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分錢一分貨,東西越貴品質越好

2012-4-30  TCW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光看價格, 很容易憑直覺認定售價五萬元的沙發,會比只賣一萬元的沙發坐起來更舒適;包裝精美、購於專業酒坊的紅酒,喝起來似乎比在大賣場買的好喝,即使這兩個瓶子裡 裝的其實根本是同一種酒。

這時,你已經落入了「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陷阱。安慰劑(placebo)來自拉丁文,原意是「我會好起來」(I shall please)。安慰劑是指人總會進行自我暗示:你看過醫生之後,就會覺得好多了;如果是位頗負盛名的名醫,你甚至會覺得好得更快。

宣稱的效能,足以誤導使用者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韋格(Tor Wager)曾經做了一個殘忍的實驗,他先對參與受測的大學生施以電擊,然後發給半數受測者一種假的鎮痛乳霜,這種乳霜只是單純的護手霜,完全不含止痛藥 成分。但是使用的人卻宣稱,電擊造成的疼痛大大減輕了。其實是,「安慰劑效應」舒緩了他們的疼痛。

韋格透過幫受測者腦中控制心理流程的部位進行造影,發現這種效應來自前額葉皮質的刻意思考。當受測者得知自己剛剛擦了鎮痛乳霜,前額葉就會有反應,抑制負 責反應痛覺的情緒腦部位(例如腦島),因為受測者預期自己將會感覺比較不痛,結果他就真的感覺比較不痛了。

這就是為什麼,商人習慣在包裝上先宣示產品的效能,當你有所期待後很容易自我暗示,陷入「安慰劑」陷阱。

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實驗,就證明這樣做確實有效。他讓受測學生喝下有標明「這類飲料已證實對促進心智功能有顯著效果,超過五十項科學研究支持這項說法」的提 神飲料,再讓這些學生去解字謎,結果證明,相信自己真喝了有效飲料的學生,表現得比沒有看到這些字樣之前還要好。其中,以原價購買飲料的學生,表現得又比 以折扣價購買飲料的學生好。

也就是說,飲料瓶上所提供的資訊及價格,都比瓶子裡的飲料來得更加有效。

偏見影響,反而不敢買便宜貨

上述道理被運用在行銷學上,你回頭反思,是不是便宜的開架式保養品與藥物,你反而不敢買?因為你的「便宜無好貨」直覺已經在你心裡深植;但你買越貴的名牌 鞋子或包包時,你反而不會仔細檢查縫線與思考耐穿度,因為越貴越好的安慰劑已經主導了你,然而實際上,名牌的鞋子不一定耐穿。

有些評論者如《消費者調查報告》、知名品酒專家帕克(Robert Parker)等,一向堅持進行盲目評比(Blind Tasting),目的就是希望避開安慰劑產生的效應,不讓預期心理影響判斷。有時,當測驗是盲目進行,受測者不再受前額葉皮質的偏見影響時,結果,最便 宜的酒反而得到最高評等。

我應該這樣做:1.購買前盡量先試吃、試用過,不要只依賴包裝上的說明文字。 2.不迷信大品牌,多向親友打聽、上網查資料,不被廣告訊息洗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8

科技股投資,越貴越好?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449674
最近在想估值的問題。對於科技股來說,估值到底是貴好還是便宜好?很多問題也沒有想明白,和大家交流探討一下。

從歷史上看,發現科技股有一個有趣的趨勢:他們往往會在一段時間有非常強勁的股價上漲動力,盈利預測不斷超出市場預期。而市場在這個時候總是有大量分歧,看不清公司的市場空間,對於盈利模式也不完全理解。然後在一片「太貴了」的聲音中,股價不斷地上漲。然後有一天,增速開始下滑,市場對於公司的理解變得清晰,然而,股價也不再漲了。這個時候,雖然盈利還在增長,但一切變得清晰後,估值卻不斷下移。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首先是微軟,下圖是微軟的股價走勢圖。自從1990年以來經歷了非常巨大的上漲。特別是1995年Windows 95系統的推出,對於整個PC行業都是革命性的。之後微軟經歷了見誰滅誰的階段,把當年瀏覽器份額第一的Netscape也幹掉了。到了2000年,我記得美國有一個基金經理的調查,什麼股票是你最看好的。微軟毫無疑問排名第一。而也是這一年,股價見頂,估值出現了長期的下滑。
查看原圖

再來看看谷歌:谷歌在剛剛上市後也是經歷了一波上漲,那時候許多人還不理解谷歌的商業模式,這個由兩個年輕小夥創立的公司為什麼能成為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市場不明白谷歌的廣告系統如何成為一個源源不斷的提款機。大家還在擔心雅虎搜索引擎龍頭最後被幹掉的場景在谷歌身上再次發生。然而,股價卻依然不斷上漲。之後等市場開始弄明白谷歌商業模式後,股價也是經歷了估值的下滑。雖然有2008年金融危機的因素,但到2012年上半年,谷歌的反彈遠遠不及其他高科技的公司。直到今天,市場發現谷歌不僅僅是一個搜索引擎公司。他的平台價值太強大了。而且云計算,安卓系統,任何一項技術儲備都足以雄霸天下。這時谷歌的股價才開始創歷史新高。
查看原圖最後在看偉大的蘋果:這家公司的估值在開始推出iPod之後就不斷慢慢下滑。當然,iPhone和iPad的推出大幅拉動了盈利增長。然而,在智能手機大幅提高的時候,以及喬布斯的去世,蘋果的估值終於和標普500接軌,變成了一個藍籌價值股。

查看原圖
我想說的是,對於科技股到底是估值貴好還是便宜好?許多美股的科技股基金經理認為便宜對於科技股是一個褒義詞。或許當一個券商因為估值便宜推薦某隻科技股時,他們也要開始賣股票了。估值的回落是為什麼?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行業空間。當行業空間看的清晰時,也是差不多看到天花板的那天。我清楚地記得當iPhone剛剛推出時,市場的預期是多少年以內佔智能手機5%的市場份額。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款產品的空間到底有多大。今天,當所有賣方分析師都能清楚預測蘋果每個季度的出貨量時,估值也和標普接軌了。

或許,牛股永遠是在爭議中上漲,在清晰中回落。也可能,估值對於投資來說遠遠沒有空間和方向來的重要。

點拾原創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研究,歡迎幫我們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27

面膜越貴越好?百元面膜保濕效果不如三元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465

(CFP/圖)

5月7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召開“26款面貼膜商品比較試驗結果”發布會,數據顯示,26款樣品之間的保濕效果差異顯著。

此次比較試驗的26款宣稱具有保濕功能的面貼膜樣品由中國消費者協會的工作人員以普通消費者身份,分別從北京莊勝崇光、北京新世界商場、絲芙蘭、莎莎、安利、凱德mall、屈臣氏等11家商場、超市和直銷店購買,樣品面貼膜單價從折後每片3.0元到191.7元不等,涉及嬌蘭、資生堂、蘭蔻、SK-II、美即、百雀羚等品牌。

結果顯示,有兩款面膜被發現有熒光物質,分別是資生堂的“新透白美肌源動力美白面膜”和“SK-II”護膚面膜。

熒光增白劑是一類能發出熒光物質的統稱,它可通過光學上的補色作用起到“增白”的效果。不過,中消協表示,我國目前並沒有檢測熒光劑的相關標準,出現熒光現象並不代表一定含有熒光劑,只能說明其產品中含有能夠產生熒光的物質,但無法判別是否為熒光增白劑,也不等於其產品對人體有害。

而在保濕功能方面的試驗發現,面膜的保濕性能和價格並不呈正比,部分高價面膜保濕性能還不如價格較低的實惠型面膜產品。

據了解,化妝品保濕效果越好,皮膚角質層中水分含量增加越明顯,皮膚越滋潤、光滑,越柔軟有彈性。經測試,26款面貼膜樣品中的保濕劑以甘油、丁二醇、透明質酸、丙二醇等居多。

有趣的是,樣品的保濕效果與其售價不成正比。如3元一片的紅景天補水保濕24小時面膜,6小時後的水分增加值仍大於10個單位,而59元一片的蕾舒翠美肌達人透明質酸水動能面膜(生物纖維)面膜,半小時的皮膚水分增加值僅為1.28個單位,從1小時後,保濕效果就基本為0了。

本次比較試驗還對常見的7種激素和常用的12種防腐劑進行了檢測。測試結果顯示,26款樣品均未檢出7類激素,有15款樣品檢測出上述防腐劑,但測試值均低於國家相關允許使用量,在安全使用範圍內。從比較試驗結果來看,26款面貼膜樣品都符合我國化妝品衛生規範要求。

新京報消息,近兩年,微商這一新的面膜銷售渠道備受關註。但由於微商缺乏統一監管,很多質量堪憂的“三無”面膜產品占據市場。中消協介紹,目前全國有超過1萬家微商企業。

業內人士介紹,大大小小的面膜品牌在近兩年間增長了4倍。而在調查網購面膜時購買假貨引發的問題中,過敏問題最為常見,占比39%,無宣傳效果的占14%,假貨但無害的占9%,其他占15%,最嚴重的是23%的消費者導致毀容。

針對當前微信朋友圈被賣面膜刷屏的現象,中消協消費指導部副主任皮小林對新華網表示,由於面膜屬於快速消費品,利潤較高,因而比較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造假。同時,網絡上刷信譽的軟件也起了不好的作用,蒙蔽了消費者。

他說,朋友圈中多是熟人關系,靠互相推薦來進行銷售。這種私人間的交易難以監管,一旦發生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消費者將很難維權。因此,建議消費者一定要選擇正規銷售網點購買化妝品,即使是選擇微商,也盡量挑選可靠的熟人購買正規產品。

到底如何挑選面膜?中消協教你三招如何正確挑選面膜。

首先,消費者在挑選保濕面貼膜時,要根據自己皮膚的情況、使用習慣、目的以及經濟能力,挑選快速保濕、長期保濕、保濕美白、保濕抗皺等具有不同側重功效的不同劑型面貼膜,以達到更好滋潤護膚的效果,不可一味盲從。

另外,購買面貼膜與購買其他化妝品相同,請在正規銷售網點購買化妝品,以防買到假冒偽劣商品。

其次,在購買化妝品時,要仔細查看化妝品標簽,尤其註意進口化妝品必須有以規範化漢字書寫的中文標簽。按相關要求化妝品標簽應有產品名稱、生產者名稱和地址、實際生產加工地、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編號及產品標準號、批準文號或備案號、全成分表,保質期限、凈含量等信息,若在購買時發現產品標簽標識信息不全或者是全外文標簽標識,很可能是有問題的產品。

化妝品標簽中需明確標註產品全成分表,成分含量大於1%的情況下按降序排列,含量越大越靠前,含量越小越靠後;如果成分含量小於和等於1%時,可以在含量大於1%的成分後面按任意順序排列。消費者在選擇化妝品時,也可查閱全成分列表,了解化妝品成分和含量排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47

從蘋果、耐吉到雀巢,為何都向它們取經、挖角? 打敗不景氣 跟精品業學 越貴越好賣

2015-10-19  TCW

從蘋果、耐吉到雀巢,為何都向它們取經、挖角?

在不景氣的時代,全世界最頂尖的企業,從蘋果電腦、電動車品牌特斯拉到耐吉(NIKE),卻都正在向一個百年老產業取經,為什麼?

因為這產業擁有讓消費者死忠相隨的魅力,而且價格只會越賣越貴,從不跌價。它,是精品業,全球最神秘多金的行業。

它確實有讓蘋果電腦羨慕的理由。今年十月,車界的精品品牌法拉利即將上市;三年前,在它獲利創下六十六年新高時,卻毅然宣布減產,令人訝異的是,它減產後,每年獲利跟營收卻還有兩位數成長。越減產,越賺錢。

這是一個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品牌,但蘋果的產品線至少十八條,它卻只有八種車型;蘋果的二手機比較便宜,但是古董法拉利車卻能升值飆破五千二百萬美元。

它們,跳脫殺價命運

將上市法拉利,減產後獲利仍高成長

品牌,可以賦予產品看不見的價值,讓產品跳脫殺價命運,甚至對抗不景氣。如果說,台灣經營品牌的概念只是基礎班,蘋果算是進階班,精口叩產業則是最頂尖的高段班。

蘋果執行長庫克,就是全世界最認真向精品行業取經的科技人。根據彭博報導,他以約新台幣二億七千萬的年薪,挖角BURBERRY執行長阿倫茲 (AngelaAhrendts),擔任蘋果零售店與線上銷售主管,她因此成為全球最高薪的女經理人。不只如此,庫克還挖角前SaintLaurent品 牌CEO德奈夫(PaulDeneve),俊者被認為將是操刀蘋果手表的大將。

九月份《Vogue》雜誌,因為正逢時裝週,是奢侈品牌刊登廣告的兵家必爭之地。今年,LV跟香奈兒各上了四頁廣告,但是,蘋果跟精品品脾Hermes合 作的蘋果手錶廣告,竟然一登就是十二頁,把自己當品牌經營。走進蘋果專賣店,蘋果員工開始會依照你的穿著,教你如何搭配表帶。

不只蘋果,特斯拉也挖角精品行業的高階主管。它借將BURBERRY資深副總裁施瑞瓦特(GaneshSrivats)出任北美區副總裁,負責店面經營,希望讓特斯拉能成為電動車界的法拉利。

科技業、奢侈品業,向來是兩條平行線。為什麼此刻世界兩大科技巨擘都要向精品行業學習?

理由之一,它不怕經濟衰退。金融海嘯期間,精品業績卻仍見成長。過去六年,愛馬仕的營收已經翻倍。

其二,它的心法可以被應用在各產業。蘋果在全球大城市設立專賣店,讓果迷朝聖,這是種殿堂(Temple)經營概念,《新精品行銷時代》一書指出,奢侈品 專賣店裡「內涵共鳴的建築風格與室內裝框,吸引顧客上門逗留。」傳達品牌精神的做法,LV早在一九七0年就開始。而蘋果讓人排隊只為搶先拿到iphone 的飢餓行銷手法,愛馬仕早在一九八四年,賣接單訂製的柏金包時就用過。

第三,它可以創造更高的價值。成立不到十年的新加坡茶葉品牌TWGTea,學會精品業說故事並與歷史連結的技巧,定價比一般茶高十八倍,成為奢華茶葉代表。但,這就足以成為,我們全部人必須認識這個行業的理由嗎?

「今日的奢華市場,就是未來的大眾市場」,如《M型社會新奢華行銷學:征眼消費者的11必修課》作者所述, 「我的趨勢預測原則之一是:有錢人做了什麼,每個人都會跟進。」

近年風行的體驗經濟、顧客關係管理(CRM),社群經營與小眾市場的管理,精品業經營是其中翹楚。唯有理解它們,我們才有機會跳脫比價格的殺價泥淖,脫離賣一支手機就賠一支的命運。

看看LVMH跟愛馬仕的毛利,最少從六四%起跳,卻總讓消費者趨之若騖,它們賺的就是,看不見的品牌價值慼。

精品業必殺技一

勾欲望,一堂十萬F1課拉攏賽車迷看不見的,總是最貴。

這些精品,到底是怎樣創造這種黃金價值感?

第一招,用最感性的方法勾起欲望。法拉利公司北 美區總裁伯登(Longinotti-Buitoni)說,迪士尼讓大家重回童年的夢想有了可能,法拉利則透過一級方程式賽車,讓所有人想成為賽車場上冒 險英雄。曾任LVMH時尚集團台灣總經理的石靈慧解釋,精品是「雙核心的溝通」方式,一方面對VIP呵護至極,另一方面,則製造夢想讓所有人渴望加入。當 大家都渴望,但又不是都能買到這些商品時,投射給擁有者的欽羨眼光,又會增加這些VIP的尊榮感。

這些企業不計成本築夢。法拉利透過贊助F1賽車車隊築夢,每年就要砸下三億美元,相當於營收的九%。

「我們是創造慾望的產業,」第一大精品集團LVMH總裁阿諾說。

消費者的渴望確實是能被養起來的:

一位珠寶品牌負責人形容,今年才剛結束保時捷上海體驗中心兩天一夜的課程。這堂課要價新台幣十萬元,不含住宿和機票費用,卻讓他回味無窮;兩天他都在F1賽道上,以時速兩百六十公里「學習」駕駛保持捷,打滑、甩尾、重踩煞車十多次,學會加速同時控制方向。

他開心的說,「錢花的非常值得,因為根本沒法在台灣開這種速度。」他估算,光輪胎的高價費用,保時捷就不可能從中賺錢,但車商透過此舉讓車主對車子性能了 解更深,同時維持保持捷車主的夢想。有意思的是,品牌築起極慼性世界,卻是用極理性的執行力維持它的運轉。多數人不知道的第二招是:它們背後的精準計算。

精品業必殺技二

開店算夢想指數,精準掌控五咸體驗

國際人VIP品牌領袖學院院長白婷分析,一般開店算人流,算坪效,但LV開店,先計算的是當地的「夢想指數」:當地的女性拿LV是否會讓他人羨慕。

他們總是營造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

CHINCHIN行銷公關公司總經理林青蓁,專幫DeBeers、PRADA與CHANEL等精品品牌辦活動,她說,從一個活動,到一場秀,「你所聽的音樂,吃的食物,摸的東西,看的人,都是被篩選和精準設定。」

走進De Beers晚宴,桌上一定放代表品牌的白色玫瑰花,連花的品種,賓客吃的食物顏色,大小規格全得送回總部審查。如果品牌有出香水與保養品,就要派人定時噴香水,要確定連聞到的空氣,都是品牌營造的氛圍。

香奈兒辦活動的花束,是凌晨四點由荷蘭空運來,難道客戶會分出花是來自台北花市或荷蘭這等細微之事?香奈兒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邱靖雅解釋,就是要極盡可能創造難忘的奢華體驗,既然已經請到頂級客戶,何必為了一朵花冒險?

大家眼中的吹毛求疵,是他們眼中合理的投資邏輯。如LVMH集團,每年花一百零七億歐元行銷費用建立欲望帝國,又何必讓一個瑕疵讓先前投資功虧一簣但慼性與理性之後,他們最強的第三招,是對人性的深度掌握。

精品業必殺技三掌握人性,麵攤紅酒加故事打造回憶先聽一位麗晶VIP張女士難忘經歷:專賣精品品牌的麗晶,每年都招待忠誠度高,且全年消費額千萬以上的客戶攜伴參加海外旅遊。

那一天,麗晶卻帶她走入了新加坡的傳統市場。她印象中的情境是這樣的:在傳統市場的麵攤裡,米其林主廚江振誠替他們點了一碗新幣兩元的叻沙麵。然後,她邊 吃麵,邊聽著江振誠講麵攤老闆一生堅持在一碗叻沙麵的故事,正聽到入神時,麗晶的人員拿出預先準備好的水晶杯,替她斟滿價值上萬元的香檳。

她走入了庶民生活,但又擁有著貴族待遇,這樣的張力反差,「都是跟旅行團不可能會有的行程,」她說。

跟其他被邀請去巴黎時裝秀看秀的奢華行程相比,這個走入新加坡市場的行程,仍令她難忘。

能設計出這樣的活動,必須摸透有錢人的心態:「今天你讓我覺得與眾不同,我就會對你死心塌地,」邱靖雅解讀。

這背後,沒什麼特殊技巧,靠的就是對人的理解。香奈兒經營客戶,先花兩年的時間觀察客戶,熟悉客戶至少三代的家庭關係。所以,它們招待VIP出國看秀一定是會給兩個名額,讓大家攜伴參加,看似它給了VIP優待,其實是在鋪陳認識未來潛力客戶的機會。

理解人,就有機會給客戶驚喜。張女士有次無意中提到孫女穿的「Ilove Daddy」的T-Shirt字樣讓她有些吃味,在前往新加坡旅遊之前,麗晶專程送上一件印著「Ilove grandnna」的T-Shirt,這讓她很難忘。

理解人,他們才會深諳「物以稀為貴」的人性。這趟精品採訪之旅,我們接觸不下數十個品牌,揭開潘朵拉的盒子後才發現,它的成功方式,沒什麼大道理。就如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所說,/品牌的原則原理都相同,精品最了不起的是,每個環節都多一點點仔細,且落實百年。」

他們看得長遠,願意貫徹下去,生意自然長久。

但要看長遠,需要付出代價:如,無論景氣好壞都得持續投資,即便金融海嘯期間,LVMH都持續撥出三五%的行銷費用,不能縮水。即便歐洲成本高,也不能隨便搬離原產地。因為這是品牌價值與故事的一環。

如,要維持客戶夢想的稀有性。石靈慧印象深刻,LV會訓練員工和顏悅色的拒絕客戶購買,她說「多拒絕一點,產品的壽命會延長,」再依拒絕數量預估下次生產量,原則還是不能讓想買的人全買到。

如,他們必須花大錢投資員工。愛馬仕前C EO湯瑪斯說:「如果你無法感動員工,對客戶也不會起作用。」二00六年起,愛馬仕就展開「圓夢計畫」,抽籤讓千名員工以全額補助的方式圓夢。

成功打造「微熱山丘」的品牌辨識顧問謝禎舜說,「奢侈品有攪動靈魂的能力」。

他們的邏輯是用「花錢去賺錢」,跟台灣製造業是「省錢去賺錢」的想法大不相同。

越往內深究,我們越發現,這個產業,真沒有如我們想像中的暴發戶般的「性感」魔法,它需要長久的投資與付出。

代理國際品牌十多年,喜事國際執行長馮亞敏認為,奢侈品價格高,投資成本也很高,設計人才、客戶服務、銷售團隊樣樣不能少。扣掉費用後,獲利率最高的愛馬仕淨利率為二一%,約莫與蘋果相當。可貴的是,愛馬仕十年來淨利率維持在一五%以上,而非如科技業起伏大。

精品品行業的很多做法,看似與現今多數人背道而馳,但,根本上,還是從人性的邏輯出發。

在這行業,他們是這樣看人的:

誰說對顧客要一視同仁?人們都是喜歡VIP的差別待遇!

誰說我經營的是小眾市場?有何不可,讓舊客戶持續買的成本,其實遠比開發新客戶便宜!

最混亂的時代,卻是最好的反思時刻。如何做一門細水長流的好生意?

所有美好的故事,都是從摸透人心開始;當你甚至聽得到客戶的心跳時,你就知道前面的路該怎麼走,你也將更專注、不隨波逐流,而成功,將在你的腳前,這是精品產業百年沉澱下來的智慧。

小辭典

精品

根據韋氏字典,精品(luxury),又稱奢侈品,指極度舒適、富有的情境,或豪華的環境;帶給人愉悅、安逸,但非必要的昂貴物品;受人歡迎,但通常不易取得的物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50

對沖人生:樓價越貴越多人買

1 : GS(14)@2012-08-24 11:54:1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24/16631527
如何可以把財富增長,是古今中外永遠長青的話題,青年人更想加快腳步。以往,大學或碩士畢業生,只要是帶著無比的上進心,有不錯的 EQ,靠自己的真本事,或再多一點運氣,便可以在社會上出人頭地;這是「那些年」的日子。
在金融圈的領域,看到現在大學生還未畢業,已考上 CFA第一或二關,但這種種追逐「 Designation遊戲」,事後是否代表「一定得」?
大學未畢業爭住考 CFA
暑假將結束,也在近期認識了幾位90後,一週後,他們大部份都會返回北美、歐、澳、紐繼續讀大學,他們在港是做一些 Summer Job,是實際的「職場經驗」,而不是書本上的理論。以下是部份「可出街」的內容,講及他們的暑期工經驗,說到他們如何看未來的職場世界。這是「人生上半場」的就業,求存對話:
話題一:「轉會費」千萬年薪不再
有位90後,在此叫他 Bob,從多倫多回港,將完成兩個月的 Summer Job,在長江中心某投行做了一些執頭執尾的工作。
Bob:投資銀行已轉型,是否由 High Paying Job變了 Low Paying Job?有沒有其他選擇?
Ed(筆者):現在我們進入了一個較痛苦的調整期,以往一些尖子只會考慮一些投資銀行、國際顧問公司作職場起步點,但從種種跡象顯示,有一部份也會選擇較另類的工種,如要改變世界,他們也會留意 NGO的領域,如聯合國 UN架構內的工作( careers.un.org)。
Bob:是否應不介意做一些「不需太用腦」的暑期工,如果經驗在「大行」?
Ed:很多時暑期工是給你「 Get a taste」,得到較長遠的職場經驗而已,有賺吧!
Bob:如有 Headcount,全職工作條路點走?
Ed:尖子大學畢業生多的是,最好的投行,會在校內作 Recruitment;也有不少「某些大學牌子」的 Alumni,已在投行工作,會和未來「新丁」不斷做「 Schoomizing」,即打「友誼波」,做住朋友先!大學畢業的尖子,好景的2006、2007年,全球分析員可能每年聘請100多人, MBA畢業的入 Associate Program,大行全球可能聘請50至60人,現在「後海嘯」價即可打個四至五折吧。
Bob:如果不是走融資 IBD( 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的路,做操盤( Sales& Trading)的路又如何?
Ed:每間投行也不同,走 Sales& Trading的路,也是由分析員做起,三年後或升至 Associate,好運的三年後又升至副總裁( VP),極少撮會去到董事總經理。好景的時候,「坐盤交場員」身價可是天方夜譚數字,行內的轉會費「2 by2s」即兩年合約,每年報酬保證有200萬美元,在好景時會見到;超好景時「2 by4s」也有聽聞,即兩年保證合約,每年400萬美元,但現時轉會費「天價」不再!
話題二:租或買?是否應 Panic Buy?
Bob:有師兄今年入了某投行,有八萬美金年薪做學徒,現在蘇豪區「蚊型」樓,有廿多年樓齡,也近或過萬元一呎,我師兄應否加入 Panic Buy的行列,還是租化算?我指的「蚊樓」是約400呎。
投行新丁入市要計數
Ed:你的師兄,如未來五至七年可在任何投行生存,人工雖不會像以往「幾何級數」上,假設400萬元舊樓,以現時低利率,七成按揭,以他的月薪及年尾「潛在花紅」,還是應付得起。
Bob:如果師兄那份工有甚麼差池,點算?
Ed:聽你所言,你師兄的「工種」在主要投資上或會有限制,他也將會過著早六晚十的「非人」日子;現時樓價「越漲越有人買」,他可以用家角度作判斷吧!租屋考慮則少很多!
錢志健
2 : conandea(16520)@2012-08-24 20:16:21

湯兄好似仲係想考CFA?

其實湯想唔想喺投行操盤或做分析員??
3 : GS(14)@2012-08-25 00:13:18

2樓提及
湯兄好似仲係想考CFA?
其實湯想唔想喺投行操盤或做分析員??


考來玩下... 我無可能操到盤或者做分析員的啦
4 : conandea(16520)@2012-08-25 09:51:33

3樓提及
2樓提及
湯兄好似仲係想考CFA?
其實湯想唔想喺投行操盤或做分析員??

考來玩下... 我無可能操到盤或者做分析員的啦

哦, 點解做唔到?
5 : GS(14)@2012-08-25 11:03:37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湯兄好似仲係想考CFA?
其實湯想唔想喺投行操盤或做分析員??

考來玩下... 我無可能操到盤或者做分析員的啦

哦, 點解做唔到?

學歷唔到,何況我都唔喜歡
6 : conandea(16520)@2012-08-25 22:49:05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湯兄好似仲係想考CFA?
其實湯想唔想喺投行操盤或做分析員??

考來玩下... 我無可能操到盤或者做分析員的啦

哦, 點解做唔到?

學歷唔到,何況我都唔喜歡


嗯,分析員湯財都叫做"在行"AR!!~ WHY>?
7 : greatsoup38(830)@2012-08-26 13:39:35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2樓提及
湯兄好似仲係想考CFA?
其實湯想唔想喺投行操盤或做分析員??

考來玩下... 我無可能操到盤或者做分析員的啦

哦, 點解做唔到?

學歷唔到,何況我都唔喜歡

嗯,分析員湯財都叫做"在行"AR!!~ WHY>?

我呢D呃飯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233

啟德樓越賣越貴 挑戰市場承接力嘉匯1房索價585萬

1 : GS(14)@2017-02-12 13:50:13

■示範單位大廳以輕巧傢俬佈局,保留通道出入。



【新盤巡禮】啟德發展區私人住宅項目已經成為地價貴、呎價高的新一代市區地標,最新推出挑戰市場承接力的嘉匯,屬主打一及兩房戶的上車屋苑格局,首批180伙折實平均呎價17,589元,較上月發售的啟德1號2期首批呎價還要稍貴2.3%,如果今次市場繼續承受得起,區內另一首設開放式迷你戶的新盤天寰呎價水平只會更高,啟德發展區私人住宅邁向每方呎2萬元的標誌性癲價,可謂指日可待。記者:伍志輝攝影:黃耀興



嘉匯位處啟德1號2期東南面,相隔一條沐寧街,同樣採用高低座混合模式發展,規劃原意是加強通風效果及改善建築物之間的景觀,但嘉匯的低座物業被安排在兩組高座屏風樓之間,除了高樓壓頂的觀感問題,亦會有採光度不足可能。低座包括3、5、6及7座,標準樓層供應一至三房單位,頂層有三房及四房大戶,其中三個四房大宅平台附設露天按摩浴缸,雖然已被安排在內園方向,但高座中高層向內園單位一定可以清楚俯瞰這個低座頂層戶平台,享受露天風呂隨時被「睇全相」。嘉匯低座物業屬於貴價豪宅與上車單位夾雜的設計,其身價難以與大碼單位主導的啟德1號低座物業比較,每方呎突破3萬元的創癲價動力不強。而對樓層不高的低密度住宅有興趣的上車客,低座物業的一房及兩房戶可能是目標之選,不過首批180伙價單並不包括低座,需要有耐性等一等。

■露台面積22方呎,窄長形設計,只適宜站立賞景。

■浴室設西門子上置式洗衣機,屬於新盤少見配置。


首批180單位全為高座

嘉匯首批180個單位合數位於項目西北端的高座1及2座,折實售價最平的單位,俱屬向北或西北正對啟德1號高座大廈的選擇,而且都是1樓單位,望樓之餘亦直接承受前方沐寧街環境噪音影響。一房折實最平585.1萬元,兩房要776.8萬元,三房最低消費1,101.3萬元,這個樓價入場水平相信已經將大部份買家排除在外。物業1及2座以一及兩房戶為主,可以預期景觀質素不會有驚喜,另外兩幢高座為8及9座,位處項目的東南端,向南或東南單位前臨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遠方九龍灣一帶商業區建築物對景觀影響不大,預料嘉匯8及9座中高層向此方向單位可享開揚遠景,甚至是啟德遊輪碼頭特色景致,所以面積較大的三房戶亦集中在這個方向。不過,比較特別的是9座向正西的A室,為標準樓層最大碼的四房戶,這個方向正對旁邊保利置業住宅地盤,遠眺啟德河以西的另外6幅住宅地皮,遠景的可觀程度值得商榷。



■兩房戶設有獨立廚房,大廳地方得以盡用。

■廚房設曲尺形工作枱,鋅盆在窗前,佈局大路。



■大房具備9呎8吋闊衣櫃位,較新盤同類單位見使。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12/199253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89

稅貸專題:打工仔借稅貸款額越細息率越貴

1 : GS(14)@2017-12-05 00:54:05

■稅貸產品大多附綑綁條款。資料圖片


打工仔不少已經收到稅單,或須向銀行借稅貸救急,雖然今年不乏年息低於1厘的稅貸產品,但大多附綑綁條款,若只計適用於一般客戶的「清水版」,息率普遍達2厘以上,借稅貸前須留意6大事項。第一,借稅貸先要有稅單,申請稅貸時,銀行會要求借貸人提供稅單,若未能提供,銀行或會以私人貸款形式批出貸款,但息率一般會較稅貸息率高。其次,低息附帶綑綁條款,有銀行計及現金回贈後息率低至0.68厘,但要同時申請出糧戶口,而且貸款額只限稅額1倍,上限10萬元;其他條款有綑綁信用卡,或只限公務員等。

宜用實際年利率格價

第三,貸款額越細,息率越貴,「吸睛利率」貸款額要求通常達100萬元以上,還款期為1年,假設貸款額最多為收入8倍,意味需月入逾10萬;10萬元至20萬元貸款額利率通常最貴,不少達3厘以上。第四,實際年利率為格價指標。稅貸息率可分為每月平息,或實際年利率兩個指標,但前者未計及手續費、行政費等,借款人應以實際年利率(APR)為最終參考。第五,還款期多為1至2年,稅貸還款期一般為6個月至24個月不等,還款期越長利息開支其實越高。加上當稅貸未還清,明年又迎來下一個稅季,屆時財政壓力可能更大。最後,打工仔須留意早還款要罰息。稅貸一般設有罰息期,提早還款並無着數。銀行除了會收取手續費外,有機會收回獎賞禮品、現金回贈等。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03/202332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8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