種官司沒有一例勝訴的。」李濤說。

根據IFRA的報告,它的調查員曾到希爾威位於河南的某礦區門外安裝攝像頭拍下20天的監控錄像。與此類似,李濤告訴記者,被做空之前CGA接待過以投資者名義前來「參觀考察」的人士,「他們到工廠裡到處拍照,然後在報告中張冠李戴,如把垃圾說成是生產線。」

公關公司CCG董事總監聶晨陽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的客戶中曾有數家公司把前往他們工廠隨意拍攝的人扭送到公安機關,據其交代是「前來公司尋找任何不利於公司的情況。」

曾被Citron和AL做空的泰富電氣(HRBN)董事長兼CEO楊天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HRBN被做空時有人冒充公司員工不斷跑到電力公司去查用電量(為了推算產能),直到電力公司打電話來抗議他才知情。

有一次,手下人逮到一名上海的調查員,楊天夫恨不得「當場把他吃了」。但對方說,「我就是受僱去調查你們,沒幹什麼違法的事」,楊天夫只好讓他寫了封「永不再騷擾」的保證書後放人。

爆料人與「諜報戰」

「現在我已經不恨做空者了,美國資本市場就是這套逐利玩法。」楊天夫說,「他們管這叫『偉大的博弈』。」

除了實地調查之外,難覓蹤影卻又無處不在的做空者還有許多辦法來獲取做空報告中的素材,這些辦法的想像力不輸任何一部諜戰片。

比 如「策反」。9月份,與做空者激戰正酣時,希爾威CFO湯萌曾多次接到不顯示來電號碼的電話,其中一次對方聲稱是一家獵頭公司,詢問她是否有意加盟一家 「馬上就要IPO」的公司。詭異的是獵頭拒絕留下聯繫方式,她後來查到這個電話打自上海一家印刷廠的一台座機,才確定對方是在給自己下套——此前,多家倒 下的中概股都呈現出一個共同特徵,以致CFO離職彷彿成為了一個公司要倒下的第一步。

「一點不誇張,這就是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她說。

無獨有偶,CGA的CFO也曾收到IFRA分析師Andrew Wong的郵件,「建議」他作為污點證人向SEC舉報CGA,並分享可能的舉報獎金。

知情人士透露,做空者往往會懸賞重金尋求爆料者,而爆料者的確常常能給出「重磅炸彈」。

上 海一家今年被做空的公司為虛報賬上現金,曾花幾百萬元在公司內部用一台服務器秘密做了一套山寨版中國銀行和匯豐銀行的主頁,當審計師去公司時,便用公司電 腦登錄山寨網銀賬戶。後來審計師要求用自帶的電腦登錄網上銀行,令騙局徹底暴露。據說,這個驚天秘密的最初洩露者是一位公司高管。

「諜報 戰」也是做空者慣用的方式。11月1日,一位自稱Peter.Li的香港口音男子從廣州打電話給希爾威的一位礦長,以投資者名義不厭其煩地打聽公司與某供 應商的合作情況,其間幾次說道「您剛才說……」(實際上該礦長並沒有那樣說)。希爾威推測,他是想得到一段斷章取義的電話錄音,這一手法在AL和IFRA 的做空報告中曾被多次使用。

從已面世的做空報告來看,空方的諜報戰術斬獲頗豐。比如IFRA拿到了政府部門的兩份希爾威《動態地質儲量報 告》中的一份;IFRA從政府部門獲取了CGA購買土地的規費、批文,以及稅務局的原始完稅單;而Citron獲得了7年前楊天夫就一樁民事經濟糾紛簽字 的《協議書》這枚「深海炸彈」。

2010年IFRA做空CGA的報告發佈之前,CGA高管曾愕然發現,其聘請的投資者關係(IR)公司的僱 員轉發來的一封郵件中,居然有該僱員與IFRA分析師Andrew Wong的私下通信郵件,而且從內容來看並不是雙方的初次接觸。原來該公關人士一時大意,沒有完全刪除,而且還轉發給了CGA。

「做空中概股的這波浪潮,給曾經當過外交官、警察、記者和間諜的人們帶來了大量業務。」《華爾街日報》在2011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描述說。有趣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甚至還採訪到了一位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和一位國際刑警組織特工。

諜報戰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當年幫助中國企業去海外上市或融資增發的財務顧問。

上 市業務越來越難做,當初運作中概上市的投行日子難過,「羅氏中國團隊走掉好幾個,羅德曼中國團隊整個都被裁了,這些沒工作的投行人士會幹嘛?」一位業內人 士說,「通風報信,加盟空方,他們才不管是正向做還是反向做。」這些財務顧問對中概公司的內情知根知底,有他們的爆料,做空往往一擊中的。

「現在我已經不恨做空者了,美國資本市場就是這套逐利玩法。」楊天夫說,「他們管這叫『偉大的博弈』。」2011年11月2日,泰富電氣宣佈以每股24美元私有化成功,這家公司的股價曾被AL等做空者打壓至8美元。楊天夫得知,做空者因此損失了十幾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25

創業,從週末開始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12/t3990447.htm

 海內外的創業活動頻繁現身,提升創業環境的同時,也與早期投資的興起密不可分。

  2011年11月11日,在不少青年男女忙著派對狂歡世紀光棍節之夜時,80多個年輕人聚集在深圳南山科技園的一座大樓裡,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 旅。互聯網行業裡的產品經理、設計師、營銷人員和創業愛好者聚集在一起,在週末54個小時之內形成創意、組建團隊。這個夜晚,他們將「停止空談,立即行 動」,從零開始實踐自己的創業理想。

  創意速配
  11月13日,週日,活動最後一天的傍晚。歐陽國棟疲憊地歪在椅子上,等待最後的陳述 階段。當組織者向他介紹了一個觀眾可以作為陳述對象時,他頓時恢復了精神,滔滔不絕地介紹起自己的創意,並詢問是否有購買意向。在IT外包服務業有5年開 發經驗的歐陽國棟,通過柴火創客空間的深圳DIY興趣小組得知了此次活動,他的想法是收集和整理家族的歷史,做成一本家譜,讓後人知道前輩的人生經歷和故 事。這個想法得到了另外兩個夥伴的支持,他們一起設計了商業模式,其中來自騰訊的項目管理經理負責製作PPT,一個原先做市場的組員則負責製作財務計劃。
活動結束,歐陽國棟的小組獲得了第二名。「我連續兩天都沒睡好,身體已經累到極點了,還好演講過程很順利。」說起這次活動,他認為創業週末對個人來說是一次艱苦的歷練,但卻可以學到如何將一個創業點子具體成一個商業計劃,在激烈的討論和碰撞中發現火花。
這是一個典型的創業週末參與者的經歷。只是,不同於一般商業計劃大賽,選手需要事先準備商業計劃書甚至成型產品,創業週末的活動完全是零門檻的頭腦風 暴,參與者只要到現場口述一個想法就可以了。就算沒有任何創意,也沒關係,或者只是單純闡述自己遇到的問題,看看在場的參賽者可不可以解決,或者被其他人 的創意所打動,以一己之長加入對方的團隊。哪怕參與者什麼都不想說,在這兒也能認識一幫同樣志在創業的朋友。
明的創意是在遊戲軟件中融入理財 的知識。在週六的演練中,導師建議他要讓想法更加「簡單和核心」。於是,他暫時放下了自己的創意,加入了張揚的小組—為營銷人員開發一個客戶關係維護軟 件。雖然自己的想法暫時沒能繼續進行,但他仍然感謝這次活動,因為以前只是空有想法,創業週末則提供了把想法變成實踐的環境,與導師和同伴的討論可以修正 創意,也能激發新的火花。
在這次創業週末中獲得第一名的是Mitch小組的APP應用程序「什麼菜」。老外來中國點餐的時候,通常搞不清楚菜 名所具體對應的食物,有了這個手機應用,只要輸入菜名或者對著菜單拍個照片,就可以查到菜的詳細英文解釋。Mitch小組的兩名成員都有10年以上的工作 經驗,已經做出了應用程序的演示,並在街上找人體驗,完善產品的不足。作為此次創業週末的導師和評審,晨興創投的謝飛也看好「什麼菜」,不過由於創業週末 只是商業計劃和團隊的形成階段,未來還需要幾個月才可能正式推出產品,主要投資於早期項目的他目前並沒有投資計劃,但是會關注團隊的後續進展情況。
獲得了評委好評的「什麼菜」,同時也贏得了組織者為優勝者準備的200美元亞馬遜優惠券、40小時免費網頁設計、價值5000美元的企業法律服務和 Kauffman基金提供的公關推廣服務。如果Mitch團隊能在亞洲區的創業週末勝出,將赴新加坡Demo Asia大會進行展示,而新加坡的優勝者更可以去美國舊金山參加Launch Conference,面對廣大投資者和媒體進行宣傳。當然,再豐厚的「獎品」也比不上看著自己的創意一點點接上地氣並最終實施的滿足感。

  創業活動本土化
  這是創業週末(Startup Weekend)第一次來到深圳。一年前,創業週末首次踏足中國,先後在北京和上海展開了活動。創業週末本身是一個總部位於西雅圖的非營利組織,獲得了世 界上最大的致力於創業發展的基金會美國Kauffman的支持,在世界各地舉辦類似此次深圳的活動。雖然風靡全球,但由於其公益性質和規模逐步擴大,總部 對各地活動的支持力度有限,本地化的贊助和導師資源通常需要志願者自己去挖掘。當然,總部也會對各地的財務和活動流程進行監控,同時派人到當地甄選「加盟 者」,拓展項目。
由於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創業週末通常都能聚攏一定數量的投資人,而零門檻的活動形式則可以激勵更多人參與進來,在導 師機制的輔助下,把空談變成實踐,幫助創業者找到團隊夥伴。據統計,八成參賽者在週末過後仍會和自己在活動中的團隊繼續合作,36%的創業項目在三個月後 仍然繼續進行。目前創業週末已經在115場活動中幫助超過1.5萬名創業家實現創業夢想,並助力560多個創業合作項目順利啟動。
從美國移植 過來的創業週末可以提升本土的創業氛圍,但也存在著一些水土不服。本次深圳活動的三名組織者中兩名是外國人,一人來自香港地區,他們都有熱情和才華,但對 本地商業習慣和思維方式的理解有限,因此宣傳渠道、導師資源以及活動規模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也無法充分挖掘活動的影響力。此外,由於最後的比賽是在美國進 行,美國評審對中國國情的理解畢竟不如本土,這也給國內的參賽者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在後續的項目投資和培育上,美國的早期投資機構多,而國內則少有投資機 構與其對接。
TMT行業由於創業門檻較低,成為創業者和投資者彙集之地,除了漂洋過海的創業週末之外,一些本土人士也發起了類似的活動。創立 於北京的3W咖啡由一群熱愛互聯網、致力業內交流的人士通過微博發起,為互聯網人士提供展示、活動、聚會、培訓、交流、休閒、商務宴請的場所。由於其百名 股東均是業內資深人士,再加上良好的行業交流氛圍,吸引了許多互聯網創業者來此棲息,也成為了風投和天使投資人出沒的場所,促成了不少投資機會。同類型的 組織還有車庫咖啡。目前,3W咖啡的上海、深圳、珠海分店也已經在籌備之中。

  早期投資興起
  各種創業聚會和活動頻繁亮相的背後,是 投資機構對極早期、初創以及早期項目日益濃厚的興趣。國內投資種子期和初創期項目的通常是天使投資人和天使投資機構。在天使投資機構中,一種是依託發起人 產業背景的項目孵化機構,比如創新工場和聯想旗下的聯想之星,除了項目孵化,也會進行一些種子期投資;另一種就是專業從事天使投資的創投機構,如泰山天 使、險峰華興等。
一些TMT領域的天使投資人,如薛蠻子、雷軍、周鴻、蔡文勝、徐小平等已成為創業生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以前單打獨鬥, 現在的天使投資逐漸向基金方向轉變,天使投資越來越專業化和規模化,如徐小平創辦了真格天使基金,蔡文勝成立了「創業園」,周鴻則聯合其他投資人設立「免 費軟件起飛計劃」,雷軍也成立了天使投資基金順為基金(附表)。12月初,真格基金與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宣佈將合資成立新的真格基金,專注於天使期的創業項 目,計劃在兩年內投資上百家早期創業型企業。創新工場旗下兩隻基金總規模超過3億美元,實力完全能夠支撐創業企業進入成長期融資甚至Pre-IPO階段。 天使基金雖然規模相對VC較小,不過具有行業人脈的投資人在項目來源方面具有先天優勢,而基金的成立也可以使投資鏈延伸至VC階段。
與此同時,創投機構也開始向早期甚至種子期投資轉移,以獲取更好的項目和更優惠的投資價格。在投中集團10月底的投資年會上,德同資本、紅杉資本、凱鵬華盈,以及本土的同創偉業、深創投等都表示將加強早期及細分領域的投資,以應對行業競爭的加劇和順應VC價值的回歸。


此外,創投機構還展開了對極早期投資的探索。2011年11月4日,專注於TMT中早期投資 的凱鵬華盈(KPCB)推出了自己的創業週末活動「Thank God It's Friday」,由凱鵬華盈管理合夥人周煒親自主持。這項創業週末活動成為KPCB接觸極早期項目的重要途徑,並將以種子基金投資其中意的項目,投資規模 約數十萬美元。聯想也成立了聯想之星創業聯盟,在聯想投資、弘毅投資之外進行投資鏈的早期項目補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54

轉載南方週末:好論文是如何煉成的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42a.html

我的實驗成果斐然,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寫成論文呢?

我覺得自己的論文質量不錯,為什麼學術會議和期刊總是不收錄呢?

做實驗沒日沒夜,實驗後的論文寫作更是夜以繼日,我如何能夠從容地寫作呢?

林宙辰研究員告訴實習生們:「要寫出好論文,技巧只是錦上添花,當你理解了寫論文的必要性,用心寫作的意識便會油然而生。」

為什麼要寫論文——分享與提煉

要寫出好論文,技巧只是錦上添花,當你理解了寫論文的必要性,用心寫作的意識便會油然而生,所謂正心誠意為先,而後才能齊家治國。我們為什麼要寫論文?許多學生回答是:老師要求寫,或者寫論文才能畢業。不幸的是,以上答案很少能催生出優秀的論文。

正解是:第一,研究者有優秀的研究成果要分享,並希望在學術圈內製造自己的影響。論文極大地提升了分享的效率,文章在手,重複宣講的煩惱不再有。以前10個人向你諮詢,你要講10遍,現在只是一篇文章,輕輕點擊,發予10人的簡單操作。

第二,寫論文可以極大地幫助自己提煉想法,把粗略的想法精細化。本來思路上也許有盲點,但當你必須考慮如何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幾行論點的草稿自然是不夠的,將所有材料重新進行有機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詩句也說明了寫作對研究者的意義:聽而後忘卻(I hear and I forget)、看而後記憶(I see and I memorize)、寫而後理解(I write and I understand)。

何時開始寫論文

對這個問題的錯誤答案是:現在必須寫了,不寫不能畢業,或會議的截稿日期將近。不幸的是,匆匆趕製的論文往往質量不佳。寫文章頗耗時日,好文章不是3-5天趕出來的。正解是:當材料充分、思考清晰、實驗結果齊備時,動筆時機才成熟。

什麼是好文章——想法好、表達好、語言好

首先,文章要內容好、想法好,不能只靠包裝。所謂內行看門道,論文最終要給同行看,他們自然會把你的想法和現有的想法進行比較,你的想法要經得起推敲。

其次,想法還要語句通順、邏輯連貫地表達出來。好論文首先要結構清楚,邏輯性強,前後呼應。例如,文章靠後部分如果引用一些知識,可以先用文獻綜述 在前方鋪墊好,給讀者一定的知識儲備,避免造成理解困難。其次,解釋要清晰。論文,尤其是工程類論文,要能夠讓讀者重現自己的算法,就要求必須解釋清楚每 一個步驟。論證要充分翔實,要充分地向讀者展現自己想法的價值。

在向讀者展示的過程中,一些輔助手段可以讓文章中的解釋更加清晰,例如圖表、直觀的記號。例如我們學習物理學時使用的符號非常直觀:用希臘字母來表 示角度、小寫字母表示矢量、大寫字母表示矩陣。記號非常有助於思維過程,阿拉伯 數字系統影響巨大,而其它計數法都消亡了,那是因為這種系統對記憶、理解都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如果一定要用其它符號進行表示,對文章內容沒有影響,但讀 者在閱讀時已經對符號所代表意義有所假定,如果改變了現有假定,會造成閱讀障礙。

第三,從語言上說,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一般是英文論文,我們用非母語很難做到文采飛揚,但至少可以語言平實而順暢,杜絕語病和錯別字。單詞拼寫、時態,甚至標點符號也要運用規範,尤其是數學公式裡的標點符號。

寫論文的幾大誤區——想法多、吹大牛、太複雜、過多引用自己的文章

有人認為「想法越多,論文越好」,但對於論文,特別是工程類論文,中心思想集中非常重要。一般地說,對於會議論文,由於篇幅和審稿時間的限制,一篇 文章以討論一個方法、解決一個問題為好。對於雜誌論文,其篇幅可以很長,因此可 以深入討論一個方法在不同問題上的應用。如果有很多種方法,建議每種方法寫一篇論文,而且後續投稿所討論的方法,要和先前所投的方法進行比較。

有人認為「吹得越牛,論文越好」,實際上要對自己的論文有正確認識,審稿人作為你的同行可以辨識出作者是否過分拔高自己。另一方面,過分的自謙也沒有必要,因為審稿人不會比作者更願意費心去挖掘論文的創新之處和貢獻。

有人認為「越複雜,越顯得我水平高」,但事實上一眼就能看懂,甚至簡單到「愚蠢」的文章反而更好,太複雜的論文很容易被拒掉(後面分析審稿人時,會仔細論述這一點)。

有人認為「引用自己越多,越說明自己是該領域的專家」,但恰恰相反,過多引用自己的文章,說服力比較差。

瞭解審稿人——志願服務、工作繁忙、潛在對手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我們要瞭解審稿人,寫論文才能有的放矢,因為是審稿人決定我們的論文的接收與否。

首先,他們是志願者,在學術圈裡做志願服務,並不因審稿而產生任何經濟收入。他們不一定與你來自同一領域,或研究相同問題,所以,不要直接進入主 題,而是要講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相當於讓他在讀你的文章時,也學到了知識。大家願意做審稿人,是因為審稿是拓展視野的簡便途徑,而且有機會比其他人更早 瞭解到最新的思想。如果審稿人在讀你的文章時感到有收穫,你的文章會因此得分。

第二,審稿人工作繁忙,他們用業餘時間進行服務,常常服務於多種期刊與學術會議,手頭經常會積累很多論文待審,並不是只拜讀你的一篇文章。所以,文章一定要簡明易讀,節省他們的時間與精力。

第三,審稿人經常是會議的領域主席(area chair)或雜誌的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從你引用的論文的作者裡挑出來的。他們一般做相關領域的研究,但是經常不會和你做完全一樣的問題。所以,不要在文章中對現有工作進行過於苛 刻的批評。寫論文相當於和讀者面對面地對話,你可以提出意見並進行評論,但一定要有禮貌,否則審稿人可能會相當地惱火。

瞭解了審稿人,我們來看看他們如何審稿。會議和雜誌一般會給審稿人提供評審表,提醒審稿人需要考察哪些事項,比較典型的有:第一,論文是否在本會議 或雜誌的討論範圍之內,如果風馬牛不相及,論文會被立即排除。第二,實驗結果是否能被重現。第三,論文是否寫得好,一般讀者是否能讀懂。另外,引用的文獻 是否太多或太少。當你們的工作和審稿人的工作相關時,審稿人很自然地會關心自己的研究是否被引用,如果不加引用,你的文章將被減分。有些人覺得不引用或少 引用會顯示出文章的新穎性,但是審稿人能看出是否有未引之處。如果被指出重要的文獻有缺失,文章將很難被收錄,因此不要故意隱瞞你所知道的文獻。另外,這 也是一種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

關於審稿人,我們的認識常常存在一些誤區。有人認為審稿人會認真拜讀所審的論文。其實由於審稿人經常同時審多篇論文,如果審稿人能在一篇文章完整地 花上2小時,就算非常負責了。審稿的典型的順序是:題目→作者→摘要→結論→參考文獻→導言。審稿人看參考文獻經常是看他/她的論文是否被引用。至此,正 文還沒看,審稿人就已經有了是否收錄的傾向性,後續的閱讀只是為了找正面/負面的證據來支持他/她的決定。所以,要把所有重點在前面提到的幾個環節中強有 力地展示清楚,使得審稿人能夠盡快正確理解你的論文的創新之處和貢獻。

論文的組成部分

論文的組成部分,大致來講,由以下構成:題目——摘要——導言——相關工作——正文——實驗結果——結論/討論/未來研究——參考文獻——附錄。

以下所列的論文組成部分,要視具體的情況取捨,比如附錄,如果沒有數學公式可推導,就可以沒有。次序也可以視具體情況調整,比如「相關工作」有時會 放在最後,因為有時評論前人工作時先需要理解當前論文的工作,如果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審稿人很難讀懂,而如果放在後面,審稿人讀懂評論和比較就會比較容 易。

「題目」就是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文章。好的題目有兩個要素。首先,不能有歧義,要能讓審稿人正確聯想出文章做了什麼。其次,要便於記憶,否則讀者 日後要寫論文時,你的論文早已經不知丟在何處,如果有容易記憶的題目,他會優先想到你的文章。要做到這點,題目要短、要有關鍵的字眼。

「摘要」就是給出論文的概況,吸引讀者。在這裡要給一些適當的細節,簡略描述你的方法是如何實現的、有哪些組成部分(components)、實驗結果如何、比現有的技術提高了多少。

「導言」部分很重要,首先要講明做本研究動機,講明為什麼本文所述的研究很重要?為什麼該研究是值得做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論證,後面寫得再好也沒有 用,因為大家不會浪費時間在「沒有用」的東西上。其次,本文的貢獻、創新性要明確突出,不要讓人誤認為你的研究與別人相似。第三,介紹你的方法時要比摘要 詳細些,但是不要給太多的細節。

「相關工作」是為了證明你的工作的新穎性的。因此對前人的研究的引用要完整,並且一定要尊重相關文獻的作者,可以指出其缺點,但一定要禮貌,要以建設性的方式提出。

「正文」用來介紹技術上的細節,終極目的是要讓人理解你的方法並能重現實驗結果。首先,邏輯要清晰,其次,技術上的細節不能缺失。但是,如果細節可 能喧賓奪主,則要適當刪減或挪到附錄甚至補充材料裡,以免干擾正常的閱讀節奏。如果文章比較複雜,可以敘述一下方法的組成部分,畫出框圖,展示方法、內容 及其關係。文章的實驗結果要證明「我的方法的確比現有最好的方法還要好」。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有些同學在文中用紅、綠、藍色來指示對象,但經常圖片打印 出來都是灰色的,對象難以區分,所以最好不要用顏色來指示圖片裡的對象,而要儘量用不同樣式的線型、填充模式等,再打印出來確認不同對象的確是可以區分 的。另外,對於所有的圖、表,要在正文裡加以說明,對於反常規的結果尤其要突出地論述其原因。

「結論」部分是給讀者留下印象的最後機會,要進一步突出自己的貢獻。

你還可以開誠布公地承認自己的缺點,其實這會讓審稿人留下好印象,並且給其它讀者以提升空間,讓他們沿著你的方向繼續前行。

有一個很不好的做法,就是將摘要、導言裡對方法的介紹和結論用同樣的話進行表述,甚至互相拷貝。文章的摘要、介紹、結論,要在不同的細節層次上介紹你的方法、強調你的貢獻。

文章末的「參考文獻」要完整、相關性要強。當敘述到與本文相關的最新技術或不常用的技術時,一定要頻繁地引用相關文獻,不然審稿人有可能會誤以為你把這些工作聲明成你的貢獻,最終對你的文章產生負面影響。

「附錄」不常有。如果細節特別長,放在正文中影響正常的閱讀節奏,導致讀者讀完細節就已經忘記了前文,則可以放在附錄裡,當讀者希望看細節時再參考這一部分。

如何寫論文——日積月累的好習慣

寫論文這個過程,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要準備材料,其次,在進行思考和實驗的過程中要書寫並保存一些草稿,之後再把細節填充進去。等材料收集齊備, 就可以進行修改。修改有兩種,「大修改」是revise,意思是可以把段落順序進行調換,可以大篇幅地進行刪除、增補,而「小修改」是edit,即「編 輯」,例如對於用詞和標點符號的修改。修改論文時,最重要一點,就是要從一個做相關工作、但不和你做完全一樣的問題的人的角度來審視你的論文,只有這樣才 能最佳地組織文章結構、確定需要介紹多少相關知識和技術細節。

寫作順序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完全遵從自己的習慣。你可以從頭寫到尾,可以先寫技術細節再寫導言,也可以先搭框架,再填充細節。但是,需要格外注意 的是,寫論文的功夫在平時,要注意積累材料,注意記錄平時讀文獻時的主要想法、作者、文章題目、頁碼、與其它文章的區別等,另外,實驗結果也要及時記錄。 隨時進行記錄的好習慣,會把你的寫作時間分散到平時,讓寫作更「輕鬆」。如果平時只是拚命做實驗,最後三天熬夜寫文章,結果一般都不盡如人意,因為這樣容 易丟三落四,且常常會出現問題,例如有時會發現實驗參數不對,但此時為時已晚。

在修改過程中,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薦的技巧。

要注意,一定不要依賴別人,如果你只會做實驗,希望讓他人代寫論文,你的文章永遠要掛他人之名,你永遠沒有獨立的作品。平時要多積累,可以多摘抄一 些好詞好句。要記錄下自己的錯誤,同樣的錯誤儘量避免犯兩次。請別人幫你改過的版本最好保留下來,多跟幫你改文章的人交流,瞭解他們做這些改動的原因。字 處理軟件提示可能拼寫錯誤的詞要重點審查一遍。如果有餘力,申請去幫忙審稿,這樣就可以通過審稿人的角度來看稿件,從而反思自己的論文。

寫作不僅需要結構嚴謹、內容充實,語言也要順暢可讀。我們可以通過遵循以下寫作注意事項,來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如果總是先寫中文再譯成英文,英語很難提高。直接用英語寫作,剛開始可能很困難,可能寫完5行字,就已經花了一小時,但是萬事開頭難,邁出第一步, 路會越走越順。對於我的學生,我一般會認真指導他們完成第一篇,從第二篇開始,就基本上不用太費心。其次,要用自己最熟悉的、確定不會產生歧義的單詞。不 要用金山詞霸等軟件直接查詞,選擇自己沒有使用過的詞,這樣很容易產生歧義。第三,每段只講一個要點,並且要明確。第四,畢竟是在進行科技文獻寫作,注意 語言要正式,要進行提煉,用語不要過於瑣碎家常。第五,要避免「毫無疑問」(no doubt)、「絕對」(absolutely)、「顯然」(obviously)這類絕對化的用詞。第六,不要使用複雜的語句,要儘量簡單明晰,便於讀 者理解。另外,要注意銜接過渡,選擇正確的過渡詞與聯接詞,還要注意轉折,注意連貫性,避免行文跳躍。最後,現在很多字處理軟件都提供拼寫檢查功能,對於 軟件提示可能出錯的字,一定要仔細再檢查。

結論

首先,寫作不是為了應付任務,而是為了讓你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完整。寫作的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趕「deadline」,而是因為有思索、有內容, 想要進行分享。其次,一篇好的論文,是好的內容與好的寫作的結合。第三,決定論文「生死」的審稿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仔細推敲你的文章,因而一定要讓文 章重點突出、邏輯清晰、用語簡明,從而減輕他們的工作量。第四,要養成經常用文檔進行記錄的習慣,將寫作時間分散到平時,寫文章的過程才會順利。最後,要 自己首先修改、修改、再修改,而不要想著依賴他人。所謂的「依賴」,就是在自己還沒修改到無法改得更好時,就交給別人。只有對自己的文章負100%的責 任,才能最快速地提高。

以上要點,我們唯有以認真負責之心、多次實踐之行,才能真正掌握,才能寫出好論文。

(本文作者林宙辰博士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計算組的主管研究員,現在是北京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東南大學的客座教授、中科院計算所的客座研究員和IEEE的高級會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80

馬云: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YouthMBA週末茶座)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cn/?p=5234

「你如果選擇了創業這條路,選擇了往前走,就沒辦法平衡(事業與家庭),你只是在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混為一談之間獲得樂趣而已。」

馬云在2010年的一次論壇中這樣說道。他說2008年和員工有過一次「非常失敗」的溝通,彼時在一個公開場合,一些員工問他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他一本正經、口若懸河般大談「平衡術」,「我很快越想心裡越不對勁,」他說,「晚上回到家就向大家道歉——我說謊了——我也沒有協調好事業與家庭的關係,我覺得事業和家庭是無法平衡的。」

中國互聯網第一代創業者、出生於1964年的馬云如今是家喻戶曉的企業家,他瘦小精幹、臉型酷似外星人。2011年初在在紐約曼哈頓的時報廣場戶外大屏幕上播放的時長60秒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中,有四位企業界人士出現,馬云是其中之一,其他三位是王建宙、李彥宏和丁磊。

我接觸過幾次馬云,對他最感興趣,並非阿里巴巴或淘寶帝國將來會有多龐大,而是他的「婚姻平衡術」。這裡的「婚姻」,既指他和妻子張瑛的結合,也指阿里巴巴與雅虎之間的「婚姻」。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把阿里巴巴和淘寶看成一個「婚介所」。

 

師兄妹與創業夥伴

2010年11月初,《楊瀾訪談錄》創辦十週年的派對上,楊瀾請來了馬云、馮小剛、李連杰等人。在互動過程中,他們被要求回答同一個問題:在你經營企業的所有理念當中,哪一條最適合於經營婚姻?

「樂觀和信任,」馬云說,「婚姻就像企業一樣,麻煩挺多的,在一起就要樂觀並相互信任。」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精於選擇,長期持有,」 楊瀾接過話茬,和坐在台下的吳征對視了兩秒鐘後說,「有時候欣賞比獎金重要,我老公就是這樣對我的。」

輪到馮小剛,他先是讚了一下妻子徐帆,然後不失時機地為他執導的即將上映的電影做起宣傳來,「《非誠勿擾2》中一句台詞:婚姻怎麼選都是錯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眾人大笑。

李連杰談的則是感恩二字。

儘管大夥兒在一起大談婚姻之道,但馬云與其他幾位還是有所不同的——楊瀾、馮小剛、李連杰都曾離過婚,他們現在經營的是第二段婚姻,而馬云和原配夫人張瑛一直走到了今天。

他們是如何結合,在婚姻中各自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張瑛是是浙江嵊州市甘霖鎮人,到杭州師範學院(現杭州師範大學)讀書時結識師兄馬云。馬云雖出生在杭州,但祖籍浙江嵊州谷來鎮,他的父母年輕時來到杭州。如此說來,張瑛和馬云是很近的老鄉了。2008年初,張瑛的父親——甘霖人民醫院退休醫生張江去世後,當地嵊州鄉親在追悼會上看到過馬云。

馬云創業前後的故事眾所周知, 他畢業後分配至杭州電子工學院(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教,張瑛從杭州師範學院畢業後不久,與「馬老師」結婚。

中國企業家群體中,不少人創業前曾做過教師,除馬云外,本書中寫到的有劉永好、嚴介和、尹明善、郭廣昌等人。

馬云初次創業是1995年。一次到美國的機會,使馬云首次接觸互聯網,他感到新奇、興奮,回國後便創辦了「中國黃頁」(chinapages.com)這應當是中國第一家電子商務網站;一開始的三位員工是馬云、張瑛和何一兵。也就是說,像許許多多夫妻檔一樣,張瑛從一開始就是馬云的賢內助兼創業夥伴——此時他們的兒子三歲。

中國企業家群體中,夫婦二人是同校校友的也有不少,馬云和張瑛之外,本書寫到的還有郭廣昌與談劍(前妻,復旦大學)、段永平與劉昕(中國人民大學)、黃宏生與林衛平(華南理工大學)等夫婦。除了段永平南下創業時劉昕仍在校讀書時,其他幾位女人都是與男人一起創業,譬如郭廣昌和談劍是復星初創時「五劍客」成員,林衛平則支持黃宏生辭去公職到香港創辦創維。

1995年的時候,江澤民提出了國有大中營企業改革的思路。那麼在民營經濟坐標中,這一年又是怎樣的一個年份呢?

這一年,32歲的潘石屹和新婚不久的第三任妻子張欣共同創辦了SOHO中國;38歲的張茵和她的第二任老公劉名中在東莞創建了玖龍紙業;已經和前妻董春蘭離婚三年、33歲的史玉柱正登上事業的第一個巔峰,號稱兩年內要完成百億元產值;26歲的黃光裕則正和杜鵑商量著結婚事宜,他的國美電器這一年在北京的門店擴張至了10家……

馬云於1999年創辦阿里巴巴的時候,發動了自己之前的同事與朋友等16人,加上他們夫婦二人,組成了最初的創業團隊,這一團隊後來被坊間稱之為「十八羅漢」,他們砸鍋賣鐵般四處籌錢,最終於馬張二人的家中,宣稱馬上開始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當然,由於整個過程都進行了錄像,當馬云後來獲得成功時,「十八羅漢」的故事被符號化了——不少人驚嘆於一個奇蹟誕生前「冥冥中的暗示」,沉吟於「創業教父」精神鴉片式的勵志啟示錄,而對其路徑選擇的技術性解剖寥寥無幾。

 

適時歸隱

1999年10月底,英國年輕人胡潤製作的中國大陸第一份富豪榜在美國《福布斯》雜誌發佈,這是一份50人的榜單,排在第50位的是資產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的張朝陽。「就在榜單要發佈的時候,」胡潤後來在與我合作出版《胡潤百富榜:中國富豪這十年》一書時回憶稱,「《福布斯》當時的主編勞裡·米納德注意到阿里巴巴剛剛獲得以高盛為代表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共500萬美元投資的消息,他對我說,將來的富豪榜上一定會有這個小個子中國人的名字。」

馬云第一次出現在胡潤百富榜上是2005年,他以30億元的財富位居富豪榜第36位。他同時還登上了這一年的「胡潤強勢榜」,「我沒那麼強勢吧,」馬云看到這一榜單後苦笑道。當胡潤告訴他「強勢」其實是英文Power即影響力的意思時,他才有些釋然。

可是,就在2004年底,他勸妻子張瑛從阿里巴巴中國事業部總經理的位子退下,回歸相夫教子的生活。張瑛在「阿里系」的人緣不錯,就這樣離開,不少人甚為不解,馬云說:「外人看到阿里巴巴CEO的夫人在公司任職時,會以不一樣的眼光看你。」

再來看張瑛隱退的時點。2001年到2003是阿里巴巴最為艱難的三年,馬云擔心人心渙散,在公司開展起「延安整風運動」等運動,「通過運動,把和我們沒有共同價值觀和使命感的人統統開除出我們公司。」2004年9月, 阿巴巴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馬云稱這次調整主要是希望阿里巴巴向更專業的方向邁進。不久後,張瑛離開阿里巴巴。

張瑛是一個有商業頭腦且重情義的女人。1999年底加入阿里巴巴的李治國在2004年年中離開後不久創辦了口碑網,雖然開局還算順暢,但資金很快用完了;張瑛聽到後,給李治國轉賬200萬元,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張瑛剛剛被馬云勸退到家中,這200萬元後來被定義為借款。

有趣的是,2005年3月,eBay在中國市場推出了「客齊集」,這是與口碑網類似的分類信息網站。馬云有了一種緊迫感,隨後與李治國多次洽談,在2006年10月收購口碑網,李治國等於重回「馬家軍」。他後來曾調任阿里「云計算」項目負責人,不過2010年再次離開阿里巴巴,轉型做天使投資人。

對於張瑛「歸隱」,與其讚揚馬云當時「去家族化」的英明,不如說這是他經歷過「十八羅漢」草莽創業階段後,開始對管理的重新思考。他一直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缺乏安全感使得他愈戰愈勇,也助長了他強勢的脾性。

在宣佈張瑛辭職的決定時,馬云則稱這是張瑛自己的決定。

當然,單從家庭和事業平衡的角度來說,張瑛回到家中也是一件好事。「這幾年來,」馬云在張瑛離開阿里巴巴不久後說,「我太太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朋友圈子,天天泡在公司。」

這也就不難理解,本文伊始馬云聲稱的「那些說事業和家庭可以平衡的人是在撒謊」的論調。在1990年代中國民營經濟野蠻生長的年代,夫妻上陣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對他們來說,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

「我是坐在馬桶上衝著淋浴的時候在想工作,我晚上做夢的時候也是想的這些事,」馬云說,「但是我得到的是快樂,我得到家人的支持,他們也知道假如我不想的話,他們也會不幸福。」

「李嘉誠現在還是每天早上忙死忙活的在忙,比爾·蓋茨也一樣。」馬云接著說,「有的時候你所想的並不是你想要的,你得到的不是你所想的。但是你今天把你得到的好好的欣賞它,這是福分,你可以為別人包括為大家為自己帶來快樂,也為別人帶來快樂是挺好的,想清楚了這是你的命,我想清楚了。」

很有意思的是,2011年6月初,楊瀾採訪了來中國訪問的比爾·蓋茨,楊瀾的一個問題是:你一生中最聰明的決定是創建微軟還是大舉慈善?「兩者都不是,」蓋茨狡黠一笑說,「找到合適的人結婚才是!」

我想起來2007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有人問下一個比爾·蓋茨是誰,在場的比爾·蓋茨自告奮勇回答稱:亞洲的馬云。儘管他指的是財富和創新精神,但是他們的婚姻觀也是相近的,結合起來就是:找到合適的人結婚,並給她以合適的角色扮演。

 

阿里式婚姻觀

「永遠記住,客戶第一,老婆第一,老公第一。很多人說父母第一,但我想結婚以後,應該永遠另一半第一,父母也會理解的。所有在座的親朋好友,是不是這樣?」

這是2010年5月10日,馬云在阿里巴巴員工集體婚禮上對新婚員工們所說的一句話。從2005年開始,馬云宣佈將每年的5月10日定為阿里日,這一天,阿里巴巴對員工家屬開放,同時舉行集體婚禮。

馬云似乎從不放過任何宣揚阿里巴巴公司文化的機會。在2010年的這一次員工集團婚禮上,他所有的講話均是以公司的六大價值觀的邏輯來詮釋婚姻——客戶第一、團隊合作、信任、敬業、激情、擁抱變化。

客戶第一:花了這麼多時間把對方娶來,花了這麼多時間想嫁給他,結婚之前的話和結婚以後的話是不能改變的。

團隊合作: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結婚的那一天,也是麻煩開始的那一天。這個麻煩呢,從第一天起到最後你離開這個世界,永遠不會停止。但是生活的快樂,生活的意義,也就是你們之間的矛盾帶來的快樂。

信任:即公司文化中的誠信,,假如你們兩人之間沒有信任,那麼一定走不久,走不長。今後不管對你的父母,對你的孩子,永遠不要隱瞞。

敬業:堅持到底,愛他了,娶她了,嫁給他了,就不要說他(她)不好,就堅持一個他(她)吧。生活永遠是這樣,它的不完美才是它的魅力所在。

激情:婚姻最高的價值,最高的境界,或許不是激情,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家庭生活。從激情到愛情,再從愛情變親情,這才是最高境界。

擁抱變化: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是永遠有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它,只有陽光的心態才能面對挑戰。

「在我們家,張瑛永遠是NO.1(第一),」馬云說,「在張瑛眼中,誰永遠是NO1(第一)呢?」「馬云!馬云!」台下阿里巴巴的員工高呼。如果你置身其中,如果去掉現代元素,你或許恍如身處毛澤東時代,聽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情景。這是馬云「公開的秘密武器」,至少創業至今屢試不爽。

2011年的「阿里日」的集體婚禮上,共有327對新人參加,其中有62對夫妻雙方都是阿里人,這兩個數字均創下阿里巴巴集體婚禮的新紀錄。馬云的證婚詞是:「我的證婚期限是90年。90年之後,你們愛改嫁的改嫁,愛娶誰娶誰,但是在這90年之內,你們的約定不能變,你們願意接受這個挑戰嗎?」

在晚會最後,馬云換上了一身休閒裝,戴上墨鏡和鴨舌帽,高歌一曲Unchained  Melody (電影《人鬼情未了》的主題曲)。他為新婚夫妻們寫了一段祝福語,最後一句是:「快樂工作,認真生活。」

 

離婚傳聞

關於馬云和張瑛婚變的傳聞,在2009年一度甚囂塵上。這一年的9月10日是馬云45歲的生日,也是他創辦阿里巴巴十週年的日子。在慶生會上,一副搖滾扮相的馬云唱了一首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今夜愛無限)。當年阿里巴巴創業的「十八羅漢」,基本上都來了。站在台上,大有緬懷過往崢嶸歲月的架勢。細心的人掐指一數,明明是16位啊,缺倆人。缺誰?一位是孫彤宇(前淘寶網總裁),一位是馬云的太太——張瑛。

「怎麼不讓夫人過來呢?」有人問。

「她就坐在台下啊,我們夫妻倆沒必要同台獻醜吧。」馬云一笑。

此時,一場關於馬云離婚的傳言正在場外蔓延。傳言稱,馬云9月8日現阿里巴巴股票超過2億元人民幣,是為了「作為對與張瑛離婚的補償」。

事實上,馬云減持阿里股票,以公告形式進行瞭解釋。「可以給自己、家人一點小小的階段性成就感。」馬云說,「如果把10年當作一個創業階段的結束的話,另一個激動人心的新時代即將開啟」。他同時承諾,180日內,他不會再有任何減持行動。

但阿里巴巴還是被撞了一下腰,9月9日,股價下跌近7%,這是2009年5月以來的最大一跌。阿里巴巴公司,一邊不厭其煩,對外界稱馬云售出的股份只是「小不點」,大可不必驚慌。一邊則開始採取行動,以減少馬云離婚傳聞可能對股價的進一步影響。

「傳言十分惡劣,是對阿里巴巴和馬云家庭的傷害,」一位阿里巴巴的老員工在公司內部網上發貼說。跟貼者開始拉起家常,各抒己見。「不排除某些競爭對手刻意所為,」有員工義憤填膺。

馬云倒是一顆平常心,當有記者向他求證離婚傳言時,他笑而不語,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這讓人想起他一次在央視《對話》節目做嘉賓時說,很喜歡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風清揚這個角色:「我最欣賞風清揚的『出手無招』.」

儘管中國企業家為補償前妻而套現股票者前仆後繼,但馬云離婚傳聞從一開始就像一場鬧劇。而如果說一則創始人離婚的傳言能將公司股價推向懸崖的話,要麼這家公司早已岌岌可危,要麼就是想當然高估了緋聞的力量。

除了像阿里巴巴十週年這樣的場合,張瑛現在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他們的兒子現在英國留學。正如馬云對新婚員工們的叮囑一樣,馬云在家裡一樣對妻兒倡導阿里巴巴六大價值觀。2010年4月,兒子過18歲生日,馬云對他說:不管你以後犯任何錯,只要你講真話,老爸一定支持你、理解你,跟你溝通。

阿里巴巴2010年的營收為55.6億元人民幣,淨利潤為14.7億元,淘寶網的年在線交易額達到了4000億元。馬云事業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家庭也算幸福。但是2011年中,他面臨著創業十多年以來最大的挑戰,或者說他的「另一場婚姻」正遭遇危機——由於阿里巴巴未經董事會批准,私自將支付寶的所有權轉至馬云控股的一家內資公司, 這引發了共持有阿里巴巴73%股權的前二大股東雅虎和軟銀的強烈不滿。

遙想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向雅虎出讓35%的股份時正值「七夕」,馬云興高采烈地說,「阿里巴巴與雅虎相戀七年,如今在中國的情人節裡,終於結合到了一起。」現在,這場「婚姻」的第七個年頭,它們之間的恩愛成為歷史,這是「七年之癢」嗎?

馬云的「偷天換日」讓人想起大他將近20歲的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在和法國達能爭奪合資公司控股權時的情景。在中國特殊的政經語境中,結局其實可以預料:中方最終勝出。但是,與娃哈哈不同的是,阿里巴巴是一個全球知名公司,其創始人被貼上缺乏契約精神的標籤,要比宗慶後當年大打民族主義牌更讓人失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66

週末廢語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6063.html
我得承認,我係好膚淺的。我查實覺得,TBB《求愛》真人騷,幾好睇又幾好笑的。

係咪因為喜歡睇人仆街?可能係丫。但果班男仔同女仔,我其實覺得,現實社會的確係有唔少咁樣既人。真人騷既製作手法,多少係將一個人既性格缺點,刻意放大咁呈現響觀眾既眼前,以收到像戲劇般既效果。然而呢班「演員」所擁有既人性缺點,其實或多或少都存在於我地每個人既內心深處。只係聰明既人,總會懂得運用理智去壓下果啲人既劣根性,令呢啲潛藏響內心既陰暗面,唔能夠輕易散發出嚟。

善良同智慧,某程度上我覺得係不能分割的。

*****

呢個星期,讀過幾篇有關名校轉直資既文章。

我以前讀果間中學,早幾年都轉咗,學費仲好x貴。朋友問我,諗唔諗住俾個仔入去讀,話晒old boy既子女,應該有啲優勢。

「優勢?你講吓好。」我苦笑:「我呢亭窮old boy,捐個尿兜俾學校都唔夠錢啦,有咩優勢可言?都未計,有N個人同你爭入學。」

好多年前,我仲響果度讀緊中學既時候,我記得我既同學仔之中,好有錢既又有,基層既亦都有。當然,亦有好多係中產既同學仔。同學仔來自不同階層,我覺得某程度上係擴闊咗我既眼界,讓年少無知既我,起碼清楚認識,唔同階層既人,生活會有點樣既分別。學校轉成直資,最窮果個既老豆都係醫生律師…小孩子入到去讀書,見嚟見去都係社會上層,眼界無形地被收窄。同我果個年代相比,學校既學生或者響公開試攞A既能力,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對社會各階層既理解同體會嘛…我其實幾悲觀的。

我其實相信,一個人既所謂「競爭力」,對世界同真實社會既認知,遠較學術上既能力來得重要N倍。從來都唔知「民間疾苦」為何物既後生仔,我偏見地認為,叻極都有限。

「咁你真係唔諗住俾你個仔試下?」

「到呢一刻為止,我既答案,都係No。」

仲有一個理由既,我估按依家咁既形勢,我個仔如果「有幸」入去讀既話,怕且都必定係最窮果幾個。太多有錢同學仔同佢一齊成長,我總係覺得會唔係好妥。

祝大家有個愉快既週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966

《週末畫報》:中國最賺錢的電子雜誌的幕後故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67.html

虞萍剪著一頭幹練的短髮,身穿一件白色連衣裙,人們習慣性地叫她「Jane」,她喜歡在談話中對自己喝的咖啡豆到底是來自印度尼西亞還是巴西津津樂道,並用夾雜著英文單詞的語調對上海的各大外國餐廳如數家珍。

加入現代傳播之前,虞萍在奧美等外資廣告公司工作多年,此後來到現代傳播集團成為《優家畫報》的創刊出版人,此後又開始主管《樂活》雜誌。

目前,《週末畫報》在APP應用上的iWeekly已經成為國內最成功的App電子雜誌之一。按照現代傳播的年報,iWeekly截至2012年底的用戶數為740萬人次,2012年廣告收入突破3000萬。虞萍表示,今年iWeekly的廣告收入可能突破5000萬。

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興起使得全世界的紙質媒體都開始陷入焦慮,但大部分紙媒的App的收入都很不理想。《週末畫報》在App上的嘗試,為紙媒的轉型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 

iWeekly誕生幕後

2009年年底的時候,《週末畫報》正式成立了移動電子雜誌的業務,團隊在上海辦公。當時,整個團隊只有少數幾個人。

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緊張研發後,《週末畫報》首先在蘋果App Store中推出了iPhone的電子版,這是國內最早的iPhone電子雜誌之一。團隊的內部,他們更多地叫這個新產品為「iWeekly」,而不是週末畫報的電子版——其APP團隊想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獨立。

「我們大概只有30%的內容是來自紙質版,有70%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 虞萍指出,包括電子版的配圖、起標題都是經過重新編輯,此後,iWeekly又約到了許多專門為電子版撰寫的專欄,所有的這些都是圍繞著移動互聯網的使用特性展開。

除了媒體的內容,《週末畫報》的App也加入了一些其讀者群體常用的工具類功能,例如:國際貨幣換算計算器。此後,iWeekly推出了自己的iPad版,由於iPad屏幕較大,iPad電子雜誌的用戶體驗更好,也更加像一份電子雜誌。目前,iWeekly的廣告收入中有70%來自iPad版本。

與此同時,iWeekly還搭建了獨立的廣告銷售團隊——這和大部分媒體的情況是不同的。目前許多紙媒都是將紙質媒體的廣告和App廣告搭配來銷售,很容易演變成買紙媒的廣告,送App廣告的結果,使得App廣告被賤賣。

對此,虞萍解釋道,大部分廣告主內部的平面媒體投放預算和電子媒體投放預算是分開的,因此成立單獨的廣告銷售團隊比較有必要。

虞萍承認,iWeekly的廣告賣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她過去在廣告界積累的多年人脈。這些廣告以奢侈品、高端酒類、汽車為主,和《週末畫報》的紙質版的廣告結構接近。

目前,iWeekly總共有30多名員工,包括編輯、美工、技術、市場、銷售都由這個團隊獨立完成,而不是依賴於其母報《週末畫報》。

 

「我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控制成本,去年是20多人,現在是30多人。」虞萍指出,2012年iWeekly獲得3000萬元廣告收入後,大概有1000多萬元的利潤。

廣告主的思維邏輯

Jessica(化名)是某家奢侈品廠商的中國區廣告投放負責人,她所在的公司也是《週末畫報》電子版最早的廣告客戶之一。

每年年初,她所在的公司會簡單劃分一下當年的廣告投放預算,例如電視廣告投入多少,戶外廣告投放多少,雜誌廣告投放多少,互聯網廣告投放多少……

「我們每年大概有10%的預算放在互聯網上。」Jessica表示,奢侈品行業的廣告投放一向很小心謹慎,因此轉向互聯網新媒體的速度並沒有那麼快。但是,Jessica已經明顯感覺到移動互聯網對整個用戶注意力時間的佔有。

起初,Jessica詢問了該公司的法國總部,本以為可以從國外同行那邊學習一些「先進經驗」,但是卻發現歐洲人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流行速度反倒不如中國,反倒是亞洲的日本、韓國在電子雜誌廣告的發展上走在前面。

在過去投放平面媒體廣告的時候,Jessica會首先挑選出一批和該品牌「調性」比較接近的雜誌,比較在意該雜誌的品質、競爭對手有沒有在這裡投廣告等因素,並把符合要求的雜誌形成一個池子,能夠入圍的媒體並不多。

在這些奢侈品有新產品上市的時候,Jessica通常會去和這些合作比較多的雜誌溝通,希望將封底等好的廣告位置留給他們。

「我們在投放廣告的時候很在意廣告的美觀程度。」Jessica指出,例如出現廣告的頁面上是否是該香水品牌獨有的。

Jessica所在的公司也嘗試投放過互聯網網站的廣告,但是這需要耗費他們非常多的精力去監測,因為許多網站會在他們的香水廣告下面突然放上某某網店打折的廣告——這在Jessica看來是非常糟糕的情況。

「但是,目前,我們還只是把App電子雜誌廣告當做一種嘗試來投放。」Jessica表示,言下之意,目前這塊並不是廣告的主力投放方向。

「《週末畫報》這樣的紙媒做App的好處在於,很知道時尚這塊的內容是怎麼做的,如何搭配我們的廣告。」Jessica表示,這種和廣告主的合作關係在紙質媒體時代就開始形成,而現在通過電子雜誌比較容易地平移到移動互聯網上。

電子雜誌廣告起步

2012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依賴廣告的整個媒體行業受到了很大挑戰。2012年中國零售業務開支明顯減緩,特別是下半年,汽車行業僅有7.0%的增長(2011年增長15.0%),而時裝及化妝品行業僅有17%的增長(2011年增長超過20%),手錶及珠寶行業增長放緩更為嚴重,由2011年的50%降至2011年的16%,許多廣告主都開始縮減廣告預算,而2013年中國的媒體廣告市場依舊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發展使得用戶閱讀媒體的時間快速由平面媒體、電視轉移到手機上來。

目前,大部分媒體都紛紛上線自己的App電子版,但是經營狀況普遍不佳。尤其是在傳媒大亨默多克投入巨資和蘋果公司聯合打造的iPad數字報紙《The Daily》以失敗告終後,整個移動數字媒體受到巨大打擊。

不過,雖然微信和微博目前正嚴重「掠奪」著用戶的閱讀時間,但是那些擁有精美的大圖、舒適的排版以及酷炫的多媒體效果的iPad電子雜誌仍然有著許多忠實擁躉。

「現在做Pad媒體的大部分是做傳統媒體的。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傳統媒體把紙質刊物電子化,還有一個就是把網上內容聚合起來。」iWeekly產品總監王力昂表示。

這兩種趨勢都有明顯的缺陷,前者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閱讀體驗不如紙質的那麼好,而後者的問題則是,會受到微博、微信的嚴重衝擊。

上述奢侈品公司的廣告投放負責人Jessica表示,目前整個電子雜誌市場還處於剛剛起步的狀況,好的App還很少,下載量也不是很大,大部分消費者還沒有形成固定的閱讀習慣,因此廣告主在這塊的投放都只是嘗試,她表示媒體應該多花些錢做電子雜誌的推廣,才會在廣告主中形成影響力。

「對於電子雜誌來說,能夠賣品牌廣告的時候,千萬不要賣效果廣告。能夠賣硬廣告的時候,千萬不要去賣軟文廣告。」一家互聯網廣告公司的總監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21

【週末彩蛋】創業如同追女生:成功的創業者都是追女生好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51.html

首先看一看追女生和創業有關係嗎?有人說扯淡,一分錢的關係都沒有。有人說其實關係大了去了,一般會創業的就會追女生,會追女生就會創業,二者在能力和手法上一致的。

我們先看看結果,創業的結果是什麼,創業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IPO,這是所有創業者的終極夢想之一,再往大的方向來想,可能要做一個企業家,但是企業家終究只有少數人能做得了。

那麼追女生的結果是什麼呢?最理想的成功模式就是把她變成自己的女朋友或者妻子,這其實相當於IPO了,至於之後生活幸不幸福,不在我們討論範疇之內。

所以,結果上是很像的,都是通過努力得到了一樣東西,IPO是鍛造了一個成功的企業,而追女生成功則是鍛造了一個幸福的家庭,那麼,下面的問題就是怎麼像追女生一樣創業呢?為什麼要像追女生一樣去創業呢?

作者:王靜靜

我們先探討一下,怎麼去追女生?

第一步和創業一樣,確定目標群體,通俗的說就是追求誰的問題。這裡有幾個需要遵循的原則:

原則一:目標不要太多

這個世界上女生千千萬,能出現在你面前並且被你認識的女生沒有1000也有800了,所以,是不是每個都要去追求,一個有野心的男人會陰聲對黑馬哥說到:那是當然的啦!然後無比邪惡的表情看著黑馬哥。但是黑馬哥奉勸死掉這條心,這和創業一個原理,一個人不要選擇無數個目標,否則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你的時間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把時間分配給A,分配給B,那肯定沒有C的時間了,所以,當目標太多的時候,你的資源與時間就會分散。

創業啟示錄:和追女生一個原理,當你一口氣選定選定幾個女生,最後的下場肯定是一個追不到,甚至難免會落下花心大羅卜的稱號,創業者同時選幾個項目的結局肯定是兄弟離心,團隊解散,回家種地。

原則二:選擇的目標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

選定目標群體,也就是女生的時候,先要看清楚自身的資源。首先判斷一下自己是屌絲,還是高富帥,還是孔雀男。對自己有了認識,也就是知道自己的資源是什麼了。如果是屌絲,建議一開始不要選女神追求,最後被傷害的可能性較大。如果是高富帥,門當戶對的當然是去追女神了,如果是孔雀男,你的目標當然是鳳凰女了。當然也有屌絲逆襲的情況,這個這裡不論述,下文會詳細論述屌絲如何實現逆襲。所以,追女生,能否成功,很關鍵在於你的目標群體的選擇之上,只有先分析匹配自身的資源,才有更大的可能性成功。同樣回到創業身上,有多少本事,做多大事。明明荷包裡面才有10來萬,就想玩高富帥們才玩的起的平台夢,電商夢,020的夢,這不是找死。這和屌絲追女神一個理。當然在目標的選擇上也不能太低了,太低了,不能滿足你的期望生活也不會太幸福。當然根據降級論的原理,如果女神屈尊去追屌絲成功幾率就大多了,這和巨頭們降級去玩玩燒烤店是一個原理一樣,失手的機會是很小的。

創業啟示錄:有多少資源做多少錢的項目,沒錢別學人家玩平台,玩電商,玩燒錢,玩分眾廣告投放,這是巨頭家高富帥玩的遊戲,如果你是屌絲創業者老實的選定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許會有別樣的精彩。

原則三:不要去選擇別人已經選定的目標

黑馬哥強烈鄙視那些鼓吹只要鋤頭揮的好,沒有挖不倒的牆角的原理。當你決定追求一個明花有主的女生的時候,你一開始就會為自己樹立一個強大的敵人,除非你的資源非常豐富,並且已經找到名花她主人的致命弱點,比如發現他出軌,發現他資本實力其實沒有你雄厚,或者你比他長得高,長得壯等明顯優勢,並且還抓住我們的目標群體女神心理的致命弱點,否則別輕易的殺進別人家領地去挖牆腳,失敗率基本上百分之99(當然黑馬哥也見過挖牆腳專業戶的),而且一不小心還容易還會暴死街頭,前天才看到一個新聞,第三者挖牆腳被老公滅掉了的。。太血腥了,少兒不宜,此段略去3000字。。。這帶給我們創業的最大的啟示是,不要輕易闖進別人已經先發進入的領地,或者巨頭已經玩過去的領域,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不然,死了都沒人幫你收屍。

第二步:選定目標群體之後

下面正式進入追妹子的正題,前面是教你如何選定目標對象的,好的,我們的屌絲黑馬哥已經選定了一個目標,下面分析一下目標群體的特徵: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一個妹子的哪些特徵。一般有以下幾個指標:1 妹子身體特徵(高矮胖瘦)2妹子性格特徵:是重口味小清新開朗活潑憂鬱沉悶,是林妹妹人格還是鳳辣子 3 妹子的興趣愛好:喜歡吃鹹的還是辣的,喜歡打球看電影還是宅女 4 妹子的生活習慣(是早睡還是晚起,生理週期哪天,住哪個片區,家裡幾口人,父母做什麼的,南方人北方人,喜歡吃什麼,長期活動與哪個區域,朋友多否,芳齡幾何。 5 最核心的:妹子的過往情史。

創業啟示錄:創業一樣,面對你選定的目標群體,一定要十分詳細的去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情緒,特徵,年齡,民族,口味偏好,性格族群,教育程度,最最關鍵的是,過去對品牌的消費史。

其次的問題是怎麼可以瞭解一個妹子的以上資料:下面黑馬哥溫馨提示幾個方法:1 利用好你的搜索引擎,百度不是隨便就能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找到你喜歡的姑娘,先百度一次,會發現意向不到的資料(ps黑馬哥試過,效果不錯) 2 用好社交網站,強烈推薦先進妹子的空間,一條條看說說,這個時候數據分析能力就可以發揮優勢了,一定要統計出妹子每隔多少天更新一條說說,每條說說長短字數,下面我還會介紹用大數據來挖掘你的目標客戶的需求(這裡說的客戶就是我們想要追求的妹子),以及妹子經常活動的區域,一般通過其空間照片就可以挖掘出來(對於沒有加上妹子QQ的同學,我只能說你沒希望了)2 用好新浪微博和人人網做為對妹子資料挖掘的補充區域,基本上這幾個再加上豆瓣知乎差不多挖掘到一部分粗淺的未經過加工的數據顯然已經夠了。

創業啟示錄:對目標客戶的資料的收集一定要仔細,在已經選定好目標群體的時候,一定要善於利用社交工具做好對客戶的數據的挖掘,比如新浪微博,人人,豆瓣,只要用心一定可以挖掘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再次:以上這些方法,其實只能對你的目標客戶群體,你的妹子只有一個粗淺的認識,要想要對妹子有更深刻的認識,必須要通過更多情報的挖掘,這個時候信息的挖掘已經不需要再用社交工具了,這個時候就要先開始接觸女神妹子的外圍了,起碼首先至少要搞定一個對妹子日常行為非常瞭解的情報源,一般來說,這個源頭黑馬哥推薦她的同事,同寢優先,因為,距離較近,能夠讓你得到大量的第一手情報。至於搞定整個外圍的方法:利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全人類的人文情懷去策反她,反正,不管用什麼方法一定要搞定。然後通過這個外圍整合的情報加上自己數據挖掘的情報,對於你的目標客戶,基本有了清晰地認識了。

那麼這個時候,你可以繪製一張目標群體,也就是你的女神的資料情報圖,並且懸掛在自己床前,一旦有最新獲取的情報,立刻添加在資料圖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如果做到這一點,妹子已經在像你招手啦。

創業啟示錄:有個好情報員,有詳細對客戶資料的瞭解,是創業成功第一步)

第三步:SWOT分析

你以為現在就可以行動了嗎?NO,如果你現在就開始對你的妹子發起總攻,你一定死的很慘,下面就是要做SWOT分析了,分析完了就是核心的定位了。

首先是分析自身的優勢:黑馬哥做為一個屌絲,要想追求選定的目標群體,首先要瞭解自己的優勢:優勢:誠實,善良,不裝B(另一黑馬哥已經吐了),還有。。。會寫情書。其他的同志也可以以此剖析,反正就是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把自己做個剖析,不要摻假,這個是給自己看的,不是給妹子看的。

(創業啟示錄:分析清楚自身的資源與長處很重要,是團隊,還是自身的專業度,還是商業模式,還是自己差異化的定位,一定要分析)

其次分析自身的劣勢:1 沒有寶馬 2沒有房子 3 沒有背景,只有背影。4(這是黑馬哥分析的,至於你們,同樣可以一次類推)4還長得不帥。

(創業啟示錄,如果你的劣勢分析中,發現都是沒有,沒有。黑馬哥奉勸趁早不要創業了,什麼都沒有,沒有經驗,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資本,創業是很危險的)

機會:做為一個屌絲追女生的範例:機會來自於高富帥的疏忽,和競爭對手的忽視,高富帥長期忽視的姑娘

(創業啟示錄:做為後來的創業者,機會就在於巨頭打盹的時候,或者巨頭看不起的區域就是機會,有可能在這個細小的夾縫之中找到市場機會)

挑戰:高富帥一旦開始發威,傷不起,所以,追女生的時候一定要低調低調…

(創業啟示錄:巨頭警覺了是很危險的,一定要小心翼翼,在沒有成功前,保持低調和低曝光率)

第四步:追女生的營銷戰略

A:產品戰略:1 你要明白,你追的女生是你的目標群體。首先需要瞭解她的需求。這個通過前期的情報分析要做出自己詳細地址判斷:你的女神是喜歡什麼樣的男生,是喜歡溫柔體貼的,還是喜歡一點點大男子主義的,還是喜歡風趣幽默的,還是喜歡博學多識的。你得先瞭解你追求女生的核心需求點 2 好了,現在,你已經很清楚知道她的需求點了,那麼就是開始對自己的產品做一個包裝了。首先你自己作為一個妹子眼中的產品,在包裝上要做到位。這個時期,衣服穿著打扮最重要,據說一個人拿起一個產品做出判斷只需要3分之1秒,所以,外形的打扮非常重要,穿什麼能一下子映入她的眼簾太關鍵了,所以顏色上最好做好區分,包裝上要捨得花血本。其次:你需要瞭解你自己怎麼才可以滿足妹子的剛需,圍繞這個來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拳頭產品,妹子喜歡風趣,你就要表現的風趣,妹子喜歡深沉,你這個產品就要深沉,這一步關鍵是深度挖掘妹子的需求點,對症下藥。

(創業啟示錄:瞭解用戶的需求,並且滿足之,這是創業根本的使命之一)

B 渠道策略:好了,假設你這個產品已經包裝的不錯了,通過你自己努力的學習,已經基本可以滿足妹子的,那麼,你需要通過渠道把你的信息傳達給妹子,告訴妹子你就是適合她的人了,這怎麼做:首先:造勢。能讓自己出名的地方都要出現,什麼高端的舞會,會所,能高端出現的地方都要出現然後不斷地發聲,再就是通過妹子周邊的人不斷口碑去傳播你,如果妹子周圍的人整天說的都是你,不讓妹子瞭解你都難。最後製造引爆的話題點:為自己做一個完美的故事,一個最好讓妹子感動的流淚的故事,這個故事一定要情節百轉千回,柔腸寸斷,讓妹子內心會碎的故事,比如什麼你辛苦創業為父母啊,從小打工努力拚搏啊,感情一片痴情結果反被無情傷,能有多感動多慘的故事都要整起,然後就是讓大家盡情的去傳播了,這一步就是情感傳播了

(創業啟示錄:只要你仔細的觀察一下,凡是那些會講故事的創業者都有奶喝,翻開成功創業者的故事,哪一個背後不是有一個完美的故事,什麼小時候家裡窮努力奮鬥改變命運,什麼被女友拒絕發奮圖強,所以,上面的啟示就是一定要會講故事)

C推銷與促銷。好了,前面扯了這麼多了,還沒有開始接觸到咱們的女神。下面就是最核心的了,當你前面做了這麼多鋪墊,都是為這推銷的這一最關鍵的做準備,當然理想的狀態就是還沒有開始推銷,這個過程就結束,女神跟你表白了。可惜這種情節都是出現在幻想之中,所以,下面你的推銷之旅開始了,你有以下幾個結局:

A直接表白-被拒絕 前面所有創業前期準備付諸東流,市場是完全不存在的,根本沒有需求,所有的需求都是你自己的一廂情願,投入了大量成本之後慘敗劇終

B直接表白-成功 恭喜你,通過前面煉獄一般的準備之後,你終於勝利了,在咱們偉大的納斯達克即將IPO成功

C直接表白-既沒被拒絕,也沒有被答應。你到現在判斷不市場,你可以選擇繼續進入個或者退出市場止損,這個時候你是很難的,你繼續投入這個市場,最終結局還是被拒絕,然後你只能重新二次創業,或者你成功,你IPO走入婚姻的殿堂。

其實在最後赤裸裸的表白之前,你還可以做一次促銷來拉動市場的需求:促銷的方式包括寫情書,唱浪漫的情歌,或者送上99多玫瑰。

(創業啟示錄:當你創業的時候擁有了一個好的產品的時候,還需要善於利用營銷手段,通過促銷,推銷,渠道來獲得你的用戶群,你有可能會失敗,你有可能成功,當不確定的時候,你需要對你的市場需求做一次重新的判斷,是否是繼續還是放棄,或者是二次創業)

第五步:追女生的團隊搭建

追女生還需要團隊,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個世界沒有個人的勝利,只有,團隊的成功。

下面有幾條核心的原則告訴你如何搭建一個追女生的團隊:

原則1 有男有女才是黃金搭檔:這個團隊人員不要太多,3-5人最佳。最好在搭配上有男有女。要求理論上團隊中最少有一人曾經有過多次或者數次戀愛經驗,否則,該團隊不合理。另外,由於你追求的是女生,所以,你需要有對女生很瞭解到人加入你的團隊

該女生還要保證不會愛上你,否則立刻清理出你的團隊。

(創業啟示錄:你的團隊中有經驗和瞭解市場的很重要,還要互補)

原則2 能文能武最理想:這個團隊既要有善於策劃,制定總體追求該女生的戰略家,也要有能夠關鍵時刻可以執行戰略的人,更要能文的人,負責寫情書。能武的:關鍵時刻能衝到第一線幫你解決問題的人

(創業啟示錄:團隊既要有管內的,也要有對外的,業績不好,打不開局面的時候,還要有攻艱的尖兵

原則3 有共同的目標:請注意,這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你幸福,如果有一個其實和你一樣都想追該女生,那你就壞了,這個團隊就會內訌,因為目標不一致,這個人還會在關鍵時刻捅你一刀子。

(創業啟示錄:願景很重要對於創業團隊)

第六步:追女生的經費籌集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幾個方法:首先是列入此次追女生的所有花銷,制定一個總的財務報表,最好略有盈餘寬鬆。

接下來就是怎麼找錢了:1 找父母要 2 尋求風險投資(可以找好兄弟做天使投資人,至於天使投資人在投資過程中將投資目標收為自己所用,不好說 3 自己打工:這個最勵志了的說。

(創業啟示錄:創業者也會面臨創業資金籌集的問題,建議,可以參照上面列出的條目,一一對照)

好了,這一期就先到這裡了,黑馬哥已經告訴你怎麼樣追一個女生了,其實懂得人知道,黑馬哥其實不是教你追女生,教的是你如何創業,不懂的人,那就當是追女寶典吧,下一期黑馬哥要給大家講講怎麼善用大數據追女生啦,敬請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30

【週末趣談】朱新禮訪歐趣談:差點吃了霸王餐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96.html

導讀:企業家吃飯也有忘帶錢的時候,他們如果忘帶錢該如何拆招。這是朱新禮訪歐寫的一篇隨筆,記錄了他和柳傳志、劉永好、吳建民在歐洲吃飯忘帶錢的趣事。

在當天的行程安排上,愛麗舍宮好像是有招待午宴,但我們沒有看到吃的東西在哪裡。我和柳傳志、劉永好、吳建民四個人出去找飯吃,連續幾天吃西餐,我們商量著吃頓中餐吧。

司機拉我們去了住的酒店後邊一條街上,這裡有日本料理和對面的中餐館。中餐館裡吃飯的人很多,當然大多數也是中國人。剛騰出一張桌子,還沒有清理。對面日本料理乾乾淨淨,但也冷冷清清。當前的中日關係讓人心裡疙疙瘩瘩的,吃飯心裡也不是太「舒服」,我們還是耐心在中餐館等待。

我不會點菜,柳總也不善於看那些菜譜,吳建民大使雖然舉止優雅,學富五車,看來在吃的「學問」上也不是特別突出。這個點菜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劉永好身上,永好確實表現出了來自「天府之國」成都的優勢,一口氣就點了梅菜扣肉、麻婆豆腐、清炒小白菜等4個熱菜,2盤涼菜,4碗白米飯。老闆娘記完菜單後,又特別連續強調了兩遍,要我們看清菜單後面的菜價。我問老闆娘,為什麼反覆讓我們看菜價?她說:前兩天來了一幫客人,吃完飯說沒有看菜價,嫌菜貴……

一聽說到菜價,我忽然想起了自己身上沒錢,這是幾十年的老習慣了。我也知道劉永好沒帶一分錢,因為他昨天還找人借錢給他女兒買點禮物,我估計柳總更不是帶錢的「主」。

我心裡緊張了起來,我們幾個「有錢人」總不能讓吳大使(前駐法國大使)掏錢買單吧。

我心想,老闆娘真厲害,一眼就能看出我們這幾個40後50後老眼昏花,穿戴更不像是有錢的樣。

我和老闆娘說,您放心,不會差錢。趕緊上菜吧!

時間已是下午兩點多了,不管有錢沒錢,先吃了再說。

好在我們吃了一半的時候,柳總的秘書小李趕到。看到他背的挎包,我就知道有錢的來了。小李結了帳。事後,我問花了多少錢。小李說沒多少,100多歐元,不到1000元人民幣。

我們四個人吃的很舒服。在此也順便感謝我們的團長柳總在巴黎請了我們這次飯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4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