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炎或以个人身份参与悍马收购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10/20090610022013844.html

每经记者  王鑫  发自成都

旭光资源昨日发布公告:该公司主席、非执行董事兼控股股东索郎多吉(即李炎)可能与四川腾中重工有关联,李炎可能会以其个人身份联合腾中重工参与到悍马的收购当中。

        腾中重工收购悍马的消息传出之后,牵出了该公司的“幕后老板”——自贡人李炎。目前,由李炎担任董事会主席的旭光资源有限公司正在香港筹备上市,然而,昨日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李炎与腾中重工并不存在任何法律和实质上的利益关系。

旭光:李炎或单独出资购悍马

        旭光资源昨日发布的澄清公告:由于在近日的媒体报道中,称该公司主席、非执行董事兼控股股东索郎多吉(即李炎)可能与四川腾中重工有关 联,因而特此发布澄清公告。在公告中,旭光资源表示,自李旭东于2008年1月出售其拥有的90%腾中重工的股份开始,腾中重工就已经成为了独立第三方, 而李炎则一直没有直接或间接在腾中重工担任任何职务、董事职位或其他职位,李炎并没有对四川腾中董事会行驶任何控制权。

        不过,在这份公告中也表示,李炎确实曾多次向其他人提及其可能会参与悍马收购一事,而尤其令人注意的是,在公告中还指出,李炎可能会以其个人身份联合腾中重工参与到悍马的收购当中,而李炎对悍马所做出的任何投资,将不会通过腾中重工做出。

        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除了腾中重工之外,还会有其他公司或个人参与到收购悍马的业务当中。令人疑惑的是,旭光资源为何会选择在这一时刻 来发布这样的澄清公告,其目的何在?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联系了旭光资源和腾中重工相关负责人以及李炎本人,电话均未能接通。

腾中重工首次回应悍马收购

        除此之外,从6月3日宣布与通用签订谅解备忘录之后,就一直处于沉默状态的腾中重工,终于在其网站上首次对此次备受关注的收购进行了正面回应,同时放在网上的,还有腾中重工总经理杨毅的一封公开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登陆腾中重工网站后看到,腾中重工已经为此次收购悍马的相关信息专门开辟了一个网页,在网页上,腾中重工发布了 一则名为《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就战略收购悍马进行深入磋商》的消息。腾中重工在未来与通用达成的交易协议中将包括与通用汽车签署一项总装方面的长期合约, 驱动系统的供货合约,以及过渡期服务安排的合约。

        此外,腾中重工还证实了此次交易不涉及任何军方车辆的出售或军方技术的转让。

        而在回答“谁拥有腾中重工?”这一问题时,腾中重工表示,该公司由数个个人投资者持有公司的所有权。腾中重工将通过一家占有多数股权的投资公司收购悍马,同时还会有其他私人投资者与公司一起投资。这似乎与昨日旭光资源所做的澄清公告中的内容不谋而合。

杨毅:我们不承担悍马债务

        昨天,腾中重工总经理杨毅接受了记者的专访。杨毅说,“这个合同是一个转让合同,我们将获得品牌使用权,以及长期的组装合同,包括主要零 部件的供应、主要管理团队、长期的供应合同持续到2012年。目前协商还在进行中,具体的交易的条款还不便透露。我认为是一个公平的交易,是一个相当合理 的价位。”

        此外,杨毅透露,并购并不涉及悍马此前的债务问题,悍马以前欠下的债还是要由通用来还。未来很可能会在中国建悍马生产基地。针对炒作质疑,杨毅表示,腾中有抄底美国大牌企业的实力。杨毅说:“我们并不打算具体管理运营业务,对现有团队充满信心。”

        目前,悍马H2的油耗为百公里23升,杨毅透露,未来将研发新型动力系统,来改变目前悍马高油耗的状况。“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数据,H4概念车目标百公里油耗9.05升。”

央视经济信息联播

相关新闻

李书福:悍马曾找上门

我们没接招

  通用在计划出售悍马的过程中,曾经游说过不少企业接盘,其中包括中国汽车巨头东风和吉利,都遭到拒绝。多数分析师认为,由于军用悍马技术不在出售之列,高油耗的民用悍马对中国企业来说价值不大,不太看好腾中重工收购悍马。

        东风宣传部相关人士表示,东风已有猛士这款为部队开发的车,各项性能优越,它在众多技术指标上甚至超过悍马,且刚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 奖,东风没有必要再收购悍马的品牌和技术。“在悍马遭遇危机后,悍马公司的人通过多种渠道多次找东风了解东风的发展和研发的情况,看有无在技术方面寻求合 作的可能。”

        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7日对新华社记者透露说,悍马曾经找过吉利很多次,但吉利对它不感兴趣。该不该并购悍马,关键是看它的市场前景有多大。“我们认为悍马市场潜力不大,且与我们的战略发展方向不符合。”

        有分析人士指出,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存在三种可能:一是转卖。因为悍马与腾中在业务上并没有太多重叠之处。二是对悍马的技术再利用。腾中是 一个机械企业,虽然产品已经达到不错的水平,但是与悍马在核心技术方面还是差距较大的。三是延伸产业。作为一家特种车及机械制造企业,腾中要想向汽车行业 延伸必须选择一条好的途径,而收购悍马在他们眼里可能是不错的桥梁。

        独立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表示,通用选择一家未生产过整车的企业腾中重工,或许有更多如意算盘,不排除以后重新买回去的可能。

每经记者  熊国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7

中環在線:堅叔接班人身份曝光 李華華

2010-12-10  AD




 

經過三日三夜嘅 努力,華華終於八到邊個係新世界(017)元老梁志堅(堅叔)嘅接班人嘞!根據路邊社消息,呢個人叫做陳觀展,洋名好似叫Gary,年過半百,為人低調到 爆,佢已經喺兩個月前到咗新世界向鄭裕彤(彤叔)報到,當然,仲要同堅叔做吓交接嘅工作咁啦。而未入彤叔馬房之前,佢係越秀企業副總經理;仲有,原來佢係 嚟自廣州嘅!

陳觀展原為越秀副總

陳生係廣州中山大學同華南理工大學畢業生,喺越秀嗰陣,負責過唔少大型項目,好似集合甲級寫字樓、五星級酒店同購物商場嘅廣州國際金融中心,佢就有份參與。至於佢點認識彤叔?據聞係因為工作關係,先識咗彤叔長孫鄭志剛,跟住再識埋彤叔囉!

同71歲嘅堅叔比,陳生仍然非常嫩口,唔少嘢仲要跟前輩慢慢學。唔知係咪咁,據聞暫時佢都唔會take over堅叔所有嘅工作,至於話彤叔一家畀幾多銀禮聘陳生過檔,呢part暫時未八到,但係以彤叔鋤Dee都萬萬聲一隻,相信出手應該唔會低囉!

陳觀展履歷

‧52歲

‧廣州中山大學理學學士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環境化學工程工學碩士

‧曾執教於廣州華南理工大學,擁有大學講師及高級工程師資格

‧曾在廣州市政府辦公廳擔任處長等職務

‧2004年加入越秀企業

‧傳過檔新世界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8

香港身份證 左丁山

2011-3-22  AD




 

法國T自巴黎回 港一行探媽媽,搵左丁山到陸羽飲茶,話題當然離不了日本大災難,佢話法國電視台訪問巴黎日本人,問及為何日本社會沒有大混亂。日本代表答,日本人首先想到 嘅唔係個人,而係社區、社會,向社區負責,不能令家庭及社區丟面,一定要遵守規律及秩序。呢啲事,西方人及非日本亞洲人通常做唔到,巴黎就屢屢發生過學生 青年人示威演變成搶掠街鋪嘅事件啦!

法國T原來有一個男孫在東京出世嘅,但日本嚴格限制外國人移民入籍,所以外人在日本出生唔會攞到日本居 住權,與法國境內到處是非洲人移民嘅環境,大大不同。日本少外人,族群統一,團結較易,但此優點同樣是缺點,就係文化一元,缺乏活力。法國夠文化多元嘞, 但容易引發族群互鬥。法國T話:「我地移民法國多年,入咗法國籍,但法國失業率長期維持在10%左右,年青人失業率更高,搵工不易,我好想第三代在香港出 生,攞香港身份證,大個咗可以選擇在歐洲或者返香港搵工,有香港身份證,到中國打工亦容易好多。點知新抱與兒子返嚟香港待產之時,還未到產期,到日本旅行 之時,竟然遇上早產,緊急在東京醫院生仔,於是孫兒攞唔到香港身份證,真係人算不如天算!」

果然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經佢一講起,就知 道西方經濟前景麻麻,好多時會講及Young Men, Go East!尤其是香港移民,好想兒孫攞番張香港身份證。最近有兩位美國八十後來港搵工,一位在哥倫比亞畢業,做過Fulbright Fellow,係要成績優越先至可以得到呢個榮譽嘅,佢仲識講流利普通話o忝,可惜冇香港身份證,搵工有難度。另一位係美國出生華人,UC畢業後到過日本 留學,大地震之前兩個星期離開東京來港搵工,但又係冇香港身份證,呢兩位年青才俊恐怕要失望地回歸美國。見到佢兩位,就明白法國T點解要咁深謀遠慮。各位 移民去咗外國嘅朋友不妨諗吓,如果有細路曾經住在香港七年嘅,記得收起所有在港讀書紀錄,健康院檢查紀錄,以作七年居住證明,等佢地返香港申領香港身份證 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8

(轉)為何美國沒有身份證和戶籍管理社會卻不亂套?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dx37.html

我是1997年認識勞倫斯的,11年來他搬了5次家,平均2年多點時間就搬一次家,真是夠頻的。

 

美國人就是這樣,隨意搬家,不在乎搬家,甚至熱愛搬家。

美國人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收入不高,一般是租住小房子;收入高點了,就換租大點的房子;有條件供房了,再搬到自己買的房子裡;收入再增加了,把買的小房子 賣掉再買大房子;再發達了,換到更好的社區更好的房子裡去;到老了,房子不會留給子女的,賣掉,再搬到老人公寓裡去頤養天年,去天堂以前把信用卡里的美元 都花光,沒準還透支呢。

美國人換工作也比較頻,到另一個城市另一個州去,甚至從西海岸到東海岸去工作,在美國人看來是很簡單的事情。美國人的祖先最先從歐洲移民到北美時,就有一 句著名的口號,「哪裡有面包,哪裡就是祖國。」現代美國人繼承了這個精神,哪裡生活好,哪裡就是家園。美國有的企業招聘外地員工時,甚至給支付搬家費。

美國人搬家的理由還多呢,哪個地方環境好,哪個地方稅收少,哪個地方學校好,哪個地方本族裔人口多,哪個地方稱心的餐館多,都會成為搬家的理由。據說美國人平均一生要搬十幾次家。

美國人熱愛生活,熱愛家庭。人到了哪裡,家就必須遷移到哪裡。絕對不可能兩地生活,絕對不可以為了事業而不顧家庭的。房子可以換,家可以搬,就是夫妻不能分居,未成年的孩子不能分離。美國人絕對不理解中國民工一年只回一次家的境況,他們認為那樣太不人道了。

可以肯定,如果有哪個威權總統敢發一個命令剝奪了美國人的遷徙自由,把類似中國的戶籍制度強塞給他們,美國人一定會彈劾他的,如果彈劾不成,一定會再打一次獨立戰爭或解放戰爭。

問題是,美國沒有戶籍制度,美國人沒有戶口,也沒有派出所村委會居委會這樣的管理機構,他們這樣搬來搬去的,那社會不亂套了嗎?政府怎麼管理呀?

我把這個問題提給勞倫斯。

勞倫斯對「政府管理」這個概念很反感。他說,誰管理誰呀?政府不是管理公民的,是要為公民服務的,應當是公民管理政府。我每次搬家到一個新地方,都是政府或想進入政府的政客(競選議員或政府官員的人)上門來請我,一個新到來的公民,去管理他們,而不是他們來管理我。

說的也是。在美國,沒有哪個政治家或官員敢認為自己是公民的領導、上級、管理者,也沒有哪個公民會買有這種意識的人的帳,想領導人民管理人民的人絕對沒有任何機會涉足政治領域,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地為選民服務才有機會。

美國公民每遷徙到一個新的地方,就自動成為了那裡的居民,自動地擁有了該地的管理地方政府的權利──選舉權和其他政治參與權利,自動的享受當地的社會福利 待遇。不需要申請或批准,不需要辦理什麼戶籍手續。你只要在那個地方居住,即使時租住的房子,當地政府也會主動找到你,請你行使權利。比如做選民登記,做 陪審團候選資格登記等。選舉時,候選人的競選班子會主動向你寄送競選資料,尋求你的支持和「管理」。

問題是沒有戶籍制度,沒有戶口的轉入轉出,原居住地政府怎麼知道你這個「管理者」走了,新居住地的政府又怎麼知道有新「管理者」來了。特別是新政府怎麼知道你住在那裡,如何瞭解你的基本情況。你不去政府報到,政府怎麼找到你呀。

勞倫斯告訴我,美國的各級政府是從DMV(機動車輛處)那裡獲得公民信息的。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公民都有駕駛執照,美國關於駕駛執照的規定是,駕駛人員每 到一個地方超過15天,就必須到DMV登記,否則會被視為持無效證件駕駛。所以,每個公民搬家了,會到DMV登記變更住所的信息,這樣,DMV就有了有駕 照人員流入流出的詳細信息,當地政府也由此得到了本地居民的流入流出情況。

在美國,駕照就是身份證,乘坐國內飛機要出示駕照,住賓館要出示駕照,凡是需要身份證明的地方都需要出示駕照。

那麼,不會開車沒有駕照的人怎麼辦呢?比如一輩子都不開車的殘疾人,或者新移民來的老人等。這一類人就辦身份證。身份證也是到DMV去辦。在機動車輛處辦理身份證,而且身份證的樣子與駕照是一樣的,對身份證如此不重視,大概只有美國人這樣。

美國政府瞭解公民信息的另一個渠道是居民的社會保障記錄。在美國的所有合法居民,都有一個社會保障卡,社會保障號碼(也翻譯為社會安全號碼)是唯一的,是 從生到死伴隨每個人一生的。一個人就業、開工資、繳納保險、繳稅和獲得所有的社會保障,都要依據這個號碼,這是美國人的福利保障的依據,是命根子。美國人 每到一個新地方,都要到社會保障機構辦理住所變更手續,以便社會保障部門與自己的聯繫不中斷,給自己的資料能寄到,有好事情不漏掉自己。

美國人挺自私,絕不大公無私。他們對國家和政府的定位是十分功利主義的。他們絕沒有建設一個偉大祖國的雄心壯志,也沒有振興美利堅民族的宏偉願望,更沒有 為著後代的美好生活而犧牲今天自己的幸福的獻身精神。所以他們從來不認為人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來支配他們帶領他們走向未來。他們絕不會以繳稅的名義把 錢交給另一部分人隨意支配。他們把政府看作是「一個人無法做的事情大家不得不湊份子請一些人來做的僱用者們」。政府是他們雇來為全體公民服務的,為全體公 民謀取最現實的利益的。政府就是大家湊錢為大家辦事的。每個公民出錢了,湊份子了,不僅有權委託各級議會裡的議員們代表自己對如何花錢進行審查、批准和監 督,而且還必須從交給政府的錢中拿回一塊,由政府以社會保障的形式回報給自己。公民交給政府的份子錢如何記錄?公民靠什麼領取回報?就是社會保障卡里的記 錄。

所以,美國人的流動情況工作變動情況收入變化情況和繳稅繳費情況等都被一清二楚地隨時記錄著的。無論你到了哪裡。

駕照和社會保障卡使得世界上人口流動量最大的國家的人口流動情況被隨時清楚地掌握著。所以,社會不會失控。

可能有人會說,掌握情況不等於有序。那麼多人說搬家就搬家說流動就流動,社會秩序能不亂嗎?大家都往大城市跑怎麼辦?都去經濟發達地區怎麼辦?人口流動不控制不管理不可能不亂套。

但事實上美國沒有亂套,自由遷徙隨意遷徙甚至是愛好遷徙的美國一點都沒有亂套。其實,世界上有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只有區區三個國家,絕大多數國家是可以自由遷徙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亂套。

為什麼呢?因為自由。在自由的領域裡,始終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起著調節的作用,自由總會比行政控制更有效更合理更自如地調節著供需的平衡,保證著不亂套。

大家都往大城市擠,那裡的住房和物價就會提高,就業機會就會減少,准入的門檻就會越來越高。企業也會選擇到新的成本低的地區去發展,如此就會把人流引到新的地區。

再比如荒涼的地方沒有人去,當地人自然就會想辦法吸引人。美國的內華達州大多是沙漠,工業農業的資源都不行。窮則思變,於是這個州的法律允許辦賭場,以賭 為誘餌發展旅遊業。這個州有兩個著名的賭城,拉斯維加斯和裡諾。其中拉斯維加斯是世界級的賭城。美國人在道德領域裡非常現實,既然賭博是客觀存在的,與其 讓美國人去摩納哥的賭場送錢,還不如讓全世界的賭徒來美國送錢。如此,荒涼的沙漠裡建起了最熱鬧的都市,不僅賭博業旅遊業發展了,拉斯維加斯還成了商業會 展中心。

由此可見,政治上經濟上的自由是最有效的調節機制。保證不亂套的往往不是控制、管理和強制,而是自由,是老子的無為而治。從宏觀的角度思考,如果把人看作 是自然的一部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自由主義本質上是自然主義,就是讓自然規律起作用的主義,而不是由人類的空想臆想幻想設想理想來限制人類的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9

生果日報李華華: 天行國際(993)在11月15日的借貸人身份(稍作更正)

在2011年11月17日,生果日報李華華報導稱「從事金融業務嘅天行國際( 993)出通告,話前日(星期二)借咗 4000萬蚊畀一間 BVI公司 Lucky Start Holdings,貸款利息高達 36釐之餘,天行仲要收債仔 72萬安排費」,此外「貸款為期 90日,可以延長多 90日,不過逾期未還,要畀額外 12釐息。」

但是他竟稱,「華華 check唔到債仔係邊位」,此說肯定不確。

其實,該公告稱,「借方與貸方已簽立債務轉讓,以作為貸款協議下之貸款之抵押。」而附註稱,這堆債務轉讓「以就根據承兌票據結欠借方之債務作出抵押之方式轉讓債務作為貸款抵押」,那堆承兌票據就是「一間於聯交所上市之公司向借方發出本金總額為80,000,000港元之承兌票據」,所以只要找到這家上市公司,就找到賣方是誰,也就找到了這家公司的債仔。

根據港交所股權披露紀錄,這家公司只在中國環保能源(986,前南興)出現過。

尋回當日上市公司公告,發現當日有一項重大收購完成,該公告稱收購通函在2011年9月23日發出。再尋回該通函,很明顯寫出了Lucky Start Holdings 是持有人是趙真真女士持有的,其持有當次重大收購的業務48%股權。

該次收購的標的為廢紙回收業務,作價為8.5億,以3億現金、2.6億的5.25%利息的承兌票據及2.9億可換股債券支付,換股價最低為22.7仙,最高為68仙。但其中5,200萬可換股票據,是需要作為達到保證盈利為4,400萬人民幣的抵,所以暫時不能取回,需等待其實際達成的盈利金額作等額退回,但以5,200萬為限,所以暫時作價只是7.98億。

看回這單收購,其實供股集資發行可換股債券所得4億,已經在此耗用了其中的大部分,但所得盈利只有約2,600萬,而所付承兌票據利息就已經達1,300萬,估計收購市盈率達65倍,非常不超值。另外,收購顯然是有利賣方,因為如果他們達不成盈利保證,只是損失少量的可換股債券,但現金、承兌票據及大部分可換股債券袋袋平安,可說只是財技補習的手段,完全不利上市公司,只利了財技分子。

實際上這交易趙小姐已取得3.8304億,其中1.44億現金,但為何它會以高息借取4,000萬呢,真的令人費解。但轉念一想,如果這些現金可能只是因供股暫時放在此,並藉這些膨漲收購取走,然後退回給中間人,可就不難理解他們的做法。

這件事的下一步可能就是趙小姐無力還款,天行國際就取回那些不值錢的可換股票據,從而逐步取走這公司的現金。

稍後,我會繼續寫天行國際的故事,希望大家繼續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9

買奢侈品能彰顯身份 買奢侈品股票卻未必賺錢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2114620482/

相比較疲弱的國內股票市場和頻頻過會被否的國內服裝品牌,香港和國外的資本市場正迎來一場奢侈品上市潮。2011年12月15日周大福在香港上市,雖然資本市場對周大福追捧並不熱烈,開盤價甚至低於15港幣的發行價1元,仍然募集到150億港幣資金。

就在同一天,以在時裝設計師真人秀節目《Project Runway(天橋驕子)》擔當評委為人熟知的美國設計師Michael Kors的品牌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開盤價25美元較發行價20美元上漲25%,募集資金9.44億美元,公司市值達到38.2億美元。Michael Kors成為繼Ralph Lauren、 Donna Karan、Tommy Hilfiger和Kenneth Cole等之後又一位公司上市的美國設計師。

如此大的資金募集讓更多奢侈品牌躍躍欲試,英國珠寶品牌Graff計劃通過IPO募集10億美元,首選的上市地預計也是香港。此外美國高檔箱包品Tumi和意大利服裝品牌Brunello Cucinelli也都計劃在今年上市。

奢侈品牌IPO之惑

買奢侈品能彰顯身份,買奢侈品股票卻未必能賺錢,至少從去年上市的這些奢侈品來看是這樣。

Prada去年6月24日在香港上市,開盤價39.5港幣,募集資金近200億港幣,公司市值接近一千億港幣。然而,時至12月23日的收盤價Prada股價跌至33.6港幣,在這半年的交易時間中,最高漲至50.9港幣,最低只有27港幣,整體來說跌多漲少。從目前來看,靠買Prada股票來賺錢買Prada包包顯然是不現實的。

然而從基本面看,Prada的業績可謂靚麗。根據去年上半年報,Prada銷售額11.43億歐元,增長21.1%,淨利潤1.79億歐元,增長74.2%。就算歐債危機再嚴重以及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都不應該影響Prada股票的上漲。

這一點在同期在香港上市的Samsonite上也出現,新秀麗[12.18 18.95%]開盤價14.5港幣,最高漲到17.14港幣,最低跌到9.15港幣,去年12月23日的收盤價11.9港幣,跌幅還超過Prada。

然而,選擇在米蘭上市的Ferragam情況卻不同,去年6月29日上市價9.95歐元,上市共募集資金3.4億歐元,公司市值15億歐元。最高時漲至13.7歐元,最低8.7歐元,12月23日的收盤價為10.21歐元,較上市價漲了0.26歐元。

根據Ferragamo的上半年報,銷售額4.6億歐元,上升29.8%,淨利潤4570萬歐元,上升32.4%。從數據看比起Prada都遜色一些,但是股票的表現卻好過Prada。

如此表現的原因究其根本是Prada上市時估值過高所致,雖然20多倍的市盈率在中國股市不算什麼,但是在香港或國際股市都算較高的。更何況奢侈品雖然毛利很高,品牌無形資產也很大,但畢竟是零售業務,店舖需要一家一家去開,不可能如高科技等高成長行業給投資者無限遐想空間。

然而,由於中國奢侈品銷售的快速增長,香港股票市場已成為奢侈品牌上市融資的最佳渠道。雖然香港股票市場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但是真正海外公司到香港上市的此前只有法國護膚品牌歐舒丹。

不過目前未上市的或未被上市奢侈品集團收購的大品牌已經不多,Armani、Chanel、Dolce &Gabbana等屈指可數,Armani本人年紀漸長,一直有上市考慮,Chanel則從未有上市計劃,因此未來令人期待的大型奢侈品牌IPO並不多。

於是,那些已經上市的奢侈品牌開始考慮多地上市,比如在紐約上市的美國品牌Coach就選擇在香港也上市,而且上市並不募集資金,CEO表示上市目的主要是形象展示,起到宣傳作用。對於此種考慮許多人有不同觀點,因為上市公司需要披露公司相關信息,在香港上市就需要提供中文版的資料,這會讓許多國內消費者瞭解品牌的深入情況,褪去神秘面紗的奢侈品牌是否能說出更多故事來吸引消費者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

事實是最好說明, Coach於去年12月1日選擇在香港也上市,成為首隻在香港上市的美國註冊公司。Coach香港開盤價47.65港幣,當天成交額343萬港幣,其後甚至有多個交易日成交額僅數萬元,甚至有交易日成交額為零。Coach股價上市後一直呈陰跌狀,截至12月23日收盤價為46.05港幣,當天也沒有一筆成交。投資者如此缺乏興趣,Coach上市的宣傳目的達到多少呢?

資本與品牌的親密合作

雖然能上市的奢侈品牌越來越少,但是資本與品牌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世界最大奢侈品集團LVMH設立了L Capital基金,投資過Antichi Pellettieri、Gant、Pepe Jeans等品牌,旗下的L Capital Asia投資了先施[0.40 3.95%]表行、英皇珠寶等,目前正在亞洲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品牌進行投資。

此外,Chanel創意總監Karl Lagerfeld的個人名字命名的品牌KARL LAGERFELD近日與私募基金Apax Partners達成協議,在其投資下重新推出,並計劃拓展為全球性品牌。這裡不得不提到KARL LAGERFELD品牌的背後推手Silas Chou曹其峰,他是香港永新集團掌門人「香港毛紡大王」曹光彪的兒子。Tommy Hilfiger和剛上市的Michael Kors都是由他和商業夥伴Lawrence Stroll共同投資扶持,他們創立的公司Sportswear Holdings還擁有Michael Kors Far East(未裝入上市公司)、Tommy Hilfiger Asia、Pepe Jeans和Hackett的股份。此外他還與美國品牌公司Iconix合作創立Iconix China,通過品牌授權與國內服裝公司合作引入Iconix所擁有的品牌,並計劃每個品牌單獨上市。近日,Iconix China投資的品牌London Fog已經在香港上市。

與此同時,國內的資本也在積極向海外拓展,去年五月復星集團以每股13.30歐元的價格,收購Folli Follie定向增發的636萬股普通股,總收購價格約為8458.8萬歐元(當時約合7.83億元人民幣),佔Folli Follie集團增資擴股後的總股本約9.5%。收購後,希臘危機尚未得到解決,Folli Follie股票最低曾跌到6.48歐元,根據12月23日的收盤價7.55歐元,復星集團的投資浮虧達到43%,看來復星集團抄底還是早了一些。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此道理對奢侈品牌的股票也同樣適用。奢侈品牌市盈率較高,業務發展又可預測,而且可投資標的又較少。關於買奢侈品還是買奢侈品股票的問題,如果短期不怕套牢,長線買奢侈品股票肯定能盈利,因為據研究未來十年奢侈品行業仍將處於上升通道內,但是想靠短期買奢侈品股票賺錢買奢侈品就需要高超的短線操作能力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02

世界奢侈品協會被指系皮包公司 執行官身份可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5/3NNDIwXzQ1NDg3Nw.html

今年初,由世界奢侈品協會(以下簡稱「世奢會」)發佈的一份排行榜令這個名頭響亮的組織引起意想不到的關注。

在這個「全球奢侈品牌100強」榜單中有許多二線品牌。網友由此對世奢會註冊信息、運營模式提出質疑。

5月中,網友「花總丟了金箍棒」(以下稱「花總」)發現「世奢會」美國總部官網域名的註冊地是中國,註冊人也是中國人。他懷疑國際組織「世奢會」是只存在於中國的一個「山寨組織」。

隨後,更多疑點浮出水面,「世奢會」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和執行官歐陽坤身份涉嫌造假,「歐陽坤」為假名字;該組織還涉嫌發佈虛假行業數據和官方調查報告。

而「世奢會」的官方網站自稱國際非營利組織成員,總部位於美國紐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研究與管理的權威機構。

世奢會的真實面目到底是什麼,網友的質疑是否合理。隨著記者調查,一個由中國人註冊的、頂著「世界」名頭,打著「協會」旗號的「皮包公司」逐漸浮出水面。

5月15日,「世奢會」被網友質疑是皮包公司。網友調查發現,「世奢會」美國總部官網域名的註冊地是中國,註冊人也是中國人。而「世奢會」在官網上稱,自己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研究與管理的權威組織」。

「世奢會」中國代表處首席執行官歐陽坤表示,網友散佈不利消息,是為敲詐,他已於6月初報警。

記者遂向立案警局求證,警方未予以證實。

「世奢會」為商業組織?

網友「花總」是看到「世奢會」發佈的「國際百強奢侈品排行榜」而對其產生懷疑的。他查詢了「世奢會」美國總部的官網,發現官網域名的註冊地是中國,並把查詢結果截屏發在自己微博上。

網友「陳果IBM」曾於2011年末質疑過「世奢會」發表的一篇《茅台申請世界奢侈品100強的研究報告》。「陳果IBM」認為這是炮製的新聞。隨後,茅台酒廠公開表態,和此事無關。

「世奢會」(WORLD LUXURY ASSOCIATION)中國代表處官網稱,該協會是國際非營利組織成員,總部在紐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研究與管理的權威組織。

「花總」檢索了美國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非營利組織)數據庫,沒有找到「世奢會」。

「世奢會」註冊地在美國特拉華州。「花總」在該州政府網站上,查到其註冊資料,註冊資料顯示:「世奢會」註冊性質是 corporation(指商業性的)。這與「世奢會」官網的信息相悖。

6月11日,「世奢會」中國區首席代表和執行官歐陽坤告訴記者,「世奢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社團,而是一個非營利性質的經濟貿易組織。他還稱,雖然「世奢 會」註冊時確實不是非營利組織,但它的章程表明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這個(是不是非營利組織)不是政府決定的,是組織章程決定的」。

記者在白天和夜晚,分別撥打了「世奢會」紐約總部的電話,電話另一端一直是答錄機,傳來的是「這是世奢會,請留言(英文)」。

「世奢會」無法提供各國代表處電話

「世奢會」中國代表處在北京朝陽區華茂寫字樓。6月8日,前台工作人員稱,代表處於5月底已搬走。

唐路(化名)是「世奢會」中國代表處一名離職員工。他告訴記者,世奢會中國代表處在華茂時,租用了一間16平米的辦公室,水吧、會議室均與其他公司共用。

世奢會中國代表處官網稱,世奢會在國際上共有14個國家代表處,歐陽坤也確認了這一點。

但唐路工作期間從未見過任何兄弟代表處的信息,總部也從未有過任何政策性信息下達,所有的政策和發展方向都是出自歐陽坤。

記者也無法找到任何有關這14國代表處的網站。

6月11日,歐陽坤解釋說,那些代表處並非是獨立的,而是和當地一些機構合作,主要職能是整理一些消費數據,彙總到總部。

記者索要這些代表處的名稱信息及聯繫方式。歐陽坤表示,無法提供。

「世奢會」稱被敲詐

歐陽坤稱在今年5月底發現網友「花總」在微博上對自己及世奢會質疑。5月30日「世奢會」收到匿名郵件索要30萬公關費,歐陽坤匯去1萬餘元,並要求刪除「花總」某條微博。之後,該微博被刪。

歐陽坤認為「花總」涉嫌敲詐,向北京警方報案。他說,北京警方根據IP鎖定犯罪嫌疑人「花總」在上海,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已於6月11日正式立案偵查。

歐陽坤給記者發來虹口分局的立案決定書,和歐陽路派出所發出的協助調查函的圖片。

記者向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核實,工作人員稱有圖片所示立案號,但相關人員不在,無法確定是否立案。

南方週末報導,虹口分局歐陽路派出所曾向該報確認了這個決定書的真實性。

新京報記者詢問歐陽路派出所是否發過協助調查函。值班民警稱,派出所不會發這種東西,且立案決定書不會讓當事人看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74

身份被盜出手機 和記照追數

2012-11-15  NM
 
 

 

有讀者年前無辜被人盜用公司的商業登記出手機,隨即報警處理,電訊商知悉事件,犯案者亦已認罪入獄;逾一年後讀者卻離奇遭收數公司追收電話費,揭發電訊商意圖逼他為犯人找數!

江先生是酒吧東主,一○年八月,他屬下一名員工盜用了酒吧的商業登記,於和記買了十一部iPhone連上台月費合約,事後轉售手機圖利,一個月後江先生收到和記電話費月結單,揭發事件,並即時報警處理。其後該員工被捕並承認控罪,在去年一月被判入獄三個月。江先生以為事件告一段落,豈料事隔逾一年後,江先生在今年九月中突然收到和記委託收數公司發出的追數信,於是致電和記查詢,才知道是與之前的案件有關:「和記竟然話要追番之前個員工私下出咗嗰十一部iPhone嘅電話費同毀約費,總數要十四萬!」今次追數公司是受委託,先追收其中一部電話的月費及毀約費,合共二萬三千多元。他擔心另外十部電話的追數信將陸續寄來,於是立即向和記覆述當年案件,又提供警方信件作證,表明電話並非公司購買,惟和記仍要求江先生繳款,江大感氣憤:「啲電話唔係我出嘅,我係俾人盜用公司資料,我唔明點解我仲有責任俾呢筆錢!」

對質堅持追數

記者以三人會議方式與江先生一同致電和記,江問負責處理事件的職員為何明知該批手機是非法開戶,仍向他追款,職員竟反問:「點解我哋唔會追番啲錢?手機係用你公司個商業登記出o架嘛!」江重申當年警方已知會和記,和記明知戶口屬非法,無理由不取消,反而照計一年電話費,職員竟理所當然地回應:「警方係有通知我哋,但無人書面通知我哋要停機,貴公司亦都無通知我哋要停機,咁真係有人出咗機,我哋只不過係講事實,而家有個費用未交就追收,如果你交曬啲錢我就唔會追。」追問之下,職員指十四萬元的欠款包括該十一部電話在過去一年合共七萬多元的電話費,以及接近七萬元的毀約費。江質疑過去從無收過電話月費單,十一部電話從無交費何以仍能運作一年,而且為何欠款一年,到今年和記才突然追收,職員並無回答。

專家話合約無約束力

律師伍家賢初步瞭解事件後,明確指出該批手機合約對江先生的公司根本沒有約束力:「當初呢啲戶口開嘅時候係非法,就算用公司名開,都根本唔關間公司事,對間公司亦無約束力。當年報咗警之後,電訊商就應該取消戶口,而家好明顯係電訊商當時無cancel,喺度死撐。就算告上法庭,電訊商都追唔到筆錢啦。」通訊事務管理局及消費者委員會皆認為,事件不涉及一般電訊合約糾紛,建議事主循民事追討或報警。

回應拒認亂追數

本刊將投訴轉介至和記,惟和記的回覆與其職員於電話所述有所出入,和記發言人指一○年十二月曾收到江先生公司一名女職員通知,表示該十一個號碼並非該公司使用,要求和記取消服務,而和記職員亦已向對方提供終止服務申請書,惟之後再無收到回覆,故至今亦未能終止服務,並表示職員曾向江先生講過須提交終止服務申請,只是江沒有做,和記更表示,須於接到有關案件的調查結果,才會跟進事件。發言人又指自一一年二月起已多次發出電話費月結單,而十一個號碼當中有兩個仍有使用記錄。江先生則堅稱從未收到月結單,亦無收過終止服務申請書,對於有號碼仍在使用,他表示將報警處理,並會向和記發律師信,追究到底。(陳凱敏)

十一個電話號碼分開追數

江先生的公司當年被盜用商業登記,一共開設了十一個手機戶口,根據和記職員提供的詳細戶口記錄,十一個電話號碼當中只有兩個月費相同,其餘月費由三百七十一元至一千四百多元不等,職員指十一個戶口皆於一○年八月開始計算月費,全部均繳交了首月月費後便再無交費,加上十一個戶口各須付約六千三百元毀約費(欠交月費被視為單方面解約),因此江先生的公司總欠款達十四萬四千多元。不過,是次江先生被收數公司「駿菱顧問」發信追收的只是十一個戶口中欠費最多的一個,共二萬三千多元,換言之,和記日後可能會再分別追收餘下十個戶口的欠款。

壹判官

和記明知事主俾人盜用身份開戶,竟然仲理所當然話「咁有數就追」,罔顧實際情況,認真離譜!評分:劣劣劣劣劣(五個劣為最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96

商業新世界的三個基礎:API、身份、數據

http://www.36kr.com/p/171914.html

本週在業界引發騷動的Windows 8之父Steve Sinofsky離職也確定了一個嶄新的商業世界的三個基石:API、身份以及數據。

鮑爾默稱微軟需要有人跨越產品、將各種服務集成到一起,從而提供統一的客戶體驗。這意味著他似乎意識到否決Ray Ozzie的Windows Live Mesh項目並不是個好主意。

簡單而言,Mesh是一個數據中心,充當微軟的應用和服務的平台。通過 Windows Live Mesh 和設備網站,用戶電腦(無論是 PC 還是 Mac)、手機等設備上的文檔、照片和其他文件的副本可均保持最新。

Ozzie的願景威脅到了Windows總裁Steven Sinofsky的團隊在SkyDrive Web存儲服務上的類似努力。Sinofsky稱依賴Windows部門以外的服務開發會耽擱下一版操作系統,給公司的旗艦產品造成破壞。在Sinofsky的反對之下,鮑爾默否則了Mesh項目,最終也導致了Ozzie的離去。

而現在鮑爾默的決定似乎證明了出走的前微軟首席架構師Ozzie規劃的未來具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數據的統一還只是一個方面。在今天,融合是所有人都要面臨的問題。未來的系統必然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需要將人、組織以及生活中的一切東西連接到一起。

Kynetx是致力於這樣的系統的初創企業之一(Facebook、新浪微博、騰訊微信等也在做類似的事情)。其事件驅動交互的概念旨在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進行自動化,利用各種互聯的系統來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智能。比方說,日曆的更新可能會觸發智能代理制定旅行計劃。其實現方式有可能是利用一個身份識別服務層,基於對有關用戶的數據的分析來瞭解其屬性和行為,再通過一系列的API調用來完成。

Kynetx的創始人Phil Windley說,把身份、可編程性、數據以及上下文結合起來是新的現實。此外,物聯網也不可或缺。這些要素相結合將會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體驗。一旦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的身份被包裹進個人云和數據商店當中,那麼一個新的世紀就將到來。

那麼企業對API的需要也就不言而喻。這些API正在改變數據的面貌。把數據封閉起來已經沒有意義。IT的架構正在發生改變,API管理公司則提供了讓數據開放的不同方式。

但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我們如何標識自己。要想充分利用云,通過連接服務及事件驅動來讓我們的個人工作生活更加便利,我們的身份識別就變得更加重要—你是誰?你是什麼樣的人?這兩個貌似簡單的問題有時候連你自己都無法回答。

「應用」、「系統」的概念日漸式微應該會成為趨勢。應用將會被API和數據模糊,系統逐步會成為封閉的象徵。所有平台的繁榮都將取決於其開放性,一如現在的國與國之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59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天地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3t24.html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目前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就是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全文見圖。證券時報

上述報導,終於幫我解開一個困擾心頭已久的謎團。

$廣匯能源(SH600256)$三季報,宏源證券信用賬戶持倉8756萬股,中信建投信用賬戶持倉1932萬股,半年報還有申銀萬國信用賬戶持倉1750萬股。多少私募,樂在其中呀?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在每季度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來隱藏自己的身份,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

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股東人數變化情況一直被中國股民視為重要投資參考。但是,私募及資金大戶可以藏身在券商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的二級賬戶——融資融券賬戶中,而使得前述參考指標失真。

按照現行信披規則,在兩融業務中,投資者融資時抵押給一家證券公司的零散股票,將會集中到該券商開設的信用擔保賬戶中,而投資者開設的「信用證券賬戶」(即兩融賬戶)為其二級賬戶。然而,股票積少成多效果使得這些信用擔保賬戶能輕易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業界預計,如果不修改相關信披規則,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交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必將佔據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並使得上市公司股東人數技術性大幅減少。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隱藏前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今年三季末,已有55家證券公司的信用擔保賬戶在82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亮相,而去年底這一數字僅為486家。

數據顯示,金嶺礦業、杉杉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均佔6個,而華北製藥、長電科技、中華企業、白雲山A、中信國安等多只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券商信用擔保賬戶數量也達到了5個。

不僅如此,以往這些信用擔保賬戶僅出現在中小市值的股票中,今年三季末的數據卻顯示,市值過千億元的股票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也開始出現了此類賬戶。例如,中國神華和長江電力,儘管三季末市值分別達到3795億元和1066億元,但招商證券信用擔保賬戶仍然躋身這兩隻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持股市值分別高達5.2億元和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末,機構兩融賬戶數僅為2805個,個人兩融賬戶數為83.5萬個;而目前滬深兩市機構股票賬戶數為8.56萬戶,股票市值在50萬元以上的個人賬戶也達到118萬戶。如果按照個人持股市值佔家庭金融資產20%的比例計算,已經入市且家庭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的個人股票賬戶即可達到743萬戶。

對此,國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多家券商高管對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和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開通兩融賬戶,券商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規模會越來越大,勢必佔據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絕大部分,而出現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為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的現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股東人數指標可能失真

不過,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上述現象將給自己帶來哪些影響。

按照現行規則,投資者如果想從證券公司借錢買股票或者借股票賣出,必須提交擔保品,包括股票等有價證券。證券公司則會把所有擔保品,集中到其開設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中——這個一級賬戶下設兩融賬戶,後者用於記錄投資者委託,標明擔保品具體的投資者歸屬。然而,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僅公佈到一級賬戶這個集合賬戶。

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宋一欣和河北功成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洪增均認為,這勢必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投資者本來可以看到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真實身份被掩蓋;二是本來可以作為股票投資參考的股東人數指標失真。

宋一欣表示,由於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屬於集合賬戶,無疑掩蓋了真正的持有人身份,使得投資者無從判斷具有資金優勢的機構投資者動向。「有意義的數字被掩蓋,上榜的名單又沒有意義,信披細則需要修改。」

薛洪增則表示,由於信用擔保賬戶這一集合賬戶的存在,會在技術上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實際情況減少,從而使得持股趨向集中,這就使得原本可以根據籌碼集中度來炒股的投資者失去了一大利器。「儘管現在還不是非常明顯,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業務後,大量的投資者集中在一個賬戶裡,或從一個賬戶迅速恢復到分散賬戶,會讓股東人數失真。」薛洪增稱。

不過,也有個別投資者將券商信用擔保賬戶與公募基金等機構賬戶相提並論,藉以證明其合理性,這也遭到法律界人士的否定。宋一欣表示,儘管同屬於將資金集合的賬戶,但公募基金的下單人為投資經理,因此投資者可根據這些機構賬戶判斷機構動向,借此彌補中小散戶在研究和投資方面的劣勢,而信用擔保賬戶顯然不具有這一功能。

加劇中小投資者信息弱勢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10月份有數十名私募機構人士聚集在深圳福田區座談投資策略,探討的問題之一為:在股票保證金大幅流失的新形勢下,如何規避主動或被動上榜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對此,有私募人士在座談會上提出,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也得到不少私募人士的認可。據悉,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

按照相關規定,目前參與兩融交易的投資者主要門檻為開戶滿6個月和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由此可見,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資金大戶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的障礙較小。

宋一欣表示,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通過這種渠道隱藏自己,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薛洪增則稱,這一損失在未來有加大的趨勢。按照目前趨勢和國外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國的個人資金大戶和機構投資者仍有參與兩融的較大空間,這些大戶和機構都可以在季末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隱藏自己的身份,從而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

應還原股東身份

早在1993年,中國證監會出台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就規定,上市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年報內容應包括前十名最大的股東的名單,半年報則不需要。但在此後的10多年,為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以及讓中小投資者獲得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名單——尤其是主流資金的動向,前十大股東名單、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陸續被要求在半年報、季報中披露。

業界認為,這些信披政策在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披質量、打擊坐莊和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效果。事實上,監管層也在多項文件中告知上市公司,凡是對投資者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不管監管部門有沒有作出相應規定,上市公司均應當披露。「只公佈一個集合賬戶,而不公佈這一集合賬戶後面的詳細資料顯然是違背監管原則的。」薛洪增表示。

宋一欣和薛洪增表示,無論是考慮到投資者的現實需求,還是考慮到監管原則與方向,監管部門都應採取措施來解決券商信用擔保賬戶作為集合賬戶登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造成的弊端。

宋一欣和薛洪增建議監管部門,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還原股東身份,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徹底消失在股東名單裡;二是賦予券商公佈信用擔保賬戶的二級賬戶,即兩融賬戶明細的義務。

對此,有多位證券業和法律界人士表示,儘管表面上看信用擔保賬戶屬於抵押關係,但實際上是信託關係,因此第二種方式恐不符合《信託法》,因為受託人不能隨意公佈委託人的資料。因此,選擇第一種方式既是當務之急,也合乎情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3t24.html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目前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就是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全文見圖。證券時報

上述報導,終於幫我解開一個困擾心頭已久的謎團。

$廣匯能源(SH600256)$三季報,宏源證券信用賬戶持倉8756萬股,中信建投信用賬戶持倉1932萬股,半年報還有申銀萬國信用賬戶持倉1750萬股。多少私募,樂在其中呀?
私募借兩融賬戶隱藏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在每季度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來隱藏自己的身份,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證券時報記者 李東亮
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股東人數變化情況一直被中國股民視為重要投資參考。但是,私募及資金大戶可以藏身在券商信用交易擔保證券賬戶的二級賬戶——融資融券賬戶中,而使得前述參考指標失真。
按照現行信披規則,在兩融業務中,投資者融資時抵押給一家證券公司的零散股票,將會集中到該券商開設的信用擔保賬戶中,而投資者開設的「信用證券賬戶」(即兩融賬戶)為其二級賬戶。然而,股票積少成多效果使得這些信用擔保賬戶能輕易進入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業界預計,如果不修改相關信披規則,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交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必將佔據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並使得上市公司股東人數技術性大幅減少。證券時報記者獲悉,已有私募基金故意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成功避免現身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隱藏前十大流通股東身份
今年三季末,已有55家證券公司的信用擔保賬戶在823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亮相,而去年底這一數字僅為486家。
數據顯示,金嶺礦業、杉杉股份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均佔6個,而華北製藥、長電科技、中華企業、白雲山A、中信國安等多只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券商信用擔保賬戶數量也達到了5個。
不僅如此,以往這些信用擔保賬戶僅出現在中小市值的股票中,今年三季末的數據卻顯示,市值過千億元的股票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也開始出現了此類賬戶。例如,中國神華和長江電力,儘管三季末市值分別達到3795億元和1066億元,但招商證券信用擔保賬戶仍然躋身這兩隻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持股市值分別高達5.2億元和4.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0月末,機構兩融賬戶數僅為2805個,個人兩融賬戶數為83.5萬個;而目前滬深兩市機構股票賬戶數為8.56萬戶,股票市值在50萬元以上的個人賬戶也達到118萬戶。如果按照個人持股市值佔家庭金融資產20%的比例計算,已經入市且家庭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的個人股票賬戶即可達到743萬戶。
對此,國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多家券商高管對記者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和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開通兩融賬戶,券商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規模會越來越大,勢必佔據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的絕大部分,而出現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為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的現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股東人數指標可能失真
不過,投資者真正關心的是,上述現象將給自己帶來哪些影響。
按照現行規則,投資者如果想從證券公司借錢買股票或者借股票賣出,必須提交擔保品,包括股票等有價證券。證券公司則會把所有擔保品,集中到其開設的客戶信用擔保賬戶中——這個一級賬戶下設兩融賬戶,後者用於記錄投資者委託,標明擔保品具體的投資者歸屬。然而,股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僅公佈到一級賬戶這個集合賬戶。
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宋一欣和河北功成律師事務所律師薛洪增均認為,這勢必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投資者本來可以看到的前十大流通股東的真實身份被掩蓋;二是本來可以作為股票投資參考的股東人數指標失真。
宋一欣表示,由於券商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屬於集合賬戶,無疑掩蓋了真正的持有人身份,使得投資者無從判斷具有資金優勢的機構投資者動向。「有意義的數字被掩蓋,上榜的名單又沒有意義,信披細則需要修改。」
薛洪增則表示,由於信用擔保賬戶這一集合賬戶的存在,會在技術上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東人數較實際情況減少,從而使得持股趨向集中,這就使得原本可以根據籌碼集中度來炒股的投資者失去了一大利器。「儘管現在還不是非常明顯,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兩融業務後,大量的投資者集中在一個賬戶裡,或從一個賬戶迅速恢復到分散賬戶,會讓股東人數失真。」薛洪增稱。
不過,也有個別投資者將券商信用擔保賬戶與公募基金等機構賬戶相提並論,藉以證明其合理性,這也遭到法律界人士的否定。宋一欣表示,儘管同屬於將資金集合的賬戶,但公募基金的下單人為投資經理,因此投資者可根據這些機構賬戶判斷機構動向,借此彌補中小散戶在研究和投資方面的劣勢,而信用擔保賬戶顯然不具有這一功能。
加劇中小投資者信息弱勢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10月份有數十名私募機構人士聚集在深圳福田區座談投資策略,探討的問題之一為:在股票保證金大幅流失的新形勢下,如何規避主動或被動上榜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對此,有私募人士在座談會上提出,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的最後一天,通過將所持的股票全部抵押給券商進行融資即可規避上榜。這也得到不少私募人士的認可。據悉,這一成本和風險較低的操作手法已被機構投資者和個人大戶利用。
按照相關規定,目前參與兩融交易的投資者主要門檻為開戶滿6個月和金融資產超過50萬元。由此可見,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資金大戶將股票抵押給證券公司的障礙較小。
宋一欣表示,中小投資者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變化成了他們觀察大資金動向的重要渠道之一。包括私募機構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如果都選擇通過這種渠道隱藏自己,這對中小投資者而言將是一大損失。
薛洪增則稱,這一損失在未來有加大的趨勢。按照目前趨勢和國外資本市場的經驗,我國的個人資金大戶和機構投資者仍有參與兩融的較大空間,這些大戶和機構都可以在季末最後一天通過兩融賬戶隱藏自己的身份,從而在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消失。
應還原股東身份
早在1993年,中國證監會出台的《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就規定,上市公司對外公開披露的年報內容應包括前十名最大的股東的名單,半年報則不需要。但在此後的10多年,為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以及讓中小投資者獲得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名單——尤其是主流資金的動向,前十大股東名單、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陸續被要求在半年報、季報中披露。
業界認為,這些信披政策在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披質量、打擊坐莊和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效果。事實上,監管層也在多項文件中告知上市公司,凡是對投資者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的信息,不管監管部門有沒有作出相應規定,上市公司均應當披露。「只公佈一個集合賬戶,而不公佈這一集合賬戶後面的詳細資料顯然是違背監管原則的。」薛洪增表示。
宋一欣和薛洪增表示,無論是考慮到投資者的現實需求,還是考慮到監管原則與方向,監管部門都應採取措施來解決券商信用擔保賬戶作為集合賬戶登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造成的弊端。
宋一欣和薛洪增建議監管部門,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還原股東身份,讓券商信用擔保賬戶徹底消失在股東名單裡;二是賦予券商公佈信用擔保賬戶的二級賬戶,即兩融賬戶明細的義務。
對此,有多位證券業和法律界人士表示,儘管表面上看信用擔保賬戶屬於抵押關係,但實際上是信託關係,因此第二種方式恐不符合《信託法》,因為受託人不能隨意公佈委託人的資料。因此,選擇第一種方式既是當務之急,也合乎情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