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扒掉共享經濟裝逼外衣:先共享,再社交!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4/56846.html

【導讀】共享經濟存在的合理性,即網絡技術降低了人們共享的成本,於是獲取資源的方式更加有效率,也更加廉價,從而實現更大規模的參與。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鈦媒體(文作)的文章,Airbnb在國內的模仿者眾多,Uber租車應用模式也已經進入中國,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共享經濟的生長?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亞馬遜老闆Jeff Bezos曾說這世界上有兩種生意,一種是讓你多花錢,一種是幫你省錢。當然這兩種都的要能賺錢,否則就不是生意了。受工業革命啟蒙,我們知道規模能夠經濟,也就是說達到一定的規模可以降低生產供應成本。可是因為,規模生產需要產業集聚,於是就會延長了供應鏈條,帶來時間和機會成本。所以你要幫人省錢,還得要能夠讓人便利。想想,如果沒有快遞,亞馬遜是開不起網店的。而快遞如果不能足夠快,那麼很多東西也是不好賣的。看亞馬遜在佈局當日送達服務,就知道這速度的戰略意義。

真要電鑽,還是牆上那個洞

營銷中常有一個例子。說你買電鑽,其實不是為了買電鑽,而是為了牆上的那個洞。所以銷售電鑽,不是去說這個電鑽本身有多好,而是這個電鑽能帶來什麼。這個從購買的意圖來說當然是沒有錯的。而現實中我們其實也是這麼考慮的,當我們不需要常常在牆上鑽個洞的時候,我們是不買的。我們可能只是請個人過來幫忙鑽個洞,或者借一把電鑽,再不就租一把。反正目的就在於鑽個洞。

不過如果假設,你借一把很麻煩,租也麻煩,請個人也沒那麼好請,那麼你會怎麼做呢?如果電鑽對你來說又沒有那麼不可承擔,你會買嗎?也許會也許不會。不過如果這個電鑽換成汽車呢?理論上如果你住在市區,你是可以打到車的。可是,排除你購買豪車等帶來的場面感,你還是會覺得打車並沒有那麼方便,是吧?不是你隨時想要就有的,那麼就不是那麼便利。所以不少人買車子,雖然知道算起來可能還是打車要省得多,更不說停車的痛苦。

美國誕生的Uber是一個叫車服務,剛在上海試驗完,據說要開始深圳之旅。起步價40塊——這個好像不經濟,不過它至少帶來了差異化,豪車的享受也可以有了。不過我們提到Uber不是為了說它的檔次,而是共享的模式。道理一樣,Uber模式也離不開規模,因為沒有達到一定規模,它就不會那麼便利。

從共享的角度,我們可以這麼看。現在有提倡幾個人共同分擔買遊艇的,理由是很多人就三不五時才有用遊艇的需求,而且遊艇又貴。所以幾個人一起買,然後安排好檔期就可以(便於使用)。可是萬一都要在某個好日子用呢?怎麼辦?或許只能其中一人用,另外一人找別的遊艇了。或者說從另外一個共享組那裡借用遊艇(如果他們正好都不用)。這個歸納來說就是擴大了資源。

或許你認為,要麼我們就湊足幾倍人數,購買幾倍的遊艇,使用的效率可能更高,因為實際上,遊艇並不需要和人數一樣倍數增加購買遊艇。這樣子搭配,資源的利用率和每個人的便利性都會得到提升。這個其實卻又變成了一個俱樂部。所謂的「俱樂部」模式。

傳統按使用付費的,其實就是一個大機構,組織起來服務目標客戶。比如說酒店。一樣時幾個業主,請個管理公司,然後運營起來招待客人。和Airbnb的差別在哪裡呢?首先,Airbnb的房間是分散的,不想酒店一樣是一棟或幾棟樓一起。其次,Airbnb的業主可以隨時加入和退出,准入門檻低不少。不過儘管Airbnb創始人一開始說的是讓人把自己多出的房間短租出去,聽起來好像有點真正家庭旅館的感覺。今天,真正把自己私人房子這樣放出去的據說最多10%。畢竟這個是要承擔不小風險的。

回到Uber來說,Uber近期退出的購車優惠,其實就是為了擴大其能夠調度的車輛,從而能夠擴大市場,當然重要的是也要在便利性和平均成本之間獲得此長彼消。這個還是規模經濟。

共享或是一種重新分工和中介化

人類社會從開始的食物採集者,到後來的生產者,並且進入了分工,中介就出現了。一開始一群人為了生存,共同採集食物,平抑個體食物獲取的波動,到後來有剩餘了,於是出現了交換,開始以物易物到後來形成貨幣。於是分工進一步深化。工業革命後,分工更進一步。出現了更多的不同行業。渠道中介增加了,而且中介本身成為了一個行業。就比如今天我們進行所謂共享經濟,我們也創造了Uber,Airbnb這樣的中介。中介本意就是連接供需雙方的網絡,對其感受深淺,可能來自於其距離長短。

但總而言之,中介的本質還在於按需分配,讓你按需獲得所需。而新的技術,提供了新的感應網絡,獲知這種供需的存在和所在。我們早已不只是自然的索取者,我們還是創造者和破壞者。只是佔有本身並不是必須的。就像,你不需要擁有電鑽,一樣可以獲得牆上那個洞。我們需要的只是,我們需要的時候可以及時獲得,並且付得起。而就像上述買遊艇的例子來說,我們需要有一個聚集的過程然後重新按需分發。而這個就是中介行為。

互聯網的到來讓很多人感覺很多東西可以不需要中介了。比如,可以從廠家那裡買到東西了;可以直接獲得很多信息了。可是其實到頭來,只不過是重新變換了一種中介而已。就像淘寶其實慢慢就變成中介了。因為面對茫茫一片,你怎麼知道要買什麼,又怎麼從哪裡獲得呢。你用了淘寶,而淘寶本身就成了中介。只不過是更新換代罷了。Uber成了你的中介。你本來可能害怕用黑車的,Uber幫你篩選。你本來可以找酒店的,現在Airbnb幫你找到不一樣的房間。

對於共享經濟來說,每個人出讓了專屬。比如你不買車,和大家用一批車,只要這個用車實體網絡可以和線上網絡一樣獲取便利,何樂不為。你不必為你的這種專用付費。而物品的整體使用效率提升了。當然新的中介也造就了新的業者。

在中介這件事情上,原來是這樣的。我們最開始很零散的自發進行交換。後來出現貨幣中介,於是交換範圍擴大了,包括地理和交易的物品。而後,我們從事某個行業,獲得貨幣,然後便可以購買東西和服務。這樣出現專門從事賣東西和服務的就出來了。

打比方說住酒店。酒店就是一個對原來散落的需求聚攏到一起來了。通過對資源的整合獲得規模經濟和專業服務。這個聚集則在地理上也限制了所能提供的房間。所以一個好的選址就非常重要。但是總的來說限制了客戶的選擇。再者風險也集中了。你手裡掌握這所有的資源,如果沒人用的話,你要擔當所有的風險。理論上說你這裡的房間是大家共享的。

中介如Airbnb做的事情,則是把提供方一頭解散了,風險也分散了。不好的地方當然是服務會因提供方而異。對於一開始使用的人,可能還帶有點冒險的刺激,不過有些住所,還真的可以提供一個家的感覺。

公共交通也一樣是一個聚集的過程。和Uber最對應的當然要算是出租車了。可是現在很多城市出租車都不好打到,就連廈門這樣的城市也鬧過不少罷工事件。很重要的原因是利益分成上。司機拿不到多少分成,琢磨的便是如何讓乘客多掏錢,或者以暴動來施加壓力。這個可能比較特殊,不過卻也暴露了利益鏈上的矛盾。

我們先不去探究這個。,且看看,民間因此出現的現象。第一個很自然便是黑車,這個黑車跟Uber那個黑車不同。或者想深圳那樣的叫法合適點,藍牌車。藍牌是非營運的車輛,說罷了就是私家車標準,然後拉起出租的活了。這種服務,你要是路不熟可能會比較擔心,因為沒有保障,也容易被黑。

還有另外一種服務,就是叫車。這種服務往往路途要較長,或者說要有起步條件。就目前廈門來說,我自己也坐過的就是往返遇市區和郊區的車。兩種模式,拼車和包車。拼車需要等的時間可能長點,包車會快點,不過也要看他路上跑的車輛情況。

這種運營網絡,其實就跟Uber模式類似的,一個發起組織,然後加入的車輛和司機。一個接單和調度,一個接客送客。前者收點服務提成,即使不加上互聯網的外衣,其實都做得挺好。因為是灰色,所以其實還不好加上互聯網外衣。

不過類似和組織機構抗爭的並且利用了互聯網的古老行業,如QQ兼職MM,跟電話時代的Call Girl也差不多。媒介變了,還有Call Girl是上門的。QQ聯繫的自然也可以上門。這東西在天朝明著不能做,所以騰訊不可能去搞什麼中介服務平台,讓業主自己帶鹽。倒是9158這種網上夜總會,可以搞出台服務?哈哈,賣藝賣藝。

新媒介,帶來重新共享和組織的方式

新的媒介會改變任何人接觸的方式,也因此會對原有結構進行重構。比如說,如果Uber取代了出租車服務,那麼其實Uber也成了新的出租車服務。淘寶不可能完全取代商舖,這種新的中介模式發展到今天其實其成本已經和實體店舖趨近了。未來線上和線下必然會進一步融合。不過其過程中創造了不少奇蹟。

如果就人們放棄一些不必要的專屬,比如電鑽。有一個中介可以很快很好並且便宜的幫忙實現。你是不需要買電鑽的。這個提供服務最好就在你隔壁。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定地理範圍中,而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一些物理的東西,這些東西目前是不能想音樂那樣通過網絡流淌過來的。所以你想要盡快的拿到,那麼可能是從隔壁拿過來最快了,也就是說要本地還最好本社區內。

當然這個也不是必須的,有些東西的還是可以等。可是,關鍵就在於這裡,當你決定買還是不買時,你除了考慮價錢,你還考慮便利性的,這個我們在一開頭就談到了的。

所以其實就像是一個矩陣,一邊是,便利和不便利,另一邊是便宜和不便宜。便宜的東西你可能不假思索就買了,可是買了之後也肯那個只用過一次。對於這種,好像也沒有那麼多耐用品,所以似乎也不大成問題了,而且即使是共享也似乎送給別人就是。比如一個膠帶,鄰居正好需要過來問,你給他,你可能都沒想他送不送回來。但是如果是耐用品呢?比如我們說的電鑽,你當然還是希望他送回來的。

當然如果是熟悉的鄰居,你其實也不太擔心的,大家還是很自覺的。如果不是熟人呢?你會願意借嗎?如果是有償的呢?你會擔心他不送回來嗎?或者他拿著這個東西破別人門而入幹壞事去了。

再比如說如果是別人有償用你車子呢。你反正正好不出去,車子就呆在樓下,有人借用下還給你錢。額,朋友的話你都不好意思收錢。不熟悉的人嗎,你或許害怕要弄壞了啊,不還了啊,等等七七八八的擔心。

從所有權的角度看,如果是把耐用品的出售變成租賃,並且像債券一樣可以轉售,出售所有權。換言之就像漂流瓶一樣流轉,誰需要就接過去然後持有,接著放出來。如果流轉頻繁的話,這個其實問題不大。而且會有人專門出來出租物品了。所有權有回歸了,只不過這次是集中到了願意為此承擔風險的人。

所以共享某種東西或服務,一旦成為一種可行的經濟,那麼會進行新的中介化,只不過新的中介模式會和舊的有些不同。這個主要是針對標準化,在距離和供應速度上進行變革。共享還有另外有方向是差異化和個性化。衣服估計是最容易想到的一門生意了。如果你和身材相當的人共享衣櫃,想下也是蠻有意思的,只要這樣的打扮是出現在不同圈子的,那麼其實都多彩了不少。還有的就是,女人總會買很多衣服,而很多衣服可能穿幾次。這些當然是可以用來交換的。而交換本身,則也該是一種社交活動。

更多的共享,意味更多的參與

由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本地化共享經濟,會是一種新的社交活動形式。其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與否的問題了,而是有更多的話題。而從公益角度,一個城市的人一起彙集多餘的物品,如衣服,進行公益捐贈則會走出本地範圍的限制,而這種活動本身就有不少了。

但是共享經濟,其本身的意義在於,資源的彙集(信息)和重新分配,做到在地理和時間上的可獲取性。而由互聯網帶來的各種虛擬P2P活動則一如既往的推動共享活動,除了音樂,電影,軟件等,金融如借貸等等則也越來越多的觸及。

互聯網就是一個媒介,而移動互聯網等職能移動設備則更進一步拓展整張網絡,讓人的因素在其中更多的存在和影響。因此帶來的共享,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共享,而是會更多的涉入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回到開頭來說。如果你要做幫別人省錢的生意,或許你需要更多的瞭解客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如果你可以不讓她買電鑽,又可以幫他在需要有個洞的時候可以得到。而想Bezos從賣書開始一樣,總會有可以進行這樣活動的,而且不僅僅是簡單的為了便利,還為了滿足迫切需求。比如,lending club等P2P借貸,比如Uber提供的黑色豪車服務。另外如TaskRabbit等跑腿活。這或許會是一個填空補缺的活,也或許會是個顛覆重構的活。

共享可能一開始是為了分擔,也可能是為了二次資源分配讓資源更合理利用,用起所值。本質上會對供應和使用上進行再次優化組合。拼車拼房能經濟。不過才是開始,讓共享操著專業化和社交化發展,則不僅僅是經濟,而是會有新的局面和風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70

裝逼經濟學| 男人為什麽要送花

眼看著無數中環男已經被Pokemon迷得神魂顛倒,咳咳,作為廣大男粉絲的半財經、半生活服務類博主,蝸牛妹有義務提醒下你們,今年夏天的重大節日——七夕情人節,89日就要來了!

 


希望你們認真看完本文,早日走出虛擬世界,好好工作,好好戀愛,不然下半生真只有Pokemon跟你們共渡了。

 


中環送花禮儀

隨便和金融直男聊到生日啊、各類情人節該有的表現,他們第一反應肯定要送個花吧,還真得很少有女生不喜歡花的。


 

如果非要給送花多加一個場景,那就是女票生氣了!


 

But,你把女票弄生氣了,一束花就想打發,是不是有點沒誠意?

 


節日送花呢,好像又有點隨大流,你們這麽聰明,為啥不能做的更好呢?而且在中環買束花也不便宜,對吧,怎麽也要物盡其用,功效MAX才對,先給你們總結下註意事項:

 

如果有卡片,請寫上名字好麽?追我們的人那麽多,要是非要玩神秘,我們又沒那麽喜歡你,猜錯了人

比起隨大流的節日送花,random day送花更讓人開心的好吧,生活還是很需要一些小小的儀式感的,如果能做到每周街市一束的鮮花擺放在家里,比一年兩次的Armani Fiori更有幸福好好麽。


但如果你們還沒到尋找生活儀式的老夫老妻階段,比不送花更糟糕的,就是很小氣的送不太好看的花,拿著不好看的鮮花走在街上,很沒面子的好吧。


送去家里還是office也要想清楚啊。想滿足女票虛榮心的呢,當然是送去office最好,but如果女票要把花從office拿回家的話,你們最好還是提前感受下你們要送的那花有多沈,提著個果籃重量的花回家雖然有面子,但也really累啊。對於想要低調的女生,就千萬不要送去office讓妹子難做了。

 

當然,送花的最大禮儀是,首先妹子得喜歡你啊,不然收到你的花也不一定會開心,還要苦口婆心和別人解釋:不是我男朋友啦!我還是單身!身邊的朋友還會不依不饒地:是不是眼光太高啦,不要挑啦,看著花他很有誠意的喔!你說這樣,妹子是不是被你的花弄得很難做。



 你當我們是南海,過來宣誓主權啊!


不過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麽作為世界上最沒什麽卵用的東西,大部分的男女都喜歡送花和收花呢?本文下半段請出善用經濟學原理、解答大家各類生活情感疑難雜癥的王澤基教授,給大家科普下。

 


為什麽女生喜歡收花?

之前王教授給大家傳道解惑過在學者進行的相親實驗中,最受歡迎的男女都是又高、想找date、又有約會經驗的人;而大家都喜歡錢多、身材好、個子高、臉部長相對稱的對象。男生喜歡又瘦又吸引人的漂亮女生(如果有共同興趣就更好了),女生就愛又高又有錢的男生。

 

女生之所以喜歡收花,因為從一束花,就能檢驗出男生的好幾點特質

 

花又不是盆景,送來沒幾天好活,然而你還願意送花(所以有男生要留個言告訴我們現在送花的價位區間都是啥樣的麽),至少說明你有經濟實力,去買些沒什麽卵用的東西。 


而且還有什麽能比花更難檢測男生的品味呢?在都送得起花的份上,也要看看誰送的花最合我心意對吧,畢竟花的種類、顏色、朵數有那麽多意義,玩出個花樣真是一點都不難,關鍵是你有沒有閑情逸致和能力,去整個浪漫討妹子開心。


 

雖然很多男生一定會吐槽說,送到Office的花,主要用來滿足女生虛榮心的,但送花對於男生,才是最高級的裝逼好吧。

 

為什麽這麽說?你們自己想想,要怎麽顯示出來你們的聰明有逼格,是靠鬥手表,整天從袖扣到西裝口袋巾一個都不能少,還是整天要把自己從哪個學校畢業、在哪家牛逼的機構工作掛在嘴上?

 


拜托,什麽比送束花更能含蓄的表達出來自己很聰明、很有錢、很有品位、還知道浪漫,更能展現自己優秀基因的呢行為呢?

 

送花的真正本質是展現男人的逼格。

 

插播一段,於是我問王教授:所以你都是怎麽給太太送花的?答曰:我不送花的,然後在電話里問他太太:老婆,你說我的聰明才智,是不是不用通過送花來展現?

 


王教授自黑的解釋是:多少MBA老師是好的管理人才?我們經濟學家不一定是好的操作人員啊,怎麽解釋和怎麽做是兩回事反正他已經結婚了,沒結婚的小哥,我建議你們不要太藝高人膽大。

 


為什麽男生喜歡送花?

好了,知道你是一個有錢、有閑、有逼格、有浪漫的優質男了,那有想過你們最怕什麽?怕女生愛你的錢,多過愛你的人對吧(像王思聰那樣,錢成為他人一部分並不在乎旳,還是少數)。


那麽送花也是一種信號。因為花是這麽一種神(wu)奇(liao)的禮物,不愛你的女人會覺得不喜歡,真心愛你的才會覺得開心(想想上面那個被你的花弄得很難做的女生)。

 

像鈔票、紅包、香奈兒包包這種,人見人愛的禮物,不足以篩選出女生對你的真心喜愛程度。記住,禮物是表達愛意的信號,送點只能在互相喜歡的前提下才對對方有意義的禮物。

 

好了,最後寫到這里,廣大男性同胞可能還是覺得送禮是個大難題,除了可以看看之前給你們寫的送禮指南外,最後再奉上些妙招。

 

一般來說,女生給女生送禮物,都會很到點,比如之前那個非常令人驚喜的氣球。我有個閨蜜送出的禮物,就經常被收禮朋友的同事誤以為是追求者送的,我找她拿了點送禮清單:

 

送過花加馬卡龍的組合;

送過Tiffany的項鏈;

送過Mikimoto的珍珠項鏈;

送過護照夾;

送過好吃的零食(已經夠你們用上一段時間的了吧)

 

要是嫌市場策略太過集中,我還有個好辦法。你們辦公室總有女同事的吧,當中總有品味還不錯的吧,她們也會淘寶什麽的吧,下次她們買東西時候,你跟著加單就O了!

 

最後王教授還給你們推薦了本書,來默默提高你們的智商和逼格。

 


Why Beautiful People Have More Daughters: From Dating, Shopping, andPraying to Going to War and Becoming a Billionaire》,給你們解答為什麽女生不喜歡只在節日里被送花(因為沒有辦法表現男性的能力和優秀基因)。


祝各位有需要的粉絲裝逼成功!



蝸牛妹
坐標中環,犀利解讀中港金融市場,橙新聞及華爾街見聞專欄作家。

八卦什麽,偶爾也是不要不要的~~~

微信號:hkwoniume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75

名人隨便說了一句話 我們卻用它裝逼了半輩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4/164586.shtml

名人隨便說了一句話 我們卻用它裝逼了半輩子
小馬宋 小馬宋

名人隨便說了一句話 我們卻用它裝逼了半輩子

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完全完美的策略,每個策略都需要取舍。

來源|小馬宋(ID:zhongguowenlian)

文|小馬宋  

這個話題源於前幾天在知乎上回答的一個問題,問題如下

廣告業很早就流傳著約翰·沃納梅克曾提出過一個觀點,被稱為廣告營銷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I know half of my advertising costs are wasted, but I don't know which half. 

timg

「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我們能不能搞清楚這一半究竟浪費在哪里了?

下面是我寫的答案,同時加了一些補充:

廣告行業有兩句很著名的話。

第一句是“不做總統,就做廣告人”,通常是外行人拿來恭維廣告行業的。這句名言來自羅斯福,而這個廣告人其實是有特指的,指的是著名廣告人拉斯克爾,他也曾經是羅斯福的宣傳部長和運輸委員會主席。所以,這句話不是給廣告人貼金,而是稱贊拉斯克爾的。

timg (2)

第二句就是“我知道在廣告上的投資有一半是無用的,但問題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這句話在廣告界很有名,但我並不覺得它解決了什麽問題,或者說天天說它有什麽意義。

做傳播,我們當然希望越精準越好,但問題是我們不太可能做到完全精準,另外,即使是完全精準了,也未必是好事。

實際上,從某個角度看,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浪費的,為什麽我們要單單拿廣告業說事呢?

你參加高考,明明考題只有50道題,你卻做了5000道練習題,就是為了能做對更多的50道題目。這5000道題,你說是浪費,還是沒浪費呢?

你追一個姑娘,用了20個方法,只有一個打動了她,你說那19個就不浪費嗎?那是必要的浪費。

一個公號有2000萬粉絲,但是願意為他們電商付費的只有100萬,其他的粉絲沒有用嗎?

朋友圈每天有100條更新,只有3條對你有價值,你怎麽避開那97%?答案是無法完全避開,可以選擇不關註某人,但最終還是無法完全避開。

你去法國旅遊,路上來回要兩天時間,這兩天是不是浪費呢?

我覺得我們太糾結於這個問題了,甚至常常拿這個問題來調侃自己這個行業,以及用這樣一個名言來證明自己自己的專業身份。

與其糾結於是否浪費,不如坐下來想辦法改進你的投放策略。

最簡單的,是基於常識、經驗和調研的判斷。你的目標客戶是商旅人群,那麽去農村刷墻肯定就浪費更大,做機場廣告就浪費更小。

你的客戶北京的更多,那就先別在上海投廣告。(聽起來很可笑是嗎)

你面向母嬰市場,那就在幼兒園和兒童樂園附近投燈箱廣告唄。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我們投廣告,廣告的覆蓋面和知名度適度擴大和浪費也許是必要的。

你選擇精準投放,比如用大數據來做feed流廣告,很可能的結果是你失去了大面積曝光的一部分機會,所以有很多只做百度推廣的品牌,可能很精準,但大眾完全不知道他們的牌子,如果百度推廣哪天無效了,他就無法用知名度來換取銷售。

世界上幾乎不存在完全完美的策略,每個策略都需要取舍。

1

我們可以做到的,只要選定目標,盡量高效、精準的實現目標就好了,不管是廣告營銷,還是做人做事。

PS:你也真的有可能知道你的另一半廣告費在哪里浪費了,比如你在地鐵投放面向男士的廣告,坐地鐵的女士們就正在浪費你的廣告預算。

廣告投放 營銷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