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0年群英谱:中国商业变革的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sxyrw/20080807/1600517859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6

康师傅酝酿第二次通路变革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4/HTML_T0GLBUB3XM1X.html


“未来5-10年内,康师傅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可口可乐。”康师傅控股集团财务长林清棠4月29日说。

几天前,同来自台湾的康师傅 (00322.HK)和统一企业(中国)公司(00220.HK)在同一天发布了年报。只是,风景各不相同。康师傅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2.86%,达 42.72亿美元;净利增长33.65%,达2.6亿美元。统一企业(中国)公司总收入92.416亿元,仅比2007年同期增长6.8%;净利润甚至下 滑了18.9%,仅为3.438亿元。

在林清棠看来,统一不再是康师傅最大的竞争对手。

而与庞大的可口可乐相比,尽管在茶饮料、包装水占有优势,康师傅在低浓度果汁领域尚稍逊一筹。据了解,康师傅有意分拆低浓度果汁的业务流程,单独运营和管理,以扩大这项业务的优势。为此,康师傅正在酝酿第二次通路变革。

“低浓度果汁业务的优势没有茶饮料和包装水那么强。”林清棠说,他透露,在集中处理好包装水业务的事情后,康师傅会集中资源和力量扩大低浓度果汁业务的优势。

他所指的包装水业务的事情源于去年7月,一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名为《康师傅:你的优质水源在哪里?》的文章。该文章质疑康师傅“优质水源”并引起多方关注。尽管康师傅方面坚称,不能说自来水就不算“优质水源”,但康师傅包装水业绩仍在去年出现下滑。

这块业务销售额比去年同期降低约4个百分点。康师傅在年报中甚至直接表示:“矿物质水在2008年遭遇了一场网络上匿名的、有计划的伏击,竞争环境恶劣。”

康师傅已经开始为业务流程分拆做准备。据林清棠透露,康师傅正在酝酿第二次通路变革。

康师傅一直以营销渠道见长。截至2008年12月底,康师傅在大陆市场一共拥有552个营业所、84个仓库、5872家经销商以及69096家直营零售商。

不过康师傅似乎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渠道渗透力。

“以前的渠道主要遍布在城区,有些城郊或者城乡交接的地方仍然覆盖不到。”康师傅一位负责人透露。

正在酝酿的通路改革中,营销渠道将渗透到城郊及城乡交接地带。据林清棠介绍,按照以前的渠道,销售人员联系城郊的经销商成本很高、效率却很低,所需费用甚至超过利润,而现在,康师傅与经销商共同出资买车,铺建城郊渠道,效率可以迅速提高。

目前,康师傅已经在每个销售大区选择市场进行试点,如华北的天津、西部的兰州等。

15年前的1994年,康师傅曾有过一次渠道变革,将对经销商的依靠逐步转移到依靠自身,上述营销渠道变革后,康师傅饮料业绩提升了近300%。后来,康师傅开始降低渠道的层次,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公司更加贴近市场。经过这一轮渠道精耕,康师傅在城市渠道的精耕基本完成。

康师傅现在酝酿的第二轮渠道变革中,渗透的正是上一轮尚未覆盖的城郊农村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3

华晨引入民间资本 力推盈利模式变革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9/HTML_7PR8KDQVAIWV.html


9月8日,“华晨汽车南方基地新产品推介会”在成都举行。华晨汽车控股集团(简称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以及金杯汽车、海外公司、申华控股等子公司的管理层悉数出席。

100亿元销售收入,是祁玉民对华晨位于绵阳的南方基地的要求。他希望绵阳形成21万辆整车、50万辆发动机以及50万套零部件生产能力,占据华晨未来四分之一产能总量。

伴随华晨向南扩张,缺钱的祁玉民这次希望寻求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以及投资模式的转变。这次绵阳基地投产,华晨就引入了重庆东方鑫源这样的民间资本,祁玉民希望借此将华晨快速拉出自主品牌“赔本赚吆喝”的泥潭。

“南方基地是华晨为了缩小物流半径、占领西南市场、辐射东南亚以及开拓中东市场的重要战略。”华晨汽车董事、南方基地总指挥赵健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华晨已经打通了对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销售通道,下一步会继续拓展东南亚市场。

据华晨的调研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商用专用车年需求量将达70万辆,而目前国内专用车的生产能力只有30万辆。在专用车品种上,目前国际上已达7000多种,而国内仅有1000多种,前景广阔。

祁玉民此前明确表示:华晨下一步就是完成“两步走,翻两番”的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整车销售50万辆、发动机销售50万台、销售收入800亿元;到2012年,力争整车销售100万辆、发动机100万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

而在2012年的千亿销售目标上,华晨南方基地和专用车基地或可以贡献200亿元的销售收入,占据华晨销售总额的20%。华晨正在改变单纯依靠轿车和轻客盈利的模式,其集团化发展的雏形逐渐显现。

此前,华晨汽车深陷重组传闻,并且祁玉民本人也传出离职传言,致使华晨汽车的未来发展问题一度处于风口浪尖。

华晨高层数次针对希望独立发展的表态,表明辽宁省并不希望丧失对华晨的拥有权,希望能够用汽车工业带动辽宁工业的整体发展。祁玉民作为华晨的当家人,也适时发表重组原则,提出首先要适合自主品牌的发展,其次要进行大规模的整合,而并不是单纯追求数量的合并。

所以华晨的重组极有可能演变成合作的模式,而不是被兼并。但是缺乏发展资金是华晨面临的迫切问题,从金杯汽车(600609.SH)的半年报可以看出,该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其相关的投资却仍然支撑着华晨汽车的快速扩张。

而此次南方基地的建设,祁玉民正式引入民间资本,与重庆东方鑫源控股公司合资组建微型车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利用民间资本,表明华晨的投资模式已发生很大改变。

在 华晨南方基地的运行过程中,华晨也充分利用五粮液集团的资金优势。2006年华晨集团、五粮液集团和四川省绵阳市政府在绵阳签署“新华股份股权转让合同 ”,其中华晨将新华集团46.5%的股份转让给五粮液,7%转让给绵阳市政府,自身将留下46.5%。有消息称,此次合作的投资将超过100亿元。

寻求民间资本以及地方政府的帮助,正成为华晨汽车解决资金瓶颈的思路之一,或许在辽宁省坚定华晨汽车独立发展的立场后,寻求更多外力解决企业发展,是祁玉民现阶段的重要手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2

调控下的花样年样本:变革商业模式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0/0MMDAwMDIxMzY0MQ.html

12月23日,花样年于无锡再购得一幅商业用地。今年以来,这家在香港上市的深圳房企在调控之下坚决转身,进行战略转型,从原来较为单一的住宅开发商向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变,具体搭建高端住宅+商业地产的业务模式。

花样年的转型,可谓是调控大变局中房地产公司求变的典型案例,更多的房企变革正在发生,行业快速走向分化。与万科、保利、佳兆业等开发商不同,花样年总裁潘军并不太看好普通住宅市场,认为其受保障性住房影响较大,转而将目光放在了高端住宅、商业地产及服务上。

房地产区域市场正在消失

2010年的宏观调控,带给房地产市场的更多是强者愈强,如万科、保利、恒大等均实现了创纪录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而一些中小型房企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万 科、保利等全国性布局已深入三四线城市,产业生态链断掉了,区域市场正在消失,我们不会和央企、地产大佬争市场,”12月27日,花样年深圳美年广场亮相 仪式上,潘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房地产行业已经形成全国性市场,房企要生存,要跟大规模复制开发的地产商形成差异,必须进行战略转型。

潘军称,花样年的策略是要做高端住宅,且一定要有服务,并大幅增加商业地产,花样年原来设定的住宅与商业的比例是7∶3,现在改为5∶5。

据介绍,美年广场含1座酒店、5座办公楼及8000平米园林,定位创意产业总部园区,将是花样年明年深圳市场的主打产品,也是花样年战略转型的代表。

“未来的关键在于不是谁最大,而是谁还存在。”潘军说,开发量过大,未来市场没有了怎么办?花样年不追求规模化,而在进入的城市每年运作一两个项目,如果每个项目每年有10亿销售,进入20个城市,就有400亿,也是不小的数字。

潘 军不看好中低端,称花样年将逐渐退出中低端住宅市场。“今年卖得最好的是中低端,但这种生产力大量存在,产品同质化;这一类产品的客群很多是夹心层,政府 的保障房正是要解决这一人群的问题,未来受保障房影响较大。”他说,每年1000万套保障房,连续做十年,将有3亿人解决住房问题;按60平米/套每年就 是6.5亿平米,而商品房每年才卖9亿平米。

“地价比去年高近50%”

对于花样年来说,确立了新的战略,拿地就颇费思量,现在一线和其他热点城市的地价已经很高,想要在城市核心区拿地谈何容易?

“要做高端住宅必然要承受一些高的成本,”潘军表示,拿地现在有三种方式,一是与土地方合作,二是收购,三是招拍挂,“最好是挂牌,尽量避免拍卖形式,哄抬当地的房价,”潘军透露,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地方政府很希望借地价把当地的房价抬上去。对此花样年尽量避免“入局”。

潘 军对今年土地市场的感受是,上涨幅度达到50%,远远高于去年;而且,多数地方政府并不希望地价下调。所以公司基本上以收购和合作的形式获取土地,从而使 得平均楼面地价不高于1000元/平米。目前花样年已拥有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近1500万平米,其中,仅有20%为低端住宅,30%为商业用地,约50% 为潜在的高端住宅用地资源。

自11月份以来,花样年积极运作台湾TDR募资,市场预计融资将达到4亿元。潘军称,花样年资金充裕,目前公司已经将明年的拿地、工程等预算都做完了,意向地块正在协商中,新的银行开发贷款额度都已落实。

楼市渐趋多元化

“做买卖可以是家乐福、沃尔玛,也可以是LV、爱马仕,房地产市场也类似,未来必将是多元化,”潘军认为,成本化的房地产是能减就减,市场上完全靠成本、靠执行能力、标准化的房企很多,而真正做精品和服务的很少。

潘军透露,在其高端住宅产品线中,花样年将深耕精装养老公寓市场,明年将在苏州、成都、无锡、天津四地,进行试点。

花 样年转型并非个案。中房信·克而瑞分析师崔琳指出,从近期成交土地类型来看,不少开发企业出手积极购入商业用地、综合体地块及旅游地块也成交频繁,这也在 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住宅市场遭遇深度调控的环境下,不少房企已经在产品类型、战略布局上做出积极的调整,而这种变化在新增土地市场上开始呈现。

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龚方雄也认为,赚钱有两种方式,一是高边际利润率,二是高成交量、销售量,“如果是相对比较低的利润率,但有很大的量,也能赚到很多钱,未来的格局可能会往这个方向走,量仍然能维持,但利润率会降低,关键是要看谁能抓住机会。”龚说。

此外,龚方雄认为,高端住宅会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如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将降低这类房企的利润率,对此潘军表示,可增加持有型物业来对冲,过去数年花样年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48%、49%,未来希望能维持在40%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5

企業求成長 變革節奏該快或慢?


2011-12-05  TWM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 (以下簡稱李):國內許多企業面臨轉型與成長的問題,但轉型成長猶如開車子轉彎,快慢拿捏重要。快速轉型,企業會擔心組織抗拒,甚至犧牲短期成長;但若是 慢慢轉型,恐怕效果不彰,甚至時不我與,例如,柯達公司目前的景況。

上次我們談到,飛利浦過去十五年裡,在兩任執行長的掌舵下,依據策略方向由垂直整合轉型為以品牌管理與解決方案的水平布局,如何確立新事業組合方向。這次 我們想進一步請教,飛利浦如何掌握企業轉型過程的「節奏」?

重組事業組合,止血要快、但轉型要慢?

台灣飛利浦總經理柏健生(以下簡稱柏):切割掉流血事業, 動作得非常快,但到後面,策略移動則經過很長的考慮。一九九六年,飛利浦的財務狀況非常不好,當時的CEO彭世創(Cor Boonstra)五年之內,切割掉大大小小的事業大概有九十七個,不到一個月就一個。

彭世創轉型主要是在於止血;真正的策略轉型(transformation),是從前任CEO柯慈雷(Gerard Kleisterlee)開始。最大的改變,是將飛利浦從高度垂直整合的事業結構,改為水平整合,同時,聚焦在醫療、消費電子與照明事業。

現在講起來容易,但當初要把半導體跟零組件切割,是很難的(決定),因這些事業占飛利浦總營收近三分之一。

處理部門異動,如何減少基層抗拒阻力?

但我身為一名員工,所看到的每一個改變,都是有心理準備的。我們分拆舊事業的過程裡,通常不會有很多抗拒。

就員工角度,他最關心,「我工作能不能確保?我的福利會不會變?……。」所以我們在跟買家(談購併)時,都必須(確保)完全承接移過去的員工薪資或者福 利。

李:這樣買方成本會較高?

柏:沒錯,那買家會不會把成本算回去給飛利浦?當然。但這是個公平遊戲;接下來很重要是,你要讓員工知道部門到新公司後會更好。舉例來說,我們以前有個部 門叫作商業電子(business electronics),後來我們把它賣給博世(Bosch),做企業潔淨設備等等,變成那個領域的世界第一。

移轉舊事業體,應先找買主或說服員工?

李:這個是不錯的啟示,一是,你先要讓事業體移轉的策略邏輯先對,對了之後,等於是創造溝通基礎,理性上說服員工, 事業的移出不是捨棄掉他們,而可能有更大機會。先將後期溝通衝突降到最低。

但通常大企業想將旗下事業找買家,策略曝光了就很難賣,當然會希望維持一定程度的資訊不對稱,但員工在這過程中卻又是焦慮的。尋找買家與內部溝通,這兩件 事的節奏到底應該怎樣搭配?

柏:一開始策略討論只限於核心的少數人,但等到交易談完再執行的時候,是有時間(溝通的)。譬如說我們要分拆(spin off)半導體事業給私募基金KKR時,大概從公告到實際執行有近兩年的時間。

事業體轉過去之後呢,我們也不是百分之百全部把它賣掉,我們還持有部分股份,然後逐年遞減。譬如,我們的顯示器移出去給冠捷,協議是五年之內飛利浦依然持 三分之一的股份,五年後,飛利浦有權決定是不是要繼續持有。

李:這是聰明的做法,同時也對對方有利。一則,初期買主不用一下吃下那麼大的股份,其次,因為反正你也還在裡頭,交易出問題的話,你自己也要吃點虧。

柏:就員工而言,心理上也不會覺得你把它整個切割掉了。

李:剛講的是拋掉跟調整,還有塊是建構新能力。一定要帶新人、新資源進來,這些人要怎麼被認同?大家又怎麼跟著轉變?

發展新競爭力,如何整合不同領域人才?

柏:品牌確實是引進全新的人進來,二○○○年後,我們在策略上提升了品牌管理的組織位階,設立了品牌資產委員會、設行銷長。

另外,盤點有哪些領域還沒做,但要做的?還有哪些生意方式過去沒辦法做,但現在要做?這部分則多數與購併相關。二○○六年後,飛利浦策略性購併的企業就超 過四十個。

舉例來說,過去飛利浦做傳統照明,並不理解LED, 所以它開始購併一連串的公司,光在照明領域就花了五十億歐元買相關的能力。

李:藉購併買能力,但新舊人馬的企業文化融合,一定是較慢的過程,但我們又希望綜效能比較快產生,要怎麼做?

柏:最挑戰還是組織兼容性。像過去進入LED行業的人幾乎全是工科背景,但提供解決方案,我們找的是建築系、室內設計的,但這些人跟念電機的講求效率想法 不一樣, 你要怎麼讓他們一起工作?關鍵要讓這群人,保有習慣的工作模式,你不能把他轉成念電機這種人習慣的工作模式。

工作模式的改變還不止這些。例如,過去在垂直整合架構下,上下游存在不低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使得管理的複雜度提高。改成水平整合架構後,內部移轉定價將更為透明化。舉例講,假設你是工廠,我是銷售單位,過去你賣我一百塊,不見得所 有人知道,但我大概知道價格落點,但現在是完全透明,透明到你的成本我都看得到。

李:這制度強迫你,你的競爭力如果比不上市場就完蛋了!但這有道理,因如果你要做解決方案,組織競爭力來自於資源整合。但前提是拿到訂單才有生意,所以由 業務單位主導內部整合較為有效。

柏:沒錯,另外,生產單位也擔心業務單位會一直殺價。沒關係,那就將兩者的工作目標綁在一起,例如這產品我們希望利潤率是三五%,那業務與生產單位目標都 一樣。

李:那你們每年事業單位跟你們全球十七個市場群聚都需要有一個目標交互對焦(interlocking)的過程嚕?

柏:對,我們叫作握手會(handshake meeting)(笑)。

李:台商以前習慣一條鞭的做法,非常單純,反正我做這件事情你就付我這些錢,組織內就是你算你的業績目標,我算我的,紅利也根據自己的目標來。但這種做法 在轉向提供解決方案的服務模式後,就會成為轉型的罩門了。因為如果你的競爭力太差,搞得我賺不了錢,我為什麼要與你合作?而且是你做主還是我做主?可是如 果策略上希望做解決方案,客戶沒辦法一塊塊跟你拆解,你自家搞不定就賺不到客戶的錢。

管理精華

企業轉型成長的過程,不僅要「汰弱擇強」、「去蕪存菁」,更要驅動變革、更新能耐,其間涉及策略布局、組織結構、營運流程、員工行為與企業文化等多層次的 變革,而轉型領導人所採取的步驟先後與節奏快慢,絕對攸關轉型成長的成敗。飛利浦的經驗告訴我們,組織若須急救,動作要快,但有效的策略與組織轉型則快不 得,包括明確化事業切割的策略價值,事業出售移轉的人本思維,尊重並融合新技術領域人才,以績效目標導引組織的新構型與流程的改變等,都是轉型管理的成敗 關鍵。

【延伸閱讀】飛利浦兩階段的組織改造學

說明:《財富》雜誌稱飛利浦近15年的企業變革,為「變革教科書」的典型案例,先快後慢的變革節奏,考慮的不只是企業策略目標,更是人心。

切割7個非核心事業與虧損部門:第一階段,前兩任的CEO彭世創(Cor Boonstra)引領的變革,在5年之間,切掉了非核心事業與流血虧損的部門共97個,包括,出售寶麗金唱片公司、中止與美國朗訊公司合作行動電話手機 業務之外,更決定到2002年關閉全球三分之一的製造工廠。這一階段重點在於為財務止血。

購併40家新事業:接任彭世創的柯慈雷(Gerard Kleisterlee)引領飛利浦重塑策略定位,他對事業單位下「軍令狀」:沒有利潤就賣掉。從2001年到2007年之間,飛利浦賣掉了30個非核心 事業,但也大量購併,2006年後買入40家「高成長、高獲利與組織能力」的企業,建構新的事業組合與能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81

團購將遇變革十字路口:等待IPO窗口期

http://news.imeigu.com/a/1332259984012.html

面對生活成本增加給傳統零售企業帶來的影響,業界認為這對團購行業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機遇是低折扣給了團購網站對抗高物價的資本,挑戰則是在這 樣的宏觀經濟形勢下,風投的「吝嗇」可能會讓團購企業的生存難上加難。進入第三年,團購行業迎來岔路口,明日藍圖將如何描繪,「大佬」們有話說。

預測 1 富二代的戰爭

近日,一份2012年的最新材料顯示,此前一直保持獨立團購網站流量第一名、團購行業第二的拉手網已被美團網超越,屈居第三;另一家大規模團購網站 窩窩團更是掉到第七名的位置。而前五名中,除拉手網外,其餘四名分別為阿里巴巴旗下聚划算、阿里巴巴投資的美團網、大眾點評團和人人網旗下的糯米網。

有業內人士認為,經過第一年的混戰和第二年的差異化競爭後,步入第三個年頭的團購企業將成為富二代的戰爭。

身為富二代企業中的典型,高朋網方面卻對此並不完全認同。「團購行業定會出現巨頭,但不會也不應有寡頭。」高朋網CEO楊承堅認為,中國團購發展還在摸石頭過河。「我們不讚同形而上,不讚同以簡單模式來僵化和侷限思路。」

大眾點評網資深副總裁龍偉也認為,網站是否是巨頭並不重要。「也有很多巨頭企業的團購項目做得並不好,與規模相比,企業是否有運營能力才是決定性因素。」

F團CEO林寧則認為, 巨頭企業確實在資源、資金和運營經驗上能夠給予創業企業提供較好的平台來發展。「這也是F團選擇騰訊和聯想等作為戰略投資商的原因。」此外林寧提到,也有 一些曾嘗試團購市場卻以失敗告終的巨頭型企業,如美國的Facebook等。「擁有大平台的團購網站有兩個問題要克服才能突出重圍,第一是與這個大平台的 文化融合,第二是自身的運營能力。」美團網副總裁王慧文也預計,排名靠前的團購網站將在今年倒下幾家。

預測 2 行業日趨規範

業內普遍認為,從今年開始,政府部門對電子商務和網絡團購的態度開始從「放水養魚」逐漸轉變為「適度監管」。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記者獲悉,國內首 部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法律《電子商務促進法》已經完成前期調研,最快將於明年出台。而就在上週,國家工商總局發佈了《關於加強網絡團購經營活動管理的意 見》。雖然並沒有太多實質性內容,卻被看做是執法機關希望對團購行業進行監管的「表態」。

一位不願具名的高管認為,無論是消費者、商家還是監管機構,團購企業所處的環境的確有所改善。「但從監管層面來說,目前還是依靠企業自律比較多。市場的成熟和自律是決定行業優劣的主要因素,我認為政府管理相對還比較少,團購行業還是主要依靠市場調節。」

林寧則提到,目前行業監管正在逐漸加強,這對規範整個經營環境,建立行業標準都會有積極的作用。楊承堅也表示,行業監管法律法規正逐步完善健全,這對於團購行業長遠發展都是利好。

除監管環境外,用戶和商家的逐漸成熟也讓團購企業的經營環境有了不小改善。滿座網CEO馮曉海認為,進入第三年,團購行業的競爭正逐漸趨於理性,同時商家、消費者對於團購消費模式也更加熟悉,教育培育期已經過去。

預測 3 盈利期已到

與前兩年相比,今年團購的關鍵詞將從「貼錢」、「燒錢」、「惡性競爭」變為「健康發展」甚至「盈利」。

雖然糯米網財報顯示,其2011年其淨虧損依然達到2430萬美元,業內人士也透露,團購行業依然處於全面虧損狀態。但幾家團購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在經過兩年的激烈競爭和市場培育後,邁入第三年的團購行業正在向健康發展的道路邁進。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團購行業的競爭重點已經從追求交易額轉向強調利潤。楊承堅認為這是「行業回歸理性的一大體現」。

在林寧看來,團購行業距盈利的一天已越來越近。「相較於去年而言,各企業今年在市場費用的投入上會更謹慎,而用戶的教育已經大大好於去年的同期。隨著競爭趨於常規化,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將集中於幾個大的網站,按照這個趨勢發展,盈利應該不會太遠。」

王慧文透露,美團網目前月銷售額已突破兩個億,並一直保持每月20%的增長速度。「按照這樣的速度,我們預計會在今年底實現盈利。」

預測 4 等待IPO窗口期

繼美國團購鼻祖Groupon上市成功後,中國獨立團購網站也紛紛搏擊上市。但迄今為止,曾高調宣佈IPO的拉手網和窩窩團均未取得上市進展。有消息稱,拉手網將於下月重啟上市進程,窩窩團也將IPO時間表推遲至今年二季度。

馮曉海認為,適當的上市窗口期仍未到來,如要避免「流血上市」,企業仍要耐心等待。大眾點評網CEO張濤也認為,上市並非企業的最終目的,在現階段,企業仍應以修煉「內功」為主。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Facebook上市後,國內互聯網企業將「前仆後繼」赴美尋求IPO。「Facebook一旦成功上市,將對互聯網企業的估值產生不小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26

美國證券行業:佣金自由化之後的變革之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1bc6c0102dxqy.html

本文為國信證券研究報告摘要


1975 年美國同樣面臨佣金自由化

佣金自由化導致經紀業務收入佔比顯著下降,但總收入及利潤持續上升

1975 年,針對70 年代美國證券行業的不斷整合,國會對1934 年《證券交易法》進行修訂,要求股票交易所放棄傳統的經紀人收取固定佣金的做法。其直接影響是帶來佣金價格戰。傳統經紀業務收入佔比由1975 年的46%降至1979 年的34%、1989 年的18%、2009 年的17%。


與此同時,證券行業的總收入卻由1975 年的70 億美金升至1979 年的132 億美金、1989 年的769 億美金、1999 年的2668 億美金,年複合增長率為16.38%。稅前利潤也由1975 年的11 億美元升至1979 年的15 億美元、1989 年的28 億美元、1999 年的291 億美元。這是槓桿率逐步放大的過程,在ROA 顯著下降的同時,ROE 波段性上升。


收入結構由經紀為主向多元化轉變

70年代經紀、投資、承銷收入合計佔比近70%


70年代以1975年佣金自由化為分水嶺,1970-1974年美國證券行業經紀業務收入平均佔比50%,交易投資業務佔比17%(以做市商交易為主), 承銷業務佔比12%,三者合計佔比達到79%。1975-1979年經紀業務收入平均佔比39%,交易投資業務佔比22%,承銷業務佔比10%,三者合計 佔比達到71%。儘管經紀業務收入佔比和三大業務合計佔比在1975年之後持續下降,但總體維持在68%以上。


80年代經紀收入下降,做市商、併購顧問費等收入提升


80年代雖然證券行業平均經紀業務收入佔比降至24%,但OTC市場做市商業務發展迅速,交易投資業務佔比升至26%。此外,在垃圾債券、槓桿收購的大背景下,以債券發行財務顧問、兼併收購顧問費為代表的其他收入佔比逐漸提升至30%。


90年代以衍生品為代表的其他收入穩定增長


90年代證券行業在資產證券化、金融槓桿化、交易衍生化的背景下,衍生品業務推動其他業務收入佔比升至45% ,這一時期經紀業務佔比降至17%,交易投資收入保持20%的佔比。


2008年金融危機將行業收入打回90年代末水平


2008年金融危機,使得去槓桿成為行業趨勢,高盛、摩根斯坦利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 2009年的行業收入回到了1999年


美国证券行业:佣金自由化之后的变革之路查看原圖


 


收入結構多元化的歷史背景

我們對國際比較一直抱有謹慎態度,因為證券行業的發展與經濟、市場、政策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看到美國證券行業收入結構、收入規模、利潤率、槓桿率變化的同時,不可忽視的是當時經濟、市場、政策給予的發展機遇,以及二者之間的互動。


70年代佣金管制放開,熊市中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


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通貨膨脹,經濟增速放緩,股票市場大幅下跌,市場利率迅速上漲,僱員退休法案鼓勵養老金機構發展。1971年納斯達克市場建 立,OTC市場做市開始成為券商收入的一部分。1975年佣金管制放開,經紀業務利潤率下降,證券行業在熊市中被迫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


80年代兼併收購業務推動行業收入重回高速增長通道


垃圾債券、槓桿收購、大規模的兼併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的標誌,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長期的經濟增長,伴隨短促的經濟衰退為1982年以後的股票 市場的繁榮創造了條件。證券公司財務顧問和併購收入迅速增長,彌補了佣金率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整個80年代行業收入增長了4.84倍。


90年代槓桿化、衍生化背景下,衍生品業務推動行業增長


90年代強勁的經濟、低失業率和低通脹、加上美元的升值,創造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牛市,金融槓桿化、衍生交易化是時代特徵,證券行業在產品和業務上不斷創新,整個90年代行業收入增長了2.47倍。



證券公司差異化為三大類型

除系統性風險外,中國金融業目前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同質化風險,證券行業也不例外。回顧美國1975年佣金自由化差異化走向,對我們頗有啟發。


資本中介($高盛(GS)$)、資本投資(貝爾斯登)、通道中($ETrade(ETFC)$)三類公司逐漸形成。


 以高盛為代表的資本中介型證券公司。通過創新取得市場的主動權,成為市場組織者、流動性提供者、產品和服務的創造者和銷售者、交易對手方、財富管理者等多重角色。結果是:收入多元化、槓桿率高、風險也相應提升。從歷史數據來看,該類型公司利潤率和ROE相對穩定。


以貝爾斯登為代表的資本投資型證券公司。通過通道業務吸納資源,以自有資本金投資於股權、債權、衍生品等創造收益。結果是:利息和股息收入在收入中佔比較高、槓桿率不高、風險很大。其風險程度,從貝爾斯登2008年金融危機中被摩根大通收購中可見一斑。


以E*Trade 為代表的通道中介型證券公司。該模式強調成本控制,體現的是規模經濟。結果是:處於價值鏈的末端,利潤率低,通過融資融券業務有一定槓桿率,風險低。



美国证券行业:佣金自由化之后的变革之路查看原圖


 

美国证券行业:佣金自由化之后的变革之路查看原圖


 

美国证券行业:佣金自由化之后的变革之路查看原圖


 


對中國證券行業的啟示

2010 年中國證券業收入結構與美國1975 年相似


中美經紀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53%和46%;承銷收入佔比分別為12%和13%;利息收入佔比分別為8%和7%;美國交易投資收入(含做市商收入)佔比18%,而中國自營收入佔比15%,中美其他收入佔比分別為10%和16%。


在經營壓力下,中國證券行業具有創新動力


目前在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各子行業中,唯有證券業近兩年盈利呈現下降趨勢,

且直逼盈虧平衡點。證券行業正面臨「佣金收入下降」與「成本擴張」的雙重壓力。


同時我們也看到,證券行業作為最應該承擔風險的行業,目前槓桿率處於歷史最低點,除自營外沒有風險業務,槓桿化將是中國券商必由之路。


多層次市場建設和制度創新將推動證券行業產業升級


從證監會郭主席上任以來的歷次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通過資本市場改革為中國經濟轉型服務的強烈使命感,以及清晰的改革框架。近期券商建言40 條中,更是涉及業務創新、市場建設和公司治理的諸多方面,可以看做是改革框架的具體落腳點。若以此等務實精神深入下去,中國資本市場和證券行業將面臨嶄新的未來,有望重現美國佣金自由化之後的變革之路。


維持行業 「推薦」評級


在全年日均股票成交額1800 億元、上證指數中軸2600 點、行業佣金率同比下降5%、職工薪酬同比下降15%,其他費用同比降10%的假設下,行業平均PE29.65倍,PB2.12 倍,對應ROE6.30%。考慮到中國資本市場和證券行業有望重現美國佣金自由化之後的變革之路,維持行業推薦評級。其中尤為推薦:資本金雄厚、業績穩定、估值水平低於行業平均的$中信證券(06030)$$海通證券(SH6008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6

騰訊組織架構變革——自己與自己的戰爭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5/1736328.html

飆突進13年後,作為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的騰訊已從4000人膨脹到了2萬人,業務線龐大到內部人也很難弄清的地步,對QQ的依賴與由此產生的內耗,深重地拖累了企鵝的步伐。

被稱為「行業公敵」的騰訊,在業內幾乎所向披靡,如今卻遭遇一個最為強勁的敵人,那就是:自己。

一場新的大變革,正在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騰訊悄悄發生。

2012年5月初,互聯網行業中廣泛流傳著一條消息,稱騰訊總裁劉熾平要離開騰訊。「最近一段時間,騰訊在做組織架構調整,所有BU重新打散,無線 和SOSO成為重災區,廣研的地位凸顯,電商和視頻等重資產項目將重組。馬化騰希望重新調整過的騰訊杜絕內部腐敗,重新找回創新的活力,而不是單純的惟 KPI論」。

馬化騰隨後在微博上回應,稱劉熾平的離職純屬謠言。不過,對於將要進行的「手術」,他卻沒有否認。

據多位騰訊在職員工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劉的離職是假,但騰訊將要進行的組織架構大調整卻是真的。早在兩個多月前,他們就聽說了這一消息,只是現在還沒有下正式文件。

南方週末記者從騰訊內部員工中獲得的消息還包括:這幾年發展較為迅猛的電商將獨立成公司;而增長乏力的無線和SOSO則要裁員或者裁項目。

據騰訊深圳總部一位在職員工透露,騰訊將要進行的手術還不止於此,一場更大的變革將在內部展開。

「Pony這次要整治的其實是公司的老毛病,重新找回創新的活力。」這位員工說,其實早在兩年之前,Pony就不斷表示要進行戰略轉型升級,而今年將採取實際行動。

Pony是馬化騰的英文名,這個從未留過學的潮汕人在1998年創立了騰訊,此後,將其一步步打造成了中國第一、全球第三大的互聯網公司。在中國, 每4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用他的產品——那個胖胖的、憨態可掬的企鵝。而所有能想到的互聯網業務——即時通訊、門戶、遊戲、電子商務、視頻、搜索等等,沒 有他不做的。他和他構建的企鵝帝國成為了行業內最具殺傷力的掠食者。

不過,這個高速成長的帝國,在狂飆突進了13年、體量日漸龐大之時,卻遇到了「大公司病」的困擾。這場即將展開的騰訊內部新革命,能否像2005年那次組織變革一樣,給騰訊重新注入活力?

5月16日,南方週末記者向騰訊公關部門求證,得到的回覆是:我們沒有收到相關信息。

第一次手術

這是企鵝帝國第一次對自己動手術。當時騰訊已經擁有多達30個業務部門,隨著業務的擴張,管理變成了一個大問題。

1998年,騰訊創立的時候有五位創始人,被稱為「五虎將」。除馬化騰與張志東之外,另外兩位是許晨曄、陳一丹,分別擔任首席信息官與首席行政官。另外一位創始人曾李青現已離開騰訊,進入投資領域。

根據騰訊2011年年報顯示,馬化騰持有騰訊股權10.37%,張志東持有3.63%,劉熾平持有0.56%。

在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波創業潮中,即時通訊的商業價值並沒有被充分認識,甚至包括馬化騰本人也沒有完全認識到。QQ曾經差點被賣掉,卻找不到人接手。

到2003年年底,QQ的註冊用戶已經超過兩億名,幾乎壟斷了國內的即時通訊市場。一年後,騰訊在香港創業板上市,以每股3.70港元的價格發售了4.202億股,募集資金達15.5億港元。

依靠數以億計的忠實用戶,騰訊將自己的觸角迅速伸向了互聯網世界的各個角落——門戶、網絡遊戲、無線增值、郵件、博客、電子商務等等。

馬化騰提出,騰訊要成為互聯網的「水」與「電」,浸入網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2005年,以上市為分水嶺,騰訊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概念。隨後便開始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組織架構的調整。

這是企鵝帝國第一次對自己動手術。當時騰訊已經擁有多達30個業務部門,隨著業務的擴張,管理變成了一個大問題:決策複雜,層次很多,關係不清晰,各個部門間的合作性也不是很強,每個地方都要長遠佈局,卻找不到合適的人才……

創業之初,騰訊的組織結構主要分四塊,除馬化騰外,其他四個創始人每人單獨管一塊——張志東管研發;曾李青管市場和運營(主要和電信運營商合作); 陳一丹管行政、人力資源和內部審計;許晨曄則管對外的一些職能部門,比如信息部、公關部等。這種粗線條的劃分,已經跟不上騰訊發展的腳步,公司管理層開始 商討,把公司過去幾百人時的組織結構調整為與近4000人的公司相匹配的組織結構。

最終,騰訊被劃分了8個系統,所有的一線業務系統被整合為4個Bu(業務單元)——無線業務、互聯網業務、互動娛樂業務和網絡媒體業務。另外兩個系 統分別是運營支持系統和平台研發系統。擁有電子商務等長期項目的企業發展系統和職能系統則直屬於公司最高層管理機構——總經理辦公室。

這次組織調整中,騰訊還首次設立了執行副總裁(EVP)的職位,由7人擔任,每個人都負責一個具體的業務部門。而馬化騰則抽身開來,留出更多精力進行公司的長遠規劃和產品規劃方面的工作。

依靠QQ這款中國網絡業絕無僅有的「殺手級產品」,騰訊幾乎可以進入互聯網上任何一個領域,並獲得足夠量級的穩定用戶群,但另一方面,騰訊人也自覺不自覺地產生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惰性。

憑藉著QQ,騰訊將觸角伸到了各個領域(CFP/圖)

成長的煩惱

在騰訊內部,對其最核心的資產——QQ的爭奪非常激烈。在內部的需求分類系統中,除了有「普通需求」,「加急需求」之外,老大需求通常都需要優先滿足。

組織機構的調整為騰訊帶來了新的動力,自此之後,騰訊產品四處開花,業務也開始騰飛。目前,騰訊形成了一百多項全業務線的產品,並提出「一站式在線生活平台」,進而延伸為「做互聯網的水和電」。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

由於產品線過長,騰訊的項目組也特別多。一般員工幾乎很難弄清楚,到底有多少個項目組,每個項目組下,又有多少個項目小組。「一些項目組之間,不清楚各自的想法,會出現一些重複開發的現象。」曾就職於騰訊遊戲部門的一位離職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據這位離職員工介紹,為了促進內部競爭,騰訊引入了國際通用的KPI(績效)考量標準。在一些直接盈利的部門,如遊戲、電商等,每個人的工資都和KPI掛鉤。部門的績效如何,直接影響部門員工的年終獎金。

這種激勵雖然促進了內部之間的競爭,但也帶來了意料之外的後果。

據這位員工介紹,在她所供職的遊戲部,每個項目小組會有一個Leader(員工們習慣用英文表述領導者),每幾個小組之上,又會有一個高一級的 Leader,與後一個Leader平級的,還有很多個Leader。由於相互之間有競爭,這些Leader之間,很少就各自的創意進行交流,採取的方式 通常是,各自帶領下面的團隊開發,「誰先做出來了,誰就是老大」。

負責一款遊戲開發的一位「leader」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個行業裡最殘酷的競爭,其實是發生在騰訊內部的,因為最強的對手通常都在這裡。」

而最基層的員工,因為沒有直接背負KPI,所以,尋找好的項目小組,就成了個人的首要大事。在騰訊內部,這被形象地稱為「抱大腿」。

據這位員工透露,各項目組之間開發的遊戲並不同,「有的一看就是當年能賺錢的,而有的可能要很久才會有收益,如果你跟了那個能賺錢的項目,即便你沒做什麼,收入可能也比那些選錯了項目的人高。」

據她透露,一些遊戲,甚至都無所謂好壞,只要導入到騰訊的平台上,流量和在線數立馬就不一樣,「跟了這樣的項目,你就算走好運了」。

騰訊2010年公佈的數據顯示,QQ的註冊賬戶總數近10億,同時在線人數超過1億。也就是說,平均每4個網民,就有一個正在使用QQ。可資比較的是,盛大的網絡遊戲《傳奇》最為成功時,同時在線人數也不過百萬。

在分析人士看來,依靠這款中國網絡業絕無僅有的「殺手級產品」,騰訊幾乎可以進入互聯網上任何一個領域,並獲得足夠量級的穩定用戶群,這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收入。

這讓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把馬化騰的13年的創業生涯總結成一個童話:用前3個月發明一台「永動機」(或許應該叫它「永動企鵝」),然後坐地生金。

「騰訊就像一個商場,花了幾年時間,建起來,積累了足夠的人氣,往後往裡塞什麼東西都好賣。」一位前遊戲部員工給記者打了個比方,同樣一款網遊,一 般的運營商做到20萬、30萬的在線玩家人數「就要開香檳慶祝」,而在騰訊的遊戲平台上,做到50萬的在線人數「看上去還挺輕鬆」。

據這位員工透露,在騰訊內部,如果研發的應用沒有過億用戶,都抬不起頭。「因為QQ的活躍用戶數都有近6億,你連六分之一都拿不到,那還叫什麼好的應用?」

巨大的平台黏性也造就了硬幣的另一面:騰訊的人自覺不自覺地產生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惰性。據另一位離職員工介紹,在騰訊內部,對其最核心的資產——QQ的爭奪非常激烈。即時通訊部每天都要處理各個部門發來的各種各樣的需求。

由於這些需求太多,即時通訊部不得不進行排期,列出優先級別,除了有「普通需求」,「加急需求」之外,老大需求通常都需要優先滿足。

「這其實是對營銷資源的一種惡性透支。」這位員工評論道,「第一次,第二次,用戶可能會打開看,但到第三、第四次,可能就會煩了。這就會影響客戶的體驗,進而影響QQ的品牌形象。」

事實上,對於這一點,騰訊高層也有所察覺。馬化騰就曾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坦承:「(部分業務)是靠騰訊的品牌影響力去撐起來的,並不完全是自己的本事。」

對於內部的這種惡性競爭,他也曾想辦法解決。為瞭解基層動態,在2005年的架構調整之後,居於最高層的總經理辦專門設立了不定期的總辦接待日,由HR在各個部門隨機抽取十幾名員工,與馬化騰或是張志東、陳一丹等公司高層共進午餐,一起探討騰訊面臨的問題。

據兩位曾被抽中的騰訊員工介紹,午餐菜式並不豪華,吃飯的地方通常是在公司附近某個餐廳的包間,氣氛看起來很輕鬆,但相互之間並不熟悉的員工實際上都很拘束。

「在那種場合,誰會提真正尖銳的問題呢?」其中的一位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得知他被抽中吃飯時,他的領導非常緊張,生怕他說什麼壞話,「如果我真的講了他什麼壞話,還不被穿小鞋啊」。

年輕人「看不到未來」

騰訊在過去員工流動性並不高,但近年來新員工流失率不斷加大。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多位離職員工透露,他們抱怨得最多的是「看不到未來」。這些更加強調個性與自我的80、90後員工,是騰訊面對的新挑戰。

騰訊日益擴充的產品線,對人才的需求也非常急迫。2004年,騰訊上市時,員工數不過兩千多人,此後便以每年四位數的速度擴招。上市至今的8年時間,員工數已經翻了10倍,達到了兩萬多人。

在互聯網企業中,能與其相比的只有淘寶,25000人。

一位剛在騰訊實習了三個月的應屆生說,他初到舉世聞名的企鵝大廈,第一印象便是人多,「總部的樓都快裝不下了,周圍的幾棟樓也都是騰訊員工」。

2009年,為了容納新的員工,這棟建築面積達8.8萬平方米的大廈開始啟用。從深圳大學地鐵站出來,便可遠遠看見其雄姿。大廈位於深南大道北側, 和南側的深圳大學遙相呼應。樓體總高193米,地上39層,地下3層,有高管專用電梯。馬化騰的辦公室就在最頂層,從這裡的窗口望出去,馬化騰日常居住的 香港就在眼皮底下。

幾乎在同一時間,成都騰訊大廈和上海騰訊大廈也投入使用。騰訊公司的宣傳稿上顯示,加上早在2005年購置的北京騰訊公司樓層,目前騰訊公司的佈局「已經形成南北中軸、東西兩翼的分佈態勢」。

2005年最後一天,也就是騰訊第一次調整架構之後,騰訊網更換了logo,以綠、黃、紅三色軌跡線環繞的小企鵝標識替代了過去的QQ企鵝圖案。馬 化騰說,新logo能更好地體現騰訊網的品牌內涵和經營理念——像水和電一樣真正融入億萬用戶的生活。現在,這個標誌就掛在大廈的最頂端。

而在大廈內部,QQ的形象隨處可見。員工的辦公室裡有QQ公仔,背景牆上有QQ,溫馨提示有QQ,就連男女廁所都是用「Q哥」和「Q妹」來識別。

業界將騰訊奉為年輕人的樂園,看起來的確如此。2006年,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是27歲。在貌似太空艙的電梯間內,年輕人們進進出出,幾部液晶屏滾動播放著公司的慈善晚會、團隊激勵計劃以及各種球類運動召集等,創新和活力似乎無處不在。

在未加入公司之前,新員工們都對騰訊充滿美好的想像:大平台,名企,輕鬆的氛圍,超出同行的待遇,以及一流的工作環境等。但一進入工作,落差頓生。

騰訊漫長的產品線要求年輕人們變成各個環節的螺絲釘,在這個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內,最多的職位便是「產品經理」。這個崗位號稱無任何專業限制,因 而受到大量應屆生的追捧。實際上,騰訊最為核心的文化,也在於此。它的創始人就一直以「產品經理」自居,即便在今天,這個企業的所有員工,還是親切地將馬 化騰稱為「首席產品體驗官」。據說,他的業餘時間,除了上網,就是試用騰訊的各種產品,甚至會直接將某個產品的研發人員叫到辦公室,當面提意見。

不過,體驗產品是一回事,開發產品卻是另一回事。天涯論壇裡,一位在騰訊實習了大半年,差點拿到其offer的應屆畢業生吐槽道:人人都說QQ有海 量用戶,沒錯,但是,作為產品經理,你所從事的產品是不是海量用戶?QQ美食有多少用戶量?若你做的產品,不是公司戰略級產品,比如QQ手機管家,電腦管 家等,很可能就只是「3C」產品:copy、copy、copy 。

他還舉了他一個同學的例子:在騰訊最當紅的微信團隊中實習,「作為團隊的一員,很牛逼吧?但他實習三個月就只幹了一件事:每天不停地刷微博,看反饋」。

而這本來就是騰訊所遵循的信條之一:把用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時刻聽取他們的意見,並隨時做出改變。「問題是,如果讓一個年輕人每天干這種事,有什麼意義呢?」這位同學反問道。這些更加強調個性與自我的80、90後員工,製造了騰訊的新麻煩。

一些不甘於只做螺絲釘的年輕人便選擇了離職。騰訊在過去員工流動性並不高,但近年來新員工流失率不斷加大。雖然有諸如房價高生存壓力大之類的現實壓力,但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多位離職員工透露,他們抱怨得最多的是「看不到未來」。

數據來源:豆丁網 (李伯根/圖)

公司裡的「富二代」

馬化騰曾在內部大會上多次提及,要警惕公司的「富二代」,「躺在功勞簿上等退休,毫無創新之氣」。

和任何一家由小到大的公司一樣,騰訊也面臨著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在騰訊內部,流傳著華為幫、香港幫和本土幫之說,分指騰訊人員結構在不同階段的變 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團體。據一位2011年離職的即時通訊部員工介紹,騰訊內部曾以「關係簡單化」為榮,員工也享受過由此帶來的快樂工作的樂趣。但隨 著公司壯大,一些權力之爭便開始出現,公司比以前複雜多了。「甚至比國企更複雜。」他補充道。

自2004年上市之後,騰訊便誕生了一批有著股票或者是期權的老員工。上市之初,騰訊的發行價不過3.7港元,而現在則漲到了220多港元,翻了近60倍。據這位員工透露,馬化騰曾在內部大會上多次提及,要警惕公司的「富二代」,「躺在功勞簿上等退休,毫無創新之氣」。

一些基層員工對此有著最直接的感受。新人之間流傳這一種說法,你能做多大的事,有時不是取決於你自己,而是取決於你跟了哪個Leader——如果Leader想做事,你也就能做事,如果Leader只想混日子,你也便只好混日子。

據騰訊遊戲部的一位離職員工介紹,按照騰訊的規則,只要你有創意,也可以自己組建研發團隊,一些項目組長為了做大,通常會想出各種點子,儘量地擴建團隊,將自己這份蛋糕做大。在這一過程中,一些不好的現象也隨之出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討好上級」。

她給南方週末記者舉了個例子,有一次,一位更高層級的領導在內部交流群中就他們小組開發的遊戲中的某個細節隨口提了個建議,她的一位同事竟然用Word文檔複製下來,傳給小組成員:「領導喜歡這個,我們就按照這個來改」。

而據即時通訊部的另一位離職員工透露,一些不同部門的項目小組之間,竟然會出現相互抄襲,「看到你這裡有個好創意,直接拿來,改一改外觀或者是功能,也能用在另一個產品上。」

而騰訊視頻部的另一位離職員工則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對騰訊的失望,不只是創新精神的喪失,而是言路的閉塞,「從我到馬化騰,有12個層級,你說,我的聲音如何能到得了他那裡?」

這位員工告訴記者,在職期間,他曾向自己的領導提過多次意見,但都如石沉大海,最後,他選擇了辭職創業,「走出騰訊大廈的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豁然開朗,壓抑之情一掃而光。」兩年之後,已經是一家小公司老闆的這位員工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這些離職員工大多對騰訊依然有著高度的認同感,他們一面抱怨騰訊的種種問題,另一方面,卻在極力維護它的利益。他們都不停地向南方週末記者強調一個問題:Pony(馬化騰)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中層管理上。

這種認同,不僅侷限於騰訊內部,即便在騰訊的對手中,也存在這種說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推出的微信盛極一時,有記者問雷軍,米聊為何輸給了微信,雷軍列了四點,其中最後一點是「馬化騰成功後,沒玩飛機遊艇,還能盯到一線,是中國企業家的楷模」。

即便如此,騰訊內部的危機如何化解仍是個懸念,這不僅僅是高層與員工一起午餐所能解決的。

據騰訊一位在職員工透露,幾個月前,騰訊還專門組織高管去思科總部學習經驗,推進騰訊內部的組織架構SNS化。這種源於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時 的體系,其核心是建立跨部門決策團隊,下放決策權。據瞭解,目前,騰訊已經在SNS等重合較多的業務方向設立了跨部門決策團隊。

而在最近兩個月中,內部組織架構大調整的風聲已從高層通過各級Leader傳遞到騰訊員工中,騰訊內部正在醞釀著一場新革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88

3D打印:變革還是革命


2013-01-28  NCW  
 

 

這項技術目前還不能推翻或取代製造業原有手段, 在工程技術上只是補充性的◎ 本刊記者 于達維 文yudawei.blog.caixin.com 2013年1月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 “飛機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技術的獲獎,被業界廣泛解讀為中國3D 打印技術在大型金屬結構件直接製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3D 打印技術的發展進入新的高端。

該技術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華明領軍的研究團隊完成。王華明還有一個身份,是中航天地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航激光)技術負責人。受到其獲獎消息的刺激,持有中航激光股份的相關上市公司,連日來股票紛紛漲停。

與此同時,3D 打印技術也成為公衆關注的話題。所謂3D 打印技術,通俗說就是三維立體成型技術,在掌握了物體形狀的相關信息後,運用合適的材料,對物體直接進行成型複制。

理想狀態下,通過3D 打印,可以打印飛機、打印賽車、打印槍支,甚至可以打印血管、打印器官,更有人預測:到2020年, 你可以在自己打印的房子里,吃一頓自己打印的飯。當然,上述設想目前只是理論狀態,現實情況還相差甚遠。作為中國3D 打印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王華明告訴財新記者,目前這種技術最多只能作為傳統制造業的一種補充,說它能夠帶來第三次製造業革命,“我覺得還到不了那個層次。 ”

快速成型

實際上,3D 打印技術早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出現,比日本佳能公司推出噴墨打印機的時間只晚了四年。

1984年,美國發明家查爾斯· 霍爾(Charles Hull)給自己的一項技術起了一個新奇的名字——Stereolithography,該單詞是將通常用于印刷集成電路的lithography(平板印刷)加上一個前綴Stereo(立體) 。這種被稱為“立體印刷”的新技術,成為目前被廣泛應用的3D 打印技術的鼻祖。

查爾斯· 霍爾利用的材料,是一種可以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固化的樹脂,通過計算機控制紫外光束的移動,可以讓一層層的樹脂形成特定的圖形,這樣一層層的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立體的形狀。1986年他的專利申請獲得通過後,查爾斯 · 霍爾立刻成立了一家名為3D Systems的公司, 專門開發商業化的“立體印刷”設備。

隨著“立體印刷”概念逐漸深入人心,科學家們逐漸開發出有別于霍爾的光固化技術的其他立體成型技術,其中 熔 融 沉 積 成 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和選擇性激光燒結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把立體成型技術所能使用的材料拓展到更加廣泛的領域。

FDM 工藝由美國學者斯科特 · 克魯姆普(Scott Crump)于1988年研製成功,並于次年成立了 Stratasys公司

1993年,3D 打印在麻省理工學院誕生。該學院的兩位教授米歇爾· 西瑪(Michael Cima)和艾瑪紐埃爾· 薩什(Emanuel Sachs)製造了一種立體化的噴墨打印設備,並把它叫做3D打印機。

該打印機通過多個噴嘴噴射成型材料和粘接劑來逐層打印3D 實物。這種技術最大的優點是,可選材料非常廣泛,而且可以直接把計算機中設計好的模型快速塑造出來。3D 打印逐漸成為幾種快速成型技術的統稱。

1995年 Z Corporation 公 司 獲 得了麻省理工學院多項3D 打印技術的授權,開始商業化這一技術。2012年,這家公司被3D Systems 收購,目前3D Systems和Stratasys都在納斯達克上市,每年銷售額近2億美元。

3D 打印技術的方法是將產品在計算機上設計成型後,將其分割成一系列數字切片,並將這些切片的信息傳送到3D 打印機上,後者會連續地將這些薄型層面通過特殊膠水堆疊起來,直到形成一個固態物體成型。因此在專業上又叫快速成型技術 ;由於這種方法和傳統的通過切削、鑽孔等方法的減材製造工藝相反,又被稱為增材製造技術。

3D打印技術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英超聯賽的球員們已經穿上利用激光燒結技術定制的“完美合腳”的運動鞋,駐阿富汗的美軍已經可以在野外的快速製造車間中得到維修坦克和直升機必需的零件。2012年2月,比利時 Hasselt 大學科學家宣佈,他們將核磁共振得到的下顎圖像輸入3D 打印機,成功為一位83歲的老婦人制成鈦合金下顎替代品。

2012年底,霍爾的3D Systems 公司獲得了來自美國空軍的29.5億美元的投資,開發使用激光熔融技術的3D 打印系統,這套系統將用于製造 F-35戰機和其他武器系統。對於飛機這樣的非大批量生產的產品,3D 打印機將是一個理想的生產工具。

中國跟進

上世紀80年代末,清華大學機械系教授顏永年在美國瞭解到了快速成型技術,回國後就四處收集資料,並邀請外國專家來華講學,從此中國科學家也開始從事這方面研究。

顏永年告訴財新記者,當時他在美國做訪問學者,任務是考察高性能陶瓷的最新進展,在1988年底一次學術會議上, 他看到一個宣傳單, 介紹了查爾斯·霍爾的光固化快速成型技術,直接把數據模型變成物理模型。他說,這種技術的核心是 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模型的驅動,不是人去操縱機床,而是靠數字模型去驅動,把人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轉化成計算機的工作。

後 來 他 們 從 香 港 買 來 一 台3D ystems 公司出品的機器,從美國請來 一位教授,到各個高校去辦講座。顏永年稱,當時的體制就是這樣,有個好東西就希望大家都來做, “當時的科研體制下,都是出于全國一盤棋的思想,很開放,軟件也自由分享,相互之間沒有保留,所以做起來比較快。 ”他說,現在國內做3D 打印商業研發的主要是清華、西安交大、華中科技三所大學和一家北京隆源公司,這四家是真正有開發能力、有自主的技術的。

這三家高校,也分別成立了北京太爾時代、西安瑞特、武漢濱湖等企業進行商業化開發。

此次王華明團隊的“飛機鈦合金大型複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獲得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對中國3D打印研究領域無疑具有推動意義。

據顏永年介紹,王華明團隊的技術,屬於激光近淨成型技術(Laser Engineered Net Shaping,LENS) , 這 種技術1999年在美國被推出時,曾經被評為當年最富創造力的25項技術之一,這種技術的優勢在於可以打造緻密金屬零件。2010年,他們利用激光直接製造了國產大飛機 C919的中央翼根肋,比傳統方法節省了90% 以上的材料,並且其性能比傳統鍛件還要好。

王華明說,這種技術確實是一種帶有變革性的,短流程、低成本的數字化製造技術,其被國內外公認是對飛機、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工業裝備研製與生產具有重要影響的核心關鍵製造技術之一。

顏永年說,王華明的團隊能做出這個成果,還是給中國人爭了一口氣。但是他也指出,目前3D 打印技術還只能用于試生產,因為質量的可重複性和穩定性都是問題,在量化生產上存在缺陷。

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業有限公司前總經理蔡道生博士告訴財新記者,3D 打印對於軍用品非常適合,因為後者批量不大,沒必要大規模生產,比如導彈 的零件。 “我們也有很多軍方的項目。 ”和國外相比,目前國產3D 打印設備的差距主要在於材料性能。北京隆源自動成型有限公司總經理馮濤告訴財新記者,在清華大學做了幾年教師後,他于1993年到了這家公司,從事3D 打印技術商業研發。他指出,3D 打印技術中材料的成型和控制非常關鍵,但目前中國的材料和國外差距非常大, “一方面本身就薄弱,另一方面企業和學校規模投入都比較小,需要長期投入和很深的基礎。 ”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工信部也正在組織研究制定3D 打印技術路線圖和中長期發展戰略,推動完善3D 打印技術規範和標準制定,研究制定支持3D 打印產業發展的專項財稅政策。

路還很長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經預測,3D 打印的出現,將把生產製造從大型、複雜、昂貴的傳統工業過程中分離出來,凡是能接上電源的任何計算機都能夠成為靈巧的生產工廠,未來製造業將再次回流到發達國家。

美國消費者電子協會最新發佈的年度報告顯示,隨著汽車、航空航天和醫療保健等領域市場需求的增加,3D 打印機的銷售額將從2011年的17億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50億美元。但這和同樣誕生30多年的噴墨打印機產業相比,其發展速度還是非常緩慢,目前全球噴墨打印產業的銷售額已經超過200億美元。

之所以發展相對緩慢,是因為雖然什麼都可以做,但是做什麼都有一定問題。北京太爾時代公司總經理郭戈對財 新記者說,這種技術在各個行業,只要涉及實體開發、實體應用都用得到,因為材料和精度的限制,在生產上用得比較少,在牙科、醫療產品開發過程中應用比較多,或者小批量的零件生產。 “我們自己的設備開發也用到了自己打印的零件。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一家3D 打印企業,太爾時代每年消費級和工業級設備的銷量也只能達到幾千台和幾百台,年銷售額幾千萬元的水平。

對於王華明的成果獲獎後,相關上市公司股票連連漲停的現象,郭戈認為 這只是炒作。 “即便是國內所有的3D 打印企業加起來,也不足以支撐一個上市公司。 ”他說。現在就好像是大家都在成長,長成了一片大草原,但是還沒有長出大樹。

“要達到第三次工業革命還差得遠,我認為機器人對於生產製造的變革更大。當然前途還是有,如果在材料性能、功能性上有所提升,會對製造業產生一種變革。 ”郭戈說, 受制于性能限制,現在的3D 打印技術是理論上可行,但現實做起來就是這個東西不能做,那個東西不能做,目前不過是多做了一點以前做不了的工作而已。

目前,消費品和電子領域是3D 印刷企業最大的市場,其市場份額約為 20.3%;緊隨其後的是機動車19.5%、醫療和牙科15.1%。

快速製造領域的國際權威報告《沃勒斯報告2012》顯示,截至2011年,全球累計銷售4.9萬台工業級3D 打印機,其中近四分之三由美國製造,以色列和歐洲各國的份額分別為9.3%和10.2%,中國生產的設備占3.6%,與日本相當。

馮濤表示,目前3D 打印在零部件上的應用只有20%,到2015年將可以達到40%,以後將可能達到80%。 “現在的飛機上、導彈上已經在用,美國之所以重視,不是重視桌面的三維打印機,關鍵還是工業級的快速製造。 ”不過在馮濤看來,從廣義上說,在零部件製造上,使用3D 打印的比例不會高。 “大批量、高效的生產方式必須是經濟成本最低的,都個性化的話,就像每個人手機都不一樣,成本會太高。 ”他認為,3D 打印技術無疑豐富了製造業的方法,但是仍然無法顛覆傳統的製造業。他周圍的大多數人不認為這 是個革命,因為在效率、價格、精度、表面質量上都有缺陷。

目前的3D 打印或者說快速製造技術,可以說是形狀的萬能製造機,但是在材料上的限制,還不能滿足一些對內 在性能有特殊要求的工作,形狀可以做出來,功能不一定達到。

蔡道生表示,至少目前的3D 打印技術絕對不會對傳統的減法制造造成什麼革命性的改變,更多是一個補充,可以稱為綠色製造,因為浪費的材料很少。

蔡道生認為,即便是在增材製造方面,用3D 打印製造簡單的零件也是得不償失。其優勢在於複雜零件,但是製造速度有待提高。

雖然打印一個部件的成本比製造一個模具低很多,但模具只要開好,就可以短時間做出成千上萬個一模一樣的部件,這是3D打印難以企及的。

王華明教授還對財新記者表示,3D 打印目前最多是做一部分零部件。

他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是一個很大的範圍,包括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等,3D打印未到此層次。

郭戈認為,3D 打印技術發展應該 還需要很多年,但如果有突飛猛進的突破,可能就會提速, “計算機剛剛出來的時候也沒想到(發展)那麼快。 ”在顏永年看來,3D 打印不可能推翻或者取代製造業原有的手段,從成型科學上說是革命性的,從工程技術上是補充性的。

他認為,3D 打印在生物製造上的前途遠遠超過金屬。更巨大的意義是做活體,把細胞、生物相容性材料堆積成活體結構。 “現在已經可以培養出一小塊肉了。 ”2012年4月,已經74歲的顏永年在江蘇昆山成立了昆山永年先進製造技術有限公司,專門開發3D 打印技術設備。

顏永年說,昆山公司以後會慢慢以生物為主,在這方面他也最有興趣。

本刊實習記者張鑫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25

挪威石油基金或被分拆 迎來20年最大變革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557

如果挪威保守黨9月份重掌政權,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挪威石油基金將有可能被分拆,那麼,這將是挪威石油基金20多年歷史中最重大的改革。

挪威保守黨副主席Jan Tore Sanner接受FT採訪時說:如果保守黨9月份重掌政權,將考慮是否分拆挪威石油基金。

Sanner說:

我們想討論該基金的未來組織架構,考慮我們應該要一個基金還是兩個基金。現在是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該基金過去一直運行的很好,但它的架構是否會適合未來的需要呢?

Scanner還透露其中一種分拆方式可能是:將基金一分為二,其一專職於股票,另一個專職於債券。

我們或許可以讓兩個基金相互競爭。如果我們只有一個基金,我們研究這個基金將更為困難。

挪威石油基金目前拒絕評論上述消息。

近期,挪威石油基金已經為其龐大的規模調整了戰略。例如,近幾週,挪威石油基金透露將加大在其持倉最大的公司中的影響力以影響董事會的決議。另外, 挪威石油基金表示將退出通脹相關債券購買計劃,認為這些資產的等級太小,無法滿足其需求。

最新民調顯示,挪威中右派聯盟獲得了大多數選民的支持,中右派成員挪威保守黨很有可能會贏得大選。目前,挪威中左派勞動黨已經執政挪威8年時間。

挪威石油基金為世界上最大的主權基金,其規模為720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2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