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位80後券商資管的成績單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25958.html

本刊記者 王鈺/文

「廣發資管旗下一隻理財產品一季度虧損接近-20%,業績排名倒數第二,資產規模接近清盤線,廣發自營部員工苦不堪言。」有人不斷揭露廣發證券集合資產管理的糟糕業績。除了新發的產品,截至10月8日,廣發證券的6只產品收益均為負。

無一倖免的廣發證券理財產品中,80後投資主辦烏暘丹丹最受關注。這位年輕的投資主辦,2月份才進入廣發證券資產管理部門,接手廣發金管家理財策略2號(下稱「金管家理財2號」)、廣發金管家新型高成長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理財5號(下稱「金管家理財5號」)兩隻產品,規模超過30億元。

記者調查發現,烏暘丹丹操盤的兩隻產品風格激進,實際操盤跟產品報告策略背道而馳,兩隻產品業績不佳,金管家理財2號一度陷入清盤危機。烏暘丹丹的激進並非券商集合理財的個例,2012年上半年,前十大集合理財券商中,有一半更換了部分理財產品的投資主辦,華泰證券旗下的理財產品更是平均9天一換投資主辦。

目前,券商集合理財業務陷入了淨值下滑—份額縮水—更換投資主辦—業績波動的死循環,令投資者的利益難以得到保證。

9月21日,證監會開始公開徵求意見,希望將目前的券商理財投資主辦人制度規範成為註冊制,在准入門檻、流動性方面提高監管條件,以保護投資者的權益。

糟糕的業績

2月23日,廣發證券發佈了人事變動公告,公告稱,即日起由烏暘丹丹擔任金管家理財5號、金管家理財策略2號的投資主辦。

公開信息顯示,烏暘丹丹,現年30歲,2008年至2012年間就職於中海基金,歷任首席策略分析師、研究總監助理、基金經理助理,2012年年初加入廣發證券資產管理部。

從烏暘丹丹的履歷看,到廣發證券後,是其職業生涯中第一次真正獨立主管資產管理業務。此前,有廣發證券內部人士聲稱,更換投資主辦是基於由外部引進人才後,根據人才結構特點和產品特點的匹配、部門內部發展戰略規劃調整的考慮。

在烏暘丹丹操盤廣發證券兩隻資管產品之前,原中海基金副總經理李延剛被廣發證券以高薪聘請,於1月份加入廣發證券,任資產管理部門投資總監一職,主管投資工作。自2007年,李延剛加入中海基金到2012年年初離職,曾先後任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投研中心總經理、公司副總經理等重要職位。

從履歷看,烏暘丹丹一度在李延剛手下工作。李延剛加盟廣發證券後,烏暘丹丹轉戰廣發證券並委以重任,記者就烏暘丹丹是否是李延剛推薦問題採訪廣發證券,截至發稿之時,廣發證券沒有給予明確回覆。

更換投資主辦之後的這兩隻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究竟如何呢?

根據10月8日的最新數據顯示,金管家理財5號單位資產淨值為0.6971元,自2012年以來的投資回報率為-17.46%,自產品成立以來累計增長率為-30.25%,近一個月以來在同類162只產品中排名倒數第3位。而2012年以來的滬深300指數為-1.09%,該產品投資業績遠遠跑輸大盤。

金管家策略2號單位最新淨值為0.7860元,2012年以來投資回報率為-12.92%,自產品成立起累計虧損-21.40%,在同類產品中排名位居倒數第6位,業績同樣大幅度跑輸大盤。分年度來看,這兩隻理財產品在2011年度尚取得跑贏大盤的超額收益,而到了2012年,自烏暘丹丹任職以來到至記者統計數據截止時,上述這兩隻理財產品的投資回報率不佳,分別為-18.34%和-13.08%。

從產品資產規模來看,廣發金管家理財5號成立於2011年4月28日,成立之初資產規模達48.43億份。廣發金管家策略2號成立於2011年6月30日,成立規模為1.17億份。截止到6月30日,這兩隻產品的最新資產淨值則只剩下30.87億和1.09億,縮水幅度分別為36%和6.7%。截至一季度末,廣發金管家策略2號單位資產淨值0.9050元,且一度險遭清盤的危機。

相關評級機構已給出該產品的風險分析,其結果表明,金管家理財2號和理財5號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風險係數已升為中級和高級。就從此前披露的中報行情來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在2012年二季度總體錄得1.41%(算數平均)的正收益,而這兩隻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不僅在同類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位居倒數,更是墊底廣發旗下的所有理財產品,業績前景十分令人擔憂。

進的操盤

根據披露的中報情況看,金管家理財5號一季度末製造業股票市值佔比為44.39%;機械設備佔比29.48%;電力水利供應佔比11.70%;金融保險業10.78%;傳媒7.17%;建築6.62%。到了二季度,更是重配製造業,其股票市值佔比高達52.53%;加倉配置金屬非金屬行業佔比達24.99%、採掘業11.79%、傳媒行業至9.31%;下調機械設備行業佔比至13.28%。從該產品重倉股的二季度表現來看,5只出現下跌,其中跌幅均超過5%,秦川發展和西部礦業的跌幅均超過10%。

在對金管家理財2號的持倉分析時記者發現,截至一季度末時,該產品未持有股票。而到二季度末,該產品清倉了原有的債券和貨幣產品,進而大幅加倉股票和基金。增持的股票主要集中在傳媒和製造等行業,其中首創股份二季度以來累計跌幅超過-15.70%,銀華鑫瑞的跌幅為-13.21%。

據wind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中期,券商集合理財總體持倉總市值最高的是金融服務行業,其次為食品飲料和醫藥生物,低配輕工製造、黑色金屬、採掘等行業。而由烏暘丹丹管理的兩隻廣發金管家理財產品二季度則重倉機械製造、採掘、金屬非金屬行業,甚至躋身所屬上述行業的多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在上半年股熊債牛的市場行情下,烏暘丹丹操盤的產品大舉減持債券,買入股票和基金持倉。在持倉個股上半年業績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又未能及時止損,加之倉位重,虧損慘重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金管家理財5號的資產管理報告顯示,對二季度投資策略的展望是「看好受益於寬鬆貨幣政策的標的和受益金融改革創新的行業。擬調整持倉方向為水利、油服、價格服務改革等主題和地產、機械、家電等收益流動性好轉和開工旺季的行業」,而實際上,從半年報披露的情況來看,該產品在二季度的實際持倉卻主要集中在傳媒、機械製造、金屬和非金屬製造行業。這與其投資策略展望並不相符。

投資經理的業績短期面臨波動是正常的,如果投資業績長期虧損,對市場缺乏起碼分析和研判的能力,則與投資經理的「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職業使命背道而馳。

當記者致電廣發證券總部,想要通過資管部門瞭解情況,總部告知記者烏暘丹丹目前在上海工作,而上海分公司接聽記者電話的員工對廣發金管家兩隻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不予置評。

倒逼的政策

本刊統計,2012年中期全部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份額為1405.42億份,較一季度末減少61.75億份。總贖回份額為446.87億份。相較一季度而言,貨幣市場型產品總體獲得淨申購,而其餘類型產品則總體淨贖回。

另外,上半年遭遇清盤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有9只。根據《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的規定,客戶少於2人,或者連續20個交易日計劃資產淨值低於1億元,集合計劃就應當終止。值得注意的是,這9只產品無一是由於存續期到期而自然終止的,均因為資產淨值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1億元人民幣而被動終止清算。

不良的業績回報、頻繁的更換理財產品的投資主辦,讓籠罩在慘淡行情下的A股投資者越發缺乏信心。隨意性強的資管人的任命制度更是讓投資經理的能力和資質屢遭質疑。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本是一種高端投資理財工具,券商理財產品的投資主辦是投資者申購理財產品時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投資經理的投資風格和水平直接關聯到產品的業績,其任職時間的長短更必然影響到產品投資回報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或許正是基於券商資管「產品業績連連虧損,投資主辦更換頻繁」冰火兩重天的局面,《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投資主辦人註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註冊辦法(試)》」)已於9月21日完成了小範圍內的意見徵求,並擬於近日出台最終政策。

《註冊辦法(試)》要求,券商投資主辦今後要倣傚公募基金經理和投行保薦人的管理辦法,實行註冊制。投資主辦需要具有3年以上證券投資管理經歷,具有3年以上在金融機構從事證券投資、證券研究分析或證券交易等方面的工作經歷,且最近1年在金融機構從事證券投資、研究分析工作。

2012年8月23日,證監會起草了《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要加強對投資主辦人的監管,引導其合理有序流動,維護客戶合法權益。規定,「最近兩年內變換任職單位兩次以上」將不得註冊成為投資主辦人的規定。

有業內人士稱,如果將跳槽頻率量化,恐怕會造成有大規模投資主辦不符合註冊制規定的要求。因為,一旦哪只理財產品業績出現大幅下滑,業界的普遍做法就是更換投資主辦,業績口碑對一名職業投資經理來說意義尤為重大,頻繁離職跳槽對其職業生涯勢必有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面對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業務的擴張,需要人員的擴充,這一政策的出台也無疑會對投資主辦能力資質的提高起到敦促作用,提高其職業責任感和行業自律,確保產品業績的穩定性,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投資主辦的隊伍中。

以往,券商投資主辦隨意性較強,往往是由券商資管業務分管的領導任命,任命前跟券商所在地證監局進行溝通,獲得同意後,僅需在券商網站上公告一下即可。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意見稿的出台,可被視為證券行業為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最終的結果還尚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21

藥房託管的真相

2013-03-03  NCW  
 

 

藥房託管如火如荼。醫院和藥企都要通過託管從藥房實現利潤,這注定了政府指望通過剝離藥房解決看病貴的問題,是一種奢望◎ 本刊記者 何春梅 文hechunmei.blog.caixin.com 北京一家二甲醫院近日連續接待了好幾撥醫藥企業,打算將自家藥房託管出去。這家醫院的藥房曾是年利潤約3000萬元的「利潤中心」 ,但隨著近年一系列要求公立醫院取消藥品批零差價的政策進入實施階段,藥房逐漸變成了醫院急於脫手的「成本單元」 。

和醫院一樣著急的還有醫藥企業。正在四處尋找合作對象的九州通(600998.SH)一位內部人士坦陳,當前業界對藥房託管業務批評的聲音居多,醫藥企業擔心相關部門會隨時叫停,因此大家都在忙著搶項目、搶資源。

地方政府也沒閒著:在中國招標網以及中國政府採購網等招標網站上,地方政府或地方衛生局掛出的藥房託管招標公告比比皆是。

有別於此前的行政強制,2013年以來蔚然成風的藥房託管主要源於利益驅動,醫院、藥企、政府三方均蠢蠢欲動。

最近半年多來,藥房託管的消息從各地陸續傳來。康美藥業(600518.SH)僅在2014年的頭兩個月,就和80多家醫院簽下藥房託管協議; 1月17日,廣州醫藥有限公司與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簽約,託管藥房;去年,廣東省人民醫院與華潤廣東醫藥等幾家醫藥商業龍頭公司開展了同樣的業務。而從去年下半年起,包括北京朝陽醫院、湖北鄂州市的公立醫院等,都開始了藥房託管的試驗。

目 前, 已 有 南 京 醫 藥(600713.

SH) 、 上 海 醫 藥(601607.SH/02607.

HK) 、白雲山(600332.SH) 、嘉事堂(002462.SZ) 、九州通等多家醫藥企業涉足藥房託管業務。據商務部2013年5月發佈的數據,2012年至少有29家企業承接藥房託管業務。

所謂藥房託管,即藥房的產權和經營權分離。產權歸醫院,同時醫院提供藥事服務人員並管理醫院用藥目錄,而託管方——通常為醫藥流通企業負責醫院藥品的採購和庫存管理。

藥房託管不新鮮。從2001年6月30 日廣西柳州市眾醫院與三九醫藥集團簽訂藥房託管協議算起,已然走過十餘年。期間爭議不斷,既有初期 「醫藥分開破冰之舉」的期盼,也經歷過醫藥商業企業退出、不了了之的尷尬。

在2013年之前, 「藥房託管」多由政府主導。比如關注度較高的 「南京模式」 ,就是2006年2月由南京市紀委牽頭運作,最初是為了 「遏制收送回扣、紅包、開單提成、亂收費等不正之風」 。

南京醫藥當年即大規模涉足藥房託管業務,託管規模一度達到10億元,藥房託管成了南京醫藥的主營業務之一, 「南京模式」也一度在河南等地複制。不過,在2010年以後,以南京醫藥為代表的藥房託管模式逐漸式微。

新一輪的藥房託管,是在「醫改」相關政策擠壓下變通出的一種 「過渡」安排。政府希望切斷醫院以藥養醫的經營模式,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但同時又無法給公立醫院提供足夠補償,因此願意接受藥房託管這種過渡措施;醫藥企業則希望藉機佔領醫院這個主要的藥品銷售渠道;醫院則指望在監管禁止醫院搞批零差價之後,通過託管來甩包袱,保收益。三方各有所圖,一拍即合,但注定難以共贏。

業界幾乎一邊倒地認為,當前興起的藥房託管業務, 「醫藥分離」只是表象,無助於破除 「以藥養醫」 。睿信投資合夥人劉明和2007年曾任南京醫藥藥房託管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林雖然支持藥房託管,認為現代化的藥房託管對探索醫藥分離有積極意義,但當前中國正如火如荼上演的藥房託管,在他們看來多是 「假託管」 ,還處於藥企不計成本拿錢換終端資源」的初級階段。醫院緊握藥品採購目錄不放,託管方大多只扮演藥品集中配送的角色,遠談不上現代化管理。

藥房託管收益知多少

一度沉寂的藥房託管業務再次成為焦點,很大程度上源於康美藥業今年以來的行動。

2月11日晚間,康美藥業發佈公告稱,公司與遼寧中醫藥大學、本溪市人民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 ,將託管遼寧中醫藥大學4家直屬醫院和遼寧省中醫醫療集團22家下屬醫院的中醫藥房。

這已是2014年康美藥業對外宣佈的第四批藥房託管計劃。此前,康美藥業已託管廣東惠來、普寧和吉林通化三批共55家醫院的藥房。僅僅兩週時間,康美藥業宣佈託管的醫院藥房超過80家。

如此激進地收編醫院藥房,到底能給康美藥業帶來多大收益?證券公司對此看好。針對近日康美藥業託管的80多家醫院,國信證券算了一筆賬,認為康美藥業前三批收購的55家醫院藥房每年將貢獻淨利潤0.675億元 -1.35 億元。光大證券也分析稱,康美藥業作為綜合性公司,可享受採購的進銷價差,也可借此擴展自身產品(如全品類中藥飲片化藥等)的銷售, 「預計未來公司的淨利率將遠高於行業平均淨利率1.5%」 。

國信證券稱,根據康美藥業的公告,惠來縣人民醫院2013年收入1.1億元;普寧4家醫院2013年收入約為12億元,另外5家鎮衛生院收入較少;通化45家醫院2013年收入20億元左右;遼寧26家醫院收入數據未披露。若按照公告「醫院每年藥品採購量約佔業務收入45% 左右」的比例計算,康美藥業三批託管的55個藥房每年銷售額超過15億元。

康美藥業稱, 「藥品從倉庫領入藥房即視為醫院確認購入,醫院按實際領取藥品數量和價格結算給公司。 」據此康美藥業將佔有藥品批發價和銷售價之間的所有價差。不過,其中一部分將以託管費的形式回饋給醫院。

如何分配這部分價差,如何與醫院分成,決定著康美藥業的最終收益。康美藥業並未對外透露與相關醫院的分成比例,也沒有透露為獲得這些託管項目到底投入了多少資金。康美藥業的董秘以工作繁忙為由,拒絕回答上述問題。

劉明稱,目前大多數藥企都還處於「賠本賺吆喝」的階段, 「現在還看不到藥企與醫院分成的比例,一般應在30% 以下。給每個醫院提成之後,藥企的利潤就沒多少了。 」劉明說,在藥房託管初期,藥企能賺的只有較少的配送費及少量自有品種的錢。所謂自有品種,即藥企自己生產的藥品。

據此前南京醫藥、國藥控股等公司的數據,醫院藥房毛利率超過50% 很常見,而託管藥房的藥企須向醫院繳納 相當於銷售利潤30%-50%的託管費用。

「南京模式」後來不了了之就是因託管費用越競越高,導致藥企無法承受。

不過,藥企們表示它們看重的並非短期收益。在藥品零售市場中,醫院渠道佔據了八成份額。對藥企而言, 「誰掌握的產品越多,誰掌握的終端越多,誰就更有能力勝出」 。因此,即使「賠錢賺吆喝」 ,藥企們也蜂擁而上。

當然,對多數藥企來說,賺錢多少主要還要看合作模式。藥企和每家醫院的合作模式並不相同。有的單純負責流通和配送,利潤率在10% 左右;有的則承擔了醫院藥房信息化建設的工作;還有的純粹是給醫院墊資,因為醫院和醫保結算週期較長,有時需要外部公司墊資來實現醫院收支平衡。

劉明稱,目前國內大多數簽約的藥房託管,其模式多為集中採購,負責流通和配送,主導權還在醫院。 「真正的藥房託管必須與現代化藥事服務相結合,藥企的競爭力是現代化的藥事服務能力;而現在藥企的競爭力是錢和關係,誰出的錢多,誰的關係硬,誰就能簽下合同。 」劉明表示。

談判關鍵: 補多少, 怎麼補當前,和企業一樣對藥房託管「主動積極」的,還包括醫院和相關政府部門。

不過,醫院多少有些無奈。

前述正為藥房找託管方的北京某醫院管理人員告訴財新記者,目前醫院藥房流水2億多元,此前利潤一年約3000 萬元,藥房共有40名員工。 「取消以藥養醫後,這40人怎麼辦?」該人士稱,以此前北京醫改的 「成功」經驗來看,用醫事服務費來補,也補不足。

在沒有財政配套補助醫院藥品加成損失的情況下,醫院不得已把藥房拿出來託管,這樣至少不用自己承擔藥房服務的成本。當前,藥房託管的操盤者不是醫院,而是地方政府和衛生主管部門,上海閔行、湖北鄂州即是如此。

藥房託管經歷過三階段。第一階段是2009年前允許藥品加成時,醫院希望通過託管明正言順地拿到利潤;第二階段是2010年上海閔行和河南鄭州搞的藥房託管,主要是採用信息化和現代物流手段,將藥房物流交由第三方託管,醫院實現零庫存;第三階段則是當前,在要求藥品零加成等醫改政策擠壓下,醫院主動選擇將藥房外包以保證收益。

現在,醫藥公司與醫院談判的焦點在於利潤如何分配。醫院的底線是來源於藥品經營的利潤收入至少不少於託管前,藥企則力保託管過程中不虧損。

「糾葛點主要有五個:首先是補貼的比例;其次是補貼的形式;三是對現在的利益鏈條有多大衝擊;第四是能否滿足醫院現在的供應鏈,需要的 『量』和『藥』必須滿足;第五則是必須滿足醫院未來新藥的審批,因為每年醫院要上一批新藥,你要能採購到。 」劉明表示。

據劉明介紹,當前雙方爭議最大的是補貼比例。比例過高,藥企承擔不了,就容易出問題,比如把進口合資的藥品換成毛利較高的國產藥。

同時,醫院方根據門診病情及醫生用藥習慣,保留了制定「醫院用藥目錄」的權力,藥房必須根據醫院開出的用藥目錄實施採購。因此,藥企在採購過程中,有多大比例的採購自主權,同時有多大比例的自有藥品進入醫院,也是雙方談判的重點。

「對於藥企來說,如果當地基本藥物採購比例過高,他們幾乎無錢可賺,因此,醫院有多少自費項目,是關注點。 」上海複星醫藥一位內部人士對財 新記者分析稱,醫院自費的項目越多,醫院和藥企長期合作的可能性就更大。

「以藥養醫」 格局難破

醫院和藥企忙著談如何分配藥房收益,因此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藥房託管「跟老百姓沒關係」 ,託管雙方都沒有降價動機,也就無法動搖以藥養醫的格局。

「藥房託管根本無傷舊體制的筋骨。 」廣東省衛計委副主任廖新波認為,藥房託管從本質上說,不僅不能破除以藥養醫,甚至變本加厲。

廖新波認為,藥房託管表面上切斷了藥品與醫院的關係,實際上醫院還控制著藥品採購目錄,醫生處方與藥品銷售的利益鏈沒有因為藥房託管而消失,反倒因為醫院要與醫藥公司分成,在政府投入基本沒增加的前提下,醫院為了保持收入,會更加趨利。因為只有多開藥,多開貴藥,才能提高總收入,進而給醫院的分成才會水漲船高。

藥房託管與原有醫院藥品銷售模式相比,區別僅在於藥品供應由多家變為一家,藥品採購由分散變為集中,而醫生的處方模式沒變,收入結構也沒變。

「這種模式不影響醫生一毛錢的灰色收入,所有增加的收入,都是向上游廠家提高議價能力得來,原來的灰色鏈條一點沒變。 」一位醫藥業資深人士表示。

從2001年至今,藥房託管業務一直未能形成規模,醫院自行管理藥房業務的現狀也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原南京醫藥藥房託管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海林曾表示,只要醫院藥劑科沒有把 「採購目錄的制定」與 「報採購計劃」的權力交給託管方,那就只是集中配送,不是藥房託管。他認為,藥品回扣本質是「處方權尋租」 ,真正的藥房託管可制約醫生處方權,當前根本做不到。

而對醫藥代表來說,藥房託管改變的只是統計渠道。複星醫藥旗下一公司的內部人士表示, 「原來要去醫院統計,多少醫生、哪個科室用了我多少藥,再給提成;現在跟藥廠直接統計,操作上更便利了,畢竟醫院是公立單位,悄悄統計是違法的。 」該人士表示。

在湖北鄂州當地政府的強勢監管下,相關醫院實施藥房託管後,患者藥品費用降低5%,實施託管十個月內即直接向患者讓利近300萬元,藥品費用總水平也因大處方和高價藥的使用減少明顯降低,藥費佔比從實施前的平均47% 降至43%。醫院開支也減少了。但這是通過醫藥生產企業的讓利實現的,持續性堪憂。 「不排除醫藥生產企業拒絕向託管方供貨的情況,而生產成本低,藥品安全與質量也將受到影響。 」廖新波認為,取消以藥養醫,必須解決醫院和醫生由誰養的問題。 「只有增加政府投入,建立補償機制,回歸醫生的價值,才可能實現醫藥分開的改革目的——解決看病貴的問題。 」廖新波稱。

「南京模式」 再思考

業界一邊倒的批評,給正在搶灘的藥企帶來了壓力,它們擔心藥房託管被叫停,因此更急於在政策變動之前爭得入口;搶到資源後,又面臨如何做好託管服務的難題。 「南京模式」在2010年後的式微提供了前車之鑑。

2003年8月,南京棲霞區堯化醫院率先實行 「藥房託管」改革試點,2004 年9月南京雨花台區區屬5家醫院跟進;從2006年開始,南京醫藥承接了南京全市的醫院藥房託管,到2007年,公司銷售收入突破百億,排名全國醫藥商業企業第四位,最多時託管藥房超過100家。

「南京模式」特點是實行「兩權分離」和「三個不變」 ,即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所有權歸醫院,經營權交給受託方;醫院藥房的產權、藥劑科的職能和藥房人員的身份不變。這一模式曾被很多機構看好,原因是通過集中採購和配送,對供應商的砍價能力增強,藥價平均降幅30%;醫院削減了藥品庫存成本, 「託管費」成為醫院穩定的收入;企業與醫保直接結算,減少了資金佔用週期。看上去是一個共贏模式。

然而好景不長,2010年之後,南京醫藥很少再提及其藥房託管業務,業內普遍認為託管失敗。在藥房託管運行之初,醫藥公司給醫院按利潤分成約35%;隨著參與競標的醫藥公司越來越多,這一比例達到了40%,甚至有醫院達到了45%。而政府要求託管後,藥價要降低幾個百分點,給老百姓讓利。此外藥企還需支付託管藥房人員的工資、獎金等。醫藥公司的成本節節攀升,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廖新波分析稱,有的醫藥公司要承擔原來醫院藥房欠下的債務,要買斷醫院藥房的所有庫存,還要墊付醫院之前的藥品費用,託管風險很高。面對高費;、率,醫藥公司常常更換「毛利」更高、出廠價更便宜的藥品,而醫院出於用藥安全考慮,對此做法有意見,雙方矛盾加劇,最後以醫藥公司退出告終。

截至目前,新一輪搶灘藥房託管的醫藥商業公司並未發展出有別於南京醫藥的新模式。據劉明介紹,此前在河南、陝西、江蘇等地的藥房公開招標,選擇託管方的標準都是誰出的錢多誰託管,比的不是藥事服務能力。在劉明看來,公立醫院的用藥流程完全可以重新梳理,引入現代化的分藥器、分包機來替代人工服務。 「首先投資硬件,重新梳理流程,用機器取代人工。現在一個藥劑師成本很高。 」這樣的改造並不容易。劉明舉例說,改變醫生的用藥習慣 就很難。很多醫院的大專家不會打字,而要重新梳理流程,必須實現信息化管理, 「人、錢、物的變動非常複雜」 。

對醫院的改造還要在保障原有系統繼續運營的基礎上進行。比如南京鼓樓醫院,一天門診有3萬單,每天要出藥,只能一邊讓原有系統運行一邊改造,很複雜。此外,管理過程中還必須確保藥品供應不掉鏈子,不管什麼藥,醫院開了單子,企業就必須去談判拿下。

「現在的藥企都在搶資源,根本來不及考慮未來的核心競爭力還是管理能力,能讓醫院提高效率,讓患者提高滿意度。 」劉明相信現在只是過渡,未來藥房託管會更加現代化。

今年2月10日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姚宏文在接受公開採訪時曾讚揚藥房託管「對破除以藥補醫有一定作用」 。這話遭到很多醫藥業內人士的反對。一位醫藥企業協會內部人士分析指出,要改變當前以藥養醫的現狀,只有在民營醫院成規模,能與公立醫院競爭了,才有可能。 「中國的醫改搞了四輪,沒搞成,現在直接改醫院很難,又變成改藥,壓生產企業。 」該人士稱,藥房託管是一個方向,但需要不斷升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63

匯豐主席抱怨監管者:管的太多員工都嚇怕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883

匯豐集團主席範智廉(Douglas Flint)警告稱,因為害怕犯錯誤被懲罰,員工正變得過度厭惡風險,這是一種“日益壯大的危險”。該最新跡象表明,大銀行正對監管規定展開新的抵制。

範智廉表示:

一種可以察覺且日益加大的過度厭惡風險的情緒已經在我們的商業決策過程中蔓延。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因擔心事後可能會被批評以及認為有關方面對錯誤的零容忍態度,員工會選擇保護自己以免將來受公司譴責。

範的言論發表在匯豐不及預期的財報之後。匯豐昨日發布的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集團實現稅前利潤123億美元,同比下滑12%,不及市場預期。這是自2009年以來匯豐控股盈利首次出現下滑。

自金融危機以來,監管者對銀行的高風險業務采取了更加嚴厲的態度。盡管範的言論反映出銀行業對於更加嚴格的監管規定對業績表現的影響普遍感到擔憂,但是資深銀行家在公開場合談論這個問題的情形卻並不常見。因為大多少銀行家都擔心這樣做會惹惱監管者。

而且,即使有銀行家公開批評監管環境,也是收效甚微。2011年,巴克萊前首席執行官Bob Diamond就曾跟一位英國議會委員會的委員說,“反省和道歉”的時間已經過了。誰知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因為巴克萊操縱Libor的醜聞下臺了。

範智廉還舉了幾個例子表明,監管讓業務難以開展。例如,因為存在遭不當銷售指控的風險,理財產品缺乏創新;由於需要進行盡職調查,不得不推遲發放給商業客戶的貸款。

盡管他承認監管者關註銀行行為和金融犯罪“顯然是對過去(銀行業)的不足之處的正確回應”,但他還補充道,來自監管者的要求令匯豐銀行的“關鍵職能部門變得越來越疲憊”。他認為,“這凸顯了將監管改革議程在近期敲定的重要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19

港交所及證監會股票規管的指引及法庭判決

1 : GS(14)@2010-07-04 00:15:34

港交所:
上市事宜
http://www.hkex.com.hk/chi/listing/listing_c.htm

上市規則與指引
http://www.hkex.com.hk/chi/rules ... andguidelines_c.htm

市場諮詢(包括礦業股上市建議標準)
http://www.hkex.com.hk/chi/newsc ... tconsultation_c.htm

關於上市公司交易的最新發布
http://www.hkex.com.hk/chi/rules ... atest_release_c.htm

證監會:
新聞及執法消息、股權高度集中公布
http://www.sfc.hk/sfc/html/TC/general/general.html

法例及監管手冊
http://www.sfc.hk/sfc/html/TC/legislation/legislation.html

諮詢文件及諮詢總結
http://www.sfc.hk/sfc/html/TC/speeches/consult/consult.html

市場不當行為審裁處
http://www.mmt.gov.hk/chi/home/home.htm

內幕交易審裁處
http://www.idt.gov.hk/chinese/welcome.html
2 : GS(14)@2010-07-04 00:15:55

http://www.sfc.hk/sfc/doc/TC/spe ... ons_Jun2010_Chi.pdf

建議 (1) 將《公司收購、合併及股份購回守則》的適用範圍擴大至證監會認可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及有關修訂及(2) 將《證券及期貨條例》第XIII 至XV 部的適用範圍擴大至上市集體投資計劃的諮詢總結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 ... ervlet?docno=10PR70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今天發表諮詢總結,宣布有關收購事宜的若干例行公布,在發表前無須再呈交予執行人員(註1)徵求意見。新規定即時生效。


1. 執行人員指證監會企業融資部執行董事或獲其轉授權力的人士。
3 : GS(14)@2010-07-04 00:16:34

關於(1)建議停止對根據《公司收購、合併及股份購回守則》發出的例行公布作出評論及(2)兩份守則的雜項修訂建議的諮詢總結
http://www.sfc.hk/sfc/doc/TC/spe ... ons_Jun2010_Chi.pdf
4 : GS(14)@2010-07-10 15:01:50

有關《內幕消息披露指引》草擬本的諮詢文件
http://www.sfc.hk/sfcConsultatio ... =dii&type=1&docno=1
5 : GS(14)@2010-07-10 15:03:53

就礦業及勘探公司制定新《上市規則》之諮詢文件
http://www.hkex.com.hk/chi/newsc ... nts/cp200909m_c.pdf

對諮詢文件的回應
http://www.hkex.com.hk/chi/newsc ... es/cp200909mr_c.htm

就礦業公司制定新《上市規則》的諮詢總結
http://www.hkex.com.hk/chi/newsc ... s/cp200909mcc_c.pdf
6 : reference(1610)@2010-07-21 10:24:22

反收購例收緊 借殼難度大增
19-Jul-10   經濟

細價股藉進行大型收購,令公司業務大變身,部分更連控股股東亦出現轉變,類似的借殼上市近年頻頻出現。不過,港交所(00388)近日終於出手,在審閱上市公司重大收購交易時,收緊反收購規則要求,今後借殼上市難度勢將大增。

上市規則對反收購行動早有明確條文,當上市公司進行非常重大收購,又或者進行一連串資產收購,導致公司控制權出現變動;又或者公司在股權易手後24個月內,進行非常重大收購,則會被視為反收購行動,並將被視為上市處理。反收購規則用意是防止有人迴避新上市規則,將業務借殼上市。但有關規則一直只應用於極端個案。

故此,近年不時見到有細價股藉發行新股或可換股債券,收購規模比公司本身大得多的新業務,但債券又設條款,訂明換股時不會觸發控制權轉變,導致市場上充斥變身股,但鮮見有被列為反收購行動的個案。

5個案決策過程 揭露新要求

不過,聯交所於本月,刊登了5宗上市委員會或上市科在其處理個案中所作的決策,當中全部涉及上市公司進行的非常重大收購,是否構成反收購行動。個案顯示聯交所甚為關注擬注入資產的資素,例如盈利、營業額及資產規模,又關注會否令公司業務出現重大變改,幾乎以新上市申請公司看待。這些都是反收購規則中沒有白紙黑字寫明的。

5宗個案中,有3宗被聯交所列為反收購行動。在個案2中,聯交所指上市公司擬收購太陽能業務後,公司業務性質完全改變,但新業務卻無營業紀錄,不符上市要求。至於個案4的收購石油及天然氣勘探業務,因屬初期勘探公司,故不適合上市。

至於個案1中,該主板公司收購保險公司的交易,沒有被列為反收購行動,原因一來是擬收購公司本身都符合新上市申請的要求,二來聯交所又額外要求,上市公司在刊發股東通函時,以新上市招股書的形式刊發,全面披露收購業務的詳情。

控股權不變 再非理據

雖然有公司爭辯,收購不會引致反收購規則所界定的控股權轉變,但以個案2為例,聯交所反指這並非相關理據,並指若聯交所認為收購意圖在於將收購的資產上市,及迴避新上市規則,交易即屬反收購行動。

有企業融資界人士指出,近月來不少細價股意圖進行大型收購變身,都無法在上市科過關,故此不少公司雖然已公布交易,但完成日卻一再延期,隨時有流產之虞。基於借殼上市不易,市場更傳聞上市公司「殼價」近日有下跌之象。
7 : GS(14)@2010-07-25 19:37:54

http://www.hkex.com.hk/chi/rules ... ments/seminar_c.pdf
關連人士交易簡明
8 : GS(14)@2010-08-14 15:19:05

http://www.hkex.com.hk/chi/rules ... uments/frm-10_c.pdf

香港交易所刊發上市發行人財務報告的審閱報告
9 : GS(14)@2010-08-30 21:20:52

http://www.sfc.hk/sfcRegulatoryH ... hServlet?docno=H062
收購合併守則
10 : GS(14)@2011-01-19 21:31:41

有關除權交易與股東批准的諮詢文件
http://www.hkex.com.hk/chi/newsc ... nts/cp2010123_c.pdf
11 : GS(14)@2011-01-19 22:04:4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1218/News/eb_ebb1.htm

港交所研限個人濫當非執董
  2010年12月18日

【明報專訊】本港有不少名人身兼多職,一人同時承擔多家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董職務,令人關注他們究竟投放多少時間和心思履行責任。港交所(0388)昨日刊發諮詢文件,考慮為個人擔任上市公司非執董數目設定上限,亦建議強制上市公司董事局,必須有最少三分一董事成員為獨立非執董。

獨立非執董的作用,是為上市公司提供獨立意見,以確保公司的企業管治質素。本港有不少知名和專業人士,常被上市公司羅致為非執董,會計師鄺志強是最搶手的其中一人,現於21家公司擔任董事,堪稱「董事王」(見表)。然而,市場常有人質疑,一個人身兼太多董事職位,或會影響公司的治理質素。

港交所亦注視到這一點,正考慮設定個人任職公司非執董數目上限,但未有在諮詢文件內提出具體建議。現時歐、美市場也沒有這種規限,只有內地不容許個別人士,擔當超過5家上市公司的董事職務。不過,有接近監管機構人士稱,要真正落墨設限並不輕易,因各人的工作效率及願意花在職務上的時間不同,不能一蓋而論說兼任董事職務愈少的人質素愈好。

建議獨立非執董 佔董事局最少三分一

港交所亦建議將董事局最少有三分一成員為獨立非執董的要求,由守則條文升格為上市規則條文,即公司日後如未能符合要求,不僅要公開交待,也隨時會被被紀律處分。港交所指出,現時有21%上市公司尚未符合有關規定,港交所建議設立過渡期,要求上市公司在2012年底前,做到最少有三分一獨立非執董成員。

諮詢文件亦提出多項建議,大部份針對董事責任,例如要求公司管理層每月向董事局交待最新營運資料,確保董事成員理解公司現,以免再有公司出現問題時,董事以不知情為由逃避責任。

港交所昨日亦推出另外兩份諮詢,一是建議更改現行有關除權交易的市場慣例,規定股份須待股東批准後方可除權買賣。另一諮詢是建議簡化債券上市規則(僅售予專業投資者的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019

殺戮職場:物管的壓力

1 : GS(14)@2012-06-06 21:51:12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605/97689
提高最低工資一事,通常反對的都會是老闆或管理層,怕的是會增加營運成本,不過聽任職物業管理的朋友T說,負責物管的管理階層並不抗拒基層的「看更」加人工。
為何如此?原因是基層保安員加了人工,在水漲船高下,對上的管理層都會加薪,反正羊毛出於羊身,加管理費是合情合理無法阻止的事,即使大廈立案法團亦無可奈何。
做物管的T向我訴苦,說近年新加入做物管的人手年輕化,但這班年輕大學畢業生誤以為物管只是做「看更」阿頭,卻不知背後的責任壓力有多大。T告訴我,他試過因爆水管而深夜急趕回去,通宵守候;又試過因電梯事故連續工作36小時。
T說:「有時聽到電話響起就恐懼,晚上經常都睡得不好。」有同事就是因工作壓力而要找心理醫生求助,最後也辭職收場。
T奉勸年輕人別看輕物管的責任,稍稍疏忽很易導致大問題。當然,不同的物業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工商業大廈跟住宅管理就很大差別,住宅還要分私人屋苑與公共屋邨,T說管理公屋,單是接投訴及被無理街坊指罵已不易忍受。
「那些富貴私人屋苑不是很好管理嗎?」我問。
T笑着回答:「你以為肥水會流到別人田地嗎?還不是大地產商多開幾間物管公司來管理!」

電郵:[email protected]

作者:CK Leung
職場掙扎20年,做過boy又做過老闆,才知豬與狼都不易做。
逢周一、二
2 : 亞力士(1473)@2012-06-07 23:06:24

呢行好似入得喎 橫掂香港都無乜實際產業
3 : GS(14)@2012-06-07 23:40:46

辭職唔掂就做呢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7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