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老闆的辛酸 因念
|
|
過去筆者經常提及工廠老闆的辛酸,今年與去歲大大不同,看官最近讀報一定知道,不但廣東,正是全國缺乏勞工的問題,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筆者上周繼續拜年活動,幾個廠佬開工大吉,放假歸來,沒有去年的驚濤駭浪,應該精神抖擻。加上年前開始復蘇的出口經濟,生產定單部份已經排到5月,這個氣氛算是一個「工廠紅盤」。無奈不到幾句新年必說的恭賀話後,情況每每開始有變。 聘年輕人 做不夠兩天就走 一個深圳的老闆,招呼筆者茶過幾巡後,匆匆由辦公室跑出去,不到10分鐘便面黑回來,一邊跟筆者道歉,一邊說工人今年沒有到齊,只有七成,貼出招聘,來了幾個年輕的,沒做兩天,說走就走。老闆搖搖頭,嘴裏「難搞難搞」不絕! 另外一個在佛山的工廠老闆,雖然同樣只有部份工人回巢,招聘帖子也是紅底黑字大大張貼在廠門口,但沒有前一位的「烏雲蓋頂」面容,只是輕輕分享心得。 已 經預料過年後請人難,去年開始把工作機械化,並且提升產品線,包括投資無塵車間等,對於年輕的新人,這位老闆沒有寄予厚望,他認為現在這一代,只會投入在 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像90年代的工人,為了一份收入,那怕加班加「辛」,就是拚命幹!所以新一代只做幾天,甚至幾個月,能理解為尋找興趣,也就是他們的進 進出出,產生了部份工廠的缺人現象。 筆者回想自己年輕時的工作生涯,好像沒有興趣可言,只是覺得老闆給予小夥子累積經驗的機會,當然薪水和汗水的平衡,只有寄望將來有朝一日,所以話,今時不同往日! 因念 [email protected] |
|
2011:券商荒唐研報多 股民被套辛酸淚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9/3OMzA3XzM5MjM3OQ.html
這說的不是紅樓夢的劇情,而是2011年券商預測與A股的故事。
距離2012年只有兩個交易日,回望2011年,A股從最高點3067點到2134點下跌近千點,惹得無數投資者一把辛酸一把淚。
究其背後,機構的滿紙荒唐言無疑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010年底,先是有國金、東吳和民生三家券商高呼「2011牛市行情」,之後多家券商低調看高,國泰君安、招商證券、長城證券更是紛紛表示市場將會先抑後揚。
不過事實證明在4月18日A股創下最高點3067之後一蹶不振,直到12月28日跌至2134點,振幅接超過30%。全年來看,滬指從2011年1月1日的2808.08點跌至12月1日的2134點,累計下跌了24%。
與此相反的是在2010年年底,券商紛紛描繪來年的各種美好的願景。
據 21世紀網統計,以本土的30家券商為樣本,2010年年底,幾乎所有的券商預測2011年A股的最高點位高於3500點,光大證券、銀河證券、東興證 券、國金證券、西南證券、中原證券、華泰聯合、第一創業證券、太平洋證券、西南證券均看高到4000點以上。最不靠譜的是東興證券,其預測滬指的波動區間 為2650點——4500點。
在第九屆新財富分析師中滿載而歸的中信證券團隊也認為A股2011年的中樞3500點,將演繹"上漲-下跌-修復-上漲"的走勢,不過而今年將近,未見漲。
唯一一家在點位和節奏上都接近市場走勢的是國元證券,其明確指出,「2011 年 A 股不具備全面牛市的基礎,中樞水平將會在 2010 年的基礎上有所下降,上證綜指的大概率區間為 2300~3500,不排除短時間的沖高或者探底,震盪幅度相對較大。」
回首2011年只有不足一成的券商能較準確地預測市場的走向,空留一紙荒唐一紙恨。
扯著「牛市」的風箏狂奔
在2011年年初的時候,一些賣方機構還高喊2011年牛市要來。
2010 年12月1日,國金證券成為首個高呼2011年牛市到來的賣方機構。在《牛市,追尋新一輪增長的方向》這份2011年股票投資策略報告中,國金證券寫道: 「2011年A股市場面臨著經濟和盈利的穩步增長和更佳的政策環境,估值有望得到提升,上證綜指波動區間為2700至4200點。」
之後東吳證券給出了積極的響應。在《週期重合與轉型疊加開啟市場新徵程》中提到:「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逐步成功,2011年開啟的「十二五」階段中國資本市場有望展開新的一輪牛市週期。」
隨後民生證券也加入了2011年「吹牛行情」的行列。在《2011龍抬頭,『N型』春色倍還人」》報告中,民生證券的策略團隊認為2011年市場有望按照兩個階段來演繹估值的全面修復行情。
於是乎,牛市的行情被券商織成風箏,飛在云端,而實情卻遠在線頭的另一端,越走越遠。
其中最不靠譜的是東興證券,其預測滬指的波動區間為2650點——4500點。
另 外光大證券預測2011年滬指的波動區間為2700點至4000點、銀河證券2700點--4000點、國金證券 2700點--4200點、西南證券 2630點--4050點、民生證券為2800點--4300點、湘財證券2600點--4000點、平安證券為2700點--4000點,基本上都不靠 譜。
大機構基本都看走眼,幸而記者發現還有部分券商看的比較準,包括國元證券和國泰君安。
國元證券在《新形勢 新經濟 新機會》中明確指出,「2011 年 A 股不具備全面牛市的基礎,中樞水平將會在2010年的基礎上有所下降,上證綜指的大概率區間為 2300~3500,不排除短時間的沖高或者探底,震盪幅度相對較大。」
而國泰君安預測,2011年上證股指將在2400點至3000點之間震盪,從點位上基本準確。不過細看國泰君安的報告,不難發現還是存在一些錯判,國君認為,「以中期為限,分為兩個階段,先抑後揚。」但是2011年自4月中創下新高後便一路下跌。
更離譜的是券商不止在年底的預測滿紙荒唐言,更重要的是在之後的一年繼續指鹿為馬。
據 國內某財經網站的統計,2011年初至10月底的42周中,包括中金、中信、廣發、安信、華泰聯合在內的31家國內主流券商,其策略週報預測的精確度均在 50%以下。其中排名最為靠前的分別是日信證券與中原證券,兩家在42次預測中均判斷正確19次,準確率為46%,而華泰聯合證券則以44%的準確率(正 確次數18次)位列第三。
而這也是目前國內研究報告的寫照。
正是在這種娛樂眾人的精神下,滬深A+B總市值和流通市值從去年的26.54萬億和19.24萬億分別下降到今年的21.14萬億和16.24萬億(截至12月28日),大幅縮水5.4萬億和3萬億左右。
「牛」「熊」不分
點位判斷不準確,節奏判斷不準確,那麼券商的選股情況又是如何的呢?
事實證明沒有最離譜只有更離譜,比機構宣揚的點位更不靠譜的是券商推送的十大牛股。甚至有媒體揚言要評出A股十大最差的分析師。
興 業證券的「最佳分析師」王晞因30推薦重啤上板,另外渤海證券閆亞磊、第一創業巨國賢(現就職於民生證券)、東北證券吳娜、東方證券莊琰、廣發證券惠毓 倫、國海證券黃秋菡、國元證券周海鷗、海通證券張浩、金元證券王斌卿、平安證券葉國際、萬聯證券馮福來(現就職於中山證券)、中銀國際胡文洲也都「有幸」 上榜。
上榜的理由各有千秋,但是都逃不了一個「扯」字,這些分析師大多盈利預測與實際差距較大,投資評級與市場走勢滿擰。當公司業績變壞時,分析師應該及時發佈研報修正前期的預測和評級,承認之前的錯誤並有所說明。
其實分析師的荒唐只是各人之事,更重要的是分析師的報告都是要經過機構研究所的審核,由此可見券商的研究能力良莠不齊,以2011年的十大牛股為例,分析師的薦股幾乎牛熊不辨。
據 同花順統計,今年截至12月15日,剔除因借殼上市大漲的股票,今年的十大牛股應該是ST中源,ST光明,迪康藥業、*ST科健、江蘇吳中、廣電信息、拓 爾思、安 納 達、多倫股份、中珠控股。分別相對大盤上漲了166.8%、158.5%、104%、104%、97.6%、96.2%、90.9%、 89.6%,87.6%,86.5%。
可惜的是這些牛股在券商的研究報告中不曾覓其芳影。取而代之的是券商自薦的「牛股」。
根 據21世紀網統計,30家券商研究所發佈的2011年「十大金股」,富春環保、桑德環境、智光電氣、榮信股份、粵水電、同方股份、東南網架、恆瑞醫藥、美 克股份、蘭花科創、五糧液、中興通訊、軟控股份、萊寶高科、特變電工、海蘭信、碧水源、東方電氣中海油服、中國一重、三一重工、太極股份、禾盛新材等都被 推薦兩次以上。
據21世紀網統計,這些「金股」基本全軍覆沒。以12月1日收盤計,2011年前11個月上證指數下跌了15%,其中這22只股票跑贏大盤的只有6只,其中有且只有五糧液實現正收益,另外的18只股票全線下跌,海蘭信下跌了近50%,萊寶高科、禾盛新材也是下跌四成以上。
而2011年新財富分析師得其最佳研究影響力研究機構,本土最佳研究團隊,最具潛力研究機構等機構,從得獎機構的研究成果來看,實在有愧「最佳」的頭銜。
21世紀網選取以上三項獎項得獎的前三名機構進行研究,發現這些機構2011年投資策略報告中推薦的所謂「牛股」共有111只,沒有一隻的能進入到今年實際的十大牛股範疇。
這111只個股,能跑贏大盤的不過三成,而實現全年上漲的只有9只個股,不足一成,漲幅最高的是山西證券推薦的藍色光標,全年漲幅為24.03%,跑贏大盤近47個點。
另外七成個股走勢均落後與大盤,而全年下跌的超過100只個股。跌幅在50%以上的有21只個股,跌幅最大的是最佳團隊研究第三名的招商證券推薦的,跌幅高達69.29%,相對大盤下跌46%。
不管你信不信,大批「坑爹」金股在2010年底橫空出世,並在2011年「完美」謝幕。(21世紀網 許茗)
汪小菲回顧母親張蘭創業辛酸:兩人相依為命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1/2269495.html據台灣《聯合報》消息,近日,大S婆婆、汪小菲的母親張蘭被曝已不具有中國國籍,此消息曝光因張蘭與俏江南創始人之一馬先生債務糾紛的官司。對此,汪小菲透過微博表示,會妥善處理官司事宜,且張蘭因膝蓋受傷在上海住院休養,但對於張蘭是否已將戶籍遷往他國,汪小菲與張蘭昨都未接手機,無法取得響應。
大S一家三口感情羈絆深,張蘭因膝蓋發炎住院,又惹官司,兒子汪小菲心痛,致電給母親時,思母之情湧現,昨發文:「我擔心母親,打電話給她,依然聽到的是爽朗的聲音,頓時一股鼻酸竄了上來。」汪小菲還回顧母親創業過程,兩人相依為命,捱過苦日子,張蘭歷經喪弟之痛,母子倆也曾因意見不合,張放話斷絕關係,但他們無隔夜仇,仍視彼此為重心。
而大S頻下廚廚藝精進,她歸功當了北京媳婦,「感謝時勢造英雄」,網友讚她「不久,就能去婆婆的店幫忙了」。
汪小菲博客全文:
出差廈門,忙碌一天,躺在床上難以入睡。我擔心我的母親,打電話給她,依然聽到的是爽朗的聲音,頓時一股鼻酸竄了上來,所以藉著勁兒在這兒也和大家囉嗦兩句。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老爸第一波下海,老媽是第五建築公司的員工。因為家裡不夠國企員工的資格,從小在平房里長大。每次路過北京呼家樓那邊時,我總是問我爸什麼時候才能住上樓房。因為創業,他的收入不穩定,我到現在都後悔曾經問他:"咱們胡同收垃圾的爺爺每月掙三百,您怎麼不去?"後來他沒日夜的工作,最後我也失去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從那以後,我媽便拿著積累的八萬塊錢去了四川,拉回了幾車皮竹子,帶回了三個廚師,在北京東四開了第一家餐廳:阿蘭酒家。現在和北京的一些朋友聊起來,大家還津津樂道,說裝修有特色,做的川菜挺精緻。我每到週六就坐著112或109到東四幫忙。那時候北京比現在亂的多,有去廁所翻牆跑單的,有喝完酒打價的,不結賬的,當然,地方的事兒也得擺平,黑的白的。記得東四幾條有個流氓來收保護費,我媽帶著小舅和他們去談判。沒過多久廚師又跑回家過年了,她倆就自己下廚炒菜。想想那段日子很難,但很快樂。
直到1999年,我小舅因為一次意外去世了,那次打擊對我媽很大,她從小照顧舅舅長大。從湖北插隊抓青蛙給他吃,到倆人一起開阿蘭。她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但我佩服她的堅強和韌勁兒,在後來的半年她拚命工作,賣了阿蘭酒家,攢錢在北京的國貿開了第一家俏江南。當時的川菜還屬於街邊的小館兒,我母親依舊延續了阿蘭酒家的風格,精緻的菜品,但這次請來了美國設計師,創新的設計也得到了很多顧客的喜愛。也就是這樣,俏江南陸續在嘉裡中心,太平洋百貨,融科中心陸續開業,定位商務人群的精品川菜誕生了。2003年四月,我們的東方廣場店開業第二天,國家就宣佈了非典進入緊急狀態。張總把大家召集來討論,有的經理說雞蛋都兩塊錢一個了,有的乾脆建議直接關門。這時,背景音樂放起了真心英雄,大家手牽手唱了起來,張總發給大家一人一支montblanc的筆把那一刻的感受寫了下來。那一刻大家都哭了,那個月俏江南沒有一家店關門,那一年俏江南的員工更團結了。
2004年底,我留學回國,選擇在企業裡實習,經常因為一些理念和張總產生衝突,氣的她放話要和我斷絕關係,不過兩天又好了。也就是那幾年我越來越心疼她。隨著企業發展,也會出現管理瓶頸。我媽就去研究系統應用,報班上課,沒白天黑夜的工作。還要盯工程,搞裝修,研髮菜品,定績效。我都問她,別人都買礦去了,您怎麼那麼想不開?她總覺得愛一行幹一行,一定能打造個餐飲品牌出來。確實,2008年我們成為奧運會官方餐飲服務商為八個場館提供餐飲和外面服務,2010年成為上海世博會官方餐飲服務商,在世博園開了四家俏江南。從那年開始,各位在法航、荷航的飛機上也能品嚐到俏江南的川菜。做企業付出是應該的,因為她承載著夢想,我也沒看到我母親抱怨要放棄。經歷過這一切困難,我也沒見她流過淚,除了在想我舅舅的時候。最近,她倒下了,不得不在11月三號在上海接受手術治療。住院前一天還去店裡和員工開會。今天看到那麼多不實的報導,我作為兒子感到莫大的心痛,一個白手起家的女人,靠自己的努力,積累的一分一毛,忍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從十二年前的一家餐館兒到全國二十個省市70家直營店的餐飲企業,從三名員工到一個兩千多員工的餐飲品牌,我為我母親感到驕傲,她永遠是我的榜樣。
快書包老闆娘講述:從文科生變身程序媛的背後辛酸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041.html2010年6月9號8點50分,我在網站後台按下「開放」的按鈕,然後在微博發出了關於快書包的第一條消息:「高考第三天。交卷日。快書包網上書店今天正式上線www.kuaishubao.com。」
2013年5月4號傍晚7點左右,我們的工程師將www,kuaishubao.com域名,指向新的服務器IP,20分鐘後,新解析生效,又過幾分鐘,快書包新版網站迎來第一份訂單。我自己權充客服,打電話給這位顧客,感謝她這麼快訪問到新版網站,告訴她,我們會特別送她一件藍印花布的包袱皮作為禮物。
快書包上線三年後,再一次交卷。只不過,上一次是我和徐智明,還有創業之初一起奮鬥的團隊夥伴,這一次,加上了我們可愛的研發團隊。
(ps.研發團隊的同事們,請允許我用「可愛」這個詞來形容你們。如果屋子裡安靜得掉一根針都聽得見,一定是你們都在埋頭做程序;如果屋子裡突然開了鍋,一定是你們就某個用戶體驗問題爭執不下;如果三個抽煙的男生人手一根煙魚貫而出,我就知道你們的爭執已經偃旗息鼓,接下來大家又要埋頭苦幹了。謝謝你們的認真、專業、容易溝通,還有,對我這個明明外行得很卻總是特別熱心想幫上點忙的老闆娘的尊重和寬容。)
和舊版網站朝夕相處了三年,三年裡,我是它唯一的「技術人員」,熟悉它的每一個標籤,每一個模板,每一個短處,每一個容易出錯的地方,並且時刻準備著在它毫無預警地出現報錯時緊急施救,此時說再見,心底除了欣慰,竟然有幾分不捨。
其實,快書包上線這三年,面對顧客對網站醜陋的種種吐槽,對顧客體驗糟糕的各種抱怨,儘管感到無比抱歉、不好意思,我們一直不敢說,快書包網站是4000元買來的,而且沒有一個技術人員。除了內容編輯,負責前台後台的,只有我一個人。本科中國文學,碩士博士廣告,純文科背景,接手網站前全部的網站經驗就是98年用frontpage手工做過一個十幾頁的小網站、2001年用frontpage 給我們的龍之媒書店做過一個沒有購物功能的網站、2003年用通過搜索引擎得來的零星網站知識和一本網店軟件使用指南,輔導我們打字社排版員出身的網管完成了龍之媒網店的上線。
為什麼要買網站,不是建立技術團隊開發網站?因為沒有錢。我們只有300萬,其中100萬是賣掉我們一家最愛的郊區農家院換來,200萬是徐智明一個發小天使投資。這點錢,要備貨,要建配送隊伍,要建後台客服、採購、營銷團隊。請人寫網站?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網站又怎麼會交到我手裡?因為沒有人。網店買下來,要設置服務器、裝修店面、編輯內容,一切剛剛啟動,計劃三個月之後上線,之前從龍之媒轉來做網店的網管辭職了。待遇問題,他從外地來京,結婚生子,需要更好的待遇去更好地照顧孩子,而我們一家處處捉襟見肘的創業公司付不起更高的工資。我和徐都無比理解,強做歡顏送走他,轉臉發愁:怎麼辦?再找人,依舊會有工資問題,何況光是熟悉磨合,就要一兩個月。
幾番討論,我們決定我自己做。接過服務器的帳號密碼,開始閉關修煉。不會登錄遠程桌面,沒關係,百度知道,不會設置數據庫,沒關係,網上能找到全套教程,不會HTML,哈哈,網上居然有w3cschool 這樣的網站!差不多三個月,無比多狀況,無比多問題,無比多抓狂,也有——無比多樂趣。遇到怎麼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沮喪得不得了時,就用我閨蜜給自個打氣。她和我同專業,在美國,先去雅虎,後去谷歌,而且都是做蠻有技術含量的工作,我這小小網站,算個啥。
關在家裡不問世事三個月,到2012年5月底,網站前後台終於都能正常運行了,同事們接手做數據錄入工作,到預定好的上線日,一切就緒,上線!一家異想天開、膽大無比、夢想著在硝煙瀰漫的電商市場開闢出一片新天地的小電商起步了。
轉眼三年,快書包依然在,依然在向前走,而且獲得了新浪微博基金的投資,而且在寬容、耐心的投資商的鼎力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在研發同事的努力下第一次擁有了完全自主開發的新版網站系統,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
我們的CTO莫煩說,這只是一個開始,一家電商擁有自己的網站系統不算什麼,讓技術和數據成為發展的驅動力才是下一步更重要的事,所以他不停地跟我說「低調,要低調」。好吧,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就回頭跟大家說說我們舊版網站的事,是個告別,也是個紀念,更是對這幾年顧客忍受我這樣一個完全不會寫一點程序的「網站技術人員」搞出的一個體驗實在糟糕的電商網站的一個交代。
2013年5月3日傍晚,幫助做完上線前最後一件我能幫上忙的工作,走出辦公室。暮色四合,街燈明亮,春風拂面,突然覺得心底無比安然。
新版網站到底如何,還要等著顧客朋友的的評判,鮮花也好,拍磚也好,都無比歡迎。對我們自己來說,這個一個階段的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就像通過了一次大考,交出一份確確實實經過認真努力完成的答卷。以往,我們是努力用好服務彌補網站顧客體驗的不足,今後,我們會依然努力做出好服務,也會繼續努力提升網站的顧客體驗。
最後,各種感謝。
歡迎訪問快書包新版網站。www,kuaishubao.com
老闆娘的老公、快書包董事長徐智明特地給黑馬哥發來備註:
1、高志宏,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傳媒大學廣告學碩士、博士。用幾個月時間學會了HTML、設置數據庫、做圖、修改代碼,邊學邊干。後來又自學會了服務器搬家,做與其他網站後台接口。三年間,她在做COO同時,是快書包唯一的「技術」。
2、我和高志宏就是認識28年了。那時我高二,是校學生會主席,她是副主席。
一年港股权证辛酸路——重走杰西·利弗莫尔之路 linjie0419
http://xueqiu.com/9616765230/50549716
2010年1月1号和同学一起建了个帐户,每人放了近3万块钱做股票,到2014年1月1号每份股份有近8万,收益还是相当不错的。一路有错误,但更多的
是开心,有发现优质股票的的兴奋和自豪,我们基本中长线持有优质股票,期中包括国投电力,华南城,融创中国等涨幅超过200%的股票。
到2013年底,事情开始变味了,由于港股帐户和我的个人帐户合用,我开了港股融资帐户,并且在融创5港币左右融资满仓买入,结果可想而知到2014年中
融创中国跌到4港币以下,我的融资盘不断被迫卖出,其中开始少量接触港股权证,也是步步下跌,最后帐户上只剩20多万港币,融创发出公告收购绿城中国,成
为后者大股东,这么大的利好被看成利空,融创复盘大跌近7%到3.5港币,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开始分批建仓融创9月到期的行权价5港币的权证,最低建仓价
0.1港币,建了120W份权证,平均成本0.15左右。必须要说明的是我非常了解融创中国这只股票,从2012年2.5港币建仓融创就一直是我的最重仓
股,仓位70%以上,融创所有的项目我都了解,孙宏斌是地产行业里我最看好的,当时我认为融创总有一天会进地产行业前3名。孙宏斌在公司战略上和行业发展
的把握上都非常到位,有前瞻性。融创中国的执行力非常强,在我看来超越万科保利,狼性十足。而此前成功收购绿城的项目并成功融合,让我印象深刻,我坚信融
创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吞并绿城,(后来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而这样一个重大利好竟然被当成大利空,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从那之后股票开始大幅上涨,到
8月股票已经上涨到了6块以上,我在权证0.8港币开始减仓,最高卖出1.5港币,平均下来卖出价1.2港币,到9月初帐户上有了130W港币,足够填补
所有的损失。我开始对权证迷恋,对于股票缓慢的收益不削一顾,在我看来靠着权证完全可以把帐户做到1000W以上。
结束融创权证后,我试着做一些其他的股票,主要是中国平安,中国信达招商银行海通证券等也有参与,因为内地股市开始表现出牛市特征,感觉降息降准随时可
能到来,加上保险行业复苏明显,中国平安成我最重仓的权证,但是看着人寿太保等纷纷走强,中国平安却始终向下走,我的130W很快变成了40多万,在十月
二十号左右,我的手里拿着平安,融创和海通3只权证总共近50W资金,10月27号是平安的季报公布期,我查看券商的预期,有80%-90%的可能平安的
季报会超预期,有可能大幅超预期。于是我把其他权证全部换成超短期的平安权证,一月左右到期。事实证明换的很成功,平安业绩公布后立马高开,第三天涨到
62港币以上,我的资金立马回到140W。我开始纠结要不要换回原先的三只权证,考虑平安的业绩优秀,以及内地股市强劲,随时来临的降息降准,沪港通马上
开通,我觉得平安完全有可能突破70港币,按照当时的权证数,如果在一个月内平安到70港币,帐户会有超过400W资金,我决定等待,在62附近犹豫的走
了5-6天之后,黑天鹅出现,我清楚的记得11月07日晚上,平安发公告定向增发获批,(为什么说黑天鹅,一没增发方案,二没增发对象,就一个平安年度股
东会时的一般增发授权,就可以上报证检会获批,谁碰到过这样的增发),我当时看到消息腿就软了,周一一开盘跌去2-3个点,资金马上回到30多万,我只能
放弃,全力保命,留了一部分卖不掉的,剩20万出来。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高开低走,觉得重大利好被误读,我决定进去,重仓腾讯,融创权证,接着港股
继续下跌,我的超短期全证基本血本无归,我基本破产了。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央行降息降准来了,幅度很大,我的平安还剩2天的交易日,回到了行权价以上,我的帐户出现了2W的可卖出股份,管不了其他,我立马把能卖出的权证都卖了,得了2W的最后子弹。
(时间不够下回继续写后面的,跌宕起伏,好累的经历)
【諾獎背後】青蒿素國際化辛酸史:中國長期處於產業鏈最底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3907.html
【諾獎背後】青蒿素國際化辛酸史:中國長期處於產業鏈最底層
一財網 王悅 2015-10-07 22:21:00
諾華、賽諾菲等企業在非洲當地紮根的時間更長,占有公立市場約80%市場份額;而中國藥物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依舊需要更多的中國企業用質量最優的創新藥來塑造。
2005年12月19日,一架阿聯酋航空公司的運輸專機停靠在桂林兩江機場。這架飛機的到來,標誌著中國的創新藥開始走向世界。
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用來運輸桂林南藥生產的價值數百萬美元的抗瘧藥物的專機,而這種藥物的主要元素就是最近被熱議的青蒿素。
直至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青蒿素,這一曾背負著“中國發明,外企生產”標識的產業才開始廣為人知。事實上,盡管源自中國,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一直處於全球青蒿素產業連的最底端,直到2005年。
被倒逼的“國際化探路”
“瘧疾的主要發病國家在非洲,所以青蒿類藥物可以說是治療窮人疾病的藥物,采購單位也多如政府、世界衛生組織、慈善機構等公立機構,定價不可能高,因此用傳統商業化的方式來打開市場成本很高,走私立市場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思路。”複星醫藥(600196.sh)內部人士告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由複星醫藥控股的桂林南藥,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認證的抗瘧藥制劑生產廠商,青蒿素正是這類抗瘧藥制劑的重要原料。而複星一開始就決定了通過嚴格的公立市場來進入國際市場。
桂林制藥自主研發成功的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系列藥品中第一個自主研發的新品種,並在1987年獲得了國家衛生部頒發的一類新藥證書,這是新中國一類新藥的001號證書,而緊接其後的青蒿琥酯註射劑則是國家002號新藥,註冊時間也為1987年。
“1977年5月21日,桂林南藥正式參與了523計劃,當時研發的青蒿素特別好,但是有兩個美中不足,第一個就是劑量大,希望提高療效,第二個是不溶於水,對於瘧疾的搶救不利,當時的任務就是解決水溶性的問題和提高療效。我是在77年6月做的衍生物的研究,當時做了13個衍生物,經過後來的篩選,編號804,就是現在的青蒿琥酯,在13個里面比較起來它最好,即可解決水溶性的問題,而且療效提高5倍,這就是最開始研發出的青蒿琥酯;經過後期不斷的完善和臨床試驗,最終獲得成功。”據桂林南藥青蒿琥酯研發老科學家劉旭回憶。
可惜的是,經過數十年研發出的中國第一個創新藥物在市場盈利上卻並不順利。眾所周知,我國的瘧疾病人在六七十年代高發,但在進入80年代後,瘧疾病發迅速下降:1981年全國瘧疾發病人數為305.9萬人,1985年減少到56.3萬人,到1988年已經下降為為13.4萬人。
國內瘧疾病人數的急劇下降意味著這種廣譜化學藥物在國內已經沒有特別多的利用價值。事實上,在複星醫藥並購桂林南藥之前,桂林南藥所生產的青蒿素類抗瘧藥並不多。在同一時間,為了圖謀企業生存在國內的同類藥物市場已經有廠家嘗試將青蒿素類藥物的專利共享給外資藥企。
1994年,軍事醫學科學院與跨國制藥巨頭瑞士諾華公司簽署專利開發許可協議,後者負責青蒿素類藥物複方蒿甲醚在國際上的研究和開發,前者則收取一定的專利使用費。這一協議,幫助複方蒿甲醚在世界多個國家獲得專利,但與此同時,也宣告軍事醫學科學院放棄了複方蒿甲醚國際市場的銷售權,諾華坐享其成。
另一些則是向外資藥企大量出口青蒿素類原料,始終處於青蒿素制劑產業鏈的最底層。
2003年,熱衷於國際市場的複星醫藥收購桂林南藥,他們看到了這種藥物的國際價值,彼時,非洲市場對抗瘧藥物依舊有需求,且價格並不便宜,每人份的市場均價在7-8美元左右。
如何撬開公立市場大門
對於瘧疾、艾滋病、肺結核等藥物國際市場的規則是公立采購,世界衛生組織不僅在藥品質量和生產工藝上會嚴格把控,並且有15%以內的利潤控制要求,因此在當時中國企業探路非洲的私立市場是比較容易走的一條路。
“因為要走公立路線必須要通過多重認證,政府、機構才會大量采購,中國當時還沒有企業可以達到WHO的預認證標準,因此國內的一些企業在做非洲的私立市場,但青蒿類藥物畢竟是治療‘窮人得病’的藥物,不可能賣的很貴,而私立市場營銷的成本很高,因此傳統商業化的模式並不是很好的思路。”複星醫藥相關人士表示。
據了解,在目前由世界衛生組織、政府、慈善機構組成的公立市場占據了抗瘧藥物總采購量的近80%,私立市場不僅占比小,利潤也十分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複星決定還是迎難而上,從公立市場找尋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國品牌藥要走向世界,創新和質量是藥品評價的重要標準,複星醫藥要國際化,必須要達到最高水準。”當時的複星醫藥總裁(現任複星集團總裁)汪群斌說。
明確了國際化的思路後,複星花了2~3年的時間對青蒿素類產品進行改造。當時的桂林南藥董事長嚴嘯華帶領一支隊伍參加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培訓,並根據他們的要求對產品的生產標準進行了多方面的提升。
世界衛生組織(WHO-PQ)認證的過程是艱難的,當時嚴嘯華回憶,“從2004年12月1日向世界衛生組織遞交預認證申報材料,到2005年12月21日第一次PQ正式通過,前前後後根據WHO的問題提交了4次補充資料,共回答了146個問題。為了預認證的通過,前後共5次同WHO有關官員進行匯報和溝通。”此前,中國還未有創新藥物能夠通過這一認證。
2005年12月21日,桂林制藥代表著中國企業實現零的突破,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預供應商的資格認證。這是中國制藥企業首次從WHO獲得預認證供應商資格認證,也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走向世界的第一個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獨立品牌的化學成品制劑,顛覆了此前諾華等外資藥企在抗瘧藥物的壟斷地位。
“在2004/05年的時候桂林南藥廠長去非洲出差,在當時每人份的抗瘧藥物市場價約需要7~8美元,其實對於很多非洲窮人來說仍然是不小的支出。後來我們通過了WHO的預認證後,成本比歐美企業更有優勢,當時,我們的定價每人份在1美元左右。”複星相關人士告知記者,伴隨著桂林南藥加入WHO的供應體系,從前獨占非洲市場的諾華、賽諾菲在2006、2007年逐漸開始降價。
在特別講求“技術”、“質量”的國際市場,桂林南藥所產的青蒿素類藥物可以說是中國藥企“走出去”的典範:相比較價格優勢,質量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標準才是競爭根本。根據國家相關數據統計,複星醫藥桂林南藥是2014年中國西成藥出口前十強;抗瘧藥Artesun單一制劑全國出口創匯最高,創新藥品Artesun(註射用青蒿琥酯)為全球首創,已經成為國際治療重癥瘧疾的金標準,WHO強烈推薦的重癥瘧疾治療首選用藥;在全球重癥瘧疾市場占有率90%以上,截止目前為止已挽救有700多萬重癥瘧疾患者的生命。
但據了解,雖然複星醫藥每年青蒿素類藥物是過億的銷售額,但中國治療瘧疾成品藥在國際市場抗瘧藥物的占有率仍不是最高。諾華、賽諾菲等企業在非洲當地紮根的時間更長,占有公立市場約80%市場份額;而中國藥物在國際上的認可度依舊需要更多的中國企業用質量最優的創新藥來塑造。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大眾點評辛酸十年 張濤“溫和退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10/152737.shtml
導讀 : 雖然與業界多日來張濤將退休的傳聞略有差別,但這樣的變動並無實質不同,不過是一種“溫和的退休”而已。
文/旁觀者
合並的公司中,終於有一家揭開了溫情脈脈的面紗,露出商業世界殘酷內里。在美團點評宣布合並剛剛一個月時間,宣布了公司的人事調整,從雙方聯席 CEO制變更為張濤出任董事長,王興出任CEO。
雖然與業界多日來張濤將退休的傳聞略有差別,但這樣的變動並無實質不同,不過是一種“溫和的退休”而已。
時間總把一些往事搞得啼笑皆非。有一些近在咫尺的機會,錯過了就無可挽回。
早在2013年,百度在團購網站里一家一家談,據說當時想以20億美金為代價,全資收購大眾點評。那時候張濤團隊認為自己還年輕,他們還夢想著成為BAT之外的網絡世界第四極。百度只好退而求其次,收購了糯米。張濤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時至今日,不但第四極格局未出現,自己竟未最終留下來在戰場廝殺。
第四極這個機會在當時看時似乎是存在的。張濤認為,BAT三家當中,百度聯結了人和信息,騰訊聯結人和人,阿里聯結人和商品,而大眾點評靠著過去十年的商戶資源和數據積累,是最有機會完成人和服務的聯結的。這就是有想象空間的第四極。
這家堅持十年、以慢著稱的公司,曾經前景看起來閃閃發光。也曾無限接近過上市。2008年,張濤接受采訪時提到公司將在2008年實現盈利,並在三年後完成上市目標。當時,公司內部、外部都默認2011年大眾點評將完成上市。
風雲突變的是,2010年團購概念興起,移動互聯網也逐漸成風氣。大眾點評的決策層希望能夠在形式下將新的商業模式引入公司,並期待以此市值能夠翻番。
這在之後看,成了公司最大的敗筆。團購是中國商業世界第一次見識資本瘋狂地時候,在資本的支持下,“千團大戰”席卷而來,大眾點評並不適應這種市場節奏,所以從2011年的4月到2012年的8月,大眾點評一億美元的融資沒能奪得團購第一的位置,2012年8月的6000萬美元融資也沒有撐太久,到2014年2月時引入騰訊的戰略融資。
接受騰訊入股時,張濤還是抱著朦朦朧朧的希望的。他當時說:我最害怕別人以為我賣掉了公司。他仍然以為十年間的商戶資料和用戶點評,是對抗巨頭的終極武器。點評據此能有獨立上市的機會。
現在看起來當時幾乎是大眾點評最好的時候,他有著“中國O2O龍頭”的光環。2014年6月,爆出消息大眾點評正與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誌銀行在內的投行籌備在美IPO事宜,融資額在5億美元至10億美元之間。這次IPO最後無疾而終,因為海外資本市場並不買O2O的賬,能讓海外資本市場看懂的美國版大眾點評Yelp和團購鼻祖Groupon資本市場表現慘淡。
此次上市失敗,對大眾點評上是個沈重的點擊。而且第四極的夢想已經化為泡影。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連接人和服務,突然成了BAT的共同目標。百度要做直達號,騰訊要做公眾號,服務號,阿里也從實物跨進到服務。BAT所擁有的資源和財力,是點評無法企及的。
就是在這個時間前後,華興的包凡開始鼓動王興和張濤二人坐下來談談。雙方也有過數次深聊,但奈何時機不對,美團當時在資本市場正呼風喚雨。點評沒法,開始漫長的拆公司VIE架構,準備國內戰略新興版上市。
2015年中,資本市場轉冷,在融資和準備上市的美團和點評都受到沖擊,而百度和阿里巴巴則通過糯米和口碑,更直接的將資源投放到這一領域。在各種外力作用下,美團和點評以5:5的換股方式完成了合並。
在簽署合約那一天,這其實已經是預設好的結局。
賣掉公司,有機會成就更巨大的夢想,對企業家而言是更理性的選擇。只是張濤和點評,苦熬十年,讓人唏噓。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旁觀者,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揭辛酸史:陳珍妮五種冤屈
1 :
GS(14)@2015-07-22 23:33:58■陳珍妮指在無綫做主播要「聽話」才有運行。
無綫前主播陳珍妮在書展推出《TVB新聞部血淚史》大爆黑幕,她更列舉了五項不滿。
冤屈一 無故被指不檢點
陳珍妮穿及膝裙搭公司城巴,選坐巴士下層靠窗位置,卻被當時陳志雲秘書撞見,指她「擘大對腳走晒光」,硬被指「不檢點」。其後陳生有份審閱出鏡費卡士統統冇份,陳珍妮最後捱了半年通宵更。
冤屈二 逼用指定髮型師
主播的造型要統一,包括髮型和化妝,不能決定自己的髮型。高層「樹先生」曾在直播期間下令陳珍妮拆髻,上司S則要她幫襯其私人髮型師。
冤屈三 為耳環寫道歉信
陳珍妮指主播出鏡不准佩戴吊吊揈耳環,但她有次出鏡戴了一對購自曼谷約10元珠珠耳環,其實沒違規,但卻也被指犯錯,中段要脫下,事後還要寫道歉信。
冤屈四 編更同事有私心
同事間要埋堆,編更主播C有私心,沒私交的話,更表就必定「惡啃」。
冤屈五 高層有權睇留言
內部溝通用的Intranet最是非,陳珍妮不知高層「樹先生」有權限睇所有留言,事後才知被針對是曾在Intranet鬧過老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715/19219438
移民美國老闆變打工仔攝影師十年記錄華人辛酸史
1 :
GS(14)@2016-05-21 17:49:35美國總統大選將至,參選人紛紛「出招」搶票,在寸金寸土的三藩市主打可負擔房屋(Affordable Housing)等居住議題;不過,不少低收入華人的居住情況欠佳,當中的辛酸,局外人未必能切身體會。一名資深記者特定舉辦攝影展,以十年以來記錄下的震撼場景和影像,講述一名散房居民的故事。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攝影展的主角是66歲的散房(單人房宿舍,SRO)屋主趙偉雄,他原籍廣東省珠海斗門,2006年攜太太移居美國。和很多人一樣,他起初以為「美國夢」就此啟航,卻發現這裡的生活更艱苦——他在家鄉擁有數間店舖,來到三藩市,他僅靠打散工和在街上賣花維生。趙偉雄夫婦住的散房面積僅80呎,擺放家具後就寸步難行。展覽會地上將他的家一比一間隔圖還原,讓入場人士體會住在這個狹小空間的感受。攝影者黃偉江(David Huang)是灣區的資深記者,巧遇趙偉雄後,用了近十年透過鏡頭追蹤他的生活足迹。「他學習英語的獨特方式最吸引我!」原來窩居雖小,但趙偉雄在牆上貼滿一堆紙皮,寫有2,000多個英文生字。趙偉雄這十年來曾到市立大學(CCSF)上英文課,不過沒學懂國際音標,他閒時會以「自己方式」,融合廣東話記生字,非常有趣。黃偉江讚嘆:「教人敬佩的是他的學習態度,每次出發上課都西裝筆挺,更花錢買正版原裝教材,非常尊重知識。」多年苦讀後,趙偉雄最終獲得一份當地雜貨鋪的工作。趙偉雄在美故事的新一章,以這次展覽「3650/衣錦還鄉」慨括,因為他今年終於買下十年來首張回鄉的機票,回家與離別多時的母親、子女和孫兒團聚。可惜的是,太太因工作未能一起返鄉。他回來後會繼續打拼,朝着開雜貨店和花店的目標邁進。展覽策劃人王雅嬌(Maria Wang)表示:「我們於展覽中以『趙先生』,而非他的全名稱呼他,是因為我們想帶出在唐人街,不少的散房戶都有着這樣的奮鬥故事。『趙先生』只是其中之一。」主辦單位中華文化中心基金會期望,是次展覽可以一洗在美華人的陳腐印象,尤其老一輩,證明不少華人正積極闖出一片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19/19618623
何浩文爆麥明詩拍無綫劇辛酸
1 :
GS(14)@2016-05-22 12:16:12■麥明詩初拍劇嘗盡辛酸,Dominic爆「新丁」麥明詩要等足九個鐘先開工。
麥明詩最近被網民揶揄離地,但據悉她近日接拍王晶監製的無綫新劇時吃盡苦頭,其拍檔「鴨王」何浩文(Dominic)連日在facebook貼文爆拍劇辛酸,麥明詩傍晚6時開工,但卻「被安排」早上9時到場地,又鬧爆食物質素差,車廂環境惡劣等。據了解,做「新仔」的麥明詩更曾經與臨記坐同一輛車,個個一身大汗都幾難頂。
■Dominic拍王晶監製的無綫劇,在深圳開工時,自拍車廂內環境奇差。
Dominic昨短訊回覆:「只可以話佢唔好彩,第一次參予拍攝遇到一啲唔係好專業嘅crew同唔係好好嘅對待。」是否等足9粒鐘?他說:「又唔係成日,間唔中一兩日囉。」他笑言有自己在場搞gag氹她(麥明詩)開心,應該不會捱得好辛苦。採訪:嵐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22/1962227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