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九八二年,美國加州一家全美最 大的塑膠管、石綿管公司J&M,出現了一位來自台灣的神秘買主:台灣經營之神、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 把快倒工廠變世界最大直接面對異國市場,成台塑練兵場 一家年營業額超過兩億美元、全美國有八個工廠、一千多名員工的公司,竟然只用一千九百五十萬美元低價出售。這筆交易的背後,是一家全美最大的石綿管公司, 早已因為石綿管的矽肺症問題而被市場淘汰,面臨倒閉邊緣,每年有高達一千四百多萬美元的虧損。 這就是今天JM Eagle(簡稱JM)公司的前身,王永慶能買下全美最大的塑膠管公司,不是台塑集團財大氣粗,而是這家公司亟須轉型與改革,甚至實際上已經倒閉,被迫低 價出售,才會遇上王永慶,台灣的經營之神。 二十九年後,JM不僅沒有倒閉,年營業額更成長到十六億美元,美國市場市占率高達三成,全美、全世界最大的塑膠管工廠。王永慶更在JM之後,接連收購美國 公司與投資石化上游產業,建立了台塑集團在美國垂直整合的一貫化體系。 瀕臨倒閉與毫無競爭力的JM重生,證明了不僅台灣企業也能國際化,更證明了昔日王永慶的台式管理也能國際化。 原來,王永慶利用收購JM的機會,給了集團接班人海外歷練的經驗以及台塑管理跨足海外的實戰機會。 JM並不是王永慶第一個在美國收購的工廠,在這之前王永慶在德克薩斯州、德拉瓦州等地已經收購了三個工廠,但跟之前不同,前三家工廠都是石化原料廠,這些 工廠的特性都是員工人數不多、產品屬於大宗原料,不需要直接面對美國消費市場,需要克服的是設備老舊的問題,王永慶必須做的就是花錢、花時間讓設備正常運 轉即可。 但JM不同,它跨及各州有八個工廠,員工人數上千人,早期以生產石綿管為主,石綿是造成矽肺症的元兇,在美國市場已經逐漸被禁用,因此收購前的 J&M營業額雖大,卻已經面臨淘汰命運。 除了人與工廠的管理難度高,JM的銷售對象是美國政府標案、大賣場與零售通路,台塑集團必須直接面對市場,對台塑集團而言這都是異國市場且異文化,是過去 沒有的經驗。 用美式人才教接棒班底靠「涮奶油球」哲學兩年轉虧為盈 所以王永慶收購JM之後,並不是硬把台塑管理強加到美國企業身上,而是找一個熟悉美國的人擔任第一任總裁,他是曾經共同推動改革台灣銀行業作業體系的財政 部錢幣司前司長季可渝。 季可渝長年在美國發展,是標準美式文化的跨國人才,更曾在美國銀行界擔任高層主管,後來被當時擔任財政部部長的李國鼎,挖角回台灣擔任錢幣司司長,就是為 了推動了台灣金融業現代化的改革,建立了今天台灣銀行業的作業流程。 跨國購併、異國文化,王永慶收購JM是為了推動台塑國際化,他第一步找季可渝,可以看出王永慶是相當謹慎與小心,但是,他也一邊找美式人才擔任首任總裁, 一邊訓練自己的鐵血部隊跨出台灣國際化。 這批部隊就是俗稱台塑紅衛兵的台塑總管理處的幹部,當年他們直屬王永慶,負責推動台塑管理,把王永慶涮奶油球管理哲學發揮到極致。 在美式專業經理人旁邊,王永慶還安排了台塑集團二代見習與訓練,今天台塑集團兩大接班人,總裁王文淵曾在JM任職,更是JM的第二任總裁,副總裁王瑞華則 是JM的特別助理;九人小組成員的王文潮也曾在這裡實習。 於是,一九八二年,王永慶派出了二十人協助季可渝重建JM。一位大學教授說,剛開始這一群大男人在美國人眼中,矮矮黑黑的,還一起住在宿舍裡頭,瞧不太起 這群台灣人,而且覺得台灣人很怪,因為美國男生通常不一起睡一個房間的。 再加上,這群人每天上班都不去生產,就站在美國工人旁邊,記錄他們每個動作、怎麼操作機器,連怎麼擺放工具都要管。 但短短兩年內,JM轉虧為盈了,並且固定且長期保持盈利狀態。 省到連奶油球殘餘的奶油,都要用咖啡涮出來,王永慶的涮奶油球部隊,交出的成績單是,JM個人產量提高到二.五倍,加工成本降低一六%,產品良率提高到九 八%,而且每台機器的操作員每天可以節省兩小時的工作量。 JM八個工廠,原來要雇用一千二百餘人,減至八百人左右,但產量方面卻增加了五○%,省人省到連營業人員都可以從一百五十人降到二十三人。 用人要省、高度自動化、成本也要降,生產量要提高、良率也要高,王永慶的管理哲學,到了美國一樣也管用,台塑接手後兩年,不僅賺錢了,還把美國市占率拉到 兩成五,站穩了美國第一、世界第一的寶座。 用高度警戒堵觸法危機絕不和對手吃飯,防反托拉斯法 收購JM第二個好處是,訓練了王文淵、王瑞華以及台塑幹部在美國跨國管理員工問題與熟悉美國法規。 在王家二代與總管理處紅衛兵改造JM的這一段期間,王永慶為了避免台灣人搶美國人飯碗的問題發生,派往JM協助的總管理處員工,全部都採用輪派制,在美國 待三個月以後,回台灣一個月,之後才能再到美國,而且全部不支領JM的薪水,讓JM維持美國幹部、美國員工管理,台灣人只是從旁協助的角色。 第二大問題是美國市場競爭與法律問題,二十多年前,擅長把規模做到最大且競爭力做強的王永慶,就懂得避免美國聯合壟斷的問題,尤其JM一路從二成五市占率 成長到三成,最怕的就是誤觸美國的《反托拉斯法》。 因此,這些王家二代與專業經理人,絕對不跟主要競爭對手見面,更不可能一起吃飯。出席公開活動的時候,還會特別要求不能跟對手位子排在一起,甚至連上洗手 間的時間,也不能跟對手一起進洗手間,避免被第三方或是其他人以聯合壟斷的方式攻擊。 這一切,就是避免美國市場的惡性商業競爭。 因此王永慶主導JM時代,市占率非常高但官司的問題並不大、也不多。 JM給了王家二代與台塑幹部完全不同的歷練與視野。對於王永慶而言,JM站穩腳步之後,才剛剛是起點,因為台塑集團不僅要跨足美國塑膠管市場,而是證明了 台塑管理模式可行有競爭力,於是一九九○年代,王永慶又買下美國Inteplast公司並大舉擴廠。 複製JM經驗,王永慶一樣派出王家二代與總管理處紅衛兵負責管理與改善,Inteplast由王瑞華出馬、她的夫婿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擔任總經理。 這批紅衛兵其中一個是陳俊吉,後來成了總管理處特別助理,更在楊定一回台灣創立長庚生技之後,擔任過長庚生技總經理。王家二代與台塑紅衛兵一個個先後赴美 秘訓,這一批人,今天成了台塑集團一大骨幹。 Inteplast在王家接手之後,投資興建了全球最大的塑膠袋工廠,生產聚乙烯(PE)塑膠袋、聚丙烯(PP)膠帶、聚丙烯瓦楞板等等,產品線與原料來 源都剛好跟JM做了市場區隔。 JM的塑膠管使用聚氯乙烯(PVC),Inteplast使用聚丙烯、聚乙烯。不同原料與產品是有特別用意的,一九九○年代在美國大舉投資興建所謂的美國 台塑七輕,就是一路從天然氣、石化上游做到石化原料,生產聚氯乙烯、聚丙烯與聚乙烯,剛好跟下游的JM、Inteplast搭配,建立了垂直整合體系。 雖然JM後來出售給王文祥,遇到了美國各州政府的控告;Inteplast也從台塑集團切割,不再屬於台灣台塑集團體系,卻也留下一群台灣人改造美國企業 與台式管理國際化的故事,更讓台灣塑膠大王不僅僅是稱霸台灣,即便到了美國也成了美國人的塑膠管、塑膠袋大王,一個神秘且龐大的台塑美國石化王國。 【延伸閱讀】JM賣給王文祥,王永慶沒說的秘密 一九九○年,王文祥被王永慶調往紐澤西,開啟了王文祥接掌JM之路。當時王永慶在德州展開一項又一項新投資,把當時派往JM的台塑幹部與總管理處人員調往 德州支持,於是希望王文祥能夠接下JM,因此王文祥搬到了紐澤西,跟王永慶住在一起。 這一年多,是王永慶與王文祥這對父子,一輩子住在一起最長的一段時間。王文祥說,在美國時候,王永慶沒什麼客人與應酬,所以一上班就找他檢討事情,問王文 祥業務做得怎麼樣、客人是怎麼管理的、員工又是怎麼管理的,不管業務、生產、營運,王永慶什麼都傳授給他這個小兒子。 一九九三年開始,王文祥正式接手JM,有七年的時間,沒有任何頭銜與職稱,但他卻是JM不折不扣的最高負責人與決策者,直到二○○○年後正式扶正為總裁, 王永慶放手把JM交給王文祥,但也給了小兒子一個任務。 王文祥說:「父親告訴他,如果他經營JM,在美國市場能到第一,那麼他要做其他事情,也一定能做好。」這是經營之神的願望,也是對自己小兒子的期待。在王 文祥接手前,JM一年營業額約兩億美元,二○○○年後,JM一年生產的塑膠水管的量,足足是全日本一個國家的總需求,最高年營業額曾高達十六億美元。 王文祥把父親願望實現了,於是當王文祥抗癌成功之後,二○○五年王永慶出面當王文祥的保證人,向台灣的銀行借錢,用一億美元的價格把JM賣給王文祥,這個 價格在當年是不公開的秘密,連王文祥其他兄弟姊妹也未必知道,自此JM也脫離台塑集團,成為王文祥個人的事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