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聽diudiu員工談論滴滴和Uber中國合並是種什麽體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2/157824.shtml

聽diudiu員工談論滴滴和Uber中國合並是種什麽體驗?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聽diudiu員工談論滴滴和Uber中國合並是種什麽體驗?

“偉大的對手,史詩般的對決。”又一宗大合並。

上個世紀,巴菲特曾經親自領導過一場曠世矚目的燒錢大戰。

1977 年巴菲特收購了《布法羅晚報》,伴隨這樁收購,該報與布法羅排名第二的《信使快報》開始了慘烈的肉搏戰。

巴菲特不但投入大量資金,而且以很多人看不懂的姿態全身心投入火拼,他深入編輯部、排版房和印刷廠,給全報社發表戰爭動員。

第二年,《晚報》的稅前損失高達 290 萬美元,這是巴菲特損失最慘重的一年。

第三年,《晚報》的虧損更是達到歷史上最嚴重的 460 萬美元。在競爭局面上,《晚報》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信使快報》在發行量上仍存在 7 萬份的差距。

燒錢大戰又持續了 3 年,一直到了 1982 年初,《晚報》才超過對手。

該年 9 月,《信使快報》終於被巴菲特燒到瀕臨倒閉——《信使快報》每年在早報業務上要虧損 300 萬美元,是《晚報》的兩倍。

在《信使快報》關門的那天,《晚報》當即更名為《布法羅新聞報》。不到半年,發行量就上升到 36 萬份,遠遠超過了競爭對手早先的記錄,發行量也急劇上升。

在沒有競爭對手的第一年里,《布法羅新聞報》的稅前利潤就高達 1900 萬美元。到了 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年均盈利在 4000 萬美元左右。這筆曾經不被看好的 “燒錢” 投資,走上越來越景氣的良性循環。

在今天,滴滴出行和 Uber 中國結束了在中國市場的生死肉搏,與巴菲特這個案例不同的是,這里面不存在誰燒死誰,結果是共贏的,而相同的是,時隔 40 年之後,商業依然不改其本質。

合並後,雙方將共同占有中國網絡約車市場接近 90% 的份額,實現了巴菲特所說的 “橋梁上的收費站” 的地位。

我們采訪了分享經濟領域的專業投資人,以及 10 位 Uber 中國和滴滴(前)員工,聽他們談 Uber 中國和滴滴合並是一種什麽體驗。

我們真實記錄了他們的感受,與此同時,也尊重他們對匿名的要求,因為 “公司下了通知”。

/ 01 /

滴滴員工:二戰結束重歸和平年代

2_副本

滴滴和 Uber 中國合並,滴滴曾經的美國盟友 Lyft 怎麽想?

滴滴廣州市場部的童鞋

“我從個人情感上來說,還是非常的開心和興奮的,有一種二戰結束重歸和平年代的感覺,可以重新思考補貼大戰之外,市場和運營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前滴滴產品經理,國際化市場方向

“比較關心滴滴國際化的業務會有什麽變化,我沒想通。之前滴滴國際化的策略是,聯合 Uber 的對手,lyft,grab taxi,ola……現在滴滴雖然只是和 Uber中國發生關系,之前的聯盟關系接下來會變成什麽樣子呢?我猜接下來 Uber可能還會繼續發展國人出境打車業務。”

滴滴北京市場部

“剛剛合法化之後 又宣布收購 我也很悲傷可能要漲價 然而品牌層面會更加有趣吧。感覺又洋氣一點回來了”

滴滴研究院技術人員

收購是資本運作的結果,這是資本常見的一些操作。

收購後,滴滴在國內已經一家獨大,但是滴滴其實最缺的還是技術上的積累。之後滴滴應該會投更多精力在技術上,和當年的阿里巴巴從商務公司慢慢轉型成為科技公司一樣,滴滴應該會慢慢從出行公司轉型成為科技公司。

能不能轉型成功也不能確定。滴滴目前的問題,是如何整合滴滴的業務線和優步中國的相關業務線。

滴滴市場部員工

我在滴滴上班……尼瑪上星期辟謠了那麽多次還是合並了!反正我跟其他同事都還挺吃驚的。Uber 居然把自己賣了。對我的具體工作可能沒什麽影響,但是我打車上班感覺會變貴。

/ 02 /

投資人說:和平是打出來的

滴滴出行投資人朱嘯虎

“終於宣布了,去年情人節,今年七夕前一周。

1,和平時打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2,談和的籌碼越來越高,去年是 7 億美金,今年是 70 億美金,沒有這些籌碼連談和的資格都沒有,所以團隊的融資能力極其重要!

3,去年在北海道羊蹄山,今年在阿爾卑斯少女峰,所以投資人就是要多休假,尤其是多去雪山,白雲之上,歐洲之巔,舉杯共慶。

(此條來自朱嘯虎朋友圈。一天前,朱嘯虎還辟謠說,傳滴滴、優步達成合並意向是謠言。今天,他的朋友圈就畫風突變,接連更新兩條。)

“(朱嘯虎還轉了自己 19 天前的一條朋友圈)“用滴滴打 Lyft 來拜訪 Uber 的 A 輪投資人 Benchmark 的 Bill Gurley,這算不算上門 ‘砸場子’ ?”(並且評論道),“投資人的友誼小船也可以再次起航,眾多的兄弟姐妹們從此見面不再尷尬。”

峰瑞資本早期項目負責人黃海

“Uber 和滴滴都是高頻需求,都迅速做得很大,但是在商業模式上沒有壟斷效應。它們的服務差異化比較小,用戶會根據性價比和補貼來選擇平臺。它們在把對方打敗之前,很難盈利,因此合並順理成章。

這兩天傳言出來,大家之所以覺得難以相信,這和當時大家難以相信滴滴、快的會合並類似。當時的場景是,快的背後是阿里,滴滴背後是騰訊,大家很難會相信,騰訊和阿里會合作。這次大家是很難相信兩家打得那麽兇狠的公司在一起了。

/ 03 /

Uber 員工:曾以為是 Uber 收購滴滴

3_副本

部分 Uber 員工的口述,透著幾分落寞和不甘。

Uber 市場部員工

“我們被收購了,多少有點心理落差,有種肯德基被鄉村基吞並的感覺。Uber 中國的團隊真的很棒,是我工作這麽多年以來待得最開心的公司。合並肯定是大勢所趨,可以想到,(想想新美大),只是沒想到是今天。

Uber 北京運營,2016 屆畢業生

“從媒體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正在工作。因為上一秒還在 Uber 和滴滴否認的場景中,感覺像是 Uber 為了挽回面子放出的假消息。 

早上消息沒有確定之前,焦點一直在於誰收購誰。 一開始說的是優步收購滴滴,我們還是很有底氣的,後來正式消息變成滴滴收購的 Uber,大家挺低落的。 

因為還不清楚後期是否是獨立運營方式,所以會擔心。如果不保持獨立運營,滴滴進來指手畫腳,其實我們這邊還是不太樂意的。 

而且,進 Uber 其實一直有一種外企的優越感,而且工作久了,尤其是我的工作崗位,對其他平臺還是有一種優越感的,冷不丁地被收購,比較難受。 

還不知道對工作會有什麽影響,估計得等明天開完會 boss 發話吧。 

Uber 市場部員工

剛起床,一臉懵逼,就看到傳言。但是今天高層比較反常,沒有第一時間否認,我就覺得基本屬實。所以,收到內部郵件時,基本沒有什麽感覺了。

如果說變成一家人的話,那也是包辦婚姻,因為我沒有想和他們成為一家人啊,有種失業了的感覺。

前 Uber 中國創始團隊成員談婧

“此次合並是雙贏,從 Uber 的角度,合並對於 Uber 是一個戰略布局上的勝利,用兩年時間做出來一塊資產,以相當不錯的價格剝離,在中國最大的出行公司占股 20%,獲得財務收益。

Uber 在合並後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比我預想中高,這印證了今年以來滴滴的仗打得比較困難的說法,Uber 技術向人工智能升級以後,市場份額不斷提升,這從最後合並的股權比例可以看出。從去年年底開始,滴滴雖然估值增長,但是更多來自 new money,單看 pre-money 可以看出內生增長有限,這也促成了雙方合並的更快達成。

這一輪的 O2O 公司都需要開始著眼於盈利,合並後的滴滴和 Uber 也不例外,把關註從燒錢轉移到盈利上,盈利是有挑戰的事情。無人駕駛車時代會在未來 3 年內很快到來,合並後的滴滴+Uber 應當將註意力轉移到無人駕駛車,把握好已經搶占的入口先機,一同面對來自蘋果、谷歌、特斯拉等的挑戰。

Uber 北京員工

“多年抗遼,最終還得接受契丹人是我爹#Keep Calm and Uber On#(還轉了一張 Uber 的海報,上面寫著 born to be proud. )

合並 資產重組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84

這家金融自媒體在談論八卦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些什麽?| 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6/158180.shtml

這家金融自媒體在談論八卦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些什麽?| 每日黑馬
朱丹 朱丹

這家金融自媒體在談論八卦的時候,到底在談論些什麽?| 每日黑馬

金融八卦女是針對金融圈人士的深度垂直的自媒體。

八卦對於公眾有一種天然的吸引力,其消息和話題性總是可以輕易帶動大家談論和互動。作為金融自媒體的金融八卦女總是讓人好奇,當她們談論八卦的時候,她們到底在談論什麽?

金融八卦女是一家專註金融圈的自媒體,2011年自微博起家,靠一條有關大佬的爆料,粉絲從0集聚到3000。之後通過獨家爆料劉強東和奶茶妹妹的戀情,迅速集聚粉絲,獲得了高度關註和人氣。目前金融八卦女在微信、微博平臺上已經擁有了200萬+的粉絲,團隊有30余人。

我們不只是爆料八卦

八卦是人性本能的一種驅動,會滿足大家內心的好奇需求,但金融圈的八卦,不僅是單純的八卦,更是市場和政策動向的風向標。

金融八卦女除了自己爆料八卦之外也是八卦的“搬運工”。作為平臺,金融八卦女擁有來自“三千線人”的爆料。金融八卦女CEO Suzy表示,對於來自粉絲的爆料,金融八卦女會綜合各種渠道進行求證,在確保其真實性之後,才會向公眾推送。”

Suzy表示:“八卦,對於金融八卦女來說只是一個切入點。八卦從來不是目的,而是接近真相的手段之一。”

1_副本

對於金融八卦女的定位,Suzy說:“金融八卦女是針對金融圈人士的深度垂直的自媒體。針對金融圈不同層次的群體,我們會深度發掘他們的需求,為其提供服務。”除八卦爆料之外,金融八卦女也關註時事熱點和金融人的職場生活,例如健康、情感、理財等各個方面。

作為自媒體,如何保證內容高質量和持續性的輸出是一個關乎未來生死的問題。目前金融八卦女的原創比例為20%,主要通過搭建平臺,轉載優秀文章來輸出內容。Suzy向i黑馬表示,接下來金融八卦女會擴充原創團隊,提升內容的原創比例,也會做視頻、音頻、動漫等多方位的嘗試。

金融八卦女在今年6月推出了自己的APP,上線之後便吸引了數萬用戶。對於為什麽選擇推出APP,Suzy表示:“我們想針對金融圈的用戶,做一個垂直的社交互動平臺。在內容方面,由於微信發布信息的數量和尺度限制,熱點內容不能及時推送。有自己的APP平臺之後,金融八卦女可以更好的推送內容和提供其他服務,在用戶提供爆料方面,也可以有一個更廣闊的平臺。”

不斷增強的變現能力

自媒體如何獲得盈利?很多人表示流量變現是出路。而流量變現的背後是影響力的變現。隨著覆蓋人群不斷擴張、影響力不斷提升,自媒體獲利的春天就開始了。

據Suzy介紹,目前金融八卦女的盈利收入以廣告為基礎,也通過運營金融產品的導購、組織活動收取的報名費、會員費等增值服務獲得盈利。金融八卦女利潤率為40%-50%,2016年預計收入是1000萬。在融資方面,目前金融八卦女已經完成天使輪的融資,正在啟動 2000萬的A輪融資。

對於未來,Suzy向i黑馬表示,“當金融八卦女能夠影響200萬人的時候,我們身上有了一份使命感。我們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創造更大的價值來服務大家,而不是做簡單的自媒體。對於未來,期待金融八卦女可以發展成為擁有千萬級用戶的金融社交平臺,能夠促進金融交易、走上熒幕、開發IP……獲得更多發展的可能。”

黑馬檔案:

公司:金八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創始人:蘇溪

所在地區:北京

所屬行業:金融自媒體

融資狀況:完成天使輪融資,正在啟動2000萬A輪融資

金融自媒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44

“他們從不直白地談論愛情和政治”張鐵誌談鮑勃·迪倫與崔健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342

在音樂評論集《時代的噪音:從迪倫到U2的抵抗之聲》中,臺灣樂評人張鐵誌曾深入分析了鮑勃·迪倫從1960年代開始的不同創作階段。

“《時代在變》在1964年1月發行。正是在這一年,當迪倫寫下最好的抗議歌曲時,他也將親手敲碎所有人自以為是的妄想,開始自我解構眾人以為的形象與標簽,開始告別革命,不再回頭。”在關於迪倫的那篇文章中,張鐵誌這樣寫道,“迪倫遠行到另一個世界,他一步步展開弒父行動,並與那個虛構的抗議形象徹底斷裂。”

2016年10月13日,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有人認為這與迪倫“抗議歌手”的標簽不無關系。張鐵誌不這麽認為。

“他是一個擁有眾多面具並且可以回到過去、預示現實的魔術師。”張鐵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鮑勃·迪倫有個特殊意義:將整個流行音樂跟文學結合在一起,他是最重要的轉化者。”

他讓搖滾從青春期變得成熟

諾貝爾獎頒給鮑勃·迪倫,我既意外,也不意外。任何人得任何獎都可以是一個意外,而得諾獎更是不同凡響。不意外的是,過去,迪倫作品的文學性被談過很多次了,他也獲得過其它文學獎,比如普利策。

音樂圈對此很興奮。我也覺得,這個獎不只是對他的肯定,也是對音樂作為一種嚴肅藝術的肯定。其實是肯定了“歌詞是可以有這樣一個高度的”這件事情,而且它本來就有。

諾貝爾文學獎以前頒給過丘吉爾,說他的演說有文字的力量,現在還是有爭議。但我覺得,的的確確,文學在生活的很多層次中被表達。什麽是文學?這個獎會引起討論,這也許是另一個重要的意義。

鮑勃·迪倫有一個特殊意義在於,將流行音樂與文學結合在一起,他是這方面最重要的轉化者。他結合了兩種傳統,一是作為正統文學的傳統,比如惠特曼、“垮掉的一代”,另外是關於草根民歌的傳統。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把兩種傳統進行結合。

頒獎詞里說:“鮑勃·迪倫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開創了新的詩性表達。”迪倫非常用功,他從年輕時開始聽美國20世紀初草根的民歌,也就是藍調民謠。藍調民謠其實是勞動者的語言,是不同土地上的歌,這是所謂美國偉大歌曲的傳統。

但民謠在鮑勃·迪倫之前,文字都比較簡單。很少有人像他有這麽多綺麗的意象,把真實的歷史人物與虛構人物交織在一起,把大家帶到一個很難想象的新世界,比如他有首歌叫《瓊斯先生》,那是一個虛構人物,迪倫用瓊斯先生,來解釋美國1960年代中期的變化。

再比如他早期的作品《暴雨將至》,在民歌敘事傳統中加入很多超現實的意象。這種超現實的意象,在他創作中期,也就是1965年之後創作的那些搖滾樂作品上體現得更明顯。

搖滾樂是1950年代開始的,它是關於青春、關於女孩的這些東西,直到鮑勃·迪倫,才讓它整個轉變了,從青春期變得成熟。

誰說文學一定要躺在紙面上呢?

我無法拋卻音樂來評價迪倫的歌詞,我沒有這個文學評判能力。我只能說,他的歌詞,配上他的音樂就有無比強大的力量,這本身就是很大的意義。文學為什麽一定只能躺在紙上面,而不能用不同方式被詮釋、演繹呢?如果所有人都有共識,迪倫的文字在他的吟唱之下,可以召喚人心、可以沖擊時代,那不就是文學的力量嗎?

其實迪倫早期的歌曲,是先發表歌詞的。當時有本雜誌叫《Sing Out》,是紐約民謠圈的雜誌,會登歌詞。迪倫有好幾首歌詞,都先發表在上面,還寫註解。

他的第一張專輯沒有紅。第二張專輯錄制了DV,可專輯出來時,他的歌詞早就跟著單曲發表了,他已經受到大家重視了。

鮑勃·迪倫的創作有很多變化。最早是所謂的“抗議歌手”時期。其實抗議歌手時期,都有好幾個階段,先是模仿跟學習、改造時期,比如第一張專輯;從第一張到第二張就是一個蛻變,他把超現實主義的歌詞放到抗議歌曲的傳統里;接下來,更搖滾化,這是在1965年、1966年;再接下來他消失了,複出時是比較內省的。

我感覺,他的風格在1978年有一些混亂,有不同的嘗試。1990年代特別是中期後,他回到早期的民歌傳統去。最近20年他更往回走,那是他聽音樂的起源,我們看到他不斷挖掘傳統,甚至專門出翻唱老歌的專輯,所以這20年他又在尋根,從根源上重新創造。

鮑勃·迪倫是龐大的謎團,對我們音樂愛好者、研究者來說,他像一個幽靈,我們要不斷跟他搏鬥,我們還有太多不了解的東西。他既然還在不斷創作,我們就要跟他搏鬥下去。

鮑勃·迪倫之外,美國也有一些用音樂詩意表達的高手,我自己很喜歡派蒂·史密斯,跟迪倫比較接近,而且她是先寫詩,朗讀的時候加上一把吉他。她獲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也是受到最高文學殿堂的肯定。

跟史密斯比,迪倫的東西用了更多典故和比喻,把美國的不同歷史重新拼湊、組裝,放置到一個奇異的世界。有一本著名的寫迪倫的書叫《古老的詩意的美國》,也這麽分析過。另一位同樣很偉大、進行詩意表達的,是萊昂納德·科恩,他簡單直接,用很好的文字寫他對世界、對愛情的感受。迪倫則很有歷史意識。

他和崔健,都是巨大的謎團

我從小聽搖滾,但到大學以後,才對迪倫有比較大的關註。那時我研究美國1960年代的青年反叛文化運動,發現音樂和社會變遷這麽緊密,才去關註研究鮑勃·迪倫。

留給我最深印象的是《暴雨將至》。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一部電影里:《7月4日誕生》,湯姆·克魯斯演的反戰電影。那時我大概十八九歲,覺得好聽,就去了解歌詞。他的歌曲,有點像我理解美國1960年代的鑰匙。

鮑勃·迪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想其中一首是《戰爭的主人》,是史上最憤怒、最犀利的抗議歌曲;另一首是《瘦人之歌》,歌詞有這樣一句:“有些事情正在發生,但你不知道是什麽,是吧,瓊斯先生。”這句話可以用於每個轉變中的時代;還有一首《自由的鐘聲》,被稱為他最後一首抗議之歌,但它不是一首傳統的抗議歌曲,而是一首為邊緣人、弱勢者發聲,充滿奇異閃光的歌曲。

我看過兩次鮑勃·迪倫的演唱會。2002年我剛去紐約念書,在一個戶外演唱會看過。那一次有很多老嬉皮穿著迷彩衣服在現場,我能聞到大麻味。仿佛他們在重返他們的青春,而我是個意外闖入者。

再一次,是他四五年前來臺北。那次坐得比較近。跟很多人一樣,我有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他從來不用他原來的方式演繹歌曲,他常常挑釁他的觀眾,你常常聽了很久,才發現這其實是那首很著名的曲子。他從不娛樂觀眾,他在挑戰,給你新的感受。

鮑勃·迪倫對全世界影響都很大,當然中國大陸比較特殊,因為大家接觸他的音樂比較晚。臺灣是脈絡比較清楚的,民歌運動直接受到鮑勃·迪倫影響。

我們知道,中國一開始的搖滾樂其實跟民謠非常接近,1990年代初有唐朝樂隊,也有張楚,還有老狼的校園民歌,鮑勃·迪倫對他們,都有一定影響。

崔健跟鮑勃·迪倫都是謎團,他們的歌詞中充滿很多謎。當然他們是不同的脈絡、不同的文化,但確實在地位上有某種相似性。崔健也是從民謠開始,受西北風影響,從草根民歌轉變成搖滾,而且不斷探索新的可能性。

他們各自充滿開放式的詮釋,並不直白地談愛情或者直白地談政治,都是讓大家不斷去猜測這些譬喻是什麽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77

談論美國對外政策,特朗普只服這句話

在美國航母“里根號”的標誌上,清楚地寫著美國前總統羅納德·里根所說的“Peace Through Strength”(和平源於力量)。2016年9月,在費城的一次關於國家安全的競選演說中,特朗普開篇便提到了這句話,意味著重新把里根在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核心擺上桌面。

美國航母“里根號”的標誌上寫著“Peace Through Strength”(和平源於力量)

“和平源於力量”

根據美國安全委員會基金給出的定義,“和平源於力量”是一項“通過軍事、經濟和外交力量維持和平、自由和繁榮”的經兩黨認可的國家戰略,美國總統和國會都應當采納之。

“我要提出一項強調提升美國核心國家利益,促進區域穩定並緩和世界緊張局勢的新外交政策,而這需要我們對以往失敗的政策進行反思。”特朗普在講話中強調,將要重修與老盟友的關系並發展新盟友。

從大選階段至今的一些表態和動作來看,未來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很有可能與“和平源自力量”所蘊含的強調對抗、擴張軍事實力、強化外交政策的原則相印證。

這些表態和動作包括:特朗普在上述2016年9月的講話中明確主張全面擴張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的規模,把海軍軍艦從276艘增加到350艘,陸軍現役人員從49萬增加到54萬,空軍戰鬥機從1113架增加到1200架,海軍陸戰隊從23個營增加到36個營;增加軍費,要求國會全面停止國防預算減支。總之,核心是用無可置疑的軍事實力來解決沖突。

在內閣提名上,特朗普比克林頓和奧巴馬時代都更倚重退休的高級軍事將領,其中包括提名退休的海軍陸戰隊上將約翰·凱利(John Kelly)擔任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提名美軍在中東戰場的退休老將詹姆斯·馬蒂斯(James Mattis)擔任美國國防部長;提名退休的中將邁克爾·弗林(Michael Flynn)為白宮國家安全顧問。

被特朗普提名為美國國防部長的老將詹姆斯·馬蒂斯(James Mattis)

如此看來,若特朗普將來遵循“和平源於力量”的思路,兌現了軍隊擴張的承諾,內閣任命被通過,那將意味著與過去幾十年來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時期更倚重“軟實力”而非沖突對抗來達成目標的外交戰略之間出現一個顯著的轉折。

執起大棒的沖動

曾擔任特朗普競選團隊高級政策顧問的亞歷山大·蓋里(Alexander Gray)和前不久剛被特朗普提名為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的“鷹派”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在2016年11月曾聯合在外交政策網站上撰文響應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思路,強調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兩個方向,一是不因為外交政策的轉變而犧牲經濟,這包括為提振美國制造業而在一些區域貿易協定上進行收縮;其二便是特朗普將會堅持“和平源於力量”。

上述文章還援引了美國前空軍部長邁克·韋恩(Mike Wynne)的話稱,在奧巴馬政府中,海軍縮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小規模,而陸軍則縮減到二戰以來的最小規模,空軍也收縮到有史以來的最小規模,現役軍隊的預備水平為最差的時候。

在特朗普的費城演講中也詳細地提到了相似內容,稱里根卸任之時,美國海軍有592艘軍艦,如今減少至276艘;空軍戰機平均服役年齡為27年;軍費預算已經減少到5480億美元,而雖然國防開支僅占軍費預算的1/6,卻占被砍去經費的一半。

顯然,相比奧巴馬政府多年來強調經濟協作、氣候和反恐合作的外交戰略,特朗普顯示出更多想要執起大棒的沖動。

美國會放棄“軟實力”嗎

《華盛頓郵報》的政治評論文章認為,以往的美國總統以“軟實力”戰略來提升美國在海外的形象,這樣的戰略並非經濟和軍事等“硬實力”的替代品,而是能夠幫助塑造世界對美國和其行為動機的認知。

以往看來,奧巴馬政府執政八年間,努力重新定位美國在全球的角色,修複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以來的形象。比如,奧巴馬大力推動伊核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巴黎氣候條約、與古巴恢複往來和恢複對越南軍售等。這些協議和條約的推動無一不需要建立在多方利益基礎之上的共同合作。而進一步說,這些合作的基礎正是美國多年在國際社會通過“軟實力”推廣的一些所謂共同價值。

對此,“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克林頓政府的助理國防部長、政治學家約瑟夫·奈(Joseph Nye)認為:“如果你的口號是‘美國優先’,那麽其他人會想,‘我怎麽辦?’”

約瑟夫·奈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來自於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而美國的軟實力大部分源於民間社會而非政府。

好萊塢是美國軟實力及文化輸出的重要代表

奧巴馬政府的前國務院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事務高級顧問瓦利·納斯爾(Vali Nasr)也認為,特朗普強調的“美國優先”的說辭,將削弱其他世界強國同美國合作的說服力。

但是,如果說奧巴馬時代的美國政府試圖通過“軟實力”讓自己的形象看起來更溫和的話,這樣做的風險在於將導致對全球領導力的讓步。這也正是特朗普對奧巴馬政策一概否定的出發點:若奧巴馬的政策無法奏效,特朗普就會換一套方式“讓美國再次強大”。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並非不了解品牌對於企業的價值,這與“軟實力”之於國家的關系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不能武斷地因為特朗普反對奧巴馬政策就判定他完全放棄“軟實力”。應該說,相對於“蘿蔔”來說,特朗普更追求一支迅速奏效的“大棒”,除了在稅法改革上,特朗普看來也希望在外交政策上參照進行了大規模軍事擴張的里根時代。不過,若毫無政治經驗的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揮舞起大棒,那麽考慮以何種方式應對、甚至反制,將成為許多國家必須首先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401

來自倫敦的峰會:當人們談論金融科技時都在談什麽?

“從消費支付領域來看,中國的金融科技創新遠走在世界最前列,中國將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現金‘國家。”浦發矽谷銀行副行長賈智道在上周結束的2017全球金融科技高峰會上語驚四座。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他表示,“當今整個全球金融行業,正在進入到一場通過金融科技創新改變傳統金融商業模式和服務行為的長期革命。很顯然,目前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包括監管的壓力,效力壓力,他們正在尋求金融科技創新來解決他們存在的各種問題。”

高峰會期間,倫敦金融城具有800年歷史的市政廳(Guildhall)里,智能技術和金融服務、另類借貸、區塊鏈、網絡安全、開放銀行、數字貨幣、保險科技、貨幣和支付方式,還有金融監管—— 這些“金融科技創新Fintech”的概念和名詞,在2000多人參與的的各個主題討論現場發起“風暴”。

在為期兩天的峰會上,第一財經記者對其中兩個話題興趣最濃:一個是目前最火爆的區塊鏈和分布式數據系統在未來資本市場運用:還有一個是“開放銀行”。

區塊鏈運用於資本市場或需10年時間

時髦的“區塊鏈”,遇到傳統的資本交易市場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區塊鏈真能如人們想象的那樣,可以直接植入傳統銀行的交易系統?成熟的資本市場交易方式受到了來自“互聯網新金融”思維怎樣的挑戰? 人們議論紛紛。

“當前情況資本市場的交易方式非常成功,監管嚴謹,但這並不能成為不再進一步提高效益的托辭,特別是在歐洲,在效率和交易成本方面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根據高盛的估測,其全球僅結算業務成本就高達110億至120億美元,用於客戶身份認證系統的費用也有50億美元,這些都可以說是巨額 。” IBM 全球金融市場部的吉斯 貝爾(Keith Bear)在峰會論壇現場上表示,他認為,目前的金融行業,如果能夠通過新的金融科技創新來解決這些問題,提升效益的空間很大。

“如果可以提升3%-5%的有效率,何樂而不為?”瑞銀創新部負責人維羅妮卡蘭格(Veronica Lange)介紹說,瑞銀在兩年前建立了創新實驗室,對分布式數據和區塊鏈進行研究,“我們稱之為'密文2.0探路者’(Crypto 2.0 pathfinder programme項目,我們選擇這樣的名字就是知道這不會是立竿見影的項目。經過過去一段時間的研究,我們開始對區塊鏈對我們目前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影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到2017年底,2018年可能有一些進一步研究成果會宣布,這非常令人興奮。當然,開始時,會從瑞銀內部數據處理和管理以及外部一些可以信賴的金融機構結算業務入手進行測試;到中期,可能可以看到非經常性交易業務,如衍生證券(OTC derivative)進入實際操作; 我們幻想著能夠做到這些,但是事實上真正實施,還需要更加堅實和強大市場來部署”。蘭格的話語里有著一絲遲疑。

區塊鏈最早是支持比特幣加密交易背後的一個共享數據系統。用於保存交易參與者的每次交易記錄。很多金融服務商認為,金融界可以利用區塊鏈簡化交易方式,減少交易成本達數十億。

蘭格的觀點,得到了坐在一邊的法國興業銀行首席信息官安東尼·伍利(Anthony Woolley)的認同。在他看來,那些認為區塊鏈很容易就可以植入當前使用的、非常成熟的金融服務領域的假設,是過於樂觀了。“事實並非如此,在一些領域可以直接嫁接區塊鏈技術,但在金融業不行,而是需要技術轉換。我們實際上是為資本市場建立一個新的基礎設施,這並不簡單或微不足道。”

而就在倫敦金融科技周舉行期間的4月11日,英國金融行為管理局更新了2015年5月11日推出的、意在加速金融科技項目孵化的“監管沙盒”項目計劃,對區塊鏈在金融業務上運用的利弊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討論。英國金融行為管理局戰略和競爭部門的主管克里斯托弗 伍勒德(Christopher Woolard)在峰會上向業內來賓們對計劃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他指出,在過去的兩年里,管理局方面看到了一些分布式數據系統運用的實際案例,英國公投退歐之後申請管理局支持的相關技術運用的金融科創公司從264個上升了到了321。“從實際操作運用的進展情況來看,我們認為現在是時候關註使用分布式數據系統可能對金融業務形成的沖擊影響了。”

而法興銀行的伍利確信,目前金融服務快速采用區塊鏈技術存在阻礙,這主要是因為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和隱私問題。他認為,區塊鏈技術真正能夠開始有實質性的運用,應該還需要5年時間。而瑞銀蘭格的預測則是10年,她戲言:“現在我們甚至仍然看到有人還在用傳真進行貿易融資呢。”

“開放銀行”時代即將到來

今年2月7日,英國競爭力和市場管理局(The 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 CMA) 向銀行業發出最後指令,要求各銀行在2018年1月前必須執行開放客戶交易信息給第三方的規定。這項在歐盟金融管理(PSD2 支付指令2)法律框架下,以設有安全性能應用程序接口(API)技術來實現的、提高金融服務業競爭力的顛覆性舉措,被稱為“開放銀行”。而“傳統銀行一統天下的時代即將一去不複返的”驚呼聲,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已振聾發聵。

傳統上因風控而一直處於封閉狀態的銀行,在新的如區塊鏈等科技應用的日益普遍,去中心化特性也被引入金融體系之後,金融業重構系統架構,開放平臺成為一種不可回避的現實。“開放銀行”,是提高金融服務的競爭力,給予金融產品用戶以更多選擇,使得他們有更大的自由度來決定如何安排處理他們的儲蓄投資或借貸資金等。

“向傳統銀行普及應用程序接口(APIs)這樣的技術,是一件非常樂觀和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打開了通向數字化銀行的大門,便於引進很多金融科創公司的創新產品和技術,那些恰恰是大銀行們缺乏的。” 來自皇家蘇格蘭銀行“開放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關系部”的阿倫洛克哈德(Alan Lockhard)在論壇上坦言,這是傳統銀行的出路。

同時具有支付貸款購物等業務的卡拉那(Klarna),是一家很特別的新金融公司,一方面嚴格接受瑞典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一方面又是通過一個提供開放API等金融科技創新產品,與零售商合作,為消費者提供借貸選擇和交易結算的金融科創公司 。卡拉那公司英國總經理陸柯 格里菲斯(Luke Griffiths)談到“銀行信息開放“這個問題時,毫不掩飾其願望,“我們主要是從客戶端角度來看’開放銀行’這個問題,從我們業務角度來說,是希望要爭取更多的進入客戶信息數據的可能,更加豐富和便利我們的金融業務。”

對於第三方信息分享在個人隱私和信息保護方面必然存在的風險,是目前爭議焦點,洛克哈德對此卻並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即使是銀行開放數據信息給第三方,原則上也是必須通過客戶方認可和同意才能操作,而且客戶方也可以拒絕。但是,對於如果由於“第三方”利用銀行開放信息實施犯罪,誰來承擔罪責的問題,目前似乎仍未有清晰的分界。

在說到大銀行面臨新金融的巨大挑戰時,洛克哈德則認為,大銀行面臨的競爭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與科技公司和金融科創公司方面客戶量的競爭,另一個層面是信譽方面的競爭。“我不認為有很多人願意向各種公司四處開放他們的個人財務信息,他們對金融機構相對比較信任。即使是當前互聯網一代的年輕人,他們或許會對使用哪個應用程序挑挑揀揀,但是我相信他們不會像經常改用應用程序那樣,來變動他們的銀行選擇。他們的錢將被放在哪里儲存,還是會相對固定。”

事實上,傳統銀行面臨挑戰的並非僅僅是那些小的金融科創公司,而是谷歌、臉書、亞馬遜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隨著英國和歐盟“銀行開放客戶信息給第三方”指令奏效的那一天的到來,就是那些已經擁有了億萬用戶的互聯網公司撒開金融大網的時刻。

“中國金融創新走在世界最前列,因為他們的金融創新都依靠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有著超大規模用戶的互聯網公司開展起來的,這是在世界很多國家都還沒有發生的。” 浦發矽谷銀行副行長感嘆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19

【財富】都在談論的委托“贖回潮” 和“投基”有什麽關系?

“一行三會”統一、從嚴監管思路之下,多年來持續增長的資產管理行業的體量極有可能面臨“回撤”。

60萬億大資管如今面臨著去通道、去杠桿、打破剛性兌付等考驗,隨之發生的是批發式通道、保本產品、分級基金、委外定制等一系列產品逐漸走向沒落,而另一些順應監管潮流的創新型產品則有可能大行其道。比如,即將出爐的公募FOF(基金中的基金)產品被業內寄予厚望。

監管風向變化

最近兩周,資本市場風聲鶴唳,股債期貨市場無一幸免。A股市場概念股熄火,雄安新區概念稍一擡頭,便遭遇大資金出貨遂偃旗息鼓;創業板個股延續久跌之勢,平均市盈率回到50倍,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債券市場各類指數普跌。

對於上述頹勢,市場將其歸因於銀行委外資金回流,小規模贖回一些資管產品引發一定的恐慌效應。截至目前,這種跡象已經在公募基金凈值異動中得以顯現,有10多只基金在單一交易日出現凈值暴漲。有兩只基金在單一交易日凈值翻倍,一只基金單日上漲49%。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基金業內人士均指出,凈值異動是因為遭遇了大規模的贖回,也有相關產品的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證實了這種說法。

委外回流銀行體系的直接原因是監管政策的變動。一季度央行推行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政策,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限制了銀行理財規模與負債的擴張。4月起,銀監會又發布了多項政策,重點調控的方向為同業業務、委外等。

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資管界人士表示,目前委外資金贖回跡象已經顯現,但絕沒有達到“贖回潮”的地步,不過委外也存在未來逐步收縮的可能。

實際上,上述變動也被業內解讀為蓬勃發展的資管行業出現“回撤”的一個信號。證監會副主席李超曾在公開場合提及資管行業的總規模。他稱,截至2016年6月底,各大類資管產品的規模為:銀行理財26.3萬億元、信托計劃15.3萬億元、公募基金8.4萬億元、基金專戶16.5萬億元、券商資管計劃14.8萬億元、私募基金5.6萬億元、保險資管2萬億元,簡單相加後的規模總計88萬億元。由於在實際運作中,部分資管產品互相借用“通道”,產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剔除這些重複計算因素,資管業務規模約為60萬億左右,大體接近上年GDP總量。

監管對於同業、委外市場的治理,體現了去通道、去杠桿等多種意圖。在資管大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風險因素。始於2015年年中的一場股災讓各類市場參與主體記憶深刻。股票牛市一定程度緣於杠桿的助漲效應,但一旦市場轉向,杠桿也會引發極具沖擊力的殺跌效應,以致釀成流動性危機。

自那之後,監管對於去杠桿的工作幾乎從未間斷過。按照最新的央行牽頭的“一行三會”的統一監管政策,公募、私募的負債杠桿比例分別不得超過140%、200%;固收類、股票類分級產品杠桿分別不得超過3倍、1倍;資管機構不得提供規避監管要求的通道業務。

沒落的分級基金

資管產品去杠桿過程中,牛市時大行其道的分級基金成為被監管的對象。為抑制杠桿基金的助跌效應、確保市場穩定,監管層叫停了分級基金發行。中融白酒等10只最後一批深交所分級基金不能上市交易。

中融白酒分級基金成立於2015年9月30日,它是分級基金產品中最晚成立的一只基金,也是最快清盤的分級基金,從成立至清盤歷時不到8個月。

中融白酒的“黴運”始於募集期。由於不能上市交易,又趕上A股市場的劇烈震蕩,中融白酒分級在發行中大受市場冷遇。基金募集始於2015年6月25日,卻意外三度延期,直至2015年9月24日募集結束,歷時92天,募集金額僅2.03億元,勉強過了2億元和募集最長3個月的成立門檻。

盡管在成立之際,中融白酒曾公告稱,基金合同生效後6個月內在符合規定情況下,白酒A份額與白酒B份額將在深交所上市交易,但最終未能如願以償。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稱,發行那會兒業內差不多都知曉最後一批分級基金是特事特辦,不能上市交易,等同於指數型基金,交易方式僅限於申購和贖回。

從最後一批分級基金的境遇來看,主要存在兩種趨勢,一是類似於中融白酒般清盤,另一種是轉型為LOF(上市型開放式基金)。中融白酒、銀華一帶一路、建信有色、銀華國防四只基金清盤,而國泰新能源車、融通大農業、鵬華醫藥、交銀環境治理、信誠基建工程、前海農業6只基金轉型為LOF產品。

分級基金雖然在A股市場中並非主流產品,但其在牛市泡沫破滅後的虧損效應震驚業內。一大批並不熟知分級基金操作策略的散戶投資者成為了分級B的持有人,並在股票暴跌中陷入分級B下折的噩運,一夜遭遇百分之幾十的資產損失。

下折是當B份額的凈值下跌到某一價位(普遍為0.25元),為了保護A份額持有人利益,基金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對分級基金進行向下折算,折算完成後,A份額和B份額的凈值重新回歸初始凈值1,A份額持有人將獲得母基份額,B份額持有人的份額將按照一定比例縮減。下折一般都發生在熊市當中,下折之前基金公司都會發布提示公告,並在產品名稱前標準星號。

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並不符合分級基金專業度的要求,監管層發布的分級基金新規,確立了30萬股票持倉的最低要求。上交所4月25日公告稱,分級基金的投資者必須滿足如下條件:申請開通分級基金相關權限的個人投資者及一般機構投資者須滿足“申請開通權限前20個交易日其名下日均證券類資產不低於人民幣30萬元”、“在營業部現場以書面方式簽署《分級基金投資風險揭示書》”等條件。2017年5月1日《指引》施行後,未開通分級基金相關權限的投資者將不能進行分級基金子份額買入和基礎份額分拆操作。

在杠桿放大風險以及監管高要求下,分級基金如今正在走向邊緣化。據Wind資訊統計,4月25日,159只分級B中,100只產品成交額不足100萬,18只在當日零成交,僅有4只軍工B(150182)、中航軍B(150222)、券商B(150201)、國防B(150206)四只產品成交額超過億元。

一位熟悉分級基金投資的業內人士張華(化名)對第一財經稱,分級B在牛市之後,已經走下了神壇。它的交易機制存在問題,介於B基金一級市場的波動幅度不受限、二級市場有漲跌停板限制,在市場發生劇烈波動時,它會產生明顯的折溢價率,尤其是在市場行情不好時會引發下折事件巨虧的情況。

如今,在二級市場上,分級基金的杠桿效應時常會有失真的時候,長期跟蹤分級基金的人士也會發現有時在指數上漲的時候,分級B的波動抵不過指數漲幅;但在市場暴跌時則跌幅遠超指數。

分級B也被打新一族所嫌棄。分級B盡管像股票一樣可以在二級市場自由買賣,但卻不能成為打新股的底倉。張華稱,如今的打新一族,他們更願意持倉龍頭股票而不是分級B。即便不打新,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龍頭股的波動幅度不會比分級B低。“行情好的時候,它們的漲幅時常超越分級B,但行情差的時候它們也沒有杠桿助跌效益。”

分級基金成為邊緣產品的另一個例子為有較高的溢價空間,但卻無人參與套利。據集思錄統計,4月25日1000分級(162413)、帶路分級(502016)、高鐵分級(502030)、互聯金融(502036)、泰信400(162907)五只基金整體溢價率均超過3%,但卻吸引不了套利資金的入場。

張華稱,A、B子份額一天的成交及其低迷。剔除申購費,即便代表套利空間的溢價率為3%,但申購套利最快為T+2,三天時間3%的收益正常是可以考慮的,但是慘淡的成交意味著申購母基金拆分A、B後,極有可能賣不出去,如果要快速賣出的話,那就要打折賣,極有可能套利失敗,另外還得承擔指數的波動風險。以華寶興業中證1000分級(162413)的B份額1000B為例,據Wind資訊統計,4月25日,該基金僅成交6.97萬元,截至收盤買一和賣一委托單分別為0.49元、0.508元,兩個價格之間存在3.67%的差距。

除了去杠桿外,去通道也成為了調控重點。作為去通道業務的先鋒營,基金子公司身先士卒。去年12月,一份號稱“最嚴基金子公司監管新規”出爐,其開展業務將受到凈資本束縛,同時也將計提風險準備金。比如,基金子公司凈資本不得低於1億元、不得低於凈資產的40%、不得低於負債的20%,調整後的凈資本不得低於各項風險資本之和的100%。

在此之前,基金公司曾經依靠“萬能牌照”的紅利,大肆發展批發式通道業務,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平安大華匯通財富、招商財富、民生加銀資產管理規模高達7902億元、6859億元、6811億元,這些公司實現體量飛躍的時間約為3年。

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中,名義管理人通常將資金管理的權限拱手交予投資顧問,以獲取低廉的管理費,對風控和管理上幾無作為。海量的業務規模造就了一大批批發式通道產品。

2015年股災爆發後,大量基金子公司陷入爆倉危機,而一批與二級市場投資無關的計劃也在其前後的到期清算高峰中被爆出剛兌風險事件。動輒上億元的資管計劃一旦遇到爆倉或者剛兌問題,已經完全超越了子公司的應對能力,於是基金母公司甚至是公募公司的股東方參與調節。

在最嚴子公司監管新規出爐近半年後,子公司體量勢必急劇收縮。一方面是子公司為了應對凈資本的要求,選擇產品到期不續,而另一方面在委外新規的要求下,資金提供方也不願意過多牽扯通道業務。

在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受強監管後,基金公司專戶通道業務被業內認為是未來監管的另一個抓手。近日,中信建投基金專戶因專營通道業務,投資顧問因資金需求也大肆拋售個股,引發興業銀行、中國平安兩只藍籌股價短時間閃崩,並一度引發市場恐慌。上交所對中信建投基金旗下相關專戶產品限制交易,對中信建投基金的限制期限擬為一個月(4月24日至5月23日)。期間不得買入和賣出任何在上交所掛牌交易的所有證券。

強監管時代,打破剛性兌付或將成為未來的一種常態。近日,中國銀監會召開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電視電話)會上,明確提出規範理財和代銷業務,規範銷售行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和揭示風險,嚴格落實“雙錄”要求,做到“買者自負”,切實打破“剛性兌付”。這也意味著,未來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後,如遇市況不佳,他將面臨虧損的風險,銀行不再自掏腰包,為投資損失埋單。

而在此之前,保本基金打破剛性兌付的政策也已落地。證監會今年2月份發布規則稱,避險策略基金(更名後的保本基金)按照“新老劃斷”原則進行過渡安排。其中,在存續期的“保本基金”無需更名,仍按既定合同運作。但在到期前不得增持不符合規定資產,不得增加穩健資產投資組合剩余期限和加大風險資產放大倍數等。到期後,“保本基金”可重新修訂註冊變更為“避險策略基金”,也可進行轉型或清算處理。

截至日前,尚在托管的56只保本基金中,有19只在2017年到期,其中上半年將有9只到期。2018年與2019年的到期基金只數分別是20只與10只。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到期的產品中絕大多數將進行轉型,通常為普通的混合型基金。未來保本基金將成為消亡產品。

FOF崛起

華泰證券稱,近期一系列新規體現了監管層“打破剛兌”和“杜絕套利”的監管思路。在這一監管思路下,現有委外模式面臨轉型。剛性兌付和資金池業務模式互為表里。剛兌是銀行理財產品相較於基金、私募產品的最大優勢,而剛兌的實現有賴於資金池業務的運營模式。未來隨著上述監管思路細則的逐步出臺和最終落實,銀行理財產品的剛兌優勢將最終消失,這意味著現有的委外投資模式也將面臨轉型。

在債市不確定性較高的背景下,委外資金過往秉承的“固定收益+”策略或將發生變動。華南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經理稱,作為替代,機構會選擇PE(市盈率)、PB(市凈率)較低及股息率較高的權益類標的,其中以港股通標的為主。該基金經理向記者分析此類投資組合道:“按照每個月重新篩選標的方式回測,三年組合收益近50%,在95%概率下三年最低收益為1.54%,風險較低。”

在中國內地市場表現平淡之際,港股市場走勢則明顯強於A股。伴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投資香港市場的資管產品暴增。以滬港深基金為例,2016年共有74只基金(A/C分別統計)成立,而算上正在發行的,截至目前滬港深開放式基金數量達到了108只。若再加上ETF、分級基金、LOF以及QDII產品,投資港股的基金數量約為200只。

強監管時代,快速擴張的滬港深基金也將成為被監管的標的。有業內人對第一財經稱,滬港深基金申報節奏有所放緩,但已上報的存量產品還在正常審批。未來一段時間之後,滬港深基金將有投資港股的最低倉位限制。

當通道產品走向沒落、委外逐漸收縮之際,A股市場與債券市場缺乏明顯賺錢效應的背景下,未來資管行業FOF業務被寄予厚望。截至目前,券商、私募行業的FOF業務均已開展,而公募基金的首單FOF不久之後亦將出爐。

上海證券統計稱,截至2016年底,券商集合市場以公募基金作為主要配置標的FOF共有43只。2016年底公募類FOF集合的規模大約為57億元,而整個券商集合計劃規模為2.2萬億,僅占萬分之二點六。未來發行產品的特色將從傳統廣義的基金組合朝著更加特色化、精細化方向的發展,運作模式、投資偏好、目標風險均是FOF特色的突破口,如量化FOF、股基FOF以及低目標風險的FOF相繼破殼而出。

公募基金FOF產品尚在申報中。自去年11月30日證監會開始接收公募FOF產品申報材料後,29家基金公司申報了60只FOF產品;其中招商基金和華夏基金申報了4 只FOF 產品;匯添富、長盛、諾德、富國、廣發、南方、建信、國泰及博時9家基金公司均申報了3 只FOF產品。按照正常審批的流程,若不出意外,首批公募FOF將於今年5月誕生。

華泰證券稱,總體而言銀行理財在投資的專業性上不如公募基金等投資機構,但銀行可以利用其資金體量和渠道優勢,成立FOF產品,直接購買基金。在穿透原則和不得嵌套規定下,未來銀行理財無法再購買銀行理財。但成立FOF一來不違反對嵌套的規定,商業銀行也可以直接通過基金公司就看到底層資產投向。

或許,繼保本、QDII、定制產品之後,FOF或成為公募基金甚至是整個資管市場的新風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980

張旭豪駁王興:格局高的人不應該那樣談論自己的股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6/163777.shtml

張旭豪駁王興:格局高的人不應該那樣談論自己的股東
曹珂 曹珂

張旭豪駁王興:格局高的人不應該那樣談論自己的股東

核心能力足夠強,有很強的延展性,這樣建立的多元化才更有價值。

今天中國的互聯網商業會形成兩派,一派,是美團跟樂視為代表的多元化的,另一派是垂直縱深的,做用戶價值的,像滴滴、餓了麽、攜程。我們看到世界上偉大的公司都是專業化,最終是走專業化。

6月23日,牛文文的“重度垂直實驗室”走進上海餓了麽總部。餓了麽創始人張旭豪為“實驗室”的學員們講課。他講述了對於“未來餐廳”和“新零售”的思考,認為重模式的公司“更能夠從底層變革性地提升對消費者的價值”。

圍繞核心發展多元化

現在,餓了麽整個體系分為4大事業部:交易平臺事業部、物流事業部、新零售事業部、新餐飲事業部。總結下來,我們做的這幾大塊業務核心只有一件事:Make Everything 30’。

有人會問我們要不要做團購、POS機,這跟我們沒有關系,我們的核心是最快速度讓消費者拿到產品。物流、倉儲、線下零售渠道是我們的核心,也是我們會完全聚焦的事情。

核心價值很重要:你的創業過程是不是圍繞你的核心能力?你是不是在核心能力上長期投入?核心能力足夠強,有很強的延展性,這樣建立的多元化才更有價值。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沒有意義,我們不認為旅遊、外賣,包括電影,有很強的協同性,它們各自的核心能力之間沒有關系。我們認為這樣的多元化利益並不大。公司定位是為用戶提供服務,但也不能什麽服務都做。

過去,我們定位自己是一家外賣平臺,後來覺得平臺上不只有餐飲——我們的非餐飲門類增長非常快,去年12月份占到了8-10%。不過,如果這些能提升核心能力,可以做;如果僅僅為了變現,我們不會做。重度垂直一定是圍繞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延展出來的多元化。

圍繞3公里做延伸服務

餓了麽提供的價值就是用戶和商戶之間的連接。正是由於我們與淘寶和京東的本質區別是30分鐘內送上門,所以我們圍繞一個用戶周邊3公里以內的商戶來做,把兩者聯結在一起,然後通過“毛細血管”的物流實現即時上門服務。

這件事為什麽很累?因為它沒有很強的網絡協同效應,每一個3公里都是獨立的,在這個3公里做得好並不意味著在那個3公里做得好。那我們是如何對這三公里進行優化的?

1、在3公里內不斷完善商戶,包括餐飲商戶、便利店商戶、水果店、生鮮店、藥店;

2、在3公里內,開始建立我們自己的廚房、未來餐廳、新餐飲事業部。

3、在每個3公里內建一個便利店一樣的零售事業部,把消費者喜歡的日常日用品擺在這里給用戶提供服務。

因此,我們圍繞一個3公里不斷匹配供給優化供給的事,未來還會圍繞供給側向上遊延伸出來各種服務,這種延展極具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

現在整個行業進入到下半場,因此不能簡單追求量,而是要追求質,這需要在供給側做更高效率和質量的匹配,滿足消費者的消費升級需求。假設一個3公里內有100家蘭州拉面館,消費者只想選擇其中的一兩家能夠提供高品質的蘭州拉面館。

所以,我們不追求有多少數量的商戶,而是追求商戶的質量。百度外賣就讓我們認識到品質的重要性。當初我們還在做低端市場、做量的時候,百度外賣從品質這個切入點打進來,給我們提供了新思路。也正是這個原因,我們有未來餐廳、新零售,上遊有“有菜”,建立了更多的供應鏈。

所以,餐飲業商戶的經營理念需要改變,過去開更多店是為了有更強的連鎖能力,現在餓了麽幫它搭建這些基礎設施能力,讓它的成本降到最低,商家最重要的是提升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產品能力即可。

圍繞供給側做新零售和新餐飲

我們一直在反思,與競爭對手相比,餓了麽在服務質量和品質上並沒有形成差異化的質變,但只有從供給的底層做深度的變革,才能夠走得長遠。

圍繞著供給,我們現在做了新零售和新餐飲。新零售需要到上遊找到好的合作夥伴,然後匹配用戶需求;新餐飲是在每個3公里,建立未來餐廳。

在經營模式上,我們會采用50%自營,50%合營的模式;在品類上,我們仍然以吃為主;在城市部署上,我們發現店開到二三線城市的需求量更大,因為二三線城市當地人都在,但優質的供給是缺乏的。

現在,我們交易匹配平臺和物流已做得比較成熟,關鍵是線下網絡,也就是新零售和新餐飲,等這個做成熟以後,我們會在供應鏈做乘數。

過去,餓了麽有一個線上網,這個線上網是獨立的,我們給商戶解決接單問題,很多商戶說沒法規模化;後來我們覺得如果把線下落地做起來,再加上線上的規模效應,就能夠幫助商戶專註做產品。而未來餐廳新零售和新餐飲就是地下網,地下網通過供應鏈以後,平臺的網絡效應就會加乘,會形成巨大的規模效應。

另外,我們現在一邊對商戶供應鏈改造,一邊對品牌做升級,拓展用戶心理需求定位,讓大家知道餓了麽不只是送餐。

1、創始人角色的變化。

過去幾年中,餓了麽從4個人發展到現在的15000人,作為創始人,我覺得關鍵變化有兩個:

1)一開始關註結果,現在則是希望找到最強的人拿到結果。在過去,找人並沒有提到那麽高的位置。但現在,我對組織建設、架構等思考得更多一些;

2)創業本身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核心是抽象出核心問題,然後解決核心問題,拿到結果;

第二階段:從一個小的創業公司發展成一家更具規模的公司,除了要關註如何拿到結果,還要關註拿結果的過程,這其中涉及到文化價值觀、有所為有所不為等等,需要把這些理念傳遞給公司每個人。

過去,我們註重KPI、市場份額,但後來下面的人為了KPI而KPI,忽略了商戶價值和用戶價值,KPI不是份額,只是冷冰冰的指標,商戶和消費者的滿意度才是份額。所以,我們現在更關註用戶價值和用戶體驗。

或許有人會說,這麽大的團隊不用KPI怎麽管理?其實用戶滿意度和KPI並不矛盾,因為用戶滿意度本身就是KPI,KPI的核心不是冷冰冰的結果,而是看到結果背後的用戶價值,商戶和用戶滿意了,這個結果就自然會出來。

第三階段:因為有使命感,員工會自下而上做事情,在龐大的組織里仍然高效。不過,我們還沒走到這個階段。

2、零售業格局的變化。

現在,零售業都在發生改變,未來2~3年商業格局會出現什麽狀態?

1)未來服務形態會發生變化。比如餐飲業生意的來源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堂吃占90%,現在堂吃占70%,未來可能變成50%……這些變化也導致成本結構發生變化,比如門店更小一點,產品更強一點,新品爆品更多一點等等。

2)商戶如果是依靠規模化優勢,未來在平臺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商戶依靠產品質量優勢,會在平臺生存越來越好。未來的餐飲服務者需要不斷更新產品,餐飲產品的叠代周期和生存周期會越來越短。

3)做特殊人群的小品類會有很多機會,這些小品類占餐飲業的30%,餓了麽會幫助這些小品類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3、認知的變化。

過去大家是從經營者角度,討論輕模式和重模式哪個成本低;現在大家是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哪個模式能夠給消費者提供價值。

關於與阿里的關系

就美團CEO王興前不久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的諸多觀點,張旭豪也回答了牛文文“重度垂直實驗室”的提問:

最近,王興接受采訪時談到自己的股東阿里如何如何。我認為,格局高的人不應該那樣談論自己的股東,不要覺得引經據典格局就高,我們不是書呆子和大學教授,我們創業者和開拓者,不需要把一件事情用古代的方法說一遍。回答問題不是類比,創業不是copy。

餓了麽接受過騰訊的投資,也接受過大眾點評的投資,但我們從來不會說別人有什麽問題——這是商業行為,人家在那麽關鍵的時刻投資我們,給了我們支持,如果沒有這個支持,我們活不到今天。今天阿里持有任何公司的股票,如何處置這些股票是它作為股東的權利,你沒處理好與股東的關系是你自己的問題。

盡管阿里有強勢的一面,但它實質是好的。你說它真是想控制這家公司?控制不控制,其實在於你做得好不好,你做得不好被收購這是宿命,能被收購那還算有你一個退出渠道,對於股東有交代,有些公司死了連退出都沒有。你要不被控制,要有話語權,那你自己就要強,真正創造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當年雅虎投那麽多錢給阿里,占那麽多股份,最後阿里不還是一家獨立的強大的公司嗎?所以這不在於股份多少,投資人的話語權怎麽樣,還是看你自身有沒有抓住時代的機遇,有沒有創造了價值。

阿里生態上的資源比較豐富,所以像餓了麽輔助的(業務),包括支付、金融、保險一系列的,我們就給螞蟻金服直接做,我們就不想做。因為我們的風格是不想所有業務都做,我們要抓最核心的做,這是商業的價值觀。那王興可能覺得,所有相關的業務都要做,管它是核心業務還是非核心的,我們商業上的想法可能不一樣。重度垂直一定要圍繞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圍繞核心競爭力延展出來的多元化——其實也不能叫多元化,還是重度垂直。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多元化,就沒有意義。

今天中國的互聯網商業會形成兩派,一派,是美團跟樂視為代表的多元化的,另一派是垂直縱深的,做用戶價值的,像滴滴、餓了麽、攜程。到底是多元化好還是專業化好?我們看到世界上偉大的公司都是專業化,最終是走專業化。

張旭豪 O2O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