紿路人"無端端"的回應 股海無涯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U5ESNT0PL4145585&id=198069&catID=&keyword=&searchtype=
無端端小兄弟,
(552)
也好, (1800)
也好, 我都沒有留意, 也沒本事提供任何個股的意見, 但我勉強可以指出你一些問題, 聲明在先, 我不是投資高手, 只是分享一下我的炒股方法....
首先, 正如我給你的第一個回應, 不跟大市起跌的股本身就很難炒得好, (552)
以一年看絕對不跟大市, 跌不夠所以也升無力. 盡量避開類似的股票, 不幸買了那最好盡早換馬, 不要抱住"明天炒到它"的心態去等. 你要把股市當作個遊樂埸, 不好玩的東西就找另個玩, 要主動而不是被動, 不然就是股市玩你, 不是你玩它.
(1800)
其實整體上是跟隨大市的. 但你犯了另一個許多人也犯的毛病, 我猜你是怕大市高處不勝寒所以才選了一隻近期落後大市的"好股". 面對這種錯誤, 首先你要假設並深信, 在充裕資金下的市埸是非常有效率的, 每刻股價的變動都百分百反應了股票當時的價值. 理論上沒有落後股也沒有升過頭的股. 股票跌得多並不代表便宜, 升得多也不代表貴, 變得只是每一刻我們玩家對它的估值. 在資金市中, 好炒的股票一定不便宜而且一路領先直到最後, 如騰訊或比亞迪. 所以別怕高追, 因為要輸大家一齊輸, 買其它或輸得更慘. (別問我為何沒買1211和700,我只是看錯市, 6月尾已跑光了, 唉~)
或許你會問, 即然目前市埸是屬於高效狀態, 那為何941到尾聲才發力. 這是因為每一潮的的升跌起伏都有某些規律, 但這規律每次不同, 如03年最先潮起的是地產股, 最後也是地產股完成整個升浪. 09年則是由資源股先起步.......只要你留心觀察, 出手夠快, 換馬夠狠, 一般在一個大升浪中就算後發後至, 也多少少可以賺到些, 至少肯定賺得多過買落後股或不跟大市同步的癈股.
尋路人工智能:黑科技催化的產業變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7/162865.shtml
尋路人工智能:黑科技催化的產業變革
華興資本
人工智能剛剛開始,像是一個淘金的時期,因為你不知道哪個領域你可以淘到金子。
本文由華興資本(微信ID:iChinaRenaissance)授權i黑馬發布。
人工智能被視為“互聯網下半場”的重要風口,越來越受到各方關註。但巨大的藍海背後,行業仍面臨應用前景不明、估值過高等諸多痛點,一系列問題有待解答。
人工智能演變到什麽階段?是否存在泡沫?小公司如何彎道超車?傅盛、黃明明、鄺子平、汪華、吳甘沙、徐立、余凱等一線創業者、投資人圍繞行業熱點話題展開了一場長達3個小時的對話。

淘金時期
主持人劉英航:人工智能在現實當中演變到什麽程度,什麽時候可以顛覆現有的場景?
吳甘沙:現在基於大數據的暴力計算型人工智能在很多領域已經超過了人類智能,意味著人工智能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可以創造客戶價值,不僅僅只是一個概念。當然人工智能目前解決的問題還是比較早期的,比如中低級白領做的事情。高級白領做的事情、需要深入思考的,以及需要靈巧控制的藍領工作,人工智能做不了。
余凱:人工智能作為一個推動者的技術,本身構成一個產業缺乏很多關鍵要素。一些傳統產業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發生了兩個變化,第一,這個技術在產業里有大規模應用;第二,使這個產業里面的新玩家能夠顛覆老玩家,比如搜索廣告,在電視里全國都看到同一個廣告,搜索則是千人千面,這正是基於深度學習的技術。
我們地平線關註三個機會,第一,智能語音。第二個,智能攝像頭,第三個自動駕駛,從輔助駕駛,半自動駕駛,全自動駕駛里面有大量的機會。人工智能剛剛開始,像是一個淘金的時期,因為你不知道哪個領域你可以淘到金子。

徐立:現在從業者做的事情,短期來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超過普通人的能力。現在人工智能做的很多事情是純數據驅動,需要大量的人把知識傳遞給機器。這些能給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帶來效率提升,但不會帶來新的場景。真正帶來服務升級是第二個階段:超過專家,因為專家的能力和知識比較稀缺。比如駕齡較長的司機、醫院專家號等。
現在,第一階段,超過普通人,很多垂直領域已經可行,未來可能應用到更多的垂直領域,實現工業的突破。第二階段,超過專家,可能有待算法的進一步演進,包括用算法生成專家數據,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傅盛:關於人工智能的應用,我認為基礎是技術,但並不認為技術是唯一的決定力,技術完美了,到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邊界值的時候,這個世界不需要產品,不需要創業者,需要銀行家就夠了。
第二是產品,你要思考在不完美的情況下怎麽組合你的產品,包括重組你對產品的思路,我不認為特斯拉今天真正解決了讓電池可以跑兩千公里不用充電,它真正改變的是你對電動車的定義。人工智能也一樣,怎麽找到一個尖端的產品應用?我那個時候自己催生的想法就是機器人。
第三是需求,產品和技術的結合是為了滿足需求,哪個大的需求一定發生,它就一定能倒逼技術重構。因此,要從需求角度重構產品和技術。很多人問,你要做機器人,機會在哪里?機會就是人越來越貴。當有一天機器成本比人便宜的時候機會就出現了,哪怕這件事是最簡單的端茶送水。

黃明明:我認為判斷人工智能領域是否有泡沫、價格是否貴,核心就要看有沒有價值。一種商業模式能否幫助原有行業大幅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我們判斷其是否有價值的關鍵點。現在人工智能在很多領域已經能創造出切實的價值。比如自動駕駛。
鄺子平:第一,我認為人工智能已經到了可以大規模商用的階段。前些年看的一篇文章認為,技術發展都遵循某種規律,就像在棋盤上放米粒的寓言,當一粒米變兩粒,兩粒變四粒的時候,沒有人考慮用它做飯,而當過了某個紅線,確實可以做一鍋飯。現在人工智能就進入了棋盤的第二半,每一次的平方所產生的效率都是巨大的。
第二,最近確實存在很多偽AI。現在很多項目,你去聊的時候,都會有人跟你說大數據、人工智能,這確實造成了目前行業的一些虛火。
第三,從機會上講,現在還是蠻令人興奮的一個時間點,還能夠找得到純技術的平臺公司,而不是應用+AI。
汪華:我認為AI由兩條腿驅動。一條腿是技術驅動,前幾年,深度學習、GPU等各種新理論出現,成就了很多黑科技企業,這些企業往往驅動的是一些更加久遠的、中長期的東西,比如自動駕駛、真正意義上的家用機器人等。但受制於科技、算法,產品大規模應用於生活可能還需要三到五年時間。但黑科技領域更容易產生獨立的公司。
另一條腿是需求驅動。需求驅動跟技術沒有關系,它來自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從1995年開始的互聯網,到最近的移動互聯網將所有的人和場景連接起來,使得交易量和交互量幾何級數般上漲,如此龐大的數據不得不交由機器自動化處理。而只要一家公司采用人工智能技,效率提升到足夠高之後,就會相比競爭對手產生巨大優勢,逼著其他人不得不采取行動。因此,需求驅動這些公司不斷提高線上化率,並向其他行業延伸。
但缺點是,這個領域產生的公司,很難是純粹意義上的AI公司,大多是AI+場景或者AI+業務,且大多數是2B的公司,技術相對複雜,對創業者要求比較高。
向死而生 以強勝弱
主持人劉英航:巨頭林立的AI行業,創業公司如何找到自己的突破點,實現彎道超車?
吳甘沙:小公司可以做一些事情:首先,試錯要做到更好,試錯成本要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探索一個未知海域的時候,萬噸巨輪很容易觸礁,但是小公司開著沖鋒舟去,很有可能成功,要抱著一種向死而生的心態。

其次,小公司可以有一些創新的策略,第一,邊緣創新,找主流市場邊緣的垂直細分市場;第二,差異化創新,我不一定比大公司做得更好,但是我做不同的東西;第三,協同創新,兩個大公司之間合作往往很困難,因為都有自己的傲慢,而且法務部門比較保守。但是小公司,放低身段,非常容易進行合作。這些都是小公司的機會。
余凱:對小公司來說,一定要讓自己的商業模式在大公司的射程範圍之外。大公司有兩種能力,一個是勢能,一個是動能,動能是現在的業務,勢能是他積累的人才業務和資金。
小公司如何在射程之外找到機會?兩個因素比較關鍵。第一,對數據資源的獨占性,這是一個關鍵的戰略資源,我們看BAT,整個價值都建立在這上面。第二,數據轉換成價值的效率,比如每秒鐘處理多少數據。這往往不是大公司的優勢,因為一些核心的技術,從零開始投入到最後形成戰鬥力,需要至少三年時間,跟大公司小公司沒關系。
徐立:關於AI+行業:如果創業公司的核心技術能形成壁壘,而且在某個行業里面具備關鍵要素,那就需要在這個領域垂直打通,形成需求、數據、行業的回路,打通閉環。反過頭來,核心要素並非都都具備的情況下,你就要找準合作夥伴。這是我們這幾年核心的一個想法。
傅盛:小公司並非沒有機會,要看它在垂直化方面有沒有可能擊穿一個行業。比如當年百度推外賣,高層的想法是做了總比不做好,但為什麽不做今日頭條?因為對他們來說機會成本太高。所以小公司一定要拼垂直化場景,一定要把應用想得非常深。另外,還有一個觀點,前景越明朗的應用,對小公司越是巨大的前景。
黃明明:小公司的機會,在於專註,把力量用到一點。前幾天和李想聊天,說到大眾在中國的車型,密密麻麻有上百種,他隨便問到一個投資人,你能說出朗逸和帕薩特以及寶來有什麽區別嗎?對方答不上來。如果真的把所有的資源集中到一個點,小公司能做到比大公司強,如果在這一點上比不上大公司,就別指望有什麽以弱勝強的機會。
我認為在特定的應用場景產生數據的地方,是AI類創業公司的機會。這就是我們為什麽投一家自動駕駛公司的原因,事實證明谷歌和百度的自動駕駛之路幾乎走到了死胡同,因為他們只做算法,但沒有應用場景,無法真正上車應用。要在垂直應用場景紮得足夠深,自己可以產生數據,然後正向反饋,這是BAT沒有的,小公司可以從這方面去尋找機會。
汪華:在這個事情上千萬不能有錯覺,做創業不要把希望寄托於大公司傻,大公司懶,大公司反應慢。你沒有任何的這個東西可以跟大公司拼。首先你要做的,是大公司在一段時間內,壓根不會做的事情,或者大公司做了之後會自殺的事。比如說谷歌的Android對於微軟來說,當時的微軟就是自殺,他不能把自己的操作系統都免費了。
第二,別把大公司當作對手。大公司,你可以把它當作一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有些事情只有大公司推得動。比如說在全中國實現移動支付,只有大公司能做到。而大公司一旦把這件事做好了,大量創業公司可以從中受益。所以千萬不要把大公司當做競爭對手,把大公司當做一個寄存生態來對待。
第三,從來不存在以弱勝強的想法。創業公司雖然一開始小,但在一開始紮進的領域想辦法以強勝弱,隨後每打一仗,搞到各種各樣的資源,在局部戰爭里面以強勝弱。
貴與不貴不重要,關鍵是做成
主持人劉英航:人工智能領域是否有泡沫、估值是否貴了?
徐立:目前來看人工智能確實存在市場過熱現象。過熱會導致大家對市場應用的判斷產生一些偏差。技術公司做垂直應用,第一要把產品深紮進去,第二需要大量的基礎投入和長期的行業沈澱,但AI過熱導致從業者比較浮躁,不停換方向嘗試。關於估值,貴不貴關鍵還是看成不成,團隊和方向很重要。
余凱:現在應該考慮的不是估值問題,而是怎麽把研發往前推進。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講,貴與不貴不是那麽重要,關鍵是做成。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說,高跟低也不是那麽重要,關鍵是能夠拿到足夠的資源,讓這個公司可以做成,這是我核心的觀點。
傅盛:我不覺得人工智能太貴,最大的問題在於投資人對人工智能了解得太少,很少碰到靠譜的,所以造成了魚龍混雜。
人工智能起源於學術,但是後續推進的是工業界。在今天學術這個階段,推進是比較有限的,後面都要靠大量的數據實踐和應用實踐。所以,我覺得第一波項目估值很貴可以理解,但是後面工程化、產品化的人,會做得更靠譜一些。現在很多公司真正做的是模型,距離產品還有很長的路。
黃明明:純做算法的公司估值有些偏高了,剛開始純做算法出來的,大牛的背景,一定估值上天。但是現在大家看了一段時間,明白了光有算法沒用,你得應用落地。所以貴和不貴其實是相對的,一億美金天使輪貴不貴,肯定貴,但是你如果看到它是一個一千億美金的公司,那肯定要進去,能投多少投多少。
因此在人工智能領域,對產業的洞見和深刻的理解特別重要,要求我們作為投資的人必須要深入到產業里面,否則你怎麽判斷這是一個一億美金的機會還是十億美金的機會?
鄺子平:我總體覺得是貴。現在絕大部分技術型的、平臺型的公司目前還是一個2B的場景,但(投資機構)卻把它們當作2C的公司來做。這樣的公司,後續還需要多輪的融資支持它的成長。如果天使輪一下子把估值做到一億,那A輪總得三億,做到F輪怎麽辦?
汪華:其實很多人工智能公司估值來自稀缺性,而不是來自技術、價值或商業模式等等。還想補充一點,在任何一個領域,如果最後大賽道里面出了十個公司,第一波出來的公司往往只占了兩個,八個還在後面。
搶灘自動駕駛
主持人劉英航:想問一下三位投資機構,接下來人工智能的領域重點會是什麽,你們會投資哪些方向?
黃明明:自動駕駛一定是一個超大領域。順著自動駕駛,還可以看雷達、電池等一系列的產業鏈。但是,雷達看了十幾、二十家公司,實在下不去手,每一家都很貴,連小批量的量產都沒有,卻已經按照傳統有量產能力的估值飛上了天,但是我們會圍繞這個產業鏈持續來看。
另外我們覺得創業公司可以在特有的場景形成數據,從而產生正反饋,這個數據未必是大公司可以很容易拿到的,這個我們也在看,比如說人工智能+醫療。
鄺子平:人工智能在醫療、金融等垂直領域的應用,我們現在比較努力地在看。同時,我們相信未來在無人駕駛領域會有較多的輔助出來,雖然現在有一點難。離真正無人駕駛車輛大量應用的時間點再近一些,可以投一些能提供更好解決方案的企業。
汪華:我們就是按照剛才提到的兩個科技來投的,一個是黑科技領域,無論是無人駕駛、數據,還是其他將來一定會產生重大突破的黑科技,比如自動駕駛、雷達、高清地圖等,視覺領域我們也投了一些。
第二是需求驅動的方向,也就是必須實現自動化的領域,比如金融、醫療,等等。
[本文由華興資本(微信ID:iChinaRenaissance)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人工智能
產業變革
互聯網
贊(...)
分享到:
3路人馬搶iPhone 拆解難民排隊黨
1 :
GS(14)@2011-11-17 20:29:262011-11-17 NM
上週五本港蘋果店開售iPhone 4S,白領儷人上班必經的中環ifc天橋,恍如旺角黑夜。本刊跟踪這班排隊黨,發現大批難民,包括非洲、巴基斯坦及印度人等,紛紛受聘通宵排隊搶機。除了最基層難民排隊黨,本地拆家及大陸買家兩路人馬亦不執輸,指揮排隊黨包圍ifc瘋狂搶貨,一部4S的本地零售價為五千元,去到大陸即炒高至七千元,六千多部手機,一個早上就掃光,大部分更流入內地的龐大手機市場,這個不單是iPhone 4S熱潮,而是香港獨有的排隊黨搵快錢之門。
上週四,即公開發售前一天,ifc蘋果店即嚴陣以待,用鐵馬劃分約五十格猶如牛欄一樣的排隊區,每格約二十五人排隊,最後一大格更擠滿了過百人,站在格內的人幾乎動彈不得。
難民淪為排隊黨
記者所見,這群人有七成是非洲、巴基斯坦等有色人士,成為搶機陣營中最鼎盛的第一路人馬,為數近千,愈近隊頭就愈多,第一格內除了七個是本地就讀IVE的學生外,其餘都是清一色著得衣衫襤褸的南亞裔人士,他們很多都不懂廣東話,大部分時間都足不出「格」,一日三餐都在格內,各人並帶備空樽小便,周圍臭氣沖天,而每格都有一兩名兇神惡煞的本地人四圍巡視,當見有陌生人與格內的南亞裔人士交談,便立即怒睥。露宿一宵,翌日早上七時,iPhone 4S正式開售,一名打扮貌似電影《無間道》中的「傻強」、一身黑衫黑褲的男士拿着一本數簿,帶同十多名仔施施然到場,與一名酷似馬勒當拿的南亞裔話事人密斟一輪後,便開始點算這班南亞裔排隊黨的數目,然後一名男士隨即打開行李箱,眾目睽睽下拿出疊疊金牛,向入場買機的隊員逐個派發,每人約有二十六張,正是每人限買五部手機的價錢(每部16GB手機售$5088),又在他們身上貼上黃色、綠色等膠貼,以便認人收貨。記者在旁拍攝,一名男子即撲出來大喝:「影兩張好走啦!唔好阻住我哋呀!」
由於所有買機人士由ifc一樓入、二樓出,而二樓亦只有一個出口,故大批監控這幫人的人士,如「傻強」、「馬勒當拿」等,已增派大量人手「捉人」點數及收機,其中一人更大聲斥喝旁邊另一個兄弟:「睇住紅色貼紙!捉人呀,而家出嚟啦!點齊數有幾多部!」這時整個ifc都被這批人包圍,到處都是一堆堆的人,令不少途人及旅客側目,而收了酬勞(每人一千元)的就霸佔場內梳化休息,或者索性坐地和同鄉閒聊。但實在人太多,混亂情況經常發生,一名南亞裔人士Husan在出口準備交機收錢時,遭蘋果職員趕離場,不久又有人發現捉漏了幾個南亞裔人士,慌得即時報警,最後不了了之。據知,為免排隊黨「走機」或走數,只有熟人介紹才可加入買機,負責人亦清楚他們的身份及個人資料,一旦有人走數,大部分都有辦法找到。
重慶幫搵食
記者訪問了該位與保安員衝突的印度人Husan。二十三歲的Husan來港三年,現住重慶大廈,他聲稱自己是難民,由於不能工作,他與其他鄉里唯有靠「大佬」聘請任排隊黨,買賣電話賺取外快,「我哋(指與在場的排隊黨)互有認識,有啲係印度、有啲係巴基斯坦、印尼、非洲。如果佢哋有工做,都唔使嚟呢度排隊啦!」重慶大廈分五座,A、B、C三座以內地自由行及外國旅客為主,D、E座則為印度、巴基斯坦等難民居住的集中地,每間房不足三十呎,環境惡劣。Husan說,樓上樓下的鄉里及同路人均相熟,背景相近,也是不能外出打工,他和其他難民有時靠替旅客拿行李或介紹咖喱食肆等,每次賺取一、二十元貼士。他說鄉里頭目與社團人士混熟,每次有搵快錢的機會,便立即動員難民幫去排隊,但他說做地盤黑工較易被捕及風險較高。
有難民社工透露,難民做排隊黨賺錢已是唯一可維生的路,「為咗生存一定要咁做,如果連呢啲都唔做,佢哋會做其他好差嘅嘢。由於聯合國嘅例好嚴格,寫明唔可以有工錢,就連做義工俾車馬費都唔俾,乜都唔做得,好多人被逼滯留幾年,好人都變廢人!」他坦言,有些難民替黑幫走粉賣淫維生,生活艱苦。根據入境處資料,現時本港約有六千六百名正等候甄別的難民,他們以南亞及非洲裔為主。根據本港法例,難民不能在港工作,主要靠服務機構每月提供約三千元過活,並向食物銀行免費領取必需品(每十日上限為三百元)。根據入境處○九年一月統計,現於本港真正獲得難民身份僅得一百零三人,政府曾透露滯港的南亞或非洲裔難民,大多以旅遊或偷渡來港後打「黑工」賺錢,遭拘捕後便聲稱在居留國遭酷刑或不人道對待,再以「酷刑聲請」(Torture Claimant)申請留港。由於本港簽署了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不得將提出酷刑聲請人士遣返,入境處遂向他們發「行街紙」留港等候甄別。
有份排隊搶iPad
Husan坦言並非政治庇護的難民,他說在印度生活困苦,於是與父親拿着假護照過關,在本港機場入境時被捕判入羈留所,其後他申請難民資格,因沒工做,難民鄉里便介紹他替黑幫運毒,試過帶可卡因被捉判監數月,他說許多難民替黑幫工作賺取生活費,但就拒絕透露今次買機誰是幕後老闆,只說認得「傻強」是其中一個在場話事人,又說:「上次iPhone 4、iPad 2都有人搵我哋排隊,我哋無嘢做,等幾日無所謂,又可以賺到錢。」除了難民排隊黨,ifc內亦有大陸人搶機,一名來自廣東的程先生就請了五、六十人排隊搶機,大部分是內地人,亦有本地師奶及失業人士,記者見他在蘋果店的出口捉人,查問他收了多少部機,程則說:「而家起碼收到二、三百部!收齊就會拎返深圳賣。」連場混戰後,中午時分,負責人把一個個塞滿手機的旅行喼(每喼可放約二百部)迅速離開ifc,分批散貨。記者見到「傻強」與負責付款的老細離去後不久,其手下即分成多批,將行李喼帶走,不少都送到先達廣場的手機店散貨。
先達大拆家
難民排隊幫是前線咕喱,其上線的拆家買家,大部分都在先達搵食,是搶機陣營的中層人馬。記者週一問先達手機店「瑪亞科技」老闆阿Ken收不收貨,他笑言「多多都要」,「基本上有幾多貨我哋都要,多多都要,大陸客日日都會落嚟呢度買機,如果有貨,佢哋可以一買就幾百部,大陸客而家閒閒哋都帶二三百萬落嚟入貨。」4S有價有市,不愁出路。原價$5088的16GB 4S,上星期五在先達平均收購價是$6300,翌日貨源減少,收購價升至$6500,到本週二,收購價更高達$7100。在先達這個iPhone 4S集散地,買家多為內地人,「好多人每日都幾百萬現金交收,每個客(內地客)最少都有一百萬cash。」他說,不少內地炒家長駐先達,一見機就掃,掃貨後便運回內地出售,他給記者看一張影了大堆「金牛」的照片,足足有二百多萬現金,記者嘩然,但他冷冷的說︰「做耐咗都麻木,無感覺。」
為應付內地客的需求,阿Ken與拍檔Chris早早作出部署︰「一早就搵定一大班朋友去ifc排隊,佢哋好多都係學生,又有啲係南亞裔,排隊兩三日,人工二千蚊。」以買五部機計,即每部機的排隊成本為四百元,較難民排隊黨高一倍。「我哋搵咗幾個同事去,一個負責喺門口派錢俾佢哋入去買機,一個守住門口收機,另一個就幫手出糧。」Chris笑言不怕這班排隊黨挾帶私逃︰「佢哋都唔係第一次幫我哋排隊,我哋有齊晒佢哋資料,走唔甩。」
日賺四十四萬
大約四十名排隊黨為店鋪掃貨二百部,另外,由於今次蘋果高調開售4S,不少市民自行排隊入貨,然後再到先達賣機,上週五瑪亞科技便收到了二百部街客放機。「嗰日收機六千三,我哋再以七千蚊賣番出去,每部執七百!」阿Ken上週五透過排隊黨及鋪頭各收了二百部4S,一日內共轉售了四百部,扣除入貨成本及僱用排隊黨,粗略計算賺到四十四萬多元。日賺數十萬的「瑪亞科技」竟然是先達的新手,在先達開檔只有短短三個多月。老闆阿Ken只有廿五歲,未進駐先達前,他是街邊的「收買佬」,用客貨車在旺角街頭收機,專收iPad、iPhone,然後轉售給內地客。他為擴展市場,更在網上各大討論區留言,列出聯絡電話,甚至有內地手機號碼,方便內地人聯絡,擺明做內地人生意。「其實好多人以為我哋賺好多,我哋只係賺頭一浸,之後已經無咁好賺。好似今日我哋收機價已經俾到六千九,賣番出去係七千,一部機只係執一百。不過我哋量多,所以計埋條數就好似好好賺。」他笑言,其實最好賺的應該是前來放機的人。
個體戶刀仔鋸大樹
大有大做,細有細做,先達大戶瘋狂掃貨,也有個體戶炒家每天在電腦前刀仔鋸大樹。二十八歲的Jackie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當蘋果炒家近兩年,iPhone 4 、iPad 2都炒過,今次他又「重鎚出擊」,首輪就用盡四張信用卡約共七萬元的信用額,一口氣訂購十三部iPhone 4S。他保守估計,若賣給先達商戶,每部至少賺千元。 Jackie表示,這副業隨時為他帶來每月萬多元的額外收入,「我自己對電子產品比較熟悉,前幾年愈來愈多人用iPhone,賣上大陸至少穩賺幾千,所以我就試吓做炒家,就算我炒得咁濕碎,一轉都賺到萬幾蚊。」他說收到iPhone後就賣給先達散貨。
不少個體戶炒家跟Jackie的做法差不多,一般透過 Store訂購iPhone然後託運來港,不過要確保成功訂購十多部iPhone,Jackie自有炒家的法門,「好似今次訂iPhone 4S,我就準備咗三、四張信用卡過數,六個 ID去登記,仲要分開四張單去訂十三部機,咁蘋果就唔會咁易發現我訂好多部機,然後cut咗張單。」然而,Jackie也嘗過損手的滋味,皆因網上訂購,至少都要兩個星期才到貨,萬一市場價格下滑,炒家可能被迫止蝕離場,「我炒過一轉iPad 2,訂咗未收貨,個價位就跌破成本價,十幾部iPad 2最後逼住賣,好彩都係蝕幾百。」
大陸收機潮冷卻
各路人馬得來的iPhone 4S,最後都是拿去大陸放貨,是整個搶機流程的最後歸宿。原來無論是先達、南亞幫或散戶炒家,大部分的貨最後都會流向內地集散,其中深圳華強北路的多個專售手提電話的商場,更成iPhone 4S的集中地。創欣達科技經理巫小姐說:「你有貨就快啲放,噚日叫價六千四百,今日得番六千三百。」
原來短短幾日,炒賣熱潮已經冷卻,目前收機價只勉強維持五千元人民幣(下同)(約六千一百多港元),較上週五至癲價下跌六成四,商戶李先生說:「上星期五啱啱出,最癲嗰陣收到成一萬四千蚊,但好快已經跌到六千幾,而家收五千蚊。」賽格通信市場的榮豐通訊負責人小莊坦言:「今次iPhone 4S同iPhone 4都差唔多!如果出iPhone 5就可能好多人要。」反而「山寨版」iPhone 4S卻一個月能賣出十多、二十部,每部售價約為五百至八百元(約六百一十元至九百八十港元)不等,有商店更表明貨源太多,暫停收機。這股iPhone炒機熱潮,來去如風,ifc天橋留下的大堆垃圾和膠樽都已清理,但大家都不忘這個一日搵錢的日子,並等待下一個時機──iPhone 5發售的來臨。
4S兵分兩路
先達鋪一日賺$44萬
阿伯阿婆也瘋狂
4S熱炒,全城為Phone狂。記者在先達撞見一對年過七十的老夫婦,二人步履不穩,震騰騰的走進手機店「問價」︰「豐澤嗰部機,賣俾你哋幾錢呀?」老夫婦說不出手機型號,但卻不斷問店主收機價。原來,老夫婦在晨運時見到不少人在豐澤門口排隊買iPhone 4S,於是有樣學樣。「我哋噚晚一點半去排隊,買咗豐澤手機,之後响門口賣咗俾人,賺咗幾百蚊。」老夫婦又聽說若果自己在先達放賣手機,利潤更高,所以便特意走到先達打聽一下。「我哋今晚再去排隊買呀!賺番幾百蚊,老人家夠飲茶呀!」婆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