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成了首富 當地主


2010-03-11  TNM





上 週最熱門的新聞之一應當屬於宏泰集團創辦人林堉璘成為台灣的「真首富」了吧? 據媒體估算,他所擁有的土地市值將近新台幣1,431.65億元,超越郭台銘所持有鴻海股票市值1,392.54億元。不過,我不免要小小吐槽一下,這個 計算方式的草率。因為再有錢的人買土地也不可能全部用現金,如果把貸款扣掉的話,誰的「淨資產」能登上首富,可就還在未定之天了。

地主首富 房市警訊

雖 然什麼人當上首富,對於一般老百姓甚至於當事人來說,並沒有太大意義,不過,他們是如何當上首富,可就充滿許多含意。首富就像是台股股王一樣常常在輪替, 什麼樣的企業當上股王,往往都是產業最好賺的時候,多半也意味著距離股價高峰已經不遠,接下來就是逐漸往下走,過去的被動元件、博奕概念以及太陽能無一不 是如此。那麼,當地主成了首富,是否也就意味著台灣的房地產距離高峰已經不遠了呢?我認為,機會相當高。

近期除了首富的新聞之外,許多話題也都圍繞著房地產市場,包括國有地的禁售、課徵豪宅稅、金管會要求壽險業別炒樓等,然而,這些被戲稱為「花拳繡腿」的禁令,就好似在為房巿的329檔期熱身一樣。

日 前媒體報導的台北市建案開價動輒每坪70~80萬元起跳,有些位於傳統豪宅區的建案,每坪開價更是直接站上150萬元。以台灣近幾年來,平均國民年所得 15,000美元(約新台幣48萬元)的水準來看,一般老百姓工作一年,然後,不吃不喝,可能連台北市的1坪房子都還買不起。

資產泡沫 鑑往知來

台 灣最近一次大型房地產泡沫是發生在1990年,當時會發生資產泡沫是因為央行阻止台幣升值而釋出許多「新」的新台幣所引發。1986、1987年,貨幣供 給額M1b年成長率分別是為51.4%、37.7%,這是自央行有統計資料以來,第一次突破30%。台股由1987年的1,735.7點開始上漲,直到 1990年2月衝到台股的歷史高點11,983.5點,台北市房價指數則是從1987年的基期100點上漲到1992年的238.4點。

然而好景不常,1989年2月,央行調升存款準備率並對銀行的住宅放款實施管制措施,使得貨幣供給快速緊縮,1989年的M1b年增率僅剩下4.97%,而1990年更是出現6.6%的負成長;台灣股市在1990年全年跌掉了9,071.3點,是的,你沒有看錯!

隨後,房地產在1992年見到高點之後,在4年之內下滑了20%,一些郊區或二級城市的房價甚至出現40%以上的跌幅,若以貸款的槓桿效果來看,其所造成的損失甚至還遠超過於股票市場。

回 顧這段歷史的時候,突然出現一種似曾相識的「既視感(Déjà vu)」,包括央行阻升台幣、M1b創新高、股市資金行情、房地產創新高…這些用語好熟悉啊!沒有錯,現在台灣重新走上20年前的路,而2009年正是自 1986~1988年以來,台灣第二次M1b年增率突破30%的年度。目前,全世界進入緊縮資金的循環,當台灣央行開始加入後,很可能也就是首富要換人做 做看的時候了。

所有的泡沫就像是地震一樣,你可以知道它一定會發生,但卻無法準確預測發生的時間點。台灣也是一樣,我認為,房地產泡沫終究 是要破的,也因此,我不會建議大家隨著媒體起舞,在目前房地產熱到最高點時,進場購屋,而當央行敲響緊縮資金警鐘之時,也請各位降低手中持股比重,特別是 高負債比與存貨週轉速度較慢的營建公司,將會是泡沫破滅後最大的輸家。

艾利克斯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畢業,具證券分析師CSIA執照,擁有十三年台股投資經驗,

目前以Kinopio為名經營搜股網部落格,並擔任聯合新聞網理財會客室專欄作家。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48

安博凱售中嘉 百億獲利課稅二億 台灣成了私募基金「免稅購物天堂」

2010-9-27  TWM




外資私募基金近來紛紛準備出脫有線電視股權,由於不符國內課稅規定,上百億元獲利又相當驚人,引發違背租稅公平的批評。政府應立即圍堵這塊嚴重漏稅的灰色地帶。

撰文.周岐原

亞 洲私募基金業者安博凱(MBK)出售台灣第二大有線電視系統中嘉網路,進入最後關頭,據傳最後成交金額可能達到新台幣六五○億元,成為亞洲今年最大的私募 股權交易案。台灣的有線電視交易案創下天價,但是政府卻一點都笑不出來,因為安博凱只需繳交千分之三證交稅,與一般散戶相同。

安博凱於二 ○○五年成立後,隔年底就以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八○億元)奪得中嘉六成股權,並向銀行聯貸取得二八○億元資金。在貸款未還完之際,安博凱就要以六五 ○億元的天價出售中嘉股權,短短四年,獲利率高達八五%,也就是說,安博凱今年就可以捧著一七○億元現金獲利出場,這其中還未計算四年來安博凱在中嘉所獲 得的股東分紅。

就在政府財政吃緊之際,國稅局也在緊盯這項巨額交易案,「很遺憾,幾乎是一毛都抽不到」,一位國稅局人員私下無奈表示,外資 這回能夠大賺一票,主因是證券交易的資本利得免稅,加上私募基金多透過境外法人身分來台,不適用最低稅負制有關「須在中華民國登記」的課稅規定,所以才能 夠成功地在兩端避稅。

相對地,假設賣方是設籍國內的企業,即使證交所得免稅,這六五○億元仍要併入最低稅負制計算,若以一○%稅率來說,國 庫至少多了六十五億元稅收。然而在一旁乾瞪眼的國稅局,只能針對賣方課徵千分之三的證交稅,也就是說安博凱只要繳二億元稅金就可以走人,嚴重不符私募基金 所得比例。這種所得極高卻課不到稅的交易,明顯違背租稅公平的基本精神。

透過投資有線電視,外資私募基金到底賺多大?真實的獲利幅度,可能都在一倍上下,探究箇中原因,就是私募基金採用的是高額融資槓桿。

銀 行業者表示,私募基金投資國內有線電視業者,往往不是全數自行掏錢,而是自備五成金額,餘款則透過國內銀行融資五成來給付。由於這些私募基金實力雄厚、放 款「出事」的風險甚低,故銀行普遍對放款態度「樂觀其成」。近年由於利息低落,銀行不敢隨便放款,惟有購買有線電視的私募交易,因為貸款利率可比一般利率 加收一%(一百個基本點),對銀行而言收益更佳,成為少數銀行用來消化爛頭寸的去處。

私募基金成立目的,本就是追求高額報酬,至於長久經營旗下事業,從來不是私募基金的當務之急。然而在外資私募基金紛紛「來台採購」時,原本就財政告急的政府,要如何修補稅務漏洞,避免台灣成為私募基金的「免稅購物天堂」,還有待當局有所作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3

中國拚造城 台商成了對岸資產股

2010-12-20  TCM




未來十年內,中國將讓三億人變成城市人,成為全球最大的城市化國家,也興起了地球上最大的造城運動。

但這股造城運動不止是讓農村變城市、讓舊城市變成新城市、讓中國處處是工地,也造出大問題來,城區動輒擴大十倍甚至百倍,連沙漠中都能造出空城,也造出貪官與汙吏,連台灣的上市公司都被影響到,變成了土地暴發戶。

荒謬一: 窮縣硬舉債,造出爛尾樓

花大錢蓋新城,全球最知名的案例就是中東的杜拜,但在中國到處都是杜拜傳奇。 一樣是荒漠地區,窮縣竟然舉債蓋新城,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清水河縣,這是一個年收入只有人民幣三千多萬元的縣市,在中國被定義為貧困縣市,但這個城市卻像中東的杜拜一樣創造了沙漠中的奇蹟。

因為這個城市竟然斥資人民幣六十多億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建新城,而且整整花十年的時間造新城,但結果就是留下豪華的政府大樓與一堆爛尾樓(中途停擺無人接手的樓房)。

為何清水河縣造新城的運動會停擺,答案跟杜拜泡沫是一樣的,因為清水河縣的收入根本無法支撐建設費用,因此工程無法持續下去,現在更慘的是,清水河縣光是每年的利息多達人民幣上億元,要不吃不喝四年才能還清利息。

荒謬二: 高房價鬼城,沒人要去住

沙漠的奇蹟不止一個,中國還有一個富有的地方蓋出空空蕩蕩的鬼城。中國有一個內陸城市被喻為有潛力超越香港成為全中國人均收入最高的地方,它是三面被黃河環繞,蒙古帝國創始人成吉思汗的長眠之地,內蒙的鄂爾多斯市,翻成漢語是眾多的宮殿的地方。

現在這個城市靠揚眉吐氣(羊毛、煤炭、稀土、天然氣的諧音)發財,於是它也蓋起新城,在一片荒漠中建起一座新城名叫康巴什。這裡原本住一千四百人,用了六年造新城,變成方圓近三十二平方公里的現代化城區,初期容納三十萬人,未來則高達百萬人。

但美國《時代》雜誌為它拍了一個攝影專欄,稱它是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廢墟,因為這個新城完工後,經常街上空無一人,被稱中國的鬼城。

一個嶄新的城市為何沒人住,原因就是這裡本來人口稀少,接著是中國每蓋一個新城區,就是等於房價要上漲,現在鄂爾多斯康巴什地區房價每平方米人民幣七千元,比金融海嘯前翻了一倍,也比舊城區漲得還要多,因此也就沒人要去新城住。

但 沒人要去住,中國式的造城運動還有一個高招,那就是把所有的政府機構、公共建設、學校等等搬到新區,甚至用補貼的方式要公務員去買新城區的房子,市價每平 方米人民幣七千元,公務員在新區買房子,就只要三千元左右。這樣好不容易,鄂爾多斯三十萬人的新城市,現在號稱有住民三萬人。

只是,明知可能造出鬼城,中國還到處在造新城,除了促進城市化進展之外,地方政府有什麼利可圖?

再往江南的杭州看,當杜拜泡沫尚未浮現,杭州前市委書記王國平喊出杭州要成為中國的杜拜,他推出了堪稱中國最大的造新城運動。

一口氣要沿著錢塘江打造十座新城,總面積達四百四十一平方公里,相當於造出一個半的台北市來,預計居住人口將超過四百萬人,等於要讓人口六百多萬的杭州,突然增加出六○%的人來。

可怕的是,新城的地價高得嚇人,聯發紡織杭州總經理李淑雅指著錢塘江的新房子說,金融海嘯時每平米人民幣六千多,現在竟然是二萬八千元,漲了三倍半。但地鐵等設施還在興建,未來還可能上漲。

與台商何干? 徵地補償費,獲利破億元

龐大的投入經費與驚人上漲幅度,代表中間可能產生的弊端,於是還沒等到新城完成,王國平就下台了,中國官方的中評社發文批評王國平主政十年、爭議十年,甚至是充當房地產業者的代言人,當地杭州居民更直指他是貪官。

只是,中國造新城運動再大跟台灣怎麼會有關係?其實大大有關。走在杭州的新城區,嶄新的商業大樓與住宅區中居然有紡織廠,竟然就是台灣新纖的杭州廠。

新纖代理發言人鍾永鴻說,十多年前,新纖在杭州投資買下了這三百多畝的土地,當時四周都是荒野,新纖還是第一家進駐這個工業區的業者,因此落腳在大馬路旁的第一排。但今天的新纖被新城包圍了,地方政府出面要新纖搬家。

先來後到有個順序,地方政府自然不敢強徵台商的土地,所以現在新纖等著大陸官方替它找工業區的土地,然後用市價賣回給地方政府,一來一往之間有人民幣數億到十億元的收益,台商竟然成為大陸造新城運動的資產概念股。

這樣的公司其實很多,在昆山就有冠軍磁磚跟金洲兩家上市公司,土地被地方政府收回,帶來豐厚的土地處分利益,都能貢獻近一個股本的獲利。所以中國造城運動,雖然造出了鬼城與貪官,但也讓一個接一個的台商突然間成為土地暴發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7

打造超過二百位千萬富翁 王品上興櫃 成了「餐飲新貴」製造機


2011-5-2  TWM




台灣最大連鎖餐飲集團「王品」,即將在四月底登上興櫃、明年上市,這也揭示了「餐飲新貴」時代正式來臨!王品掛牌價預計為三○二元,將為身兼股東的王品員工們帶來大筆財富,只要領有四張王品股票,就是百萬富翁!

撰文‧林讓均

四月二十九日即將登上興櫃的「王品餐飲」,預計承銷價三○二元,依去年十三.三五元的每股稅後純益(EPS)計算,本益比高達二十二倍。同時,公司正計畫上市事宜,預計十月底送件,明年第一季掛牌上市。

迥異於一般企業主高調談上市,三月三十一日王品股票公開發行時,王品不但沒有舉辦記者會,也沒有發出任何一紙新聞稿。王品餐飲董事長戴勝益本人對上市也十分低調,甚至接受採訪時還公開呼籲投資人不要買王品股票。

由於近年獲利豐厚,不缺錢擴展業務,外界實在看不出王品餐飲上市的理由。以往抗拒上市的戴勝益,現在在想什麼?戴勝益解釋,沒有貸款、用現金做生意的王品 餐飲,上市是為了三大目的:一、讓財務更加透明化;二、讓國外的潛在合作夥伴更願意和王品合作;三、希望透過上市,招募更多優秀人才。

億元身價股東就有三十五位財務透明化是沒有問題的,翻開王品餐飲的公開說明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巨細靡遺的記載,就連大股東為了避稅所做的股權轉移,都做了明確說明。

在海外事業合作部分,王品也以品牌授權方式,與泰國MAI TAN公司合作,第一家「陶板屋」今年七月就要在曼谷開出。「用品牌授權的方式,不用自己投資,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戴勝益表示,將循此模式進軍東南亞餐飲市場。

至於招募人才,則沒有比因為有「市值」可計算,而創造出來的數百名「餐飲新貴」,更具說服力了。

儘管王品內部規定員工不能炒股票(持股不足一年,就算炒股票),也不能在上班時間談論股票,但畢竟是自家股票要上興櫃,在今年的王品家族大會上,員工們還是忍不住交頭接耳,討論彼此拿到幾張股票,也順便估算一下彼此的身價。

翻開王品的公開說明書,股東人數多達一二八四位,以承銷價三○二元計算,一億元身價以上的股東就約三十五位,而千萬元身價以上、不到一億元的股東也超過二二○位,此外,至少還有五百位百萬富翁,儼然是台灣業界新一代的「富翁製造機」。

「王品簡直就是餐飲界的『科技業』,不僅可以全員入股,而且配的是高價股,營業毛利與EPS還比一般科技業高出許多!這是一個『餐飲新貴』正在崛起的時代!」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李培芬如此評論。

王品持股最高的個人股東劉採卿,正是王品董娘、戴勝益的妻子,持股達四.四七%;而在個人股東排名中只名列第四的戴勝益,持股達二.四九%。但若加總戴勝益夫妻及兩位子女的持股數,持股比率將近九%,全家身價超過十六.五億元!

此外,王品最大法人股東「王品戴水社福基金會」,持股八.八%,以及持股七.二五%的中國信託商銀劉採卿信託專戶,都是戴勝益捐贈,將作為照顧貧困小孩與王品同仁的慈善基金。打算捐出八成財產的戴勝益,未來只打算留給自己與妻子一成財產,另外一成則平分給一兒一女。

而主導公司重大決策的「六人小組」(即董事會成員),除了董事長戴勝益之外,副董事長王國雄與陳正輝、石二鍋總經理曹原彰、夏慕尼總經理楊秀慧、大陸事業群總經理李森斌等五位核心高層,持股都在一、兩千張以上,身價皆突破五億元。

領先餐飲業首創全員入股

不要以為只有高階主管可以領股票,事實上王品已經領先台灣餐飲業界,進入「全員皆股東」的時代。當年,戴勝益看海豚表演時,領悟到海豚乖乖跳火圈的動力,就是來自立即獎賞的鮮魚,他因此發想出一個「立即分享、即時獎勵」的「海豚哲學」。

二○○九年王品集團發動兩波員工認股,只要是年資滿一年的王品全職員工就可認一張股票,每股依當年淨值二十二.一七元認購。王品人事總監許燕閣表示,王品 的股票配發基本上分為四種職級:總監以上、區經理、店長與主廚,以及副店長以下的全職員工,依照職級的不同來加計年資、配發股票。

講求「內部創業」的王品,相當厚待如同單店董事長的店長與主廚,一位店長按年資可以領到三十至七十張股票,而主廚也通常有二十到六十張的持股空間。

「在王品做廚師,真的有前途啦!」夏慕尼鐵板燒台北光復北店主廚蘇忠獻說,到王品集團已經十四年,也參與過夏慕尼品牌的草創時期。今年三十七歲的他,才剛 與戴勝益爬完海拔五三六四公尺的聖母峰基地營,下了山、股票要掛牌了,領到七十張股票的他,身價也像登山一般、攀上二千多萬元的新高點。

員工分紅比率提高到三三%當王品的員工的確令人羨慕。過去,每家店每月都提撥獲利的二○%來犒賞店內員工;現在,王品用來獎賞海豚的「鮮魚」愈換愈大尾了,從今年起,店頭獲利提撥分紅的比率將提高到三三%,為的就是彌補股票分配的落差。

當王品的員工很好,那當王品的股東如何呢?「王品看來是對的公司,也是對的產業,如果是長期投資,應該無須太在意現在的股價。」呂張投資團隊總經理張献祥分析,王品的市值營收比約二.六倍,和KY美食、新天地等同業比起來並不算高。

不過,依據「王品憲法」(公司章程)第九條明文規定:「奉行『顧客第一、同仁第二、股東第三』之準則。」也就是,股東利益是排在員工利益之後,當王品的外部股東還是要觀察,豐厚的員工分紅是否會稀釋股利。

此外,自○三年開始,王品集團以旗下兩個指標性的西餐品牌「王品」與「西堤」打前鋒,在中國大陸的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布下據點,今年也將前進成 都、重慶等內陸城市,預計中國店數將達到五十五家店。「我們預計二○一三年會是展店爆發年,中國達百店規模之後,展店數才會整個爆發出來!」大陸事業群總 經理李森斌很有信心地表示。

儘管王品在大陸市場的成長性令人垂涎,但根據公開說明書,台灣王品並未持有任何大陸王品的股權,兩者只存在「品牌授權」關係;已授權成立的大陸王品牛排與西堤牛排,主要仍由台灣王品的董事會成員個人所持有。

隨著大陸事業的快速擴展,未來兩者之間的股權如何變化,值得投資人留意。

30歲店長 身價達千萬

70年次的陳宏智,是西堤牛排的宜蘭店店長,今年才剛要滿30歲,就已經擁有上千萬身家。17歲因為打工進入王品集團,累積約10年資歷的陳宏智分配到33張王品股票,一夕間成了鍍金的「餐飲新貴」!

「我算是一路跟著王品成長,像是搭上了一個餐飲時代的浪潮!」因為家境問題、只念到高中的陳宏智說,本來家人並不看好餐飲業,覺得端盤子賺不多,但沒想到他26歲就晉升為店長,年薪破百萬元,不但幫家人還了三百多萬元負債,還有能力為父母在桃園購置新屋。

對陳宏智來說,王品提供了內部員工創業的舞台,讓他得以挑大樑,經營宜蘭的第一家西堤牛排。「我不會賣股票,因為我相信我在王品的前景可期,王品股價當然也會蒸蒸日上!」他說得相當篤定。

黃金十年,兩岸拚千家店去年王品集團兩岸共164店、合計營收達新台幣70.8億元,較前年成長34%;其中台灣營收達57.5億元,較前年成長36%。

為了趁勝追擊,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喊出2012年「直營店250店、營收100億」、2020年「直營店1000店、營收400億」的遠大目標!對戴勝益來說,從今日算起至2020年,就是王品爭奪兩岸連鎖餐飲第一品牌,甚至往海外市場攻城掠地的「黃金十年」!

王品餐飲

成立時間:1993年

董事長:戴勝益

資本額:6.15億元

旗下品牌:王品、西堤、原燒、夏慕尼、陶板屋等10個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93

【麻煩大了】長江裡的鳳凰咋成了落湯雞

http://www.infzm.com/content/69309

一邊是報捷,不斷地報捷!

來自日前召開的長江航務管理工作會議消息,2011年長江幹線貨運量達到16.6億噸,同比增長10.5%,在2006年首次超越美國密西西比流域後,這已經是第五度蟬聯世界內河運輸冠軍。

此前的好消息是,十二五計劃期間,政府財政對內河航運投資將較上個五年多出2.7倍,僅中央財政一塊就至少貼補500億元。交通部長李盛霖坦言,內河水運發展已上升至國家戰略!

一邊是報虧,持續地報虧!

作為中外運與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兩大央企4年前合併後置於中國第一黃金水道的上市旗艦,長航鳳凰(股票代碼:000520)已透出口風:2011財年預虧8.7億至8.8億元,其每股收益已為﹣0.65元,而淨資產收益率則是﹣76.8%。

3個月前還宣稱有重大重組事項並停牌兩月,為何長航鳳凰如今竟會以此面目示人?別忘了,這其中還有財政返還補貼的3000萬沖抵呢。

自2006年與中石化資產置換重組以降,除了2010年勉強扭虧——幸虧有4000萬元的搬遷補償和1190.8萬元的財政返還,長江裡的鳳凰面對一路飈升的市場體量,似乎連口殘湯冷羹都未分到,不是說同業競爭只有3萬個體蝦兵和不成氣候的三百餘企業蟹將嗎?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2011年9月26日至30日5個交易日內,身為大股東的長江航運集團連續減持372.5萬股,套現1413萬元,擺明對膝下不肖之子的不信任。

要不是11月初再度宣佈資產重組,去「河」奔「洋」,相信絕大多數投資者早早用腳投票了。可偏偏又在之後5次公告「重組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慣聽反話的資本市場直把告誡當調情。

事實證明,一廂情願往往引來萬念俱灰。當公司方面宣佈因與大股東中外運業務衝突,且國際板遲遲未開重組失敗後,三個跌停一字馬就在意料之中了。

難道長航鳳凰兩大股東事前未估量上述風險?本就爭議不斷的國際板難道會因一家虧損經年的公司提前墜地誕生?有業界分析人士指,自上次剝離石化資產注 入航運和物流資產,每逢虧損,該公司舉出的理由往往就那麼幾條,如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持續下降,油價不斷上升;或偏他家吃虧,三峽等礙航閘壩問題遲遲不得 解決,人工成本連續疊加等。

討論鳳凰如何褪變成落湯雞的深層原因,僅站在該公司立場,一味責其經營不善,僅靠資產騰挪和變賣苟且而活是簡單的。如若將視角放寬,又會得出別樣的答案。

2005年12月27日,正致力對央企進行深度改革的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將一項「第一」遞給了中外運這家綜合排名難入百強的央企:首次空降原五礦集團 的舵手、5年間將其營業額銳升120億美元的苗耕書為外部董事兼董事長;同時作為試點,第一次在董事會中由外部董事佔據多數。有意味的是,此次改革的理由 恰是中外運「不夠大,也不夠強」。

之後,以縮減央企總體數量為背景,由國資委操刀歷經兩年完成了中外運與中國長江航運集團的再度合併。也就是這一刻,長航旗下的長航鳳凰換了東家。

表面看,這是一樁門當戶對的姻緣。一個是中國最大綜合物流公司和國際貨代公司,最大航空貨運和國際快件代理商,第二大船務代理公司;一個是中國內河最大骨幹航運集團,唯一涉足遠洋、沿海、長江、運河的全能選手。將這兩人送入洞房,豈不美哉!

但現任中外運長航集團副董事長趙滬汀曾說:「我們兩家不重組,都沒出路,如果不重組,可能就叫人給組掉了。」一語破天機!

抱著「不被組掉」的目的,兩家公司合併後仍然在強調自己的主體性。甚至在整合初期,兩家央企就未來的企業英文名稱、標識等事項都頗多爭執。本屬弱勢 地位,遲早嫁人了事的長航一直希望在新標識中加入自己的縮寫「CSC」,而隨著資產總規模擴張一倍,少了「被人組掉」可能的中外運則堅拒。

集團層面如此,作為繼子的長航鳳凰更是徬徨。在2011年末的那出重組劇中,長航鳳凰所謂與大股東的業務衝突,更是凸顯了這一矛盾。中外運、長航, 加上來自央企內部的眾多外部董事,在這個合併後的大家庭中,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但究竟誰來改變長航鳳凰這家靠水吃水的公司的命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86

【放言四海】豐田怎麼成了美國車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192

2012年7月,我到芝加哥大學法學院學習「法經濟學」。講到公司重整的時候,教授先給我們講解企業的性質。教授拿通用汽車公司為例說明這樣一個道 理:公司的價值在於組成公司的財產的價值。而組成公司的財產的價值在於,組成公司的不同利益關係人以及公司的資產之間形成的「關係」。講到這裡,教授笑著 說:「你們知道,在美國人眼裡,豐田車不是日本車,而是地地道道的美國車。豐田車生產、研發、銷售都在美國,這不是美國車嗎?」教授告訴我們:「美國人已 經從內心裡把豐田車視為美國車了!」

豐田車也是按照這種方式和美國人溝通的。打開豐田英文官網的主頁,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豐田曖昧地炫耀和東道國美國的關係如何密切:1957年開始在 美國營業;平均每小時在美國投入的研發費用是100萬美元;給美國帶來的直接投資額為180億美元;2011年度美國市場銷售量為1763595輛;銷售 額為249億美元;在美國生產了9款普通車型、9款混合動力車;在美國市場銷售的混合動力車超過100萬輛;為美國創造20萬個就業崗位。

美國人對豐田的認知,折射了經濟全球化時代跨國公司與國家和政府之間的關係變遷。在生產與貿易國際化程度處於低級階段的時代,公司仍然處於地方化階 段,公司的本國背景很強。當生產、投資以及貿易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強的時候,公司逐漸走出地域限制,形成跨國公司。此時公司不再為某一特定國家服務,而是 以全球公民的身份活動。跨國公司的總公司及其子公司和分公司之間,以規範的全球通行的公司治理原則為基礎,彼此通過契約關係進行商業活動。此時位於東道國 的子公司,在法律上成為受東道國法律保護的商業實體。甚至於總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子公司照樣運轉。比如2008年通用公司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通用在華子 公司照樣盈利。從經濟學的角度,子公司與東道國的股東、債權人、供應商、消費者、社區已經形成了具有穩定價值的「關係」。這種關係的整體構成公司的價值, 也是公司對東道國的商業貢獻。所以,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從公司所形成的經濟價值的角度判斷其屬性可能更有意義。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克萊斯勒瀕臨倒 閉,意大利的菲亞特收購了克萊斯勒,成為克萊斯勒的母公司。試問:克萊斯勒是意大利公司還是美國公司?

豐田在美國的生產、研發、銷售等一系列行為所形成的巨大價值,都構成了美國的國民財富。美國人視豐田為美國車,既反映了美國人的實用主義國民性格,也符合現代社會企業價值與國民財富之間的基本邏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56

一張圖告訴你Bridgewater憑什麼成了全球最大對沖基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760

ZH:Ray Dalio的Bridgewater管理著1380億美元資產(包括Pure Alpha的760億美元和All Weather的630億美元),對於那些想要效仿全球最大對沖基金的人來說,要做的很簡單,那就是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重複下圖所顯示的業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34

IPO成了「絞肉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740.html

解讀IPO撤單榜

4月3日,證監會公佈了第一批IPO抽查企業名單,30家。劉暢深深舒了口氣,他供職的企業不在其中,身為公司董秘,3個月來,他終於可以暫時睡個安穩覺了。

這場在註冊會計師眼中「超越日常審計要求」的IPO財務核查風暴,讓891家排隊IPO的企業,在3個月時間內,縮水近三分之一。167家退出,109家申請中止審查,僅剩615家尚在排隊。

4月9日,證監會財務抽查工作正式啟動,30家「上榜」企業屏息凝神。而撤單的167家企業,除了個別已開始躊躇滿志再次衝擊IPO,多數黯然神傷。「6年止步金融街。」一位董秘在企業IPO撤單後,發出這樣一條微信。

被套的企業

和前期遞交財務報告的「大塞車」類似,IPO撤單企業也集中在3月30日、31日兩天。主板與中小板,兩天撤了41家企業。「與其讓自己成為媒體關注的唯一焦點,不如大家商量好一起撤,分散注意力。」某業內人士猜測。

有關撤單背後的原因,受訪企業大多不願表態。但從會計師事務所、券商等中介機構口中,可窺得一二。「基本都是業績問題。」在一家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杜威說。

為適應不同類型企業融資需要,目前國內創業板對發行人設置了兩項定量業績指標以供選擇:一是要求發行人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淨利潤累積不少於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二是要求最近一年盈利,且淨利潤不少於5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於30%。

「這種要求是違背市場規律的嘛!」浙江自由投資人楊光瀾直言,「任何產品都有生命週期,怎麼可能做到連續增長呢?」

而採訪中,幾乎所有撤單企業也均將業績受損的原因,歸咎於2012年宏觀經濟低迷。既然如此,為何在年底業績已明了的情況下,企業還會扎堆上市?又為何非要等到3月31日財務核查最後時限才選擇撤單?

「去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多是被套了。」劉暢說。

創業板自2009年設立以來,在多數企業、PE眼中,仍是「市盈率更高,融到的錢也更多」的平台,「不少企業爭著上創業板,多少也有點這方面的原因。」劉暢稱。

但意外的是,2012年11月,證監會突然暫緩IPO審核,並在今年1月8日正式對外宣佈進行IPO財務核查。因「堰塞湖」被迫排隊等待至2013年的IPO企業,財務審查年限又增加了2012年。而大多企業受宏觀經濟影響,2012年業績下滑,不能達到創業板上市要求。

「如果沒有」堰塞湖」或者財務核查,可能企業沖一沖也就過會成功了。」浙江某製造企業董秘稱。據其介紹,幾年前股市一片大好,有家公司老闆最初是靠民間借貸投項目,想上市後再讓資金周轉開來。當時,這樣賭一把的企業也最終成功上市了,而且現在經營得還不錯,「不過今年形勢下這種賭一把的心態估計是不行了。」

「創業板對業績成長性的要求,多少會讓企業感覺有些不公平。」劉暢說。在北京金融街籌備上市期間,他看到不少申請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業績下滑了可能不到10%,就必須撤單;而申請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業績下滑20%的也有,卻沒有對上市造成影響。

IPO撤單的另一原因,劉暢認為是財務造假。

「就往年來看,大部分企業利潤是五六千萬元,計算下降了10%,也就是五六百萬元,通過一定的財務調整,補上這筆錢應該很容易,但今年沒人敢做這個事情。會計師事務所以前可能對一些不規範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必須認真審查。」

證監會在選擇第一批IPO抽查企業名單時也稱,「鑑於本次專項檢查的目的在於推動中介機構歸位盡責,因此抽查過程將對以往存在違規行為的中介機構有所側重。」

但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杜威卻並不認為「惡意財務造假」會存在。「造假對大所和執業人員來說,風險成本太高。一旦被發現,除了面臨高額的罰款之外,事務所還可能被吊銷證券資格,執業人員也會被逐出這個行業。」不過,他同時也承認,「以前項目人員不會主動質疑企業財務造假,只有造假事實能明顯看出來的,我們才會去查。現在審查的角度變了,效果肯定也會不一樣。」

損失誰來負

劉暢接受記者採訪時,正準備去「榮大快印」打印材料。「2萬元押金放在榮大,現在已經用了1萬多元,印一次就要幾千元。」雖然價格貴得離譜,但因為材料需要高度保密,上市公司也別無他選。

從開始籌備公司上市,劉暢就在證監會所在的金融街附近租了間房子,月租8000元。「這樣也比住酒店便宜。」3月中下旬,臨近財務報告遞交「大限」,金融街三個五星級酒店全部爆滿。「這些酒店房間價格都在4位數以上,平時還可以打折,現在根本沒有折扣。」

儘管直到1月8日證監會才正式對外公佈財務核查要求,但實際上,劉暢等業內人士早在2012年12月底就聽到風聲。

在獲知財務核查消息之後,劉暢立刻從北京趕回公司匯報情況,董事長召集公司所有部門經理、財務骨幹連夜開會討論,制定審查計劃。「當時第一感覺就是」過不好年了」。」從開始審查到3月底,劉暢和他的同事每週上六天班、每天加班到晚上9點是常態。

杜威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也一片繁忙景象:印發證監會的審查資料給客戶企業,將12項重點核查內容具化為有操作性的表格,商討財務報告的寫作模式等等,做完這些前期工作,就開始到世界各地對項目的客戶、供應商做調研。

「我們辦公室2個月都看不到人。」張瑤笑著說。她所在的北京某證券公司,在會項目只有10個左右,但公司項目組人員在2個月時間裡,幾乎跑遍了全國。

「以前招股書上只要說明公司前5或前10名客戶、供應商的情況就可以了,現在範圍擴大到前20名,難度太大了。」張瑤很怕證監會將這種審查方式常態化,「那我們就太難過日子了。」

中介機構為了此次財務核查滿世界跑,由此產生的巨額費用誰來承擔?

「最終還是落到企業頭上。」張瑤說。雖然她感覺這是對發行人的間接傷害,尤其對小企業無疑是雪上加霜,「但中介機構已經為此付出了時間成本,肯定不會再承擔這筆費用。」

籌備一次上市總共所需的費用是幾百萬元,如果再加上因此次財務核查而產生的費用,的確不是一筆小數目。「公司利潤都貢獻給航空公司和酒店了。」上述浙江製造企業董秘無奈打趣。

項目因缺少資金被迫停掉,企業近期發展規劃被打亂,是這次深陷IPO「堰塞湖」的企業普遍遇到的問題,而對於終止審查的企業來說,他們面臨的問題可能更為迫切。

「一旦IPO撤下來,公司知名度、美譽度都會受到影響,銀行的貸款條件也會變得更加苛刻。原來有投資公司進來的,投資方可能會依照還款計劃書,要求執行還款。公司團隊穩定性也可能會不如從前。」一位PE投資高管說。

上述浙江製造企業,由當地一家大型民營企業投資興建。2011年,因該企業所處行業整體形勢不佳,企業及時作出戰略調整,加速產品升級,依靠差異化競爭取勝。2012年,企業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哀鴻一片的歐洲成功開闢新業務。

「在去年大環境下,利潤能保持不變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還能達到一定的增長。」該企業董秘強調,此次IPO撤單是因為股權變更,與公司業績沒有關係,

不過證監會暫停IPO,導致「堰塞湖」日益龐大,由此帶來的時間成本,確實給公司帶來一定的損失。

「原本1年期的項目,現在要延長為2年。投產期一旦變長,公司計劃肯定會被打亂,這中間產生的損失,我們只能自己承擔。」該董秘認為,這對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尤其傳統製造業利潤薄,如果沒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很難經得起這樣的折騰。

目前企業仍準備再次衝擊IPO,並已經按照證監會要求完成了財務核查工作,有關上市材料也在整理中。儘管他認為,「現在並不是上市的好時機,股市大環境不好,證監會新領導上台,將來政策還會出現哪些變動,現在也不知道」,但按照企業規劃,既然遲早還要上市,「不如現在就先排隊佔個位子。」

「有不少企業是在當地政府推動下才選擇上市,」他說,「個人覺得,其實上市並不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選擇。」

最受傷的行業

細數此次撤單的167家企業和109家中止審查企業,可以發現,軟件及應用系統行業、電子相關行業和機械製造相關行業,成為重災區,共計26家,4家中止審查;反而備受關注的太陽能及光伏行業,顯得「風平浪靜」。

2012年光伏行業繼續遇冷,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長王勃華曾對媒體稱,「90%以上的多晶硅企業已經停產。」行業龍頭企業無錫尚德的破產更讓業內震動。同時,規模僅次於尚德的上市公司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難逃被接管的命運。

根據證監會公佈的IPO企業申請情況,截至4月3日,太陽能或光伏行業的在會企業只有一家:浙江的福萊特光伏玻璃集團,目前則處於中止審查狀態。該行業撤單企業共有5家,分別是浙江的恆基光伏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的裕華光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的捷佳偉創新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寧夏的日晶新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江蘇的浚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位於浙江嘉興市秀洲工業區的福萊特光伏玻璃集團主要從事超白壓花玻璃和普通深加工玻璃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其產品被廣泛用於國內外建築、光伏發電等行業。公司於2012年7月向證監會提出上市申報,根據其招股說明書,公司擬發行1.2億股募集資金10億元用於擴大產能,預測項目完工後,利潤將增加18.14%。

那麼,機械、設備製造相關行業又緣何成為撤單重災區?

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佈的統計信息,2012年機械工業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84131.05億元,同比增長12.64%;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80355.95億元,同比增長12.54%。但銷售產值同比連續出現整體下滑的態勢,出口交貨值增長率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19.09%。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行業銷售的下降,主要還是受到國際市場影響,此外,此類傳統製造行業面臨的轉型升級壓力也頗大,來自市場、技術、政府等層面的經營風險也日益高企。但業內人士認為,這些企業如能增強技術改造、調整結構,今年城鎮化和基建投入等這些政策層面的利好或許能給其帶來新一輪快速增長。

從區域分佈來看,該行業撤單企業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等。作為中國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三大經濟圈,在擬上市企業資源保有量方面一貫平分秋色,因此成為撤單的主力地區也並不意外。(浙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629

我怎麼成了一個影子銀行家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letr.html

7月9日,彭博社刊登張化橋的文章,題為《我怎麼成了一個影子銀行家》的文章,某君將它翻譯成了中文。翻譯得很好。謝謝!

有幾處小錯。張化橋修改如是:

2010年秋,在北京,作為瑞士銀行中國的董事總經理,我在一群富有的投資者面前就中國股市的前景發表了演說。隨後,來自杭州的50多歲的投資者王之光將我拉到一旁,向我諮詢一些投資建議。30年來,他一直把錢投在民間借貸,而非股票上,獲得了豐厚的利潤。然而,因為他的資金量越來越大, 他的年回報率過去的30%跌至了23%。因此,他感到憂慮,開始考慮轉戰股票市場。據他所述,他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才擁有了近30億元的資產。

我回答,「老天爺,你哪裡需要我的建議!根據你的表現,即便巴菲特都應該把錢分出一部分給你管理。」

出於好奇心,幾天後,我飛抵杭州,目的是想要看看王先生究竟怎樣發財致富的。他開車帶我去了海寧皮革市場,見了他的一些客戶。他們分別是皮鞋、手提包和其他飾品的商人。他們的網絡廣,且聯繫緊密,他們通過傳統渠道和互聯網來出售產品。

二十年前,對於傳統銀行來說,這些老闆們還是無價值的小魚。即便是業務快速增長後,這些商人也不能滿足銀行所需的擔保要求。然而,他們卻迫切需要資金,而且需要盡快得到。因此,他們的存在,為影子銀行家,比如王先生,提供了存在的空間。

影子投資組合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圍繞中國影子銀行的討論不絕於耳。在民間借貸、小貸機構、當鋪、信託,以及銀行理財產品之間,影子銀行現在的價值高達5萬億美元,挑戰著傳統銀行的主導地位。如此無拘無束的增長自然令人民銀行感到不安。該央行擔心大規模的不良影子貸款將會催生出類似於美國的次貸危機。6月份的流動性緊縮,致使銀行同業間拆借貸款利率攀升至20%,被廣泛認為是對中國銀行業應清理各自影子組合的警示。

中國的影子銀行家很容易被妖魔化。和王先生一樣,很多影子銀行家都是真人不露相,他們的方法是非正統的,還可能名聲不好。他們的貸款不會出現在任何資產負債表上。他們像是靜等發生的災難一樣。

在我看來,這些擔憂沒有道理。杭州之行的八個月後,我也成了一名影子銀行家。自2011年以來,我在廣州投資和管理了一家小貸公司,為很多小型企業提供貸款,其中包括花農、餐館老闆、漁民、蔬菜種植商和路邊商販。

雖然我們所提供貸款的年利息高達24%,但需求依然強勁。我們的客戶太小,前景太不穩定,以至於傳統銀行根本不可能為他們提供貸款。同時,因為我們將貸款規模限定在很小的範圍,平均每筆為2萬美元,而且我們和客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所以我們的業務還是有一定安全保障的。五年來,我們的不良債務在整體債務中所佔的比例大大低於5%。

本月,我再次飛抵杭州與王先生會面。他告訴我,近幾個月內,有民間借貸者出現違約。不過,和別的競爭者不同,他一直「非常幸運」。原因在於,在提供貸款的問題上,他一直非常謹慎。他所提供貸款服務的對象通常是他所熟知的客戶。

他說:「這是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所以我必須要謹慎。小時候,我的家裡很窮,我不想再次受窮了。」值得一提的是,自從我們上一次見面以來,王先生的資產已經近乎翻番。

影子銀行不是罪魁禍首

顯然,我們不可能用幾個例子就能為一個規模為5萬億美元的行業做出有力的辯護。

2012年,王先生的兩個朋友因遭遇大客戶違約而垮台。此外,幾家民間借貸商因被不滿的投資者以欺詐罪名告上法庭而身陷囹圄。但是,不能因為一兩件這樣的事情就否定整個影子銀行體系。實際上,相比較傳統銀行而言,影子銀行更為多樣化,並且擁有合法的客戶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影子銀行所蒙受的損失,通常是被企業家自己消化吸收,而並沒有影響納稅人。

當然,影子銀行也應該接受監管。目前,針對該行業的很多監管規則模糊且不合理。比如小貸機構的負債不能超過股本金50%,股東結構的規定過分嚴格, 沒有意義, 非法融資的定義不清楚, 資產包不能通過信託方式轉讓, ...

我們必須意識到,影子銀行之所以能在中國蓬勃增長,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金融壓抑」。鑑於銀行利率始終被維持在低位,存款者不得不尋找更加有利可圖的金融產品。負的真實利率一直在欺騙中國人:貸款利率太低, 低質量的投資項目看起來也不錯, 也得到貸款。負利率刺激貸款膨脹, 而貸款膨脹反過來又加劇通貨膨脹, 延續負利率。中國的惡性循環持續了30多年。

貸款增加的太快, 可是好的項目並沒有增加那麼快, 銀行只好不斷降低貸款標準, 從優良項目到普通項目, 到次貸項目, 再到愚蠢項目。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這樣來的。

中國擔心可能會出現銀行危機。不過,他們不應該將解決問題的重點放在影子銀行業上,而是應該上調基準利率,以減少信貸流到次貸項目,再到愚蠢項目。請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魔鬼的影子上,而應該放在魔鬼本身。

張化橋是《中國影子銀行內幕:下一輪次貸危機?》一書的作者。(Thank you, 米娜)

文章鏈接, http://www.bloomberg.com/news/2013-07-08/why-i-became-a-chinese-shadow-banker.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5376

開咖啡館賺錢的不多,但「教人開咖啡館」已經成了一門好生意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8/144786.html

一個35課時的專業班收費是3700元一人,而興趣班就比較便宜,有一個「手工滴慮操作」的班只有兩個課時,收費180元一人。

只要輸入「咖啡」兩個字,美團網立馬跳出了1149個相關團購,大眾點評有1132個,百度糯米也有986個。

這兩年雖然咖啡行業因為高租金壓力不景氣,但是咖啡館的開店速度還在繼續增長,從杭州市咖啡西餐行業協會處瞭解到,目前杭城大約有1100家咖啡館,大多經營情況不樂觀。

 

慘淡歸慘淡,依然有人前赴後繼殺進咖啡館行業,就連上游機構——不少做咖啡豆貿易的商家,也打起了新開咖啡館的主意,不僅自己開出了咖啡體驗館,還提供咖啡師培訓、供應咖啡設備、咖啡豆等業務。

杭城僅3成咖啡館經營較穩定

店面高租金壓力,以及電商衝擊等因素,街邊越來越多的實體店如服飾店難以生存。於是,很多店舖趁機轉型。咖啡流行,讓一些人看到曙光,並認為開一家咖啡館既小資又難度不大。還有一些大學生畢業後,家庭條件比較好,不想出去給別人打工,咖啡館就是創業平台。

就這樣,近年來,杭州街頭咖啡館是越開越多了。目前杭州大大小小咖啡館差不多1100家左右,其中包括了星巴克、COSTA等「明星」咖啡館。

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經營好的咖啡館櫃檯前排長隊,有些咖啡館則一天也進不了幾桌顧客。

據悉,主城區小咖啡館去年增長了70多家,但很多都是開一段時間就轉讓了,開門關門現象頻繁。杭州市咖啡西餐協會秘書長樓波音說:「不懂咖啡的,不懂經營的,都開起咖啡館,存活時間並不久。和2012年、2013年相比,預計今年咖啡館營業額下降了20%。」

樓波音告訴記者:「杭城大多咖啡館情況都不是太好,經營都在走下坡,只有30%經營得較好,主要是一些像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咖啡館。」

怎麼開好一家咖啡館?經營者須轉換思路

儘管眾多咖啡館經營欠佳,但新人新店還是蜂擁而至。

「咖啡市場其實並沒有萎縮,而是咖啡館的經營者要調整開店思路。」很多咖啡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

比如,杭州一些創意咖啡館也慢慢成為街邊風景,這些小咖啡館都以自己獨特的姿態生存著,而且經營得都不錯。另一類,就是類似漫咖啡這樣的大型連鎖咖啡,以強大的陣勢贏得了年輕人的歡心,除了皇后公園店、黃龍店外,7月4日新開張的北城天地店,有5個NBA籃球場那麼大,近2000平方米的面積,被稱為是亞洲最大的咖啡館。每天漫咖啡的收銀台前都是排長隊的架勢。

漫咖啡來勢洶洶,「特別是黃龍店一開,附近咖啡一條街上的咖啡館立馬就沒生意了。」「××咖啡」負責人張斌說,像漫咖啡這樣的外資咖啡店對中國市場是虎視眈眈,如果本土咖啡館不抱團,很快就會遭受吞併或淘汰。

張斌說:「一般一家好的咖啡館至少需要1年時間的經營,但是倒閉只需要3到6個月,更迭很快。」所以說,只要找對經營模式,咖啡業還是一個很有生氣的行業,這也是近兩年越來越多人,明知開店容易守店難,還是爭先開咖啡館的原因。

比如杭州一家以前主要經營咖啡豆貿易生意公司,專門在杭州附近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開咖啡店。負責人表示,「國外有很多咖啡便利店,大家喝咖啡站在街頭喝上一杯或打包帶走就行,杭城未來趨勢也一定是咖啡便利館越開越多,越開越好。」

同樣,樓波音也建議:「年輕人多出去看看,多學點東西回來,用心經營的咖啡館一定不會生意差。其實一些經營不善的咖啡館必定是缺少格調、改革創新和多元化,或者對咖啡完全不懂的人在經營。」

有人專做咖啡館配套服務生意

隨著杭城咖啡館的興起,一些身處咖啡產業上游的企業,看到了商機,也逐漸開始向下游發展。

不少年輕人有資金想開咖啡館,但又沒什麼底氣,大多都是邊開邊摸索,有人就是看中了這個市場,立馬轉型做起教人開咖啡館的生意,不少業內人士稱:「這生意還包賺。」

這些咖啡館配套服務提供商,除了提供咖啡館的一些原材料,比如咖啡豆、糖漿等,還有配套的咖啡師培訓,甜點班等,甚至可以根據咖啡館的營業面積和租金等情況,幫經營者定製產品。

杭州歐森咖啡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經營咖啡豆貿易生意的公司。負責人張群保說,一個月前,他們在之江路上開了一家門麵店,對外經營,更設立了展廳,主要是向一些對咖啡商戶開放的。

這家咖啡體驗館進行著差異化經營。除了日常經營外,咖啡館會不定期舉行「第二課堂——咖啡技術培訓」活動。開設不同的培訓課程,指導咖啡商戶或普通消費者進行一些咖啡的製作,然後收取相應的費用。一個35課時的專業班收費是3700元一人,而興趣班就比較便宜,有一個「手工滴慮操作」的班只有兩個課時,收費180元一人。

「這種經營模式讓我們公司的業務量立馬提升。」張群保介紹,「我們這裡只有7個座位,3個包廂,今天包廂就被一家企業包去搞活動了。」張保群介紹,目前,這家咖啡體驗館每天的營業額在3000元左右。

位於杭州城北「××咖啡」也有著類似的路數。作為一家本土咖啡店,「××咖啡」去年11月份開張,除了經營咖啡館門店生意以外,負責人張斌還從事一些咖啡豆的原材料貿易。

張斌一直強調「咖啡文化」這個關鍵詞。「我們可以把咖啡館發展成第三空間、社交空間,畢竟我們喝的不是一杯簡單的咖啡,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咖啡文化,做人文咖啡。」

每個月,這家咖啡館還會開小班化的培訓班,主要分初級、中級和拉花3個班,有獨立的培訓教室,專業的培訓師。在7月份,這家點還成為浙江省唯一一個SCAE(歐洲精品咖啡協會)咖啡師考試考點,提供專業培訓, 「有不少咖啡從業者或愛好者專門從上海跑來學習、考試的。」張斌說。

另外,平時,「××咖啡」也會做一些推廣,如拉花推廣、原材料推廣等。針對周圍的一些寫字樓,白天也會推出一些簡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