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電影《十年》憂心忡忡地描繪十年後的香港,日前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國安法》、港獨等議題觸動當地人內心恐懼,它也因此成為近年香港最具代表性電影之一。 二○一四年九月,香港爆出「雨傘革命」,過了一年多,數千位香港群眾,在香港三十多個社區,爭睹充滿政治色彩的反烏托邦電影《十年》。再過了幾天,《十年》拿下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成本不過五十萬港幣,卻像一枚爆裂的引信,在華人社會中綻放出多重的、並且相互碰撞的訊息。 《十年》被香港輿論稱為「預言書」,是一部由五段短片組成的實驗電影合輯,所有短片的主題都指向未來香港。 情感真實 社會掀起討論潮郭臻執導的《浮瓜》描繪二○二○年的五一勞動節,中國高層及香港警隊計畫了一場議員槍擊案,企圖引發香港恐慌,讓中央能順利推動政策《國安法》。黃飛鵬執導的《冬蟬》,敘述一對傳承博物學遺風的男女,在被拆毀的市區中保留磚瓦物件,逐項製作成標本,男主角最後甚至將自己做成了標本。 在歐文傑執導的《方言》中,未來的香港以「普通話」作為唯一官方語言,香港計程車司機若只會說粵語,載客範圍就越縮越窄,甚至難以謀生。周冠威以偽紀錄片的形式,呈現二五年社會運動,防暴警察鎮壓了一場抗爭,讓一位老人走上了自焚之路。伍嘉良則在《本地蛋》中塑造了一群小小紅衛兵「少年軍」,執行取締「非法言論」工作。 《十年》講的是未來的故事,但就像總策畫人伍嘉良說的,「這些情緒是現下的。」於是,它固然虛構十年後的故事,卻成就一波波真實討論。 「其實拍攝的概念很簡單。」伍嘉良說:「一三年年尾,有人問我怎麼看香港的將來和出路,我試著想像,也試著去了解其他人的想像。」伍嘉良總是問同樣的問題:「十年前你怎麼想?你現在面對什麼困難與處境?十年後,你會怎麼樣?」他說:「簡簡單單三個問題正是我們的出發點。」雨傘革命 加深電影無力感這三個問題及香港現狀帶給創作者的衝擊,催生了伍嘉良的計畫,「我找來了四位獨立導演,以不同度,想講什麼就講什麼。」計畫成形後,不久,「雨傘革命」也爆發,伍嘉良坦言,這場革命確實促成了《十年》恐懼、擔憂的調性,「一定有影響的!我們畢竟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與其說是『恐懼感』,倒不如說是『無力感』。」《十年》去年甫上映,上映戲院少之又少,然而電影劇情確實打中香港人迷惘的心聲,一個月內放映四六○場,平均每天不到十六場,票房卻突破三百萬港幣,就小成本獨立電影而言,成績可觀。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見狀,發表社論大罵《十年》傳遞「思想病毒」,是宣傳絕望的作品,「在內地人看來,這部片子是完全荒誕的,它所描繪的場景,十年後不可能在香港出現。」然而中國出現壓制聲,非但沒有阻止《十年》票房賣到六百萬港幣,中國「禁片」的反抗姿態,更讓它後勢驚人。 伍嘉良說:「四月一日,三十多個地方、五十多個單位同時放映!對我來說,那真的是『歷史性』時刻!」此時的《十年》,早不只是電影作品,「《十年》只有五個角度,但是創作的過程到引發反應,各種討論,成為一場更盛大的實驗,化學作用不斷地產生。」《十年》得到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再三引發了討論高峰,電影投資者林建岳稱,《十年》得獎,「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頒獎結果是「政治綁架了專業」。而香港電影協會成員黃百鳴,更痛批這是個「笑話」和「極大錯誤」。然而知名導演杜琪峰也說:「林建岳不是拍電影的,他是出錢拍電影而已。」此外黃百鳴則承認自己連片子也沒看過。 傳達恐懼 因為還抱著希望對於這些說法,伍嘉良說:「我不單一回應某人的說法,因為經常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電影藝術本身就是主觀的,我們絕對明白。」其實純粹就「電影」而言,《十年》在技術上難免生澀,劇本、敘事上也不夠細膩。香港文化評論人陳景輝批評該片:「失去想像力。」他認為:「香港的衰落就是政治決定一切。現在的政治好像失去了美學、思想、深度、想像力等所有實際內容。」伍嘉良認為:「某種程度上,我認同他的說法,畢竟在創作時,發生『雨傘革命』,影響了我們的看法……。我們不是預言家,我們是用過去、現在的經驗想像未來。」而這種「面對現實」的勇氣,正是《十年》的可貴之處。 有人認為《十年》激進,伍嘉良笑笑回答:「不,我們是坦白。」《十年》傳遞了「恐懼」。頒最佳影片前,頒獎人導演爾冬陞引用美國已故總統羅斯福的話:「我們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十年》的恐懼之外,就像伍嘉良充滿勇氣的宣示:「我們不反對共產黨,是反對『不自由』。」電影最後出現的字幕是「為時不晚」,為何如此安排呢?伍嘉良說:「因為我們還抱著希望。」 《十年》 內容:集結5位導演的短片而成,分別為:郭臻《浮瓜》、黃飛鵬《冬蟬》、歐文傑(中)《方言》、周冠威《自焚者》、伍嘉良(左一)《本地蛋》等 片長:104分鐘 成績:201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2015年12月上映迄今,票房突破600萬港幣 撰文 / 陳亭均 |
國泰、富邦儲蓄險保單相繼停售,現在不搶會吃虧? 別急!先有正確觀念,才不會被業者話術牽著鼻子走。 央行頻頻降息,讓不少保險業者深感吃不消,最近兩大壽險國泰、富邦先前熱賣的儲蓄險保單都宣布喊停,業界預估,在利率水準還有可能走低的壓力下,之後會有更多業者停賣儲蓄險。 每逢此時,「停售效應」戲碼便會再度上演:理財專員們乘機對民眾搬出「正式停賣前,要搶要快」、「現在不搶,以後費用調漲才買會更吃虧」等話術,鼓吹民眾砸錢購買。 話術一:安全、穩賺不賠 但決定是否投保儲蓄險前,民眾應先破除錯誤觀念,別被理專或業者行銷話術牽著鼻子走,以免賠了夫人又折兵。 關於儲蓄險,一般民眾最常聽到的推銷話術之一是:「儲蓄險既是儲蓄,又有保險性質,是很單純又安全的商品,穩賺不賠!」換言之,業者或理專喜歡如此勸誘你:倘若你不懂投資理財,或有「強迫儲蓄」的需求,儲蓄險是不二選項。 事實上,民眾應建立 觀念:任何標榜利率超 過銀行定存的金融商 品,理論上都隱含比定 存高的風險和機會成 本,儲蓄險也不例外。 比方說,不少業者和學者都直言,儲蓄險並 非針對一般年輕人或上 班族的商品,因儲蓄險的保費堪稱昂貴,這可能是多數民眾沒察覺的。 「儲蓄險保費金額很高,常是有錢人拿閒錢買的。」永達保經董事長吳文永觀察,保儲蓄險的客戶,保費達一、兩干萬元者大有人在,泰半是有錢人為規避稅費而投保,或做為資產配置其中一環。 「一般儲蓄險的保費,年繳數十萬元跑不掉,躉繳的可到上百萬元。」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郝充仁提醒,以正常情況面言,儲蓄險非月薪寥寥數萬元的上班族能輕易負擔的。 話術二:保證拿回本金 中國信託人壽商品發展一部副總經理賴玉菁也說,一般小資族就算買儲蓄險,能投入的保費通常不高,累積財富效果不大,資金不多者,不建議優先考慮此商品。 關於儲蓄險,常聽到的話術之二是:「儲蓄險是保本商品,保證能拿回本金。」但,業務員或理專不會告訴你的是:投保後,要是在前幾年解約,幾乎都拿不回本金,更不必談利息。換言之,若提前解約,通常都虧錢收場。這與定存解約,僅僅是少拿一點利息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保單中,常會附上「解約金表」,詳列每年的解約金,基本上,解約金都是隨保單年期遞增而逐年降低,民眾購買前應詳細比較,短期內若有現金需求,不宜貿然投入儲蓄險。 話術三:利息遠高於定存 第三種話術,也是民眾最易被沖昏頭的推銷說法:「預定利率逾二%」或「期滿N年後,以二%以上複利增值」,標榜利息遠高於定存,不買可惜。 尤其是二代健保制度上路 後,銀行定存的利息收入被納入課徵保費的範圍內,業者更順理成章的端出「與其放定存被迫繳費,不如轉入儲蓄險,省保費兼賺利息」的說詞。 不過,和其他保單一樣的是,所謂的「預定利率」,並不等於實質報酬率,而要看IRR(內部報酬卒,又稱折現率)而定。理財作家李柏鋒指出,市面上不少儲蓄險,十年內的IRR都沒有比定存高到哪裡去。 一般Excel軟體有內建IRR 公式,可供民眾試算。如某 張六年期儲蓄險保單:年 繳三萬六千七百五十四元,期滿後每年以二.二五%複利計息。該保單顯示,六年期滿後可領回二十二萬九千零九十五元,計算後發現:這六年內,IRR為一.〇九%,竟連現在一年期定存利率(一.一二%到一. 一三%)都不如。 就算六年過後繼續投入資金至第十年,以每年二.二五%複利試算後,該儲蓄險的利息也只比同期間的定存多了約一萬三千元,這還尚未計入這段期間若升息,儲蓄險利息收入不變、定存利率增加的可能性。過程中想解約、轉入定存,還要承受拿不回本金的風險。 話術四:組裝套餐超划算 第四種話術,是隨著近期業者推出的「組裝套餐」而生,聽起來也誘人:投保某儲蓄險,再拿儲蓄險提供的利息,去買長照、重大疾病、醫療其他養老商品,為退休做準備。 不過,吳文永提醒,以目前儲蓄險的利率水準,利息高到足以再買另一種保險,保費本金要達上千萬元,才有可能。 郝充仁也說,五十五歲以上、財力雄厚到一定程度且有養老規畫需求的保戶,較適合考慮這種組合方案。 最適有閒錢、險種完整者 到底要不要買儲蓄險?答案因人而異,不過做判斷前,應該先問自己:究竟想要透過「儲蓄」來累積財富,還是想替自己的人身安全、健康買一份「保險」?也就是說,不會有一種商品,滿足你所有需求,更不會有白吃的午餐。 「儲蓄險大部分都訴求 IRR比定存高,但其實保障不多。」賴玉菁建議,在所有純粹保障性質的保險,像是壽險、醫療險等,都已購買齊全後,再考慮儲蓄險。 多數專家都建議,手頭上有一筆「一定期間內確定不會動用」的閒錢,或已擬定一個十分明確的中長期理財目標,再考慮買儲蓄險,最為妥當。 撰文者張舒婷 |
民粹主義近年來聲勢大漲,輿論對英國及美國的擔憂吵得沸沸揚揚。 但有心理準備的事情,可能被高估;眾人都沒想到的,往往被嚴重低估。 每當一件似乎不大可能, 但具有潛在顛覆性效應 的事件出現時,例如:英國退出歐盟,或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分析家們總是忙著預測一旦成真,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畢竟,這類「黑天鵝」事件發生機率滿高的,早做準備總錯不了。 不過,別忘了《黑天鵝效應》一書作者塔雷伯(Nassim Taleb)在他這本書中是如何寫的:「罕見的事大凡有兩種:一種是大家談得口沫橫飛的黑天鵝,就是那種你很可能在時事評論與電視上得知的事;另一種是沒有人談的黑天鵝,就是那種看起來不可能、讓你覺得公開討論它很丟臉的事。我敢打賭,前一種黑天鵝容易被人高估,第二種卻會遭到嚴重低估。我這麼鐵口直斷,是因為這與人性完全吻合。」塔雷伯引用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與堤佛斯基(Amos Tversky)的研究佐證他的論點。 根據這項研究,一件原本可能性不大的事,經過不斷討論,會讓人覺得它越有可能成真。你對一個狀況想得越多,越覺得它會成真。 別被預測機率騙了 全民投票只會偏向理性 近年來,記者、投資人與政治學者討論了幾隻被議論紛紛的「黑天鵝」。 前年九月,有一隻被熱烈討論的黑天鵝,就是蘇格蘭有可能在獨立公投之後脫離英國。那年七月底,有些統計模型認為脫離機率幾近五成。不到一個月之後,同樣模型認為這機率只有五%。 一年前,希臘脫離歐盟是熱門話題。在希臘以公民投票反對歐盟的改革方案之後,脫離歐盟之聲更是甚囂塵上,機率高達五0%。等到希臘政府在改革壓力下讓步,而公民投票顯然只是它使出的一種談判手段之後,這件事的機率降到不滿一成。 今天,最熱門的話題是英國退出歐盟與川普選戰獲勝、入主白宮。 博彩公司立博(Ladbrokes) 估計,英國退出歐盟的機率是三一%,政治預測網站PredictIt 認為川普入主白宮的機率有三九%。除非你是賭徒,對這兩件極不可能發生的事而言,這樣的機率已經高得離譜了。 民主國家的全民投票,一般只會出現偏向理性、相對保守的結果,不會有天翻地覆的意外。 雖說民粹主義近年來聲勢 大漲,但若回想在整個世紀中的歐美選舉,曾幾何時出現過「黑天鵝」式選舉。 民意雖也起伏不定,但從沒聽說像川普這樣的候選人能在重要選舉中獲勝,也沒有一個國家曾投票退出一個大經濟聯盟。 真正的「黑天鵝」不會出 現在口沫橫飛、熱議不斷的地方。萊斯特城足球隊(Leicester City)一開始只有買一賠五千的賭盤,結果卻贏得英國甲組足球聯賽,是隻真正的「黑天鵝」。二0一三年底到翌年年初的烏克蘭革命是另一隻黑天鵝。俄國總統普丁入侵克里米亞,這是第三隻黑天鵝。這些都是「讓你覺得公開討論很丟臉」的事,因為它們看起來不可能發生。 媒體政客興風作浪 發動議題想讓當權派倒台 新聞媒體唯恐天下不亂,喜歡誇大具顛覆性事件的發生機率,因為這樣對銷路有好處。而且這麼做或許還能防止民眾做出壞決定,讓社會保持清醒,這或許是一個避免公眾做出壞決策的保障措施。 但塔雷伯本人對媒體的評 價也不高。今年三月,他在臉書上寫到:「記者、半吊子的說客、學藝不精的知識分子、金玉其外卻胸無點墨之徒、趨炎附勢的政客,還有那些名嘴,根本搞不清事情真相,也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大家不會投票給川普(或桑德斯),他們只是想讓當權派倒台罷了。」 這隻被議論紛紛的「黑天 鵝」,看來出現的機率是被高估了。 黑天鵝 指不可預測的重大事件,沒有前例可循,可是一旦發生,就會產生極大影響。 |
2樓提及
如果套野既世界再涼博一D會更好. 不過而家都有D味道.
5樓提及
i am dying
9樓提及
4樓提及2樓提及
如果套野既世界再涼博一D會更好. 不過而家都有D味道.
人生沒希望會好痛苦,難入口...
成套戲無邊個無做錯事
13樓提及4樓提及2樓提及
如果套野既世界再涼博一D會更好. 不過而家都有D味道.
人生沒希望會好痛苦,難入口...
成套戲無邊個無做錯事
咁佢都係因果報應, 其實係正面的
現實更多係好多人一生無做錯事到頭來都不得善終
15樓提及
英耀論中有明言
長輩過於忠厚, 此生定必是愚人....
18樓提及
咁命好不如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