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行起訴實德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27/100384868_all.html

從3月14日算起,大連實德集團公司董事長徐明「失去聯繫」已經一個半月,「實德系」資金鏈斷裂的危險愈發嚴峻。「最近很多銀行來公司查賬,爭相控制抵押物。」大連實德集團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層幹部對財新記者表示。

至少八家銀行起訴

  根據權威部門統計,目前48家債權銀行機構對「實德系」貸款餘額約有80億元。算上信託、債券和民間借貸,總負債應過百億元,償債壓力巨大。

  過去幾年,由於主業化學建材業務不振,實德一直採用「短貸長投」的方式,即通過入股金融機構、在一二線城市拿地、在三線城市興建PVC建材產業 基地,然後將金融股權、土地和實業資產抵押、質押獲得貸款,再進行入股、拿地、投資的槓桿操作。由於實德獲得入股一些金融機構的稀缺機會,房地產項目拿地 成本甚低,PVC產業基地也總能獲得當地政府諸多優惠,這種左右騰挪的財務操作方式尚能維持「實德系」的資金周轉,但徐明「失去聯繫」後,原本就不輕鬆的 資金鏈驟然收緊,各債權銀行已經表現出強烈的收貸意願。

  財新記者獲悉,目前有多家債權銀行擔心實德履行債務能力出現問題,到法院對實德提起訴訟,要求財產保全。

  在「實德系」貸款餘額超過10億元的四家債權銀行中,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實德參股的大連銀行均已採取行動,在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實 德提起訴訟。知情人士稱,由於部分訴訟還處於訴前保全階段,暫無法從立案信息中查詢到,但15日後就會正式轉入訴訟階段。2011年對實德鼎力相助的吉林 銀行是否採取行動還不得而知。

  在河南,銀行行動得更早。財新記者從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獲悉,最近兩週,興業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五家銀行紛紛起訴。該法院一位人士稱,最近打聽實德訴訟的人非常多,其中包括私人老闆。

  「興業第一個起訴實德,我們討論上報總行後也決定起訴。」中國銀行河南省分行的一位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

  被訴企業為實德在當地的河南大河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該公司由實德旗下兩家公司河南實德塑料建材有限公司與大連聯合美邦化工貿易有限公司於2007年末在漯河投資設立。

  各行尚不願透露起訴詳情及凍結資產的狀況。據悉,中行漯河分行對實德的貸款敞口為6000多萬元。浦發銀行追索的資產還包括實德相應的公司股權。

  根據當年的新聞報導,實德漯河基地一期投資3.6億元,可年產塑料異型材6萬噸;第二年實德將繼續擴大投資,產能達到16萬噸。鄭州一位銀行人士稱,該行風控部門已去工廠瞭解情況。

  河南票據市場極為活躍,一位從事票據業務的銀行人士稱,實德的資金成本一向很高:「實德問題是產業不行,也不能上市融資,資金一直緊張。」

  在實德的大本營大連,各債權銀行相約暫不行動。「大家都在等消息。」一家股份銀行的高管透露,目前鄭州中院和遼寧高院的訴訟大都限於抵押的資產,尚未申請凍結實德系的相關賬戶。

大連銀行上市懸疑

  儘管大連銀行也在向遼寧高院提起訴訟的銀行之列,這家曾以實德為最大股東的城市商業銀行目前的麻煩,不只是沒有收回的17.48億元借款那麼簡單。

  此前大連銀行界曾傳出,實德以不是自己權屬的土地,向當地一家銀行抵押貸款15億元用於外地投資。4月23日,大連銀行行長王勁平向財新記者回覆短信「正在外地出差」,沒有答覆這15億元貸款是否存在及是否出自該行。

  目前確知的實德借貸包括13.28億元貸款和4.2億元匯票貼現,實德為此向大連銀行質押了3.18億股生命人壽的股份,這些短期貸款最早的一批將於5月28日到期,其餘三批9月15日到期。

  大連銀行前身是大連市商業銀行,由當時的大連城市信用社組建而成。一位參與籌建的人士稱,1995年國務院就下文要求清理整頓城信社,合併成立 地方商業銀行是大勢所趨,大連動得較慢,1998年大連市商業銀行成立,原大連市政府副秘書長孫福信任董事長。大連市商業銀行註冊資金約4億元。頭兩年主 要是清收不良資產,當時的不良率超過30%,不良餘額高達20多億元。

  2001年和2002年,大連實德集團先後兩次注資,以2億元獲得大連市商業銀行28.7%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後來多次股權變更,實德直 接持有的股份有所下降。2010年年報顯示,在大連銀行41億的總股本中,持有2億股的實德集團仍是大連銀行第四大股東,實德關聯企業新藍置業還持有 500萬股,實德系合計持有2.05億股,佔比5%。

  在孫福信擔任大連市商業銀行董事長期間,「實德系」完成了兩件大事:

  第一,2001年3月,註冊資金1.2億元的大連實德集團突然增資到40億元。由分處大連、瀋陽、上海等地的20名自然人和13名法人新增的 38.8億元注資,均是在三天內於大連市商業銀行賬戶內完成了資金轉移;第二,2002年12月,實德出資10億元購買太平洋保險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 東,為徐明日後帶來超過40多億元的投資收益。據參與引資的太保人士透露,當時徐明先與太保簽署了入股協議,然後拿著協議從大連市商業銀行獲得抵押貸款, 待股權交割完成後,才把股權真正抵押給大連市商行。

   2003年4月,孫福信從大連市商行退休,兩個月後任新成立的大連天一投資擔保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這是「實德系」出資成立的擔保公司,註冊資金5000萬元,「實德系」的大連瑞德投資有限公司佔50%、大連大河投資有限公司佔49.5%,另五名自然人各佔0.1%。

  孫福信在電話中對財新記者表示,對這一切都不知情,稱自己在任期間,實德從大連商行沒有拿到任何貸款,他在擔保公司也沒給實德做過擔保業務。

  2005年,大連市商業銀行現任領導班子上台,之後進行了兩次不良資產剝離,其中17.4億元不良貸款由銀行自己通過資產清收、變賣、重組處置;另外40多億元則轉至政府指定的操作平台大連市星海灣開發建設管理中心。

  星海灣管理中心成立於1996 年8月,是大連市直屬局級事業單位,負責星海灣商務中心區的統一開發建設和管理。旗下的大連星海灣金融商務區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註冊 資金1億元,創立大會的會議紀要記錄了這家公司的成立宗旨——大連市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方式、推進融資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

  當年大連市商業銀行的年報顯示,星海灣管理中心在該行的貸款餘額高達44.73億元,佔貸款總額的比例達到13.45%,是第一大債務人。同 年,實德集團在該行有2.4億元短期貸款,並為其他企業的7億貸款做了擔保。但之後數年的報告中未出現實德貸款數字——這或許是因為在年末時點償還了貸 款,而避免在年報裡的股東關聯貸款項披露。

  2007年7月,大連市商業銀行正式啟動上市進程,聘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並更名為大連銀行。這家銀行的股東們顯然為上市做了充分準 備。公開報導稱,「經與市政府有關部門通力合作,通過大連市屬的星海灣開發建設管理中心平台,以規模化、批量化、市場化的處置原則,採取管理中心自行開發 銷售、拍賣、打包處置、項目消化等多種方式處置了大連銀行相當大一部分不良資產。至2008年末,大連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0.93億元,不良率 2.46%,比建行之初下降了近6個百分點。」

  不過據大連銀行一位人士稱,星海灣平台並未真正以某一價格買斷不良資產進行處置,因為這將使大連銀行賬面馬上反映出經營虧損,只是在賬面上承接了44億元不良貸款,然後陸續將收回的資金和有價值的資產轉回大連銀行。

  在股東們的保駕護航下,大連銀行發展迅速。2010年12月該行落戶重慶,成為惟一獲准在四個直轄市均開辦分行的城商行。去年底一份涉及大連銀行的股權轉讓公告稱,大連銀行IPO待批,「最遲2012年會獲准正式上市」,位列「城商行IPO排隊第一名」。

  不過,徐明案發,不僅讓大連銀行光鮮年報背後的內部股東關聯交易問題浮出水面,也暴露出內部人控制等更大風險,上市已成懸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60

美國證交會起訴德勤上海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1/4MNDA3XzQzMTU4MQ.html

此案可能讓美國投資者對接受中國會計師所審計的中國企業信任程度更低——即便是通過四大會計師所的中國機構。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一份起訴書,使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陷入不安。

SEC5月9日發佈公告,起訴總部位於上海的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德勤上海」)未能按照美國法律規定,向前者遞交審計工作底稿,而這些文件與SEC正在調查的一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涉賺財務造假的案件高度相關。

「所 有在美國註冊的海外會計師事務所都必須意識到,一旦自願同意作為公共會計師事務所在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註冊,就有義務遵守美國證券 法律的相關法規,這是非常重要的。」SEC執法部副總監Scott Friestad在當天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是SEC第一次以未能遵守美國薩班斯法案第106條規定為由,向一家總部不在美國的海外會計事務所發起強制訴訟。此案未來的判例,將影響到目前在PCAOB登記的所有52家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包括香港)。

德勤上海是國際四大會計師所之一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位於上海的機構。德勤紐約總部一位發言人Jyoti Chopra當天向本報記者稱:「德勤美國會計師事務所與其位於中國上海的事務所是兩個獨立的法人,前者並不需要對此案件直接負責。」

德勤隨後發出的媒體聲明表示,中國法律規定,未經批准任何中國會計師事務所不得向外國監管機構提供任何文件。中美證券監管法律上的衝突,或導致SEC在調查類似中國概念股問題上無法充分取證。這將在積重難返的中國概念股信任危機上雪上加霜。

君和律師事務所紐約合夥人郝勇認為,此前中國概念股因為各種披露造假問題,在美國資本市場上不受待見,而此案可能讓美國投資者對接受中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中國企業信任程度更低——即便是通過四大會計師所的中國機構。

索要底稿兩年未成

針對此案,SEC已經和德勤上海溝通了兩年多。

「我們已經為此工作了很長時間,一直和代表德勤上海的律師進行溝通,但始終沒有任何進展。」Scott Friestad告訴記者,從2010年4月起,SEC的工作人員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一宗正在進行的調查案件的相關證據,而德勤上海正是SEC的調查對象僱傭的會計師所。

Scott Friestad拒絕透露與此相關的涉案企業是哪一家,但他確認,這是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涉及到可能的財務造假問題。

德勤的媒體聲明也顯示,這是一家具有中國背景的在美註冊公司。

這讓人想到去年9月,SEC曾針對德勤上海向法院申請發出傳票,要求其提供和東南融通財務造假案相關的文件,但被後者拒絕。

東 南融通是去年中概股做空潮中首家被指責造假的中國公司。2011年5月,在東南融通可疑之處被揭發後,德勤上海宣佈辭職,並稱此前為東南融通出具的 2008到2010年審計報告均不可信賴。隨後SEC要求德勤提供東南融通的相關審計文件,德勤上海拒絕服從傳票,去年9月8日,SEC向哥倫比亞地區法 院申請強制執行,但目前該案仍懸而未決。

不過,Scott Friestad堅稱此次起訴的案件與東南融通一案「非常不一樣」,目前也沒有證據表明這兩個案件之間有直接聯繫。

但他表示,在案件調查中,同樣面臨取證困難。

SEC給德勤美國總部發去傳票,但後者以此事與其無關為由無法服從執行。此後,SEC嘗試通過德勤美國總部與德勤上海聯絡。

「我們向對方索要的是其2008年到2010年的審計工作底稿,但至今沒有從該事務所得到任何文件。」Scott Friestad說,「我們正在調查的涉及到這家企業的財務問題,而索取的文件將在我們對該公司的財務問題的判斷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德勤上海方面向本報表示,2010年中國證監會曾經應SEC的要求,向德勤上海索要涉及到這家被調查

企業的一系列文件的副本。當時,德勤上海將這些文件提交給了中國證監會,希望後者與SEC就如何遞交和使用這些文件達成協議。但遺憾的是,兩者並未達成相關協議。2011年,SEC直接向德勤上海索要這些文件,被德勤拒絕,這才導致了如今的訴訟。

這次是SEC首次運用美國薩班斯法案106條款對海外會計師所提起訴訟,也是2010年多德-弗蘭克法案對該條款的運用範圍擴大修正之後的首次運用。

Scott Friestad預計至少在明年內SEC會在法庭程序前就這樁新的案件舉行聽證,此後案件將移送法院。

「如果SEC獲勝,那麼法院將對被告作出相應制裁。」他表示,目前還很難預測將是怎樣的制裁,但是如果嚴重的話,「可能是停止被告在SEC範圍內所有正式執業行為」。這意味著德勤上海將無法再從事在美上市公司的審計工作。

Scott Friestad說:「我們的行動不會直接影響到PCAOB是否做出將這家事務所除名的決定,但會潛在影響這家事務所未來在SEC範圍內的執業能力。此前並沒有這樣類似的事件發生過。」

PCAOB公共事務部總監Colleen Brennan告訴本報記者,由於此案的起訴是SEC提起的行動,PCAOB無法發表任何評論。

兩國法律衝突

「德勤上海處於兩個截然不同的法律體系的相互衝突之中。因此這不是一個針對德勤上海的案件,而是一個行業共通問題。」Jyoti Chopra向記者表示。

2002年開始執行的薩班斯法對SEC授予了獲得外國會計師所工作底稿的極大權力。根據這一條款,如果會計師所為SEC登記在冊的公司提供財務報告審計意見,或者其審計意見被其他事務所信任並運用,那麼該事務所就有義務向SEC提供相應底稿。

而2010年通過的多德-弗蘭克法案929J條款將SEC的權力進一步擴大,任何一家外國會計師所提供的實質性服務,一旦被其他公共會計師所在年報、中期審計以及其他審計行為中作為證據,那麼前者就可以受到SEC的管轄。

而德勤在東南融通一案和此次案件中均辯稱,按照中國《國家保密法》的規定,如果它將這些文件運出中國,就會違反法律,可能被捲入刑事訴訟。這些文件符合國家保密法中七種「國家秘密」的範圍。

「這只是一個較為寬泛的規定,沒有具體條款規定涉及到這個具體的情境。」郝勇表示。

但在去年10月,東南融通案件取證風波發生後,中國財政部和證監會要求外資在華的會計師所覆核其對中國在美上市公司進行的審計工作,並要求他們向監管部門匯報是否曾經將審計底稿提供給外國監管部門。

「此次德勤上海遭遇的問題,涉及到中美兩國法律體系之間的衝突。」郝勇表示,「通俗地說,美國法律管得較寬。」

他認為,美國證券交易監管法律體系認為自己要保護的是美國投資人以及其他美國公民,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屬人原則」,只要涉及到所要保護的對象,即便他們不在美國本土也是一樣。相比之下,中國的法律基本是屬地原則,只對本地的會計師所有管轄權力。

Scott Friestad則強調:「我們只關注美國法律。(德勤上海)在美國(PCAOB)註冊,就必須要遵守這邊的法律,但顯然他們沒有做到。」

中概股的新信任危機

雙方法律衝突導致的取證困難,是對中國概念股的又一波打擊。

儘管SEC對即將到來的訴訟很有信心,但郝勇指出,由於中美兩國之間缺乏相互執行判決的有關雙邊協議,因此即便法院對案件有所判決,最終仍可能無法執行。

而唯一可能受到SEC管轄的德勤美國總部,卻因為和德勤上海是相互獨立的法人實體,暫時不會受到任何制裁。

Scott Friestad向記者強調,因為在這個具體的案子中,德勤上海是為被調查公司提供審計並出具審計報告的事務所,是唯一的被告。

「國際性的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在各個國家註冊各自獨立的法人實體,相互之間在法律上沒有聯繫,部分也是為了應對和規避這樣的問題,但投資人卻會因為他們使用同一個品牌而被誤導。」郝勇說。

這使得美國投資人對在華四大會計師所的信任度又一次降低,連帶對由他們審計的上市公司信任度大打折扣。「不過(中國概念股)以前情況也不好,現在也不會再糟糕到哪裡去。」郝勇表示。

目前看來,解決取證問題的可行途徑之一,是雙方達成跨國審計監管合作協議。

去年7月,SEC與PCAOB曾經與中國財政部及證監會進行過有關審計跨境監管的會談。雙方協商的重點,是如何解決美國監管機構無法對中國赴美上市企業及其審計機構進行監管的問題,同時討論美國監管機構引導中國審計師及事務所進行現場審查的可行性。

PCAOB主席James R.Doty在當年10月公開表示,如果不能夠與中國有關部門達成協議,那麼將考慮使用美國國會賦予他們的手段來保護美國投資者。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周勤業曾表示,按照中國的檔案法和保密法,我們目前不能接受跨境檢查。

此後,美國方面不斷向中方施壓,而就在5月9日SEC起訴德勤上海的前一日,James Doty又樂觀表示,其與中國證監會和財政部的對話取得了進展,中方已經同意美方派員觀察中方對會計師所的監管行動。

5月9日公佈的美聯儲聲明中提出:「中美監管部門對於在上市企業的審計監管方面加強跨境合作,正在持續討論中,美聯儲理事會期待此類合作談判及時開展。」

對比之下,中國銀行業的跨國監管合作走得更早。目前,中國銀監會已經和至少25個國家建立了跨國銀行監管合作關係。

美聯儲9日在宣佈批准工行以及中投、匯金買下美國東亞銀行80%股權的聲明附件中特意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中國銀行業的會計和審計事務不值得信賴,同時指出,針對四大會計師所的質疑不應當超出具體的案件範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6

全柴動力中小股東組團維權 「另起爐灶」起訴熔盛重工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053679.html

一位趙姓深圳投資者向記者表示,「我們曾與興業全球聯繫,但被告知其只為自己維權,因此,我們自己找律師起訴熔盛重工」

熔盛重工雖然撤銷了全柴動力的收購計劃,但是,其毀約的行為卻激起了全柴動力股東的憤慨。除全柴動力機構投資者之一的興業全球已委託律師起訴熔盛重工之外,還有不少全柴動力的中小股東也紛紛組團委託律師起訴熔盛重工。

中小投資者「組團」起訴

據公開資料,自今年7月份以來,包括興業全球、寧波寧電等機構投資者在內,眾多投資者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指熔盛重工虛假陳述、內幕交易。8月23日到安徽地方的相關部門進行了舉報維權,指熔盛重工虛假陳述、證券欺詐。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投資者「組團」聘請律師進行訴訟。

來自深圳的全柴動力投資者趙先生向記者透露:「我們與興業環球聯繫後被告知他們是在為自己維權,而不是給中小股東維權,其委託的律師事務所也是只接受公司、法人和社團的委託,不接受自然人的委託,所以,我們自己集資請律師維權。」

據瞭解,包括趙先生在內的深圳的幾十位投資者聯合聘請了南京某律師事務所趙律師,為他們準備相關的起訴資料。此外,國內還有其它律師接到了其它的全柴動力的中小股東的訴訟委託。

「我們現今準備先由一個投資者去江蘇省的南通中院申請立案,一旦立案成功,我們其它投資者也將陸續到南通中院申請。」趙先生說道。據其介紹,由於幾十個投資者一起起訴需要的材料太多,為防止不被立案,所以,準備先由一人去申請立案。

全柴公司的股東起訴熔盛重工可以說是跨企業訴訟,而這是沒有先例的。紀文軍律師表示,熔盛收購全柴案,法律界也是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案件具有深遠的 示範效應。「不排除南通當地法院不收案不立案的可能。但我們還有第二套預案,如果在南通起訴不能成功,原告將分散、分別在各自所在地法院提起訴訟。」

直接起訴違約

據上述趙先生介紹,他們起訴的內容與興業全球有所不同。

興業全球基金方面委託的律師曾表示,如果熔盛重工以承擔違約責任為對價拒絕履行與全椒縣人民政府簽署的《產權交易合同》,或者雙方另行就此項股權收 購達成諒解而中止此項交易的,則其是可以取消此項要約收購計劃的,即其可以向證監會撤回「要約收購申請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公告中並未提及其已 放棄或終止對全柴集團的收購,涉嫌虛假披露。

依據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以虛假陳述、內幕交易進行起訴,必須以中國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或刑事判決為前置條件。

有法律界人士認為,投資者向證監會提起要求對熔盛重工虛假陳述行為進行行政處罰的申請,法律上對虛假陳述的定義為「信息披露義務人違反證券法律規 定,在證券發行或者交易過程中,對重大事件作出違背事實真相的虛假陳述」。但是,截至目前所有公開信息中,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熔盛重工有違背事實真相的 陳述。

與興業全球等機構的起訴重點不同的是,深圳的投資者們準備直接起訴熔盛重工違約。「如果直接起訴違約的話,則不需要證監會進行裁定,就可以向法院申請。」

此外,山東星河律師事務所紀文軍及其投資者則將訴訟重點放在熔盛重工在合同簽訂過程中的「締約過失」方面,並計劃9月到江蘇熔盛重工所在地南通去提 起訴訟。據全柴動力深圳投資者趙先生介紹,他們已經選好一位投資者計劃在本週趕赴南通中院提出起訴,《證券日報》將對此事進行跟蹤報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025

上海20餘鋼貿企業遭銀行起訴 互保聯保引訴訟潮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20912/070313113315.shtml
商業銀行和鋼貿企業之間的法律糾紛仍在繼續。

  僅9月10日一天,上海市金山區法院開庭審理了光大銀行上海金山支行訴包括上海辰世實業有限公司、上海正韓鋼鐵貿易有限公司、上海軒展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等近20餘家鋼鐵貿易企業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

  9月11日,在上海市金山區東北方向的浦東區法院調解室內,民生銀行(5.74,0.07,1.23%)上海分行同上海惠錦鋼材(集團)有限公司之間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正在這裡調解。

  至此,距離8月6日滬上銀行開始集體起訴鋼貿企業已經過去了1個月了,仍沒有停歇的跡象。在市場持續低迷和資金鏈吃緊的情況下,上海多家鋼材市場已不復往常的喧囂與熱鬧。

  在銀行不斷催貸、抽貸甚至通過訴訟方式集體向鋼貿企業施壓下,8月9日,上海市2028家鋼貿企業聯名上書上海市政府,請求政府出面協調鋼貿企業同銀行的關係,幫助處置和應對爆發於鋼貿行業的系統性危機。

  然而,諸多鋼貿企業沒有等來上海市政府方面的回應。據上海地區最大鋼貿行業協會——周寧上海商會的執行會長肖志成介紹,一些商業銀行除了加緊對鋼貿企業催收貸款外,甚至還暫停了一些鋼貿企業主的信用卡,更大的恐慌情緒開始在鋼貿企業主之間蔓延開來。

  昔日座上賓

  今日成被告

  鋼貿企業的違約,使得同銀行之間原本親密無間的關係出現了裂痕,昔日的座上賓成為了今日銀行談之色變的對象

  「我的鋼鐵網」資深分析師朱喜安對法治週末記者介紹說,鋼貿行業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上游鋼廠訂貨要付保證金,提貨需要付全款,下游用鋼企業需 要墊資,造成資金使用量大周轉時間長,而鋼貿企業自身資金量有限,因此,鋼貿企業需要通過大量的銀行融資來維持整個資金鏈的正常運轉。

  「在2008年以前,國內鋼材市場處於上升週期,鋼材價格不斷上漲,鋼材成為了非常優質的抵押品,加上鋼貿企業對資金需求巨大,鋼貿企業一度是銀行的座上貴賓。」朱喜安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在《致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請求信》中,記者看到,在以往的貸款中,銀行通過以貸轉存、存貸掛鉤、浮利分費、承兌匯票、配比購買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基金、黃金、保險產品等一系列商業手段,再加上擔保等費用,使鋼貿企業融資成本高漲。

  按照上海市銀監局的統計,上海地區的鋼貿貸款餘額約為1500億元,若以15%的平均融資成本計算,那麼銀行每年可從中獲取的回報將遠超200億元。

  朱喜安介紹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在國家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帶動下,國內鋼材市場的需求保持增長勢頭,加之銀行信貸比較寬鬆,鋼貿企業同銀行之間的關係也是比較融洽的。

  不過這種好勢頭從2010年開始逐漸出現逆轉。朱喜安表示,一方面,鋼鐵產能愈發過剩;另一方面,國家實施嚴格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加之鐵路、公 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資大幅回落,導致鋼材市場需求大幅下滑,鋼貿行業的盈利能力也不斷下降。2011年以來,情勢更是急轉直下。

  市場需求急劇下降,鋼廠虧損面不斷擴大,以往靠「利薄多銷」經營原則的鋼貿商為了償還銀行貸款,也大量拋售手中囤積的鋼材庫存,進而引發鋼材價格的暴跌。

  2012年8月底,中鋼協鋼材綜合指數降至101.53點。而1994年此指數推出時是100點。這就意味著,18年之後,鋼價重回原點。

  鋼鐵行業無疑已處於低谷,鋼貿企業的資金鏈也愈發緊張。而隨著鋼材價格不斷下滑,抵押物價值下降,導致銀行要求鋼貿企業追加抵押,或收回一部分貸款,從而加劇了資金匱乏的窘境,已有部分鋼貿企業出現了信貸違約。

  鋼貿企業的違約,使得同銀行之間原本親密無間的關係出現了裂痕,昔日的座上賓成為了今日銀行談之色變的對象,更有一些商業銀行內部傳出了「防搶防盜防鋼貿」這種帶有歧視性的說法。

  而鋼貿企業對也銀行也不乏苛責之聲:「銀行為了降低自己的風險,也開始不守信用,提前催收未到期的貸款,甚至欺騙鋼貿企業提前還貸。」一位鋼貿企業負責人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肖志成介紹說,上海周寧商會成立16年以來,從沒有壞賬,從沒有發生過銀行違約事件。然而當下的危機也使得個別會員企業不得不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

  截至2012年8月30日,僅上海市奉賢法院就已受理了80多起涉鋼貿企業糾紛。可以說,不斷上演的訴訟也將銀行和鋼貿企業之間最後的溫情拋卻。

  互保、聯保引發訴訟潮

  在目前鋼鐵行業的系統性風險面前,互保和聯保這種原本降低銀行風險的擔保方式也已失去了其最初效用

  依照常理,如果鋼貿企業是作為一個個獨立的主體向銀行借貸的話,尚不至於引發鋼貿行業集體性的違約風險,也不至於引發訴訟潮。而自8月中旬以來 爆發的針對鋼貿企業的訴訟潮則從側面反映出鋼貿企業已身陷系統性危機,這也將銀行信貸中所用的「互保」、「聯保」方式的弊端完全暴露。

  所謂「互保」、「聯保」,是指銀行為了降低風險,在貸款人不能提供足值抵(質)押物時,要求三家到五家企業自願組成一個互助小組,小組成員協商借款金額,聯合向銀行申請授信,聯合對貸款提供擔保,每名成員均對小組授信承擔連帶擔保責任。

  在這種擔保模式下,只要一家鋼貿企業整體陷於虧損和周轉失靈的狀態,就會使多家企業遭到牽連,在此輪銀行發起的對鋼貿企業的訴訟中,很多銀行都是將到期不能還貸的企業連同互保、聯保企業「打包」一併告上法院的。

  中國政法大學、中國法學會銀行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劉少軍對法治週末記者介紹,「互保」、「聯保」最初是10餘年前,中國農業銀行(2.48,0.03,1.22%)支持農村經濟發展針對農戶推出的一種貸款方式。

  「由於農戶缺少抵押物,銀行為了控制風險,當時要求農戶在貸款時找一家農戶或者幾家農戶為其擔保,一旦出現還不上貸款的情況,就由其他農戶承擔還款連帶責任。由於農戶貸款金額較少,即使出現風險,也在銀行承受範圍內。」劉少軍說。

  劉少軍表示,「互保」、「聯保」這種原本適用於農村的貸款方式一旦擴展至資金量較大的中小企業身上,本身就積聚著很大的風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容易對銀行的風險控制體系造成衝擊。

  在目前鋼鐵行業的系統性風險面前,互保和聯保這種原本降低銀行風險的擔保方式也已失去了其最初效用。按捺不住焦慮的銀行開始了集中發難,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信貸風險大

  銀行收縮貸款

  重複抵押對所貸資金投向監管不到位的確加劇了鋼貿行業信貸風險的嚴重性

  隱藏在鋼貿企業的信貸風險不斷蔓延開來,也驚動了銀行監管部門。2011年下半年開始,上海市銀監局先後多次向轄區內銀行發文,要求各家銀行重 點排查鋼貿企業的信貸風險。2011年11月底,上海市銀監局發文指出,鋼貿行業貸款過於集中,整個上海地區的鋼貿貸款餘額約為1500億元。

  上海市銀監局接二連三的風險警示無疑讓銀行緊張起來,於是風險排查隨即啟動。

  在調研排查過程中,一個讓銀行恐慌的現實被揭露出來。上海銀監局的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上海用於質押的螺紋鋼總量為103.45萬噸,是螺紋鋼社會庫存的2.79倍。

  這就意味著鋼貿行業存在著重複抵押的問題,這無疑會放大銀行的信貸風險,而且上海銀監局已經發現某些銀行在風險處置時無法對鋼材質押主張權利。

  與此同時,以「從事鋼材貿易」名義套(騙)取銀行信貸資金的案例開始被銀行發現,於是收縮鋼貿企業信貸成為了一些銀行挽救損失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位知情人士對法治週末記者透露,2008年鋼材利潤越來越微薄,一些鋼貿商家便以囤積的鋼材做抵押品,從銀行獲得貸款,名義上從事鋼材貿易,其實有不少投向房地產、炒期貨,甚至放高利貸,以求獲取更高的利潤。

  「在這種情況下,鋼材的商品屬性已經逐漸被其金融屬性所代替,鋼材成了融資的工具和載體。」該知情人士總結道。

  國家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以及目前低迷的資本市場環境顯然影響到了這部分鋼貿商的投資收益,面對銀行的收縮政策,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便暴露無遺。

  2012年4月,銀監會辦公廳甚至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及時調整信貸方向和政策,防止部分鋼貿企業需求貿易背景的套(騙)取銀行貸款行為發生。

  對於外界所說的鋼貿企業存在重複質押,以及將所貸資金投向房地產、期貨等高風險領域而導致信貸違約的現象,肖志成對法治週末記者表示,這種情況的確存在,但不能以一家企業或少數企業的做法就否定整個鋼貿行業,這個行業中的大部分企業還是堅守在本業上。

  儘管如此,重複抵押對所貸資金投向監管不到位的確加劇了鋼貿行業信貸風險的嚴重性。

  「商業銀行,應當建立起完備的風險管理程序,除了要做好貸前審查、額度核准外,還要做好貸後跟蹤,尤其對企業的信貸資金使用情況要加強追蹤確保信貸資金的安全和真正使用到位。」劉少軍對法治週末記者說。

  貸與不貸款

  同樣一條不歸路

  肖志成對法治週末記者表示,期望上海市能夠對鋼貿市場和企業「區別對待、分類處置」

  據估計,2011年全年鋼材貿易貸款1.89萬億元,而同期全國貸款總額54萬億元,鋼材貿易貸款在整個銀行貸款中的比例高達3.5%。而在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鋼貿企業聚集地之一的上海,銀行貸給鋼貿企業的金額和所蘊含的風險則更引人注目。

  上海銀監局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上海鋼貿企業在銀行的貸款餘額達1515.41億元,比2010年末增長29.05%。其中,部分銀行的信貸行業集中度過高,4家銀行的鋼貿企業貸款餘額佔比接近或超過20%,7家銀行鋼貿企業承兌匯票佔比超過50%。

  為了收回貸款,從8月中旬到目前,上海一些銀行和鋼貿企業之間官司不斷,也讓股民們憂心忡忡,鋼貿行業資金鏈是否就此斷裂,銀行對鋼貿商的現有貸款無法收回。

  這種擔心也表現在股價上了。9月5日,民生銀行股價大跌,鋼貿相關的不良貸款激增被認為是罪魁禍首。但無論如何,眼下鋼貿企業信貸危機的確將包括民生銀行在內的諸多滬上銀行類金融機構置於一個兩難境地。

  上海一家銀行信貸部工作人員對法治週末記者坦言:「現在如果對鋼貿企業完全不貸款,那麼肯定會大量倒閉,銀行壞賬一定會大量增加;但如果繼續貸款,就怕壞賬越來越多,就如同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作為周寧上海商會的執行會長,肖志成也為商會中數以千計的鋼貿商的未來憂慮。肖志成一方面號召商會會員「守法經商、堅守誠信、抱團過冬」,同時採取籌集風險基金、下調擔保費等方式抱團取暖,肖志成希望通過自救來全力維護信貸誠信。

  不過,肖志成覺得從上海鋼貿行業目前危機的廣度和深度來看,鋼貿企業自身的努力無異於杯水車薪,已回天無力。

  肖志成對法治週末記者表示,期望上海市能夠對鋼貿市場和企業「區別對待、分類處置」,對惡意脫逃銀行貸款的害群之馬要嚴懲;而對資信良好而資金短缺的企業能給予信貸支持;對暫時無法還貸的企業能適當增加還貸延展期,而不是「一刀切」。

  銀行在經濟繁榮,鋼貿行業出於上升週期時「過量」放貸,而在行業發展低迷時緊縮貸款的做法讓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謝太峰更加意識到順週期調控模式思維的侷限性。

  「順週期的調節方式往往會起到一個助漲助跌的作用,鋼鐵行業是一種週期性行業,必然受到經濟週期波動的影響,而在目前經濟不景氣或者說經濟形勢 比較複雜的情況下,正好是這些企業需要資金或者面臨困難的時候,如果採取逆週期的信貸管理模式和思維,而不是一味地為了控制眼下的風險而去進一步緊縮貸款 或者進一步去逼企業壞債,可能會是解決這類問題一個比較好的思路。」謝太峰說。

  不過劉少軍認為,銀行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是否要採取逆週期信貸管理在於銀行自己的判斷,作為監管層只能是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並不能做強制性規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23

美證交會起訴「四大」在華分公司及大華拒絕配合中概股欺詐調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350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12月3日宣佈,自當日起向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四大」)普華永道(PWC)、德勤(DTT)、畢馬威(KPMG)和安永(Ernst & Young)的中國分公司及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原「立信大華」)提出起訴,因五家公司拒絕為SEC對中國公司涉嫌欺詐美國投資者的調查提供審計資料及相關文件,違反了美國證券法。

SEC聲明,大華、普華永道中天、德勤華永、畢馬威華振、安永華明五家公司違反了美國《證券法》及「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針對國外公共審計機構的規定,未按要求向SEC提供所有在美交易公司的審計文件。
 
聲明指
 
過去數月,SEC調查員已經努力向這些審計公司獲取文件。索取審計資料屬於SEC對九家中國在美公開交易公司潛在不當行為的調查行動。這些公司在此類調查中拒不合作。
 
SEC稱,行政法法官將安排聆訊,對五家審計機構的補償性制裁措施做出判決。
 
SEC此次集體起訴四大及中國知名審計公司大華顯示出,美國監管機構打擊中概股欺詐的整風運動遠未結束,解決中美兩國監管法律衝突勢在必行。
 
2011年4月,SEC主席夏皮羅致信國會,稱要嚴查反向併購中國公司違法行為。
 
同年5月17日,廈門金融軟件公司東南融通涉嫌造假在紐交所停牌,負責該公司審計事務的德勤於同月22日請辭審計工作,並披露東南融通財務作假及德勤審計受人為因素干擾。
 
6月初,調研機構Muddy Waters又指責在加拿大上市的中國林業公司嘉漢林業(Sino-Forest)虛報財務數據與實際資產。
 
嘉漢林業的審計方安永同樣面臨加拿大監管機構的起訴。加拿大安大略省證監會(OSC)稱,安永審計工作不充分,未能證實嘉漢林業最重要的資產是否存在及資產所有權。
 
商業週刊,安永今年12月3日已同意支付1.176億美元,與嘉漢林業的相關加拿大集體訴訟達成和解。
 
眼看中概股醜聞之風愈演愈烈,SEC當月9日發佈投資者公報,公開說明為何SEC勒令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6家反向併購公司暫停交易,警告投資反向併購公司存在巨大風險。
 
2012年5月9日,SEC指控德勤華永拒交東南融通涉嫌欺詐的財務資料。
 
德勤華永次日聲明稱,此次淪為SEC被告源於中美兩國法律存在衝突與差異,因為據中國法律及監管機構具體規定,未經中國政府許可,中國會計師事務所不得直接向任何外國監管機構提供文件。
 
德勤發言人Lauren Mistretta表示
 
不幸的是,兩國還未能發現這類問題的共同立場。但我們仍希望可以達成外交協議,並準備以我們所能的一切方式為這種努力提供幫助。
 
安永華明方面也希望「中美監管機構可以達成一致」。畢馬威華振稱SEC的起訴「涉及到中美之間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544

綠光資本起訴蘋果:錢多的煩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122

起訴

自喬布斯重回蘋果力挽狂瀾時算起,華爾街一直就是蘋果的忠實擁躉。然而華爾街的一位聲名顯赫的大佬卻在週四站出來起訴蘋果,更讓人驚訝的是,發起訴訟的不是別人,正是綠光資本的David Einhorn,這位堪稱是蘋果最知名投資者的對沖基金大佬。
 
Einhorn的綠光資本週四向紐約聯邦法院起訴蘋果,綠光資本稱蘋果的股東大會提案2(Proxy Proposal 2)「限制了董事會實現蘋果財務價值的能力。」這位因在金融危機中預測雷曼倒台而聲名鵲起的44歲對沖基金經理還呼籲蘋果股東在2月27日的蘋果股東大會上投票反對這一提案(綠光至蘋果其他股東的信件請見鏈接)。
 
這場非同尋常衝突的雙方在華爾街都有著龐大的追隨者。而引發雙方衝突的正是蘋果賬面上不斷增加的現金儲備。福布斯提供了一個絕妙的比喻:
 
這就像是美劇「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中的場景,製毒的老師Walter White的妻子Skyler帶著他的丈夫來到一個儲物間,在那裡她堆放著他的非法收入。Skyler告訴Walter,麻煩在於這些現金增長的速度超過了她洗錢的能力。
 
 
 
 
 
 
 
 
拋開非法的因素,蘋果如今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當蘋果股票不斷走高、擁躉不斷歡呼的時候,這都不是問題,尤其在蘋果宣佈了紅利和回購計劃之後。但當蘋果股價在過去5個月裡一路下滑,蘋果的現金餘額仍然不斷上升的時候,Einhorn就不是唯一一個盯著這個寶藏的投資者了。
 
Chase Investment Counsel的CIO Edward Painvin告訴福布斯,Einhorn的起訴或許能夠「敲醒」庫克和蘋果董事會。
 
大佬
 
連華爾街都不知道的是,Einhorn過去幾個月裡一直在追著蘋果的CFO Peter Oppenheimer,要求蘋果增加支付紅利的優先股以回饋投資者、提振股價。
 
Einhorn告訴路透,當他收到蘋果1月7日的年度股東大會投票議程(proxy statement)並且發現其中包含一項提案可能導致蘋果發行優先股更加困難時,他感到自己被無視了。
 
Einhorn在電話中說道:「我們看見了議程,並且發現他們計劃擺脫優先股時,我們說,「等等,如果我們讓他們得逞了,我們就很難再順利的促成這件事了。因此我們必須現在就挑戰這一議程。」因此,綠光資本向蘋果發起了訴訟。
 
蘋果隨後發表了聲明稱將評估綠光資本的建議並否認其股東會提案旨在阻止發行優先股。即便提案2被通過,蘋果表示只要得到股東同意,其仍可以發行優先股。
 
然而這一額外的門檻在Einhorn看來仍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他直接找到了蘋果CEO庫克。
 
用Einhorn的話來說,庫克對於這一提議的接受度比他的CFO更高,雙方也在進一步商談。但Einhorn仍然決定起訴,因為股東大會就要臨近了。
 
訴訟是為了取消這一提案,」他說道。
 
業績
 
Einhorn自2010年開始投資蘋果,如今已持有130萬股蘋果股票,目前市值約6億美元。
 
自去年蘋果股價開始下跌後,Einhorn就成為蘋果股票最顯赫的支持者之一。在上個月綠光資本的致投資者信中,Einhorn表示綠光資本在去年四季度蘋果股價下跌時補倉了更多股票。這是該基金四季度報虧4.9%的原因之一。
 
正如我們在蘋果的季報評論中所言,儘管業績不如預期,成長性遭到質疑,蘋果賬面的現金仍然是季報的亮點所在。
 
自去年5月起,Einhorn就一直在敦促蘋果通過發行優先股而非回購股票來增加股東價值,他認為這一措施不會立刻消耗現金。
 
在與Oppenheimer的私人會面中,Einhorn表示蘋果可以首先發行500億美元的永久優先股,該股票年息會4%,按季支付股息,並且以優惠稅率支付。
 
但據Einhorn向路透表示,Oppenheimer和他的顧問計算這一措施的成本是8%,他們認為太高了。
 
Einhorn說道:「我們說,這不可能。我們認為是4%。就算我們錯了,最多也就是4.5%或4.25%,但不可能是8%。因此我們之間存在一些分歧,為此談了數月。」
 
當他最終找到庫克,Einhorn表示他認為庫克並不太清楚此前他與Oppenheimer的會談。Einhorn感到非常驚訝。
 
陰影
 
Einhorn在電視訪問中談到這一分歧時認為這是由於蘋果的管理層帶有「蕭條時代」的思維,這使得他們窖藏現金,只願意投資最安全,收益率最低的證券。
 
他在CNBC上說道:「換句話說,那些經歷過創傷的人們...而蘋果歷史上經歷過多次創傷,他們有時會覺得現金永遠都不夠。
 
庫克和Oppenheimer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加入蘋果,當時這家公司仍在為生存而掙扎,那是在喬布斯上演的那些驚世之舉之前。
 
Oppenheimer因其在現金管理方面的極度保守著稱華爾街。而直到2011年,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才開始逐漸放鬆現金的控制,宣佈多年來首度分紅和回購計劃。
 
避稅
 
那麼蘋果的現金狀況究竟如何?是否如外界希望的那樣能夠實現大量分紅呢?
 
據蘋果此前公佈的財報,截止至2012年12月31日,蘋果的現金及投資總額達到1371億美元。在其構成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162億美元,這僅比2008年底多出了90億美元;而短期可交易證券為237億美元;真正大幅增長的是長期可交易證券從4年前的25億美元飆升至973億美元。
 
從另一角度看,蘋果的現金及投資構成中,美國國內部分僅為430億美元,而剩餘的942億美元為海外資產,佔比高達68.7%。
 
根據10-Q文件,這些蘋果海外子公司持有的現金在匯回國內時需繳納美國的收入稅。
 
Zerohedge認為蘋果選擇將現金存放在海外而非處理是為了避稅。下圖顯示了蘋果的營業收入與稅收的趨勢變化。
 
 
因此,蘋果要動用賬面顯示的現金中的大部分,首先需要繳納大筆的稅收。
 
操作
 
蘋果在其披露文件中表示其可交易證券投資組合主要投資在高評級證券,其投資政策大體上限制對單個發行商的敞口。該政策還要求投資侷限在投資級債券,以最小化本金虧損的可能性。
 
而管理這些現金的部門,正是我們此前所報導過的蘋果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Braeburn,由於其投資所受限制及披露要求較少,Braeburn是事實上的全球最大的對沖該基金之一。
 
據蘋果的披露文件,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蘋果購買和出售的「可交易債券」總和為6000億美元,其中出售金額達到2050億美元。
 
 
而在同一期間,蘋果投資組合中到期的資產合計為820億美元。換句話說,通過到期證券和出售,蘋果產生了近3000億美元的現金。
 
儘管蘋果的投資組合在不斷增長,但其季度的到期證券比例卻跌至歷史低點,僅佔總數的2.9%。
 
而即便蘋果確實將其1200億美元的資金投在了常規的固收證券之上,如果「棄債轉股」的「大轉向(great rotation)」確實發生了,那麼被許多人開玩笑成為「小聯儲」的蘋果就將面臨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如何在一個突然消失的市場中拋售上千億美元債券。
 
畢竟,美聯儲可以印鈔,而蘋果不行...
 
改變
 
NYT認為在蘋果對Einhorn起訴的回應聲明中表達了將繼續評估Einhorn建議的態度:
 
蘋果的回應的重點在於:「蘋果的管理團隊和董事會已經在積極討論向股東回饋更多現金的問題。」
 
知情人士也透露稱雙方之間仍然保持「良好」的溝通,雙方之間只是存在「友好的分歧」。
 
或許正如NYT所言,Einhorn此舉是向蘋果表示:「我愛你,但你需要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0

李途純起訴花旗索賠10億 稱其想搞跨太子奶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6/2783893.html
途純二戰花旗

詳曝紛爭內情

誰之五仙山?

繼現身最高人民法院指責花旗銀行提前收貸、違規辦理五仙山土地抵押等之後,太子奶創始人李途純近日已向株洲市政府和法院方面表達了起訴花旗索賠10億元之意。

據李途純介紹,就在最高人民法院審理途中,他本人在提出九大證據反駁花旗銀行訴訟請求後,花旗律師當場多次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停止終審,發回北京高院重審,並重新變更訴訟請求;在李途純看來,這是花旗銀行為達到拖死五仙山公司目的使用的「緩兵之計」。

而在此期間,花旗銀行向《中國經營報》發來相關聲明,稱「李途純對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及我們員工的不實的和誹謗的言論,完全沒有事實依據。我們予以嚴正駁斥。」

李途純詳解多項證據

李方認為,湖南五仙山與花旗銀行唯一一份合同花旗銀行只有簽字,沒有公章,五仙山公司只有公章,沒有法人授權人簽字。「這是一份未生效、根本沒有成立的合同。」

李途純認為,花旗銀行將五仙山公司土地在其法人代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抵押涉嫌欺詐和造假。據瞭解,五仙山公司於2009年10月9日向岳陽市中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花旗銀行所做的抵押登記。

岳陽市中級法院2013年2月27日終審判決,花旗銀行敗訴。花旗銀行選擇重啟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訴訟,起訴太子奶、五仙山和李途純。這才有了李途純現身最高人民法院作證並不惜亮出多項證據直指花旗涉嫌造假、欺詐。

李途純出示的證據是,蓋有臨湘法院印章、與原件一致的湖南五仙山公司與花旗銀行唯一一份合同書,該合同中規定:「本合同經各方授權代表正式簽署並加蓋各公章之日起生效。」

李方認為,此合同花旗銀行只有簽字,沒有公章,五仙山公司只有公章,沒有法人授權人簽字。「這是一份未生效、根本沒有成立的合同。」

那麼一份未生效的合同,花旗銀行是怎樣一路闖關辦好了生效的他項權證?又是誰辦理了以上合法證件?

作為太子奶和五仙山的證人,李途純在庭審中詳細披露了花旗銀行通過造假、威逼利誘自己,「強行用五仙山公司臨國用(2006)字第305、347、348號三宗土地抵押,以換來太子奶可以上市及讓花旗銀行不提前收貸。」

李途純向法院提交了與原件一致的兩份證據。兩份證據都是彼時花旗銀行聘的金杜律師所的律師葛超親筆所寫,第一份材料上,葛超親筆所寫「授權經辦人,葛超,時間2008年9月8日」,且在抵押貸款回執上自己註明要辦土地證號。第二份證據也是葛超親筆書寫。

李方認為,按照相關規定,土地抵押過程中應由土地權方才有資格去辦理或授權後才能辦理的,葛超通過偽造授權,用欺詐的手段代表五仙山全權辦理了他項權證。

李方還認為,按合同規定,辦理以上證件費用由五仙山支付,但葛超指使花旗銀行支付40萬元給臨湘市國土局,李途純在最高人民法院當庭出示了葛超手寫署名的授權複印件和匯款單作證。

目前,五仙山公司正在湖南臨湘進行包括上述三宗地塊在內的旅遊地產項目開發,而花旗銀行於2008年10月28日提請北京高院申請三宗地塊的受償權,獲得北京高院判決支持。2012年3月,上述三宗地權益被撤銷,隨後花旗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要求重新獲得臨湘土地權益,李途純遂發起「反擊」。

花旗銀行步步為營

「花旗銀行在2008年10月8日辦完抵押手續,10月28日要求太子奶提前還款一案就在北京高院獲立案,且發出傳票,足見花旗銀行以上辦理手續的全過程都是欺詐矇騙。」李途純認為。

花旗銀行與太子奶的借貸與催貸事件已在湖南、北京多地開庭,其中糾葛頗顯複雜。

據瞭解,五仙山工商登記信息顯示,五仙山公司成立於2005年11月24日,註冊資本為6000萬元,而總出資的100%都是土地使用權出資。當時五仙山公司是太子奶的一個關聯公司,2006年因太子奶準備上市,被劃出太子奶,李途純前妻王依蘭控股90%。自此,五仙山與太子奶再無任何法律關係。

李途純代理律師翟玉華表示,花旗銀行要求太子奶把五仙山公司抵押給花旗銀行,但未得到五仙山法定代表人王依蘭和股東會議的同意。從而引發花旗銀行與五仙山連續多起法律訴訟。

據翟玉華提供的文字材料顯示,太子奶與花旗的貸款合同2007年9月12日剛簽訂,2007年11月花旗銀行就急著把貸款給太子奶;但第二年的3月份,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受此影響,花旗自身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當年花旗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數百億美元的虧損,只能通過出售各地資產(包括東京總部)予以自救,全球範圍更是大幅裁員。「於是就開始給當時的太子奶發函,首先是要求太子奶增加30%的利息;增加完30%的利息,就不提前收貸。」

幾經博弈,李途純及太子奶同意上調了20%。

不過,2008年5月,花旗銀行又要求太子奶追加擔保。李途純表示:「簽好合同以後,花旗銀行又要求增加李途純個人無限擔保,我們辦了無限擔保。後來又要我們內部抵押。」

由於當時太子奶正準備上市,為了不因小失大,李途純被迫同意,翟玉華表示:「太子奶內部7家關聯子公司為了這筆錢又進行補辦擔保,並提供太子奶廠房和土地抵押 。」

「不過,當太子奶同意花旗銀行的要求並履行完手續後,花旗銀行再次變卦。岳陽市中級法院判決書顯示:花旗銀行要求太子奶等7家公司提前還貸或增加抵押,抵押五仙山公司擁有的3宗土地。」據李提供的材料中顯示。

而2011年12月20日北京高院判決書中指出:花旗銀行受次貸危機影響,要求太子奶提前還款或增加抵押,花旗銀行享有對三宗地的優先受償權。但李途純認為花旗銀行單方違約。

「花旗銀行在2008年10月8日辦完抵押手續,10月28日要求太子奶提前還款一案就在北京高院獲立案(正常還貸時間應為2010年9月),且發出傳票,足見花旗銀行以上辦理手續的全過程都是欺詐矇騙。」李途純認為。

李途純方面稱其在北京高院立案卷宗查到,花旗銀行一案起訴的理由為「借款糾紛」,但並未列舉其他違約證據,僅一份借款合同書。

李途純認為,花旗銀行通過一系列諸如加息、擔保、抵押、公佈黑名單等舉動的目的,並不僅是為了收回貸款,而是為了搞跨太子奶。

「2009年5月份在上海花旗銀行總部,花旗銀行之外的另四家銀行代表將我、太子奶黨委書記韓月平、副總裁常祝輝喊到樓下,告誡我們謹防花旗銀行不是為了收回貸款,而已與文迪波合謀搞跨太子奶。」李途純說,但對此,李並未向本報提供錄音證據。

關於花旗銀行是否涉嫌違規抵押、算計太子奶及五仙山公司,仍待最高人民法院判決。對此,花旗銀行方面針對上述事宜通過一份申明表示: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系太子奶銀團貸款中的其中一家貸款行並擔任貸款代理行和擔保代理行,其代表銀團辦理相關貸款、擔保登記及訴訟。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及其員工在執行相關貸款協議、辦理相關擔保品的抵押登記及針對借款人提起訴訟的過程中嚴格恪守有關法律法規,從未與任何政府官員「勾結」,亦未進行過任何行賄、造假等違法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973

CFTC正式起訴Corzine 稱其與MF Global動用10億美元客戶資金有關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396

美國證券監管機構對MF Global前首席執行官Jon Corzine,及其前財務主任Edith O'Brien提出民事指控,稱他們在該經紀公司2011年倒閉前不當使用了近10億美元客戶資金有關。
Jon Corzine曾是高盛前董事長,並出任過新澤西州州長,美國參議院議員。他讓MF Global變身為一家微型投行的努力,最終卻因為下注歐債危機而令它破產。

CFTC在向法院控訴書中稱Jon Corzine「沒能盡職的監管MF Global高管,員工,和代理的業務活動」。

CFTC謀求對Corzine和O'Brien實施「數額不確定」的罰款。

CFTC已經要求MF Global返回錯誤使用的近10億美元客戶資金,該經紀公司同意監管方提出的1000萬美元罰款。

CFTC執法部門主管David Meister聲明稱:「起訴書旨在發出一條提醒,企業中任何級別的管理人員都必須在每一天的每一分鐘內保證客戶資金的安全。」

2011年Jon Corzine錯誤押注歐元區危機的方向造成數十億美元虧損MF Global因此破產。

監管機構發現原本應該被隔離的數億客戶資金失蹤,外界對於遺失客戶資金的憤怒令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以及CFTC介入調查。

委員會報告指出,就在該經紀公司瀕臨破產前夕,MF Global從一個客戶賬戶中轉賬了2億美元,來彌補其在摩根大通的一個1.75億美元透支漏洞。

Jon Corzine一直以來否認自己指導了員工進行這筆匯款。他說自己曾對Edith O'Brien表示對向摩根大通轉帳憂慮。後者則援引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沒有在聽證會上回答官員的任何問題。

CFTC 5名委員之一的Bart Chilton認為:

「我認為這次漫長且耗費精力的調查將成為經紀公司業界的一個標竿,那些在MF Global造成大災難中損失的投資者會為我們在2011年萬聖節後的行動滿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49

史蒂文-科恩逃過刑事起訴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187

對於這位堪稱「投資界的阿姆斯特朗」,SAC資本創始人史蒂文-科恩來說,7月的運氣真是挺好。據《華爾街日報》消息,據匿名人士透露,科恩將不會因內幕交易,受到任何刑事訴訟的指控。

(相關文章:《華爾街見聞》:史蒂文-科恩:投資界的阿姆斯特朗?)

所有人都知道科恩是政府大規模打擊內幕交易的終極目標。在前SAC資產管理經理Mathew Martoma內幕交易案的調查中,科恩被認定為是「資產管理經理A」。在該案件中,Martoma給資產管理經理A遞消息,然後A很快將股票賣掉。

比如,在7月22日,在首席交易員給Martoma打電話10分鐘後,Martoma給資產管理經理A於下午1:22:34發了一條短信,「如果可能,今天做更多。」暗示A賣掉更多Elan 的預托證券(ADR)。在1:22:50,A回消息,「我們已經做了2.3。」之後Martoma回覆,「我的感覺是今天是最佳的一天,如果有可能,繼續多做。」在收到消息後,A賣掉了額外的220萬美元的預托證券。


可儘管科恩被牽連,但他並未被起訴。而且科恩很有信心,認為自己的行為正當。同時,Martoma已拒絕和政府及調查員合作,拒絕認罪。他定於11月入獄。

根據內幕交易的訴訟時效,如果政府要對此案件提起額外訴訟的話,他們必須在7月中旬前進行,屆時將是本案開始遭到懷疑五週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85

席殊書屋創始人被曝捲款跑路 已被起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846.html

7月22日消息,有媒體報導國內民營連鎖書店席殊書屋創始人席殊將名下公司亞美新合股權非法轉讓捲款跑路,目前席殊本人已被公司合夥人趙蘭健控訴。

據瞭解,2005年3月,趙蘭健與席殊投資成立了亞美新合,公司的核心業務便是主辦「南美洲中國商品博覽會」,趙蘭健和席殊分別擁有該公司50%的股份,2005年10月,席殊將其名下所有股權無償轉讓給其妻子的弟媳竇巍。2006年2月,出差回國的趙蘭健發現公司已經人去樓空,席殊本人也聯繫不上。趙蘭健開始了對亞美新合公司剩餘資產的追討。

據趙蘭健介紹,2010年12月14日,其起訴了受讓席殊所有股權的亞美新合公司新法人代表竇巍。今年4月,席殊也被追加為新的被告。今年7月15日,趙蘭健和他的代理律師吳國平向北京市朝陽區南磨房法院重申了追討230餘萬元公司財產的訴求。

截至目前,趙蘭健這場追討公司剩餘資產的官司自2010年開始已經開庭十多次,至今仍無結果。

資料顯示,席殊書屋是國內最大的民營全國性連鎖書店,高峰時期通過直營和特許經營方式開設了624家連鎖店。其創始人席殊是書法家、全國青聯委員、江西省政協委員席。2007年年底,席殊書屋總部已被北京市工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全國加盟店也陸續關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0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