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超中核中廣核 中電投核電資產率先上市
http://www.21cbh.com/HTML/2011-7-28/yNMDcyXzM1MzcyNA.html
作為世界上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終於有核電運營資產即將登陸股市了。雖然市場時而傳出有關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兩大核電巨頭核電資產上市的消息,但最先吹響上市號角的卻是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下簡稱「中電投」)。
中電投旗下上市公司上海電力(600021.SH)7月28日發佈公告稱,該公司擬定向增發量合計不超過18.3億股,募集資金擬用於收購中電投持有的上海禾曦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禾曦能投」)的全部股權。
剛 剛成立20餘天的禾曦能投是由中電投與上海電力共同出資成立,前者持股99.97%、後者持股0.03%。中電投核電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蘇核電30%的股 權、秦山三期20%的股權和秦山二期6%的股權已被無償劃轉至禾曦能投公司,這些資產也是中電投迄今所擁有的全部已投產的核電資產。
如若定向增發成功,中電投的優質核電資產將通過上海電力實現上市,這將是中國核電核心資產首次登陸股市。
核電資產首上市
如定向增發成功,中電投將是國內第一家將核電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的集團
公開資料顯示,中電投持股上海電力42.84%的股份,而中電投旗下中電國際(02380.HK)則持股18.86%。
上海電力公告稱,其擬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A 股股票,發行對象包括中電投以及其他合法投資者在內的不超過十名特定投資者,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95億元。其中,中電投擬以不少於25 億元的現金認購本次發行的股票。
上海電力本次發行募集資金擬首先用於收購中電投持有的禾曦能投的全部股權,其次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5 億元。
中電投是我國僅有的三家具有核電站控股資質的公司,另外兩家分別為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中電投與其它兩大集團相比,無論是現有的核電裝機容量還是手中掌握的在建項目都處於弱勢。
目前,中電投持股的已投產核電項目僅有江蘇田灣核電站、浙江秦山二期核電站和秦山三期核電站。中電投在三座核電站上的持股比例分別為30%、6%和20%。
中電投今年將這部分資產無償劃轉給禾曦能投,上海電力則通過收購禾曦能投全部股權得以獲得中電投具有盈利能力的核電資產。
本 報記者從中電投瞭解到,目前中電投控股建設的核電項目只有山東海陽核電項目,中電投在該項目上持股65%。此外,在遼寧紅沿河核電項目上,中電投與中廣核 集團等比例持股,同佔45%的股份;在浙江三門核電項目上,中電投持股14%。這三個核電項目正處於建設之中,首台機組分別計劃在2014年、2012年 和2013年投產,但中電投未對這部分在建資產何時會注入上市公司表態。
據中電投山東核電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尚未有將山東核電公司資產注入其它公司的計劃,要等到2014年投產之後方再作決定。
上海電力方面亦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近期中電投其它核電資產不會被注入到上海電力,中電投亦沒有明確表示要將上海電力打造成其核電資產的上市平台。
中核中廣核仍在推進中
受福島核電事故影響,兩大核電集團上市進展有所放緩
與中電投上市工作突然提速相比,中核集團與中廣核集團上市工作近期仍在悄然推進。
中 核集團去年成立中核核電有限公司,將旗下六家核電企業全部股份整合重組,計劃將其打造成上市公司。然而,這一工作進度受日本福島核電事故影響,進度有所放 緩。中核核電有限公司人士對本報記者稱,目前中核核電有限公司仍在為上市做準備,按照程序對企業進行規範,等到所有程序都走完,則要看市場形勢尋找合適的 上市窗口。
對國際市場窺測已久的中廣核集團在去年通過旗下中廣核華美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華美」)全資收購了美亞電力有限公司,聲 稱將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資本運營平台,加快開拓國際市場步伐。資料顯示,中廣核華美原為中廣核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國際」)的全資附屬公司,主要從 事投資控股,而中廣核國際則是中廣核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兩家公司都在香港註冊成立。
除全資控股中廣核華美之外,中廣核國際還握有香港上市公司銀建國際(00171.HK)15.8%的股權。今年5月12日,銀建國際發佈公告稱將斥資超過7.76億港元收購中廣核華美29.41%的股份,並推動中廣核華美首次公開發售上市。
7月20日,銀建國際董事會總經理高建民表示,中廣核華美最快於今年11月分拆其子公司美亞電力上市。由於美亞電力本身並無核電資產,因此高建民稱將與中廣核集團研究核電方面的合作。
而中廣核集團有關人士則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形勢不適合將核電資產上市,不會像中電投這麼快的推進速度。
三星靠什麼趕超蘋果
http://www.infzm.com/content/83332「反向工程」和「數字融合戰略」,為三星在電子領域奠定了核心競爭力。而在當「蘋果」學徒的過程中,三星又學得如此徹底,以至於在成為智能手機老大的同時,也陷入了與蘋果的諸多專利官司之中。
2012年11月23日,三星股價創下歷史新高,當日上漲1.4%至143.7萬韓元(約合1325美元)。2012年以來,三星已經累計上漲36%,市值達到212萬億韓元(約合1950億美元)。
而它的主要競爭對手蘋果公司則要慘淡得多,其股價自2012年9月21日創下705美元的高點至今,在兩個月內已累計下跌約20%,目前為571美元。
這樣的反差,自然是以三星2012年在智能手機領域的驕人業績作為背書的。據美國權威的IT研究與顧問諮詢公司高德納(Gartner)統計,2012年7-9月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規模為16920萬部,其中三星電子公司售出智能手機5500萬部,蘋果公司的iPhone售出2360萬部。從份額來看,三星佔32.5%,高居全球榜首,而蘋果占14%。
作為「蘋果」的學徒和核心部件供應商,三星短短數年間在智能手機領域後來居上,成為世界第一,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反向工程」
在電子領域,三星進入每一項業務時,都比其主要競爭者遲得多。比如,家電業務比松下遲了51年,半導體業務比英特爾遲了10年,而在以手機為主的通訊業務上,比諾基亞遲了足足122年。
但據多家市場研究公司數據顯示,三星在存儲器和顯示屏領域,市場佔有率全球第一,電視業務也已經連續5年把持了全球銷量冠軍,而三星的手機業務更是在2012年順利地從諾基亞手中奪取了世界第一手機廠商的寶座,同時也成功超越蘋果,成為世界第一智能手機廠商。
三星後來居上,得益於它的「反向工程」。一般而言,進入這樣的高科技領域,都要從最基本的研發開始,但是,考慮到時間和試錯成本太高,三星一開始就採用了一個與同行完全不同的策略——通過支付專利金引入技術,然後以模仿的方式學習他人的技術,再改造成適合三星使用的研發方向。
在開始階段,這一方式讓三星吃了不少苦頭。三星剛剛投資DRAM內存時,由於市場的不景氣,三星累計虧損達3億美元。在這種大背景下,英特爾等美國公司退出該領域,日本企業則縮減投資規模和生產能力。
而三星不但沒有退出,反而採取自殺式的反週期投資——繼續擴大產能,並開發更大容量的DRAM。1987年,行業出現轉折。美國政府發起針對日本半導體企業的反傾銷訴訟案,美國政府和日本企業達成自動出口限制協議,日本企業縮減了向美國的出口。很快DRAM價格回升,三星開始盈利。
投資液晶面板時,三星也是不按常理出牌。1996年,液晶面板行業出現衰退,而三星卻在1996年建成第一條液晶面板第3代技術生產線,趕上了日本企業的生產能力。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三星再一次採取了反週期的投資法,投資擴建液晶面板生產線,並在技術上已經全面領先日本企業。
而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三星極具前瞻性的發現是,他們認準了電腦、手機、CD機等產品共有的核心技術:半導體元件、大屏幕液晶顯示器、顯示驅動程序和芯片組,以及移動電話技術等。
1999年,三星對外宣佈了三星電子「數字融合」戰略,即在未來成為「數字融合革命的一個領導者」的計劃。這一戰略能夠實施,也得益於三星的多元化佈局,從半導體到計算機顯示器,從TFT-LCD顯示屏到彩色顯像管,三星在很多領域都是行業的領導者。
實際上,三星如今的對手,蘋果公司的諸多產品,從iPod到iPhone,其核心部件——CPU、液晶顯示屏等,大多來自三星。一項分析顯示,三星電子供應的CPU約佔iPhone價格構成的8.4%。
學習「蘋果」
5年前,蘋果剛剛推出iPhone的時候,沒有人會相信iPhone會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清晰地預見到智能手機未來的發展趨勢。當時的手機界大佬諾基亞在看到iPhone時,更是不屑一顧地認為iPhone不值一提。
一開始,三星從蘋果的「打工仔」做起,幫蘋果生產iPad、iPhone上的LED屏幕和處理器芯片,成為蘋果最大的閃存和元器件供應商。
作為蘋果公司的競爭對手,從中興到華為,從摩托羅拉到三星,起初都選擇了用「機海戰術」與iPhone競爭。
但2010年之後,三星的戰略就發生了變化。三星中國公司的一位內部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此之前,他們研究的目標主要是諾基亞,所有的努力都集中於翻蓋、直板和滑蓋元素。但三星的用戶體驗與蘋果iPhone對比時,卻存在天壤之別。據這位員工透露,危機感和緊迫感促使三星的設計師和工程師採用了最符合iPhone外觀和感覺的理念。
2010年,三星推出了首款搭載谷歌Android系統和自家TouchWiz用戶界面的Galaxy S手機。與以往同時推出多款機型不同的是,這一次,三星並沒有推出多個型號,而只將這一款手機作為自家的旗艦產品,幾乎與蘋果的戰略如出一轍。
一年後,三星又推出了Galaxy S II,2012年再接再厲,推出Galaxy S III,這款2012年5月末推出的手機,僅在100天之內便銷售2000萬部,創造了「史上最短時間最大銷量」的紀錄,相當於平均每天銷售20萬部。
2012年第二季度,三星的營業利潤達到了創紀錄的58.6億美元,其中,三星手機業務的淨利潤高達36.5億美元,佔到了總利潤的62.3%,並且與蘋果聯手把持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90%的利潤。
一山不容二虎,三星的崛起迅速引來了蘋果的反擊。2011年4月,蘋果指控三星電子侵犯了其智能手機多項專利。在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訴訟後,三星最終敗訴,被判向蘋果支付高達10.49億美元的罰金。
但據韓國媒體報導,自從在與蘋果的專利大戰中遇挫之後,三星集團向旗下三星電子、三星生命、三星物產等企業下達命令,要求全體員工的上班時間提前至早6:30(在這之前是早7:00),希望借此讓員工認識到三星正在處於危機中,增強員工的危機意識。
三星的麻煩並沒有結束。目前它與蘋果在全球10個國家捲入了專利訴訟案件。
資金政策缺位 廣州光谷從“全國第一”被群起趕超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1-30/894539.html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廣州也有一個光谷,且成立時間比武漢光谷早兩年。如今,武漢光谷“名滿天下”,廣州光谷則處於被遺忘的角落,原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落馬更讓這個項目“沒有了抓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調查發現,廣州光谷發展不如預期,重大展館項目人煙稀少,廣州光谷已經到一個十字路口。
廣州光谷項目始於1999年,彼時還叫“廣東光谷”,由當時廣東省省長顧問、朗訊科技公司首席技術發展策略官提出。廣州是國內第一個建設光谷的城市,此舉啟發了武漢,有了後來的武漢光谷。
但廣州光谷發展一直不溫不火,早被武漢光谷甩在了身後。2013年,當時還是廣州市委書記的萬慶良重啟光谷項目,在廣州9個區建設16個光產業基地或產業園,並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目標。而萬慶良落馬後,廣州光谷的發展已經沒有了新話題。
被人遺忘的廣州光谷/
1999年11月,廣東省省長的洋顧問,朗訊科技首席技術發展策略官羅特·巴特斯提議建設 “廣東光谷”。後來,該提議被當時廣州市市長張廣寧采納,廣州成了國內第一個建設光谷的城市。
“廣東光谷”當時的規劃是,以廣州科學城為基地,以珠江三角洲為腹地,整合教育、科研、資金、市場等各種資源和要素,建設一條集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光電子產業帶,把光電子產業打造成為廣東省和廣州市的支柱產業。
如今,知道廣東光谷的人已經不多,但我們可以從各大媒體的報道中找到些許蹤跡。據2001年1月6日的《新快報》報道,“規劃面積為38平方公里的廣東光谷建立兩年來,政府已投入近32億元,開發了4平方公里。”
項目開始後幾年,“廣東光谷”確的有所發展。2001年廣州光電子產業產值約120億元,占廣州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19.71%。2002年約150億元,占18.75%。截至2002年9月,廣州從事光電行業的企業共有325家,廣州已經形成以光顯示、光存儲為核心的光電子產業群。
廣州市一位政府官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廣東光谷”當時確實在廣州各大區引進了一批低端的光產業中小企業,但規模不大。
1999年後,不光廣州,武漢、長春、上海等十多個省市地區把發展光電子產業作為“十五”規劃重點之一,紛紛斥資建設“光谷”、光電園區,爭搶光電子產業制高點,一場光電子產業博弈悄然進行。
正在其他省份城市光谷建設逐漸推進之際,廣東光谷卻被擱置、遺忘。在這13年間,武漢光谷已經成型,並把廣州遠遠拋在身後。
廣東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博士認為,“廣東光谷”啟動之初,廣州市政府寄望於與其合作的朗訊科技投資能帶來效應,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後來朗訊科技的資金遲遲未到位,其他城建項目上馬,廣東光谷的建設熱情逐漸被淡化。“廣東光谷身在以市場為主導的廣東,項目並未像其他地方一樣得到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而廣東投資界更熱衷於汽車、房地產等傳統項目。”
項目推進工作被移交/
2013年,被遺忘的廣州光谷因萬慶良的力推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重啟的廣州光谷項目擬以光顯示、光照明、光影像、光通訊、光能量、光稀土、光生物醫學以及光服務等8大領域為重點發展方向,在全市9個區建設16個光電子產業群。
據記者了解,此前廣州市政協一位領導積極推動重啟廣州光谷。在他的牽頭推動下,時任市委書記的萬慶良決定正式重啟廣州光谷項目。“當時因為市里某位領導很關註,想把(光)產業搞好。當時萬慶良還在位的時候,就指示這位領導來做。然後,他讓科信局負責這個事,本來科信局和光谷項目關聯不大的。因為光產業在廣州基本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主要是市經貿委的事。”一位廣州政府官員向記者透露。
最後,廣州市科信局牽頭在2013年9月26日舉行了 “廣州光谷啟動大會”。“當時只有一份啟動大會報告,沒有項目頂層設計。因為光電子這個行業,也很難弄一個(詳細的)頂層設計,”廣州市科信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當時提出來(的設想),只是先把產業鏈做起來。當時廣州番禺和蘿崗區的光產業發展得好一點,就先選擇幾個區試點。當時就是把會議開了,把任務布置了。”前述某位廣州政府官員表示。
不過,廣州市科信局相關人士透露,大約在2014年三、四月份,萬慶良就拍板將廣州光谷項目的後續推進工作移交給廣州市經貿委。項目移交後,促進產業發展的任務就不在政協,也不在科信局了。2014年6月份萬被查,其主導重啟的廣州光谷項目,也隨之被再度擱置。
項目長期缺少資金扶持/
不少項目參與人或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自萬慶良離位後,由於項目移交非項目發起機構,“這個事沒有抓手”,項目一直沒有動靜。
“這個事情沒有什麽進展。當時科信局把啟動會議開了,任務布置了,但最後都沒有推動,萬慶良就出事了,後面就這樣戛然而止了。”廣州一位政府官員向記者直言。
廣州市科信局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廣州市經貿委正在做機構改革,可能會組建工信委,以後工信委要如何開展項目推進工作,只能到時候再看。“市委市政府還繼續推動的話,光谷才有新話題。”
廣州市經貿委方面則回應,目前在經貿委仍有負責推進廣州光谷項目的機構。經貿委光谷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廣州光谷項目的主要扶持措施包括:制定發展路線圖、加快光電產業發展、強化招商選資、加大財政扶持、深化企業服務、優化企業創新環境等6個方面。
在招商引資方面,去年3月,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新廣州·新商機”2014年重大項目投資推介會,簽約光電產業項目19個,投資金額達142億元。但據記者了解,上述推介會由廣州市委市政府主導,並非由廣州市經貿委主導。
而在財政支持方面,市經貿委提供的數據均為2013年財務支持數據。其中包括,2013年,爭取國家產業相關資金支持光電產業項目9個,資金4246萬元;爭取省專項資金支持光電產業項目26個,資金5668萬元;廣州市戰略性主導產業發展資金扶持企業發展專項支持項目5個,資金1500萬元等。
“市委市政府也沒有拿出相應資金去推動這個工作。目前光谷就是企業自己在做,也沒有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據我了解,一直沒有。”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表示。
他認為,廣州光谷面臨的問題是,廣州市沒有拿出專項基金扶持,各區也沒有,最後導致推進緩慢。“這個事主要靠市里面也不行,還要靠區,要市區聯動才能做起來。”
“說實話,目前是在炒概念,沒有真正產業化。”他說。整個廣州的光谷項目,目前 “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兩個:一是位於蘿崗區的廣州新視界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新視界),另一個是華南理工大學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所。
據廣州新視界工程師梁先生表示,目前廣州新視界公司成功開發的國內第一款氧化物TFT背板技術AMOLED顯示屏,因為資金投入問題尚未量產。曾參與廣州光谷項目的一位官員表示,廣州光谷沒能很好推進,可能是因為當時重啟光谷後,並未針對項目形成獨立政策,這個項目的一切,包括市政府財政補貼,都按照常規政策進行推動。“因為這個事當時是萬慶良主推,他一出事就不好說了。”
《《《
成因
博弈深圳內耗嚴重 廣州光谷定位遭質疑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在項目推進躑躅不前背景下,廣州對當時定下的產值目標亦有了不同的表述。
2013年廣州市政府重啟廣州光谷時,稱力爭在2016年產值達3600億元。然而,日前廣州光谷項目推進負責機構——廣州市經濟貿易委員會在給記者的文字回複中,把2016年廣州光谷產值的目標表述為 “超過3000億元”。
對於這個目標調整,廣州市經貿委相關人士回應,數據是經貿委負責推進廣州光谷項目的一個負責人給的,但“超過3000億,這個範圍就很廣了,不能說是下調”。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廣州光谷發展緩慢,既有內部原因,亦有外部原因。從內部看,整個光產業“多個拳頭打人”,沒有集中精力發展一兩個產業,外面則面臨深圳等城市的激烈競爭。
兩個城市博弈
廣東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博士告訴記者,廣東光谷未能發展起來的一個原因是,1999~2013年10余年間,廣州和深圳“廣東光谷”的領導權爭奪戰導致內耗嚴重。
“在這場城市博弈中,廣州擁有省會城市的地位優勢,而深圳將高新技術產業定位為其支柱產業,對光產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高新技術交易會和中國光電博覽會都辦得火紅。兩個城市都在爭奪廣東光谷領導權,一定程度上由於缺乏協調交流和統一規劃,導致了產業聚集效應不明顯等不良後果。”黎友煥表示。
在光顯示領域,廣州最大的龍頭企業LG(樂金顯示)屬外資企業,其余為中小企業,且廣州面板下遊產業沒有配套。下遊市場主要集中在深圳、惠州一帶。
群智咨詢研究總監李亞琴表示,面板產業各個區域之間的競爭很激烈。深圳、惠州在爭取面板項目上,其政策力度比廣州強,投資環境也比廣州優越。
“以外資品牌為主來擴張產業鏈,可能力度會弱一些,因為政府的方向還是扶持本土產業。”李亞琴表示。目前,在面板產業,國內主要扶持3家,分別是南京的中電熊貓、北京的京東方以及深圳的華星光電。
“廣州跟別的區域比,我確實想不到有多大的優勢。”李亞琴說。目前深圳的LED類上市公司多達十幾家,中遊和下遊有著齊全的產業鏈。而廣州只有鴻利光電一家。廣州LED產業的集中度也不及中山古鎮,那里遍及上萬家相關配套企業。
被指定位不清
黎友煥認為,廣州光谷至今仍未能形成較強產業集群以及產值規模的主要原因是對拳頭產業的定位不夠清晰,發展面過廣,不能集中力量專攻一個方向。目前,廣州光谷朝著光通訊、光能量、光顯示、光照明等八大方向發展,可能導致產業發展所需資金過多,人才缺口較大,相應的公共設施提供不足等問題,這些都是制約廣州光谷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的重要原因。
李亞琴認為,在面板領域,廣州市政府可以以上遊為突破口,先引進一個大的材料廠商,然後再吸引面板廠來投資。因為面板廠商要建面板線時,往往要去考慮上遊廠商,比如說玻璃基板。“這是非常明顯的,因為要建一條高世代線的話,如果玻璃面板離得遠,成本會很高。”
廣東激光行業協會秘書長邵火認為,廣州光谷完全可以借鑒武漢光谷的發展模式,以激光產業、3D打印為突破口,壯大光谷產業。據廣東激光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廣東激光設備生產總產值為110億元,其中廣州只占其中的20%~30%。
邵火表示,廣州的激光行業主要集中在研發、應用領域。而且光顯示、光照明等行業已是成熟行業,廣州需要從一個新的產業切入,尋找產值增長點。
“激光設備加工涉及到汽車、服裝、皮革、3D等行業,激光背後的加工市場是很大的,用激光加工產品對推動高端制造業很有幫助。廣州有應用市場,通過激光加工可以迅速拉動光產業的產值。”邵火表示。
“省府在廣州,科研院校也在廣州,其實廣州有很多優勢,但他們沒有去真正把這個東西 (激光和3D打印)重視起來。”邵火認為。據了解,2011年,廣州市光產業產值為1857億元。而據廣州經貿委提供的最新數據,2013年,廣州光電子行業年產值只微增至“超1900億元”。
《《《
案例
展貿城光谷進駐企業少 展館使用率不足一成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有一個規模龐大的展貿城,其一期項目亦取名“廣州光谷”,它是大“廣州光谷”的一部分,也是其發展困境的縮影。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化龍鎮的“廣州光谷”(以下稱展貿城光谷)時發現,進駐企業攤位人煙稀少,部分企業將攤位托管物業公司,實際投入使用面積約2萬平方米,目前使用率不到8%。
攤位由物業公司托管
如今,在這個曾經夢想成為“全球最大的LED及照明展貿平臺”的地方,看到最多的不是人,而是一排排汽車。展貿城二期在廣汽乘用車項目車輛里里外外包圍下,只有建築外墻上醒目的“廣州光谷”四個字在提醒大家它原來的身份。
公開資料顯示,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一期項目“廣州光谷”是由廣州市政府規劃立項,廣百集團主導建設的大型國際化LED產業產品展貿平臺。占地252畝,建築面積26.6萬平方米,包含A1、A2、A3展館及設計大廈 (寫字樓)4棟建築,總投資超過10億元。
2013年光谷項目重啟之際,廣州市審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展貿城光谷出租率僅為18.96%,不足兩成。記者實地了解到,截至目前,展貿城光谷4棟建築,仍然只有A2棟投入使用。
對於目前展館實際出租率,展貿城公司相關負責人並未正面回複,只表示,2011年11月,項目一期部分開業,經營場館A2館一樓,建築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入駐企業70余家。
實際上,目前所有企業展廳,均無企業人士留守,偌大的展館一片寂靜。仍橫掛在展覽廳走廊上的“全球最大LED及照明展貿平臺,永不落幕的國際照明展示交易會”的宣傳標語,略顯尷尬。
最常出現在這片企業展區的人是廣電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派來的工作人員小劉。“我們公司承包了這里的物業管理,”小劉告訴記者,她每天都會來這里值班,幫一些企業打開展館的門。
“有委托我們幫忙開門的企業,我就每天幫忙開門,一路過去,大概有十幾家吧。”小劉說。去年2月份,這里舉行了一次熱鬧的進駐企業春節啟市儀式。不到一年,展館現已全部擱置。只有占地面積較大的廣日電氣、勤上光電等幾家LED企業展廳尚有亮燈,除了亮著的LED燈外,記者亦未在攤位上看到任何產品展示。部分企業攤位更是一片黑暗。
“(我們)幫企業開門,如果有客戶來,看中哪個產品,就可以告訴我們,我們再幫忙傳達給他們,他們再通知企業下單,”小劉說。她口中的“他們”是指同在一棟樓辦公的展貿城公司的工作人員。小劉表示,進駐企業一般展貿城舉行活動才會到場。
事實上,A2展館亦並未全部投入使用,部分區域也處於閑置狀態。另外,被閑置的A1、A3館,封鎖玻璃門的鐵鏈和鐵鎖早已滿是銹跡。唯一一棟寫字樓,作為LED產品研發、設計的場地,也大門緊閉,未投入使用。
展貿城積極轉型
廣州全市共有4路公交直達展貿城光谷,20多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才發一趟車。即便如此,這些公交大部分時候都是空著進站空著出站。
在規劃之初,展貿城光谷被認為“坐擁珠三角經濟圈腹地,位於廣東LED產業鏈‘廣州——深圳’主軸和陸海空交通樞紐,是構建最具輻射力、影響力LED展貿平臺的理想位置”。
然而,現實是展貿城光谷城地處偏僻,即使在正門前的主幹道上,來往的車輛亦很少。展貿城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1年項目開業後,展貿城先後通過多種方式欲實現旺場經營。去年6月展貿城光谷被認定為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基地後,展貿城光谷接待參訪人數也才近3000人。
展貿城相關負責人也坦言,近年來由於LED行業正處於大規模重組和整合期,且項目所處地段偏遠,周邊營商環境較弱,交通、食宿等基礎配套也有待改善,項目招商經營受到制約。
在多年經營困難後,2014年7月,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全市電子商務與移動互聯網集聚區總體規劃布局的意見》。意見提出了“1+1+9”的全市電子商務與移動互聯網集聚區總體規劃布局意見。其中,番禺區選址化龍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即4800畝範圍),規劃建設“電商物流場地+體驗場地+互聯網數據處理中心”。
“為抓住這一重大利好與發展契機,我們正根據廣州市、番禺區對展貿城項目的總體規劃部署,積極制定具體調整與經營計劃,把握機遇,促使我公司經營局面得到有效好轉。”展貿城負責人表示。
“轉型涉及企業的經營方向,跟整個社會大環境也有關系。但他們也沒說過不做廣州光谷,LED這個項目目前還是有人跟進,也在準備轉型,但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思路。”他表示。
目前,展貿城二期項目由海印股份主導,擬投資6.5億元建設國際汽車展貿交易中心,欲打造廣州最大汽車交易市場。一期展貿城光谷現已基本“淪為”二期項目的汽車“倉庫”。
一開始就不被看好
2013年廣州市政府正式重啟廣州光谷項目時,展貿城光谷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註,業內紛紛認為,廣州光谷項目或許能給展貿城光谷帶來“第二春”。
然而,時隔1年多後,展貿城光谷招商進駐的企業已人去樓空。浙江和惠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丁建華直言:“這是個從一開始就不被看好的項目。”
業內專家表示,展貿城光谷定位不清晰、不準確,顯然是沒有找準自我核心競爭力。佛山照明燈具協會會長吳育林表示,展貿城沒有一個精準的定位,沒有體現獨有的特點,缺乏最核心的競爭力,所以維持不下去。“人家憑什麽不去古鎮,要來光谷?在古鎮,完全可以找到價格更便宜、品類更多的產品。”
丁建華表示,展貿城光谷與光亞展等展覽活動並沒有明顯的區分。“廣州有光亞展,香港有香港展。香港展的流量就很大了,光亞展流量更大。還有廣交會,中山又是公認的世界燈都。這些國際性的采購活動,不像零售天天都有,一年集中幾次進行就可以了。”
吳育林表示,在廣州要建一個具有聚焦性的LED產業平臺並非不能實現,但從金融電商的角度突破會更好,而不是現在的形式。丁建華認為,展貿城應該提高產品門檻,定位並非泛泛的LED展示基地,應該定位為一個LED精品展示基地,避免同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